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2024-09-21

小学生古诗词朗读(通用7篇)

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篇1

如何指导?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2011届 林宇倩

指导教师:福州教育学院 林毓君 讲师

宇倩:要抓住如何指导进行写作。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朗读不但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其特有的魅力却没能像古代一样受人欣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渐渐低忽略了它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因此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积极性,授予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小学生提高古诗词的朗读水平。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朗读 文化

正文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文化古国,而古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稀世珍宝。古诗词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人民的智慧,被流传至今。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小学阶段更是性格、能力等培养与形成的最佳时机。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古诗词朗读是很有必要的。

一、古诗词朗读对小学生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奖券?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青少年包括小学生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古诗词虽然不像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一样,让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实用性。但古诗词却重在修养我们内在,对其道德和品格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孩子们正式进入真正的学习教育中时,从小就训练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可以使他们完善自身人格培养,提升 文化品位。

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知道,在福州的各所重点?的小学,每天早读前学校都会播放《弟子规》,让小学生日复一日地熟读、背诵,直至理解诗中所要传达的精神。《学而篇》里摘录的其中一章,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入则孝、出则弟等,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算真正尽到自己的本分和做人原则。除了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自我修身完成后,还要培养爱心、兼爱众人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又如《三字经》这篇琅琅上口的三字形式的诗,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会随口诵读出来。其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能让小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会礼让自己的同伴。“长幼序,友与朋”这句让小学生懂得长幼有序,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照顾比自己年幼的人并善待自己的朋友。

小学生在朗读我国优秀的传统古诗词时,能自觉地对照自己的平时行为,找出自己与古诗词中所讲道理的差距,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时间的累积中,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做人原则。在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小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国古诗词记录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凝聚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的思想,是无数文人志士人文品格的缩影。在学校课程中,单单凭借思想品德课程和班主任等科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给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中渗透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使小学生在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完美的人格。

(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成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生们接触并爱上古诗词诵读后,小学生们自然就会在审美情趣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并不是以前纯粹的以 网络游戏、小人书中的世界为美了。1.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概念。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阐述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可见意境是我国古诗词的重要成分。一首好的古诗词几乎一定就有好的意境,而好的意境一定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1)感受意境中景的美

我国古诗词中所写的大多数的意象,大多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的景物。小学生通过平时朗读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原来自己身边天天可见的事物竟然可以组成那么美好的一篇文学作品,进而感受到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中华民族文华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天净沙·秋思》,虽然这首词是在初一语文课本中才出现的,但全词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意象,并且读起来很有节奏,铿锵有力,所以让小学生们在平时课余中朗读,作为古诗词的补充一点也不为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用几个普普通通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景色的画面。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脑中无疑会产生出那些词中的景物,渐渐感受到古诗词意境中所带给他们的意象的美。

再比如人人都知晓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仅仅写了春天里的红杏和树枝。但小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就会自然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因为一个“闹”字,意境全出。他们可能刚开始接触这句时没感觉,但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小学生也会感觉到诗人的神功,头脑中描绘出红杏在枝头互相嬉戏的场面,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热闹和活力。

(2)感受意境中情感的美

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小学生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只是理解了这首词所写的景物。细读这首词,就感受到了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构成的景色的美。再经过教师指点,精读这首词,就能体会到词人词中所要传达的在异乡漂泊流浪时的孤独寂寞、无奈、对家乡的思念等复杂的情感了。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随着小学生对这首诗朗读由少到多,感受到的美也由浅到深。从刚开始感受到月落、乌啼、满天的霜、江边的枫树、渔家灯火、寒山寺等意象的美,到后来逐渐体会到的身为羁旅者的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寂寥的情感,在一步步读懂读透古诗词的过 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2.音乐美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汉语特有的音乐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而古诗词的音乐美,只有当小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它的美。一首真正算得上好的古诗词读起来是琅琅上口,非常流畅的。这时候,如果小学生在初次朗读,没有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它朗读时的美,即古诗词的音乐美。对于优秀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它的语调变化,音韵的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有节奏感,从而感受到所传达出来的古诗词的情感韵味。(1)声调变化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因而才会有古诗词的语言语调变换之美。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十分强调平仄轻重的交错,重视古诗词在声调上的抑扬顿挫,最后形成古诗词特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而古诗词并不像其他人对其的误解一样平淡乏味,通过朗读,反而更是一种很有节奏感的作品。(2)严格押韵

严格来说,只要是古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有押韵。古诗词的押韵可以使声韵和谐,构成古诗词的回环往复之美。像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不会感到拗口,相反还会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作者在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注意到了押韵。3.建筑美

古诗词的句式,从先秦时期到古诗词盛行的唐宋时期,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诗词相继出现,不过大多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它们大多字数相等、句式整齐、互相对称,具有形式上的建筑美,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无论是汉字还是诗词的排列,都是方方正正的。当然词有长短句,不过这也是一种形式,同样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

(三)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小学甚至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古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是汉字,而汉字也是祖国语文的瑰宝。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的训练无疑也是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 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的经典阐述。诵读,是中国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1.培养小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对古诗词的朗读更有利于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大意的了解,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由此也更能准确地把握住一篇语文诗词甚至语文文章的整体把握。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有人说,诗歌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在小学生朗读这一创造性艺术的古诗词时,就会有意识地区培养自己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因为古诗词短小精炼,而偏偏就是这么短小的文章,却能描绘出一幅场景,能讲述一件事情,能表达几种感。而多朗读古诗词,就能使我们头脑中显现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画面,越多次朗读古诗词,画面就越清晰越丰富越深刻。在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多次并有质量地朗读古诗词可以使小学生走进古诗词内核,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诗词是描写对祖国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通过诵读这些带有特定时代背景和当时特殊人物的爱国心理的古诗词,来感悟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不仅一些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对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爱国主义诗人的爱国品质更是让我们铭记和学习。像中国历史上具有爱国精神的诗人屈原,我们更是每年都纪念他,纪念他的品质,学习他的精神。

(五)增强小学生记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教育的要求下,记忆会随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由无意识记忆为主到有意识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反复朗读,坚持朗读。这样小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也更快、更深刻、更持久。

二、古诗词朗读的现状 在古代,古诗词受到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朗读古诗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作诗也是亲朋好友聚会时不可缺少的一件乐事。可以说,吟诗作赋在当时,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气质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因此,说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提到宋代,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宋词。就像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的,诗歌被视为最高的艺术门类。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中华的骄傲—古诗词,却在社会的日新月异下宛如大都市夜晚天空中被尘埃蒙蔽的星星,越来越暗淡,失去了原本的光亮和耀眼。

(一)现代的青少年渐渐冷落了古诗词

提及古诗词,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存在着误解,认为古诗词是中国自古就遗留下来的产物,觉得古诗词很古板,还有许多严格的束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比起古诗词,年轻人更多愿意去喜欢一些流行的歌曲、游戏等。因此,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古诗词。尤其是古诗词的朗读,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词,认为这行为无疑和老古董一样迂腐。

(二)学校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1.古诗词朗读专业课较少

如今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很少会开设专门的有关古诗词的课程,更别说是古诗词的朗读了。学生唯一能接触到古诗词,大概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课文的教学了吧!2.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古诗词的大意,然后就叫学生们一字不漏的背出来,并且会默写,这样就算达到目的了。

(三)家长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都说现在学一门技术就是多一些工作的机会,所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家长们会让孩子们多学一门甚至几门艺术,像钢琴、跆拳道、舞蹈等等,根本就没想到过还有关于古诗词方面的兴趣班。

对于朗读古诗词,可能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会背古诗词,会默写古诗词,只要在考试时能做对古诗词的题目就可以了。其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以及古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可以不用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白花工夫。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古诗词本身的发展,使其种种的优点被 人忽略。

除了先前所说的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小学生的阅读品位的降低、古诗词“教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熄灭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的因素之外,古诗词衰弱的原因还有几点。

(一)有些古诗词与小学生的事物接受方面有一定距离

有些古诗词的内容是小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比如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多数是民间祭神的古诗词。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到这些诗词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自然就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古诗词虽然内容能够被大多数的小学生所接受,但是却篇幅冗长,使学生越朗读越觉得越是在重复着同一样事情,越乏味。

(二)中国的教育体制——重视学生学习成绩

据《礼记·学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在“国学”中就设有定期的学业考查制度,学生入学以后,每隔一年要对其学业及操行进行一次考查,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直至全部考试合格才准予毕业。之后从汉代《举贤良对策》把考试作文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到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和清朝的八股取士再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说仍然是以学科的考试成绩评定学生为主。

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所以人们才会把古诗词朗读看做是一种“多余”。古诗词读得好或坏对学生正常的笔试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四、古诗词朗读必知的基本常识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一)古诗词格律的要素 1.四声

大家都知道,汉语和其他国家的语言,诸如英语,德语,法语等不同,汉语有其独特的声调之分。无论今天还是古代,汉语都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它是由于字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汉语的四声,就容易造成古诗词在音律上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相间,造成古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使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2.平仄 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因为平声没有升降;仄为上去入三声,有升降,较短。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就是入声的问题,但是这个障碍是通过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平仄在古诗词中遵守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局中时对立的两条原则。

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三四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正因为古诗词中平仄的交错变化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3.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就是指在诗词中全部或者一部分句子的末字用同一个韵的字,无论是在近体诗还是古体诗,押韵都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为所押韵的字都在古诗词的句尾,所以经常被称作“韵脚”。押韵主要是指元音和韵脚相同。诗词有着严格的规律,但是,依照诗词的格律,四句诗中,一般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即使韵头不同,也可以算是押韵。因为虽然韵母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读起来却相当得和谐。例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gao),万条垂下绿丝绦(tao)。不知细叶谁裁出(chu),二月春风似剪刀(dao)。“高”、“绦”、“刀”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ao。而第三句中“出”的韵母是u,和“高”、“绦”、“刀”的韵母不同。

但是现在我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却时常觉得诗词读起来不怎么和谐。这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有个意识,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古代的汉字发音和现在的发音有些变化。如果用古代的发音读古诗词,就会 发现其实诗人用韵的严密性。

例如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说过,今天斜字念xie,但在古代念xia,这就和“白云深处有人家(jia)、霜叶红于二月花(hua)”押韵了。4.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忌重复字。这样对仗就构成了古诗词的整齐美,也使古诗词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

(二)古诗词题材表达方式分类

抒情诗,以抒发主观情绪为主,侧重想象、抒情。

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

景物诗,描绘山水景物,描写细致精工。

哲理诗,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为主,侧重形象议论。

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方式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朗读古诗词。(三)声调

教师要让小学生朗读好一首古诗词,就要让小学生在理解好这首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根据诗人的感情配上合适的声调来进行朗读。(四)重音

古诗词中的有些句或词需要重读来突出所表达的情感.在指导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要注意到这点,尤其是古诗词的韵脚要适当地重读,其他地方可以相对轻声一点,使得古诗词的整体更加和谐.重读的地方和诗人的情感是有关的,因此要找准诗人创作时的精华的词语。

(五)停顿

古诗词朗读要适当地运用停顿。停顿可以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义或者某种感情强化情感表达。小学生在掌握好停顿的要领好?,不但能给予他们回味之前古诗词的韵味,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古诗词朗读做好准备,增强朗读的节奏,准确表达古诗词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古诗词途径

古诗词朗读的前提首先应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上,在此基础上再灵活地运用不同语调节奏把诗的意境传达出来.(一)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们主动爱上古诗词朗读是首要任务和前提。1.朗读方式多样化

现在一些非重点小学的古诗词课上,老师就直接让小学生们背古诗词和诗词的翻译。其实古诗词朗读并不是那么贫乏无味的,只是教师指导的古诗词朗读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指导方式上应该多样化并且能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1)

配乐读

正因为古诗词汉语中的读音、语气、节奏、韵律等得变幻无常,就形成了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因而早期的古诗词都是能够唱的。后来古诗词更趋向于诵读,在现在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指导中,时时刻刻让小学生唱出古诗词有点不切实际。虽然古诗词不再用来歌唱,但是其音调、节奏等仍然回环往复。小学时期依靠音乐帮助所掌握古诗词朗读会让小学生们难以遗忘,甚至终生受益。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再配上适合该古诗词主题的音乐,无疑更能渲染气氛,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诗词的朗读中去。古诗词不同的分类也应配以相对应基调的音乐。

1.古诗词按感情基调分: a忧国伤时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白居易《卖炭翁》等 b思乡怀人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范仲淹《渔家傲》、温庭筠《商山早行》等。c悠闲自得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d离愁别恨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2.按古诗词中常见风格分类: a雄浑风格

例如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项羽的《垓下歌》 b豪放风格

例如有李白、苏轼、辛弃疾创作的豪放诗词。c沉郁风格

如杜甫“三吏”“三别”。d悲慨风格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辛弃疾的词。e旷达风格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音乐的曲调风格也分为多中,配上与古诗词相适应的风格,小学生的朗读就会事半功倍。(2)

据诗配画

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在王维创作的古诗中,诗画是连为一体的。其实不仅仅是王维,可以说是全部的古诗词,都会给人形成一幅真切的画面,同时这也是古诗词的一种性质可以说如果小学生们在朗读古诗词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那小学生的朗读就没有深入,没有到位。而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还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更加适合理解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用小学生们擅长的画画来表达出自己头脑中所浮现的画面,来加深朗读的情感。

以小学刚入门的骆宾王的《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选取了鹅的白毛和红掌独特的外形特点,鲜明的颜色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构成了一幅逼真的白鹅戏水图。小学生通过朗读和作画,更能读出鹅的特征、戏水时的形象和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既然王维是“诗中有画”的代表,那就再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看似平淡无奇,写景又写人,描绘了一幅明月和弹琴人的画面。单单凭朗读小学生可能还没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配以图画,诗词中所表达的境界就鲜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心境,其正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想吻合,因此两者相互的作用,使得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更加地理解作者之意。(3)

小品朗读

古诗词不单单是一个静态文字呈现的过程,其所形成的作品而是在鲜活地描绘着一件物、介绍着一个人、描写着一个人的心境、甚至叙 述着一件事。

古诗词几乎很少做到每一句都写事情,每一句都可以用动作表演出来,但是在边朗读边表演中,小学生会把自己投入到作者这个角色中,以作者本身的感情来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事情及感情。以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可以指导小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两位好朋友分别的场景用小品说演的方式表演出来,同时注意表现出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不舍的表情。

2.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

小学生对比赛的兴趣和注意力往往多余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同时小学生也渴望在比赛中获得肯定和大家的鼓励。因此小学生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的必要性。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课程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关注度及钻研程度、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对小学生古诗词朗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在小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比赛中,教师要多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表现不足的学生在鼓励的基础上也应适当适度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诉他提高的途径,避免伤及小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逃避。

(二)朗读的古诗词要精心挑选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况且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朗读时间里我们也要在选择朗读的古诗词内容方面精心挑选。(1)

古诗词内容要高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对所选的古诗词内容的选择。挑选的古诗词要对小学生有正确的教育意义,没有无用甚至低俗的语言,否则又与平时藏在小学生的低俗、没有价值的书籍、玩具有何差别呢。

(2)

古诗词的选择要在小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

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就决定了他们朗读的古诗词长度要适中,内容要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否则因为小学生的不理解,即使是在中国文学界有一点影响力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收获。(3)朗读的古诗词要与语文课本相贴近

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古诗词可以是课堂所教的诗词,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教师应该尽量选择语文课文中古诗词课后所推荐的古诗词,作为课堂的一种拓展。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词学习,适当拓展延伸。

(三)坚持朗读古诗词

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一时兴起或者为了教学形式。

教师应该制定一个每天固定诵读古诗词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就像福州各所重点小学一样利用早读前的时间反复播放诗词,让学生们主动跟着广播朗读,由此也获得了不少的进步。

教师也可以规定每周固定的语文课前的几分钟为诵读古诗词的时间,进行朗读辅导,加强教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也可以叫小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古诗词朗读读给父母听。这样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裘新江.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8,303

[2]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10.1,7-10 [3]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0.4,3-5 [4]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8,37-58 [5]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1

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篇2

一、读, 感知诗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短小简单, 通俗易懂的, 为此, 笔者提出“四读古诗”的教学方法。一读准, 就是句读分明。学生借助于拼音和字典, 逐字逐句把古诗读正确、读完整, 对于一些生僻字, 教师要及时指导, 帮助学生迅速读准。二读正, 就是要字正腔圆。教师要进行切合诗意的范读, 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再通过检查个别朗读, 纠正学生读得有问题的地方。三读懂, 就是要弄懂大意。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悟出朗读方法, 学到朗读技能, 领悟诗词大意, 力争熟读成诵。如, 在教学《江南好》时, 我在黑板上贴出课文挂图, 问学生:“你觉得江南美吗?美在哪里?看着图, 再读一读诗句, 想一想。”学生一边欣赏教学挂图, 一边读着诗句, 一边思考, 当我再问学生:“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也可以用诗句来说。”学生就能够有感而发。在说到江边的花, 江中的水时, 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颜色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景物, 在描述中, 他们对诗句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四读境, 就是领悟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 再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学生又一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红胜火”“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

二、读, 感受诗韵

低年级的古诗词, 都具有音形意俱佳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了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情趣, 我指导学生想象古人写诗的情景, 读出每首诗独特的情感。如, 指导朗读《静夜思》这首诗时, 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使学生明白:读好《静夜思》, 关键在“思念”二字。怎样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古代大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呢?这时, 教师的范读就要字字珠玑, 通过语音的轻重缓急, 句式的长短跳跃, 情绪的喜怒哀乐, 语气的赞叹诘问……把诗句这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意味表达到位。接着, 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带着理解自由读, 在老师富有意味的范读的感染下, 不由自主地跟着念起来。见此情景, 我让学生全体起立, 模仿课文插图中诗人的样子, 自由读, 男女生读, 小组赛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 学生调动生活积累,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诗人产生共鸣, 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 更加感受了诗歌和谐的韵律美, 把学习的热情引到了最高境界, 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

三、读, 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阅读, 还要注重从课内走向课外, 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建立班级书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适合儿童口味的含有古诗词的图书充实班级书橱, 其次是动员学生每人自带3本含有古诗词的图书, 暂时存放到班级书橱, 并要求他们把自带的图书每月更换一次, 再轮流交换阅读, 选一个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每天利用中午到校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古典气息, 张贴一些古诗词形式的名人名言, 像“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如此, 多重文化环境的共同熏陶, 学生就会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古典诗词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小学语文古诗朗读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2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3 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5 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出重音。

6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的根本,诗歌必须缘情而发.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關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篇4

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清明古诗拼音朗读 篇5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DD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作品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有效朗读,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篇6

一、激发朗读兴趣, 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 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 以声传情, 体验诗句中的情感, 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 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 用优美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 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 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片, 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 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 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 试一试, 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 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 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 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点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 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 补充有关资料,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 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 (向着) ……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 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 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 诗人充满愁绪, 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 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 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 把诗歌读活,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略诗词的意境, 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 陶醉于其中,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 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把诗文读活,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 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 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 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 读出动感, 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 学生既读活了诗文, 升华了情感, 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图”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 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 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 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 “花———满蹊”声调要提高, 强调花多, 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 应重读“压”, 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 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 读出动感和声响, 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 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 运用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树立美好的理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用所学到的优秀诗文来形容、表达眼前的事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甚至可以自己即兴创作诗歌来抒发情感,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草原》一课, 当学生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 能马上触景生情地吟咏出《敕勒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当自己身居外地, 遇到节日思念亲人的时候, 能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在习作中苦于无肺腑之言来倾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 能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当同学们临近毕业, 为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那是否也会为朋友吟上一首《赠汪伦》呢?

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篇7

一、 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成诵是古诗词学习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开展多形式的朗读。

1. 试读。试读之前,学生可以尝试着给难字词标上拼音,给诗词用“/”划分节奏,用“.”标示关键词(诗词的“眼”)等。这样,学生靠着一遍又一遍试读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 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既可感染学生,又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又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

3. 研读。在学生初读和师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依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读、研的过程逐步领会诗歌的情感。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开头两句是交代送别的地方,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后两句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的惆怅和留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领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从而读出期盼的语气。

4. 吟诵。吟诵就是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 质疑

“学贵有疑。”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

学习杜牧的《山行》时,引领学生:如果直接把“行”译成“走”,“山行”就成了“山走”,可以吗,为什么呢?“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带着问题,学生查了字典,知道了“行”本意是走,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字的意思要根据语境来决定。于是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山行》一诗是描写秋天的傍晚,诗人在游览中看到的深秋枫林景色。这时学生理解了“行”在这里不是指“山走”,而是说诗人在山中游览的意思。学生明确了诗题的意思,他们并不就此罢休,抓住诗题由此展开,继续质疑,探究诗情。学生提出:“山行”指诗人在山中游览的意思,诗的内容为什么写的是远观和近看的景色?这是不是文与题不相符合呢?学生们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明白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是远观山景的整体美,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近看枫林的特色美。教师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的观察顺序,恰恰体现出了诗人在山中游览的顺序,而寒山的冷,白云的洁白,霜叶的殷红构成了强烈反差,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从而写下了这么美好的诗篇。

三、 想象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诗词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难以再现,诗的语言非常凝练且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情感也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那该如何处理呢?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诗词画面

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带领学生领会词的意境, 就采用了画面处理。

在学生读通整首词后,问:你看出了哪些画面?

学生仔细思考后,纷纷说:“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谈家话”……

每讲到一幅画面教师就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欣赏、品读:锄豆让你想到了什么?送他一首《锄禾》。织鸡笼,谁在织?为什么织呢?剥莲蓬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画面?想起了什么诗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界。“谈家话”老夫妇说的是什么?画面中还有什么?是什么把这些画面连接起来的?(溪水)再让学生听流水声,想象,品味。最后,可用什么词题写所看到的这幅画面?浓缩成词中的一个字——醉!可真应了句“沉醉不知归路”。

2.“历历在目”——体悟生活场景

如学习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等田园风光的诗词,可引导学生打开回忆之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生活场景或是指导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然后对照诗文,穿越时空,去领悟千百年前诗人笔下的情景,做到情与景合二为一。

3.“声情并茂”——展现古诗词意境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因此,再现乡村生活情趣,把学生带入安宁、平静的田园意境,是教学本课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以一家五口生活情态为背景画面,配上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和具有潺潺流水声的赏析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四、 拓展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在教学古诗词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1. 引入同一诗人的诗词

如学习王维的《鹿柴》引入《鸟鸣涧》《山居秋暝》,学习陆游的《示儿》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等。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 了解同一主题的诗词

学完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要求学生说出田园风光一类的诗词;学完高适的《别董大》,问学生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词……

3. 理解诗词内容再创作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教师可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如依三四两句诗衍生出的“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等。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上一篇:医药销售工作总结下一篇:[2012暑期征文]发现自己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