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2024-10-25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精选11篇)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1

摘要: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是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获得环保知识、树立环保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环境与健康”公开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等方法, 为促进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 空气污染, 雾霾的产生, 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 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 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 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 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 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 “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 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 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 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 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 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 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 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 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 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 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 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 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满足他 (她) 们的求知欲望, 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 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 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 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 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 并做书面的总结, 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 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 撰写观察日志, 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 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 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 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 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 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 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 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 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 珍稀物种灭绝, 原始资源奇缺, 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 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 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 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 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增加危机意识,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 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 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 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 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 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 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 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 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 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 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 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 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 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 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 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 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 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 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 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 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 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 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从而预防疾病, 保障人群健康, 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 樊红波, 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8) :32-33.

[2]石晓枫, 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35 (1) :66-69.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2

指挥类军事院校主要为军队培养基层军官,通常包括步兵、炮兵、工兵、防化等兵种学院,指挥类军校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分配到部队基层单位担任排长,其人员身份为指挥军官

非指挥类军事院校通常称为专业技术院校,主要为军队培养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包括军医、军械、军事交通等专业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学员毕业后,基本上分配到部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部队技术保障部门,其人员身份为专业技术军官或军队文职干部。无论哪种院校的毕业生都为军官或干部身份。

从个人前途来讲,由于军队的特点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指挥类院校毕业生到部队后,由于基层军官人员流动较快,如果本人表现出色,容易得到提前晋升的机会,但由于指挥类军官群体呈现金字塔状,越往上升难度越大,淘汰率也越高,很难保证能够在部队长期发展。

专业技术类院校毕业生到部队后,多数从事业务工作,此类人员流动较慢,除非有重大贡献,一般难以有提前晋升的机会,只能按有关规定正常晋升。但是,根据部队有关规定,专业技术干部的职级晋升可以不受单位级别限制,虽然晋升相对较慢,但在初、中级专业级别范围内,更容易晋升到较高的职务级别。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交际意愿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学生能否主动发起或自愿参与交际活动是考核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强弱的关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并满足今后的日常生活和业务需求。因此,注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学生来源不一,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还有少数是来自中专、职业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应试能力要比交际能力强,甚至有部分学生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笔者从2006年至今负责本院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观察,现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如下: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陈旧、英语基础薄弱、英语的应用能力弱。

二、研究背景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在探讨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进行调查与研究,在分析和总结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剖析影响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帮助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研究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交际意愿方面有何特点?

影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有哪些?

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调查结果如何?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交际意愿方面存在的题?有何良策和建议?

三、交际意愿的理论构架和相关研究

交际意愿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学者McCroskey对母语交际的研究。McCroskey和Baer提出,交际意愿被定义为个体选择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焦虑程度、交际信心、自我知觉的英语交际能力、性别、年龄、学习环境及社会支持都直接影响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愿。随着研究深入,MacIntyre等研究者发现,交际意愿跟交际的能力、个人的焦虑程度、交际自信、交际的对象和交际的主题等内外在因素有关。

国内对于交际意愿研究的时间始于21世纪初,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文献也有限。最早的是吴庄、文卫平基于Wen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开展了对于课堂环境下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研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专科生的英语交际意愿的研究相当少,只有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陈玲敏在《高职学生课堂内外英语交际意愿研究》中、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外语学院的高俊虹在《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策略探析》中谈到了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意愿的全面研究。因此,了解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挖掘影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诸多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激发其交际意愿,很值得学界共同探索。

四、影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因素

1.个人因素

英语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没有升学压力,普遍认为英语跟专业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关联不大,学习动力自然不足。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英语基础差和不够自信等问题,在课堂教师提问过程中,如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或者表达不出来的情况,学生的焦虑感倍增,从而使他们对英语交际望而却步。

个人性格因素是影响其口语交际意愿的又一重要因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英语水平有限,词汇量不足,发音不标准,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英语交际意愿。

2.社会因素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的熏陶。在我院的英语课堂上,老师注重课堂任务的完成,却忽略了课堂环境的设计。另外,同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影响英语交际意愿的原因之一。课下,学生由于没有用英语交际的场所,更不会说英语。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被设置为大班课的居多,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实现人人有机会交流的目标确实困难重重。有些任课教师还是传统教学,以灌输为主,那么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不了学生的交际意愿。

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授英语过程中应该向同学们普及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英文电影、英语角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有所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英语交际应用能力。

五、关于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调查

1.调查对象

研究者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400名2015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0名,女生220名,平均年龄在18岁~20岁,有五六年的英语学习的经历。

2.调查方法

调查共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发放调查问卷,二是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5份,回收率达到98%。

3.调查结果收集与分析

(1)对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分析

通过采用SPSS16.O软件系统对其中的100份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分越高反映其英语交际意愿的总体水平就越强。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显示,以总分100分为基准,学生在公共场合交际意愿的平均得分为44,两人交谈的交际意愿平均得分为52,小组交谈的交际意愿平均得分为52.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意愿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在课堂内小组交谈和两人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意愿水平较高,课堂外的交际意愿水平最低。

(2)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的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抽取的10名不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如下:

首先,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英语基础不好,所以缺乏用英语同别人交流的自信。

其次,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环境不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六、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方法与对策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倡导合作学习,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交际意愿。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是寒暑假期间参加一些教师培训班、英语交流研究会、英语夏令营、进修班等活动,拓展自己的思维,锻炼自身交际能力。

3.教师可以利用观看英文电影、教唱英文歌曲、让同学们阅读经典名著、讲解西方文化习俗,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英语交际兴趣。

4.实施客观有效的评估评价手段,监督和管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做到“宽进严出”,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七、结语

通过对影响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英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各种顾虑,改变课堂沉闷、压抑的气氛,营造人人竞相发言的良好、活跃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多数学生的交际意愿,形成特定的课堂文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编写专业英语实用口语小册子,并把它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这样专业英语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宜从本项目的研究结果推论出我国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总体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庄,文卫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社会环境、动机指向、性格与情感意识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32-35.

[2]Peng Jie-E,Lindy W.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A Model in the Chinese EFL Classroom Context[J].Language Learning,2010(4).

[3]李琳.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际意愿研究以及对教学的启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67-68.

[4]蓝艳芳,周洁.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对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及作用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2):182-184.

[5]彭剑娥.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多元变量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7,94(4):260-265.

[6]石运章.中国外语学习者课堂内外英语交际意愿研究[D].山东大学,2008.

[7]辛燕清.中国英语学习者课堂环境下交际意愿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8]余卫华,林明红.穗港高校学生英语交流意愿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3):219-223.

[9]吴旭东.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口头交际能力自评与交际意愿[J].现代外语,2008,31(3):280-290.

[10]吴庄.第二文化习得的文化间相互依存关系考察[D].湘潭大学,2006.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4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5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67-02

一、引言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自2001年至今国内一些高校先后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和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上万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人才。与此同时,为普及信息安全教育,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面向非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安全类选修课程。

我院自2005年开始就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开设了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在学习信息安全类课程时的不同特点.2007年调整教学计划后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

信息安全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和知识体系更新快、对先修课程要求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并且对于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应该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可能面对的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学生具备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防卫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大部分都是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信息安全类课程来说如何做到在一门课程中既要覆盖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知识领域,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苛刻的教学需求使得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下面将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采用的解决办法。

1.课堂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较多和学时偏少的矛盾

按照各专业的前导课程,遵循培养信息安全意识和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原则。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

其中只有信息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教授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区别。总体来说,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培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才为目的,扩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面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过多地纠缠于理论细节,以此来解决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较少的矛盾。

(2)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教学意见反馈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密码学基础这一知识领域中。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组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首先。将一些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整理成自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自学,以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密码学知识的枯燥感;其次,在讲授密码学的基础知识时,多穿插一些小故事和影视作品的情节,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密码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以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为大家讲解古典密码算法中置换类算法的加密思想以及密码分析中暴力破译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在介绍现代密码算法时,应重点介绍主流算法.并配合一些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加密解密原理。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和密码学相关的小说,如《密码故事——人类智慧的另类较量》,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密码学知识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带动课堂教学

对于课程中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部分的知识点,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原理的讲解,会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极为生硬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为驱动,带动基本原理的讲解,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而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是困扰教师的难点问题。

目前,教学案例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亲自整理制作;另一种就是参考其他院校相关课程选用的教学案例。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引入课程教学软件,以进一步解决教学案例匮乏和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4)学习方式被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信息安全课程,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的教学形式,并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演讲比赛、分组对抗等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分组进行的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整理演讲材料和赛后讨论,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安全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同时也是跟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是非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难点问题。

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设置了如表2所示的实验项目。

其中所有的选做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关软件等材料都上传到公共邮箱中,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实践表明,这些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考虑到社会各界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准备将所有信息安全类课程合并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信息安全概论,结合这一变化对信息安全概论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需要为信息安全概论增加前导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该课程以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熟悉掌握Win32汇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并以具备分析Win32汇编程序、编制和调试汇编程序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其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攻击手段与防范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除了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注意将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引入进来与基础原理相结合。如,在介绍恶意代码的防范技术时可以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查杀方式渗透进来。

最后可以针对部分对信息安全技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竞赛机制、我校的SRT项目、信息安全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等各种教学手段,延伸课堂教学以弥补学时过少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6

一、学习音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变坏

亚洲天王周杰伦在发完《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后曾经说过“学习音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变坏”, 呼吁青少年们热爱音乐, 对社会可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确是这样, 音乐教育要教的除了演唱方法还要教的就是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思维学习音乐的孩子学的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气息。也可以理性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众所周知,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使自己内心平静, 音乐也可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有目标就会有动力, 就会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作为一个拥有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维的一项艺术,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有很多的, 因此学生如果不懂得学习音乐的方法、不善于去总结灵活分析、只知道一味的喊、破高音的话, 只会将自己的嗓子喊坏。因此掌握学习音乐提高演唱效果的方法很重要, 本文主要就非声乐专业类学生怎样学习音乐来提升演唱效果这个问题分析总结了几点方法。

二、学习音乐的前提

(一)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你做什么, 态度都是重要的前提。一些学生说自己嗓子不好五音不全不会唱歌, 但是还喜欢音乐想有所改变, 想证明自己是可以唱歌的, 这就够了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态度支持着他, 音乐是一门可以勤能补拙的艺术, 它用于使不会音乐的孩子爱上音乐的魅力、让会唱歌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哪怕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什么用, 不是学音乐出身再怎么喜欢也不会走上音乐这条路, 不是专业学音乐出身不等于没进行过专业音乐训练, 像知名音乐人刘欢、李建等, 他们都不是学音乐专业出身, 但是他们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依然占据到了歌坛上的地位。学生应该端正好对音乐的态度, 有目标可以但不能抱着一定的功利性, 你可以有成功的决心, 你也要付出能成功所需的努力。

(二) 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能学好一切东西的必备条件, 你只有对它感兴趣, 你才会好好用心的去学习, 你才能克服长期、艰苦的训练, 经过系统的, 有深度的学习。因为你喜欢它, 所以你愿意为它认真、吃苦。教师也要把音乐适当的引进教学过程,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倾听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对于音乐有关的人和事, 听得多、看得多了, 就会形成模仿的气氛, 会提升整个校园的音乐文化氛围,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

三、正确了解嗓音特点, 针对性练习

在练习提高演唱效果之前, 学生要了解自身的嗓音特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嗓子帮助他选择个适合他的歌曲来进行针对性演唱练习, 毕竟选择一首适合其自身条件的音乐作品会让表演更加的事半功倍。一个好的音乐作品的表演并不是要求你的调有多高、声音有多大, 而是你唱完这首歌可以给自己和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可以觉得舒服。这不止需要学生对自己的音色、音量和音域有正确的把握, 还要去充分的理解原唱者对于该作品表达的意义, 寄托的情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好的表演出一首好的作品。

四、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教会学生掌握唱歌基本方法

(一) 从呼吸方法入手教学, 掌握歌唱技巧。要想唱好一首歌, 气息很重要。怎么练习气息也是对发音的要求之一, 发音要“震动, 震动”的气息, 要想使声音洪亮, 底气十足, 就要有足够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 要随时可以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多做些一些深吸缓呼的动作练习。在歌唱时, 呼吸与我们日常生活说话的呼吸是不一样的。歌唱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 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方法。呼吸器官的组成包括气管、咽、支气管、口、鼻、肺以及胸腔等, 在歌唱的呼吸时, 它们都有着相互的关系。而在学生练习唱歌的时候, 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气息, 会影响音准, 使发出的声音毫无生气。所以就要求学生吸气时, 不要吸得太多, 应刚好适合发声时需要的量, 不然就会造成歌者的肌肉紧张、不进气也呼不出气的状况发生, 这对学生的训练是有很大伤害的。对学生来讲, 练习吸气时要求自然不是要去发出声音, 是要找到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需要运用气息时, 不要“泄气”, 要像上文提到的在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 并要善于运用唇来把气拢住, 从而来保持胸腹压力和嘴唇压力的平衡。声乐界里素有“谁懂得呼吸, 谁就会唱歌”一说, 就足以说明了呼吸在歌唱时的重要性, 也确实是学生应该首先学会的基本功之一。

要知道, 一个好的歌唱家在演唱时的呼吸均匀、控制能力好, 都关键在于他的呼吸肌肉群一直保持着好的工作状态。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 所以都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所以,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来控制的气息运用, 就不会有圆润明亮、动听的歌声。

(二) 咬字吐字技能训练。训练歌唱时清晰的咬字吐字也是唱歌中的基本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明确的讲明清晰正确的咬字吐字对歌唱表现的必要性以及进行训练的重要意义。咬字吐字训练一般都以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作标准, 学生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同时要了解汉语拼音的结构、具体发音的部位与发声的方法以及歌唱时咬字吐字的规律。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一般按照出声—引长—收音的方法训练。出声的要求包括: (1) 出字要实, 即咬准字头, 前提是声母发声部位和发音的方法准确才能做到这一点; (2) 发音要干净、利落, 结实有力, 快速与韵母拼合, 不可分割成两个音节; (3) 唇、舌头还有下颚灵活的调节动作。咬字吐字训练采取“轻声读音”或“歌唱发声”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多练习一些绕口令, 例如唇音练习用:八百标兵奔北坡, 北坡炮兵并排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找相对应的绕口令来进行对齿音、舌音、喉音、舌音牙音等练习。这样一练, 你哪一路音圆润, 哪一路音不足, 都能分清, 找准。气、音、字的练习都非常实用有效。

(三) 巧借日常动作, 帮助学生体验唱歌要领。生活中有很多常见动作能够帮助我们体会歌唱时的呼吸和锻炼有关系, 如拖长声音的叹息和打哈欠体会歌唱的深呼吸;当人受到惊吓时快速地吸气, 就如同歌唱中的快速换气;而最常见的喘气则是歌唱呼吸柔韧性的最好练习方法。像很多运动也可以有助于音乐的练习, 跑步、游泳、登山、俯卧撑这些运动都可以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 增加我们的肺活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中进行综合训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作为学生需要具备恒心与毅力, 作为声乐教师应该推动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教给学生歌唱要领, 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美的旋律中享受声乐学习的过程。完美的演唱效果是每一位热爱音乐艺术的人的追求, 非音乐专业类的学生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通过学习时的平台走向自己想要的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 04:86-94.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 2007, 03:140-143.

[3]余虹.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目标系统与声乐教学体系的改革[J].人民音乐, 2005, 08:50-52.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7

一、让课程精彩地开始, 启蒙学生认识

柏拉图说过,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戏剧的完美开场总会抓住更多的观众, 有人把讲台比作教师的人生舞台, 那么, 教师在“演绎”过程中同样要十分注重开场。思维讲究先入为主, 学生往往对学习一门新课有畏难情绪, 如果一开始没能紧紧地抓住学生, 只是一味照本宣科, 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在为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看似笼统地介绍, 却是在为学生提取课程的精华, 让学生了解学习之后他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学生往往会认为工程制图课程过于抽象、乏味,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发现课程当中的趣味。罗丹曾经说过, 世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科学中、课程中的美,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寻、去发现。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工程图样, 作为工程技术的语言, 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如同没有了语言我们就无法直接与他人面对面沟通一样, 工程当中缺少了工程图样, 人们的设计思想是无法完美展现的。也许有些专业在将来的工作中没有直接应用到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 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建立更好的空间想象力, 对于逻辑思维相对较强的理工科学生来说, 这样的收获在某种意义上要比知识的直接应用要有价值得多。

二、设计贯穿始终, 激发学生兴趣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精心的教学准备、完美的课程设计会使一堂课深入人心。知识的传授中要讲究方法, 不涉及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抽象知识的直观表达性, 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1. 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都有大纲的规定, 但是大纲并不是阻止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屏障, 有的教师只要大纲不变, 授课内容就千篇一律, 这样就无法提升教学的质量。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内容, 教师要对知识充分理解, 对教材十分熟悉, 查阅相关的资料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会和某些专业课程息息相关, 这时, 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相应的简单拓展,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课程内容不是孤立的, 现在的所学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应用。同时, 在有限的学时内, 可以适当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突出重点, 做到少而精以利于学习, 同时适量增加机械设计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以解决绝大部分非机械类专业无后续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课程的问题。这样,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到许多工程思想、建立工程意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基本原理性内容我们要讲授得精准、详尽, 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其后续课程要针对其专业特点进行讲授。例如化学专业类的学生, 我们要为其引入化工设备图及工艺流程图等相应内容;对于土木专业类的学生, 我们要引入建筑施工图等的相关内容;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我们要对透视图等内容相对偏重一些。此外, 每一轮讲授之前,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搜集最新的前沿资料, 对相应的国家标准的更新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 对于计算机绘图课程, 我们要使用较新版本的绘图软件,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所学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 设计课程情境

讲课也是一门艺术, 大学课堂同样需要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目标、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好导入授课、高潮和结束的每个环节, 将传统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 善于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在课程开始我们可以设计问题情境, 用问题来引入课程内容, 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 会更加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掌握所学内容。在复杂结构的讲授中, 我们可以设计直观情境, 把模型发给学生仔细观察, 对于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说, 结构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同时, 要将愉快情境、激励情境和合作情境等贯穿课程始终, 让学生以最轻松的形式和最饱满的信心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所讲例题和课堂提问都应有一定难度梯度,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较难的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使学生充分建立自信,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或是适时组织讨论, 或是采取提问的方式, 或是制造竞争的气氛,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状态。

3. 设计教学方法

备课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变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讲授内容。在教学手段相对丰富的今天, 工程制图课程也结合了板书、挂图、实体模型、多媒体和影音素材等教导方式。板书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图步骤的掌握和巩固;实物模型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感受, 并达到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影音素材可借助立体图和动画演示, 方便地进行二维图形与三维立体的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特色鲜明,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即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如,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立体截切、相贯等内容,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 并通过模型展示, 引导学生边学边练, 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 教师不再是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积极的师生互动和适时的动手参与会令课堂生动有趣。有些时候, 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讲台上担任老师的角色来讲授交流一些简单的课程内容, 对于学生自学的成果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的修正, 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 每一个教研室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 经常针对课程讲授方法进行讨论, 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力求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和突破。

三、完善自身修养, 保持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将学习兴趣保持下去要更加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一节好的课程要“课伊始, 趣即生;课进行, 趣愈浓;课结束, 趣犹存”,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老师的喜欢程度来决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用功程度, 可见, 老师会最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呢?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师风度、高尚的教师品德外, 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同时, 要将育人与授课相结合、懂得寓教于乐。《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能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寓教以情、以情感人, 使学生以渴求的心态来进入学习, 其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因为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 注意探索教学的方式、方法, 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增强教师个人感召力,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关淑珍.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机械制图”课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5) :177.

[2]刘英平, 杨素君, 陈晓霞.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5) :157—159.

[3]孙元利, 吕智慧.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教论丛, 2009 (4) :223.

[4]王文革.浅析大学的心态[J].科技资讯, 2009 (1) :211.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8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 尚未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

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学概论》开课班数比较多, 全系先后有9位老师授课, 由于该门课程对于所有老师都是新的经历, 每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定位的理解, 组织教学内容, 探索教学方法。因此, 教材、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因授课教师而异, 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不过, 也正因为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和实践, 为最终形成规范、适宜的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尚缺乏一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缺乏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经验, 难免带着给环境专业学生上课的思路去给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去上课, 不了解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和环境知识水平, 很难把握好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深度、内容与方式, 因此, 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缺乏积极性形成反差。另外, 一些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对环境问题缺乏兴趣, 只是为了拿学分而选课, 这也对教师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3. 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行”不合一。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与“行”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学生虽然已知道环保的行为方式, 但不去实践, 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更不用提去主动组织和推动环保行为。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受传统、生活习惯及已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 如果所接受的环境知识与这些不一致, 有些学生倾向于抵制与漠视学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认知上, 往往把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推向政府、科技和生产单位, 而不考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环境责任。这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环境知识, 也应该考虑如何能把环境知识教育内化, 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学概论》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六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

1. 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效果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 并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他们的兴趣点不同于环境专业学生, 因此, 教学目标和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求应区别于环境专业类学生。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专业的基础知识, 过多的和深入地讲授环境学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 可能使学生感到费解或失去兴趣。因此, 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 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环境学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等, 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科学原因, 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教学过程中, 应能激发起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 并鼓励他们应用专业领域的知识探索和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手段, 能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把环境意识带入到日常生活、价值观, 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研究活动中。

2. 选择适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教材。

目前出版的同类教材有十几种, 但多数都不适宜非环境专业学生。我们将结合开设该课两年内所使用教材的效果, 通过授课教师的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 从国内外出版的环境学类教材中选择适宜的教材, 选出一本主教材, 一本可以起到互补作用的辅助教材, 以及若干本拓展教师知识面的书籍。

3.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非环境类学生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设计并不适宜按传统的章节和刻板的知识点前后承接性组织, 而应依据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升环境意识有机统一起来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本着既让学生对于环境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又不失为生动和灵活, 同时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我们认为按环境危机篇、环境要素污染篇、全球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经济、社会与个人途径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系统知识、环境责任、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个系统和全方位的认知。教学内容组织时特别把环境变化和个人利害联系起来, 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扩展学生的思路。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 而且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 而应参照期刊论文、重要的国际会议及一些著名的环境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发布做适当补充,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4. 教学方法改革。

按知识点贯穿的教学方法不适宜非环境类学生, 以启发、互动、激发兴趣的方式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非环境类学生往往对环境事件、涉及个体利益、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深入挖掘问题和宽的知识面感兴趣, 对切身体会到的事印象深刻。因此, 我们认为以案例教学为主, 专题讲座为辅, 增加体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 并通过讨论、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递进式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延展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根据教材、环境新闻、环保组织的环境调查报告、新近发生的环境事件、环境纪录片等编辑教学案例, 设计由引入案例到转入相关环境知识讲授的衔接过程, 深入分析案例的知识拓展范围与方法。专题讲座:从全球环境问题中选出对人类影响深远、且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融合知识、图片、视频剪辑和科学数据为一体。通过视觉冲击、理性思考和多维角度的深入分析挖掘, 使学生对该环境主题有全方位的认知和深刻的体会, 激发环境危机和责任感, 促进对环境问题由“知”向“行”转化。体验教学:从网络、纪录片中选择展示瑰丽的自然现象、风光、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和视频, 按主题组织成视觉巡展的形式, 给学生以自然美的熏陶, 从内心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该方法可以穿插在前两种方法中, 或在课间播放, 也可以独立使用, 并配合引导学生讲述亲身游历原生态环境时获得的身心舒畅和视觉美的感觉、美好经历等。

5. 考核方式改革。

为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 课程考核不能单纯考核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结合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环境知识考核可以采用纸笔测验, 环境意识评定可以采用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课间访谈评定并结合环保方案设计或调查报告、环保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改变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的学习习惯, 将把平时自觉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注重平时成绩, 如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

6. 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

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我们将分别设计授课教师的自我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评价问卷, 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教学改进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授同类课的教师之间交流、与学生课间访谈,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然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再次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实现教学效果不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义年, 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 2003, (15) :42-44.

[2]刘翠朱, 亦仁庄, 启亚.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J].化学教育, 2007, (12) :42-44.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9

一、教材改革的目标:满足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需求

教材是专业培养的重要基础, 教材改革应该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于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目标。部分观点如下:

肖川 (2007) 认为, 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的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会制度教育专委会2008年3月提出, 本科教育要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1) 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 (2) 泛用技能的掌握。包括交流能力、信息读写能力、伦理性逻辑思考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对自然与社会现象解析中的数学运用能力。 (3) 态度、志向性素质与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领导能力、伦理观、作为市民 (公民) 的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的能力。 (4) 综合性的学习经验与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 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 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 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 (Derek.Bok) 认为, 大学本科教育有几种重要目标是对学生以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能力、适应多元化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哈佛大学“红皮书”明确地阐明:哈佛学院的每门课程, 无论多么专业化, 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目标的子目标, 既然专业教学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课程 (教材) 的教学目标也应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服务。关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方面, 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 认为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自学能力、职业道德、会计核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预算与绩效评价能力 (邵瑞庆, 2008;林志军、熊筱燕, 200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2012) 。

二、现有会计教材的缺陷及其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是教材定位欠准确, 不能较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是教材内容不合理, 存在狭隘性、封闭性、抽象性、无专业特色、理论与实务脱钩等缺陷。

内容狭隘表现为只介绍会计信息加工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技能, 对会计的管理职能如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功能涉及太少甚至没有涉及。使学生无法了解会计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 无法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等能力。

封闭性表现在只就会计谈会计, 切断了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联系、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封闭性不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探究式自学能力的培养。

抽象性表现为在介绍会计信息加工方法时, 将会计工作从其他经管活动或职能中抽出来, 使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核算的真实环境, 更无法了解会计核算工作是如何与其他职能活动相互协调的, 更有将会计核算的内容进一步抽象为分录的编制工作。另外, 抽象性还表现在不重视书本内容与现实事物的联系, 学生无法从教材上了解相关业务情景, 从而不利于学生建构性的自学。

无专业特色表现在所有会计专业都教授同样的内容。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没有有机融合。尽管会计教材中也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 如: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原则, 但在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中却只是按现行会计准则要求来介绍如何做, 而没利用会计理论对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后果进行解释。这不但不利于学生自学, 也剥夺了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引导与培养。

三是章节内容组织存在不足。1.章节体例不合理, 不利于教与学。表现在: (1) 不但章节首尾缺少案例, 正文中也缺少实例。如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业务往往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非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 (2) 课后练习综合性、开放性不足。 (3) 缺少脚注和尾注。对正文中涉及其他学科理论知识, 或本学科较深层次理论知识, 没有采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予以说明, 以作进一步解释和拓展本课程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的看问题。 (4) 课外阅读任务不足。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5) 没有建立本教材信息与社会经济界的联络窗口。不利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6)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2.会计语言过于专业化, 不通俗易懂。教材正文以陈述、说教式行文风格为主, 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改革的设计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三者的系统协调性, 具体表现在: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材内容安排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各章节的体例应该有针对的科学教学方法应用;内容表述的行文风格应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2.具有知识体系完整性、内容的开放性、描述对象的适度仿真性。要将会计与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有机的结合, 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与有效利用。

(一) 教材的目标定位改革。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会计性思维和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预算与绩效评价能力, 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教材内容改革。

教材内容分成经管类各专业共用知识与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类。

共用知识是每个专业都要学习的部分, 它采用纸质教材的形式, 具体包括:

第一部分要介绍会计与商业的关系;会计的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会计的职能是如何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的职能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会计职能与会计学科的关系, 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本质、目的、职能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二部分要介绍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包括成本会计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组织、会计规则、会计信息生成技术。应分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企业三类企业进行讲解。在介绍会计业务处理时, 一定要详细介绍企业中这一业务的整个流程, 使学生了解有哪些部门参与、各自做了什么、业务过程生成了哪些原始凭证, 为了对这一业务进行控制, 保证其合理与合法性, 防止作弊, 企业是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的。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回到真实的情景中。

第三部分要介绍会计信息的特点, 对一些专题进行讨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因素、会计舞弊、会计政策变化的经济后果等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

第四部分要介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不同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包括运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 。由于是入门课程不可能讲得很细, 但每个方向要讲几个主要的应用, 一定要给学生指出进一步研究应选择的课程与参考书。

第五部分介绍各专业特有的一些知识。包括各专业特有业务的会计处理、特有业务的会计信息利用。可采用电子稿形式。

专业特色知识是进一步介绍与各专业应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采用电子教材形式, 作为纸质教材的延伸。电子教材主要以课后自学、师生课后电子平台交流、问题导向形式进行教学, 纸质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 章节内部体例改革。

在教材的章节体例安排时, 一定要考虑到该安排是否有利于师生采用最合适教学方法来学习, 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师生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最终能否保证相应能力与素质的有效供给。笔者认为, 每章甚至每节在正文之前要安排“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目标导向。“学习目标”下要安排一个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导入性案例”, 其作用是将本章节内容与商业事件或产品细节联系起来, 向学生展示将要学的内容是如何与课堂以外的真实事件相联系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后搜索资料的能力, 扩大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然后安排“引言”部分, 它起到对上一章或以前章节内容的回顾, 对本章或从本章起要讲的主题及主要内容的预先告知。

在正文, 为了帮助学生对专业术语或理论学说的理解, 以及指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要参考的文献资料, 要安排“脚注或尾注”作出解释与进一步说明。为了与学生一起讨论当前的一些会计话题, 要安排“会计拾零”, 作为每章附加信息的补充。在每一节写完之后, 要安排一个小结回顾,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本节中关键知识点, 也起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自我控制的作用:给出一个问题后, 将参考答案列示在其下, 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每章正文的结尾时要安排“本章小结”。

正文完后, 要安排课后材料, 包括简答题、练习题、综合问答题、案例题、辨析题和道德挑战。其中简答题、练习题、综合问答题用来测试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题、辨析题和道德挑战部分, 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广阔的商业背景下应用所学会计知识的机会, 以帮助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最后, 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在线学习中心”, 包括:上课用的课件、对本章难点与重点进行的详细解释;有关课后材料的答案、具有较强专业特色的会计知识的模块式教材以及本课程与外界相连的资源及其获取方式, 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自学、有限群体与无限群体链接起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式自学能力。

(四) 表述方式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去探究, 在行文表达中应做到:1.教学内容的表达应该通俗易懂;2.教学内容的表达要详细具体、仿实程度高;3.教学内容的表达中要多设疑问句, 多用引导性语言;4.要用适当的激励用语, 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

参考文献

[1].http://gjs.wh.sdu.edu.cn/show.jsp?aId=350&classID=050320091218212887.

[2].http://www.doc88.com/p-28531526420.html

[3].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郭均英.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8) .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10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训项目 任务驱动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浙江省对中职电子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这对必修的专业主体课程来说,已经成功完成蜕变。然而,电子技术作为一门非电类专业(比如汽修、机电、计算机等)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却仍在采用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评价。通过调研和有关资料表明,中职学校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匮乏,版本陈旧。对于非电类专业而言,电子技术课程教材版本选择余地少,版本比较陈旧.我校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用的基本上是10年前的教材,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无法及时反映新规范、新标准,不能及时满足行业、企业等的需求,甚至相差很远。而教师很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2.课程内容繁难、陈旧,课时少。现有的教材侧重于基础理论的传授,内容偏难偏深偏多,课程内容就是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压缩版,教材内容几乎一样,教师教的累,学生学习的更累,而学习的效果却很差。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没有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以往的教材中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偏少,没有与生产生活应用实例结合,忽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主体参与,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中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导致课堂教学乏味枯燥,学生昏昏欲睡,作为非电专业的学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

二、课程开发设计

1.调整课程内容,明确培养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非电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结合当前学校、学生、专业等特点,根据够用、有用原则,打破学科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弱化甚至摒弃那些偏难偏深偏多的理论性内容,以及推导性逻辑性较强的定性分析与推导,选择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宴训项目,将教学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于实践环节中,在“做中学”“做后学”的过程中,学生先会后瞳,突出知识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1)

2.优化课程架构,开发课程教材。作为一门非电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一周2课时,共44课时。但以往的教学中先学理论知识,再实践实训,且实训时间较少,采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训各自为战的格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整个课程内容分别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中设置两个实用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实训项目,将模电和数电两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贯穿实训项目中。在每个实训项目的安排,都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先电路的整體简单认识到各个元器件识别再到电路制作调试,最后落在电路原理的探析和排故上,对于中职学生厌烦的理论知识采用这样的做中学,做后学,学生先会后懂,成功地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整合。而学生们也更容易更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习电子技术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能继续学习知识拓展环节,进行提升。课程结构见表1。

3.改变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必须改变原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有效实施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取决于教学环节。本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设计,每个实训项目都包含若干个任务单元,每一个任务的学习内容均按照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组织学习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实施本课程方案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在于在以项目为为载体,任务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加强,并且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对理论知识的渴望也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做中学、做后学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理论知识的接收程度、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使教师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小组互助教学法让学生在团队的合作和互助中加快学习的进度,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实训室里,采用微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能让我们中职学生很快抓住重点,解决问题所在。

4.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里。当然考核评价同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程结合实训项目中各教学任务的特点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并重的评价方法。各个评价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组内同学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学生做出对自身收获与不足也做出评价。比如在项目二任务二的学习过程中,课程采用《课堂任务评价表》如表2所示。这样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重视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改进,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之后的学习工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中职学生自尊心很强但信心缺失,兴趣广泛但飘忽不定,动手能力强但理性逻辑思维不强。非电类电子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选取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实训项目,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先做后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机会,再引导学生发现和领悟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2.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做中学,做后学,让学生“从会到懂”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非英语专业学生,可能性和紧迫性,策略

With the overall reform of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here are increasingly Chinese educators who have realized the impor tance of fostering LA concerning the notion of“learner-center edness”and“life-education.”Although there has always been the Chinese idea of zixu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au tonomous learning.

1.The essence.There is broad agreement that autonomous learn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heir learning process explicitly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share in the set ting of learning goals, take initiatives in planning and execut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regularly review their learning and evalu ate its effectiveness.In other words, there is a consensus that the practice of LA requires insight, a positive attitude, a capacity fo reflection, and a readiness to be proactive in self-managemen and in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2.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The newest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teaching requirements demands students'“ability o autonomous learning”.We're facing the urgent situation:abou60 students in a big class;students aren't level in English;limited class hours for students to master so much content;students live in the new school while teachers live in the old school so that it's inconvenient to coach students after class.

3.Practice L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 Adopt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directed at individuals to create students-cen tered classroom atmosphere.For example, in learning a unit students are guided to finish some assignments or are encouraged to complete them by small groups, each group preparing for one task.In organizing activities concerning a relative topic, differen forms are acceptable:role-playing, debating, discussing, story telling, making guesses.At the end of the term, save one text asking them to prepare and give a lecture in classroom in their fa vorite ways.

(2) Train learning strategies.Teachers lead them to selec proper learning strategies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English effi ciency.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urged to establish learning goa and make learning plan based on individual levels, language requirem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styles.Naturally a series of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students to self-monito the operation:doing homework, taking notes, attending tests because only some activities are for classroom use while most o them, especially reading and listening, are supposed to be done after class.

(3) Encourage cooperation.Autonomous learning doesn't only mean independent learning;it covers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In class, students take active part in interactive activities;after class, they study with their partners to solve problems together.In this way, collective experience and wisdom can be shared by everyone.Besides, group members can have mutual evaluation for the sake of making progress together and it serves as an impetus to students as well.

(4) Make the best of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softwa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techniques are increasingly used and more popular in teaching through which learners conduct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eachers conduct monitoring.Moreover, online courseware are supplied, there students can find a whole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to help them learn English and gain a lot of fun at the same time.

(5) Reposition teachers'role and attitude.First, LA is by no means learning without teachers.Second, teachers'role in classroom is a very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for students'motivation.Teacher roles change from lead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to background conductors, from organizers and planners to counselors, from sources of knowledge to information providers and evaluators.When students'English level varies, how can a teacher guide and motivate less able students to engage more actively in activities?The teacher is expected to follow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tolerating their errors, and trying to reduce stress to the minimum.

上一篇:创意表达下一篇:重症监护患者压疮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