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方案

2024-08-31

小学生朗读方案(精选14篇)

小学生朗读方案 篇1

青溪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第一学期

朗读比赛方案

一、比赛目的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营造书香满园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养成学生读课文的习惯,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检查课堂朗读教学的成效,引起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断提升自我朗读教学的水平。

二、参赛对象

一至六年级每班选拔7名学生参加(各班请将参赛选手于11月29日前用电子表格报送给教研组长)。

三、比赛时间

2013年12月5日(第十五周星期四)下午第3节课。

四、比赛地点

学校多媒体教室(一、二年级在综合楼三楼多媒体教室;

三、四年级在综合楼二楼多媒体教室;

五、六年级在老教学楼三楼多媒体教室)

五、比赛要求与规则

1.学生比赛时采用抽签依次等候进行。不是同一年级的选手、比赛完的选手可以在赛场内当观众。

2.朗读内容为命题老师拟定(一、二年级的朗读材料可为诗歌或对话片断,但一年级的材料要附拼音;三至六年级的朗读材料为课外短文,篇幅不宜太长)。

3.要求与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1)、衣着整洁,举止大方、得体,充满自信。(10分)

(2)、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30分)

(3)、朗读正确流利,吐字清晰,不破句,停顿恰如其分。(40分)

(4)学生精神面貌好、投入、抑扬顿挫,有一定的感染力。能体现语文良好形象和素养,效果好。(20分)1

六、命题安排

一至三年级:钟毅

四至六年级:刘启昌

(备注:命题教师要对朗读材料绝对保密,用电子文档(Word2003制作,并于2013年12月2日前打印封存)

七、评委一、二年级评委:刘启昌(负责)钟桂兰 唐元珍钟毅 叶林花杨宗燕三、四级评委:黄宇江(负责)肖成凤 朱灵芝 印良红 徐丹 黄兴木五、六年级评委:丁志琴(负责)李明美朱尚敏唐月娟舒芳陆正珍罗荣

八、奖项设置

一年级至五年级按年级分别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六年级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三等奖6名

九、活动摄影:杨秀才

十、备注

1、希望各位语文教师做好准备,保证比赛顺利、高效地开展。

2、各年级段评委负责人要提前组织好本组成员,做好分工。

3.比赛时须在各自赛场所投影出示“青溪镇中心小学朗读比赛x、x年级分赛场、语文教研组及当天日期”的字样。

青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小学生朗读方案 篇2

一、朗读的意义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朗读, 就是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 是将停留在书面上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丰富的语言活动, 同时, 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告诫我们人生苦短, 趁着年轻要多读书。“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 尊重人的劳动, 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所以, 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 拥有什么财富, 都离不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 而唐寅则是以“人家不必论富贵, 唯有读书声最佳”推崇;颜之推则是“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始成大家。

语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但是它却十分重要。好的语感并不是天生的, 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朗读培养出来的。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 把追求分数放在了第一位, 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本性是活泼好动, 而整节课却在默写生词中度过, 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样的话, 语感从何而来?没有了语感, 又如何能领悟到词句的精妙之处。可见,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吟咏美读中感受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在涵泳品味中理解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在熟读成诵中复述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因为朗读使得眼、耳、口、脑共同合作, 协调配合, 只有多朗读文章, 有了大量的积累, 尤其是那些优美的文章, 更加要反复朗读。把朗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把语感变成为开启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 去捕捉文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感悟作者隐藏在文章中的旨意, 进而获取到蕴涵在文章中的精华。

二、朗读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为了掌握祖国通用语言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互动的活动, 它以人为本, 以文为本。我们各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篇目, 大多文质兼美, 适合学生朗读。“书声朗朗”应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点,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 是给了学生展示语文水平的机会, 对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 让学生变得开朗

朗读时, 学生口、眼、耳、脑、心并用, 用眼逐字逐句逐行的关注, 用心用脑判断字的读音, 用口朗读, 用耳感受字的发音。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敛、或者是比较害羞的学生, 朗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只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反复朗读, 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流畅, 表达清晰, 从而充满了信心, 勇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会渐渐提高, 对美文有了朗读的欲望, 不知不觉就背诵了自己喜欢的好句好段。

(二)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知道发音是否准确,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读出语感的抑扬顿挫,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体会到文章中词语的优美。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无论是交谈、讨论, 还是演讲都是, 长时间坚持朗读可以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清楚, 要做到吐字颗粒饱满, 气息沉稳、扎实, 锻炼了当众发言的胆量, 而且还会在无意中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的能力, 都会突飞猛进。

(三)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 朗读也不例外。每次教学课文的时候, 我都会结合课文主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确定朗读的基调。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使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得到同步激发。可以说, 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

例如, 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 文中第三自然段, 法布尔喊道:“妈妈, 我在这儿呢!瞧, 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这句话, 学生们读得平平淡淡, 毫无激情。这时, 我问学生:“当你八九岁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虫子, 你的心情如何?你说话的语气怎样?”学生会结合实际, 各抒己见, 有惊讶的, 说话连喊带说;有开心的, 说话满怀激情;有兴奋的, 说话慷慨激昂……我说:“好, 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心情和语气读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 教室里便有了一个个稚气十足的法布尔和妈妈的对话。这样对课文开头“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十分着迷”有了感性认识, 对表现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基调也就定准了。

再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朗读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 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 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爱伊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我在教学中是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让学生在读中想, 想中悟, 反复朗读, 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的画面。这样, 朗读时才会有感情, 才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生联想的面越大, 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一种美读, 更是把书面的、静态的字句充满了立体动态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如果能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 就会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景之中,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好学生朗读,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 让朗读不流于表面, 真正扎在学生的心中, 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 善于朗读, 陶醉于朗读的氛围, 才能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定要认真对待, 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素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多进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所以, 教师要设计好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 让学生爱上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生朗读方案 篇3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早已进入校园,课程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发展成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一学段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朗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对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朗读应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用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较差。在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语音不准确、普通话音变水平低下、朗读速度较慢、习惯齐读、节奏无变化、语气无抑扬顿挫、停连意识差、重音不恰当、语调较差、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朗读(诵)感情较差、声情难以并茂、声音不和谐等状况。试想,如果不加强教师朗读能力地专业培训,怎么能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提高研究水平,怎么能增强教师的朗读指导能力,不加强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地培养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何容易,培养高素质播音人才谈何从基础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谈何落实。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认为,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其必要性。

经过一年来的校级课题《龙孔中心校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证明,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做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问题,我校语文教师大部分有较高的研究积极性,有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成效明显,学生朗读兴趣盎然,成绩喜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景,有全体一线教师大力支持,我们信心十足。加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花再多的钱也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北京传媒大学张颂的《朗读学》等给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从事朗读研究的底气更加足了。我们认为,从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可行性。

通过论证和校级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慎重提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课题,确定下来,在全校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朗读技能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完善朗读教学模式;2、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3、每位实验教师撰写研究经验文章20篇以上,其中发表文章10篇以上。

(三)教学目标

1、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2、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基本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3、80%以上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随读生除外);4、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明显高于乡内小学的平均水平;5、95%以上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前,作好调查准备,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调查时,搜集调查的书面和口述资料,搜集资料力求全面、系统,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调查后,整理好叙述的材料和数量的材料,叙述的材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要用统计法、表列法和图示法等加以整理;最后,撰写好调查报告,分析调查事实,分析优缺点,分析原因所在,下一结论,提出改进意见或措施。

(二)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法,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收集具体事实,进行分析与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18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主要是指“两全”,第一全是“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班级,面向全体学生,特别不能忽视朗读能力后进生。第二全是指“全面发展”,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二)实用性原则

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地区还未见到过,在全国范围内也少见,具有相对的超前性。从事这项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效益,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助一臂之力,具有实用价值,具有实在意义,具有实用性。

(三)可行性原则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一项研究工作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是早在一年前就立项的校级研究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的朗读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较快,依我们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完全可以在小学实施研究工作。

六、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端正指导思想

1、坚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处理好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的关系;3、严格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4、重视鼓励方法的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二)明确培养目标

1、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2、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3、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4、80%以上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组将从开题起,采用多种形式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长期的学习培训,主要学习《朗读学》等,不断更新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不断增强师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研究风气、交流风气。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学习培训;2、制定评价量表,及时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积分考核、職称聘任相联系,提高教师不断上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提高;4、实验教师轮流办讲座,加强责任意识和增强实验的主动性。

(四)改革教育方法

小学教师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4

示范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朗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锻炼我校教师的朗读基本功,提高教师普通话朗读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教师们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借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特举行“朗读课文 展我风采”教师朗读课文比赛。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11年5月20日

2、地点:永胜路小学校

3、参赛人员:所有教师

4、比赛内容:在选定的课文中选择。

5、评委名单:付敏、李欣、李智慧

三、比赛方法:

1、抽取参赛文章。(在提供的朗读课文中)

2、比赛顺序由教师抽签决定。

3、比赛分语文组:郝玉荣、赵艾梅、李娜、李姝程;数学组:赵艳波、于亚辉、具春红、刘渭

4、评分方法:本次比赛采用现场打分,满分为了100分,取平均分。

5、设奖情况:语文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数学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

四、比赛要求

1、评委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参赛人员要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按时参加比赛。

3、参赛人员要遵守比赛纪律,尊重评委意见。

五、评分标准:

语言(40分):

1、教师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表达准确(不重读,不错读,不添字,不减字)。—(20分)

2、声音效果好,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10分)

3、语速适合文章体裁的需要,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1分。—(10分)感情:(40分)

1、感情丰富,声情并茂,能再现课文情境,感情真挚,正确体现课文的思想感情。—(30分)

2、表达自然得体。—(10分)

仪态:(10分)

教师精神饱满,能够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表情、态度自然。

效果:(10分)

小学生朗读方案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之

一。为了展现及提高我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会读书,更爱学习,特拟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强化师生朗读能力训练,培养正确的朗读习惯。能使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标准,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如其分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字正腔圆,热爱表达。通过本次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师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我校特色成果。

二、参赛对象:

各班在9月上旬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推选2名代表参加学校比赛。9月13日前报送名单到赵兵处。

三、比赛内容及形式

1、朗读的内容:具体篇目是教材中的课文、诗歌,采取抽签定内容的形式;朗诵形式自定;朗读时间大约在4分钟左右,不可超过5分钟,也不能少于3分钟。可以脱稿朗读,也可以持稿朗读。

2、朗读的形式:(1)清读;(2)配乐朗读。

四、比赛时间:

1、9月9日至5月13日,各班以班为单位进行预赛,选出2名学生(男女不限)作为代表参加学校的决赛。

2、9月23——27日下午进行全校的决赛。

五、比赛地点及要求:

1、学校电教室。

2、决赛时按抽签决定选手出场顺序。各班严格遵守赛场规定,听从统一指挥,有序进退场,不许带任何零食入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3、穿着整洁,态度认真、有礼貌,充满自信,举止稳重大方。

4、朗读正确、流利。不丢字,不添字,不破句,停顿适当。

5、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轻重缓急合理。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出作品的韵味。

六、人员安排:

策划:贺黎明

主持:赵兵

评委:吕新春、孟繁雪、闫寒、高然新、于沛含、高艳萍、呼振伟、肖淑欣

统计分数:贺黎明

音响调试、摄影:付敏

七、奖励

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九、注意事项:

1、各班主任要严格按要求主持好本级的预赛,及早定好参赛选手,积极组织学生朗读,保证比赛质量,确保比赛顺畅进行。

2、参赛可以自己先预备一份朗读作品。

3、由于年级不同,朗读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也不同,评为不以材料的难易程度为评分标准。

梅河口市大湾希望学校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策略 篇7

一、自读中感知, 要有“量”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 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 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大加分析, 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 思考并不深刻, 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 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多读读书, 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 去领悟, 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 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析, 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 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 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 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 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 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 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 气氛甚是活跃,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 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 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 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 自己思考的时间, 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 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 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 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 经常比较、揣摩, 养成习惯。” (叶圣陶语) 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 自悟出来的。自悟, 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 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有重点, 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 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 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 “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 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 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 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 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 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 学生也能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 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 并展开想象, 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 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 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 在于“情”

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 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感悟文章的真谛,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 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 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 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 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 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 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 则配上忧伤的音乐, 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 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读得极富感情, 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小学生朗读方案 篇8

【关键词】趣味朗读;多样化;语文兴趣;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能力,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精确概括。在这四项内容中对读的研究和训练是相对较少的,特别是朗读。因为朗读不易被考察,考试时更不可能进行实际能力的检测,这导致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作为熟悉课文的一种手段,不能起到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作用,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读和说的能力。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多位名师和娱乐节目的方式,尝试了一些趣味朗读的方法,有一些效果,在此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

一、传统的课堂朗读

传统的课堂朗读方式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仍不容忽视,也可以当作主要的朗读方式,因为它们比较容易把握,学生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些方法也是让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效率也不低的方法,所以仍然不能视为过时的方法,也还得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并且还必须用好,主要有:

(一)齐读

齐读可以让全班同学参与,每个人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培养班级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班级朗读风格。通过齐读,可以大约知道一个班级的朗读能力,并使那些不爱开口的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集体中开口得到锻炼。不足是不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朗读个性,不容易读出感情;还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二)抽读

抽读是一种比较容易个性化表达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很好地读出感情,特别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读出效果,也是一种常用的朗读方式。缺点是参与学生不多,很浪费时间,朗读能力差的一般参与机会少。

(三)分角色读

这种方法综合了齐读和抽读的优缺点,形式多样,便于操作。比如可以小组读、男女生读、文本角色读、师生搭配读等。好处是学生参与人数较多,也容易读出情感,能起示范作用。不足是在分工时要花费一定时间,同时学生必须做充分准备,否则达不到效果。

二、探索中的趣味朗读

(一)快读

快读的具体做法是规定朗读内容,学生人人参与,同一时间开始,看谁最先读完。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参考范本是原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五十二”节目,李咏的快速表达可以激起同学们的朗读激情,使同学们觉得翻嘴皮子也是一种本领。快读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朗读技巧,如换气、憋气、口型变换等,还能激起学生的比赛欲望,强化学生的看字速度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是默读能力的有益补充。特别是300字左右短文最适合学生快读比赛,我班有的学生可以像李咏一样一两口气读完200字,很有成就感。

(二)说唱

说唱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把它引入课堂是很时髦的。一些说唱歌手往往是部分同学追求的偶像,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增加说唱的朗读方式,往往让学生兴奋。不过,说唱式朗读能力要求很高,还必须充分准备,也不可能是全篇文章,这需要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最好是押韵的文章。比如我班一个同学曾把陆游的《咏梅》和毛主席的《咏梅》用说唱的形式加以朗读,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亚于一个舞台歌手的表现。

(三)伴读

伴读主要是针对某些朗读时需要加强的内容,让部分同学插话或帮腔,起到艺术表达的效果,多在排演课本剧或者模仿舞台表演时采用。如我在教学《屈原》一课时,在一人扮演屈原独白时,多个地方采用同学帮腔,使独白更有气势,参与帮腔的同学也觉得有趣;在朗读一些拟人化的抒情散文时,也让几个同学在主要朗诵者朗读时伴读,起到画外音或者音乐伴奏的作用,效果也比较好。

(四)悲读和乐读

这其实是一种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某一篇课文,大多针对课文的某一片段。因为现在的学生在朗读时大多使用的是伪感情,所以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充分,而喜和悲在文章朗读时又特别重要,所以我加强了对悲读、乐读的训练。所谓“悲读”就是要有哭腔,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悲情。要指导学生处理好音调、重音、断续、腔调等细节。要让学生明白有感情不一定要音高,要有情感应感同身受。我在教学中曾把《出师表》《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进行过悲读训练,效果较好,让大部分孩子是泪流满面。所谓“乐读”就是训练学生把喜悦情绪的文章读出快乐来,这其实比“悲读”还要困难,因为喜悦的表达方式更多,很多学生以为高兴就是声音大音调高,这需要老师反复的示范。

(五)方言读

在“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当今学校,在把使用规范语言作为基本要求的语文课上,如果使用方言让学生朗读课文,也许会让人觉得不太妥当。其实方言也是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在适当的篇目适当的时候,让学生用方言朗读,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学生也特别感兴趣。例如让学生用我们重庆话朗读《沁园春·雪》味道很不错,或者用重庆话读文言文也朗朗上口,很是亲切。

总之,趣味朗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夯实学生的朗读能力、演讲能力以及表演技能基础,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读的训练提供不同的训练途径,达到相同的效果。不过趣味朗读只是传统朗读法的补充,不是时时可用篇篇课文可用,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使用不能太频繁,要注意适合的篇目。

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9

1、三至六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准备,由班级初赛展示选拔参加学校展示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准备的过程,重在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选拔比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英语氛围。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敢说英语”的目的。

3、强化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英语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提高成绩。

4、通过英语朗读比赛,让学生找到差距,互相帮助,增强团队的竞争意识。

二、参赛对象: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参赛内容:

结合相应年级的英语教材选择短文或教师写的英语小作文。

四、实施安排:

1.早读为英语朗读时间,这段时间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英语较好的学生负责组织全体学生听录音,模仿朗读指定内容,英语老师巡视做指导。老师应该每天都要对学生都提出相对不同的要求。

2.每堂英语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指导,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课文本身的长短、难易程度、学生掌握情况来决定。

3.每天晚上回家学生都要听录音朗读至少5分钟,可以采取家长签字的形式,教师检查指导。

五、参赛时间及地点:

1、初赛:

时间:五月中下旬(课间操时间)

地点:各班教室

2、决赛

地点:各学校

六、比赛形式:

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两种形式。

每班在班内初赛的基础上选拔参加校个人朗读评比,每位比赛选手提前5分钟进入准备区,抽签领取朗读材料,作比赛准备,内容为所学所练。

七、朗读要求

1、语音标准、语调优美。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时有节奏。快慢、轻重、语速适当。

3、注意发音的技巧(连读、弱读、爆破、失去爆破、不完全爆破、送气与不送气等)。

八、评比要求

1、评分标准(满分10分)

(1)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语速适当。(5分);

(2)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3分);

(3)仪态整洁、表演端庄大方(2分)。

小班幼儿朗读活动方案 篇10

让我们带着您一起了解一下大赛的规则。这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共两轮。

活动赛制:

初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进行初赛后决出2对亲子家庭。

决赛以幼儿园为单位,分两场进行。一场是小中班的古诗词决赛,一场是大班的传统小故事决赛,最终决出小、中、大班各1组亲子家庭。

活动内容:

小班:一般为4句古诗词。

中班:一般为6——8句古诗词。

大班:传统经典小故事。

友情小提示:家长选择适合孩子吟诵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动作表演等形式

活动时间:

初赛:--年9月21日——--年9月24日

决赛:--年9月28日——--年9月30日的其中一天

活动规则:

1.咬字清晰,声音响亮

2.普通话标准

3.有一定的表现力

4.自然大方不怯场

谈小学生的朗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教学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首先要读正确

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二)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

调、速度和节奏。

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

(一)欣赏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古诗教学中,还应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加手势吟诵等多

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二)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四)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在分角色课文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五)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首先,选择读法(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练读准备。其次,尽情展示,相互挑战。根据班情或学情,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还可先组后班进行,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可多给学生提供读诵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或拿出饰物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最后还可以延伸课外,演讲课文。

(六)变换形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2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 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 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 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 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 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所以, 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 有一位大学生, 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 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 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 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 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 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 这样的集体活动, 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 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 他发现,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 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 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 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 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 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 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 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1,2,3]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 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 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 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 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 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 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 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 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 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 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 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 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 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 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 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 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 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 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 如果他讲话流利, 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 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 所以就越来越紧张, 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1, (2) .

[3]孙建龙, 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4]唐晓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辩证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

江龙中学英语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13

一、活动宗旨:

1.为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巩固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展露学生中英语爱好者的才华。

2.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氛围,倡导“感用英语、能用英语”。通过英语诵读比赛,达到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我校将举行中学生英语朗诵比赛活动。

二、参加对象:

七至九年级学生(分年级组每班3——5名学生)。

三、比赛时间:

2012年4月25日下午2:00开始。

四、朗诵内容:

1、参赛选手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兴趣爱好等等,(1分钟内)

2、各年级组准备5个参赛题目。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参加比赛。先在各班进行选拔。每班参赛选手控制在3-5名,朗读时间在2-4分钟,要求发音准确、言语流畅、表情自然。

五、朗诵时间:

每名选手朗诵时间不低于1分钟,不超过5分钟。

六、评委:

熊兴伦王志春陈文勇罗专周奎刘正伦

统分:冉孟贤张胜开

七、评分规则:

1、语音准确地道、语调自然流畅、语速适当。(5分)

2、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3分)

3、表情自然,表演投入、穿戴整齐、大方有礼。(2分)

4、能脱搞(加1分)

八、奖项设置:

每个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九、主持人:

吴碧

十、场外次序维持

勾大兴 杨勇各班主任

十一摄相

何建军

十三音响调控

吴廷才

十四奖品设置

程金

十五、后勤安排

张世达 徐才渊 吴廷才叶立权罗启荣

江龙中学英语教研组

2012 年4月10日

英语朗读比赛活动经费预算

学生奖品

一等奖英语词典(大)3本 每本40元左右

二等奖英语词典(中)9本 每本25元左右

三等奖 英语词典(小)15本 每本15元左右

评委评分用笔 20 元左右

共希资金600元左右

后勤生活安排;600元左右

共计1200元

英语诵读比赛评分细则:

1、语音准确地道、语调自然流畅、语速适当。(5分)

2、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3分)

3、表情自然,表演投入、穿戴整齐、大方有礼。(2分)

小学生朗读指导 篇14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上一篇:质监局节能降耗工作总结下一篇:宇宙激战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