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精选12篇)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 意境高远, 语言精练, 千百年间万口传诵。不仅如此, 很多诗词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加以利用, 就能够激发学生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 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更是如此, 有时借一句趣话, 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用一句诗词导入, 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 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 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涵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东流入海的, 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说出我国地势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这一节,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批判质疑, 探究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例如, 讲地球自传线速度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同学们分析教材中的图示, 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 670千米每小时, 算出赤
在本案例中, 我以中国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为切入点, 假想外星人到地球做客, 同学们帮助外星人为主线, 设计了多个任务。以充满幻想的, 有趣的任务型教学贯穿整节课, 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 从而达到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良性竞争的目的,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2.“轻”———教学内容要适度, 教学要求要适中, 学生要学得轻松愉快, 上课没有压抑感, 课外作业不重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使它不会因后天繁忙的知识学习而丧失。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如案例中的第一环节, 学生对每个按钮后面的衣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学生会积极的讨论, 交流自己掌握的衣物词汇。这样使学生从原来的接受性学习, 变成了自主探究, 使他们树立了信心, 充满了自豪感, 这些新词都是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而不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在给外星人打扮的环节中,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选中的词汇是否正确, 因此他们会很投入地听和做。
3.“实”———基础和基本技能要扎实, 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能理解、应用,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案例在“问题导入, 呈现新课”环节中, 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对不同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的顺序加任何说明,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对比, 有效地掌握了对物品的描述, 同时也掌握了描述时形容词的先后顺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 要印象深刻得多, 因为他们体验了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去观察, 去发现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启发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道的周长约是4 028千米, 即大约八万里, 而毛主席所处的北京约北纬40°, 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 那么毛主席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最后我指出, 毛主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从地理上严格来讲就不够准确。这样学习, 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 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用诗词, 深化知识
蕴涵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果在课堂中恰当地加以应用,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地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地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四、教学中引用诗词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 诗词选用要恰当, 诗词要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某些地理知识, 地理规律, 不要牵强附会, 扯不上关系的诗词也生搬硬套进来, 这样既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又不能解决地理问题。
其次, 诗词选用要力求做到少而精。蕴涵地理知识的诗词虽然不少, 但决不能信手拈来, 一节课引用一两句诗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 但如果满口的诗词就会使课堂失去重点, 适得其反, 使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天地。
最后, 选用的诗词最好是学生以前都学过的一些名言名句, 大家耳熟能详, 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承德县六沟高中)
到了充分的尊重, 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有选择、有目的地来知觉外在的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满足了学生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要做到整体优化
在该案例中, 我以学生为本, 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基础教学扎实, 设计难度不等的任务和活动, 以点带面, 开展教学, 同时了解学生的喜好, 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最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希望通过活动的形式, 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想象力等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上得以体现。我希望能通过发现式, 启发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有效地激活他们的兴趣, 放飞他们的情绪, 丰富他们的想象, 使英语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快乐的延伸。
在课堂上, 我们不是威严的师长, 而是学生的朋友, 故事的角色;我们不应总是居高临下, 把孩子们假设为无知者, 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探索者。所以“减负”不只是从作业、考试等“量”上去减, 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教师的授课艺术上去体现, 这样才能真正减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琳, 王蔷, 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2.
(温州市实验中学)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2
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古典诗词本身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情感体验;其次,在古典诗词考查时要求准确记忆,要求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鉴赏和评价,难度较大;第三,传统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缺乏语境意识,很多古诗词教学内容片面,教学形式单一,相当数目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空泛肤浅,停留于机械记忆。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境的理论分析,寻找语境理论和古典诗词教学的关联,探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表达时所处的情境。它包括表现为言语的篇章、段落、句子和词组环境以及不表现为言语的主客观环境,如:创作时的社会环境、读者对象、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心态及思想观念。“语境意识”就是指语言的感受者自觉地把某些语句或篇章的语法意义(指字词典和语法规范中列定的意义)与以上的这些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揣摩,以期确定或感悟到它的语境意义的心理倾向。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首先,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而语境具有匹配、定位、定向、填补、生成和预测的功能,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就能做到纠偏、高效和解释。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说:“我们遇到积极修辞现象的时候,往往只能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又须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
其次,语言学的习得理论认为,母语习得是在母语环境中进行的,母语环境具有熏陶、感染和示范的作用。与母语环境建立联结,充分利用它的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才能保证母语的有效习得。如果本身和母语环境联结较弱,而习得过程中又得不到强化,那么母语习得会迅速衰弱。教育学家迈克尔·富兰说:“一致性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决分散、不一致的问题——关联性是关键”。而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与语境建立联结并保持精确联结也是关键。所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境,才能保证教学有效高效。二.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其使用范围广泛,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无论是鉴赏还是运用,都离不开语境分析。运用语境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言内语境指的是表现为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在古典诗词多表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环境。古典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言语的这些内部语言环境。1.运用“炼字”语境。
中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语言的锤炼,他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随风潜入夜”中,一个“潜”字写尽了春雨绵绵、悄临人间的情态。“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王国维语)。赏析古典诗词势必要在古典诗词的诸多精妙用字上做停留,“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透”出了“虫声”的力度,“透”出了生命的动感美,“透”出了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是劝出了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2.运用修辞语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诸多古典诗句还喜用比喻、夸张等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地展现了诗歌形象,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赏析古典诗词自然不能忽略这些诗句中运用的修辞和修辞的作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此艰难,千树万树的“梨花”那样明丽,不尽春水有不尽哀愁,千尺潭水是千尺深情。3.运用上下文语境。
在现代语境学看来,上下文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在诗歌阅读中,上下文语境可以运用于诗歌的炼字,诗句的赏析和诗篇的鉴赏。如:“青山”与“绿水”相对,自然就不会有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错误记忆。知道了“明月别枝惊鹊”也就知道了后面是“清风半夜鸣蝉”。“上下求索,左右勾联”(余映潮语)尤其有助于诗歌鉴赏: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时,对应前文的“春潮带雨晚来急”,就能品出舟子的悠闲自在;读后面“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就能明白前面王维身为朝廷大员,前往边疆慰问时为什么却轻车简从;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前文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也就明白落红何止是落花。
(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言外语境的策略
言外语境指非语言因素语境,古典诗词的言外语境包括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读者认知语境。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语境,提高教学效率。1.运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利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前提条件,也是有效阅读古典诗词的一种基本方法。读曹操《观沧海》,不了解曹操生长的年代,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伟大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如果不知道陶渊明将官场视作罗网,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志趣,又岂能真正品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2.结合共时性语境,运用情境语境教学法。
共时性语境是言语交际双方处于同一时点或时段上的语言环境,在语文教学上也可以理解成教学情境。古典诗词教学营造一个丰富、润泽的“情境”,才能将知识点浸润于经验之中。“情境”的编排有多种方法,如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赏析《蒹葭》时用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导入;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图画导入;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赏析《赠汪伦》时编排“千里桃花,万里酒家”的故事。江苏名师魏星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有“几杯酒下了肚,老夫妻聊天聊了什么”的提问。这些情境编排都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古典诗文阅读兴趣的高效作用。3.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把握诗词深层意蕴。
中国古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喜用典故,多用意象。这些典故意象“往往给今天的读者不少的麻烦”(闻一多语)。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连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古典诗词中意象使用更是频繁,明月、杜鹃、杨柳、松柏、菊花、羌笛、长亭等诸多意象散见于各类诗词歌赋之中。赏析时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知晓这些意象的所指,弄清它们的文化语境涵义,才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深层意蕴。4.激活认知语境,开展互文性阅读赏析。有些古典诗词因为语境知觉不够,或者说诗词理解和语境因素的联系不够,造成理解困难或偏差。此时,运用认知语境,激活师生认知背景材料,补充引导材料,可以降低赏析的难度,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语境,补充东坡不同阶段的诗句来认识东坡其人其文。鉴赏《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可以激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情感认知,补充《声声慢》的内容材料来消解李清照的哀愁为什么如此之重。
地理知识在解读诗词中的运用 篇3
掌握地势的特点,更好地凸现诗词内容的气势。
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一气呵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黄河之水从哪里来?——从天上来。“天上”的意思即是“高”和“远”: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5000多米高处,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千米;自西向东穿过三个阶梯,注入渤海,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登上泰山顶峰,环顾四周,其它山头显得格外矮小,凸现泰山的巍峨、壮观。泰山是中国名山“五岳之祖”的东岳,海拔1533米,处于第三阶梯山东境内,虽然山不高,却是山东丘陵的最高处,异军突起,兀立于群山之中,俯视四周“一览众山小”,气势雄伟壮观。
掌握地形因素特点,更好地解读诗人的心情。
谚语“三冬无雪落,四时有花开”描写出地处云贵高原的美丽春城——昆明,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山花烂漫、气候舒适以及环境优美。更有毛泽东的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滇池之水,清澈见底,真可谓“鱼翔浅底”鳞光晃动,活灵活现,四周的景物美不胜收;诗人用富春江与滇池作比较,旨在赞誉春城风景如画,此景此情,可谓愉悦,可谓舒心。
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更明显地突出了地形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使自然景观产生变化。海拔较低的地区,四月份花朵凋谢殆尽,高山上名寺古刹的桃花刚刚盛开,这种景象十分难得,非常惬意,可见诗人情随景移,心花怒放。
掌握气候特点,更好地反映诗词的地区特色。
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是典型的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梅雨的形成是由于北方西伯利亚的冷高气压和太平洋暖高气压两股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强度不相上下,在江淮地区形成了拉锯状态,锋面产生了降水,蒙蒙细雨软绵绵,正值该地区梅子成熟的时候,也是农家最心烦的季节,池塘的青蛙呱呱叫,更叫人烦透了心。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景象。
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的是北方地区在冬季气温突然下降,下起了鹅毛大雪,凋零的树枝到处挂满了雪花,好像梨树开花一样,白雪皑皑一大片。从中不难看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气候差异所引发的自然景观的不同。
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出西北地区大草原的自然景观。西北地区是处于第二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属于非季风区,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是天然的牧区;天和草原连成一片,一望无垠,旷野上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牛羊肥美马健壮;是我国畜牧业生产最好和最大的地方,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掌握时空概念,更好地领略诗人雄才伟略。
我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地球知道多少?对地球之外的又知道多少?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最好的回答: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即8万里,坐在赤道任何一个地方,地球一天要自西向东旋转一周,遥望无边天际,巡视无数星河,悠然自得,可见诗人,深邃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是毛泽东登庐山时写下的诗句。诗人站在庐山上,向东对着太平洋,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特别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国际形势。从太平洋吹上来的东南风,带来了潮湿的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滋润着神州大地。诗句展示了诗人面对祖国、胸怀世界、冷静思考、运筹帷幄的雄才伟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九天”是指传说中的九重天,这里泛指宇宙空间;“五洋”泛指世界海洋。从诗中可以看出伟人毛泽东的心比天高、比海阔,任凭翱翔和漫游,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宇宙、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从六十年代到今天,中国的神州1号到神州7号的升空,载着宇航员翱翔太空,这一刻中华儿女奏响凯歌,欢呼雀跃,感到无比高兴、激动和自豪,神州7号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探秘海洋更不在话下。诗人的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令人敬佩,叹为观止!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4
一、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培养分析能力, 开发智力
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时, 可以引入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让学生思考分析, 赤道的周长约4万km, 因此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一日八万里, 而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的, 因此诗中描绘的情况只适用于赤道。
而在教学月相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描写的月相。农历初七或初八的上弦月, 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 正午月升, 子夜月落, 傍晚时出现于正南天, 子夜时没于西方地平, 因此根据“夜半”而“月落”不难判定此时的月相。同样, 我们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满月, 傍晚时才升至柳梢) 等诗句所影射月相。
再如教学气候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指的是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或垂直地带性规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指秋季来自北方的冷气团与西南季风相遇, 暖湿的西南气流在上, 又加之盆地效应的影响夜晚抬升, 因此形成降水;“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讲的是梅子黄熟的六月, 夏季风北进, 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此一带形成准静止锋, 受其影响而形成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谚语“天上钩钩云, 地上雨淋淋”, 是说低压系统将要移至本地, 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到来, “天上鲤鱼斑, 明日晒谷不用翻”, 讲的是高积云是高气压控制的征兆, 预示着短期内天气仍将保持晴朗, 而“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则分别描述了暖锋、冷锋过境带来的天气现象和过程……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领会原理, 或折射地理环境
如教学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时, 可提问学生“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地域性) ;农谚“白露早, 寒露迟, 秋分种麦正当时”、“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季节性和周期性) ;而“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白露贲割地, 秋分无生田。”则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可启发学生,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人口稠密, 农村人口稀疏的差异状态;“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南国水乡聚落的画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则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盛行, 广泛传播, 进而可以延伸到文化扩散等知识的学习;“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中展现的空旷的田野, 放眼望不到边的荞麦花, 赫然烘托出一派人地和谐的景象, 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竭泽而渔, 岂不得鱼,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劝君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等, 则反映了古人适度开发生物资源、适当保护野生动物等朴素的生态环保观念。
如若谈到古诗文中对于旅游景观的描写, 则更是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名句。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远视仰观庐山瀑布的形、色、声、动之美;“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体现了把握观赏时机的观景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体现出峰峦之雄伟, 惟远眺才可得;而“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则体现出乘船观赏桂林山水的美妙;“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道出了泉城济南的风景特色, “茫茫五百里, 不辨云和水”描写了滇池之蔚为壮观;“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刻画了三峡的谷深流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湖之美;而“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则体现出登山涉水, 求质求真, 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5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实验等,如今已步入一个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以形式之“微”、内容之“精”、效果之“妙”,改变了过去教师笔耕舌耘、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福音。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语言精美,意境深邃,韵味悠长,情感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积淀、知识库存等有所欠缺,再加上常规教学循规蹈矩,模式僵化,毫无新意,而且轻视审美,重题轻文,古诗词学习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色彩,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态度往往是淡漠的,不能很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文化审美和教育熏陶。
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课时,可以用微课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清新自然的村落,翠绿柔软的桑枝,摇曳生姿的榆柳,幽静深邃的小巷,袅袅而上的炊烟,富有生机的鸡鸣狗吠,诗中的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以流动的视频画面一一展现,淡雅舒缓的配乐表达出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同时,诗中清淡的格调,通过微课中画面和背景音乐搭配的朗诵,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
二、化整为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知识点繁杂,教师将之分解到每篇课文,结合课文选取典型知识制成微课,形成学习资源,让繁琐的学习简化为碎片式的学习。如,学习《杜甫诗三首》一课时,可以制作成《杜甫诗歌常见主题》《的意象赏析》《的表现手法》等微课;讲《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制成《音乐描写之美》《的情感变化》《朗诵指导》等微课。这些微课可以课上共同学习,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模仿着《登高》中讲的意象知识,让学生课上分析《蜀道难》的意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观看视频,逐步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一些适用于专项练习的微课,借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多数高中古诗词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制作一些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联想背记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每篇古诗词专门制作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练习。比如,《氓》一课中,重点词句较多,便可以提供一次或者更多的微课练习机会,以方便学生自主练习。这样通过一学一练、一课一得的学习方式,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6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 悲剧美 崇高 成长
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以来都受到语文教学的重视。从小学到中学,到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凡是有语文课开设的地方,都无法绕开地要讲到它。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了困境。
一、古代诗词教学的困境
古代诗词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它们与我们产生链接的最普遍的方式却只是背诵。诚然,古代诗词讲究韵律,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确实适合记忆力处于最佳期的儿童或少年来背诵。这一教授习惯已经一直延续到中学和职业教育。但与中小学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已经对古代诗词背诵不再做考察,成人高考试卷也不再有诸如名句填空之类的题目设置。因此,采用传统的词句讲解、名篇背诵的教学模式已经彻底“失重”。
其实不只是诗歌教学“失重”,整个基础文化课在低门槛的成人高考制度下已彻底“失重”。不仅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不能再死记硬背,就是以高考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也不能再这样做。正如南京市二十九中的宗蓓老师所说:“任何以死记硬背取代诵读理解,以零碎分析取代感悟融会,以应试技法取代情感体验的教法,都会有碍于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而剥离了理性分析的内容,诗词还有丰富的情感空间等待着学生进入、体会、感悟和内化。”
语文偏重于语言、文学。美丽的汉语言本身魅力无穷,更何况它还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所以笔者认为,中职、高职的语文教学,应以发掘语言文学的魅力,传递中华文化精髓为主要方向。以语文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在诗词教学上破除困局,走向新路。
二、古代诗词的“悲剧美”
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经过我们的祖先数千年的探索,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系统,因此它的美也是多方面的。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新格律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古典诗词无一不有。此外,以写景抒情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其意境或高远或低回,或昂扬或沉郁,或清新或隐晦,或博大或精致,或刚烈或柔美,都有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魅力。如若在诗歌教学中能把一粒粒诗词明珠意境美的光芒磨砺出来,学生一定能欣然接受,愿学乐学。
在色彩斑斓、风格多面的意境中,最能引人感动的是诗词的“悲剧美”。“悲剧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它除了在戏剧美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在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形式上都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它与人类一切艺术形式都有深切的关系。“悲剧美”这一宏大的概念是一篇小文难以承受的,因此笔者把它缩小为“古代诗词的悲剧风格”这一较小的概念。
笔者在这里以中职语文教材《古代诗词五首》为例对古代诗词的悲剧风格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岂曰无衣》是一首战前动员歌,吟唱出了在克服艰苦的物质条件情况下,与同胞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战斗豪情。但战争从来都意味着别离和死亡。我们可以想象,《岂曰无衣》唱完之后,这一队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军”将会留给我们一个怎样悲壮的背影。同样,让贺知章一见而惊为“谪仙人”,让时隔千年后仍然被流行歌手李荣浩万分艳羡的诗仙李白,却处处流露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迷惘与悲苦。
杜甫更是如此。他除了前半生依靠家庭的荫庇而轻狂了一阵子之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落魄与失意中度过。更加难过的是他碰到了震荡整个大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其间种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更是无法言说。所以晚年《登高》时秋意更悲,人生旅途在愁苦多病、艰难苦恨中,走向了穷途末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因落第浪荡而被逐出家族,而放浪形骸于青楼妓馆。在这样的人生大背景下,其离愁别绪已远非儿女情长,其人生悲苦亦不知“更与何人说”。
苏轼是大才,其情思飞越时空与周公瑾相遇于赤壁。面对滚滚长江,他深知,不论是自己的才气还是周瑜的韬略,都无补于世事,而且终将被时间的洪流淘尽。难道悲剧与寂寥是人生唯一的真谛?
三、“悲剧美”的作用
当古代诗词与诗人具体的人生经历结合,当凝练的诗词与阔大的人生境界相连,其悲剧美的张力将得到极大的呈现。那么它的作用何在?
在这一方面已有不少同仁做过探讨。伍世敏老师在他的《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一文中认为:“悲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获得求知的喜悦感,获得精神超越。悲剧使我们感受了崇高,又激起了向往崇高的感情。使学生对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使之受到先进悲剧人物的鼓舞,从而振奋精神,以高昂的斗志投入新的生活。这就是悲剧作为一种美带给人的力量。”对诗词“悲剧美”的作用,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是净化心灵,使人崇高。西方哲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即把悲剧与崇高等同,把悲剧认作“最高的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悲剧可以“借怜悯和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不仅是小说可以用悲剧美学理论来进行阐释,中国的古代诗词也可以。“怜悯”的意义在于使人同情,它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意义则在于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当我们的诗词教学只限于背诵和词句讲解时,诗人和读者之间始终是“隔”的关系。在学生眼中,这些高高在上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们的情感很难让人理解。但当悲剧美被充分地阐释出来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的人值得同情的一面。
其次可以让青少年直面悲剧,获得成长的力量。悲剧使人产生“恐惧”的情感,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非常注重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但真实的社会则并非人们主观臆想的那般美好,而是有多少光明,就有多少阴暗。当孩子们慢慢长大,到了中职或高职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因此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了解这个社会真相的能力。诗词的悲剧美,让他们了解人生的有限和无奈,让他们了解有那么多的失意和痛苦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这会让他们产生恐惧——难道人生真的如此惨淡,像李白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这么不如意吗?
是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允许自己不是全能的,而且很多时候都很平凡,也很无能。当我们在诗词的悲剧美中与自己的无能感和解,与自己的平凡和解。也许在此时,青少年才能告别好高骛远的幻想,在真实的土地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诗词教学能用美丽的文字慢慢滋养出一颗强大的内心的话,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成功的呢?
参考文献:
[1]杨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及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2]宫万兵.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浅议[J].学周刊,2016(2).
[3]宗蓓.诗词教学的内容发掘与方法创新[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8).
[4]伍世敏.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古诗词教学中多媒体的巧妙运用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一般来说,古诗词比较难懂,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巧用电教手段,采用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畏惧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到诗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从美的图画中去感受早春生意盎然的湖光山色,激发学生对诗的想象。然后再让学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时再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和知识的拓展迁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因此可根据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配以画面,创设出一种意境,通过视觉、听觉艺术等,从整体上捕捉诗歌形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诗人在诗词中所状之物或所写之景的图片,使学生对这些景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同时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扩写,引发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针对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等,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想象、推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扩写。
多媒体教学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方式多样,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内容,可以协助学生想象,因而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他们更能有选择地处理信息。如扩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笔者先把大量相关资料:写作背景、诗人生平以及名人对该诗的评价等预先输入电脑,让学生阅读了解。然后再和学生共同学习、想象诗中情景。由于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就能跨越历史的长河,放飞想象的翅膀,和一千多年前的诗人融为一体,想诗人所想,忧诗人所忧,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扩写当然水到渠成。
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充分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三、围绕古诗词进行想象配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还占重要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可以借助直观的材料、多媒体的手段和学生的生活资源,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让学生在头脑中或纸上补充、组合、再创造诗的表象。这种在古诗鉴赏中以绘画技法来再现诗意的方法也称“诗画互动”,它既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真切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我先制作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配上音乐。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小令选取富有秋天特征的几个景物所描摹出的秋郊夕照图,同时体会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然后使用投影仪把这样一幅图景展示给学生:“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农户门前,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到……”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接着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这首小令配上一幅画,学生在亲手绘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加强对这首小令画面的理解,包括对主旨的体味和对意境的感悟。
再如,常建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想象丰富,渲染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优美意境。学习这首诗应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和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于是我决定赏析完这首诗后,让学生给诗配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配乐深情读诗,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再引导想象:同学们,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给诗配画。并指名交流,讨论准备画哪些景物,用什么颜色,并陈述理由。最后,小组合作,给诗配画,再通过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评价。
除了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境地,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这种媒介,可以更好地积累语言、丰富想象。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咀嚼诗意,陶冶性情,努力提高学生的诗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朱伟民《多媒体技术在文学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篇8
吟诵作为传统的读书方法, 迄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 墨子·公孟篇》 说儒家读书“ 诵诗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 也载孔子对《 诗经》300 诗“ 皆弦歌之”。 这其中的“ 歌”就是吟诵。 由于重视礼乐化成, 先秦时期的歌吟分为清唱一类的“ 徒歌”和合乐的“ 弦歌”。
一、什么是吟诵
作为读书方法的吟诵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授受和熏陶的方式得以流传, 在方法论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明确的定义或界定。
《 周礼·春官》 的《 宗伯》 下篇记载:“ 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 ”东汉郑玄注“: 倍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 ”可见, 吟诵不仅仅要背诵典籍, 还要合乎某种声调、节拍和韵律, 有一定的音乐之美。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认为, 吟诵就是“‘ 美读’, 是要读出一个韵律和节奏来”。 陈少松先生在《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 一书中认为:“‘ 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 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通过众多吟诵专家和诗歌研究者的长期研究实践, 可以得出, 吟诵是按照一定节奏、韵律和腔调,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的一种读书方法。
二、吟诵的作用
古代的诗人在吟诵中赏诗、写诗。 屈原在《 渔父》 中自述:“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杜甫也在《 解闷十二首》 ( 其七) 中写道:“ 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 ”诗人屈原和杜甫充沛激昂的生命情感发言为诗, 吟诵起来真实自然, 感染力强, 具备叶嘉莹先生所说的“ 兴发感动”的力量。
普通士民也喜欢吟诵。 唐宣宗李忱在《 吊白居易》 中写道:“ 童子解吟《 长恨曲》 , 胡儿能唱《 琵琶篇》 。 ”宋代叶梦得在《 避暑录话》 中说:“ 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 柳永的词) ”说明吟诵已成为人们写诗赏诗的主要方法和普遍的生活风尚。
可见, 吟诵是人们进行诗歌创作、鉴赏和传播的读书方法。 要想欣赏诗歌进而学会作诗, 吟诵是一种重要途径, 这也就是吟诵的最大最主要的作用。
三、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吟诵
吟诵作为千百年来普遍使用, 而且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写诗方法, 在现代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加以重新开发整理, 并合理运用。 这也是发扬中华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吟诵原本没有一定的曲谱, 形式上比较自由, 但这并不是说吟诵就能任意为之, 信口由腔, 吟诵有其基本的规则。
( 一) 依字行腔
中国的文字具有独体单音的特质, 单个的字非常适合跟别的字组合成一个词语节奏单位, 而词语跟词语之间又可以前后配对相称, 从而有一种天然的合乎声律的音韵之美。 因此, 吟诵时就必须注意配合音韵、节奏依字行腔, 确定吟诵的高低、长短、轻重、徐疾。
1.平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高仄低、平直仄曲
吟诵时的音长, 普遍遵循平长仄短的行腔规则。 一般来说, 平声字多用“ 拖腔”即拖长声音而吟, 表现出舒缓曼妙的节奏和韵律感;仄声字则多以急切短促的节奏诵读, 体现一种沉郁顿挫或者疾厉驰骤的韵律。 就音高而论, 吟诵则有平低仄高或者平高仄低之分, 一般来说, 南方吟诵普遍用平低仄高的调式, 而北方则多平高仄低。 在音调上, 吟诵遵循平直仄曲的原则, 平声平直因此用平直的音来吟诵, 仄声仄曲因此用曲折音吟诵。
2.节奏:二三或二二三
吟诵古典诗词, 节奏点一般落在节奏单位的后一个音上, 以格律诗为例, 五言七言诗就有了“ 二三”和“ 二二三”的节奏。 节奏点上的平声字读两拍, 非节奏点上的平声字读一拍, 除入声字外的仄声字也读一拍, 入声字读半拍, 这样吟诵就自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格律诗又分为平起和仄起两种句式, 吟诵的节奏点也有所区别, 简单来说, 仄起绝句的节奏点规则为“ 四二二四”, 即节奏点是第一句的第四个字, 第二句的第二个字, 第三句的第二个字, 第四句的第四个字, 律诗按重复一次节奏规则来吟诵, 节奏点上的字要重音长吟。 平起绝句的节奏点规则“ 二四四二”。 例如, 李白的《 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平起绝句, 节奏点为“ 门、流、山、帆”, 是“ 二四四二”的格式。
( 二) 博采朗诵、 歌唱等艺术形式之长为现代吟诵所用
吟诵这种传统的读书方式, 在近现代曾作为封建落后的文化代表一再受到批判甚至唾弃, 中学生在现代教育中长大, 对古老的吟诵方法基本缺乏认识, 吟诵传统和实践出现断层。 要继承发扬这门“ 绝学”, 仅仅就吟诵谈吟诵, 恐怕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 在本人的吟诵教学实践中, 我把吟诵和朗诵、歌唱结合起来, 博采朗诵、歌唱等艺术形式之长为现代吟诵所用。
吟诵与朗诵、歌唱都重视发声、节奏和旋律, 都给人愉悦感。 不同的是:朗诵, 是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 清晰、响亮地高声诵读, 是面向大众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则是根据一定的曲谱和旋律来演唱, 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吟诵主要在于个人的吟, 不重表演, 从作用上本不为博取他人的观赏和认可。 如果说朗诵和歌唱是为悦人和悦耳, 那吟诵是为悦己和悦心。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如果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想学生学会曼声长吟, 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 在吟诵中采纳朗诵和歌唱等表演形式之长, 加入朗诵和歌唱在体态、演唱和表演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段, 不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而且将取得更突出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曾这样尝试,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以张继的《 枫桥夜泊》 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吟诵时先确定平仄和节奏点, 然后抓住“ 月、乌、霜、枫、火、城、寺、钟、船”, 配合一定的眼神、手势、躯干等方面的转换移动的身体表演, 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对相应的意象产生相对直观的印象, 既加深记忆, 又加强理解。 最后, 采取合唱的形式, 以“ 二二三”的节奏分开吟唱。 一是教师吟唱“ 二二”部分, 学生合唱“ 三”的部分, 二是分男女声进行“ 二二”和“ 三”吟唱, 三是分高低音学生进行“ 二二”和“ 三”吟唱, 三种形式再用多音部多回旋的形式反复吟唱。 在音乐旋律的辅助下, 吟诗的效果明显比以往单一的朗读和吟诵要好。
( 三) 赋予吟诵充分的自由
吟诵是先民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兴起的, 虽然配合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但原本并无固定的模式和乐谱,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吟诵时可以按照个人的理解不断变化声腔节奏, 因人因时而异, 不完全追求一致性, 做到既有法度, 又不拘泥于法度, 目的是在曼声长吟中跟诗人进行情感和心灵交流, 这样的吟诵就是成功的。
叶圣陶先生在其《 精读的指导》 一文中说:“ 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学生早一点能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这也是吟诵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吟诵是按照一定节奏、韵律和腔调,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的一种读书方法 , 是人们进行诗歌创作、鉴赏和传播的有效的传统方式。吟诵要依字行腔, 根据一定的节奏进行, 也要在吟诵时赋予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在古诗词教学中, 吟诵还要博采朗诵、歌唱等艺术形式之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吟诵效果。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依字行腔,节奏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中华书局, 2008.
[3]华锋.传统吟诵与新吟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9
体育是人生教育中的必修科目。
诗词以其特有的韵律和音律使人身心愉悦, 手舞足蹈;使人吞吐抑扬, 神清气爽;使人健脑健心, 健手健身。吟诗颂词就是体育, 有益身心。陶公云:“临清溪而赋诗, 或登高以吟啸。”
本人从教20多年来, 由于自己对古体诗词的偏爱与对体育教学的不断探索, 略有所得。
一、激起兴趣, 加深印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每期语文课本上都有一定篇幅的诗词内容。我要求学生掌握并且自己也熟记在心。在开学的第一堂体育课时和学生说明:当期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也是体育考试的内容之一。不给学生另增添负担, 只要记当期的内容, 记体育成绩5~10分。
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要求, 是他们熟悉的内容, 又不增添其负担。听说体育课要用古体诗词, 学生也感到很奇怪。这个体育老师有啥怪招, 能把古典诗词运用到体育课中来———勾起了他们学习和了解的欲望呢?
二、灵活运用, 简单为主
灵活运用是最重要的, 也是要达到的目的。
1. 在课的开始部分的运用
我所教的年级是高一, 常组织学生做的是诗词接龙游戏,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诗词接龙比赛。限用高一语文课本上现学的诗词或者说以前学过的简易的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忌太长太难, 学生不熟悉自然就没有了兴趣。
练习步骤:教师说出诗词的名字, 学生从一组开始往下接至最后。
练习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要大, 尽最高嗓门, 呼喊出来, 不要受任何约束。所以在练习时学生没有顾虑, 尽兴玩游戏, 错了也不要紧, 常常练习时哄堂大笑, 师生极尽快乐之至。
2. 集体练习时用的多
在以往的课间练习中, 在进行接力游戏时多采用黑板上按顺序写数字或者在小纸条上写名字等方式。做这些学生不用动脑筋, 只管速度, 不计质量。
我另辟蹊径, 每组 (15~12人为一组) 以完成一首诗词为内容。字写得好, 诗词没写错, 每个人至少要写两个字, 最多可以写3~5个, 超写算违规。
举例如下: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春晓》《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
3. 穿插到现有的体育教材中
有很多的诗词已谱了曲, 许多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曲了。我就把有些诗词编成能跳橡皮筋的曲子。像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编成一段边跳边唱的皮筋操, 效果很好, 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李清照的《月满西楼》……都能用到。
举例如下:
步子拍节: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1~2句为第一小节,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3~4句为第二小节,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5~6句为第三小节,
待到山花, 它在丛中笑。7~8句为第四小节。
4. 在最后放松时的运用
一番拼抢奔跑之后要进行放松。要调整好心态作好上文化课的准备, 不能断然地停顿, 而应巧妙地过渡。这就需要教师这个指挥者的指挥了。
唱一首熟悉的古体诗词歌, 边唱边舞, 有录音机的可放带子, 常规情况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唱, 或者说由善唱的学生唱。教学中我用得多的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
还要学生自己也收集了一些他们喜欢的诗词。像儿歌、流行曲也可以用来编成诗词的调子演唱, 还加了动作, 其效果特别好, 让大家开心不已。
有一组同学就编了这样一组动作:
诗歌: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动作图谱:
(1) 左手做成鹅头状;
(2) 双手侧后摆成翅膀状, 面朝向天;
(3) 双手在体侧两边做上下摆翅膀状;
(4) 双手在体前合掌做前拨动波状前行状。
因为没有观众, 没有约束, 学生们唱得投入、随心, 放松的目的达到了, 又开心愉快。
三、在教学中注意之处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诗词应注意:选用简单扼要朗朗上口的古体诗词;可以相互提示, 不必限定学生必须一个人背出来;读诗词的形式不必作要求, 喊、叫、朗读、唱读都行;一堂课中不宜多次做这游戏, 做滥了学生就没兴趣了;高中学生中用效果好些, 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欣赏水平。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10
笔者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 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订的教材。面对教材中一首首优美的古典诗词, 怎样使学生更好地品味鉴赏它们是笔者经常思索的问题。“教无定法”, 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了各种方法, 其中比较阅读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 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所谓“比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事物罗列在一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其进行衡量、判别。具体到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 就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词放在一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它们作比较, 从中品出一些感受, 悟出一些道理, 进而增长自身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一、意象的比较, 品味意象在诗词中的深刻内涵
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一个诗人或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通常要借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 这些事物通俗一点说就是诗词中的意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大雁在古代诗人词人笔下经常出现, 而且在大雁身上寄寓的感情多是相似的。因为雁是一种候鸟, 生在北方, 天气一转寒冷马上飞到南方, 所以南飞的大雁经常引起诗人词人们思乡的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雁这种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独特魅力, 笔者将初中课本中几首写到雁的诗词都放到一起, 加以比较。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韦应物的《闻雁》中也有“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以上这几首诗都写到大雁, 都借大雁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凄楚心情。比较完这几首诗之后, 笔者又进一步启发学生, 在古典诗词中大雁是思乡的代名词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 笔者又将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拿出来比较。词中有“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其中的雁是思乡之情的寄托物吗?学生经过比较后发现, 这里的“雁”借苏武雁足传书这个典故抒发的是希望收到远方来信的感情, 因为古人曾经有用雁传书信的故事。
除了雁这种意象之外, 笔者还通过不同诗词的比较分析了月亮、家书、落日、昏鸦等很多意象在古典诗词的内涵。通过这种意象的比较, 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一些诗词, 更理解了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 提高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追踪诗人词人的心路历程
许多文学作品虽然经过了人为的艺术加工, 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心声。在作品中, 往往有作者的笑, 有作者的悲, 有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也有作者失意心情的不经意流露。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某位诗人词人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找某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引导学生品味、鉴赏, 从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心路历程。
李白是唐代诗人群的杰出代表, 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初中三年的教材中, 有相当数量的李白的诗作, 不少诗是李白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学生谈及李白, 多是停留在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这一认识层面上, 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李白是天生的乐观派, 他的一生是大樽喝酒豁达豪放的一生。其实纵观李白的一生, 他既有进京做官的春风得意, 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沉郁, 甚至还有受尽排斥之后隐居江湖的愤激之情。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笔者将李白三首代表他三个时期的诗拿出来比较, 分别是李白受皇帝召见进京为官时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官场不得志心情转向失意时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志难申萌生退意时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 李白因受到皇帝召见豪情万丈欲一展雄心抱负, 他喜不能自禁,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何等的春风得意。然而性情豪放的李白进入官场之后并不得意, 反而屡遭权贵排斥, 于是李白欲大展鸿图的雄心受到挫折, 心情转为沉郁, 但天性不羁的他生就一副傲骨,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向世人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许正是李白的这种个性, 使他在官场屡受挫折, 事业进取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后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喊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愤激之语。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 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加深了,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无形中也得到了质的提高。
三、诗词写作风格的比较, 揣摩不同风格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文学样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但是, 不管是唐代庞大的诗人群体, 还是宋代一个个杰出的词人, 他们的写作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时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流派。比如唐代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 也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代词坛有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 也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了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 笔者又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宋代词作时, 笔者将苏轼的作品和李清照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鉴赏中用心辨别它们各自的美。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豪放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道尽天下悲情女子的凄楚之情。
除了将苏轼和李清照比较之外, 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去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让学生在具体的作品中感悟想像之美和写实带给人的震撼。此外李煜和曹操、杜甫和白居易等诗人也是笔者经常用来比较的对象, 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中确实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写作对象相同但思想境界不同的作品的比较, 体会不同作者各自的人生境界
在讲到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有感而发;在古人笔下, 秋天多是悲凉的, 所以古代文学作品悲秋之作层出不穷, 马致远的这道《天净沙·秋思》更是被人尊为“秋思之祖”。那么有没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呢?有“乐秋”“喜秋”的作品吗?笔者引导学生去寻找通过写秋天以发积极向上之情的诗歌, 很快学生们想起了七年级就学过的刘禹锡的《秋词》, 诗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在这首诗中, 作者面对秋天全没有悲观孤寂之感, 有的只是积极向上的万丈豪情。像这样的写作对象相同而思想境界完全不同的作品很有必要拿出来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人生的启迪,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阅读, 在比较中发现, 在比较中辨别。在某种意义上说, 比较阅读确实有单一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比较阅读, 知此又知彼, 一箭而多雕, 何乐而不为呢?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它们蕴含着我们祖先杰出的智慧, 运用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探索。
摘要:古典诗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教无定法”, 在教学中本文作者积极尝试了各种方法, 其中运用比较阅读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具体做法有:意象的比较, 品味意象在诗词中的深刻内涵;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追踪诗人词人的心路历程;诗词写作风格的比较, 揣摩不同风格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写作对象相同但思想境界不同的作品的比较, 体会不同作者各自的人生境界。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11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借助老师语言的表述,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理解,十分单调。在网络环境下,当画面文化走进课堂时,古诗词教学一下子变得直观起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重视的问题。
1.主次不分。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会利用画面文化这种载体,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使用画面文化后,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课件往往变成向学生显示教学素材的工具。本来,多媒体技术及其作为素材的画面文化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但部分老师却视其为一种上课的时髦,以致逢公开课必用课件,逢课件必有声光色电,其结果往往是加大了课堂的科技含量,一节课热热闹闹,而古诗词本身需要学生体会的意境却无法深入,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方向偏离。课堂上加入太多直观的画面文化,也容易让语文教师偏离古诗词的教学方向,原因在于他们太关注于怎样用课件教学,这个画面该怎样穿插,哪里该安排一个电影片段,而不是花精力去把握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多数只有趣味和欣赏,却没有感悟,更谈不上积累。虽然上“活”了,但也上“空”了。原因就在于教学方向偏离了,未能把握古诗词的教学特点。
二如何利用画面文化服务于小学古诗词教学
1.背景诵读,利用画面,解决难点。让学生了解一位几百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必须先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了解其内心思想。这个难点该怎样突破呢?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中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想渡湖没船,看人家钓鱼,只是羡慕。这时,适时引入背景画面,了解一下孟浩然的处境,才知原来他的本意是想做官无人引荐,没有途径,借写这首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啊。这时,可再运用画面,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态,这样学生对于作者迫切心情的理解就更容易到位。
古人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之必要。正确的古诗词诵读涉及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关乎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过几遍之后,适时放一段视频,古人朗读的抑扬顿挫,其神态动作,既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知道古诗的朗读技巧,同时也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古诗词朗读训练,培养了一定的语感,对所读的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2.关键词句,利用画面,突破难点。对于一首诗中关键的语句,即那些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应指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此时,画面文化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教师可抓住“流连”和“自在”两个词,通过课件展示出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儿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是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心中拥有了一片灿烂的春光。当学生感觉到这一点时,就已经通过品味词句,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可充分利用画面,理解什么是“地上霜”。“霜”对于生长在南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用语言解释给他听,理解起来太难了。通过画面,轻而易举就可解决。
学习古诗词,画面文化的一大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引領学生进入意境,自己去获得属于他本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我们的课件做得好,画面文化运用得当,学生定能体会到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秀丽、“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画面文化的运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不要为了用而用,要做到用而有度,用而有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使画面文化更好地为古诗词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 篇12
一少教多学的内涵核心
少教多学理念的内涵核心是以学生为主,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具有弹性的发挥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其中“少教”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少, “多学”也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灌输, 而是更加看重教学的质量。因此, 少教多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 存在着老师讲得多, 学生读得少、悟得少的“多教少学”的问题;还有看似老师少教, 但以丧失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为代价, 或以学生低效的学习为结果的“伪少教多学”的问题。这都违背了高中课改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与少教多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三少教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 如何改变多教少学的模式, 做到既尊重学生主体, 又确保理解古诗词内容, 品味意象、语言和领悟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呢?可以尝试以下策略与方法:
1. 重视运用诵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还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可见, 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因此,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采取“越俎代庖”的解析式教学, 或是“以练代读”的应考式教学, 来剥夺学生通过亲自诵读感知诗歌的机会, 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练习,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整体感知诗歌的魅力。
2. 运用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全体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性活动, 以达成一定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可以实现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 讨论前, 教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预习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种, 对于古诗词来说, 可以通读诗词, 解决生字词, 了解作者及背景, 还可找出难以理解的诗句。例如《声声慢》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李清照的生平材料和创作背景资料, 为理解探究该文本奠定基础。上课时, 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通过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如《声声慢》的教学中,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学生要讨论的两大问题:词人为什么“愁”?作者怎样表现“愁”?
第二, 讨论中, 教师要对讨论进程进行有效干预和即时调整。即教师要走下讲台, 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动态, 既对讨论时间进行总体把握, 又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点拨和评价, 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保障。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在学生中掀起头脑风暴, 在课堂上形成生生、师生互动探究的热烈氛围。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要记录下交流中生成的或存在的问题, 之后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第三, 讨论后, 组织学生代表进行讨论成果的展示。即让学生“把知道的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可以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问题, 是锻炼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策略。然后, 教师适时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环节是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没有教师的总结, 学生讨论便显得自由而散漫。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教师最后整合的结果应为, “愁”之因是“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独处之苦”, 表现“愁”的方法是运用叠词, 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等意象和以物写人、融情于景的手法等。
最后, 围绕课堂生成性资源, 组织学生展开二次讨论。如对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的表达效果及淡酒、大雁等意象的理解等重点问题做深度探究。
上述教学过程中, 小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也从一而终地起到了主导作用。可见小组讨论法是一种实践少教多学理念的有效方法。
四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讨论问题的设计上, 要注意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设计讨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 还要能让学生获得一定新知识, 而不应是完全熟悉或完全陌生的,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而多学。 (2) 对结果的评价上,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积极反馈。如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采用表扬和鼓励、描述性评语等多种方式。
【地理教学中诗词运用】推荐阅读:
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10-20
刍议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07-03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6-26
谈目标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05-18
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07-10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09-10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06-01
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07-30
钢琴教学中踏板运用05-11
历史教学中地图运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