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共12篇)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
摘要:通过对河北体育学院09级人体科学系、学校体育系及运动训练系参加2010年12月份四级考试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各系学生总体使用学习策略频率的均值在2.5-3.4之间, 不经常使用;除运动训练系之外, 人体科学系和学校体育系学生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之间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体育院校,非英语专业,学习策略
影响外语学习的个人因素很多, 研究发现学习策略是造成英语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秋芳, 1995) 。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有不同的观点。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 (1990) 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提高第二语言技能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和方法。这些策略可以促进新语言的储存和使用”。著名语言学家Ellis (1994) 称Oxford的策略分类系统“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根据学习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 Oxford (1990) 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 包括 (1) 记忆策略, 是指建立联系网络, 运用形象和声音, 认真复习, 运用身体动作等。 (2) 认知策略, 是指练习, 接受和传送信息, 分析与推理, 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建立相应规则等。 (3) 补偿策略, 是指通过推测等以克服说写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间接策略, 包括 (1) 元认知策略, 是指包括确立学习重点, 安排、计划和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等。 (2) 情感策略, 是指有效降低焦虑与紧张, 自我鼓励, 以及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等。 (3) 社会策略, 是指询问问题, 与别人协作, 同情 (empathizing) 别人等。
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多数是以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他们的学习策略必然有其特征, 然而这一群体长期被忽略 (胡家浩、余建华, 2007) 。本课题将对体育院校非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拟将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 体育院校各专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 (2) 体育院校英语学习成绩和学习策略的相关性。
1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来河北体育学院级09级参加过2010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86人, 其中人体科学系26人, 学校体育系30人, 运动训练系30人。回收有效问卷77份。人体科学系22人, 其中男生9人, 女生13人;学校体育系28人, 男生17人, 女生11人;运动训练系27人, 男生14人, 女生13人。
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 利用Oxford (1990) 学习语言策略分类系统为基础的语言学习量表SILL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 并已成中文。按照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 每项策略的均值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 均值越大, 使用频率越高。平均分为4.5—5表示总是使用;3.5—4.4表示经常使用;2.5—3.4表示有时使用;1.5—2.4表示很少使用;1.0—1.4表示从不使用。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统计
2.1 体育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为了了解河北体育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我们对抽查各系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单项及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做了统计, 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 三个系使用学习策略总分的均值在2.5-3.4之间, 使用频率一般。人体科学系最高, 学体居中, 运训最低。对于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 人体系依次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记忆策略;学体系依次为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运训依次为补偿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
2.2 英语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为了研究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 我们分别将各专业的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学习策略及其子维度之间进行了积差相关检验。结果显示学体系被调查对象的四级分数和策略各维度及策略总分之间显著相关, 人体科学系被调查对象的四级分数和情感策略、社会策略及策略总分之间显著相关, 而运训系被调查对象的四级分数和策略各维度及策略总分之间毫不相关。
注:*P<0.05**P<0.01
3 分析讨论
3.1 各专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 各专业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和各维度使用情况都一般。相对与综合院校来说, 体育学院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较低,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普遍不高,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也就不会在学习中积极地使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人体系使用最多的是认知策略。说明人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复述, 模仿, 提炼,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学体系使用最多的是情感策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 表现好是能够给自己适当的鼓励, 能够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运训系使用最多的是补偿策略, 不轻易放弃, 遇到不懂的地方, 会用身体语言和其他的方法来弥补。
三个系最不常用的是记忆策略。在记忆单词的时候, 更多采用死记硬背, 没有把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 或者同类词相对比记忆, 这样所学的只是就很难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此调查结果与以往的某些调查结果相左,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常用的策略是记忆策略” (李炯英, 2002) 。相对于学体系和运训系, 人体系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更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监控、管理和总结。
3.2 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学体系和人体系运动系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成显著正相关 (见表2) , 进一步印证了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致;而运训系被试学生学系策略和学习成绩毫不相关, 与以往研究成果不一致。初步分析, 运训学生通过国家统一单招考试入学的, 英语基础较低, 大多数学生可能是抱着侥幸心理参加四级考试的, 他们的成绩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并不能客观的反应他们的实际水平, 有待经一步研究。
学体系除了策略总分之外, 个维度和英语成绩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相关。记忆策略和英语成绩的相关程度最高。人体系出策略总分之外, 情感和和社会策略和四级成绩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相关。因为人体系班级人数限制, 样本量偏小, 有待做更大样本的调查。
4 教学启示
4.1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训练
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1月30日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课程要求》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学习策略列为大学英语三大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体育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总体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一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知识的教学, 具体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进行某些策略的强化和训练, 使得学习策略真正成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工具。
4.2 强化学生内在动机, 提高学习策略使用
因为体育院校学校的特殊性, 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尤其是在内动机。大部分学生英语入学成绩本来就不高, 基础较低, 对英语没有浓厚兴趣, 也就不会在学习中积极主动采取各种学习策略, 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 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课堂教学, 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4.3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提高学习策略使用
“归因信念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 因而,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江晓红, 2003) 。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而绝非运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进步多加鼓励,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多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264.
[2]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0:202-205.
[3]胡家浩, 余建华.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科协论坛, 2007 (8) .
[4]刘艳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01-203.
[5]文秋芳, 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
[6]江晓红.成就动就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 2003 (2) .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2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1)多年来,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1986一连续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
(2)学生具有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3
关键词:培养;体育兴趣;大学生;体育习惯
一、体育习惯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跟上形势,适应社会,人们拼命学习、工作,不知不觉中健康状况下降、身体严重透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储备金钱不如储备健康。但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关键是树立健康意识,养成体育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所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学习体育技能都是一种手段,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更是担负承上启下,即“承”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启”终身体育思想之“门”的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习惯。
二、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原因
(一)校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因是非体育专业,只要在上体育课,且有一定的设备,能应付评估就可以了。学生通过体育课是否增进了健康;是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是否学会了锻炼的方法;是否了解了更新的体育知识等等,考虑不足,没有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过多地考虑了教学的稳定,最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大学体育课普遍是一周一次两学时,按学校规定的项目,固定的时间授课,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在却极大地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方面,不论喜欢与否,一视同仁,学生只是被动的应付,何来体育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场地器材的利用不合理,这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器械的增加则是远远地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加之体育课时段相对集中,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同,最终的结果是有些时段操场上空无一人,而另一些时段则人满为患,例如:几个班同时上篮球,五、六十个人,几个球,一个场地,站都站满了,如何上课?更谈不上效果。
(三)考试评分方式不合理
学生入学后,体育课也按专业分班上课,显而易见,同一个班的学生素质水平和爱好肯定不同,教同样的内容,按同样的进度,依同样的标准,结果肯定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吃不饱的不愿上,吃不了的不爱上。考核是方法、手段,不是目的。我认为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各方面素质有提高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统一考试标准,标准不合理会把学生吓跑的。
(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知识陈旧,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知识迅速澎涨。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体育教师除了技术扎实,专业理论尚可之外,相关知识极度欠缺上课讲不出个所以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教师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差。不可否认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文化知识上与同等学历的其它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这是事实。加之学校重视不够,课上好上坏关系不大,教师缺乏紧迫感,自觉性稍差与别人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拥有体育习惯应该体现在掌握运动技术,获得情感体验,主动参与锻炼等方面。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强调运动技术的教学和学生情感体验对于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作为突破口,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中,坚持“技术健身论”,结合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为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益,善于引导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动机和需要,并由“兴趣”到“志趣”,也有助于养成体育习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将体育课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但夯实了技战术基础,而且促使学生由被动锻炼到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二)建议
1.应系统了解和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
2.学校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好关于体育在新课程改革进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项目,开展彩的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和理想,同时也要注重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早日形成好的体育习惯打下基础。
3.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只有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体育运动自身的价值,确信体育对参与者的好处,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体育学习、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很重要。
4.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确实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红,王东桥,孙鲁.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2]王良义.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1995,(4).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学生
动机被语言学家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 (L2)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待语言学习的态度和行为。长久以来有关L2学习动机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我国有关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 研究对象多针对国内各个高校院校内专业或非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批新建的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作为高校队伍中一支年轻的地方性全日制教学型本科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办学底子薄弱, 办学历史短, 加之其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或缺少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大学英语教学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同时,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外语教学硬件设施起步较晚,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有待提高, 外语教学氛围尚不浓厚, 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而新建本科院校内专升本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良莠不齐, 面对这一现状, 教师该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此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新建本科院校内非英语专升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和影响他们学习动机的因素, 从而提供一些激发专升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二) 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本次研究。定量研究中的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 根据由高一虹教授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设置的42道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的问题对作者所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内107名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动机强度进行调查, 并采用SPSS19.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作者运用KMO (Kaisar-Meyer-Olkin)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来检验原有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 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作者运用SPSS19.0分析得出KMO=0.692, Bartlett’s=1400.062, 球形检验显著自由度为0.435, 显著性 (sig) 0.000, 为明显显著, 表明问卷中42个题目适合做因子分析。定性分析采用的是对教师和学生访谈的形式。
二、研究结果
(一) 定量分析
在本研究的定量分析中, 作者运用正交旋转法 (Varimax) 和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归纳因子。运用正交旋转方法自然归类得出10个因子 (特征值大于1) , 累积解释总变差的71.455%, 并经过尝试分析, 最终确定提取七个因子, 累积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60.727%。七个因子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变量信息。通过对问卷的研究分析, 作者得到了七种, 分别是:内在兴趣, 成绩, 个人发展, 学习情境, 社会责任, 信息媒介和出国。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与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基本相似。
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了比较平均数的分析后, 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对英语语言本身以及英语学习, 女生比男生更感兴趣, 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感兴趣, 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比水平低的学生更感兴趣, 同时他们也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 本研究表明学生所学的专业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影响不大。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内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和学习情境因素。
(二) 定性分析
在定性分析种, 作者对其所在新建本科院校的3名教授专升本学生的教师和10名专升本学生进行了访谈。所有访谈都是在课间和周末休息时间进行的。在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后, 作者发现了属于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特有的动机类型, 即需求尊重和平等待遇的动机。
三、关于如何激发专升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作者结合国内外动机理论和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以及任教以来的自身经验就如何激励新建本科院校内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内在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所产生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 而非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宣读教材内容。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设计好课堂授课环节, 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 并适当多介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强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此外,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向学生多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 风土人情以及最新发生的新闻时事。
(二)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 很大部分专升本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没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学习, 所以他们很多人缺乏自信心, 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他们也没有像本科生一样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把高考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 而非是没有能力;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 应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 让学生都能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 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也不例外。在此调查中, 很多学生表示学英语是必修课———不学不行, 也有人表示学英语是为了取悦家长, 还有人表示学英语是为了顺利拿到四级证书和毕业证书, 有了这些将来他们才能顺利找到工作。面对学生种种英语学习的目的, 教师应予以正确的疏导, 要引导学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学习, 并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带领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Dornyei, Z.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2]Dornyei, 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Malaysia: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3]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4]高一虹, 程英, 赵媛, 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 2003.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5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本科生为例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调查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了造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作 者:刘一鸣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 体育专业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6
【摘要】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呈现出松懈,随意状态,特别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锻炼意识薄弱,大多没有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观念,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非体育专业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现状 调查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此次有关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校非体育专业的各年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发放方式采用随机发放。
1.2.2 文献资料法
检索有关大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意识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统计,并进行相关比较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云南师范大学得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频率、年级基本情况分析
2.1 .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与分析
通过表1显示,接受调查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中很少参与体育锻炼的高达占36.0%,很少参加的占26.5%, 有时参加的占21.9%,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15.6%。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云南师范学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逛街、酒吧等活动。
2.1.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年级调查与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体育锻炼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能够保持自己高中的习惯,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逐渐受到各种风气以及其他诱惑的影响降低了锻炼身体的期望。
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动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2.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目前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较明确,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其次为了充实生活、朋友交际、劳逸结合等,体育活动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这看出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体育锻炼对提升自身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上认识有较大提高。
2.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自身方面,这部分学生有107人,占到了34.9%,其次是时间因素有25.4%的学生选择,还有场地因素有17.9%,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占到了3.3%,还有18.6%的学生选择其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以很少参加和不参加为主,活动时间为晚上人数最多,占到了53.4%,活动形式以2~5人比例最高,达51.5%。
3.2建议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7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损伤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为课外体育锻炼, 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 但是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次数的增加, 无疑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受伤的几率也相应增加。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 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贯彻“健康第一”的运动思想, 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一、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从发生损伤的部位来看, 四肢的损伤率较高, 皮肤的损伤率次之, 损伤主要原因为与器械的摩擦以及与他人的身体接触, 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为踝关节的扭伤, 这是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由下肢发起, 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 以及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 场地不平整和对抗等原因造成。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 与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和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为皮肤, 其次为踝关节扭伤, 男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较多, 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 这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的项目有关。
二、运动损伤的项目分析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项目为篮球和足球, 以男生为主。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对抗性小, 身体接触少的项目为主, 如乒乓球、羽毛球, 所以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性质较轻, 次数较少。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无运动损伤发生, 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极少参加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在男生中除篮球和足球外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一个项目是健身房的器械练习, 由于他们急于练就发达的肌肉盲目的加大练习强度尤其喜欢练习腹肌, 而又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思想因素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 尤其进行同场对抗性技术类运动项目时, 如篮球、足球由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容易引起情绪过分激动, 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
许多学生在锻炼中都是见篮球就抢, 见足球就踢, 准备活动早已抛入脑后。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剧烈的运动状态, 机体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增加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 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技术动作不正确
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 而体育竞技项目不仅在于竞技性, 也在于动作的合理性和节能性。学生在锻炼时盲目的模仿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 而忽视基本动作技术的练习易导致运动损伤, 所以在体育锻炼时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 即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最后形成动作自动化。
4、场地、器材因素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 场地、器材不良, 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单一, 现有场地没有完全利用, 部分场地过于拥挤, 学生又缺乏防范意识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5、动作粗野
动作粗野是造成运动损伤是直接的原因, 且受伤的程度不可估模。由于课外体育锻炼没有专门的组织者, 没有规则的约束, 多为自发性的, 易发生此类损伤。
6、身体素质差
有些学生没有客观的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 在锻炼时不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常常模仿电视中体育明星的动作以及和他人的身体对抗, 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锻炼目标反而造成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7、意外
许多运动发生对抗、损伤是难免的, 如篮球中起跳频繁, 在空中与他人碰撞失去平衡或落地踩到他人脚上, 足球中的头球两名队员相撞, 以及其他项目器械的意外脱手等都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8、忽视放松练习
良好的放松是身体技能水平增强的基础, 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势放松而处于较长时间的酸痛, 导致肌肉的弹性下降, 逐渐发展到慢性软组织损伤。
四、处理方法
损伤的性质主要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和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如肌肉拉伤、挫伤属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皮肤擦伤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应按其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 合理的处理有赖于正确的诊断。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在损伤的即刻, 伤部尚未肿胀, 由于反射性的肌肉松弛与感觉神经的传导暂停, 痛感较轻, 易被忽视, 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所以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
早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内, 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以上操作在损伤发生后即刻进行, 有止血、镇痛、防肿、制动的作用。
中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后, 用热敷、按摩药物等方法, 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进新陈代谢、促进淤血的吸收的作用。
后期:损伤基本修复, 肿胀消失, 主要用按摩、理疗、恢复性锻炼。
2、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应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首先要用药水消毒, 关节出发生皮肤人擦伤要用收敛性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面部发生皮肤擦伤要用色素沉着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其他部位均可用紫药水消毒, 消毒时应从伤口的中心环行向外扩散。
五、结论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参加的项目比较单一, 时间比较集中, 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 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性质最严重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维护,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扩建体育场地;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加强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了解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损伤的性质, 曾发生损伤的项目以及学生对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分析, 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振东, 司甘旦.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对昌吉学院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 2006.
[2]李浙斌.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相应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 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
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
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
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 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
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 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
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 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
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发现(表7):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 球类 、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 %、8.4%、12.2%、 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
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
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
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 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
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
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
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 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 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
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
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3.2.1体育教师在教学、课外辅导等日常工作的中,应注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传授,建立“健康第一”,“以生为本” 的理念,积极开展 “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2.2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俱乐部、协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俱乐部、协会、讲座等形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动机,余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
3.2.3学校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的布局应通盘考虑,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建议学校延长体育馆的开放时间,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9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依照随机抽样和自愿的原则选取研究对象。从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选取受试者40名,其中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各20名男生,均为统招入学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在21-24岁之间,健康状况均为良好,无生长发育方面的缺陷和内分泌代谢疾病,并且均未服用过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和测量法
选取的健康体适能指标为脂肪百分比、安静时心率、时间肺活量、心功指数等;选取的生化指标为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总蛋白(TP)、SOD(抗氧化酶)、T-AOC (总抗氧化能力)等。相关生理指标测试采用北京体适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体适能测试仪器以及生化实验所需的高效液相色谱仪、骨密度测试仪、人体成份分析仪等;其中T-SOD、T-AOC试剂盒及ELISA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受试者集体到专业医院进行清晨空腹静脉取血, 送至专业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测试,获取生化分析数据。部分血液样本取5m L,以4000r/min速度进行离心,时间设定为10min,最后取上清液备用。血清标本要求无脂浊、溶血和黄疸等。血清中SOD水平的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法进行测定;T-AOC水平的测定通过比色法测定。
1.2.2统计分析法
实验数据输入广州市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的亚健康测试和评估系统进行等级评价;用Excel 2003和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对比结果和分析
注:*表示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组间比较有非常(P<0.01)
从表3中可以看到,体育组学生在坐位体前屈等级评价中居于较好和很好的等级居多,其比例高于非体育组学生。 另外由表3中可以看出,在测试身体柔软度的坐位体前屈项目上,体育组学生的成绩18.69±4.79cm,非体育组学生的成绩是6.77±9.72cm,体育组学生在身体柔软度上显著优于非体育组(P<0.01)。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不断扩展肌腱、韧带、肌肉皮肤的伸展性,使关节柔韧性增强[1]。体育组学生的柔韧性显著优于非体育组的学生,与先前的研究结论一致。从上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柔韧性亟待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应适当提高学生拉伸运动的比例,促使其积极热身,使之养成良好科学的体育运动习惯[2]。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组和非体育组的肺活量达到较好等级的人数基本相等,体育组肺活量合格率高于非体育组, 但两者居于较好等级的人数的情况差异性不大。两组的肺活量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心功指数=心脏指数× 平均动脉压,比值越大,表示心脏做功越多[3]。体育组在心功指数较好和很好等级的比例远远高于非体育的比例,合格率为100%,体育组和非体育在心功指数和脉搏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2)。人体心肺功能和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它能够很好的反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体能储备,并且经过长期、系统训练可以提高人的有氧工作能力和心肺功能水平[3]。在表2中可以看到体育组肺活量均值的标准差大于非体育组的标准差,说明体育组学生个体在心肺耐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去脂软体重是影响个体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理想的体成分是指体脂重和瘦体重的比例适宜,体脂百分比处在合理的范围。由表6可以看出,体育组脂肪百分比达到正常的人数高于非体育组且非体育组偏瘦的人数达到30%,体育组和非体育组的脂肪百分比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体育组的去脂软体重均值显著高于非体育组的,体育组的标准差也高于非体育组的标准差。说明体育组去脂软体重之间的个体差异大于非体育组之间的个体差异,体育组和非体育组在去脂软体重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 <0.01)。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大学生体内的脂肪代谢,增加肌肉含量和瘦体重,消耗热量和脂肪,避免过多的脂肪积累, 从而使身体成分的构成处于合理的状态,降低了患糖尿病、 癌症和心脏病的危险[4]。
FEV1/FVC的大小是衡量呼吸动力机制的重要指标,其中FEV1/FVC比值≥70%为肺功能正常。由表2可以看出,体育组学生的FEV1/FVC均值为0.83±0.13,非体育组学生的FEV1/FVC均值为0.80±0.11,对两组的平均数进行T检验, >0.05)。由表7可以看出,体育组和非体育组的FEV1/FVC达到正常级别的人数基本相等,从中可以得到提示,体育组学生经过长期运动训练,其心肺功能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其呼吸的效率,使其均值高于非体育组的学生。但由于体育组学生个体本身的训练程度不一,或由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非体育组学生在体质测试制度的指导下能够自发的进行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心肺适能。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体育组和非体育组在FEV1/FVC等级评价中居于下降一级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说明亟需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以促使其提高心肺适能。
腰臀比用于反映体内脂肪的分布,如果在胸部、腹部脂肪过多堆积,很容易出现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4]。一般认为,男女的正常值分别为0.75-0.90、0.65-0.85。 从表9可以看出,体育组和非体育组居于正常一级的人数居多。从表8可以看出,体育组学生的WHR均值为0.79±0.05, BMI指数均值为22.31±1.96;非体育组学生的WHR均值为0.83±0.05,BMI指数均值为21.19±2.27。体育组的WHR均值低于非体育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组的BMI指数高于非体育,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合表9和表10的研究结果,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体育专业教学更多强调项目技能的掌握,而很少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这些体育活动的减脂作用不显著,但是仍然能适当调节改善脂肪的体内分布状况,使体育专业组的腰臀围比值有下降的趋势。
从表8和表11中可以看出,体育组的骨密度均值为0.22±1.64,非体育组的骨密度均值为-0.57±0.90,且体育组骨质正常的人数高于非体育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4], 骨密度与体育运动有高度的相关性,长期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显著改善机体的骨健康,本实验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观点。表11中,非体育组学生处于骨质减少等级的达到了35﹪,说明非体育组学生的骨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建议该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适当加大渐进式负荷的抗阻项目练习,增强学生肌肉力量,避免骨钙流失,注重提高学生的骨质健康水平[4]。
2.2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相关生化指标的对比结果和分析
从表12可以得出,血液常规检查中除血小板一项,体育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等计数均值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均高于非体育组,且白细胞一项,两组的白细胞均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体育组学生经常性参加规律性运动使得机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有所提高,出现血细胞含量在生理范围内的普遍增多现象,这是机体产生良性运动适应的表现。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体育组T-AOC平均水平高于非体育组,不过体育组T-AOC的标准差高于非体育组,说明体育组T-AOC个体性差异较大;T-SOD能保护细胞,清除超阴离子自由基,它的活力可以间接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体育组的T-SOD平均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组(P<0.01),体育组的学生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得自身的抗氧化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机体具有更强的抗疲劳性。说明该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设置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而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3结论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0
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战略举措[1]。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是振新中华的主力军, 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能够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潜移默化的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借此, 本文将对赤峰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做相关的调查与分析, 为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吸引赤峰学院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育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来加强赤峰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3]。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赤峰学院在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知,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有31.1%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从未听过, 但是, 仍然有68.9%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了解的, 所以, 应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使其形成积极的体育情感, 进而推动大学生积极, 主动的参加阳光体育锻炼。通过男女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可知, 男女生之间的认识情况稍有差距, 有25.9%的女生从未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 相比之下男生则为5.2%, 低于女生。
2、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健身的态度
通过调查,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大部分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选择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 男女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态度积极, 但是仍然有极小部分的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持较冷淡的态度。所以应加强这部分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知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练能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
3、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与频度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尽人意, 在30分钟以下的占到28.5%, 每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的占到47.9%, 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在60分钟以上的只占到23.6%, 并且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距, 男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长于女生, 运动量大于女生, 我们还发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并不象其主观思想倾向性表现的那么强烈, 女生参与体育的实际情况与男生的差距甚大, 与其主观意愿也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持续时间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 应加强大学生进行科学阳光体育锻炼的教育, 使大学生每次参加阳光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有所保证, 充分达到阳光体育锻炼的效果]。
4、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消费及项目选择
男女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有明显的差异性, 女生选择的阳光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跑步、健美操、羽毛球、排球、跳绳这些项目, 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 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都能认识到阳光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所认识,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悄然兴起, 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一方面可能与每月的生活费用不高、生活和学习的经济开支较大以及物价上涨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
5、影响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因素
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调查显示, 主要的响因素依次为缺少场地器材、缺少专业技能、课程较多、作业繁重、天气、平时上网耗时多因素等。
四、结论
1、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
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同时男生与女生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上存在差异。
2、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较低, 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高于女生。
3、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
目基本上以球类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 男生以篮球, 足球等运动量大的项目为主, 女生则偏爱小球、健美操等可以塑身的项目。
4、影响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参加阳
光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因为缺少场地器材、缺少专业技能、课程较多、作业繁重、天气、平时上网耗时多因素等, 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赤峰学院多数是露天体育场地, 由于缺少场地器材,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兴趣。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文献资料法, 对赤峰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赤峰学院非体育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总体上还是不太乐观, 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锻炼能强身健体, 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比较明确, 对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掌握运动技能, 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 同时男生与女生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为赤峰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7号。
[2]郭扶康.阳光体育.《让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光明日报, 2007-04-26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1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 学生 运动 损伤 防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分别为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与在体育教学中有过运动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与专项特点。(2)文献资料法。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3)数据统计法。对所得的问卷和相关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了二、三年级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不同,二、三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接近,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高达29.4%。这与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发展不均衡,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好,心理适应、承受能力较差,对预防运动损伤重视不够,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等有很大关系。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的129例损伤中,课外发生的损伤为92例,占71.3%,其中以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课外比赛发生较多;课内发生的损伤相对少一些,为37例,占28.7%。这与课外体育活动随意性大,凭一时冲动参加剧烈运动,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组织不严密,动作太粗野,体操项目缺乏保护、帮助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三)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
(四)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科学。(1)正式运动之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使得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不能充分动员起来,使全身肌肉不能温热、灵活和协调起来,使整个身体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投入到正式运动之中。(2)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使机体过早出现疲勞,而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己不是处于最佳状态。(3)过早开始做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时间过长,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接近消失。(4)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缺少过渡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使参与正式运动的有关部位机能没能得到有效改善。(5)准备活动未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三、预防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建议把预防损伤对象的重点放在一年级学生中,学生一进校就应加强预防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并使学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则和防治方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承受能力。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建议教师应加强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克服不文明的粗野动作,运动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加强保护、帮助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麻痹思想。在高等院校体育工作中,应使广大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师生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有较正确全面的认识,相信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信心,在学校田径运动实践中积极贯彻各项预防措施,杜绝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根据体育活动内容、个体机体状况等具体情况而定。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增强肌肉、韧带的适应能力。对腰有伤的,进行腰部准备活动时,要小心谨慎。另外,对准备活动的时间与量要进行科学安排。
四、治疗
(一)运动损伤第一时间处理方法。运动医学有个“大米原则(RICE)”,是专门针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如果伤势不严重,可自行参照这个原则处理,如仍然无法痊愈,则一定要看医生。“大米原则”包括下面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要求运动员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好好休息可以促进较快的复原;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第三个字母C代表压迫,压迫使受伤区域的肿胀减小,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E代表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伤部。当怀疑有骨折时,应先固定在夹板后再抬高。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篇12
关键词:体育,兴趣,教学
一、引言
体育兴趣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推动学习、获得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工作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爱好又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种项目产生了兴趣, 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 如何抓住这一心理特点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 努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入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范畴或领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体育兴趣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 它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加学生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兴趣往往指向特定的活动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 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喜好差异。其次, 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 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活动产生积极效应。
(二) 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分析。
体育本身来自于游戏, 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些体育课后, 就显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根据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
随着学生见识的增长, 他们对体育不断产生各种“想象”。这些“想象”来自于五彩缤纷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而当他们却总要面对体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时间短难以尽兴等体育教学的“现实”时, 这种“期望”和“回答”的落差会始终存在,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原因。
目前在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简单性、形式化、成人化, 大多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 指导思想陈旧所造成的。
3.身体形态与技能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区别:一是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差别显而易见, 即可以在当场显示技能差别。
(三)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对策。
体育兴趣是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在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 以及性别、身高、体重等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兴趣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但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主观条件对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培养体育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在体育爱好者学习和身体锻炼中, 学生往往拥有趋乐避苦的心理倾向。教学中要适度考虑到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 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愿望, 以乐趣为体育活动的目的来设计教学, 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满意感, 并由此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2.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 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好动、好奇、求知的需要, 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尽量采用灵活多变又切合主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 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中发展体育兴趣。
3. 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 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为此, 必须在帮助学生选适宜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加强区别对待, 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 重要的一点是要分解好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标, 并及时加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 (1) 可以克服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产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也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2) 体育是一门容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于一体的学科, 可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调用、剪贴等功能, 帮助学生及时攻破学习的难点、快捷地掌握教学的重点, 可以科学地对体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等, 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实现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J].体育学刊.2006 (5) .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推荐阅读:
专业本科学生体育教育07-30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07-15
地方本科高校体育专业08-1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中教法》练习题09-22
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10-29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0-01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06-2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报告07-23
本科学生实习体育教育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