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词歌赋

2024-08-01

春天的诗词歌赋(共16篇)

春天的诗词歌赋 篇1

一、《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

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二、《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春天的诗词歌赋 篇2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 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 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 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这样积累的东西,才会活起来。才能真正融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做好了这一步,后面的“知”诗、“悟”诗就有了稳固的基石。

三、探究意境,领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通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 , 加深学生记忆 , 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穿插背诵 ,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训练记忆能力。可以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

五、赏析改写,抒发个性感受

1.自由赏析式: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限制 ,可应文而生 ,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基础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六、扣住诗眼,把握全篇意旨

所谓“诗眼”,“词眼”,即全篇的点睛之笔。其往往是一首诗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也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硕果。它体现一首诗或词的灵气,道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鉴赏一首诗或词,如不能发现并把握其诗(词)眼,就很难读懂其作品。古诗词中,动词充当诗(词)眼,占了相当篇目。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故事传说,足见古人在动词上苦下工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犹”“更”等虚词 ,点睛传神 ,必须重视。因此 ,用“一字千金”评价诗(词 )眼 ,一点也不为过。此外 ,也可通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进行赏析,透视全篇,把握诗词的意旨,揣摩诗中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 把握住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主动融入诗词意境,体验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更高目标。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篇3

[关键词]诗词教学 言语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9

在这流淌着蓬勃生命力的经典河流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教学古诗词时,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的兴趣,本人进行了一些探索。现以《游园不值》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为诗配画,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从讲台下拿出一枝课前准备的红杏)

生:这是杏花。

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们想到的画面用水彩笔画下来。

(学生拿笔画画,教师行间巡视。不到两分钟,学生就全部画好了)

师:同学们都画得不错。请大家一起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他的作品立体感更强。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墙外,一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绿意盎然。歪歪的院墙上,伸出了一枝鲜艳的红杏。院墙中有一道不规则的柴门——显然,他把第二句的“柴扉”也画进去了。同学们看了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

评析: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从具体事物切入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这样,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很多种,自己的双手也可以创造诗词中的意境美,为下文的学习增强了信心。

二、推敲文字,走进意境

师:从同学们的画中我已经知道大家理解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枝红色的杏花从院墙上伸出来了。

师:谁能把“伸出来”换一种更生动的说法?

生:一枝红色的杏花从墙上伸出脑袋来了。

师:用拟人的方法,说得真生动!

生1:一枝红色的杏花嫌院里的天地太小,就爬上了墙头,它要看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生2:主人不在家,客人来访不能进门,红杏从墙头伸出热情的手来代主人向客人打招呼呢!

评析: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者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将句子说得具体、生动。这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明白:美的语言能给人予美的享受!

三、发挥想象,感悟诗情

师:哦,说得更生动形象了!大家由这一枝伸出墙头的杏花还想到院内怎样的情景?(教师把“一枝”说得很重)

生1:院内一定有棵杏树。杏树有很多这样的枝条。

生2:杏树上开满了花,整棵杏树红红火火。

生3:整棵杏树生机勃勃,一片火红,让人看上去暖洋洋的。

师:院子里就这么一棵杏树吗?

生:院子里一定还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请你们闭眼想一想:院子里可能是怎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闭眼想象,练说,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师:先请你们告诉老师,院子里是怎样的情景?

生1:院子里一片春色。杏树的一个个枝条上……哦(发现“一个个”说得不当),是一根根枝条上,开满了艳红的小花。整棵树像挂满了一串串长长的鞭炮,整个院子似乎都被它照得红彤彤的。迎春花也不甘示弱,伸展出一根根长长的金条,金条簇拥着,黄灿灿的一片。

生2: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点燃了热情的火焰,洁白的李花捧来了殷切的希望,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点缀着院子的每个角落,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生机勃勃。

生3: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举着鞭炮,喜迎春姑娘的光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梅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美妙的梦。

师:(深深地嗅一嗅)真美啊,听着你们生动的描述,那幽幽的花香扑鼻而来,真让人入迷啊!

评析:这里,教师先将学生引入一个诗情与画意相融合的情境,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从故事情景转向诗歌的艺术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近距离触摸故事所描写的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感受诗人内心的美好,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四、总结提升,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你们所描述的景象用诗歌中的哪四个字可以概括呢?

生:“春色满园”。

师:作者为什么说“春色满园关不住”呢?朋友家不是有围墙、有柴门吗?

生1: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但围墙挡不住茂盛的杏花,杏枝照样能越过围墙伸出来,告诉人们满园春色的喜讯。

生2: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围着,有柴门关着,但院子里的花香却是封锁不住的。人们从飘出的花香也可以知道主人家一定是春色满园的。

师: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其实,作者看到一枝杏花后,是会想到办法去看到院里的情况的,他只要——

生:(指着屏幕上的柴门)他只要从柴门的门缝向里面看一看,就知道院里的一切了。

师:对!如果作者把从门缝里看到的景象都写出来,那不是更好吗?

生1:不好!因为诗歌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全写出来就太啰嗦了。

生2:全写出来,就不能让我们产生美好的想象,诗歌就没有回味的余地了。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全写出来诗歌就没有余味了,叶绍翁的这首诗就不可能流传千古了。其实,无论写诗,还是写文章,都要尽可能精练,读者能够想象的地方,就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想。这种以一写十的技巧(板书:以一写十)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作者所写的事物要具有引起读者想象的特点——就像这首诗中一枝出墙的红杏,它能够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有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请大家再把这首诗反复读读,进一步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

评析:《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这首诗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它必然会蓬勃发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写春天的诗词 篇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7、《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1、《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4、《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5、《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让诗词歌赋走进历史课堂 篇5

1. 诗词歌赋在导入新课时的应用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要新奇、有趣,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一堂课的开头就吸引学生, 不妨尝试用经典的诗词歌赋来开路, 效果会很好。用经典诗词歌赋导入新课, 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经典诗词往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词的句里行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富于想象, 语言凝练而形象, 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歌赋导入新课,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比如, 在教《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时, 笔者引用李白的《古风》之三的前四句:“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这首诗歌颂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这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 而言“扫”空“六合” (包天地四方而言之) , 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 更觉咄咄逼人;第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 而秦王拔剑一挥, 则寰区大定, “决”字显得何其果断, 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 句句语气饱满, 不待下两句赞扬, 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 然后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秦始皇是如何一统天下的。

用诗词歌赋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固然很好, 但在用它作为历史课导入语时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所用的诗词资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 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 同时还要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第二, 特别要求诗词导语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启迪性。第三, 导入时间一般在两三分钟左右为宜, 导入时间过长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这是不可取的。

2. 诗词歌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材语言的生动性不够, 理论性较强,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亲切感和美感。在讲授“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这一问题时, 笔者采用的是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台湾人民在得知台湾被割让后的悲愤之情, 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进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在教《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 笔者发现毛泽东的经典诗词随处都可以引用, 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在讲“工农红军长征”时, 笔者引用的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询问学生:“红军长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长征途中发生了什么?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由于学生被这首诗的意境吸引和感染了, 所以他们听起来很有兴趣, 教学效果很好。

3. 诗词歌赋在结束新课时的应用

结束新课时要进行即时小结,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 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 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 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方面, 诗词也有着独特的功效。例如, 在讲授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后, 笔者引用谭嗣同的《有感一首》:“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既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 也为后面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后, 我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进行小结, 通过这首诗, 引导学生认识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豪迈气派, 表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诗词故事给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篇6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与春天的诗词 篇7

1

仕途伤

山雨欲来风满楼,物是人非事事休。

独守空房花自落,默坐闲居水空流。

宿鸟鸣虫音渐远,晨钟暮鼓声愈悠。

浊酒一杯邀明月,清香四支敬先修。

2

写给父亲

花红柳绿伴春星,月亏云满遇秋风。

感时血溅花泪泣,恨别巢破鸟心惊。

菩萨畏因多惭愧,众生怕果少修行。

与其发白参家事,不若佛前送心经。

注:春星--指弟弟。

3

秋殇

天高云淡雁南飞,暮蝉凄切秋风摧。

把酒江心闻落叶,客居他乡何时归。

4

春梦

花红柳绿满眼春,吾本逍遥自在人。

青山绿水遮不住,七宝池畔礼慈尊。

5

悲仕途

(一)

烟雾缭绕度余生,万般虚幻皆成空。

青天有泪化作雨,浊酒无眠长夜中。

(二)

风雪又一年,白发落鬓间。

悲凉人生事,形只影又单。

我心寄明月,何时照我还。

欲哭无泪处,无言若寒蝉。

(三)

冷月寒雪天地远,不忍执手看泪眼。

半世浮沉暮色近,白发孤影不胜寒。

家园破碎风飘絮,一壶浊酒夜无眠。

枕前发尽千般愿,一曲衷情倾诉难。

6

佛喜

经书一卷释开怀,花红柳绿谁人栽?

风流人物今作古,恒河沙数菩提来。

7

长相思(新韵)

桃花红,杏花红,酌酒西楼怨雨风。相思付水中。

意浓浓,情浓浓,此刻花开薄几重。恨郎无影踪。

8

长相思

山朦胧,水朦胧,临镜梳妆妾体慵。和风戏杏红。

草葱葱,柳葱葱,柳叶低垂忧几重。酒酣相忆浓。

9

采桑子

春江两岸和风暖,绿柳低垂。漫步长堤,水鸟翩翩往复飞。

赞美春天美景的诗词 篇8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9、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10、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11、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12、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14、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1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2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1、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2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23、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2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26、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27、阳春白日风在香。

28、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9、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春天:永远的春天 篇9

春天,一个来自浙江永康的姑娘,现在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青年歌手。春天的父母亲都是原越剧团演员,从小就深受父母亲的影响,耳濡目染,热爱文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春天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在村间演大戏,不仅对舞台表演颇有研究,其稳健的台风更显专业素质。从浙江艺术学校毕业后,由于对唱歌的热爱,她来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毕业之后一直都在北京奋斗打拼。在2008年通过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春天正式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成为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一名青年歌手。

在执着认真的努力过程中,春天参加了很多的比赛,并且多次获奖。1999年8月,春天荣获浙江省“金海岸杯”青春歌手选秀大赛金奖。1999年12月,荣获浙江省教育系统第二届艺术声乐大赛金奖。2000年6月,被授予中国浙江青少年文学艺术新人奖。2001年12月,荣获天津有线电视台“亿淼杯”主持人大赛一等奖。2002年6月,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大学生艺术节民族唱法金奖。2004年6月,参加北京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获专业组优秀奖。参加中国唱片总公司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获最佳演唱奖。2004年10月,获得第三届“金色彼岸杯”全国新人新作大赛民族唱法金奖。在经历了无数的磨炼之后,春天各方面的文艺才能都有了很犬的提升。在2005年1月,春天推出了个人单曲《笑逐颜开》,曾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中多次播出。2006年8月,春天在中国原创歌曲大赛演唱《中国辉煌》荣获金奖。2007年8月,春天的首张同名主打专辑《北京见》制作完成。2009年,同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和春节戏曲晚会。

春天,一个用歌声将人生变得华丽的姑娘,一个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姑娘,一个将艺术融入自己灵魂的姑娘。她坚信只要努力的走下去,成功是属于她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春天也一定是属于春天的。

春天的诗词歌赋 篇10

可是,如今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词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词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文本本身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从形象中观察美

诗词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词所追求的是生动而美妙的艺术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创造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创造的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感受诗词的形象美。如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全诗连用多个意象,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二、从意境中感知美

意境是古诗词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的基础。

三、从语言中品味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典型而精美的语言艺术的存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同样也能从诗词的语言中品味美。首先从韵律上来看,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抑扬顿挫、平仄中清晰的音乐美。

四、从情感中体悟美

诗词是诗人用自己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感悟生活后,呈现出的产物,所以诗词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阅读诗词,我们要通过解读诗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他们别样的人生,从而感悟作者的人格美。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发掘审美因素,能够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更是应该得到重视,更多地应用到课堂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描写春天的诗词经典 篇11

《春尽偶书》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溪流如带碧萦纡,满地閒花杂野蔬。

浓淡柘阴三月暮,浅深山色晚晴初。

颇惊井落家徒壁,却喜盘餐食有鱼。

蜀魄健啼春又老,挥鞭吾亦忆吾庐。

《丙戌送春有作》

年代: 宋 作者: 吴芾

三月三十日,春去人尽惜。

我独惜春多,欲留春不得。

忆昨仕行都,亦屡逢春色。

王事多鞅掌,常苦无暇隙。

担上看桃李,负春长叹息。

每欲早归田,恨不生羽翼。

及至今得归,亦复少欢适。

平生无室庐,方且事工役。

老妻病累年,年来觉转剧。

百事总关心,十日九不怿。

把酒对东风,一春能几夕。

因念梦幻躯,处世不满百。

今日六十三,已是桑榆迫。

纵使到七十,能得几年客。

幸春有旧好,一笑常莫逆。

今既舍我归,动是经年隔。

聊复倒离樽,与春话胸臆。

我方葺园亭,随分足泉石。

准拟共东君,著此几两屐。

丁宁春早回,莫使常相忆。

今宵已拼醉,坐待东方白。

明旦各分飞,断肠芳草碧。

《春鸠》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

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

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春残》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出门随意踏苍苔,过眼时光一笑陪。

二十四风清绣地,两三点雨试轻雷。

缬空舞絮随春去,钿水娇荷闯夏开。

对景伤心儿女事,刚肠无奈只衔杯。

《春夕偶作》

年代: 作者: 李中

早是春愁触目生,那堪春夕酒初醒。

贯珠声罢人归去,半落桃花月在庭。

《春闺》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有恨无人可放心。闲吹柳絮度青林。

偶然省著前年事,仰面听莺堕玉簪。

《长洲春》

年代: 明 作者: 杨基

縠波流暖云,花光艳绿薲。

津头洗红女,蝴蝶上罗裙。

罗裙秋水上,明珰摇白桨。

飞下双鸳鸯,溘溘潮水响。

《春到》

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

春到天寒花未芳,老人寸寸惜流光。

攀条先试东风手,蜂蝶如知合断肠。

《春尽》

年代: 宋 作者: 强至

江花飘去不留春,海燕飞来独语人。

局促年光花过眼,飘飖生理燕谋身。

壮怀已入双蓬鬓,乐事还成一窖尘。

唯有浊醪存妙趣,不容忧喜扰吾真。

《春感》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一年春色已摧残,水满陂塘草树寒。

转觉归愁消不得,杜鹃声里泪阑干。

《琼岛春云》

年代: 明 作者: 李东阳

瑶峰独立倚空苍,云去云来两不妨。

旋逐春寒生苑树,更随晴日度宫墙。

玉皇居处重楼拥,太史占时五色光。

中国诗词的美学价值 篇12

关键词:中国诗词,美学价值,审美能力

中国诗词能够以简练的语言营造出深厚的意境, 读者在欣赏优美词句的同时, 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 仿佛参与到一次心灵与精神的旅行。因此在教学中, 如以诗歌鉴赏为引, 配以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 就可以开启学生对中国诗词中美学的认知, 使语言学与美学完美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赏析古诗词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体说来,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 是指人在面对审美对象时, 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应能力。如欣赏音乐要有接受音乐的耳朵, 欣赏绘画要有感受画面美的眼睛一样, 面对诗词, 学生要有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知能力, 应首先从学生的直觉感受开始, 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与感受中提高其审美能力。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是中国诗词的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诗词的传授教学中, 可以通过诵读咏吟的方法, 在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旋律里, 把诗词中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形象。如陆游的《示儿》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歌, 在教学中, 老师会作范读或放专业人员录制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在缓慢、低沉的语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进而感受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通过反复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 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博大的胸怀, 体会到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立体形象。中国诗词又常常是与绘画相统一的。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 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 可使“画中有诗”, 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学习古诗词时,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绘画美。

二、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

审美接受能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分析、批评能力。如果说对古诗词的看、读、听只是审美的感性阶段, 那么鉴别、分析、批评的能力则是审美的理性阶段, 要想从古诗词中获得美的享受, 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诗词是诗人感情勃发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物境、人世间的情境及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境美。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细细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从而达到接受美的目的。

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能力是指按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感知美、鉴赏美都是为了能够再创造美, 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 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情感的迸发。

强烈的情感认同感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家的思想感情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但诗词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来, 诗人的情感体验更显强烈。在鉴赏诗歌本身的同时, 让学生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而培养自身的情感迸发。这样, 就会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学生主体意识的显现是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任何创造的源泉, 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就是想象力的创造培养。文学艺术形象都是以语言作为中介来形成人们的最初审美印象的, 在形成印象的同时, 留有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去填补、去充实所形成的艺术印象。而在诗词的体验中, 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在创作诗词时, 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 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物我之间的界限, 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其次, 诗词的语言大多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创造出的各种物我之间的意境, 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在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拓展想象空间, 充分启动再创造能力, 去感受作品中诗人的情怀和审美意象, 再以此为契机开启学生的创造源泉, 并逐步把它培养成一种能力。

3. 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练、准确、简洁、生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形容词当动词用, 意即“吹绿了”。如果用“到”、“过”等字, 只能从风的本身流动着想, 依然看不见春风吹来后的景色, 而这个“绿”字能写出春风拂过后, 千里江岸一派新绿的无限生机。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领会这些词的妙处, 用以增强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并加以模仿、创新, 运用到作文中。

4.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辩能力。

诗词在布局结构上富有跳跃性, 诗人写诗常常遵循情感的逻辑, 由某一方面跳跃到另一方面, 中间并不存在关联词和过渡句, 整首诗词的搭建是借助感情的纽带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诗词时, 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辩, 及时跟上诗人笔下时空、物体的变化, 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用自身了解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理性、独立的思辩能力, 进而形成创造能力。

感受诗词的馨香 篇13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借助插图编故事”、“合作表演古诗剧”、“串连课文和古诗”、“音乐古诗相融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小老师教学古诗”等也不乏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春天的好诗词 篇14

1.《春晓》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初见天窗一点明,旋看晓色到檐楹。

衾裯温暖留残梦,鸟雀呼鸣报快晴。

虽喜心随年愈老,却愁事与日俱生。

平川漫漫烟芜绿,筋力犹堪给耦耕。

2.《春思》

年代: 唐 作者: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

3.《春兴》

年代: 唐 作者: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4.《春词》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臂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5.《春望》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天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

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

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

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

6.《春游湖》

年代: 宋 作者: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7.《丰乐亭游春》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8.《春暮游小园》

年代: 宋 作者: 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描写春天的景象的诗词 篇15

2、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3、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4、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5、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6、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7、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8、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9、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李益《宫怨》

10、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11、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古代诗词的“乐”情 篇16

一、隐逸田园之乐。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诗篇。“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作者的隐逸之乐。唐代并称为“王孟”的王维、孟浩然也是田园诗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诗歌有静有动,有人有物,再现了一个幽清明净的世外桃源,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孟浩然)颔联一近一远,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颈联使我们想象到主客谈话时的欢声笑语,欢洽和谐之情不言自现。

二、热爱自然之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的意境。“夜”字把时间连接起来,意味着诗人从黄昏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悦之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前两句作者客观地描绘出优美疏淡的景致,但诗人更爱的却是枫林。因为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夕辉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写出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景物的感情。

三、痛饮狂放之乐。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虽有“奔流到海不复回”、“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悲,但悲观却非李白的个性,于是翻作“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菜不是一碟两碟,酒也不是一壶两壶,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狂放之情趋于高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情愈来愈狂,竟然反客为主,提议典裘当马,简直狂放至极,虽有“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意,但更多的却是诗人的豪壮狂放。“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浣溪沙》欧阳修)上片写众人在春光中得意欢娱,喧嚣热闹。下片写作者在画船中酣酒耽乐。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作者沉醉期间,竟然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塑造了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

四、访遇故人之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杜甫)写出了友人来访的喜悦,直率自然。首联写出其寂寞心情,为喜客作铺垫。颔联既有客不常来之意,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益见交情之深厚,后面的酣畅欢乐就有了着落。颈联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延客就餐、频频欢饮的情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以及主客之间的深厚情意,充满了融洽气氛。尾联更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喊着请邻翁作陪,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亦愈热烈。“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快事,客居京师时遇到同乡故人,怎能不倍感亲切呢?一时高兴竟疑是在梦里,不相信其真实性。“畏晓钟”又暗示出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也衬托出了羁旅生活的寂寞愁苦。

五、丰收在望之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王驾)诗人描绘了一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收在望的景象。“醉人”这一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上片先写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再写扑面而来的满村遍野的稻花香气,这使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下片写作者因醉心于倾诉丰收在望之乐的蛙声中,沉浸在浓郁的稻花香中,以致忘了道路远近,连早已临近的熟而能详的社林边的茅店也不知不觉了,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喷薄而出。

六、战乱平定之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作者忽然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不由“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生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颔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颈联的“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尾联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情感洪流于此卷起连天高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其三]杜甫)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又得知故人严武还镇守成都的消息,便回到成都草堂,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再配以悦耳的鸟鸣,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万里船”意味深长,它暗示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七、两情相悦之乐。

上一篇:花落有意随微雨心情随笔下一篇:美术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