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城市论文(精选10篇)
山林城市论文 篇1
1 山林城市———镇江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
浪漫的爱情故事———水漫金山, 当中的白娘子、小青的雕像坐西朝东, 江心芙蓉———金山山体的小气候是由水体位置和香樟树和活化石银杏等大乔木形成的。水中浮玉———焦山, 素以风光雄秀著称, 入口以其桃红柳绿著名, 焦山碑林———《瘗鹤铭》闻名于世, 丹桂飘香, 樟木四绕, 陪衬园林亭廊, 行走其间, 视觉感官非凡, 同时身心愉悦。
“芝兰生于幽谷, 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因贫困而变节。”以镇江市树广玉兰为例, 其肉质根极因根系不通风透气较易积水烧根;清风、明月、红枫, 此乃平湖秋月三景也, 镇江丹徒政府周边———生态丹徒, 同有此景, 可敬、可叹。
“新诗已旧不堪闻, 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 千古芳心持赠君。”是赞美荷花玉兰的著名诗句, 宝华山呈荷花状, 因而成为“宝”、“华”通“花”, 故名宝华山。
扬中誉名“扬子江中”,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可见镇江扬中位置险要, 行道树多以高干女贞为主。丹阳碑林中的南朝石刻是镇江一大特色, 丹阳的行道树中杨梅、春梅占多数。
2 不同区域的验收及管养要求对体现山林城市文明精神的远见
2.1 公园养护的品位注重
公园养护大都采用一级养护模式, 丹徒新城人民广场的“立马造韩桥”、米芾书法公园的一轴四景、御碑亭、古邑广场的鸟纹兔形觥、米芾广场的米芾雕像;群马雕塑植有白睡莲, 显现韩世忠的劳苦功高, 御碑亭旁生长有古松, 寓意咬定青山不放松, 古邑广场酒觥共注水源, 彰显吴文化发源地的扎实根基, 米芾书法犹如银杏树般遒劲有力, 湖边配以生态草、菖蒲、芦苇等, 生态水系是活水突源头的山林体现, 池边水杉、木芙蓉、山林香樟、乌桕、丘陵栾树、枫香等彩叶树种体现了山南水北的“城市山林”风貌。
2.2 道路养护的城市格调
花园城市丹徒新城以三版四带式为主要构造形式, 路口配以醒目的红叶石楠球、红花檵木球配金边黄杨、红叶石楠、红花檵木配葱兰、红花酢酱草, 以便起到警示畅通的作用;景石配置以美人蕉、罗汉松、红花檵木桩、女贞造型树, 其点缀是画龙点睛之笔, 就疏导车水马龙的雄浑表示;南方中分绿带适宜种植的树种是杜英、榉树、合欢、白玉兰、香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楚风吴韵的东流江水体现这“江南岸”。
2.3 小区、厂区养护的优雅环境
宜居新城———生态丹徒以其风光旖旎———十里长山的风尚和碧波荡漾———西麓水库的韵墨, 宜城中学和省港中坐落城区、大学城位于十里长山、县医院、肾病医院近靠生活区, 冠城、太平洋商业中心活跃经济、给市民带来了便利, 自然景观赋予了市民百姓、莘莘学子鲜活的灵性。园林绿化作为重头戏, 景观效果十分必要, 市政府主导的山水花园城市以其景观点的主景树为轴线, 竹报平安、鸟语花香, 四季观花植物、彩叶树种都是点睛化龙之墨;厂区位于新城管委辖区的工业园区, 广玉兰、法桐、杜英、红叶石楠树等行道树简洁明快,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厂区周边的绿篱以其造型为主, 情真意切。
3 四季绿化管养构建要素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所作贡献
3.1 春季养护的保芽保湿、生根促壮
一年之计在于春, 诗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 植物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有价值, 树体研究的角度看, 树干涂白和树体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常见乔灌木的病虫害防治中, 瓜子黄杨的黄杨绢野螟1龄虫一般治理于每年的4月18日, 治理金叶女贞地下害虫即大地老虎使用呋喃丹, 时间把握在每年的出苗前进行效果见佳。
3.2 夏季养护的防病治虫、清除杂草
3.2.1 初夏。
做好春季虫害遗留的二龄治理与病害的预防工作, 主要就行道树广玉兰、香樟的蚧壳虫虫害、白蚁虫害、瓜子黄杨绢野螟、紫叶小檗的吉丁虫虫害、金叶女贞的地老虎虫害, 以及相关路段的树种搭配的菌害影响的不同程度进行治理与预防。
3.2.2 仲夏。
以丹徒新城龙山路根据路段起伏治理小叶女贞为例, 玉兰小区段用药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菌毒清, 用药后叶片转青;江苏省大港中学段用药同上, 用药后叶片嫩绿;丹徒区政府段用药同上, 用药后生长良好;瑞丹小区段用药同上, 用药后叶片转青。
3.2.3 盛夏。
广玉兰、香樟的蚧壳虫虫害、霉腐病病害严重发病于盛夏季节, 2012年以4t水车加入27kg敌敌畏、27kg金刚霉素、27kg甲基托布津来治理病虫害, 效果极佳。市民可友情提醒相关园林部门、城市管理部门, 对行道树的树池进行扩大, 保证树木根系合理、安全生长, 以保证树木的遮荫效果与安全性, 避免福建泉州行道树百年凤凰木倒伏压车、海南海口人民公园百年榕树无故倒下压住整个道路的现象。
3.3 秋季养护的治理害虫、准备入冬
在镇江市丹徒新城167.8万m2的养护面积内, 以主干道谷阳大道、龙山路、茅以升大道为例, 2014年7、8月份, 由于丹徒新城城市管理局下属的绿化养护单位缺乏养护经验, 谷阳大道城中路中分带近1000m2的瓜子黄杨没有及时治理瓜子黄杨绢野螟虫害, 于7月底加紧治理受害林木, 甲基托布津、甲胺磷按4:6的比例用药, 在中秋前高温高湿的气候下, 瓜子黄杨的顶端优势较明显, 林木均已萌发新芽。
3.4 冬季养护的护树固本、保根保湿
首先, 行道树涂白工作在12月初前正常完成, 镇江的行道树中常绿树种主要有广玉兰、香樟、高杆女贞等, 落叶树种主要有法国梧桐、意杨、黄山滦树、无患子、国槐等, 树干涂白剂中生石灰、硫磺、食盐、水的比例分别为1:0.5:0.25:10, 再加少许油脂:动植物油脂均可。
第二, 小乔木与灌木浇防冻水, 江南冬季酸壤土中水分冻结, 易造成土壤冻结, 影响树木存活、生长, 此项措施可以保根保湿, 加强冬季雪松等浅根性树种的根系保护, 广玉兰则是不积水、根部放入排水管, 起到根系透气作用, 定时巡查树木的生长状况;大雪压枝等天灾, 其一打雪, 减轻树枝负重, 其二梳理断枝, 保证行人安全。
4 绿化养护中“山林城市”概念的前景探析
第一, 大众的思想认识问题, 普遍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十年树木, 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候变化。乡土树种:香樟、广玉兰等, 适地适树:法桐、意杨等。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的搭配相当重要, 定期间植至关重要。
第二, 养护经费等级需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地政府是需要将人们的观念与解决民生、聚焦热点联系在一起的, 绿化造林牵涉到国计民生、造福子孙, “花卉、果树、蔬菜”———园艺与“叠山、理水、绿化、构造”———园林的作用将较强显现的。
第三, 全面提升“绿化养护档次”城市品位, 为圆满顺利完成“十二五”献计献策。全面提升绿化档次相当重要、广场节点作为城市名片经久相传、网络的绿化宣传作用发扬光大。
第四, 导游口中“看景不如听景”时代需要, 从城市客厅、引资大道到“一池三山”、从金山佛家到茅山道家, 从一水之间到城市山林, 古城镇江正以其特殊的山林风貌展示了城市风采, 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引资大道与三山风景区的重要作用立当显现, 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章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 2009 (7)
[2] 唐学山, 李雄, 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3] 高润清, 李月华编著.园林树木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山林城市论文 篇2
关键词:山林契约文书;贵州;徽州;苗族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2-0071-09
一、绪言
由杨有赓教授推动研究进程的贵州省锦屏山林契约文书与学术成果诸多的徽州林契文书齐名,是研究中国清代林业经济状况的珍贵文献资料。徽州地区木材生产历史悠久,而贵州的林业经济兴起于苗族聚居地,兴盛于清代中期,年代相距较远,其经营形式必然不同。但二者都是栽种杉木为主,且都因当时木材市场需求而生,必然又有共同之处。林业经济实况调查必须要立足于实地考察等多角度研究,但本文重点在于考证文书,将徽州文书中的林业契约文书与贵州地区的相比较,针对契约文书中能展现出的异同之处进行初步考察。
本文中出现的贵州文书出自《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05年)》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后简称《汇编》一、二、三)。本文参考的主要著作及文章如下:杨有赓的《清代清水江林区林业租佃关系概述》,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清代苗族山林买卖契约反映的苗汉等族间的关系》,刊于《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州志·林业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武内房司的《清代贵州东南部苗族中所见“汉化”情形的一个侧面:以林业经营为中心的研究》,载竹村卓二编《仪礼·民族·境界——华南诸民族的“汉化”形态》,风响社1994年出版;相原佳之《清代后期贵州东南部基于村寨的林业经营:以契约文书的分析为中心》(东京大学文学部1996年毕业论文)以及寺田浩明的《解说》(见《汇编》第一卷)等。
徽州文书的相关内容主要出自王钰欣、周绍泉主编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篇、清·民国篇,各二十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以下简称《千年文书》前篇、后篇);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以下简称《丛编》)。徽州文书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参考的其中的林业相关文献,主要有:陈柯云的《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力分”问题》,刊于《中国史研究》1987年1期,《明清山林苗木经营初探》,刊于《平准学刊》第四辑下册,1989年,《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刊于《江淮论坛》1992年1期;张雪慧的《徽州历史上的木材经营初探》,刊于《中国史研究》1987年1期;杨国祯《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章,人民出版社,1988年;上田信《山林、宗族与乡约——从华中山区的事例说起》,载木村靖二、上田信编《地域的世界史之卷10:人与人的地域史》,山川出版社,1997年;涉谷裕子《安徽省休宁县龙山乡浯山岭村山林经营方式的特征》,刊于《史学》2002年第71卷4期。
本论文衷心感谢杨教授为首的各位参与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的“中国西南地区非汉族历史综合研究”项目第一、二、三次研究会(1995年6月16日、7月14日、12月8日)的同仁们,感谢大家的不吝赐教,同时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学研究中心周绍泉教授(已故)、栾成显教授、陈柯云教授(已故)的指导。此外,本稿的成文还有赖于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亚公私文书”研究班期间参与的研究讨论。最后,对不遗余力的整理出版贵州契约文书的各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山林植造相关文书——“栽主”与“力分”
《汇编》按照顺序,对“从山地买卖开始到租赁土地”等一系列契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而本文将按照林业经济周期来考证相关文书。
贵州和徽州两地的林业经营周期是基本一致的。经营林业的山场多为个人或多人共有。有的山主自己植木造林,但更多山主会选择将山场租赁给林农。在收益分成上,有的山主会收取租金,但更多的是林木成材砍伐出售后按股分利。山主和林农持有的股份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贵州名为“山主股”和“栽主股”,徽州名为“主分”和“力分”。① ①注:林农持有 “力分”,“分”往往被称为“坌”,文中略称“分”。杉木速生,种植三五年后便可成林,之后工作以管护为主。历时二三十年后便可砍伐,一般由木材商承包砍伐工作,山主和林农按先前所立合同分成,至此林业经营的一个周期便宣告完结。山主再将山场另租他人,新任林农将旧木掘根栽种新苗,如此往复。
两地契约中都出现过山主自营林场的事例,一般会在契约中特别注明,贵州文书中会注明“此山自己亲手所栽,今将地主栽手并地出卖”,徽州文书中也有“其山係本家用工栽坌杉苗成林”,由此可以推断山主与林农分成租赁的情况更为常见。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来比较一下两地的佃山造林契有何异同。在贵州,林农所立契约称为“佃栽杉木字”“佃字”或“租帖”,山主所立契约称为“招字”或“准字”等。抑或双方共同立契,称为“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手执一份。下面是一份由林农所立的“租帖”(出自《汇编》二、C-0023、1814年,括号内容为本文著者标注)。
A 立租帖字人(1)湖广省岑杨 ( 黔阳) 县蒋玉山 景春弟兄二人,今因佃到文斗下寨主家姜朝瑾、朝坤弟兄等之山,土名坐落鸠坏,此山上凭姜朝琦,下凭路,左凭朝瑾本山,右凭冲,四至分明,佃与蒋姓(2)种粟栽杉,言定(3)五股均分,地主占三股,栽手占二股,(4)限定五年木植一起成林,如若不成,栽主毫不係分,(5)玉山景春自愿将先年佃栽姜光前污救畧之山栽手作抵,倘有不成,任凭朝瑾弟兄仰当管业,而蒋姓弟兄不得异言。今恐人姓性难凭,特立佃当字为据。
nlc202309020017
凭笔中: 姜士光
嘉庆十九年七月十六日立
在徽州,林农所立契约称为“承揽”“佃约”等。收集到的徽州林契中,有几份是山主所立(详见《汇编》一、P455),有几份是一式双份的合同(详见《千年文书》后编第二卷、P332)。徽州文书横跨明清两代,涉及1府6县,自然有其年代和地域特点,这一问题留待日后考证,本文仅以明末清初时期代表性文书为例(出自《汇编》一、P457、1645年)。
B 立承揽(6)火佃朱成龙·成孙·成志·记胜等,今承到房东谢名下山一备,坐落本保土名刀鞘坞,四至字号悉照拼约为证,前去拨作(7)锄种麻·粟,头年粟以准栽苗工食,次年麻请主到山看倪,三七抽分,主得三分,力得七分。其栽苗无问平栈,五尺一株,不致攔残荒废,(8)三年之后请主到山点青。(9)日后待期成林,主得三分,力得七分。如违,听主理论。今恐无凭,立此承约存照。
弘光元年二月初四日立承约火佃朱法弟(中略)
代笔房东谢正宗(下略)
此文书内容与前述贵州文书有几处异同,具体分析如下文。
(一) 林农身份特征差异
2份文书开头即写明立契人,即林农姓名。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尽管都为林农,却不可笼统对比,我们仅分析其中体现出的地域特征。
贵州文书中林农大多为本地姜姓或如A(1)处所示的外乡异姓人氏。常见的异姓有湖南省沅州府黔阳县的蒋姓和周姓,同属沅州府芷江县的杨姓,同属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的林姓以及贵州省镇远府天柱县的龙姓。锦屏县地处贵州东缘,距湖南最近处不足百里,且有清水江往来通行,因此很多外乡林农或单独或结伴到锦屏佃山造林。如(5)处所示,林农在山场辛勤劳作几年后,等幼苗成林即按照先前所立契约与山主瓜分林木,随后以分得的杉木股份做抵押租赁山主或其他人的另一片山场,签订新的契约,如此往复。并非所有契约都要求林农以货币或杉木股份作抵押,这一规定大多针对外乡林农。林农虽以佃山造林为专业,但稍有积蓄后也会购买山场。契约A中的林农蒋玉山、景春2人便于次年,即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2次购买了文斗寨的山地。严湾寨的范氏虽是林农,却也是本地姜氏的姻亲。可见林农并非都是生活困顿流落他乡,也有人技术精湛并以此为业。因此从贵州的林契文书中难以判断出山主与林农之间是否存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
徽州林契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本族同姓或外乡异姓。以傅衣凌为代表的很多徽学专家指出徽州林契中的林农大多为本族世仆。(6)处“火佃”一词以及“庄人”“仆人”“庄仆”等词均为世仆自称,这一点在叶显恩的书中也早有论证。之所以在这一点上与贵州山林有所区别,大概是由于徽州山林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关乎风水祖墓,影响宗族兴盛。因此在山林经营上,徽州人一般很少用外乡移民,多为本族世仆。然后山林养护十分辛苦,族内世仆怕外乡移民也会消极怠工。陈柯云也曾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徽州的林农并非都是世仆,也有人既是山主,又兼做佃山人,还兼木客,是个有多重身份的人。”
(二) 利益分成与副业收入
林契中第二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主佃分成比例和副业收入。
相原佳之曾经对主佃分成比例做过详细的统计,总体数据来看主三佃二分成最多,在收集的270份分成契约中有203份是主佃3∶2分成,其次是主佃对半分成。以1820年左右为界,1820年之前1∶1分成居多,其后3∶2的比例占到压倒性多数。
陈柯云也考察过徽州文书中分成比例的情况。据考察,主佃1∶1分成最多,此外也有6∶4、7∶3,甚至8∶2。他更为关注的是分成比例大小与“栽苗工食”“长养工食”等副业收入相关的问题。如(7)所示,山场采用林粮间作的方式,杉木间隙种植“麻”① ①据陈柯云考察,此处“麻”即芝麻。和小米,第一年的小米收成和次年芝麻收成的70%作为“栽苗工食”补贴给林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额外补贴,林农在杉木成林后分成比例比较低。贵州林契文书中也有“种粟栽杉”这样的记载。杨有赓先生在其学术报告《清代苗族山林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1995年6月1日,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中曾指出:杉木间隙种植小米,杉苗幼小时这些农作物便可为林农带来额外收入。从收集的其他贵州林契文书中可以看到常见的山林农作物还有“包谷、瓜菜”等,这些应该都会补贴给林农。
综上所述,在利益分成比上,贵州、徽州两地区别不大。
(三) 从“栽苗”到“长养”
杉苗栽种几年后扎根成林,林农工作也告一段落。如A(4)所示,契约中规定5年不封行成林则林农不可分成,契约B中也提到杉苗栽种3年后山主要视察山场。总之,两地都是杉苗栽种3-5年后通过山主验收方可分得山林股。
关于“杉木成林后双方就利益分成重新签订协议”的这一类问题,在贵州林契文书中有所记录,下面引用一例。
C 立合同字人严湾寨范玉朝·绞贵,因先年佃到文斗寨姜绍韬·述贤二人之共山一块,地名干见,砍地栽杉。(1)於今杉木成林。原係五股均分,地主姜姓占三股,栽手范姓占二股。其山界(中略)。(2)日後仍仰栽手修理,不得荒芜。(3)恐其栽手急时出卖,先问地主。(4)砍尽,地归姜姓。今欲有凭,立此合同为据。
凭中姜述昌
代书姜绳武
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十三日
如C(1)所示,契约中重申杉木成林后山主与佃农三二分成。C(2)处意为日后林农当尽养护之责。不过林农林木股份已到手,转让也比较容易。C(3)处所示,林农转让手中山林股时,山主享有优先购买权,山主不要时才可卖与他人。徽州文书中也有“力分先尽山主,无许变卖他人”的类似规定。C(4)处意为林农拥有林木股份而非土地产权,杉木砍伐后土地仍为山主所有,林农拿到山林股份后与山主的主佃关系就基本宣告结束。不过,由于林业经济周期长,林木股份可以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在市场流转。
nlc202309020017
这种契约有的是如C(2)所示为了明确林农在分得杉木股后仍需尽管理养护之责,有的仅是为了明确利益分成。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契约文书使得林农手中的杉木股份得以保值并具有市场流转有效性。股份价值货币化也便于资金周转。林农可以等到杉木砍伐时分成,也可以看准市场行情出售股份进行新的投资。杉木股份可以以贴现的方式卖与山主或其他人,贴现率要视买主维护山林所需最低费用和当时市场利率而定,因此山主利益不会因林农变更而受损,甚至可以通过收售林农股权方式实现利润增值。下例即是林木股份买卖契约。
D 立断卖契栽手杉木字人严湾寨范炳燦·炳质二人,(1)先年佃到买主之山一块,地名刚晚,小地名依赖。界趾上下凭买主,左右凭买主之山。此山栽手地主分为五股,栽手占二股,地主占三股。(2)今将本名之一股栽手,出断卖与文斗寨姜钟英·世豪伯名下承买为业。当日凭中议定价银九钱八分,亲手收回应用。(3)自卖之后,任从买主修理管业。我卖主弟兄房族不得异言。恐后无凭,立此卖字为据。
凭中李斯宏立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五日亲笔
此契约(1)和(2)处可见,林木股权购买方就是山地股权所有方的姜钟英等人,像这类林木股权售与山主的事例很多,可视为山主在林木砍伐之前有意回购股权。山主回购股权后,如(3)所示,要承担山林养护工作。徽州地区收集到的很多山林承包契约中都有类似史料B(8)处的规定,可见徽州也有林木栽种3年后请山主查看的规矩,不过查看林木状况后并不会再签订贵州契约C一样的利益分成合同。下面是一份徽州地区的林木股权买卖契约(出自《千年文书》前编第四卷,P449,1639年),也叫“力分”买卖契约,涉及到杉木成林后的管理养护工作。
E 立卖契人汪廷才,同弟廷富、廷栋,今将(1)西坑源小土名为旱龙坦·雷打石·麻地坞上截三处,锄种三年力分,本位兄弟通山合得壹半,又(2)陈北坑二年锄种力分通山八股,本位兄弟合得二股半,又(3)小五家坞与黄家三大股分种仍二大股与万兴等化作八股,本位兄弟合得二股半,又(4)小麦坪生字号及漆树湾并李共母坟随降直下至坑,本位兄弟已种力分一号,以上力分共六号,凭中立契(5)出卖与山主王名下长养为业,当日面议,(6)时值价银十二两整,在手足讫。(7)其苗好歹,买主自见。未卖之先,并无重互交易,自卖之后,各不许悔。如违甘罚银二两公用,仍依此文为准。恐后无凭,立此契为照。(中略)
崇祯十二年一月十二日立卖契人汪廷才(下略)
本契约的立契人为汪廷才一方,将名下E(1)到E(4)这6处林木股权转让给王姓山主,总价高达E(6)处所示12两纹银。可见汪廷才等人并非王家世仆,而是以栽种杉木为业的林商。其名下林木股权较多,股份计算往往较为复杂。如E(3)所示,小五家坞的山林黄姓与汪廷才一方1∶2分成,汪廷才又将手中的股份与其他林农分成8份,汪廷才一方只占两股半。从E(1)处“锄种三年力分”和E(2)处“二年锄种力分”可见,杉苗栽种仅3年甚至2年就早早将股权出售。E(7)处“其苗好歹,买主自见”,此句在徽州林契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可见要在卖主(即山主)到山上查看杉木成林状况良好后才进行股权买卖。杉木成林后,林农工作以养护为主,称为“长养”。E(5)处“出卖与山主王名下长养为业”即是说山林进入“长养”期。“长养”期工作较为简单,有的山主会自行打理,但如果山林位置偏远不便管理时,山主也会将“长养”工作委托给他人,一般是住在山场附近的人。此时也会签订契约,如下例。
F 立合同人谢士春·吴云路,今春有坟山并余山三业,(1)向因被人侵害,因居穷远,看管不便,今托山邻吴云路看养其山,蓄养树木柴薪成林。(2)议定吴得三分,谢得七分。(3)其看养人,不得私取,倘有外人等侵害,获赃来报者除奉谢之外,本家自行告理。如有隐情不报,即为监守自盗。恐后无凭,立此合同二张,各执一纸存照。(中略)
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二日 立合同人谢士春等
吴云路
(下略)
如F(1)所示,山主谢士春由于山场被人毁坏,家离山场较远不便管理,因此将林木养护工作委托给住在山场附近的吴云路,并商定好杉木砍伐出售时吴云路分3成。除此之外,“长养”期的报酬还包括一部分砍伐的柴薪。F(3)处规定,如抓到毁坏山林者并交由山主处置时可得到一定奖励,如知情不报则视为监守自盗,可见此例契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督促林农养护山林,更重要的是防止盗伐。目前贵州文书中还没有发现此类“长养”期山林契约。
三、林木砍伐出售相关文书:“拚约”与“分银”
杉木栽种二三十年后即可砍伐出售。不排除有山主自行砍伐贩卖,一家独占利益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整理的两地契约文书来看,大部分是将砍伐贩卖工作承包给他人后再将收入按比例分成。贵州地区相关契约如下(以甲/乙的形式将原契约中多行小注合为一行)。
G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五日,(1)卖人字路山客人文斗姜正魁砍发下河,价宝银一十三两八钱八分,(2)内除火食银二两八钱三分,存银一十一两○五分,(3)地主栽手作五股分派,每股该银二两二钱一分。
海闻占栽手三股 该分银四两四钱二分
(4)五公占土股三股,该分银六两六钱三分,内除算 银二钱一分,存银六两一钱二分,作为十股分,每股该分银六钱一分四厘。
(5)东海/山·东坡等占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东书·海英叔 占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承/根祖弟兄占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天长合祥/生祥等占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为相/宏弟兄占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6)东海弟兄占启华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海源占山一股 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清明会占开祥弟兄一股该分银六钱一分二厘
山林城市论文 篇3
1. 苏州古典园林精髓——“城市山林”的阐述
所谓“城市山林”, 意指“一人在荒野不可能孤独存在, 只得退而求其次, 谋取在城嚣中的清静……以聊表对大自然的向往。”苏州传统园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多种艺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空间艺术, 它运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陈设、家具、诗文、绘画、雕刻等要素, 营造出意蕴深邃、内涵丰富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在当时只是供为数不多的家庭成员或自家客人享受的, 面积小, 尺度小, 且以近观细玩为主。而现代城市景观空间, 是为大多数市民提供的公共空间, 是需要解决大流量的交通和多数人观景的, 面积大, 尺度也大。这刚好与传统园林面积小、尺度小的特点相悖, 因此, 传统园林中以小见大、以少求多的景观形式不适合照搬于现代城市景观空间中。这需要在继承传统园林艺术精髓、借鉴传统园林布局手法的同时, 做出创新, 找到传统园林与现代城市空间景观之间的融合点。
2. 项目概况
苏州火车站位于苏州古城以北, 平江新城内, 濒临环城河, 是连接苏州南北的重要节点区域, 是苏州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城市设计》将火车站地区功能定位为:展现苏州城市风貌的窗口, 平江新城发展的先导区, 集对外交通、商务、办公、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 提出构筑火车站地区“水乡陆港, 姑苏门户”的空间特色, 并预测火车站旅客发送量2020年为3370万人次, 2030年为4740万人次, 火车站规模定义为特大站规模。
3. 设计构思
在苏州古典园林里面, 文人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其中文人所誉美的“城市山林”的思想, 广泛影响着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甚至欧洲的造园思想。“城市山林”的思想与现代所推崇的“生态景观”也有相同之处, 即利用城市山林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本案为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 需要解决“新”的城市功能与“苏”的园林景观之间的矛盾:城市大空间功能的完善和苏州古典园林意境的延续。“乐天随时随地为园, 取其精神而不拘于形式。”笔者以“城市山林”的思想为设计主旨, 以现代都市中的“咫尺山林”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崇尚,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形成“苏而新” (最早由贝聿铭提出) 的城市园林景观。
4. 设计内容
本案设计中根据桢式人流分析来区分人群流动区、等待区以及人流的密度;利用灰色“套方”花岗岩铺地形成简洁流畅的人群流动导向空间, 构成站前广场统一的景观底色, 是延续传统园林中“方胜克邪”之意, 寄托出行旅客平安吉祥的希望;自然种植的山林地为等待区域, 山林地中设置等待休息空间和设施。
4.1 站前南广场
以宫式构图形成南广场的景观框架, 与苏州古城格局 (九宫格式) 相呼应, 形成苏州古城景观的延伸, 通过古城肌理的延续达到与古城景观的呼应。广场中四块以自然种植为主的山林地形成整个广场的主体景观, “自然式种植布局, 既能使人获得山林之趣, 风雅洒脱, 又身心俱适, 彻底摆脱外来束缚, 一任自然, 体现出闲适、自然的文化心理……构成自然和人生的无限广阔的意境”, 体现“城市山林”的主旨。穿插于“山林”之中的钢玻璃廊架成为人们等待和休息的宁静空间, 透过高大的树影可以欣赏穿梭于广场上匆匆流动的人群, 体现“若隐若显”的境界, 求得“虚静淡泊”的精神。
在进站空间的正中间设置一处“斗形”采光玻璃塔, 成为联系地上、地下空间的视觉纽带。出站流线上设置雕有苏州文化典故和景点故事的矮墙和地景, 使人们从出站口到停车场和旅游码头的行走之间感受到浓厚的苏州园林文化的冲击, 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到浓厚的苏州文化底蕴, 使其成为苏州文化与外界之间交流的窗口。
濒临环城河处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和码头, 并整体进行下沉处理。下客区与上客区进行严格的分离, 中间为下客区, 可直接进入南广场入站空间;两侧分别设上客区, 西侧为城外旅游景点 (虎丘、寒山寺等) 的接待、售票服务中心, 东侧为城内旅游景点 (环护城河、拙政园等) 的接待、售票服务中心, 出站人群可直接通过此处上船。这样经过人流分类而达到交通流线的简洁化处理。码头的简洁屋顶线条与因广场高差而形成的矮墙连成一体, 加上临水的灯带, 构成对整个广场和车站建筑的有效烘托, 宛如火车站建筑和站前广场的底座, 其造型既自成一体又充分融入整体景观。
4.2 站前北广场及苏站路以北商业广场
按照规划要求, 站前北广场及苏站路以北商业广场景观进行统一考虑, 形成火车站站前商业核心区。本案用佛教吉祥八宝之一的吉祥结为构图源泉, 进行抽象构图, 形成以自然流线形山林地为主题景观, 来统一广场上不同功能的各种复杂元素的景观框架。
在自然种植的山林地等待区域中, 穿插设置八个供等待休息之用的小空间, 以佛教的“吉祥八宝”——法轮、宝瓶、莲花、尊胜幢、宝盖、白螺、双鱼、吉祥结为主题, 分别以铺地雕刻形式设置在每个小空间的中心, 来表达“平安、吉祥”的蕴义;各个小空间的周边设置条状石凳为休息设施;自然山林地则延伸入地下一层的开敞空间中。
4.3 苏站路以北商业广场
本案用“方胜” (两个菱方形相交, 古人以方胜具有克制邪恶的神秘力量) 图案形成景观主体——地下商业广场的中庭, “自然山林”景观如流水般从地面延伸入双菱形的下沉空间中, 形成地上与地下景观的视觉联系纽带;地下一层中庭的瀑布跌入地下二层的中心水庭院, 构成地下一层庭院与地下二层中心水庭院的视觉联系纽带;“自然山林”景观同时延伸入地下二层的中心水庭院中。人们可以通过台阶, 从地面广场步入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商业广场的中心庭院, 达到上下沟通, “天地合一”。自然山林中则设置休闲空间和设施, 与商业结合, 放置室外咖啡座、茶座等。
地下商业建筑则围绕其中心庭院的四周设置“廊式”空间, 既为观景廊道, 也为购物休闲的交通廊道;地下商业建筑平面柱网采用与水平偏移45度的斜柱网形式, 构建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 与“方胜”形的中庭景观相呼应。
总结
目前, 苏州城市园林景观甚至全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甚大, 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 致使诸多城市园林景观采用了畸形、错位、扭曲等夸张的设计语言来表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思想, 使我国园林景观形式呈现多元、解构的倾向。而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经过长期社会心理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天人合一”、“城市山林”的思想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昭示着中国古代文人内敛、中和的人格价值取向, 这有异于西方哲学思想上的理性精神意识。因此, 探讨中国传统园林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很有必要。
虎王孙军归隐山林 篇4
就在10月15日爆出孙军辞职的消息后,张爱军在第二天便搬进了孙军曾坐过的办公室,“10月7日接到公司高层的邀请电话,15日走马上任,短短的一周时间,我就已经从白山市到东北虎俱乐部走马上任了。到现在我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亭儿。”张爱军上任后如是说。孙军曾经是他的接任者,现在,他又成了孙军的接任者。自从2003年孙军开始担任俱乐部总经理后,张爱军便“消失”了,几乎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又开始经营什么买卖。尽管张爱军多次向记者强调,接到迈尔通达高层的邀请比较突然,自己重新回归东北虎也很仓促,不过有内部人士向记者秘密透露,一个月前,张爱军曾私下请队员王博和赵阿南吃过饭、而他俩在张爱军时期就在东北虎打球。王博曾被称作“小孙军”,近年来已经成为东北虎的绝对主力。至于赵阿南,三分球精准,被吉林球迷视为救命稻草,时常能在比赛处于困境时疯狂飙射,救球队于危难。,不过近三个赛季,他难以得到更多上场机会,多少对孙军及主教练有些怨言。如果张爱军回1月,再加上换帅,他重返主力阵容也不足为奇。
孙军辞职因为被“算计”?
对于东北虎俱乐部的控股,原来的恒和集团占84%,吉林省体育局占16%。恒和集团破产后,吉林省政府收回股权,暂时委托孙军经营。今年6月6日,迈尔通达集团收购了东北虎全部股权。据知情人士透露,东北虎俱乐部的估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而迈尔通达主营电器,在吉林也并非有钱的大企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具备掏5000万买支球队的实力,何以得到东北虎?对于迈尔通达收购东北虎全部股权的价格,吉林省体育局拒绝透露,并一再强调,所有手续都是按规定办的,合法的。而俱乐部一位工作人员在与记者闲聊时说,体育局跟迈尔通达当初谈判的时候甚至说过“给钱就卖”的话,当然,这已经无从证实。刚收购俱乐部的日子里,迈尔通达曾为给队员发工资而犯愁,有人称,迈尔通达甚至为此卖了一个库房。这似乎与一个传言不谋而合:买东北虎的幕后老板另有其人。
至于迈尔通达收购股权,孙军也曾向省体育局拒绝过,他坚决不同意将俱乐部卖给私企。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时省体育局某位领导告诉孙军,如果他不签字,以后每年体育局不会帮东北虎出面寻求冠名,不会再跟这几年的冠名商吉林通钢开口。没有冠名几乎就等同于没有任何收人,这无异干强迫孙军签字。知情人士说,孙军在当时签下的合同里加了一条,迈尔通达在5年内不准将东北虎卖给外省企业。
孙军辞职前,俱乐部高层表示为他安排的是“副董事长”一职,如此一来,一心想搞好球队的孙军恐怕无法再直接对球队事务做决策。就在孙军辞职的同时,原副总经理龚德胜一起辞职。
球员孙军
“孙军”是个普通的名字,但在吉林,他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他是篮球的代名词。他几乎就是东北虎的天,即便是在成绩每况愈下的今天,即便他已脱下8号战袍,他仍被看作是吉林篮球的希望。
姚明曾说过,“看孙军的妙传是种享受”,张卫平也曾形容他“浑身都是假动作”。孙军打球时,也许动作不是最优美的一个,但他绝对是最好使的一个。即便是在今天,他依旧保持着70分的单场得分最高纪录,也许在来来的10年里也无人能够改写。
1998年2月,一个做粮油贸易的商人张爱军做出了对吉林篮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决定。他正式接管了省队,4月12日,吉林东北虎男子篮球俱乐部挂牌成立。在那几年无球可打的情况下,不少球队部打过孙军的主意,而出手最阔绰的要数奥神队。为了得到孙军,他们宁肯把奥神的主场由北京迁至长春,主场的经营权、所有的门票收入、广告收入和篮管中心颁发的经费都归东北虎俱乐部,以此作为孙军的转会费。这样优厚的条件是让人无法拒绝的,张爱军自然点了头,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儿,在合同中加了一条:如果吉林队进入CBA,整个台同将自行废止。正是这一条不起眼的条款,竞成全了吉林队重返甲级赛场。1998年9月27日,空军队解散,获甲8第三名的东北虎递补进入CBA。这样的“捡漏”在当时犹如一支兴奋剂。
孙军在东北虎的这些年里,与罗德的措档堪称经典。6年的并肩作战,情同手足的“孙罗”组合令CBA许多球队闻风丧胆。“孙还打吗?他打。我就回来!”同样的话,罗德问了5次。2006年3月26日,已经是俱乐部总经理的孙军在长春市体育馆为兄弟举办了盛大的退役仪式,两人相拥而泣。
老总孙军
2003年,孙军正式被吉林东北虎俱乐部任命为总经理。多年来,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一直受到严重的制约,在控股单位几乎是零投入的情况下,俱乐部一直依靠频繁地更换冠名赞助商维系生存。刚刚上任的孙军首先自掏腰包,付清了球队拖欠球员的工资、从大家习惯称呼的“大军”化身为“孙总”,他还是那个为了篮球可以牺牲一切的虎王。
在孙军任总经理的几年里,吉林通钢每个赛季都成为冠名商。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的明星效应来的。尽管东北虎的成绩日渐下滑,但这与孙军、罗德、李爱军相继退役有关。也与后备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对此,孙军还特意开始着手梯队建设,先后成立了二队、三队。派人远赴全国各地寻找好苗子。有些外地的好苗子是冲着东北虎的CBA身份来的,但吉林的好苗子却因东北虎的穷而纷纷远走他乡。刘晓宇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请相信我,在未来的十年内,我会将东北虎带到CBA的前三名,甚至是冠军!”在今年的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孙军平静地说出了这样的豪言,目光中写着不容置疑的决心。那时的他恐怕也没有预料到,几个月后自己会愤然离去。
“一无所有”的孙军
孙军辞职的消息是10月15日传出的,但他准确的辞职时间恐怕至少提前一周。如今的孙军几乎是“一无所有”,有的也许只是多年来攒下的一些积蓄而已。
自从今年6月6日吉林迈尔通达电器集团收购了东北虎全部股权后,孙军就由老板变成了打工仔。迈尔通达派遣到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不懂篮球的,高层甚至多次干涉孙军挑选内外援等事宜,矛盾由此而生,孙军和俱乐部原副总经理龚德胜与迈尔通达高屡发生争吵已不足为奇,龚德胜情急之下甚至曾在俱乐部与这些“不懂篮球的人”对骂。对俱乐部管理者失望透项。看不到球队的希望,恐怕是导致孙军忍痛辞职的最主要原因。
山林中的一棵小树 篇5
如果不努力向着阳光生长,也许以后就再也照不到阳光了,那自己就活不下去了。小树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它哀求老山神:“山神爷爷,求求你,我的压力太大了!求你把我搬到山下去吧,那里树木很少,用不着和树群抢阳光。”
老山神笑着说:“傻孩子,如果你从小就生在山下,不是生在这密林中,你就不会长这么高。作为一棵树,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你就要在大地上站出你的风姿,向上、向上,再向上。”
小树听了,奇怪地问:“山神爷爷,为什么我在山下不能长这么高,而在这片密林里却能长这么高呢?”
山神爷爷捋了捋胡须,说:“孩子,因为你们一群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秀向上的集体,你才有比较,才不断鞭策自己努力生长。因为你知道,掉队就意味着被淘汰。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落后了一点,你就拼命地向上赶,这样才长这么高啊!”
小树沉思不语但心潮澎湃:是啊,生活在密林里,虽然压力很大,但若没有这巨大的压力,自己何以长高,将来又何以成才?
良久,它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山神爷爷:“谢谢你,山神爷爷,我明白了。”
小树再也不想离开这片密林了。从此以后,它的心安静下来了,努力向上生长着。阳光洒在小树身上,小树的笑容是那么自信,那么恬静。
道理
加快山林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6
(1) 取得成效。1999年以来, 紫阳县以林业重点项目为支撑, 以重镇、强村、大户为切入点, 大力发展山林经济, 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 全县新建山林经济基地近4hm2, 2011年末保存8.9hm2, 农业人均0.26hm2, 基本形成“中低山茶桑油桐和柑桔, 中半山耳菌核桃和板栗, 中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立体山林经济格局;实现山林经济总产值12.41亿元, 占全县农业产值的78.58%;实现农民山林经济纯收入达到2 646元, 年均递增近70%。主要特点是:富硒茶产业突破发展, 蚕桑产业稳步发展, 水果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药油干果菌产业发展加快, 林下种植产业突破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快步跟进, 林业种苗产业巩固提高。
(2) 基本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林经济发展, 把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对镇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级领导齐抓共管。二是项目支撑。各级林业和有关部门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山林经济发展。县上把林业重点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发展山林经济, 并与支农项目捆绑实施,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三是落实政策。全县全面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 林权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林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 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积极性高涨。四是创新机制。富硒茶产业发展县上组建了茶叶总公司和行业协会, 建立了若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实施了茶叶原产地保护, 统一了商标品牌, 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蚕桑产业成功改制, 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 通过实施蚕桑基地建设项目, 实行保护价收购鲜茧, 扶持优良簇具推广, 与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其他产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利益连结机制。五是科学发展。一抓典型, 树样板, 促发展;二抓科技, 提质量, 增效益;三抓指导, 搞服务, 促平衡。
(3) 存在问题。一是基础弱。紫阳山林经济经过多年发展, 已具备一定规模, 给农民增加了收入, 但基础仍很脆弱。二是质效低。由于投入不足, 科技水平低下, 经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三是链条短。许多项目只处于原材料型生产阶段, 综合利用率、商品率低。四是资金缺。农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社会融资难度大、项目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山林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
2 发展设想
(1) 基本思路。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 以生态系统为根本, 以产业基地为支撑, 以生态文化为引领, 以现代园区为抓手, 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 促进大生态、大农业、大产业建设, 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 推动山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 全县山林经济产业达到基地规模9.59hm2、总产值32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2 000元;创建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市级示范园区、狠抓县级示范园区和镇级示范园区, 逐步建成“彰显地域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支撑项目, 形成产业集群。
(2) 空间布局。落实“三区 (高山林下经济建设区、中山综合型林下经济产业区、低山集约型林下经济产业区) 、三带 (汉江自然生态道教文化旅游产业带、任河生态景观旅游观光带、茶园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多点 (多个林下产业示范基地) ”布局, 逐步形成以养殖、种植、集约经营、产品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山林经济经营模式, 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规模效益。
(3) 重点突破。一是实施产业发展突破。做优做强富硒茶饮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改造提升蚕桑丝绸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产业、积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壮大山林休闲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竹木采伐加工产业、着力培育绿化花卉苗木产业八个产业发展重点。二是实施体系建设突破。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测四大体系, 千方百计提高山林经济综合效益, 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3 对策建议
(1) 遵循规律, 科学发展。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坚持“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 合理布局、各有侧重的发展山林经济, 中低山集中发展茶叶魔芋油桐柑桔, 中半山集中发展食用菌蚕桑核桃板栗, 中高山集中发展中药材木耳和生漆。
(2) 项目支撑, 资金扶持。把争取项目资金始终作为保障山林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 为山林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重点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及时编制、包装和储备项目, 到国家省市汇报争取项目资金。三是专项资金专用, 将涉农项目资金向山林经济发展倾斜、捆绑发展。
(3) 强村引导, 大户带动。率先培植一批具有引导示范性的强村大户, 用典型带动山林经济发展。
(4) 强化机制, 加强领导。各级落实一个产业“一名领导负责, 一套班子主抓, 一套政策扶持, 一套措施推动, 一支队伍实施, 一套办法考核”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联村帮扶制度等组织措施, 长抓不懈。
(5) 强化机制, 加强领导。各级落实一个产业“一名领导负责, 一套班子主抓, 一套政策扶持, 一套措施推动, 一支队伍实施, 一套办法考核”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联村帮扶制度等组织措施, 长抓不懈。
摘要:福建省漳州市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先天禀赋和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的后天优势。开发利用好广袤的山林资源, 加快山林经济发展, 让其惠及紫阳人民, 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景宁县山林纠纷的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山林纠纷,现状,特点,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9个重点林区县之一, 也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景宁县的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林业肩负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林业是农民的命脉, 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林业用地16.16万hm2, 占总面积的83.01%;人均林地1.15hm2, 农民的经济发展全以山林土地为依托, 吃山用山全靠山;森林面积15.17万hm2, 蓄积量757.37万m3, 毛竹4 023.62万株, 林木绿化率79.4%。下辖5个镇, 1个管理区, 16个乡, 2个国有林场, 1个森林公园, 1个自然保护区, 283个行政村, 据2007年统计年报资料, 全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02万人。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林区, 林区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林区的林地、林木已经成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农民经济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量的山林土地得到了建设和利用, 过去的荒山荒地价值明显, 村民为了获得更大利益, 逐步形成了“寸土必争”的局面, 具初步统计林业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因而农村的山林承包权和经营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但山林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纠纷存在极为普遍现象, 为此, 山林土地纠纷争议案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已经成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社会不稳定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调处或者调处不当, 就会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就会遭到不应该的严重破坏[1,2,3,4]。因此, 积极调处山林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1 山林纠纷现状
各个时期对山林、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不一, 权属变化未及时调整和规范, 造成权属管理混乱。第1次是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给了农民;第2次是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 个体农民所有的土地通过作价入社转变为集体所有;第3次是农业“四固定”, 随着大范围的队、社规模调整, 集体之间的山林、土地也作了较大的变化;第4次是1982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保责任制即林业“三定”, 在“四固定”的基础上, 对山林土地权属进行了全面清理, 实行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适当分离。4次变动中, 土地改革、林业“三定”都由县级人民政府核发了权属证书, 确认了山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5次是1991年开展了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 第6次是2006年又开展了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由于证照核发的久远性、多阶段, 加上山林管理粗放和核发证照工作中的失误, 是引发山林权属争议的直接因素。
近3年来, 景宁县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以学习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 执政为民, 秉公执法,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致力调处山林纠纷。通过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乡镇 (管理区) 政府的共同努力, 山林纠纷调处工作, 坚持以“调解为主, 裁决为辅”的原则, 采取分级调处,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取得了一定绩效。通过不懈的努力, 从原来的852起积案减少到318起, 2009年解决了2起长达27年的山林纠纷, 其中一起是乡际纠纷, 另一起是乡林场与2个村的山林纠纷, 面积共133.33hm2;裁决了13个不同单位的山林纠纷, 调解了4个乡内纠纷, 1个县际纠纷。切实维护了林农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每年解决了不少的山林纠纷案件, 由于历史遗留和人为因素、特别是近几次的林改工作,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 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留下后遗症, 导致新的山林纠纷案件还是有增无减。近年来, 农村建设的开发项目增多, 山林也经过了几十年的经营, 山林价值不断提高, 有些漏登的无证山和界址不明显或林相发生变化后故意侵占对方山林而引发争执时有发生。过去有些纠纷已经过调解和裁决的, 因当初书写含糊, 表述不清又重新形成新的争议。使景宁县成为山林纠纷多发县, 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 山林纠纷的特点
解决山林纠纷的有效证据应该是林权证。但是, 根据景宁县的实际情况, 许多山林纠纷案件还必须参考解放初的土地证、合作化、四古定等相关的资料, 土改已经40多年, 有较多的证据收集困难和许多案件的具体事实无法认定, 给及时调处山林纠纷带来很大困难。
2.1 群体性、破坏性
山林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往往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 涉及面广, 牵涉人员之多, 如不及时、慎重处理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毁林、械斗等恶性事件。
2.2 复杂性
山林土地权属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 既有因过去确权定界时工作粗糙引起的, 也有因政策频频变动造成的。还有因山权、林权分离, 一方有管理使用权却多年未经营管理, 而另一方虽无管理使用权却长期管理使用, 形成事实耕管等。另一方面是证据不易收集或证据缺乏, 或时间跨度长, 证据之间相互矛盾等, 导致山林土地纠纷案件事实难以查清;同时山林土地纠纷往往与其他矛盾相伴而生, 并多由其他矛盾诱发, 特别是相邻关系的恶化, 导致很难调解结案。
2.3 长期性、反复性
由于山林土地权属政策多次变化, 历史上划界确权工作粗放, 一起山林土地纠纷经过组、村调解, 县乡 (镇) 政府调处复议, 最后进入司法程序, 仍无法平息。有时一起争议往往是在县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市政府复议决定、县法院判决、市法院终审判决间反复进行, 持续数年。
2.4 动态性
鉴于林业的性质和山林纠纷的成因及所产生的特点, 随着林业地位的提高, 林业生产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山林纠纷是一个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的过程。近几年来, 随着林改政策的不断深化和林业生态发展, 农民依赖山林意识日渐趋高涨, 山林成为林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价值不断提高, 其用途也广, 是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主导产业, 因此纠纷协商的余地越来越少。许多的老大难案件, 案发时间长, 有的发生过械斗, 当事人已积怨较深, 很难协商, 稍有不慎, 还极易导致矛盾激化, 不利于调解, 政府部门有时处于相当被动。
3 对策
3.1 加强对山林纠纷工作的领导
林木、林地是林农的主要生产资料, 关系到林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发展,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把其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强化领导, 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 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力度
制定相应各类章程、公约, 积极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 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对已发生的纠纷进行调处, 增强村民的法律法规意识。一方面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村”活动, 通过普法工作营造法制氛围。另一方面, 加大对职能部门及村干部的培训力度, 组织学习《森林法》《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行政复议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培养一批“知识型”、“业务型”的调解骨干。促进自身调处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杜绝违法调处纠纷。
3.3 做好原山林土地权属证的完善和补充工作, 杜绝纠纷产生
组织勘界绘图, 对辖区村与村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山林土地使用地界进行勘界。制作相关证书和图纸, 由双方签字认可, 明晰四至, 从源头上杜绝纠纷产生。
3.4 树立“大服务”的工作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山林土地纠纷调处工作, 动员全社会力量, 发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积极作用, 正视深化农村改革出现的新矛盾, 立足于积极主动地预防和化解。农村党组织和调解组织要做好调处工作的同时为行政调处部门在调处纠纷中献计献策, 帮助预测纠纷发生, 调处可能引发的新矛盾。
3.5 强化调解, 多做疏导教育工作, 努力做到“以调为主, 裁决为辅”
在林业生产和管理中, 山林权属争议难免要发生的, 但大多发生在本村、组人民内部。通常双方争议的标的不大。往往多由其他一些因素诱发, 且多与其他矛盾相伴而生, 可利用“族长”或当时分山知情人以及当地原村、组干部的证明作现场调解。如果及时加以协调或处理, 将调解作为政府处理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 大部分矛盾还是可以化解的。国家林业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林权争议发生后, 当事双方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调解决。根据分级调处的原则, 努力做到“四不出”:组内纠纷不出组;村里纠纷不出村;乡镇内纠纷不出乡镇;县内纠纷不出县。在调处过程中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 促使当事人以协议方式达成共识, 镇政府少强行下达处理决定。若通过司法或行政手段解决, 一是处理程序复杂, 增加当事人诉累, 二是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一件官司一代仇”, 不利于当事双方今后的生产生活和团结,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如果只追求结案, 不注重矛盾的实际解决, 社会出现“案了官仇未了, 上访量增多”的不良现象。
3.6 提高打“硬战”、“办铁案”的工作能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土地纠纷的分级管理原则, 抽调懂得法律、熟悉业务、作风踏实、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组成调处队伍。按照法定程序, 对农村山林土地纠纷进行调查、取证、调处, 对多次调解仍不能达成和解协议的, 不惧怕麻烦、不惧怕群众上访, 严格依照法律规定, 以政府名义制作下发事实清楚、程序合法的处理决定。毫不含糊地对纠纷进行处理, 做到接触一起调处一起, 将案件办成铁案。严格杜绝久调不结的现象发生。
3.7 认真宣传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立足我国农村实际情况, 坚持从方便群众出发, 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2个渠道的作用, 明确规定了调解仲裁的方式、程序, 为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巩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任务目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法律, 是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后又一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专门法律, 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切实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要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制定和完善仲裁规则和工作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 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开展广泛深入学习宣传活动。将2009年12月确定为《仲裁法》宣传月。各乡 (镇)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为有利时机, 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这部法律与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紧密结合起来, 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采取印制宣传标语、组织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 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推动法律知识进村入户, 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按照分级负责、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人员、仲裁机构组成人员和仲裁员、调解员开展培训工作, 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学习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和普法规划, 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各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 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章制度。五是确保人员编制。山林纠纷办公室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 保障调解仲裁工作经费, 为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顺利实施、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李土云.林区边界山林纠纷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2) :63-64.
[2]陈永富.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3]方建设.婺城区山林纠纷的现状与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06 (1) :46-48.
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 篇8
关键词:山林权属纠纷,成因,调处对策
山林权属纠纷在林区普遍存在, 是林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由于山林权属确权的复杂性, 我国山林历经土地改革、山林入社、“四固定”“林业三定”、完善责任制、山林延包等多次演变, 而在各演变阶段中由于工作的粗放和其他种种原因, 导致山林界址、权属等各类林权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成为阻碍林业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1]。
1 山林权属纠纷成因及社会危害
1.1 历史原因
1.1.1 土地改革期间。
1952年土地改革时颁发的“土地证”是一次很全面的确权工作, 由于正值解放初期, 山多人少, 群众对山林确权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政府确权的山林界址、面积没有认真核对, 导致在山林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土改时遗漏造成未确定权属的“无证”山林; (2) 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 (3) 土地证上所登山界的“四至”不清; (4) 土改时没有具体划分山界的“税亩山”。
1.1.2 山林折价入社期间。
1956年“高级社章程”颁布后, 在山林从农民私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大运动中, 遗留了许多政策问题。 (1) 山林折价入社时, 手续不齐全; (2) 未办理折价而入社; (3) 国营林场中的集体林在划进集体所有的山林时, 未办理必要的手续。
1.1.3“四固定”期间。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打乱了山林所有制, 1960年11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固定了土地的使用关系, 解决了公社化以来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混乱状况,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是, 由于划片界线不清, 山权林权不统一, 分配不合理, 引起纠纷。
1.1.4 林业“三定”期间。
由于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时, 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在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上不认真。一是没有查验报告登记对该项林地原来所持有的有效凭证;二是没有实地“履亩丈量”, 划清界址;三是没有及时更正被错认的山林权属界至;四是没有全面清理历史遗留问题[2,3];五是没有绘制山林权属界至示意图;六是毗邻界至的认定没有上山定标立界。有的在室内划界, 有的只做临时标记, 没做固定界标, 至今已无法认定。有些山片的界至在山林所有证上写明是以埋石或黄竹为界, 而实际上又没有到实地去埋石、栽黄竹;有的还是以“人名”为界, 没有具体固定或可认的地物标;七是部分乡村还存在政府已经发证, 而承包者却未领到证, 致使林农不清楚自己的山林具体“四至”, 出现盲目争山的现象。在实地勘察时有的“四至”根本无法落实;八是证、册、合同等挡案材料不全, 档案管理乱, 遗失、损坏多;九是1990年“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和2006年“山林延包”期间, 由于量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而工作过粗, 导致新纠纷不断发生。
1.2 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诱发山林纠纷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 随着山区林业政策的放宽, 林地、林木价值的提高, 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农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认识到山林是一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资料, 从而十分关注森林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争夺有限的森林资源, 不断引发山林权属争议。特别是在近年来林权勘界、林木采伐和林地开发、道路建设等林地征占用林地补偿问题, 涉及到林农切身经济利益而引发纠纷。
1.3 经营管理不善
经营管理不善或失控是造成山林权属纠纷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经营过程中, 有的单位和个人因过失而越界造林或采伐;二是合作造林的双方对所造林木的权属规定不清, 造成分成比例不明确[4];三是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没有认真对待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
1.4 人为因素
一是争族山而挑起的纠纷。有些人纠集宗族势力, 要把在土改时分配出去的族山争回, 挑起宗族械斗。二是利用土地证上的界址不清, 故意扩大“四至”范围。三是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争山场而挑起纠纷。因为土地证所登山场只有土名和“四至”, 而没有确切图籍位置, 有些人为了争山, 把其他山场的有效凭证移至争议山场中作为争山的依据, 借此挑起山林纠纷。四是伪造证据挑起纠纷。由于土改、山林折价入社、“四固定”时山林权属相关凭证及材料缺乏完整的档案可查考, 因此有些人为达到争山之目的对山林权属相关证据进行涂改、添写、制作假证据侵占他人山林。五是向国有林场争山。过去划给国营林场的集体山林, 已经按当时的政策规定订了协议或作过处理, 现在有些乡、村看到国营林场绿树成林, 就制造矛盾, 以各种借口推翻原有协议或政府所作的处理而争山。
1.5 地籍管理紊乱
目前, 很多山林入社、“四固定”等资料基本无法查找;同时乡镇 (街道) 、行政村经文化大革命和撤扩并后档案管理紊乱, 造成了历史证据资料遗失、毁灭, 至今基本无法查实, 给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2 山林纠纷调处的方法及对策
2.1 建立调处体系和机制
形成市、县、乡、村4级调解体系, 负责辖区内的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情况了解、人员熟悉的优势, 小纠纷积极组织调处,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大纠纷积极协助县、乡调解部门, 做好群众稳定工作, 提供真实证据。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调解队伍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5];建立排查机制, 全面了解本地纠纷数量和纠纷性质, 分轻重缓急, 逐个化解;建立联动机制, 重大纠纷要做到“上下联动”;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做到每起纠纷调解过程、调处结果及时向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 保证公平正确,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评估纠纷调处质量, 及时修正新问题, 对调解人员进行绩效考评, 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2.2 把握调处的基本原则
山林纠纷调处一定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依靠群众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资源, 发展林业的原则;三是坚持安定团结, 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自愿平等的原则;五是坚持尊重事实, 依法调解的原则;六是坚持分级负责调处原则, 责任层层分解, 建立乡镇 (街道) 调处山林纠纷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七是坚持多方并举, 尽可能使用非诉讼调处的原则;八是必须坚持先易后难全面调解的原则[6,7,8]。
2.3 规范调处程序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纠纷成因, 分析双方证据, 准确界定纠纷性质, 对纠纷争议事实清楚、矛盾不复杂的小纠纷可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调处, 当场划清界线[9]。对双方争议分歧较大的纠纷调处应分别听取双方的意见和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出矛盾焦点, 以事实为依据耐心做双方的工作, 使双方意见逐步达成一致。对争议大、情况复杂, 甚至可能引发械斗的山林纠纷, 应先阻止争斗, 避免纠纷矛盾激化升级,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 再慢慢进行调处。
2.4 讲究调处方法
调处人员要向双方当事人宣传国家政策法律, 告诉双方不要因小失大, 不要因纠纷闹出矛盾, 争斗触犯法律, 得不偿失。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真心真意为双方当事人平息矛盾的思想去做工作, 做到以心换心、平等沟通, 取得当事人双方的充分信任, 让山林纠纷当事人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讲实事、讲证据、讲理由。要认真听取双方的陈述前提下, 针对双方的理由, 依据有关法律逐项逐条给以肯定或否定, 让双方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争得自己利益的同时替对方考虑, 自愿下签订调处协议, 化解矛盾纠纷。
2.5 熟悉调处的法律政策
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调处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 熟练掌握《森林法》《物权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则》《人民调解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方法》《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制定的林权纠纷调处办法等法律、法规, 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政策, 在调处纠纷过程中, 做到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调处结果与群众意愿基本一致。
2.6 注重调处的实际效果
山林纠纷调处的目标就是要使纠纷矛盾得到平息, 争议问题得到化解, 从而达到林区稳定和谐, 因此调处纠纷一定要注重效果。在依法、依理办事的基础上, 力求公平公正, 完成调处的纠纷要经得起时间考验[10]。山林纠纷调处要让纠纷双方和周边群众感受到政府对群众的关怀, 感受到调处工作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此外, 通过具体的调处实践, 不断提高调处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在调处过程中, 还要注重全面宣传法律知识和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永富.山林权属争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平亮.调处山林纠纷促进林业生产[J].中国林业, 1992 (9) :38-39.
[3]浙江省林业厅.处理山林纠纷工作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4]陈永富.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李春跃.四川省宝兴县林权纠纷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8) :13852-13854.
[6]吴孝渊.锦屏县山林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刍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1) :283-284.
[7]陈永富, 周伯煌, 张慧.浙江省山林权属纠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 :58-61.
[8]田忠辉.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83-184.
[9]杨武毕.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策略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5 (6) :97.
山林雪意(组诗) 篇9
雪中行
天穹像炉膛熄灭的火焰
倾倒出来的灰烬,在空中逐渐转世
炉灰越来越白,新鲜的小伞兵
它们自由自在地往下滑落
山冈,河面,树丫,鸟禽,枯草
最早落下的,融化了
这些苍白的蚂蚁,天空的孩子
一个挨着一个,躺在大地上
轻轻地睡去。当然它们没有忘记
钻进我的衣领里,让我足足打了一个激灵
这时的我成了一列小火车
嘴里不断冒出团团白烟
忘怀的我决定丢掉过去甚至诗歌
我想象我的身上
落满温暖的乳粉,而当我
与父亲留下的脚印重叠的时候
大雪已没到我的膝盖。回头望去
由我双脚踩出的一个个雪窟窿
已被更大的寂静填平
雪地野鸡
没有风,大雪片片直线往下掉
眼睛里的景物都在白色斑点中变形
河流一再后退,直到分不清哪是河哪是岸
岩石的白发向南飘散,找不到终端
这不影响它的沉思
仿佛是上帝安排的信使,一只野鸡
在它的面前不断梳理自己
火红的羽毛,强烈的反差
使落日有了被什么咬了一口的印象
它更像陪衬,更像错误的红色
在世界仿佛就剩下我的的刹那
我确信我抓住了风
雪 洞
山谷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大雪在西北风的吹拂下
颗粒密度大了,雪地靴踩上去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好像地底下有人抱住我的双脚
执意让我停下来,静静心
找一块积雪较厚的洼地
试着挖一个雪洞
很快一米多见方的洞穴筑成
我匆忙爬了进去,躲进这白色箱子里
温暖又隔绝。在堵上出口之前
我想起罗伯特·勃莱 头顶
那至今未融化的大雪,乱而不散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月夜雪谷
枯萎的时光从红松枝梢脱落
它漏掉的墨汁,浸满所有的沟壑
暗夜如约来临。仰望流水的天空
我会看到一位背靠繁星的樵夫
他是我的父亲,正在月亮的磨石上
打磨砍柴的斧子,衣袂飞动
有着石头的光芒,无声的暴雨倾泻
照射雪堆里深眠的动物
它们花朵一般的脸,一阵骚乱后的安静
现在雪谷的反光,越来越趋于
一块巨大的透明体,而它之上是父亲的明月
每次呼吸充满干净的白色
它们之外,我是悄然的第三者
命运的位置是暂时的,经过之后
只有故土离我的唇边最近
一个人的篝火
夕阳像打碎的蛋黄,流淌不可避免
白蘑菇的树冠,多了泥陶的颜色
雪谷起初橘黄渗透着桃红
之后犹如钢琴的键盘,黑白相间
这些光,排起长队,形成光怪离陆的
楼梯,从巅峰延伸到麓底
我就处于这个楼梯的腰部
长时间的跋涉,眉毛胡子甚至整个脸
都扑满了特殊的面粉。捡来一些
断枝干柴,燃起篝火,黑烟
螺旋升腾的下面,红色的物质
颤颤巍巍、左右摇摆,由小到大
进入了自由王国,便是婆娑的舞者
而油脂爆裂的声音,使很多藏在暗处的野兽
一瞬间改变了睡姿。火焰在我脸上跳跃
我回复了对火焰的关系
就像青草遇见了羊,谁都不说感激谁
冬日朝阳
天空像巨大的蓝色瓷瓶
耸立在山之巅
越到边缘越显得虚无
朝阳从冰雪中抽出双脚
在包裹白雪的树枝上行走
跳跃、驻足、躺卧,金粉一般
闪烁耀眼的黄斑,重量使它
纷纷坠落,经过还挂在枝头的榛子
掉进松鼠们张开的嘴里
一切都是如此遵循自然法则
没有半点做作。我突然有了忏悔
我希望我戴的皮帽
还原出一只从前的狐狸
从我头上逃亡
亲近白桦林
拄着一根枯树枝
我步入白桦林地带,大雪刚停
冷风还没有形成,朝阳像未成形的果冻
初生的光芒穿过纵横交错的枝杈
形成千万条日光灯管
斜躺在雪地上,自由闪亮
白桦树一棵挨着一棵
士兵一样笔直地站着
我潜意识地听见旧军号摄魂的声音
穿越时空带来的怀想
桦树皮凸凹起伏
想起家乡大连龟裂石的摸样
树干黑白相间,多像白昼与夜晚
不可分割。它们是时光的父亲与母亲
我的心突然打开了一扇门扉
悟出唯有“善者生存”
才能真正享受到
“悲心觉醒的黎明时刻”。
林中的雾凇
雪花停止了怒放
猛的冷丁一看,世界少了数不清的东西
快乐的山路,也没了踪影
到处都是冰雪散发的鲜香
我品尝着空气最原始的滋味
感觉身体纯洁起来
近前的一些年轻树木
它们扬起毛绒绒的鹿茸角
小一点的灌木,让我想起白色的珊瑚岛
远处高大的蒙古柞林、椴树林
变成巨大的象牙,一株孤独的雪松
像是跃出悬崖的弯月
这时,我从一只花田鸡的眼睛里
偶然看到了我:一个雪人
一个思想复杂的歌者,如何不动声地
一点点被大自然吸收掉的快感
雪松图
踏过一条冬眠的河流,河对面
就是雪松群落的栖息地
它们几经大雪的覆盖
浑身散发雪花的肉香。背后的天空
蓝色的旗帜与他们互动
太阳偏西了,它们脚下的影子
四处扩大自己的黑色
更多看不见的博大
朝群山之外无限扩展。仿佛迎候什么
一群乌鸦,在雪地用翅膀描画
软体的黄昏。在这里
人类的傲慢迅速缩小,小到我忘记
一次爱情的来历随风而逝
不再提起
音乐是否存在性别
山林城市论文 篇10
1 农村山林纠纷起因
农村山林纠纷按时间段划分, 可分为集体林改前已经存在的纠纷和集体林改实施过程中引发新的纠纷。按跨度范围分, 有跨省市、跨县乡、跨村屯。按参与林权纠纷的主体, 大致可以分为4类: (1) 不同村民集体组织 (村民小组) 之间的纠纷, 这种类型的纠纷最多。 (2) 村民集体组织内部村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林地界址分歧引发的纠纷。 (3) 村民集体组织与国有林场林地界址分歧引发的纠纷。 (4) 民众对村集体村屯干部“非规范”转让集体山林不满而引发的纠纷。不论哪个类型纠纷, 都有它的成因, 当前农村山林纠纷主要成因如下:
1.1 历史原因
为明确农村山林权属, 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林业“三定”工作对大部分的有林山岭初步确定了权属, 并制定有相关的档案清册, 颁发了部分的山林权证。但是, 部分地区并没有完全贯彻落实“林业三定”政策, 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体林地仍然是由村集体管护和经营。而且由于工作方式粗糙, 技术力量薄弱, 造成档案清册记载不全、缺漏百出, 以至出现了“有山无证, 有证无山, 山证不符, 一山多证”等情况, 导致农村山林权属不清、界线不明、纠纷量大。
1.2 现实原因
首先,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土地、山林价值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自然资源开发等等, 使得许多原来一文不值的荒地、山岭、水面, 一夜之间身价百倍。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 权属并不明确的许多荒地、山岭等就成为农村集体之间拼死争夺的焦点。其次, 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对未利用地或“无主地”的争夺显然就不可避免。再次, 受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熏陶, 广大民众法制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 促成了农村山林纠纷的暴发。
1.3 自然环境原因
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河流, 山脊等明显地标物移位或受到破坏, 从而引起山林界址不清引发纠纷。
1.4 个人行为原因
某些人为利益所驱, 无理取闹, 不择手段, 侵占它山, 挑起纠纷。
2 农村山林纠纷特点
农村山林纠纷各地都有, 情况各异, 但归纳起来, 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山林纠纷数量众多, 涉及面极广
小山乡辖区内5行政村69个自然屯, 山林纠纷有35起, 平均每2个自然屯就有1起, 有跨县界、乡界、村界的, 涉及山林面积达266.67余hm2。一个小小的乡就有那么多, 到全县全市全区那数目应该是惊人的。
2.2 山林纠纷涉及利益重大, 人数众多
2006年以前, 土山林地出让667m2承包费6~8元, 目前已涨到60~80元;2010年以前, 森林生态效益667m2补偿金4.75元, 现已提高到9.75元。几十亩数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山头, 对于一个村庄来说, 意味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转让费或者补助金。纠纷一起, 牵扯到众多村民的重大利益, 为大多数村民所关注, 一起纠纷地, 牵扯到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2.3 山林纠纷涉及历史档案遗失严重, 纠纷事实难以查清
由于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档案清册大多遗失殆尽, 林业三定时期的档案清册又错漏甚多, 难以作为确定权属的依据, 加之许多当时参与划界的人不愿作证指界或者经历时间较长、证人不能准确说明事实真相, 甚至当时参与划界的当事人已经不在, 所以农村山林权属的划分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持而难以查清, 地方政府也难以在纠纷双方之间做出处理决定。
2.4 山林纠纷具有长期久拖未决的特点, 影响了林地的利用, 给当地造成了损失
有些山林纠纷,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到现在, 都未得到解决, 大部分山林纠纷一拖就几年几十年甚至长期久拖未决, 如辖区内小山村庇屯与麦屯的土山荒地纠纷, 争议面积37.67hm2, 从1972年纠纷发生至今, 这些林地没法利用, 直接经济损失多达上百万元。
3 山林纠纷调处对策
总结多年实践经验, 调处山林纠纷, 应根据纠纷的长期性、严重性、复杂性等特点, 采取不同层次的解决办法, 既要积极调处纠纷, 又要防止和避免发生集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在调处过程必须强化“三个针对”、“六个到位”, 认定山林权属的依据和适用原则。
3.1 三个针对
3.1.1 对权属已经明确的集体山林, 必须给予维护, 登记造册确定权属, 颁发权属证书, 不再变动。
3.1.2 对有证据证明争议山林在解放后曾划分给相关农村集体, 但存在重复分配或者界线不清无法确定权属的, 基层政府应组织双方调解, 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 按照双方协议确定权属;双方无法协商达成一致的, 根据现有证据又无法分清权属的, 法律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有利生产经营、有利和谐稳定的原则上有权对争议的土地、山林在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3.1.3 对没有证据证明解放后曾经划归相关农村集体所有的争议土地、山林, 原则上应收归国家所有。如果争议山林适合纠纷双方的农村集体或个人开发经营的, 可确定给相关农村集体或个人一定期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3.2 六个到位
3.2.1 领导到位, 责任到位。
调处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负责制,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首先是要建立市、县、镇领导包案制度, 通过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 及时化解处理山林纠纷案件。其次是强化分级调处责任制。各地要严格按照“分级负责, 就地调处”的办法, 将责任落实到人, 常抓不懈, 切实做到乡内纠纷不出乡, 县内纠纷不出县, 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第三是要建立由林业、国土资源、民政、农业、水利、海洋渔业、公安、法制、信访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3.2.2 规范程序到位, 确保山林纠纷调处质量。
强化乡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处理农村山林纠纷的要求, 实现程序上和形式上的公正, 使纠纷双方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公平和法律的公正, 严格执行山林纠纷操作规程, 从调处的申请、审查、立案受理、调查取证, 到调解、处理、送达、立卷归档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 规范操作, 程序到位, 依法妥善处理好山林纠纷案件。切实做到每个案件处理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和准确无误, 办成铁案。
3.2.3宣传到位。
广泛宣传《森林法》和《森林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 大力弘扬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摒弃“寸土必争, 寸土不让”思想观念。
3.2.4 培训到位, 提高调处工作人员素质。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调处工作人员的培训, 有计划地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和轮训, 争取把其中大部分人培养成为既懂相关的法律政策, 又具备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行家里手。处理山林纠纷的乡镇干部应专职化和固定化, 选择法律素养和调处纠纷能力较强的干部专门负责, 不可随意调换。每一起山林纠纷的调处干部都应尽量的保持稳定, 不要轻易换人。
3.2.5 经费到位, 强化保障。
要把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调处工作, 着重解决重大、跨县、跨市和跨省个案的协调经费, 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为开展调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3.2.6 严格考核, 确保调处工作落实到位。
年终对各市县山林纠纷调处工作进行考核, 重点考核山林纠纷案件调处情况、业务培训情况、领导包案情况、调处工作程序和档案管理等, 考核结果全区通报。年终召开全区山林纠纷工作会议, 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表彰一批调处工作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
3.3 认定山林权属的依据和适用原则
认定山林权属的依据为“三证”。 (1) 林业“三定”证 (包括山林所有权证、自留山使用证、林业生产承包合同或林权证) ; (2) 土地证 (包括清册) ; (3) “合法的权属变更”凭证 (包括入社资料、“四固定”证、协议书、调解书、政府处理决定、法院判决等) 。
山林权属依据的适用原则。林业“三定”证、土地证、“合法的权属变更”凭证在效力上是相等的, 都具有法律效力, 但在适用上却有顺序之分, 基本的顺序是:林业“三定”证→土地证→权属变更凭证。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