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2024-06-25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通用13篇)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1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宁县清华初中 吴小琴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远追先世,上有远古神话,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有唐诗宋词,下有全元散曲,明清小说等,名篇佳作卷帙浩繁,无不昭示着中华灿烂辉煌的硕果。阅读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古诗文阅读在教材中也占相当比例,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诗文鉴赏也是历年来必考的一个题型,是目前师生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数量不足,文化底蕴欠缺,方法技巧不当,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目前,语文教学虽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大部分时间仍被老师所“垄断”。还有部分尝试教改的老师,讲课有点重于形式,有一种模式化趋势,问答,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师生互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内容的研讨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尤其是朗读。对于古诗文,由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有些老师就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对字、词、句的讲解上,挖掘文章的意境,古人的思想、志趣。真正留给学生的“空闲”时间很少。在讲述内容之前,模式地读一两遍课文,没有发挥朗读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的情感性很浓,语文是读出来的。我很赞同这一种说法,我认为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无论是平铺直叙的记叙文,还是辞藻华美的抒情散文,泼辣犀利的政论文,都应先从朗读入手,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文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一篇课文,如同一个鲜活的生命,它只是皮毛,也不是几根骨架,仅靠一些外在的解释论证,或者是肢解式的剖析,都是无法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全部的。面对一篇古文,首先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尽情的去朗读,在朗读中去感知,体验,欣赏。通篇读,这样学生才能对文章大意有一个整体把握,在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老师以范读作引导,带动所有学生有激情,有情趣的去朗读。若条件允许,还可以配乐诵读,根据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其次,可以让部分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师生评读,这一点也很重要,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朗读,适时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以提高朗读水平,有助于培养语感。再次,学生可以齐读,分角色朗读,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是最佳的朗读角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所有学生参与才算达到了目的。

对于古诗文中的字词,有些比较简单,只需多读几遍,意思便明白,不需要再费周折的去讲解。古诗文的语言多对偶工整或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铿锵有力,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只有读好,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全文的基调,这样也就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诗,只要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比如,《钱塘湖春行》就应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将西湖的美和早春的景象都蕴含在细致的描绘之中,读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至于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志趣等更是读出来的。只有读者与作者零距离交流,与文本平等对话,目之所及,口之所至,心之所思,才能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做一些水到渠成的点化即可。教师在平时应做好朗读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品味。不仅课内要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养成一种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课外去读。只有读,才能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思想。只有多读,长期积累,才会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有能力吸纳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古代文学放射出它应有的光芒。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2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达到语感、美感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正因为朗读过程中的“有声语言”,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情绪,我的具体做法是:

1. 重视范读作用。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还比较欠缺,但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表现欲和模仿力强烈。因此,我们教师的范读很重要。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我给学生示范朗读,让他们体会朗读的语气、 语音、语调等。当然,也允许学生不要照搬照读,强调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

2.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交流。虽然学生在生活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往往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以便于他们取长补短,带动那些对文本情感体验不深的学生,这样就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了感情朗读的方向。

3. 创设情感朗读的氛围。情感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需要激发、需要感染,它随着环境氛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创设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词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轻音乐,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了共鸣。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语言,语言是由语汇、语音、语法构成的,要想让学生得到语言发展,朗读的作用大大超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默读。我们知道,学习语言,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积累与直接感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写作手法的巧妙、语言的清丽。通过读, 学生和语言进行着面对面的接触,品尝着语言的“原汁原味”,把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渗透在自己的语言结构中,从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三、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认识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认识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苟且度日, 沉沦黑暗,从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正义评判。

五、朗读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

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一是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其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的意蕴和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在《芦花荡》的第一段,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 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 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其三是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

六、朗读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等等都有广博的认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还得博览群书。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 多背诵,就能终身受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谈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虽是古人学习的经验,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文教学中仍不失为好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把古诗文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诗歌再鉴赏诗歌,跟诵读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有哪些作用呢?

一、音韵的铿锵美需要诵读来展现

古代的诗歌多是能配乐演唱的,诗句具有韵律的铿锵美,读来回环往复,余音绕梁。要领略诗歌的节奏之感,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且要求学生不光在心里默读,还要大声的诵读,并且反复多遍的诵读,才能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只有读好了古诗文,体会到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这种古典文学特有的美感,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

二、作品的情感需要诵读来传递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留下的古诗文蕴涵着古代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情感。而要将这种情感真正地传输到自我的内心中,诵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试想不去酣畅淋漓地大声演绎《月下独酌》,如何感受李白内心的愤懑与他豪放飘逸的情感?不去铿锵有力、声声血泪地诵读《石壕吏》,如何领会杜甫那同情百姓,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去缠绵凄恻,哀婉绵长地诵读《蒹葭》,如何领会主人公苦苦寻找“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情怀。而一旦诵读运用到古典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那些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是很容易在读中被掌握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感的培养需要诵读来提升

我们都知道古典文学学习中,语感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毕竟有很大的距离,想要读懂它或读好它,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培养一定的语感。拥有一份好的语感可以使人在遇见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时萌生亲切之情,碰到一首未从谋面的诗歌时把握到诗歌的情感。通过诵读可以轻易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在节奏,分清古诗文的语言结构,似乎水到渠成一般地将古诗文的情感把握到位。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要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听音频示范朗读、教师泛读、配乐给学生自读,也可个人读、全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进入古诗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建立良好语感的目的。如读多了古诗文后,学生现在已经会把关联词的节奏读出来了,也会区分“以为”、“因为”“虽然”这些词在古诗文中不是一个词了。

四、内容的理解需要诵读来深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就是在印证这一道理的。很多的古诗文学生在初读是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读中领悟了作者的情感,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开始只读到了不同天气下作者的不同情感,随着多次的朗读,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作者胸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在《出师表》的学习中,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才能体会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拳拳之心。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4

新疆奇台一中

桑伟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所以我们要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表现 【正文】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偏重在读。

——夏丐尊

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是重感知轻分析,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注重对文学“分析”的倚重:文学教学的内容少不了作者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析,艺术特色分析。文学分析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课堂范式。我们又一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高中大都在敢课,两年要上完三年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文本的阅读,更别说朗读了。最近听课颇有收获,但也感受到了一些缺憾。一位教师上王勃的《滕王阁序》,教学过程流畅,为题设计明确,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赏析2、3段写景的句子。她也一遍一遍的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来赏析“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分析的也不错,如此美的段落却只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实在缺少了些美感。由此我想呼吁各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是朗读。

清末阅读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他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朗读表现在小说中。小说篇幅较长,在课堂上通篇朗读已不再现实,所以我在授课时选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不是通过朗读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得理解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对上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对下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第二、朗读表现在戏剧中。我们知道,戏剧的语言与小说不同,它简洁生动,不仅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凸显人物形象,展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的运用,还能帮助读者理解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因此,培养学生鉴赏戏剧语言的能力也成了重点和难点。既然戏剧的语言如此重要,那么我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例如我在教授《雷雨》这篇课文时,第一堂课,我就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会播放这篇课文的配音,让学生仔细听,看配音中是怎样朗读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语言的,然后,再让同学诵读,通过对比,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好,哪些地方没有读出主人公的心理。这样多读、多念,同学们眼前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渐渐地明晰起来,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雷雨》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形象了,对人物的语言也有了更好的把握。我们上完戏剧单元,还组织了一次戏剧表演大赛,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不仅对所学的课文感受更深了,还了解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第三、朗读表现在诗词中。朗读是诗歌传播的很好的形式,更是诗歌学习的初步和主要途径。朗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例如,学生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当我介绍李清照写作的该词的背景时,学生势必对词人后半生命运多舛寄以同情,带着这种感伤,再多读几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李清照营造的“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中,自主地染上了伤感的愁绪。这远比教师那无病呻吟的陈述更具效果。还有在赏析杜甫的《登高》时,学生初读时,对这首诗的基调把握就是“悲”通过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学生再次朗读时就不仅仅是“悲”了,而是能准确的表现出“悲壮”的情怀了。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如果仅仅是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5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还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并且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

朗读作为学习汉字最直接的方式,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之一。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激情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认识的汉字本来就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将知识点、重点、难点强行灌注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学中常常读得少甚至是不读,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题,学生也会越来越不敢朗读课文直至不热爱朗读课文,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那什么是朗读呢?在现代汉语中对朗读的解释是:“朗”指声音清晰响亮,“读”是依字去念,朗读即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字读出来。为了鼓励学生热爱朗读,在低段时我课上范读课文,课下面对主动到我这里读书的孩子们都打百分给予鼓励。渐渐地在课上,学生也由安静的听转变成后来的小声跟读,在?n下学生都喜欢拿书到我跟前读课文签字。甚至有一回在课下,我听到一个孩子坐在位置上骄傲地给同桌说他语文书上的百分比同桌多好几个呢!琅琅的书声开始萦绕在教室里、操场上,一股热爱读书的热浪正在洗涤着学生的心灵。

二、朗读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又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手段。山东密云一所中学的高中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校长发现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上讲解得过细过多,于是建议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但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非常不认可校长的做法,为了改变教师的观念,在高中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校长请了校外的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也来做试卷,结果,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成绩均高于此次考试高中一年级的平均分。究其原因,两位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非常喜爱读书,阅读量都非常大。后来,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观念,给学生课上课下充分的朗读时间,一年之后,这个年级的语文成绩也相应提高了不少。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会使学生对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充分朗读怎么与适度讲解结合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然后在朗读的过程中适度给予点拨,让学生随着朗读时声音高低、快慢以及语气轻重的变化展开想象,充分体悟课文中角色,慢慢感受到文章中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分析白鹅的叫声特点是什么时,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到叫声特点是: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但是怎样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白鹅叫嚣时的立体形象呢?在请学生起来读这段时,我没有过多的点拨启发,只是对学生朗读评价到:“这只鹅一点不厉害。”学生又一次读起来,这次他根据我的评价对“音调严肃郑重”和“厉声喝斥”进行重读,我又评价说:“这只鹅还是一点不厉害。”学生再读这段时不仅重读“音调严肃”和“厉声呵斥”,而且读这段时语速加快了。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角色,一只凶恶的白鹅形象跃然学生的面前,这种感受是我讲解和分析不能立刻达到的。

三、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从小在一片人文的土壤和环境中,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滋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逐渐提升。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成为诗人或是作家,可是任何一项工作都会用到能读会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就如同一个故事里讲到:两个人一起去公园的荷花池边散步,望着满池塘碧绿的荷叶,一个可能会随口说出: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另一个人可能只会羡慕不已。两个人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色,对于热爱读书与不爱读书的人而言,言语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所以说,深厚文化经典的积淀可以带来动听悦耳的音色,表达出规范纯正的语音,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日常生活品质,人们也会更乐于跟热爱朗读的人交往。会读自然愿意把所思所想付诸于笔端,我经常利用班里的自习课,进行课外读物的展示。学生从最初的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他们自己读过的故事,慢慢地学生在周记里记述自己读书经历的人多了,也更加详细有条理起来,在后来的全国个性化作文大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也有的学生读了一些书后却说不出写不出,朗读时不认真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朗读不是一件能急功近利的事,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学生对于文字的驾驭和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静待花开,学生总会做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情自笔下书。

语文教学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朗读,主动思考,以促进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做到四者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提高,中华文化之美、汉字之美,也会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6

李海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参考文献: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7

一、充分理解朗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一篇精彩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 正确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成了我们教学的重头戏, 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 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朗读, 不仅是课堂教学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 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发个性张扬, 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 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 那么, 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 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 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 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二、朗读形式及其运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就是重视感知性的读。通过朗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不添字, 不漏字, 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就是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 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第三个就是要运用朗读的不同形式, 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 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其多种形式:引读、品读、评读、感情朗读、动情朗读、配乐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等, 这些形式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 就能营造出浓烈的朗读氛围, 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把课文味道读出来, 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

我们知道“培养兴趣”是课堂教学中不变的真理, 而兴趣对于朗读行为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愿意读、想读, 才能用心去读, 才能声情并茂。因而我们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氛围, 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 让学生自读自悟, 提高水平。阅读教学突出朗读, 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 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 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 与作者心灵相通, 感悟美、体验美, 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读意识, 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 那么, 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深爱, 朗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朗读技能的培养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 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 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 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语调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还原作者表达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像“呀”、“啊”等字, 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一般情况每篇课文有个基本的语调。

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内容, 决定朗读的语速。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快读, 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慢读。就是在同一篇课文中, 语速也要有变化。

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 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 往往要把重音轻读, 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为了表情达意有时我们需要在朗读中作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 可以调整停顿时间, 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 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 关注每个学生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 正确、恰当的评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评价应该更多地突出开放性,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地思考和探究,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在朗读教学中, 尤为如此。当学生读完书后, 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 无论诗歌词曲, 总要像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 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反复进行品味, 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掌握思想内容, 记住妙词佳句, 习得语言文字, 感悟语言的意蕴。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 提出朗读要求, 作出朗读评价, 取点好、时机好、选好方法, 不但风趣幽默, 也使学生成为情景的主动参与者。

充分发挥朗读教学中的评价作用, 老师评价,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是朗读教学评价是学用的手段。发挥评价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把朗读真正地落到实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 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 才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书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摘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写、听、谈能力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和朗读技巧, 能使语文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 最终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知课文所表述的境界。

关键词:课堂教学,朗读,形式,兴趣

参考文献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8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实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注重教师的讲析而忽略学生的活动。由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一言堂”,缺少朗读,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力争摒弃繁琐的分析,强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活动。通过录音导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分角色、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课堂的立体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更好的体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跃而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生僻字词通过查字、词典后把字音、释义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扫清朗读障碍,却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对课本中注出的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在进行一种多种器官协同的自觉而又非常细致地再现和再认识活动。通过反复、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汉字的每一个音、形、义,还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中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句中修辞的运用效果、句式的特点等各种语文基础知识。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揣摩到作者的匠心深思及文章要义。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则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及若出于吾之心;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说的就是读的必要性。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联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学生的朗读,其实就是一个仔细倾听作者话语的过程,就是一个领悟每一篇课文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的过程。学生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就越有利于领悟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风格韵味,越有利于深入领会课文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受到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

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结构

如果学生能将一个句子读正确,语音、语调到位,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一定把握了,这个句子的结构也一定是不攻自破,也就解决了很多语法难点,而不必大费周折地专门分析语法现象、句子结构或查找语法书了。笔者曾在一个语文基础较差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每天课前用10分钟专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来引起他们对课文朗读的重视。一个月后,我发现以前花很长时间讲解知识点,学生还是难以记住,现在基本上只需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运用词组进行表达了,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朗读课文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变得更加重视朗读。

五、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包括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并把教材情感传递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六、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一味地把知识往学生头脑里灌,他们就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开展一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了。

七、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情感的感受、表达鉴赏能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感实践,是学生直接迅速感悟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感能力的最有效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是学生逐步积累起来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曾引用别人的话说:“成章入口才能出口成章。”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多朗读,学生才会揣摩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语流的变化,才能快速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作品熏陶感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把教材情感、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只有认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摆正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合理地安排朗读训练,还校园以琅琅读书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篇9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领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74-01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还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10

河南省孟津县朝阳中心小学李月萍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朗读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 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朗读是理解之后的表达。要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透彻课文内容。例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我发现学生没有把文章后半部分中小女孩的悲哀 失望 快乐的感情变化读出来,我认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是,我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眼前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大火炉’?当时他的心情怎样?怎样读?‘大火炉’不见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学生边理解边朗读,使学生和作者 小女孩的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出了那种悲哀 失望 快乐的感情。

二 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常用总述 —分述 —总述的结构记叙和说明事物。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认识这些写作的特点。

朗读时学生注意了这一特点,就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显示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关系。学生练习朗读的次数多了,就能掌握这一规律了。例如朗读《桂林山水》一文,我首先指导学生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先总述赞美桂林山水;再分述漓江的水的特点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在讲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时又抓住了水 和山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叙述。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再读课文自然读出了感情。

三 指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

恰当地读出不同的语气是朗读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以及所表示停顿的长短,在平常的朗读练习中注意渗透。在具体课文的朗读前,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用了那些标点符号,再在强调不同标点的不同语气,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通过停顿的长短和不同的语气把文章里包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同时还要使学生知道:即使是同样的标点符号,在同一个句子里所停顿的长短也不一定相同。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虽然都是逗号,但是他们在这句话中停顿的长短并不相同,第一个逗号停顿的时间较长,其余的逗号停顿则较短。只有这样指导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四 巧抓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起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朗读《难忘的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再抓住重点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在课文内中出现了三次,直到学生设身处地的读课文就会明确:第一次出现时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作者感受到师生诚挚的爱国之心;第二次出现是作者走进教室根师生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说明作者也和师生们一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第三次出现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的伟人画像后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就会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这样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读课文就有感情了。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11

一、朗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训练有效提高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發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叶圣淘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篇12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当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入佳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还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的基础上,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点,是外在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完成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和积累来获得,并借助于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进行鉴赏。

(二)朗读可以发展学生智力,获得思想的熏陶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让学生思维能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当思想获得不同的感受,就可以和人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朗读还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字的鉴赏能力,因为儿童的形象思维比较强,在进行朗读时,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中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三)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思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朗读,就可以读出文中的韵味,感悟其中的含义。因此,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就应该从朗读开始。只要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就可以对文中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齐声朗读、轮流朗读、指名朗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和思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四)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是极其强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的有效手段。记忆的最佳手段是多读多背,只有熟背才能成诵,烂熟于心。如果读得多,记的好,自然而然便知道其中的含义。很多有学问的学者,他们都是在多次朗读的方法中找到技巧,得到更深的记忆的。尤其是学习语文知识,很多时候都是靠背诵来实现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具备一定的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朗读并没有兴趣,这样就会使学生因为兴趣不高,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使课堂出现更好的效果,让他们能在朗读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二)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朗读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尤其是新课改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要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制让教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不重视,因此,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教学观念的调整,进行变革和创新。只要朗读教学理念改变,就可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实现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供更好的朗读机会。比如,齐读、个别学生读、小组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以及同桌互相检查朗读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同时,在课外还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比如,举行朗读比赛,并为学生评分,进行奖励等。只要学生都经历这种朗读比赛,参加这些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水平。

(四)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只有教师高水平的范读才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体现课文的思想情感,以引起共鸣。教师可以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疑问。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体会,以得到更大的启发。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刻苦练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J].教育革新,2008(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13

唐庄镇四合新村完小:徐佳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

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

—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

上一篇:2023年动产质押监管业务发展计划下一篇:选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