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读(通用10篇)
古诗文朗读 篇1
宋朝陆九渊有诗:“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可以说, 读书百遍, 其情、其美自见。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 这些文本都是经典, 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汉语文的源头。反复品读、吟诵, 反复涵咏, 有利于形成语文能力、文化底蕴。教学中, 针对学生成绩较差, 底子薄, 学习习惯不良的现实状况,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提高语文素养, 改正不良习惯, 全面的发展, 古诗文教学中注重了诵读的训练,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其连缀成文, 供同行批评。
一读:正字音, 明句读, 合语调。
接触文本后, 首先要做到朗读流畅, 正确, 流利。为此, 扫清字词障碍尤为重要。学生试读几遍后, 指名读, 共同纠正, 同桌再读, 比较文本读音的不同, 从而有针对性的正音。初读时, 可以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中的注音进行正音, 如:跬 (kuǐ) 步;苌 (cháng) 弘;知 (zhì) 明;或不 (fǒu) 焉;木直中 (zhòng) 绳;贾 (gǔ) 人等, 或是生字, 或是通假字, 或是多音字。只要阅读注释, 就能解决。新教材的古诗文注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根本无须老师一一正音。如果有生字, 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断句, 这样对理解句意有很大的帮助。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连词“而”前面停顿, 句子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也”后面停顿, 可以表现作者对世风难转的感此时再播放名家的朗诵,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调, 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如网上下载的著名话剧演员孙道临朗诵的《琵琶行》, 铮铮的琵琶乐曲, 抑扬顿挫朗诵语调, 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诗歌意境当中, 诗意的理解, 迎刃而解。
二读:用工具, 释字词, 析句意。
正确流畅的朗读文本后, 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为背诵奠基。本环节以小声朗读为宜, 学生一边读文本, 一边读注释, 同时小声用自己的话口述文本的意思, 并自觉地与同桌讨论, 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如果不理解, 可以向老师提问, 也可以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阅。例如:“彰———清楚”“暂——忽然, 一下子”读文本下面的注释即可解决;“须臾———片刻, 一会儿”等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也可以查字典解决。要全方位, 多角度地利用学习资源析句意, 疏通文意。注意此学习环节从大处着眼, 只求大致理解, 不求一一对应的翻译, 更不必从细微处计较句式、活用等语法现象。至于字词的记忆, 可以利用学习活动中的“制作文言词语卡片”进行, 并且将这一学习活动贯彻到学习所有文言文的过程中。
三读:理思路, 明主旨, 能成诵。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疏通文意后, 理解文本的思路, 明确文本的主旨, 是背诵文本的关键。只有理解的内容, 才能快速的背诵, 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本环节仍然离不开反复的朗读, 可以采取小声朗读, 同桌讨论, 教师点拨的方式理清文本的思路。如学习《劝学》《师说》, 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论点, 即“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论证中心论点。《劝学》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全面论述中心论点。学习《琵琶行》, 反复诵读后, 再理解诗的思路, 即先讲述江边送客闻琵琶, 再讲述舟中聆听琵琶曲, 然后是琵琶女倾诉身世, 接着是诗人同病相怜伤迁谪, 最后讲述自己重闻琵琶青衫湿。全诗表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此时再去背诵, 较为容易。
四读:鉴名段, 品滋味, 赏全文。
如果上述环节体现的是积累与整合, 思考与领悟的话, 本环节的文本品读, 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 应用与拓展, 发现与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通过点拨、讨论, 对文本的再次亲密接触,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 《劝学》中比喻排比的运用对说理的作用, 及对自己的启发;《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比喻, 使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也可以讨论探索:《劝学》讲了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与“终身学习”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学习了《琵琶行》后, 有的学生在鉴赏全文时为琵琶女指了一条明路:发挥特长, 创办女子琵琶乐队, 与现代女子十二乐坊抗衡。跨越时空的思维,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的确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千古绝唱, 一读了之。读、说、写、议、赏, 贯穿于古诗文的学习过程。
古诗文朗读 篇2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在朗读中创设“古诗文”佳境 篇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
朗读 诗情画意 诗眼 意境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典诗词因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以其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而易于学生朗读。学生通过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塑造人格魅力。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笔者认为唯有朗读。教师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使得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都绽放出来。
一、知人论世,读出情感
古代教育家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了解。诗人本身的经历是与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的,要把作品与作者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期待和不能亲眼所见的伤感及遗憾之情。诗人将这首诗作为遗言告知后代,对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思想。
诗画自古为一家。一首诗,就是一幅融自然风光与诗人情怀的画卷,这里有高山,有草原,有瀑布,有溪流,有皓月当空,有黄河落日;它们或清新,或明媚,或一碧千里,或黄沙滚滚,或清幽安逸,或鼓角争鸣。读诗,要引领学生充分想象,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诵读中想象诗词的画面,这样才能读出美,品出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一切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在诵读中远航。由“红杏枝头春意闹”“白雨跳珠乱入船”“霜叶红于二月花”“独钓寒江雪”想象争奇斗艳、变幻莫测的四季美图;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想象色彩斑斓、鸟鸣莺飞的动态美景。
二、紧扣诗眼,读出意境
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精练的部分,其氛围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表达则是借助跳跃的诗行。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咏唱,才能体味到诗词的明快、含蓄、和谐的音韵,才能领会诗词美妙的意境。
一句诗中往往有一个最精练传神的字,即“诗眼”,它是一首诗最精华的部分。准确的理解与揣摩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品味诗眼的艺术表达力,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本阕的诗眼。前三句,描写的情景即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简单易懂。但一读“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个“愁”字点晴,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学习《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一定要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以欢快的语言和畅快心情描绘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学生充分体会这一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合诗词的意境中,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互相激荡,情感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赏析,读出韵味
朗诵古诗词注重的是欣赏品位和审美感悟,这需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需要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艺术形象,需要准确认识诗词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本质,加深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获得赏析的愉悦和欢欣。
例如,在学习杜甫《登高》时,学生可以任挑一个角度进行评析。或赏析诗中“清”“白”“急”等字的妙处,或品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凄伤。尤其是在分析“猿啸哀”“鸟飞回”时,要把诗人的伤时感情与当时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这两处描写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的内涵。学生认真读诗,细心品诗,提高自己的阅读的品味,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
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4
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 很多学生面对古诗文,不愿多读,早自习时认真朗读的寥寥无几。 尤其是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很多学生更是“尊口难开”, 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古诗文功底差,基础薄,缺乏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其次,很多教师面对学生不愿主动学习的尴尬状况,只好在上课时一手包办,只凭借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简单翻译、梳理一遍,一节课下来,甚至都没让学生读一次。 结果,学生只是更加被动地接受一些文言字词的知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想让古诗文教学更高效,必须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内蕴与情感, 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读准字音、节奏,体会音乐美
在学习一篇新的古诗文之前,要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本上的内容, 这样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在此基础上, 老师再进行指导。
一要读准字音。它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认识的字,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里面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字的读音, 学生就可根据课下注释得知它的读音为“xiàn”。当学生读到“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时,又会生出关于“斜”字读音的疑惑,如果按照现在的读音“xié”,就与前面的“家”字存在不押韵的情况,所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又可知“斜”字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可读作古音 “xiá”。通过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学生读通了诗歌,积累了知识, 也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对课文更感兴趣。
二要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古诗文简短精炼,丰富的意蕴包含在几个浓缩的句子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准古诗文的断句节奏, 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千言万语汇聚在五言、七言之中,如果划分节奏时出现问题,那么在对诗意的理解上必然会闹出笑话。所以,正确的停顿是理解诗意的基础, 可以把学生逐渐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在平平仄仄的音韵之间, 读出古诗文的节奏感,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如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 一诗,学生对律诗的节奏划分已有一定经验积累,教师也可在学生自读之前提醒:一般而言,律诗的句式由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个节奏单位就是一个双音词或词组,七言句的节奏划分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就能读出本诗正确的节奏:丞相/ 祠堂/ 何处/ 寻,锦官/ 城外/ 柏/ 森森。映阶/ 碧草/ 自/ 春色,隔叶/ 黄鹂/ 空/ 好音。三顾/ 频烦/ 天下/ 计,两朝/ 开济/ 老臣/ 心。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 满襟。
二、读通诗意,体会语言美
古诗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精炼的语言艺术。高中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有的语言质朴,浅显易懂,学生自由朗读之后都能通晓其意。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辞藻华丽,大量用典,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理解诗意造成了困难,当学生读到这些古诗文时,往往难以理解,觉得晦涩难懂,从而产生畏学心理。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加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典故史实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习,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加愿意多读。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向来以朦胧为人称道。但因为其中大量的典故运用,学生读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不知诗中所云何事。这时学生自读课下注释,加上教师逐一讲解,学生自能理解其中深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学生在读诗时就要先弄懂出自《庄子》的寓言典故—庄周梦蝶。其意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 梦醒之后, 庄周仍在, 不知蝴蝶何往。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借用此典,是要表现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表达李商隐“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深沉慨叹。
三、读出情感,体会意境美
朗读古诗文,是把无声的“字”转换为有声的“情”的过程。 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要把文字转换为语音,从表层意思中领悟深层含义,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句话背后,往往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所以要读懂其中情感,必须读懂作者的经历,了解他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在教授必修四中的《李清照词两首》时,因为学生初中学过《如梦令》 等作者早期作品,在读《醉花阴》时,对于其浓郁儿女相思之情, 清丽明快的风格就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作者生平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学生理解本课中第二首词《声声慢》就会存在许多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读作者生平,读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不再清丽明快, 而是沉郁凄婉,写的多是她对亡夫的怀念以及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 了解这些后,学生才能读出作者的亡国之恨,颠沛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才能体会到作品中萧瑟孤苦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的古诗文,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艺术精髓。只有让学生开口多读,才能领会古诗文的神韵,体会其中蕴藉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
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应该贯穿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该以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为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取得思想的启迪,享受艺术美的熏陶。
冬至古诗朗读 篇5
冬至古诗朗读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D。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 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小学语文古诗朗读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2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3 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5 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出重音。
6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的根本,诗歌必须缘情而发.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關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浅谈中学古诗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读准字音, 达到文通字顺
对中学生来说,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达到文通字顺。如朱熹所说:“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读准字音, 才能正确地领悟字意和词意。古文中一词多音、多义的情况较多。同一个词, 放在不同的句子中, 其读音、意义、用法等都可能随之改变。如“间”,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立有间”应读“jiān其意为“一会儿”;在《口技》一文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 读jiàn其意为“夹杂”;《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里的“间”则是“私自、偷偷”的意思。再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的“说”则通“悦”。对于这些多音、多意字和通假字, 应认真训练, 使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掌握其意, 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多读, 在读中悟其义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古训具有深刻的含义。但实际情况中, 有时学生诵读很多遍仍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如读李商隐的某些诗句, 恐怕读再多遍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不是古训的错误, 而是引导阅读的方法不当。有些句子必须解说, 让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 才能明白诗句的意思。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反复诵读, 更能加深对其领悟的深度, 以达到会意的层次。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会意的较深层次。有些古诗句, 精炼严谨, 蕴意深刻, 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可以会意, 但用白话文对译出来, 则显得淡而无味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悟其义, 正是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方法之一。
三、读对停顿, 体会含义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古诗文的句式独特, 同一句话, 不同的读法, 就会有不同的意思, 读错了, 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如课文《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一句, 读作“其一犬/坐于前”与“其一/犬坐于前”二者的意思绝然不同。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判断该句应怎样去读, 怎样理解。对前一句, 学生不难理解, 对于第二句, 还要讲一讲在古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基本常识:“犬”, 像犬一样。古文里, 这样的句子很多, 找出来让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自然会对比着理解其意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传统的教学, 抽象的讲解, 不能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多方面的刺激,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 直接的视觉刺激与朗读时所产生的形象思维相结合, 更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如“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诗句, 多媒体映出与之意象相应的画面, 加上学生对其所含哲理的理解, 二者融汇在一起, 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形成一幅幅不同的画面, 升华为思维, 形成认识, 其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得到了提高。
五、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朗读活动
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朗读活动, 是提高全体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集体朗读, 能够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朗读, 能形成一种氛围, 每一个参加者既是形成氛围的分子, 同时又都会被这一氛围所感染, 其参与的激情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进而形成一种朗读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乐趣的引领下, 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朗读,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篇8
一、激发朗读兴趣, 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 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 以声传情, 体验诗句中的情感, 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 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 用优美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 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 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片, 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 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 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 试一试, 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 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 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 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点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 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 补充有关资料,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 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 (向着) ……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 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 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 诗人充满愁绪, 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 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 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 把诗歌读活,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略诗词的意境, 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 陶醉于其中,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 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把诗文读活,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 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 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 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 读出动感, 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 学生既读活了诗文, 升华了情感, 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图”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 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 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 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 “花———满蹊”声调要提高, 强调花多, 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 应重读“压”, 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 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 读出动感和声响, 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 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 运用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树立美好的理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用所学到的优秀诗文来形容、表达眼前的事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甚至可以自己即兴创作诗歌来抒发情感,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草原》一课, 当学生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 能马上触景生情地吟咏出《敕勒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当自己身居外地, 遇到节日思念亲人的时候, 能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在习作中苦于无肺腑之言来倾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 能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当同学们临近毕业, 为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那是否也会为朋友吟上一首《赠汪伦》呢?
浅谈关于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篇9
一、教师讲诗应采取点拨方式
一首短诗, 可讲的不过一、两处, 面面俱到地讲, 反而会淹没重点, 使学生感觉不知所云。把可讲之处讲清楚了, 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学生读诗的兴趣才浓, 根据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情况, 点拨式的讲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 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语、句。例如《泊秦淮》可以着重讲“犹”字, “犹”字意味极其深长,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 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 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 以辛辣的嘲讽, 表现出世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可以着重讲“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 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因为这首诗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 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 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黄鹤楼》前四句, 从传说入笔:生发联想, 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这四句与后四句虚实相映, 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这样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联系起来, 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也可讲诗的句法特点。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是“流水对”, 跟一般的对仗不一样, 出句和对句须合解, “意”就是同是宦游人的离愁别绪。
二、背诵指导要通过创设情
境、渲染气氛等手段来激趣, 促使学生乐背、爱背, 并且记得牢、记得久
完全使用枯燥的机械识记来背诵, 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件苦差事。如果教师在背诵指导中能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等手段来强化学生感知, 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 那么, 留在学生脑中的语言形象将是深刻而长久的。如教《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 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背诵时, 教师用录音机放出哀婉沉郁的乐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再指导朗读背诵, 效果更为显著。
三、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
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科学、合理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背诵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口诵其音、心会其意、脑现其形”的过程, 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这样的指导, 不仅实际效率高,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无裨益。如《观沧海》“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一句, 引导学生在背诵时联想郁郁葱葱的树林、茂盛的小草。这样, 教师就较好地把思维训练落实到了背诵的指导中。
四、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1) 抓“文脉法”。“文脉”即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抓“文脉”法, 即抓住提挈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 (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 作为记忆的“点”, 由点连线、由线辅面地展开记诵, 如《陋室铭》的前文句以类比的方式点题, 中间八句是写陋室的环境和生活情况, 结尾四句用类比作结, 可以用“陋室不陋”提挈全文。记诵《陋室铭》便可依据这一文脉。
(2) 抄读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读十遍”, 抄读法能使学生动手动脑,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宋代苏轼, 读《汉书》就抄过三遍;清初一位文学家, 每读一书要抄七遍, 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读诗词或短文应先看一句抄一句, 再看几句抄几句, 最后看一段抄一段, 直到看一篇抄一篇, 也就是先读后抄, 边读边抄, 抄完再读。
(3) 耳听背诵法。就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 大家倾耳静听, 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印象很深, 比单纯反复诵读效果会更好些。
五、背诵的方式
(1) 教师或个别学生示范诵读, 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有什么体会, 目的是使全班学生受到感染。
(2) 学生集体诵读, 可以是全班学生一起读, 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诵读, 目的是熟悉诗的语言, 了解内容大意。
(3) 诵读竞赛。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 课文有“四见”蔡桓公, 可每组抽签一人背诵, 每人背“一见”。先找出“四见”的句子起讫, 再抽签, 签上做好“四见”, 每签“一见”, 由组长上台抽签, 对于优胜者适当给予奖励, 目的是激发学生背诵的愿望, 培养强记的能力。
古诗文朗读 篇10
关键词:贺知章;《咏柳》;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咏柳》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考取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被任用为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隐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贺知章的诗文成就很高,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咏物诗、抒怀诗的风格非常独特,可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语言通俗、空灵潇洒,因此备受世人赞赏。
诗题“咏柳”。咏:歌唱、赞美的意思。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深绿色的宝石,是形容柳树枝叶那种可爱的颜色。妆:装饰、打扮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指如碧玉般的深绿色好像不是柳树长出来的颜色,而是有人给柳树梳妆打扮成的一样。那么,是谁如此打扮柳树呢?是春天。一树:指整棵树,就是满树。高:指树的高度。“高”字本应放在“树”前作定语,但为了押韵,诗人将之放到了末尾。这句诗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好像全都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指柳树垂下的枝条之多。“万”是个概数,指数目多,不是确指。丝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可以用来装饰衣服等,这里是用来形容长长的柳条非常柔嫩、轻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棵高高的柳树上,有千万个柳条像丝带子一样垂下来。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指柳枝上细嫩的叶子。裁:是裁剪的意思。句尾用问号,表示发问,引人思考。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裁”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春天喻人,令其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是春姑娘在那儿用巧手裁剪出来似的。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的意思。这句是对上句的疑问所做出的答复。意思是说:是二月柔和的春风吹拂,像剪刀那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柳树欣欣向荣的姿态,读来令人有春风送暖之感。前两句明写的是柳树的形状,暗写的是春天的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风”喻作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树裁剪得如此美丽动人。这种借柳树歌咏春风的高超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纵观全诗,通俗而新颖,独具匠心,形象而新奇,流畅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歌咏柳树、赞美早春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咏柳》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题《咏柳》,“柳”字要重读,“咏”和“柳”之间应有个一般停顿。第一句中“碧玉”读重音,结合想象来突出柳树的颜色之美;“妆成”之后有个一般停顿;“一”要读重音,强调整棵树,因在去声(树)之前,发生变调读成阳平声“yì”;“树”字后停顿时间应略长些。第二句中“绿”字要读重音,“万”字可读成次重音,“丝绦”要结合想象读出随风飘舞的美感。第三句中“谁”字要读重音。句尾是疑问的口气,所以应读成提升调。第四句中“春风”要读重音,体现对上句“不知”的回答,句尾“似剪刀”要读成下降调,表示答复上句。
全诗押的是“ɑo”韵,落在“高”“绦”“刀”三个字上。在朗读教学时,教者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这首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古诗文朗读】推荐阅读: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07-06
古诗词教学朗读05-19
小学生古诗词朗读09-21
中华古诗文36首古诗08-16
小学六年级必背古诗文 古诗06-03
语文古诗文08-20
中学古诗文10-12
古诗文鉴赏06-03
高考古诗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