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2024-10-22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共12篇)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1

据调查研究发现, 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也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对于课堂提问, 在古代就有经典论述,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韩愈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当今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 经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从总体上讲, 教师课堂提问研究已经走在“科学+艺术”的道路上, 提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技巧问题。找出问题并承认它、正视它, 这是改进工作的第一步。

问题一:单纯看重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质量不高。在教学评估中有一个误区, 就是评判一个教师是不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往往把提问的数量看得过重, 提问重“量”轻“质”。某市一位初中数学教师, 一堂课向学生提了39个问题, 有人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做得好”。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所提问题中多数是要求学生回忆知识点的, 并非启迪思维的。

问题二:提出问题后,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马上起身回答;或者虽然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时间太短, 似乎浪费一分一秒都有负罪感, 也似乎只有这样, 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来不及搞清楚, 有些学生虽然听清了问题, 但还没来得及思考, 而当他一坐下却马上就想起答案来了。无论如何, 那些没有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学生, 往往充满了沮丧的心情, 接下来听课就有可能情绪低落。

问题三:泛泛发问, 针对性、指向性不强。越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越有效果, 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各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地释疑解惑, 笼而统之地向全班学生发问, 然后随机地、漫无目的地指名回答或者谁能回答谁回答, 这样是很难起到诊断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作用的。

问题四:嫌“贫”爱“富” (这里的“贫、富”指成绩) , 答问机会分配不公。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 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 从而造成边缘区域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游离于课堂。要知道, 学生心里并不是没有想法, 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儿童所憎恨的教师, 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与承认的那些老师。”另一情况是, 你非有意, 但提问方式客观上会造成部分学生心不在焉。

问题五: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不置可否, 不作评价。本来在学生答问后, 教师应该适时作出评价, 以便学生强化认识或者纠正错误。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往往或是担心在此环节上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或是对学生的回答难作评价, 就在学生答问后草草收“兵”, 赶快掐住。于是乎学生回答中哪些方面是对的, 哪些方面思路有了偏差, 如何纠正, 都成了谜, 提问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提问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即有效性) , 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是要吃透课程标准, 做到教材烂熟于心。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地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熟练地把握好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这样, 事先设计的问题也好, 课堂中即兴发问也好, 才会有质量, 才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疑难情境, 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 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应通过求解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甚至能在原来无疑之处产生新的疑问。

第二, 课堂提问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 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 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 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 逐步解决。

第三, 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 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第四, 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难度适中。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使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 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 反复设计, 加以限定, 不要问得太广太深。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无论提哪一类问题, 都应当立意鲜明,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切忌提简单的“是非”之类的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得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 也不能设置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 因为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相信, 只要自己努力, 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

第五, 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 因人而异, 正确评价。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该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 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 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 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积极因素, 要树立学生的信心, 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美) Marylou Dant onio//Paul C.Beisenherz|.译者: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欧阳芬.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2

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胡彪

摘要: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学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把握提问的原则,掌握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提问功能、设计、原则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更是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要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学科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以下一些措施。

一、提问的功能要充分挖掘

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巧妙的提问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产生了兴趣,他就愿意去思考,去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考与探究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滋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我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当我问到他上课的情况时,很多人总是讲上课总要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保持注意力,学习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上课老师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

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

课堂上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迅速捕捉这些信息,并据此作出准确判断。通过恰当地提出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4、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把握好该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层层深入。在设置问题时,既不要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要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提问由浅入深,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5、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平常所说的修养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环节和阶段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它大致可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程序:

(一)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收集事实资料;

(二)提出假说;

(三)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假说;

(四)解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经验或理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贯穿这一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一种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二、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但提问时应遵循一些原则,如: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实施回问,对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回问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

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式,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对不对”、“是不是”式这种盲目随意性的提问。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激励性原则

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其实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都想被别人肯定,希望被表扬,当学生对提问的内容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老师可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寻找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芝麻大的闪光点,不要非要有黄豆粒大才给以肯定,不是每个人都有黄豆粒的优点的。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其实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3、适度性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不加思考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如果所设计的物理问题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速度和深度,使学生学的亲切、容易,感到学习有用、有趣。例如,学习“热传递”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把包着同种纸的木棒和铁棒,同时放在火上烧,问哪个棒上的纸先燃?”木棒、铁棒、纸、火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但在这里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学生仍有新鲜感,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寻求知识,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比如在讲一些物理习题时,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个知识点,这时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差生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进行拓展,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用语简明扼要。有很多时候听课时,有些老师总带有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总是对吗,是不是啊,等等,给人一种很罗嗦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的舒服度。

(4)语音语调要恰当。说话时语音和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能够反映出谈话者的感情变化。讲课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相应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语音和语调要自然,与教学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让人产生矫揉造作之感。

(5)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让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后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隐蔽性的积极参与的时刻。

以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因为好的问题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创造潜能。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从这点上说,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做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以下就某教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课问题设置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进而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赏析作品)

(一)教师教学目标⑴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句;

⑵把握文中“乐”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⑶理解“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二)课堂提问及分析

1、导入环节之提问

⑴从题目看,这篇文章写的基本内容可能是什么?

⑵序文在古文里有哪几类?本文属于哪一类?这样的序文我们还学过哪些文章?

(问题设置以文题为切入点,紧扣文本,通过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序文相关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2、“朗诵”环节之提问

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读文章,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⑴整个夜宴的气氛是怎样的?

分析:让学生读后谈感受,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紧扣文题“夜宴”,抓一个“乐”字,为后面问题“有哪些乐事”做准备。

⑵刚才在读的过程中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美的体现呢?

分析: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目的明确,但就教学的连贯性来说,在前一问题得到“乐”字后不必再在语言美上纠结,顺势提出“有哪些乐事”过渡更自然,衔接更紧凑些。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是否紧扣教学目标,细观教师的教学目标,语言并未涉及,且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何乐事”与乐中反映出的文人情怀探究,此问题游离于主线之外。另外,就一节课45分钟来说,不可能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侧重。所以,个人认为语言美可大胆舍去。

3、“研读”环节之提问

⑴这里所含的乐事是什么事?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来完成。

分析:此问题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且承前(由“乐”的气氛而来)启后(为后面探究文人情怀打基础)。

教师接着提问:

⑵此宴饮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宴饮,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分析:教师此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古人月下独酌、饮酒赋诗的那份雅兴及情怀,进而去探讨为何夜宴及文章所流露的情感。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抛出后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为何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问题本身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干。

4、“探究”环节之提问

⑴为何要夜宴?

分析:紧扣教学目标,但个人认为应微调问题顺序,将此问题放到“猜写何内容”之后,即:夜宴——为何夜宴——夜宴气氛——哪些乐事,这样的顺序更连贯些,课堂更紧凑些。因为每节课每个环节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顺序,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没有显得过于消极?

分析:问题设置结合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5、“拓展”环节之提问

本文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分析:作为拓展延伸,此问题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与前问题相比,梯度明显。遗憾的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很好展开。

当然,以上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案例以及个人片面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去教,方法不同,提问也就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那么,课堂有效提问有没有一些共性的需大家遵循的规律呢?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认为有效的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提问直接或间接指向教学目标。即提问时应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二)提问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提问时机的重要性。提问过早,学生会因对教材缺乏认识准备、相关的积淀,只会导致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则成了马后炮,顿显无效,学生也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

(三)提问要适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为了达成目标必须设置一些问题,但一节课问题不宜太多,不能都有问题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问题过多过琐碎,只会使师生疲惫不堪。

(四)提问要准确。课堂提问用语要求精炼、准确,不能模糊不清。只有教师“问得清楚”学生才能“答得明白”,也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五)提问要“双边”。不能只有教师的问,还要有学生的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进而形成一种互动且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课堂也因此更有效。

(六)提问要有“梯度”。一节课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层递性,要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由有苹果吃到站着摘苹果,到跳起来摘苹果。

有效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4

有效问题是什么样

符合一定教学目的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而且挫伤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牡丹的拒绝》一课时,用多媒体放映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师: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牡丹花。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可以直接问:这些美丽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除此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漫无目的的提问。如:“小朋友,你们明白了吗?”“大家懂了没有?”“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呀?”

这样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提问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想到问题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甚者,出现了所谓的“满堂问”的奇怪现象。教师所问的往往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叫做“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对不对”“是不是”。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空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有价值的问题标准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那种“满堂问”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学生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理解。这是类化原则在提问技术上的应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中搜索到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组织自己的经验来回答问题。如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美洲的情形如何?”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随便加了一段无伤大雅的题外话, 过了大约两分钟, 教师让学生把刚才所提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后发现, 学生纸条上的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对学生的答案作了一个归纳:南美洲在哪里?南美洲有什么特色?南美洲的地形是什么?南美洲的气候怎样?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如何……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可想而知,基于这些个性化的理解所作出的答案,更是匪夷所思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是一个含糊不清、并不确定、范围太广的问题,容易让人迷惑,以致学生误解。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不能及时跟进问题,提出的问题切忌内涵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然就别提课堂教学效果了。

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比较过程中提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比较的提问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防止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的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时,课文描写了富春江的水急,还有山上的猿鸣。此时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它与之前的一篇课文———《三峡》进行比较,问学生这两处的写景是否一样。学生就会明白:《与朱元思书》中的猿鸣是抒发了一种凄凉的情感,而《三峡》中的写景则是写出了一种欢快的气氛,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以生命力。

在最佳时机时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的时机。如峻青的散文《海滨仲夏夜》,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讲到“海滨漫步”这一段时,他向学生发问道: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回顾全文内容,思考这个涉及全文中心思想的问题。接着教师因势利导,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原来作者是山东人,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情谊,当作者漫步威海海滨,看到海港美丽多姿、家乡变化翻天覆地的时候,一种强烈的热爱故乡的深情涌现于笔端。一些听课教师认为,选择这样的时机提问,恰到好处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生平,不仅打破常规,而且有助于突破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就成了马后炮。

在内容矛盾处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抓住这句对课文起点睛作用的句子,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两词是矛盾的,为什么鲁迅先生却又要把它们放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它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挑起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深思和解答。孔乙己是被社会遗忘的人,他的死是无人过问的,因此,鲁迅先生用了“大约的确死了”一句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那么,这样的并列使用是不是矛盾呢?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根据孔乙己当时的遭遇,无疑可以判定他是死了,但是他的死活无人过问,因此又用了“大约”作不肯定的假设。这正是鲁迅用词的精妙、恰当之处。

在关键内容处提问。所谓的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要疑点、难点等。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散文中的“题眼”,或是诗歌中的“诗眼”。教师处理好了这些“眼”后,再分析全文,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使之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使得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让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关键处追踪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种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产生压抑。有了矛盾才会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要顺着思路逐步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深化。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深思。如教《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追踪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提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未变,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因势利导,提出以下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肯定容易掌握。

有效提问应注意的几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镇定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注意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分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作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提问要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地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提问要有创新性。因为教师无激情或设计平庸,使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问要倾注教师的期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之踊跃发言。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提问既要注意内容别致,还应注意形式上要不断地创新。

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5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启发性的主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内化”关键。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这就是课堂提问调控的艺术性。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是否能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注意:

首先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生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把课堂提问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

其次,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地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再次,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也要防止因教师传递不当的期望或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的歧视,给学生带去教学机会的不平等或致使学生因教师的低期望而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策略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方式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掌握提问的技术,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

有效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6

有效问题是什么样

符合一定教学目的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而且挫伤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牡丹的拒绝》一课时,用多媒体放映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师: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牡丹花。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可以直接问:这些美丽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除此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漫无目的的提问。如:“小朋友,你们明白了吗?”“大家懂了没有?”“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呀?”

这样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提问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想到问题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甚者,出现了所谓的“满堂问”的奇怪现象。教师所问的往往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叫做“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对不对”“是不是”。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空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有价值的问题标准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那种“满堂问”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学生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理解。这是类化原则在提问技术上的应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中搜索到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组织自己的经验来回答问题。如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美洲的情形如何?”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随便加了一段无伤大雅的题外话,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师让学生把刚才所提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后发现,学生纸条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们对学生的答案作了一个归纳:南美洲在哪里?南美洲有什么特色?南美洲的地形是什么?南美洲的气候怎样?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如何……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可想而知,基于这些个性化的理解所作出的答案,更是匪夷所思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是一个含糊不清、并不确定、范围太广的问题,容易让人迷惑,以致学生误解。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不能及时跟进问题,提出的问题切忌内涵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然就别提课堂教学效果了。

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比较过程中提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比较的提问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防止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的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时,课文描写了富春江的水急,还有山上的猿鸣。此时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它与之前的一篇课文——《三峡》进行比较,问学生这两处的写景是否一样。学生就会明白:《与朱元思书》中的猿鸣是抒发了一种凄凉的情感,而《三峡》中的写景则是写出了一种欢快的气氛,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以生命力。

在最佳时机时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的时机。如峻青的散文《海滨仲夏夜》,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讲到“海滨漫步”这一段时,他向学生发问道: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回顾全文内容,思考这个涉及全文中心思想的问题。接着教师因势利导,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原来作者是山东人,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情谊,当作者漫步威海海滨,看到海港美丽多姿、家乡变化翻天覆地的时候,一种强烈的热爱故乡的深情涌现于笔端。一些听课教师认为,选择这样的时机提问,恰到好处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生平,不仅打破常规,而且有助于突破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就成了马后炮。

在内容矛盾处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抓住这句对课文起点睛作用的句子,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两词是矛盾的,为什么鲁迅先生却又要把它们放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它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挑起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深思和解答。孔乙己是被社会遗忘的人,他的死是无人过问的,因此,鲁迅先生用了“大约的确死了”一句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那么,这样的并列使用是不是矛盾呢?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根据孔乙己当时的遭遇,无疑可以判定他是死了,但是他的死活无人过问,因此又用了“大约”作不肯定的假设。这正是鲁迅用词的精妙、恰当之处。

在关键内容处提问。所谓的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要疑点、难点等。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散文中的“题眼”,或是诗歌中的“诗眼”。教师处理好了这些“眼”后,再分析全文,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使之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使得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让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关键处追踪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种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产生压抑。有了矛盾才会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要顺着思路逐步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深化。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深思。如教《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追踪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提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未变,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因势利导,提出以下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肯定容易掌握。

有效提问应注意的几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镇定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注意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分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作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提问要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地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提问要有创新性。因为教师无激情或设计平庸,使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问要倾注教师的期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之踊跃发言。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提问既要注意内容别致,还应注意形式上要不断地创新。

除上述以外,提问还要有渐进性,梯度性,挑战性,主体性等等。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实情况

目前, “以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 尽管教师们能努力地避免提出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没有思考价值、空洞无效的问题, 但我们也仍然发现, 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时机, 或者不讲究提问的艺术而走入不少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 设问角度单一

1.浅问辄止。对于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只会问“已知条件怎样”“结论怎样”“思路怎样”等雷同简单的问题, 缺乏思维深度, 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制, 久而久之, 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答问会因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倦的心理, 学习兴趣逐渐淡化。

2.设问空泛。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笼统和模糊, 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比如教师出示题目, 只等学生粗粗看了一遍就马上提出:“看了题目后你有什么感觉”等空泛无“领”的问题, 尽管学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但是这种提问却不能引导学生具体有效地分析、对比、归纳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所在。

(二) 提问过程匆忙, 互动缺乏交流技巧

1.连续发问。教师在提问时, 对某一数学题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题意后就连连提问, 教师在没有给予学生反复、充分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就提出连珠炮式的问题, 导致学生既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思路、步骤, 也无暇顾及领会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

2.速问速答。在看完题目后, 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一个指定的学生, 但没有留给该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候答的过程中, 教师缺乏足够的等待时间, 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

3.以问代罚。发现某一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精力分散, 教师就借机发问, 加以整治, 对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 冷面相对甚至斥责嘲讽等, 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

二、解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是指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设置系列相关的问题, 以限答式、非限答式、诱导性、反思性等提问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体验活动, 并在师生间的互动问答活动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促使学生在生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富于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 并在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三、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 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 因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所提问题难度要相对巧妙, 使学生能“跳一跳, 摘到桃”, 注意引导, 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 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 主体教育理论

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 赏识教育理论。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 建构出自身的体系, 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 而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贤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赏识教育的光辉。在课堂提问中尽可能多地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 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 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 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教师, 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 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 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 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四、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 应是一个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对话和动态对话的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设疑提问的方式, 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来引导学生参与欣赏学习。那么,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真正实现“以问导学”, 促使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 基于教师自身的设问、提问细节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答问细节, 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与做法。

(一) 精心设问——缜密考虑预设问题的基点

一个设计得好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思维层次,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因此, 课前缜密考虑问题的预设是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必要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自“境”中生

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设问。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情境是否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 并依据问题情境而设置相关的问题, 将问题隐含于情境之中。

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较多, 例如, 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渲染烘托, 在激发学生悬念后设问;或从已有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 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的状态后设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 寻求问题的答案。

案例:【情景再现】

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复习课课前的组织教学环节中, 开始上课时, 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已知点A (2, y1) , (5, y2)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y=4/x上两点, 请比较y1、y2大小。当学生回答出不同方法 ( (1) 代入求值; (2) 利用函数增减性; (3) 根据图象判断) 时, 教师再出第二个问题: (2) 已知点A (2, y1) , B (5, y2) , C (-3, y3)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y=4/x上三点, 请比较y1、y2、y3的大小。教师创设了解决此题的问题情境, 学生顺理成章地尝试了上面的不同方法, 并且对上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了解了各种方法的优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就更有层次性,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深、更广。这样设计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能使学生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启迪学生思维。

【反思与感悟】

在本案例中, 教师从学生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创设与已有认知有丰富联系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比、归纳与推理等认知活动,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类比探究, 体验数学知识的自我发现与创造, 不断发展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2.围绕两个要点, 精心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却又是最难掌握的, 教师在设问时必须针对这两“点”, 结合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 然后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且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通过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使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逐步深化, 最终掌握上述两“点”。

案例:【情景再现】

浙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4.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让学生进行模拟想象操作:

问题1:假如每人手上有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 将它首尾相连地折成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唯一确定吗?

问题2:用这根铁丝, 将它首尾相连地折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唯一确定吗?

问题3:若设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x、y, 则x、y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问题4:折成正方形时, 相邻两边也满足x+y=10, 为什么折成长方形时不确定, 而折成正方形时唯一确定呢?

问题5:试一试, 给长方形的相邻两边x、y再添加一个条件, 即变成两个条件, 看看增加条件后的长方形是否能唯一确定?

问题6:若将20厘米的铁丝截成20根长度均为1厘米的小铁丝, 将这20根小铁丝首尾相连, 围成一个长方形, 此时长方形是否有无数个呢?

问题7:若再增加一个条件, 如2x-3y=5, 此时所围成的长方形能确定下来吗?

【反思与感悟】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 但是核心知识只有3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以及尝试利用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数解。上述问题始终围绕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让学生进行模拟想象操作, 通过分别围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过程的对比, 让学生逐步领会“一个条件不能完全确定两个变量的值, 只有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才能确定两个变量的值。”此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自然形成, 概念给出的条件成熟, 学生容易理解。同时, 通过将20厘米长的铁丝截成20根长度都为1厘米的小铁丝首尾相连, 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问题探讨, 让学生自然地产生用列表求方程组的思想, 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可见, 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充分分析课程的核心知识, 思考以什么为主线来进行问题的设计, 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 适时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契机

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灵活掌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教师可在课前提问, 也可在学生的思维有偏颇时, 插入提问临时纠偏;还可在学生精神涣散时以善意的提问引领学生集中注意力;当出现由课堂教学引发其它问题时, 教师可暂时中断预设的问题而及时插入新的提问。

1.课前提问

教师一般在学习具体数学内容前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效果要比课后提问好。发挥课前提问的导向作用, 更容易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清楚学习任务, 集中注意力,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感受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 从而更具体地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条件, 寻找解决办法。

案例:【情景再现】

课前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也是授课内容的潜在导言, 要求突出知识的重点, 与后续授课内容衔接, 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前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幂的意义是什么?

上面几个括号里面分别等于多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提问, 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问答, 正确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片面的或不全的应引导学生再思考, 这样, 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 又为本节知识作了铺垫, 温故而知新, 提高了问题的有效性。

2.伺机发问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情境千变万化, 教师不能一问应万变, 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 适时处理, 伺机发问。

(1) 问在数学思维的迷惑点, 促进学生的辩证思维。解惑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设问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困惑。教学中, 课堂设问要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迷惑点”, 促使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

案例:【情景再现】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启发性。在学生对所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对学生有所启发的问题, 给个阶梯让学生能够获得帮助, 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笔者曾经在教学幂的有关知识后要求学生比较20032004和20042003的大小。由于计算中不能使用计算器, 学生可以预见这两个数都非常大, 却想不出办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时, 我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回答。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_21;23_32 34_43 45_54…

(2) 从问题的结果进行归纳, 可以猜想出nn+1和 (n+1) n的大小关系是____。

由上面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当n﹤3时, nn+1和 (n+1) n的大小如何?n≧3时, nn+1和 (n+1) n的大小如何?由此20032004和20042003的大小如何?这样通过比较、分析、类比、归纳, 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身体会了由特殊到一般, 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思维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通过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苦苦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顺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问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 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发散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变式教学相当盛行, 教师们常常变题发问, 以一个问题引申出一串的变式题, 使得典型题的价值得以体现, 变公式发问, 使得公式的意义丰富多彩;明知故问, 从概念、方法的基本意义出发, 多角度、多方位地对知识进行表征, 使得学生对概念、方法的认知既准确又富有灵性。实践中, 通过变式创建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中枢”,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情景再现】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 (a+b) 2结构简洁, 是我们配平方数的重要方法。为了强化公式的结构特征并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下面引导学生研讨三个问题。

问题1:下面各式能配成平方式吗?

问题2:试将下列各式写成几个平方数 (式) 的和的形式。

【反思与感悟】

在本案例中, 问题1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配平方的几种典型形态;问题2通过对代数式的变式问题, 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配平方的灵活性。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变式训练的机会,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 在成功解题中培养了能力, 体会到了问题的多样性, 培养了发散能力。

(三) 及时追问——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追问”, 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 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与一般提问不同, 追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 是一连串提问的组合, 是教师有系列、有方向、最终能使学生自我寻找正确答案的提问。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习, 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因此, 要想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要学会善于提问, 还要学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追问, 让课堂因追问而闪现更多的精彩, 使提问不留下任何遗憾。

1.追问实际, 激发兴趣

设计任何一个课堂提问都应该有预期的目的, 绝不能随心所欲, 提问的题目来源于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 既不能简单化, 又不能走过场, 更不能出现过高、偏怪的问题, 否则就是对正常教学的淡化。

案例:【情景再现】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中如何画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1) 平行四边形有哪几种识别方法?教师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加以提问, 并进一步提问; (2) 利用一些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 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才能比较迅速 (说明理由) 。

让学生思考了这两个问题后, 再追加问题, 问题 (2) 是否可以看做是问题 (1) 的一种特殊例题的应用?

【反思与感悟】

这样追加问题后, 教师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掌握, 又能把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2.追问应用, 提升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 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纯数学问题一旦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解决, 学生的兴趣就会空前高涨,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超乎想象的提高。

案例:【情景再现】

我国现在征收个人所得税。假如超过800元但是低于1300元部分征收5%的税, 超过1300元但是低于2800元的部分征收10%的税。那么王小月收入1160元, 应该缴税多少?

追问1:当月收入大于800元又小于1300元时, 写出缴税y (元) 与收入x (元) 的关系式。

追问2:某人现在缴税19.2元, 那么他的月工资是多少元?

追问3:假如个人税收起点提高到3000元, 现在小张月收入3900元, 若实施新标准后, 他可以少缴多少税?

【反思与感悟】

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后, 数学的学习变得实际和丰富了, 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道理, 学习数学也不那么空泛了。学生探索现实世界的数学问题也变得更加迫切, 应用数学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四、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提问的精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决定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细致、深入地研究课堂设问、提问、答问的每一个细节, 对于我们完成有效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关注有效提问, 也就是关注师生共同的发展。让我们以“问题”为抓手, 基于课堂提问细节, 将问题问细、问精, 让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涌现出思维的灵性。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要求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探究数学问题, 从而获得数学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其中, 教师的设疑提问就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问题, 基于课堂提问的细节, 从课前设问的基点、课堂提问的时机、师生答问的互动三方面来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做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2].欧阳芬主编.《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3].文学荣编著.《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4].《中学数学教育》.2009年第10期.中学数学教育杂志社.

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8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9

一、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提问,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具有针对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以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工具与外币》为例,其重点是“信用工具种类及其优点”,难点是“外汇、汇率和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热点是“这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 具有一定的深度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仍以《信用工具与外币》为例,可以这样设问:一方面我国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我国自2005年8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出现不断升值的现象?升值以后会带来哪些影响(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对企业的影响而言,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难易适度的问题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

3. 具有层次和梯度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信用工具与外币》讲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影响时,先提出什么是汇率?怎样计算汇率?当学生能顺利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再给出近期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值和出口企业的近期举措,以及各界人士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让学生自己看后谈想法,并提出令自己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生中提出的较共性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对中美贸易而言有哪些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周边国家有何影响?应如何评价人民币升值现象?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4. 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既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如: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请你为从事鞋类外贸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份合理的经营战略,等等。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既使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5. 把握时机

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又不能满堂灌。

提问时,教师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果教师提问后能做到这样,那么他们的课堂就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作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其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强。

6. 有多样性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10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1. 拘泥于预设, 缺乏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大多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在备课时, 已经预设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 上课时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 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 其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 (教案) 上。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 虽然很多时候也是热热闹闹的, 但总有点浅尝辄止, 缺乏灵气。

2. 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度。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 中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大多采用的是“小步提问”。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 根本无暇深思, 重结论轻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有些是教师的口头禅, 比如“同意吗”、“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 因为这些口头禅提问的存在, 使得问题数量很多, 但线索不清, 课堂重点不能突显。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3. 游离于目标, 缺乏变化。

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是很常见的, 确实了无新意,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也就很难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提问才会引发高效的思考。那如何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谁问?

现代教育理念下, 提问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谁问都可以, 关键是该学会的要学会, 谁主导不是问题。

2. 问谁?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提问是针对哪些人的提问, 要求哪些人回答, 即问题的指向。一般而言, 教师提问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指向单个学生个体;二是指向一个特定范围小团体;三是指向整个班级。如果教师的提问, 只针对少数学生, 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 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为实现有效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提问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种技巧的关键点有三:一是支持一些学习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习成功者所做出的贡献, 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

3. 问什么?

(1) 问疑点, 诱发讨论。教学内容的“疑似”问题是问的关键, 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在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后,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2) 问重点, 启发思考。每堂课都有重点, 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 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例如, 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学生在计算312÷4时, 可以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样能解决学生在初学这种计算时, 商的最高位的数容易写错的问题。

(3) 问难点, 化难为易。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难点之处设问, 有铺路搭桥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 为了突破难点, 可以这样提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如此提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笔算方法。

(4) 问反馈, 突出根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提醒学生说话做事要有根有据, 逐步养成叙述思考过程的习惯。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在学生拿出一堆小棒的1/2和1/3后, 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你是怎样想的吗?”

4.怎么问?

(1) 提问要有新颖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 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今年7岁, 他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小明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3岁”, 有的说“小明7岁了, 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加入了讨论。继而提问:“小明的姐姐过了3个生日, 应该是3岁。弟弟7岁, 姐姐3岁, 这可真奇怪?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深, 扣人心弦, 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例如, 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 在学生学习例1的基础上, 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并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说出办法。这样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探究 篇11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较为固定、单一,即先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然后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最后再对重点词汇及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讲解。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而有效提问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还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成长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虽然近几年,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与提升,但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阅读教学步骤较为机械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文章分为几个独立的段落进行逐次的讲解,且过于注重对词句与语法的应用,而未能从整体上来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感知。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严重限制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其次,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这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使得部分学生由于过多的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学习,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另外,将教学教案艺术化。有的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教案的实际应用性,陷入了教学方案的条条框框中,这一定程度的阻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初中语文阅读中的艺术性提问实践

1.提升问题的针对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以增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进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重要依据,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除此之外,优化提问的语言。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来慎重措辞,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歧义或一语双关,保证所用词句的含义清晰,进而保障教学提问的效果。

2.重视问题的启发性

相关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发性的提问,以不断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达到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天上的街市》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作者是否真正看到了浅浅的天河?为什么作者说是浅浅的天河?这种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首先确定作者没有真的看到天河,明白这只是作者自身的想象,之后又对“浅浅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推敲出此处的“浅浅的”表达的是作者期望牛郎织女见面的愿景。

3.增强问题的创新性

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元素,为此相关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并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并用创新思维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讨,进而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提问又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的重要路径。为此,相关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升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与此同时,在新课改中加强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保障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12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背景下, 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提问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有些教师课堂提问在质量和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有的教师经常盲目提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了吗?”等根本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还仅限于知识检查性的提问, 新授课上仍然是教师一言堂。

3. 提出问题不给学习思考回答的机会, 教师自问自答。

4.有的教师不善于提出有梯度的问题, 提出问题过难给学习造成障碍。

5.缺乏恰当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废止不恰当的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上面的一些现象,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克服的。

一、避免提出“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等没有必要的问题

一些教师往往习惯在陈述一些知识后带上一句“对不对?”或“是不是?”其实这些看似问题的语言并不是对学生的提问而是教师的口头禅。因为教师所陈述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对的, 对于学生来说无需回答, 也没有判断的必要, 只要回答“对”就可以了, 教师经常提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形成对问题听而不思应付作答的坏习惯, 因此像“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语教师要绝对避免, 可以将教师陈述变提问学生让学生解释。

有些难于理解的知识, 老师讲解过后, 教师经常问一句“明白了吗?”其实这样的提问也是没有必要的。听不明白的同学可能不好意思说, 即使自认为听明白的同学也可能仅是听明白了教师的讲解, 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此时最好的方法是设计一些同类型或更高层次的提问或问题让学生解答, 检验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掌握得好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 若理解掌握得不好可以继续分析。

二、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解决核心内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 注重了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 温故而知新, 以旧启新, 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但对于新授知识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 教师一言堂, 缺乏有价值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造成的结果是启而不发, 这对于新知识的教学造成障碍。所以, 新课教学, 尤其是重点或难点内容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引导学生理解。

三、利用各种手段,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帮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 避免教师自问自答

有的教师虽然能提出一些有助于教学的问题, 但因为害怕学生不会回答或答不到点子上, 往往喜欢自问自答,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回答的机会, 认为省时省力, 结果致使学生干脆问题也不听只听教师的分析, 更激不起学生的思考, 还会养成学生懒于动脑思考的坏习惯。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 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任何起色。因此教师要放开手, 留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 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四、设计阶梯性问题化难为简

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问题太容易了, 难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和生成新的认知;问题太难了,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有时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一脸茫然, 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沉闷。教师虽全力引导, 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 以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问题, 使问题呈阶梯状呈现, 给知识之间搭好桥梁, 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使知识条理化, 又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兴趣, 使知识变得更明朗, 理解起来显得更简单一些。

五、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些时候, 我们能提出有助于教学的问题, 但忽略了对问题作及时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 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使学生陷入迷阵, 对问题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做到有效教学, 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要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评价, 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学生作出积极的评价, 积极肯定、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长久坚持下去,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

六、如何做好有效提问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 而是要切中要害, 发人深思,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问”, 如电磁铁一课, 课堂开始, 以投影形式放映电磁起重机将垃圾分类, 随时将铁钉、铁块等吊起和放下, 创设情景, 为学生想问埋下伏笔。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随时将铁钉、铁块等吊起和放下而永磁铁不能呢?学生有了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的欲望, 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产生, 达到了学生“想问”的目的。

2.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 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老师可以做以下实验:瓶子吞蛋、气球吊起瓶子、两个试管套起内管向上运动、覆杯实验。做完实验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交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着自己说出答案, 给学生思考善问的机会, 起到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精神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如讲重力及重力方向时, 讲完重力大小后由学生自己探讨重力方向, 设计场景:将手中的书高举放手观察结果, 再将其它一些物品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就会问自己:什么力使它下落?这个力的方向如何?

上一篇: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下一篇:艰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