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2024-12-14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篇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 但在教学实践中, 仍有这些现象:读得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 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等等。特别是山区的学生, 他们从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民族和地方方言比较重, 要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是比较困难的。“朗读”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过程。为了这种过程不断持续下去, 就必须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课堂,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和指导好朗读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引导朗读

体验能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 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 是沟通文本与形象的最好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用感官去体验。因此,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 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的导入时, 我利用二年级学习的课文《黄山奇石》中奇石的图片来导入。一上课,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学生看到“仙桃石”、“猴子观海”等黄山奇石的图片,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奇石的名称。我把图片定格在“金鸡叫天都”上, 我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天都峰, 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紧接着出示天都峰的图片, 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么高, 这么陡的天都峰, 想爬上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学们想去爬吗?”“想!”全班同学齐声回答。这样, 学生就怀着激动的情感进行阅读, 期待进入文本的学习, 为进一步体验文本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激发兴趣, 重点朗读

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段进行重点朗读, 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 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有积极的探索、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倾注巨大的热情, 保持旺盛的精力, 不畏攀登的艰辛。学生如果没有朗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 对教师来说, 课堂上最重要的是怎样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朗读, 愉快地享受朗读, 满怀激情地与教师交流朗读感受。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 对课文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朗读, 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学生喜欢哪一部分就让他先学习这一部分, 这样, 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内容会读得有情有感, 有滋有味, 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 优化朗读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的朗读方法不等于就学会了朗读。学会朗读的关键在于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要明确新课标对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优化朗读效果。在教师点拨下学生对朗读愈读愈爱, 不断取得进步, 在教师的系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充分享受朗读带来的快乐。

四、教师示范, 领悟朗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 也是最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特点的地方。教师必须以真情实感投入到朗读中, 在语文教学的意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魅力。因此, 教师经常性地在课堂中向学生示范朗读, 对于使学生产生对朗读的热爱, 并领悟和把握朗读的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应该注意朗读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要把汉语的美妙之处通过朗读充分地体现出来。

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流程通常都是让学生以读为本, 自主感悟课文内容, 当学生遇上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 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再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而教学的内容不过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讲了什么, 再讲了什么, 后讲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有哪些收获。这样的学习, 在整体方面虽然教学的比较全面, 但是从局部来说, 却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基本功的把握, 一篇课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完了, 自己也感觉到没什么内容可教的, 这也就是没能做到扎扎实实地备语文。学生的学习总是一带而过, 教师也常常感觉到还有很多该让学生明白的东西, 没有让学生去学好。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 因为教师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朗读, 也没有绘声绘色地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我自己也深深地有过这样的体会, 小时候一些文章读不懂, 文章意义也无法理解, 但是文本却熟记于胸, 这就是小时候朗读积累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 就能对文章主旨有所感悟和理解。如果一篇课文, 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内涵, 就为彻底掌握它奠定了基础。目前的新课程改革, 较多地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究, 对于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轻视和淡化的倾向。经过多年来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变化, 我深深地感受到:既要致力于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也不可把传统的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全都抛于脑后, 对于新的东西,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接受。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抛弃其远离自身教学实际的东西, 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在朗读中真正使语文教学做到简简单单, 实实在在。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如果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 必然使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成为无源之水。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篇2

摘要:朗读能力是语言技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发挥朗读功能;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组织学生朗读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记忆;策略;方法;能力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已实施好几年,笔者通过对本校524名初中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英语朗读情况如下:七、八年级段各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注音读出生词;仍有三分之二的九年级学生还不能按音标注音拼读生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所以难以开口。其二,学习心理障碍。如,有些初中生性格内向,羞于大声开口朗读;有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发音不准,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其三,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由于现在中考没有专项的语音知识考察题,而且初中阶段的考试还未进行口语能力的测试,教师和学生都侧重笔试考试训练,往往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加之,多年来,我们中学生的英语是公认的“哑巴”式英语。近年来,高考、中考试题已加入了听力测试,学校与学生对听力加大了投入,听力方面逐步有了一些好转。但是,“说英语”方面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必须进行大量说的练习,说的练习需要的是外部环境,而农村学生更缺的就是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教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

然而,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朗读的功能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time?to?get?to?school.?I?want?to?get?to?school?early?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th(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to?do?sth(想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地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careful!?Don’t?drive?so?fast.?My?mother?loves?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on?,?My?mother?waits?for?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4.朗读能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can’t?miss?it.”而不说“You?are?thought?to?find?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样。

三、朗读的策略与方法

1.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个人去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朗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2.培养技巧,授之以渔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对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大多数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口语,形成了一套牢固的汉语语音、语调习惯。这影响了英语交际的成功进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字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声调,而且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词义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固定的词调。词中音节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要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kite这个词,随便你念成平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或降调,它的意思不会改变,依旧是“风筝”,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节奏指语句中各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快慢之间的关系,包括重音、时间和连续。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例如,“I’m′sorry?I’m′?late.”而汉语则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英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而重音与轻音又是交替出现的。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几个重音,那么各个重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大致保持相等。为了保持这种时间间隔的相等,说话或朗读时,就得采用各种方法来调整。首先,要注意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音节数目。轻音节少就可以念得慢点,轻音节多就必须念得快些。如:It’s′?half?past′one.?It’s?a′?quarter?e′leven.?

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a′student.”?读成“I’am′a′student.”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其次,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①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②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最后,朗读与口腔肌肉训练。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

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备课要备磁带——模仿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学生朗读。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学生录音,学生评分,或课前2~3分钟演讲等等。只要这样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必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正确朗读,反复操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记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篇3

1.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或文言文时更是这样。初学古文、古诗的人,要想学好,必须先动口,朗读所学的课文,最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越学越喜欢。

2.朗读能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孤立的词不容易记,而文章是有情节的,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更容易记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许多词只能先靠死记硬背,记住它们的意思后才能理解应用到生活中。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并且能够通过朗读记忆、积累和扩展词汇,因此朗读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3.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朗读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它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记忆,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意识的萌芽期,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优美的文章,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二、目前学生朗读的现状

1.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往往是甲生读了乙生接着读,看似学生都很认真地在读,其实由于教师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动地为读而读,基本上没有用心、用情去读,甚至有的学生在读过之后都不知文章所云。这样的朗读不但浪费时间,还特别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由于新课改后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课堂的时间全部由教师的“问、答、教”占有,学生朗读的环节就省去了。

3.朗读时缺乏激情。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所以就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感情地去朗读,只有边思考边朗读才有收获。由于时间紧迫、学生自己不重视等原因,许多学生朗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声调,这样的朗读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4.学生朗读的机会不均等。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加重,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考试等压力,有的教师就把目光只停留在学習较好的学生身上,无论是上课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是点名这些所谓的“尖子生”,这样的“特殊照顾,重点培养”的方法,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1.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朗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上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的新课文设置几个情境问题,在读完之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间再开展竞赛,这样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进而寻找答案。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没有持久性,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学生的朗读时间要有保证。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他们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并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要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篇4

在小学阶段, 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感受体会英语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美, 同样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有效提高, 更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朗读过程中建立自信, 从而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朗读热情, 让学生乐读

在英语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是探索朗读训练方法的前提。小学生活泼好动, 事事充满好奇, 模仿能力强。基于学生的特点,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1. 用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水平与教师个人的语言和专业素养有直接关系。因此, 教师要增强语音意识, 坚持不懈地提高自我口语水平, 以自身纯正、优美的语言来熏陶学生, 以声情并茂的语言魅力来感染学生, 从而吸引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 设计多样的朗读活动吸引学生

课堂上, 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朗读训练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满足他们朗读与表现的欲望。

3. 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教师科学恰当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朗读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在模仿、朗读中的进步,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与自信。课堂上, 我经常设计并组织开展科学有趣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如:“金话筒”英语主持人大赛、“小小模仿秀”、“最佳小演员”等活动。教学过程中, 我还制定了班级朗读评价机制, 根据课堂上学生模仿、朗读、表演等活动的表现, 给予学生“英语朗读之星”, “英语朗读进步之星”等称号。评价做到周周评, 月月评。方法不断更新, 名称经常变化。每学期坚持下来, 学生朗读兴趣日渐浓厚, 朗读能力很快提升。

二、指导朗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学会朗读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 更不是一味地追求准确性和流利度,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模仿, 把握文本中不同语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语篇教学中, 我注重挑选典型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句子在语篇中的语气和情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角色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年龄人物的不同声音, 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语速, 不同内容中的多样情感: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 力求使学生在模仿朗读中读出“原汁原味”。

三、培养朗读习惯, 让学生好读

1. 开口说出来, 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英语是说出来的。大声朗读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2. 脑子动起来, 培养学生用“心”朗读的习惯

用“心”朗读很重要。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 模仿跟读过程中, 有的学生有口无心, 嘴里读着, 心却跑了。还有的学生调皮性急, 不能认真观察, 仔细倾听教师的示范, 以至于发音不准, 错误不断。由此可见, 课堂上培养学生认真倾听, 仔细观察的习惯至关重要。教学中, 我强调学生在模仿、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我力求让学生在四个“到”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手到”, 即:朗读过程中, 口读到哪儿, 手指到哪儿, 养成指读的习惯。指读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既集中了注意力, 又有效地训练了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3. 小组“抱团”读起来, 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部分学生模仿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差, 在朗读过程中困难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单独强化指导与训练, 如:纠正错误读音, 正确划分句子意群, 反复教说长难的句子等。教学中, 我采用了班级“小组抱团”朗读法:四人小组中, 语音语感较好的学生帮助朗读困难的学生完成朗读任务。学生在“兵教兵”, 在相监督、相互指正的过程中, 朗读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良好的朗读习惯也很好养成。

六年级学生朗读习惯调查报告 篇5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配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我就六年级学生朗读习惯做了一个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目前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加强朗读教学,有效提高朗读水平,设计了本问卷。

2、调查内容

(1)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

(3)家庭及学校对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

(4)学生的朗读能力

(5)对学校开展朗读活动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给本班48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8张,收回率100%。

2、调查方法

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本班学生对朗读意义有充分的认识,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蕴含的读书方法。48名学生,10人选择非常喜欢朗读,27人选择喜欢朗读课文,11人选择“一般”。46人都选择了非常积极、主动或有时主动朗读时举手,占全班的96%。48人不同程度地希望课堂上老师叫他朗读,占全班的100%。

2、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

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开朗的学生喜欢个人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男女分组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有14人选择当主角,25人选择当配角,9人选择读群众话语。对于喜欢朗读诗歌的17人,喜欢朗读散文的17人,喜欢朗读小说的11人,喜欢文言文的有3人。他们都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下朗读。19人在朗读时心态轻松,19人有点压力,9人紧张,1人无所谓。朗读时100%的学生都能发现精彩文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时36人选择读熟为止,占全班的75%。

3、家庭及学校对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

从问卷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让他们朗读的时间一般多,26名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朗读水平比较满意,另外22名学生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在老师看来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39名)认为学校经常或者有时举行与朗读有关的活动,29人先后在活动中获奖。

在家庭教育中有3人选择家长对其朗读进行经常指导,42人选择偶尔指导。家长对其朗读水平比较满意的有20人,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有27人,还有1人选择家长没有评价。

4、学生的朗读能力

从10个指标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般或者较差,造成原因大多数(31人)选择紧张,5人选择胆怯,12人选择马虎。42人非常想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6人选择一般想。

5、对学校开展朗读活动的建议

大多数学生都提出希望学校多开展朗读活动,争取让全员参与。

四、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高度重视早读及语文课堂朗读情况,多给朗读时间,尤其多给中下游孩子锻炼的机会;

2、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品味、揣摩,不能包办代替;

3、结合学校“七彩园”读书活动,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增长知识,丰厚底蕴,提升体验和感悟能力;

4、多开展与朗读相关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作文演讲等形式,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

5、在班内开展帮扶队,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孩子带领、指导朗读水平较低的孩子;

浅谈如何培养聋生的朗读习惯 篇6

普通孩子他们可以通过听觉来控制和调节,而聋生除了极个别进行过听力语言训练外,绝大多数都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语言文字的,就是这样他们语训的时候都少之又少。因此要让他们通过这一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不现实的。再说正常孩子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抒发对课文的理解,而聋生习惯了凭借手语读书,这样就更难表达感情。那么如何培养聋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对特教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聋生自身的特点,培养聋生的朗读习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聋生养成大声读的习惯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他们平时无论是读书还是交流都是手语,几乎不用口,要让他们读出声音就更困难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是耐心细致地教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但是很多同学读的时候仍然有困难,于是我就先教他们拼读单个字,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们能一个字一个字读了。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教他们读词语,最后才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虽然他们的声音是含混不清的,但是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因为自己能说的兴奋,这为培养他们朗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聋生朗读习惯需要多鼓励

聋生由于多种原因读的时候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训练的时候,虽然他们的发音含糊不清,有的时候不会断句,甚至有的时候仍然习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全不管这样读是否把句子读完整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非但没有责骂他们,反而努力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教,有的时候为教会他们读完整一句话,可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但我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也在所不惜。就这样他们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能把一句话读清楚,一段读清楚,逐渐他们对朗读充满了信心、喜欢上朗读了。

三、培养朗读习惯要让他们带着疑问读

在预习的时候,我常常把课文中一些需要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反复读、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提高了朗读水平。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时,我告诉他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第一句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封、挡、遮”这三个动词表现了夏天树木的什么?“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中“浸”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当我把这些问题提出以后,孩子们开始认真地读,他们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线条,有时又低头沉思……三十分钟后,我检查朗读情况,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能大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培养朗读习惯要注重体态语,增强语感

体态语是一种不用声音,而用人体一部分形态变化来表现某种心情或思想的语言,直观而又形象。埃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往往传达情绪的性质,而身体则暗示情绪的程度。由此可见,无声的身体语言信息同样也充满了感情色彩。就像哑剧演员那样,虽然他们没有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但是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所要表现的情节内容和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聋哑人的面部表情相当丰富,模仿能力很强,这说明他们的身体语言(一般指表情、动作)是十分丰富的。在训练朗读时,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长,遇到许多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时,我就让他们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来表现。这样听的人和读的人都心领神会,朗读中配合“肢体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如,朗读《小萝卜头》一课中“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时,我手在空中做一个轻轻捧小虫子的动作,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句体态描写应读得轻一些。

总之,让聋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比他们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悟透彻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把朗讀看成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因此,指导聋生养成有感情地朗读习惯,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读好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特教语文老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朗读训练的方法,那么聋生的朗读一定会成为聋教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崔丽莉.朱自清诵读教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篇7

一、正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牵强暗记, 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 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 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 然后拿出一个语段, 让不同的学生来读, 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 常常感觉开头难读, 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不能尽快进入意境, 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 (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 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 在学生预习之后, 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 再大声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 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 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 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 成诵于学生的嘴边, 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 使他们思维活跃, 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 掌握了音节,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 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 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 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 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篇文章, 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 唯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 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 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 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 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更没有激情的赞叹, 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 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 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 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 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 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 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 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 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 定格了, 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 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 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 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朗读,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连贯, 更好的理清文章的层次,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 思维活跃,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好的示范朗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 加强朗读方面的研究, 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开展课文朗读时, 教师必须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 把学生带入清新秀丽、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 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 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 或读重一点, 以引起学生注意, 强化记忆, 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 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 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此, 对于课文中的长句或是学生难以读好的句子、段落, 则应采取教师范读, 让学生通过模仿, 正确掌握朗读技巧。教学古诗《画》时, 我注重示范, 让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 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 做出侧耳听的动作, 读到“人来鸟不惊”时, 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 跃跃欲试。只有当学生的兴趣浓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1. 个别指读。

在个别朗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 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2. 自由朗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 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 反复试读体会, 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 默读。

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 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4. 齐读。

这种朗读方式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

5. 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 孩子们将文中的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 让孩子们懂得要按人物的不同身份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角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 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6. 表演朗读。

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 形象逼真的表演, 再现课文情境, 增进理解, 加深印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 文中的高尔基和小男孩, 就需要表演朗读。在表演过程中, 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都想上台表演一番。在孩子们那兴奋的情绪中, 小男孩和高尔基, 这两个人物已悄悄地进入心中。

三、激发兴趣, 及时评价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 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 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 入情入境。

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 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评价阅读效果, 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 学校和班级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和评选活动, 及时的给予他们以鼓励, 给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的颁发奖状和奖品等, 都会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意义

(1)朗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可少,而且占有很大一部分,一定要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关键,阅读不是随便地读一读,而是有很多要求。不能读错字音,不能落字,不能加字,不能重复读, 还有要感情。阅读教学开始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慢慢培养,逐步达到阅读准确、流利、有表情,达到自然状态。阅读不光是用眼,还要用脑、用心,边读边想边思考,多种感官同时应用,这样就会更全面地理解课文,从而记得也会更为牢固。由此可见,朗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有很多的情感因素,我们要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所选课文语言较为规范、具有较强的节奏,朗读起来很顺口,声调铿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课文的引领作用。

(3)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的记忆力旺盛,熟读课文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小学阶段要求熟读与背诵的课文可能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是培养他们记忆力的最好方法,也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很多作家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会引用一些经典,这就是源于他们在学生时代的熟读和积累。

(4)朗读与熟读课文有助于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出了熟读的作用。学生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更深入一个层次,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细细咀嚼课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课文读熟了就会随时把课文拿来阅读,也有助于读其他课文,更容易对其他课文加以理解,理解也会更快更深刻。

(5)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靠自己去体会,比教师的教会更为有效。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悟,记得也更为牢固。如果学生不理解课文,让学生多读几遍,就会理解了。

(6)多读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读得多,就会收获得多,文章里有很多的句子、与表达方法都会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材料.课文的结构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有帮助,在写作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阅读多了,还会把阅读所得用于写作,达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的境界,词汇多、语言丰富,写作能力也提高。

(7)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课文都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思想先进,语言优美,朗读时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得到熏陶,是美的享受。在不断地阅读课文中,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是阅读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生还不会阅读,在阅读时有很大的依赖性,习惯性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不去研读,不去品味,阅读的独立性不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时间养成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以作假的,是需要下真功夫,由教师的引领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阅读。

(1)阅读方法正确。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很多。例如, 领读、齐读、接读、轮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等。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具有丰富的感情,有一定的节奏,给学生以美的阅读示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有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并不是把阅读放给学生就可以了,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教学。对学生多指导,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 要在方法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多听、多读、多品。

(3)及时纠正阅读时的错误。教师在听学生朗读课文时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有没有读错的字,有没有读破的句子,如果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学生在不断地纠正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篇10

一、以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 教师自身要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时要提醒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对一些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假如教师在学生面前将《十里长街送总理》朗读得平平淡淡,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境,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假如教师朗读《再见了, 亲人!》时不能读出情感, 那就不利于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不利于学生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以感染学生, 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特点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不同体裁, 因此,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 笔调活泼, 语言优美的《桂林山水》, 就要采取鲜明的节奏、一气呵成的语势、抑扬的语调来朗读,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在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时, 则要采取不同的风格, 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 如果仍沿用《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势、语调、情感来读就不妥当了。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 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这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品尝, 去咀嚼,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在《草原》一文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停顿;二是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挡, 显得格外开阔, 也让人特别愉快。有了这样的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意境, 就能够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的深情。

三、重点句段着重朗读

好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段, 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具有很关键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段, 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非常有帮助。如, 《难忘的一课》中“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对这些语句的指导,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之后反复进行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出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第一场雪》课文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句中的儿化韵, 之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而体会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喜爱雪后美景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 促进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进而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朱作仁谈朗读》) 。朗读不仅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特别是可以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 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 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 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 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 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 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以朗读为支架,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11

一、英语朗读及其作用

1.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英语是一种充满生命的活的语言,活的语言必须通过有声途径,在有声的环境中来学习和掌握。通过朗读,可以再现英语的活的本质,营造浓厚氛围,弥补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的不足,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使他们唤起读书的热情,产生学习欲望,克服英语学习的胆怯感,紧张感,培养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训练发音能力

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词汇和语法都是通过语音得以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十分重要。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得懂别人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得懂自己的话,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在脑海中以语音的形式储存下来,并以正确的形式使其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

3.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包括朗读多了,就越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就越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就越能把握作品的实质。可以说,只有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所做的理解,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言为心声,文字的东西,现在看上去是静止的,而它曾经却反映了作者的肺腑之言,非读所能领悟。

4. 提高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听得懂是说得出的前提和基础。听力差,口语差固然与听力训练或口语训练不够有关,但与读得不够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值得朗读的东西都是比较有意义,值得学,值得记得。因而,反复读,尤其是熟读成诵就可以更快捷地在大脑中对别人的话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也方便自己用英语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缩短这些语码在脑海中的转换过程,做到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英语朗读的技巧

停顿。停顿是人们朗读时,由于生理上的需要和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在意群与意群之间,在句中,句末或段落结尾等处所做的间歇。它可以分为三种: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调。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也是表达千变万化的语气的最重要的手段。英语的基本语调有升调和降调。句末语调上升的叫做升调,句末语调下降的叫做降调。

重音。重音是指有意突出或强调的语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即把句子的某一成分重读。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一般都重读。另一种是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某种意义,某种感情,把某些词重读的现象。

三、英语朗读的教学实践

1. 范读

教师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利用录音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训练树立样板。范读的主要要求是:语音,语调清楚正确,停顿,语速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且富有感情。范读时,学生可看着书本听,也可以不看书本听。范读后,教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对连读,爆破、重音、音的长度,音的变化、停顿、语调、语速等提出要求,并让学生在所学课文或朗读材料上作上记号,以便自己朗读。

2. 领读

教师自己领读或利用录音设备进行领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为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等,教师在朗读时应注意语音、语调正确,掌握好意群、连读、爆破、停顿等的正确、自然,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语速合适学生的实际水平。此外,教师要一边领读,一边注意学生跟读的情况。与范读不同的是,范读过程中,教师读学生听,而在领读过程中,教师读,学生也读。

3. 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鼓励胆小害羞的学生大胆地进行朗读,有利于教是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齐声朗读时,教师应巡视于课桌行间并注意倾听朗读的声音。如果朗读声参差不齐,这就说明学生在单词的认读上,意义的理解上等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穿插讲解、领读,然后重新开始齐声朗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12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范读启示, 激发欲望和兴趣

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 且小学生大多是“向师型”的。如果教师善于朗读, 有出色的范读, 那么学生肯定会受到熏陶、感染。为做好范读, 教师首先要透彻理解课文, 看懂主旨, 看懂各节、段以及每个句子、重点词语的意思;一句句、一段段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确定每句每段的感情基调、音量强弱、速度快慢。其次, 把好范读关。课前对着镜子、电脑录音, 三番五次地练习, 努力达到理想的境界;课上, 全身心的投入, 沉浸在课文中, 和作者融为一体, 抑扬顿挫的朗读着, 似一首悦耳动听的乐章。学生个个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其情绪或激昂高亢, 或严肃低沉, 或幸福快乐, 或悲痛伤感……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 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感受到了朗读的作用与力量。于是, 朗读之情油然而生。

二、教给方法, 掌握技巧

学生有了朗读的欲望, 若盲目地练习, 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 无的放矢, 就会降低阅读训练的效果。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每个字的声、韵、调,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 掌握语调地停顿、重音、快慢、升降这四个方面的一般技巧。停顿, 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 表情达意的需要。它包括标点停顿, 间歇时间长短一般是, 如:“。?!”大于“;:”大于“, 、”等。强调句子中特殊的间歇, 是为了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 “王小二装作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 第一处停顿表达了对王小二的佩服之情, 这种停顿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第三, 结构停顿由文章的结构层次决定。间歇时间长短一般是:段大于层次大于句子。重音也叫重读, 同停顿一样, 都是表达思想内容, 抒发真切感情的重要手段。限于小学生不讲语法知识, 可以通俗地告诉学生, 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要重读, 如,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雄伟壮丽”最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就要重读。快慢, 即朗读的速度, 由内容的表达来决定。一般来说, 叙事要慢一些, 情绪激昂、紧张、兴奋时要适当快一些。

三、创设机会, 熟能生巧

扎实有效的训练必不可少。小学生经常有目的地训练, 就会达到熟练及创造性发挥的境界。因此, 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情景。激发兴趣, 提高阅读水平。第一, 把握好课堂训练关。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读书形式, 如范读、领读、引读、品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 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句子的重音、停顿、快慢等。将学过的朗读方法运用于训练中, 强化巩固逐步转化为能力。第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小学生好胜心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比赛, 如, 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每次比赛都要精心准备, 公平竞争, 评出最佳朗诵者, 授予“小朗诵家”“小播音员”等称号, 使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朗读的作用, 还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第三, 注重课外朗读欣赏。有意学习品鉴高品质的朗读, 这样长期耳濡目染, 也能提高朗读水平。

上一篇:实践法社会学下一篇:记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