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行为

2024-05-31

体育活动行为(通用12篇)

体育活动行为 篇1

1 研究目的

从文化的角度讲,一个性别角色代表着与性别相关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性别角色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也影响着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校体育活动是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掌握知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体现情商、愉悦身心、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等机会的一种载体。由于生理、心理特质和特殊的社会角色的影响,男女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种种性别差异,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性别差异,因为若把女生当男生一样来对待,其结果必然会妨碍女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女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经验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针对目前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际状况差于男生的现实,有必要重视对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反映出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女生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为女生创造全方位、多角色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促进女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健康成长。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深圳市部分小学校的450名在校男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名为学生体育动机与行为的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方法等。其中,问卷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内容有:选择参与动机、参与方式、运动能力等九个方面(见表1)。

运用的统计方法有以下本研究运用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平均数:比较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因素和体育行为水平。按平均分值分为高(3.6~4.0)、中(2.6~3.0)、低(1.5~2.5)三个等级水平。

2、百分比:比较分析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

3、U型和X2检验男女生在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的差异状况。

本研究为了提高问卷的可信度,除了考察抽查者的代表性(小学在校学生)、抽测时间(两周内完成)以及抽测方式(当场抽测,当场收回)外,并做了两次信度检验(预测问卷的Crobacha值为0.782;正式问卷的Crobacha值为0.893)以确保本研究的问卷是在可接受的信度范围之内。

3 研究结果

3.1 小学生体育动机因素和体育行为水平调查结果

3.1.1 女生体育认知水平一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出现显著差异。

3.1.2 男女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女生的体育能力水平一般低于男生,男女生存在差异。

3.1.3 男女生的体育兴趣水平处于高等偏下水平

无差异。

3.1.4 女生的体育喜爱水平一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男生处于高等水平;但男女生无差异。

3.1.5 男女生的体育需要水平处于高等水平

无差异。

3.1.6 男女生的体育情绪体验水平均处于高等偏下水平

无差异。

3.1.7 男生的体育氛围水平略高于女生,处于中等水平

男女生无差异。

3.1.8 男女生的体育行为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

无差异。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2 小学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结果

3.2.1 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的选择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前五位的选择依次为(按选择的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定):为了健康、爱好运动、为了身材更好、令自身有活力、令自身开心。

3.2.2 对同一原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从排序上看,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前五位主要原因是相同,其中,排名第一、二、四位的均为:为了健康、爱运动、令自身有活力。女生将为了身材好列为第三位,将令自身开心列为第五位;而男生这两项上的排序选择与女生相反。对同一原因的选择上,男女生在爱运动、令自身开心、令自身有活力、丰富自己生活上有显著性差异。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3 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3.1 女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的选择

女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前五位的选择依次为:没有时间、没有人组织或缺乏设施、运动能力太差、找不到适合的运动项目、怕吃苦没恒心或缺乏运动知识。

3.3.2 对同一动机因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没时间的原因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基本无差异。我们认为男女生在没时间的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并不代表实际差异性,因为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他们的标准差接近,加上样本含量较大,所以造成虽然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男女生在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均为:没时间、没有人组织或没有设施、运动能力太差,不定期表明男女生不参加运动的原因上无差异。

3.4 女生上体育课的动机调查结果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4.1 女生上体育课原因的选择情况

女生上体育课的大兵团选择前三位的是:希望学习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希望增强体质、喜欢运动。

3.4.2 对同一动机因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喜欢运动、希望学习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原因的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占优,而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无差异。

3.5 体育行为现状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1 活动方式

3.5.1. 1 男女生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前三位排序上明显不同:女生为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比赛;男生是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参加体育比赛。其中,女生选择体育课的比例大于男生,而选择参加体育比赛的比例低于男生。总体看,女生体育活动方式较男生单一,仍以体育课为主。

3.5.1. 2 对同一体育活动方式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课、收听收看体育节目的选项上出现存在差异,而在参加体育比赛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更喜爱选择运动竞赛。其他活动方式男女生无差异。

3.5.2 参与体育组织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2. 1 男女生对参与体育组织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选择排序上基本相同,为:班级性、年级性的和校级性的。

3.5.2. 2 对同一体育组织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这三项体育组织的选择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女生除在班级性的体育组织选择上占优外,在年级性的和校级性的体育组织次于男生。

3.5.3 运动伙伴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3. 1 男女生运动伙伴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运动伙伴类型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选择的运动伙伴最多是同班同学,其余依次为同年级同学,邻居和不同年级同学。

3.5.3. 2 对同一体育活动伙伴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同年级同学和邻居两类选择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但我们认为要邻居选择上出现的显著差异并不代表实际差异性,因为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而他们的标准接近加上样本含量较大,所以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男女生在邻居的选择上是无差异的。男生在同年级同学的选择上占优。

3.5.4 运动指导者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4. 1 男女生体育活动指导者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运动指导者类型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选择的体育活动指导者最多的是体育老师,其次分别为同伴、无人指导和学生体育干部。

3.5.4. 2 对同一体育活动指导者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教师和同伴的选择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占优。

3.5.5 体育活动场地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5. 1 男女生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体育活动选用的场所最多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其次为学校校园空地,家居附近和公园。

3.5.5. 2 同一体育活动地男女生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学校体育场地和学校校园空地的选用上出现明显的选择差异,男生在学校体育场地选用上占优,而女生在校园空地的选择上占优。这表明女生在专用体育场地的使用上较男生处于劣势。

3.6 小学女生所希望的体育活动志向类型和体育活动模式选择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6.1 体育活动模式类型选择

3.6.1. 1 男女生希望的体育活动模式基本相同。女生对体育

模式的选择趋向是:活动有同伴参与;运动量适当;活动属于消遣娱乐性;活动要有指导者;按自己的兴趣、时间来安排活动;亲身参与活动;活动的目的为自我磨炼。

3.6.1. 2 男女生对同一内容项的选择情况:男女生在运动量、

自我磨炼、社交性、活动的娱乐和惊险刺激性的选择上出现显著差异,女生更愿意选择运动量适中,运动有指导的体育活动模式;男女更注重活动的自我磨炼和娱乐性。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0.4459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6.2 体育活动志向类型选择

3.6.2. 1 男女生对体育志向类型的选择趋向集中在健康型和竞技型两种类型上。

3.6.2. 2 同一体育志向类型男女生选择情况:在健康型的选择无显著差异,而在消遣娱乐型和竞技型间表现出选择差异,其中在竞技型上差异极显著,男生在这两项上占优。

3.7 喜爱的运动项目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0.4459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7.1 女生最喜爱的五类项目依次是

羽毛球、游泳、游戏和舞蹈;男女为乒乓球、足球、游戏或羽毛球、篮球。

3.7.2 男女生对同一体育项目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以球类为主,其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戏和游泳上有了明显的选择差异。女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以隔网、小球类为主;男生喜爱的球类项目呈现出多样性。在非球类项目的选择上,男生均喜爱游戏和游泳项目,其中女生占优。从项目的选择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男女生带有性别角色的特点。

4 结论与建议

1.体育动机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小学阶段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基本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体育志向和希望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选择趋向基本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理论,一个人的性机能从11—15岁开始成熟并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发生显著变化,性生理的成熟引起性心理的变化,男女的性别差异开始由生物取向社会取向以及心理取向阶段转变而变得日益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小学阶段(6—12岁),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发育方面虽然有了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仅是处于生物取向阶段,即男女机体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差异,它们未对男女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2.虽然小学阶段男女生体育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但在一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方面已带有性别差异特点,而且对女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产生了影响。这主要反映在对参与项目类型、方式、强度和运动伙伴选择等方面。

3.小学女生体育现状不佳集中表现为:体育活动能力弱于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较男生更为单一;体育活动环境不佳,女生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拥有率和使用相对男生处于劣势。

4.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女生体育素质,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中必须注意男女生在体育活动中反映出的性别差异现象和规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及在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方面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和初步兴趣爱好,加强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在实践中不断为女生建造更佳的体育活动环境,促使体育运动进入她们的日常生活范围,增加小学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为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4.Gudmund R.Lversen.吴喜之译.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永明.差异心理学发展历史及对我们研究的启示[J].镇江师专学报,1997,(1).

[6]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体育活动行为 篇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教学的延伸。课外体育活动行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集中在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忽视了对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笔者对海岛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使今后的海岛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迎合中学生的兴趣和时代潮流发展,使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全民健身活动更有朝气地深入开展。

2 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舟山市的普陀中学、沈家门中学共有459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随机抽样,其中,男生248名,女生211名。

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2.3调查主要内容:调查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动机需要、态度、价值取向,活动行为的周期,组织与管理形式,活动内容与活动项目等。

2.4调查的实施:参考有关资料与文献,制作问卷调查表共十个问题。共发放调查表,被调查的学生当场独立完成对调查表的问题的选择,现场收取调查表。共发放了459份,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59份。调查问卷进行男、女分类汇总,用Excel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对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性的分析

3.1.1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从教育功能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课外体育活动不是体育课教学的简单继续和补充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行为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行为更注重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功能,能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特长、能培养中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3.1.3课外体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素质教育应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五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内容和位置。课外体育在教育中能在这五个方面找到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和任务,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手段。

3.2对海岛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2.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需要较盲目,态度表现为一般(见表1、2)

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与否直接在态度上表现出来。从表1、表2、表4调查中显示,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一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需要较盲目,没有形成正确的动机需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有单一性、方向性和狭窄性。因此,要形成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正确动机需要和积极的态度。

3.2.2对海岛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为了探明海岛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价值取向,设置了表3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海岛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集中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娱乐目标。海岛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比较单一性,还停留在个体的价值取向,说明海岛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价值取向还不能更深层次理解。

3.2.3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个性化(见表4)

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行为所选择的项目具有个性化。从行为学上分析,女生选择运动项目往往是危险性小,激烈程度少,较文明的一些项目。而男生选择运动项目则是具有刺激性、激烈程度大、有身体接触的一些项目,如表5所显示。学生偏项目的选择,造成活动项目不均匀、活动时间、空间、场地、器材相对集中和缺乏及紧张,不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2.4 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行为周期没有规律性(见表5、6、7)

时间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首要条件。从表5、6、7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够理想。海岛中学生能基本遵守规定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而言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男生要比女生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质量。

3.2.5 海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行为自由化程度高(见表8、9)

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无论是从表5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的间隔时间、表7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总次数、表8中班主任参与管理课外体育活动都缺乏有序和管理力度,自由化程度较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人数和次数缺乏,使课外体育活动以“放羊”形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处于无序、无组织、无系统的管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流。

3.2.6 对课外体育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思考

管理形式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终身化。在构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上,应最大程度上体现海岛中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尽可能满足海岛中学生个性张扬的需要,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俱乐部的功能,在班主任、辅导员、体育教师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工作计划,使之成为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3.2.7影响海岛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见表10)

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行为失范;表现;判断;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23-03

1相关概念的厘定

1.1失范“失范”(anomie or a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1]。关于失范的两种主要见解,是由涂尔干和默顿提出的[2]。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破坏性越轨行为。”

1.2教师行为规范不同历史阶段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国家对教师行为规范要求,也都具有该国国情等特征。我国对教师行为规范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现阶段特点的,为我国广大教师所能广泛接受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既包括在教师政治思想上提出的准则,也包括在教师具体业务和言行上提出的要求,从而使教师行为规范体现我国的国情。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则、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3]。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

1.3教师行为失范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教师行为失范”的明确定义,根据以上对“失范”和“教师行为规范”的理解。教师行为失范可定义为“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那些不适应的或不良的言行”

2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诸表现

お2.1为师失敬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认为是敬业精神使他们从事教育事业,很多体育教师是因为其稳定性、富于挑战性和生活方式使他们从事教育事业。有些体育教师特别是个别青年教师心情浮躁,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评价,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时想“跳槽”,连爱岗都谈不上,何谈敬业!另一方面,低落的社会地位严重地伤害了体育教师的感情。不少体育教师违心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各地体育教师流失现象呈现出大趋势。除了有形的流失外,体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更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仍在教育岗位上的,固然不乏“穷且益坚”之士,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心灰意冷,丧失了职业荣誉感,对体育教师职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到不欢喜,失掉不惋惜。

2.2从教失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和体制规范的失衡,也使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暂时的无序状态。体育教师行为也出现了为师不廉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不热心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办班“创收”或第二职业上;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及体育器材;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食品、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钱物,收受贿赂;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点”收取费用;有的热衷于结交有权势或管钱管物的学生家长,你给我实惠,我给你子女以各种方便和特殊关照,投挑报李,相互利用,谁有利就对谁好……[4]还有的体育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党纪国法,偷税漏税,贪污挪用公款,中饱私囊。有的体育教师工作纪律松懈,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却热衷于炒股,沉湎于“彩经”,醉心于“创收”,专致于增加“灰色收入”,甚至利用手中给学生打分、入党、提干的权力,向学生明的暗的索贿受贿,将手中的“权力优势”努力变成“效益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个别体育教师为达到利已目的,竟然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占为已有,侵犯知识产权,造成“学术腐败”,等等[5]。体育教师从教失廉不仅损自身的形象,还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甚至习染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

2.3执教失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而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体罚的形式有:罚站、罚跑、罚做脏活;对学生拳打脚踢;以教鞭、木棍等殴打学生。2.4管理失策管理失策主要表现在:1) 放任不管。有些体育教师对学生在课余课外的一切活动不闻不问,撒手不管。2) “教育警察”。处处找学生的茬儿,一刻不停地维持纪律,有的甚至偷看学生的信件和日记,这种失范行为来自对学生的不信任。3) 盯人教育。不信任学生,处处对学生进行管理。4) 厌恶学生提问[6]。

2.5关系失衡关系失衡表现在4个方面:1) 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条件,然而,不少体育教师没有摆正这种关系,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上形成亲疏关系。2) 同事关系。体育教师在与同事的交往过程中,彼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猜疑心理、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而不能做到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任。3) 与学校领导关系。(1) 目无领导,不服从。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在教育业务上教师与领导者之间是平等关系,特别是一些教育经验丰富或有一些教育成果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业务上超过了领导,就可以不服从指令,不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和调控,我行我素。(2) 唯唯诺诺,无主见。他们对领导的批示,不管正确与否,百分之百地言听计从,不敢坚持真理,畏惧领导的权威,担心自己得罪领导。(3) 阿谀奉承,拍马屁。不少教师受庸俗的“关系学”影响,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讨好领导。4) 与家长关系。(1) 利用学生家长。有些体育教师以教鞭和训练为中介,拉关系,走后门,利用家长为自己捞取实惠。(2) 排斥学生家长。有些体育教师借口工作忙,不是积、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而是排斥、疏远家长。(3) 向学生家长“告状”。有些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推卸责任,指责学生家长。(4) 变学生家长为助教。给家长过多地布置各种任务。

2.6情绪失控有些体育教师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感带到课堂,在课堂中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会因学生的一点小小违纪现象而大发脾气,斥责学生,阻碍师生情感的交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偏移、教学行为变异、教学活动终止等情况。3.7言语失体口头语言失礼的现状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不容忽视,体育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主要是通过语言去传递,因此,体育教师的言谈文明礼貌十分重要,关系重大。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复杂繁重,课堂教学时时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有时相当棘手。这时,教师会产生种种不良情绪。假如体育教师的自制力不够,便会导致焦躁、愤怒产生。愤怒焦躁的教师,会破口而出,说出一些伤害学生情感“恶言”[7]。

体态语言失慎的主要象征性表现在:1) 斥责性食指点动;2) 蔑视性伸出小指;3) 蔑视性斜挑拇指;4) 轻佻性捻动拇指;5) 讽刺性鼓倒掌;6) 渲怒性以掌击物;7) 耳语性嗽叭手势;8) 威胁性挥动拳头;9) 渲怒性以拳击物;10) 拨浪鼓式摇头;11) 拒绝性撇头;12) 排斥性低头[8]。

2.8仪表失态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有些体育教师在日常行为上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

2.9治学失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体育教师不搞科研,不钻业务,不更新知识,不认真备课,马虎应付,得过且过。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不备课或备课不精心,多年一本老黄历;上课敷衍了事或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等。这些都是违背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治学严谨的好作风。

3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判断

お3.1法律法规的判断广义的法律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法规的判断,是指以先行的法律法规为标准对体育教师言行进行判断。这是体育教师行为是否失范判断中最基本,也是最权威的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律正在大规模地向教育各个层次渗透,并逐步形成了日趋完善的教育法体系。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法律法规评价、判断体育教师言行,具有清楚明白的特点。因为法律法规的立场、观点都很鲜明,要求什么,禁止什么,泾渭分明,毫无含糊之处。所以在评价体育教师言行时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即坚持以法律法规对体育教师言行进行“终端控制”,这样有助于强化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依法从教的自觉性。3.2教师职业道德的判断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判断,即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言行进行判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相对多数职业它有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9]。

3.3教育目的的判断教育目的的判断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对体育教师言行做出判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终极意义上,我们可以以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充分地发展为判断体育教师言行的根本标准。凡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充分发展的体育教师言行是规范的、正常的,反之则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

4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审视

お4.1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诱因市场经济给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与道德环境带来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与道德环境在变革中也会出现种种负面效应,给体育教师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道德观出现动摇,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见利忘义,看重金钱,忽视手段的正当性,利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便利条件”捞取私利。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或不安于现状或寻找第二职业等办法实现自我的满足。表现为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尽职尽责、不能热爱学生,其教育达不到教书肓人的效果。因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导致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4.2综合素质低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根源近年来,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但在个别体育教师身上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不热爱教育工作,消极、被动、不思进取,教育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减弱;教育教学能力差,教学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低,表现为职业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综合素质低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适应其所扮演的多重社会角色,极易出现失范行为。如一些体育教师由于观念老化、知识面窄、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激不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压抑。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成效,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权威,在同事面前保全自己的面子,他们往往会摒弃理性方式,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教育”学生。因此,综合素质低的体育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个性迥异的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在教育教学中失范的行为就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4.3职业压力大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催化剂今天的体育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的更多、更重的压力,他们身兼多种角色,集数种心理压力于一身,这些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首先,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学生很难管理,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对体育教师不是很尊重,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压力的一个方面。其次,除了正常教学任务外,体育教师还要带早操、课间操,还有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有的体育教师肩负着各种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一年一度还有校运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编秩序册、准备场地、担任裁判工作等等,工作任务的繁重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再者,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它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最担心的还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校方也非常重视,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对学生和学生家长都难以交代,所以体育老师感到身负的责任和压力非常大。此外,很多体育教师表示,新课程改革后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外语、计算机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沉重的压力若不及时加以缓解疏导,就会使原本健康的心理发生扭曲,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台湾师大学生辅导中心调查台北市中学教师的压力反应,其中包括容易发怒、想处罚学生[10]。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压力与行为失范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如果调节不好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失范行为。

4.4教育观念落后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缘由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可以从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中找到原因。不少体育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等等。认为学生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可以任意地处置,采用打骂学生等那种父母管教孩子的不良办法和方式。有些体育教师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以绝对权威的样子出现在学生面前整治、训诉学生,甚至用嘲笑、挖苦、羞辱、体罚等手段来解脱自己的困境,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横、滥用权威,以致形成不良师生关系。还有的体育教师采用以权压人、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不当的管理手段。这些都有是有悖于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灵魂,这些错误的观念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就会引发体育教师的行为失范。

4.5法律意识淡薄是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助力体育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点和性质,要求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自己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当前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着实让人堪忧。其原因在于:1) 学校缺乏法律氛围。许多学校视体育教师失范行为为管理学生,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手段。他们对本校发生的某些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往往是一压、二遮、三调解,使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得不到有效制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使得这些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2) 体育教师忽视法律知识学习。很多体育教师反映,从没认真学习过教育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体育教师片面理解法律概念,认为违反刑法才是违法,违反教育法不算违法;还有的教师对教育法规不了解,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义务,更不清楚学生拥有哪些受国家保护的权益,认为管教学生是自己的职责,不“管”才是失职,实施失范行为时,没有丝毫顾忌。可见,体育教师对教育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是导致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5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控制对策

お1)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素质。2) 更新教育观念,防止体育教师滥用权威。3) 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体育教师法制观念。4) 完善赏罚机制,保障体育教师的正当利益。5)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6)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强化校园文化氛围。お

参考文献:

[1]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29.

[2] 石鸥.教学病理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2:10-11.

[3] 李皓原,孟广德,倪传荣.教师行为规范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1,8:5.

[4] 崔福林,王国英,许春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4:105-106.

[5] 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大学委员会编.教师议教风[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7:49-50.

[6] 刘启珍,明庆华.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8:48.

[7] 宋其蕤,冯显灿,等.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394-395.

[8] 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2.

[9] 朱金香,姜根龙,张志刚,等.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130-131.

体育活动行为 篇4

1. 攻击性行为的现状

经过实践调查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大都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并由此产生的了众多不良后果, 给整个体育活动开展的秩序造成了影响、也给大学生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更在学校乃至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很多学生为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而且近几年在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了学校各个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学校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惩治也从未间断;但对攻击性行为相对系统的研究还很欠缺, 因此进一步的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是必然的, 从而更加有力的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丰富我们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作为一名当代体育专业的大学生, 必须对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攻击性行为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较为合理的防治措施。

1.1 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方式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攻击性性行为发生的主要方式有, 语言上的攻击、单方面的攻击、双方面的攻击、群体性的攻击性行为, 而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性别、年级都与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方式有直接联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 不同性别中女生的攻击性方式主要是语言上的攻击性方式, 男生的则更多的表现为双方面的暴力性行为和群体性的暴力性行为;而在不同的年级中随着年级的上升, 语言上的攻击性和单方面的暴力逐渐降低, 而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双方面的暴力性行为和群体性的暴力性行为则随之上升。

1.2 学生攻击性行为易发生的运动项目及情景

调查回收的190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 在体育活动中参与或是听闻的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无组织的课余篮球、足球活动中, 篮球、足球活动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最高, 而在众多活动情景中无组织的课余活动最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2.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 除了受学生性别、年级、运动水平及自身体育道德的影响之外, 还受当学校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活动场地、裁判、活动组织方式及学校对攻击性行为处理方面的差异;同时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还受大众传媒或舆论的诱导。

2.1 自身原因

学生的性别、年级、运动水平及自身体育道德的影响, 是攻击性行为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男生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比例为, 远远超过女生的攻击性行为的比例为, 高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也高于底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运动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 在较高水平与较高水平的比赛、较高水平与较底水平的比赛中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而体育道德则是由学生的自身修养及心理品质有关。

2.2 学校环境等外界因素

由于裁判判罚的不公正而导致的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屡见不鲜;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非组织性的课余活动, 尤其是在无组织的课余篮球活动和足球活动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最高, 而有组织的院级校级体育活动则少有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3 大众传媒或舆论诱导

研究观察来看, 如运动员看到同伴或对手在比赛中, 有攻击性行为而不受判罚。那么其他队员越出规则范围, 而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就会增加。如有些队靠不正确的技术动作或攻击性行为取胜并获奖励, 那么模仿那些动作行为的倾向就会得到强化。

根据保卫处和学生处的数据显示: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时有发生, 而发生率和处分率 (40%) 存在较大的落差, 其处分的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使得一些发生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心存侥幸不思悔改, 而未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也争相模仿, 使得攻击性行为屡禁不止, 影响和谐体育的构建。

2.4 运动项目本身特点

部分运动项目如橄榄球、冰球、足球、篮球和拳击等具有很强的身体对抗性, 运动员双方身体接触很多, 在比赛过程中的无意冲撞和故意冲撞缺乏有效的判断尺度, 因此比赛场面非常火爆。在这种比赛中, 当裁判出现偏袒、误判, 或者对方运动员动作过于粗野, 造成部分运动员情绪失去控制, 这种导火索更容易引起运动员情绪失控和行为失控, 导致运动员之间斗殴。针对实际情况, 具有很强的身体对抗及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 据调查所得数据近十年来所处分的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篮球项目中的占57.3%。足球项目占42.7%, 因此减低攻击性行为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 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重点。

3. 防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竞赛规则, 严格裁判执法

只有体育规则完善, 裁判员执法公平、公正, 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才能发挥体育的生物学功效和社会学功效。如果离开了完善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这一主要环境, 体育活动就难以开展、延续和获得良性发展。而学校作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必须坚持打击体育活动中的野蛮行为, 以保证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对于易发的, 而又疏于管理的无组织性的体育活动, 予以重视与管理, 有关部门加强巡视, 以防范于未然,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对于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学生, 要根据情节进行处罚。

3.2 体育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大多数都是受挫以后做出的失控行为。相关部门应该教会学生, 采用不会造成对方身心伤害的正当手段, 而不是有伤人动机和结果的攻击性行为。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使防治攻击性行为深扎同学心间, 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3.3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体制的形成及各种文化交流、冲击的影响, 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体育领域中, 对运动员道德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比赛中, 发扬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精神, 提倡有形竞争 (在既定条件下, 采用统一的竞争形式, 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去夺取某个预先设定的目标) , 更要提倡无形竞争 (指没有人为规定条件的限制, 没有固定的竞争形式, 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 而让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争相取胜) 。而后一种形式更有利于减少人的攻击性行为, 有利于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在体育竞赛中, 裁判员的偶然出错是可以理解的, 正像自己也可能会有技术和配合的失误一样是难免的。运动员在场上应该尊重裁判, 服从裁判的判罚。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更应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3.4 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挫折是并存的。降低客观因素对主体影响的最好办法, 就是加强自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比赛是体育活动参与者自控能力的较量。当比赛结束后, 应该正确对待比赛结果, 吸取经验教训、客观地评价比赛结果。

4. 结语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 篇5

当前,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学科的研究热点,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系统研究和阐述还不多,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关键词检索后,仅有9条记录,而输入“有效性体育教学研究”关键词检索后则更少,显示5条记录,代表作为:李长云撰写的《“新课标”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杨涛撰写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提高策略研究》;郭殿祥撰写的《关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策略的研究》等。因此,对于体育有效教学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将一些有效体育教学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变得较有现实借鉴意义。

教学常被喻为一门艺术,如果成立,那么体育教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但要使体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有效果,教师对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并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发展进行灵活掌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场地器材和教学环境等五个主要因素构成,缺一则无法开展有效教学。而其中的五个因素又以教师的因素最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氛围的创设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无外乎教学气氛创设,教学内容安排,指导讲解示范和必要、课堂管理和教学反馈这五个主要方面。教学氛围的创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但潜意识中却透露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保持积极微笑

整个教学过程要保持微笑,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期望。特别是上课初始与学生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影响,给一堂体育课确定上良好的教学基调;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少用责备口气,当学生有良好表现时,顺利完成动作时要给与及时的反馈,用一个肯定的眼神,拍一下肩膀,点头认可等细微动作都可以为学生持续参与提供强烈动机。

2.明确学习方向,练习秩序井然

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排除一切干扰,使练习的秩序井然。有些时候,由于练习工作的重复,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和乏味,特别是一些体育特长生会“浮出水面”,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从而干扰大部分学生的学练,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最好采取分层教学,以利于大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练习。

3.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如在让女生跳橡皮筋时,女生有时会主动邀请教师参与,还会教你各种跳的方法,参与其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笨拙的跳法和不协调的步法会产生很多幽默时刻,既融洽了学练氛围,带来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1.确定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

目前,让基层教学教师较为头疼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该教到什么程 度,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标准来评价,这些难题的困扰致使有的教师直到上课前的几分钟才决定这堂课上什么,这就带来整体教学的无序性。优秀的体育教师则会对自己的教材进行难度的分析,并确定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根据各计划确定课时计划,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来传授给学生,比如,7年级学排球垫球,8年级学排球传球和发球,9年级学扣球和小组简单比赛等;除了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外,还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立挑战性的目标,并具有很高的成功几率,又比如,排球的垫球,两人一组对垫,连续完成10个回合,不落地,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定数量,完成目标后再给学生定更高的数量指标,也可以增加难度,一名学生固定,另一位学生左右移动(进入标志物:圈)。

2.教师充分掌控主教材的教学步骤

现在有的年轻教师拿到一个教材不知道怎么教,步骤该如何设计,辅助方法又该如何设计都成了难题,因为没有参考借鉴的资料。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充分,教学执行会受到阻扰。一位优秀教师在上课之前肯定会将本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特别是主教材的教学步骤会在脑子里清晰的“过电影”,这样第一步做完,第二步能自然呈现,辅助方法也会随之跟进,比如,鱼跃前滚翻的分解教学步骤,第一步解决蹬地和摆臂的配合,结合辅助方法是游泳运动员起始动作,进行蛙跳,第二步摆臂蹬地上高台(海棉包),第三步解决支撑后的滚翻,可以结合高处、低处滚动,第四步是尝试远撑前滚翻,第五步是保护帮助下的鱼跃前滚翻,第六步是设置障碍提高动作的标准和难度。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练情况,了解每个步骤中的练习质量,并进行辅助措施跟进和分层难度递进;最后,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和状况的前提下,适时地进行评价,提出个步骤练习的方向和标准。

三、指导讲解与示范

1.提倡“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重要一面,特别是动作示范,这是体育教师专业的标志,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将是一堂不完美的课。讲解示范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要符合“精讲多练”原则,示范和讲解最好结合在一起,这样对学生是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快速建立动作表象。一位高效的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讲解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提炼,形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讲解起来朗朗上口,做起来突出要领指导,并在实践中要严格的“掐时间”,对时间要逐渐“克扣”,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练。

2.提供正确的示范 提供正确的示范,呈现生动的信息对于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一位领导视察基层的一所中学学校时,正好有一位体育教师在上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跳投内容,年轻教师做了投篮示范,连续投了5个没有进框,领导对该教师的示范很不满意,当场持球投篮,连中两个,体育教师和在场的领导甚为尴尬,听到这一消息时,笔者反思了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最主要的就是动作示范,没有动作示范就像一个大侠没有武术功底一样尴尬,因此,在教学中正确、潇洒、完美的动作示范对于教学成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3.巡回指导要注意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

教师要选择合理的观察位置,不断地进行针对性的巡回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要为其提供动作错误原因的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要点,且提供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能认识动作错误发生的机理和解决难点的方法。一般教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个别指导,会在某一指导点上草草过场,一则学 生没有真正搞懂,另有学生也不便开口在此寻求帮助,本身教师来纠正错误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做到细心、耐心,并结合典型错误,将犯同一类错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直到突破难点为止。

4.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注意点 善用互动式交流,指导与讲解配合学生注意力和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肩肘倒立时,学生出现屈体的错误动作,展髋不够,动作要领上提示应为提臀,但往往学生没有理解提臀的真正动作含义,教师这时就要提示,“同学们将你的身体重心往上些,往上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随之带动臀部往上展髋。当学生在学习单杠右腿骑撑左腿前摆跃转体90°挺身下动作时,在左腿摆跃时往往害怕左腿被杠绊住,担心手不能抓住杠,这时教师就要认识学生的注意点在哪里,突出示范摆跃的辅助动作,也可以在低箱上进行辅助的摆腿示范,以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练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或参与学练,比如在“排头变换练耐久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体会学生的运动量,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变换的位次,而不是跑的圈数,这样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淡化运动量量的概念,转移疲劳注意点。

四、课堂管理

1.建立有效规范,形成默认规则 体育教师要轻松掌控课堂,前提必须是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常规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课堂内不该做的,哪些是必须积极做到的,时间一长便成为大家默认的课堂习惯。集体默认的规则,一旦触犯就会面对舆论压力,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教师的管理理念通过规则的形式分散在每个学生心中。

2.分组轮换顺畅,节省时间

在分组轮换过程中尽量使其顺畅,以节省时间。不要过多地调动队伍、集体集合等,这一环节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因为它体现教师的统管全局的组织能力。在轮换过程中光是调动队伍的顺畅还不够,还应迅速。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发现,调动队伍是用走的形式,那么是否可以用慢跑来代替,告诉排头和骨干目标某某场地跑步前进即可。

3.发挥体育骨干的帮教作用

在分组轮换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体育骨干的帮教和带头组织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分组带骨干的模式,比如A组学习高低运球时,将B组体育骨干若干和A组一起学习,特别是男女分组尤为重要,当分组轮换时,这些骨干就发挥“小教师”的作用,能帮助教师在该小组中进行指导和组织。

4.监管越轨学生

要监管学生的不良行为,基层学校的教学班额一般在55人左右,甚至更多,难免班级中出现一些越轨分子和活跃分子。对这些学生要引起注意,安排他们有事干,课前布置上课的场地器材,课后要收拾器材,并给予适当的欣赏和夸奖,适时利用他们示范、带操、领跑等,让他们在集体中能树立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中或课外多和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用自己精湛的运动技能折服他们,产生敬畏,树立威信,提高亲和力。

五、及时有效的反馈 1.反馈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尽可能经常提供反馈,给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提供学练反馈信息,课堂中维持一种高度互动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参与练习和比赛,检查 学生的表现的结果并做出反馈,这是及其重要的。

2.及时做出反馈

尽可能快地做出反馈。例如,迅速提出改进意见;投篮手肘关节外展,肘关节必须正对投篮方向,垂直于地面;侧手翻髋关节没有充分打开,接触四点投影点必须成一直线,确定直线投影点,要求“空中一个面,地下一条线”再试一下。教师必须边观察学生的练习边口头进行即时评价,评价等级要分明,动作完成很完美、动作顺利完成、动作基本成型,再需要下工夫等等,或者依据动作情况大分。

3.反馈信息要具体

反馈信息要具体,不要笼统。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具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只是说“干得不错”或“这里不行”。例如,投篮手腕很柔和、放松,现在你需要找拨指出手的感觉,找进球感觉(空心),加强回忆和表象感觉。

4.反馈信息集中在质量上而不是目的上

反馈信息集中在学生练习表现的质量上,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或动机上。好的反馈能够表现出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自生自灭,教师有效的反馈一般是以“最邻近发展区”为原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比如,“跑和跳结合在紧凑些,你完全可以跃过跳箱”;“如果腹部的球不掉下的话,你的团身动作就会做地很好”。教师的口语要带有激励性,在反馈时要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研究 篇6

新世纪之初,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酝酿萌发和初步实施阶段,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非语言行为角度来研究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优化体育课堂心理气氛,还未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本研究以体育教学非语言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的特点、功能和分类、体育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运用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既可以促进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构建体育教学非语言行为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非语言行为

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现象。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伴随着言语交际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各样传播信息的符号体系的总称,有伴随、配合、补充甚至代替言语的作用。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方式包罗万象,是在各种特定语境中的行为和意义结合形成的系统,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套特殊的重要方法。

非语言行为的表达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事物,一部分是动作。在这样的示意表达过程中,第一部分是“物”,即选来代表一定意义的某种事物。第二部分是“示”,即能起到某种交际作用的某种变化或动作。非语言行为构成的示意,就是用各种各样大家熟知的事物及相关的来进行的表情达意的交际活动,有时是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动作来表示,像表情、手势等。有时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物品来表示,如标志物、服装等。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作用

非语言行为具有显现性特点,它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以下特点:

1.调控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交流手段,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非语言行为可以调节教学的氛围和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站在队伍前,一言不发,只是用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迅速做好上课准备,并利用眼睛的相互对视来传递一种“友好、关切”的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非语言行为能够调控教学的过程。如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常常是利用目光、手势来调整练习的进程。

2.传递信息直观形象。在对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而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教师利用身体的动作、姿态来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而在体操教学的保护与帮助中,师生间的身体接触(引导),更会产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效应。同时,伴随口头语言一起的示范表达能够扩展口头语言的信息量,增添一些附加信息,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替代和强化语言。在人类的长期生活实践中,非语言行为已自成体系,具有了一定的替代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使用诸如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来代替语言传递各种信息,用以调控教学过程。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摆手表示不行、鼓掌表示鼓励等等。

四、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非语言行为

1.手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手势主要是与口令或哨声或音乐声结合起来运用,在队列队形练习、分组教学安排及队伍集、散中,教师充分运用手势,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图,达到知行统一。

2.眼神。眼神在非言语交往中用途最广,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重要的是“眼睛会说话”。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很多信息与情感的交流,都是通过目光接触来实现的。

3.面部表情。包括眼神在内的面部表情在传达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情感的交流中,表情的作用占了很大比例。心理学家发现,在情感交流中,一个信息的表达=7%的言语+38%的声音+5%的面部表情,这足以表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

4.姿势。一个人的姿势、动作节奏同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一样,会因为情绪而变化。

5.人际距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换自己在教学场所内的位置,走近或远离某些或某位学生,在离得很近的地方侧向的或面对面的与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来达到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体育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修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意志力和保持良好情绪的教学情境,以清晰的解释、优美的示范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制造新颖感,以使他们活跃思路、丰富想象。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学习、尝试学习,从而增加自信,增强求知欲。

1.得体的服装。一个体形健美的人在运动服饰的衬托之下,可以向人们展示优美的体形和健美的体魄,同时也是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要在人们眼中获得一种得体、和谐、健美的升华,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典范和一种充满韵味的象征,使学生产生心理振荡,从而触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即运动—体形美—健康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眼神与微笑。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体育教师以合理的面部表情表达一定的情感、输送不同的信息,充分表达好与差、美与丑、对与错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笑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学习创造愉快的氛围。用微笑来提问,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用微笑来面对学生的练习失误,使学生能感到教师的理解、宽容和鞭策,给他们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至理名言。它又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而且能表达最细致、最精妙的心理差异,显示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如双目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振奋、活跃课堂气氛。温顺、柔和、热情的目光则流露出对学生的关心和赞许。

3.空间位置的调整。教师在教学训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身体的站位形态、部位形态、与学生的远近距离、站位移动路线、幅度和角度,可以帮助和影响学生完成动作。

空间符号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目的,随时改变自己的空间位置。例如要严肃课堂纪律,教师可以站在远离学生的正前方,以示教师的尊严或威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情境,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以示亲密无间。

4.提高示范艺术。体育教学的示范是体育教师的另一项教学基本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示范艺术时,要考虑示范的目的一定要明确,示范什么,怎样示范,都要根据课程的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切忌盲目地示范。教师示范时要讲求示范的艺术,必须使自己的示范动作做到准确、熟练、轻松、优美、舒展、大方,这样会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感受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热情。

5.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体育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要具有感染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结论

一是体育教学中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保持体育运动中信息传递的畅通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是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特点有:调控课堂气氛,传递信息直观形象,替代和强化语言符号。功能有: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功能,情感表露和对动作或行为进行调整的功能,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

三是对非语言行为的艺术化运用是体育教师非语言行为修养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得体的服装、眼神与微笑、空间位置的调整、提高示范艺术和创造良好的体育心理气氛等。

参考文献:

[l]王顺堂,等.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77-78.

[21苏福民.浅谈体语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岱宗学刊,1999(4):76-77.

[3]贺忠.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J].中等职业教育,2005(2):18-19.

[4]彭艳军.体育教学应注重“体势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44.

[5]沈钧毅.论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体院学报,2002,21(2):114-115.

[61徐泽,等.态势语言的特点及应用[Jl.中国学校体育,2001(4):71.

[7]乐小荣.论体育动态教学与“行为语言”阴.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0,22(3):74-75.

[8]王哲,等.视觉和非语言信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3,5(2):81-82.

[9]王汝田.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14(l):92-94.

[l0]蔡伟群.试论非言语信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98-102.

[11]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体育活动行为 篇7

一、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的内涵

体育传媒属于大众传媒, 是人类 (自身及相互之间) 传授 (传送和接受) 体育信息的中介。从形态上看, 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内容上看, 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1]。体育传媒有两个内涵, 从传播载体来看, 主要包括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传播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2]。

体育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 是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从广泛的范围看, 凡是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活动, 都可称为体育行为。

二、我校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

调查发现, 有65.2%的学生经常接触大众传播媒介, 有29.2%的学生偶尔接触, 有5.6%的学生几乎不接触。在接触大众传媒的学生中, 17.1%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识、行为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大, 72.9%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可见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我校学生在平常接触大众传媒较多, 且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较大;我校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频率较高, 有50.4%的学生能坚持接收体育信息, 有95.6%学生能够接收体育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认同程度和偏好程度。从接收频率来看, 男生占91.8%, 女生占9.2%, 因此, 学生在接收体育信息与频率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与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 影响我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依次为:体育传媒占34.03%, 体育课占27.97%, 课外体育活动占26.34%, 家庭3.10%, 同学或朋友占3.50%, 其他占5.04%。可以看出受体育传媒影响的比例最大, 说明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体育信息对学生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校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动机, 主要是了解国内外体育比赛动态、喜爱体育活动、追求娱乐刺激等。它是一种满足个体需求的基本活动, 与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有关, 受所处环境、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调查发现我校学生主要依赖网络、电视和广播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得到对信息的需求和爱好各项体育活动;依赖网络、电视和报纸, 寻求娱乐和打发时间。

四、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与接受体育信息的频率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接触多种体育媒体, 依次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这些都很受学生的关注。其中, 网络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媒体。它作为新兴的媒体, 既具有电视、电台的声像特点, 又具有报纸、期刊的易储存性、可选择性, 几乎弥补了传统传媒各方面的不足, 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传播体育信息的高速性, 符合学生追求时效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建设比较快, 也比较完善, 使得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较高。故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也就在常理之中了。当然, 其他像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是较为普遍的体育传播媒体, 也是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

五、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分析

以学生“昨天”接触媒体的时间, 估算学生平时接触媒体的时间。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划分为七个时间段:分别为未接触、接触0—0.5小时、接触0.5—1小时、接触1—2小时、接触2—3小时、接触3—4小时、接触4小时以上。调查发现, 学生在体育赛事期间接触体育传媒时间依次为网络0.5—1小时, 报纸、电视、广播、电视均为0—0.5小时, 从中可以得出, 学生在重要体育赛事期间, 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直播、了解体育动态、接触体育信息的时间要比其他传媒方式多。据统计, 各大网站像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都有体育赛事直播, 而且在此期间各有 (%) 一部分 (%) 没有 (%) 1.体育游戏这种教学手段在学生基本部分的学习有大网站的访问量都大幅提高。并且随着移动通讯业的飞速发展, 短信和彩信业务的渗透,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订阅手机报等业务了解体育新闻、动态。

七、体育偶像崇拜现象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青年学生中对体育运动明星的崇拜、偶像现象愈加突出。尤其是体育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当代青年学生“运动明星崇拜”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可以看出, 将近62%的学生表示在体育媒介中有崇拜的体育运动明星偶像。我校学生崇拜体育运动明星的原因按顺序依次为:体育运动明星的运动能力 (43.6%) 、体育运动明星的运动技能 (40.1%) 、体育运动明星的风度 (34.6%) 、体育运动明星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特点、崇拜运动明星的经济收入多 (25.8%) 和其他方面 (12.9%) 。

从大众传播媒介角度来看, 传播者对于某种传播效果的追求, 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态度。通过调查可以得出, 体育传媒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传媒应充分利用一切好的契机, 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体育资讯、信息和受学生关注的体育运动明星信息的传播, 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 开展一系列面向青年学生的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积极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使得学生在接触体育传媒的过程中, 既能获得新知见闻、欣赏到精彩体育节目, 又能得到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 增强体质, 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从而使学校体育得到很好发展,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继勇等.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书面交流论文, 序号:718编号:003, 2005-09-13.

[2]谈群林.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对策.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2, VOL25, (1) .

[3]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10, (第一版) .

体育活动行为 篇8

1 研究对象

江苏省成立体育社团的5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梳理法:搜集、整理“体育社团”和“高校学生体育行为”有关文献, 了解相关研究进展, 对本次研究的理论根据、研究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究, 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问卷调查法: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中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与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 采取学生当面填写, 现场收回的方法, 现场收回902份, 回收率90.2%, 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885份, 有效率为98.1%。调查对象中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445人, 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440人。

访谈法:在发放问卷的同时, 对调查对象及社团指导老师进行访谈。

数据分析法:使用R语言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法:对比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和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群体在体育行为方面的差异, 分析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知识及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

3.1.1 体育知识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中涉及的体育知识主要为参加体育锻炼前有必要了解的理论知识, 包括运动前的准备、运动量的的控制、运动后的放松与恢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调查结果 (表1) 显示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有89.2%的人基本或系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有必要了解的理论知识, 部分了解的占9.7%, 几乎不了解的极少, 而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基本或系统了解的只有66.2%, 有8.9%的人几乎不了解相关体育知识 (表1)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程度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通过运算得出,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 故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即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有显著影响。

3.1.2 体育项目掌握情况

以掌握体育项目数量为要点, 以掌握体育项目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有效指标。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每个学生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明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有70.1%的人掌握了2项及以上的体育项目, 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掌握2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比例为54.6% (表2)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影响显著。

3.2 体育竞赛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此次体育竞赛参与情况调查的是大学生参与的最高级别竞赛。通过对大学生参加有系统竞赛规则且有裁判执裁的院系及以上级别体育竞赛情况的调查发现: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参与过院系及以上级别体育竞赛的比例为61.1%, 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该项数据为36.1% (表3)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影响显著。

3.3 体育锻炼坚持性

3.3.1 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

调查结果:体育锻炼频率指的是在特定时长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本次调查问卷中是以周为基本单位对学生的体育体育锻炼频率进行衡量。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 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有51.2%每周锻炼3次及3次以上, 而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只有31.4%。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with Yates'continuity correction

X-squared=35.21, df=1, p-value=2.959e-09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参与锻炼频率影响显著。

3.3.2 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

一般认为, 单次锻炼时长在三十分钟以上能够收到不错的锻炼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91.2% (406人) 的人单次锻炼时长超过三十分钟, 8.8% (39人) 未超过;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群体中77.7%的人单次锻炼时长超过三十分钟, 22.3% (98人) 未超过。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单次锻炼时长影响显著。

3.3.3 大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比例为79.1% (352人) , 只有20.9% (93人) 的人持续未超过3个月;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比例为60.5%, 未超过3个月比例为39.5% (表6)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影响显著。

3.4 体育消费情况

通过调查大学生每年的体育消费情况发现: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消费在400~8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 (64.1%) , 其次为800元以上 (20.9%) , 不足400元的较少 (15.1%) ;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消费大部分消费不足600元 (76.3%) , 600~800元较少 (17.3%) , 超过800元的非常少 (6.4%) , 具体见表7。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影响显著。

4 体育社团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剖析

4.1 从体育社团活动特点的角度分析

体育社团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和专业, 包括训练、比赛、学术讲座以及高级别的体育竞赛等[2]。体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体育科普等社团活动在体育课堂之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与指导老师、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社团成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游戏以及社团成员之间进行的小型比赛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学习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性[3]。体育社团组织的竞赛活动包含一定比例高级别体育竞赛, 而且一般都会配备水平较高的裁判, 社团成员在参与体育竞赛过程中比赛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特点调查发现, 社团活动举行的频率一般高于3次/周, 单次持续时长一般在60分钟左右。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 逐渐意识到体育消费的必要性, 对运动装备、体育书刊、专业运动器材及场地等体育消费需求增加, 消费积极性提升。

4.2 从体育社团积极效能的角度分析

丰富校园文化, 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高校体育社团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几乎包含所有的大众体育项目) , 虽然是一种群众组织, 但是有系统规则、有明确活动目的以及完整组织架构, 从制度建设、社团日常管理、体育精神传播、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各方面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含[4]。体育社团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通过体育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 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践行体育主张、传播体育精神、学习体育知识、掌握锻炼技巧等等。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营、内部人员调动、各种社团活动的举办都鼓励各方面人才的融入, 倡导成员彼此之间的合作无间, 在潜移默化之中很容易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及锻炼[5]。体育社团的建设以大学生体育兴趣为基点, 虽然社团成员隶属于不同的班级和年级、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 但是因为共同的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社团往往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训练心得, 碰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和鼓励, 这些行为有助于疏导消极情绪, 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对于大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提升有好处,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 结论

(1) 体育社团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知识的理解以及体育项目的掌握; (2) 体育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度、提升大学生体育比赛竞争力; (3)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效果明显; (4) 体育社团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积极性。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良性发展方面具备巨大优势, 应对高校体育社团予以重视, 加大扶持力度, 增强对社团的管控,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友, 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1) :10-11.

[2]张戈, 吴洁, 钱俊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模式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1:59-74.

[3]赵伟.从社会学习理论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相关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94-108.

[4]潘秀刚, 陈善平, 张中江, 程春凤, 刘丽萍.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及其影响作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5:130-134.

体育活动行为 篇9

1 社区居民体育行为现状及分析

1 . 1 社区居民体育行为特征

1.1.1 体育活动频率、持续时间、活动强度

调查显示, 微微出汗和全身微微发热分别为149和123人, 占39.6%和32.8%, 社区居民每月活动参与1~2次有163人, 占43.4%, 有101人占26.8%每周2~3次, 在每周3次以上只有58名居民参与, 占15.4%。另外, 大部分社区居民在时间的选择上都是以每次20~30 min和30~40 min为主, 分别为151和107人, 占40.2和28.4%, 有65人是在20 min以下, 占17.2%, 只有53人在50 min以上, 占14.2%。这可以说明还有相当部分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的定位, 体育参与的随机性非常大, 也体现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不规律性。

1.1.2 体育活动项目

体育活动项目是指选择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根据数据统计, 社区居民选择体育运动项目主要以散步和跑步为主, 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登山、各种传统武术和足篮排等。显示出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以简单, 经济型的运动项目为主。其中选择散步跑步有154人, 占了40.9%, 选择羽毛球、乒乓球各占了30.4%和26.8 % 。

1 . 2 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项目和内容的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中, 排名前三位的是:占32%是散步、羽毛球占14%、10.2%选择了棋牌。而新兴的户外休闲项目也占一定比例, 如野营, 远足, 登山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项目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多种项目, 每个项目均有人选择, 这有利于休闲体育消费市场的全面化发展。在体育消费内容选择上,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内容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健身器材 (36.8%) 排在第一位;体育服装鞋帽 (32%) 排在第二位;小孩体育培训 (12.6%) 。这表明随着社会转型, 社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1.3 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形式是指以何种组织方式进行参加体育锻炼。如表1所示, 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的缺乏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 在调研过程中, 每个社区都有相关体育健身器材, 但是器材陈旧且少, 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从而限制了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 这也间接反映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缺乏正规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1 . 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取决于人们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能力系统和动力系统。其中动力系统对能力系统具有推动和调节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能力系统的活动效率, 在统计数据过程当中, 81.9% (308人) 明显集中在“为了增强体质”这一方面, 选择了“为了调节精神情绪”有130人 (34.6%) , 其中选择“社区体育设施便利”有24.6%, 只有44名 (12.7%) 社区居民选了“ 提高运动能力”。

1 . 5 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使用情况

根据数据结果表明, 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务劳动和业务文化学习, 各占了50.3%和45.2% (见表2) , 其中有44人 (11.7%) 选择了参加其他活动。

从上面这两项说明:社区居民把增强体质作为优势动机, 符合其群体对增进健康的需求, 同时社区居民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因此社区居民面临巨大的压力时, 可以使用体育活动形式来缓解、改善工作紧张带来的疲劳是比较合理的。

1 . 6 社区居民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从表3可以看出, 有279名居民选择了打算参与, 这也说明了社区居民在体育态度上是很积极的, 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负担重, 身心已很疲劳”, “家庭负担过重”和“缺乏余暇时间。外在原因主要是:“锻炼场地远不方便、没有锻炼伙伴、没有体育设施、没人指导、单位不重视职工体育、没有合适的锻炼项目”分别占了31.4%、28.3%、18%、17.6%、13%和13.6%, 还有其它占了5%。

2 对策与建议

(1) 街道要充分重视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做好科学健身的宣传工作, 让社区居民了解科学健身的必要性;加强对体育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开展相关健康系列的各类讲座, 提高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理念与健身意识。

(2) 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场馆的需求。适当增加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让社区居民在平时能锻炼身体, 强身健体, 释放工作压力。

(3) 搭建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平台。社会各界应共同关心社区体育的发展, 建立与社区相配套的体育活动设施, 创造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让周边体育场馆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2]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13-14, 25.

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研究 篇10

一、教师行为规范的内涵

不同历史阶段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 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国家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 也都具有符合该国国情的特征。我国的教师行为规范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现阶段特点的、为我国广大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既包括在教师政治思想上提出的准则, 也包括在教师具体业务和言行上提出的要求。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 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则、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 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

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构成

对目前具有普遍性的体育教师言行失范进行分析, 可以将其划分为目的取向型行为失范、价值取向型行为失范、情感型行为失范、传统型行为失范四类。

1. 目的取向型行为失范

目的取向型行为失范是指行为示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功利性利益是指能满足学校成员生活需要或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各种稀有社会资源, 如经济利益、权力、地位、声望等。这种失范行为可能仅仅是非正当行为或越轨行为, 也可能是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其特征是:目的是理性的, 手段是违规甚至违法的。这种行为可能是物质利益驱使之下的理性选择, 也可能是社会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2. 价值取向型行为失范

价值取向型行为失范指行为示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 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对学校主导的目标、价值观, 违背了教育规章, 特别是教育法律。

3. 情感型行为失范

情感型行为失范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这类行为的共同特征是:行为目的既非功利性的, 也非价值取向, 而是个体需求引起的。

4. 传统型行为示范

传统型行为失范指行为示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 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例如, 教师因遵循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而出现的失范行为。

三、教师行为失范的危害

体育教师的行为失范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 使他们对社会真相、对社会主流看不透, 甚至会受染于部分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而随波逐流。特别是对处在道德是非观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部分体育教师行为失范所带来的不良教风、不良校风, 会导致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及辨别善恶与美丑的能力, 甚至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行为失范会使学校失去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精神屏障。抵制不良风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良风气在社会上兴风作浪的同时, 也会极力向学校渗透, 体育教师必须担负起精神卫士的职责。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自身不正, 就会缺乏扶正抑邪的胆识, 导致对不良风气不敢管, 或管不好。

四、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控制对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防止体育教师滥用权威

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和知识经济挑战, 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型教育理念。民主型教育理念的实质是把体育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他们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平等的首席”, 体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有人格尊严的人, 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 体育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 体育教师纵有对学生的严厉批评、惩罚, 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体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威信, 但只要这种威信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年龄优越和职权带来的, 就能避免对学生身心的消极影响。某些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就是体育教师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年龄优势和职权压制学生, 这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在现实教育生活中, 应大力提倡并实施愉快教育、鼓励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合作教育, 以抵制、改造专制教育理念, 避免采用以权压人、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不当的管理手段, 杜绝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

2. 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体育教师法制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日益健全, 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律法规, 依法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成为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或漠视学生, 或有意偏袒某些学生, 或随意侮辱恐吓学生, 或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目前, 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是完善的, 关键是严格执行的体育教师仅有51%。由此可见, 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使广大体育教师了解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教育过程中, 务必摈弃愚昧落后的教育方法, 使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超出法律规定的范畴,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不能以自己非理性、违法的言行对待学生的缺点与错误。体育教师要将学法、用法转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为。最后,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所属学校体育教师的监督检查工作, 督促学校切实将强化体育教师法律意识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并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管理, 将工作落到实处。

3. 完善赏罚机制, 保障体育教师的正当利益

我国对教师行为规范一向主要强调自律, 而缺乏有力的他律机制。这在有着明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高度统一的良序社会中或许还能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 价值多元化, 缺乏社会主导价值观念, 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理想, 这些势必造成社会成员的自律能力降低, 从而引发大量失范行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 只有强有力的他律机制即赏罚机制, 方能有效地控制教师职业失范行为。

4. 健全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

对体育教师行为规范的监督应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一、学生监督。学生监督是体育教师行为规范监督机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日常活动中, 学生与教师接触最多,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感受最深。学校管理者应本着客观、公正、全面、易于操作的原则, 灵活采用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意见箱收取意见等方式, 收集学生们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意见, 并及时甄别、分析, 得出较客观的调查结果, 以之作为教师行为的考评依据之一, 最后将有关意见迅速反馈给体育教师本人, 提出整改意见。在日常管理中, 应保证学生反映教师有关失范行为的渠道通畅。二、学生家长的监督。学生家长是教师行为的重要见证人。学校应构建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并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进行逐项评价。三、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在学校这个集体中, 教师们对各自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等职业风貌有较充分的了解, 教师之间进行相互评议与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之间的监督方式可采取教师之间正常的提醒、规劝以及批评教育, 这种方式影响面不大, 易于被教师所接受, 有益于教师之间互勉共进;或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 大家本着互助互勉的善意, 相互之间进行坦诚的评议, 由此了解自身的不足并用心改进;也可采取问卷调查、设立评议箱、派专职人员收集教师评议、对重大失范现象召开教师大会进行评议和批评等形式来进行。四、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教育管理层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按照一定的教师道德原则和标准, 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态度和行为, 通过观察、收集社会各方反馈意见、调查、考核等方式, 做出审慎的分析与评定, 指出成绩和缺点, 并提出积极改进的意见, 使体育教师能够遵循必要的行为规范从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前.失范的类型分析.社会, 2002.

[2]王洪成.教师的不良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中国学校教育, 2007.

初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篇11

我们常说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由学生发出的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言行和举止[1]。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也就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发出的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言行和举止。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操场或者球场或者体操馆之类的场地,外界事物对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干扰性强。加之体育课堂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学生人数众多,学生活动范围小,授课情况复杂与多变,更会使得干扰课堂教学的指数增加。总会有少数问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便,甚至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加效能,必须深入研究问题学生的课堂行为,尽可能降低课堂教学中影响到教学进度及教学效果的问题行为出现,以保障高效能的体育课堂。

关于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的界定,有学者研究证明[2]:一是对课堂教学具有攻击性行为,如干扰他人听讲、观看动作示范和从事身体练习等,进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达成;二则是对课堂教学具有消极性行为,如学生自身不想学习,不愿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来,其行为虽然不对他人产生影响,但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分析

首先,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法与更新教学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学生的需求。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轨,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其次,教师缺乏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管理意识。教師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性的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道理还是值得借鉴。最后,教师对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念、意识也在不断的进步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需求,以便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第一,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的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我约束力差,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处于“他律”阶段,会有意、无意的将不良习惯带到课堂中来。第二,学生有厌烦体育课的心理。他们对于教师教法、内容,组织形式倍感枯燥无趣,对其厌倦。第三,自身的体育基础差,愿意躲避体育课中的练习与参与。

三、初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一)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

[3]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观,不断创新教法,开发教材,践行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高与转变学生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通过相关方面的讲座与宣传,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了解与认识,转变固有不良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庆然.新课标视野下长春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2]赖松晖.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问题学生行为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3)3:17-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3.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 篇12

教学常被喻为一门艺术, 如果成立, 那么体育教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但要使体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有效果, 教师对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并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发展进行灵活掌控,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场地器材和教学环境等五个主要因素构成, 缺一则无法开展有效教学。而其中的五个因素又以教师的因素最为重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氛围的创设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无外乎教学气氛创设, 教学内容安排, 指导讲解示范和必要、课堂管理和教学反馈这五个主要方面。教学氛围的创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 但潜意识中却透露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 保持积极微笑

整个教学过程要保持微笑,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期望。特别是上课初始与学生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 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影响, 给一堂体育课确定上良好的教学基调;其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 尽量少用责备口气, 当学生有良好表现时, 顺利完成动作时要给与及时的反馈, 用一个肯定的眼神, 拍一下肩膀, 点头认可等细微动作都可以为学生持续参与提供强烈动机。

2. 明确学习方向, 练习秩序井然

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 排除一切干扰, 使练习的秩序井然。有些时候, 由于练习工作的重复, 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和乏味, 特别是一些体育特长生会“浮出水面”, 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从而干扰大部分学生的学练, 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 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 最好采取分层教学, 以利于大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练习。

3.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 如在让女生跳橡皮筋时, 女生有时会主动邀请教师参与, 还会教你各种跳的方法, 参与其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笨拙的跳法和不协调的步法会产生很多幽默时刻, 既融洽了学练氛围, 带来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确定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

目前, 让基层教学教师较为头疼的是, 教材内容的选择, 内容该教到什么程度, 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标准来评价, 这些难题的困扰致使有的教师直到上课前的几分钟才决定这堂课上什么, 这就带来整体教学的无序性。优秀的体育教师则会对自己的教材进行难度的分析, 并确定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 根据各计划确定课时计划, 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来传授给学生, 比如, 7年级学排球垫球, 8年级学排球传球和发球, 9年级学扣球和小组简单比赛等;除了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外, 还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立挑战性的目标, 并具有很高的成功几率, 又比如, 排球的垫球, 两人一组对垫, 连续完成10个回合, 不落地, 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定数量, 完成目标后再给学生定更高的数量指标, 也可以增加难度, 一名学生固定, 另一位学生左右移动 (进入标志物:圈) 。

2. 教师充分掌控主教材的教学步骤

现在有的年轻教师拿到一个教材不知道怎么教, 步骤该如何设计, 辅助方法又该如何设计都成了难题, 因为没有参考借鉴的资料。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充分, 教学执行会受到阻扰。一位优秀教师在上课之前肯定会将本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 特别是主教材的教学步骤会在脑子里清晰的“过电影”, 这样第一步做完, 第二步能自然呈现, 辅助方法也会随之跟进, 比如, 鱼跃前滚翻的分解教学步骤, 第一步解决蹬地和摆臂的配合, 结合辅助方法是游泳运动员起始动作, 进行蛙跳, 第二步摆臂蹬地上高台 (海棉包) , 第三步解决支撑后的滚翻, 可以结合高处、低处滚动, 第四步是尝试远撑前滚翻, 第五步是保护帮助下的鱼跃前滚翻, 第六步是设置障碍提高动作的标准和难度。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练情况, 了解每个步骤中的练习质量, 并进行辅助措施跟进和分层难度递进;最后, 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和状况的前提下, 适时地进行评价, 提出个步骤练习的方向和标准。

三、指导讲解与示范

1. 提倡“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重要一面, 特别是动作示范, 这是体育教师专业的标志, 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将是一堂不完美的课。讲解示范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 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易懂、清晰、明了, 要符合“精讲多练”原则, 示范和讲解最好结合在一起, 这样对学生是多感官的刺激, 有利于快速建立动作表象。一位高效的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讲解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提炼, 形成通俗易懂的口诀, 讲解起来朗朗上口, 做起来突出要领指导, 并在实践中要严格的“掐时间”, 对时间要逐渐“克扣”,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练。

2. 提供正确的示范

提供正确的示范, 呈现生动的信息对于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一位领导视察基层的一所中学学校时, 正好有一位体育教师在上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跳投内容, 年轻教师做了投篮示范, 连续投了5个没有进框, 领导对该教师的示范很不满意, 当场持球投篮, 连中两个, 体育教师和在场的领导甚为尴尬, 听到这一消息时, 笔者反思了很多, 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最主要的就是动作示范, 没有动作示范就像一个大侠没有武术功底一样尴尬, 因此, 在教学中正确、潇洒、完美的动作示范对于教学成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3. 巡回指导要注意解决问题, 而不是流于形式

教师要选择合理的观察位置, 不断地进行针对性的巡回指导, 特别是一些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 要为其提供动作错误原因的及时反馈,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要点, 且提供足够的时间, 确保学生能认识动作错误发生的机理和解决难点的方法。一般教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个别指导, 会在某一指导点上草草过场, 一则学生没有真正搞懂, 另有学生也不便开口在此寻求帮助, 本身教师来纠正错误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做到细心、耐心, 并结合典型错误, 将犯同一类错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 直到突破难点为止。

4. 善于与学生交流, 掌握学生的注意点

善用互动式交流, 指导与讲解配合学生注意力和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肩肘倒立时, 学生出现屈体的错误动作, 展髋不够, 动作要领上提示应为提臀, 但往往学生没有理解提臀的真正动作含义, 教师这时就要提示, “同学们将你的身体重心往上些, 往上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 随之带动臀部往上展髋。当学生在学习单杠右腿骑撑左腿前摆跃转体90°挺身下动作时, 在左腿摆跃时往往害怕左腿被杠绊住, 担心手不能抓住杠, 这时教师就要认识学生的注意点在哪里, 突出示范摆跃的辅助动作, 也可以在低箱上进行辅助的摆腿示范, 以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除此之外, 教师在学练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 或参与学练, 比如在“排头变换练耐久跑”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体会学生的运动量, 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使学生明白变换的位次, 而不是跑的圈数, 这样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淡化运动量量的概念, 转移疲劳注意点。

四、课堂管理

1. 建立有效规范, 形成默认规则

体育教师要轻松掌控课堂, 前提必须是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效的常规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课堂内不该做的, 哪些是必须积极做到的, 时间一长便成为大家默认的课堂习惯。集体默认的规则, 一旦触犯就会面对舆论压力, 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教师的管理理念通过规则的形式分散在每个学生心中。

2. 分组轮换顺畅, 节省时间

在分组轮换过程中尽量使其顺畅, 以节省时间。不要过多地调动队伍、集体集合等, 这一环节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因为它体现教师的统管全局的组织能力。在轮换过程中光是调动队伍的顺畅还不够, 还应迅速。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发现, 调动队伍是用走的形式, 那么是否可以用慢跑来代替, 告诉排头和骨干目标某某场地跑步前进即可。

3. 发挥体育骨干的帮教作用

在分组轮换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体育骨干的帮教和带头组织作用,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分组带骨干的模式, 比如A组学习高低运球时, 将B组体育骨干若干和A组一起学习, 特别是男女分组尤为重要, 当分组轮换时, 这些骨干就发挥“小教师”的作用, 能帮助教师在该小组中进行指导和组织。

4. 监管越轨学生

要监管学生的不良行为, 基层学校的教学班额一般在55人左右, 甚至更多, 难免班级中出现一些越轨分子和活跃分子。对这些学生要引起注意, 安排他们有事干, 课前布置上课的场地器材, 课后要收拾器材, 并给予适当的欣赏和夸奖, 适时利用他们示范、带操、领跑等, 让他们在集体中能树立地位;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中或课外多和他们参与体育活动, 用自己精湛的运动技能折服他们, 产生敬畏, 树立威信, 提高亲和力。

五、及时有效的反馈

1. 反馈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尽可能经常提供反馈, 给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提供学练反馈信息, 课堂中维持一种高度互动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参与练习和比赛, 检查学生的表现的结果并做出反馈, 这是及其重要的。

2. 及时做出反馈

尽可能快地做出反馈。例如, 迅速提出改进意见;投篮手肘关节外展, 肘关节必须正对投篮方向, 垂直于地面;侧手翻髋关节没有充分打开, 接触四点投影点必须成一直线, 确定直线投影点, 要求“空中一个面, 地下一条线”再试一下。教师必须边观察学生的练习边口头进行即时评价, 评价等级要分明, 动作完成很完美、动作顺利完成、动作基本成型, 再需要下工夫等等, 或者依据动作情况大分。

3. 反馈信息要具体

反馈信息要具体, 不要笼统。能叫出学生的名字, 具体评价学生的表现, 不要只是说“干得不错”或“这里不行”。例如, 投篮手腕很柔和、放松, 现在你需要找拨指出手的感觉, 找进球感觉 (空心) , 加强回忆和表象感觉。

4. 反馈信息集中在质量上而不是目的上

反馈信息集中在学生练习表现的质量上, 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或动机上。好的反馈能够表现出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自生自灭, 教师有效的反馈一般是以“最邻近发展区”为原则, 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比如, “跑和跳结合在紧凑些, 你完全可以跃过跳箱”;“如果腹部的球不掉下的话, 你的团身动作就会做地很好”。教师的口语要带有激励性, 在反馈时要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5. 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习惯

教师进行反馈的结果, 要使学生学会衡量自己所做动作的过程和结果。逐渐地使学生越来越多地承担自己评价做事的过程及所承担的责任。在他们自己或互相鼓励和打分, 并相互给出反馈, 例如, 小组进行投篮比赛时, 为同伴加油和指出努力的方向, 等等。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论文下一篇:中考话题作文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