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共12篇)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篇1
美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人们始终在生活中寻觅着现实美、艺术美和行为美,且不断审视、感受、领略其中美的真谛,用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 ,使我们向美的生活靠近,使我们趋于完美。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自然环境及现实生活之中,在小学体育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美,小学体育中的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虽然美育并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小学体育本身的内涵所致,小学体育教学具有美育的自然条件和客观效能,因此就提出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美的问题。
一、寓美育于师生形象中
小学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其言谈举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从仪表方面看,小学体育教师应衣着得体、朴素大方且富有美感,给人以正气。由于小学体育的特殊性质,不同的小学体育运动项目决定了不同的服装类型,而小学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所教课程的内容,穿着不同风格的服装,如富有朝气、颜色靓丽的滑雪服装,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体育课中要求学生仪表端庄、服装整齐、举止文明,而且有良好的身体姿态和精神面貌。上小学体育课穿运动服,不仅是做动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而且能增加同学的运动欲望,促进注意力集中,使学生从中体会美的感受,心灵受到美的陶冶。从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运动着装时多以邋遢为主,更多人将运动服套在牛仔裤外。虽然这种现状表明学生追求时尚,但也反映出学生对运动服的错误理解,而怎样改变其观念就更需要小学体育教师的不断努力。
二、寓美育于小学体育活动中
小学体育的基本属性是人的肢体运动,从远古时期以索取食物为主要目的,到现代的娱乐、休闲、健身等目的,不同的小学体育活动都体现着不同的美。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其客观效果是强化其体能。这种强化、提高体能的过程是在运动中完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运动技能的完善,对美的升华。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美。小学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其成长发育的需要,激发和培养他们主动锻炼的意识。而教师本身更需要运用优美的动作给学生做示范,并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提示,且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等手段,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迸发,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引领学生全力以赴,投入到历练身心的小学体育美的活动之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运动天赋比别人差,感觉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如别人,对体育运动提不起精神。当一个人对某事有好感时,就会多投入精力加以关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想办法主动了解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开导、表扬等方法,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对小学体育中的某个项目产生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与此同时认真钻研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充分运用美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参加体育运动带来的愉快心情,分享运动带来的美感。
小学体育有其本身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从中得到乐趣,感受到运动美;游戏有游戏规则,教师要对那些在活动中即使落后也坚持到底,且能遵守规则的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学生行为规范。例如,在排球课上,要教育学生不要用脚踢球,爱护公物;在足球教学中,若同学之间发生意外碰撞而跌倒,要教育学生主动致歉示意并上前搀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团结也是一种美。
三、寓美育于教学环境中
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的规律很多,更要考虑美学的因素。将枯燥、呆板的教材,单调的练习进行情境化处理,使其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得愉快、练得开心。适当把学生带入自然环境中,对于提高他们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体育课教学环境的布置也十分重要,要适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如田径中长跑,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比较枯燥乏味,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改变这种窘境。教师可将此类教学内容设计成定向越野形式,离开田径场到校园区、街道、田间山林,利用天然的教学环境达到超乎寻常的效果,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享受了阳光,享受了自然,享受了小学体育的美。
四、寓美育于教学手段中
小学体育教学就是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达到主动锻炼身体的目的。合理将美育功能融入到教学手段中,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选择有新意的教法、学法。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前提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必须要创新,研究透彻,研究到位,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并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如通过“民族传统武术”教学,开展“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到位”活动;在乒乓教学中,开展“比一比谁在单位时间内反手推球挡球回合最多”活动;在足球教学中,开展“比一比谁的定点球踢的最准”活动,等等。在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将优美的体育技术动作展示给大家,以此来激励学生去力争上游。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篇2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㈤形象美。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显示了形象美。
所有这些,都是古诗所具备的进行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到这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随着诗人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朗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从而达到美育的根本目的。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在沁人肺腑的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之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古诗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一句话,美育是为了人的完善。
三、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㈠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㈡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㈢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㈣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色彩艳丽、景物迷人。学生理解了描写春末夏初客店周围环境的两句诗句,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谁能根据诗句的意思画出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最后将画得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小路伸向村外,看不到头。小路两边树木的绿叶并不那么浓密,光线穿过稀疏的树叶在地面上照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学生看到这幅图,不禁吟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样,学生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诗意,体会感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培养了他们感受艺术美、鉴赏美的能力。
㈤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3
关键词: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道德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85-01
小学语文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在“美”字上。这种美或表现于形象,或交融于景色,或流露与情感,或蕴涵于理念,或发之于节奏韵律,或见之于语言文字。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小学生基本的心理要求。美好的事与物,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更能激发他们追求美的动力。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到学习语文得快乐。以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以达到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一、语文教材的“美”表现为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道德美。
1、形象美
有的展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或美妙的景物。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有的描述了雄伟的建筑,如:《颐和园》《赵州桥》等。有的介绍了世界风光,如:《威尼斯小艇》等。教材中不仅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语言美
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给学生以语言美的熏陶,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典范,如:《称赞》以课,小刺猬称赞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小獾称赞小刺猬:“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从细节处见真诚,从平淡中见深情,使学生懂得欣赏别人、学会称赞别人。
3、意境美
语文教学中很重视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如古诗中精练的诗句、音乐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优美的意境,令人陶醉。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领略了语言塑造的意境美,愉快的接受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4、道德美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如:《窗前的气球》,科利亚生病住院,同学们用气球向他表示问候,赞扬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如:《浅水洼里的小鱼》,通过孩子把浅水洼里的小鱼扔向大海的事,说明他善良、执著,懂得珍惜生命。这些道德美,都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内在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同时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美育呢?
1、展示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教材中美的内容,淋漓尽致的展现给学生,如
《欢庆》一课,文中描写语言优美,内容生动,可谓文情并茂,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祥和的图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学生由观看欣赏美到品味感悟美,再到评价称赞美,学后可让学生画一画文中描述的情景,想想一下,假如你亲眼看到举国欢庆的场面,你会说些什么呢?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揭示美
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含蓄,学生不易体会,要求老师着力去挖掘,使美的内涵显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接触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如《父亲和鸟》一课,文章只是通过“我”父亲关于鸟的对话,并没有写父亲怎样保护鸟,为鸟的生活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尿的深层了解,来表现父亲爱鸟。他看一看闻一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多少鸟,真神!父亲对鸟很了解,幸亏它不是猎人,更表现了父亲知鸟爱鸟,学生通过诵读赏析,从中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融洽的,对父亲由敬佩到赞颂,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汲取人物美的养料,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待人的道理。
3、创造美
认识生活的主人,它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美,而且还总不自觉的创造美,正因为如此,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如:生活环境的美化、服饰的美化、行为习惯的美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化,从而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因此,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实施美育,是教师的天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助于教学内容情境美、内在美的揭示, 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教师形成共鸣和融合, 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 将其审美情趣、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提升, 并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养成,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然而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则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现在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提出几点实施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引领学生品读文章, 进而欣赏美和发现美
汉语具有细腻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 使学生将美因挖掘, 同时对美予以欣赏, 使汉语在美育教育中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一是引领学生对大自然的环境美予以欣赏, 如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对五彩池的美予以感受, 进而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此之外, 还可以对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智慧予以赞颂, 进而将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二是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美予以感受, 通常情况下, 作者的审美评价和审美认知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的, 因此这些人物自然也就成了学生行动和学习的榜样, 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三是引领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美予以感悟和感受, 生活是语文教材的源头, 因此在教材中无不反映着生活, 假如在教学中对反映现实的佳作予以分析, 就能让学生对生活的真善美、友好的关系予以了解, 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二以多媒体为载体促进学生美感的培养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 在美育教育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差、阅历浅等因素, 再加上对于美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和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 自然也就很难得到满意的教学成效。然而, 多媒体教学工具则能够有效地改善以上的不足, 凭借其动态可感性和声情并茂的视频优势, 能够使学生深受美的熏陶。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暮江吟》时, 要将诗词形神结合、情景交融的画面真实地向学生展现, 并让学生感受新月的闪亮、夜色的朦胧、江水的宁静, 对和谐舒适、亲切安闲的意境予以体会。这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对古诗词进行单一的解释和翻译是很难达到的。而笔者则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结合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图画, 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感受, 陶醉于美景之中, 进而对学生的情操予以培养, 进而形成审美共鸣。除此之外, 以多媒体进行美的情境的创设, 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予以激发, 教学成效显著。
三以语文作文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作文涉及了解说、议论、抒情和状物等, 并且均是以情感为中心, 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才能产生情感活动、想象和联想, 同时将感受获得, 保证作文的真情实感。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手段主要是: (1) 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学生的语言不断丰富, 想象不断启发, 并将美的感受获得。如在讲《翠竹》时, 为了让学生对冰雪覆盖下翠竹不折不挠精神加深理解, 可引领学生将人与翠竹进行联系、联想, 如在恶劣的环境下宁折不弯的气节是值得学习的, 进而使学生受到启发,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2) 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 如助人为乐等, 使学生之间的友爱彰显, 进而将温暖、友爱传递, 在平凡中凸显伟大, 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审美心理的培养, 并付诸行动。
四对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进行挖掘
教科书的编排是独具匠心的, 因此, 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无不凸显着美育, 同时这些内容也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概括, 除了具备作者的思想感情、美的感染性之外, 还具有思想倾向性, 且需要进行形象的思想灌输和宣传。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成绩意识, 将教材的美育内涵充分的发掘, 以美引善、以美育德, 以美的、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吸引人, 对形象充分的领会和分析, 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影响, 进而转变学生的身心结构, 并深受美的启迪,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尚品德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身心的健康发展等, 是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意识到小学语文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手段, 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创造美、展现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 并深受美的感染、鼓舞和吸引, 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学周刊, 2014 (30) :130
[2]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90~9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5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篇6
一、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美育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则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各阶段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系列目标,虽主要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但也整合了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维度目标。概括起来,小学语文美育的核心目标是感受、欣赏,以及表现、创造汉语言文字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素材
小语教材文质兼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科书,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领略教材的内容美,学习教材的形式美,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1、自然环境美。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北京《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等。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设计所表达的美,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2、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3、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
马克思讲,“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教学美这一极其重要的美育资源,教师务必不懈追求教学的审美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7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美育便是艺术教育, 是音乐、舞蹈、美术老师们的一亩三分地, 与其他学科无关。时至今日, 这种错误观念仍为众多教师及家长所认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多年的教学实践令我深有感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非常重要, 它关乎每一个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一点心得体会。
小学生情智初开, 对美的认知还比较抽象模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应分为三个阶段, 即辩识与感知阶段、欣赏与体验阶段、实践与创造阶段。
一、辩识与感知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辩识与感知美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与分析能力, 让学生能够辩识真善美与假恶丑。要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认知美景、美心、美情、美德、美文等各种美的存在, 让学生明白美是人类素质生活和理想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色彩是比较直观的, 能带给人最直接的情绪感受, 低段的语文教学可利用色彩的情感性让学生感知美。譬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味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色彩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感受春雨神奇的魔力, 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美的冲击。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的图画》, 这也是一篇描写美景的文章, 山野中的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蓝天、大雁和勤劳的人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色彩明艳, 充满美感, 再加上文章语言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诗情画意。这样的文章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美感的,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让学生在品读中享受丰美的精神大餐。
小学低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感性, 他们往往认为表象漂亮的人或事物便谓之美, 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引导学生辩识区分生活中的美, 比如:风景美、心灵美、真情美、情境美、音韵美、格律美、图形美……
二、欣赏与体验
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欣赏美与体验美的活动,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理解和欣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写景的文章, 这样的安排是比较符合小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的———以具象认知为主, 逐步向抽象认知发展。的确, 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直观而具体, 让人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兴奋欢悦。
但美景并不是美的全部, 美情、美德、美心、美文也同样令人心生感动。山野河海、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雷云电、雨雪雾霁……大自然的狂野广博与生生不息充满了自然之美;精美的古建群、石刻、园林、书法……处处彰显着艺术之美;经典唯美的古诗词灿若星河,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清雅的格律之美;文天祥、詹天佑、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国之栋梁胸怀拳拳报国心, 甘洒热血写春秋, 大美无言, 又怎一个美字了得?
语文教材里的美无处不在, 看!《孔子拜师》让孩子们明白了尊师重道之美;《搭石》中无私淳朴的乡亲们让孩子们懂得了奉献之美;《巨人的花园》传达的是包容之美;《独坐敬亭山》中李白欲让学生明了的是那种孤独美、凄清美;《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诠释的又是生命之美、不屈之美;《小英雄雨来》的主人公则告诉孩子们, 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是最美的!
这么多的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呢?显然, 仅凭学生个人感悟是不够的, 还有赖于教师去引导、去激发、去挖掘、去剖析、去升华。就拿《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来说,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杏林子的生平, 孩子们才能体会到她写这篇文章的寓意, 顽强的香瓜子、不屈的飞蛾、坚强有力的心跳, 这不就是杏林子不屈精神的写照吗?这是无上之美!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之美!这种美在令人震撼之余又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 从而真正获得美感体验。
除了教材, 教师还要经常上一些美文欣赏课, 或者鼓励学生在课外欣赏佳作, 让孩子们在阅读、聆听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提升审美能力。
三、实践与创造
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 写作是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它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阶段, 学生大都能够正确判断善恶美丑、高雅庸俗、曲直是非等, 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习作是最能反映学生审美成效的践行手段, 反之也是语文教学中最能锻炼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方法。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创造美, 让学生绘美景、颂美情、扬美德、写美文。通过写作,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将渲露无遗, 而系统的、有目的的习作训练也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当然, 写作不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唯一途径, 吟诵、讲故事、办手抄报等都对提升小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大有帮助, 这些手段是可以多管齐下的。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8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
数学是一门美感性很强的学科, [1]有人说,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 就是通过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美”, 来培养学生认识、欣赏、爱好和创造数学美的能力的教育。但是,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数学是潜在美很强的学科, 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2]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 从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主要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也不能舍本逐末, 背离小学数学教育的大局。诚然, 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劝中, 我们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初步地萌发对数学中的美的认识和欣赏, 但这绝不是主要目的。那么,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 就是将美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中, 用以优化小学数学教育。其二, 就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美育。从数学的角度来看, 前者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接纳美育, 就是因为美育中蕴含着我们当前数学教育所缺乏的、却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数学教育的有益成份。
二、美育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 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看
数学是一门高度严谨极为抽象的学科。它用数字、符号、图形这样的语言来精确地描绘现实世界。虽然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像数的认识和运算、图形的认识与变换、简单的数据统计等等。但从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天起, 这些知识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数学色彩。哪怕是最简单的数字, 也是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一个桃子, 一张桌子, 一匹马, 一座山, 一堆沙子, 一筐苹果”中抽象得来的。如果没有这些生动具体的形象做基础, 数字概念是无法建立的。因而对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 进而形成长久的数学兴趣至关重要。
(二)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受小学生的年龄限制, 其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小学阶段只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门这一阶段不可逾越。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以大, 生动可感的形象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进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英国学者比格斯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速度比我们要慢得多, 他们要通过实际活动才能够掌握概念, 进而学习思维。因此,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离不开美育的原则。
(三) 从小学生的知觉特点看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 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 其目的性较差, 尚不持久且极易分散。因此,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 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 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 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常常提到的“创设情境”, 实际上就是针对小学生知觉的特点, 根据美育的原则而采取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四) 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上看
数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使学生学习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确定性的内容, 来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而这些确定性的内容必然是被规范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对心灵自由的限制。如果我们安于固守在这一狭小的天地, 必然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容易造成我们思维的机械和僵化。因此,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贯彻实施, 有利于改变数学教学中的沉闷的教学气氛, 必将为张扬个性、追求创新和求异思维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面临的困境
中国的“美育热”时至今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可是, 这么多年来, 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呼声甚高, 收效却甚微,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 要想将美育渗透到数学中去, 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我们的教师能否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呢?我们的整个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加上文化艺术设施的极度缺乏, 很少有过欣赏名画、倾听名曲、参观展览的机会。可以说, 对美先天不足, 后天又营养不良。因此, 教师的整体审美素养和品味都不高;其次是教材的编排方面表现为缺乏趣味性, 并且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从中我们看不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 学习数学到底有何用处?还以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材为例,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红参加数学比赛, 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握一次手, 小红一共握了39次手。参加数学比赛的一共多少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怎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称其为“冒牌应用题”。可是这种“冒牌应用题”在我们的教材中随处可见。不要说形成学生的美感, 就连最为宝贵的对数学的兴趣都会因此而丧失的;再次, 表现在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学生一直是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选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数学中的美育当然也不例外。在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根据国内外有关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 我国学者张奇指出:小学生的审美欣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但在审美欣赏水平上仍然处在对一般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事物美的特征的一般欣赏水平上。艺术水平的欣赏在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学生中才开始萌发;另外还有小学数学学科与教育评价方面的问题。数学显然是所有学科中最抽象的学科。数学不像音乐与绘画那样酣畅淋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也不像音乐绘画那样能够直接引发人感官上的愉悦, 进而与作品同呼吸共命运, 达到审美者独特的审美享受。因此, 我们很难从小学生的嘴巴里听到对数学的由衷赞美!同时, 我们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往往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应试教育这条枯燥单调、束缚人性的道路上前赴后继、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而美育因素从来就没有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落实就是一纸空谈!
从上述种种情形我们可以看出: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贯彻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策导向、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小学数学教材的更新改进;更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美育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美, 能唤起学生的愉悦, 反过来, 它又能激发学生去创造美。[3]当然, 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学学科本身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美育”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或感化,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对提高人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数学美
参考文献
[1]赵和平,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的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2]许嵘嵘, 让美育走进小学数学[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03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篇9
(一) 忽视审美情趣培养
众所周知, 若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就必须增强教学中的美育。然而, 现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导致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学生读物越来越多, 许多学生对课本之外的阅读作品的兴趣多于语文教材。从十几年前的武侠、言情小说, 到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学生阅读资料的转移, 从一定角度证实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 学生更加注重考试的分数, 写出来的作文完全脱离自己的真实情感, 整个文章结构都是编造出来的, 完全脱离生活。教学目标单一, 注重考试, 忽视素质, 已使语文教学背离了感情真实、文从字顺的初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审美情趣培养, 学生体会不到美感, 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
(二) 美育活动开展不充分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美育特点的课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 这些文章既具有知识性, 也具有艺术性, 这些课文对小学生性格、个性等方面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进行教学, 对教材美育挖掘不深, 导致课堂美育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有些教师关注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美, 但仅限于语文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美, 没有置身于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美之中, 所以也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美。
(三) 美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对某小学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2%的学生认为, 语文教师讲课时基本没有表情, 38%的学生觉得老师提问题没有针对教材或针对性不强, 问题的顺序也显得杂乱无章。只有25%的学生认为, 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能根据课文的不同, 创设模拟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意境。另外, 36%的学生认为, 教师板书不够优美, 逻辑性不强, 不能体现出本课的重点。有35%的学生认为,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仅仅有44%的学生认为, 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有效的开展互动, 让学生充分进入学习角色。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得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开展状况不够理想。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审美活动, 就会慢慢失去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问题根源
(一) 教师观念落后, 美育能力不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缺失, 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美育教学观念不强, 没有建立正确的美育观。美育不是“美育教师”的专利, 所有学科的教师只要合理运用都可以达到美育的状态。小学语文课程, 如果从内容到形式安排得当,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课文内在的美感, 它本身就很自然地成为欣赏的对象, 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美育能力不强, 没有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授课时的目标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 却忽略了美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二) 美育途径缺乏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语文教学, 把语文教学和实施美育的有机结合人为地割裂开来, 致使语文美育缺乏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有的学科特性, 决定其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交流。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课文都是意境优美的文章,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和体现, 每单元课文之间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所以, 每篇课文的教学方式都应特点鲜明, 做到各种文章区别对待。除此之外, 由于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对每篇文章领悟也各不相同, 教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目前, 有些学校, 由于教学观念还相对落后, 每位教师无论教授什么样的文章都千篇一律, 没有重视文章的差异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
(一) 深度挖掘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实施美育教育, 语言美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的语言, 用优美的语言积极地引导学生重视课文的内在美。正如于漪所说的:“钟情于祖国的语言文字, 就直接触摸民族的历史文化, 领悟其价值和精神追求, 体验各个时期各类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与语言文字为伴的过程中, 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你一心一意热爱它, 它就给你丰厚的回报。”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由于自身认知的特点, 经常只是浏览教材, 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 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用心去感悟, 认真品读作者意图。
(二) 着重发掘形象美
形象美是指教师授课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掘文章的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发达, 再加上形象储存匮乏, 有时仅凭简单的文字叙述, 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文章的情形, 唤起美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美的形象, 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 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阅读.《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J].《湖南教育》.2006 (09) .
[2].于漪.《语文教师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08 (04) .
[3].王家伦.《论语文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9 (03) .
小学电脑绘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0
●欣赏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 经验有限, 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 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教师在创设情境前, 应提前主动体验, 进入情境, 缩小成人和儿童之间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的差异, 把学生感兴趣的、有趣、新奇、新鲜的形象展示给大家:如“我家的家具”、“我给爸爸妈妈设计服装”、“喜羊羊和灰太狼”……凭借想象去认识生活, 表现生活。教师要精心挑选美术作品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觉, 通过自己的探索, 去感受电脑美术作品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艺术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电脑绘画的热情与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创设一个和谐的美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首先在选材上, 我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 如《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天空》、《马路一景》、《奇妙的星空》等等, 比现有教材上的图画好看, 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其次, 再在创设情境上多动脑筋, 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马路一景》时, 我截取了一段马路夜景的录像片段, 融声汇色, 学生很感兴趣, 又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加深了对电脑绘画内容的理解, 提高了审美感知力。
●发挥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在审美感知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鉴赏文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 常常会激起学生进行美的创作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凭借儿童的新鲜感、观察力和想象力, 从而促使儿童去创造美。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电脑操作能力不错, 但制作出的作品在色彩、布局和创意上缺乏美感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 改变现状, 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美的创作灵感。
另外, 教学内容还应依据学生情况, 在具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 适时安排具有启发性的课业。例如, 在教低年级儿童时, 我一般都是让他们在老师的范图上做修改, 可以增添、变形等。比如我教学《家具》 (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 时, 我画了一个冰箱、一张床、一个包, 还有一个书柜, 让学生模仿画两种家具, 附加了一个要求, 就是让他们先想想自己家的家具的形状, 然后再画自己家的冰箱、床或者其他家具。
我的图例:
别看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其实他们画得还真不错。有一个学生画了自己房间的一个形状像铅笔一样的衣架。他还形象地画出了笔尖的纹路, 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有的学生在我的范图上做了些小的改动, 但也能看出灵气。如有个学生在我范图的基础上添加了枕头和被子, 还添加了其他物品, 看似简单, 但却能反映出学生的创造力。
而在教高年级学生时就有所不同了。比如在学完所有的绘图工具后, 还教学生使用FIREWORKS软件, 来提高学生的图画质量。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利用所学的绘图工具, 绘制电脑图画。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能绘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有的学生绘制未来世界中, 人身上带有翅膀, 能在空中自由翱翔;未来世界中居住的环境更美好, 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清清的水, 绿绿的草, 艳艳的花儿竞相开放。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学生手下诞生了, 在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驱动下, 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美并创造了美, 从而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 年龄越小胆儿越大, 年龄越大, 越是不知所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少儿随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加强, 对自己的创作追求更高, 同时也有教学活动中的某些不足所至, 进入创作活动时, 反而表现得举步为艰。为此, 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极重要, 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 而且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不可急躁, 要一步一步、慢慢地培养创造能力。
●组织讨论, 提高学生的评价审美力
由于美感是在人感受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时发生和发展的, 因此美的东西能让人产生愉悦, 愿意探究、观察和欣赏, 产生审美感受, 发出对美的由衷赞叹。
电脑绘画与美术课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不会素描, 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 即可完成。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 还可以通过屏幕广播, 让全班同学来欣赏, 点评。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打印出来给学生保管让家长看看孩子的成绩;如果看到学生内容丰富, 有创新的作品应鼓励其去投稿, 若是被刊登了, 就把作品张贴在宣传栏橱窗里展示,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来诱发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
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 在进行展示和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发现作品中美的地方, 作出肯定的评价。珍爱童真, 允许出错, 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与创造后, 不一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 但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童趣与天真,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 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他的闪光点, 给他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 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表现, 让学生学会鉴赏美。这样, 不仅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时, 获得进取的力量, 发现生命的灿烂, 从而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 要灵活多变, 既要注重教学效果, 又要能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
重视小学器乐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篇11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教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美
教师的情绪与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走进课堂,要用自己饱满、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呈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器乐演奏本就需要感情投入,更需要带着感情欣赏。因此,教师一定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2.要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从某种角度看,教师可以说是表演艺术家、演说家和诗人。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的教学除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外,还有易被忽略的体态语言。如教师的演奏姿势、示范动作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器乐演奏的技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器乐教学中体验美
器乐教学是用器乐本身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幻、迂回曲折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器乐本身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钢琴清澈纯净的乐音又似明丽的湖面,还有独具民族风格的乐器巴乌,如泣如诉,不绝于缕。学生在欣赏中仿佛身临其境,自然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引领学生多听、多思、多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又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大象”的主题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想象,并与《彼得与狼》中“小鸟”的声音高低及音乐速度对比。课堂上,有的同学拿起口风琴吹出高音,模仿小鸟叫声;有的同学拿起巴乌吹出低音,模仿笨重的大象走路。通过比较,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大象笨重,音乐的表现是低沉的,速度是慢的;小鸟灵活,音乐的表现是清脆的,速度是快的。”通过听赏与吹奏,学生很快掌握了音乐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丰富的美。
2.在器乐教学中创造美
音乐的艺术性往往与思想性融为一体,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如在器乐排练中,因为有多人参加,就要求大家首先吹奏整齐。在齐的基础上还要有多声部的变化,又需要大家不仅要齐,还要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完美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和谐社会的教育,“以美导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的。这体现了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强调的一句话“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
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手中的资源,充分挖掘小学器乐课堂的互动因素。音乐教育的核心功能是美育,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美育应在每时每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去感受美的旋律、美的声音,进而培养美的习惯,创造美的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12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语文本身就具有审美情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璀璨光辉, 触角伸向了美的方方面面, 走进语文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极力将自己看到的方方面面分享给学生, 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选取意境优美、富有审美价值的文章, 带领学生翱翔于语文世界。利用教材的优势, 让学生去领悟散文、小说、诗歌中遣词造句的恰到好处, 欣赏文字的妙用, 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学习语文, 利用美育因子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有效率。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美词美句的点缀美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优美的文章,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细节入手, 注重美词美句的品读, 从细微处理解整篇文章, 升华情感。带领学生多读, 体会作者词句运用的精妙之处, 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其入情入境, 达到情感的陶冶。使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 借助词句, 在课本中领悟生活态度, 规范自己的思想品行、言谈举止。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中, 短短几句话, 就将离别的千万种愁绪通过环境气氛的熏陶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瞬间体味出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 了解到了人世间还有这么一种美妙的情境, 悄然中达到读诗怡情的效果;通过《桂林山水》中的优美词句, 带领学生走进想象地带, 感受山水画卷般的美好, 净化心灵, 领悟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在小学这个初级阶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启蒙,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2. 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美词美句就像学习中的线, 要想将美育发挥到极处, 还需要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体味学习中的面。散文式的文章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塑造的是整体的情感意境, 在学生面前塑造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体, 指引学生的情感向纵深处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 它有着单纯的美词美句所不具备的古朴风格, 如果说美词美句是在天上飞的, 那么散文式教学就是在地上走的, 贵在“接地气”, 培养学生务实、实事求是的朴素精神, 是帮助学生在武装精良之后学会走路, 会走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3. 诗词朗诵的亲身体验
利用教材之便, 带领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诗歌的设置为我们美育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场地, 可以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 进行诵读比赛。只有情绪饱满了, 学生才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利用比赛的名誉,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想取胜, 就得多读、会读, 为了争取好的成绩, 于是很多学生都付诸行动, 无形中就将诗歌读了个透彻, 丰满了情绪, 诗词本身的生涩难懂也悄然消失。以生动有趣的竞争形式, 隐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诗歌, 消除了往常诗歌学习的障碍。因为诗歌在情感领域是最纯洁、最原始的文学形式, 所以, 当学生对其理解透彻的时候也就顺势体验了一把原生态, 感受了纯洁的极致。于是, 美育教育真正地美到了骨子里。
二、重视训练, 完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审美创造力。要想将美育教育发挥得更完善, 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语文,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 将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 带领他们去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拳脚, 这就需要借助训练来发挥作用了。因为只有在训练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身隐形的弊端, 对症下药, 从而完善自己。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学习, 根据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展开各种训练, 带领他们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如, 写作练习, 可以是仿写, 可以是续写。趁热打铁, 将学生的美学意识进行锻炼, 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完善地把握美、认识美, 将审美情趣进行升华。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08-16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08-0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08-2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7-05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08-09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训练11-20
体育课中的美育等05-28
小学体育中的情感教育06-08
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08-11
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