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权属争议

2024-10-31

山林权属争议(精选3篇)

山林权属争议 篇1

摘要:随着林改的不断深入, 山林延包、林地承包流转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征用林地等工作的开展, 由于历史、人为以及经济利益驱动各方面的因素, 致使各类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不断发生。文章从历史原因、利益驱动、经营管理不善、人为因素、地籍管理紊乱等方面阐述了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危害, 提出调处方法及对策, 包括建立调处体系和机制、把握调处的基本原则、规范调处程序、讲究调处方法、熟悉调处的法律政策、注重调处的实际效果等, 以期为以后山林权属纠纷的妥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林权属纠纷,成因,调处对策

山林权属纠纷在林区普遍存在, 是林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由于山林权属确权的复杂性, 我国山林历经土地改革、山林入社、“四固定”“林业三定”、完善责任制、山林延包等多次演变, 而在各演变阶段中由于工作的粗放和其他种种原因, 导致山林界址、权属等各类林权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成为阻碍林业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1]。

1 山林权属纠纷成因及社会危害

1.1 历史原因

1.1.1 土地改革期间。

1952年土地改革时颁发的“土地证”是一次很全面的确权工作, 由于正值解放初期, 山多人少, 群众对山林确权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政府确权的山林界址、面积没有认真核对, 导致在山林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土改时遗漏造成未确定权属的“无证”山林; (2) 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 (3) 土地证上所登山界的“四至”不清; (4) 土改时没有具体划分山界的“税亩山”。

1.1.2 山林折价入社期间。

1956年“高级社章程”颁布后, 在山林从农民私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大运动中, 遗留了许多政策问题。 (1) 山林折价入社时, 手续不齐全; (2) 未办理折价而入社; (3) 国营林场中的集体林在划进集体所有的山林时, 未办理必要的手续。

1.1.3“四固定”期间。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打乱了山林所有制, 1960年11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固定了土地的使用关系, 解决了公社化以来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混乱状况,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是, 由于划片界线不清, 山权林权不统一, 分配不合理, 引起纠纷。

1.1.4 林业“三定”期间。

由于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时, 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在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上不认真。一是没有查验报告登记对该项林地原来所持有的有效凭证;二是没有实地“履亩丈量”, 划清界址;三是没有及时更正被错认的山林权属界至;四是没有全面清理历史遗留问题[2,3];五是没有绘制山林权属界至示意图;六是毗邻界至的认定没有上山定标立界。有的在室内划界, 有的只做临时标记, 没做固定界标, 至今已无法认定。有些山片的界至在山林所有证上写明是以埋石或黄竹为界, 而实际上又没有到实地去埋石、栽黄竹;有的还是以“人名”为界, 没有具体固定或可认的地物标;七是部分乡村还存在政府已经发证, 而承包者却未领到证, 致使林农不清楚自己的山林具体“四至”, 出现盲目争山的现象。在实地勘察时有的“四至”根本无法落实;八是证、册、合同等挡案材料不全, 档案管理乱, 遗失、损坏多;九是1990年“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和2006年“山林延包”期间, 由于量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而工作过粗, 导致新纠纷不断发生。

1.2 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诱发山林纠纷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 随着山区林业政策的放宽, 林地、林木价值的提高, 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农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认识到山林是一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资料, 从而十分关注森林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争夺有限的森林资源, 不断引发山林权属争议。特别是在近年来林权勘界、林木采伐和林地开发、道路建设等林地征占用林地补偿问题, 涉及到林农切身经济利益而引发纠纷。

1.3 经营管理不善

经营管理不善或失控是造成山林权属纠纷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经营过程中, 有的单位和个人因过失而越界造林或采伐;二是合作造林的双方对所造林木的权属规定不清, 造成分成比例不明确[4];三是部分干部对“三定”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 没有认真对待山林权属界至的认定工作。

1.4 人为因素

一是争族山而挑起的纠纷。有些人纠集宗族势力, 要把在土改时分配出去的族山争回, 挑起宗族械斗。二是利用土地证上的界址不清, 故意扩大“四至”范围。三是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争山场而挑起纠纷。因为土地证所登山场只有土名和“四至”, 而没有确切图籍位置, 有些人为了争山, 把其他山场的有效凭证移至争议山场中作为争山的依据, 借此挑起山林纠纷。四是伪造证据挑起纠纷。由于土改、山林折价入社、“四固定”时山林权属相关凭证及材料缺乏完整的档案可查考, 因此有些人为达到争山之目的对山林权属相关证据进行涂改、添写、制作假证据侵占他人山林。五是向国有林场争山。过去划给国营林场的集体山林, 已经按当时的政策规定订了协议或作过处理, 现在有些乡、村看到国营林场绿树成林, 就制造矛盾, 以各种借口推翻原有协议或政府所作的处理而争山。

1.5 地籍管理紊乱

目前, 很多山林入社、“四固定”等资料基本无法查找;同时乡镇 (街道) 、行政村经文化大革命和撤扩并后档案管理紊乱, 造成了历史证据资料遗失、毁灭, 至今基本无法查实, 给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2 山林纠纷调处的方法及对策

2.1 建立调处体系和机制

形成市、县、乡、村4级调解体系, 负责辖区内的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情况了解、人员熟悉的优势, 小纠纷积极组织调处,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大纠纷积极协助县、乡调解部门, 做好群众稳定工作, 提供真实证据。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调解队伍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5];建立排查机制, 全面了解本地纠纷数量和纠纷性质, 分轻重缓急, 逐个化解;建立联动机制, 重大纠纷要做到“上下联动”;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做到每起纠纷调解过程、调处结果及时向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 保证公平正确,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评估纠纷调处质量, 及时修正新问题, 对调解人员进行绩效考评, 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2.2 把握调处的基本原则

山林纠纷调处一定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依靠群众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资源, 发展林业的原则;三是坚持安定团结, 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自愿平等的原则;五是坚持尊重事实, 依法调解的原则;六是坚持分级负责调处原则, 责任层层分解, 建立乡镇 (街道) 调处山林纠纷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七是坚持多方并举, 尽可能使用非诉讼调处的原则;八是必须坚持先易后难全面调解的原则[6,7,8]。

2.3 规范调处程序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纠纷成因, 分析双方证据, 准确界定纠纷性质, 对纠纷争议事实清楚、矛盾不复杂的小纠纷可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调处, 当场划清界线[9]。对双方争议分歧较大的纠纷调处应分别听取双方的意见和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出矛盾焦点, 以事实为依据耐心做双方的工作, 使双方意见逐步达成一致。对争议大、情况复杂, 甚至可能引发械斗的山林纠纷, 应先阻止争斗, 避免纠纷矛盾激化升级,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 再慢慢进行调处。

2.4 讲究调处方法

调处人员要向双方当事人宣传国家政策法律, 告诉双方不要因小失大, 不要因纠纷闹出矛盾, 争斗触犯法律, 得不偿失。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真心真意为双方当事人平息矛盾的思想去做工作, 做到以心换心、平等沟通, 取得当事人双方的充分信任, 让山林纠纷当事人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讲实事、讲证据、讲理由。要认真听取双方的陈述前提下, 针对双方的理由, 依据有关法律逐项逐条给以肯定或否定, 让双方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争得自己利益的同时替对方考虑, 自愿下签订调处协议, 化解矛盾纠纷。

2.5 熟悉调处的法律政策

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调处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 熟练掌握《森林法》《物权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则》《人民调解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方法》《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制定的林权纠纷调处办法等法律、法规, 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政策, 在调处纠纷过程中, 做到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调处结果与群众意愿基本一致。

2.6 注重调处的实际效果

山林纠纷调处的目标就是要使纠纷矛盾得到平息, 争议问题得到化解, 从而达到林区稳定和谐, 因此调处纠纷一定要注重效果。在依法、依理办事的基础上, 力求公平公正, 完成调处的纠纷要经得起时间考验[10]。山林纠纷调处要让纠纷双方和周边群众感受到政府对群众的关怀, 感受到调处工作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此外, 通过具体的调处实践, 不断提高调处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在调处过程中, 还要注重全面宣传法律知识和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永富.山林权属争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平亮.调处山林纠纷促进林业生产[J].中国林业, 1992 (9) :38-39.

[3]浙江省林业厅.处理山林纠纷工作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4]陈永富.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李春跃.四川省宝兴县林权纠纷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8) :13852-13854.

[6]吴孝渊.锦屏县山林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刍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1) :283-284.

[7]陈永富, 周伯煌, 张慧.浙江省山林权属纠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 :58-61.

[8]田忠辉.隆林各族自治县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调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83-184.

[9]杨武毕.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策略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5 (6) :97.

[10]曹海波, 吴祖栋.兴国县山林权属纠纷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231.

山林权属争议 篇2

(1990年12月8日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保护山林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山林权属争议地区的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发生在本省境内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解处理(简称调处,下同)均适用本办法。本省与邻省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主动协商,着重调解的原则。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过程中,各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山林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严禁借山林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哄抢、破坏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在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因防治森林病虫等特殊情况需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有关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乡(镇)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县(含县、市、市辖区,下同)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对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处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处理程序

第八条发生山林权属争议时,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山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等可能影响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九条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下列规定申请调处:

(一)发生在县内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三)发生在省内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的,或发生在中央所属单位与地方所属单位之间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前两项情况的,当事人可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对久拖未决,且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大的山林权属争议,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调处。

第十条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山林座落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跨乡(镇)的,可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第十一条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和调处方案,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二条凡山林权属争议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了处理决定的,或已由人

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作了处理决定的,以上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办法颁发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前三款的规定。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者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办法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处理决定有误的和其他认为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对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山林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山林的四至,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并附四至地形图。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保存。

第十六条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七条山林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未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拒不执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山林权属调解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或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山林座落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山林权证。

第三章处理依据和原则

第十九条申请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均负有举证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取证和查证责任。有关单位、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条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山林权属的证据,不能作为现在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县内的山林权属争议,以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依据。林业三定时期未确定权属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处理;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也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凭当时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处理;双方都无证据的,人工林的山权、林权均归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或荒山荒地,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

第二十二条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

跨县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境内有插花山,应出示有关证据,如另一方有异议,也应出示有关证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证后,按下列规定确定权属:

(一)双方均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的一方所有;

(二)只有一方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出示证据的一方所有;

(三)双方均无证据的,应根据是否长期经营管理等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地形,合理确定山权和天然林林权的权属。

第二十三条对因土地改革时期重复分配或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林业三定时期重复确定权属而引起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系天然林或荒山荒地的,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系人工林的,按山权各半,林权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四条凡经人民政府划定的国有林,或当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赠送给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山林发生权属争议时,全民所有制单位能出示当时有权批准的机关的批准文件、或协议协约,或赠送书等有关证据,或提供自划定或赠送以来经营管理情况的,其山林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经营管理权维持不变。

省、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跨县山林,由于原经营单位已被撤销或分开,当时山林权属又未明确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按行政区划确定权属,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协商处理。

第二十五条人民政府安置移民时,在移民新居住地划定归其所有或经营管理的山林,已划定的山林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不变。

第二十六条建国后,一方确属越界在对方荒山、稀疏林地营造了人工林,山权不变,人工林林权归造林并从事了经营管理的一方所有,但人工林的收益分成比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一代人工用材林进入主伐期后,林权所有者应当作好规划,依法主伐,期满林权归山权所有者所有。主伐期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人工林伐后迹地更新由山权所有者负责。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禁止皆伐。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批准的林木采伐作业设计或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森林和林木采伐的单位或个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采伐或收缴采伐许可证,并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林业三定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其原在农村的自留山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收归当地集体所有,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九条土地证、协议书、判决(裁定)书等有关证据载明的山林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的范围有争议时,按四至载明的最近的物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

第三十条无采伐许可证采伐森林和林木的,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擅自收购无采伐许可证或无运输证的木材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十一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版军事地形图所划的县界确定山林座落地,但前述县界不能代替山林权属界线,也不作为法定的行政区划界线。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证据,或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或者煽动、教唆、策划、指挥他人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并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从事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设施、工具。

对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砍伐林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发生或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国家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复议机构必须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或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对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章附 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山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二)经营管理,是指造林、育林、护林、采伐等林事活动。

(三)四固定,是指1961年至1963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四)林业三定,是指1981年至1983年间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五)四至,是指山林座落地东、南、西、北或周边上具体界址。

(六)插花山,是指越过行政区域界线,一方在另一方境内所有的山林。

(七)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辖区区域内,是指当事人双方同在一个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并受该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主管,否则视为跨县或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

(八)主伐期,是指达到主伐年龄的成熟林从进入主伐年龄起至开发利用完毕的期间。

(九)地物标,是指地面反映在地形图或航摄照片上比较明显、特殊的各种地物标志。

第三十八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涉及到的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变更,转移事项(均不包括林地),按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山林权属纠纷申请书 篇3

申请人:xx县xx镇大村村委会洲上村民小组。

法定代表人:王xx,村民小组长。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

被申请人: xx县xx镇茶园村委会。

请求事项: 确认争议山场“石垅”山(包括对角 、上高 、下高 )归申请人所有。

事实与理由:

“石垅”山(包括对角 、上高 、下高 )历来归申请人所有,因被申请人无理对“ 竹山”进行逐步侵占,导致申请人的合法山林权属遭受侵害,特依法请求调处。

“石垅”山(包括对角 、上高 、下高 )归申请人所有是不容争议的,理由如下:

一、申请人有(吉)林证字第20903号山林所有权证可以证实。

(吉)林证字第20903号山林所有权证载明:

茶园对角,xxx,200亩,东:岭尖;南: 口石壁;西:岭尖;北: 口。

茶园上高 ,xxx,275亩,东:岭尖;南:横路;西:岭尖;北:岭尖。

茶园下高 ,xxx,275亩,东:岭尖;南:岭尖;西:岭尖;北:横路。

上述山权归xx公社大村大队所有。

二、申请人有xx县xx镇大村村委会的书面证明可以证实。

xx镇大村村委会书面证明申请人所述上列事实全部“情况属实,请有关单位给予调解”,同时证明申请人洲上村民小组是真正的山林所有权人。

三、申请人有xx县人民法院“53年民三巡字第一七号”民事判决书可以证实。

该民事判决书明确上述争议山场归申请人所有,并且有明确的山权图。

四、申请人有王盛斗的“悔过保证书”可以证实。

1952年,王盛斗因为盗砍当时大村(现大村村委会洲上村民小组)王xx的林木,而在乡政府主任等监督下,立下“悔过保证书”,该“悔过保证书”可以体现争议山场“石垅”山(包括对角 、上高 、下高 )历来归申请人所有。

五、申请人有王全生等证人可以证实。

王全生等证人对争议山场的历史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可以证实“石垅”山(包括对角 、上高 、下高 )历来归申请人所有。

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山林权。特申请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调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山林权属争议。

此致

xx县人民政府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

申请人:xx县xx镇大村村委会洲上村民小组

上一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下一篇:厚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