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

2024-10-13

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共12篇)

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 篇1

初中描写春天古诗词

《春朝》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燕语闻多日,蚕眠过几宵。

花深不辨蝶,柳暗欲迷桥。

便面金环重,障泥玉勒骄。

黄公酒垆上,谁贳阮孚貂。

《春晚雨中》

年代: 宋 作者: 廖行之

绿杨庭院雨如丝,已是梅林欲熟时。

惭愧春工起归兴,向来节物彼何知。

《春苦风雨》

年代: 宋 作者: 王洋

东君始造家,积累亦不细,

一从潜阳兴,黄钟本根蒂。

二十四信风,以有此红翠,

如何纵飘败,不作苞桑计。

风雨不令子,豪猛但适意。

万紫杂千红,用供一日费。

一日费尚可,矜侈不少置。

岂惟困芳菲,桑麻亦憔悴。

沟塍浮新秧,荡摇失生意。

无乃大伤和,行败乃翁事。

愿言期少安,百物思吐气。

吾不若讼谗,唯图保终岁。

《春暮》

年代: 宋 作者: 高翥

韶光催去太无情,只为东君去住轻。

虽欲迟留芳径里,如何禁得杜鹃声。

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

从此嬉游时节少,不须日日报诗成。

《春初》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春初未有象,幽兴一何深。

细雨能输酒,轻风不隔琴。

无烦问北信,且强学南音。

白发宁欺客,愁来处处侵。

《春怀》

年代: 宋 作者: 葛绍体

春衫曾着泪痕斑,才到年时怕倚栏。

何处飞来双燕子,傍人还欲诉春寒。

《春社词》

年代: 宋 作者: 李覯

吴台翫春锁春色,雨刷花光入龙国。

田边大树啼老鸦,野去痴醉寒查牙。

年华欲往风雷恶,兰脸知秋泪先落。

时荣时谢无了时,扶起混沌须神医。

《残春偶作》

年代: 宋 作者: 李洪

溪边且种刺史柳,园里未栽怀县花。

若有故人来问字,浮图西畔绿阴斜。

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 篇2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 古诗词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 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以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导致古诗词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固有不变的讲读背诵, 再辅之以白话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策略也进行几番修整, 但是, “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 纵向相比, 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退步”。基于此, 对古诗词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索, 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重塑古诗词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受古典文化熏陶, 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成为了教育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 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 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 更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不仅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而且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 教师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 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 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虽然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 但是诗词鉴赏部分却不尽人意, 尤其对课外诗词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根据调查报告, 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普遍缺少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现或要求背诵的篇目外, 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涉猎课外相关的古典诗词。当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 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练习, 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 少了诵读, 没了感悟, 少了欣赏, 缺了品味。学生原本仅有的一点审美情趣, 最后也会被枯燥的练习消耗得兴趣索然。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疲于应付, 收效甚微, 诗歌赏析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失当

由于古诗词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的关系, 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简单处理古诗词, 存在以下不当的教学方法:

(1) 重背诵默写, 轻诵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的分值远高于诗词鉴赏的分数, 因此不少教师为保证试卷得分率, 就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以及赏析。急功近利的古诗词教学让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 当教师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美好时, 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晦涩难懂的问题所替代, 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 重一元解读, 轻多元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 清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有着独特的阅历和情感, 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理解古诗词。然而教师往往依据参考书, 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用独断专行的一元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品读, 使得古诗词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 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 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若干建议

3.1 重视诵读, 体会诗词情感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篇3

[关键词]诗词教学 言语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9

在这流淌着蓬勃生命力的经典河流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教学古诗词时,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的兴趣,本人进行了一些探索。现以《游园不值》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为诗配画,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从讲台下拿出一枝课前准备的红杏)

生:这是杏花。

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们想到的画面用水彩笔画下来。

(学生拿笔画画,教师行间巡视。不到两分钟,学生就全部画好了)

师:同学们都画得不错。请大家一起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他的作品立体感更强。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墙外,一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绿意盎然。歪歪的院墙上,伸出了一枝鲜艳的红杏。院墙中有一道不规则的柴门——显然,他把第二句的“柴扉”也画进去了。同学们看了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

评析: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从具体事物切入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这样,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很多种,自己的双手也可以创造诗词中的意境美,为下文的学习增强了信心。

二、推敲文字,走进意境

师:从同学们的画中我已经知道大家理解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枝红色的杏花从院墙上伸出来了。

师:谁能把“伸出来”换一种更生动的说法?

生:一枝红色的杏花从墙上伸出脑袋来了。

师:用拟人的方法,说得真生动!

生1:一枝红色的杏花嫌院里的天地太小,就爬上了墙头,它要看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生2:主人不在家,客人来访不能进门,红杏从墙头伸出热情的手来代主人向客人打招呼呢!

评析: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者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将句子说得具体、生动。这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明白:美的语言能给人予美的享受!

三、发挥想象,感悟诗情

师:哦,说得更生动形象了!大家由这一枝伸出墙头的杏花还想到院内怎样的情景?(教师把“一枝”说得很重)

生1:院内一定有棵杏树。杏树有很多这样的枝条。

生2:杏树上开满了花,整棵杏树红红火火。

生3:整棵杏树生机勃勃,一片火红,让人看上去暖洋洋的。

师:院子里就这么一棵杏树吗?

生:院子里一定还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请你们闭眼想一想:院子里可能是怎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闭眼想象,练说,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师:先请你们告诉老师,院子里是怎样的情景?

生1:院子里一片春色。杏树的一个个枝条上……哦(发现“一个个”说得不当),是一根根枝条上,开满了艳红的小花。整棵树像挂满了一串串长长的鞭炮,整个院子似乎都被它照得红彤彤的。迎春花也不甘示弱,伸展出一根根长长的金条,金条簇拥着,黄灿灿的一片。

生2: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点燃了热情的火焰,洁白的李花捧来了殷切的希望,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点缀着院子的每个角落,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生机勃勃。

生3: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举着鞭炮,喜迎春姑娘的光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梅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美妙的梦。

师:(深深地嗅一嗅)真美啊,听着你们生动的描述,那幽幽的花香扑鼻而来,真让人入迷啊!

评析:这里,教师先将学生引入一个诗情与画意相融合的情境,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从故事情景转向诗歌的艺术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近距离触摸故事所描写的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感受诗人内心的美好,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四、总结提升,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你们所描述的景象用诗歌中的哪四个字可以概括呢?

生:“春色满园”。

师:作者为什么说“春色满园关不住”呢?朋友家不是有围墙、有柴门吗?

生1: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但围墙挡不住茂盛的杏花,杏枝照样能越过围墙伸出来,告诉人们满园春色的喜讯。

生2: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围着,有柴门关着,但院子里的花香却是封锁不住的。人们从飘出的花香也可以知道主人家一定是春色满园的。

师: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其实,作者看到一枝杏花后,是会想到办法去看到院里的情况的,他只要——

生:(指着屏幕上的柴门)他只要从柴门的门缝向里面看一看,就知道院里的一切了。

师:对!如果作者把从门缝里看到的景象都写出来,那不是更好吗?

生1:不好!因为诗歌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全写出来就太啰嗦了。

生2:全写出来,就不能让我们产生美好的想象,诗歌就没有回味的余地了。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全写出来诗歌就没有余味了,叶绍翁的这首诗就不可能流传千古了。其实,无论写诗,还是写文章,都要尽可能精练,读者能够想象的地方,就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想。这种以一写十的技巧(板书:以一写十)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作者所写的事物要具有引起读者想象的特点——就像这首诗中一枝出墙的红杏,它能够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有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请大家再把这首诗反复读读,进一步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

评析:《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这首诗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它必然会蓬勃发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春天桃花的古诗词 篇4

总有一些诗词,点缀了春天;你是否陶醉于,一首首饱含温情的古诗词,那清新隽永的意境可否让你心驰神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桃花的古诗词,欢迎欣赏!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每章首句以满树桃花为起兴,为整首诗歌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同时这首诗大概也是第一个将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少女的,这种传统也影响了后世的不少诗人。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中也以桃花美人相比喻、映照,“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于淡淡的惆怅中蕴含无限春意,不仅写绝了桃花的千娇百媚。也让那个不知去往何处的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形象,从此永远活在了读者心中。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赏析

此诗描述隐居之地天地静美,桃花溪水,杳然远逝。整首诗诗意淡远,韵味无穷,浑不输王维的《终南别业》、《鸟鸣涧》、《鹿柴》诸作。

渔歌子

张志和 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诗虽只有短短四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构思独特,把“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大林寺在庐山的大林峰下,前岁春节期间我曾往实地一游,当地的花径公园内刻有白居易此诗的诗碑。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此诗是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在逗留靖江期间,为名僧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诗有两首,但后世脍炙人口的`似乎就是这一首:

翠竹疏落,几支桃花摇曳身姿……虽然我们没见过惠崇的原画,但东坡先生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般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严蕊 宋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赏析

对这首小令,别有逸趣。“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纳兰性德 清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上阙所写是与人别后,春日里词人独自凭思,末两句转写离别时的情景。

春天的景色的古诗词 篇5

2、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3、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懈恋花》

4、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5、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6、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唐·杨凌《句》

7、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古诗穆穆清风至》

8、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9、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阙题》

还有哪些春天的古诗词 篇6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而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季节。有哪些春天的古诗词,大家还记得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浅析初中语文课的古诗词教学 篇7

一、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文的魅力何在?要让学生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学到什么呢?

1. 优美的韵律, 铿锵的音节。

我国古代诗词有一个独具的特点, 就是“用以歌, 用以唱”, 具有音乐美感, 读起来优美动听, 朗朗上口。有些古诗词还被今人谱曲, 配乐, 为古诗文增添了优美的乐调, 如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柳永的《雨霖霖》等, 都是绝美的古诗今唱、古词今歌, 使古诗今乐形成完美的结合, 既缩小了古今时空的距离, 又客观上促进了文、情、境、乐的和谐统一, 使人们在纵情高歌、尽兴欣赏的同时, 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和继承古文化。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古诗词自身优美的韵律、平仄声律, 使之读起来铿锵有力, 进而吸引学生。

2. 古诗词所抒发的丰富感情。

我国古诗文有一可贵之处, 就是古代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进步的思想, 正义的事业, 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不良的风尚, 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韩愈更是“不平则鸣”。教材就是从这一角度选取了这些优秀的篇章, 感染了学生。如学李白的诗, 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祖国山川的雄威秀丽, 而且能为其大气磅礴的豪情所感染;学陆游、辛弃疾的诗词, 为他们杀敌报国、收复河山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也为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惋惜。这些千古名篇, 不仅抒发了名师大家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而且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诗歌的抒情性最易感染学生, 被学生接受。学生为古代作家们的乐而欢, 为他们的悲而泣, 为他们的忧而思。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那令人陶醉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美, 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 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杜甫的《春望》诗中,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人至深的感情, 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望岳》诗中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恰是当下蓬勃向上的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与学生一展宏图的雄心产生共鸣, 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诗吗?

3. 学生对古诗文名言名句情有独钟。

由于古诗文有自身的魅力, 学生深受熏陶, 特别是对优美的古诗文、名言名句背得滚瓜烂熟, 尤其是对一些名言名句, 学生非常喜爱, 不但烂熟于心, 而且利用笔记本按理想篇、哲理篇、学习篇等对这些名言名句进行收集、整理、归纳, 可谓情有独钟,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4. 古诗词语言凝练, 用词准确, 含义丰富, 对作文写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为古人作诗写文章, 讲究锤字炼句, 所以古诗文语言凝练。在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章中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表情达意游刃有余。基于此, 有的学生在写作中引用古诗词中的名言名句, 增强了习作的文采。上学期中秋节我要求学生以“赏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有一位学生收集了大量写月的古诗词名句, 以李白的《古朗月行》起笔, 巧妙地将写月诗句嵌入其中, 生发联想, 又由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想到台湾同胞, 并大胆创意, 将愁思之情化为热切渴盼之意, 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何当共饮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化为“何当共饮团圆酒, 再话举杯对月时”巧妙结尾, 构思独到, 富有文采, 这反映了学生爱好古诗文, 并自觉地运用古诗文进行写作训练, 这不能不说是古诗文教学中的可喜成就。

二、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既然可学的知识很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从古诗文的学习中学有所得呢?

1. 注重积累, 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积累, 内化为自身的财富。我首先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 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 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 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诗词内容。这样, 学生在三年的初中生活后, 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但是, 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 每天的晨读时间我都要求学生相互背诵, 随时抽查。“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种毅力, 所以, 在晨读时间, 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学生的诗词诵读, 让大家在吸纳新诗时巩固旧诗, 温故知新, 效果良好。

2. 抓住诗词眼, 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力求一字传神, 一语惊人。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 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 是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 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 但终觉不如“绿”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 情思浩荡, 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 百草逐生, 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 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 着实让人称道。

3. 联系生活, 运用古诗词。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学生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 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完美的意境, 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 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 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度 篇8

然而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当古诗词不列入中考阅读理解考察范围内时,大部分教师仅仅让学生会背会默,有的教师会做简单的分析,也是为了学生易于背诵。学生疲于背诵默写,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近年来,古诗词被列入中考阅读理解考察范围之内,教师立刻调转方向,将古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从朗读指导到知人论世,从品味意象到感悟意境,斟词酌句,细品深挖,一篇在艺术上浑然一体的美文被肢解成一个个零碎的考点。有的鉴赏远远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抽象深奥,学生渐渐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但要适度。

一.朗读指导要有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为吟诵的如此功效,绝大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通过聆听名家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放声朗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当然教师们也很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响韵脚、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在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旋律、用韵、节奏上进行指导。笔者对此无可厚非。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留给读者无穷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间,每个人对一首古诗词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出来的语气语调语速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以笔者的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为例。课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执教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根据感情的起伏把握语调和语气,并在黑板上出示折线图:

教师以指挥者的角色,让学生朗读时根据他的手势把握节奏和语调。课堂上有学生对“起舞弄清影”朗读的处理提出异议。执教者认为这里透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有着人间生活的逍遥和自在,所以应该读得轻快些。而学生认为月下独舞,唯有清影相伴,透露的是词人的孤独和寂寞,应该读得低沉些。但最终执教者仍以自己的理解指挥学生集体朗诵。在这里我们且不论哪种解释更为合理,但告诉我们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肯定是多元化的,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语文界有的专家认为诗词朗读有不可指导性也许就是源于诗歌理解的多元性。笔者并非反对诗词朗读指导,认为一些基本的指导是必要的,比如诗词节奏的把握。但是指导要适度,不可细化到每个字的重音处理,每句话的轻重缓急,更不可以教师对朗读的处理和把握代替学生的处理和把握。

二.语言品味要有度

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一字一词一句使诗词鲜活生动。精练就是用词的准确生动,

例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渲染了一种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含蓄,就是诗词语言的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例如《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表面上指交战的地点,实际上用典,暗示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怀豪情,再细细品味,刻画了一幅悲壮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而古人也最讲究“炼”字,“炼”好一个字则使诗词添色增辉。

正因为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深度含蓄,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文辞之美。可实际教学中,当古诗词列入阅读考察范围之内时,教师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个个考点上,放在一个一个的答题模式训练上。如赏析词分为解释词的意思、分析手法、描绘词所描绘的画面、赏析作者的感情四步法,赏析句子分为翻译句子、分析手法、描绘画面、分析感情四步法。当然这教给了学生一定的鉴赏角度和答题技巧,但同时也把灵动丰韵的古诗词变成了冷冰冰的考点。有的学生赏析的时候为了完成四步法所要求的不惜牵强附会,这极大地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诗词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留白,透过一个个意象,学生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文字中的画面,融入画面中的意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精彩表现。例如笔者的一次课堂中,鉴赏杜甫《望岳》,品味“割”字,一生回答:“‘割字写出山像一把宝剑,写出了泰山的山势陡峭,具有王者的气范。”同学们都拍手叫绝。可是在现实课堂中,由于诗歌内涵的丰富性,教师往往觉得教学时间紧促,忙着将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在笔记上,学生品味词句也忙着套用答题模式,走马观花,阅读感受浮于表面。

笔者认为诗词语言品味要控制广度,不能全面开花,不用字字落实。一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执教者一节课只要扣住一两个字词即可,品析“几处”“迷”足以理解全诗。四联只要重点品析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或者“乱花渐欲迷人眼”便可提挈全诗。这样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的文辞美和意境美,感受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诗词语言品味要把握深度,不能过于细挖深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初中生正处于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过渡到第五阶段(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旦达不到成人对他们的期望,则常常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不能在这个时期很好地解决,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影响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语言,品味意境,到底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执教者一定要考虑所任课班级的学情。特别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先发制人,给学生以约定俗成的标准理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轼《水调歌头》中对于“我欲乘风归去”,有的老师理解为词人想归于天庭,归隐,过着神仙的逍遥生活;有的老师理解为归于朝廷,表达词人被外放冷遇的忧愤。两种理解哪一种是正确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课题,这不是学生的能力水平所能解决的,也许只有苏轼本人自己清楚。像这样句子的品味,执教者需要把握好深度,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理解成词人想归隐未尝不可。至于是否想归于朝廷,这涉及到词人“世”与“隐”之间的矛盾,就激发学生以后研究考证吧!当然,试题编制者在编制考题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题目不可过难,答案的设置更应该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能死板。

三.情感体悟要有度

诗词和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相通之处,往往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居易通过描绘西湖早春春意盎然的美景表达对生命的赞美;杜甫通过描写泰山的巍峨磅礴表达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从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古诗词教学最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与再现、想象与联想、移情与共鸣等去体验古诗的情志美。

笔者认为情感体悟同样应该有度。以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为例,课题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品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表达的情感,大致理解如下:饱受战乱的痛苦、辛酸;对战争的怨恨;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焦灼、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深思念;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对时局的忧虑。执教者肯定学生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春望”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归纳如下:一种是表达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一种是表达平复战乱、家人团聚的美好期望。诗情感的把握全面而有深度。但笔者课后和学生闲谈,夸赞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可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大跌眼镜,他们说这些都是参考资料上的理解。笔者和自己的学生鉴赏这首诗,发现学生能够体悟诗人“国破”后的痛苦,亲人离散的痛苦,但却很难品悟其中蕴含的对和平的期望。反思我们的教学,在目标定位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我们的目标不是将一首诗词品透,如果那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诗词鉴赏大家,这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古诗词学习让学生了解诗词,感受诗词的形美和质美,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其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春望》这首诗让他们通过品读体会作者的忧国思家之情即可。

古诗词的意蕴是无穷的,教师只是引着学生走进诗词的浩瀚海洋,激起他们畅游的兴趣和热情;诗词是感性的,不能以课堂理性的分析破坏她的美,这样我们很可能成为扼杀学生畅游诗海词洋的侩子手。

赞美春天的诗句 古诗词 篇9

朱淑真

春 风抚 面 颊,桃 柳 赞 春 美。室 内 吟 春 诗,春 意 增 几 许。

《丽春》

(唐)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远》

唐杜甫

(su4)肃肃花(xu4)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jin1)荆。

简析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析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初步认识 篇10

【关键词】诵读;疏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解诗、读诗、背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认知的教学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应付考试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是从领略古诗词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初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于古诗词的感悟,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疏言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比重,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个人情操。具体到初中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酌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达成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一、诵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词诵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话有留白,不但讲究格律和声韵,还讲究意思的余味悠长,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平铺直叙、语言直白。这种古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时认知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里话语中间的委婉和意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诵读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诗词中的意思便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意象。其次,诗言志,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高度浓缩,通过诗词,古人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欢喜、惆怅、忧愁、豪放、哀伤等情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里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忧愁;苏轼在《江城子》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字里话间透露出意气风发、豪迈雄壮的气势,可是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词人又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传达了生死离别的缠绵和哀伤。这些感情丰沛的词句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有的诗词即便话语上没有直白的抒发胸臆,整个诗词读下来也是深深的别样思绪,“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看似是描述,反复诵读便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叹息。最后,感受美感,古诗词一般讲究声韵格律,是文字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高度统一,柳永的词在坊间被广泛传唱就是鲜明的例子,朗朗上口的诗词在意境和节奏方面充分传递了和谐的美感,学生只有诵读才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美感。所以,从语感、美感和情感三方面看,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二、疏言

古诗词中不仅包括古今字的字义差别,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结构运用等和现代文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分析和理解,认识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古诗词的意思。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疏言是语文教师比较偏重的教学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加强这一部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上课时再由教师全面讲述,前后对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

三、作者

诗言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作者和其生活的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要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诗词中所要抒发的胸臆,就一定要了解作者本人和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如杜甫的诗歌更多地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唐由盛转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感。柳宗元写《江雪》时,被朝廷贬斥永州,作者便通过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这首小诗也就只是一首描境叙事诗。所以不了解作者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强调这一点。

四、品味

古诗词经过了历史长河的长久洗刷,历久弥新,犹如老酒,绵长悠远。所以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像品酒一样学会鉴赏品味古诗词。古诗词词句凝练含蓄,古人常曰“炼字”,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写下这些传世绝句时所下的功夫。所以对古诗词的字词句学习中,也要逆向思维,对于古诗词进行反复推敲,体味其中的意境。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体味领悟, 主要不是靠人的理性解析推断能力, 而主要是靠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切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从语言着手,或从意境着手,或从写作方法着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教师自身对于古诗词如何领悟,只有教师自己对于古诗词已经深入理解透彻,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得较好的认知,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词。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初中生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高度统一。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情操的培养出发,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顺利达成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

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 篇11

一、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字、词释义,轻整体教学。

初中古诗词教学基本上是先对字词进行解释,再对每句诗加以翻译,最后把全篇翻译出来。这样的步骤不能说不对,但因为把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字、词、句上面,缺少对全篇的整体认识。诗言志,古诗词一般整体表达一个意思,以借景抒情为主,并且古诗词的意象具有跳跃性,如果单纯地讲解字词释义就会造成意义上的脱节。

(二)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尽管教师教得很精彩,学生接受得也很快,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学生会很快忘记,因为学生没有将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加上初中课本上安排的那60多篇古诗词,多为短小精悍之作,只有自己感悟,体会,才能深入领会每首古诗(词)的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古诗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缺少对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学生无法展开想象,也就不能有较高的艺术鉴赏。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由于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语感培养过程,因此我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两方面设计,试图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推进初中古诗词向前发展。课堂教学主要分四部分:朗读、知人论文、激发想象和鼓励提问;课后教学首先让学生多记多背,然后将古诗词与写作相结合,通过展开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朗读成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好的方法,周振甫在他的《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总结了前人的“引气求声”说,意在说明朗读在学习古诗文中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讲究声律美,古诗词尤其如此,从形式上说古诗词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铿锵有声,朗朗上口,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要引导朗读,为学生营造审美氛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觉美感,自觉地进入诗文的情境中。前提是我们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比如从朗读的语调说,平声要读得低而长,仄声要读得高而短;另外在读之前应给诗词定调,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明快还是凝滞;要特别注意朗读的节奏,因为诗歌一旦读破了,意思的理解就无从谈起。例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如果说读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话,这个句子就很难理解了。

总之,设计精当的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享受听觉美感,感受作品的不同风格,而且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固有的认知和审美的巨大潜能,激发审美欲望,引领学生自觉进入美妙的诗境。

(二)知人论文。

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作家的头脑又是受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与作者的‘人’和他所处的‘世’密切相关的”。

知人论世,又可分为“知人”和“论世”两个方面,在鉴赏作品之初必须对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有充分了解。“诗词是诗人之志的外物化,由意推志,由世知志”。

总之,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的规定,以及初中新教材注释多的特点,应把字句解释留给学生,教师应重点讲诸如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存生活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与阶段等内容,使学生从一定的历史氛围中自己弄清作品的内在含义。

(三)激发想象。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虽大多短小,但意象精美,意蕴深远,诗句或词句攫取的特定的意象,需要学习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充拓展,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画面。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疏通文义,还要营造一个与诗词内容相关联的场景或氛围,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仿佛亲临其境,感觉诗描绘的种种情境。待学生充分感受后,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将画面描述出来,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古诗 篇12

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玉楼春》

【宋代】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绝 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游曲》【唐】 (王涯)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春运》【唐】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上一篇:医院工会摄影比赛活动方案流程策划下一篇:强化企业管理重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