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2024-09-16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共12篇)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1

维扬地区泛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贯通、以泰州和扬州为中心的一带地区,这一带地区有相似的文化特征,以方言为主要区划指标,以县为基本区划单元,可将江苏省划分为楚汉文化区、吴文化区、江淮文化区等三大区;进而在此基础上,把江淮文化区细分为金陵文化区、维扬文化区和海盐文化区[1]。维扬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运河,富裕于盐渔,发展于交流,形成于融合,具有崇教尚文、清秀优雅、豪迈超俊、宽容大度的文化性格和博大精深、兼容南北、雅俗共赏、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2]。本文所指的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3]。

1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内容

维扬民俗体育指的是维扬地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并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它基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受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维扬农村地区广袤而适于耕种,长期的耕种生活使得维扬农村地区形成了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维扬的城市商业贸易发达,人民衣食无忧,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民俗体育项目非常流行;维扬便利的交通使得各地文化在此汇聚,许多外来的民俗体育项目被维扬吸收融合,广泛开展。由此,维扬民俗体育包括农村农耕祭祀类民俗体育、城市休闲娱乐民俗体育和外来民俗体育活动。

维扬民俗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从体育学角度出发,按照民俗体育项目的性质和作用,学者张选惠将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如下分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4],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的基本情况,按照民俗活动的娱神、娱人、娱己,将内容分为三类:祭祀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项目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祭祀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多在一些节日里开展,例如香火会、盂兰盆节、花朝节、端午节等,以民俗体育活动为形式祈福、祈丰收,如维扬地区的香火节,香火节源于古代的“乡人傩”,是先人们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灾逐疫的信仰活动,一般程序有:开坛、请神、跳神、发表、净坛、送神、结坛等仪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技艺的表演,其中最要的一项表演是傩舞,在维扬地区叫作跳娘娘,跳娘娘原为男扮女装的独舞,表演者为俗称“香火先生”的民间巫师,他的职能是在香火会中,用神道礼仪和击鼓跳舞表演的形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舞者手持特质单面小鼓,身着凤冠霞帔、百褶裙,舞不离鼓,鼓不离手,击鼓而舞,舞毕而歌,优雅娇柔,动作多以凤鸟取名,故昔时又称“凤舞”[5]。

由于中国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民俗体育中竞技的成分一直不高,传统武术是最能体现竞技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军事,维扬处于南北交汇,是军事要冲,历来征战不断,武术在维扬地区流传广泛,习武之人很多;马球运动起始于波斯,汉代传入中国后称为击鞠,扬州出土了一面铜镜,镜上有人各骑一马,手执鞠杖,分为两组,正驱马追击球,说明击鞠曾在维扬地区开展过。牵钩就是今天的拔河,开始人们还在水中牵拉比赛,逐渐发展到在陆地上用绳子来做对拉游戏。钩强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

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是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部分,赛龙舟原本是荆楚地区祭祀龙的民俗体育运动,传入维扬地区后成为当地节日重要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维扬地区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热闹,《瓜洲续志》载:“五日,内河外江龙舟竞渡。舟以色布绘鳞甲,分五色;篾扎龙头尾,糊以色纸;按龙身分五色,大纛高耸,旌旗伞盖分立,管弦鼓吹喧阗。龙首立武装壮士,龙尾扎板片,小孩于板作各种戏。居民以银钱装猪泡或以活鸭投水中。各船鼓桨争进,立龙首人奋身入水,争取得彩为荣,谓之夺标。士女环观,欢声雷动。余兴未阑,有接演三日者。”清明时节是维扬重要节日,人们外出踏青,举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张岱在《陶庵梦记》中记载:“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浪子相扑,童稚纸鸢。”由此可见,维扬地区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非常丰富,在许多其他佳节或者平常生活中,人们也开展许多体育活动,如踢毽子、荡秋千等娱己娱人。

2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2. 1 娱乐性

维扬地区是封建时期繁华的商业中心,明朝初年时,民风还是比较淳朴的,但盐商大批涌入城市后,风气日渐奢靡,维扬地区市民注重日常消费与感官刺激,注重享受与休闲,形成了淮扬地区市民闲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使得维扬地区民俗体育带有明显的娱乐特征。这种娱乐性一直延续至今。

2. 2 包容性

维扬地区处交通要冲,在封建时期属于对外开放区,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吴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各种文化不断融入,在此交汇。维扬地区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类型,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类型使得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也呈现出多种多样型文化混杂形态,包容各种外来的民俗体育文化,例如西凉拳本是中原商丘地区的拳种,清朝时由著名拳师唐殿卿传入维扬,并开堂授业,传播广泛“西凉门”成为维扬地区武术文化的一座高峰,一直延续到近代。另外,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维扬地区的民俗文化将各种力量和世俗合而为一,使之形成集体的共识并在宗教集团中稳定而有秩序的协调发展[6]。例如将吴越地区龙舟的祭祀的功能与当地竞技和娱乐的功能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龙舟表演,将放风筝的祛病消灾与健身娱乐融合等。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包容外来体育文化,完善自我民俗体育文化。

2. 3 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等,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都宣扬这一观点,这种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深入到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和文化意识中。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和谐性。丁伙舞龙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族民间文化,它刚柔并济、活灵活现,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融合于舞龙技巧之中,其中的花树龙将数十种应时的鲜花植物插入龙身中,将人、龙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 4 节气性

维扬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节气的变化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也随之具有了节气性,以风筝和踢毽子为例,放风筝每年清明前后在扬州很盛行的一种习俗,《扬州画舫录》中说“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维扬地区的踢毽子颇有待色,据宋人高承的《事物汇原》记载,当时踢出的名目有“里外廉、拖枪、耸滕、突肚、佛顶珠、剪刀、捌子”等等各种花色,其后又有创新,通常女孩惯用“踢”叫做“小舞”,男孩子惯用“跳”,活动最为激烈,称作“大舞”。另有“小鬼搬家”,“苏秦背剑”、“韩信钻胯”、“八仙过海”等诸多名目。放风筝盛行于春风送暖时节,而踢毽子偏宜于深秋和严冬,当地俗谚说“杨柳青,风筝呜,杨柳黄,踢毽沱”。清人孙权育涛云“踢燕街头日红,纸笃放后又春风,一年时节匆匆换,只在儿童玩物中。”就是记述的这两种随季节而变换的健身游戏。这种随着节气而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也反映出科学的健身理念。

3 结语

淮扬地区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体育活动代代相传,充分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今,有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活动正处在消失的边缘,如不加以继承和保护,它们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可喜的是现在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民俗保护协会,各市也将一些民俗活动收录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体育将再次繁荣发展。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2

4.2学校要在体育活动器材、场地等硬件设备上的经济投入相应地增多,以使学生对场地、器材拥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比例,从而使学校能合理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时间。

4.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要多举办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练,以点带面,培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提高课外体育竞赛的效果,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4.4构筑和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如组织成立按项目或学生兴趣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制度,并进行注册,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赋予一定的学分。

5 结论与建议

5.1海岛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海岛中学生自己空间结构特色,海岛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应以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需求为出发点,有导向地开展学生所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5.2积极帮助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价值取向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引导,形成正确的动机需要和行为质量。

5.3学校各级要切实建全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形成俱乐部机制。

5.4建议体育教师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做到“认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的班主任教育、督促、检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廷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3

关键词:城市;体育人口;社会阶层;活动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85-03

A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Sports Population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n three cities including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TANG Guo-jie

(College of Sports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36,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documentation, surveys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lass structure of sports population in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and reveals the time, space, human environment and main i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class of the sports popul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s a reference that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assess objectively the popular degree of spo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city; sports population; social stratum;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层标准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本次调查包括学生和离退休群体。研究对象的分层标准是借鉴学者李强(2004年)所提出的中国大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量表[1],即从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职业三个纬度为指标,按得分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了关于体育人口、社会结构分层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近50余篇,确定本研究的论域及所要依托的理论。

1.2.2问卷调查法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是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五种社会等级序位”[2]的理论成果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3个纬度;第二部分关于体育活动动机,主要包括强身键体、缓解压力、丰富生活、审美、改善人际、培养意志6个纬度;第三部分关于体育活动状况,主要包括每周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主要运动项目、人际环境、空间环境、时间段等7个纬度。问卷的效度经过17位专家检验一致认为有效,问卷的信度通过重复测量的方法检验,可靠性系数为玶=0.883(p<0.0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对杭州、宁波、温州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2 569份,回收率85.63%,其中有效问卷问卷2 400份,有效率93.42%。

1.2.3数理统计法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社会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特征┆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2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的社会群体[3]。由表1可知,在总体上,本次调查所得的体育人口数与社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32.58%,这个数据低于2006年三城市统计年鉴中所公布的数据,这主要与该次调查只考察在职居民(不包括学生群体和离退休群体)有关。各阶层体育人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体育人口百分比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表现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

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0.77%,女49.23%,男/女10311%与中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103.34%[4]相比,基本持平,与中国总体育人口性别比179.14%[4]相比,低于7603%,说明城市在职居民中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基本处于均等。城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各阶层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社会上层126.56为最高,下层8824为最低,通过比较各阶层体育人口性别比例的数据发现,体育人口的男女比例是随着阶层而下降。

2.2城市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动机┆表2表明:1) 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首位动机,这表明各阶层居民对体育的强身键体这一本质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2) 在体育活动动机的其他纬度上,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动机趋向多元化的格局,但多元化程度存在着阶层之间的差异性;3) 动机的各项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为在动机的强身键体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下降;在缓解压力、丰富生活这二个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在动机的改善人际上,其选择率阶层纬度上变动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而审美和培养意志这两项内容的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起伏并无规律可循。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作出一个基本推论:城市不同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动机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即阶层越高多元化程度越强。

2.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基本特征

2.3.1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主要项目及其变动趋势表3表明:步行健身跑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选项目,但这一项目参与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羽毛球是五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次主要项目,其参与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乒乓球也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项目,但选择率在阶层中的排序有一定的差异,下层为第三位,中下层是第五位,中层、中上层和上层是第四位;游泳是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第三位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中的网球是中上层和上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排序第五位),台球已成为中下层和中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

在进一步考察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具体项目变动趋势时,则依托项群理论对调查项目进行归类,进而描述各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舞蹈健美类项目以阶层为自变量各自的参与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体育舞蹈和瑜加这两个项目总体上随着阶层层级上升而增加,而健美操总体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呈下降态势;图2表明,在五项球类项目羽毛球参与率最高,乒乓球第二、三大球项目参与率为最低;虽然羽毛球项目参与率最高,但随着阶层层级上升其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各阶层居民体育消费休闲类项目参与率较低。同属消费休闲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网球、高尔夫和保玲球等高消费休闲类项目中它们的参与率随着阶层层级的上升而增加,其中网球、高尔夫这两个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几乎为零,在台球项目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步行、健身跑项目选择率较高,说明这一项目随着阶层层级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在武术项目上参与率则较低,而且曲线比较平缓;图5所示,游泳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参与率较低而在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人群中的参与率却较高,说明游泳项目参与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增加。

由此可见,简单易行又有较高健身价值的项目受到各阶层人群的青睐,说明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健身项目工效性的追求已经充分凸现。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趣味性、灵活性、普及性是城市各阶层体育锻炼的重要传统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锻炼的主要内容,但各个阶层人群对消费休闲的具体项目参与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消费项目中的网球在高阶层人群中有较好的开展,而低阶层人群对台球参与率较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外,与他们所拥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有关,也与各阶层人群对生命质量、身份符号等的追求有关。

2.3.2 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4表明:1) 个人、家人亲属、和朋友一起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其中个人形式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中列居首位,家人、亲属形式是中层体育人口活动人际环境的首选,朋友形式是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要人际环境;2) 体育俱乐部是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人际环境;3) 单位组织形式选择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人们对单位概念的弱化;4) 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活动中社区组织形式也有一定选择率,说明处于低阶层居民由于缺乏经济收入和组织资源,他们渴望通过社区组织达到应有的体育活动目的;5) 个人形式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呈下降趋势,朋友形式、单位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形式随着阶层上升呈上升态势;家人亲属形式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3.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及其变动特征由表5可知,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较为一致,早晨、晚上是活动的主要时段,其中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体育人口活动时间段选择率最高,其次是早晨,而中下层和下层则以早晨时间段为首选,第二位是晚上。在早晨时间段上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趋势,在晚上时间段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其他时间段选择率均较低,并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无规律性。

2.3.4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空间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6表明:1) 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和免费公共体育场所是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共同的主要空间环境,但在选择率及排序上存在着阶层差异,它们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比较发现,居住小区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呈下降态势;公共免费场所选择率先呈现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后成平缓态势;公园广场选择率先呈上升后成下降趋势;2) 单位体育场地设施除下层外,成为其他四个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共同空间环境,但各个阶层选择率和排序存在着较大差异,单位场地设施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3) 收费体育场馆也是社会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主要场所之一,从选择率和排序中可知,选择收费场所进行活动的人群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

3结论

1) 城市体育人口具有阶层分化特征,体育人口数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并呈现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的趋势,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存在着阶层差异,男女比例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态势。2) 城市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动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特性,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运动的首位动机;差异特性表现在体育人口动机的多元化程度存在阶层差异,即阶层越高活动动机的多元化程度越强。3) 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特征,共同特征表现在各阶层主要活动项目以健身性、普及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以非组织形式为主,在活动的时间段选择上以早晨和晚上为主,在选择体育活动空间环境上以免费的、便利性场所为主;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高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在高消费的娱乐性体育项目和收费场地的选择上明显较高,在选择体育俱乐部、与朋友、单位组织等形式进行活动的要明显高于低阶层,其选择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上升。

参考文献:

[1] 李强.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12-214.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20.

[3]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6.

[4] 陈钧.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 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 黄迎乒.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阶层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4

1、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性别的关系

根据对唐山钢铁集团职工的调查, 男性职工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方面高于女性职工, 其中每周都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职工的比女性职工比率高, 并且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明显少于女性职工的人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女性职工相对于男性职工在对体育的喜欢方面不如男性职工的热情度高, 另外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也使女性职工的业余时间减少, 不能合理的安排参加体育锻炼。在工作中女性职工大多处于比较低的工作岗位, 工作中的轻松使得女性职工能够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 但女性职工对体育的热情度不高导致了在调查的参与体育锻炼的职工中低于男性职工, 这也是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

2、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年龄的关系

唐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调查统计, 年龄和是影响唐钢职工参加体育活动频率的重要影响因素。51岁以上的职工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重明显多余其他年龄段的职工;30岁以下和31到40岁之间的职工安排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合理, 没有养成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这和他们平时业余时间缺乏有很大的关系;41到50岁之间的职工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合理, 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的安排好于其他年龄段, 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确定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比重仍然很高。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职工身体健康, 还能减轻职工的压力, 陶冶情操, 为每天的工作带来充沛的体力和预防疾病。应该引起唐钢职工的重视, 平时应增加体育锻炼, 合理地安排时间。

3、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学历

根据调查唐钢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和职工的学历关系密切。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职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职工, 这说明职工在平时参加体育活动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期间接受的各种体育知识比较普及, 大多数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体育知识。相比较低学历的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明显较差, 一方面是由于职工学历不高, 从事的工作性质大多是技术性和操作性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 所以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到体育锻炼上来;另一方面学历较低的职工在对体育的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好处, 并且平时的生活时间的安排也不如高学历的职工。学历是影响唐钢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唐钢职工在平时的多加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 通过各种渠道去更好地利用体育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4、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工资水平

通过对月薪的差异统计唐钢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的数据中看出:月薪的差异决定了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 高工资职工在参与体育锻炼上基本保持每周都会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这和唐钢职工内工作的分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学历高技术好的职工处在高岗位, 工资水平自然比较高, 付出的体力不是决定工资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了充沛的体力和充足的资金, 职工自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关注。反之, 工资水平低的职工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上相对少, 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当中, 没有更对的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金钱不是衡量健康的唯一标准, 月薪比较低的职工可以多参加一些花费比较少的体育项目, 这样既避免了金钱的花费, 也能得到更健康的身体, 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恢复。

5、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工作性质

工作性质是导致业余时间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准之一, 唐钢职工的工作性质主要分为三种:办公室行政工作、操作性技术性工作、辅助性工作统计结果中看出, 办公行政工作的职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高于操作性技术性工作的职工, 很大的原因是办公行政工作的工作量在体力支配上要小于操作性工作, 所以办公行政工作的职工在业余时间就有更多的体力去参加体育锻炼, 即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能获得身体的健康。统计结果还显示辅助性工作的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也好于操作性工作的职工, 辅助性工作的职工主要是在工作性质上略轻松于操作性职工, 工作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唐钢职工操作性和技术性工作的职工占唐钢职工中的绝大部分, 所以总体看唐钢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不尽如人意, 这需要职工对体育和健康的关系更好的结合, 使职工自身的健康程度提高。要在平时或者共组闲暇时间里多了解体育, 增加体育知识, 使自己真正的喜欢上体育运动, 切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志敏, 丁振峰.企业职工锻炼动机对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23 (2) :163—167.

体育空间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论文 篇5

1体育空间概念解读

哲学上的空间被划分为两类对峙的范畴,一是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二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就其本性而言,绝对空间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一成不变。相对空间是物质的空间关系,依赖于物质而存在[1],社会学把空间当成了生产场所的总和,融入了人类的集体情感,并由心灵对其各部分进行了划分和概括[2],不过,囿于心物二元的混淆和“反映论”的贫乏,人们对心理空间的讨论不多[3],一般笼统地认为空间的产生遵循心灵本质的某种定律[4],至于什么是体育空间涉及到的言论更是难得一见。学者徐可定认为,体育空间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卢元镇教授则提出体育空间是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有学者结合了“休闲”的概念对体育空间进行了阐述,界定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这一概念,认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满足人们体育运动、观赏竞赛等需求的公共空间[5]。这些学者对体育空间的研究多少得益于哲学和社会学对空间的研究,不过,他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空间是什么这一问题。

体育空间是什么,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3层涵义。第一,体育空间需要借助物质载体进行呈现。虽然空间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意识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物质才衬托出了空间的存在,所以理解体育空间时物质载体必不可少。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这种感受最为真切。譬如为什么我们会根据体育协会中会员的数量来判断协会的分布情况,根据体育运动者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来判断他们在体育实践空间中的分布状况[6]。第二,无论哪种形式的空间,有了体育才是体育空间,体现了人的作用才有意义。诚然,没有体育,空间依然存在,但是,缺少强化体能而进行的非生产性的肢体活动的空间就不能算作体育空间。第三,人们对体育空间的认知必然遵循着心理的轨迹。这一点,在哲学和社会学中可以得到证实。至此,我们可以说体育空间就是包含了体育的空间形式,它强调了空间存在的前提性和人在其中的能动性,直观地表现为体育形式反映出的空间形式[7]。

2体育空间的特征

受哲学和社会学的启示,体育空间也应该表现出这样4个特点:第一,体育空间是社会空间下的子空间,社会空间的形成及其空间特征影响着体育空间的结构特点。在职团体育空间里,体育通常与政治发生密切的关系,其结果是体育空间受到政治空间制约或推动,以空间权力的形式出现。以奥运会为例,它通常被看作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舞台,因此,以奥运为目标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受到政治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体育空间与政治空间的融合。此外,体育空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不同个体不断的加入,体育需求平衡陆续被打破,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构建新的体育空间从而又达到了新的平衡,从而使体育实践空间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和表现形式。这种变化正好契合布迪厄在实践和消费的世界所构建体育空间的观点[8]。第二,具体的体育空间只有结合了特定的时间才有意义。毕竟,时间和体育空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体育空间不停地变化,不同的时刻体育空间的形式可以不同。因此,在对体育空间进行表述时要以时间为参照。第三,体育空间类型丰富。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体育学科内部有所交叉,又与其它学科领域彼此共存。这就是我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第四,体育空间与具体的体育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个体体育心理的影响,致使不同的体育空间风格迥异,每个人拥有的体育空间“和而不同”。

整个上看,体育空间的变化是新旧空间的更迭,未知空间的发掘,以及空间多重意义的重构与融合这样3个过程。更迭是轮流更替,是一种新事物代替另一种旧事情,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也可能是异质的。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把新旧体育空间的更迭看成是新的体育空间的生成和旧的体育空间的消失。形式上,体育项目的衰亡代表体育空间的消失,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代表新型体育空间的诞生。而发掘未知体育空间是体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体育阶梯式分层、集群式分布的又一有力推手。多重意义的体育空间的重构与融合则是体育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一特征尤为突出。以社区体育为例,广场是人们茶余饭后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但是,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云集于此,其体育空间必然得不到满足。这种资源的匮乏导致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广场场地,致使不同运动的空间在此融合并重叠。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体育空间的更迭、发掘,还是重构与融合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学校体育空间会向社区体育空间延伸,社区体育空间又可能与职团体育空间交叉,甚至人们在体育休闲时也难免出现运动损伤,这时康复体育空间便可能出现。因此,体育空间的类型千差万别,概念也不尽相同,不过,不同的体育空间概念都是人们总结体育经验,不断进行体育实践,并对体育本身深入思考的结果。

3体育空间的类型

3.1学校体育空间、职团体育空间和社区体育空间

张洪潭在《体育概念研究进展》一文中对体育的二级概念进行了梳理,在区分的过程中,他摒弃了农村、厂矿、机关等领域的体育,根据体育活动实际运行的单元把体育的二级概念划分为学校体育、职团体育和社区体育。他的这种划分以明确的社会单元为参照,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并根据三大领域人群非生产性的特点,把体育与生产性领域断然分开。根本上讲,这种划分有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空间的味道[9]。那么,对于学校体育、职团体育和社会体育三类体育与之对应的空间形式就应该是学校体育空间、职团体育空间和社区体育空间。

就学校体育空间而言,它是师生在教育领域共同参与强化体能活动时呈现出的空间形式;职团体育空间是专业选手在文化领域内进行高层次强化体能活动时形成的空间形式;社区体育空间是城市闲散人员自行展开强化体能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空间形式。对比来说,这3种空间形式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区别是3种空间都体现出与身份相关的专属性。学校体育空间存在于教育领域。职团体育空间的范围是文化领域。社区体育空间没有具体的空间指代,较为零散。不过,如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只能算作是社区体育及其空间形式向学校体育空间的延伸,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活动,因其身份的既定依然要看成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他活动的地方也应该包涵在学校体育空间之内,当然学生离开后这个地方代表的学校体育空间形式也就消失了。共同之处是这三种空间内体育活动的目的相同,就是无论是出于竞技的初衷还是健身的需要都得建立在强化体能的基础之上。

3.2娱乐体育空间、休闲体育空间和康复体育空间

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和康复体育是根据具体体育活动的性质进行划分的,是当下比较常见的几个体育概念。张洪潭在版《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将娱乐体育定义成为强化体能在欢快戏耍状态中进行的体育形式[10];陈玉忠在《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一文中将休闲体育视为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的体育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11];康复体育是把体育训练引入到康复训练之中出现的一种体育形式[12]。对于这三种体育概念的提法,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以至于它们对应的空间形式也值得商榷。在这里,我们姑且把它们对应的空间形式称作娱乐体育空间、休闲体育空间和康复体育空间。

娱乐体育空间概念宽泛。凡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愉悦运动参与者或者观众的体育活动呈现出的空间形式都能称作娱乐体育空间。也就是说在任一体育范畴内从事任一性质的体育活动都有可能表现出或体验到体育的娱乐性,那么,娱乐体育空间便出现了。不过,鉴于多数的体育活动虽以娱悦取乐为初衷,终究因渐次投入竞技成分,又无法自控,娱乐的味道最终变淡。

休闲体育的出现和娱乐体育如出一辙,这两个概念都是体育与具体的文化名词结合后适时造出来的新词。从词意表面以及传统体育概念理解的角度分析,它们都难以避免拼凑之嫌,但是,这两个概念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体育的功效,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去讨论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叫法是否准确,而是直接研究它们对应的空间形式更有意义。对于休闲体育空间,它既包括户外运动空间,也包括室内健身活动空间。

既有场地规范、规则明确的球类、田径等项目所呈现的空间,也有形式灵活的游戏和民俗体育代表的空间形式。此外,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如攀岩、轮滑、蹦极等能够满足人们冒险、刺激等身心调节上的需求,也能构成休闲或者娱乐的空间形式。

康复体育是借助体育手段来诊治伤残躯体或调整机体病态进而增强病人体能的一种体育形式。它与体育沾边,严格意义上却是医疗保健的内容。

康复体育呈现的空间普通人很难接触到,以至于我们对它感觉到陌生。如果我们从体育学科的角度对康复体育进行重新的界定,那么体育领域的康复体育就比较常见了,其空间形式也就更容易理解了。例如,运动损伤经常会导致竞技能力下降,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康复过程中体育锻炼便不能缺少,有了康复体育其空间形式便随即表现出来了。

3.3实体体育空间与体育心理空间

通过体育实体来呈现的空间形式就是实体体育空间,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具体的体育场所来表示。比如一场正在进行的篮球比赛,球场就是球员的实体体育空间,也是现场观众的实体体育空间。对于观看转播的人来说,这个视频无论是通过互联网获取,还是通过无线电波接收,总得由显示器进行呈现,那么,显示器在人们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为人们间接性地搭建了一个体育空间,因其具有物质性,所以它也是一个实体体育空间。

至于比赛结束,球场空无一人或者再进行非体育类活动,这个场地就不能再看作体育空间,更不是实体体育空间,称谓则另当别论,只是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还叫它球场。同时,电视上关于这场比赛的转播结束或者比赛中间关闭电视,那么通过电视呈现的这一体育空间形式同样不复存在,因它产生的实体体育空间也随之消失。

还有两种实体体育空间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那就是网络体育空间和电子竞技所代表的体育空间。关于网络体育空间,它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它依托计算机网络把各个点、面、体的体育信息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体育网络资源的共享,为人们构建了一个非传统意义上不是以追求体能为目的的肢体活动的实体体育空间形式。

电子竞技,其手段是电子,其平台同样是电脑,它与网络体育空间有着衍生关系,又区别于当前的网络体育空间。

此外,与实体相对的空间形式是虚拟的,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每一种心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主观能动的反应,体育心理亦然,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随着对体育的深入认识,人们的心理实现了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并伴随着心理状态在特定的时间阶段性的维持。不过,我们也知道体育心理以生理机制为依托。因此,我们在讨论体育心理时,完全可以把每一种具体的体育心理看作是特定的体育心理空间,对于体育心理的变与不变,自然而然地可以看成是体育心理空间转变与体育心理空间的状态保持。

3.4体育实践空间与经验空间

社会学上讲,体育实践产生空间。即体育供给和需求交互作用下,体育占据了社会空间的特定位置。通常,它通过消费形式表现出来[13]。在布迪厄看来,体育实践空间内涵宽泛,不仅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用品以及有关体育的价值观和制度规范,甚至包括体育功能意义的界定。因此,这里的体育实践空间比通常理解的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形成的物理空间范围要广。此外,与体育实践空间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经验空间。

与体育实践空间相比,经验空间更抽象。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认为,我们全部的知识建立在经验之上。至于体育,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习惯性地去某一地方从事特定的体育活动或者下意识在思考与该项运动有关的事情,不管这些经验是来自外部感官还是内心的反省,这里的体育空间就与经验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源于我们接触到的体育知识,间接地说来自体育经验,内省亦是如此[14]。

同时,我们习惯性地在某地参加体育活动,那么这个特定的场所就是在体育经验引导下生成的空间形式。

4结语

体育空间的内涵丰富,包含了体育的各种空间形式,它强调了空间存在的前提性和人在其中的能动性,直观地表现为体育形式反映出的空间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空间,有了体育才是体育空间,体现了人的作用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志丁,葛岳静等.空间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6):31.

[2]海德格尔.存在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

[3][7]彭继红.论人的心理空间[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4):40.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郑华.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趋势探讨[J].体育与科学,(2):30.

[6][13]陆小聪,等.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体育科学,(8):30.

[8][14]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10]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15.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概论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 美学特征 审美形态 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98X(2011)03(b)-0157-02

体育舞蹈是流动的时空艺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审美属性。舞蹈属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在视觉上包括了占有空间的各种美的艺术;在听觉上占有时间性的音乐和文学。如果说情感是舞蹈的核心,那么舞蹈是审美情感的载体,体育舞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现代体育舞蹈融体育和艺术为一体的一项运动,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和阐述体育舞蹈与美学的关系,挖掘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在体育舞蹈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体育舞蹈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能为今后体育舞蹈的理论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1 体育舞蹈的分类和美学内容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运动项目,亦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舞蹈是一种特色文化,它产生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发展过程中,体育舞蹈经历了原始舞蹈、民间舞、公众舞、社交舞、宫廷舞和国际标准舞等阶段。按照技术风格和结构为划分依据,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舞种。其中摩登舞含有维也纳华尔兹、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而拉丁舞则包括了恰恰、伦巴、牛仔、桑巴和斗牛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舞曲、舞步及风格方面是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套路。

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美的内容。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健美操、花样游泳、武术等。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在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通过体育舞蹈锻炼,体育舞蹈能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在体态上更加刚健优美,而在动作更加刚柔相济。这些美的东西,满足体育舞蹈者实现美的需求,也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客体。同时,团体舞在伴以相应的音乐背景下,造型优美典雅,协调配合,队形多样变化,构成一幅幅婀娜多姿的动态画面。

2 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2.1 节奏感和韵律性

体育舞蹈表的节奏感,是指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而韵律性则是指舞蹈以在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线,构成艺术形象整体的美感。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手段。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长短、上下起伏的旋律形成的旋律线。韵有赋于情和动随韵意两个主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育舞蹈的动作组合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脱离体育舞蹈形象角色性格,再高超的体育舞蹈技巧也不会真正拨动人们的心弦。

2.2 过程性和流动性

关于体育舞蹈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体育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通过时间流动,体育舞蹈在反映人类生活和表现人们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多彩。

2.3 抒情性和表演性

体育舞蹈的抒情性是指舞蹈艺术再现写实,能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和体验;而体育舞蹈的表演性则是以抒情的艺术形象,通过体育舞蹈者的发挥与其创作来呈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来最终完成。它主要通过男女舞伴姿态、配合和造型来表达,使舞蹈具有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3 体育舞蹈的审美形态

3.1 体育舞蹈的体形美

体育舞蹈体形美是指身体外形的匀称与协调。体育舞蹈选手首要是匀称与协调,匀称美和协调美是舞蹈运动员的基础美。尤其是女选手,更具有其特有的曲线美。体育舞蹈姿势美是指动作的端正与舒展,因素主要有坐、行、走、立等。优美的坐姿是指头、挺胸、直腰、收腹。而优美的走姿是保持身体正直,挺胸直腰,微收小腹的姿态。因此,优美的姿态和潇洒的动作能给人以健美的印象。而体育舞蹈肉体美是指通过肌肉和骨髓的发达所表现的美。肉体美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目标之一,通过舞蹈训练,使脂肪适中,使人体肉体美表现出筋骨美、肤色美、弹性美及柔软美。同时,通过训练可使骨骼肌发达,使肌肉更富有弹性,各关节更柔软。正如著名诗人雅科天斯基称颂,结实的肌肉和古铜色的皮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除此之外,体育舞蹈精神美是指舞蹈选手外形美与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主要包括活力美和能力美。

3.2 体育舞蹈的身体美

体育舞蹈身体美的主要内容指选手表面形态的美,其次人体包括骨髂、肌肉、毛发等,并涉及音容笑貌、服装饰物等与表现身体美有关的其他方面。其中,形体美主要指身体表面令人悦目的形状和优美的姿态,它在身体美的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舞蹈中的健康之美主要表现在运动着的人体形态上。经常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对身体美的比例均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体型即人类身体结构的类型,主要决定于骨骼的组成与肌肉的状态和机能。体育舞蹈选手体型应综合考虑脂肪堆积、肌肉发育、背脊形态、胸廓与腹部的形状等特征。因此,体型的改善是体育舞蹈美学的长远任务。第三,身体的比例几乎都是由骨骼的形成状况所决定的。人体的骨骼左右基本对称,呈现出平衡的形式美。在完成体育舞蹈各类动作,都要无意识地调节重心,控制身体平衡。如拉丁舞中强调身体垂直,重心踩实等。第四,发达而富有弹性的肌肉是构成身体曲线美的基础。身体形态美与肌肉的均衡丰满关系密切,如胸大肌发达使胸廓丰隆、腹肌发达使肚腹扁平、女性肌肉线条更有助于曲线美等。

3.3 体育舞蹈的运动美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修饰并赋予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人体动作。体育舞蹈动作各具特色,风格迥异。比如,华尔兹流畅潇洒,探戈刚劲顿挫,快步舞欢快激扬,华尔兹回旋舒展等。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动作的不同功体现体育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功能不同,如有表现性动作,有再现性动作;第二,通过动作的不同风格来展示体育舞蹈的形式美;第三,通过动作的质量来体现体育舞蹈的线性美。

体育舞蹈运动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表现能力、塑造健美的形体,舞蹈竞赛规则要求运动员在舞台上,通过灯光、音乐等配合进行人体表演与展示。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具有独特的运动美。其中,体育舞蹈技巧美是指技术的巧妙美,是构成舞蹈运动运动美的一个要素。巧妙的技术,能够感受到作为技巧的美及技术的要素美。体育舞蹈运动技巧美主要包括有变化美、和谐美、韵律美、造型美和准确美等。其次,动作美。舞蹈艺术的美是在动作流中展现的人体的姿态节律的美,如造型美、技巧美及情绪美等。没有动作美就不可能有人体美。人体美和动作美是紧紧密相关的。舞蹈运动动作美主要包括有刚健美、用力美、紧张美、放松美、优雅美、轻快美、速度美等。再次,体育舞蹈表现美是指在运动流程中能够看到的空间美。表现美括有姿势美、结构美、精神美等。体育舞蹈通过空间形式中的构图美、舞蹈画面、选手及音乐流动等几方面来展示其表现美。

3.4 体育舞蹈的结构美

舞蹈结构是指用动作语汇编成独立的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的组合要贯穿着音乐的结构,要有连贯性,使舞蹈选手肢体语言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其中,体育舞蹈连接美是指两个动作或两个以上动作之间的连接流畅圆滑。体育舞蹈中连接美贯穿始终,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其次,编排美能突出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又将多样化的动作与音乐舞蹈巧妙地组合起来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美感。编排成套动作参加比赛是重要的评分内容之一。因此,教练和选手要像创作艺术品一样,不断创造出体育舞蹈审美效果最好的成套动作。再次,技术美。

体育舞蹈技术美必须符合力学原理和生理解剖条件。把最合理、最优美、最高规格的动作做出来就是技术美的重要表现。

3.5 体育舞蹈的服饰美和音乐美

体育舞蹈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育舞蹈选手服饰的规定性强化了它的审美价值,服装设计讲究线条与比例,雍容与华贵。如在摩登舞比赛中,男选手身着燕尾服,女选手身着晚礼服,以表现文雅端庄、稳重矜持的造型风格。体育舞蹈通常借助色彩来表达舞者的情感。如华尔兹、恰恰等节奏欢快激烈的舞蹈中,男女舞伴的服饰多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色彩不同,给人诱发的联想不同。因此体育舞蹈选手服饰要注重色彩的丰富。

体育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它在音调的高低、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感情色彩总是把人们带劲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使体育舞蹈更为动人。体育舞蹈的音乐美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不同的舞曲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使人具有多种感知体验。体育舞蹈的音乐具有个性化特征,如快步舞的轻快与灵巧、伦巴舞的缠绵与抒情、斗牛舞的雄壮与激昂,等等。这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6 体育舞蹈的行动美

行动美是体育舞蹈选手的另一美学基础,舞蹈运动员活动中,具有道德、情感、意志、理性等多种行动美的表达。道德美是指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美。其中,体育舞蹈道德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间及舞伴间的友爱、责任及礼仪等。意志美是指通过自己的意志,是意志活动所体现的美有推进力的美和忍耐力的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的坚毅美、积极美。情感美是指通过丰富的情感所捕捉到的情趣美与进行创造活动的创造美。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体育舞蹈选手的庄严美、端正美、雄壮美、自由美等。体育舞蹈理性美是指通过科学的判断所体现出来的美。主要表现为追求力与理解力的美。体育舞蹈理性的美主要体现在安定美、计划美、追求美和结构美。

参考文献

[1]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2]韦佳.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7

目前,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相关的调查发现, 当前很多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了简单的认识, 这些数据资料为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

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随机选取了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2009级大四上学期的600名男学生。针对这次体育活动研究目的和内容, 进行问卷调查, 设计《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问卷调查表。

3、结果与分析

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2009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情况, 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的人数占46.6%, 女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程度小于男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要40.2%的学生, 认为体育活动一般或不喜欢的仅占13.2。这反映高校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 在没有体育活动时也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其中38.9%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 2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 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受应试教育的景响, 为了提升体质测试成绩的人数占17.7%,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高年级学生以自由活动为主,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身心的健康, 也有一少部分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说, 大学生在几年的外处体育活动中, 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适当指导, 以强身健体, 丰富课余生活为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

根据调查研究, 学生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有球类活动项目、健身为主的健身操、健身跑。其中女生喜欢健美操、小球类的人数较多, 动运强度小且有较强的节奏感。男生则喜欢足球、篮球类运动或分健身器械等运动强度大的力量类项目。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 一部分高校高年级学生忙着多考证, 或利用课余时间挣些生活费而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近年由于各大学连续扩大招生范围, 导致学生的平均占地量不断减小, 还有些高校运动场所有限, 运动器材控制严格, 使得学生无法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 希望学校加强羽毛球场地设施的人占35.7%, 羽毛球老少皆宜, 但是受天气影响较大, 阴天、下雨、刮风、严寒酷暑都不能打, 有一定的制约性。此外, 羽毛球运动占地面积大, 同时进行运动时一块场地只能容纳下4人, 所以即使有羽毛球场地, 很多学校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男女生都喜欢的健美操, 场地问题可以解决, 但是课余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喜欢的同学只能到校外练习或校内在宿舍内小规模进行锻炼。

经过这次的问卷的调研, 掌握了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的男生和女生除了喜欢球类运动还喜欢健美操, 部分学生还到校外参加健身活动。部分学生除了喜欢学校参加的各项体育活动, 还经常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

4、结论

(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但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生态度更积极些。

(2) 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不足, 由于沈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部分高校出现了场地不足、场地设备缺乏, 运动设备老化等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的田径场凹凸不平, 小石子随处可见, 运动器材种类少, 数量不足。这些客观原因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要本着自己喜欢为原则,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动时间, 打破上课等的时间限制, 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一些体育专业知识掌握匮乏, 在体育活动中不能用所学知识。而且部分大学生选择与同学在一起参与。

5、建议

(1) 在体育课教学中, 高校教量还应注重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体, 多方式进行体育宣传, 如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窗, 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使他们养着体育锻炼习惯, 从而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2) 建立课外体育运动咨询小组, 并设专职教师管理, 定期组织校外活动, 利用媒体手段为学生传授运动方法、及意外发生的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办法。

(3) 体育准备活动要注重趣味性, 把一些趣味较强的准备活动运动到体育课堂,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进行调查, 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开展,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8

1.1 研究对象

选取延安大学招生研究生的17个学院, 总共885人, 其中按性别分类, 男生占33.1%, 女生占66.9%。按年级分类2 0 0 9级占2 4.8%, 2 0 1 0级占3 3.5%, 2 0 1 1级占4 1.7%。按专业分类文科占4 5.3%, 理工科占5 4.7% (表1) 。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次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90份, 在收回的490份问卷之中, 有效问卷468份, 回收有效率95.5%。

1.2.2 数理统计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完成。

1.2.3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100篇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分析

2.1.1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2) 显示我校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首选目的为增强体质, 反映出我校研究生对增强体质和体育锻炼认识是一致的, 消遣娱乐排在体育锻炼目的的第二位。在男女组之间比较, 以减肥健美为体育锻炼目的者, 其中女生为63.5%, 男生为22.6%, 女生远远高于男生, 这表明女生对体形和身材的追求, 对体重、形体和减脂等方面的关注程度高于男生, 并希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减脂和塑形。

2.1.2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对我校研究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数和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长短的结果统计发现, 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3%, 每次进行体育锻炼3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5%。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二者之和达到33.8%;超过了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 这客观地反映出我校研究生中有1/3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或完全停止了体育锻炼, 有70.7%的研究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天数少于3天, 有38.5%的研究生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 这反映出我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偏少。

2.1.3 参加体育锻炼场所

根据表5显示我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场所是校内运动场占83.5%。宿舍的比例排在第二位, 这一现象反映学校运动场理应是研究生的首选场地, 选择宿舍锻炼的以女生居多占5 1.9%。相对来说, 男生去收费场地进行锻炼比女生多, 反映出男生较女生得锻炼激情高, 对于体育锻炼的投资要比女生大。相对前两项排第三是空地占总人数的23.5%, 由于延安大学体育场地有限, 导致更多的学生选择空地进行体育锻炼。

2.1.4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特征

(表6) 结果显示, 球类运动排在第一, 所占比例为7 9.5%, 篮球足球成为我校研究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也由于场地的限制有关。排在第二位是跑步, 为39.5%。长走和健身操、舞蹈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 比例分别为36.5%和12.3%, 这两个项目是女生的最爱, 其喜爱程度大大超过男生。

2.1.5 影响我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

将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为外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结果表明外在客观因素中学习忙没有时间时间参加锻炼占主要原因, 缺乏体育场地排第二。主观因素中兴趣不大和不愿意参加占第一位, 相比之下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表8) 。

3 我校研究生余暇时间与休闲活动方式的特征分析

3.1 余暇时间休闲活动的方式与内容

我校研究生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中, 与同学朋友参加聚会是首选, 其次是个人独处, 与同伴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在休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 看电影、电视和电脑上网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阅读书报、睡觉和兼职, 参加体育锻炼排在第7位, 其重视程度都不大。在选择参加体育锻炼中女生比例比男生低30个百分点, 反映出我校研究生中男生比女生热衷于体育锻炼。目前我校研究生的余暇时间主要是用来休息娱乐、学习和兼职, 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多以静态活动为主, 其所带来的直接副作用是造成研究生缺乏运动, 导致一些“亚健康”现象出现。

3.2 影响余暇时间和休闲活动的因素

3.2.1 对我校研究生的生活作息时间的调查

我校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少和在余暇时间选择睡觉 (比例高达57.8%, 表8) 这一状况做出的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我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中, 有很多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存在。针对此问题做出的调查显示 (表9) 。生活无规律, 作息时间混乱。基本规律和不规律占96.2个百分点。

3.2.2 生活作息无规律因素

对我校研究生作息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对作息无规律的影响中个人生活习惯占总数的54.2%。只有5.6%的研究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达到7小时以上, 有21.6%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 其余72.8%的研究生每天平均睡眠在6~7小时之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我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以增强体质为主, 消遣娱乐紧跟与后, 显示出我校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目的走向的一致性。女生锻炼对减肥和健美的关注度高于男生。

(2) 我校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有63.8%的人比较缺乏体育锻炼, 26.8%的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 有4.3%的人完全不参加锻炼。女生比男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 我校部分研究生身体明显出现横向增长趋势, 尤其男生尤为明显。

(3) 我校研究生大多人选择和同学一起体育锻炼, 反映出体育锻炼在我校研究生中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健身行为, 而是集健身、社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为。在项目选择上以球类运动项目为多, 女生以健身操和长走为主, 反映出我校研究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单一, 其外在硬件设施因素制约了我校研究生选择锻炼的项目。

(4) 我校研究生余暇时间主要用到朋友同学聚会、休息和娱乐, 在休闲活动中, 体育锻炼所占的比例较少。

4.2 建议

(1) 我校研究生教育相关部门要针对研究生的锻炼情况, 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组织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 解决研究生锻炼少甚至不锻炼的现象。为科研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2) 针对我校体育场地的缺少情况, 发挥场地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尽可能的为我校研究生提供开放的锻炼场地和设施, 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价值。

(3) 在平时生活中用对自己健康有利的方式支配休闲时间, 增加平时体育锻炼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体育进入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5) .

[2]王胜超.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7) .

[3]方永亮.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4]洪晖, 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9) .

[5]乔培基.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6) .

体育活动内容特征 篇9

一、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及启示

(1) 娱乐性。当前文化传媒的发展中, 究其功能方面而言, 电视体育节目更多的是属于电视娱乐节目的范畴, 具体说来, 受众钟情于体育节目的原因, 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运动员“表演”的愉悦的感受, 出人意料的比赛过程与结局、运动员极富天赋的表现等, 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无一例外包含着娱乐观众的元素, 基于此, 电视节目应当结合体育新闻信息中的元素, 从中发掘娱乐性元素, 借助合理的表现手段, 使得受众可从中分享体育所带来的娱乐。

(2) 竞争性。作为新时期体育运动最为本质的属性, 竞技性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通过体育节目感受这一属性, 是当前电视体育节目发展的重要基础。竞技体育并不意味着“唯胜负论”, 其竞技性也不仅是人与人质量及体能方面的较量, 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参与者对自身极限的挑战, 这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对于新时期电视体育节目的制作而言, 应当有效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智慧及优势, 将体育新闻事件的竞技性通过语言优势进行极尽的展示, 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竞技性元素, 加以合适的表现, 尽最大的努力使受众恩能够从其“竞技性”中感受到视觉愉悦。

(3) 情感性。在体育运动的传播及发展中, 作为奥运会转播中电视信号制作的核心理念, “运动与情感”体现了情感性对于体育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类通用的语言, 电视体育节目中所展现的真挚情感, 不论国别、种族及地域, 总是能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

综合而言, 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较为丰富, 但是其单独的某一特点并不能构成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特性, 像国际新闻的国际性比体育节目更强, “天天向上”等其他节目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只有将这四个点视为一个整体, 实现对其的整合, 才能构成电视体育节目与众不同的特征, 这也是未来体育节目发展的方向。[1]

二、电视体育节目的传播特性及启示

(1) 从节目的编排顺序方面来看, 当前的电视体育节目传播中, 基于收视率等方面的考虑, 往往会将不被看好的节目在编排时置于次要位置, 使得当前的电视体育节目出现了以下顺序:时政新闻放第一位, 接下来是社会新闻, 最后才是体育新闻, 这点在央视新闻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看来, 因为时政新闻更具大众性和代表性, 能立刻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 现实大背景下关注时政新闻的受众群体更庞大, 其次是体育新闻的本质属性方面, 属于教育和社会文化活动, 会受到政治经济等的制约。基于此, 为了做好电视体育新闻, 应当从社会实践出发, 抓住鲜活的素材, 做好节目, 包装好节目, 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 媒体应更多地介入体育活动, 进行现场报道, 保证其实效性。

(2) 从节目的收视层面来看,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可视性, 运动参与者展现出的力量、速度、技巧及团队配合等, 才是当前受众乐意去观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原动力。另外一方面, 电视媒介加工也会形成可视性, 也就是电视体育工作者借助编排方式和视听语言等媒介手段, 结合现有的体育新闻素材, 将体育运动中没有显现出的可视性创造并展示了出来。在加工产生的可视性方面, 如CCTV5在播报完某一场NBA赛事后, 一般都会做一个“今日五佳球”的小版块, 精选当天比赛中五个最精彩的进球, 利用倒序的方式播出, 加之有力的解说词, 呈现出了电视媒介加工产生的可视性;又如NBA最前线, 结合对近段时间一些比赛的分析, 用专题的形式带领受众去探讨一些球队或体育明星的成长史等, 都是较好的创新方式, 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敢于开拓的精神。

(3) 从电视节目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来看, 因为体育运动发生在相对独立的规则场中, 与受众所处的现实联系不大, 这就使得其可远离意识形态, 但又离不开社会的支撑和人员的参与, 这就为体育节目进行信息加工创造了宽松的操作空间, 很大程度上不会触及一些政治性敏感话题。所以, 不受政治制约的部分才是其应当表现的主体内容, 这也说明了体育节目应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但同时, 体育又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如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播报, 如“谁是球王”这一节目, 将各地的乒乓球高手汇聚在一起进行切磋, 也激发了我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引导并促进了体育消费, 增进了群众体质。

(4) 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新时期的电视体育节目具有一定的外部利益, 具体而言, 其是一种来自观看过程的正面边际效应, 对的区域民族凝聚力的提高等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 当前的体育节目从功能上具有娱乐性, 但是, 其表现得外部性成分更大, 以我国的足球发展为例,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所以我们才会在2015年澳大利亚亚洲杯上热情高涨, 在首轮战胜沙特、乌兹别克时显得特别激动, 这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发扬, 这对于我国的体育及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内容特征和传播特性无疑在指导我国当前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方向, 结合世界体育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加强, 需要电视体育节目从自身的属性出发, 引导民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有效健身, 并结合其国际性的特点, 将体育新闻及赛事等的播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以此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非, 张振宇.对电视体育节目本体的再认识——从内容特征和传播特性的角度[J].新闻前哨, 2011 (07) :56-58.

体育新闻的主要特征 篇10

1983年, 美国人普利策在《世界报》上首次设置体育新闻部和专职的体育编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体育新闻也由传统的体育赛事与活动报道演变为“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一切人或事的报道”, 涉及政治、经济、商务、法律、娱乐等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 体育新闻不仅具备了一切新闻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 还逐渐呈现出自己不同于其他类型新闻的主要特征:竞争性、全球性和娱乐性。

真实性

真实性是一切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 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 不能任意扭曲事实, 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维护新闻真实性。”与一般新闻相比, 体育新闻的真实性范畴更为广阔, 它不仅包含对已然事实的客观反映, 更包括对未然事实的客观反映。

现代社会中, 严密的赛程安排已成为许多体育运动尤其是大型体育运动会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体育运动成了“未然的已然事实”, 而残酷的胜负结局更使人们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 于是预测性体育新闻应运而生。而通过对这种预测式报道的文本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这种报道虽然涉及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 但由于它们大多数是通过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竞赛各方的实力对比、心理状况等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 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

因此, 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概念, “凡是不包含逻辑矛盾的语句所指称的情况都是可能的, 可能的事物、可能的状态和可能的事件, 各种可能的事物组成可能的世界”, 而其中“所谓现实可能性就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事件和过程”。也就是说, 如果对事件进行合乎规律的评判和推测, 同时用没有逻辑矛盾的语句建构文本, 那么所表述的就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可能世界”。

这样, 合乎规律的科学预测也因此具有了现实可能性。虽然它并不等于有了实现的必然性, 毕竟体育的胜负并不完全遵循于规律, 异常性“爆冷”也是体育新闻重要的价值要素, 但却包含了“真实”这一范畴。所以, 有理由认为, 预测式体育新闻具有“真实性”, 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 而是“可能的真实”。

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共性特点, 只有迅速反映现实, 传播最新信息, 新闻才具有生命力, 而对于体育新闻更是如此。因为体育的魅力就是快速运动、变化万般。体育竞赛, 赛的就是时间。体育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在短暂的瞬间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赛场情景, 捕捉现场瞬间的形象, 作出快速反应并判断点评。在精彩纷呈而又瞬息万变的体育风云变化中, 记者需随时观察到体育界细微的变化、运动员细小的动作与表情等。只有捕捉到细节才能作出快速反应, 抓住新闻。同时, 抢发消息是时效性表现的手段之一。众多记者同时报道一件事, 发稿的速度慢了, 就会失去竞争力;哪家媒体报道晚了, 就会失去受众。

如今, 伴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 体育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在赛后抢发消息上, 在赛前、赛中亦如此, 在赛事的专题网页或者栏目中, 大量滚动式报道详细地描绘着比赛过程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直到比赛结束, 新一轮的赛后报道更是接踵而至。

竞争性

体育的主要特点是竞赛, 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现代运动竞赛充满着紧张激烈的竞争性。尹卫星同志在《中国体育界》中把体育竞争比喻为“战争”, 他说“在未来那无限的年轮里, 战争将随着精神的昌明和物质的发达愈来愈少, 人类追求安逸、追求享受的心理趋向将会把战争减小到最低限度。但是, 人的本性并不会随之改变, 体育的竞争将会代替战争, 成为没有死亡、富有人道的合理战争, 不同种族、不同国度, 无论大国小国、强民族弱民族, 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 还是其他有色人种, 都不会自愿放弃运动场上的竞争, 体育大战将笼罩全球”。奥运会便是这一“全球性战争”的有力体现。

这种激烈的“战争”, 给体育新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也使得体育新闻具备了与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等不同的特征, 那就是竞技性和竞争性。争夺激烈、变化万千的竞技性竞争给体育带来了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激烈情景, 而运动员高超的技艺, 顽强的意志, 拼搏的精神更给体育新闻提供了展示力与美的舞台。以竞争促进赶超、促进发展成为体育新闻的一大特色。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 不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 最后突出的都是体育精神:在竞争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体育新闻的竞争性就如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激烈拼搏, 场上场下都存在。不仅表现在体育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报道的过程中。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记者, 而是整个媒体采、编、发各环节都力求迅速, 并且还须配备最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在报道组织、采访、写作、传播等环节“快”字上下足工夫的同时, 各稿件的新闻视角是否独到, 独家新闻是否准确, 可读性、可视性是否很强, 写作技巧是否高超, 等等, 报道质量上要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敏感性。这都带有强烈的竞争性。

全球性

新闻具有广泛传播性。新闻的传播, 由古及今, 从口头的、手抄的、印刷的到电子的传播, 真是一日千里, 突飞猛进。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标志着传播方式的巨变, 而且也标志着传播领域的扩大, 由此及彼, 从一个地方传到四面八方、传出本洲、播向世界。

体育的全球性体现在体育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体育组织的全球性以及体育赛事的全球性上。一场精彩的足球或篮球赛,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能看懂, 都能从球场上各种技战术的变化, 从各种竞赛情境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这就是体育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 它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因素的障碍, 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身体文化。

在今天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体育竞赛风靡全世界。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竞赛几乎从未间断, 甚至有“每天都有一项国际性运动竞赛举行”的说法。伴随着这些运动竞赛的频繁举行, 各个项目、各个地区的国际性运动竞赛组织也相继成立, 反过来促进了全球性体育运动的发展。此外, 参与运动竞赛的竞技运动队, 也突破了以往由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下的运动员组成的限制, 最近几十年, 各国竞技运动代表队开始纷纷引进外援。如享誉世界的、欧洲的各种足球俱乐部, 在全世界招募运动员, 这种运动员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而自主选择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的现象, 更丰富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内容。

如前所述, 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主要是体育运动, 因此, 新闻的广泛传播性和体育的全球化决定了体育新闻具有强烈的全球性。体育新闻报道的就是这些全球性的身体符号、全球性的运动情景、全球性的竞赛过程。

娱乐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者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在人们的生活意识状态中尤其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曾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中“胞族间互相球戏, 每—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 其余的人按本胞族旁立观看, 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获胜打赌。”这说明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 专门的球类游戏和竞赛是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出现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 这种需要最容易得到实现的一种方式, 莫过于在休闲时人与人之间, 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 因为这种娱乐形式不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 只要双方说好了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就可以开始了。这种情景无论在历史上或是今天, 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可见体育活动无论参与和观赏, 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体育是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 因此, 体育新闻与娱乐是天然接近的, 它的娱乐性不仅体现在它的报道内容之中, 还体现在各种媒介手段 (如电视的特技、报纸的各种新闻体裁) 中。其娱乐性在报道中主要体现在:标题越来越新颖、通俗化;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分辨率高、清晰度好的照片大量刊登, 给受众动感的直观冲击;报道方式越来越追求故事化, 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报道与体育有关的人、事等, 轻松、活泼、愉快, 语言文字生动幽默, 情感性加重;在报道内容方面, 娱乐性强、时尚性强的体育项目报道越来越多, 如:攀岩、蹦极、挑战极限等。另外, 赛场花絮、花边新闻所在版面也在逐步加大。

综上所述, 时代在变化, 体育新闻也在变化。走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我国的新闻、体育事业朝着更加清晰的方向飞速发展, 上述的这些特征也许会趋于完善, 也许会慢慢消失, 新的特征也会逐渐萌生并形成, 这需要我们体育新闻工作者秉持与时俱进的思想, 在实践中去发现、认识、分析、掌握它们, 以促进自身工作的开展, 推进体育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威人, 《体育新闻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郝勤, 《体育新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当代体育教学基本特征探讨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大纲 教学内容

当今体育教育融发展技能、增强体质,还有育智、育心等多方面,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探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 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多元化

现代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和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和均衡发展。教学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经,课堂上提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认识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注意到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从目标层次上,强调注重教学中要以健康第一,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 教学大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根据健康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大纲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即在全国统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特点编制地方性的大纲。

地方性的大纲是对统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补充和完善,这些大纲兼有针对性、指导性、适用性和灵活性这些特点,同时又不失去权威。

3.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指导这场改革的思想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今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树立崭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要适应当今教育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大、中、小学校教材内容的衔接,各阶段教材的选择要有明显的年龄、心理特征,要有递进和层次特点;二是教材内容要有弹性和可变性,要体现区域性和文化特点;三是注意吸收社会最需要、最受欢迎、最存在价值的体育锻炼手段进入课堂,使学校体育具有时代特征。

4. 教法运用的综合性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现代的体育教育应用了系统论的观点,并且表现出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由于教学目示的多元性,必然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现代教学方法在选用上,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学内容也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又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必须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教学方法选择的综合性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5. 教学评价的参照性

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是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趋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考查知识,也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有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大量地运用准则参与评价,这种评价将学生的成绩与事先制定好的目标和标准进行比较,既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按提高的幅度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改变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学习评价具有导向作用,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所以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是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6. 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合作性

现代体育教学倡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领导和指挥,而更多的是起着指导与帮助这样一种角色作用。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能动存在,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其内部,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加过多、过死的限制,学生往往通过自学、自练、自律、创造性地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

新颖的师生关系不仅克服了过去刻板式的管制学生的不良做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

7. 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正向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地遵循这一教学方式。单纯以传授知识、技术为己任的体育教学理应被理论、方法、技术的综合性体育课所替代。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将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结束语

以上几方面是探讨当今体育教学特征的认识与感受,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也随之不断会发生改变。

探讨学校体育的时代变化,把握体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开设出、构建好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与课堂教学,这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并要解决好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洁,宋文利. 体育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体育田径竞赛特征解析 篇12

竞赛特征指的是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赛制特点的征象和标志。它主要包括了赛制的一般特征, 以及赛制对运动员有所影响的技能 (技战术) 特征、体能特征和心理特征。由此, 我们可以将田径赛事特征定义为: 在田径比赛中表现出的田径赛制特点的征象和标志。

1.1、目的和时序的异同

田径竞赛和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但是,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而竞技的直接目的则是使运动员通过训练将竞技能力得以表现并转化为运动成绩。从时序上看, 训练和竞赛是人们为达到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这一目的所形成的两个不同阶段。一般来说, 训练阶段在前, 竞赛阶段在后, 这两个阶段后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一个周期的结束同时就是新的周期的开始。

1.2、竞赛过程及结果的随机

田径竞赛的全过程充满着动态变化, 而且这些变化常常是事先难以预料的, 尤其是双方同时出场的田径项目, 如长跑比赛中, 运动员会根据场上的具体变化采取相应的技战术策略抑制或打乱对手的比赛节奏, 而这些战术的运用是否有效, 也是难以确定, 给比赛的结果增加了很大的悬念, 使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1.3、对抗的激烈性

田径竞赛是运动成绩评定和比较的方式。运动成绩是比赛的结果。造成现代田径竞赛对抗激烈的原因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情报收集的完善, 任何提高成绩的方法都难以成为秘密, 先进的训练方法都会很快得到推广, 这都是信息化时代的推广造成的;其次是科学训练的程度有了质的变化, 有些项目中, 过去被称为人类“极限”的成绩接连被打破, 如100m比赛, 在连续打破纪录之后, 博尔特在2009年德国田径锦标赛上将此项纪录逼进了9秒58, 实为惊叹;第三, 现代运动竞赛的社会功能所带来的效益巨大;运动员, 教练员如果竞赛中获胜, 可望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和殊荣, 如我们所熟知的“翔飞人”刘翔和他的师傅孙海平就是典型的例子。

2、田径竞赛项目特征

在深入了解田径竞赛特征之前, 我们需要对田径比赛的内容进行考究, 将其作为参照, 科学地进行归纳。

田径竞赛运动项目, 分为竞走, 跑, 跳跃, 投掷以及由跑, 跳, 投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5类。作为古老而又现代的体育项目, 田径比赛一直深受广大体育群众关注, 主要是因为田径比赛有别于其他各类比赛, 表现出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场面盛大, 竞技观赏性强。

2.1、径赛类

走, 跑类田径项目是以时间计量的径赛项目, 是在田径比赛规则限定的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取得名次和成绩。包括场地竞走, 公路竞走, 短距离跑, 中距离跑, 长距离跑, 超长距离跑。这些项目的特征有

(1) 运动的周期性。

竞走与普通走一样, 同样是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跑是人体水平位移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是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 蹬与摆相结合的周期性运动。无论是短跑, 跨栏跑, 还是中距离跑, 长距离跑, 超长距离跑, 跑的项目运动形式单一, 整个过程中一直重复相同的的动作, 也是属于周期性运动。

(2) 体能极限性。

走、跑所有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在一定的距离内, 充分或极限地动用自身的能量, 以最快的速度, 最短的时间走, 跑完全程。无论是短跑类项目, 还是长距离项目, 其对体能的要求十分高。如100M, 200M, 400M, 跨栏项目及中短距离等项目, 在比赛过程中, 这些项目对身体运动素质的要求极高, 有别于田径以外的其他运动类项目。而那些长距离走, 奔跑的项目更是需要运动员承受高负荷的量长时间维持耐力运动, 对心血管机能, 体能的要求更大, 需要这方面的机能摄氧, 利用氧, 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2.2、投掷类

投类项目是以距离计量确定比赛成绩的田赛类项目, 是在规则限定的范围内, 以器械投掷的远度来衡量成绩。主要包括铅球, 铁饼, 链球, 标枪项目。这类田径项目的特征有与田径以外其他项目不同, 这类项目是快速力量与技巧的结合运动。根据物理学定律, 物体被抛出去后, 只受自身重力及运动轨迹的影响。只有获得适宜的水平速度和出手角度, 物体运动的水平距离才会更远。由于人的能力有限, 运动员只有在最后用力前通过各种运动方式增加运动距离。所以, 我们在观看投掷项目的时候总可以看到, 运动员为了增加器械的出手速度和角度, 采用各种旋转或助跑加速等方式。

2.3、跳跃类

(1) 跳远。

顾名思义, 跳远是以人体腾越的最大水平距离计量运动成绩的田径比赛, 包括跳远和三级跳远。

跳远的关键环节在于起跳, 起跳技术涉及到助跑速度和腾起角度。实践证明, 跳远成绩与助跑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助跑速度直接影响着起跳腾空后的速度, 由于腾空后人体只受重力的作用, 其运动轨迹呈抛物线, 腾空后起跳速度的水平分量和腾起角度决定了跳远的成绩;三级跳远整个过程中单足跳, 跨步跳及跳跃这三个阶段均为抛物线运动, 其运动轨迹, 跳跃距离除了受助跑速度和腾起角度的影响, 还受三跳的水平速度、角度分量影响。

(2) 跳高。

跳高项目是通过曲线加速助跑, 获得一定的离心力, 同时增加垂直起跳速度摆脱地球引力纵向起跳过杆, 跳跃中的垂直速度在起跳中获得的。在起跳脚着地支撑后, 给地面以巨大的压力, 这时身体重心在支撑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同时适宜弯曲髋, 膝, 踝等关节形成压缩弹簧似的缓冲结构。在缓冲中充分利用保持下来的水平速度, 并在不断变化着的支撑反作用力的作用下, 使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持续地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 水平速度有所减小, 垂直速度逐渐增大, 其在跳高成绩影响因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3、田径竞赛规则特征

3.1、国际化

这里的国际化是指田径场地、器材以及相关配套的硬件设施与竞赛的组织、规则、裁判工作方针、工作程序等软件条件均应达到国际水准, 符合举办大型田径比赛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并且对竞赛各项目中硬件设施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3.2、现代化

对裁判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器械而言。公正、准确、迅速, 既是对裁判员和裁判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评价田径竞赛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这种目的, 规则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规定在不同类别的竞赛中需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3.3、场地的现代化

场地的现代化是以塑胶跑道代替煤渣跑道为标志, 它减少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干扰。田径场的设计、场地的布局等方面的合理化, 既为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又利于裁判工作的正常、便利进行, 大大提高了比赛的效率。

3.4、规范化

规范化是指整个裁判工作应达到一定的标准, 符合一定的规范。我们认为, 裁判工作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裁判服装、标志和进出场程序规范;二是裁判员配备规范;三是裁判员工作程序规范;四是兴奋剂检查和资格审查规范。现在规则对其都有一定的要求。规则的发展、运动技术的发展、新增比赛项目数、观众观看比赛的需要层次会越来越高, 这对裁判员的适应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田径运动教程.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6.

[2]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5.

上一篇:断指再植病人的护理下一篇:构建不一样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