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的春天

2024-09-04

山林的春天(共3篇)

山林的春天 篇1

1 发展现状

(1) 取得成效。1999年以来, 紫阳县以林业重点项目为支撑, 以重镇、强村、大户为切入点, 大力发展山林经济, 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 全县新建山林经济基地近4hm2, 2011年末保存8.9hm2, 农业人均0.26hm2, 基本形成“中低山茶桑油桐和柑桔, 中半山耳菌核桃和板栗, 中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立体山林经济格局;实现山林经济总产值12.41亿元, 占全县农业产值的78.58%;实现农民山林经济纯收入达到2 646元, 年均递增近70%。主要特点是:富硒茶产业突破发展, 蚕桑产业稳步发展, 水果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药油干果菌产业发展加快, 林下种植产业突破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快步跟进, 林业种苗产业巩固提高。

(2) 基本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林经济发展, 把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对镇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级领导齐抓共管。二是项目支撑。各级林业和有关部门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山林经济发展。县上把林业重点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发展山林经济, 并与支农项目捆绑实施,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三是落实政策。全县全面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 林权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林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 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积极性高涨。四是创新机制。富硒茶产业发展县上组建了茶叶总公司和行业协会, 建立了若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实施了茶叶原产地保护, 统一了商标品牌, 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蚕桑产业成功改制, 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 通过实施蚕桑基地建设项目, 实行保护价收购鲜茧, 扶持优良簇具推广, 与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其他产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利益连结机制。五是科学发展。一抓典型, 树样板, 促发展;二抓科技, 提质量, 增效益;三抓指导, 搞服务, 促平衡。

(3) 存在问题。一是基础弱。紫阳山林经济经过多年发展, 已具备一定规模, 给农民增加了收入, 但基础仍很脆弱。二是质效低。由于投入不足, 科技水平低下, 经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三是链条短。许多项目只处于原材料型生产阶段, 综合利用率、商品率低。四是资金缺。农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社会融资难度大、项目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山林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

2 发展设想

(1) 基本思路。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 以生态系统为根本, 以产业基地为支撑, 以生态文化为引领, 以现代园区为抓手, 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 促进大生态、大农业、大产业建设, 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 推动山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 全县山林经济产业达到基地规模9.59hm2、总产值32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2 000元;创建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市级示范园区、狠抓县级示范园区和镇级示范园区, 逐步建成“彰显地域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支撑项目, 形成产业集群。

(2) 空间布局。落实“三区 (高山林下经济建设区、中山综合型林下经济产业区、低山集约型林下经济产业区) 、三带 (汉江自然生态道教文化旅游产业带、任河生态景观旅游观光带、茶园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多点 (多个林下产业示范基地) ”布局, 逐步形成以养殖、种植、集约经营、产品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山林经济经营模式, 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规模效益。

(3) 重点突破。一是实施产业发展突破。做优做强富硒茶饮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改造提升蚕桑丝绸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产业、积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壮大山林休闲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竹木采伐加工产业、着力培育绿化花卉苗木产业八个产业发展重点。二是实施体系建设突破。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测四大体系, 千方百计提高山林经济综合效益, 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3 对策建议

(1) 遵循规律, 科学发展。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坚持“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 合理布局、各有侧重的发展山林经济, 中低山集中发展茶叶魔芋油桐柑桔, 中半山集中发展食用菌蚕桑核桃板栗, 中高山集中发展中药材木耳和生漆。

(2) 项目支撑, 资金扶持。把争取项目资金始终作为保障山林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 为山林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重点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及时编制、包装和储备项目, 到国家省市汇报争取项目资金。三是专项资金专用, 将涉农项目资金向山林经济发展倾斜、捆绑发展。

(3) 强村引导, 大户带动。率先培植一批具有引导示范性的强村大户, 用典型带动山林经济发展。

(4) 强化机制, 加强领导。各级落实一个产业“一名领导负责, 一套班子主抓, 一套政策扶持, 一套措施推动, 一支队伍实施, 一套办法考核”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联村帮扶制度等组织措施, 长抓不懈。

(5) 强化机制, 加强领导。各级落实一个产业“一名领导负责, 一套班子主抓, 一套政策扶持, 一套措施推动, 一支队伍实施, 一套办法考核”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联村帮扶制度等组织措施, 长抓不懈。

摘要:福建省漳州市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先天禀赋和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的后天优势。开发利用好广袤的山林资源, 加快山林经济发展, 让其惠及紫阳人民, 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山林经济,发展

白河县发展山林经济的思考 篇2

1山林经济的发展现状

a.林地资源合理聚集。全县以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为主体,累计备案流转林地1780hm2,成立木瓜、经果林、林业综合开发、茶叶、香菇、蚕桑等专业合作社19个。实现了山林资源集约规模化。

b.特色林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木瓜、板栗、柑橘、柿子、核桃、枇杷、桃、李、油用牡丹等经济园林,全县经济林面积已经达到33064hm2。开发自有茶叶品牌5个,建成现代林业山林经济示范园区14个,培养了胜利、群力、星义、大山、三院、响应、太和、月镇、水平、安福等一批干鲜果产业大村。

c.林下种养规范实施。通过流转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林下种植中药材、黄姜、油用牡丹等经济作物2147hm2,林下养鸡、羊、牛等禽畜66.59万头,袋料香菇、木耳100万袋,梅花鹿、林麝、大鲵等特种养殖初见成效,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园1867hm2。

d.生态旅游正在兴起。依托丰富林业资源生态旅游业已明确目标,以中厂红石河流域为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优美山水风光、原生态森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吸引游客观光。

2白河县发展山林经济的主要措施

a.合理规划布局,分类分区经营。根据白河县各地资源情况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分区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在汉江沿线低海拔、交通便利区域重点发展桃、李、柑橘、樱桃等鲜果类,中高山区域重点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杂果类,在原有茶园区域重点做好茶叶低产改造和扩大规模,在栎类资源丰富区域重点发展梅花鹿、林麝等特种养殖,以及袋料等林菌类,形成布局合理、分区分类经营的立体产业格局。

b.推进土地流转,合理聚集资源。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县以工商企业资本进入、返乡能人、创业大户开发三种形式为主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以租赁、转让、股份制等方式流转农户和村集体的闲置耕地林地,建立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或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吸收广大农户成为产业工人或入社进行生产活动。通过流转合理聚集生产要素,集约规模化经营山林经济。仓上镇天宝村发展园林花卉苗木培育;中厂镇新营村发展红豆杉经济树种及茶叶、黄姜等林下经济;利生园梅花鹿产业有限公司在川共村重点发展梅花鹿特种养殖;麻虎镇太和村主要栽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发展林下养羊和养殖林麝。

c.坚持示范推进,带动全面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产业示范点,强化示范点科技支撑和管理,并吸引农户投入山林经济生产,调动全县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点与面”的突破,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d.倾斜项目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对从事山林经济发展的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县政府专门拿出产业发展基金进行奖扶,并捆绑林业、农业、扶贫、移民搬迁、公路、水利各类项目工程,进行配套扶持。对从事干鲜果、木瓜、茶叶、蚕桑等产业发展的,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汉江绿化治理、亚行贷款等工程项目,进行种苗扶持和园艺管理扶持;对发展林下多种经济的,配套移民搬迁、产业道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各项扶持政策,有效解决了山林经济发展初期的融资问题。

3存在问题

白河县近年来发展山林经济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发展理念不够明晰,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资源底子不深厚。干鲜果等特色经济林尚属于发展阶段,产品尚未进入丰产期;木瓜产业虽具备良好优势,但产业链不完善,商品率较低;蚕桑产业缺乏工业支持,受市场影响较大;茶叶基地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森林旅游景点分散,景观效应不高等,形成虽有大量山林资源,但是实际利用开发资源较小的问题。

b.品牌效应不明显。全县多种林业经济产品,不能突出地方特色,部分开发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经营分散,导致品牌效应不明显。

c.产品加工不深入。林工一体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够,产品多数仅仅处于原料阶段。

d.产销联接不紧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供销联接不完善,“贸工农”产销一体化联接不紧密。

4发展建议

林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提升空间广阔。发展山林经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在配套设施、龙头带动和合作发展等方面求突破。

a.正确把握重点。必须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重点抓好经济林产业发展、茶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发展、苗木花卉培育、林茶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发展和蚕桑产业提升巩固等工作。

b.坚持集约经营。要按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坚持走强村大户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行林地流转,聚集林地资源,实行集约经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返乡能人、创业大户参与山林经济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倾斜扶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强化科技服务。

c.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项目,认真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着力做大做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发展。

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 篇3

关键词:山林权属纠纷,成因,调处对策

山林权属纠纷在林区普遍存在, 是林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由于山林权属确权的复杂性, 我国山林历经土地改革、山林入社、“四固定”“林业三定”、完善责任制、山林延包等多次演变, 而在各演变阶段中由于工作的粗放和其他种种原因, 导致山林界址、权属等各类林权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成为阻碍林业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1]。

1 山林权属纠纷成因及社会危害

1.1 历史原因

1.1.1 土地改革期间。

1952年土地改革时颁发的“土地证”是一次很全面的确权工作, 由于正值解放初期, 山多人少, 群众对山林确权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政府确权的山林界址、面积没有认真核对, 导致在山林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土改时遗漏造成未确定权属的“无证”山林; (2) 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 (3) 土地证上所登山界的“四至”不清; (4) 土改时没有具体划分山界的“税亩山”。

1.1.2 山林折价入社期间。

1956年“高级社章程”颁布后, 在山林从农民私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大运动中, 遗留了许多政策问题。 (1) 山林折价入社时, 手续不齐全; (2) 未办理折价而入社; (3) 国营林场中的集体林在划进集体所有的山林时, 未办理必要的手续。

1.1.3“四固定”期间。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打乱了山林所有制, 1960年11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固定了土地的使用关系, 解决了公社化以来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混乱状况,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是, 由于划片界线不清, 山权林权不统一, 分配不合理, 引起纠纷。

1.1.4 林业“三定”期间。

由于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时, 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在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上不认真。一是没有查验报告登记对该项林地原来所持有的有效凭证;二是没有实地“履亩丈量”, 划清界址;三是没有及时更正被错认的山林权属界至;四是没有全面清理历史遗留问题[2,3];五是没有绘制山林权属界至示意图;六是毗邻界至的认定没有上山定标立界。有的在室内划界, 有的只做临时标记, 没做固定界标, 至今已无法认定。有些山片的界至在山林所有证上写明是以埋石或黄竹为界, 而实际上又没有到实地去埋石、栽黄竹;有的还是以“人名”为界, 没有具体固定或可认的地物标;七是部分乡村还存在政府已经发证, 而承包者却未领到证, 致使林农不清楚自己的山林具体“四至”, 出现盲目争山的现象。在实地勘察时有的“四至”根本无法落实;八是证、册、合同等挡案材料不全, 档案管理乱, 遗失、损坏多;九是1990年“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和2006年“山林延包”期间, 由于量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而工作过粗, 导致新纠纷不断发生。

1.2 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诱发山林纠纷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 随着山区林业政策的放宽, 林地、林木价值的提高, 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农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认识到山林是一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资料, 从而十分关注森林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争夺有限的森林资源, 不断引发山林权属争议。特别是在近年来林权勘界、林木采伐和林地开发、道路建设等林地征占用林地补偿问题, 涉及到林农切身经济利益而引发纠纷。

1.3 经营管理不善

经营管理不善或失控是造成山林权属纠纷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经营过程中, 有的单位和个人因过失而越界造林或采伐;二是合作造林的双方对所造林木的权属规定不清, 造成分成比例不明确[4];三是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没有认真对待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

1.4 人为因素

一是争族山而挑起的纠纷。有些人纠集宗族势力, 要把在土改时分配出去的族山争回, 挑起宗族械斗。二是利用土地证上的界址不清, 故意扩大“四至”范围。三是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争山场而挑起纠纷。因为土地证所登山场只有土名和“四至”, 而没有确切图籍位置, 有些人为了争山, 把其他山场的有效凭证移至争议山场中作为争山的依据, 借此挑起山林纠纷。四是伪造证据挑起纠纷。由于土改、山林折价入社、“四固定”时山林权属相关凭证及材料缺乏完整的档案可查考, 因此有些人为达到争山之目的对山林权属相关证据进行涂改、添写、制作假证据侵占他人山林。五是向国有林场争山。过去划给国营林场的集体山林, 已经按当时的政策规定订了协议或作过处理, 现在有些乡、村看到国营林场绿树成林, 就制造矛盾, 以各种借口推翻原有协议或政府所作的处理而争山。

1.5 地籍管理紊乱

目前, 很多山林入社、“四固定”等资料基本无法查找;同时乡镇 (街道) 、行政村经文化大革命和撤扩并后档案管理紊乱, 造成了历史证据资料遗失、毁灭, 至今基本无法查实, 给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2 山林纠纷调处的方法及对策

2.1 建立调处体系和机制

形成市、县、乡、村4级调解体系, 负责辖区内的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情况了解、人员熟悉的优势, 小纠纷积极组织调处,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大纠纷积极协助县、乡调解部门, 做好群众稳定工作, 提供真实证据。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调解队伍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5];建立排查机制, 全面了解本地纠纷数量和纠纷性质, 分轻重缓急, 逐个化解;建立联动机制, 重大纠纷要做到“上下联动”;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做到每起纠纷调解过程、调处结果及时向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 保证公平正确,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评估纠纷调处质量, 及时修正新问题, 对调解人员进行绩效考评, 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2.2 把握调处的基本原则

山林纠纷调处一定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依靠群众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资源, 发展林业的原则;三是坚持安定团结, 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自愿平等的原则;五是坚持尊重事实, 依法调解的原则;六是坚持分级负责调处原则, 责任层层分解, 建立乡镇 (街道) 调处山林纠纷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七是坚持多方并举, 尽可能使用非诉讼调处的原则;八是必须坚持先易后难全面调解的原则[6,7,8]。

2.3 规范调处程序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纠纷成因, 分析双方证据, 准确界定纠纷性质, 对纠纷争议事实清楚、矛盾不复杂的小纠纷可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调处, 当场划清界线[9]。对双方争议分歧较大的纠纷调处应分别听取双方的意见和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出矛盾焦点, 以事实为依据耐心做双方的工作, 使双方意见逐步达成一致。对争议大、情况复杂, 甚至可能引发械斗的山林纠纷, 应先阻止争斗, 避免纠纷矛盾激化升级,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 再慢慢进行调处。

2.4 讲究调处方法

调处人员要向双方当事人宣传国家政策法律, 告诉双方不要因小失大, 不要因纠纷闹出矛盾, 争斗触犯法律, 得不偿失。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真心真意为双方当事人平息矛盾的思想去做工作, 做到以心换心、平等沟通, 取得当事人双方的充分信任, 让山林纠纷当事人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讲实事、讲证据、讲理由。要认真听取双方的陈述前提下, 针对双方的理由, 依据有关法律逐项逐条给以肯定或否定, 让双方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争得自己利益的同时替对方考虑, 自愿下签订调处协议, 化解矛盾纠纷。

2.5 熟悉调处的法律政策

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调处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 熟练掌握《森林法》《物权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则》《人民调解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方法》《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制定的林权纠纷调处办法等法律、法规, 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政策, 在调处纠纷过程中, 做到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调处结果与群众意愿基本一致。

2.6 注重调处的实际效果

山林纠纷调处的目标就是要使纠纷矛盾得到平息, 争议问题得到化解, 从而达到林区稳定和谐, 因此调处纠纷一定要注重效果。在依法、依理办事的基础上, 力求公平公正, 完成调处的纠纷要经得起时间考验[10]。山林纠纷调处要让纠纷双方和周边群众感受到政府对群众的关怀, 感受到调处工作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此外, 通过具体的调处实践, 不断提高调处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在调处过程中, 还要注重全面宣传法律知识和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永富.山林权属争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平亮.调处山林纠纷促进林业生产[J].中国林业, 1992 (9) :38-39.

[3]浙江省林业厅.处理山林纠纷工作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4]陈永富.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李春跃.四川省宝兴县林权纠纷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8) :13852-13854.

[6]吴孝渊.锦屏县山林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刍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1) :283-284.

[7]陈永富, 周伯煌, 张慧.浙江省山林权属纠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 :58-61.

[8]田忠辉.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83-184.

[9]杨武毕.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策略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5 (6) :97.

上一篇:脑垂体瘤下一篇:RNA干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