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践活动(共12篇)
体育实践活动 篇1
《纲要》明确规定,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 户外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 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与发展, 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 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一、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环境
根据幼儿园场地特点, 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户外活动区域: 区域一场地比较宽阔, 定为跑跳区, 设置了滚铁环、跨栏、踩高跷、木翘跑、跳绳等;区域二场地比较复杂, 我们把它定为综合活动区, 在草坪上我们设置了羽毛球、走大鞋, 在楼梯下设置了乒乓球, 在道路上设置了呼啦圈、跳竹竿、滚铁环、推小车等; 区域三是为平衡区, 有爬竹竿、走梅花桩、玩竹梯、过小河等; 区域四是塑胶跑道和平坦的操场, 设置了钻爬区和跳跃区, 在塑胶跑道上设置高低不一的山洞、草地, 让幼儿练习钻、爬动作, 在操场边的树上系上各色瓶子头饰, 练习纵跳触物等活动, 在宽广的操场上则安排跳皮筋、跳绳。区域五安排了车辆区和球类区; 区域六是投掷区。在这些活动区域里, 孩子们根据自己能力、需求, 自由选择区域、同伴、材料, 在自主游戏、自主运动中, 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二、提供科学合理的活动器材
1. 根据幼儿活动兴趣提供材料。活动中的材料色彩鲜艳、器材新颖或有声响, 都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新鲜有趣的材料常常能吸引他们积极地尝试一番, 仔细琢磨这些器材的玩法, 我们充分考虑到这点, 如我们为小班孩子准备了小动物拉车, 将皮鞋盒盖取下, 画出小动物的头像, 竖起用双面胶贴在皮鞋盒的侧面, 在小动物头像的下方系一根绳子, 幼儿将各种物品装在“小动物拉车”内运输, 增加走和跑的兴趣, 其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动物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幼儿, 每次活动总是人流不断。
2. 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提供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其体育动作发展目标不同, 因此, 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大中小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 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为小班应多提供一些活动技能易于掌握、模仿性强、数量充足, 能促进其平衡、走、跑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 为中班提供能促进其身体协调发展的、发展钻、爬动作能力的活动材料; 给大班幼儿我们提供的则是动作技能高、能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要、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追逐、躲闪技能、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材料。
3. 根据幼儿的能力层次投放器材。孩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 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因此, 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在平衡区走竹梯活动中, 我们提供长短不一的竹梯, 竹梯的摆放也是各有不同, 有的平放于地面, 有的一头架在轮胎上, 有的两头都被架高,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玩过平坦的竹梯后挑战架起的竹梯, 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 能力弱的幼儿有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增强了自信, 而能力强的幼儿获得了挑战自我的机会, 维持了对活动的兴趣, 他们都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发展。
4. 根据各活动区功能需要配置活动器材。户外区域活动, 这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 因而在活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的体育活动。我们根据场地特点划分了一定的活动区域。有: 钻爬区、投掷区、跑跳区、平衡区、自由活动区等。因此, 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依据这些不同区域的特点, 有选择地投放。在投掷区, 有飞盘、沙包等用来练习掷远, 有飞镖配“怪兽”、纸球配雪碧瓶的保龄球、套圈配雪碧瓶等用来练习掷准。在钻爬区, 练习钻的器材有钻圈、“山洞”、滚桶等, 练习爬的器材有软垫、爬网、攀岩等, 不同的器材可以练习不同的钻爬动作。在平衡区, 有独木桥、跷跷板、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供幼儿练习平衡。
三、组织形式灵活有效
1. 班级轮换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依次轮换到各个区域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模式, 它更注重有目的地使幼儿熟悉活动区域的场地和器材, 形成区域活动的常规。这是区域体育活动开始阶段的主要形式。每周轮换一个区域, 两位老师跟着孩子进行观察、指导。活动前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场地、材料, 了解区域设置、材料摆放等要求, 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负责搬运。在搬运过程中, 要让孩子明确自己区域中到底有哪些材料、放在什么地方以及搬运的时候自己怎样注意安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幼儿遵守各个区域的规则, 活动结束要将材料搬进去放到原地。
2. 班级间混合活动。在教师和幼儿熟悉了各区域, 初步形成了区域运动常规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把邻近的两个班级混合在一起活动, 每周混合玩两个区域: 相邻两个班的老师分别带领一半孩子进入相近相同的两个区域, 使每个区域有两个不同班级的孩子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从一个区域换到另一区域, 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界限, 扩大了孩子的交往范围, 但是各班的孩子依然处在各班老师的关注下, 胆小的孩子依然能得到自己老师的庇护, 在心理上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3. 年级同龄共同活动。有了和邻近班级混合活动的经验, 我们组织开展年级同龄共同活动, 进一步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界限, 使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和器材更广、活动兴趣更高、各班级的幼儿和教师交往机会更多的一种活动模式。各班两位老师分别带领一半幼儿进入相距较远的两个区域, 同时鼓励幼儿结伴到邻近的区域中玩。对于不敢去其他区域中玩的幼儿, 老师就用语言进行引导, 或者请胆子大的孩子与胆子小的幼儿一起去。对于去的幼儿, 我们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多次下来, 幼儿的胆子大了, 能够自己去其他的几个区域中玩了, 去的次数也多了。
4. 混龄活动。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在各个区域活动的一种模式。它能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情感、经验的交往, 提供个性社会化的机会, 弥补其他活动的缺失。我们首先组织大班的孩子讨论: 在带弟弟妹妹时要注意些什么? 带弟弟妹妹玩什么? 他不会玩、不愿玩怎么办?……接着让两个不同年龄班的孩子们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伙伴, 自主选择区域进行锻炼, 自由交往, 共同合作。这种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幼儿共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年长与年幼的孩子之间互相关爱, 互相帮助, 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精神上的“渗透作用”, 为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变“统一活动”为“分区活动”, 变“模仿学习”为“探索学习”, 便“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自主运动的空间, 在与环境中的人或物互动过程中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使身心得到活泼健康的发展, 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体育实践活动 篇2
我们的对接单位温州市羽毛球协会与李公司一起举办了暑期羽毛球夏令营的培训班活动,我们被安排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这让我们感到自豪与高兴.7月8 日是夏令营的开营仪式,我们被分为4个小组,主要的任务是收取学员们的保险费并发放学员证给小朋友.我和其他组员到了球馆以后就开始了志愿者工作,贴海报引导家长到指定的组别缴纳保险费,登记小孩子的身份证,维持缴费秩序.这些工作都需要很好的耐心和好的态度,从这次活动中我接触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从8号开始我们实践队队员就轮流到羽毛球馆进行志愿者工作,我们的任务是:布置夏令营训练的场地,维持训练区域场地的秩序,避免学员的受伤,这些都需要很好的耐性和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状况,家长会进入训练区和自己小孩子打球,这都要我们去善意地提醒他们.二游泳培训基地志愿者活动
7月9日我被分配到了游泳培训基地进行志愿者活动,与先前的羽毛球馆志愿者活动一样需要对训练基地的秩序进行维护,同时要把不同时段的学员带到教练处.在经过半天志愿者的工作后感受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里没有的感受,从中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体育事业快乐.三发放体育调查问卷
我们另一项议程就是调查了解市民自我体育意识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建立情况,并进行体育健康的宣传.7月14日我其他3为队员被分派到温州市五马街和中山公园发放调查问卷,我们面临很多挑战,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很乐意帮你填,有的人很冷漠,还有的以各种理由推脱,这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碰壁的情况后依然要树立信心,不在乎每个人感受才会在下一份问卷时收获微笑.四羽毛球给我实习加彩
本次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羽毛球这项运动来开展的,主要是一群热爱羽毛球的人组成的队伍,所以我们实践队在实践过程中也增加了羽毛球比赛和技术交流的环节.我们实践队分成两组以团体赛的形式进行对抗,在比赛中我们体会到了羽毛球这项运动的魅力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增进了实践队员之间的友谊,羽球会友.比赛采取了21分制,我被安排打男双,由于配合问题在一开始总是丢分,但是随后还是拿下了比赛,在比赛中我感受到了羽毛球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六社会实践心得
二十五天的社会实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对于我来讲的确是宝贵的五天。在这五天中我所见、所闻、所感悟到的东西远非在学校里能够学到的。我清楚地知道,在校大学生很大程度上缺乏的是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本次实践活动我的确增长了能力和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也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要想在社会的大潮中走得更久远,克服缺点是必要的。然而,眼下的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则是首要认真对待的。
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3
一、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结构形式
一般来讲,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预先排定的活动项目,由体育委员负责组织开展活动。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安排,易于组织管理,不足之处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并且有一定的强制性,易使部分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显然,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改革。
二、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背景和内涵
我们知道,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加以考虑。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多种多样,他们对这些项目的兴趣可以说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如何使学生爱“青菜”得“青菜”,喜“萝卜”得“萝卜”呢?我从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启发,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设立兴趣小组。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兴趣式”)。
“兴趣式”的具体内涵是:每个活动项目独立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如乒乓组、篮球组、象棋组等等,由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兴趣式”的理论基础是: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活动质量,能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及独创性的充分发展。“兴趣式”的实施方法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2~3个兴趣小组,根据教师设置的课外活动表,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觉从事活动。
三、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成效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觉得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活动模式有明显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学生良好兴趣的形成。参加哪个兴趣小组,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供学生选择;一段时间后,若由于兴趣不再,或成绩不显著等原因,要求退出另换别组,则也能在教师规定时间内统一调动,避免强制学生参加活动。二是有利于培养体育小骨干,组长的产生最初可以是教师指定,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小组长组织活动效果好的可以连任,但是如果活动搞得不理想,不合大多数组员的意见,则可以由学生进行重新选择,由此让学生增加竞争意识,力争上进,因而加强了学生骨干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专项的发展,学生从事活动的项目相对集中,必然导致项目活动时间的增多,因而易提高质量,易出成绩,由此必然有利于学校组织运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四是推动了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女生相对于男生体育体育成绩差,活动积极性低,因而部分女生以往的课外锻炼,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兴趣式”本身就是因有兴趣而参加活动,因而增强了女生参加活动的信心,提高了活动质量。五是有利于小学生活动能力的提高。由于兴趣组的成员有一定的年龄差异,因而那些年龄小的学生在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的带领下,能够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六是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篮球技术的时候,正确运用“字诀”来总结出技术要点,这对学生尽快掌握、熟练技术动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要点可以用四个字指导学生:“蹬、伸、翻、拨”。蹬,传球时,持球垂肘,后脚蹬地,使身体重心前移,要求学生根据传球距离的远近来决定蹬地力度的大小;伸,在身体重心前倾的同时,上臂迅速向传球方向伸直,传球距离近,伸臂幅度小一些,传球距离远,就加大蹬地力度,伸臂动作幅度大并协同腰腹用力;翻,手腕由下向上转动,再由内向外翻转,拇指用力下压,手腕前屈成急促的抖腕动作;拨,最后用食、中指用力弹拨将球传出去。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字:“迎、引”。无论传球还是接球,都不能机械地分解动作,而是要一气呵成连贯完成。特别是女同学,要帮助她们克服心理上的胆怯情绪,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安排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阳光体育运动,实践研究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步很晚, 与美国相比晚了几十年之多。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尽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阳关体育业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 但阳关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基础, 与我国整体的体育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国家法律制度密切相关, 现阶段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既有公众对体育教育领域的认识和参与不够, 企业和媒体的参与不足, 也有组织内部能力不强, 缺乏行业支持, 大多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人才和资金的匮乏。面对巨大的社会多元需求, 体育事业不能等待了, 需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往前赶。有研究表明, 最近20多年中国很多小学生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当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质普遍存在软、硬、笨、晕状况;运动能力、体育学习能力、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都在持续下降;中学生近视率高达71%, 保护眼睛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学校和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 重营养、轻锻炼, 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 基础体育教育缺失, 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淡薄, 缺乏良好地锻炼习惯。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大家开展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 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促进广大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舆论宣传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必然会导致国家某方面公共政策调控失灵, 导致社会分化、金钱拜物教和社会道德体系紊乱等社会问题的产生。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现状、体质普遍下降、责任感等意识行为的缺失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方方面面的努力, 并为青少年提供可以改观的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也是进行社会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弥补。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把青少年体育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这一任务迫在眉睫。通过调查发现,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 农村小学基本上做到了全面覆盖, 学生响应积极。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 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基本保证, 也是“阳光体育”工作的内容之一。要开展“阳光体育”必须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我们对近20所农村小学体育课的调查情况来看, 体育课占用现象普遍, 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留于形式。
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
国家倡议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无疑是对的, 初衷无疑是好的, 以“用心良苦”比喻似乎不为过。这政策虽好, 但落实起来难度重重, 问题在哪?是“说者”原本就是这么一说, 并不需要下面执行?还是说者有心, 但管理起来力不从心?要不, 问题就出在制定政策上, 此政策只是一理论上的好政策, 根本就无法理论结合实际?其实, 无非逃脱不了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宿命。“阳光体育”的政策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至少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是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保障, 也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的每天锻炼1小时时间保证的最好方法。但如此好的政策经过应试教育的层层消解, 所得效果大打折扣。大部分学校出于应付检查目的, 把实施方案、锻炼内容变成文字上墙, 但在管理上不落实、不检查, 课间时间照占不误。基本上是口号喊在嘴上, 计划写在纸上, 标语挂在墙上, 只是在体育课教学、舆论宣传外, 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上应付形式, 走走过场, 真正落实“阳光体育”工作的少之又少。好多学生家长不知道什么是“阳光体育”, 我们周边省市的部分重点学校也没有把“阳光体育”列入课表计划。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只有1小部分农村小学、中学将“阳光体育”工作列入课外活动课表计划, 我们发现每天锻炼1小时的大学生最高只有14.31%, 中学生只有21.14%, 农村小学生只有27.67%。每天锻炼半小时的大学生最高只有17.38%, 中学生最高只有23.5%, 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诸多被访谈的领导、教师认为,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 究其深层原因, 是因为多少年来应试教育中“升学教育”的铁律对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支配性力量, 几乎是无可抗拒的。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最重要的指标是升学率、成绩排名和就业率的高低。应试教育以外的东西包括学校体育就难免出现“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地位。
3 阳光体育运动的史例渊源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欲文明其精神, 先自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的精神正是“阳关体育”运动的精髓。“阳关体育”是一种高尚的和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事业, 是提高青少年素质, 培养青少年社会公德、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与国家创始人毛泽东的思想不谋而合。为了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毛泽东学生时代无所不用其极, 而且体现“蛮拙”二字。在长沙读书时, 他曾融合八段锦、体操、拳击各种运动之长, 创造了一种“六段运动”, 包括手、足、躯干、头部的活动, 还有打击和跳跃的动作。他坚持一日数练, 长年不辍。此外, 还有冷水浴、风浴、雨浴, 甚至雪浴。人们常看到他经常赤着上身在风雨之中跑跳蹬跃。爬山、野游和露宿更是他乐于实行的锻炼方法。毛泽东最喜次的健身运动是游泳, 从少年时代“中流击水”于湘江, 到晚年以70高龄“闲庭信步”于长江, 终生不改其乐。毛泽东的做法也进一步印证了“阳关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只有坚强的身体, 才能有坚定的意志, 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服务经济建设、道德体系建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 组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加强组织领导。国家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 制定具体的措施, 组织本地、本单位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实际上,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领导、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 影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主要因素一是无人组织, 领导不重视;二是课间被占用;三是场地不够;四是经费无保障。究其原因, 一方面, 开展“阳光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和经费保障一直是断炊缺粮状态, 需要学校自想办法, 自筹经费, 这也无形中导致领导不重视。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业余体育训练、校内外体育竞赛等工作, 又要完成科研与教学建设工作, 工作量大、任务繁杂;学校又缺乏合理的对体育教师绩效评定和职称评定体系, 体育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认可,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调查发现, 在“阳光体育”的日常实施过程中和认识上, 功利性思想严重, 只把“阳光体育”工作停留在表面, 日常工作只做简单安排, 不逐一落实检查。阳光体育运动管理者、组织者既不尽心也不尽力,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不多;学生则是被动参与, 敷衍了事, 两个层面都存在应付之嫌。“阳光体育”成为“口号”, 真正的意义被忽视和弱化。
5 阳光体育运动教材搭配要科学
一是要符合小学生阶段的生理机能。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生理机能规律, 对课程进行适当安排, 无论从密度上、运动量上、难易程度上, 都应该严格把关, 注意年级阶段强弱的适当安排, 确保农村小学生一堂课的生理负荷正常运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具体安排要呈现正常的曲线变化。二是要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的心理、思想有了一的稳定性、选择性、目的性、自主性, 他们对自己“乐”做的事情能够坚持完成。事实上, “阳光体育”运动是深受广大农村小学生的欢迎的, 关键是防止兴趣的消解, 防止阳光体育运动的随意化与松散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适应他们活泼、兴趣这一特点, 引导他们将这一活动做到规范化, 常态化, 做到尽善尽美。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做到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三是选择的内容要全面。“阳光体育”运动教材的选用、搭配要使学生的全身各个部位、器官系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搭配上要考虑到上下肢的合理协调, 力理、灵敏、身体素质的调配。如果上肢安排了锻炼的内容, 也要对下肢安排一些项目;若在身体素质上安排了力量的训练也要夹杂一些灵敏、技巧方面的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6 结语
体育实践活动 篇5
摘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是保证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不断上升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应该“因势而变”,以新的形式、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倾向,是保证课余体育活动实效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关键词:社团模式;学生;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不足,这种现象固然有客观成因,如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的问题,没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不足等;也有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的问题,由于课业负担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忽视师资、场地、器材的建设等,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对学生缺乏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课余生活内容多了,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机、上网聊天等等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如这些,只要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课余体育社团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社团的个人愿望和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学生还是愿意挤时间参加体育社团的。
一、开展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学生对体育社团比较感兴趣,并且愿意与兴趣相同的同学参加活动,因此,采用社团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活动平台,学生就容易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而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相符合的,也有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结合现时期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倾向,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对于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所以用学生社团模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切实可行的。
二、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四点做法
1、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组建社团。以社团模式开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就是把对某个运动项目具有兴趣倾向的学生自愿组成一个集体,按照社团的要求来开展群体活动,使社团成员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在我校开展社团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拟定要成立的体育社团,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组织学生报名参加社团活动。由于每个社团都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因此社团内部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亲和力,同学们通过社团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共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个人爱好,完善自我,从而使社团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逐步增强。
2、以学生自治为原则培养社团干部。学生自治是社团活动的基本机制,关键在于社团干部的自治自理和自主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养和引导,放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对他们多鼓励少责备,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载体,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我校在筹备开展体育社团时,高度重视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对社团的首批负责人,我们在学生中选拔在某个运动项目有特长、又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担任社团的组织者,同时规定社团的组织者作为各社团的首届负责人,以后各社团的负责人由社团选举产生。对确定的社团组织者我们进行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培训,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使这些同学在社团成立以后能够自主开展社团工作,并对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成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全面客观的审视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社团一个准确的定位,结合上级的政策性文件和本校的实际,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团工作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和激发社团活力的重要保障。在完善社团制度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和贯彻上。通过建立“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活动”、“优秀社团干部”等评比表彰机制,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形成鲜明的导向,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通过实践,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
4、以和谐为目标调配活动资源。要引导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同时,要鼓励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做到特色出人才、特色出效益,通过创新增强社团的凝聚力,达到营造和谐社团的目的。另外要积极培养社团成员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声誉意识,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科学地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人才。
(二)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成效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良性发展的蓬勃景象。
1、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健身性、娱乐性活动来放松紧张的精神,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体质,调整生活节奏,陶冶个人情操,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的运动场、校园各个角落都是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欢乐天地。好多同学都深有感触的说:“现在一天不参加社团活动,就感觉心中空荡荡的”。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而且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另外,学生在参加社团专项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为以后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运动苗子的发现与培养。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挖掘和发现了一批有运动天赋的体育人才。
三、体育社团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活动课的实践,不但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掌握了许多体育游戏的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通过小型体育比赛,了解自己在身体素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自己要保持和努力的方向。学生们也在活动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体育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体育课的体育活动,开始走进专业体育社团去更深入的学习体育专业知识。
2.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每学期的小型体育竞赛的开展使体育教师感到了压力。因为比赛成绩不但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态度的检验。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和学生交流。社团训练中也要求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总结思考,找到技术突破口。例如:阳光伙伴社团中两人三足比赛,要想获胜就得跑得快。怎样跑得快呢?解决技术问题(默契和跑的节奏)。怎样解决呢?听节奏先由踏步到小步,由小步到大步,再由走到跑地练习。这些是教材没有的,必须教师自己总结。在这个总结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积累,会使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专业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3.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和体育习惯的促进
学校内开展多种多样体育社团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和环境,并且将这种氛围辐射到了家庭和社会。我校12月的小型体育竞赛是跳绳,开幕式中跳绳社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学生们就利用一切时间练习跳绳,争取加入跳绳社团,除了课堂上,还有清晨的操场上,课间的楼道里,小区内„„学生的认真态度也吸引的家长,他们也十分关心孩子的锻炼效果,纷纷打电话来咨询,“跳多少个可以打破记录?什么时间比赛?跳绳有没有什么窍门?能否来观看比赛?现在,怕体育活动影响学习成绩,而阻止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家长越来越少,要求并支持孩子加入体育体育社团的家长越来越多。
小小社团蕴含着大智慧,要把社团活动搞好,还需要我们不断开扩眼界,不断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未知。
参考文献:
体育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 大课间 体育活动 实践
一、前言
进行“大课间”活动课题实验,是清潭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立足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多层次地实施综合教育管理的过程;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特色扬校”的治校思路的具体体现。大课间活动唤起了全体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引导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构想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我们立足于清潭中学的实际情况,将“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体育活动中,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定位成“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寓促质益智、辅德、育美、娱乐于活动之中。“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健康身体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内容构成
1.以体育课为载体,开展主题校本教研。2.加强清中体育社团建设。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节。4.对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实施。在设计上注意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二是坚持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三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四是活动内容与季节变化相结合。
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实践
(一)成立课题的管理组织,完善场地设施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体艺组全体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制订了研究计划,明确了人员分工。
(二)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探索活动方法
1.创编活动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活动的内容分为晴天和阴雨天两类。天晴时为花样跳绳、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室外项目,阴雨天为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室内项目。
2.制定活动规则。在大课间活动中,要想让学生都动起来,且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活动规则:①划分活动区域。课题组老师认真分析各班自主选择项目的特点和场地要求,并根据我校实际的场地情况,进行了整体的协调和安排。②制定活动安排表。要組织好大课间活动,必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准备工作做细。③统一口令和指挥。大课间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由统一口令指挥进行的,我们把指挥口令按提前设计好的时间及进程录音,到时播放,不但便于检查,还有效控制了活动时间。④制定有关制度。建立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天由蹲点行政负责对所辖班级进行考核,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一学期进行一次大课间活动示范班级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并予以表彰;在每天考核中,班主任未能及时到场,或者班级未能按计划进行活动,扣相应的班级管理分。体育老师要按分工做好巡回指导督查工作。除以上的各项安排外,还逐步建立起与之相互配套的检查、监督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评比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关于大课间活动的要求和规定》、《大课间考核制度》等。⑤学校制定好学生大课间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立各年级各班的特色,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
(三)加强大课间活动管理,提高活动质量。
1.纳入学校制度。我校在课题实施研究之初,就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同课外活动一起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排入作息时间表,同时纳入对学校教育整体工作评估,不断加大评估的权重,纳入对班级考核的条件之一,制定评估量化标准,由于这些制度保障,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了实处。
2.落实管理职责。我校大课间管理实行三级负责制。①领导负责制:我校大课间活动实行校长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的重视程度。②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责任是认真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③体育教师负责制: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内容安排须符合季节特点,乐曲的选择须符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3.开展活动评价。分别对学生和班级、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领导抽查、体育教师检查、值日生检查。
四、两年实践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两年实践的显著成效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风和学校的校风。大课间开展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校风、学风、班风有了很大的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以体促质、以体育美、以体辅德的目的得到了体现。
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中枢得到了积极性的休息,从而提高了室内课的学习效果。
3.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大课间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整体配合能力。
4.发扬了学校的校本精神。大课间活动活跃了学校的气氛,扭转了沉闷的教学局面,学生在玩中锻炼身体,愉悦心身;在玩中融洽师生关系,领悟做人道理;在玩中活跃思想,放松身体,调节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两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宣传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
2.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实现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应做到大课间活动安排合理到位,活而不乱,项目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
3.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体现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篇7
一、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 快乐主题, 以生为本
我们提出了“快乐大课间”的主题思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顺从了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有东西可玩, 有时间去玩, 让学生玩得更生动活泼, 更有教育意义, 学生的自主性就越明显。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的, 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本性, 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促进能力发展的训练要随不同的能力而变化。我们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成立了大课间活动协调委员会, 把大课间的组织工作交给学生, 教师只做协调点拨工作。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 体验成功, 体验快乐。
(二) 优化方案, 突出特色
我们坚持了五个原则。一是全体参与原则。师生全体参加, 充分发挥大家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互相激励, 做到人人锻炼, 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形成在普及与提高基础上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季节的变化, 合理地恰当地安排大课间活动内容及活动量, 保证时间的同时也不超时, 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三是教育性原则。大课间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 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谅互爱, 团结协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 寓学于乐、寓练于乐。四是创造性原则。经常进行同样的活动, 学生会厌烦, 会失去兴趣, 其锻炼价值也会降低。只有不断地翻新, 不断地发展, 活动才会有生命力。五是实效性原则。能否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 能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的开展不能留于形式, 更要讲究实效, 最后的评价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
(三) 精心编排, 科学实施
科学的组织实施是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活动中, 我们注重组织方式灵活多样, 采取跑步或体操、自编国学武术操、集体兔子舞、放松—手语舞等多种活动形式, 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 又兼顾了中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活动以《运动员进行曲》作为入场的音乐, 学生们在激昂有力的进行曲中, 迅速站好队, 进入准备状态。具体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即跑步10分钟 (夏季调整为做中学生广播体操和自编拍手操) , 自编国学武术操5分钟, 集体兔子舞5分钟, 放松—手语舞4分钟, 在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调整,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30秒, 其他各部分调整15秒。整个活动过程都在音乐的旋律下进行, 一共25分钟。主体部分结束后,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军乐声中, 整齐有序的退场。
(四) 加强协作, 科学考评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没有班主任的参与, 大课间活动全部由体育教师来组织是很难有效开展的, 因此, 我们将班主任确定为本班学生大课间活动的直接组织者、第一负责人。体育教师准确把握大课间活动的性质、要求、目的, 在大课间活动开展前, 制定详细、合理的方案。充分考虑开展项目的安排、场地的划分、器材的准备等, 协调各部分工作, 了解学生思想情况, 处理好人事关系, 突发事件, 掌握师生出勤情况等。
二、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启示
启示一:领导重视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前提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 离不开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 也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 共同合作, 才会行之有效。我校把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作为“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启示二:科学的方案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
方案是对工作目标、完成任务的措施、办法和工作步骤等做出先导性部署的书面材料。有了方案才能有条不紊地去组织实施, 工作才有针对性。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也首先要有活动方案, 只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在大课间活动实施前成立了活动方案开发任务组, 由学校领导、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组成。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设计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 突出了快乐大课间主题, 设计出的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展, 保证学生有适宜运动量, 为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三:不断创新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 才更会有生命力。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间操, 其生命力在于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 活动内容几年不更换不补充, 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 甚至失去兴趣。我们注重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校外新兴的体育运动, 让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各种优育活动源源不断地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不断充实、更新体育大课间内容, 给体育大课间活动带来生机与活力。
启示四:注重安全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保证
体育实践活动 篇8
一、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具体做法
1. 制定活动的方案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要有活动方案, 只有精心设计方案, 才能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此, 我校专门成立了阳光体育活动方案的开发小组, 由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成。首先学习相关文件, 达成共识。其次是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通过参观, 向兄弟学校学习。获取直接经验, 通过网络, 学习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先进做法, 获取间接的经验。最后是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设计开发了跳绳、踢毽、抖空竹、跳皮筋、打保龄球、轮滑队、蜈蚣走等30几个活动项目, 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强化活动的管理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出谋划策, 这样才会行之有效。
(1) 强化时间保障。时间保障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很多学校因为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削弱活动的时间, 使活动开展虎头蛇尾, 流于形式。为此, 我校通过以下措施强化时间保障:一是强化巡视督查, 由学校领导进行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在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 获取一线活动资料;三是将实际的开展情况纳入量化考核, 杜绝将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放羊”式现象的发生。
(2) 强化活动项目管理。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活动项目的选择和过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活动项目的选择, 我校通过以下两个措施:首先由体育教研组共同研发, 结合群体智慧, 拿出各班活动项目, 报学校行政会研究;二是由各班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 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活动项目, 这样就自然杜绝了活动项目选择过程中的盲目与随意。
(3) 强化活动安全管理。保证活动的安全是首要任务。为此我校采取了两项措施, 实行“双保险”:首先是将每项活动的安全事项、自我防护等, 以班会、体育课等方式告知学生, 让学生了然于心;二是强化安全责任追究, 将班主任、体育教师, 蹲点领导置于到活动中, 从而强化了对活动过程的安全管理与监控。
3. 保持活动的创新
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 我校及时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了收集, 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与建议, 并进一步完善、改正不足, 不断修改, 不断调整, 从而切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活动质量的目的。
一是根据实际, 精心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 不断充实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如贴膏药、砸蚕豆、滚铁环、斗鸡、跳房子等。学生对这些自己熟悉而又喜欢的活动尤其热衷, 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涨。
二是我校经常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人的创新潜能, 从而不断开发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从而不断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 如对已有的项目进行创新, 仅跳绳一项就有单人跳、多人跳、反向跳、螺旋跳等。同时, 有的活动, 比如跳皮筋, 则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编。
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效果非常显著。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1. 学生行为习惯变化大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现在在走廊上巡课, 各班纪律明显好于过去, 学生逃学的、进网吧的几乎为零, 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显著下降。
2. 师生精神面貌变化大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学生得到锻炼, 教师也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学生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了, 教学效果也好了, 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3. 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现在一到大课间活动, 教室里再也看不到一个学生, 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 走到阳光下。全校师生一致认为, 这种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 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也成为了我校的一大亮点。
三、对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1.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操作中, 对组织管理有较
高的要求, 怎样做到管理既“有序、有度”, 又“有趣、有效”, 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2.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项目、评价体系, 应根据学校
实际情况, 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教材, 从而为今后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3.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校性的活动类体育课, 它的活动主
要内容来源于体育课程, 是体育课所学技术技能的延续与应用, 但它的现代思想性、教育性、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独到之处, 是现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 其意义深远, 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教师深沉的思考与探究。
中职学校体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9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有文化劳动者的重任, 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基本要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和重托, 我们一贯奉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教学理念, 对中职学校体育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一、基本情况
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 其前身是为培养厂矿企业管理人才而成立的运城地区工业干校, 办学形式以短训为主, 学校未配备体育教师, 只是开展一些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更名为运城地区经济管理职工中专学校, 成人中专开始了体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2004年成立的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 是一所全日制中专学校, 学校的体育教学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 我们对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存在的问题
在不断地转型跨越, 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 结合学校实际, 结合中职学生特点, 我们卓有成效地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不得不承认, 在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中, 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育活动场地有限
学校筹建于上个世纪, 校园面积小。虽然几经改造, 教学环境已大为改观, 建有两个标准化篮球场和一个羽毛球场地的塑胶操场, 为学校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支持。但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 体育活动经费紧缺
学校靠自身的积累, 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教学环境。彰显学校特色的比较先进的教学设施投入,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至今尚欠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累加的债务, 给学校的跨越发展, 特别是体育活动带来了经费紧张的不利影响。
(三)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而言, 绝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活泼好动、精力旺盛、闲不住;绝大部分学生喜爱专业课、忽视文化基础课, 个性张扬、对表现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项目拥有浓厚的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情绪自控能力差、社会感冷漠, 个别学生自卑、孤独、不合群。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处于15-18岁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可塑性强、好奇心强、充满活力, 如果能因人施教, 仍可成为有用之才。
三、探讨与实践
面对于学校的现状, 面对于学生的实际, 面对于中职体育教育成为学生终点教育的现实, 我们在不停地探索, 不断地实践、不住地追求。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 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 强调创新理念
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其体质, 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
中职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于体育活动场地有限、体育活动经费紧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 我们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理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注重探索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的方式方法。方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 不仅能踊跃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而且成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并带动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 注重培养意识
中职学生, 由于存在着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情绪自控能力差、社会感冷漠等问题, 个别学生自卑、孤独、不合群, 会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团队精神, 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 是团队所有成员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基石。团队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所在。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 必须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必须树立极强的团队精神, 通过团队精神让人产生责任感和自豪感, 这是我们在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 力求取得实效
中职教育中的学生, 处于步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学习阶段, 中职体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有效的体育活动实践,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 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切合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了解常见体育赛事的比赛规则, 知晓常见体育赛事的程序安排, 掌握体育赛事中循环、淘汰、混合赛制的编排方法, 为组织体育活动做好铺垫。
我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 面对体育场地小、体育活动经费紧张、体育器材缺乏的现状, 在开展定点投篮、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踢毽子、跳绳、广播体操、广场舞、交谊舞、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 探索师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项目, 先后丰富和发展了袋鼠跳、三人行、背靠背接力、吹气球、投弹力球入筐、自制保龄球、隔墙接沙包、蒙眼沾鼻子、自行车慢赛等趣味项目。另外, 对体育活动有兴趣的学生, 有针对性的组建篮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等各种协会, 锻炼了身心, 展示了特长, 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 激发学生活泼的潜能, 着力培养一批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为全民健身运动培养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体育实践活动 篇10
一、巧用自然地貌,丰富活动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除了园内的环境外,在大自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特别适合幼儿开展拓展体育,我们充分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选择与利用大自然的场地,使运动环境更具挑战性,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秋后的稻田、神秘的大山、流动的小溪……处处可以作为孩子进行野趣活动的场所,无处不在诉说着野趣的奥妙,能激起孩子的参与兴趣,也能调动他们的冒险精神,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直接的影响。例如,利用安全无危险的山坡,老师们设计了攀登山坡给妈妈摘节日礼物(玫瑰花)的拓展游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和挑战自我的能力。周末,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野外生存”,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类的丛林地貌进行游戏,模拟野外生存的游戏情境,寻找食物和水,躲避危险,完成任务等。在这些自然环境里,孩子们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挑战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妙用季节特点,创新拓展内容
我们尽力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季节优势,让幼儿走向自然,充分妙用四季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养料”。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寻找春天”的体育游戏,及时捕捉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夏天到了,阳光下的水世界清凉自在。为让孩子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围绕“水”开展了一系列游戏。中大班混龄的拓展体育“打水仗”,既顺应了孩子爱玩水的天性,又促进了孩子追逐、奔跑等运动能力的提高,整个游戏过程,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游戏热情。中班开展了“清凉戏水”的拓展游戏,戏水池又成了孩子的一大乐园,他们在那里玩水嬉戏、打水仗、捕鱼。秋天来了,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了下来,有梧桐叶、枫叶、银杏叶等,教师开始尝试带领幼儿一起和落叶做各种有趣的拓展游戏。秋天还是丰收的季节,可带着孩子走向田间、地头,一起进行拓展体育活动“挖红薯”,分组挖、拔、运、抬红薯,体验劳动与运动的双重快乐。
三、借用自然气候,拓宽活动内容
温度适宜的雨天,我们开展了拓展体育活动“雨中漫步”,老师带孩子们走出教室,穿着雨衣、雨鞋在雨中奔跑、嬉戏、玩耍,接接雨滴、踩踩雨水。孩子们在雨中走和平时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孩子努力尝试保持身体平衡,充分享受在游戏中运动,在快乐中成长!晴天里,阳光下,老师们发挥创意,带领孩子们玩“影中人”的拓展体育活动,大家体验追逐影子、踩影子的快乐。冬天,如逢一场瑞雪,孩子们更会欣喜若狂。老师们精心组织的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滑雪的拓展体育活动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既提高了适应寒冷的能力,又发展了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
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拓展体育活动,能够弥补当今幼儿园崭新、规整的大型玩具,安全、平坦的塑胶操场给孩子带来的与自然脱节的弊端,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幼儿体能,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力,让幼儿在亲近自然、与自然的依存互动中体验快乐,获得终身受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晓兰.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11).
体育实践活动 篇11
育人的根本就是培养心智健康的建设者;以人为本,最基础的还是以青少年体魄与心智的健康为本。自2008年起,我校推行了每天30分钟“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且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70
“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施“大课间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竭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实验实施多年来,我们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检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最能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得到了提高,遏止了连续多年的下降趋势。学生心智水平得到提高,他们变得快乐、坚强、勇敢、乐于与人分享、乐于与人合作,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我们认为几年来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1.生本理念的体现。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转变育人的观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话,学校工作的与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身体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载体,离开身体健康谈学生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学校领导在建校之初,就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摆上了重要日程,花了很大气力,费尽心思,但是收效甚微。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积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学生身体素质还是每况愈下。学校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每天拿出30分钟设置专门的校本课程——大课间体育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以前被动的局面,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学生兴趣的源泉。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大课间课程的设立就是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参与度广,在欢乐中身体素质获得了极大提高。大课间时间,整个校园动感十足,节奏明快的音乐,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绽开欢乐的笑脸,他们在绿茵场上奔跑,在田径场上跳跃,自由、自主、自乐的运动方式,还给他们童年;大课间让他们回归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兴趣创造了这一曲旋律活泼、节奏强烈的大课间之奏鸣曲。
二、结果分析
从2004至2008届学生和2011至2015届学生各项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差值分析:形态机能方面,全校身高平均数分别为1586cm和1607cm,差值为206cm,增长率为16%;全校体重平均数分别为4697kg和4919kg,差值为222kg,增长率为889%;全校平均肺活量分别为276203mL和299642mL,差值为23439mL,增长率为16%。身体素质方面,全校立定跳远平均距离分别为1799cm和1835cm,差值为36cm,增长率为2.59%;全校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分别为64cm和845cm,差值为205cm,增长率为32%。通过近五年的“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实践,对照2004至2008届学生和2011至2015届学生,在实验后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测试中有明显差异,实验后的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效果非常显著。表明该实验对增强学生体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成效
1.调节身心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学习压力大,大量的时间让位给机械繁重的学习、家长的叮嘱、教师的训导、学校的督促以及学生本身的升学压力,让他们犹如一个即将喷射的火山,一旦发生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突然爆发。特别是初三年级的学生,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身心得到调节,使他们生理、心理得到缓解,回归他们应有的天性。大课间生逢其时,学生当然趋之若鹜。
2.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大课间课程各种活动有团体的、有个体的、有快乐的游戏活动,也有大量的体能、耐力训练。这些活动极大地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如拔河、球类比赛等,在学生体能提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
3.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课间既是一种体育课程,又是体育生活,既然是生活,那么必定是绚丽多彩的,如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因为所有体育活动都是学生参与的,有人的存在就会有各种矛盾产生。学生在活动中能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学会尊重规则,否则游戏无法继续。
四、与时俱进,展望未来
开设“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至今,虽然我校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懂得“与时俱进”的道理。回想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历程,放眼方兴未艾的前景,我们会深化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快乐大课间”多彩校园活动,谱写出以发展为节奏的伟大乐章,而且把这部乐章演奏得更加生动!
体育实践活动 篇1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对我校近年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活动状况、早操晨练活动进行归纳整理。
2. 笔者通过对国家有关体育教育的文件、文献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活动措施和方法
1. 群众体育的管理
为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我们积极探索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各项群体工作的管理过程。目前我校的群体管理, 是由校体育部与各学院学办、学生会体育部、单项运动协会的横向联系开展群体工作。体育部通过各学院学办主管体育工作的辅导员与学院领导协同开展学生的群体工作。体育部委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体育教师担任各学院体育工作辅导员, 其作用是对各学院群体活动的开展做参谋和技术指导。实践表明, 这种做法效果较好, 在实施这项工作中, 我们首先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 使其对群体工作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增强使命感, 其次, 明确体育指导员职责, 制定下学院教师工作规范, 以此推动各学院体育工作的开展。
2. 体育活动与竞赛
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是开展校园体育的重要手段, 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比赛中不但身心得到了锻炼, 而且还发展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增进了团结和友谊, 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 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所以我们一直把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作为群体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 以活动和竞赛来推动群体活动的开展。
为了有利于群体活动和比赛的开展,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改变以往只有体育部组织活动和比赛的方法, 提倡多级联办即体育部与校团委, 各单项体育协会, 各学院等单独和联合组织和办赛, 对各学院搞的体育活动体育部都给予积极的支持, 体育部发挥体育部门的职能, 引导、协助和技术指导, 形成多方办赛的局面。
(2) 吸纳社会资金, 推动群体活动的开展, 一年来我们主动走出去邀请社会公司与我们联合举办校园体育活动, 取得了双赢的较好效果, 这种办法得到学校各方面和各学院的重视和支持。
(3) 培养学生裁判, 提高比赛的质量。组织一次成功的比赛, 不但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对创建精神文明也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看到, 在紧张的比赛中, 由于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比赛的特殊条件, 也发生过不少问题。在我们学校发生问题的比赛中大部分是由裁判水平低或安排不当为诱因而发生的, 所以近几年在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和对竞赛活动组织管理的同时, 抓了培养学生裁判工作, 至今举办了田径、乒乓球、排球、网球、滑冰等裁判学习班若干次, 学生裁判对开展各学院及校级基础竞赛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裁判水平的提高, 竞赛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4) 早操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 加强组织观念, 提高身体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适应建大晨练特点。我们在大一大二年级组织统一做第八套广播体操, 在其他年级建立运动俱乐部, 以俱乐部活动带动晨练活动, 在组织上强调以集体活动为主, 体育教师早操值班、辅导、检查晨练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一部分学生认为, 出不出早操无所谓, 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不高, 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才能使我们的早操晨练活动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目前各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
综上所述, 沈建大的课外体育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体育部、校团委、各学院通力协作, 创建新模式, 探索新路子, 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思想有了显著的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不仅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更能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终身受益。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表明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有力, 其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体育实践活动】推荐阅读:
体育实践能力06-25
体育实践课教学06-13
体育实践教师心得07-26
体育与保健实践课06-22
初中体育实践教学06-29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07-01
体育实践课教学艺术08-30
实践性体育社团09-17
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09-12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