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12篇)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发展
《诗》则是 《诗经》, 其作为教材,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 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也可用于政治活动。那时, 文史哲不分家, 所以, 并没有单独的学科, 也就意味着没有单独的语文教学的科目, 只有 《论语》等著作中出现并提及关于教育的方法。汉代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 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 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唐代更是有诸如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创作, 使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者们更加关注于诗词的创作, 因为它是一项重要的考试科目。韩愈,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唐代人, 他强调 “三纲”, 其以儒家经典教育人们。至宋、元、明、清时期, 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如宋代的朱熹,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 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 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 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由于诗词朗朗上口, 在古代常用于少儿的教学,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背诵法以及朗诵法。
2 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对于怎样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入, 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步骤: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2. 1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古诗词, 是历代大家抒发情感主要方式之一。因此, 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便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诗中的境界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协助学生从古诗词中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从内而外的 “爱上”诗歌。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好的开始, 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词时从导入着手, 使学生向往诗歌。在讲授古诗词之前, 讲解一下与这节课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例如在作者身上发生的一些较为传奇的经历, 或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事不与现代社会相同的, 差距较大。比如有的教师在讲陶渊明 《饮酒 ( 其五) 》 时, 先从其“五柳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讲起, 即 《五柳先生传》是其代表作之一, 突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 从不贪慕名利的高雅情操, 还有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此外, 一些教师讲授李清照 《武陵春》时, 因为此时的她人在中年, 却已成遗孀, 借暮春之景,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写出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这样讲还不能完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此时的李清照能够写出如此悲凉的词作? 紧接着这位教师就讲述了李清照的一生坎坷经历, 将同学带入李清照的境界中去。因为早期, 李清照是个富家小姐, 从小就知书达礼, 是位大家闺秀, 非常的天真活泼、娇羞可爱。又举了一个课外的例子, 就是在其在 《点绛唇》中那句被大家熟知的表现诗人羞怯行为的一句诗, 将她大家闺秀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的她与 《武陵春》的她有着很大的不同, 无论环境还是心境上面。在另外的一篇 《醉花阴》中则表现她另外的一面, 即婚后丈夫外出, 妻子对于丈夫的想念以及眷恋, 正因为其与丈夫赵明诚那些年过的甜蜜的日子, 与此时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 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词人在少女、人妻、晚年时期的不同感受, 教师这样的讲解方法, 就使同学们能深刻了解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另外, 讲到李清照 《醉花阴》时, 教师还不忘讲述其与夫赵明诚对诗的佳话, 从这个故事便可见这两位才子佳人非常的相配, 可想当年生活多么恩爱甜蜜。通过这位教师生动的讲解, 同学自然会对古诗词有更高的期待, 也更加能进入古诗词的境界, 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 2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语文教师讲授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就是———朗读。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来感染学生, 体现了朗读的重要地位。朗读把笔墨转化为言语, 把积聚消息符号的载体复原为作家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 使文章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 与作者直接互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阅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发音, 对文章中字词的掌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 往往会使句子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将一句话的句都读错, 学生则会对这句诗乃至整首诗都有了错误的理解。教师可以先范读, 让学生标示出准确的断句, 或者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3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诗歌是语言最为精致的体现, 诗是一种声音和情感的和谐, 古代的诗词很特别, 是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来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 教授古典诗歌时, 就要注意琢磨、反复咀嚼言语, 从语言方面挖掘其美的内在。古诗词中的语言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表现, 因此诗词教育要着重体现在语言层面, 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验意境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 无一例外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作家的作品中, 一定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热情和感性的表现, 也就是说, 在社会中诗人经常用诗歌来表达意境。因此, 古典诗歌教学的中心在于将学生引领进入作者的创作天地,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心理, 理解诗人的精神面貌。 “文如其人”等表明, 诗人将其人生抱负和思想观念都融合在诗作中, 所以在诗中体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是必然的。于是, 古诗词教学应把握诗人不同的气质和天性, 领会作者在不一样的情境下的人生及其对人生的态度。例如, 通过杜甫的诗,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颗为国担忧的心。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 其三) 》可以现实他的那份享受自然, 不问官场的那份悠然恬淡。李白 《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旷达乐观、浪漫的性格。
2. 4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美国学者曾指出: 一件没有被感官作用的事物, 是不可能被我们直接欣赏的。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除了课本就是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这些不能完全的将古诗词的美好体现出来, 导致学生对其没有兴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则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电器设施来进行教学,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多媒体。比如, 在学习苏轼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诗人当时的场景再现到课堂, 让同学们感受在那样的一个夜晚, 作者在哪里, 在干着什么, 抬头看向哪里, 低头想念谁? 这些场景在头脑中反映出来, 然后可以播放一些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 或者那首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 对同学们进行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渲染, 同学们更能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 “听”, 学生能牢牢的记住诗歌内容, 沉浸于诗歌的完美感受中。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育方面我们还要做好巩固工作, 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一定要运用得上,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古诗词对学生们的影响, 不要只机械的记忆, 为了应付中考, 也不要只是每天在黑板的一角写上古诗词, 硬性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要在一些其他的课程中发挥古诗词的作用, 比如在写作课程中可以将符合的古诗词加入进去, 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仿写活动, 能拓展学生们的思路, 也能发现学生们的长处, 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等。
3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每一首诗歌, 都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创作, 在同一社会背景下, 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想法。如讲授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就一定要介绍当时朝廷的状况, 因为这样才能延伸出孟浩然是因为在官场没有发展前景, 心里难过, 以至于落落寡欢, 才写出这首诗, 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总而言之, 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更强的专业知识, 以及肯专研的信息, 要尽量摆脱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 要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热爱古诗词、善于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7
[2]王小辉, 周娜.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138-139
[3]杜卫著.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 2005
[5]桑新民.对“五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 1991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2
【摘 要】古诗词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学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无疑是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进行美的教育。那到底什么是美育呢?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美,让我们的诗词课堂充满美,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么在诗词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音乐美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平仄、韵律和节奏。不同格式的诗每一行几个字,总共有几行,每个字压什么韵都有讲究。因此,词可入乐而歌唱。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何不回归最初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呢!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如果跟他们讲平仄、押韵,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教师让孩子们用拍手的方式读出不同的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教师教孩子们用吟诵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有的读得快速紧凑,有的读得悠扬绵长,还有的会根据句子长短读得时快时慢……整堂课充满了音乐美。
又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播放悠闲的琵琶曲,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诵读,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怡然自得;还可以让孩子们用吟唱的方法,欢快地唱出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熏陶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诗词就是一首乐曲,传递作者当下的情怀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曲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欢快跳动的曲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曲子……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回归古诗词的本质,入乐而诵读,入乐而吟唱,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画面美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词往往富有画面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何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诗词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构成的画面色彩艳丽:有娇嫩的小黄鹂,翠绿的柳枝,雪白的鹭鸟,湛蓝的青天。画面构图有远景、有近景,远近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彩神弈、幽然平和的画卷,令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又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词的意思发挥想象:“西塞山”是怎样的西塞山呢?学生回答“高大挺拔”“连绵不绝”,等等。接着教师提问:怎样的“白鹭”?有的说“形单影只的白鹭”,有的说“成群结队的白鹭”……画面的远近、动静、色彩等都在这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的理解与想象,不断充实着,让画面逐渐美化。
三、音韵美
说到音韵美,大家脑中立即浮现的应该是古诗词,古诗词的确是非常具有音乐旋律和生动性的。古诗词的创作要符合音律、押韵以及对称等语言艺术要求,这样我们读起来、听起来才会有拟声传情的效果。例如:杜牧的《山行》和李白的《赠汪伦》,这就是两首节奏分明,并十分具有律动性的古诗词。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朗读竞赛,或者单人朗诵,或者合作朗读,又或者半唱半读。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使无声、无活力的文字化为有声、动听的声音,如此朗朗上口的诗词也给我们带来了无言无尽的音韵美的享受。
四、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通过作者描写的意境,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抱负,并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作者通过运用“香炉、瀑布、银河”等这些带有鲜明个性又不互相干扰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瀑布喷涌而出、雄奇瑰丽的景象,语言铿锵有力。通过作者李白这些景物的描写,即使是相隔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李白个人感情奔放、奇思纵横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本中的事物、情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意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味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五、人格美
虽然大多数古诗都是歌咏事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情感。借助古诗描述的事物,使学生学会体会其中所赞扬的高尚人格和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教师要抓住古诗教学的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美育教学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古诗教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但实质上却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坚强高洁的人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到诗歌作品中的人格美,我建议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之前,可以将作者的生命遭遇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诗作之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W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四条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根据古诗教学的课堂实际,并有效地结合古诗教学中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及“人格美”,且长此以往,那么,古诗教学对学生渗透的美育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发展也一定会更加的顺利和全面。
参考文献: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做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97-01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朗读,唤醒古诗的形象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精辟,讲究韵律,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饱含了作者丰富、强烈、饱满的情感。由于古诗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鉴赏古诗的形象美,如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
朗读古诗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速读。在速读中感受古诗的格式美,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初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格式。第二步,慢读。通过慢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可以结合古诗的注释一字一句地读,在熟悉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变换、语速的快慢、情感的和谐、语调的高低等,为鉴赏古诗优美的意境奠定基础。第三步,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入鉴赏古诗优美的意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望岳》这首诗时,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速度,通过速度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平仄节奏,同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古诗的含义;其次,通过慢读让学生掌握字词中语气的变换、音调的变化,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最后,教师范读,读出对这首诗的审美体验。
二、品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在写诗时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通过简洁凝练的字词表现古诗的意境。因此,在一首古诗中,有时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了绚丽多彩的画面美,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品字析词,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在品字析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作者在古诗中描绘的声、光、色等在脑海里展现出来,领会作者在古诗中创设的意象。这样,原本单调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立体、形象、生动的画面。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山居秋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空山新雨后”的“空”字,它是全诗之眼,表达了作者远离尘世间的一切喧嚣,心灵回归宁静的情感。随后请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诗中“松、明月、石、清泉”等所构造出来的意象,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山村自然的宁静美。学生通过品味古诗中的字词,发挥合理的想象,能够领会古诗所要表达的雨后初晴山村宁静的旖旎风光,以及诗人寄情于田园山水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写作,感受古诗的创造美
古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鉴赏美,还要教会学生创造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鉴赏美,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会学生创造美,让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去感受世界的美”。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该以诗歌作为范本,指导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提高审美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可以开展诗歌背诵比赛、个性化解读诗歌比赛、诗歌主题改写活动等,鼓励学生写作。改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诗创作方法,学生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开展个性化的创作,如将诗歌改写为小故事、散文等。通过改写,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比如,以上文提到的《山居秋螟》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将“乡村生活”作为开展主题创作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散文,或者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抒发了对这首诗的感受,有的学生将其改写成小故事,假设作者王维到了现代会怎样?有的学生将乡村生活和城市工业文明生活进行了比较。在细读品味古诗的基础上开展文学创作,能够提高学生感知古诗,精读文本的能力,体现了古诗美育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为了激励学生创作,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适当地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分数,还有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总之,古诗教学与美育渗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实现古诗教学与美育渗透的有机结合。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4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而对美的感知是从外在形式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感知美。
1. 听读, 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停顿和押韵是古诗词语句的鲜明特点, 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音乐性, 是“流动的音乐”。节奏是情感的表现, 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押韵则起到了回环往复的作用, 使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渲染。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读教学, 通过听名家或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 观色, 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 呈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如“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 通过“青”和“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 描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色彩明丽的早春图。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从“青”山、“白”鹭、到“红”花、“碧”水、“青”笠、“绿”衣, 多种色彩因素, 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3. 看形, 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中国古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 是“凝固的建筑”。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 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句式也整齐划一, 具有完全的形式美。诗词的句式变化只是在整体 (段落) 的对称中做了些灵活的改变, 这更酷似讲求对称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斗拱, 为建筑物增添了飞动灵快的美感。
4. 品词, 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优美华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古代文人写作时斟字酌句倡导苦吟, 甚至要求自己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语) 的地步, 这使不少诗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将汉语表达力强,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音乐、视频和语言进行渲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丰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词语, 赏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良人归的凄凉心情的。
二、引导理解, 诠释内涵, 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诗贵含蓄”, 古诗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可见古人写诗作词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 感性经验不足, 知识水平有限, 往往对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 有时似懂非懂, 有时甚至不知所云, 这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反应, 也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了。因此,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正确把握和理解整首诗或整首词的内蕴,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人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必须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次从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意境、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1. 感受形式美
古诗词十分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句式灵活。古诗常见的有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 作者根据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需要, 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句式, 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自由。
章法严谨。古诗词十分讲究布局谋篇, 有的开篇点题, 此后势如破竹, 一泻千里, 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先描写渲染, 结尾再点题,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的上片描写, 下片抒情,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 解读意象美
意即情意、情思;象指物象。意象即有意之象, 表意之象, 是指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意与象、主与客的有机统一体。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描写了三幅不同的画面,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在“藤”、“树”、“鸦”、“道”、“风”、“马”六种物象的前边, 加上饱含诗人感情色彩的“枯”、“老”、“昏”、“古”、“西”、“瘦”, 形成低沉、衰败、凄苦的意象群;同时又和第二句中安逸、温馨的意象相映衬, 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后以“夕阳西下” (正是回家的时候, 暗示思念家乡之意) 这一饱含思归的意象进一步渲染, 使孤独漂泊、凄苦劳顿、思乡如渴的“断肠人”这一天涯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 欣赏意境美
“词以意境为最上” (王国维语) , 诗也如此。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是营造意境的两大要素, 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美也就要从情和景入手。
4. 品味思想美
“诗言志” (《尚书·尧典》) , 古诗词很少有纯粹写景或状物的, 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等融入到作品中, 或直抒胸臆, 或托物言志, 或借古喻今, 或以小见大, 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 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仔细品味作品的思想美, 使学生从中受益, 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 篇5
在声乐的领域中是每一位爱好声乐的人们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歌声更美妙,无论是声乐的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都不能过度地表现,学习歌唱的目是是为了唱好歌曲,既通过歌唱,真实地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如果说歌唱是一门艺术,那么歌唱训练就是一门科学艺术,在歌唱训练中,要想真挚地表 现情感,首先要有音乐感知就是所谓的乐感,因为通过正确的音乐感知才能表现出正确的情感,一个人的眼神如没有坦然的目光,那么他的内心就不是平静静,不是 真诚的,相反如果你真诚地表现音乐,欣赏者还能够听和看出来,同时也会怀着真诚来欣赏。
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都是却一不可能性,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更无声,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的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的曲子。
(一)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有优美的声音作基础,通过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和声音强弱处理的技巧来完整的表现出来,如果缺乏情感准确性,流利的表 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对声乐的初学者来说,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 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的歌曲,只会让欣赏都感到乏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 这十六个字将情感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巧是不够好,还应该用声音表现 出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复杂心情,发出音乐作品中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唐代诗人白居易出说过“|乐春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艺术魁力与美感效 果都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二)充分认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情感在歌唱中的地位
某些初学声乐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技术”掌握了歌唱技巧有益,但确时常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其表情变的机械木 呐。音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音乐的表演和音乐的情感集于一体的,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赏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 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二、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是整体统一的声乐教学内容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声乐的演唱技能。
(一)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唱过程中,唱歌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声乐教 学的主题品格也才能得到回归。在这样的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即学会了唱歌的本领和技能,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心灵得到了净化,`陶治了情操,体 现出音乐审美的教育的本质力量。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
(二)情感是歌曲的生命,歌曲和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之体,必须先精通声乐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 求,学生个性化特征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经,典作品作为教材,所有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着不类深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和表现空间,声 乐的奇妙在于它的,通过人的歌谱转化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而且能激起所以的情感回应,形成和中互动心理效应。
传说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从功有意义上来说,这四项技能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在教学 过程中,我们要以情优教,从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歌词到曲词,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 点,在这基础上教师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通过演唱来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情感基调,并地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要多欣赏和分析,以 保证声乐听情感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单凭课文的叙述,很难建立形象、唤起美感。这就要根据美育形象性的特点,以电影、图画、幻灯、录音等教具创设悦目、悦心的情境。如《桂林山水》中学生对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难以想象,单靠语言描述难以形成鲜明的意象。这时,教师可以用电视录像辅文,使学生通过对录像《桂林山水》的欣赏,获得形象的感知,内心升腾起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悦耳的音乐也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月光曲》是一篇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音乐配文,让学生静听钢琴曲《月光曲》,然后教师随着音乐朗读课文。优美的乐曲便于学生入境、知情,受到美的感染。
二、析词品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析词品句,理解美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赵州桥》中有一段内容是描写桥栏板上雕刻的龙,可谓文情并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中心词“精美”,并结合挂图上龙的形象,品味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特点。“回首遥望”“相互缠绕”“前抓相抵”“嘴吐水花”等词语把桥栏上雕刻的龙勾画得形象逼真,还有那两龙的“飞”,双龙的“戏”,用得更是绝妙。通过析词品句学生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获得美
培养学生获得美的想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可以想象画外之画,可以根据语言引发想象,可以创设情境,可以设计提问等等。但是启发美的想象必须以教材为凭借,找准想象的诱发点。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①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②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③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点拨,不少学生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地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学生在美妙的想象中融入了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重视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进行尝试和历练,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比如:①画一画,在画中创造美。学完有些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画,再现课文意境。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②编故事,在讲中创造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之后,可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美”的人和事进行故事续编,训练学生在想象中体现美。③写一写,在写中创造美。自制精美的读书笔记、开展作文活动是学生创造美的常用表现形式。山美水美,景美人美,在学生眼中如此,在学生笔下也应如此。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发送到网上,与人交流,或向作家讨教,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实践中尝试创造美。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美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以前, 我们总把美育与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 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事实上, 在我们的各门课程中都渗透着美育, 而历史学科也毫不例外。因为历史本身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各个领域的美育因素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发展, 从而使学生不仅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而且还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 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 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过程。
所以说, 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 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具体来说, 历史学科中美育的渗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学中的形象美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 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 使学生产生由浅入深的美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个性, 以达到教育目的。形象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描述、展示, 使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感悟美的本质, 感知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在介绍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 可出示图片或放映录像《卢浮宫》的片断, 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永恒的迷人的微笑, 也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那些有着精湛工艺, 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都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 不由得使学生惊叹人的智慧, 人的伟大, 受到强烈的震撼, 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 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特征性的认识和整体感的把握也增强了。
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美
情感教育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与审美对象在感情上交融、沟通, 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的作用下, 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所以在历史课中, 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 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 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抵制丑恶, 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慷慨就义的谭嗣同;“恨不抗日死, 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而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被焚毁的圆明园;“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等又无不使学生产生“愤外敌之残暴, 哀民生之涂炭, 敬英烈之崇高, 憎败类之卑劣”的情感。所以, 在历史课中能让学生体会到的赞叹、悲伤、崇高、义愤等都是学生由认知而产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也是美育功能的突出体现。
三、历史教学中的理解美
美育教学需引导学生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 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 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美。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思考、认识和评价, 发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特征,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春秋争霸时, 可引用齐桓公任用曾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相的故事, 使学生归纳出齐桓公善于用人, 不计前嫌, 宽宏大量等优秀品质, 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做到善良、宽容,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一个人的美德养成。又如讲述林肯和南北战争这段历史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杰出贡献和他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可引用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让学生对林肯和南北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教学中的创造美
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爱美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培养的。
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美, 创造了美, 也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历史上有很多改革创新的人物,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彼得一世改革等来激发学生的“敢为天下先”的萌芽意识和创造精神。美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和劳动创造的。我们商代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的司母戊鼎、西汉薄如蝉翼的绢衣都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同样, 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到指南针的出现;从赵州桥的设计, 大雁塔的落成, 到北京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等无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无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在教学中, 通过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 引导他们动手动脑描绘美的事物, 抒发美的情感, 在创作美的作品的同时, 陶冶美的情操, 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大事年表、查阅资料,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等, 这些都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达到美育效果。
历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胜枚举, 我们必须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 帮助学生辨清正与误、是与非、美与丑,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启迪学生自觉用历史人物美的思想、美的言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使我们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有远大理想, 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新一代!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一、利用英语教材中美观的设计、丰富的色彩进行美育
中小学英语课改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色彩的搭配, 结构的设计等方面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大量采用色彩丰富、有趣的卡通图片, 内容涉及人物、动物、山水、建筑、服饰、饮食、颜色等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突出特点, 采取以下方式:
1.让学生准备彩铅、水彩笔等, 在课前自己涂抹彩色纸条, 并在背面写上该颜色的单词, 如:red, yellow等。
2.用彩笔在自制的小卡片上书写26个大、小写字母, 其中有些字母根据笔顺及笔划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书写, 如:Y、N、L、M等。
3.为了牢固记住书中物品及颜色, 还让学生在课后用纸画出这些物品, 涂上颜色并在背面写出物品和颜色的单词, 如:a greenjacket;abinequilt.
4.让学生四人一小组, 用彩色纸条、字母卡片、物品卡片及实物等进行口语对话, 以加深印象。如:
这样, 学生存英语学习中既达到了学习目的, 又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利用优美的语音、和谐的语调进行语境美教育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具, 尤其是优美的语言效果更佳。不同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甚至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语气、节奏、音调状态下其含义效果也大不相同。如:英美人在道别时, 有时间、语调、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1.时间段的“道别”。与朋友在上午见而时说:“Good morning!”↓此时, Good重读, morning读降调;早晨分手时则说:“Good morning?”↑这时一般Good次重读, morning读升调, 表示祝对方上午过得愉快;下午见面时说:“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一般在下午分手时说:“Good day!” (日安) ;傍晚见面时说:“Good evening!” (晚上好) ;“Good night!” (晚安) 是在晚上分手或上床前说, 对方回答时一般也说“Goodnight!”但多用降调, 既表示“再见”, 也表示“谢意”。
2.较正式的“道别”。Good bye是较正式的用语, 不论在哪种场合, 对任何人都很合适。说这句话时, 应注意语调的区别:
(1) /good↑bye/轻松愉快的语调, 表示一般的客套和道别。
(2) /good↓bye/沉重、低平的语调, 用于与远行的好友道别等情况, 有时还加上一句“Takecafe (多保重) ”等。
3.较随意的“道别”。Bye-bye或Bye“再见, 再会”, 多用于儿语和口语, 语气较随便。Seeyoulater!/Seeyou!/Seeyoutomorrow! (一会儿见!再见!明天见!) 这些在亲朋好友中尤为常用, 一般多用于有预约的情况下。
See you again。 (下次见) , 多用于亲友之间, 不宜用于初识的朋友之间。Solong (再见) , Haveagood (nice) day!出白美国人之口。教师在课堂上, 首先应以优美的语音、和谐的语调给学生示范, 再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正确运用磁带、光碟等英语音像教材形象地模仿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 不仅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语境美。
三、利用礼貌用语进行文明教育
“鸟美在羽毛, 人美在心灵”。学习用英语交流, 必须了解英美国家的礼貌用语。
1.初次见面打招呼常用A:How.do you do?
此外, 还可说
2.熟人、好朋友见面常说
3.打扰别人常说Excuse me…
4.感谢别人的问答为:
B:You.re welcome!等。
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待人处事的道理, 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
四、利用崇高人物形象进行品质美的教育
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 篇9
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 首次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次会议首次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1978年, 在我国的《宪法》中对教育方针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时隔20年, 《宪法》中提到的教育方针是对上次毛泽东同志讲话内容的完善与继承, 培养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成为我国教育不变的方向。1999年,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 美育被明确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 并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同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一直到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 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回顾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 不难看出, 它们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但是从本质而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可见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之后提出的美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美育, 顾名思义, 是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体, 是指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并使之逐渐具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实施,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将美的事物深入到内心与自己的生活中;美育的实施, 可以使学生个体做到真善美的统一。通过美育教育, 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相融合, 将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素养, 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美育的实施, 可以不断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断打破以往的单一的思维方式, 思维更具独创性、前瞻性以及灵活多样性, 能够更好的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做到很好的结合。美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有创新性, 真正成为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 开展美育教育更是意义重大。它作为我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应当引起所有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渐渐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创作作品的情况不容乐观, 甚至是在毕业作品中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见解体现出来, 难以将其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内心对美的感受联系到一起, 千篇一律的创作很难有大的提升……。诸多问题, 我认为原因如下:一是生源的地区差异。素质教育从小就应抓起, 当然包括美育教育, 而最能将美育教育发挥完善的当属艺术教育。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 对各种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从小耳濡目染, 以及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中都有涉及, 有较好的基础。相比之下,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闭塞的地区的学生, 接触的艺术教育较少, 更多的是对德育、智育以及体育方面的接触;二是所在小学、中学课程的设置。现在从小学到中学, 把分数看得特别的重要, 每年能多培养几个考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成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所以, 在课程设置上, 基本上以文化课程为主。低年级还有一些艺术类等美育课程, 到了高年级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没有, 文化类课程和艺术类等课程的比重严重失调。尽管有些学生对这些课程感兴趣, 可是苦于学校课程的设置, 学习压力的增大, 逐渐的被扼杀了;三是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家庭环境。多年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好多家长固执地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考试成绩好就行, 所以在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 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艺术类等美育课程的学习, 即使学习了一些艺术课程, 仅仅作为爱好, 得不到重视,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平衡;四是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 通过多年知识的沉淀与积累, 必然在美育方面的认知程度不同。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再到学生个人, 学生在成长中有着诸多不利于自身美育发展的因素, 早已忽略了中国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它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高素质高涵养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认识、欣赏事物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 不能从深层次的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 发掘事物内在的美。很难找到正确、合适的方式方法从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去欣赏美、诠释美, 更谈不上去创造美了。
大学作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 其专业教育要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匹配 (包括美育教育) , 甚至都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均衡与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人才最终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重视美育教育应当成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项任务来抓。
大学美育教育, 可以弥补学生在大学以前接受美育教育不足的情况, 逐渐扭转学生对审美相关知识缺失的局面, 为培养综合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好的基础。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 心智还处于波动较大、不成熟、不稳定时期, 不妨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 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艺术的层面逐渐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 如果是艺术类的学生, 这方面的课程就当成为必修课,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仅仅要广, 适当要往深度去挖掘。但是, 在这一阶段, 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提起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浓厚的兴趣, 不仅为之后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有了之前的艺术基础作铺垫, 就应当在深度上做足功夫, 开设艺术概论、美学、中外美学史等理论类的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因为高年级学生, 在心智方面发展的相对成熟、稳定, 能够较为科学、客观的去认识某些事物, 理论课程的摄入将引导学生对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世界观, 对事物的美有着新的、多角度的诠释。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深层次的挖掘美学的内涵, 更多地为学生讲授美的价值, 为学生科学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 发挥特色、特长, 将美育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美。比如, 我们学校是一所广播影视类艺术院校, 在这方面学校的美育工作就做的很好。我校发挥自身特色, 不仅开设影视作品赏析课程, 还通过学生自己拍摄短片并对其进行艺术分析, 这样通过自己的创作以及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在亲身实践中就会形象、直接地对所学的美学课程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掌握。但是, 学校未能将美学理论课程向深层次挖掘, 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在形成审美观念的过程中缺乏深度, 不够系统, 创新意识薄弱。今后在教学中, 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教授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美学知识, 更好地利用学校广播影视的有力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美、评论美、寻找美, 帮助、引导其科学审美观的形成;三、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美育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知识的讲授的同时, 还要传授其方法论, 使学生领会内涵, 促进思维的发射性、灵活性及创新性, 更好的为所学专业服务。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鼓励其在专业方面不断有新的见解;四、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美, 促使其逐渐形成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德。我们常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反映生活。所以, 当我们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适当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多去观察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美, 明白生活的美与丑、善与恶, 能够真正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正确的理解, 通过内心对美的感受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升自我的修养……。
美育在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为了提升学生素养, 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 应当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尤其要在教学中再加深、再巩固、再渗透。正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那么, 让我们共同联手, 为美育教育的再实施、再推广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育的作用也随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不仅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起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相关问题, 并对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最后呼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中将美育进行到底, 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教学,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建昌, 姜文振.美学.昆仑出版社.
[2]仇春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军.大学美育.国防工业出版社.
[4]郭成.美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5]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平.论大学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文教资料, 2008, 1.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篇10
1. 深入挖掘, 感知美的形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形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 《海底世界》的奇异, 《小池》的幽静……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二是深刻感人的社会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春意的《小站》、雨中背小同学上学的《过桥》、给别人照顾孩子的《穷人》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三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文学作品, 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 与文学的形象性、感染性相联系, 这些课文自身在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又表现为艺术的形式美。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注学生审美诱导, 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 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多种因素, 投入审美过程, 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2. 感染催化, 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是美感成败与否的关键。正如刘勰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然而, 小学生知识的缺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 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 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加上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 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 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就是教师情感的感染与催化, 是教师自身的真切感受以及富有成效的对于学生的感染力。感染力越强, 则催化力越大。正是在这感染、催化之中, 美的感受得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 性情得以陶冶。
情感的感染, 贯穿于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 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 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 也就是寻找激情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积极进入角色, 与作者悲欢与共, 并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艺术地表达出自己的某一特定的情感。这样, 才能移情入化, 让学生与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审美情态。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美的感染。
3.创设情境, 领略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 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 即是“境”, 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 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 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有境界 (意境)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不进入意境, 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如何引入意境, 让学生融情入境呢?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 唤起学生对人物、景况的想象, 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具体地讲, 可以运用图片、幻灯、音响和影视 (包括多媒体) 等手段, 或是展示美的画面, 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 或是生动形象地表演, 或是绘声绘色地描述, 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
4. 启发引导, 促进美的创造。
创造美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 也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最终目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创造美呢?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 使审美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信息, 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感而发, 言之有物。二要启发学生审美想象。想象, 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里的表象,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 它以情感为动力, 以形象知觉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启发审美想象, 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审美想象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国内外作文教学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三要引导学生注重技巧。审美创造的写作技巧就是能运用素材, 创造出美的作品的本领。教师的指导要注意遵循积累、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要对学生广加启发, 扩展思路, 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 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 思想不断提炼, 作文的提高与思路的成长密切结合起来。
浅谈《乡愁》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愁》;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50-02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美育因素,但教学中往往缺乏发掘与渗透。美育渗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美的感动,产生美的追求。在此,仅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教学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妙语导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最忌教师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再好的内容也难以显出其美的特质来。因此,精心设计一段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本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愁”是文学作品恒久的主题,古人早就有许多写乡愁的名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媒体):
(一) 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 李煜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贺铸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浓浓的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太重,船载不动;李熤的愁太多太长,如春水东流,绵绵不尽;贺铸的愁太密太细,剪不断理还乱。他们都能借助形象来表达愁思。今天,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吧,看看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乡愁呢?
一二分钟的开场白,创设出奇妙、新奇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竟可以用文字表达得如此美妙。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二、配乐诵读,体会音韵美、意境美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美的氛围,随后教师以配乐朗诵将这种美进一步扩散、加浓、放大。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聆听。教师选放一曲舒缓而伤感的古筝曲,和着舒缓的音乐节奏用淡淡的、略带伤感的语调,声情并茂地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陶醉其中。优美的音乐,回环往复的诗歌,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征服了他们,完全可以收到舞台上表演的艺术效果。这份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打动了学生,他们很容易地理解诗歌形象: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所呈现出来的凄楚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以一封封家书解乡愁;长大后为生活所迫奔走他乡,既思念母亲,又思念新婚的妻子,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一次次探亲;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母亲的死别,无法化解乡愁,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游子与大陆分离且无法逾越,依然难解乡愁。
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教学,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注意语调及重音的处理,通过有表情地朗诵课文,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再读,竟发现每一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回环反复;还有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运用,更使全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不知不觉间竟能背诵了。此时,学生对这首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但似还意犹未尽,由无意识的感受开始转入到有意识的追寻美。
三、 察其外形,体会结构美
这首诗除了听觉上给人凄美感外,在整首诗的结构上,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长短句式相结合,于整齐之中有参差之美,更有学生说,看《乡愁》的每一节外形似一只小船,尖尖的船头,窄窄的船身,正准备越过浅浅的海峡,驶向心灵的故乡呢!
四、发散练习,创造美
新课结束后,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样以愁为题,或用歌声或用形体,或用诗词,或用绘画形式,来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教室里歌声悠扬,诗声朗朗,舞姿轻柔,线条流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美育渗透,结构,实验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美育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现实呼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与创作, 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文本结构美
高中物理教材 (文本) 中有多幅色彩纷呈、设置精美的彩图, 比如自由落体闪光照片、衍射照片、干涉图样、各种光谱图样等等。这些彩图摄制极为精致、科学、准确, 属摄影精品。教师在首堂物理课堂可将这些彩图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从而初步形成物理是美的印象。教材文本中还分布着大量的插图, 这些插图绘制精细、准确、排布合理, 既具有科学性, 又符合美学原则, 具有美学性。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以图识文, 以文释图, 能通俗、形象、生动、直观, 令人赏心悦目。
二、物理实验美
物理学史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美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
1. 仪器外观美。
物理实验器材如天平、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制作精美, 造型独特, 各种透镜、面镜、三棱镜、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等外形美观, 犹如精品的艺术品,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仪器性能美。
螺旋测微器能准确测出头发丝的直径, 能让学生惊叹不已;电磁打点计时器能用来研究物体运动的精确情况;多用演示电表可以用来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单摆的振动可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等等。仪器的性能之美妙不可言。
3. 实验现象美。
凭借高中物理实验“白光的色散”可以让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彩虹”;凭借“透镜”人们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跳动的蜡烛火焰;凭借“液体的扩散”现象可以让人们看到原来泾渭分明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是怎样在交界处逐渐变得模糊, 最后混为一体的, 就是用两支夹紧的铅笔, 人们也能够看到普通的日光灯也不再是白色的了, 而变得绚丽多彩。如此奇妙的现象一定会让人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 应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联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对有关仪器的外形、性能、实验现象给力进行有效的恰到好处的描述, 让学生领悟物理实验之美, 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在试验中自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课堂教学美
教育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物理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追寻课堂教学之美。
1. 教学过程美。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开头、结尾、中间三个环节。有人曾将这三个环节比喻成“凤头、虎尾、猪肚”。就是强调物理课堂开头应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 基本教学流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 结尾要像虎尾那样横扫如风。开头要好, 导读要精, 授课伊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策略多样:或开头明义、单刀直入;或故事开头, 激发情趣;或实验开始, 启发思维。结尾要明快, 要结出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 讲到恰当处关闸截流,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教学过程要有涨落, 涨即掀起高潮, 落指潮落小憩。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一波三折曲线美、音乐艺术的一唱三叹韵律美相同的艺术效果。
2. 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讲究艺术, 力求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语言要逻辑严密, 幽默风趣, 条理清楚, 干净利落,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饱满的精神, 自然的表情, 传神的目光, 抑扬顿挫的演讲风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劳逸结合,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产生美的感受, 在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时, 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呵斥学生, 应注意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感化差生。教师的课堂语言,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 他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也会注意语言流畅, 用词贴切, 言简意赅, 在平时学生同伴间交流时, 也会注意语言艺术, 力求风趣、幽默, 有起有伏, 在同伴之间进行交往时, 也会和睦相处, 注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使自己在同伴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物理规律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上的许多规律, 我们如果理解了它的实质, 弄清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就会发现它们很有意思, 有一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美。比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一种天性, 这是一种守恒美;牛顿定律充分反映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相互制衡和联系;库仑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让人们想到神秘莫测的“场”的存在;动量守恒定律表面上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 总动量保持不变, 其实质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合质心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这又与牛顿定律是如此的吻合, 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不已。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教师若能将其内在美渗透其中, 学生一定会愉悦地接受它、喜欢它、理解它、掌握它, 达到“功夫在诗外”的高效物理教学境界。
总之, 只要物理教师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渗透, 就会潜心挖掘物理之美, 就会发现物理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而一旦将美育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始终, 学生的审美素质就一定能得到高效提升, 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08-02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06-18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5-19
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10-1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7-05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07-20
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06-23
语文教学中渗透着美育10-15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10-01
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