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教学(共8篇)
谈古诗词教学 篇1
谈古诗词教学
河北省沧县姚官屯乡中学 王林霞
摘要: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古诗词,更是文质兼美。学好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美好品质、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诗词情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遨游史海,走近诗人,读懂诗人,进入诗境,逐渐学会欣赏和审美。
关键词:入境 意境美 韵律美 精练美 古为今用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更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成为文化星河中最璀璨的明珠。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古诗词,更是文质兼美。学好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美好品质、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古诗词教学普遍停滞在背背、译意的层面,理解肤浅呆板,孤本独意,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感觉苦涩乏味。提升学生的诗词情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遨游史海,走近诗人,读懂诗人,进入诗境,逐渐学会欣赏和审美。如何逐步“入境呢”?
首先,“入境”就要学会“穿越”。
所谓的“穿越”就是指导学生既要能横跨千年纵横万里进入诗人生活的时代和情感世界里,进行心灵和精神的“对话”,又要学会智慧地“走出来”,回到现实,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要想深刻理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和豪情壮志,必须要了解这位“诗圣”的人生阅历—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半生安逸浪漫,壮志凌云,后半生国运衰微,颠沛流离,却能兼济天下。《望岳》是作者青年时代作品,傲视天下意气风发是主题。天宝十四年,幼子饿死,生活穷困,战乱不断,华州途中见到百姓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当诵读到《石壕吏》诗篇时你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字字如泣,愤然控诉,忧国忧民。大历元年,杜甫从成都到达夔州,生活较为安定,战事平息,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怀豁然释放,激发了诗情,先后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泉涌而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兼济天下的情怀更是感人至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再次穿越时空回看自己,正处青春年少,太平盛世,更容易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大一统”诗歌教学理念,可以为学生建立“体系”式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易被学生接受。
再如李清照的诗词,从《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惬意幸福到《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腹愁绪;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亡国之痛和《浣溪沙》“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帝王雅致之别,如果不把握词人生活“突变”怎会体会到情感变化,不穿越到诗人的时代和生活中怎会一个“背”字所能“感悟”,不回归现实,怎么懂得珍惜。在教学李绅的《悯农》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入境”还要学会赏析。欣赏诗人的人格美,更要欣赏诗词的艺术美。
“人格魅力”是最具有磁场的,“人风”就是“诗风”。李白的飘逸洒脱,傲视权贵;王维的清新淡雅,恬淡如画;范仲淹“先天下”豁达;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个性鲜明,后人仰慕。
古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是诗词的精美之音,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凸显其魅力。“诗言志,歌咏言”,我们在教学时应重视引导孩子们大声地、饱含感情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会很和谐悦耳,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恰恰缺乏“情语”,缺乏“歌”的咏叹,干巴巴的“诵读”,“美”从何来?诵读诗词一定要把握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把握准“诗“的平仄工整、“词”的错落有致。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指导朗读时与学生 共同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到读诗是一种享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就是一种意境美。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把握住诗中的“物“的描写实为绘景衬托,绘景实为抒情渲染氛围,联系诗人的境遇,准确领悟出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唐代李白青年时期所作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的峻峭,水的浩淼,绝美的海市蜃楼,无不显示出诗人的浪漫豪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却把对故乡的爱恋漂流在江水之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寓哲理于“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情景之中,村美,景美,人更美;只要坚定信念,人生会更美。
诗词的“精炼美”是最能体现一个诗人的文学功底,也是带人“入境”的神来之笔。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质朴之中尽显雄奇瑰丽;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所体现出的恬静淡雅的田园生活跃然纸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多么富有生命力,如果换成“吹”或“到”,便会黯然失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运用“枯,老,昏,古,西,瘦”六个暗淡之字白描式地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漂泊的悲苦情思也溢于言表。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中珠言妙语,语文素养定会有长远的发展。
最后学会“古今融合,古为今用”。古诗词是现代文学的起源,学会把诗词中的美学巧妙灵活的运用到写作和赏析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够使人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淡雅。以古人神交,质朴豪迈;与时俱进,勇于进取,以诗培养浩然之气和创新精神。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三百首》广西民族出版社 编者:文学明 <2>《诗歌美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版 谢文利 著
谈古诗词教学 篇2
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更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他们志向高远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让他们领略了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的四字文章: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境,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其实形象的再现。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谈到的“生活的时景往往因其太实,而缺乏典型,不能为学生提供意象广远的境界”。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真切即要求神韵相似,达到意会,可想可见就行。这样,不但运用起来方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方面,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余地,达到展示形象的目的。
其实,每一首诗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境,教师都可以根据诗意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出示或简笔画勾出稀疏的篱笆、茂密的树叶、奔跑欢乐的儿童及一片金黄的菜花,把学生带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里。情景交融,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追逐黄蝶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和玩耍。此时,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所蕴涵的情趣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身临其境,学生学起诗句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古诗文更是如此,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句正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诗中的自然节奏和生活节奏,从而给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的美感。如“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时,最小的孩子是最欢乐的,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语音的轻重、顿挫,抓住“无赖”、“卧剥”的韵律和节拍试读诗句,“无赖”小儿那无忧无虑、活泼憨态可掬的神情就会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三、把准一个“创”字
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创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开拓联想,激发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领悟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产生同诗人一样的感受。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则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既是感知的客体,又是生动语言环境。如上文所提到的《宿新市徐公店》,读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学生大声诵读,师引到“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你们能分享到他们的快乐吗?”此时,儿童“急走”扑蝶和黄蝶“飞入菜花”,童、蝶相悦成趣的美好意境已经在学生胸中化为鲜活的形象。“情动而辞发”,学生正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他们争扮捕蝶儿童,语言丰富多彩,动作各有特色。经过再创造的“儿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时若让学生把这幅画、这般情景写成作文的话,只需教师稍加指导,就会水到渠成。
四、落实一个“读”字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韵味十足,极为适合诵读。古诗词大多意境深远,教学中要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读出情———读出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诗句的精髓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
浅谈古诗词教学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 教学观念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词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诵读诗词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二)形成情感体验
新课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唤起我们美感经验的共鸣,具有渗透心灵的艺术性质。”诗中的富于理性内涵的情感是在诗人的情绪和意象交合时的顿悟,这种智化的诗情更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在诗歌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诗的形式美,品味诗的语言美,获得审美愉悦,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去领悟智化的诗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实现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过程。
(三)积淀诗意语言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4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对古诗词的逻辑性理解,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都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对遣词的选用和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和分析时,都要极其谨慎小心地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
高中语文是衔接初中与大学语文的重要桥梁,古诗词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诗词修养的要求也较高,为了更好地寻求高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成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借鉴其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本文就将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一、诵读是带领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经验中,高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朗诵都极其重视。其实,古诗词朗诵对于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是有利的,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古诗词朗诵有益于古诗词教学氛围的烘托和培养,其次,在朗诵中,学生通过揣摩诗词作者作诗词的意境和心情,?亩?更有助于教学成效的达到。所以,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忘记尝试诵读可以给教学成效带来提升的方法和途径。诵读分为简单的三种方式:正确诵读、流利诵读、有感情诵读。这三种诵读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层次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诵读的层次性开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之后中的古诗词的理解。教师与学生一块诵读其实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流方式,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是极为有利的,对学生加深学习兴趣也是极好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是可以与学生一块诵读以增加课堂教学氛围。
二、意象是古诗词之魂,抓住诗词中的灵魂
众所周知,意象是支撑古诗词开展情感抒发和升华的重要支点。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学生阐明古诗词某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进行相关的阐述,意象是古诗词之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内容的灵魂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进行《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将“小乔、周郎”等意象阐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极有可能会出现误解,所以,教师在准备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做好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解释的准备。教师也要及时总结对表达各类情感的意象进行汇总,以方便日后的教学和传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方法。意象对于中国古诗词的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在进行意象讲解、分析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课堂笔记,这对日后学生巩固知识也是极为有效的,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也是集中注意力听讲的表现,对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成效是有极大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途径,整合各类有效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学途径提出各种优化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也不难发现教学途径的优化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维度展现古诗词的韵味,优化教学途径其中也包括整合各种有利的教学途径,例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朗诵和多方面使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优化教学实践。高中教师在优化教学途径的时候要注意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体,以教材为基础,立足整个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和手段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时的表现和反应,多次记录反馈的结果,以便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经验并不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案中,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获得的经验才是真实可靠的。当然,各种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取的,高中语文教师应铭记一点:古诗词教育是一种高雅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素养,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担当古诗词教育中的解惑者,而且也可以并应当担任古诗词教育中的提问者。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应注意一些提问技巧的事项,比如,要提问学生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在课外对古诗词中的较深层次的理解;提问的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认识古诗词的魅力。
四、穿越时空,与古诗词的意境、灵魂融为一体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一起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如果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那意境就是古诗词的灵魂依附的肉体之躯,教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犹如在领导学生从肉体之躯开始思考灵魂的奠基,对学生的古诗词的理解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对带领学生一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让学生自主阐明对所学的古诗词的理解,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再进行发言总结。如果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中美好的意境和禅意,学生就会丧失对古诗词的学习,从而降低高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成效。所以,不论是在利用配乐或是影视资料的播放分享,教师都要教会学生在课堂中穿越时空,与古诗词的意境、灵魂合为一体,从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古诗词中教会学生的人生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总结:
古诗词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有极高地位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古诗词教学方法和途径的潜力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有极大影响力的。但是,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实际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育中要注意在漫长、持续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并与其他教师一同分享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寇梦洁.《基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 学术期刊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5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想象力的培养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分析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其体裁丰富多采,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儿童喜欢吟咏,诗句形象生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选编。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极具儿童情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题临安邸》。这类诗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春日暖风,也指南宋小朝廷腐败奢靡不知亡国之痛的腐朽之风。在小学提出教学古代汉语的问题,这也许是以后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本身,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客观事实,即现代汉语之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成分,让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浅谈幼儿同古诗词诵读教学 篇6
一、课题的提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孩子从小诵读古典诗词,不仅能促进孩子口语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更能陶冶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到自己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了。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现代社会中,吃着洋快餐,却不知道孔子、屈原为何许人;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我们并非反对学习英语,但是,却不能淡忘和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莫过于诵读千古经典古诗文。通过诵读经典诗词,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幼儿园开展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年来,课题组以教工幼儿园小、中、大各一个班的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中心,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和推进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情境唤起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大诗人陆游也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园的门厅墙面上,精心绘制的就是古典文化的壁画;园内设有“古诗长廊”,并定期更换内容;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级都有自己专门的诗词墙面创设:小班设有“每周一诗”,中班是“古诗天地”,大班则布置了“我爱古诗”主题墙。各班在区角中投放《跟我读古诗》、幼儿版《唐诗三百首》等图书和音像资料,供幼儿随时观看和交流,学习;同时,在晨间活动、接送时间和午餐前后,播放古诗词磁带、碟片、民乐,让孩子通过聆听和一起朗读古诗,时时沉浸在优美的诗海中。
(二)营造和谐温暖、充满鼓励的精神氛围,激发幼儿大胆主动诵读《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等等。诵读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始终给予孩子真诚的关爱和鼓励,让幼儿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喜欢和老师一起诵读、欣赏、阅读、表演等;当幼儿有了哪怕是很细微的进步时,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并为他喝彩,同时创设机会让幼儿大胆表现„„这种信任和支持使孩子兴趣盎然,自信心增强。
(三)探索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借助图片音乐或课件等电化手段让幼儿明了诗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为了避免幼儿在诵读过程中出现枯燥、诵读疲劳等,我们借助多种手段,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个有趣的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再现古诗所表现的内容,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感受诗词意境。如在诵读《春晓》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幼儿感受诗人笔下的啼鸟、风声、雨声、花落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幼儿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先放映庐山的风景片,当幼儿被美丽景色陶醉时,教师娓娓读出诗句,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利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幼儿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良好氛围。幼儿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更是一种愉快的事。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此不疲。为了让幼儿形成乐于诵读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今天我当小老师”,让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孩子诵读;“读诗幸运52”,让幼儿进行背诵比赛;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接龙比赛;接力读、快读、慢读„„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使幼儿把诵读当作了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再者,多领域的渗透也让古诗词的诵读更加丰富有趣。经典古诗文一般富有音韵美和意境美,可读、可唱、可画、还可表演。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与表现古诗文;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老师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把古诗词变成孩子们喜欢的唱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跳古诗等,既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快乐主动地学习古诗文。
(四)多种途径完成古诗词诵读集体教学:我们安排了每周1~2次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制定的内容开展教学,具体有古诗欣赏、诵读、表演等。小班以欣赏诵读,激发兴趣为主,中大班则加深难度拓展范围。每一次活动,教师都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如春暖花开季节,大班教师安排《咏柳》古诗,带幼儿散步来到江滨的柳树下,引导幼儿观察:那细长的叶子嫩绿的发出亮丽的光彩,不就像“碧玉”吗?柔顺的枝条倒垂而下,不就像轻柔的绿色丝带吗?„„欣赏和形象解释方法让幼儿愉悦的感受了诗歌凝练和拟人的语言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日常生活: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有美感的复述和朗诵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如晨间活动、午餐后、午休起床甚至散步途中、上下楼梯时和排队等候等时间都适当的引导幼儿诵读,幼儿也学会了在休息或游戏的时间自发的诵读古诗词,对在集体活动中学过作品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感受、理解、记忆。幼儿园内常常能听见书声朗朗,也形成了一个很好学习的氛围。游戏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古典文学教育自然的融入到游戏中,让古典文化快乐的滋润孩子的心田。1.表演游戏。在小班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提供头饰等道具,让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2.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经常使用一种有效的游戏形式,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智力游戏。如:“猜谜语”“拼图”“诗画匹配”等智力游戏,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3.竞赛游戏。孩子们的竞赛意识很强,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我们常常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的竞赛,比一比,看谁诵读的古诗文多。看谁反应快,看哪一组配合默契。如“古诗接龙”“古诗幸运52”“我是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家园共建:《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为了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之前,我们召开了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以便家长更好的配合。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家长和幼儿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和孩子比赛,一起查找相关资料等等。许多家长买了《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词》等书籍,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朗诵。有些家长还特意来询问我们在家里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等等。这份认真、这份专注,让我们感到欣慰。
四、研究成效
(一)课题研究使我园的办园环境和活动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变化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园的园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环境,当你置身于幼儿园中,就会被一种浓浓的古诗文化所包围,孩子们身临其中,也是得益匪浅。现在,由于我们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整个幼儿园的古典文化教学氛围,我园已经将经典古诗词延伸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作为我园的园本教研内容,使之成为办园特色。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经典文化诵读将会更科学更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课题研究使幼儿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们咏诵经典古诗后学习态度、兴趣、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经典古诗文咏诵教学是有成效的,它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年多的古诗文研究教师们积累了十几多例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步明显。在诵读活动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原来有点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大胆了,原来有几个口齿不清的孩子也能连贯地讲述了„„古诗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同时,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高《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经典古诗词,教师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教师变成“学习者”,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涨。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一年多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教学古诗词的诵读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主动的学习,教师就会更深入地体悟古诗词经典的内容,在和古诗词的直接对话中,促进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气质。另外,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教育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篇7
一. 重视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前预习, 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体会作者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学生可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 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让学生谈谈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 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引导学生了解曹操诗中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让学生议议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悲歌噱慨、气韵沉雄。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引导学生了解陶诗平淡自然之美, 语言质朴无华, 不加雕饰, 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学习王维诗《山居秋瞑》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学生经过预习,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
二. 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是的, 现在的学生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非常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去大量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为此。
l.每节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诗, 使学生掌握快速讲析诗词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每册课本上的诗词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诗词的内容也必须掌握, 这样就有六册课本中的几十首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3.坚持每天的晨读来背诵古诗词, 除了课本上以外, 相关的作者的名篇也要背诵, 教师可进行古诗词背诵竞赛活动, 看谁背的篇目多, 进行激励有奖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从温故知新中获取良好效果。
4.佳句的积累。古诗词中有些名句突破了时间的局限, 仍然“存活”于今人的文章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诗人手法的巧妙, 能当时就背下来,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 不去写依依惜别的情怀, 而是代之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孟浩然怀才不遇、终身不仕不甘的寂寞的豪逸之气, 却发出“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盛唐之音。更要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沉舟侧畔千帆进, 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 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三. 深入品昧, 赏析研讨
古诗词文字简练, 蕴含丰富, 传统的教法只注重讲解, 强行灌输, 此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训练鉴赏品味能力, 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因此, 根据课标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等习惯, 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
1. 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 思想的外化。因此, 我们赏诗品词,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例如李清照这个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词人, 北宋灭于金, 举朝南流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夫金石考古家赵明诚游于文艺, 南流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 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丈夫离别的相思愁绪,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沮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所以研赏古诗词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 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的积累, 为以后去赏读别人之作及他们该时期的其他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 品析名句, 抓住意象。
写作诗词, 讲究练字练词, 抓住关键的字、词、名句进行赏析, 可直接披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发的情感, 体会练词练句的妙境, 教学中, 引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快速入境, 加强古诗的理解。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新逢席上见赠》中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联推开一步, 摆脱现实处境, 展望未来风光, 沉舟侧畔千帆竟发, 病树前头万木春, 景象壮丽改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 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慨。诗句借用自我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含哲理, 至今常被人引用, 成为千古传诵名句。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但并不悲欢, 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未来总比现在好,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 学生听至此, 会陶醉其词, 被锤字炼字所折服, 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学生也亦可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即我们常说的意境, 阅读品赏时应先抓住意象即物象, 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作整体理解, 体会意境。掌握意象知其含义,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摇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 多为思恋他人, 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吹奏笛、笙、箫等, 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 在掌握各句含义和把握诗句意义后, 学生形成一些认识, 使之能归纳出一些特征, 更加能顺畅品味赏析诗词了。
3. 分析写作手法, 渗透爱国主义和审美教育。
诗词分析品赏时, 在写作手法分析中不能一概而论, 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的不同特点, 有的放矢的进行鉴赏。
鉴赏诗歌时, 通过分析其中修辞手法, 更能领会诗蓄积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用冰寒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 荆棘丛生, 使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因此,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中表露的情感。
在古诗司的教学中, 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还要让学生学习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 激励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通过创设情景, 唤起学生的情感, 创设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 并让这些美感创新在学生心灵中积淀下来。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8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首格调、意趣、境界俱佳的词作。这首词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既融情于景,又以景写情,在描绘诗情画意的同时,表达作者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诵读中了解词的音韵美;在想象中构建词的画面美;于抒情表达中感受词的意境美。紧扣词眼“不须归”,巧抓“白鹭飞”,感悟白鹭所蕴涵的情感美,从而悄然领悟词人所赋予本词的“情”与“志”。
一、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
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宜于诵读。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通過诵读,可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渔歌子》这一词牌是唐代教坊曲,全首平仄配合协调而有规律,又用四平韵,朗读起来也很顺畅上口。但顺当之中又有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一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词的音韵美;二读,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美;三读,巧抓白鹭,品出词的情感美。旨在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悄然领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为诗词划分节奏练习诵读。学生们初步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感。接着,我按“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有意把“前、飞、花、肥、笠、衣、风、归”这些字的读音拉长,反复吟诵。在整齐、悠长、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词的生命力就跳动起来。学生们读得是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不仅感受到古诗词所赋有的节奏感、音乐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词人平和、悠然、自由的心境。
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美
诗词是情感与意象的完美融合。《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作者精心挑选,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图,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美学,也反映出了作者脱俗的意趣、旷达的心胸。因此,让学生想象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斜风细雨之中,渔翁为何不须归?经过思考,学生说出种种猜测:因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所以不须归;因这儿鳜鱼正肥,想钓到更多的大鱼,所以不须归;因这里景色优美,渔翁陶醉在美景之中,所以不须归……这一叩问,犹如一把钥匙,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之门悄然开启,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带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之中。接着我请学生静观文字,配乐想象: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青青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在自由地飞来飞去。在清澈的河水里,鳜鱼活蹦乱跳。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高高的西塞山前,一排排白鹭展翅高飞。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有的粉如霞,有的红如火,美丽极了。许许多多的鳜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还有的说:斜风细雨中,微风轻拂,粉红的桃花瓣被吹落下来,飘飘洒洒,犹如人间仙境一样……学生们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想象西塞山前色彩明艳、动静结合、充满生机的春景图,感受着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体验到了作者当时自由、旷达的心境。
三、巧抓词眼,感受情感美
以诗言志,以诗言情。张志和在词中所描绘的渔夫,实为词人的自我形象。词人不满于官场的浑浊,隐迹于江湖之间,寄情愫于大自然。从词作表层意象透现出来的旷达情趣,又要借助于形象化的艺术画面加以显示。“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白鹭飞”振起词意,使画面跃动起来。白鹭,一身洁白如雪,气度不凡,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无暇品自高,在文学作品中,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在这蔚蓝广阔的天地之间,白鹭展翅高飞,尽享眼前美景,显得那样悠然自得,那样快活舒畅!词中明写白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实为寄托自己无所拘束的情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巧抓词中的“白鹭飞”,让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通过“说白鹭,赏白鹭,写白鹭”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纯洁高雅、悠然自得。然后适时抛出疑问:春天是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白鹭,而不写其他鸟儿呢?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此时再拓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鹭、作者、景语、情语,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四者之间的契合点。通过作者资料的介绍,学生从中明白,其实词中的渔翁就是张志和本人,这是他隐居山林的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作者想借描写纯洁高雅、悠闲自得的白鹭来抒发自己闲适平和、自由脱俗的心境。我们看到的诗词,表面上写的是景,其实质上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们顿时明白了词眼“不须归”的含义,领悟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谈古诗词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幼儿同古诗词诵读教学07-02
戴志海浅谈古诗词教学06-07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谈11-25
古诗文教学策略谈08-31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09-01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09-19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07-06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08-28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05-16
古诗词赏析方法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