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精选12篇)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1
课堂提问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问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简而言之,没有有效的提问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堂的提问富有成效?笔者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提问问题设置适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为了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的有效性,必须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水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提问设计存在发问时机不当、问题指向不明确、思考价值不大、答案封闭唯一等毛病,在教学实施时又出现回应不及时、点拨不到位、节奏把握不恰当等缺陷。这就要求课堂提问要设置得当,强调针对性原则。
1.问题难易适当。《礼记》之《善问者》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是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潜力水平为目标点,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无从下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顺利回答,课堂看似生动活泼,但学生没有实质收获。这些提问都属于“徒劳的提问”。
2.问题数量适当。为了让学生有时间探究思索,教师必须控制问题的数量,不能在一节课内设计太多的问题,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这种情况下的探究根本无法深入,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只是疲于应答,导致无效教学。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类型,设置合理数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做到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3.问题指向适当。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内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有利于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贯彻针对性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参与性
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期待与认知倾向。对于政治课这种理论较强较为抽象的学科,教师要以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语调将政治课程中教条的内容融入到问题中,以增强问题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发更多的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扩大课堂参与性,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可以选择那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热点话题作为问题背景。对于经典的问题可以变换角度,采用新颖的形式来提问,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趣味的外在只是用来辅助问题的表达,如果让学生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不仅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反而会干扰教学活动的进行。
三、发现亮点,捕捉生成性
一般来说,一堂课中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提前预设的,总会出现一些预计不到的情况,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把问题引向深入的契机。老师如何处理,反映着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希望的,有的老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或打断,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保证回到自己设计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按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这反映出我们老师的观念需要更新,应该看到,预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并不是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以人为主体,就该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此,在课堂提问时经常会发生“意外”,学生有时会给出意料之外的答案。现实中,教师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不够关注或缺乏应对经验,结果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时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要进行全方位的预设,这是对课堂的尊重,同时更要在教学中及时捕捉一闪而过的学习亮点,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具,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具备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应变能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采取铺垫性、疏导性的提问,重视动态生成。例如,笔者在探究活动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安排学生组成4个学习小组,分别为两个家庭编制投资理财方案,即每个家庭有两个学习小组的方案并列呈现和可供选择。整堂课以“确定方案→自主、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实施,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做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四、及时反馈,体现评价性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而现实中有些教师对于问题的反馈评价表现的过于随意盲目,这样是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的。甚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这种无反馈评价的问题就属于无效提问。
教师对提问的结果应适时做出评价。首先要减少简单定性评价,学生期待的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努力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不能让学生只得到一个终极性的结果,应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次,问题评价要有指向性,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进步的力量,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倡导发展性评价,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希望和目标,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需要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用心揣摩问题,问题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有可能会怎么回答,还可能出现哪些疑问,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无法准确评价。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以聆听、欣赏的心态予以关注,察言观色,注意力集中,较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回答,以免断章取义,无话可说。
五、联系生活,要求实践性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高中生不仅要获得相关的政治生活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因此,高中政治课堂的提问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性原则。特别是随着“生活化课堂”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本地实际,在抽象的政治内容与丰富的生活间找准结合点,设计出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以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增强课堂提问的实践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政治教学的实用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生动活泼,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具有实践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完成。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其它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政治教师应该反复揣摩,不断反思,倾听专家的真知灼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羽丰.高中政治优质课研究.
[2]谢兴植.学习,学习,再学习——听课偶感.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2
作者/单茹茹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能启迪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能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道德情感。但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如目标不明、层次不清、逻辑不顺、无视学情、无思维含量的徒劳提问。下面结合观摩2011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2节课的感受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认识。
一、提问应服从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气氛的活跃,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强调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交流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有效的课堂提问应防止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
如杭州张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请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回答财政的作用并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突出了本框的教学重点。衢州杨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请学生结合教材97-98页的内容谈谈造成翁明冲姐弟的幸运和小悦悦悲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既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又注重情感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合作探讨,体验知识的自主构建。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前提,研读教材则是准确定位目标的关键。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就难以设计出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提问。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因执教者未能充分领悟教材并准确定位目标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甚至负效的提问。
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一位老师创设了班级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情境并设计了“你想让哪些同学去敬老院献爱心”的课堂提问,隐含着献爱心也要“论资格、视实力”的潜台词,既无助于解决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去甚远。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时,( )把焦点放在“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了关于“扶不扶老人过马路”、丛飞等献爱心人物的“人生有没有价值”之类的提问,忽视了教材中关于义利观、生死观、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的导向作用等更贴合学生生活的文本,片面理解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提问应遵循思维规律
遵循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常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讲求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遵循思维规律,启智导思。当学生的注意力疲劳、思维困顿的时候,课堂提问应能如一剂强心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使课堂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和节奏感。
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尽量创设鲜活、真实的情境,营造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情感氛围和提供可予以分析的信息元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温州郑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创设了7.23动车事件后“温情与救援”的情境,温馨、真实的画面辅之以动人的音乐,让学生心有所动,“在这支救援大军中,哪些身影让你印象深刻”的课堂提问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回应,“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知识也易于生成。而一位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未设置任何情境,直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国家财政支出的用途有哪些”、“你有没有感受到财政支出带来的好处”,使缺乏一定生活体验又无法从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学生无话可说,导致课堂提问失去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尽量设计发展学生辩证思考、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能力的课堂提问,即通常所说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在思考并回答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教学才不只是满足当下应试需求,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事业。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实践。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湖州唐老师以明星企业家李某在创业过程中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同时企业排污破坏当地环境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评价李某的个人价值,在观点冲突中综合分析,使知识构建、能力发展、正确价值观确立浑然一体;台州徐老师以宁波象山旦门岛综合开发的情境为背景,设计了“如果你参加此次决策会,你会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予以论证和探究,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关注课堂生成课堂提问由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思维规律预设,但问题的答案却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两翼,缺一不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使课堂充满着动态因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以生成为导向,关注提问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预设提问时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方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前面提到的丛飞、严意娜等人的人生崇高有价值,但“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择友观、择业观的话题更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国家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有何联系”有可供探究的空间,但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只能让课堂陷入沉闷和尴尬。
课堂生成因其无法预约、充满着即兴的智慧而更加可贵而美丽。关注生成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随机性。如“如何用财政把宁波打造成文化名城”、“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谈谈你心中最有价值的人”、“读了周赵洁的日志,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课堂提问看似粗线条却体现着开放、多
元和灵活,为新知火花的迸发创造了条件。相反,一位老师在展示两位网友观点后提问“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请阐明理由”则因其封闭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防止“节外生枝”的同时,也失去了“节外生姿”的可能。
课堂提问在课前预设,但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刻板地执行,而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和变更。观察、倾听、对话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当问题抛出,学生却报之以疑惑的眼神时,教师可将自主思考的形式调整为合作交流,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在学生讨论时及时提示指导。当学生的回答存在表述不当、理解模糊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地追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和答疑来解决问题。当同一个提问请到第三位学生回答,其答案仍超出教师的预想时,应将原有提问予以层次分解或转换角度以适应学生。如“国家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有何联系”的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大都望着课件发愣,课堂上一片沉寂,此时,教师可将此问题分解为“①你了解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吗?②你知道我国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的财政措施吗?③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以便于学生思考并回答。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六原则 篇3
一、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杜绝问题含糊不清或理解有歧义。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明确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到问题,迅速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指向,或错误的理解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只能是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造成了思维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初衷。高中政治教师要明晰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和流程,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沿着预设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切换,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的自主思维加工。
二、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适中性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否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学生会毫无思考的机会。其次,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切忌提出不切实际或过于深刻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简单的、可以不加思考直问直答式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知识贮备,在遵循认知规律原则的前提下提出适中的问题。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然后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有哪些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你都认同这些消费行为吗?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对四种消费行为能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此时抛出:以上四种消费行为对你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有何启示?切不可首先就提出:我们的消费行为有哪四种类型?你会理智消费吗?虽然学生都有消费的经历,但一开始就问“消费行为有哪些類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时机不成熟,“你会理智消费吗”表面看好像直入重点,实质是问题太难,没有对几种具体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的。
四、思考性原则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思考性原则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不断提高政治课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一堂课的提问,将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装着整堂课,让提出的许多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杂乱无章,琐碎不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对政治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应该避免问题过多而繁琐,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由具体到抽象,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在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通过投影展示了古今中外名人对金钱的看法及我们周围普通人对金钱的看法,然后设置了五个问题:(1)金钱是什么?是万能的还是万恶的?(2)金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3)金钱应该怎样获取?不该怎样获取?(4)金钱应该怎样使用?不该怎样使用?(5)你的同学把积攒的“零花钱”全部捐给灾区,你怎样看?设计的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重点,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际,从书本到生活,加深学生对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整体认同感。
六、评价性原则
评价性原则是指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对提问的结果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有时还会褒贬过度,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评价性原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这些问题自己必须要弄明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政治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注意力集中,较准确地概况学生的回答,防止心中无数,无话可说。如在讲《政治生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时,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一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4
一、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内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有计划、针对性地和创造性地引导、启发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思考, 产生共鸣, 不断提出问题、准确理解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质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 把学习的整个过程设计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合作来解决课堂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启智慧的大门, 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问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多年的课堂跟踪调查研究, 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问有效性不高主要体现在:缺乏精心设计, 随意性大, 政治专业术语意识弱;提问数量过多或偏少;提问的难度把握不准;提问后没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回答后没有及时适当评价;抽问的学生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轻情感价值观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不出新课程理念,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大大降低了问题的有效性,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精心设计, 预设好问题, 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什么时候需要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政治教师对此要认真把握。同时问题的表达必须使用规范的政治专业术语, 意思表述清楚, 明确无误, 这样可以让学生马上明白需要探究的任务, 并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2. 课堂提问数量要适度。
学生回答问题的愿望和质量往往同教师提问的频率成反相关, 过多过频的提问、不间断的问题解释都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中断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提问并不在多, 而在精, 在于周密计划, 要能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价值, 能激起学生从不同角度, 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但问题太少致使学生在沉闷中被动接受知识,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高中政治课的内容丰富, 难度较大, 因此问题数量要适度, 一节课控制在5—8个问题就基本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贯通。
3. 从学生实际出发, 难易适中。
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 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差异性、层次和梯度。在高一阶段, 问题的设置应指向明确, 突出趣味性和基础性;高二阶段, 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广度, 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高三阶段, 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高考的要求, 问题的设置应更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 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同一知识或事物。
教师在突破重难问题时的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 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 循循善诱。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 不能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愿望, 甚至带来纪律问题等;相反, 问题设置过难, 超出了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水平, 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从学生的学法、认知能力、基础等实际出发,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
4. 课堂提问后给定时间等待, 学生回答后及时评价。
信息传递需要时间, 学生思考亦是如此。高中政治课堂的问题大多都需要学生调动、分析、归纳和运用等思维过程, 因此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提问后都要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的课堂氛围, 缓解学生当众回答问题的焦虑情绪, 经过适当耐心的等待, 然后再抽问。
每提问一个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 通过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或“错了”等, 而是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价值的评价,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成败与得失,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什么地方, 不足在什么地方。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让我们努力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让提问变成调节课堂氛围的一种调味剂, 让提问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 让提问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交流的润滑剂, 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加精彩!
摘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始于问题、基于问题、源于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脏。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轻工业出版社, 2006 (7) .
[2]刘岚著.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月) .
[3]季详宇.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提问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 2010 (11) .
[4]朱加凤.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途径与策略思考[J].新课程·学习, 2009 (4) .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5
新课改提出之后要求对学生减负减压,所以通过增加课时来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已经不可取了,那么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就需要提高课堂效率来实现,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发现,有效提问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的内涵和内容要明确
明确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内涵一定要明确,要做到学生一听到问题就知道考查的是哪部分的内容,切忌问题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思绪混乱,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理解,这样就失去了设置问题的意义。提出问题的内容也要明确,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设问,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和深度进行问题延伸和切换,以实现学生自主思维的参与。比如,在讲《生活与哲学》中的运动是有规律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广泛性,让学生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引用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资料来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最后确定问题:气候异常变化是怎么造成的,能不能避免?让学生总结一下规律的特征是什么?气候异常是天灾,但是可以人为抗灾,那面对天灾人们应该怎样做呢?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关系?这样逐层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正进行正确思考。相反,如果一上来教师就问规律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还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不会是高效的课堂。
2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问也是一样,绝对不能偏爱学生,或者只提问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是要向全体学生发问,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我们可以采用点答、抽答、抢答等多种形式。
3问题的时机、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进度把握好提问的时机,绝对不能想问就问,这样会使学生难以适应,还破坏了课堂的完整性,但是也不能不问,这样学生就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了。另外,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切忌问一些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学《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消费行为,再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是受哪种心理的影响,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学生经过讨论后对四种消费行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怎样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4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主动思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合理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
5问题要具有整体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整体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层深入。如果问题过于零散,没有逻辑性和整体性,学生只对单个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活跃,但是学生找不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把思维联系起来,就形不成对政治内容的整体感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使所有问题前后联系,使学生对所学政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古今中外名人对金钱的看法和普通人对金钱的看法,再提出问题:什么是金钱?金钱都能做什么?金钱的获得途径有哪些?金钱的使用方式有哪些?如果让你把自己的钱捐献给别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几个问题就是紧扣“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层进行深入,从教材到日常生活,来加深学生对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整体认知。
6教师要对学生回答及时评价
高中政治有效教学之课堂提问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改后的“有效教学”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即要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满个性和富有效率的学习。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政治课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会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佳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课堂提问也非常重要。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但是课改后有些教师的课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是低效的。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为有效教学而服务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把握好“问时”
在课堂提问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知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提问时机有这样几种情况:
首先,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框时,可以就本框第一个探究题为例,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为什么提高价格?”“2.价格提高后,游客为什么会急剧减少?”前一问是复习影响价格的因素,后一问就是导入新课。
其次,在讲授重点知识的时候要设置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如在讲到“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这个重点知识时,我们可以精心选择一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并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围绕解决教学难点设置问题。如在讲到“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这个难点时,我们要选择一个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材料,并设置好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做完巩固练习之后要适当提问。
二、要选择好“问点”
问点的设置,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框里,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货币能够买到一切商品,太神奇了”,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同样在这框中,“货币的神秘之处——货币的基本职能”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
三、要掌握好“问法”
首先,我们要针对课标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好提问方式。如果是“了解”等级,就可以用“是什么”来提问;如果是“理解”等级,就要用“为什么”来提问;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框中,我就会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积极鼓励。在提问时可以运用“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用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自卑、害羞、畏难等。
再次,教师在提问后,要给予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考虑。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干脆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另外,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正确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不知所以;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逐渐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要确定好“问谁”
问题有难易之分,学生有好差之别。如果把问题分为难度题、中等题和容易题的话,那么提问对象最好分别选择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而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不管问题难易与否,总是叫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答,或者是叫后进生回答很难的问题,或者是让优等生回答很容易的问题。久而久之,不怎么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感到被忽视了,优等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而后进生的自信心会受到一次次的打击。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
简言之,好的课堂提问不能随时问、随意问、随便问,而应该做到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法问合适的对象合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
[3]李宏刚.《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
[4]冯秀琪.《关于构建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
[5]国家教委《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7
一、对设计问题的内容的启示
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到学生前面。设计问题的内容时, 要注意其深浅难易程度, 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高水平和低水平问题, 紧扣重点, 突出难点, 并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1. 难易适度
在一节课中, 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总是在不停地轮转, 如何使学生的有意注意维持得更久, 关键在于要有适当的刺激度。例如, 在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的课堂教学中, 有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股票?它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债券?它有哪几种?什么是保险?包含哪两种?有什么意义?投资有没有风险?”这些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设置过易, 答案不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就可以从课本上找到, 这样的设疑激活思维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但是,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 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 完全丧失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 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 问题过易处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问题过难超过“可能达到的水平”或处于“较高水平”, 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 (中等生) , 对问题的理解应有一定的“弹性”, “压缩”可满足慢生, “延展”可满足优生。
2. 高低有序
从问题的水平层次上分别有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 例如同样是引导学生思考“税收的好处”, 低水平问题可以说“税收对国家和居民有哪些好处”, 而高水平问题则是“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据研究, 一般高一年级以下的学生喜欢直问直答的低水平问题, 高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大多喜欢拐弯抹角的高水平问题。但很多教师错误地把低水平问题等同为基础知识, 把高水平问题理解为复杂知识, 导致对低年级的教学提问大量使用低水平问题而忽视高水平问题、对高年级的课堂提问大量使用高水平问题而忽视低水平问题的错误倾向, 因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正确设计高水平问题和低水平问题, 做到高低有序。
同时, 有的教师喜欢向全班学生提问, 由全班学生回答。教师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时, 学生们都非常配合地回答“好!”“是!”“对!”。这种集体回答的方式主要用来核对答案、征询意见、吸引注意和活跃气氛, 有交流量大, 节约时间的优点, 但它只适用于答案明确而又唯一的简单问题, 不宜过多使用, 否则, 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肤浅化, 他们会随声附和, 不去积极思考问题, 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3. 问到点子上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中心, 总体设计, 把问题设在点子 (重点和难点) 上, 绝不能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教师要善于分析重难点并将它转化为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小切口) , 讲求过程, 不重结论, 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还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 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 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 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 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例如《生活与哲学》有一知识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意义上’?”这就太笼统、太抽象了, 学生感到无从入手。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如下设问:“ (1) 无序排列的各个部分能否构成系统呢? (2) 互不相关的部分能否称之为要素? (3) 整体与系统是什么关系?包含、并列, 还是等同?”这几个设问难度适中, 指向明确,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明白了“一定意义上”是指系统是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相关性的整体, 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对设计问题表述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表征系统理论将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三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知识的表征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表征对建构新知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设计问题的表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问题的逻辑排列次序和形式具有网络结构的问题体系。
1. 符合学生认知表征
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要采取不同的表征方式。例如, 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概念时, 高一学生在此前对商品的认知主要是映象性表征, 但由于不同个体在阅历、知识面上的不同, 对实物的具体类型、数量的了解大相径庭, 如偏僻农村的学生对大米、蔬菜等商品很熟悉, 而繁华都市的学生热衷于电脑、汽车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知道商品是有用的, 都要用钱买。据此提出“请你概括地列出现实生活中你熟悉的商品种类, 并简要分析这些商品有何共性”。这类基础性的问题就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商品知识的“这种”表征方式。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商品的理论之后, 知识结构如商品知识的数量、内在的逻辑联系、清晰牢固程度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原来的映象性表征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号性表征。据此提出综合贯通性的问题就符合学生对商品知识的“这种”表征方式。
2. 排列问题由浅入深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学问题应按由浅入深的次序进行排列。例如, 学习政治生活《主权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一课时, 先展示时事背景——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提案遭到拒绝, 教师再提问:“ (1) 台湾是不是一个国家? (2) 国家与地区有什么区别? (3) 主权在国家构成中有什么重要性? (4) 联合国的成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5) 为什么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不能得逞?”这5个问题紧紧围绕着中心问题, 按从易到难的次序进行排列,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技能技巧。在此过程中, 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工具。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 学生易学易懂, 避免因问题的难易次序不当而导致学习吃力, 产生消极情绪。
3. 构建问题网络结构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 主张教给儿童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相加, 人脑对知识的储存也不是凌乱无章的。课堂提问应先设计适当的学习情境, 根据情境把基本概念、基本结构转化为具体问题, 再将具体问题按其内在联系形成问题体系, 组成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时, 恰逢学校运动会刚刚结束, 我就引导学生分析4×100米接力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设计了如下问题:“ (1) 4位运动员相对于全队来说属于什么, 全队又属于什么? (2) 4位运动员该如何排兵布阵? (3) 4位运动员中谁更重要? (4) 在接力中, 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些问题源于生活, 贴近学生, 能有效地拉近知识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 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对设计问题的呈现的启示
问题的呈现涉及问题在什么时候发问、向谁发问和发问后如何应对等问题。
1. 找准提问的最佳时机
学生的求知欲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环境是不同的, 也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就是说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即学习兴趣高、求知欲强时, 教师的即时提问能激发学生解题的意愿, 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讲授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和产生”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哪些货币?”有的说人民币、港币, 有的说美元、欧元, 有的说金元、银两,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就在这时, 教师作出判断:“人民币、港币、美元、欧元都不是货币, 只有金元和银两才是真货币。”学生们听后, 满脸困惑。这时, 学生的“愤悱”状态就出来了, 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 能促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能满足全体学生或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只对个别学生或极少数学生。课堂提问一般先由中等水平学生回答, 再请优生补充, 有时也要引导慢生尝试,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 请学生回答提问时, 不能先点名后提问, 因为这样会导致未被点名的学生不积极地思考问题。
3. 耐心等待, 恰当评价
美国有位教育学家指出,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抛出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 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 等等。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如果教师让这个思考的时间间隔过于短暂, 会让学生刚刚形成的有意注意得不到必要的强化而消退。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静待花开, 让学生做课堂的时空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样,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应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 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进行鼓励, 但对知识本身的点评一定要明辨是非, 这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可以使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鉴, 使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借鉴。通过即时反馈所产生的关注与欣赏, 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并由此成为他们新的学习起点。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8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想政治,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但是, 在现阶段政治课的教学当中, 课堂提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教师提问频率过高, 提问多达几十个, 提问的效果难以保证, 有效提问的比例也很少, 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提问数量只有一两个甚至没有, 教师“满堂灌”, 学生兴趣索然。什么时候需要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指向不明、目的不强。二是提问的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设问或是难度过大, 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使之无从下手, 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的设问或是过于浅显, 没有思考的价值, 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的教师设问缺乏开放性, 怕过于开放的回答不好控制教学节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设问基本都是封闭式的, 答案固定唯一, 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因此,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 通过运用“有效提问”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脑, 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案例, 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接地气”
人类思维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开始, 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而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浅出,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启发和诱导。在教学过程中, 宏大叙事可以适当运用, 但个体经验一定要重点关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即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意义的教育。只有将学生课堂上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主动探索学习。《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主题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 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 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 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课时, 我在学生中流行的“生日Party”上做文章, 将学生在过生日时互送礼物的情境再现, 不同的同学送礼物时有不同的想法, 因此, 我的提问是: (1) 四位同学分别属于哪种消费心理? (2) 你赞同哪种心理? (3) 为什么同意这一种?请你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学生在对比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将各种心理进行评价, 选出最佳的选择, 从学生身边出发来讲授,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课堂提问要“有陷阱”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一方面, 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得到丰富、调整和改造。因此, 学习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量的积累, 它同时也包含着由于学习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的不断重建, 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 认知发展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在最初的认知中, 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系统认知处于某个较低发展水平的平衡状态。继而, 学生觉察到与当前的系统相冲突的、该系统不能同化或顺化的事物, 从而使认知系统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最后, 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 以使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可轻易地加以同化, 从而使平衡化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渐进向突进发展。把学生置于认知的矛盾冲突中, 使思维在矛盾冲突中积极运行, 观点上形成碰撞的“火花”, 这样才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冲突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从概念上、从认知上、从社会生活中、从道德认识里寻找素材, 创设冲突和矛盾,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所以,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遵循深刻性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 源于生活, 又适度高于教材, 抽离于生活, 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 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国家财政》这一课中, 讲到了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分配政策。然后我适时进行提问:是否国家给政府分配的比例越高, 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越大呢?通过学生之间的辨析讨论, 化解认知冲突, 进而让其认识到并不是政府分配的比例越高, 财政收入越大, 超过限度会适得其反。当然, 认知冲突的设置和其深度也必须是适度的才行。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起来”, 还要能“够得着”,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若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深不可测, 学生无从下手, 摸不着头绪, 学生会漠然处之, 也就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
三、课堂提问要“发散”
发散性, 就是提问要提开放性、思考性问题, 这些问题,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散性的课堂提问, 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进行适时、适度地选择和使用,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使学生不仅在课上, 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探究;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 而且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 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例如, 在《公司的经营》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先让学生分组组建公司, 然后根据公司的性质提出要求:“你将采用哪些策略经营你的公司?”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给出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本市的市长, 而你们市的一个纳税大户的企业即将搬迁, 你会采取什么策略刺激本市的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等实践性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 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 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当然, 问题在强调发散性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频繁探究和提问, 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学情,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 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 提高问题的精度。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 问题设计是手段, 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 教师只有精心、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 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效率地学习,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有效提问、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苏.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2012 (14) .
谈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提问 篇9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定, 使得学生们的固有理念与全新知识内容形成剧烈的冲击, 也就使得学生们对于解决问题抱有较大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将问题进入到自身, 以矛盾解决矛盾, 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科学道德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自身进行调节, 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能够为最大程度地认可。其具体方法如下:
1. 提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三十六计, 攻心为上”, 提问也是如此。只有问题得当, 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才能够维持其注意力始终处在较高水平, 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 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2. 少提封闭型、回忆性问题, 多提开放型、思考性问题
封闭型、回忆性问题属于低水平问题, 要求学生朝某一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答案固定、方向单一, 或要求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凭记忆便可作答, 容易限制思维想象的空间。而开放型、思考性问题, 要求朝不同的方向思考, 有大量的不同答案, 或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通过判断推理后, 使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丰富其道德情感, 做到言行一致。
3. 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提问, 就是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 把具体的知识点和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质疑, 掌握教材理论, 运用教材, 既扎实基础, 又培养能力。
4. 启发式提问
在教育过程中, 启发学生思维是转换教育主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教育主体的角色, 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当前社会中的敏感话题、热门话题以及重点话题等融入到课堂问题当中,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可以加大学生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度, 使得所学习的理论不再是孔洞的文字, 而成为了具象的事件, 增加了知识的具体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对部分话题的发展或结果进行猜想, 这样做就可以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引发学生多问“为什么”, 增加学生在解决和分析问题上的兴趣。
5. 创造提问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 一定要留给学生们提问的余地, 这样就使得学生们能够有更多提问的机会。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 不论在哪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其最难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 而是如何教会学生们去提出一个较好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学会营造提问气氛的方法, 并且需要学会接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不好, 因此会提出一些较为荒诞的问题, 此时教师不应该予以阻止, 而是应该耐心地为其进行讲解, 这样就能够起到鼓励学生提问的目的, 从而增加学生们的勇气。
6. 转变教学中心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 不再是以老师作为教育主体, 而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 同时教师需要做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思考, 拉近师生距离。思想政治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们对道德、法律等问题进行了解, 而是需要其明白道德和法律的意义, 从而分辨自身和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对错。而教师还可以通过指示、探究、转引、反问以及暗示等手段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进而得出答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具备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 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二、灵活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开始, 提问就不只属于教师,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也具有提问的权利, 而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 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熟练的专业知识, 机智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难题, 同时增加了学生们提问的勇气。在我国古代, 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发文, 并且利用肢体和语言诱导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培养出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针对于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给予相应的回答, 这样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老师还可以通过语言诱导学生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总之, 思想政治教师只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 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丰富道德情感, 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被广泛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通过提问, 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从而了解教学过程的效率, 并以此作为参考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提问, 设置悬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产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 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借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转变学生的性格, 使得班级内部更具凝聚力;本文就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以及如有有效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如何进行提问 篇10
一、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 精心设计
通过提问,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必须注意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 如果是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 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而是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 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针对性不强, 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 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高一经济生活《劳动者与就业》时, 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本课知识内容, 了解我国现实的就业状况和劳动者工作状况, 我以劳动者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要就业?2.我国就业的现状怎样?3.如何促进就业? (分三组:一组代表企业;二组代表国家;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4.劳动者就业了, 他们的权益状况怎样?5.我们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分三组:一组代表国家;二组代表企业;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这些问题既从整体理顺了本课的知识, 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寻找答案, 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 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二、课堂提问要结合当前焦点、热点, 与时俱进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用所学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 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 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 课堂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 才会积极地思考, 这样整堂课才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例如, 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时播放《齐二药厂假药事件》, 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 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学生便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 然后通过教师进一步的追问, 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三、教学提问要建立评价机制
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作评价, 那么就不要提问。因此,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首先要肯定地告诉学生是否正确, 肯定合理部分, 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然后复述答案, 提醒注意答题的规范。如果需要学生记录, 那么就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有的学生站起来不会回答或是答非所问, 这时不要急于换其他学生回答, 而是应加以引导, 尽量使其自主找到答案。若实在是无法回答, 再请其他学生帮助回答, 否则时间拖太长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问题, 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的, 说明他们的思维很活跃, 是好事。但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们深究。因此, 教师可以把探讨的时间放在课后, 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四、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 部分教师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学生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 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 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 只是消极等待, 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 提问时, 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 又不能过深, 而要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 共同探讨。在提问时, 教师可经常这样说:“现在请×××同学回答, 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可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回答问题, 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 从而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高中生;政治提问
那么,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观点。
一、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二、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否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切忌提出不切实际或过于深刻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简单的、可以不加思考直问直答式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然后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有哪些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你都认同这些消费行为吗?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对四种消费行为能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此时抛出:以上四种消费行为对你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有何启示?切不可首先就提出:我们的消费行为有哪四种类型?你会理智消费吗?虽然学生都有消费的经历,但一开始就问“消费行为有哪些类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时机不成熟,“你会理智消费吗”表面看好像直入重点,实质是问题太难,没有对几种具体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
例如,《政治生活》讲“我国的外交政策”,把中美关系作为问题情境,教师展示情境一:奥巴马访华和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成果;情境二:中美贸易摩擦、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情境三:2009年中国外交主要成就及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接下来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强大了,应与美国彻底决裂;二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异,应处处由着美国。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怎样正确处理中美关系?这种带有认知冲突的观点,学生思维上肯定会碰撞,经过思考和辩论,会逐步回到教材核心观点: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和平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彻底决裂和处处顺从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装着整堂课,让提出的许多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杂乱无章,琐碎不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对政治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通过投影展示了古今中外名人对金钱的看法及我们周围普通人对金钱的看法,然后设置了五个问题:(1)金钱是什么?是万能的还是万恶的?(2)金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3)金钱应该怎样获取?不该怎样获取?(4)金钱应该怎样使用?不该怎样使用?(5)你的同学把 “压岁钱”全部捐给玉树灾区,你怎样看?设计的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重点,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际,从书本到生活,加深学生对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整体认同感。
五、对问题作适当的评价
在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这些问题自己必须要弄明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
例如,在讲《政治生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时,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一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提问艺术 篇12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 在于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是老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 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是政治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 对整个初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作用
1. 师生双方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
沟通是指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也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具体表现。学校教学实际上就是在课堂当中通过双方的相互交往形成的一种特殊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证明, 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交流。提问是师生进行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整个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作为一种良好的手段, 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从开始提问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问在提高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 提问更加科学高效, 有针对性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科学意义上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教师有效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促进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
3. 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在今后人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成为教学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通过提问,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提问时,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状况可以给予充分的了解, 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能够实施针对性的措施。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 能够在以后的教学当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进, 为后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有效的政治课提问艺术
1. 提问的原则
(1) 问题要有启发性。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时间和学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弊端, 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 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层次性原则。中学生在思维和学习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问题要由易到难,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 逐渐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问题要有开放性。衡量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是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模式, 保持问题的开放性, 这样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回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问的方式
(1) 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提问。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知识的积累在整个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 在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 同时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 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 在提问过程当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充分的联系。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记忆, 还能够降低提问问题的难度, 保持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很好的联系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要有指向性。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在提问时要明确思想指导, 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要充分显示出这门课的特点,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 采用对比的方法。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提高整个学生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不断的丰富, 思维视野相对来说具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 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 要保持一定的思维性和深度性。通过对比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问题反应的本质继续有效地探索。
(4) 积极引导。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中学生受到各种限制, 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存在着一些缺陷,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提问过程中用到的措辞要确切, 尽量让学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养成定向思维的能力。
四、结语
提问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课堂提问在现阶段当中不再是一门专门化的技能, 而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艺术, 而且被广泛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 这对促进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不断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提问是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 任何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用到这种方法。现阶段, 我国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运动, 我国在培养人才方面逐渐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模式当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在初中教学当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对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当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有效的把握, 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在实践研究中, 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对初中政治课提问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推动初中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提问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萌, 桂思强, 杨静.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J].中学数学杂志, 2008, (04) :12-13.
[2]陈雨林.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J].数学教学通讯, 2009, (24) :22-23.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技巧和方法06-11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05-22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06-28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05-09
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论文06-2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探索05-15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范文10-26
思想政治课与时代同行论文05-10
超前引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11-03
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