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历史专业学生

2024-10-15

非历史专业学生(精选9篇)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1

《历史教学》“阅读与备课”栏目已刊登了多位老师的文章, 大多提到专业历史教学杂志与备课教学的关系。笔者从教以来在阅读方面, 除了专业历史教学杂志之外, 影响很大的还有几本非历史教学杂志, 特别是《随笔》杂志。下面就与广大同仁分享《随笔》对自己备课所起到的帮助作用。

一、补充史料, 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注重新材料及由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 而新史观也要靠新史料来体现。作为普通中学历史教师, 即使有当今至为便捷的网络手段以及极为易得的几乎无限量的电子书籍, 但是囿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 以及收集、整理、检索及辨析能力的不足, 都使得以上看似无限的资料来源在作用上大打折扣。

《随笔》中的作者因其自身素质及史学素养, 引用的史料是很有价值的。有两篇是谈苏联解体的, 分别为《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 (2010.1) 和《盖达尔的盛世》 (2010.5) 。

不可无休止地利用人民的信任。我们共产党员, 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 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 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 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 我们是共产党人, 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 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 土豆却没有了[1]。

赫鲁晓夫的这一段话笔者拿来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一课的导入, 让学生判断是谁说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

1933年到1934年, 还有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 都闹开了饥荒。那往往是全家饿死, 甚至全村死绝[1]。

1958年以后, (苏联) 垦区产量即徘徊不前, 1963年更是急剧下降。这一年全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83公斤, 甚至低于俄国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无奈之下, 只得作出到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定。为此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372.2吨) 。

1972年苏联爆发严重的农业危机。这一年, 到国外采购粮食近3000万吨, 一举打破世界的粮食平衡。1975年粮食欠收, 苏联为增加粮食进口, 只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举债, 并且动用本国的外汇储备[2]。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和影响的讲解中又引用了以上几则材料, 并让学生回答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虽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但农业上的失败无疑是其直接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原因, 并因此认识农业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理解计划经济搞封闭是绝没有前途的, 市场经济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即使是强大如苏联也不得不被动地融入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不可逆转, 并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欲与伟人试比高》 (2009.4) 提到毛泽东逝世后身高被演绎得越来越高的现象。《奴才的创造性》 (2010.1) 讲到清朝很多大臣做官的心诀为“多磕头, 少说话”, 其中多磕头竟然还成了一些大臣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愤青太监寇连材》 (2009.6) 叙述了慈禧的一个心腹太监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给慈禧上了一道谈论时政的折子, 结果被杀的史实。这几篇轻松诙谐中又不乏思辨, 其资料既可以作为史料辅助课堂教学, 也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修正教材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不论是当年人教版一统天下还是现在数家共鸣, 都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大到史观评价上的失误甚至错误, 小到史实上的失真或错讹。我们中学教师平时细心阅读、仔细比对当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但是, 问题是多方面的甚至有的还有很大的未知性。另一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史识能力及工作的压力也使得我们难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随笔》中有好些文章通过对史料发掘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利于修正和丰富教材观点。

如林则徐在我们的教材中一直是形象高大, 即使说到他的思想中有封建纲常色彩, 那也是有其历史原因, 并不改英雄本色。但是已经到了近代, 如果仅在国内比较, 那也只能是瘸子里面选将军, 不能说明什么。在教学中, 笔者引用了《英夷不怕林则徐》 (2010.2) 和《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 (2011.1) 中的一些材料来向学生展现全面真实的林则徐。

英国要攻中国, 无非乘船而来, 它要是敢入内河, 一则潮退水浅, 船胶膨裂, 再则伙食不足, 三则军火不继, 犹如鱼躺在干河上, 白来送死。

况茶叶大黄, 外夷若不得此, 即无以为命。

美利坚并无国主, 只分置二十四处头人, 碍难便行传檄。

夷兵除枪炮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紧, 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力, 是其强非不可制也[3]。

通过以上几则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当时对西方的真实的认识水平。但是, 比起当时认为有林则徐在英国就不会得逞的很多人来说, 林则徐依然还是比他们要高、比他们更清醒。毕竟林则徐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最先进的人士之一。下面这则材料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 (林则徐) 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总结道———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 若我炮不能及彼, 彼炮先已及我, 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 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 须辗转移时, 再放一炮, 是技不熟也。……真令岳、韩束手, 奈何奈何[4]!

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对于已经是近代人物的林则徐, 我们对他的评价当然不能仅限于国内。而与西方又没有太大可比性。笔者就选择了日本西学领军人物———渡边华山。与渡边华山相比, 林则徐又相差太远。早在1830年代后期, 渡边华山就认识到:

“西夷皆专于物理之学, 故而, 审度天地四方, 不以一国为天下, 而以天下为天下, 因是, 颇有广张规模之风气。”“古之夷狄为古之夷狄, 今之夷狄为今之夷狄。”“时势既今非故, 故议古论今者, 如胶柱鼓瑟。”[3]

通过这样几段材料, 几个环节的分析, 使学生对林则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并修正和丰富了教材观点。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 从当时中日双方西学领军人物之间的差别来看, 日本后来超出中国绝不是偶然的。

《今夜为谁流泪》 (2009.2) 、《奥巴马的胜利以及我们的抉择》 (2009.2) 、《有一种不叫非暴力》 (2010.3) 等篇虽然翔实史料不多, 但对我们教材中有关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三、加强史料研习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日常教学和备课中的史料研习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繁重压力及环境等的不协调, 都使得史料研习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史料研习训练固然必要, 但是质量和效率又很难有保证。《随笔》中有关史料研习的文章有不少。如《回忆与档案》 (2010.3) 中有这样一段: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访问苏联。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后的当天晚上6点, 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会见了毛泽东, 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参加会见的中方翻译是师哲先生, 苏方翻译是费德林先生。对参加会见和谈话的人物, 两人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就有很大不同。师哲说参加会谈的有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 费德林印象是除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外, 只有双方的两位翻译。而根据中苏双方两份档案记录的一致说明他们两人说的都不对。”[5]

这样一段材料展现给学生之后, 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史料研习的兴趣以及对史料甄别的认识程度。因为通过对这一段材料的展示, 可引导学生认识到, 同一件事, 即使是亲历者的记忆与表述也是有可能不准确的。这更警醒我们, 即使是当事人的叙述也要详加甄别才能使用。

《二次革命后的黄兴》 (2010.4)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揭出黄兴许多骇人的史实。读完此文, 我们即使对其推论有存疑态度, 但对其中的史料分析也会印象极深。

四、引入不同的视角

历史学科专业能力的高低, 其中一方面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新课程强调新史观也并不是否定所谓的传统史观, 而是希望引入各种史学观念及行之有效的史学研究方法, 开阔大家的思路, 从而尽量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历史。《随笔》中有些文章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教材明显有很大差异, 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值得纪念的中国第一部宪法》 (2008.5) 讲的是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对它评价较高, 这就给了和我们教材不同的视角。想想也是, 为什么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日本帝国宪法是宪法, 清王朝制定的就不是呢?

《看哪, 这个奇怪的儒家》 (2010.3) 主要讲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张君劢。文中谈到他不仅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宪政有内在的联系, 还基于此观点并结合西方宪法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起草了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这也和我们教材中引入民主、发展民主就必然要反对儒家思想的观点是相悖的。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2011.2) 通过辛亥革命前后, 慈禧弥留之际派人下手毒害光绪成功、汪精卫等人刺杀摄政王载沣失手、辛亥革命时湖广总督瑞澂处事不当、吴禄贞发动起义未遂、袁世凯遇刺未死这样五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结果具有偶然性, 从而说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辛亥革命其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是偶然的。这和教材坚持辛亥革命发生是必然的显然有分歧。

五、引发思考, 精神洗礼

新课程对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这也导致很多老师感到很不适应。为什么?因为不论是新课改之前, 还是新课改以来, 可以量化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让广大教师真正不适应的不是更高的可以量化的要求, 而是如历史素养等难以量化的要求。怎么才能做一个既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又能得到学生钦佩的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只靠教材、教师用书、几种历史教学杂志是不够的, 而要去读专业历史研究的论文、论著又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精力和能力所能及的。

《随笔》中有大量谈论历史文化和民主人文精神的文章。有些是单纯从文化层面出发的, 更多的是从历史事件来切入的。如谈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五四与五四问责》 (2009.1) 、《回眸五四》 (2009.3) 、《革命的背后》 (2009.3) 、《一弹指顷去来今》 (2009.3) 、《告别五四, 发现保守主义传统》 (2009.4) 、《若舟车只有两轮》 (2010.4) 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深入理解自不成问题, 同时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变迁也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对需要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很有利的资源。鉴于这些文章在使用时因人而异的特点, 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我们知道, 作为艺术家要达到更高境界需要文史哲知识, 科学家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文史哲知识进入其知识框架起作用。那么, 对于不求杰出但追求优秀的历史教师来说, 多阅读些文史哲方面的非历史教学杂志, 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而只是一种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述弢.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随笔, 2010 (1) .

[2]述弢.盖达尔的盛世.随笔, 2010 (5) .

[3]王龙.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随笔, 2011 (1) .

[4]周英杰.英夷不怕林则徐.随笔, 2010 (2) .

[5]袁晞.回忆与档案.随笔, 2010 (3) .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2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比较

英语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困扰中国学生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1.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都在他们学习和记忆英语新词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策略和方法,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方法普遍效果不佳. 2.两组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上有明显的差别,而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各自对词汇学习的理念以及课程安排的.不同. 以上这些发现都显示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有效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笔者希望本文能时大学公共英语的词汇教学有所启示,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有所帮助.

作 者:项菊仟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英语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 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 差异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策略训练 篇3

关键词:听力策略;策略训练;听力教学

听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积极筛选、编码、存储和再构建的过程。近年来英语听力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内英语界的关注,研究英语听力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听力策略和研究

OMalley & Chamot根据认知心理学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即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采取规划、监控和评估等行动来更好地管理其语言学习;认知策略涉及大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是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关系的,具体来说是指记笔记、推理、演绎、迁移等策略;社交、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自己控制情绪,消除紧张和不安等。这三种策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Maclntyre & Noels经过研究认为:“策略有助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它将减少习得者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或者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听力策略是以语言学习策略为理论框架的,是语言学习策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多学者直接将学习策略的分类运用于听力理解策略的研究。

基于策略的听力教学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研究者如Mendelsohn、Maclntyre和Noels、Cohen在肯定了听力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的同时还建议在外语课堂的听力课程中开展听力策略教学。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学习策略并有意识地使用策略来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和听力水平。

二、听力策略训练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听力策略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策略指导对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意识到已掌握的有效策略并进一步巩固加强;与此同时,示范介绍其他的策略以达到全面的培养。

第二,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记录听力学习笔记。笔记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的日期、时长、方式、听力内容、遇到的生词、出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计划的完成情况并评估自己的进步,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安排。

第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使用频率较高的具体的听力策略并加以训练。一是预测策略。在训练这一策略时,教师先要求学生通过文章标题或题目选项等线索来预测材料的中心内容或主题;在听的过程中再根据前文提供的线索来推断后文可能出现的内容。在预测过程中个人的背景知识也是不可少的。通过预测文章的主题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背景知识来更好地获取和理解将要听到的知识。二是记忆策略。人类的短期记忆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记住长段的内容和全部细节,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帮助记忆。学生可以将听到的新的信息和自己已具备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理解,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边听边记下关键词、生词的音标和其他一些重要信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将一些英语口译中的笔记符号介绍给学生来帮助他们更快速有效地做笔记。三是推理策略。在语篇的理解过程中,听者需要通过一些话语标记语,如but,because,I mean,so,however等来对所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在碰到生词时,需要运用一切可能的线索,比如上下文来推测其大概意思。另外,听者还可通过包括背景知识、对话的背景声音和其他可运用的已知知识来做出推断。

第四,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培养同学间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三、结语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听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OMalley,J & A.Chamot 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Maclnture P D and K A Noels.Us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6(29):373-38.

[3]程京艳.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9(1):51-56.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4

一、高校非史学专业开设史学课的必要性

笔者执教于高校历史系, 承担着历史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广大学子而言, 研习本专业的学生身处历史系的大环境, 自然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历史学的熏陶, 知识面广, 亦会迸发思想的火花, 产生关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然而, 历史系在一些高校中还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历史学并没有引起与其地位相匹称的重视, 甚或被斥为“背书”的学科, 根本无法与充斥着公式、数据、实验的富于科学意味的理工科相提并论。

目前, 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是一个偏于政治, 也跟历史有关的课程。当然, 这门课的开设是无可厚非的, 历史不能忘, 尤其是我们被侵略的屈辱史, 每一个国人都应铭记于心。但是, 仅仅开设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及平时的师生交流中, 笔者发现, 非史学专业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是相当窄的, 个别学生甚至还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事实上, 历史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刘知几亦言:“史之为用, 其利甚博, 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古代的政治家们已经认识到了史学的经世作用。笔者仅以《中国通史》为据, 兹举两例。

其一, 如果我们展开地图, 会发现政区边界表现出了令人不解的弯曲往回。原因何在?这就需要了解我国的政区史。在历史上, 我国的政区划界有两大原则, 即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前者是依据高山河流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来决定政区的边界, 如今天的山西、陕西, 仍以黄河为界。后者乃便于国家控制地方, 打破山川之阻隔, 使每个政区都失去完整的形胜之区。唐以后, 这一原则越来越为统治者所采用。我们不了解历史, 就无法理解当今省际边缘的来龙去脉。

其二, 中国的边疆问题。这是我国长期面临的既是内政又被国际化的问题, 如南海之争、钓鱼岛之争。揆之历史, 我们有确切的史料证明, 中国早已对这些地区有效行使了主权。然而, 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却往往不顾真相、无视客观事实, 大肆叫嚣, 引发纷争, 以期从中获益。所以, 我们必须了解历史, 拿出我们铁的证据来予以坚决的驳斥,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当然, 这些是针对所有群体的中国人而言的。就高校非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尽管主修的是理工, 或是文科的其他专业, 历史学的学习仍然不能完全丢掉。如文学专业, 自古文史不分, 学好史学, 自然会为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增砖添瓦。而理工科的学生, 也不能一味沉浸在数据和实验中, 研习历史, 不但可以活跃思维, 更会在更换大脑知识接收的同时, 闪现出对于专业课的新理解。因此, 在高校非史学专业开设史学课很有必要, 也是当务之急。

二、非史学专业史学课程的设置

鉴于历史学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大学非史学专业史学课的薄弱性, 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 笔者有一些构想。

一是面对全校非史学专业开设的历史课。由于受教者众, 宜于开设普及性或常识性的课程, 譬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外交流史》等, 既可让学生了解到中外通史的大致发展历程, 也可培养他们的宏观视野。

二是面对具体院系开设的历史课。由于受教者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氛围大体一致, 可根据其所学专业, 开设相应的课程。譬如经济学院开设《中外经济史》、工科学院开设《中外科技史》、政治类学院开设《中外政治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历史知识, 也必将有利于其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知。

三是课程设置, 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就《中国通史》而言, 由于是非史学专业的课程, 加之学生大学之前已学过历史课, 因此, 再从远古讲起, 显得啰唆而无味。而且,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 根本不是一个学期可以讲完的。在这种情况下, 课程设置就必须另辟蹊径。笔者根据自身优势, 将课程设置为专题的形式, 分为政区、疆域、民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八个部分, 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又有细分。总体原则是:之前已经学过的, 尽量避免或少讲;意义不突出和太过专业化的, 基本上不讲;和现实关系紧密的, 重点讲授。让学生在传统的史学中获取新收益。

总之, 高校非史学专业的史学课程的设置, 要体现出具体化和灵活性, 要因时制宜,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使学生在学史之余, 带给自己专业课以应有的帮助。

三、非史学专业史学课的讲授方法

面对史学知识相对薄弱的非史学专业的学生, 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讲授,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 既要有历史系传统教育之法, 又要讲究灵活性。

首先, 课堂讲授, 这是最为普遍、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授, 将自己的知识、学识和观点教给学生, 而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理解, 来实现求知的目的。不过, 不同的讲授方法,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其一, 研究性教学, 即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近年, 这一教学方法已为教育界所重视。具体到《中国通史》而言, 由于史学非其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 故没有必要开展类似历史系的非常深入细致或专业化较强的命题的探讨,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制、镇戍制, 文化区、行政区与自然区的契合等。学生可以宏观了解某一命题, 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黄河的治理与变迁, 教师可以精练地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与治理, 然后由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拟解决方案, 既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也可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其二, 启发性教学, 这是同研究性教学相类似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可谓启发性教学发端的标志性语言。所谓启发性, 是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多就所讲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足以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的解释并非具有唯一性,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同时, 有些问题也并不局限在课堂上给出解释, 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资料室, 通过自己的广泛阅览, 形成积极探索和勤于思考的治学状态, 进而来对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样, 学生不会禁锢在教师总结好的笔记中, 更不会被教师的思维所限制。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智慧充盈的群体, 任何禁锢思想和行为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就《中国通史》而言, 每一讲的内容, 教师均可设置相关有价值的问题, 譬如婚姻风俗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皇权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在哪里?总之, 启发性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构建起质疑式和交流式的教学环境。尤其是非史学专业的学生, 更需要这种启发性教学的实践, 以养成自觉思考的治学习惯。

其次, 在高校的教学中, 课堂讲授并不是教学行为的全部, 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需要更多的延伸教学手段。就《中国通史》而言, 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一是多媒体教学, 即运用多媒体计算机, 并借助预先制作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来展开教学活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糅合在一起,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考古文物、人物形象、图书字画等产生直观的认识, 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再辅之以教师对历史背景或进程的讲授,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非史学专业的学生,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更能刺激他们对历史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也更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譬如我国的疆域史, 如果仅凭教师讲授边疆的具体地点, 学生仅能硬性记忆;若用多媒体, 则我国边疆的地理、人文一目了然, 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能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看中, 了解到边疆的变迁。

二是田野考察。这是目前学者们强调的一个科研方法, 同时也是对待科研的一个态度, 尤其是牵涉到地理因素时, 田野考察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非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一方法实行起来阻碍很多,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 高校所在地若有历史文化景点, 即可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尤其是讲授到地理环境变迁之时, 更应该组织学生前往考察地理环境的变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才能使所学的知识更丰满、更完善。

三是个别辅导。对于个别喜欢历史学科的非史学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或通过种种方法, 保证师生之间交流的畅通。这样, 学生一旦有疑问或新的思想, 可以随时向教师询问, 或一起讨论。对于个别学不好历史课的学生, 则必须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必须规划好指导的办法和时间, 耐心讲解, 不厌其烦, 使学生完全明白。师责所在, 亦师德所在。

四是考核方式。长期以来, 考核的方法不外乎开卷和闭卷考试, 普通的选修课则适当变通, 让学生写一篇相关的论文。事实上, 考核方式应该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 而考核的目的也应从以知识考查为主转向以能力测试为主。笔者采用的就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叠的方式。

在授课期间, 多以研究性或启发性的讲授办法, 提出诸多引发学生思考的命题, 而部分命题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 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当然, 也尊重学生的个体诉求, 凡要求自选题目者, 只要合乎标准, 允其所请。由于非史学专业学生的史学知识相对匮乏, 故评判标准可做灵活处理, 但必须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对抄袭剽窃者决不姑息, 让他们从学术的起步阶段就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

期末考试可采用两种方式, 或开卷, 或闭卷。常识性的问题, 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可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亦可拟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自由发挥。事实上, 往往这种题目更能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如笔者曾遇到的题目:假如生活在清代中期的苏州, 家中有百两银子, 怎么利用?为什么如此利用?诸如此类。至于学期总成绩, 自然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合二为一, 这也是杜绝一考定成绩弊端的有效方法。目前, 这一方法已被大多高校所采用, 至于执行情况, 就跟教师个体有关系了。

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但史学专业不过是高校众多专业之一;历史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非史学专业的历史课却寥若晨星。历史不仅仅使人明智, 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真理的一把钥匙。因此, 各非史学专业根据专业概况, 开设相关历史学课程, 并辅之以多样有效的讲授方法, 既可推动本专业的向好发展, 也可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进而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对社会与个人都有巨大的价值。在高校中, 除历史专业外, 非史学专业也应立足学科基础, 灵活开设历史课程, 并采用多样有效的传授历史知识及思维的方法,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非史学专业,中国通史,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 2003, (4) .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5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输出的教学策略浅析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手段,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听与说.在教学中,人们尤其重视听说技能的培养,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语输出尤为困难.其原因多种多样,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策略、情感的.原因.该文就此做了一些分析和应对措施.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行关注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策略的应用.

作 者:闵师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分院,江西,南昌,330100刊 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年,卷(期):“”(6)分类号:G424关键词:教学策略 口语输出 非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6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一、引言

《课程要求》规定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已经被列入了我国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著名的语言学家Adrew.D.Cohen 曾经说过:“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习得是靠学习者主动地学习才能掌握,而并非是一味的知识灌溉。

二、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将决定学习者是否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获取大量第二语言材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换师生角色,还原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身份是“帮助者”、“组织者”而不是“中心”,师生身份的转变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放弃原先的“教育者”身份,而是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习者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把只是灌输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和评估。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独立的确定学习目标2.制定学习计划3.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4.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5.独立评价。

2.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外在动机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应付考试和工作所需。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现代很多英语学习者害怕学习英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有很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为了应付学校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以往的学习经验往往都是没完没了的背单词、做语法练习,因此学习者对整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毫无兴趣,甚至畏惧厌恶。为了排除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根据克拉申的i+1原则,学习者接受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的语言须具备i+l的条件。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l就是输入的语言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i+1语言输入假设公式。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输入的语言又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又有足够的量保证,习得就会自然产生。 这和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是一个意思,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在水平,然后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只要稍努力就可以理解,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的增加,当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信心,畏难情绪自然就会消失了。

(2)选择趣味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习材料。枯燥的教材内容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也会没有激情。不妨在课堂内穿插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让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有所期待。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完全是为了升学,而大学的学习则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充实头脑。一些实用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兴趣,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例如,一些常用的谚语和名言的英语表达方法、西方国家常用的地道表达、中外文化的差异所在、英语绕口令、西方节日的由来等等。这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弥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外国语言文化了解的不足,也可以让他们的英语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

3.传授学习策略,培养独立学习。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学会学习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教学中的所谓“授之以渔”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书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学记》说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可见,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古代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授各种学习的策略,比如,很多学生都害怕背诵单词,花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根据音标把单词份音节来记忆,结合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规律来拼写单词,这样根据读音记单词比单纯背字母组合效果好得多。

参考文献:

[1]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0).

[2]陈晓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50.

[3]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36),1.

[4]戴炜栋,王栋.一项有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2(5):24-29.

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现状调研 篇7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现状,问题原因,教学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地球村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目前,全球有超过十亿的人口在学习英语,世界上电子检索系统90%的信息是以英语的形式储存(Hasman, 2000)。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部高教司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国外语言教学专家根据统计数据指出,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听”占总时间的45%,“说”占30%,“读”占11%,“写”占9%,由此可见“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使用的频繁性和重要性。但是,纵观历年大学英语学生的听力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笔者以某大学08级理工科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案例,试分析其听力水平现状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听力水平现状分析

表1所示基本按照CET4的听力测试题型和分值权重(听力共35分),133名学生接受了大学英语二级水平听力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参试者样本成绩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在复合式听写中设置了8个单词听写(每个计0.5分)和三个句子听写(每个计2分),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听力总体得分率不足58%,复合式听写更低,不足50%。

这一状况与邓媛、张文忠(2004)对13个省(市、自治区)CET-6考生在2001年1月的考试原始数据的分析相吻合:在复合式听写中,全体考生在S1-S7单词听写试题上的平均得分率为59%,而在S8-S10词句层面上的理解和表达力更低,得分率仅有7.8%。在S1-S7的七个单词填空中,有3个词为中学词汇,另外4个为四级词汇;在S8-S10三个词句所涉及的词汇中,19%为四级词汇,81%为中学词汇。上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学生复合式听写能力普遍偏低这一现状。马王超(2002)在《从复合式听写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出,“大学英语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写在黑板上的英文绝大多数都认识,但别人以正确的语音语调读出或说出时却听不懂。也就是

笔者在对表1复合式听写一题的统计过程中发现,在单词填空方面,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单词的辨音能力不足。尽管很多单词都是基本词汇,但学生在听录音时就是写不出来,即使有的学生可以写出,但写出的单词也是错误的。如把“attendant”写成“attandant”或“attandent”;把“vigorously”写成“vigerously”;把“acturally”写成“accturally”或“acturoully”等。这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发音不够敏感,或者平时学生对标准发音不够重视。由于学生辨音能力薄弱,在听到某个音之后,大脑皮质不能产生相应的辨音刺激,所以大脑反映出的是另外的单词,尤其是对发音相近的单词则更难辨别。当出现连读、弱读、同化、不完全爆破等情况时,学生的辨音能力则显得尤为薄弱。

(二)词汇障碍

学生词汇量的多少和词块组合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言学习效果的理想与否。听力过程中如果遇到的生词太多,那就很难理解大意。当然,下列情况也经常出现。即“在听力测试中,受试者常常感到自己明明听到了一切,也没有发现生疏的词语,却非常健忘,或加工不出有意义的、内容连贯的信息”(李俊兰,2005)。这是因为大脑的短期存储能力是有限的。有数据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词为单位,而是以一些固定或半固定的词语块的模式进行的。即,人们在听到信息时,可以把词语按意群进行组合来增加记忆容量,这一过程为词块化(chunking) (Miller, 1956)。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在S8-S10的信息重组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写出几个不连贯的单词,甚至还出现很多拼写错误。原因就是绝大部分学生不仅单词掌握不牢靠,而且词块组合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抓住句子大意,难以及时地记录下所听到的内容。

(三)语法基础弱

语法也是语言三要素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语法是指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英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它和汉语的语言规则有很大差异,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则也完全不同。因此,中国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的语法规和语言现象,按照母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英语表达,是很难学好英语的。而且,很多语法知识如比较级、否定式、虚拟语气等都经常出现在听力材料及口语交际中。如果学生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就很容易理解大意;反之就很难扑捉到瞬间即逝的信息,对正确理解听力材料造成障碍。

(四)情感策略使用能力差

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的方法。听写中的情感策略主要体现在听者在听写过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调整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其与听写成绩的相关性非常显著(邓媛、张文忠,2004)。过度的焦虑情绪会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焦虑程度与听的内容和类型有相关性(陈秀玲,2004)。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对听力的惧怕心理,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焦虑程度。尤其是在复合式听写S8-S10部分,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并输出,结果学生成绩不理想便是显而易见的了。

(五)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 (1923) 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显示和该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如,A: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book?B:Oh, it’s Greek to me.这个短对话中没有生僻的词汇,学生听懂了每个单词,但当问及“What does speaker B mean?”时,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书—希腊—我,谁知道到底想说什么?如果知道西方人认为希腊语是很难掌握的这一观点,就不会导致理解的失败(马刚、胡安琪,2007)。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学生将听力看成孤立的听力技巧能力,那是错误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对英美等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密不可分的。

四、解决对策

上述五个方面的欠缺给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障碍,下面笔者就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清除语音障碍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是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发音正确、语调得体,才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使人听懂自己的话;如果发音不准,语调不对,甚至对一些熟悉的词句也会因为自己读音不准、语调有误而听不懂别人的正确发音,从而无法理解别人的话,甚至产生误解。鉴于此,首先要掌握标准音标,可以找一些专业人士朗读的规范音标光盘、磁带并参照语音书仿读,使自己的发音不断接近标准读音。其次,做辨音练习。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辨别单词的长短音、易混淆的音,语流中的弱读、连读、不完全爆破和语调等。最后,大量进行辨音练习,不仅要对部分听力材料进行精听,还要加强泛听,对听力材料进行听写练习,把听到的内容逐字逐句写下来,听不出来的地方反复听,仔细辨别单词、短语、句子的读音。这种训练贵在持之以恒并集中精力,虽耗时耗力,但收效甚佳。教师平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语音语调。这样,当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音接近时,才能在听到时快速作出反应。

(二)清除词汇障碍

既然词汇量多少对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影响很大,那么平时就要扩大阅读量,也可以专门背诵四六级词汇。在平时的听力材料练习中,循序渐进地锻炼词块组合能力。刚开始可以注重两三个词的组合,随着听写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组合容量,慢慢地由词组延伸到短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听力中不能单独地记忆单词,而应依据有意义的词块组合来记忆,把词组、短语、句子看成有特定意义的整体概念。在词汇量扩大的基础上,随着词块组合能力的加强,听写能力必将大大提高。赵国梅(1997)、李绍山(2001)认为,听写和听力能力是有很大关联的。

(三)夯实语法基础

学语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来帮助了解语言的规律性,从而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最好能结合练习系统地通串一下相关语法知识,尤其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比较难掌握的小品词、独立主格结构、状语从句和虚拟语气等。阅读过程中若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尽量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划分意群,理解整句的意义。上述做法对于听力理解有很大帮助。

(四)正确运用情感策略

过度的焦虑情绪会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在听力开始之前要快速预览各个选项内容,熟悉即将听的相关信息,进入集中精力状态。尤其是在复合式听写中,学生由于没有现成的选项供猜测,完全要凭自己的听力能力,而且还要涉及语言的重组、加工、记录的能力,这些无疑都增加了难度,从而也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情感策略,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测试,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平时也要加强实践练习,多积累经验,多总结教训,长此以往,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对焦虑情绪的自控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为听力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针对因文化背景知识贫乏而引起的听力障碍,学生首先应该多读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中英文书籍及文艺作品,大量接触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扩大视野,增加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要充分利用英文电影、电视及录像等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还要多听英语国家的英语电台节目,如VOA, BBC等,不仅能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能力虽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复合式听写能力仍然不高。既然听懂英语是其它各项技能发展的基础,那么学生就有必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语言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多听多读,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同时,多了解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尝试用英语思维,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对听到的新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理解。当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及时地指导学生,传授技巧并加强复合式听写训练的力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信息输出,从而使他们的听力水平有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 Bronislaw.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A].Supplement to Ogden and Richards, 1923.

[2]Melvyn A., Hasman, 2000.The Role of English in the21st Century, English Teaching Forum, Jan.2000.From Li Yinhua,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2 (Student’s Book)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Miller, G.The Magical Number of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4]陈秀玲.英语听力理解与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2) .

[5]邓媛, 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6) .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李俊兰.从听写入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J].天津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 .

[8]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4) .

[9]马刚, 胡安琪.浅谈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听力技能培养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专辑, 2007, (5) .

[10]马王超.从复合式听写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 2002, (2) .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研究 篇8

学习风格的研究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54年哈伯特·塞伦 (Herbert Thelen) 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 许多研究者都从自己的角度试图定义这一概念。谭顶良 (1995) 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 包括对学习内容采取稳定的学习策略, 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因此学习风格具有3个特点:

1. 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个体生理基础上, 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 具有鲜明的特性。

2. 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 具有稳定性, 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性。

学习风格形成于学习过程中, 直接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 因而对学习效果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于学习风格的问卷, 作者参照了国外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学习风格测量表, 并且结合了国内英语学习与教学的具体特点, 设计了适合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特点的学习风格测量表。共分6个方面: (1) 视觉型—听觉型—实践型; (2) 群体型—个体型; (3) 独立型—依赖型; (4) 分析型—总体型; (5) 随意型—系统型; (6) 冲动型—审视型。学习效果是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成绩为测量工具,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包括听力、阅读、语法、词汇及写作等各项测试, 能反映考生一定的语言能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大学英语学生学习风格总体趋势。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风格的每一类所得的平均数, 每一类型的频率分布, 以及每一类型风格的中间分数的对比, 结果表明:

1.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明显趋向视觉型、实践型、独立型、分析型和反思型。

而其他方面的学习风格则没有明显倾向性。77%的学习者倾向于视觉型的学习风格, 他们比较喜欢学习过程中的视觉输入, 上课中板书以及幻灯演示会极大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80%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型学习风格, 这意味着课堂中的一些互动式互动如: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语言游戏等活动颇受学生欢迎, 它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3.76%的学习者喜欢在英语学习中被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他们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 能够主动地处理语言材料, 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导。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则把学习者看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则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忽略。

4.73.9%的学习者倾向分析型的学习风格, 面对某个语言材料, 他们会通过分析其语法构成来掌握该篇文章, 英语学习对于他们就像学习物理、数学一样, 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而不是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大多数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对语法和单词的掌握作为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尺度, 而忽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这可能成为学生更倾向于分析型的学习风格的原因之一。

5.72.6%的学习者显示出审视型的学习风格。这一类型的学习者需要实践来反复斟酌答案, 而不是像冲动型的学习者那样乐于猜测答案。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学生比较含蓄, 具有语言自我保护 (language ego) 意识, 特别注重自尊心保护。对这一类型的学生教师应有耐心, 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学稳妥慎重的特点, 在对答案没有把握之前不会轻易下结论。

四、结语

本文揭示了大学英语学习者风格的总体倾向, 以及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的相关性。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 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目的地培养分析型、独立型等与好的学习效果相关的学习风格, 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弥补和培养学生不擅长的学习方式, 提出针对学习者个人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摘要:本文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大学英语学习者预言学习风格的总体趋势;不同学术背景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性;他们的学习风格和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性, 以期为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非历史专业学生 篇9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非英语专业 学习动机 培养措施

英语一直受到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也一直是各类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动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外语学习的源动力,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持续的驱动力。1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学习动机,并在理论或应用层面上取得了进步,对提升教學质量大有助益。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一般说来,学习动机愈明确,学习积极性愈高,学习效果愈好;相反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学习上则表现为敷衍塞责,缺乏信心,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好。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有关动机的理论研究中, 比较公认的是Harmer提出的理论。Harmer对于动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学习上,他把学习动机分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当外语学习活动用做达到某些目的的方式、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表扬、通过考试、想要出国等而学习,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在动机指当外语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时,如学习者因为好奇心、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参与活动的倾向。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是: 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3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认识到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性。爱好、兴趣与好奇心等都是能产生激励的内在动机。有这种动机的学生被英美文化所吸引,有强烈的学习的愿望,因此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思维表现活跃、敏捷。教师应鼓励他们,发挥他们学习上的优势,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认真钻研,努力前进。相反,没有适当学习目标的学生,他们内在的动机未能自发的起作用,因此学习效果较差。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外在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认识了学习动机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

三、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所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学习兴趣对动机行为的影响最大,不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4学习兴趣总是作为一个核心动机突出于其它动机之上,支配着人的注意和认知操作,对学生具有最现实、最强有力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才有动力认真地听讲,在课前课后主动预习复习。很多学生认为学英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的质量和是否喜欢教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担负着教材内容处理、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手段使用、因材施教等多重责任,又要展示出自身高尚的健全人格及深厚的专业素养,以自身“言行”影响引导感动学生,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对英语源自内心的兴趣,使大学生逐渐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轻松的课堂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细心观察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达到巩固词汇、语法的目的。最后,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于第一课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发展会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增强学习效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欣赏英语电影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多方面接触英语文化,真正掌握英语地道用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充实,是个性化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向能力转换的转换机制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些耐心细致的工作,只要付出、只要用心,一定会有明显的成效。

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十分复杂,对于英语学习动机激发与保持的策略研究是项系统过程,需要广大英语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无固定模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理论知识,仔细观察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昆,《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J],现代外语,2009(3):305-330

[2]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苗圃管理的探讨和分析下一篇:群众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