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2024-10-04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1

1隐喻理论与隐喻翻译教学

1.1隐喻理论综述

在20世纪30年代, 隐喻理论就被一些学者提出来。它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进行转换时, 语言的碰撞会产生新词汇, 需要创建新的句型, 从而完善句子的整体结构。语言学术界的业内人士把这种现象称为语义现象[1]。20世纪90年代, 隐喻理论进入发展成熟期, 顺利完成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蜕变, 隐喻理论也因此有了新的定义:用一个知识领域的视角来看待另一个领域事物的表达方式。

1.2隐喻翻译教学模式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隐喻理论为依据, 通过教师对英语词句、段落、篇章进行隐喻翻译的教学指导、考试测验和学生自主实践等手段, 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2隐喻理论的应用原则

2.1保持隐喻特征的原则

保持隐喻特征是指具有隐喻性的汉语语义经过英语翻译之后, 汉语的隐喻特征和句义能够在翻译完好的英文句型中显现出来, 达到汉语篇章中语句的隐喻特征和英语译文中的隐喻特征基本相近的这一效果, 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保持隐喻的喻体特征是英文翻译过程的灵魂。在翻译过程中, 不能对原文的句义和表达方式进行随意篡改, 要遵循保持隐喻特征这一原则, 呈现文章原始的风貌, 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背后的文化价值等。 比如:在汉语中, 有“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这句俗语, 在翻译过程中把“小人”翻译为“a base person”, 君子翻译为“gentle-man”, 都很好了保存了汉语中“小人”和“君子”的喻体特征。如果不重视遵循保持隐喻特征这一原则, 则会导致译文与原文的语义有出入、意象表达不完整的现象。

2.2加强汉英文化关联的原则

加强汉英文化关联是指在掌握汉英语言运用规律的基础上, 站在文化的角度, 动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斟酌出原文意象和疑问喻体之间的文化关联和内在联系, 并在翻译时, 建立和原文意象相近的概念, 使翻译出的译文能够表达原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英语译文和汉语原文的喻体对象是否能够合适的替换是隐喻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翻译过程中, 漏掉或者狭义地理解原文的喻体形象都是不可取的, 都会导致英语中的喻体不能正确传达汉语原文的文化意象, 甚至出现译文与原文语义相反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的 “以小见大”, 可以用英文翻译为“a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用 “child”和“father”来表示汉语中的“小”和“大”, 很形象地体现了汉语中的语言意象。

2.3用语境弥补文化缺失原则

用语境弥补文化缺失原则是指[2]:当汉语原文中喻体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呈现广泛性和复杂性时, 学生要开阔视野, 打开思维, 从跨文化的角度为英语译文创造合适的语境, 使原文的喻体特征在语境的烘托下, 能够在英语译文中得到恰当的表达。当然, 这个要建立在学生完全掌握汉语原文中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比如:汉语中的“掌上明珠”, 可以采用创造语境的方式, 来表达汉语中的语义, 可以用英文翻译为 “a pearl in the palm”或者“a apple in one’s eye”。

3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

3.1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 隐喻理论在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词汇翻译是英语翻译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构成。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词汇随着时代发展会派生出新的词义。在英语翻译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基本语义的基础上, 运用隐喻理论对词汇的隐喻意进行细致的讲评。比如“red”词可以译为“红的、红色的”等形容词, 也可以译为“红葡萄酒、负债亏空”等名词性词义, 还可以引申为“血腥的、残酷的”等引申义。再比如“hand”可以翻译为“手”, 也可引申为“助手”, 作动词还可以翻译为“援助、传递”等。

2) 隐喻理论在句子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句子翻译是比英语词汇翻译更高级的一种形式。英语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 会有不同的句义。在英语句子翻译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利用实例来对隐喻理论进行讲评, 渗透隐喻理论的理念, 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句子的语境, 运用隐喻理论技巧来翻译句子, 还原句子的本义。比如句子“只要稍微夸奖它几句, 他就会得意忘形。”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直译为“So long as someone a compliment him , he will be overjoyed”,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翻译为“A very compliment will make him overjoyed”。学生采用的是逐字逐句一板一眼的翻译方式, 结构松散, 语言不够流畅, 而老师翻译的句子中, 把“compliment” 作为句子的主语, 把“him”作为宾语, “make”作为谓语。老师运用语法隐喻的技巧把学生复合句式的翻译形式优化为单句, 使句子更加书面化和规范化。

3) 隐喻理论在篇章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篇章翻译是英语翻译中的最高级形式, 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都是为英语的篇章翻译做准备。在英语翻译教学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让学生结合篇章的具体语境, 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 运用隐喻思维, 接通汉英文化间的关联, 利用语境, 弥补文化缺失, 从而准确进行篇章翻译。

3.2隐喻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的途径

1) 细致讲解隐喻理论知识

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上详细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隐喻理论知识, 比如隐喻理论的定义、运用方法以及理论的发展历程。隐喻理论早期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布莱克的互动理论和现在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等。学生通过熟悉、了解隐喻理论, 在翻译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学习这一理论, 可以提高翻译水平。

2) 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思维能力涵盖四个层面。首先是应用隐喻的原创性[3], 也可以称为创新性隐喻的能力;第二, 熟练把握隐喻的含义, 并且能正确挖掘它的多层内涵;第三, 正确理解新的隐喻特征, 即对译文的理解;第四, 能迅速找到包含隐喻的词汇、句子、语篇。在英语翻译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侧重选取包含隐喻的小短文, 将文章的经典之处进行赏析和讲评, 和同学进行思想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及时安排一定的作业, 让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在课后的练习中及时得到巩固。比如:The electricity failure caused the train service’s paralysis。“paralysis”原指人身体上的麻痹和瘫痪, 在这里翻译时需要学生采用隐喻思维, 将句子翻译为“断电造成火车系统瘫痪了”。这是一个名词性隐喻的思维转换。又比如“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这句话, 如果不运用隐喻思维采取直译的方式就是“华尔街是一个狗咬狗的地方”, 这样的翻译会误导读者对华尔街的理解, 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隐喻思维, 将句子放入语境中, 结合现实, 即可知道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华尔街是一个竞争激烈又残酷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长期训练,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3) 通过测试检验学生的隐喻运用能力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运用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来了解学生们的隐喻思维能力。老师和学生可以就一篇短文甚至一个经典的句子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另一方面, 老师也可以大致了解同学们对隐喻理论的掌握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老师也可以进行课堂小测试, 考察同学们的隐喻翻译能力。老师通过认真批改学生的试卷, 即可了解每一个学生在隐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讲解, 指出问题, 分析原因, 强化学生们的知识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隐喻翻译水平。

4隐喻翻译教学的意义

将隐喻理论运用在教学中, 首先, 能够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英语翻译过程的创新能力, 提高译文质量; 第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接通汉英文化, 使原文意向得以成功转化, 提高翻译水准;第三, 将隐喻理论引入教学, 有利于学生认知语言结构, 增强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5结束语

隐喻理论的发展进入高峰期, 已成为语言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讲评、课堂讨论和测试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将隐喻理论运用在英语教学中,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还能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顾海燕.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 (4) :198-199.

[2]甘阳.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29 (144) :153-155.

[3]赵宇, 赵凌.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文献统计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3 (4) :88-92.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2

浅谈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及其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提出了应用映射理论和文化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 者:刘静 LIU Jing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认知   隐喻   文化模式   阅读教学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3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点需关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词汇是语言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所有事物都需要用词汇来表达,正是如此,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英语的历史文化和其独有思维模式,使得英语词汇在表达时有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地方。学生如何能根据语境透彻理解词汇在全文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传神地用英语表达说明自己的思维,那么就要对英语词汇的隐喻的意义进行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隐喻认知

一、英语词汇的特点

英语的词汇共计约有一百多万个,且新的词汇不断地出现,即使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人都未必能完全掌握。面对着如此纷繁复杂的英语词汇,还有其背后的隐喻意义,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时,就必须向学生阐明英语词汇的特点。作为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词汇的意义会随着外界和主要使用个体的变化而演变,通常会带有鲜明的历史时期痕迹,任何词汇都不能彻底地与历史断了关系。教师在课堂讲授里要注重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的关系,介绍东西文化思维的差异常识,注重词汇文化内涵的诠释,鼓励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风俗人情等,切忌不可望文生义,以求真正地理解词汇及其隐喻的意义。

二、英语词汇隐喻的探究

“隐喻”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原本的意思是转换、变化。隐喻不仅一种修饰语言的手段,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内涵,可以视为是对事物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间的桥梁。隐喻它是基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表达于语言中,是一种人们世界观的认知现象,而不单纯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英语词汇所含有的隐喻,是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着他们自己的独有的文化价值观。许多词是源于隐喻的,只是由于日常生活的频繁使用,人们才逐渐淡忘了它本身所含的隐喻,从而理解为普通词汇。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们可能对语言隐喻的理解处于未知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词汇的文化内涵、隐喻来源很少提及,会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不够彻底。

三、隐喻认知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很多学习英语的同学,通常捧着一本厚厚的词汇大全看着单词死记硬背,认为扩大了词汇量就能学好英语。实际上一旦遇到原版的英语读本、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情况,就会不知所云不知所以。究其根本原因,是未掌握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无法正确理解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所含的不同意义。隐喻词汇是有强大表达力的,它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但是却给我们的听、说、读、写、译等表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其反映为词语的多义及语义扩展,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中的词汇隐喻现象,感受英语语言特有的活泼灵动,认识到一词多义是缘于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对词汇隐喻意义要和多个词汇联系进行理解,从已知的译意中推论引导出隐喻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未知意义,这样便能使学生彻底了解该词汇,加深记忆后就懂得灵活运用该词汇。

1、理解隐喻词汇的重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后面的人朝前面的人喊:look out!前面的人听到喊声,理解成“看那儿!”,于是把视线转向旁边,导致没避开迎面冲来的车辆。这件事的原因就是look out有“向外看”和“小心、当心”两种词义,正是因为对隐喻词议理解有歧义,才导致了上述的不幸。

词汇的隐喻理解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述,其内涵和意义的延伸有较大的差异。“龙”在中国看来是神圣尊严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我们常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英文“Dragon”,在英语国家的神话传说里,是一种攻击性极强、嗜身的怪兽,能够屠杀这种庞然大物的人就是英雄。而在基督教的阐述中,龙更是魔鬼撒旦的化身,邪恶阴暗。“红色”一词在中国是吉祥明亮的意思,但在英语中“Red”的意思往往是亏空。有些英语国家将中国说成“Red Dragon”,如果不明白這两个词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差异,学生会按字面理解为“红色的龙”,其意义是吉瑞祥和的。但实际上,“Red Dragon”在英语国家里,指的是基督教传说中极邪恶的魔兽,其负面的用意不言而喻。

2、隐喻式词汇的教学方式

隐喻使得词汇的词义有发展和旁延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在英汉对照的词典里,每个词条下所列明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其核心意义是此词汇的基本解释,其他词义都是通过这个核心词义通过隐喻而产生的,该词的“字面词义”背后仍保留着强烈的隐喻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隐喻来理解、记忆英语词汇。词汇隐喻是以文化认知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表达规律,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知文化源理念,对隐喻式词汇,要重点讲述解释其核心意义,通过举出词语的联系与结合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各种译义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地给学生讲授词汇隐喻的特点,让学生摒弃机械记忆的词汇学习方法,从隐喻的角度系统地理解词汇所有的词义,从而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在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要具备有跨民族、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和能力,对隐喻式词汇有一定的比较研究水平,这样,才可以使英语词汇教学更加地系统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4

精读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主导课程。其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 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还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 如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教学, 忽视对语义深层次的挖掘, 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 更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思维的形成。笔者试图将隐喻对意义的认知方法运用于精读教学,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读课文中作者传达信息的真正意图, 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 培养隐喻认知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和换喻是语言学中的两种修辞手段, 在传统理论中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许多语言学的理论常常把换喻看作是隐喻的一种。但在认知语言学中, 隐喻不再仅仅被认为是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 (G.Lakoff, &M.Johnson:4) 也认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换句话说, 隐喻和换喻 (转喻) 就是当我们想描述一件事物时, 不直接说出这件事物本身, 而是用另外的东西来描述这件事物的方式。两者都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 不直接表述一件事物, 而替换成别的事物。

三、隐喻在精读教学中各个层级的运用

既然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 无疑更体现在语言中, 体现在书面语言中。作者用隐喻方式把自己要表达的意图替换成对其他事物的描述, 不直接表达出来, 这是文学艺作品常常采用的方式。那么要想破解作品的内涵, 读者也必须利用隐喻思维建构对意义的认知, 才能全面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这样一个对意义的破解过程。下面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三册第六课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A Day’s Wait”为例, 来阐释隐喻在各个教学层面的具体运用。

1. 词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 象形文字的产生是通过符号对现实世界中事物进行隐喻和换喻的结果。例如: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等词汇, 都是人们出于当时交流的需要, 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用隐喻的方法创造出来的, 这些文字又大都模仿了现实事物的形象, 被称为象形文字, 体现了隐喻相似性特征。虽然英语中没有象形字, 但是却有拟声词, 通过隐喻和换喻进行意义引申创造出的派生词、兼类词等,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 我们仍然可利用隐喻认知策略呈现给学生记忆起来更加形象而意义更丰富深刻的词汇。比如:cap-sule——胶囊 (plastic container shaped like a very small tube with medicine inside that you swallow whole) , 在学生对胶囊的作用、形状有了大概的了解后, 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与胶囊意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义, 学生的脑海中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例子:Shenzhou-7 capsule was shipped to Beijing for further studies.让学生猜猜词义, 他们会马上运用隐喻思维方式, 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意义 (the part of a spacecraft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work) 。再例如:学习varnish这个词时, 运用拼写的相似性与vanish (消失了) 进行比较, 再利用两者语义的相关性造句:After a heavy snowfall, it seems that the ground is varnished with ice.Yet you can’t find the original covers on the ground, it seems that they vanished overnight.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两个词的拼写及意义的区别。

2. 句子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句子是语篇的基本单位, 要理解整个语篇, 必须首先弄清楚每个句子的含义。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 人们往往言不由衷, 或言不尽意, 或意在言外或委婉含蓄,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能“心知肚明”, 总是说“言为心声”呢?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起作用呢?那就是隐喻。以隐喻为桥梁, 引导学生挖掘句子信息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是精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A Day’s Wait”开头有这样一句话:“He came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 and I saw he looked ill.”作者所展现给读者的表层信息是:我们还没起床, 他来关了窗户;我见他一副病容。当然, 作者想要传递的隐喻信息并非只有这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呢?需要与学生有对话互动的过程, 逐渐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比如:

老师问: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sentence?Why did the boy come to shut the windows?

学生很快就想到:

Student 1:This family has the habit of sleeping with windows open.

Student 2:The boy felt very cold and he thought his parents must be cold, too.Therefore he came to shut the windows of his parents’room.

然后又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Student 1:Considerate.

Student 2:He is obedient.He is a good boy.

对话至此, 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看似平淡的描写, 却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刻表白。

3. 段落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隐喻意义在段落层面的表现往往比较隐匿, 需要结合全文才能把握。“A Day’s Wait”中第26, 27段描述的是冬天打猎的场景, 地面光滑难走, 猎犬都连跌带滑, 父亲也重重地摔了两次。父亲在既滑又有弹性的树丛上站立不稳, 很难射中的情况下, 还击落了两只, 回家时仍然高兴不已, 庆幸自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乍一看, 这两段似乎和全文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利用隐喻的思维工具, 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真正意图。文中的男孩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能保持冷静的态度, 勇敢地自己面对, 这源于父亲对他的影响。其实通过这两段对打猎的白描, 作者刻画出了父亲在冰天雪地中, 不畏寒冷和艰难, 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在父亲这种坚强的性格的影响下, 才有了儿子在死亡面前的勇敢表现, 才会出现儿子一天对死亡的沉着等待。

4. 语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精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目标语语言材料的内涵, 而不只是对语言材料的形式的熟练掌握,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 如何理解目标语, 如何运用目标语的恰当形式表达自己情感。语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是精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语篇主题意义的重要途径。

“ADay’s Wait”这篇课文, 故事情节极其简单, 难道作者通过这个故事, 就是想传达有两种不同的温度表示方法, 告诫人们不要再犯小男孩的理解错误吗?其实不然, 作者只不过借助这个故事, 来隐喻一个深邃的人生道理, 在死亡面前, 男孩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无畏和自控能力, 这就是海明威笔下要传达给读者的“勇气” (courage) 。

四、结语

隐喻思维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证实了隐喻是对意义认知的主要来源方式,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是实现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重要手段,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 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述能力, 致使句子和语段不再是枯燥的语符堆砌, 而是充满内涵和情感的思想表述。

摘要: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把隐喻对意义认知的主要来源方式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词汇、句子、段落和语篇教学各个层面,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提出隐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隐喻,层级运用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book3[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5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thesis analyzes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at first and finds that metaphor has strong cognitive power and that metaphor cogni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lso a kind of cognitive activity after discussing acquisi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learners.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ow to apply metaphor cognition theory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vocabulary and culture teaching.

作 者:左景丽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H319关键词:metaphor cognition mapp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英语文学中隐喻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文学 隐喻的运用 实践研究

随着人们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渗透在人们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之中。即人们应用一些简单、具体的思想理解那些复杂、抽象的概念,此种隐喻也叫概念隐喻。笔者着重研究了隐喻在英语文学之中的应用以及实践,具体如下。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

英语之中隐喻是“metaphor”,来自于希腊语“metaphora”这一词,由“meta”与“pherein”构成,这两个词加到一起的意思就是“to carry pver”。而西赛罗则认为隐喻就是明喻的简化,其不仅是缩写后的词,并且还将这个词放置到不属于它的位置之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位置就属于他们了。卡西尔认为隐喻应该有两种形式,其一,广义隐喻,即根本隐喻或基本隐喻,主要将其当作一种现象、修辞形式和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二,狭义隐喻,即应用另外一种思想对这种思想进行表达。

现在隐喻已经成为人类交际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因为学者们对其实际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隐喻有众多种不同分类。Johnson把隐喻分成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张秀同把隐喻分成了单层隐喻和多层隐喻;纽马克将隐喻分成了僵死隐喻和标准隐喻;谭卫国将隐喻分成了半隐性隐喻、复杂隐喻、隐性隐喻与简明隐喻。

二、隐喻派别

1.“洞穴囚徒”隐喻。“洞穴囚徒”这一隐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应用的三种隐喻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其具有极其浓厚的哲学韵味,主要探讨认知的本质,核心内容即将人的生活比喻成洞穴之中囚禁的囚徒,在儿童时期手脚就被绑住了,且每天都对着墙壁站立着,因此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

2.“种子”隐喻。“种子”隐喻首次在《大教学论》之中提出的,它将“神圣可教性”作为人类自身的本质思想。《大教学论》中从下述几方面分析了“种子”隐喻。其一,认为人是所有造物之中最美好、最嵩高的。其二,提出了任何一个人都存在虔信、博学和德行这三种种子,进而促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并按照道德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

3.“白板说”隐喻。“白板说”隐喻是笛卡尔提出的,他说人的能力是天赋予的,知识是后天学习的。他将人的心灵比于成一张白板,上面没有标记,需要外界力量来雕饰以及塑造,之后白板上出现了众多种印记,进而使人的观念以及知识逐渐形成,这便出现了“白板说”隐喻。

三、隐喻在英语文学之中的应用

1.丰富了研究内容。语言学这门学科主要就是对认知问题进行研究,而认知问题与人的成长以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首先,个体外在形象与社会身份的改变;其次,个体积累人生阅历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表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方法有很多种,想要让人的发展从整体上发生改变,并形成相应的文字表述,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也只是对事物外在进行观察,根本无法描述和把握人的内心世界。

2.清楚地体现了语言学的本质。隐喻的应用能够使人文主义特点以及认知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得以体现。认知隐喻即语言现象,与一些文化背景有着直接地关系。认知学者自身只面对了生活世界中的一小部分,即认知世界,可是其未被全部归纳在科学世界之中。认知隐喻主要表现的就是个人对认知理念的理解和表达,进而将语言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来。

3.使认知理念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同时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因此,认知隐喻所呈现的意义,就是指把握认知活动所具有的精神性、独特性、文化性以及内在性等。探究认知隐喻是为了在理解认知的基础上,不但探索精神世界,所以,应用隐喻,能够有效提升认知本身的魅力。

四、实践研究

笔者对《珍珠女》中所蕴含的隐喻进行了解读。《珍珠女》中所使用的隐喻手法非常精致老练,在传统悼亡诗架构中构建起一个多层含义的基督教文本结构,生动的宣讲了基督教教义。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应用独特的文本结构和众多隐喻手法对《珍珠女》进行了认真创造,进而使《珍珠女》具体独具特色魅力,成为著名的英语宗教诗歌著作。

《珍珠女》的主要内容就是传达基督教教义,其表现手法就是对《圣经》中的一些传统隐喻进行了特殊模仿与关注,因此,不能只从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珍珠女》进行解读,应该重点强调其使用隐喻和宗教文学本质中所蕴涵的众多寓意。例如:被草木覆盖的一些坟冢,其代表世间的死亡与痛苦。

五、结语

上文笔者从隐喻内涵、派别、应用和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表现出隐喻在英语文学之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在认知理论之中占据的位置,有助于人们在英语文学中正确认识和应用隐喻。

参考文献:

[1]严梦娜.大学生英语文学阅读的“合作竞赛”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4):108-112.

[2]朱振武,周博佳.加勒比英语文学在英美的研究热点与诗学构建[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3):167-173.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7

关键词:隐喻,修辞,隐喻性,语言特色

引言

比喻是英语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而隐喻则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然而又比较隐晦、形式多样因而较难于把握的一种修辞方式。隐喻亦称暗喻, 众多的英美本土作家在作品中把它运用得妙趣横生, 淋漓尽致, 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使平淡变得深刻, 抽象变得具体, 深奥变得浅显, 为语言的表达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 直接参与人类的认识过程。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来认识研究隐喻, 提出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家Mike Black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隐喻, 强调语言使用者在隐喻使用和阐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方式, 而且人类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人们本能地要求概念间的相似点, 从而创造隐喻发展语言 (束定芳, 1996) 。

根据不同标准, 隐喻可分为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隐喻其语言特色也各有不同。本文将从语言的隐喻性出发, 探讨隐喻性语言的分类和语言特色的具体表现及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隐喻的类型

隐喻由两要素构成, 即本体和喻体。喻体是隐喻的载体, 是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本体则是隐喻的比喻意义, 即内涵意义。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喻体, 本体就无法表达;没有本体, 就没有隐喻可言。喻体作为隐喻的表现形式, 具有多样性。喻体可以是单词、短语, 甚至是句子。隐喻在表现形式上变化多端, 有时甚至文章的整个一大段充当喻体, 隐喻某一事物。

隐喻的种类很多, 不同的分法, 有不同的类别。从表现形式, 隐喻分为两类, 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直接隐喻将两种事物直截了当地进行比较, 喻体和本体同时出现在句中, 用动词“be”或“resemble”等手法连接。直接隐喻直接表达了两事物的相似点, 所以具有明了、生动的修辞效果。间接隐喻以间接的方式进行比较, 比喻中仅出现喻体, 其特点是语言更简洁, 意义含蓄。

根据意义, 隐喻可分为理性隐喻和情感隐喻。理性隐喻是通过常用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的比较而构成的。理性隐喻是一种客观的比较, 是两种事物外在特征的比较。例如:He has a mane of reddish hair and small green eyes. He is really a lion.句中的喻体是a lion。意思是:他看起来像狮子。理性隐喻表明了he和lion两事物的外表相似。情感隐喻源于新形势与常态下引起的情感之间的相似。例如:He is a lion in battle。句中的喻体仍是a lion, 但这一隐喻显然强调的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外表相似。这句话的内涵意义为:在战场上他作战勇敢, 就像一头狮子。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蕴示了英雄与狮子之间的本质上的相似。情感隐喻的特点是抒情和赞美, 主要用于对人与事的本质与行为的描写, 激发读者的情感。无论是理性隐喻还是情感隐喻, 都是通过文字表达, 使意义更为生动和形象。事实上理性隐喻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比较, 它或多或少包含着作者的情感, 所以在大多数场合, 很难将它们加以区分 (高丙梁, 1997) 。

除此之外, 还可以按词类、句子结构来对隐喻进行分类。按词类来分, 英语的隐喻可以分为名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按句子结构来分, 隐喻可以分为简单隐喻、复杂隐喻和隐喻的连用 (张江云, 1996) 。简单隐喻通常只有一个本体和喻体;不止一个本体和喻体的隐喻称为复杂隐喻。大多数隐喻属于简单隐喻。

2 隐喻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隐喻的物质外壳, 通过语言这一有形载体, 隐喻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传递信息。因此, 研究隐喻的语言特点, 对深刻理解这一修辞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使旧词创新意

隐喻具有时代特色和新颖性, 使用隐喻能赋予旧词以新义,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 通过比较、想象和语境去释义。由于从旧义到新义经历了一个思维过程, 隐喻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 因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认识新事物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法, 而隐喻的释义也就意味着创新, 不落俗套。例如: “He is green”, green原义为“生的, 绿的, 嫩的”, 喻义为“无经验的, 幼稚的’;“dog eat dog”原义为“狗咬狗的”, 喻义为“损人利已的”。

2.2 使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外部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 人们经常借用其它方面的词汇表达相同或者类似的意思。例如, 英语中表达听觉音色的词汇比较贫乏, 但可以用 “a warm, richly textured organ chord”之类隐喻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隐喻不是词、句的单纯替代或比较, 而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喻未知, 以熟悉喻不熟悉, 以简单喻复杂, 以具体喻抽象。如经济学家形象地应用多米诺 (骨牌) 效应喻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相同事情相继发生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这就是多米诺理论。可见, 人们使用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易于理解的形式能将不可表达的事物、思想和抽象概念具体表达出来。

2.3 用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和繁琐的事物

隐喻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许多复杂的思想如果用一般语言形式来表达, 往往显得繁冗罗嗦, 但是, 如果用隐喻化的表达则言简意赅, 寓言深刻, 将复杂的无法明言的事物的各种特性表达出来, 达到妙语惊人的效果。如:

(1) Kindness & politeness in busines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way of making money (一般性陈述) ;

Good will can be sold.和气生财 (隐喻性语言)

(2) One must read books if he wants to improve himself. (一般性陈述)

Books are the spiritual food of mankind.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隐喻性语言)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no axe to grind (没有什么企图) ,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 (趁火打劫) 。可见使用隐喻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使语言形象生动。

2.4 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由于隐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因此使用隐喻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人们在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时, 从海阔天空的冥想中认识语言的意义, 使人们感到想象的愉悦, 增加了语言的趣味, 并使隐喻具备了审美的价值。如:

(1) My job is a jail.对“工作是监狱”, 读者可以展开想象想。Jail所代表的是令人不愉快的、没有自由的、具有制约作用的、非自愿的, 并且难以摆脱具有惩罚性质的一类事物。

(2) Ideals are food.“理想是食物”, 读者可以通过对各种美味的食物“all kinds of delicious food”的向往来理解对ideals (理想) 的向往。

2.5 表达某种情感

虽然情感是复杂多变的, 但“喜、怒、哀、乐”是四种基本情感, 其中喜与怒为典型。英语中存在大量表达愤怒的表达方式。但要直接从这些表述愤怒的词语中找出来情感与概念之间的一致性想必不太可能。如:

(1) He lost his coal. (他失去了冷静)

(2) He was foaming at the mouth. (他气得唾沫四溅)

(3) You’re beginning to get to me. (你在惹我生气)

(4) Try to keep a grip on yourself. (尽量别发火)

(5) He was blue in his face. (他气得满脸发紫)

(6) Don’t fly off the handle. (不要冒火)

以上可见, 虽然anger没有在句子中出现, 但经过隐喻化表达, “愤怒”这一感情的概念意义却已存在。因此, 情感在隐喻规则的作用下, 可借助情感的生理效应反映情感的变化 (吴永军, 2001) 。

3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上述可看出, 隐喻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它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特性。语言的这一特性能为英语教学带来很多启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隐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

教师应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 使学生认识到, 英语和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但它们的本质相同, 无论是学习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因而对学好英语要有信心, 减少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一开始就同时讲授本义和隐喻义, 使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 知道了它们的意思, 同时也学会了这些词的用法, 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 学习fox, pig, rock等词语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的隐喻意义, 让他们猜测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Tom is a fox/pig/rock。虽然fox, pig, rock并不指人, 但它们可以用来对人进行描写, 而且由于这些词语的隐喻义和汉语比较相似, 学生很容易接受。

3.2 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学习英语, 获取英语知识, 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词汇、语法。在讲解生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那些用隐喻方式构成的词语, 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词语。比如, 在讲解broadcast时, 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合成词由两个部分“broad+cast”组成, 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理解合成词的语义, 并观察隐喻在词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可以让学生猜猜narrowcast的意义。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很多生词, 例如:public servant, back-number, new-born, loud-speaker, deadline, redtape, icy-cold, soaking-wet等等。在讲解多义词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各个词义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英语中的句型多种多样, 一个意义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通常情况下, 我们都用与现实情况比较一致的非隐喻表达方式, 但有时我们也采用与现实不太一致的隐喻表达方式。比如我们通常说Heiscunning, 也可以说Heisafox/Heisfoxy。

3.3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对语言隐喻性差异的影响

此外, 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隐喻。要想真正学好英语, 我们必须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其文化, 学习用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否则我们就会用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表达英语或者理解英语, 闹出笑话或者引起交际中断 (肖福寿, 1999) 。比如学英语的学生都把“狗”和dog看成对应词, 但“狗”在汉语中隐喻意义多是贬义, 如“走狗”、“落水狗”、“狗东西”、“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 “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腿子”等。而在英语中, dog的隐喻意义一般都是褒义的, 即可以用dog指自己, 也可以用dog指别人。所以, 当外国人说我们是luckydog的时候, 我们要理解他们并没有恶意。再比如, “龙”在汉语中隐喻义是褒义, 而在英语中的隐喻意义却是“血腥、暴力和邪恶”。我们可以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但要避免用它来形容外国人。另外一种情况是指由于文化的差异, 相同的意义可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 例如汉语中用“牛”表示力大、健壮等, 而英语中则用horse表示相同的意义。

结束语

总之,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 由于语言的隐喻性特征, 在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使学生不仅能够认知隐喻、理解隐喻和自由地使用隐喻, 而且可以利用隐喻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 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隐喻学习英语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减轻大脑认知、储存和记忆新概念的负担, 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可以说, 隐喻思维能力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 是衡量学生掌握英语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高丙梁.英语中隐喻的表现形式和分类[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1997, (1) .

[2]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1996, (2) .

[3]王守元, 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 2003, (1) .

[4]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4) .

[5]张江云.试析英语隐喻的种种变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

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隐喻,网络新闻标题,效果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网民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 阅读网络新闻也日益成为网民上网的一大兴趣, 由此, 如何提高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水平, 以更好地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便成了各大网站竞相追求的目标。其中,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运用隐喻是效果较好的策略之一。本文依据人民网、新华网、网易、中新网等网站的新闻标题, 对隐喻的运用及其效果进行探析。

隐喻认知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运用在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是对语词的修饰或美化, 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北美的一些学者开始从语用学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从而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列文森 (Levinson) 用格赖斯 (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来研究隐喻, 认为使用隐喻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一种情况, 具有某种会话含意;奥托尼 (Ortony) 结合语境问题对隐喻进行分析和探讨, 指出词或句子本身并不就是隐喻, 而是某一特殊的用法, 使它们成为隐喻, 因此, 任何一种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 这标志着人们对隐喻现象实质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塞尔 (Searle) 在其专著《解释与意义》中的《隐喻》一章首先区分出“词或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两个概念, 并归纳总结出语言交际过程中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三大步骤、八项规则;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隐喻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并强调了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 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隐喻研究的背景下, 对传统修辞格的分类也相应有所改变。在常见的一些辞格中, 有许多都是喻类辞格, 与隐喻有着密切关联, 如比喻、借代、夸张等辞格, 都可归为喻格, 这是隐喻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把这些修辞格纳入隐喻的框架进行解释, 能进一步提高对隐喻价值的认识,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方式。

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常见的网络新闻标题隐喻主要有常规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以及创新隐喻中的文学隐喻, 举例分析如下: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 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 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该类隐喻的标志性词语是“上、下、升、低”等, 例如:

(1) 就职一周年支持率下跌%奥巴马向人民低头认错 (新华网2010-01-22)

(2) 收盘:银行股尾盘拉升%沪3100失而复得 (新华网2010-01-22)

(3) 央企59.7亿拿下北京新地王%开发商拿地毫不手软 (人民网2010-01-22)

(4) 海南房价再度陷入疯狂%外地老板一次买下60套房 (人民网2010-01-22)

(5) 进口宝马X1%上市%六款直接竞争车型大比拼 (人民网2010-01-22)

(6) 2009年中国能源需求逐步回升部分品种现供应紧张 (中新网2010-01-22)

在上述例子中, 源域是上下域, 目标域为数量, 充当源域的一般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经验, 这与地球引力的作用, 在人们的经验中构成了上—下图式结构有关。一般说来, “上、升”等词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正面模式, 如例 (2) 、例 (5) 、例 (6) , 而“下、低”等词则呈现消极的反面模式, 如例 (1) , 但例 (3) 、例 (4) 中的“拿下、买下”等词也具有“完成、成功获取”之意。

实体隐喻。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而派生出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 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这种容器隐喻用得较多的是与“门”相关的词语, 如:

(7) 34张专辑侵权?小沈阳陷“剽窃门” (人民网2010-01-20)

(8) “泼墨门”愈演愈烈 (人民网2010-01-20)

“门”族词源自1972年美国共和党政府在总统竞选活动中暴露出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 由此使汉字“门”产生了“丑闻”这一含义。现实生活中, 各种各样的丑闻也被称为“××门”, 如“艳照门”、“诚信门”、“行贿门”, 等等。

以上两例是近期网络新闻标题中与“门”有关的报道。例 (7) 把当红明星小沈阳遭指控专辑侵权的事件称为“剽窃门”;例 (8) 则将国际影星章子怡巨幅海报遭神秘男子“泼墨”的事件称为“泼墨门”。基于“门”族词的原义, 读者在看到这几条新闻标题时, 便对其中内含的感情意义有所把握。由此表明, 人们在以具体的事物思考、经历、谈论抽象的事物时, 已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 使抽象事物具有了具体事物的特征, 以达到系统地描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族”:

(9) 应届毕业生22%为“月光族”不“啃老”已是万幸 (中新网2010-01-21)

(10) 《阿凡达》催生职场“翘班族” (新浪网2010-01-20)

(11) 蚁族:2010我们能否“化蝶”? (中新网2010-01-21)

上述几例中, 例 (9) 的“月光族”指“月月吃光喝光的大学毕业生”, “啃老”指“专门靠父母养活自己的啃老族”;例 (10) 的“翘班族”指“利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的人员”;例 (11) 的“蚁族”是对“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 将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小蚂蚁联系起来, 读来生动立体。

文学隐喻。文学隐喻属于创新隐喻, 主要来自创作者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需要创作者独特的洞察力, 同时对读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能力以感知隐含的联系, 该类隐喻大都富有想象力, 耐人寻味, 形式多样。举例如下:

(12) 王菲临时“放鸽子”媒体扑空 (人民网2010-01-21)

(13) 中国经济“热补”之后需“温调” (中新网2010-01-21)

(14) 观念碰撞盼晚景别太凉北美华人夕阳是否一样红? (中新网2010-01-19)

(15) 大学寝室门口贴出“休书”称要和游戏“离婚” (网易2010-01-20)

上述几例都运用了文学隐喻, 例 (12的“放鸽子”指“到手的好戏又落空”之意;例 (13) 的“热补”与“温调”都是用于人们身体不适后的疗法, 这里用于经济领域, 将经济与身体联系起来;例 (14) 的“晚景”、“夕阳”都喻指“人的晚年生活”, 用“盼”字勾勒出旅居海外的华人那种复杂的心境;例 (15) 的“休书”、“离婚”表现出大学生为迎接期末考试的决心和士气。

网络新闻标题运用隐喻的效果:

1.醒目引人。网络新闻阅读与传统的印刷媒体阅读方式不同, 这种阅读方式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和忽略性。如果新闻标题不醒目引人, 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转动的眼球, 因此, 网络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决定受众是否进一步阅读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因此, 网络新闻标题要求用最少的词句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 尽量简明。借助隐喻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如:

(16) 赵本山是一份“年货” (人民网2010-01-16)

该例用词简短, 把赵本山在春晚上的重要性同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年货”联系起来, 吸引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2.通俗易懂。隐喻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 减少了未知信息的量, 在新旧事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使受众对新事物的理解难度大为降低, 因此人们能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 理解所谈论的事物, 掌握获得的新信息, 想要人们很好地理解新闻标题, 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 就应尽其所能降低交际负荷, 即减少标题中未知信息的量, 加速解读进程。如:

(17) 有多少官员沦为奸商的“皮影” (新华网2010-01-20)

该例将某些官员被奸商牵着鼻子走的腐败现象用“皮影”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来, 蕴涵着痛惜、不满及呼吁等诸多感情, 通俗易懂。

3.新颖独特。创新隐喻是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产生的, 是利用距离思维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现象, 即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 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 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运用创新隐喻, 可形成一种“新奇”的特性, 吸引住受众, 如:

(18) 各地争相“试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人民网2010-01-21)

该例用“试水”一词与“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 新颖独特, 传递出该制度在各地得到“积极响应”之意。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99~113页。

隐喻在阅读理解解题中的运用 篇9

一、隐喻

(一)隐喻的分类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用于谈论另一概念[1]15。比如,人们在谈论time时常会用到与money有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认识time,常见的相关隐喻有:All this saves time./Teams take time to get things right./Wasting time is a crime./People spend a lot of time pointing out bad manners./We invest little time in a person.这些隐喻都是在“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的基础上产生的。

空间隐喻指将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1]15。比如,on top of the world(很高兴),let us down(让我们不高兴) 等是将上—下空间概念“HAPPY IS UP,SAD IS DOWN”运用于情绪的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实体隐喻又分为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1]26。比如,meat and potatoes(最基本的部分),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语言)等分别属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二)隐喻的理解

语境影响和支配着语篇意义,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语境。隐喻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句子层面,也体现在语篇层面。

1. 词汇层面的隐喻理解

语境有着消除歧义的作用,因此对词汇层面的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必须依据语篇的言语语境即上下文进行。比如:(1)We eat with knife and fork.依据上文的eat,此句中的knife and fork就是其字面意义,即“刀叉”,指“餐具”这个实体。(2)An odometer without a speedometer is like a fork without a knife. 依据上文出现的odometer,speedometer可知,fork,knife就超出了其字面义。根据常识,吃饭时需要一副刀叉,有叉而没有刀是无法正常吃饭的。所以本句中的a fork without a knife由字面义投射到隐喻义“不完整的,没有用的”。

2. 语篇层面的隐喻理解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语篇的中心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作者选定一个隐喻,以这个隐喻作为语篇主题,以此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这就是隐喻的语篇主题功能[2]。主题隐喻为理解语篇提供了语境。比如,2014 年福建卷D篇就是以“House of Life”作为主题隐喻展开话题的,2013 年湖南卷B篇是以“Bloom where you are planted”这句谚语作为主题展开话题的。

二、隐喻在英语高考阅读理解解题中的运用

高考阅读理解语篇中的大量隐喻,其超出字面义的特殊语义对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掌握中心主题,分析、推理、判断语篇的事实和细节以及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等都有影响。笔者对最近几年各地高考阅读理解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了归纳和解析,希望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解题有所帮助。

(一)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可以用于解答语义解释题、推理判断题。少数实体隐喻还可以用来同时解答两道阅读理解题。

1. 语义解释题

在阅读过程中,语篇通过语境构建意义,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关键作用。隐喻的字面义与上下文语境冲突,但其在语篇中的隐喻义必须与上下文语境相一致。因此,词汇脱离了具体语境是构不成隐喻的。

例1(2013 年江西卷C篇)Listening well also requires total concentration upon someone els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stening well is the rule known as“bracketing”. Bracketing includes the temporary giving up or setting aside of your own prejudices and desires,to experience as far as possible someone else’s world from the inside,stepping into his or her shoes ...

66. The phrase “stepping into his or her shoes”in Paragraph 2 probably means _______.

A. preparing a topic list first

B. focusing on one’s own mind

C. directing the talk to the desired results

D.experiencing the speaker’s inside world

【解析】 例1 中上文的语境“experience someone else’s world from the inside”表明本段意在说明“体验他人的情感”,因此,“step into his or her shoes”不是其字面义“踏进他或她的鞋子里”,而由“情感”这个语境投射出其隐喻义为“experience the speaker’s inside world(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所以,选项D正确。

2. 推理判断题

例2(2013 年浙江卷D篇)“You had nothing to say to them.”he repeated.“No wonder they’re bored. Why not get to the meat of the literature and stop talking about symbolism. Talk with them, not at them. And more important,why do you ignore their bad behavior?”We talked. He named my problems and offered solutions. We role-played. He was the bad student,and I was the forceful, yet, warm, teacher.

59. The students behaved badly in the writer’s classes because_________.

A. they were eager to embarrass her

B.she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them

C. they didn’t regard her as a good teacher

D. she didn’t have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解析】例2 中的“You had nothing to say to them. No wonder they’re bored, why not get to the meat of the literature and stop talking about symbolism”提供了语境“作者在教授文学”。meat的字面义为“肉”,肉是有营养的食物,也是人类的主食,“the meat of literature”由其字面义“文学的主食”通过“文学课”这个语境投射出其隐喻义为“文学的主要的最有趣的内涵”,推断出“作者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选项为B。

(二)结构隐喻

隐喻作为语篇主题,支配语篇并实现语篇的连贯。隐喻标题以及该隐喻形成的词汇链使语篇段落紧密联系、层次分明和脉络连贯。

1. 态度观点题

例3(2015 年浙江卷A篇)This is exactly what reading should be and in school so seldom is—an exciting,joyous adventure. Find something, dive into it,take the good parts,skip the bad parts,get what you can out of it,go on to something else. How different is our mean-spirited, picky insistence that every child get every last little scrap of “understanding”that can be dug out of a book.

45. From the teacher’s point of view,________.

A. children cannot tell good parts from bad parts while reading

B. children should be left to decide what to read and how to read

C. reading is never a pleasant and inspiring experience in school

D. reading involves understanding every little piece of information

【解析】 例3 中的第一句话提出了隐喻“READING IS AN ADVENTURE”, 然后将“adventure”的特征全部投射到“reading”之上,find, dive into,take the good parts,skip the bad parts,get what you can out of it和go on to something else均为对adventure过程的隐喻表达,即“decide what to read and how to read”,正确选项为B。

2. 主旨大意题

例4(2014 年福建卷D篇)Real riches consist of well-developed and hearty capacities(能力)to enjoy life. Most people are already swamped(淹没) with things. They eat,wear,go and talk too much.

Your house of life ought to be a mansion(豪宅),a royal palace. Every new taste,every additional interest,every fresh enthusiasm adds a room. Here are several rooms your house of life should have ...

Literature,classic literature,is a beautiful,richly furnished room where you might find many an hour of rest and refreshment ...

Sports,without which you remain poor,mean a lot in life. No matter who you are,you would be more human,and your house of life would be better supported against the bad days.

Whatever rooms you might add to your house of life,the secret of enjoying life is to keep adding.

71.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House of Life

B. Secret of Wealth

C. Rest and Refreshment

D.Interest and Enthusiasm

【解析】 例4 以结构隐喻“LIFE IS A HOUSE”展开。该主题隐喻贯穿整个语篇,各个段落的主题art,literature, music和sports充当主题隐喻“House of Life”的组成部分的rooms,形成统一的、连贯的整体。正确选项为A。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英语中的很多文化现象都以隐喻的方式反映出来。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句法层面,也体现在语篇层面。通过隐喻,建构词汇、语句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之间的联系。通过隐喻,学生既可以从宏观结构上把握语篇主旨大意、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谋篇布局,还可以从微观结构上准确把握语篇的具体细节,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隐喻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英语中的很多文化现象都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句法层面,也体现在语篇层面。通过隐喻,学生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语篇主旨大意、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谋篇布局,还可以从微观上准确把握语篇的具体细节,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关键词:隐喻,语义解释,推理判断,态度观点,主旨大意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E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10

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所谓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小型概念包。它是包含一些元素的集合,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 用来描述思维和言语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而它的建立又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 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所谓概念合成就是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合成网络。该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组成, 其中的两个心理空间为输入空间, 即Lakoff隐喻理论中的目的域和来源域, 第三个空间叫做类属空间, 它会对每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 提炼出各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 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 第四个空间成为合成空间, 每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或组织结构会根据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有选择的投射到合成空间, 并通过组合、完善、扩展三个步骤形成层创结构。这一过程是多空间动态的投射模式, 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 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该文拟从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出发, 探索概念合成理论的运作方式和过程, 从而验证该理论在汉语中的存在性和合理性。

1 关于“心”的隐喻的概念合成理论分析

“心”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之一, 古人称“心”为五脏之首, 是身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还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由于人们对“心”的认知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或接触进行, 因此隐喻成为了我们主要借助的手段来进行表达与交流。笔者曾经做过关于“心”的隐喻的分类与总结, 大体而言, 关于心的隐喻可分为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其它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经验相关的隐喻四大类。下面笔者将尝试使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每类隐喻进行分析。

1.1 关于“心”的实体隐喻

众所周知, 所谓实体可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型式存在, 相应的, 关于“心”的实体隐喻其来源域也可分为固态、液态与气态三类。现分别举例分析。先看固态隐喻“心如铁石”。在这个隐喻中, 输入空间分别为“心”与“铁石”, 类属空间分别向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投射, 提炼出其共有的相似属性与结构:心意的坚硬与铁石的坚硬特质, 最后, 跟据类属空间的投射内容, 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有选择的向第四空间——合成空间映射, 并通过组合、完善与扩展形成新的层创结构:一个人的心意仿佛铁石一般的坚硬而难以撼动。再来看液态隐喻“心潮起伏”。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心” (包括心情, 心态等) 与“海潮”, 类属空间提炼出的相似属性为心情的起伏变化与海潮的起伏, 根据类属的投射内容, 两输入空间有选择的向合成空间映射, 并形成层创结构:内心的起伏不平静就如同海涛的翻滚一般。最后再来分析气态隐喻“心气”。在关于“心”的实体隐喻中, 这类气态隐喻最特殊, 因为只有在汉语中存在以气喻心的情况。这主要因为气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元素, 包含气象, 气场, 状态等多种复杂含义。而心气这一说法也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隐喻, 因此用Lakoff的概念隐喻原理会更加容易分析理解, 即将“气”的来源域的特征映射到“心”的目的域中。

1.2 关于“心”的空间隐喻

空间概念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三维空间、二位空间和一维空间。先来分析三维空间的相关隐喻, 这类隐喻以容器隐喻为主, 即将心喻为中空的容器, 因此才会有“心中”等说法。这类隐喻也以常规隐喻居多, 同样适用于Lakoff的隐喻分析理论, 在此不再赘述。二维空间即一个平面, 与此相关的隐喻以“心胸宽广”为例, 进行分析。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心”和“一片广场”, 类属空间抽象出的相似结构为一片开阔的地带。两个输入空间根据类属空间的投射, 向合成空间映射, 并形成层创结构:一个人的心胸仿佛一片开阔的广场, 能容得下很多东西。一维空间是一条直线, 与此相关的“心”的隐喻为“心细如发”。现分析如下:两个输入空间为“心”与“头发”, 类属空间的投射内容为一条细长的直线, 两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映射形成的层创结构为形容一个人的心细得好像一根头发, 没有什么细节能逃过他的眼睛。

1.3“心”与其它人体器官的组合隐喻

这类隐喻也是汉语所特有的, 中国古人认为心与人体的所有器官紧密联系, 人通过五感所体验到的感受都会汇集到心中。因此产生了一批隐喻是将心与其它人体器官组合在一起, 形成组合隐喻, 表达更加复杂的意思。现以“心眼”和“心肝”两个最常见的隐喻为例。众所周知, 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 是人体对于外界信息获取量最大, 效率最高的接收器官。在“心眼”这个隐喻中, 涉及到三个输入空间, 分别是“心”、“眼睛”和“敏锐的洞察力与缜密的心思”。在汉语中, 心与眼睛都可以对外界进行感知, 其中心的感知更加深刻, 眼睛的感知则更加清晰。于是类属空间抽象出相似特征:对外界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三个输入空间再根据类属抽象向合成空间映射并形成层创结构:一个人的心好像长了眼睛一样的敏锐而富有洞察力, 且又心思细密。再来看“心肝”这一隐喻。可以说“心”与“肝”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两个器官, 一旦受到损伤, 则很容易致命。这则隐喻同样涉及到三个输入空间:“心”、“肝”和“极其宝贵的事物或人”。类属空间抽象出的相似结构为:一旦失去会产生致命伤害的极其宝贵的东西。最后, 三个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映射所形成的曾创结构是:形容某种东西好像人的心和肝一样的重要宝贵。

1.4 与社会经验相关的“心”的隐喻

人类是社会生物,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渗透进我们的日常语言。与“心”相关的隐喻更是如此, 与人们的劳动经验, 天气变化, 动植物, 宗教立法, 经济生活等相关的隐喻五花八门。在此举与生产劳动相关的隐喻“用心耕耘”和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隐喻“收买人心”为例。“用心耕耘”这一隐喻中的输入空间分别为:“心或精力”和“农业用具或劳力”。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为花费精力体力从事某种劳动。两个输入空间分别向合成空间映射所形成的层创结构为像使用农具和劳力进行农业生产一样认真花费心思去做某事。再来看隐喻“收买人心”。这则隐喻的输入空间分别为“收买或赚得别人的同情或信任”和“通过金钱来购得某样东西”。类属空间所投射的相似结构为以物易物。根据类属空间的抽象投射内容, 两个输入空间向第四空间合成空间映射产生的层创结构为:想用金钱收买物品那样用物质利益收买别人的同情与好感。

2 结论

通过对汉语“心”的隐喻的认知分析, 可以的出入下结论:概念合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细致深入的分析隐喻的构件形成过程, 比其它理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与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互为补充与完善。但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隐喻分析时, 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 在运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 我们要把握好几个输入空间元素的相似性问题, 即要准确找出其相似性内容与结构进行映射。第二, 在运用理论进行隐喻推理的过程中, 我们要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 与当时的语境背景, 从而准确的推导出和成空间中的曾创结构。最后, 形成层创结构时的三个步骤——组合、完善、拓展——该如何使用, 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而更加准确的把握隐喻的建构过程。总之, 概念合成理论普遍存在却又易于为我们所忽视, 对于认知过程的解释细致入微, 是很强大的分析工具, 为现代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Gibbs R.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M].Brain and Language, 2003:1-5.

[3]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7]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7-15.

[8]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 2003 (12) .

[9]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

[10]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

[11]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 1996 (2) .

数学教育中的隐喻研究 篇11

【摘 要】隐喻可以认为是社会性客观知识和个体主观知识两者之间的连接。把隐喻当作数学教育的媒介,能够给客观与主观的知识、主观与主观的知识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文章针对数学教育中的隐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能够对加强数学教育中隐喻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隐喻的数学观 反思 数学教育观

隐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经验论与系统论的视角对数学的本质与内在规律进行了揭露。虽然这一认知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仍然无法摆脱外界对这一认知方式的质疑与否定。数学教育中的隐喻,是属于社会构建主义的数学教育观念,它让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从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及社会构建的过程中重新理解数学教育的深层含义。隐喻可以认为是社会性客观知识和个体主观知识两者之间的连接。把隐喻当作数学教育的媒介,能够给客观与主观的知识、主观与主观的知识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一、什么是隐喻的数学观

研究隐喻的数学观就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考虑什么是数学。换句话说,就是在“隐喻能够提高数学思想的理解,推动数学的教学”这一观念中,探究数学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隐喻的角度下,数学代表一个隐喻网络。数学的隐喻网络是以基础隐喻(grounding metaphor)与连接隐喻(linking metaphor)这两种形式的隐喻结合形成的。那么这两种隐喻又有什么含义呢?研究者按照隐喻和数学的联系对两者进行了区别:基础隐喻把数学之外的源域,比如实物和数学中的靶域相结合,而连接隐喻中则将多个源域和靶域都列入数学范围中,其只是在数学研究中的不同分支方向进行了性质交换。“容器”这个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能够成为了解其他更加抽象的抽象理念(比如函数的定义域)的源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基础隐喻——“定义域是盛着点的容器”(见图 1)。

连接隐喻如“一重积分是面积”,它是把归于数学中不同方面的微积分(积分)与平面几何(面积)相连接。又如“数学是建筑”,表达了数学是这样一个科目:必须要了解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进行进一步学习。此时,“数学是建筑”这个隐喻的映射源域是“建筑必须有好的基础,才能一层一层向上建筑”。诚然,很多人也能够使用完全不相同的隐喻表达(metaphor expressions)来理解这个隐喻,比如建筑中的门窗、建筑内的装饰等的隐喻含义。因此,隐喻含有独特和系统组合的二重性(unitary-systemic duality)。一方面,隐喻的形式单一(“A是B”);而另一方面,隐喻的表达方式却有很多,隐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系统,使人们能够借助源域来进一步了解靶域(见图2)。

二、隐喻的数学观反思

不同时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向对数学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理念与观点。比如在学者提出的“斑驳混杂的数学”中,就认为数学具有多样化的含义,其指出数学是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系统、数学家从事的行业、一个科目、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一种语言、在不同场合可以使用的概念工具等。同时还有学者认为数学的名称(mathematics)就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它是一个复数词语,但被用来表达了一个单独的实体。隐喻中的数学观,是从一个独特的經验理论,与系统理论组成的角度,表达了数学的实质和内在的规律。但是它同时也有着很多疑问,其中以对身体隐喻的数学观的反思最有代表性。

首先,隐喻的数学观认为,“任何人类活动,包括做数学与学数学的实质都是人的身体运动”,比如“化简代数方程是一种身体运动”,支撑化简代数方程的最初含义就是设定在身体运动基础上的,当身体双手向上平托称盘时感知到的感知就是平衡感,解方程的操作只有当他们在均衡的两端做出相同行为,即双方保持统一时才有效。而针对这一观点,学者Ernest却产生了质疑,其认为相同性判断并不能根据字面意义进行判断,数学活动应该被当作是符号系统内部的记号运算。符号系统是由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符号集、一套符号的运用和产生规律、一个潜在的意义构架来组合这些符号与规则之中的关联。因此,对于一个初等代数的符号系统,平衡隐喻表现在支撑符号“=”的意义以及操作规则的意义结构(比如反身性、对称性、传递性) 之中,而不是平衡的身体隐喻。隐喻在数学中的地位与更广泛的意义,应该在潜在意义构架中被认可,而潜在意义构架自身就是一个自成的网络系统。

其次,因为基础隐喻(见图3)往往被形象地当作是支持整个数学概念(意义)系统的隐喻腿(metaphor leg),而身体隐喻属于基础隐喻中的领域(它把数学外的身体感受与活动形式和数学概念以及意义结合起来)。因此隐喻的数学观认为表达身体隐喻是基本型,它能够成为数学领域中其他意义形式的衍生基础。

最后,有研究学者对于隐喻能够为更加成熟的概念提供理论基础的相关观点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隐喻不够准确,不够可靠,依赖隐喻是心灵偷懒的体现。比如学者Bachelard Gaston把常识性心灵对直观形象的依赖当作是产生认知论障碍的原因。这些理论普遍存在没有准确定下约束标准,而只是在潜隐的假设、认知或者知觉习性层次进行操作的问题。同时还有研究指出,隐喻派生的不成熟的观点,很可能会导致对数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比如郜舒竹等(2011)发现数学术语中,通常是用词语的一般日常意义隐喻其数学意义,这种隐喻存在指称对象模糊或变异等隐喻歧义的现象。

三、隐喻的数学教育观

(一)隐喻的数学教育目的观

在隐喻观念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改变数学传统的严肃、封闭印象,培养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想象力以及理解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利用了解的事物、熟悉的情景、已有的经验来亲近数学,能够利用普遍关联的概念、态度以及方式,来观察与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实的相关问题;让教师能够借助隐喻,深入了解学生的很多数学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观念、价值观念,进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

(二)隐喻的数学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不要一下子引入太多的隐喻,如此可能会让学生对它们感到混乱。但是,在一门科目或者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确保使用一定的隐喻进行教学,这些隐喻要经过挑选,使用学生理解的源域,并且隐喻要能够正确地体现出靶域结构。如果使用得当,概念隐喻甚至能够达到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程度。但是在这之前,学生需要对它有足够的经验。教师可以提供活动、形象、模型以及解释来促成学生对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词、句、篇的层面上。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而隐喻是词汇形成和扩展的重要方式。基于隐喻来学习定义,有利于学生对定义、定理含义深刻而系统的理解。对渗透在定理中的原理等表达方式中的隐喻的关注,将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定理所描写和说明的规律,理解数学知识。

(三)隐喻的数学教育观反思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的数学教育观应该能够被认为是社会构建主义的数学教育观。虽然社会构建主义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学习或意义的获得当成是我们自身构建的过程,但是它更加重视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在个体主观知识建构中的媒介功能,更加注重社会的微观与宏观背景与自我的内部建构之间的互相作用,并且认为它们是不能够分开的、有规律进行的、彼此影响、统一的社会过程。隐喻的数学教育观,是一种社会构建主义的教育观,它要求人们在数学知识的产生与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教育。隐喻是联结社会性客观知识与个体主观知识的纽带,用隐喻作为媒介的数学教育,能够为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之间、主观知识和主观知识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与联系的平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隐喻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隐喻观点中,人们会产生对数学研究本质、数学隐喻系统的深入理解,而这些数学认识将有助于打破数学教育的壁垒,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数学研究的开放性发展。同时,这些理论认识让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也会对我们建构数学和个人体验、生活情景的普遍关联产生很大的影响,使我们重视数学沟通和分享教育方式的选择。

当然,除了数学观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隐喻的数学教育观,比如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心态、主流社会价值取向、传统的教育思想等,都会给数学教育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否认隐喻的教学观在数学教育中具有的重要联系。

隐喻可以看成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隐喻这个特别的、想象的结构很可能会在数学教育中被滥用。它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需要研究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时间。另外,针对隐喻在数学教育中的影响,尤其是到底是“先隐喻后理解”还是“先理解后隐喻”还存在着较多疑惑。学习者不一定能把不同的表象方式整合为一个唯一的核心概念。也有研究指出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把相同的概念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如Hart(1989)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可能会看到隐喻连接不同的活动,孩子们却常常把隐喻连接的两个活动看作无关的、具有独立的意义和程序规则的活动,这很可能是不重视不同表征间的联系和共同结构的糟糕的教学计划所导致的后果,但这也可能归咎于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即为学习者提供两种人们认为拥有共同结构的表征,并期待学习者发现这两个表征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当其中一个表征更加抽象而另一个表征更具体,这可能犯了期待学习者提前去使用他们仍在构建过程中的抽象概念的错误。也许直到这个观念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人们才能够看到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隐喻的具体情形。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数学教育中使用隐喻的建构素材就存在严重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谢圣英,喻平.数学教育中的隐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02):5-10.

[2]高维.论教学隐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学,2013.

[3]杨雪芹.语法隐喻理论及意义进化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魏佳,罗萍萍.数学教育哲学是什么——从一则隐喻谈起[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1):8-12.

数学教学中隐喻运用 篇12

关键词:隐喻,隐喻性词语,诗歌《Here》

一、隐喻与隐喻性词语

隐喻 (metaphor) 作为英语中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它既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段, 也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重要形式。在诗歌与散文中运用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隐喻有助于传达信息、打发感情、体悟哲理, 又有益于探索人的认知规律、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形式上, 它与明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使用比喻词, 其间之比较通常颇为含蓄, 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 也可以不同时出现, 喻体直接取代本体。根据符号学, 语言的层次结构分为词语层次、句子层次和文本层次, 诗歌的隐喻也表现在以上三个层面上, 无论是从句法构成特征还是语义结构方面分析, 词语层次隐喻都是诗歌隐喻中的基础, 对整篇诗的理解少不了它们。本文主要从词汇层面探讨诗歌中的隐喻性词语的使用。

二、诗歌《Here》及其作者简介

诗歌《Here》的作者R.S.Thomas于1913年出生于卡迪夫, 在1936年担任英国圣公会教士。在任职期间, 他开始从事诗歌写作。宗教信仰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他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和做法以及现代的世俗价值都持不确定的观点, 有着当代最伟大的宗教诗人之称。其诗风与人一样孤傲, 严谨洗练, 硬朗不屈, 在英诗坛独具一格。

这首诗歌在内容和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节, 余下的四节是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诗人对人类的发展前进是抱积极态度的, 而在第二部分中, 诗人的态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不再是积极乐观, 而是质疑和否定, 影射出他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和做法以及现代的世俗价值都持不确定的观点。整首诗是这样的。

《Here》

I am a man now.

Pass your hand over my brow.

You can feel the place where the brains grow.

I am a gen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

Clean favored, and imperially slim.

You can sense my softness inside.

I am like a tree,

From my top boughs I can see

The footprints that led up to me.

There is blood in my veins

That has run clear of the stain

Contracted in so many loins.

Why, then, are my hands red

With the blood of so many dead?

Is this where I was misled?

Why are my hands this way

That they will not do as I say?

Does no God hear when I pray?

I have no where to go

The swift satellites show

The clock of my whole being is slow,

It is too late to start

For destinations not of the heart.

I must stay here with my hurt.

三、解读诗歌《Here》中隐喻性词语的运用。

根据词汇的不同词性, 我们可以把词语层次隐喻分成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等 (胡壮麟, 2004) 。

1、从词性角度来看诗歌《Here》隐喻性词语的运用

(1) 名词性隐喻

诗歌中第三节写道:From my top boughs I can see The footprints that led up to me.其中boughs, footprints都采用了名词性隐喻, boughs原指“树枝”, 现喻指“人的身体或思想的每个细微的部分”;footprints原指“脚印, 足迹”, 现喻指“人类进化的足迹”。整篇诗歌中还有大量名词性隐喻的使用, 如第三节中的“stain”和第六节中的“satellite”, 分别喻指“受到玷污的思想”和“迅速变化的世界”。

(2) 动词性隐喻

诗歌中第一节第三句写道:You can feel the place where the brains grow, 其中动词grow原意为 (植物的) 生长, 这里隐喻人的智慧和见识的增加。

(3) 形容词性隐喻

诗歌的第五节开头写道:Why, then, are my hands red, 其中red喻指“双手沾满了鲜血”, 后一句紧接着解释道:With the blood of so many dead?…, 读者可以很自然地领悟形容词red的隐喻效果。

(4) 副词性隐喻

诗歌的第二节写道“I am a gen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 …, 其中from sole to crown按本意理解为从灵魂到王冠, 比喻“从里至外, 从上到下, 完完全全地”, 运用“灵魂”, 和“王冠”这样的词语来指代诗人的内心与外在, 更能体现诗人孤高的个性与诗风。

2、从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来解析

隐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带有隐喻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得以体现, 隐喻性词语的词性形式较为灵活, 可以是名词, 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等等。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隐喻性词语使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 使事物形象、生动, 可准确地表达某些概念和事物。

(1) 隐喻性词语使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因此为了有效的交流, 必须借用其他方面的词汇表达相同或者类似的意思, 赋予一些词隐喻意义。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 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 当人类从这些具体的概念之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 往往会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来表达抽象的概念。Slobin (1979:65) 认为:“语言通常是以具体的经历通过隐喻的扩展来表达抽象的意义。”隐喻的特点是以熟悉喻不熟悉, 以简单喻复杂, 以具体喻抽象。在诗中的第三节, 诗人写道:From my top boughs I can see The footprints that led up to me.其中, boughs和footprints都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boughs原义是树枝, 这里喻指人的身体或思想的每个细微的部分;footprints原义是脚印, 足迹, 这里喻指人类进化的足迹。在诗中的第四节写道:There is blood in my veins That has run clear of the stain。其中, stain的原意是污渍, 这里喻指受到玷污的思想。

(2) 隐喻性词语使事物形象、生动

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人们在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时, 从海阔天空的冥想中认识到语言的意义、感受到想象的喜悦, 增加语言的趣味, 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并使隐喻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诗中有这样一句:You can feel the place where the brains grow.句中的grow一词, 原义是 (植物的) 生长, 这里隐喻人的智慧和见识的增加。还有一句:The swift satellites show the clock of my whole being is slow.句中the swift satellites照字面解释是 (太空中) 疾速飞行的卫星, 在诗中, 它喻指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 我们正逐步丧失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 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3) 隐喻性词语可准确地表达某些概念和事物

有时, 语言已有的一些词不能精确地表达某些概念或意象, 人们只好运用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 其结果是产生了隐喻。The stain contracted in so many loins.loins原义是腰, 这里泛指身体各个器官。我们可以利用其两者间的差别, 从差异性中把握相似性, 根据语境来推知其真正的所指, 更加形象化的反应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认知经历是连续的, 而词汇却是独立的个体, 来自经历的概念和表达经历所用的词汇之间存在的差距, 也就是说, 某种不可表达性。使用隐喻是通过延伸词义而达到弥和间隙的目的, 隐喻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达已观察到的微妙特征, 它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轻而易举地从主体转化到喻体 (Ortony 1975:25) 。

结束语

诗歌是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歌文体本身要求诗歌艺术要运用更多的文学技巧。对英文诗歌的欣赏可以从诗歌的格律、意象、修辞、声音等方面入手, 进行分析和解读.隐喻的方法在诗歌语言中极为常见, 本文以英国著名诗人Ronald Stuart Thomas的诗作《Here》为例说明修辞中的隐喻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意义.隐喻使英语诗歌是呈现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Slobin, D.I.Psycholinguistics.Scott:Foresman Company, 1979.

[2]Ortony, A.Why metaphors are necessary and not just nice Educational Theory, 1975 (25) :45-53.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随机化算法论文下一篇:测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