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精选12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1
2009年教师节前夕, 温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指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 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这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 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美育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历史课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内容, 所以教师可以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
我所任职的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 这就决定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较低。在中招录取工作中, 由于要求学生的专业合格, 相对文化课的要求有所降低。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更难学好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 文化课的落后使学生对日渐深入的文化课越发不感兴趣或充满畏惧, 导致恶性循环。而文化水平也会慢慢影响到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的学习和他文化的学习一样遇到困难。
二是艺术生往往个性强烈, 联想丰富, 思维跳跃, 不喜欢按部就班。有的学生更认为搞艺术就要讲究天性自由, 不受约束, 对自己的要求松懈。因此, 部分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
2008年江苏省高考改革后, 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只考语数外, 这使得历史学科处于“副课”地位,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背背书, 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历史客观事实和给予的现成历史结论, 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审美有关,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 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艺术类高中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 因此, 相对普通类高中的学生, 艺术类学生的课时更为紧张, 加上艺术生的特殊情况, 他们更会忽略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绘画, 难免会不喜欢定性地坐在那里上文化课。现在又有一个发展趋势, 就是有些学生由于之前学习成绩不理想, 而选择就读美术特色学校。艺术考生的高考模式有别于普通高中生, 高三先考美术专业, 从省统考到学校单招, 间隔时间近2个月, 拿不到专业合格证, 他们是没有资格参加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的。综上所述, 学生对文化课的投入程度必然大打折扣。上课时, 学生笔拿在手上, 并不时抬头看看教师, 但他动笔不一定是在认真记笔记, 十之八九是在画画。翻开学生的教科书, 我们经常会在上面看到绘画图案, 更有甚者是教师的漫画肖像。
二
如何在已被分摊的课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所促进, 这就需要文化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史之所存, 美之所存。教师应在美术特色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抓住现行教材, 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 根据学生的美术专业进行引导。
学生在新学期伊始拿到新书都会有事先翻阅的习惯, 而美术类的学生对书中的图片则会较有兴趣。“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类文化艺术成果, 这是艺术美教育的很好教材。所以, 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结合书中已有的图片进行补充, 利用多媒体手段,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比如讲授文艺复兴, 在介绍了文艺复兴的背景之后, 我让学生欣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的图片。通过赏析作品, 学生了解到画家是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和现实的赞美,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渴望摆脱宗教束缚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讲到近代艺术,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有的美术作品画册, 有别于他们平时专业课从绘画技巧角度分析,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去讲解, 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又发现历史与专业的相互关联, 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师可以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众多, 虽然难免因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可以挖掘他们身上的审美价值去影响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素质。千百年来,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 中学生就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社会美还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历史必修2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我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主题, 举办了“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学生自己布置展板, 分工合作, 既培养了合作意识, 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还体会到了活动成果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还包括自然美, 既有自然环境的美, 又有人类改造世界创造的美。学生每年都会外出写生, 所以在涉及自然美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地写生的感悟, 让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发挥想象力, 激发创作灵感。历史教学中运用地图分析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不但体现了历史的文化的内涵,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空间再造想象。从汉唐两代长安城城市布局图比较中学生可以看到“市”的变化, 分析商业发展的情况, 同时对古代城市建设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美的教学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能轻松愉快地体验到美感。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新课的导入法、问题的设计和历史语言的艺术性。历史教师既是美的传教着又是美的化身, 身教重于言教, 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我, 美化自我。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渗透美育的同时, 教师还需要用其他形式进行有效的补充。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历史活动, 有电脑小报、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比如, 在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历史电脑小报的比赛, 学生不仅发挥了美术特长, 而且对历史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历史, 更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的理解, 结合他们对漫画的兴趣特长, 完成自创历史漫画。另外, 我还组织指导学生观看和历史相结合的电视节目, 如中央台《百家讲坛》等栏目, 这样学生既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 又拓展了知识面。同时, 在高一选修课中, 我校开设了影视历史剧赏析的课程, 我指导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 同时对影视历史剧进行分析, 开展讨论。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与审美有关, 怎样在历史课堂中对他们进行美育就尤为重要。新时代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更会为全面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与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黄武.中学历史教学美育初探.网络资源.
[3]蒋明德.挖掘教材美点, 渗透审美教育——对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一些尝试.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胜利.让历史课堂美起来亮起来——浅谈历史教学中蕴含的美育教育.美与时代, 2006.
[5]胡琛, 史凤春.以丰富的历史课堂教学开展美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 (12) .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2
美育,就是按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课标的要求
课标着重指出: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周扬说:“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的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做美的启迪者、创造者。
2.语文学科处处体现美、语文课堂是美育的重要场所
中学语文教材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之精选。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堪称经典“美文”。如:写自然美的《登泰山记》、《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同志的信任》、《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写人物美的《可爱的科学家竺可桢》、《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写劳动美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可以说语文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为中学语文美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美,施以各种美育活动,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般上课时,老师总采用先板书课题,然后阅读课文、提问、回答的模式来教学。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进行美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新颖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所讲文章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向美的意境。例如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前来,天山南北好牧场……”,录音机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接着多媒体显示新疆的美景。听完音乐后老师就可以运用设计好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新疆,游览天山的美景吧!”从而图文并茂地导人新课。
2.2通过课文阅读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2.2.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
2.2.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格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2.2.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2.3通过课文分析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3.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
2.3.2抓住美的形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2.3.3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
2.4在剖析形象中理解美。语文课本中塑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艺术的升华。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塑造了外貌美、内心善良纯真的卖艺女郎埃斯美拉达;外貌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钏人卡西莫多;外貌漂亮而灵魂丑恶的卫队长比思。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对这些人物形象加以剖析,让学生懂得人物美更重在内质的美――人内在的品质、精神、灵魂即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道为美的形像。《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的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因而这理想是崇高的;面对智叟的讥笑,他毫不动摇,决心子子孙孙干下去。这种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移山之举,是内在理想与坚强性格的外在表现。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鲁迅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学会从生活中吸取、捕捉信息,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生活的美。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扩充知识,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再次,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如参加植树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劳动之美。然后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最后,引导模仿,鼓励创新。
总之,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感知做得更实更好,这本身也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法;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5-01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计算机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
在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数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他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个过程,对数学美有更深刻的理解,把审美能力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行之有效地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并通过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往往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它能引导我们从美的角度去进行直觉思维(美育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最佳途径),从而越过分析推理过程的细枝末节,形成数学猜想,为探索找到正确的方向
一定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其说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或数学观念。确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有利于目前数学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为素质教育作为新型教育价值观,显然强调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数学教育中,应通过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智、情、意身心和谐发展,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培育出新时代社会所需求的、富有人性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所以,重视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
四、利用数学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辛钦说过,“根据我的多年经验,钻研数学科学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篇4
数学究竟美在哪里呢?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法、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其主要表现为数学的对称性、简单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它在结构、图形、布局、形式等方面体现了数学美。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数学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一、展现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何学常常带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但是,很多学生觉得经常与枯燥乏味的图形打交道,自然缺乏一种兴趣,数学便成了一门难学、难理解的学科。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内在美,那么学生从解答和证明中感到图形的优美,则是学习的最好收获。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在球和圆的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同样,正三角形、五边形等常用的几何图形也都是对称的,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对称美在数学解题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种对称的美在教学中是不容易被学生发现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再适时加以展现。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对称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于艺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着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欢乐。”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这些数学美,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
二、探索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数学之美,其实是一种探究之美。大凡学过数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一道数学题目得到解决的时候,当一个猜想得到证明的时候,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平凡之中发现新奇,迷茫之中豁然开朗,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在人们欣赏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快感,这有助于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促进人们向上发展。当一个个问题被发现之后,我们总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引发了学生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发现真理、进行创造的快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是数学教师的一项任务。比如,在做平面几何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把过程写出来,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当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图形后,他们会为自己发现的结果而感到惊奇。这时学生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审美意识增强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创设课堂活动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是抽象的,但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却是形象的。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1. 课堂教学设计的美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认真研究学生,选择教法,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充分体现数学的有序与和谐。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教学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尤其是教学层次的设计或步步深入,或为并列关系;教学内容要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应突出重点。此外,上课节奏的把握也很重要。同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班级变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控制语速,把握好停顿的时间。
2. 课堂活动情境的美
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的心智活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数学与艺术相交融、教师与学生共和谐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教学情境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重点、难点内容的处理错落有致;讲评与练习,自学与提问疏密相间。整个课堂既体现了教师的周密安排,又有课上的灵活处理。这种审美化、艺术化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5
平远县梅青中学 邱梅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标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在新课标推行的春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美育的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
语文课程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 美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
情境
写作训练
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一、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大
①
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2、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 ③
②
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学校因素
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
学生因素
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
3、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它
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比如在教学选自曹文轩《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1.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
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⑨
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
3.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4.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 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5.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
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
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陈钟梁《中学生写作美学》。4.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注:
①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10页。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77页。③④引自《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⑤⑥引自《古代文论选读》。
⑦⑧引自《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主编。⑨引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0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用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大熔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相铺相成的。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语言艺术,也是美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传播这些美的艺术的桥梁,在教学这些课文内容时,应抓住学生对美的渴求,把美的艺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呢?
一、领悟美的结构
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鉴赏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美。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阅读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在散文中,语言美体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较广泛较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如在朱自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还是父亲的背影,都显得格外的美。下面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散文语言的美学价值。如:“月光如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并加以用“静静”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一泻千里的瀑布般美丽壮观。接下来,作者写荷香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采用通感,把荷香比喻为“歌声”,并用“渺茫”来修饰,更显得天衣无缝,可见作者在锤炼词句方面的独到之处。文中众多的极具个性色彩,联想丰富,变幻多姿的语言,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应反复揣摩和领悟,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散文的语言美育价值如此,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并不逊色,如宋词,无论是豪放派的词还是婉约派的词,他们在用词造句中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在开头就用“浪淘尽”三字,极简单的三字,就把倾注不住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为读者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它既引领我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领悟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人才所产生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可见语言的感染力之独到以及审美价值。同样戏剧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也值得品玩,《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表露出的凄凉和不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无耻的地痞流氓无赖形象,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感触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并激发学生感受美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感受美的形象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产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上震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无论是鲁迅
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于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再如表现大量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教育。读者不仅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英雄人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仿效他们,模仿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四、体验美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我们心灵的重要原因。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一特征,就必然“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及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是借景抒情,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望文生义。重新激活文学作品中意象世界所蕴含的审美经验。为此,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贯通,引导学生品悟美的意蕴。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紧扣诗中有关传达审美意象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等词中,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理解感悟此首诗,使学生认识到此诗的清峻、深幽的境界,触动人们的审美情感。诗的形象是美的,耐人回味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人生感受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把那十分险恶的环境化为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心灵的再创造,赋予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出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这生真正从个体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启迪。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已的梦想与追求„„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一、品读文字,走进自然,领略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都很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神来之笔。借助文章的阅读,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美妙体验,走出课堂,步入自然,领略无数的奇异美景,让其体会到语言表达艺术美的同时,得到心灵的熏陶,拓展语言的美感。
比如,我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时,就借助课堂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欣赏氛围,让他们看到文中初春盎然生机的景象,原野萌动,新绿铺开,春水流淌,仿佛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展开,使其感受到初春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接着,我就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到清新语言背后的美丽大自然。文字虽然只是一种描绘,却能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其中,深刻地体会到内容的真实感,这就是优美文字的语言美。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不朽的主题,无数的古人都用写诗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钟情,字里行间尽显河山湖海的美丽。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一篇,品味文字,学生能看到西塞山前明媚的春光景色,空中飞翔着的白鹭,山间烂漫开放着的桃花,河中肥美的鳜鱼,还有那留连春光间自得其乐的渔夫,着蓑衣,戴箬笠,吹着杨柳风,沾着杏花雨,好不快活。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中含蓄语言表达的热爱自然之情,深切感受到诗歌语言之美。
二、分析人物,深入体会,触摸形象美
美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其通过情感的桥梁,触摸到人物的素养品格,感受到人性内在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体会到人物的人格魅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像《背影》中为儿子艰难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老父亲、《金色花》中穿过林荫湿发披肩的慈爱母亲、鲁迅笔下朴实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以及《水浒传》中三拳打死郑屠夫爱恨分明、不畏强权的鲁达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形象深入地分析,充分挖掘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触摸人物形象的时候,能加强自我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比如,在学习施耐庵的《水浒传》时,我就以其中鲁达的形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其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方面入手,去探究人物性格,再将其与郑屠夫进行对比,得出鲁达的品质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人物的形象。在赏析的时候,我们不要回避反面人物的分析,虽然他们没有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对其的了解能够反衬出正面人物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文学上的“美者越美,丑者越丑”。这样,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就能清楚地明白人性丑恶,使自己的灵魂受到洗涤。
三、精读文章,细细品味,感受主旨美
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不能一直停留在表面的鉴赏品位上,更多的是要深入其中,探究思考,发掘蕴含的思想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旨内涵,我们要围绕其引导学生精读分析,一边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一边提升他们的鉴赏发掘能力,促使其感受到文章的内涵美。
在教材中,有很多的经典名篇值得我们好好鉴赏学习,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中有很多处的细节描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深意,我就从表达上着手,让其找出细节描写,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找到了很多,像“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学生说在这里他看出了父亲年老但对儿子充满了关怀。接着,我就围绕细节描写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父爱以及儿子离别时父亲百般的不舍。学生通过这一主旨的认知,会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收获美好亲情的体验。再比如,我在教授《醉翁亭记》的时候,就注重对其中的精华语句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能明白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难消的忧愁以及希望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在《岳阳楼记》中领悟作者豁达包容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终生理想。对于文章中的深刻内涵,我们要带领学生积极探究,使其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情志之美。
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披文入境”,在文章情感的冲击下得到心灵的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发挥想象,走进作者的世界,体验意境美的同时触摸作者的心灵,自觉地站在审美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收获独特的美感体验。
比如,我在教授柳宗元的《江雪》时,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画面,让学生融入主人公在广袤江面上独钓的情境,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了解。接着,我让学生朗读,引导其发挥想象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领略到诗人在千山万径中生发的独特体会。再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注重情境的创设,先让学生听我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重点讲授其中的表达手法,尤其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早春图。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想象写作,引导其穿过时空走进自己的春天,尽情地自由发挥,描绘出心中的春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的审美观,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总之,关于学生的美育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将其渗透到具体教学中。这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助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语言、人物、主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感,完善其人格的发展。
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篇7
多年来, 体育教学更多地考虑健身强体的作用, 即使重视它的多功能价值, 也很少从美育的角度去认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爱美的人在不断增加。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运用形体训练进行美育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首先表现为培养完善的人体。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 对学生进行形体、姿态美的教育尤为重要。
2.1 形体训练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态
运用形体训练进行美育,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态。做到坐要端正, 站要笔直, 走要自然, 各种动作舒展大方, 克服弓腰驼背、摇头晃脑等不良习惯, 使身体各部位处于最合理的位置, 在外观上给人以美感。古人讲:“坐如钟, 立如松, 卧如弓, 行如风。”就是对体态美的形象概括。
学校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 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进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安排与美的形体、姿态相吻合的能体现、感受锻炼美的运动项目, 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教师应通过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 从形态和技能上完善人体, 使学生感受人体美, 热爱人体美;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身体姿态, 形成良好的形体, 提高学生形体、姿态的美感。
2.2 形体训练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运用形体训练进行美育, 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形体才美, 怎样才能形体美;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健美方法, 提高他们对健美人体的认识, 并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科学地安排体育课的内容, 使它真正成为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正确的动作姿态和健美形体的重要环节。
目前, 健美操风靡世界, 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报道, 在美国约有7000万人做各种类型的健美操;在意大利, 人们把健身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仅罗马就有40处健身场所;在西班牙, 舞蹈学校、体操、芭蕾和舞蹈中心如雨后春笋, 不断增加;在法国, 电视台的健美操节目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 我们社会主义的体育美育理所当然更应重视形体美教育, 并把学生的内在美好品质和创造性潜能完满地结合起来。
3. 运用讲解示范进行美育
追求美是体育运动的灵魂, 美融汇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中, 体育运动的美是通过形体美、技术美、动作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娴熟和谐、优美大方的体育动作, 给人以刚毅、潇洒的美感。
体育创美、审美教育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思维与以健身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相结合的感知、理解, 熟悉和运用体育知识, 掌握技术, 形成技能, 从而完成体育和美育的任务。体育美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讲解示范的特定含义和重要作用。
3.1 讲解语言美
讲解语言美, 就是教师的语言要精练、流畅、清晰、通俗易懂、生动风趣, 并应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讲解中, 精讲十分重要。所谓精讲, 就是讲要领、讲重点、讲难点。例如, 有的教师在教学前滚翻时, 把动作要领归纳成“蹲撑、团身、蹬地、滚动”;在教高抬腿时, 把动作要领归纳成“高抬平、下压快、撑腿直、重心起”等。这些都体现了精讲的要求。把动作技术美转化为语言美, 学生能愉快地接受, 产生美感效应。只有精讲, 才能多练, 才能产生审美体验, 才符合体育创美教育的特点。
3.2 动作示范美
动作示范美, 就是教师要做到:准确熟练、协调舒展、节奏明快、从容利落、自然优美。在教学中力求把每个动作都示范完整, 通过完善的示范动作把体育运动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体育运动美的同时, 激发学习的情趣。在学生进行练习时, 教师要强调动作的准确、规范、优美, 以美的动作、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达到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 在讲解示范中融进美的因素, 体现体育美育的特点, 就能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就会使学生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过程, 即欣赏—羡慕—向往—实践, 从而获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4. 运用场地器材布置进行美育
环境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态度和效果。
场地器材布置的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直观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 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
线条清晰、图形新颖、井然有序、丰富多彩的器材场地布置, 不仅会给学生一个美的印象, 一种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 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认识美、鉴定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 体育教师平时应多学些美学知识, 课前认真备课, 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 根据教材的特点, 精心策划, 并充分利用美学中的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 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 器械放置得和谐有序, 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身处优美的环境中, 由简单地喜爱发展到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灵感, 启迪美的艺术思维,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鉴定、创造能力、陶冶美的情操。
5.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美育
教师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 寓美于教。如耐力跑教材可以运用跑的各种图形、跳健美操和各种花样跳绳 (规定时间、次数) 等方法、手段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发展耐力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 配乐体育练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学生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 不仅可以缓解和消除由运动引起的单调感和疲劳感, 而且可以进入美的境界, 使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增强对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运用配乐练习, 要注意掌握好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课的准备部分进行准备练习时, 应配以清晰明快的音乐;基本部分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选择相宜的音乐, 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练习的内容相吻合, 达到统一和谐;结束部分进行放松活动时, 应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实践证明, 配乐练习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6.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美学修养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 教师本身的形象至关重要。
体育教师与其他课的教师相比, 其榜样的影响更加突出。体育教师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 给学生以美好的感染外, 还应在上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因为体育课传授知识技能教师不仅要靠讲解, 而且要用形象的身体动作示范, 这样的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体育美育教育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双向活动, 教师发挥自己在体育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掌握一定的体育美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看不见体育中的美, 不知什么是体育美和它的主要形式和创美的规律, 就很难自觉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如果教师的形体健美、精神振奋、穿着得体、教态自然、举止端庄、和蔼可亲, 那么教师本身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 必然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从而使学生产生良性的心理反映。有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产生愉快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 才能激发求知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食必常安,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迫切。教师自身的美学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因此, 体育教师应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评价的能力, 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 懂得审美意识, 这样才能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7. 结语
体育运动中处处含有美育的元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美育的作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且能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热情。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追求和捕捉美, 陶冶美的情操, 同时进行健身、健心和健美。体育教师应加强美学修养, 积极探讨和开拓体育教学中美的素材, 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体美、运动美和生活美, 提高他们审美、爱美和创美的观念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胡晓明.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4]美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编.1994—1995.
[5]袁爱玉.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初探.体育教学, 1999.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8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自然美及其功能
历史中的自然美,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美。自然美体现了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 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属性, 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自然美首先是指人所面对的纯自然的美。一切自然之物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许多千古不朽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物:“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展现了典型的草原景色;“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使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的雄伟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令我们沉醉于西湖的美景;“北风卷地百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给我们描绘出了边塞大自然多变的景色……
自然美还包括了另一种美, 就是人化了的自然, 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类通过物质力量或是精神力量改造过的自然。中国的“花”字从“草”, 从“人”, 从“匕” (即化) , “花”是由“人化草”三字所合成, 包含了“人化”的意义。事实上, 人化了的自然已经具有了一定人的意识的烙印。一些名胜地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除了它那纯自然的美让人产生美感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泰山, 作为五岳之首, 不仅是雄伟气势使之名扬天下, 而且历代封建帝王的封禅、历代文人墨客的墨迹大大地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泰山也就更加吸引人了。还有我国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都为历史中的自然美增添了内容和风韵。
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中自然美素材的挖掘、寻找, 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美、欣赏美, 从而实现历史的美育功能。从审美的意义上看, 自然美的内容既包含了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历史中的自然美, 其美育功能的落脚点同样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这些因素,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整个生存环境的情感, 进行爱护地球家园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及其功能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一方面,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 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挥出人的潜能和力量, 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自己的社会美来。在这种实践中, 人类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推动了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原始走向文明。在历史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处于上升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统治者政治清明,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关系基本和谐, 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优美。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 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表现了一种清雅恬淡之美。又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政治安定,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 国力强盛, 盛世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表现了一种富丽辉煌之美。
另一方面, 人类历史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 且是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而历史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斗争, 人类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创造着历史的壮美。那些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阶级、进步力量在斗争中展现出自由自觉的创造力, 他们本身是美的。有时候斗争胜利了, 正义战胜了邪恶, 新生力量战胜了腐朽力量,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时, 体现了一种喜剧美, 历史回响着时代的赞歌;有时候斗争失败了, 邪恶吞噬了正义, 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实践遭受到种种挫折,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流血牺牲, 表现出悲剧性的崇高美。历史进程中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都是历史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美的创造与美的毁灭同样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产生强烈的感情激荡。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因而人物美应该是历史教学中社会美的核心, 占有最突出的地位。比如在中国历史上, 从伏羲神农教人渔猎耕稼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美的;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醒”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美的;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顺应历史潮流振国兴邦是美的;从商鞅吴起到王安石张居正锐意变法改革革除积弊是美的;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美的;从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揭竿而起到洪秀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是美的;从孙中山创立民国到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美的……美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 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品质。我们记住了范仲淹是因为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操打动了我们;我们追念谭嗣同是因为他的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独立、富强的愿望和他为之而献身的时代精神。美的历史人物承载着某种精神与文化, 就美育而言, 人物美的价值极高。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反面人物, 他们违背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 阻碍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 如秦桧、汪精卫等。他们作为反面人物的出现和存在, 成为了正面人物的对立面, 也成为了一种衬托或是反衬。在历史教学中揭露历史上的丑, 反衬历史上的美, 也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任务。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美及其美育功能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历史学科中的美有历史中的美妙书法、传神的绘画、优美的音乐舞蹈、巧夺天工的雕刻、雄伟的历史建筑、精彩的文学作品等。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艺术家们经过艰苦的劳作把自然美和社会美升华为艺术美。历史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美的严格选择和提炼, 而且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他们用那独有的神韵, 向后人传播美, 激励后人向往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
古希腊古典雕刻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没有一个古代民族的雕刻艺术能到达古希腊古典雕刻那般完美的程度, 它们对于人们的眼睛、心灵和情感时时刻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并在人们的心中培育着美、和谐与崇高的感情。在鼎盛时期, 古希腊产生了三大古典雕刻家, 他们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塑造理想的人, “使他既富有智慧, 又表现出和谐, 具有尽善尽美的现实感觉”。比如《雅典娜神像》体现了战神气宇轩昂的形象, 同时, 神像体态丰盈、眉宇清朗、双目炯炯有神, 表现出了智慧女神典雅庄严、宁静安详的气质。作品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就是雅典城邦的繁荣昌盛。通过欣赏一系列的古希腊古典艺术, 我们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也会深刻地理解到幸福和快乐的人生理想, 以及体会到对人本主义与理性精神的追求是希腊文化的最根本特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拥有十分丰富的美学素材, 只要充分发掘、发挥出其功能, 就一定可以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 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 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 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 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 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 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 它们所展示的不还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 流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 经常使人一唱三叹, 流连不已”。所以, 灿烂辉煌的艺术所拥有永葆美的魅力, 是历史美育中最易激发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客体和媒介。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高于生活。艺术美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整的美育。相对于其他几种美而言, 艺术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又富有内涵而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感性上、心灵上和情感上有极大的震撼和感染力。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陶冶人们的情操, 净化人们的心灵, 进而促进人的精神的升华, 促进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最终使人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历史中的艺术作品, 它往往包含着艺术家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愿望, 同时也具有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貌。比如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我们可以知道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追求人文主义和反抗封建神学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人们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和对精神的冷漠忽视, 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和蜕化。因此历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发掘美和进行美育活动, 展示历史的美, 能让学生在回味、品味历史的过程中, 感受美、欣赏美, 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出美的因素, 实施美育, 历史学科就再也不会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学生必定能够获得许多新的感悟, 因为它不仅可以给人知识, 以启迪人的智慧, 发展人的思维, 而且可以培养人的道德,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人文主义精神会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这也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宗旨所在。
摘要: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美学资源, 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美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掘出这些美及实施美学教育, 不仅可以使历史更加具有吸引力,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9
一、体育美育在教学中的潜在作用
1、激发求知兴趣
凡是有兴趣于某事物, 人们总是会想办法去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 并对它产生愉快情绪的体验。因此, 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 没有兴趣, 人们是不可能积极主动学习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练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艺术性、趣味性、惊奇性等的精神感受。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固然与他们的正确的练习目的和方法有关, 但是也与兴趣密不可分。而所学项目中的体育美因素, 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从而刺激和调动他们练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练习动作或比赛表现的欣赏, 可以促发对体育技能、技术学习的直接兴趣。在直接兴趣的引导下, 他们渴望提高与进步, 由此引发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运用体育美的感染力, 以引起学生浓厚的练习兴趣、强烈的体验欲望。
2、启迪思想活动
体育的美, 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所产生的健康美。体育的特殊魅力, 主要从人体的健康美上表现出来。健康美, 是体育活动显现出的一种审美特征, 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 是真、善、美在体育中的高度统一。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但能使观众感受到美, 而且由于对运动的感知也能形成美的自我体验, 通过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心理反应对身体运动形象进行充分肯定。一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操作是否合理, 除了有实际的标准外, 还有美学的标准。如艺术体操, 健美操等。学生对于体育美的追求, 启迪和推动了他们的体育运动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性交融促进, 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
(1) 深化理解体育技术动作要领
在体育技能、技术学习过程中, 体育美育作为一种诱因,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欣赏, 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中;可以通过直观地感知, 加深对体育技能、技术动作的感性认识, 能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 有利于对技能、技术本质原理的理解, 帮助形成理性认识。同时根据体育美的和谐性特征, 让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进行全面分析, 理解技术动作每个环节的内在联系, 从而形成技术动作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使学生明确学习表现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促进技能、技术的形成和完善提高。这些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具体生动的体育美不但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的方向, 对加强所学项目的技术动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 陶冶思想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 人之爱美, 在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因此, 审美教育必须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当然, 审美教育在形式上应是自由的、生动活泼的, 它不应带有法制教育那种强制性, 也无须带有道德教育那种约束性。事实上, 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开启心灵, 引起精神的升华。体育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如果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以体育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在享受体育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就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二、如何加强体育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1、加强体育教师的体态美
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 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 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 它属于非语言信息, 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态语言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 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包含于体育教师实行身教的体态语言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这些因素, 又对体育教师实行身教产生积极作用。因此, 提出对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要求对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体育教师体态语言所反映出的举止风度、仪表神情及艺术涵养等方面, 可以直接窥视其心理素质、文化品位、思想情操的高低与美丑。因此, 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实质, 从体态形象上看, 主要是指健康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高雅得体的举止、意韵洒脱的神情、大方的仪表以及敏捷、熟练、协调和优美的演示性操作等;从伦理内涵上看, 体态语言表达真与善, 即反映正面精神品质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坚毅的性格、豁达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体育教师是双边活动的主导者, 学生对教师的各种行为及其活动表现, 有着探究、追随、模仿的心理, 尤其是教师的体态语言美, 更能引起学生心理、感情等方面的起伏与变化, 而且, 这种起伏与变化始终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 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例如, 在冬季教学中, 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 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仍然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 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 而且, 又鼓舞了士气, 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身在其中的教师, 精神萎靡, 动作敷衍、马虎, 甚至瑟缩着身体将两手插于裤袋中, 这种体态印象留给学生的是怕冷, 是懦弱, 根本就无美可言。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时刻注意体态语言所带来的好坏结果、美丑结果, 把美的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态语言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 激发学生对塑造优美体态语言的执着追求和力量。
2、加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师生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因此, 体育教师的语言, 除了与其他专业的教学语言有共性外, 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对体育教师来说, 言语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同时也带有倾向性。
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运动, 体育课往往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要求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克服障碍, 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胆识的目的。譬如, 对于跳马和器械体操, 部分同学往往产生畏惧心理, 出现“混课”现象。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体育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理解其行为。然后用语言这个被视为最有力的、万能的刺激物, 使学生明确课堂任务。如果教师乐于采纳学生的观点,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 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任务及具体要求上形成一致的理解, 消除其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体育教师语言还可以润滑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体育课堂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场所, 这里面也存在着人际关系问题。要运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融洽, 课堂教学就越容易进行;师生间言语交流越频繁, 就越能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课堂教学就越有保证。相反, 若教师的行为不符合人际关系中交互的准则和规范, 就容易产生不协调的课堂气氛, 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动作技术信息灌输给学生, 要让学生养成交流思想、积极尝试的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则及时地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想方设法地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当众给予及时表扬, 这往往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极大的反响, 令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里学有所得, 体验成功和快乐,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3、加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 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 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和内涵的积极、全面的把握和领悟。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 二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 有鉴别才能欣赏, 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质的不同, 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也不同, 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深刻揭示出:“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神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生在审美活动中, 会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问题在于他们有的观点正确, 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 有的低级。有些学生以洋为美, 以奇为美, 以奢为美, 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作时髦去追求, 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体育教育是集人的美的动作、美的意识和美感于一体的教育, 它以人体和动作来表现自身的美, 并通过动作去塑造美, 创造美。通过教授者的示范与讲解, 人们去感受和欣赏美, 通过自身的练习去重新塑造美和创造美, 并在这一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经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审美教育, 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必将得到逐步的提高。为此, 我们通过体育教育大力提倡美育, 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审美实践, 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美的意境中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学教育, 寓美育于体育中, 美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 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因此,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美学修养, 以便更好地体现社会的良好精神面貌, 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美育教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起着积极作用。体育中的美育不仅有它自身独特的教育手段, 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体育美育的潜在作用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中美育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功能,审美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田珊:《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美育素质》, 《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
[3]卢俊:《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探讨》,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0期。
[4]黄祁平:《加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育的思考》, 《体育文化导刊》, 2006年第2期。
[5]王金龙:《试论体育美育》, 《福建体育科技》, 2005年第24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0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 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创设几个“美点”来陶冶学生。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 即使是应用文, 那短短的电文也有它言简意丰的凝炼之美。因此, 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 把富于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及不同材料的特点,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先后与主次、方法和步骤, 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准备好启发点、点拨点, 达到预期之效果。总之, 备课时要做到通盘考虑、胸有成竹, 只有严谨地“运筹”于课前, 才可能“决胜”于课堂之上。
二、借助读来感受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其中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 我们提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与作者心灵相通, 真正读懂文章。当然,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的美, 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通过读,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 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 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范读、引读、播放录音, 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 围绕审美目标, 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总之, 对语句的理解要靠读, 感情的共鸣要靠读, 境界的领悟要靠读, 读而生情, 读而品味。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真正读懂课文, 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三、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周围, 其实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得到美的教育。如:朱自清《背影》, 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 也能不由联系到自己与父亲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深刻教育,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感悟美的能力。
四、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 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 广泛地联想。例如文学作品, 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把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来, 我们也要通过这些语言的理解, 联系自身的经验, 在头脑中再现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 由此感悟到文章的美。但仅此还是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由浅入深地进行辨析, 联系时代背景, 体察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的内蕴, 再加上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认识水平等,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便形成了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总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从中欣赏美、理解美、感悟美。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的多媒体教学, 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 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 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唤起美的情趣, 拨动美的心弦, 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 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如我在教毛泽东诗《七律?长征》这课时, 我精心制作了课件, 在课件中穿插了两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动画片断, 即《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 实情实景的欣赏, 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心体验远远超过了课本上的几个字。因而作为一名年轻语文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现代教学理念, 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 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 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 达到美育渗透目的。
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丰富学生美的感受, 切实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 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自已成为能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者。
总之,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地语文教师, 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 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受到美育的熏陶, 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用“美”去放飞自已的梦想与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85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摭谈 篇11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笔者认为在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
我们要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社会的变化,从而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领略自然美
大自然的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现成教材。如:蔚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灿烂的群星,朝晖夕阳,雨后彩虹,潺潺流水,缕缕炊烟,笠翁静钓,白鹭翔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等有形体美,有线条美,有色彩美,有声韵美;有动态美,有静态美。这一切,都会给人以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余,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
(二)领会社会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好人好事,显露了人的思想美、心灵美。例如:2005年我校初二学生张普中,身患白血病,但他本人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不放松,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庆市“宏志班”。张普中在我校学习期间,全校师生纷纷捐款给张普中治病,这就更反映了广大师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美。
二、结合教材进行美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美育功能很强的文章,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成果抑或审美对象。它为学生施以美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美育功能的作用。例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声色俱全,展示了散文的“三美”,即:景美——情美——哲理美。课文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散文诗意,给人以美感是多方面的。总之,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美育教育功能。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使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三、积极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一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然后进行整理。例如,赵怊华同学《闪光的泪花》,通过观察,写雨中两位小学生助人为乐的小故事,揭示了小学生的美好心灵,获市级作文竞赛二等奖。
二是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例如,学完《故乡》一文后,我们要求同学续写宏儿和水生这一代人的生活情景。又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要求同学们写“假若于勒真的富了,他们一家团聚的情景。”神奇的美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灵感和激情。进行这样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相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廖毅.浅谈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美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2).
[2]王瑜.也谈语文美育(一)——关于语文美育基本任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张天喜.语文美育教学的特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12
《诗》则是 《诗经》, 其作为教材,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 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也可用于政治活动。那时, 文史哲不分家, 所以, 并没有单独的学科, 也就意味着没有单独的语文教学的科目, 只有 《论语》等著作中出现并提及关于教育的方法。汉代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 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 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唐代更是有诸如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创作, 使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者们更加关注于诗词的创作, 因为它是一项重要的考试科目。韩愈,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唐代人, 他强调 “三纲”, 其以儒家经典教育人们。至宋、元、明、清时期, 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如宋代的朱熹,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 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 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 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由于诗词朗朗上口, 在古代常用于少儿的教学,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背诵法以及朗诵法。
2 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对于怎样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入, 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步骤: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2. 1 做好讲课前的导入工作, 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古诗词, 是历代大家抒发情感主要方式之一。因此, 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便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诗中的境界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协助学生从古诗词中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从内而外的 “爱上”诗歌。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好的开始, 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词时从导入着手, 使学生向往诗歌。在讲授古诗词之前, 讲解一下与这节课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例如在作者身上发生的一些较为传奇的经历, 或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事不与现代社会相同的, 差距较大。比如有的教师在讲陶渊明 《饮酒 ( 其五) 》 时, 先从其“五柳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讲起, 即 《五柳先生传》是其代表作之一, 突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 从不贪慕名利的高雅情操, 还有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此外, 一些教师讲授李清照 《武陵春》时, 因为此时的她人在中年, 却已成遗孀, 借暮春之景,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写出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这样讲还不能完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此时的李清照能够写出如此悲凉的词作? 紧接着这位教师就讲述了李清照的一生坎坷经历, 将同学带入李清照的境界中去。因为早期, 李清照是个富家小姐, 从小就知书达礼, 是位大家闺秀, 非常的天真活泼、娇羞可爱。又举了一个课外的例子, 就是在其在 《点绛唇》中那句被大家熟知的表现诗人羞怯行为的一句诗, 将她大家闺秀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的她与 《武陵春》的她有着很大的不同, 无论环境还是心境上面。在另外的一篇 《醉花阴》中则表现她另外的一面, 即婚后丈夫外出, 妻子对于丈夫的想念以及眷恋, 正因为其与丈夫赵明诚那些年过的甜蜜的日子, 与此时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 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词人在少女、人妻、晚年时期的不同感受, 教师这样的讲解方法, 就使同学们能深刻了解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另外, 讲到李清照 《醉花阴》时, 教师还不忘讲述其与夫赵明诚对诗的佳话, 从这个故事便可见这两位才子佳人非常的相配, 可想当年生活多么恩爱甜蜜。通过这位教师生动的讲解, 同学自然会对古诗词有更高的期待, 也更加能进入古诗词的境界, 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 2 从诵读入手, 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感染人
语文教师讲授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就是———朗读。用激情且优美的声音来感染学生, 体现了朗读的重要地位。朗读把笔墨转化为言语, 把积聚消息符号的载体复原为作家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 使文章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 与作者直接互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阅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发音, 对文章中字词的掌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 往往会使句子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将一句话的句都读错, 学生则会对这句诗乃至整首诗都有了错误的理解。教师可以先范读, 让学生标示出准确的断句, 或者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3 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中的美有着具体的感受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诗歌是语言最为精致的体现, 诗是一种声音和情感的和谐, 古代的诗词很特别, 是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来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 教授古典诗歌时, 就要注意琢磨、反复咀嚼言语, 从语言方面挖掘其美的内在。古诗词中的语言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表现, 因此诗词教育要着重体现在语言层面, 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验意境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 无一例外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作家的作品中, 一定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热情和感性的表现, 也就是说, 在社会中诗人经常用诗歌来表达意境。因此, 古典诗歌教学的中心在于将学生引领进入作者的创作天地,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心理, 理解诗人的精神面貌。 “文如其人”等表明, 诗人将其人生抱负和思想观念都融合在诗作中, 所以在诗中体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是必然的。于是, 古诗词教学应把握诗人不同的气质和天性, 领会作者在不一样的情境下的人生及其对人生的态度。例如, 通过杜甫的诗,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颗为国担忧的心。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 其三) 》可以现实他的那份享受自然, 不问官场的那份悠然恬淡。李白 《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旷达乐观、浪漫的性格。
2. 4 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教具。
美国学者曾指出: 一件没有被感官作用的事物, 是不可能被我们直接欣赏的。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除了课本就是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这些不能完全的将古诗词的美好体现出来, 导致学生对其没有兴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则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电器设施来进行教学,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多媒体。比如, 在学习苏轼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诗人当时的场景再现到课堂, 让同学们感受在那样的一个夜晚, 作者在哪里, 在干着什么, 抬头看向哪里, 低头想念谁? 这些场景在头脑中反映出来, 然后可以播放一些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 或者那首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 对同学们进行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渲染, 同学们更能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 “听”, 学生能牢牢的记住诗歌内容, 沉浸于诗歌的完美感受中。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育方面我们还要做好巩固工作, 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一定要运用得上,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古诗词对学生们的影响, 不要只机械的记忆, 为了应付中考, 也不要只是每天在黑板的一角写上古诗词, 硬性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要在一些其他的课程中发挥古诗词的作用, 比如在写作课程中可以将符合的古诗词加入进去, 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仿写活动, 能拓展学生们的思路, 也能发现学生们的长处, 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等。
3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每一首诗歌, 都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创作, 在同一社会背景下, 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想法。如讲授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就一定要介绍当时朝廷的状况, 因为这样才能延伸出孟浩然是因为在官场没有发展前景, 心里难过, 以至于落落寡欢, 才写出这首诗, 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总而言之, 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更强的专业知识, 以及肯专研的信息, 要尽量摆脱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 要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热爱古诗词、善于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7
[2]王小辉, 周娜.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138-139
[3]杜卫著.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 2005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推荐阅读:
中学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5-13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05-26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08-09
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11-21
中学数学中的兴趣教育11-18
中学数学中的发散思维11-28
中学数学中的情感教育01-25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07-31
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05-11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