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1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 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还可以获取知识, 开发智力, 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一、认识数学美
1. 和谐统一之美。
数学中充满了和谐与优美。凸多边形顺着一个方向外角之和是360°, 当你从一个顶点走向另一个顶点, 再回到原处, 正好经历了360°, 围着圆转了一圈, 总效率为零。于是, 你马上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几个向量首尾相接, 其和必为零。进而你又可得出新的论断:从一点引出几个长短相同、相邻两个所夹的角相同的向量, 其和为零。如果你再进一步思考, 你会得到方程Xn=1的n个根是轮回的结论。这一切都来自三角形的美妙性质。
2. 奇异巧合之美。
“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思想的运用, 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奇异美。正如负数在算术中是奇异的, 但在整数中达到和谐和统一;分数在整数中是变异的, 但在有理数中达到完美的统一;无理数在有理数中难以被人接受, 却在实数中达到完美的统一。数学中有些规律的奇巧或结果的出人预料 (奇异美) 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 对于任意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 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 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数学中有些规律的奇巧或结果出人预料, 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 三条垂直平分线, 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 更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图形——三角形也蕴藏着铁一般的规律。
二、感受数学美
1. 培养教师对数学美的感受。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 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较高的审美素质。数学教师的美育修养, 直接影响教学中能否正确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因此教师应博览群书, 广泛阅读关于数学思想方法和美学方法的著作, 从中吸取营养, 丰富美学知识, 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通过自身的审美感去启示学生的审美意识, 渲染学生的审美心境, 使学生领会数学美的意义, 获得感受美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好奇心。
数学美感总是同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好奇心的满足”密切联系着。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形式之美, 方法之妙, 可以使其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的热情。一般可以在提出问题时, 揭露它的新颖、奇异或形态的优美,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使他们感觉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奇妙、新颖、别致,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 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而且可以品尝到数学知识的美妙。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
所谓审美意识, 是指客观世界的审美对象反映到人脑中所形成的一种意识。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一种充满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它反映着人的一种审美需要的关系, 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种审美态度, 不断积累对数学理论欣赏的审美经验, 逐渐养成审美习惯, 久而久之, 这种审美习惯就可以发展成为审美意识, 形成对于数学理论的美学敏感, 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三、创造数学美
1. 学生创造数学美, 可培养思维能力。
以美为媒, 使学生养成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自发倾向, 让学生学会创造美。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 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 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2. 教师创造课堂教学美, 可升华数学之美。
首先, 创造数学教学语言美。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 也是组织学生注意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而清晰、流畅、优美、动听且富有节奏变化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并能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 创造数学教学的板书美。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等技能技巧的综合表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布局, 规范的公式、图形和数字符号, 再加上工整秀丽的文字, 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作品, 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次, 创造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方法美。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的方法美。例如数学归纳法表现出的和谐统一, 反证法表现出的异军突起, 代换法表现出的简洁明快等等, 可以说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是一种美的形式,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乐趣。具体到一道数学是来说, 有时它的解答或证明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考虑, 最后殊途同归,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数学美不是空洞的、虚无飘渺的, 数学美的内涵极其丰富, 数学里有许许多多美的因素, 我们应该认真地予以发掘, 进而追求数学题目解法的简洁美, 这不仅是我们心灵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不墨守成规, 善于创新, 从而产生许多新颖别致的解题方法。因此,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数学的内在美, 必将能得到美的体验, 产生热爱数学的强烈情感,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促进我们创造数学美的能力起着良好的作用。
摘要:学生如是说:数学枯燥乏味, 计算量大、逻辑性强, 毫无乐趣。教师如是说:数学教学变成了解题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因此, 必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美的教育。让学生不断认识数学美, 充分感受数学美, 那数学的魅力就会使学生着迷, 学生当然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学炎等.常用数学公式图形与用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罗声雄.数学的魅力[M].武汉出版社.2002.
[3]吴振奎.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初探[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4]许兴华.对数学美育的初步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报.2003 (3) .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2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具有陶冶情感的功能,还对培养人的高尚品德,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谐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有意识强化育德、促智、怡心等美育功能,可使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使死板的记忆与独特的思维,创造性的想象结合起来,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光辉形象,让人的感官得到丰富的满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审美教育在培养、塑造学生美的情操和心灵,促进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以形象感染力为依托,以美引善育德。语文课上,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辩美丑、断善恶、识真假,逐渐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数课都再现了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表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司马光》、《钻石》,反映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桂林山水》,表现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等,教材的内容、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审美教育的必然性,都表明须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审美教育之中,以美育德、以美引善求真,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 小语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这些形象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好象客观实一样,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带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思想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当读者在领会形象时,便不自觉地受到思想影响,也就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审美教育为形式,渗透思想教育,不能靠抽象的说理来实现,而是重在美的形象感染。美的形象感染通过感应吸引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身心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从而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课初播放关于桂林山水录像,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解说,欣赏着优美的配乐,这样,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渲染了气氛,激起了学生的美感,为学好全课作了必要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漓江“静、清、绿”的特点,同时播放录音《让我们荡起双桨》,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从而领会祖国绚丽河山之美,在讲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教师在投影仪的玻璃片上简略地勾勒出一组山形,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此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渲染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优美的形象感染中受到感染,受到美的陶冶,在身心上打中美的烙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收到了“以美引善育德”的效果。二、以教材语言为凭借,以美求真促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智和美的关系应该是紧密联系结合相互渗透的。从美学的观点来说,美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真和善的,真和善相统一的东西也必然是美的。一方面,审美教育必须以学生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语教材大多是节选的名篇佳作,含有丰富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要感受这些美就必须以文字为中介。因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教材语言为凭借,结合有关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进行美和熏陶,从而获取知识。例如《燕子》一文描写春天的美丽:“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这段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时,播放与课文配套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体验情境,跟着眼前的画面,随着老师的导语,进行语言训练:(朗读)“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远处有像驼峰一样起伏的群山,近处桃花红艳,梨花似雪,……河边柳枝吐芽,还把小河当作一面镜子,在认真梳洗呢……”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凭借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于美的意境中,认真观察、思考,大胆想象,自由表达,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表达的能力,达到了“以美求真促智”的目的。三、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以美怡心。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外部世界同主体意志的关系和主体内部状态引起的具有特定色彩的身心体验。愉悦的情感是能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挖掘作品内涵,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愉悦的快感。如《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教学时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播放录像《今日华西村》,学生听着优美的歌声,观看着美丽、幸福、富裕的华西村,不由得情境交融。此时情感灌注在意象之中,并使意象成为表象,随着情感的理解,学生领悟、感受到美的人生,进而全身心地向往着幸福、憧憬着希望,从而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满足了情感 ,愉悦了身心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的。
试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篇3
音乐教育;特征;美育功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38-02
一、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产生情感的艺术门类。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教育手段使音乐审美能力进入最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作曲家通过有目的而组织的音响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自然会得到直接的感受。在艺术教育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动的基础。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则是判断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情感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善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以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来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有社会性的和思想倾向的。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凡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而那些忽视情感的音乐教育,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因而很难获得成功。
2.技能性
由于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因此,一切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这样,技能性就成为一切艺术教育的共性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不能只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它所肩负的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例如,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包含有声乐演唱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要在具备“音乐耳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而“音乐耳朵”的培养正是以各种形式的听觉训练为前提,以多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音乐教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3.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如果没有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内容的。音乐是凭借音响流动,依靠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虽然是非视觉性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仍然可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艺术形象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音乐教育中体现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材都借助了文学(歌词)和标题而使音乐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化、确定化。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育人功能的原理在于,美的事物能感动人,在美的事物的巨大感染下,审美者的情绪情感被激发,并潜移默化地按照美的事物所倡导的审美理想去实践未来的生活。
1.培养审美意识,以美启真
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来实现各项功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在认识真理、道德感化、情感净化、智能提升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38页)
例如,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歌剧《白毛女》,曾使无数的国民党逃兵,成为冲锋陷阵的勇士。究其原因,就是生动的艺术形象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中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使人的审美能力达到较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能起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
2.培养良好品格,以美储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特别是能激发人的道德情感。
健康的音乐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和伦理道德内涵,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通过对长城的赞美和歌颂,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盛和力量的象征。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协作使学生形成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同时,各种音乐教育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毅力、自制力和耐心、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激发形象思维,以美怡情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被称为有形象的乐音组织。而音乐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可以使人联想到音乐、绘画、舞蹈、书法、影视等各种艺术门类。蔡元培先生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4.激发创造思维,以美促智
科学关于人的右脑为“模拟脑”、左脑为“数字脑”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所以,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另外,音乐教育中的听音训练,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视听觉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慧”的效果;歌唱训练可以锻炼呼吸器官的功能,增强肺活量;乐器和律动的学习,能锻炼手指乃至整个身体的协调与健美。由此可知,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音乐审美(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4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自然美及其功能
历史中的自然美,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美。自然美体现了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 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属性, 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自然美首先是指人所面对的纯自然的美。一切自然之物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许多千古不朽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物:“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展现了典型的草原景色;“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使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的雄伟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令我们沉醉于西湖的美景;“北风卷地百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给我们描绘出了边塞大自然多变的景色……
自然美还包括了另一种美, 就是人化了的自然, 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类通过物质力量或是精神力量改造过的自然。中国的“花”字从“草”, 从“人”, 从“匕” (即化) , “花”是由“人化草”三字所合成, 包含了“人化”的意义。事实上, 人化了的自然已经具有了一定人的意识的烙印。一些名胜地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除了它那纯自然的美让人产生美感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泰山, 作为五岳之首, 不仅是雄伟气势使之名扬天下, 而且历代封建帝王的封禅、历代文人墨客的墨迹大大地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泰山也就更加吸引人了。还有我国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都为历史中的自然美增添了内容和风韵。
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中自然美素材的挖掘、寻找, 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美、欣赏美, 从而实现历史的美育功能。从审美的意义上看, 自然美的内容既包含了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历史中的自然美, 其美育功能的落脚点同样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这些因素,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整个生存环境的情感, 进行爱护地球家园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及其功能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一方面,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 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挥出人的潜能和力量, 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自己的社会美来。在这种实践中, 人类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推动了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原始走向文明。在历史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处于上升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统治者政治清明,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关系基本和谐, 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优美。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 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表现了一种清雅恬淡之美。又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政治安定,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 国力强盛, 盛世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表现了一种富丽辉煌之美。
另一方面, 人类历史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 且是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而历史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斗争, 人类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创造着历史的壮美。那些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阶级、进步力量在斗争中展现出自由自觉的创造力, 他们本身是美的。有时候斗争胜利了, 正义战胜了邪恶, 新生力量战胜了腐朽力量,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时, 体现了一种喜剧美, 历史回响着时代的赞歌;有时候斗争失败了, 邪恶吞噬了正义, 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实践遭受到种种挫折,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流血牺牲, 表现出悲剧性的崇高美。历史进程中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都是历史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美的创造与美的毁灭同样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产生强烈的感情激荡。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因而人物美应该是历史教学中社会美的核心, 占有最突出的地位。比如在中国历史上, 从伏羲神农教人渔猎耕稼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美的;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醒”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美的;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顺应历史潮流振国兴邦是美的;从商鞅吴起到王安石张居正锐意变法改革革除积弊是美的;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美的;从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揭竿而起到洪秀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是美的;从孙中山创立民国到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美的……美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 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品质。我们记住了范仲淹是因为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操打动了我们;我们追念谭嗣同是因为他的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独立、富强的愿望和他为之而献身的时代精神。美的历史人物承载着某种精神与文化, 就美育而言, 人物美的价值极高。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反面人物, 他们违背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 阻碍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 如秦桧、汪精卫等。他们作为反面人物的出现和存在, 成为了正面人物的对立面, 也成为了一种衬托或是反衬。在历史教学中揭露历史上的丑, 反衬历史上的美, 也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任务。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美及其美育功能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历史学科中的美有历史中的美妙书法、传神的绘画、优美的音乐舞蹈、巧夺天工的雕刻、雄伟的历史建筑、精彩的文学作品等。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艺术家们经过艰苦的劳作把自然美和社会美升华为艺术美。历史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美的严格选择和提炼, 而且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他们用那独有的神韵, 向后人传播美, 激励后人向往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
古希腊古典雕刻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没有一个古代民族的雕刻艺术能到达古希腊古典雕刻那般完美的程度, 它们对于人们的眼睛、心灵和情感时时刻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并在人们的心中培育着美、和谐与崇高的感情。在鼎盛时期, 古希腊产生了三大古典雕刻家, 他们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塑造理想的人, “使他既富有智慧, 又表现出和谐, 具有尽善尽美的现实感觉”。比如《雅典娜神像》体现了战神气宇轩昂的形象, 同时, 神像体态丰盈、眉宇清朗、双目炯炯有神, 表现出了智慧女神典雅庄严、宁静安详的气质。作品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就是雅典城邦的繁荣昌盛。通过欣赏一系列的古希腊古典艺术, 我们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也会深刻地理解到幸福和快乐的人生理想, 以及体会到对人本主义与理性精神的追求是希腊文化的最根本特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拥有十分丰富的美学素材, 只要充分发掘、发挥出其功能, 就一定可以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 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 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 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 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 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 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 它们所展示的不还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 流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 经常使人一唱三叹, 流连不已”。所以, 灿烂辉煌的艺术所拥有永葆美的魅力, 是历史美育中最易激发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客体和媒介。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高于生活。艺术美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整的美育。相对于其他几种美而言, 艺术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又富有内涵而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感性上、心灵上和情感上有极大的震撼和感染力。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陶冶人们的情操, 净化人们的心灵, 进而促进人的精神的升华, 促进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最终使人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历史中的艺术作品, 它往往包含着艺术家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愿望, 同时也具有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貌。比如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我们可以知道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追求人文主义和反抗封建神学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人们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和对精神的冷漠忽视, 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和蜕化。因此历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发掘美和进行美育活动, 展示历史的美, 能让学生在回味、品味历史的过程中, 感受美、欣赏美, 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出美的因素, 实施美育, 历史学科就再也不会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学生必定能够获得许多新的感悟, 因为它不仅可以给人知识, 以启迪人的智慧, 发展人的思维, 而且可以培养人的道德,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人文主义精神会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这也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宗旨所在。
摘要: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美学资源, 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美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掘出这些美及实施美学教育, 不仅可以使历史更加具有吸引力,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5
甘肃省华亭县民族小学
马惠林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并对其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提纲: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
⒈音韵和谐,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婉转起伏,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⒉题材、风格丰富多彩,意象、意境优美动人。⒊情醇意浓,思想意蕴丰富,高尚。⒋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句不绝于篇,篇中有句。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
⒈向学生渗透古诗词意象、意境原型系统是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最基本的美育功能。
⒉陶冶性情,诱人归善是古典诗词最基础的美育功能。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最主要的美育功能。
⒊培养小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敏锐度,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最独特的美育功能。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⒈诗词教学中的“读”。⒉诗词教学中的“讲”。⒊诗词教学中的‘悟’。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10条总
1 目标,其中在第二条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部分。《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其中古典诗词推荐了70篇,现行教材中选编了74篇。从体裁上看,其中选编古词7首,其余均为五、七言古诗。从选编的朝代来看,其中汉乐府一首,北朝民歌一首,唐代诗词43首,宋代诗词18首,宋以后的7首。从选编作家来看,其中著名诗人李白7首,杜甫、苏轼各4首,白居易、王维、杜牧、王安石各3首,王之涣、王昌龄、刘禹锡、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各2首。可谓选编了诗词黄金时代顶峰诗人的极品之作,堪当传承文明的载体。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
从审美意义上分析,小学语文(以下简称“小语”)教材中选编的70余首古典诗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音韵和谐,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婉转起伏,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押韵”是汉语言的独特创举,是古典诗词最独具传世魅力的艺术特征之一。小语教材中选编的70余首诗词,切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虽风格各异,但都韵律自然,浑然天成,适宜颂读。有的读来,如秋叶飘落。怨妇夜泣,忧忧怨怨。如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有的读来,如莺夜歌,山泉潺潺,韵味十足。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有的读来,如兵铁交鸣,烈马长啸,慷慨激越。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小语教材中选编的70余首古典诗词,虽然题材风格各异,但它们从不同的旋律中,共同典型的表现出古诗词这一文学体裁可颂性强的艺术特征,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言感受力的极好材料。
2、题材风格丰富多彩,意象意境优美动人。
小语教材中选编的70余首古诗词,从题材、风格方面可归为山水田园景物诗,咏物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四类。基本上涉及了古诗词发展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题材、风格、流派。而且选编的诗词,都是传世名篇,典型地表现出我国古诗词独特优美的意象系统和
2 情景交融的意境,意象绚丽,意境优美。如杜甫的《绝句》(小语7册)是描写景物诗的佳作。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岒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佳作,展现了一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对的黄鹂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绵绵的雪岭,就像是镶嵌在窗框里的图画。门外江边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色,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诗的后两行写的则是静景,“千秋雪”、“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宽阔的想象余地。全诗随着视线的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景物不断变换,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复合意象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再如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小语11册):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全诗突出了菊花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寄托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诗人从咏菊入手,摹写菊的意象,后由象及理,上升至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一种人生哲理的感悟,一种个人品格的象征,联想奇妙,令人回味无穷。以上两例,虽题材不同,风格手法各异,但各自创造的意象和意境,给读者的艺术美感是相同的。
3、情醇意浓,思想意蕴丰富、高尚。
小语教材筛选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进步文人情感的浪花,是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索和感悟。历经千百年岁月长河的淘涤,至如今已凝结成一粒粒璀粲绚丽的小星星,镶嵌在文学的夜空中。它们如一杯杯美酒,醉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如一只只灵巧的小手,弹奏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感情之弦,使他们激动、欢乐、流泪、歌唱,引导他们善良、高尚、奋进、追求、同情。这些诗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健康的、高尚的、真挚的。或倾吐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情,或从边塞军旅生活中抒写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从与友人的分别中感叹人生的无奈、岁月的蹉跎。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更为丰富高尚,予人以启迪。如乐府民歌《长歌行》(小语12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昭示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劝
3 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又如王翰的《凉州词》(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诗里极写将军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诗中既有喋血沙场的豪情雄风,也流露出对战争深沉的忧郁感伤。其情也醇,其意亦切,读来使人振奋,也发人深思。
4、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句不绝于篇,篇中有句。
小语教材筛选古诗词,既考虑到了整篇诗词的意境,也考虑到了传世名句的美学价值。入选的作品,大多篇中有句。小语教材中的古诗词中,传世佳句不绝于篇,篇亦因句而增色不少。其句独立的审美价值极高。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入选6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入编4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入编4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入编1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入编2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入编2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入编5册)
二、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
1、向学生渗透古诗词意象、意境原型系统是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最基础的美育功能。小语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小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桥梁,是向小学生渗透古典诗词意象原型的清泉,是浩瀚的古典文化向小学生打开的一扇神奇的门。古典诗词独特的原型意象系统,优美的意境原型系统,以这些入编的篇目为载体,向儿童们展示它美奂美伦的魅力,吸引他们去深入古典诗词文化的宝库,吸收古典优秀诗词的营养,初步理解认识古诗词的意象系统,领略古诗词所营构的一个个神奇的意境世界,逐渐在脑海中构建成一个个古典诗词意象、意境原型,从而提升古诗词的美学素养,丰富古诗词的文学积累。这是小语教材中古诗词部分所具有的最基础的美育功能。
2、陶冶性情,诱人归善是小语教材中古诗词最主要的美育功能。
诗歌是情感的浪花。古诗词所具有的情感熏陶功能,是其它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小语教材中编选的一首首古诗古词,情醇意挚,思想意蕴丰富、高尚。它们对小学生情感、思想、品格、情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特别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圣人感
4 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清人刘开说:“诗者,先王诱天下之人而归之于善也。”(《论诗说》)小学生的品格、情操和情感可塑性很大,古诗词所具有的陶冶性情,诱人归善的功能,是它最主要的美育作用和任务。
3、培育小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敏锐度,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水平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感是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最独特的美育功能。
一定的古典诗词素养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国民素质之一。古诗词那独特的语感,优美的意境,深广的意蕴,都是培育小学生对语言特别是古诗词语言感受力和敏锐度的沃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只能主要靠小语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提高古典诗词素养水平和鉴赏能力又是提升小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小语教材中古诗词对培养小学生的古诗词敏感力,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功能和作用是其它文学体裁无法替代、也不可替代的。
三、小语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
1、诗词教学中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学诗的经验之谈。这里所说的“读”不同于古人的“读”。这里的“读”,仅指小语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古诗词本就是供“吟”、“唱”的文学体裁,诗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丰富情感、奥妙哲理,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颂读,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中的基础环节。
多数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字句意思的讲解上,对朗读则不重视,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会背诵即可,对朗读技巧不加指导,对朗读质量不做要求。其实,这是舍本求末的错误做法。朗读是学生理解古诗词韵味,培养语言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要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加强朗读指导,并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逐步提高“读”的要求,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的目的。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入选6册)时,“读”的教学可如下进行:
先进行朗读指导:(1)、交代这篇古诗押“i”韵;(2)、标示重音、节奏:春种/一粒
5 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然后让学生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景,感悟到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颂,达到背颂。背颂在课内进行。
2、朗读教学中的“讲”。
大多数教师都善于“讲”。由于多年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许多老师在诗词教学中“大掉书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大到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小到一字一句的含义及字义的古今变迁,深到诗文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特色,浅到一字一句的读音,都一丝不苟。其实想想,老师讲得再好,能好过原诗吗?老师讲得再透,能把诗中的意境、情感灌进学生的大脑吗?古诗词蕴含的情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处难与君说。只有通过学生的思索、体验、揣度才能领会。因此,诗词教学中的“讲”贵“精炼”,要讲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关键处,犹如暗夜中的闪电,使学生的思索突然恍然大悟,犹如大海中的指航灯,使学生的思想不迷失方向。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掉讲风大盛的习气,要做到“画龙点睛”而不要“画蛇添足”。要变讲为“导”,三言两语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景之中,去体验、感受、想象,而不要让学生陷入枯燥无味的“书袋”之中不得要领。如在引导学生了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入编10册)一诗内容及艺术特色时,不要陷于枯燥的解词释句之中,可以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写的意境: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奏的景色,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的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虽然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欣赏,但从那一枝斜斜的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
讲到此,教者毋须继续罗嗦,只提出一个问题:请想象朋友园中的景色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放开想象,尽情描绘。最后教师画龙点睛的设问:为什么这么多美景,诗人不去描绘,却只写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呢?学生在前面的想象和描述中已进入了诗的意境,自然能很容易的悟出这种写法的奥妙之处,即:这种以大见小、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比那些一览无余、面面俱到的描写景色,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
6 较大发挥读者想象的余地。教师这样子犹如一个“导演”,也要不知比那些面面俱到、枯燥无味的“掉书袋”高妙多少倍!
3、诗词教学中的“悟”。
“悟”指学习主体即学生在学习中的灵感。它是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对所学诗词蕴含的意境所达到的最高层次的体验,再生。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达到使学生“悟”的境界的。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使所有的学生达到“悟”的层次。“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天“悟性”有关。但不能据此就否定教学艺术对学生达到“悟”的境界的能动作用。而且学生的“悟性”通过后天培育,也是会逐渐提高的。这里所说的后天“悟性”,主要指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敏感性和对意象意境的鉴赏水平。教师所要努力的,就是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尽量多的学生对诗词的思想感情、哲理意境、艺术特色达到“悟”的境界,使学生的“悟性”得到发展。
影响学生达到“悟”的层次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但前面论述过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多读,教师恰到好处的精讲,应该是使学生“悟”的基础条件。除此而外,创设与诗词思想感情基调相一致的“视听情景”或课堂环境氛围,也尤为重要。教育要利用视听媒介、信息技术和大自然风物等教学软硬件,创设出最佳课堂情景与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感悟、探索、发现,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取得最佳的美育效果。如教学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入选6册)时,可带领学生到实地表演,让学生体验“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情趣和意境。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他们喜欢古诗,并且在颂读、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选编与教学的根本意图和目标。教“活”古诗词、“活”教古诗词,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尽管“教无定法”,但多读精讲,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感悟、欣赏、发展,是教“活”古诗词、“活”教古诗词的基本教学策略。希望瑰丽多姿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辛勤园丁的努力下,在学生纯洁的心灵熠熠闪亮吧!
7 本文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七次印刷)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1~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6
【关键词】美育的功能 数学美育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95-01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数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思维学科之一,对提高全人类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和社会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大文化,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家提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光辉,丰富着人类的思想,促进着科技的进步。
然而,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却遗憾地看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中,真正热爱数学的可说是寥寥无几!数学在应试教育下仅仅是学生们不得不重视的得分工具,而在职业教育中却成了大多数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梦魇。我们遗憾的同时该做些什么?!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培养。几年来,“德育领先”使德育有声有色;智育依然占据着教育教学的根基;全民健身活动使得体育也丰富多彩;劳动教育结合生活、生产实践,让人喜闻乐见;美育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似乎被忽视了!特别是数学中的美育还有待于挖掘、提高认识并利用其影响德、智、体等方面,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数学美育的功能认识
1.美育的原理认识
提到美,人们往往想到引人入胜的画面,或者令人陶醉的音乐,……它们以生动的感性品格让人动情而难忘。美的事物能把人的认识系统唤醒,使人的感悟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从而产生赞赏感、愉悦感、满足感等等。这些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让人沉醉其中,使人思维活跃、奇思妙想频出,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种美感引人孜孜不倦地加以追求,改善着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美育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因而在整个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缺乏美育教育,就有可能出现价值观念混乱、价值评价颠倒、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现象而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美育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 气质、品位和修养,潜移默化地提升一个人的格调。
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能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提高价值观,丰富人生情趣和意义。
3.数学美育
作为基础文化学科的数学教育,多年来在单纯追求分数的道路上难以调整重视智育而忽视美育的偏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一个人能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通过数学美育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化对数学的价值认识和情感提升。
数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有无形的灵魂,她赋予她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她唤起心神,澄净智慧;她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她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Proclus)
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应用数学美,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美,适时地实施数学美育,甚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数学美,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品格,维护学生的精神平衡,师生在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中,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美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强化数学美育的措施
1.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美
数学美不同于音乐、美术等显性的美,它是自然的、深邃的、巧妙的——数学内容的统一美,表达的简洁美,形式的对称美,思维的奇异美……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美,提升学生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增函数”和“减函数”的概念通过对比,取值x1
2.引导学生鉴赏数学美
数学美无处不在而又引人入胜。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通常是用简单的符号语言给出,体现了一种简洁美;圆、椭圆、抛物线等数学图形又常常是以对称的形式画出,具有鲜明的对称美;阐述问题常用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充满了和谐美;数学系统性的统一美;数学解题创造性的奇异美等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鉴赏数学美。这样的数学美,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发现,在鉴赏数学美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3.引领学生运用数学美
数学是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如,要建一座抛物线形拱桥,跨度为52米,高是6.5米。在建桥时,需要在拱下每隔1米处竖一支柱,求离桥中心线13米处支柱MN的长。(精确到0.1米)。
分析:考虑到数形结合,从对称性出发,以抛物线形拱桥的轴为y轴,拱顶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考虑图形的简洁)。如图:
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x2=-2py(p>0)
把B点坐标(26,-6.5)代入,
得 262=-2p(-6.5) ∴p=52。
因此,所求抛物线的方程为 x2=-104y.
又设M点坐标为(13,y1),代入方程x2=-104y,得 169=-104y1,
∴y1=-13/8=-1.625. ∴∣MN∣=6.5-1.625=4.875≈4.9(米)。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图形的对称,使解题思路和方法简洁明了。即运用数学美使问题简化,解题过程变得让人欣喜。
4.激励学生创造数学美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家提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都是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励学生以美的标准来衡量数学的式子、解法、思维过程等,提高学生感知美、表现美、提炼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快乐、美好而有序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师生共同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数学美育需要数学教师不辞辛劳地通过剖析、讲解、图像、多媒体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赋予数学以美的内涵、美的形式、美的精神传承,使学生形成数学美感。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甚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应用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不断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丛书惠.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与数学美[D].沈阳师范大学,2006( 6) : 1-2,8,16.
[2]袁慧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美育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4,( 4):63-65 .
[3]许晓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11):119-120.
[4]徐本顺.数学中的美学方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81.
作者简介:
丛书惠,女,汉族,1969年3月生于辽宁省东港市,1992年7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通过全国在职研究生考试,2006年获数学教育硕士学位。现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物理等理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7
一、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的教学中, 因为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更要抓住这一良机, 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情愫, 特别是这些90后的孩子, 他们对“爱国”“国家”理解的淡漠, 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加以熏陶。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 先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体会一个文人怎样获得毛主席“代表中华民族气概”的美誉呢?然后在带有丝丝敬仰之情绪中让学生阅读课文, 分析课文, 体会课文中作者渴望宁静却又面对残酷现实的主题, 让学生在学习审美的过程中, 体察作者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感。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 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 我们还需要像朱自清先生那种民族气概的精神吗?我们怎么做才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你又是怎样认识“爱国”“国家”这样的概念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教育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是价值实现活动, 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和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所以在我的教学中,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读写的体味, 以情动情, 让中职学生在语文课上体会生命的意义, 达到情感的共鸣, 以此提高审美能力。在讲授《生命的化妆》中, 带学生体味林清玄先生智慧的阐述自己对化妆的理解——最好的化妆便是无妆, 并真切的让我们的生命也能像化妆师手下的人一样的靓丽, 怎么能做到呢?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很多有浓妆爱好的女孩, 也在课后再一次看到她们年轻的、姣好的青春洋溢的脸庞,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才是适合的样子。
例如我在上《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 课文中描述了秋景中的五幅图。然后我创设情境, 带学生走进这无边的秋色之中, 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让学生运用专业课的知识勾勒出秋景五幅图,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然后在讲授秋蕊图突出故都秋的——萧索、悲凉的气氛, 我选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让同学做以讨论比较, 体会同样对落花描写中, 郁达夫和曹雪芹笔下秋天的异同, 更深刻的体味林黛玉的“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凉感。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了复习和深刻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课文,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美、语言美等特点, 同时也展现了课文描绘的美景, 使文章的景物、情景, 跃然纸上, 从而形成了学生的立体思维, 能够多方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感。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好学教育
90后的孩子, 特别是中职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 但是心智却异常的成熟, 因为过早的接触书本以外的东西,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自以为是, 教养不足等问题, 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 能不能让学生懂得谦虚、礼让的美德, 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 提高学习的兴趣呢?我想, 语文真的能做到。例如在学习韩愈《师说》、荀子《劝学》时, 让同学明白“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道理, 只要努力学习, 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并且老师要加以引导, 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更要他们知道在当今的社会中, 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过硬的人才, 更需要品德高尚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美育教育, 让学生在每个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脉络历历可见的生命之痕迹。愿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处于忽略位置的语文教学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摘要: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 这是教育名家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箴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者从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熏陶做了简单的分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是时代使命的重托, 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据中职学生特点,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美的种子, 浇灌出心灵美的花朵。
音乐艺术在美育中的功能 篇8
一、培养人们良好的乐感
人们倾听音乐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对人们的情绪、情感、理智、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影响。这一系列的音乐反应在个人身上综合体现为乐感。乐感可以理解为在生理上具有正常的听觉能力,在心理上对音乐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乐感较强的人比乐感较差的人更能领会音乐的特点,更懂得欣赏音乐,在参加音乐活动(创作、演奏、演唱)时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乐感的具体内容包括声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良好的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力等等,它们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音乐审美教育。以音乐感而论,能否辨认一定的音高,固然有天赋的生理能力,但后天的训练是主要的,通过一个已知音后,再根据它来判断或唱出另一个音的能力,即能辨认音程的能力,需要长期的音乐教育,方能达到相当细致的程度。乐感中至关重要的是旋律感。旋律体现音乐中最重要的音调,最富有表现意义。对于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的人来说,旋律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法则或习惯,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如果我们通过音乐美育,比较熟悉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旋律,就能通过它达到对异国、异族朋友的感情交流。对乐感的把握,我们可以综合古今中外作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比较鉴赏,逐渐使自己丰富起来。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比较。比如,蒙古族的辽阔,藏族的粗犷,维吾尔族的活泼。古典派中,海顿、莫扎特追求形式结构的完整,在严谨、协和、对比和统一之中显示出对古典理性主义的追求。贝多芬赋予交响乐以人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善与恶的斗争和人对大自然的赞美。浪漫派却运用交响乐体现了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移情作用。交响诗的出现,强化了音乐对人物、事物、情节的具体描绘刻画,把音乐的表现力扩大到新的阶段。印象派把音乐变成光、色变换以及对事物的瞬间感受,客观又冷漠。20世纪诸多流派又给交响乐加上多种现代哲学和理性的要求。
二、培养人们美好的情感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建造完美的人格, 培养人们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实际上,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美育之所以有建造完美人格的功能, 是音乐的艺术本质特征决定的。音乐是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体, 优秀的音乐作品包含着音乐家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以及代表人类审美理想和愿望的“善”, 美的内容又按照“美的规律”, 以音响的形式传达出来, 音乐作品以它特有的情感力量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可以说音乐美育是道德教育最理想的途径。音乐美育帮助人们把道德教育规范变成自己内心情感的要求, 自觉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和谐、美好的关系, 既发挥自己的个性, 又兼顾世界整体的和谐。例如, 多声部的合唱, 特别能激发人的向心力, 各个声部协调一致, 在这种完美和谐的音响氛围中感受到整体的理性美。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乐从和”, “乐者敦和”的乐教思想。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都是震撼人心的音乐精品, 它们使人们从情感上接受了诸如团结、凝聚、忘我、奋进的精神品质。音乐中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变成人的纯理性的能力, 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 不计个人得失, 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才智, 并养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按照建造完善人格的目标, 在具体的音乐美育实施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音乐教育材料的选择。作为音乐美育学习的音乐材料, 必须选择内容与形式都高度完美的作品, 除了经典作品, 还应精选出当代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由于音乐美育讲究“寓教于乐”, 对当代青年人的喜好不能不重视, 同时又必须对他们的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研究受教者的心理, 研究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找到适当有效的方法, 使他们认同和喜爱深刻的、精神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特别注意通过民族优秀传统作品的介绍和欣赏, 加深受教者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对音乐活动的设计。音乐美育除了音乐欣赏、个人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 还应特别重视合奏、合唱、重奏、重唱的训练与演出。这不仅仅是对受教者音乐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素质, 在这种创造美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协调、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三、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
与其它艺术一样,通过鉴赏音乐可以认识现实。由于音乐以乐音的运动来反映现实,它不直接造成概念,没有视觉形象,只能间接认识现实。只有通过大量的鉴赏音乐活动,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知识的人,才能从中悟出道理来。例如,欣赏大量的格列高里圣咏(三千多首),你从它们单一的旋律线,无和声与对位中,从他们音程中从容不迫的上升与下降中,可以认识到中世纪人们单调的精神生活:对上帝的虔诚、专一。而欣赏大量短小的以抒情形式出现的浪漫主义音乐,从那些具有多种旋律、和声和变化的节奏、音响所体现的不同个性、丰富情感的作品,你可以看出19世纪人性解放所带来的人们徘徊、迷惘、热情、幻想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从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复杂的矛盾。
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创浪漫主义新时代,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突出体现出作者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崇尚英雄,讴歌共和,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为例,它第一次展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极其庞大,情绪激愤,对这划时代的巨作,封建贵族极其反感。第一次演出时,楼座上曾发出一种怪叫:“只要停下来不演奏,我可再给一个铜板!”尽管如此,也丝毫无损这部作品的伟大光辉。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提示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战斗的业绩。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罗曼·罗兰说这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材。”第三乐章,谐谑曲,音乐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人民前仆后继。第四乐章用主题变奏曲写成,表现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痛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与命运顽强抗争,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第五交响曲就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主题思想是命运的敲门声。第二乐章用双重主题变奏曲写成,是战士从沉思转向行动。第三乐章,决战前夕各种力量对比,战士与人民大众逐渐占上风。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命运阻止不了历史前进,光明战胜黑暗。
美育在职工文化工作中的社会功能 篇9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 通过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 发展人的审美能力, 塑造人的审美意识, 促进审美创造的展开, 以及具体引导人的审美生活,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美育是需要审美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它不仅是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如写诗、唱歌、跳舞、听音乐、读小说、赏戏、看电影等等, 还包括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美的鉴赏活动, 如游山玩水、游览园林、种花养草、美化环境、娱乐游戏等等。在审美活动中, 职工以自身为活动主体, 喜爱什么, 肯定什么, 接受什么, 全凭个人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 表达求富、求善、求美、求乐的生活愿望, 抒发自由情感和愉快心情。因此, 美育既是职工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客观要求。
一、美育提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
美育是富有文化品性, 富有在精神层面上塑造完整人格的能力。价值观念是现代化人格的核心和灵魂。美育活动能改变人的生存观念和态度。改革开放前, 社会公认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其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以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改革开放后, 物质利益原则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 价值观念日趋多元, 人们更多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职工在选择人生理想时, 愿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希望拥有一个“社会风气清正廉明, 人际关系和谐温馨, 居住条件清新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美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康人格。审美教育切入健康人格的塑造工作, 不仅要有感性的加入, 也要有理性的参与, 更要有两者的有机结合。职工参与审美活动能够培养人们爱的态度、能力和需求, 能够培养追求生活高品位的价值观, 还能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丰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也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现代化进程, 从而进入了一个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的转型期。人们不能再以传统的人格理想来要求现代的人了。传统人格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了, 新的人格理想还在形成之中, 人自身的发展缺乏明确全面的目标体系。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就必须对人的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 特别重视健康人格的建沟, 进行审美教育。
二、美育能够开发人的创造美的才能, 促进职工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美育和创新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能,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新性人才和创新的冲动客观地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在职工文化活动中, 美育能经常地产生有效的作用, 激发人的创造冲动, 强化人们探求未知的动机, 促使人们最终实现科学创新。30年前, 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严重束缚,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僵局, 科学思考与务实创新之门被从此打开。近年来, 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 进一步推动了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 学习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得到社会崇尚。改革开放以来, 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 世界现代文明中的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广大职工所接纳。职工群众的文化审视能力, 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加强, 文化凝聚力, 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价值观, 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同。职工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 再到开放、科学、包容、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因此, 在不断展开的审美创造中充分发挥和灵活运用各种审美心理功能, 实现对人的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进而实现对审美创造的激励, 使审美理想的未来憧憬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审美活动中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 发展人的丰富个性, 时审美创造真正成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
三、美育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活动, 引导职工享受艺术化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专业化和管理化的普遍实现, 办公室的白领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 都遭遇同样的事务。日常生活具有一种天天如此的日常性和刻板性, 它的平庸, 委琐、靡顿, 消磨人的意志和人性的机能, 压抑了人们创造性的生活追求, 人不再是一个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 而是日益成为规章的奴隶, 成为庞大的管理机器的一个部件。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能兴者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的看法和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论断, 便可以看出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潜能。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 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 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审美生活不仅是一个创造的世界, 同时也是一个自由享受的世界。人在其中所享受的就是自己生命的快乐。职工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许多十分活跃的文化组织形式, 如诗歌社、书画社、演唱团体、读书会、健身协会、体育运动协会等等, 极大地释放了职工群众的文化创造能量, 不仅体验了生活愉悦和自身价值, 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生活。健康的职工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文化成果与日常生活的完好结合, 职工的文化权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文化权益才具有了社会人文价值。在职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中, 通过对审美生活的引导, 有助于职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高品味的生活情趣, 充实生活的审美价值, 使职工群众真正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以艺术的眼光来改善生活, 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渗透美育功能激发数学兴趣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 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 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 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
3根据教材内容, 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
4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等等。
二、融贯数学之美, 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 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 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 再上升为理性形象, 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 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 生动的语言, 优美的图形, 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 创设思维情境, 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 归纳总结, 揭示内在规律, 形成有序结构体系, 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 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数学之美, 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 (证) 、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标新立异, 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 创设思维境界, 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 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 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一旦“灵感”出现, 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 (证明略) , 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 及时点拨, 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 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寻求其它证法。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经过观察、分析、联想, 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 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 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这个对学生来说, 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 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 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 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 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来讲, 特别是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 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和意识到,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 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 引起精神上的升华, 产生情感共鸣, 起到美化心灵, 净化感情, 陶冶情操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握数学美的特征, 掌握渗透美育的机会, 就能发挥美育的功能,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摘要:数学是美的, 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 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 进行审美教育, 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一是要展示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融贯数学之美, 加深知识理解;三是要创造数学之美, 培养思维能力;四是要发掘数学之美, 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教学;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86-02
现行的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任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加强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对美的现象的追求
1.1利用教材图片资源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新教材在形式上有重大的突破,它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比如,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性认识和审美情趣。如,商周青铜器上丰富多样的纹饰向学生展示了商周时代精美绝伦的铸造工艺和商周人的聰明才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无不以高超的表现手法和深深蕴涵的艺术美的征服学生。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让学生走出单纯从图片上追求图片直观的形式美的低层次美的追求上升到通过挖掘事物背后的价值重新认识事物的内在美的高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美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也对形式美和内在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1.2重视教材文字内容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组合表现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科书的诗词、民歌、戏曲、小说等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进行美感教育。比如,讲到《诗言志歌咏言》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春望》等诗句来衬托唐朝诗歌的伟大成就,以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来渲染宋词的幽深意境,以《窦娥冤》片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来影射元曲新颖的创作风格。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和启迪,深深体味到历史中蕴含的文学之美。又如,讲到名人名言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名言,要求学生理解、背诵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并组织相关问题的讨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被用来激励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崇高;通过但丁“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的名言教导学生把握善恶标准和养成高尚情怀。这些都能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学生从中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高贵品质,具备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为理想、为民族、为人类而奋斗的精神。
1.3通过教材设置的探究活动沉淀学生的审美意识
新课标下,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探究活动、参观访问、调查走访等形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开展。比如,以“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为题组织历史人物讨论会,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探讨,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客观地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辨证地看待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掌握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活动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人物的兴趣,启发或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交流分享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探索,开始重视团队的意识,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2充分发挥史学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对美的内涵的追求
历史教学中美的教育常常与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美育、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
2.1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勤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在和平建设环境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2.2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中学历史教材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通过这些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2.3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因此,历史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传统美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年学生中得到继承,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论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篇12
关键词:审美功能,非审美功能,情感教育
声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所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效应, 主要是由受教育者个体经由声乐艺术的陶冶与塑造, 而导致群体行为的和谐有序、健康向上,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对声乐教育的这种社会效应, 我国古人已有深刻的认识。孔子在教授学生的“六艺”中, 第一位的是“礼”, 它类似于现代的德育, 但注重的是上尊下卑的等级差别;而“礼”的后面紧跟着就是“乐”, 因为“礼别异, 乐和同”, “乐”能促成社会有机体及个人之间的和谐。在最能体现儒家声乐思想的中国古代声乐文献《乐记》中, 论述到“礼”与“乐”的关系:“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 故百物皆化, 序, 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利。过制则乱, 过作则暴。明于天地, 而后能兴礼乐也。”这里把“乐”和“礼”作为维持“天地” (社会) 平衡的两种力量, “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礼乐并用, 一个既有人伦之序, 又和乐盈盈的儒家理想世界就建构起来了。孔子最终的理想不是使“礼”的等级差别变得鲜明, 而是要在“有上下”而“礼义有所错”的基础上, 奏响淡化乃至消融了差别的“和合之乐”, 从而将天下国家搞成一个和乐盈盈的大家庭。有人认为:这才是孔子所说的“成于乐”的真谛。
一、声乐教育是最情感的教育
声乐教育使人们的情感受到规范、节制和净化、从而陶冶和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赋予人们一种超脱的精神, 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如果超脱精神、审美态度能够融入群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就可以净化行为中感性冲动的盲目性, 进而走向与理性融合, 随之而来的是群体行为的和谐、有序而自由。它能增强群体的认同感, 提高亲和力和凝聚力, 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序而自由地运行。
声乐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运动”的形式, 在声乐教育的集体活动中, 通过培养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 养成相互尊重、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协调配合的精神, 形成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群体意识, 增强认同感、提高亲和力与凝聚力, 这些对社会的稳定与有序运行等会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 它就是用声乐来表达集体意志, 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极好例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辉煌时期,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只要凭借《国际歌》这首无产阶级的战歌就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找到自己的同志;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合唱是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为歌词的, 那“一切人类成兄弟”的高亢歌声唱得群情激荡, 使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无疑会对世界人民和谐共处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声乐是社会健康的感化力量。受优美、高尚、健康的声乐的熏陶, 社会整体会显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使人们振奋精神,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热爱工作, 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期望达到的社会境界。
声乐还是对社会正义的召唤。《义勇军进行曲》呼唤人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志愿军战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唤起人们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爱的奉献》唤起有良知的人们的善心爱心。声乐教育的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 培养声乐审美能力, 激发人们对声乐美的爱好与追求, 在潜移默化中导致个体的精神陶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 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 是德育、智育、体育无法代替的。”
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声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 声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声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方法如下:
1、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为口述教学法, 它通过口述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思想性要寓于艺术性之中, 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声乐艺术教学之中。教师并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声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 使他们进入角色, 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同主人翁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演示法。
所谓演示法, 就是教师展示实用图片, 进行示范性的演唱或采用现代化投影、视听等手段的另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比较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例如: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的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对深化声乐教学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3、情境法。
在声乐教学中, 学生活跃的想象能促进声乐表现要素的深化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声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 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 只有通过生动的形象,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用歌唱、演奏动作等, 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才能亲临其境, 有所观赏和领悟。
三、声乐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
声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声乐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 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普及一些最基本的声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声乐与语言虽然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但他们在内容的构成方面仍有一致性。在学习母语以外的任何语言时, 只有当你精通了这种语言的语声、语法、语义规则以后, 才能把一串连续的语言变成有意义的句子。
其次, 在声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作曲家、作品结构及创作背景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对作曲家创作该作品的意图及历史社会背景有所了解;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从而能够在欣赏声乐的过程中与作曲家产生对话和思想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进入到声乐欣赏的更高层次。
第三, 在声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除了强调对作品的理性分析之外, 教师还有必要对作品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分析, 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的感性思维方式, 即直觉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声乐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直觉本性、意象特征、抒情原则、人本目的等方面的认识, 建立起一套纯粹的艺术审美思维体系。从而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等各种现象有更清楚、更直接地感受, 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做到扬善弃恶, 通过心灵的自我活动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实现声乐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
第四, 教师还需要注意通过教学了解不同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后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差异。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这些感受差异,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审美趣味、价值观等, 并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声乐作品进行欣赏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欣赏趣味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学生不仅懂得欣赏, 更要懂得批判, 知道什么是好的声乐作品, 什么是不好的声乐作品。
第五, 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 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外, 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接受美学及审美心理学知识, 并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避免单纯说教式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更好地达到通过声乐教学,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目的。
声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 指的是声乐教育的功利性层面。人们通常认为, 声乐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一般地讲, 这种非审美功能往往不能直接、立竿见影地作用于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 而要靠间接的方式起作用。比如声乐教育对人的道德的作用, 要靠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勾通连接, 实现转化过渡, 才能最终落实到道德行为上。也就是说, 声乐教育这种辅德、益智、健体的非审美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声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 促进了受教者个体在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 它与声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一起 (因为声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是要通过审美功能来起作用的) , 导致了受教者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受教者个体素质的提高, 进而使社会群体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文艺复兴[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黑格尔.美学 (上册)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周大风.音乐是什么[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03, 10.
[4]五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5) .
[5]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 .
[6][苏]尤·克列姆辽夫.苏联音乐美学问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推荐阅读:
谈谈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07-06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11-11
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11-09
探究PPT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07-27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07-03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11-25
中学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5-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09-03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09-18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