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2024-07-01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通用12篇)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1

迫于高考的压力及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等现实需要的驱动,我国高中体育课程被挤压的越来越少。即使有限的几节体育课,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将课程内容讲完,学生训练时间短,理解深刻浅。在动作和技巧方面,最多只有一个“花架子”;在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更是差之千里。因此,探索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实践途径已刻不容缓。

一、更新认识,以认识奠基础

高中学校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体育课,进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的一种普遍现象。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因为体育锻炼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广大教师必须更新对体育课的认识,尤其是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认识。透过改变观念,更新认识,使学生逐步形成体育意识,为当下和未来学生的各项发展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如在学习跑步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透过课程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首先,动作要领及规范的掌握,可以通过原地摆臂练习实现,这里不再赘述。跑步实践练习则需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而要依据学生跑步速度的快慢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跑步训练,这样分组后同组的速度不相上下,就会增加学生跑步的信心,避免了落后同学的心理落差带来的厌烦感,显然这是有利于体育意识培养的。特别是,教师要在学生的跑步训练中向学生讲述跑步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慢跑。这既符合了高中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开放形式,以形式促兴趣

学习兴趣是影响新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积极性时,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高效学习,深刻学习。高中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持久度。一是要因材施教,开展分类教学,分层教学。从大处讲,要分类。如针对男女生体质的天然差别,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教学,发挥各自的特长,调动其学习兴趣。高中男生已基本成年,身强力壮,且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争强好胜心理。因此,可以在男生间多开展对抗性运动项目的训练,如篮球,足球等,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在学生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高中女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技巧性和柔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跳绳,软式排球等,这是与女生的兴趣点和身体结构相适应的。对于分层教学,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要求其训练强度,其目的还在于保持学生的兴奋度和自信心,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要举行比赛,如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赛事在塑造体育氛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利用赛事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解放目标,以目标定方向

传统高中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通常以要求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体育技能为主,尤其是在动作要领,比赛规则,田径项目则除了以上要求外,还有一定的数据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讲过于死板,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勿论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必须考虑解放教学目标,以新的教学目标来重新确定教学的侧重点,确定教学的方向,使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如仍以跑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例,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准备、起跑、摆臂等动作的要领,并要求学生的短跑达到一定的时间标准。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学生来讲都是枯燥乏味的。首先,动作的规范性要求本身就是枯燥的,何况很多学生的跑步姿势已经成为习惯, 很难在短时间内改正,即使改正也纯粹为了测试过关。尤其是对起跑动作的要求,很多学生根本不习惯。而对于速度要求的训练,更令很多身体素质欠缺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望而生畏。尽管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但这样的指导思想又稍显空泛。所以必须确定新的教学目标。跑步对人的意志力的训练是众所周知的,而意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成功的大小,因此,将跑步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对学生意志力的训练, 使学生认识到跑步对其个人未来成就大小的影响,这对唤起学生的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深刻的作用。

四、超越追求,以追求传精神

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精神,对体育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正是对体育精神的培养,这与我国古代的尚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在讲授体育课时,要想真正的、彻底的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必须挣脱浅层的技术、动作、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育因素的羁绊,而以追求和宣扬体育精神为终极目标,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建立传扬体育精神的崇高目标,培养出新时期的尚武精神。在学习双杠、铅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时,要教育学生不要简单的认为这是一种运动,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本领,一种可以为国争光的本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可以凭此本领站在某一国际赛事的领奖台上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时,也要将针对这些项目的训练看成是自己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的训练,通过体育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向前的精神和勇气。

当然,通过对高中体育课的灵活开展实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选用合适的教材,创新教学模式等,本文讨论的也只是冰上一角。但不论通过什么途径,都要始终坚守将体育作为学生生活一部分,将体育作为保证学生健康的一部分,将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一部分。

摘要: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保证,更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这就对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方面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更新认识、开放形式、解放目标、超越追求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求窥见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体育意识,实践途径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2

悄悄的,二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而我们的暑假生活也告一段落。在为期二个月的假期生活里,09各班的同学认真积极地参与了实践与社会调查工作。今年暑假,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各班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现总结如下:

1、有的同学考虑到自身的专业特色和素质要求,选择一些健身房为实践地,虽然只进行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们却印象深刻,获益良多。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精深的专业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有的同学选择了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去实践,部分人进行了社会调查。他们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和人们所关注的国家社会时事政治热点,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表明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其中还有人关心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为家乡的建设提出很多诚恳地意见。

3、有些同学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系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4、暑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暑期社会实践已经结束了,参加实践和调查工作的一项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增添了同学们的热情,用活力和真诚完成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体育学院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3

一、实施趣味训练,促进强身健体

课外拓展训练与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同,它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广泛性特点。完成拓展训练时,学生需要集中身心,挖掘自身潜力。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小学阶段的体育拓展,应该加入游戏特点,降低复杂性与难度,侧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与意志品质,实施趣味拓展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例如:设置虚拟场景,让小学生完成“孤岛求生、冲出电网、激流勇进、翻山越岭”等拓展项目。虚拟场景的设置是为了降低拓展难度,设置合理的训练强度,又能增加训练的新颖性,从而有效贯彻阳光体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实施挑战训练,培养健康心理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现阶段的体育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需要,鼓励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体育竞技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正规化与系统化,需要基于学生年龄水平、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围绕科学的拓展训练项目,鼓励小学生锻炼身心素质,强化社会交际能力。其实,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是围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设计的,学生能通过参与拓展实践而完成训练目标,培养健康心理。

例如:完成“空中断桥”拓展训练项目,项目设计为在可晃动的两排类似秋千的器械下放置垫子,学生横越晃动的秋千,落下则为失败。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完成该项目,需要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信与勇气,在尝试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强化内心,挖掘潜力,激发正能量,才能顺利完成项目。所以实施该拓展训练项目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协作训练,强化合作能力

小学生处于智力发育和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该时期,合理的运用体育拓展训练,科学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挖掘潜力、创新实践,才能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实施合作训练体育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在协作式训练形式下完成任务,激发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有效强化学生社会技能。与一般的体育游戏相比,拓展训练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强化学生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科学设置训练项目,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项目,能有效促进学生相互理解与配合,在特定场景下,通过有效沟通完成任务。

例如:完成“盲人方阵”拓展项目时,十多个学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打结、扰乱的长绳整理好,并且拉成正方形,正方形四边站立的学生数目相等。由该项目的规则可以看出,完成该游戏需要学生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充分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人想法,沉着冷静,在嘈杂的环境中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顺利完成训练项目。所以,通过完成“盲人方阵”拓展训练项目,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升了学生社会技能。

四、实施益智训练,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拓展训练的训练思想与目的,将拓展训练划分为心理素质拓展、身体素质拓展、社会能力素质拓展,这三者拓展培养都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借助阳光体育理念,在阳光体育课外拓展训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新分析的努力下,完成训练内容。

例如:基于小学体育“跑”项目的训练目标,体育拓展教师选择“智勇炸碉堡”拓展训练项目主题,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游戏规则是以小型水枪最为敌人的武器,若水射到身上,该学生淘汰,红军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沙包丢向碉堡,并迅速返回。该游戏考查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跑、投的体育技术。红军方需要围成团,以推进的形式前行,跑的步骤一致,才能在牺牲最小的情况下快速完成任务。实施“炸碉堡”游戏可以有效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体育课外体育拓展训练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基础、心理状态与年龄水平,选取合适的体育拓展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体育训练技巧,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互助实践能力,并在体育拓展实践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开发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4

体育弱势学生是指那些在体育教学行为方面发生偏差、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把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好、教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亦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弱势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们的个体因素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人通过三年教学实践的积累和调研, 进行了归类总结, 从中找出一些问题的根源, 了解并掌握其特点,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体育教学实践, 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08、09、10级学生, 并随机抽取5个班, 共计220人进行体育弱势学生分布情况的进一步调查统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调查分析法。

(3) 访问法。

(4) 观察法。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三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体育弱势学生在学校中是客观存在的。几乎存在于每个体育教学的班级中, 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弱势,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笔者根据体育弱势学生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将其主要分为:内在动力弱势型、形态发育弱势型、运动能力弱势型、技术技能弱势型四类, 其表现的主要特征见表1。

内在动力弱势型的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主动积极性很差, 对体育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应付了事, 体育运动对他们来说好像可有可无, 他们一般不愿多与人交流, 可是他们或许已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形态发育弱势型的学生, 他们受困于自身的身体形态, 或肥胖或瘦弱, 他们在进行体育学习时, 有时喜欢和教师讨价还价, 希望考试时给予照顾, 只是忽视了体育运动能改变他们现有的身体形态。

2、体育弱势学生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育弱势学生与实际教学人数的比例关系, 本人从本校上学期24个教学班中随机选取5个班, 进行体育弱势学生分布情况的调查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比例的体育弱势学生, 他们占班级人数的9.52%-23.4%, 而且不同类型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其中以运动能力弱势型为最多 (6.82%) , 然后依次是内在动力弱势型 (5%) 、形态发育弱势型 (3.18%) 、技术技能弱势型 (1.36%)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反映出:现代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一方面比较娇惯, 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轻视体育锻炼的思想, 所以由于长期的不重视体育运动及缺乏体育锻炼, 在体育方面容易出现运动能力弱, 不爱好体育运动, 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差的现象, 形态发育不良则是直接的产物。

四、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

1、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学校体育有其独特的功能, 例如:健身功能、健心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美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这些功能也是现代中职生除了学业之外所需完善的方面。体育弱势学生只有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 认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才能重视体育课, 才能自觉地克服体育锻炼方面的种种困难, 课外还能坚持经常锻炼, 增强体魄。

2、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爱心

无疑, 每个教师都喜欢基础好, 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的确, 基础差、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极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把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教好、教会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 亦是我们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不妨把对体育弱势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水平的实践经历。在教学实践中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爱心,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尊重他们的意见, 正面引导, 善于启发, 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要细心地发现, 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及时发现, 正确地加以引导, 改进。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爱心必定影响着体育弱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一旦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体育教师, 那么他们亦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课了。

3、培养体育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个观点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 可是不得不谈。体育弱势学生从根本上说, 就是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强, 有时甚至会破罐破摔, 对任何批评甚至表扬置之不理;有时候又表现出惊慌失措、畏缩不前。体育教师要帮助体育弱势学生走出这一“怪圈”, 帮助他们分析弱势的方面和已有的优势, 帮他们量身定做练习计划, 并定期给予指导和检查, 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4、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体育保健班, 但保健班针对的是身体有疾病的学生, 而体育弱势学生属于健康人群, 不符合保健班的条件, 一般分布于各个教学班中, 即使如此, 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式教学, 设立一个基础能力强化班。尤其是对那些专项选修性要求较强的体育课程, 例如:篮球课、健美操等, 可以按专项能力的水平差异分初级班和提高班, 因为学生学习的课时是有限的, 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努力让学生在此期间各取所得, 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这样即使体育弱势学生也能在初级班为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打好基础, 学到一份技术技能。

五、初步结论和建议

1、通过对体育弱势学生近3年的教学实践和测试, 本人亲手教授的班级中,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他们中绝大多数在校体育课学习中初步改变了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建议真正重视素质教育, 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即肯定体育弱势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 培养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把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3、我们应确实从学校体育目标出发, 从体育弱势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想制定具体的方案, 通过体育教学, 使他们改变体育学习面貌和锻炼的态度, 使他们能放下包袱,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体育学习, 改变体育弱势的现状。

4、学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存在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又是呈

动态变化的, 而且随年龄的变化其类别和主要特征也可能随之变化, 教学中我们应随时掌握其主要表现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及时归类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措施,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真正达到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生涯体育能力服务的最终目的。

摘要:体育弱势学生是指在体育教学行为方面发生偏差, 体育成绩相对较弱的特殊群体。如何把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好、教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人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和调研进行了归类总结, 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的根源, 了解并掌握其特点,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体育教学实践, 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全面工作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弱势,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晟.对中学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的实践初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8) .

[2]吴旭东.体育教学中对体质弱势学生成因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体育师友, 2010, (6) .

[3]魏续红.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问题[EB/ON].大连教育网, 2007-3.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5

一、名称:《自制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主要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自制体育器材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本论文在研究调查期间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课题研究的当中,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严格依照课题的实施方案,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内容。

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场地器材极为有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课,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教师们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创业精神,通过启发鼓励来激发学生自主的进行自制体育器材的兴趣,一方面来补充体育课上器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高一和高二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试点,通过实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并从很大程度上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使得课题的实施有了一个良性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自制器材的活动中来,我们课题研究组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分三个小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提出自制体育器材的意义和目的,分工要求学生们各自在生活、学习期间收集可作为自制器材的废弃材料。(2)在体育教学课堂上不但讲解运动项目技能特点,而且对使用的材料要求、结构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了使学生对材料有更全面的了解,引导启发学生去动脑、动手)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科学性地进行自制器材。第二阶段:对学生收集的材料或已初步制作完成的器材进行实验、评价、改进。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但使自制的器材具有安全性、合理性、可行性,而且更具有实用性,该阶段进行初步的小结。第三阶段:将学生提出的建议

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同时对有较好地自制体育器材在各班级进行有计划的试用。

一、取得成果

经过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实验,总的方面体现在如下:

㈠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间学习观的形成。

自制体育器材是一个认识、学习、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欲望,同时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教师在分析讲解体育器材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器材创新时应该注意其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使用性,让学生相互间思考、交流并在不同的时候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看法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既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又有与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自主、合作与竞争意识。

㈡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有利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参加其中,不是以个人或某些团体为中心,而是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对于学生提出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不合理的地方也给予鼓励,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广泛地征求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想法,在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或者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讨论,从而使的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该器材和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联系,在不知不觉地过程中对该运动项目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教师积极认真地讲解和正确地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并在不知不觉过程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素质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㈢自制体育器材利于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丰富教学的内容。真正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⒈在农村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加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的阻挠,使得在体育运动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制体育器材的实施从某些方面很好的改变这一局面。

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其特点,并不时的提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靠自己对器材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制,然后在课堂上对那些比较合理地、科学地自制品来加以利用,并鼓励学生都来使用自己自制的器材,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投入到学练当中来,同时带动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大家都能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又可以的激励其他的学生主动地参与自制器材当中来。从而改变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理解,使的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锻炼。

⒊在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课上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㈣自制体育器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品来制作器材。自制体育器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运动器材,同时在教师的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的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通过废物再利用在一定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㈤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由于自制的小器材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对它充满感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充分表现它、利用它,因此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都可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了运动兴趣。再加上自制的小器材的锻炼方法简单易行,那么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今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自制器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自编开发一些科学实用的锻炼项目,形成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锻炼。而且也可以不定期的进行自制器材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的器材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接受,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并能进一步的激发和鼓励学生更加的投入进去,而且无形中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能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研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因此对体育器材的研究和自制都有一定局限性,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废弃品上,而且主观意识很强,常常造成想象的非常好,但很不实用,缺少可行性。

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95-02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中学体育教育肩负着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两个重要使命。但是,目前体育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而忽略体育,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课上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前不久,笔者就我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学生上体育课及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的调查问卷。每个问题都有四个答案:A表示非常同意;B表示比较同意;C表示一般;D表示不同意。笔者以问卷调查、访谈和随机抽样的形式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的150名学生及5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份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36份,回收率是91%。

2.结果和分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从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意识非常重要。但是,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从培养其生命意识和责任感开始。在培养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产生生命意识,自觉注重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才是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

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很希望上体育课的学生只占47%,课上能集中精力上课的也只有42%,课前知道不上体育课感到高兴的学生占51%。归纳起来有50%的学生不想上体育课,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有:第一,学校、社会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许多人认为体育课是“副科”。第二,体育教师本身对学科教育理解不深,认为体育课就是培养体育人才的课,如果培养不出体育人才就是不成功。第三,学生对体育学科认识不足,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让自己有时间离开教室玩一玩,调节一下紧张的神经。有的误认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学生因不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导致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有讨厌上体育课的情绪。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培养兴趣更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有很多体育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为兴趣受个人气质、性格、爱好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变化。学生有可能这段时间对体育感兴趣,而另一段时间就对其他事物感兴趣。可见,光有兴趣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我认为比兴趣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相对兴趣而言,更有理性的成分,更能让兴趣稳定持续。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事内在的动力,兴趣是外在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锻炼身体不仅是一时的兴趣,更是长久的责任。往小处说,是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往大处说,是为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强壮。一旦学生有了锻炼的责任感,其主观能动作用远非兴趣能比,而且责任感带来的强大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责任感。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

1.在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队列和体操队形训练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口令下完成统一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一环节不重视,也不愿意去做。有一次做队列练习,学生有些不耐烦,认为这都是简单的动作重复练习。我就跟学生讲“东亚病夫”的事例:如果一个国家的体育不强大,同样受到别国的欺辱,祖国的强大要靠你们这一代了。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只有练好基本功,学好本领,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明白,锻炼身体不但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进而对强身健体产生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

2.在集体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教学项目大多数是集体运动,这些集体运动要求学生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表现的好坏与整个队伍的成绩和荣誉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以接力赛这个典型的集体比赛为例,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把整个班级分成了固定的小组,定时进行比赛。赢的小组有奖励,而输的小组会受到小小的“惩罚”。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久而久之,他们就把锻炼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从而达到了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3.在使用体育器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教学的许多项目需要用到体育器材,如在篮球课中要用到很多个篮球,前滚翻训练时需要用到垫子,在跳高过程中需要用到海绵垫等,体育教师要把握好使用体育器材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有一次上完篮球课后,学生随便把球扔回器材室,结果器材室一片狼藉。我把这一情形拍了下来,集队的时候,把这些画面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讨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有的说:“请同学帮忙整理。”有的说:“谁放得不好,就叫谁来整理。”有的说:“每个人都自己放好不就可以了吗?”于是我采纳了最后一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把球重新拿出来再放好,还对以后提出了要求:如果以后谁放不好,体育器材的管理就落在谁的身上。从那以后,学生都把器材整齐地放回了原处。通过这件事学生领悟到都要爱护公共财物,责任感慢慢形成。

4. 在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养成责任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科学的锻炼,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课后,体育教师也要注重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逐渐树立责任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学生一旦对锻炼有了兴趣和责任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锻炼。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7

一、实施趣味训练,促进强身健体

课外拓展训练与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同,它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广泛性特点。完成拓展训练时,学生需要集中身心,挖掘自身潜力。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小学阶段的体育拓展, 应该加入游戏特点,降低复杂性与难度,侧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与意志品质,实施趣味拓展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例如:设置虚拟场景,让小学生完成“孤岛求生、冲出电网、激流勇进、翻山越岭”等拓展项目。虚拟场景的设置是为了降低拓展难度,设置合理的训练强度,又能增加训练的新颖性,从而有效贯彻阳光体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实施挑战训练,培养健康心理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现阶段的体育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需要,鼓励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体育竞技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正规化与系统化,需要基于学生年龄水平、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围绕科学的拓展训练项目,鼓励小学生锻炼身心素质,强化社会交际能力。其实,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是围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设计的,学生能通过参与拓展实践而完成训练目标,培养健康心理。

例如:完成“空中断桥”拓展训练项目,项目设计为在可晃动的两排类似秋千的器械下放置垫子,学生横越晃动的秋千,落下则为失败。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完成该项目,需要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信与勇气,在尝试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强化内心,挖掘潜力, 激发正能量,才能顺利完成项目。所以实施该拓展训练项目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协作训练,强化合作能力

小学生处于智力发育和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该时期,合理的运用体育拓展训练,科学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挖掘潜力、创新实践,才能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实施合作训练体育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在协作式训练形式下完成任务,激发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有效强化学生社会技能。与一般的体育游戏相比,拓展训练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强化学生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科学设置训练项目,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项目,能有效促进学生相互理解与配合,在特定场景下,通过有效沟通完成任务。

例如:完成“盲人方阵”拓展项目时,十多个学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打结、扰乱的长绳整理好,并且拉成正方形,正方形四边站立的学生数目相等。 由该项目的规则可以看出,完成该游戏需要学生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充分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人想法,沉着冷静,在嘈杂的环境中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顺利完成训练项目。所以,通过完成 “盲人方阵”拓展训练项目,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升了学生社会技能。

四、实施益智训练,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拓展训练的训练思想与目的, 将拓展训练划分为心理素质拓展、身体素质拓展、社会能力素质拓展,这三者拓展培养都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借助阳光体育理念,在阳光体育课外拓展训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新分析的努力下,完成训练内容。

例如:基于小学体育“跑”项目的训练目标,体育拓展教师选择“智勇炸碉堡”拓展训练项目主题,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游戏规则是以小型水枪最为敌人的武器,若水射到身上,该学生淘汰, 红军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沙包丢向碉堡,并迅速返回。该游戏考查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跑、投的体育技术。红军方需要围成团, 以推进的形式前行,跑的步骤一致,才能在牺牲最小的情况下快速完成任务。 实施“炸碉堡”游戏可以有效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体育实践与健身场地运用研究 篇8

在现阶段的学校中,学生的体育文化正在不断的被院校普及推广,而校园的健身文化也逐渐的成为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身体质等方面的健康要求,也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层面的要求。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附近地区的健身运动的发展,目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正在逐渐的被高校所关注,并且正在加大对这一方面的发展,大力培育高校体育文化非常利于学生的体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在学生内心奠定了终身健身的观念。

1. 学生体育实践

1.1

体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人为性,这种人为性不仅仅只是指人们自身的行为,还涉及到为人,也就是为了他人。体育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如今学生对于体育是非常需要的,不仅为了增强自身的体质,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达到健身、键心、娱乐等方面的目的。因此体育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的体育实践应具有多种组织形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以便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在满足学生体质增强、塑造形体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1.2

大学中的体育实践主要是注重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感悟体育的精神,运用体育精神来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心里健康。因为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生都已经出现了情感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团结协作问题、运用体育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里健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也要融入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诚实守信、创新进取、科学效率的公平竞争精神,互相协作、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沉着冷静、吃苦耐劳的良好心里品质,这些精神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里状态。

1.3

学生的体育实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体育思想。促进学生的精神文化向有利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中要求学生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教育和一定的法规教育,使得学生对遵守规范的思想行为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产生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再就是在良好的学生体育实践下,学生可以逐渐的认识到彼此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以及对待这一集体的责任感。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拓展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和空间,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良好的学生体育实践环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角色,可以是体育比赛的裁判、体育活动的管理者,通过这些角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责任。

2. 体育实践与健身场地的运用研究

体育实践是离不开场地的,但是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来使用不同的场地,而对于学生而言,体育场地的选择则更为关键。因为学生体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里健康,所以我们可以定期的在校园举办健身节。健身节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但是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活动情况来选择活动场地。而且不同地区的体育实践也不同,这就呈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在东北地区,冬天就会开设滑雪、滑冰的课程,因为冬天的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滑雪、滑冰场地,因此滑雪、滑冰课程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课程教学之一,对于场地的选择,高校场地大多选择在人群较少的地区,或者在指定的公园,公园内有专业的滑雪场地,有些学校经济雄厚,在校园内建造了滑雪、滑冰场地,这样对滑雪滑冰课程的开展来说,更加的方便,而且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逐渐升高。

而在我国的东部地区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类型据统计已达到20种以上,另外东部地区还根据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开设了攀岩、保龄球等休闲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就是根据东部地区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这些项目所选择的场地都要远离居民区,比如攀岩这一项目,高校在选择场地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项目场地大多选择在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段,而且周边环境安全,道路交通方便的地区。这样的地段选择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实践要求,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周边地区的人们体育健身。

有些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形体,开设了单杠、双杠课程,单杠、双杠的课程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实现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单杠、双杆练习,锻炼到的部位大多是手臂和手掌,可以增加手臂的力量和手掌的握力,这两个部位力量的锻炼对以后的社会生活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对将来体育锻炼重要的基础。此外有些学校还开设了腹肌板训练,一般这种训练都是在体育课中会训练到,腹肌板顾名思义就是锻炼学生腹肌用的锻炼器材,在运用腹肌板时,要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锻炼,要将双手微微的贴于耳朵两侧,而且在锻炼时还要注意锻炼时间,让腹部肌肉有休息的时间,不能光靠蛮力,否则易造成腹部肌肉拉伤,此外还要控制好节奏,放慢速度,学生在初次进行联系时,可以尝试一组五次,以后逐渐增加。

3. 教师职责

在学生体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因为体育实践具有多种不确定因素,所以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时,要确定好学生的身体状况,确定场地的安全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实践时能够安全有效的实现体育教育的意义。体育实践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而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在其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使学生的身心愉悦。另外合理的场地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在协调学生体育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体育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结语

学生体育实践是当今学校非常重视和关注的项目,只有让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学生应发展的方向,也是学校培训的方向。目前我国的体育实践还不是很完善,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中能够积极发展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

摘要:学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因而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是重要的。这其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现阶段学校学生的体育实践方面进行分析,并研究体育实践与所需场地的运用。针对这一方面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学生健身,健身场地,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实践探索 篇9

一、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主要体现在:

1.体育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素质修养,并在日常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2.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及时更新专业理论内容,不断提高讲解水平,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学习到新的基础理论、专项理论、体育保健等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讲解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为国争光的典型运动员事迹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及参与运动的热情与兴趣。

3.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把体育精神融入专项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过程中感悟体育精神。如,练习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通过武术、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表现力、胆量与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球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参与大球项目则有助于提高想象力、创造性、心理自制能力及互相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等。

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对学生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尊敬师长、服从组织纪律及集体主义观念也可起到培养作用。

二、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担起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才能领悟体育精神,从而正确地运用于体育实践、生活实际和人生发展中。

2.配合学校的教学任务,由体育中心定期举办与体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或主题宣讲(专项技战术、裁判知识、单项体育文化等),体育保健常识(健康减肥、养生等),运动损伤防治等学生关心的问题,拓展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深度和宽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感悟。

3.不定期举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利用校报、运动宣传册、横幅、展板、网络等平台对校运动队的历史、取得的优异成绩及各队优秀运动员的故事等进行宣传,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校热情,并为学校的群体竞赛活动树立榜样。

5.大力宣传并组织学生观看在校内举办的比赛(如,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交大一四医大赛艇对抗赛等),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现场比赛带来的乐趣与激情,深刻体验代表自己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为争取比赛胜利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坚定不移和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以此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体育学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将“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文化社区和第二课堂(从2006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共设立了文治、彭康等八大书院),主要致力于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气质和修养的形成及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构建一个良好的空间。

为了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学校基于“书院制”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体育教师“进书院”,促使体育教师成为八大书院体育通识课程导师队伍的一员。自2010年3月起,学校的体育中心共有45位教师分别被各书院聘为“学业导师”,由此,体育教师与书院的需求有效对接,并主要负责组织所在书院学生参加重大体育活动以及日常学生体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实践证明,通过“体育学业导师”制的推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的指导更加全面,推进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并进一步辐射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体育精神真正带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遵循大学生热爱运动和团队意识的天性,帮助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让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大学要培养体育精神[N].人民日报.2011.4.15

[2]西安交大.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N].科学时报.2010.10.12

[3]赵述情.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1.5(18)59-61.

[4]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29):1196-1197.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 自信乐观是高职素质教育中心理教育的体现要求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自信、积极、阳光、乐观、豁达、开朗、正能量的心态和思想,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 也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理念。我们常说“身心教育”, 只有健康的体魄, 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者, 尤其心理健康在教育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体育已从仅仅关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转变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自信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的人格品质, 对激发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成功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同时, 自信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培养出来的。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采用积极、正面、肯定的话语和行为来鼓励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足够的自信, 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1]。

(二) 团队协作是高职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迫切需求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做过相关统计, 近几十年来, 诺贝尔各大奖项的获得者绝大多数都是团队, 极少有单人夺魁。事实也证明,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充分发挥“1+1>2”的超能量, 是当今人际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体育运动, 很多集体项目更加能够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 个人再优秀, 如果脱离了集体的支持, 也毫无价值可言。而现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所体现出的自私、自我更让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了团结、合作、大局意识观念的树立对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相互配合, 完成训练和比赛, 让同学们体会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和成就。要教会学生理解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要引导广大学生学会借助集体的力量, 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当然, 也要有自我牺牲精神[1]。

(三) 永不言弃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耐挫教育的体现

体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竞技、成败, 还有“重在参与, 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正是这份积聚了正能量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有勇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例如, 被称为“永远伴娘”的牙买加运动员奥蒂, 她曾经参加过七届奥运会, 却从未获得过金牌, 但她仍旧能够坚持不懈, 当她50岁的时候还仍然奔跑在竞技场上。广大体育爱好者都很敬佩她, 也没有人把她称之为“失败者”, 相反, 更多的人却被她永不气馁、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所感染, 这正是当今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当下, 高职院校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耐挫能力出现了普遍下滑的趋势, 各大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 与周围同学相处不顺畅等而自杀的新闻。一次小小的阻碍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选择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其实结果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努力和付出的过程。所以,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 要着重培养学生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 要纠正这种“逃避”的心态, 让学生迎难而上, 坦荡面对失败, 享受参与的快乐。

(四) 和平与公正素质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体育向我们传递的精神除了以上的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等, 还包括“和平”“大爱”“公正”“尊重”。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的“神圣休战”, 这是对广大运动员的尊重, 更是对和平体育精神的尊重。裁判员在体育活动中应当公平公正执法, 运动员应当公平公正地参赛, 不弄虚作假, 这是对体育比赛的尊重, 更是对社会、自我和他人的尊重[2]。

“公正”通俗而言, 就是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 也要严于律己, 其实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将来, 高职院校的学生走上社会, 可能会面对着各种诱惑, 如何守住道德这一底线, 如何公正的参与竞争是一种挑战, 而这个挑战需要自我修养, 更需要通过高校素质教育来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学会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就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全球的眼光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综合素质,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 具体阐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等方式, 不断渗透体育精神、强化体育精神,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转变体育教育重技能、轻体育精神培养的观念

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更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否达标以及各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在上课时, 常常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某一运动技能的练习上。譬如篮球教学过程中更关注投篮姿势是否正确、轮滑教学中更关注学生能否自由滑行、足球教学中更关注颠球的数量、传球的力度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首先从教师做起, 转变教师教学中重技能练习、轻体育精神培养的观念。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体育课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公共课, 也是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意识, 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技术, 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强化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培养, 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 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强化体育精神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通过校际交流、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3];通过认真开展体育教学教研活动、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探讨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力求将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增强体魄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 除了传统的现场教学法、示范法、游戏法等, 还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比赛赏析、评述、立志人物故事讲解等, 多渠道、多途径地传递体育精神, 让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精神, 进而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切实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融合,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体育精神, 并产生认同感, 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 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强化体育精神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至少应该包括体育运动成绩、体育知识掌握成绩、身体健康成绩、心理健康成绩、体育精神领会与实践成绩等方面, 且在这些考评指标中建议增大体育精神的比重[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体育成绩评定时, 改变过去仅以竞技成绩作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 强调过程考核、强调态度考核, 从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进步情况等各方面来整体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综合考评, 强化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与习惯的同时, 也进一步强化了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 尤其是体育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 并认真贯彻实施, 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万国华, 廖慧平, 杨小勇.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4) :43-45.

[2]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 2007 (6) :88-96.

[3]贾清兰.现代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43-45.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11

一、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教与学这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通过启发与诱导,学生就可根据课的内容,独立地进行准备活动和大胆的学习实践了。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将所学要点,通过自己分析、整理,能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教师对于学生发现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练习前滚翻时,学生能通过老师的提示或自身的练习体会,发现只有当身体团紧成圆形,才能滚得圆滑,以及通过自身的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三、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

无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教法与学法的创新,这一切都应体现在素质教育中。要使学生明白体育的目的性,体育教学不但要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引导学生进行“人才自我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习。如在武术教学中,学会武术基本功和掌握一套武术动作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创编一套新套路,再进行展示,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

四、合作和分工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体育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同伴的合作和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在学生分组练习时,往往需要小组长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只有自觉遵守纪律,全体成员才能在活动中有规律地进行活动,提高锻炼效果。

六、保护与帮助能力

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它既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安全措施,同时又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教法手段。学生一方面要有在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保护帮助其他同学完成练习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体育运动实践 篇12

1.对学生“隐性”体育能力的认识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体育学总论》认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分为身体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保健能力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索》认为体育能力由五种基本成分构成:身体锻炼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及动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综合上述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体育能力应包括:体能、运动能力、组织能力、保健能力和运用能力等。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与“运动能力”这两种比较外显和容易测评的能力, 忽视对学生其他一些诸如组织能力、保健能力、运用能力等“隐性”的体育能力的培养。而许多时候, 往往是这些处于“隐性”状态的体育能力, 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对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的解析

就小学生而言, 根据其年龄较小与运动基础较弱的特点, “隐性”体育能力应该包括组织能力、运用能力等六大方面, 具体构成因素见下表:

二、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的几种方法

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从教师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最新的课程理念、思路和方法去培养新型的人才。从发展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合作交际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教学适应能力等方面入手, 吃透教材, 认真备课, 根据不同的教材寻找培养小学生不同能力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开放体育课堂, 放手让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评价, 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参谋和顾问。

1.体育干部轮流制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推行“体育委员轮换制”和“小组长轮流制”, 在固定一个常务体育委员负责日常与体育教师联系的基础上,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担任体育干部, 由这些体育小干部带领班级或小组学生进行练习、竞赛、布置场地、发放和回收器材等,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人人勇敢做示范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示范能力、表达能力

改变由教师做示范的单一教法, 每次动作的学习和游戏方法的演示都可以在学生充分认知、讨论的基础上, 由学生边讲解边示范, 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的尝试, 可以锻炼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表述和示范动作的能力。

3.争做小小裁判员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估能力和解读能力

体育教学中经常组织各种教学比赛, 可以让学生做裁判员。不用担心学生错判, 相信学生, 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机会。在信任和鼓励中, 学生的运用能力、评价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

4“.我的场地我布置”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参与能力

场地的布置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 在思考场地安排和器材运用时, 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准确性和发展性。放手让学生布置场地, 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又要引导学生明确场地布置的要点。教师先带后放, 在多次的尝试中, 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5.每人做次“小老师”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老师”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因此比担任体育委员、示范动作和裁判比赛更具难度。让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一定时间的“小老师”, 让学生体验做老师的快乐与辛苦, 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 也发展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6“.期末考核我们来”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组织能力、评估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期末考核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考核。安排好“主考学生”、“记录学生”后, 就让学生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做好考核前的准备活动, 然后进入考核程序。从组织、考核、登记到最后的成绩转化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的考核安排, 不仅发展了那些“主考学生”的组织、评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协调进步的能力。

7“.七嘴八舌论比赛”

发展能力指向:解读比赛的能力和评估能力

室内课可安排学生观看比赛录像, 然后请学生评论队员表现、介绍该项比赛的特点、规则、注意事项、知名运动员等。特别要让女学生参与交流与讨论, 提高全体学生解读、欣赏比赛的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运用上述七种方法, 学生的“隐性”体育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及优秀品质, 而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 学生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自律能力相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的几点思考

1.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需要教师善教能导

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方法的应用, 让学生充分做主, 很多的组织和管理都由学生操作。看似教师轻松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开展, 更需要教师善教能导, 需要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 预设教学, 更恰如其分地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 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能力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2.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需要对学生常鼓励

学生习惯了由教师组织、管理和评价的教学, 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 要一下子变得积极主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对学生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有兴趣、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小小的组织、管理和互动活动中, 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

3.发展小学生“隐性”体育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上一篇:空间形态演进下一篇: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