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考察报告

2024-09-24

历史专业考察报告(共8篇)

历史专业考察报告 篇1

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 2016年10月15日

考察地点: 湖南省醴陵市

考察对象:耿飚故居、红官窑、李立三故居以及陈明仁故居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纪念馆以增加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考察报告:

我们在大四第一学期终于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2016年10月15日这一天先后参观了耿飚故居、红官窑、李立三故居以及陈明仁故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站:耿飚故居

耿飚,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派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位大使。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醴陵耿飚故居是醴陵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醴陵市黄獭嘴镇严家冲。1909年8月26日耿飚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七个春秋。醴陵耿飚故居是在2013年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耿飚公祠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建筑。

耿飚故居也是耿传公祠。而据《醴陵县志.祀祖》记载“醴陵居民宗支繁衍,皆有宗祠,由公选举族长、总管、值年人等,以掌其祭祀及田产之事。清明例必祭扫祖墓。值年者先数日入祠集议,某公墓当修培,某公墓多荆棘,皆以次葺除之,遂焚香化燭,剪纸为标插坟上,《风土纪》所谓拜祭者是也。冬至,例为祭祖之期,各宗祠之值年、总管,皆先数日入祠洒扫内外,备办祭品,阖族人等皆先一日取齐。若系子午、卯酉之年,则为大祭,例需验谱。又有族中人添损人丁,亦报明而书于册,以备修谱时纂入焉。其祭法:先一夕迎主省牲,次日黎明行正祭,赞礼者读戒词、训词,初献读祝文,三献后饮福、授胙......亦维持风俗之善法也。”因此耿飙故居之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

耿飙故居醴陵耿飚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耿飚故居孕育了一位新中国优秀的领导人,它是耿飚度过童年的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接受了最早的教育,读私塾、背诗文,从小受醴陵文化的潜移默化。这片热土留下了耿飚老先生生活过的痕迹,体现了耿飚在醴陵生活的真实情况。这里的一切都是历史的见证,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气息。它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耿飚故居凝聚了耿飚作为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为国奋斗的精神,承载了耿飚认真贯彻中央外交方针和政策,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精神。毛泽东称赞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耿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体现,是醴陵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但它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资源内涵挖掘不深、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第二站:红官窑

红官窑是中国国家用瓷传奇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用瓷生产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陶瓷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2010广州亚运会的特许生产商和零售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金牌赞助商及唯一指定日用瓷品牌。现为中国日用陶瓷龙头企业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品牌,隶属于中国500强企业新华联集团。

红官窑里面有许多漂亮的瓷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传承。夫官窑,朝廷设置,专有于朝廷而严禁于民间者也。官窑之所出,但求品质,不计工本;千中选十,百里挑一,尽皆选材高端、工艺高妙、品质精良。千古而下,官窑名瓷辈出,均为一代之佼佼者也。尤其钧、官、哥、汝、定,宋之五大名窑,成就之高,空前绝后。“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之一斑。官窑名瓷流传至今者,珍稀难求,偶有面世,即往往耸动市场,迭创天价。

红官窑的存在对于考察古代艺术有很大的价值。第三站: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故居坐落在湖南省醴陵市渌江乡福建围村。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2平方米,坐东朝西,黄色围墙,八字柴门,门额题“芋园”,有房屋32间,为土木结构的单层庭院式民居。原为他人产业,1891年由李立三的祖父所购置,李立三的父亲和伯父均为前清秀才,都在故居内办过私塾。门联为“春华秋实,日升月恒”。进柴门15米为正屋,大门石刻门额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李立三同志故居”。李立三(1899--196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先后入渌江中学、长郡中学和广益中学。经罗章龙介绍,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声明,同毛泽东会见。广益中学毕业后,到护国军当兵。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在克鲁梭的史乃德钢铁厂当翻砂工,并积极参加留学生的爱国运动。1983年,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旧址,设旧址复原陈列,陈列室辅助陈列。故居于1984年11月18日对外开放,并成立故居管理所,专门负责故居的管理和对外接待工作。

故居对于研究革命党人和革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历史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对象。

第四站:陈明仁故居

陈明仁故居位于醴陵市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文庙居委会境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门厅、前栋和后栋组成,庭院式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方形青砖地面,红砖围墙。共有房屋20多间,占地面积1145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陈明仁将军每次回到醴陵,常居于此。在筹备湖南和平解放的过程中,这里是当时重要的活动场所。2006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包括故居四向围墙外东、西、北各至30米,南至故居南大门外30米。

这次的考察之行收获颇丰,通过对这几处的参观和考察,我知道了许多革命事迹,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历史专业考察报告 篇2

通过对现场的走访, 并与东方丝绸管理委员会 (简称管委会) 的高层领导, 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 我们了解到, 东方丝绸市场这样一个经历了二十多年成长的市场,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其中不仅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同时还拥有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东方丝绸市场最早是由吴江市政府发起成立的, 它的日常管理事务委托给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管委会是由市政府拨款运营的, 因此管委会只做事、不收费, 是非营利性组织, 这一点就与其他许多批发市场有了明显的区别。做事正规, 而又没有各种项目的收费, 使得在此经营的商户感觉安心和放心, 同时, 管委会的威信就得以树立和保持。商户感觉管委会与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 都希望市场蓬勃发展, 越做越好, 因此没有某些批发市场常见的“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 而是合作和响应。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000301东方市场) 于1998年7月成立, 并于同年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定位于东方丝绸市场的开发商、运营商和纺织产业配套服务商。公司高层领导都曾在基层政府、企业任职, 这样使得东方丝绸市场的发展理念与政府部门很容易取得一致, 因此与其他市场需要常常讨要政策不同, 对于东方丝绸市场的发展, 政府急市场所急、想市场所想。这个国际上最强的纺织重镇, 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打造出来的。

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盛泽丝绸纺织产业历史悠久, 当地人被戏称是含着纺织基因出生的, 因此90%的当地人都选择从事纺织业谋生。在盛泽从纤维到纱线, 从纱线到面料, 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 一应俱全。纺织生产用的纺织机械, 新纤维、新面料开发, 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等项目一一推展开来, 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盛泽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市场内配设工商、税务、公安、消防、交管、技监等管理机构, 配有食、宿、运、托等多种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金融等服务系统, 建立了现代信息网络, 加强了市场的内部管理。商家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完备、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齐全的市场经营, 不仅不愁人气, 更重要的是现代市场是订单市场, 脱离了这个市场,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 企业将生存困难。

三、勇于创新

面对着江浙一带很多纺织批发市场的兴起, 竞争的隐忧时刻存在, 市场经营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东方丝绸市场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到了创新:

一是为了让纺织重镇名至实归, 东方市场史无前例地给面料进行编码, 这个工作难度极大。市场上流行的面料就有2万多种, 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工作量大, 难度大。但是他们对此都一一克服, 开始了纺织面料的标准化工作, 并初步完成了化纤面料的编码, 为未来的网上交易和打造跨国采购基地做好准备。

二是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 (简称盛泽指数) , 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总指数和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化学纤维指数, 均为每日发布;以及以盛泽地区生产规模最大或者较大的50家丝绸化纤织造企业的净现金流为依据, 按月度发布的盛泽“50指数”。前者已成为中国纺织企业的风向标, 不仅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前日交易的价格信息,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对行情的预测功能、景气评价功能。对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者来说, 掌握盛泽指数已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而“50指数”则反映了盛泽地区主要企业的经营效益波动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竞争实力的变化。

三是产品创新。东方市场的织造企业一直坚持推进产品创新, 在2010年的中国流行面料评审中, 吴江有93家企业、141块产品成功入围“2011/2012秋冬中国流行面料”。2009年吴江市的化纤总产能已经达到200万吨, 约占全国产能的6.1%, 其中绝大部分是涤纶长丝企业。2010年上半年, 吴江纤维产量增长21%, 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盛泽的织造技术不断改进, 各种新型面料层出不穷, 企业研发能力也不断加强, 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知名面料设计师来此发挥他们的创意。正是由于这种极强的创新能力, 使得盛泽织造企业抵御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

四是金融创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最容易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东方丝绸市场联手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一款无抵押、联贷联保;自主审批的“绸都赢”产品, 可以给企业贷款50万~200万元, 2010年已有50多家企业获得了4300万元的贷款, 企业申请“绸都赢”的条件很宽松, 只要正常合法经营2年以上, 无不良信用记录, 均可组建联保体。纯贸易公司要求有4家或以上企业构成联保体;有生产型的企业3家即可,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融资, 对市场内的企业很有吸引力。

五是模式创新。2008年4月由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方丝绸市场为主导发起, 设立了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纺织原料及产品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 并提供相关的信息、物流、金融配套服务;推出现货 (挂牌、招标、拍卖) 、中远期交易等多种灵活的交易模式;还有相应的金融配套服务, 如B2B网上自助资金划拨服务, 使会员资金管理更方便快捷;提供存货抵押服务, 盘活会员存量资金, 促进经营发展;提供仓单质押服务, 即将货物存放在交易所指定交收仓库并办理《注册仓单》后, 交易所将协助会员办理存货质押业务。质押期内的存货, 会员仍有销售权。

六是服务平台创新。东方丝绸市场不仅配有各种物流、邮电、金融等服务平台, 还针对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 引入了以下服务机构: (1) 帮助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提供进出口服务、外贸指导服务、外贸资金收付指导的外贸咨询中心, 像一座桥梁延伸了企业的业务平台。 (2) 2004年组建了电子商务中心, 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电子商务平台, 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 已有注册会员12万户, 不仅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绸都网, 还有针对性地对会员提供手机短信服务, 让会员企业能够更及时地捕捉市场信息, 还提供网上论坛供会员交流。 (3) 针对产品的质量管理, 率先推出专利产品无棱织机ERP系统, 相当于给织机装上了电脑, 实时监控产品的质量问题。 (4) 纺织科技中心是一家集面料分析、原料测试、织物打小样、纺织品检测、成品病疵原因分析、面料工艺改进、纺织技术培训、纺织新材料研发、院校成果转化与对接、国内外前沿技术引进与合作, 以及国际面料流行趋势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助推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5) 建立纺织工业检测中心。 (6) 建立专利交易展示中心等平台, 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了创新步伐。这些服务举措让中小企业受益匪浅。

四、市场文化培育

东方丝绸市场虽然坐落于盛泽镇, 却胸怀全球, 决心要发展成为全球面料采购中心。它对市场的培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它深知对一个市场的培育是要有耐心的, 因此, 对于商贸型的新市场开张, 就以免第一年租金的大手笔营销策略吸引投资者, 以至于刚开张的商铺被全部租了出去。电子商务中心2004年成立, 2009年才开始盈利, 在此之前就是不断地投入。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趋势, 认清了大趋势, 义无反顾, 电子商务中心这个由58人组成的年轻团队, 终于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不仅将中国丝绸都网办得有声有色, 极具专业水准, 还每周推出120页的东方纺织周刊, 每天搜集数据信息及时发布商务部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这样的工作效率, 与管理者的信任和激励是分不开的。盛泽人胸怀宽阔, 不排外, 对外来商户礼遇有加。为了让市场的秩序井然、外来商户有家的感觉, 市场还成立了几大会馆, 如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等, 不仅帮助外来商户解决商务中的问题, 也帮助他们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 使得外来商户安居乐业, 共同促进东方市场的繁荣发展。市场的文化培育还体现在对这些先富起来的老板们的水平提升上。盛泽是全国第一个以镇级单位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高级总裁培训班的, 管委会组织这些老板们去清华学习, 回来后, 学习、讨论、提高的风气形成了, 以往的打麻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知识、分享心得了, 形成了学习型市场的氛围。这样的文化夯实了盛泽走向世界的基础, 是志在长远, 志在发展。

通过对吴江东方丝绸市场的调查, 我们认识到, 政府的引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正确的培育市场的观念, 也使得东方丝绸市场面对外界动荡的经济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抗风险能力。东方市场为了形成合力, 注册了两个集体商标:“盛泽织造”和“绸都染整”, 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使用这两个集体商标, 这对于品牌的推广和维护大有裨益。在商贸洽谈上, 他们也作出了整合资源的营销策略, 选出100家企业成立了流行面料的国家队, 与国外买家直接进行对接商洽, 既体现了整体实力, 也使得每个成员从中受益。

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察探析 篇3

[关键词]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察;实物;遗址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35-03

专业考察是历史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专业考察,关乎着考察的成效,但史学界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笔者结合近十年来组织专业考察的亲身实践,写下此文,以期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寻求历史学专业考察更为高效和更趋合理的方式与方法。

一、专业考察在普通本科院校历史学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专业考察是历史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院校不同于重点大学,在师资力量,生源上差别太大,培养目标也不一样。笔者通过对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江汉大学等几所院校现今使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湖北大学的“一体三翼”实践教学模式是各类高校普遍使用的模式。“‘一体指以创新型历史学人才培养为中心,‘三翼则是分别从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来展开历史学实践教学活动”。其中,课程实践环节采取的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即设置“中国史Seminar”课程;科研实践环节通过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和学年论文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环节则让学生直接到历史档案馆查阅、整理、编辑馆藏档案。“一体三翼”的实践教学模式固然好,但这种模式不适合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弱,师资力量队伍不强,教师数量少,课业压力大,学生基础差,实现“一体三翼”难度比较大。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历史事件都很难掌握,阅读量少,所以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普遍不说话;科研方面因指导教师的匮乏和水平的限制,也难以开展;档案馆实习我们也组织过,除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外,其余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献,对此兴趣也不大。结合培养目标和地方院校的生源实际,根据学生普遍对历史学兴趣不高和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状况,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将实践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考察上。专业考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愈来愈受我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欢迎。从这些年学生书写的实践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考察这种方式的满意度最高。

二、专业考察目标一定要明确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在制订专业考察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即要明确考察时,学生在每一个考察点要获得哪些基础知识,掌握什么能力,获得什么感受等。如考察半坡遗址及其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和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进行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最好课堂。遗址大厅保留了发掘时的原貌,是一处典型的聚落遗址。在出发前,教师在课堂告诉学生在半坡遗址大厅重点看构成聚落的四要素,通过房屋地址了解半坡人的房屋形状,通过观察墓地的分布、墓葬的形式、埋葬方式、随葬品等掌握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在博物馆重点考察半坡人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陶器的形状,器壁上的纹饰等,掌握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及审美情趣。这些活生生的教材,比教师在讲台上描述要具体、形象得多。这些年,我们的学生仔细观察后,无须教师用语言引导,都能流利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房屋的形状,学生在考察后得出从房屋地址可以明显看出:房屋有圆形、圆角方形、方形等,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内有灶。墓葬,有单人墓、合葬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随葬品一般为尖底瓶、陶罐、陶盆。防卫设施有环壕,经济设施有陶窑、窖穴等。只是学生对陶盆底部中间的圆孔不理解,经教师解说后明白那不是生活用品,而是原始先民瓮棺葬上覆盖的器物,古人谓灵魂出入的孔道,说明半坡人亦有灵魂不灭的观念。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群是一系列沿洛河流域分布的大量旧石器旷野地点群,考察该遗址,要求学生观察每一处遗址的地望,了解古人类生存环境,理解原始先民选择居住地的因素。学生在实际考察后,都能正确分析出原始先民选择居住地,首先考虑的是水;其次是安全,一般选在河流沿岸的二级台基上;再次,考虑的是食物来源要方便、充足。通过对非洲石器和洛南石器的比较,学生也能发现它们同属阿舍利文化,但洛南石斧与非洲石斧有明显的不同。

三、专业考察地点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省会城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延安又是革命圣地。商洛学院地处秦岭腹地,与鄂、豫两省毗连,学院所在地商洛市及周边两省既有广泛的原始人活动的遗址,也是不同时期的人们活动的主要场地,遗留下来丰富的遗迹、遗物,同时还是革命老区,这些便利宝贵的资源对我们历史学专业的考察极为有利。我们在考察点的选择上遵循的原则是典型性和就近性,典型性是主导。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商洛就有先民活动。全市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级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在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察选择中,首选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群。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遗址考察则选择巩家湾、紫荆、东龙山,这三处遗址文化叠压重重,反映了商洛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渊源、交流情况,是商洛历史的见证。

考察战国、秦汉遗址选择的是武关、丹凤县古城商鞅封邑遗址。武关是秦楚相争时的主要关隘,残存的武关东城墙断面夯土层次明显,是考古学专业学生识别生土和熟土的实物教材。丹凤商鞅封邑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

考察聚落遗址首选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这两处遗址都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和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王陵以秦始皇陵、汉阳陵、茂陵、乾陵分别代表了秦、汉和唐代的帝王陵建制。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研究秦朝军事和雕塑艺术及秦朝陵墓建制的不可或缺的珍贵的实物资料。茂陵是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群雕兽像、人兽相搏的艺术造型是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是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汉阳陵保存了墓里挖掘时的原貌,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察城墙我们选择西安市现存的明代城墙,它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墙。考察博物馆选择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商洛市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西北侧,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寺庙选择大慈恩寺和法门寺。大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对研究唐代历史、佛教、佛寺建筑、玄奘事迹极为重要。法门寺是佛教在中国流传和唐代佛教兴盛的见证,寺内珍藏的有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以及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

考察衙署文化选择的是毗邻商洛的河南内乡县衙。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完善于清,占地4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280余间,其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县丞衙、主簿衙、典史衙、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东西花厅、监狱等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四、专业考察路线的设计和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合理

十多年来,我们在反复摸索、对比和实践的基础上,已设计了以下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关中线,因其参观点基本上沿陇海线分布,以西安为界分东线、城区和西线,这条路线的设计优点在于不走重复线路,节约时间,节约经费。时间一周。东线点自东向西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陵—华清池。

第一天,从东往西,从商洛市出发,我们首先考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时间早上8点至12点。下午1点从兵马俑向西三公里,便是华清池,在这里考察1个小时。下午3点从华清池乘车半小时西行至半坡,参观2个小时。晚六点结束第一天行程,休息。

第二天:城区点自东向西有:半坡博物馆—大慈恩寺、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明城墙—钟鼓楼。早上8点至11点半,首先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完毕后,吃饭、休息一个小时,然后步行至据陕西博物馆有0.5公里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参观时间2个小时。下午3点至4点,参观城墙。碑林位于南门和文昌门之间,紧挨城墙。从城墙下来,直接走进碑林,参观2个小时。晚6点结束第二天行程。

第三—六天:西线点自西向东依次为法门寺——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汉阳陵博物馆——茂陵。时间四天,其中法门寺一天,其他几个地点距离较近,行程三天。

第二条路线:商洛线。因所参观地皆在学校附近,本着节约经费的原则,我们每天参观一个县,分六天完成。顺序: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群——洛南县博物馆—丹凤县四皓墓—丹凤船帮会馆—丹凤县博物馆——丹凤县武关遗址——商南闯王寨——商南县富水镇崖墓群——商南县赵川镇东岳坡村古寨——河南内线县衙——商洛市商州区东郊区巴人洞——镇安明清古山寨——柞水县凤凰镇桃园村高塬遗址——柞水县清代阵亡官兵集体墓。

五、专业考察的组织领管理要严密

为了保证专业考察的质量和效率,学院历史系制订了详细具体的专业考察实施方案,从考察的目的和意义、具体安排、经费预算、考察路线、考察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专业考察的考核与成绩评定、见习的组织领导七个方面,既有对带队教师的选拔和考察期间的要求,也有对学生在参观前的准备、参观期间应遵守的纪律和参观后的考察要求,还有院系领导应承担的责任和要做的工作。正是由于我们有详细具体、责任明确的考察方案,使我们十几年来的考察活动得以圆满完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六、专业考察的评价机制要完善

为了使专业考察不流于形式,变成专业旅游,使学生通过对遗迹、遗物这些历史的活化石的观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商洛学院坚持纵向评价和自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立体化的评价模式。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及对自己组织活动进行的评价,教研室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和教研室自身的评价,还有学院对任课教师和教研室的评价,教务处对任课教师、教研室的评价相结合。我们从1997年至今,历史学教研室每年三次,分别在公历四月下旬、六月上旬、十一月中旬组织了30次专业考察教学。在每次考察中,我们除配备专业老师全程对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讲解、答疑解惑外,在每一处考察地还聘请研究人员深入讲解,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比校内更为丰富、生动、深入的知识。在每次专业考察归来后,我们都要求学生书写见习报告,打分后纳入考试成绩中。从学生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通过考察,增加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爱国热情。

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课本内容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是适合地方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只要各方面做好协调,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果,刘安志.构建“一体三翼”体系,探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新模式[J].历史教学,2013(24).

[2] 张侃.走进历史现场:论“田野工作”与大学历史本科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4).

[3] 贺慧霞.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专业考察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3).

[4] 王鹏辉.历史学野外实践教学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6(4).

历史考察报告 篇4

历史系11级2012-2013学年外出实习考察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历史1101班孙毅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陶寺、侯马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10月21号

考察地点: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及侯马市

考察对象:陶寺遗址及侯马市晋博园

考查方式:参观

考察报告:2012年10月21日早7点左右,由我校历史系组织的陶寺、侯马考察由侯慧明、谢耀亭老师带领,从我校出发。约早上10点左右到达陶寺遗址。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出土了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园与住宅、宗教礼拜场所等。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最先参观了陶寺遗址古城墙的遗址,这里的保护程度比较低,有进行简单的修复。可以勉强看到古城墙的轮廓。在古城墙的周围的高低的丘陵上,有较多的大小山洞,分布比较密集。

在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来到了陶寺遗址的手工业分布遗址,此处正处于开发状态,我们有幸碰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师在这里进行挖掘。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讲到了夯,灰坑之类的专业知识,并在现场给同学们指导。而同学们也亲自下到约1米左右的坑道中观察。大家在此处遗址收获颇丰,发现了许多疑似当时的石器,并可以亲自触摸感受。大家兴趣盎然。在离开之后,在车上,大家依旧热情不减,对刚才见到的,听到的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氛围也使大家对下一个考察地点带着美好的憧憬。

在经过襄汾、曲沃两县之后,我们进入侯马市。侯马市要明显较襄汾发达,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彭真故居博物馆。彭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从1954年起,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央书记处协助邓小平同志负总责。建国后一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从1951年起兼任北京市市长,直至1966年5月。建国后十七年中,他作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员,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法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理论工作、科学教育文化工作、外事工作,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处彭真故居,在经过了修复与完善后,基本恢复了原貌,并树立了几座铜塑。另外,在博物馆内,还有对于旧时的街道,及一些职业的人的蜡像展览,非常逼真。在参观完彭真故居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晋博园。这个博物馆主要讲解了侯马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历史以及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历史。

走进晋博园,就走进了历史最深处。该园99%的陈列品为历史原物。大到夯土台基、小到草屋窑洞,大到车马、小到箭镞,大到陶罐、小到配饰,都弥留着千年风雨浸过的气味。一幅幅画面,一座座建筑,一片片钱币,一排排钟鼎,都似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富庶和荣耀。恍惚然,众仆簇拥的王侯达贵,驷马高车盛气而过,身后尘土飞扬;车水马龙的闹市,商贩浑厚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雄伟的城墙上狼烟四起,攻杀的喧嚣,战马的嘶鸣,刀枪剑戟狂猛撞击,强弓劲弩飞射如林,大将落马,军士厮杀,无数个场景再现又复原,在眼前反复播映。

晋国700年的兴衰成败一路穿过风霜雨雪,站立在这个多情的季节,拉开了古今分界的帷幕。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晋博园就位于侯马市。公元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韩、赵、魏三分天下。

从叔虞到静公,40位君主在三晋大地上或长袖善舞,或命运多舛,或精明或昏庸,你唱罢我登场,文治武功与辛酸屈辱一起载入史册,成王败寇,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历史是一面镜子,背面是古人,照见的却是我们;历史是一面巨鼓,舞桘在过去,却响彻今天的天空。

徜徉晋博园,辉煌灿烂的晋王霸业让我们仰视。这块因为历史沉淀而厚重的土地,镀满了岁月荡涤冲刷的所有荣光。

宏村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报告 篇5

第二天很早起来,为了看看朦胧但真实的宏村。首先到的是南湖,不大的湖面被雾气笼罩着,倒映着朦朦胧胧的山与房,中间一座拱桥把它分割为两半。整个南湖近似于扇形,又像一把弓,而那桥便是箭了。小池的另一边就是宏村,古老的建筑,徽派风格。但我却没有什么感觉,可能因为见多了丽江古城里的老房子,感觉和丽江古城里的房子差不多,同学说丽江古城是仿徽派建筑,可能吧。进村的是一条窄窄的小径,一边有流水从沟渠里流向南湖。进去之后虽然道路不多,可是不熟悉的人容易迷路,在几乎都相同的建筑间游走而找不到方向。我逆着流水一路走,路旁既有卖茶叶、小吃、工艺品的商店,也有大门紧闭的人家。没多久我就到了月沼,宏村的中心,这是一个更小的水塘,水算不上清澈,但很干净,隐约可以看到肥肥胖胖的红色金鱼,还有两只悠然划水玩耍的鸭子。围绕着月沼的建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在脑海中它们还时时飘过,但是我却不知道要怎样用文字来描述它的特点,也许是过于朴实。但是它细节处别具的匠心是我忘不了的。汪氏宗祠就建在月沼边,我跟着一队来得很早的游客来到了宗祠里,顺便听着导游的讲解,草草地便奔向下一处。下一个停留的地方是一位曾经很富有的人家的宅子。这宅子很大,设计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哪一辈住哪儿都是有规矩的。在细节上,比如窗户、门梁、天花板都以精细的雕刻装饰,形象生动,至今还能让人感觉到工匠们的心灵手巧。站在院子里仰望,天空被四周房屋的瓦片房顶截取下来,只剩那小小的一片,低头身旁就是一个收集雨水的大缸,里面的水面如镜,把天空留在了自己的怀里。

不大的宏村用不了一个多小时就大致逛到头了。我又一次来到村口,准备重新细细地品味一遍宏村。慢慢的走,慢慢的融到它的魂里,用手感受历史的洗刷,用眼发现古人的智慧,用心体味那种闲适自然的生活态度。中午点了一杯茶,在月沼边品茶、晒太阳、发呆,在宏村里干起了在束河里干的事,也许古镇都会让人慢下来,松下来,时间在这里变得不是那么尖锐,它柔软地从身边拂过。下午也就这样溜走了。回到客栈和老板一家一起吃了一顿晚餐,早早地便睡了。一天下来,心里静了不少,在这个陌生但是平和的环境中,我感觉自己又回到身体里了。第二天,目的地木坑竹海,这里曾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里一个场景的取景地。早上我和两个同去竹海的游客拼车同去。宏村与木坑距离不远,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车程。路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座山都被翠绿的竹子覆盖。到达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民居,民居背后就是竹林,整座山整座山的竹子。上了山就似乎到了翠绿的海洋,风吹过来,窸窸窣窣地,竹叶碰撞着,绿色波浪从远处涌到面前,然后又卷向身后。在上山的小道上走着,欣赏风景,闻着竹子的清香,大自然这份端庄自持而丰盛的美,如同一种道理,一种秩序,这份坦然自若,与人世间的动荡变更没有关联,对土地与大自然怀有的感情,让我体会到了微小但超脱的距离。最美的风景是在山顶,如同站在竹海的浪尖,一波又一波的绿色柔柔的翻滚。下山本可以坐溜索,只要十多秒就能省去很多路程,可是我还是坚持行走,不想让脚离开大地。阳关从竹叶的缝隙间穿透,温暖而又飘忽。来到山脚,远远就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音乐,走进才发现是一个乐器全都用竹子做成的竹乐队在演奏,声音清脆又夹带着竹子的味道飘来......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很久。下午回到了宏村,我在南湖边找到了一家风景不错的客栈,点了一杯猴魁,享受着惬意的阳光,坐在门前上网。晚上,计划中本想看看宏村的夜景,可是忽然没了兴趣,所以又是早早的睡了。

第三天要走了。在客栈老板的帮助下找到了回黟县的车。接下来便又是长久的坐车。晚上终于回到了学校。

后来看我拍的照片时忽然发现都是风景,我竟忘了给自己拍一张。原来想忘掉自己的存在也不是那么困难的。

我发现自己有古镇情节,因为本可以在宏村呆半天然后去黄山,可是自己到了那就不想再奔波去别的地方了,我要好好感受古镇带给我的感觉,这感觉可以让我想到丽江,想到家乡,这里似乎能体味到家乡的味道。

完。

第2篇,在黄山呆着,心情蛮平静的.就象白开水一样.能喝,只是少了种滋味.这里的天气好的是没话说,阳光明媚.车到古城,看看徽派的建筑,听了看了介绍,也只不过是一知半解的.看到旧时的大家族,还残存的雕梁画栋,仿佛是说不尽的爱情.只记的导游说.徽女很苦.12岁嫁,13岁守.徽洲男人经商去各地.依依别.泪如雨.在高墙大院里,青春耗尽.相比现在,网络打开了世界,真的是幸也一生不幸也一生.各人有各人的命.回首也是歌.岁月无情,当你懂得了珍惜的时候,也许那个你最应该爱的人却不在身边了.感慨源于一路的历史厚重.无由来的感触万千.回到主题上来.宏村到是值得一看.外观很形象--牛.环境保护很好,水还是顺村流淌.清澈得很.小桥,古屋,人家.有文化的韵味.真想在这样的地方有一间店.一定是做得比他们好很多.不断的人流,只是拿出手的东西没有几个是象样的.全是模仿的假货.没有让我心动的物品.其实每次到一个景点,都想淘到一些小东西带回家来.也很认真的走家窜巷的.还是淘得不多.只有一个竹节的花瓶,看上去没有人工的雕痕,老者说摆了很多年了,没有人看得上.我看了半天,还是买下了.随便放在家里的角落里.插上几支干枝,想来有不错的效果的.在静修堂里有他的第8代孙在签书.这到是很有记念的意义在.小心翼翼的请他提字盖章,充一次文化人吧.哈哈.说来也巧,在一小巷有个安静的小摊,一年青人默默在刻民居的风光.认真劲很让人心动.聊聊倒是蛮真诚,告诉我那些是他得意之作那些是他刻不好的物品,特别推荐他刚刚雕好的一个笔筒,价格也不贵.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在他的作品上还刻上了他住的小巷的名字(茶水小巷),果然是和外面一条街卖的不同.让我觉的物有所值.同行的团友都走的很前面了.赶不上,也就罢了.一个人在宏村的一个角落休息一会.发现有人在拍我,哦,原来我坐在了宏村很有代表性的屋子前,成了别人镜头里的一点风景啊.哈哈.想想,来的黄山这2天,可能只有这个时间最美,可以一个人自得其乐的淘宝.一个人看屋前小溪水穿梭,看月昭池畔的人流.静悄悄的感受放松.不去再想起爱不爱的痛.恨不恨的泪.天是那样的艳丽,水倒影的那样的蓝.没有歌声,只是我听见了快乐.如山泉那样从心里流出来,永不永远算什么呢?山的那头还会有不同的风光,你的身后也还有不同的肩膀.只是我走到了没有.心还会想念,还会记的你.还会忍不住的难受.那就等着风吹开吧.等着那一夜的腊梅香.等着看那艳阳高照......不用说,去了西递,宏村,第一感想是那边秀丽的风景,很美。依山傍水的村落里透着一种古典的魅力,将人吸引。

保存完好的建筑,深入其中,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情境,实在多情。

我是学设计的,今年学校组织去西递写生,已进入西递的时候,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排楼,那座排楼的主人叫胡文光,应为功勋卓越的原因皇帝准许他在这里建筑自己的排楼,所以这个村子的人都是胡姓,单单想这个人,我会感叹这个人很有本事,进到这个村子听导游的讲解,我更加会感叹这个村子有好多有本事的人,我必须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也一定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

这里有非常独特的文化艺术,不得不叫人为之感叹,为古人的智慧感叹,据说为朱熹所书,其运笔雄厚,气势非凡。字的上部右方酷似一仰面作揖、孝顺敬老的后生,左方却似一拳打脚踢的猴子。我想朱老先生书写的时候,也许无意吧

还有奇怪的改字艺术,也是非常别致。

西递的村落,在很多的介绍上,没怎么提到风水,也许是皇裔的缘故,他们自感超脱吧。不过,我在这个村子里却感受一种压抑。前面贴了风邻和娘娘的“徽州古巷丽人行”的PP,其实拍照的时候,也是一种莫名的感觉。这几天每次看这两张照片,总是感觉怪怪的。难道是传统的什么什么东西么?还没参透,不便明说。谁给解释解释?

500年前,世界上有个村子,采用“仿生学”而建立。仿生这个词是后人加的,汪氏建设村子的时候,也许唯一想到的是顺风顺水吧。宏村,一个按照“牛”形建立的村子。

15世纪,汪氏觉得村子不旺,请风水先生勘察。著名风水先生何可达,前后花费10年时间,按照卧牛的形状改造宏村。

永乐年间山西粮运主簿汪辛,出资100W白银。汪氏将村中天然泉水,扩成半月,做牛胃;然后开凿400多米的水圳为牛肠,牛肠从村西引西流水,南转东出,九曲十八弯,贯穿牛胃。后在村西虞山溪流之上,架4木桥,为牛脚。于是,“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果然,该村顺风顺水,兴旺发达。宏村牛角,红杨+银杏

银杏高20米左右,树围约3.2米;红杨树高约21米,树围6米,树冠面积达700多平方。乃该村的牛角。喜事绕红杨转,白事绕银杏转(白果树)。

我和小狗狗脚下的石板,遮掩着就是牛肠。与小狗狗嬉闹的时候,溪流潺潺流淌,不愠不火地滋润着宏村。时代前进着,牛肠不再起到引用水源的作用,但却调节着这个村子的生态和气候

村子里虽是独特,别致,但我在村子里敢带一种压抑,高高的墙,没有窗子,门也是细长的,很少有有院落的人家,多是高墙深屋,至于采光,多是通过天井来照亮的。给人一种莫名的压抑,据说之所以这样建筑是应为男人大都在外做官货做买卖,留在家中的多是女人,为了防贼,才产生这样的建筑。

历史专业考察报告 篇6

一、考察目的1.学生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2.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的学生除了以上考察目的外,还应在旅途中学习旅游实务与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

二、考察内容

1.关中地理(主要是平原、土壤、河流及两岸台地、关隘)对中国古代经济(农作物、农具、灌溉、交通)、政治、国都、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村寨的规模与物质生活状况(以半坡氏族为例);秦汉唐三朝代帝陵的形制、特点与区别(以秦始皇陵、汉茂陵、唐乾陵为例);古城墙和钟鼓楼的结构与功用(以西安明城墙、钟楼、鼓楼为例);宗教建筑的形制与特点(以佛教大雁塔、伊斯兰教大清真寺为例);秦汉两代的单兵装备(军服、车马、武器)与布阵(以秦陵兵马俑和咸阳博物馆汉兵马俑为例);有字与无字文物对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作用(以陕西省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史”专题陈列为例);石刻的形制、碑文的拓制及碑文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以西安碑林为例);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兵谏亭、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为例);传统小农业与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的对比(以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为例);关中方言与饮食特色;秦腔艺术特色。

2.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的学生还应思考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秦始皇陵及乾陵为例),并在旅途中学习旅游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含旅游交通安排与管理、旅游路线规划)、饭店业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景区或景点管理等实践知识。

三、考察地点

绝大多数同学去西安、咸阳,有条件时可增加黄陵县(黄帝陵)或韩城市(司马迁祠)。个别同学如因经济困难无法去规定考察地点,可自行选择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

四、参加考察人员(专业、方向、年级)

历史学专业各方向各年级全部学生。

五、时间安排

1.第六学期暑假期间的前八至九天。

2.来回路途三到四天,西安、咸阳参观考察四到五天。

3.参观考察的时间及景点安排:第一天——半坡博物馆、秦陵兵马俑、模拟秦陵地宫、华清池、西安西安事变纪念馆(有条件时增加兵谏亭和骊山烽火台),有兴趣的同学晚上可听秦腔或考察关中方言,住西安;第二天——丝绸之路起点、咸阳博物馆、乾陵(含章怀太子墓)、茂陵及霍去病墓(有条件时增加法门寺),有兴趣的同学晚上可看渭河,住咸阳;第三天——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含现代农业科学城、无土栽培基地、动物克隆基地)、明城墙、张学良旧居(或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钟楼、鼓楼、大雁塔北广场(有条件时增加大清真寺),晚上品尝关中风味小吃,住西安;第四天——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晚上联欢晚会,住西安。有条件时增加一天——黄帝陵或司马迁祠。

六、安全保障与纪律维持

1.学院与旅行社签约,让旅行社组织实施,旅行社为每位同学办理保险(旅 1

游意外险10万元),一切安全责任和意外伤害由旅行社负责。

2.专业考察是必修课程,应按在校学习期间的纪律要求学生,未经旅行社人员或领队教师批准而准擅自离队者,按“不假离校”给予处分。考察期间的学生纪律由我院派出的领队教师(1-2名)监督。

3.学生应严格执行旅行社的各项规定,尤其是时间安排与安全保障措施。

4.学生晚上外出必须是五人以上(含五人),且应向旅行社人员请假。

5.严禁脱队私自爬华山。

6.返程不到成都而提前下车的同学,应事先告知旅行社以便购买返程票,且应写请假条并经领队教师批准。假条中应写明提前下车原因,还应清楚写明“自×年×月×日×时×分于西安、咸阳考察归途中于×车站下车开始,安全责任自负”。

七、成绩考核办法

1.考察之前,每位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考察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2.考察过程中,学生应结合文献资料细心观察各景点,少做或不做与考察无关的事情。

3.考察完毕,每位学生(含在家乡附近自选景点考察的学生)应根据考察目的和考察内容的某一方面写出一份考察报告。考察报告中既要有文献资料,又要有所考察的景点的资料或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事实。可以写考察过程中学到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到的内容,也可以写大学教材与考察所知不一致之处;可以写某一个景点或景点的某一个局部,也可以将几个景点对比、结合起来写;可以结合考察写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写与旅游实务、旅游管理方面的内容。报告要有观点、有论据(文献资料、事实或数据)、有论证过程。考察报告的基本格式可参考有关书籍,建议在考察前阅读。

4.考察报告应在假期完成,并在第七学期开学或实习归来时立即交教学秘书。

5.学院应在每年11月初组织中国古代史和旅游学教研室的教师批改学生的考察报告,并打出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学生考察报告的成绩和学分可记入第七学期,由带队教师负责汇总填报。

6.考察报告不及格者,应补考或重修(其具体形式为重写考察报告)。

八、旅行社接待标准

1.交通标准:火车为普通硬座,汽车为豪华空调车。

2.住宿标准:3-4人普通间。

3.伙食费标准:早餐5元,正餐15元(晚餐自理)。

九、其它注意事项.

1.每位参加考察的学生应在出发前半个月将学生证交旅行社(考察完毕退还,期末考试时可用借阅证),以便购车票和景点门票时打折(5—6折)。

2.暑假出行,天气炎热,注意路途防暑及饮食卫生。自备常用药品、雨具、洗漱用品。

3.谨慎购物,以免上当。

十、考察经费与相关教师计酬办法

1.考察经费由学校划拨一部分(学校每年划拨此项经费16800元,我院将之全部用于学生),学生自筹一部分(一般为500元左右,且应在考察出发前半个月交班主任)。

2.考察完毕,旅行社按实际支出对学生多退少补。

3.我院领队教师不花学校划拨的学生考察经费,所需费用可先自行垫支,考察完毕后于计财处在我院的教学业务费中按出差报销。领队教师所带家属只能是配偶,而不能带老人和小孩,且家属费用全部自理。

4.考察期间(从南充出发日起到返回南充日止),带队教师每天计2课时。

5.考察带队教师须在下学期初交一份考察总结报告,否则不计课时。

6.学生的考察报告由各相关教研室组织教师评阅,并按百分制打成绩。评阅考察报告每10份计1课时。

本方案自2002级起执行。

镇江乡贤文化的历史考察 篇7

一、乡贤文化的历史起源

乡贤文化起源于乡贤祠的祭祀文化。 中国自古重视祭祀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就奉行“国行之事, 在祀与戎”[1]的治国之策, 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生生不息, 如祭祀河神、山神以求安居乐业, 祭祀雨神、社神以求五谷丰登, 祭祀文王、孔子以求家业昌盛等。 凡此种种祭祀活动, 虽然代代相承, 但也都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祭祀乡贤活动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希冀应运而生。

乡贤的祭祀活动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孔融为北海相, 以甄士然祀于社, 此祭祀乡贤之始”[2]。 这种祭祀活动原本是属于地方官员敬佩当地有高尚品格的人士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祭祀乡贤的文化活动。

因为祭祀社神是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乡贤能够与社神同享祭祀, 必然要有严格的入祀条件。 “夫圣王之制, 祭祀也。 法施于民则祀之, 以死勤事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御大菑则祀之, 能捍大患则祀之”[3]。 乡贤们要达到上述要求才有资格入祀于社, 故而乡贤必是“生于其地而由德业学行传于世者”[4]。 因此, 乡贤也必然是公推的有德行或者有声望的乡上名人。 然而能够入祀乡贤祠的乡贤毕竟只是少数, 于是“虽不能至, 而心向往之”的学习乡贤的活动便在人们之间传播开来, 乡贤文化应运而生。

二、镇江乡贤文化的内涵

镇江乡贤文化是根据镇江当地名流时贤的嘉言懿行或者德行贡献, 用以弘文励教、教化乡民的一种文化策略, 它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镇江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众多乡贤文化中的一支, 必然具有乡贤文化所固有内涵, 即以品德高尚、风节著闻、学识渊博、政绩卓著的乡贤为主要学习和宣传的材料, 对乡民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教化。 品德高尚的人受人尊崇, 德行便为后世垂范;风节著闻作为一种精神历来受到正直之人的向往与追求;学识渊博、文章显著的乡贤可以激励一代甚至几代学风, 也能影响一世甚至几世的世风;卓著政绩不仅仅是官员升迁的重要标杆, 同时也是士子学习的榜样典范。

其次, 镇江乡贤文化必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 镇江的乡贤文化还必须是居乡期间德被乡民, 造福桑梓的乡贤身上所传承下来的文化。 镇江乡贤文化原本就是镇江地方上的精英分子为了学习往圣先贤而进行的文化学习活动, 后来逐渐演变成传播乡贤德行操守的一种文化。 因此, 生于斯长于斯的乡贤, 才是乡贤文化的主体。

诚然, 镇江的乡贤文化主要来自于士大夫阶层, 毕竟有能力做到造福本地的都是致仕后的官员, 他们有经济来源。因此乡贤大多数是 “乡先生盖即士大夫之贤而归老而教于其乡者”[5]。 但是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寒门士子, 虽未能及第为官, 也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是教化本地乡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镇江的乡贤文化不仅是望门显学之士德行于乡的文化, 更是嘉言懿行之人品行流传后世而形成的一种趋同文化。

三、镇江乡贤文化的主要特征

镇江乡贤文化是一种对镇江本地区乡贤的一种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综合研究, 自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 而镇江乡贤文化作为与镇江姓氏文化、镇江方志文化、镇江地域文化三大文化并列的一种文化形态, 必然与以上三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 关键在于它有着其他上述三种文化不具备的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地缘局限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发生在镇江这个特定的区域内, 往往是形成于基层的行政单位, 例如县乡等。 镇江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镇江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 这些名流时贤生于斯长于斯, 因而具有镇江的唯一性与占有性, 他们的出生地不存在争议。

二是文化继承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是在对前人所处时代的名流时贤文献典籍的研究解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然后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围绕本籍名流时贤做文章, 而不涉及其他。

三是价值观导向性, 所谓价值观导向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对该地区人的思想、 信仰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乡贤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贯彻和重要表现, 乡贤是本乡本土精英, 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 因而乡贤是特别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的文化人物和精神偶像, 最易得到乡人的爱戴, 同时乡贤也最能激发青少年一代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心理。

四是与时俱进性, 镇江乡贤文化虽说是研究镇江历代名流时贤以达到“见贤思齐”、“恭敬桑梓”的教化效果, 但是它更重要的内涵是教人积极进取、直面现实, 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 或许说“古贤”对于镇江来说只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但是“今贤”的意义就大不相同, 他们是镇江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四、镇江乡贤文化的发展历程

镇江的乡贤文化就宛似一幅历史悠久的画卷, 浓墨重彩, 芳香馥郁。 若是以当代的视角去剖析, 镇江的乡贤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群星璀璨的镇江古代乡贤文化

镇江由于地处南北要道, 乃兵家必争之地, 历来受到重视,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将在此建为都城建立政权, 其北固山甘露寺遗址至今仍流传着刘备娶亲的故事, 北固山及其后峰也都还保存着神亭岭、东吴水防、鲁肃墓、太史慈墓等历史遗迹。

在此背景下, 爱国主义文化自然成为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主旋律。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6]古往今来, 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以天下事为己任, 有的甚至不惜以身殉国。 翻开镇江漫漫历史长卷, 这样的人有很多, 诸如抗金将领宗泽, 临终不忘大呼“过河”收复失地;陈东坚守忠义, 上书力阻宋高宗割地求和, 不惜慷慨赴死;陆秀夫兵败厓山无力回天, 负帝投海, 壮烈殉节;海龄抗英殉国难等[7]。

还有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惜己身的历代乡贤们, 无一不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尽管这些人都泯于历史长河, 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儿女爱国忧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却都无一例外地流汇进镇江人民的血液里, 体现在镇江乡贤文化的脉络中。

名士文化是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重要核心, 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等地钟天地之秀与一身, 风光秀美,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寻幽探胜, 寄情抒怀, 耕耘风雅, 播种斯文。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都曾在镇江留下诗篇, 其中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 潮带海声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都是对镇江的诗画般描摹, 而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流风遗韵, 至今袅袅不绝。 诚然, 这些名流时贤算不上镇江的乡贤, 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 一大批镇江本土的名士开始崛起。

书法文化同样是点缀镇江古代乡贤文化不可或缺的点睛之作, 焦山的“瘞鹤铭”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 或许存在争议, 但是附近的焦山碑林却是不可置疑地向世人展示镇江雄奇壮丽的古代乡贤文化。 南山附近黄鹤山脚下的米芾墓, 以及今年刚刚竣工的米芾广场都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书法大师米芾而修建的, 看见镇江人对书法文化的重视。 这些时而飘逸凌云、时而磅礴恢弘、时而又瑰丽隽秀的笔法, 一笔一画地勾勒出镇江古代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 同时也在叙述着镇江古代乡贤们笔尖流露出的文化思想。

谈到古代文化, 典籍文化是必由之路, 镇江的古代乡贤们也留下了不少可供后世传阅的旷世之作。 东晋时, 战火频仍, 中原鸿儒显宦们纷纷举家南下, 其中移居京口者众多, 他们中有的人完成大业, 如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 即辛弃疾笔下的“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但是大多还是以安身立命为主, 不乏著书立说者, 比较著名的有: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 著有《晋书》的臧荣绪, 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 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 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 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等。

除此之外, 镇江古代的科技文化在乡贤文化里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 著有被誉为“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 《 梦溪笔谈 》 的科学家沈括, 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 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 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 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等, 这些都成为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给养, 为镇江乡贤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近代乡贤文化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同时也是一部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发展形成的镇江近代乡贤文化, 也必然会烙上历史的印记。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推翻封建剥削, 追求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成为这一时期镇江乡贤文化的主流。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 镇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乡贤, 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仍在镇江人中间流传。 其中有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以身许国的赵声 (赵伯先, 现如今镇江长江路的伯先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而修建的) , 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马贡芳等, 还有马相伯反帝救国、陈怀民撞机殉国的事迹同样也广为传颂。

与此同时, 在追求国家富强的道路上, 另一批镇江乡贤们也在用他们的智慧书写着无声的传奇。 桥梁专家茅以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等用他们的不懈努力展示着镇江近代乡贤的求取创新精神, 近代企业家陆小波带领镇江人民兴办工业、出资捐建学校、支持家乡建设, 展现了镇江近代乡贤实业救国、惠泽桑梓的奉献精神。 还有活跃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人, 如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 商界精英陆小波, 金融家陈光甫, 教育家戴伯韬,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史明君, 化学家戴安邦, 数学家华罗庚等。 这些杰出的乡贤代表, 用他们的行动在诠释着镇江近代乡贤文化的内涵。

(三)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当代乡贤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 镇江的乡贤文化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 也做出了局部的调整。 现如今的镇江乡贤文化虽然仍旧强调国家、集体利益, 但是不同的是不在仅仅局限于这些, 而是更注重自身, 追求自身的超越, 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了促进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

在如今的镇江乡贤身上, 看到的不是国家大义那样高不可攀的民族精神, 也不是附庸风雅、 遗世独立的旷世洒脱, 看到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 看到的是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如以主持《非常周末》而成名的著名节目主持人陈怡同志, 镇江电视台《直播镇江》之《金山播报》栏目制片人凌斌逸同志, 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委会副主任、里墅茶场场长马青松同志, 镇江市公安局润州分局和平路派出所巡逻处警队民警付金林同志, 扬中市康华电器厂厂长冷祥生同志, 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务处主任陶圣建同志等。

这些人都是镇江现代乡贤的代表, 他们不是有多么让他人歌颂的故事, 也不是有多么让人敬仰的品行, 他们只不过是普通人, 但是他们的奋斗精神却让人们看到了作为“新乡贤”的闪光点, 他们用自己的模范作用在镇江形成并充实着镇江现代乡贤文化。

如果说, 镇江古代的乡贤文化和近代的乡贤文化是以圆国家之“梦”来圆自己之“梦”的话, 那么当代的镇江乡贤文化就是通过圆自己之“梦”推动国家之“梦”的实现。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指出:“文明, 特别是思想文化,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 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8]而镇江乡贤文化, 可以说是镇江人渗入血液的灵魂, 因此深入发掘镇江乡贤文化的主体精神, 实现新时期镇江乡贤文化的创新发展, 是时代赋予我们镇江人的历史任务。

镇江乡贤文化精神的发展之路, 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路的一个缩影。 通过考察镇江的乡贤文化, 寻找到镇江文化的根, 让镇江人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更强的自我认同性、价值主体性和文化先导性。 这样通过对本地区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激发出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自强自力,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使镇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坚守者, 成为革故鼎新创造文化的先行者、领路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摘要:本文考察镇江乡贤文化发展历程, 发掘整理乡贤文化中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合理内涵, 以此为基础, 复兴镇江乡贤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镇江,乡贤文化,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 著.赵英明, 注译[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 2012.

[2][清]梁章钜.谓录·故绅[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 1987.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7.

[4][明]俞汝楫.部志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5][明]宋苹.阪类稿[M].清康熙年间本.

[6][苏联]列宁.宁全集第35卷, 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7]范然.名人, 镇江文化丛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古琴“打谱”一词的历史考察 篇8

“打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琴人常用的一个词语,“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现存的古谱绝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其音乐”(《中国音乐词典》)。在明清以来琴人与琴谱的使用中,与“打谱”涵义类似的词汇较多,唯独“打谱”一词,似乎出现甚晚。章华英博士可能是最早关注并考察这一现象的学者,她在2006年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中,认为“打谱”一词最早见于清末民初琴家杨时百刻于癸亥(1923)的《琴学丛书·琴学问答》:

按古谱照弹,俗称为打谱。打谱遇为难时,弹之不能成节族,则惟有将所弹数句数字,反复将节奏唱出,然后一弹即成,视为打谱不传之秘诀。

她又说:

杨宗稷有关“打谱”所用之方法,与现代琴家的打谱过程已大致相同。至于“打谱”一词,在琴乐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中,尚未发现更早于杨氏之记载。

其实,这也正是目前大多数古琴学者的普遍认识。愚钝如我,逢人问起,也只能以此作答。

然而,今天读书,却让我大感意外。就在《琴学问答》诞生前整整三百年的明天启癸亥(1623),那位被称为“绝代散文家”、同时也是琴人的张岱,给去世三十年的徐渭刻了一部《徐文长逸稿》。刊于卷首的《徐文长自著畸谱》中,就有这样一节:

王庐山先生,名政,字本仁。十四岁从之两三年。先生善琴,便学琴。止教一曲《颜回》,便自会打谱,一月得廿二曲,即自谱《前赤壁赋》一曲。然十二三时,学琴于陈良器乡老。

由此可知,徐渭十二三岁时从陈良器学琴,大概有了一点基础,十四到十六岁间,又从王政学琴。但他只学了一首《颜回》,“便自会打谱”,一个月弹了廿二首曲子,随即又自谱一曲。天才的文学家与书画家,竟然也富有音乐的天才,只不过他没有究心于斯罢了。

我们再细味文中的“打谱”一词。前面说王政“止教一曲《颜回》”,显然后面所“得廿二曲”绝非出自老师的传授,何况徐渭还强调“自会”。应该说,这里的“打谱”,也就是杨时百所谓“按古谱照弹”的意思。《畸谱》提到的最后年份是作者七十三岁(1593),正是徐渭去世之年。可以说,最晚在此年,“打谱”一词在古琴上的运用不但已经出现,其内涵也与今日极为接近,并无本质区别。而在实际中的运用,则可能更早。

古琴是一门尊古的艺术。受过现代学术训练的古琴研究者不以自己的偏爱而一味好古求古,是一种可贵的清醒的态度。但历史有时也会给我们一点惊喜。正如黄翔鹏先生那个生动的比喻,“传统是一条河流”。打捞起历史之河漂来的故物,获得的却是新知。

但我们还要注意到,“打谱”并不仅限于古琴一域。围棋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也经常使用“打谱”一词,指按照已有的棋谱(通常是古谱或出自高手),在棋盘之上重新演示对局的进程,以求身临其境地揣摩心理,思考变数,学习技巧,体会经验,培养感觉。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生气勃勃的词汇,与它在古琴领域的运用同样渊源有自。

我举两个例子来证明。成书于清康熙四年(1665)的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碁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且方其迸著心力去打谱,已早属力行矣。

打谱不如对弈,揣摩不如临阵,格致不如实行,王夫之强调的还是“知易行难”。这是大儒讲经,再看小文人炫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镜花缘》刊行,刚刚出版过《受子谱》的围棋高手李汝珍,自然不会放弃在小说里论棋,于是第七十三回开篇便是:

……姚芷馨道:“不瞒姐姐说,妹子向在外洋,除养蚕纺机之外,惟有打谱,或同蘅香姐姐下下棋。虽说会下,就只驶些,每日至少也下百十盘。”香云道:“就是随手乱丢,叫了也不能这些盘。”芷馨道:“我们这棋叫做‘跑棋’。彼此飞忙乱赶,所以最快。”香云道:“依我说:姐姐既要下棋,到底还要慢些。谱上说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如果细细下去,自然有个好著儿;若一味图快,不但不能高,只怕越下越低。俗语说的好:‘快棋慢马吊,纵高也不妙。’围棋犯了这个‘快’字,最是大毛病。”紫琼道:“时常打打谱,再讲究讲究,略得几分意思,你教他快,他也不能。所以这谱是不可少的。”芷馨道:“妹子打的谱都是‘双飞燕’、‘倒垂莲’、‘镇神头’、‘大压梁’之类,再找不著‘小铁网’在那谱上。”香云道:“倒象甚的‘武库’有这式子,你问他怎么?”芷馨道:“妹子下棋有个毛病,最喜投个‘小铁网’。谁知投进去,再也出不来;及至巴巴结结活一小块,那外势全都失了。去年回到家乡,时常下棋解闷,那些亲戚姐妹都知妹子这个脾气,每逢下棋,他们就支起‘小铁网’。妹子原知投不得,无如到了那时,不因不由就投进去。因此他们替妹子取个外号,叫作‘小铁网’。姊姊如有此谱,给妹子看看,将来回去,好去破他。”紫菱道:“妹子当日也时常打谱,后来因吃过大亏,如今也不打了。”紫芝道:“怎么打谱倒会吃亏呢?”

此节文字,“打谱”凡三见,“打打谱”、“打的谱”各一见。可以想见,这必定是李汝珍与他的棋友们之间的常用词汇;而李汝珍与他的这些棋友,又足以代表当时棋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说,“打谱”是李汝珍时代整个棋坛的习见语,亦不为大过。

上一篇:4月份工作存在问题及总结下一篇:外婆生日祝福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