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效教学法

2024-10-22

诗词有效教学法(通用12篇)

诗词有效教学法 篇1

也许是苏教版语文书将优秀诗词编入“诵读欣赏”的缘故, 有些教师对待诗词教学的态度轻慢随意, 教学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 简单地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即可的现象属常事, 有的只是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备用内容而已, 照鉴赏辞典机械地逐字逐句串讲, 已属教学常态。长期下来,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反感厌学, 老师倍感无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就现状而言, 诗词教学急需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者也急需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 从而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体会诗词中美好的意境。

一、善用资源设情境, 身临其境生初感

初读陌生的诗词文章, 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处在最低点。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画、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生平、文品等, 创设走近诗词的氛围, 让学生更真切地接触作者所处的环境, 初步感知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如杜甫在《春望》中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无限伤痛之感, 对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的悲慨。如何让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体会到, 这是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从较熟悉的地震场面和历史事件 (如南京大屠杀等) 中体会到百姓的无助、国家的动荡, 培养对百姓的怜悯与同情, 对国家的担忧等情感, 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学生才能体会杜甫诗歌:“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 诵其诗如出乎意料, 犁然有当于人心, 然后知其语之妙也。”的深意 (1) 学生在忧国忧民的情感基础上也能较顺畅地感受杜甫悲国思家的情感。

二、诗意地解读诗词, 助学生理解诗词句意

教师在诗意的氛围中, 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解读诗词,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我国诗词凝练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像借景抒情言志类的诗词, 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画面, 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平易地再现诗词美景, 感受诗词炼字炼句的成功。比如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的描绘不乏精彩: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上的鸟鹊, 它们绕着横斜突兀的枝干惊飞不定, 树枝也随之摇曳。蝉儿的叫声在这明亮的夜晚也清幽起来, 似乎也被徐徐的凉风浸润了。” (学生的课堂发言, 课后经过整理)

“抬头望天, 黑色幕布上寥落地挂着七八颗星儿。这时竟有两三点调皮的小雨点儿向我扑来, ‘哦, 起雨了!’我快走几步, 走过溪上的青石桥, 拐了个弯, 忽然发现社林边那片熟悉的茅店善解人意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学生的课堂发言, 课后经过整理)

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理解诗词句意, 就会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兴致十足地自主领略诗词中的“美景”。

三、反复吟诵, 体味诗词情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赏析诗词, 读是极有效的方式, 或默读或放声朗读, 或散读或齐读, 或泛读或精读, 或清读或配乐读, 还可以举行小型的朗读比赛……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自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能提升朗读水平。为了以读促悟, 教师应给每次朗读设立不同层次的目的或目标, 让学生主动理解诗词, 主动触及诗的灵魂。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 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 造成诗的气势, 突出诗的力度, 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得“气势凌厉, 悲中见豪” (2) 。此诗不读不能体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句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的慷慨激昂, 不读不能感受李白那并未因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减弱的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 不读不能领悟李白那如火山爆发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在朗读中逐级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学生不仅能感触到诗词中淋漓酣恣的情感, 品味一字一句的语言魅力, 而且能培养豪逸激昂的性情。

四、以写促品, 掌握赏析方法

在诗词丰富的内涵和想象的带动下, 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此时让学生掌握“渔”显得尤为必要:诗意解析、字词品味、情感体验、修辞方法、体物写景的技巧、题材的选拔……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理解诗词中字句间微妙又美好的关系, 让他们习得赏析诗词的方法。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诗词的想法, 更好的是自创诗词、互评诗词、修改诗词。如:

少年志

谁言少年许轻狂?志远千秋万里长。

寒士苦读十余载, 壮志不改傲沧桑。

经同伴评价讨论:用“千秋”一词会给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感觉, 取“万里抟风, 莫测云程之远” (3) 中“云程”一词更显踏实稳重;有志者应毫不在意自己是否“寒士”出身, 与中心不符;第四句中“壮志”与第二句的“志”字重复, 有词穷之感, 建议换成同义的“壮心”。经过多次斟酌讨论改为:

谁言年少许轻狂?志在云程万里长。

苦读寒窗十余载, 壮心不改傲沧桑。

这首诗获得了市级古典诗词创作比赛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 小作者与同伴互相合作, 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获得了文字的感召, 也掌握了赏析诗词的方法。

最后, 在诗词教学中, 教师的教语也应诗意化, 从嘏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显深厚的文学气息, 于无声处滋养学生。

诗词教学的方法没有简易的处方可循,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或套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并保持他的注意。”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 秉持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互动式学习理念,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接受、主动探究、主动建构, 从而学会学习, 并重新爱上诗词, 爱上汉语。

参考文献

[1][北宋]李纲.袁行霈主编.重校正杜子美集序.摘自《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第2版) :243.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第2版) :222.

[3][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第2版) .

[2]文心.夏丏尊, 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11, (第1版) .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8, (第1版) .

[4][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 (第六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

诗词有效教学法 篇2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开展素质教育改革的语文教学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教师古诗词教学能力以及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诵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精选的古诗词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开展诗词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文化是一??民族最为独特的烙印,古诗词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璀璨文化的一角,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因此,我们有必要创新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

一、创情境,激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兴趣出发,让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古诗词语言的优美,传递诗人感情的真挚,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古诗,并能主动了解与学习古诗。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因为古诗的字词往往言简意赅,学生难以体会到短短数语中描绘的意境,逐渐产生困惑之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从图像、声音、影视多角度去创设古诗意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古诗词之美,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小学生大多从未离开家人以及家乡,难以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因此笔者在网上特地寻找了影视课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让学生从声音的凄凉,以及专业朗读人员的诵读声中逐渐体会,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最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读诗词,明诗意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是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必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吟诵古诗来提升教学效果。

1.课前自读,感悟古诗

课前要求学生独自阅读古诗词,解决字词读音以及释义难关,而且要对作者的背景资料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大环境中感悟与把握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向,形成对诗词的初步印象。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首先学生需要对诗人李白的背景所有了解,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及诗词创作背景是李白秋游桃花潭会有人汪伦,这些背景知识的课前了解对学生理解诗词内涵有极大的帮助。

2.课上朗读,交流体会

朗读并不是机械化的,而应该从朗读中表现出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鼓励学生对诗词内涵展开讨论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头脑风暴”让每个人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借此来触发学生对诗词的新体验。例如,在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忽”字如果能够体会出作者李白的那种听到送别歌声的惊喜心情,学生在朗读到“忽”字时自然加重声音。

3.品读理解,记忆强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寥寥数语中表达的内涵往往需要我们反复诵读和品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而且要读的清晰,读的有感情,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地步,此时说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依然到家了,而且只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让枯燥的古诗词记忆工作变得生动与活泼,才会变得容易。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面对诗人思乡之愁绪,教师通过自己低沉的朗读让学生从声音中体会情感,然后自己再独自品读其中的意蕴,在深刻理解的同时逐渐完成记忆积累的工作。

三、赏意境,强记忆

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就在于描绘了一个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意境,因此学习古诗词的核心所在就在于能够体会诗词意境之美,而且古诗词的遗忘是必然的,能够留住在人心就是诗词描绘的现实意境。例如,当人们看到春风吹拂柳条时,人们常常会想到《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因此要从解读古诗词的现实意境出发,让学生在朗读与记忆古诗词时与现实的情境相对应,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画面,这同时也在锻炼了学生的古诗词的迁移运用能力,让知识“活”起来。

四、重拓展,增知识

哲学上讲质量互变规律:“量变的积累才能引起质变”,要想让学生在古诗词上面有长足的进步,实现质的飞跃,那么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古诗词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度地拓展书本知识,在同一类型的古诗词对比学习中深度理解课本古诗词,而且积累了古文知识,有助于对其他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泊船瓜洲》一诗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描绘“明月”的古诗,感悟不同作者笔下的月亮,体会同一个月亮能表达的丰富情感,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明月”是思乡之情的象征,欧阳修在《生查子》一诗中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来表达男女之间月下相会的朦胧爱情,在诗词的拓展中让学生逐步实现质的飞跃。

在日益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古诗词教学得到了更为重视的地位,为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从兴趣培养到知识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2(7)

浅谈古典诗词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有效教学;诵读;自主探究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一、融诗歌于画乐之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诗画不分家。把诗歌中表现的意境通过图画呈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典诗词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相互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通过恰当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激起学生对古典诗词内容博大、音韵和谐的审美感受。

二、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有效而又实用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既有表面意思,又有内在意义或隐或现。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应该充分调动想象力,读出言外之意,诵出弦外之音。诗词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诗中或轻松、或欢快、或沉滞、或急促、或昂扬等节奏的变化,就反映出人情绪的起伏波动,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古典诗词的音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息息相

关的。

三、对接高考平台,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高考。无论我们的诗词怎样创新,总绕不过高考这道坎。所以,研究高考诗词的考试方式及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都有所了解,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诗歌的内容,而在这基础上,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在高考中才能脱颖而出。

当然在古诗词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

但我觉得我们的诗词教学必须扬长避短,从而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沈德潜.说诗晬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古诗词有效教学初探 篇4

第一步:介绍作者, 了解背景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比较久远, 只有了解作者写作诗词时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的处境, 才能在心底里贴近作者。鉴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作者写作诗词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遭遇, 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从而为深入鉴赏诗词, 明确主题铺平道路。如鉴赏《诉衷情》一词时, 应向学生介绍作者陆游, 知道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 无奈请缨无路, 屡遭贬黜, 晚年退居山阴, 有志难申的生平情况。作这首词时, 词人已年近七十, 身处故地, 未忘国忧, 烈士暮年, 雄心不已, 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 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 雄心无人理解, 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 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 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第二步:指导吟诵, 鉴赏语言

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 不同的声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诗词语言的鉴赏首先立足于吟诵, 通过反复吟诵, 在多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诗词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方法与规律传授给学生。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这种短小的句式, 急促的节奏, 高昂的声音, 本身就让人产生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感觉, 表达了诗人高唱入云、雄浑博大的气魄。吟诵诗词, 还可以配以基调一致的中外名曲, 更能展现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 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其次, 诗词语言的鉴赏还要在关键词语、诗句的品味上下工夫。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含有诗眼或词眼的句子来突破, 古人写诗词, 尤其注重炼字炼句, 力求一字传神, 一句传神。如陆游《诉衷情》一词中的“胡未灭”的“未”字, 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的“先”字, 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的“空”字, 饱含作者的满腔悲愤, 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与某字比较起来, 试评论高下优劣”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鉴赏步骤: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 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 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第三步:激发想象, 再现意境

诗词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 它以语言形成一个个意象, 配以读者的想象, 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和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我们把诗中的意象组合起来, 眼前好像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时值深秋, 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号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晚霞映照着战场, 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 呈现出一片紫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设计如下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再现意境的步骤:一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二是概括诗词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三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的情感进行适当的分类, 如可分为忧国伤时类、建功报国类、思乡怀人类、生活杂感类、长亭送别类等, 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之后, 学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时就会容易一些。

第四步:融身意境, 领会主旨

所谓意境, 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融身意境是有条件的。首先, 要把握意境的三个方面:景, 情, 境。景, 就是指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境, 就是指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情, 就是指诗中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 循序渐进, 分三个层次欣赏诗歌: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出的部分补充出来, 使之趋于完整;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 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村、水乡、酒旗、春风, 这些构成了“江南春景图”, 后面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等, 这样描写使江南春天的优美景色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给人以启示和联想:难道诗人就是要表现美景?这样多的楼台、寺院是怎样修建起来的?为什么要修建?这样追问, 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意图:诗人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 批判了统治者, 从而鞭挞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 修建寺院, 劳民伤财求神的愚蠢行为,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第五步:分析手法, 辨析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在教学中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首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等。如曹操的《观沧海》, 实写有“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由此而产生的虚写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样虚实结合, 不但扩大了诗的意境, 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浩浩气势。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属于直抒胸臆。而《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则属于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其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说,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等八种。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两句, 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离别故乡, 怎能不无限留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从对面来写,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 言有尽而情无穷。

再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 有象征、联想、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等。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化用了典故,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 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 一位是伊尹。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又给诗人增强了信心。在教学本诗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用典的作用, 更好地把握诗的主旨。

最后从结构模式的角度来说, 有卒章显志、结构对比、伏笔、照应、层层渲染、铺垫等。如李白《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方法, 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胸襟。

诗词有效教学法 篇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是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课题(课题批准编号:教教科—JKGH—14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初中古诗词教学包括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及适当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价值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共收录古诗词百余首,在语文中招考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农村教师课业负担重,无暇或疏于学习,文化素养先天不足;

2、因循守旧,以讲代读在,繁琐讲解,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下降;

4、急功近利,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功利心太强;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课堂缺乏学生参与。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探索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破解古诗词的教学困难,力求为我校语文教师创造古诗词教学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发掘一批教学新秀,以点带面,浓厚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推动我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积累、丰富古诗词知识。

四、研究内容

1、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剖析,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途径,使每位教师课堂教学都具有独特的方法和亮点,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通过研究、比对,发现古诗词命题趋向,考察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诗词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

3、研究有利于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各种活动形式。

4、逐步建立诵读——品悟——鉴赏,可操作的指导性阅读体系。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学习,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发放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3、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语文课程实施提供古诗词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4、活动激趣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诗词天地。通过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爱好。

5、经验总结法。在探究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

六、课题研究步骤和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初步掌握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具体研究计划,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校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研究阶段(201年3月——2017年7月)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课题课题研究工作。立足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优质课赛讲,通过听评课活动积极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探讨,向课外延伸;开展经典诵读,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积累;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同时要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

3、结题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召开结题总结会,总结研究过程,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结题材料并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申请鉴定。

七、预期成果

1、构建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2、构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3、通过行动研究,交流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课件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形成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开展本课题研究条件: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基础班级安装有班班通电子白板,集体备课室都配备有电脑,教师网络学习热情高涨。我们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学校每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主题及中心发言人,而且要有详细的材料,并在教导处存档,这也便于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查阅借鉴,逐步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年富力强均在一线教学,都参加过教科研培训,为我们完成本课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课题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倪娟都是中学一级教师,分别担任七、八、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认真踏实,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探讨教学疑难问题,撰写论文。安家敏教师主持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正在全校推广,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都参与过省市级类似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

古诗词有效教学研究初探 篇6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诗词,一直是多数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难题。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的做法还是一念二背三写四考。学生苦不堪言,只能被动地背诵、默写、应试,古文学中鲜活的形象在他们眼中是没有活力的,他们只需要考试时笔试的正确无误。古诗词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因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让学生爱上古诗词,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情、诗意,以至于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摸索的方向。改变诗歌教学的观念和方法,找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走进古诗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正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语文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出,在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经过研究与实践,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打破了往日沉寂,开始美了起来。

朗读吟诵,体会语言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范读,起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是学生朗诵的楷模。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一定要带头背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古诗文的“味道”会变成学生的“佳肴”。还可以全班齐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然后反复练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因声求气,得神入境”,要“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运用到教学中,即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清思路,读懂技法,读出情韵,读显画面,读到收获。通过多与文本反复接触,多次诵读,学生可以受到直接、强烈的语言美的感染。静止的文字在诵读中变成有声的语言,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焕发出精神的力量。书声琅琅,学生自会乐亦无穷。

丰富想象,领略画面美

在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文字的魅力转化为具体的画面美,可以在更深层面上引领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对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生活经验,善于运用多媒体、绘画、音乐等手段,带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画境,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鲜活的画面,善于引导,才能让美感愉悦学生的身心。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在悠扬的笛声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之美;还可以让学生为诗歌配画,寻找适合的音乐,或者让学生改写名句,扩充成现代文描写片段,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注重积累,适当延伸

古汉语作品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师抱着“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的理念,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借助一定的工具去探索,这样才能真正获益。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体验中积累,在感悟中积累,在探究中积累。厚积而薄发,积累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借助它,学生可以进行实词、虚词的归纳整理,精彩的句、段、篇的背诵,名言警句的赏析,文本意蕴的联想与想象,并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从而达到 “翻过墙去看古典,死去活来学文言”的境界。

另外,还可以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希望在今后的日子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获得更多的经验应用到古诗文教学中,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7

一.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时下中学生处于快节奏的“读图时代”, 他们对古人的情感意趣、审美观念以及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都较为陌生。因此, 使他们“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绝非一朝之功。然而, 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轻文本”现象。

(一) 古诗词教学中的“轻文本”现象

过分关注作者及时代, 用分析作者、时代来代替分析作品。这种唯作者、唯背景论的诗词教学的观念忽略了创作风格的多元性。作者的创作风格并不是静态的, 一位诗人在不同阶段其作品风格也往往不同, 而即使是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因为诗人具体情感、心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如陆游《钗头凤》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高考复习资料中经常出现古诗词常见意象诠释, 而这些诠释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例如大部分资料都会提到月亮代表思乡, 而事实上这些意象的解释都不是单一的。同是明月,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杜甫的“月是故乡明”, 所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这些似是而非的归纳往往会使学生把一首首灵动精致、意趣各异的诗理解成了一成不变的意象, 这类用归纳代替理解, 意象符号化的做法的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时下一些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过于追求形式的热闹, 例如诵读法的滥用。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但是诵读本身并不是古诗词教学的唯一目标, 更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诵读没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 只是注重这种课堂形式本身, 而轻文本内容, 仅仅把学生能否背诵课文, 能否模仿教师 (或录音) 朗读课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则未免有失偏颇。

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提高, 而古诗词的背诵则容易见效, 因此把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督促学生默写上, 因此, 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默写时往往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二) “轻文本”现象的成因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 历史主义文学观是我国文学阅读鉴赏的主流观点, 阅读者受这一传统文学阅读观念的影响, 过分关注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 阅读教学的“轻文本”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高考应试语文试卷中的“保留项目”, 古诗词鉴赏一直备受关注, 备考的目的性过强往往会使古诗词教学背离本来的轨道, 而出现一些以解题训练代替文本研读, 以技巧讲授代替感悟理解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最终导致学生与文本的疏离。

二.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核心, 这个核心即新课标所说的:学生能“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 领略其艺术特色”。

其次, 要有一定的体系。目标设计要有整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 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提高, 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注重积累, 扩大知识面

要学好古诗词, 就要让学生突破文化障碍。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明白,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 总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什么那么多的雅士, 渴望与山水为伴”;而这一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深厚的积淀。

(三) 从文本出发, 细品精读

把握文本细读的原则, 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读在讲先。正所谓“书忌耳传”, “文贵自得”,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 通过自己的涵咏品味, 走进作品中。例如,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然后各抒己见, 在思想的碰撞中去完善自己的理解, 最后再把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 师生共读。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进行细读, 形成自己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 交换阅读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是刚才的例子, 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争论不休, 这时, 我顺势跟学生讲我的理解, 讲我对苏轼的了解。最后, 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没想到, 那一直在我心中洒脱如太白的大学士, 那高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学士, 那吟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大学士, 心中却是承载了那么多的苦难。太多的话, 无法述说, 所以他无言, 所以他拿起了手中的酒, 洒向江月。”

再者, 细品慢嚼。教师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文字的韵味和张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 学生在自读环节就对“卷起千堆雪”一句进行了细读,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 如“为何是雪”;“‘堆’字可否改为‘层’”;“‘千’字强调什么”;“为何用‘卷’不用‘激’”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不断补充想象, 对词中这一句所描绘的情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文本细读的方法, 我们已有很多可借鉴的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尝试充分使用。这就可以多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 要提倡多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整体把握文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 精神的陶冶。”诵读的方式可多样, 如范读、齐读、轮读、自由读等, 效果各有不同。范读在渲染情境方面效果较好, 齐读、轮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音、节奏, 自由读则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其次, 要注重拓思。阅读需要交流, 因此教师要创设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拓思的方法很多, 例如交流阅读心得, 互相讨论, 互相质疑等, 通过这些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不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再次, 要加以比较。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比较。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字, 不用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意象, 而不用另一个意象;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同一题材的不同诗各自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 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意境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 要勤于动笔。仅仅在口头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是不够的, 还要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笔, 通过动笔来达到整理思路, 加深理解的作用。动笔的形式可多样, 可要求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 写一篇阅读随笔, 也可要求学生将古诗词改写为一篇美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我国古代诗词曲赋以其优美的词句传承着我国古老文明,这正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遥相呼应。因而,根据诗词曲赋的文化内涵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寻找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思路,就成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

一、以记为主,理解为辅

正是因为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滋有味,所以能够影响颇深,但古诗词中文言文的使用,又给小学生的诵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唐朝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诗词中古语特征明显,词意深奥,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因无法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而无法诵读。其实,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告诉我们,儿童的记忆力发展是优先于理解力的。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首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诵读能力,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背熟一篇诗文,优先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至于理解方面不作特殊要求,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增加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可以采用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方法灵活安排。比如,每天坚持“晨读”、课前“小读”,中午“午读”,放学后家长监督下的“课外读”等。

经历了持续的诵读,学生的记忆储备将会更加丰富,比如,见山便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见雨绵绵,便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于高处时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至于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其积淀的知识和能力也会自然发展,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调动情感,“人”“文”融合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容易被激发,而优美的诗文正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再现,倘若两者相融合,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诗文的世界中。

肢体语言参与下的背诵。在诵读时,适当地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容易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背诵《清明》这首诗的时候,当背到“雨纷纷”“断魂”“何处”“遥指”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适当地指导他们用合理的语气背诵外,还要引导他们运用表情与动作表现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状态以及给人带来的“孤零断魂”之感。语态和体态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提高他们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按照文意分类背。按照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或按照诗文选用的题材分类背诵。如,写“离别情绪”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花鸟虫鱼”类的《过故人庄》《春夜喜雨》等;描写“山水风光”类的《望天门山》《忆江南》等;描写“爱国情怀”的《春望》《过零丁洋》等。

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背。古代诗文的吟诵本身就与曲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学生背诵时,可以将诗境与学生的心境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背诵。如,背诵欢快的《春雪》时,背景音乐要轻松活泼;背诵愁绪万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曲子则要哀婉低沉;背诵风光美的《春江花月夜》时,则配以优美的风景画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背。为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背诵活动。如,竞赛背、限时背、速度背、接龙背、听写背、看画意境背、情景提示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吟诵结合,强调熏陶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古人对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吟唱”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对于现代意识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接受“吟唱诗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呢?经典诵读教学必须突出“经典”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诗词知识观,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既要主动示范,又要通过观看古代诗文的吟诵视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满激情地去诵读诗文。

初中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研究 篇9

一、重视想象, 真正领悟诗歌意蕴

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 离不开想象, 同样, 要想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也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沟通我们和古人思想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让学生真正学会借助语言材料, 选取典型意象, 再造一幅合乎作者情感的画面或生活场景, 进入诗人诗歌艺术境界, 感受诗歌意蕴。

例如, 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晏殊的一首词《破阵子》。词的上片选取燕子、梨花、碧苔、水池、黄鹂、柳絮这些清明前后的景物, 我们通过想象, 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 就会在脑海中展现一幅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从而品赏到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下片, 作者选取“巧笑”“逢迎”“疑怪”几个动作, 再用“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 我们通过想象就能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 感受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二、注重联想, 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道出了联想这一思想活动的重要性。文化共融, 情感相通, 通过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 展开联想, 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是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 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作者在这首词里, 描写塞外寒风袭人, 满目萧瑟荒凉的艰苦条件, 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除了要在头脑中再现塞外自然环境和战争生活场景外, 还要借助联想, 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 即大多是父母在外务工, 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很深很浓, 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生活感受。

三、深谙术语,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既在表达人类共通的情理, 也在展现精妙的表现艺术。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 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从适用的角度就可以做好各种中考诗歌鉴赏试题, 从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水平。要准确把握诗歌艺术, 首先应通晓专业术语。例如, 表达上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修辞如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等。这些术语要记住并理解透, 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 在古诗词背诵中有王观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把水说成眼波横流、山是眉峰聚, 比喻新奇;同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诗句以设问的形式并妙语双关, 点出朋友的去处。“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更富有想象, 化抽象为具体, 表达美好祝愿。该词多种艺术手法并用, 很好地表情达意, 且耐人寻味。

四、强化规范, 彰显诗歌有效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做题考试上, 高效做题, 考试有效得分, 是检验古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为此, 我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 有层次、有条理, 在考试中凸显学生的鉴赏水平。我把它总结为三步答题法:第一步, 概述内容或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文本分析;第三步, 说出作用或意义。在教学中, 我反复强调, 回答问题要有这三步意识, 看答案要找出这三步。

例如, 下面这道中考试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问:请结合诗歌分析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使用了反衬手法 (第一步) 。听到曲子“折杨柳”, 很容易就想起故乡的春色和亲人, 可是眼前春色全无, 亲人不见, 但将士仍然积极参战, 英勇杀敌。 (第二步) 有力地衬托出了边关将士忠勇爱国的精神 (第三步) 。

读懂诗歌是前提, 上述三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读懂悟透内容, 会做题是检验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手段, 也是学生体现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重点努力, 就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古诗歌鉴赏教学成效, 当然也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考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娅娟.浅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诗词有效教学法 篇10

一、结合课程设置优化, 为诗词鉴赏教学奠定有效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创新, 以此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专门设置了读写课, 有效弥补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也为唐诗宋词鉴赏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首先, 在阅读计划安排中, 专门强调了唐诗宋词的内容, 让学生对这些方面内容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 “唐诗宋词经常吟, 前进步伐不会停”, 多读一些对于教学活动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在读写活动配合栏目《每日一诗》栏目中, 每天都安排学生摘录一首唐诗宋词, 逐步积累, 提高学生对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 为深入有效进行鉴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诗词鉴赏教学增加生动程度

以多媒体设备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 具有演示方式生动形象、包含信息丰富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可以为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首先, 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时,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苏轼在文章中所蕴含的逆境困苦中表达出来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朗诵,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熏陶下, 学生随着录音的节奏逐步走进了身临其境的境界, 有效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 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教学信息, 丰富诗词鉴赏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笔者从向学生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入手, 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简要播放了柳宗元在政坛起伏的经历, 从而对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融合表达傲世情怀的心境具有更加深切的感悟与理解, 让整个鉴赏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形象, 更加生动丰富, 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诗词鉴赏教学提升互动成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讲解占据主要地位, 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难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缺乏力度,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 笔者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强化了教学改革, 注重对单向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切入点, 以学习小组为学习载体, 以探究思考题为线索,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有效提升了诗词鉴赏教学成效。首先, 笔者将学生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一个小组不超过8人, 在小组里面确定牵头学生, 落实探究教学目标要求。其次, 以探究题为线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和学习, 笔者在其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内容时, 笔者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探究题纲:1.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的原因是什么?2.本文是怎样进行西山之游叙述的?3.两次满酌而醉在表现作用方面有何异同?4.寻找实例, 并阐述文中如何用比照映衬表现西山之景的?5.阐述文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 小组里面开展讨论, 遇到无法独自解决的难点, 教师进行思维点拨, 在学生学习结束之后, 还要组织学习讨论活动, 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最后, 笔者还将本节诗词鉴赏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梳理, 设计为当堂练习, 及时检测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进行教学反思, 优化教学设计。

四、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为诗词鉴赏教学巩固理解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 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诗词鉴赏教学时间, 无法全面提升学生对唐诗宋词学习掌握的深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增强古诗词底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蜀道难》之后, 为了加深对李白以及其作品的研究, 笔者在课后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李白作品的专题研究, 从唐诗的文学地位、李白的政治抱负、豪迈性格以及曲折的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 研究其文学作品, 深刻领悟其“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特色, 加深了学生对李白作品的研究深度。

五、运用竞争方法手段, 为诗词鉴赏教学激发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唐诗宋词鉴赏教学的实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引入竞争手法,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如朗诵竞赛、翻译理解竞赛、背诵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等, 以赛促学, 激发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另一方面, 在诗词鉴赏教学中, 进行分层要求, 将基本处于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织起来, 统一要求, 开展学习竞赛互动, 促进教学有效深入开展。

初中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

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里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学会赏析诗歌是当代中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境界。

一、重视想象。真正领悟诗歌意蕴

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离不开想象,同样,要想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沟通我们和古人思想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借助语言材料,选取典型意象,再造一幅合乎作者情感的画面或生活场景,进入诗人诗歌艺术境界,感受诗歌意蕴。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晏殊的一首词《破阵子》。词的上片选取燕子、梨花、碧苔、水池、黄鹂、柳絮这些清明前后的景物,我们通过想象,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就会在脑海中展现一幅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从而品赏到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下片,作者选取“巧笑”“逢迎”“疑怪”几个动作,再用“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我们通过想象就能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二、注重联想,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道出了联想这一思想活动的重要性。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作者在这首词里,描写塞外寒风袭人,满目萧瑟荒凉的艰苦条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词,除了要在头脑中再现塞外自然环境和战争生活场景外,还要借助联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即大多是父母在外务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很深很浓,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生活感受。

三、深谙术语,准确把握诗歌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既在表达人类共通的情理,也在展现精妙的表现艺术。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从适用的角度就可以做好各种中考诗歌鉴赏试题,从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水平。要准确把握诗歌艺术,首先应通晓专业术语。例如,表达上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修辞如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等。这些术语要记住并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在古诗词背诵中有王观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把水说成眼波横流、山是眉峰聚,比喻新奇;同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诗句以设问的形式并妙语双关,点出朋友的去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更富有想象,化抽象为具体,表达美好祝愿。该词多种艺术手法并用,很好地表情达意,且耐人寻味。

四、强化规范,彰显诗歌有效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做题考试上,高效做题,考试有效得分,是检验古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有层次、有条理,在考试中凸显学生的鉴赏水平。我把它总结为三步答题法:第一步,概述内容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文本分析;第三步,说出作用或意义。在教学中,我反复强调,回答问题要有这三步意识,看答案要找出这三步。

例如,下面这道中考试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请结合诗歌分析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使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听到曲子“折杨柳”,很容易就想起故乡的春色和亲人,可是眼前春色全无,亲人不见,但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第二步)有力地衬托出了边关将士忠勇爱国的精神(第三步)。

读懂诗歌是前提,上述三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读懂悟透内容,会做题是检验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手段,也是学生体现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重点努力,就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古诗歌鉴赏教学成效,当然也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考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娅娟.浅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王洁.如何提高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J].成才之路,2011.

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篇12

一、再现古诗词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是语言的艺术, 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 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 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以多变的形式, 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整体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 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 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 稍加讨论研究后, 学生们各抒己见, 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 左手牵着黄狗, 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 穿上貂皮袍子, 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 我亲手射那老虎, 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 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 鬓发虽然白了一些,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 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 向西北望, 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

不难看出, 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 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与现代歌曲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 近的也有一百多年, 都打着时代的烙印, 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 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 所以初学时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 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 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 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我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 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 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

三、借助信息技术,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代诗词的教学之中, 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协助教学, 可以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将有关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诗词内容。

例如:在讨论完古代诗人推敲和苦吟的创作过程后, 教师就可以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延展阅读, 并且将贾岛对这首诗的推敲过程作为一个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有关的学习。

在进行诗歌背景介绍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一个诗人背对着学生面朝着树木的图片展示出来, 来更好地阐释“推敲”这一背景知识。在进行内容讲解的时候, 可以将“荒园”“池塘”“树木”等意象图片展示出来, 进而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闲居少邻先, 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就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整合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 诗词的数量很多, 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以作者为单位, 整合教材内容, 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 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初中第一册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 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 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 先学习《水调歌头》, 因它写于1076 年中秋节, 词人苏轼41 岁被贬到密州, 做了小小的太守, 政治上不如意, 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 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 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 是词人在1082 年创作的, 时年三月, 词人再次被贬黄州, 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 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 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 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 寻求科学的规律, 同时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地去进行整合、优化, 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建筑评论下一篇:接入电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