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会计专业(共12篇)
非会计专业 篇1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的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的规定,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 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是各组织的其他职能管理部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经常出现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将非会计专业学生视同会计专业学生, 照搬会计专业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认为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不会从事会计工作, 因此只需学会分析会计报表就行。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作为专业化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 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 其目的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重心是管理, 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 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 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 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 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 并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通用型”专业人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一是符合教学目的。二是教学重点突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决定了其会计课程体系不能雷同于会计专业, 而是要突出重点课程和重点内容。三是结合专业特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基于以上原则, 会计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经济、管理类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即通修会计课程;第二个层次是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 即选修会计课程。
(一) 通修会计课程。
通修会计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一般设置一门会计学, 包括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两部分内容。但是, 按照目前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安排, 教学效果比较差, 特别是很难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学生对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得较少, 在课程的主要内容讲授完毕之前很难开展具体的案例讨论。所以, 需要对会计学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构造。
(二) 选修会计课程。
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往往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 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会计课程体系, 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考虑非会计专业的教育思想是使学生“懂会计”, 因此, 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灵活。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安排多门方向性会计选修课程, 讲授方式主要是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比如,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讲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租赁、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的会计处理;行政事业会计主要讲行政事业单位特殊的会计处理;贸易企业会计主要讲授内贸与外贸企业特殊的会计处理;金融企业会计主要讲金融企业特殊的会计处理;工商企业会计主要讲授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及其会计处理。
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修完通修会计课程后可以根据具体专业选择一个会计方向课程, 作为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会计学习方向。会计方向课程应该体现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相关会计学科实践中出现的最新情况, 同时学生也可结合自身将来就业方向考虑选修会计课程。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结构
目前,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二合一”形式, 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二是“三合一”形式, 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三是“四合一”形式, 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这几种形式看起来有所区别,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篇幅和学时的影响, 在教学中, 往往只侧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其他内容只是简单介绍, 或删去不讲。非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会计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 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 侧重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和影响,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笔者对现行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简要设计如下:
(一) 《会计学》的第一部分——会计基础。
主要讲述会计学概论, 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报表、会计循环等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应在介绍各种会计规范 (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职业道德) 时重点说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应该是高等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会计学》的第二部分——中级财务会计。
会计专业使用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来介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 最后介绍会计报表。这种编写方式比较系统, 专业性很强, 但对非会计专业来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按业务循环来讲, 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循环核算及管理、融资循环核算与管理、采购循环核算与管理、生产循环核算与管理、销售循环核算与管理、投资循环核算与管理、利润形成与分配。在每一部分循环的内容中, 应包括:业务流程介绍;管理的要求 (包括核算的要求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按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置账户;按会计原则理解业务流程的实质, 掌握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在具体业务中的运用。这样设置使非会计专业学生从会计角度来理解业务流程, 更容易学习会计课程内容。同时把管理目标、内部控制、会计核算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掌握会计准则的使用方法。
(三) 《会计学》第三部分——会计报表及其分析。
除讲解会计报表基本内容之外, 重点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比率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处理事务的能力。
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方法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1.“多媒体辅助教”。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 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 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 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
2.“多媒体辅助学”。
应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使操作便捷、易懂, 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 及时发布信息, 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 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3.“多媒体辅助考”。
应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 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 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由于非会计专业每学期同时开设会计课程的班级和人数众多, 每一次的会计学阅卷工作都极其繁重, 采用多媒体考试方式将大大地减轻会计教学的工作量。
(二)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案例教学的层次性。
案例教学应按内容进行层次设计, 即将案例根据设计内容的综合性分为课程独立案例、课程综合案例、各门课程综合案例。课程独立案例主要是针对某一章内容或某一个问题的案例, 案例往往比较小。这类案例通常有标准答案, 如企业会计核算案例。课程综合案例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案例, 案例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 案例较大, 但一般只涉及本课程的内容。这类案例通常没有标准答案,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各门课程的综合案例往往涉及多门课程, 这种案例内容复杂, 涉及的知识面广, 通常是跨学科的,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 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2. 案例设计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是指在综合案例设计时一定尽量注意涵盖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但来自实践中的案例不可能包括一门课的所有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收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其他案例里无法包含的内容, 将它设计成一个小案例进行专项讨论。此外, 案例讨论要考虑环境因素。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最终结果往往是进行决策, 而实际决策是很难通过案例模拟的, 因为案例分析者无法切身体验到决策者做出决策时的心理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 所以案例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环境情况、决策者的风险倾向等。
3.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
协调的方法是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讲授”, 即首先由教师讲述当次课的相关知识和重点内容, 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案例讨论后由教师总结案例, 并结合案例系统讲授有关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讲授的被动性, 也可以避免案例讨论的局限性;既可以发挥传统讲授的系统性优点, 又可以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动性优点。
非会计专业 篇2
一、课程标准
1、课程简介:基础会计实务是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其它管理学科的基础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继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讲授,3学分,共48学时。
2、课程目标。(总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建账、登记账簿、对账、结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基本会计核算的岗位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
深刻理解基础会计的含义、职能
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的含义与会计等式的内涵
熟悉并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和分类
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方法
理解账户结构的含义和格式
(2)能力目标
具备较强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的能力
具备较强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能力
具备登记账簿的方法和技能
理解并掌握对账、结账、更正错账的方法
掌握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3)素质目标
了解有关的会计职权范围
熟悉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要求
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具备用现代化工具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
(4)价值目标
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
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
本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初学者的对会计知识的缺乏,做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在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特别是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采取项目化教学。
二、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使用与建设:近几年来,一直使用高职规划教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了成熟的思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
使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基础会计实务》。
本课程的参考资料是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为学生通过会计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法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难点:复式记账法的应用。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互动教学:由于本课程是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全空白,所以首先必须由教师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式的互动教学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看多媒体及参观会计实务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对会计的初步认识,列举生活中涉及到与会计有关的事项,或学习中遇到不理解之处,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4、边学边做: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不断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5、模拟教学:通过一个企业一个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按会计工作过程完成一整套会计核算资料。通过模拟实训达到仿真的效果。
对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从“零”开始,老师上课讲的专业用语学生会难以理解,学生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非常关键,要有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同时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反复,不断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每一学习环节。课余应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增加专业信息量,培养专业兴趣。
四、学情和学法指导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特点,推行“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能有机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1、在教学模式上:已逐步形成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增加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上:建有“学做合一”实训室,有的教学过程在实训室开展,完全做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
3、在教学内容上:按项目来设计,各项目教学内容选取是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各项目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
4、在考核方式上:制定了考核标准,理论部分考核采取教考分离、实践部分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对企业一个月所发生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一整套核算资料。
本课程还制定了课程标准,各项目都配有案例和常见问题分析。由于本门课程我院的开设时间长、经验丰富、资料齐全、师资实力雄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此,我们将努力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五、教学程序
以模块一“认识会计”为例(2节课,90分钟)
第一步导入案例并引导提出问题:
设定某同学为图书个体经营者,要求他筹备前期资金并提出相关问题(约10分钟)
第二步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约20分钟)
第三步继续让学生进行经营活动(进货和销售),并提问资金的变化情况(约15分钟)
第四步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资金变化情况,收入、费用、利润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约25分钟)
第五步最后由教师评价并总结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内容(约20分钟)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非会计专业 篇3
会计课程是目前很多高职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如何让高职学院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因此就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在现有课程中广泛引入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为达到以上目标,需要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法,创设会计实践教学情境,培养适应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人才。
一、高职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意义
根据高职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会计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会计课程实践时逐步形成。
二、完善高职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思路
1.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结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应适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消化,如会计手工、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集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一目了然。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非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3.努力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减少课堂讲授的方法,减少定义性、概念性讲解,逐步提高会计课程基本要求的起点,利用如会计手工、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效果显著的实验。
三、针对高职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内容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内容,从而实现该专业开设会计类课程的基本目的。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地多与专业负责人或者专业建设人沟通,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到底需要哪些财务相关的知识,会计课程是对哪些相关课程起到支撑的作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取向来选取内容。要清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内容什么,那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以该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为出发点。在用少量课时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之后,要着重让学生掌握财务的基本流程和会计的职能 (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财务的基本流程。主要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循环过程。对于学生就不需要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如何填制,只需要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可。
2、会计科目的介绍。对不同的非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与专业的关联性较强的几个项目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较多地接触到往来账及产品的库存管理等项目,因此,在内容应该主要突出应收、应付款及存货的管理为主,讲解应收、应付款及存货的管理的会计业务处理、报账流程等。
3、会计基本核算知识。主要涉及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账户名称、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等。对于非会计专业,那么任课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就要因材施教。例如工业制企业会计核算主要包过资金的筹集、供应过程中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销售过程中的核算、期间费用的核算、财务成果的核算,在教学过程尽量能够结合其专业特点,这样学生会感觉很贴近自己本专业,与专业密切相关,进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会计的监督知识。会计监督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有利于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到监督的知识,让非会计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将也是单位监督的一分子,增加了学生的对知识好奇心。
5、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部分。财务分析内容对非会计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成为管理人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但要知道各会计报表的作用,例如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报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报表。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会计这个领域必须不断发展。高职学院非会计专业作为输送人才的一个通道,它的会计教学方法不与时俱进,将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风险。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摆脱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结合非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社会需求为标准,不断调整会计教学的方法,才能不被经济的发展所淘汰。
[1]任秀梅,于滨.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J].北方经贸,2006(4).
[2]李英.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
非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浅析 篇4
一是启发式教学:用会计原理联系生活。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会计原理的讲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会计语言逻辑的理解。但是,很多财务会计教材对会计原理和方法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述,学生虽然能够明白其字面意思,但难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且枯燥的定义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会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类似于生活中的道理。当学生发现会计原理能运用到他们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时,他们会觉得有意思,这样,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共鸣,记忆深刻,掌握牢固。现在财务会计课堂上就大量运用了这样的讲述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将会计原理引导到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会计原理的内涵。第一堂课,老师借鉴著名的财税专家马靖昊举出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如果公司买了一头藏獒看门,会计要不要记账,如何记账?如果关于藏獒的信息要记账,那么看门的保安呢?藏獒每天吃吃喝喝,咬了人,生了小藏獒,需要记账吗,如何记账?这个关于藏獒“人生”的会计故事首先引发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使其思考和讨论。老师告诉学生,在今后的财务会计课堂上,将会逐步学习到这些问题。又如,对于会计语言最根本的逻辑原理,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可以表述为:会计恒等式需要永远保持平衡,而复式记账法能帮助会计检查记账错误。此外,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态度,将结账工作的原理比喻成人生对于感情问题的正确处理态度。询问女生婚后打算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将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比喻成妻子对家庭收入和花销的不同管理方式。询问男生今后打算如何对另一半做出承诺,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比喻为恋爱时和结婚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询问学生选择的用餐方式,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平均成本法比喻为吃热饭和剩饭的先后顺序。根据课堂表现来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气氛极其活跃,学生经常还反过来向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教师自身生活的问题。
二是互动式教学:让会计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财务会计学习方法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述,课后布置作业由学生练习。这种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使学生(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互动式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首先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课堂组织小型的工作坊、讨论小组和辩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进行互动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当两个角色: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的总结者。问题的提出是非常的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教师最好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才能帮助其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当的第二个角色是信息总结者,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概括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原理和方法是由人来制定并发展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并且会计语言需要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过去的方法在未来很可能被取代。因此,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财务会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更新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应让会计教学走出课堂,走进每个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考虑到会计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并且有一些学生面子观点较强,羞于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参考国外大学做法,在财务会计教学网站上开辟了讨论区。每一堂课后,在讨论区提出思考题,这些问题大都与每一节课的重点相关,通过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经常登录讨论区评述学生的观点,对一些(与教科书中一致的)正确的观点,进行肯定。对一些创新的、带有学生自己想法的观点,进行鼓励。对一些错误理解的发言也不能一味否定,首先肯定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兴趣和问题所在,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讨论。对于学生在网络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解答,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用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可以将一些重点话题设为常见问题,再根据这些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除教学网站讨论区外,还将会计课堂搬到生活的最前沿。财务会计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学科。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微博、空间等社交平台是他们潮流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老师与学生在微博和空间等平台互相关注,互为好友,经常转发一些和会计相关的有趣微博和空间消息。并鼓励他们关注一些财务、管理、会计界名人的认证微博和空间,这些微博和空间经常发布一些来自独特视角的会计知识的解释和业界新闻等。这样,学生一打开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了解会计界的最新动态,真正将会计学习纳入每一天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会计知识。
三是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知识融入生活。会计还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针对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财务会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会计软件操作、凭证编制等。而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可能需要采取其他形式,如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会计行业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职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实操性过强的会计练习对他们并不恰当。一些学生因此认为不需要掌握具体的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而只要能看懂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就足够了。为此,设计了一些适合非会计专业班级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强调会计知识在实践中,即每个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案例,以情景剧的形式,由学生表演。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案例作业让他们完成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选择。教师需要精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充分地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当中去。这些案例最好是真实的,且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案例。例如,笔者曾经介绍过关于中华儿慈会财务报表错误的案例并布置了相关作业。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许多学生都在各种媒体上关注了这个报导。笔者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原理、内控原则、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等知识,自己去分析并判断儿慈会在现金流量表上所报告的48亿“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究竟是其负责人所解释的小数点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并思考避免这些问题的防御和解决措施。此外,还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介绍过一些真实的上市公司年报造假案例,让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投资者、证监会、上市公司CFO等各方面的角色扮演。或是设定一个“经理与会计合谋,老板如何发现账目造假?”的场景故事,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扮演老板、经理和会计。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会计知识不仅对一些会计职业很重要,而在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中也是非常需要的。理解财务报表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掌握具体的知识如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等是非常重要的。
非会计专业 篇5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应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们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得更有成效,取得良好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严格区分开。专业老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总是习惯上将非专业学生看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会做账,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放弃。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也很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没任何关系,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上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据某高校统计,该校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期末测评的及格率在某些班级中只有50%-60%,而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及格率几乎100%,班级平均成绩80分以上占80%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甚至达90分以上。同样的教师,同样条件入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中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会计入门教材选用上是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给非专业学生上课时讲授的内容和专业学生一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帐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多,而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到了报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有关报表分析内容根本就未涉及。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以后还会有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使用帐户、会编会计分录、会编凭证、会登账簿等。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学的是能看得懂会计信息,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会计人门课程中他们却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导致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登帐簿。
2.3 教学方法单一
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 篇6
【摘要】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教学缺乏会计实验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笔者尝试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部分,以弥补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初级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核算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大都重视或停留在课堂教学,缺乏对此类专业会计学实验或实践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常常是会计学课程学习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再加之这些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学课程,导致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课程内容,更不清楚会计实际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很好的理解,增加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为经济管理类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填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实验教学的空白。
二、教改思路
(一)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
根据课堂理论教学各部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物演示与操作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实验。如在会计凭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实物,同时说明填制方法与注意事项。在会计账簿的课堂教学中,展示各种会计账簿实物,讲解登记方法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登记各种账簿。在会计核算程序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种核算程序如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为例,以企业供、产、销主要环节的会计业务为核算内容,完成编制会计凭证、总账科目汇总、总账及明细账登记、对账等一系列核算工作。在会计报表的课堂教学中,展示主要会计报表实物,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讲解其构成、格式、编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继续以上述业务为例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诸如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对账、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程序等一系列会计核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安排
采用边课堂教学边实验教学的双向推进的教学方法,针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数,见下表。
表 实验教学学时分配表
(三)必要的实物准备
会计实验不像物理、化学等实验那样需要高精密的实验仪器。按照上述所及,《初级会计学》实验所需物品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必要的实验、教学用印鉴、科目章等。这些物品通过外购或自行设计印制均可以获得。花钱不多,就能办好此事。
另外,关于会计实验所需教室,如果能在会计系的会计实验室,那自然是最好了。因为,会计实验室布置有会计核算程序等挂图以及备查会计资料,实验氛围较好。如果不便,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教室完成实验。只要备有上述物品,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分组或学生个人独立实验,均可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最好分组进行实验,以便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三、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只开设《初级会计学》一门课程,没有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这一门课程来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理论与方法。因此,会计学实验课程的加强越发显得重要。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初级会计学》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非会计专业 篇7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有所区别, 主要原因如下:
1.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一致。从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来看, 会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会计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 能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 主要要求是会记账、算账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 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的会计人员, 而是培养懂会计、会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利用者”, 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因此, 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应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实践教学, 使实践教学效果与专业能力的需求相吻合。
2.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专业能力结构不一致。现代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在诸多能力培养中又以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通过对会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主要是了解会计提供什么信息、向谁提供信息, 使学生将来在经济管理岗位上,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营销、融资、投资或其他商业决策。经济管理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应能敏锐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并给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 这是经济管理人才非常重要的素质。经济管理人才还要具有很好的人际沟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与人共事的工作, 通常需要与人沟通、交往和协调。经济管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存在着许多不可控的变数, 且交往对象的思维反映过程又是一个看不见的“黑箱”,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具有很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使自己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 运筹帷幄, 将不可控因素尽在掌握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完成他们所从事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多地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宏观及微观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上, 通过广泛收集整理所需的宏观或微观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最后得到判断结果。另外, 能够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也是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突出的专业技能, 解决经济管理问题, 实质上就是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师的能力与知识包括:①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掌握互联网技术;③交流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④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⑤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激励成员的能力、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别
1.教学内容上的区别。
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一般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会计学”是所有后续专业课的入门课程, 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过程, 掌握账务处理技巧, 着眼于账务处理规则与方法,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对涉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基本规范进行训练。而非会计专业一般只开设“会计学”一门课程, 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会计学”的学习, 主要是掌握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及进行预测和决策。实践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实践教学内容除了以上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三方面外, 还应包括报表分析。实践教学应围绕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如何获取会计信息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这一主线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首先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和模拟操作熟悉会计核算过程, 掌握账务处理技巧;其次要兼顾学生在会计事务处理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即通过实践了解会计处理的过程和特点, 认识不同业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 把握某一特定经济业务的财务结果以及特定财务结果的经济含义, 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是对会计规范和业务处理法则的理解和贯通上。
2.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区别。
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 可以是手工操作, 也可以是无纸化仿真训练, 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好模拟实验用的材料和业务, 实验时发给学生, 练习和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从实践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 偏重于对经济业务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 实践教学形式除上述会计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外, 还有案例教学法、ERP实验室实训法等。相对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方法来说, 案例教学法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之中, 会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 增加其趣味性。教师应提前收集整理好案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 选取案例应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 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资料。选择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让学生对其财务状况、偿债能力、资金周转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 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通过案例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的相互协调, 强调案例教学法, 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讲授和系统的知识学习, 传统教学法可以进行知识的系统化传授, 案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到理论教学中各方面的知识, 运用时应注意协调。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应以案例讨论为主体, 老师讲授为两翼, 避免传统讲授和案例教学各自的局限性。ERP实验室实训法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失为一种好的实践教学法。ERP指企业资源计划, 它是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以整合而形成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它强调以财务和客户为中心, 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进行优化, 实现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ERP系统的核心内容包括四大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其中财务管理模块是该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该模块体现了会计的核算与管理职能。在ERP实验室, 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训练, 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 懂得财务人员不仅仅是“账房先生”, 更是企业的一位管理者。同时还使学生明白财务人员不仅要学会财务核算, 还要懂得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各岗位的分工,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实训不仅强化了基本核算层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训练, 还进行了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 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摘要:随着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增多,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多是照搬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还有差距。本文就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的区别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期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出适合不同就业方向和岗位的人才, 不断提高经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常颖, 陈立群.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00 (8)
[2].王新红, 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1)
非会计专业 篇8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 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来讲, 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 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 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 这就增加了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会计问题中, 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 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 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 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究其根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 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经验, 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陈旧, 教学章节安排不合理。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 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 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脱节严重, 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会计学的理论教学过程, 在内容上依次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知识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学生在高中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高校后, 突然“遭遇”会计专业理论, 总是一时难以适应。因而,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会计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往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程讲授教学, 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 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
任何一门学科的考核问题始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的作用。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等, 确定总评成绩, 以此决定学生某一门课程是否通过。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很难考核。
5、非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培养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 我国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重视会计专业授课、忽视学生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授课方法内容陈旧等问题。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笔者认为, 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践为主线, 来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 具体设想如下:
1、明确教学对象及目标, 强调有的放矢。现代会计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为此高校在会计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于初学者来说, 《基础会计》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 经济业务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多变性。许多学生从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 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和业务缺乏整体认识。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教法创新。例如, 我院会计系往年模拟实习账簿都有存留, 如果我们把这些成套的账簿放在模拟实验室中, 每桌一本, 在基础会计学概述教学中便带学生观看、了解, 以便增强其感性认识。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们, 基础会计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 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抽象学习内容具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 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接受快、兴趣浓, 而且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2、整合教学内容, 改变知识结构。《基础会计》教材有多种版本, 其内容安排各不相同, 教师必须集体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改变教材的顺序, 将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两章移到会计报告的后面, 并加入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使各章的例题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某企业一个月的正常经济业务。例如, 上第一课时, 我没有按常规讲会计的概念, 而是先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这七个核算环节, 使同学们对所学的基础会计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了解了基础会计所要学的内容, 知道了基础会计入门的重点和难点, 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调整教材顺序,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例如, 在讲会计凭证这一章时, 为了使学生领会各类会计凭证的编制, 我把第六章经济业务核算部分内容适当提前, 学生掌握了经济业务核算之后才能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又如, 在学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 我把供应过程的核算和供应过程成本计算、生产成本核算和生产成本计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和销售成本计算结合起来讲, 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 教学时, 对于课时的组织留有余地,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做出答复。
当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缺点, 把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把基础会计的知识划分为四大模块: (1) 认识会计模块。教学内从会计报表及入手讲授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等。这一部分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建立起大略笼统的知识框架。 (2) 会计资料模块。主要通过实物演示, 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并知道学会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 登记简单的会计账簿, 明确会计的工作过程。 (3) 复式记账模块。用一个完整的企业会计资料作为模拟会计实训内容, 通过模拟实训, 边讲边练, 让学生掌握会计具体核算, 学会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企业基本的经济业务。 (4) 知识总结模块。重新讲授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前提、会计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通过具体的核算, 学生已经亲自动手处理了会计业务, 这时再回到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 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 有不同的收获,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法, 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 我国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 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对于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人们经常在不具备可靠、完备的信息资料前提下, 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 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 而恰恰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极强的针对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 在《基础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等内容的教学中, 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 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 而实际工作中, 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 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 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 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 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 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 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 而且还是要运用会计资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以求通俗易懂。例如, 对资产概念的学习, 在讲解之前列举几个典型的实例, 如石油开采企业本年度打了10口井, 只有一口井有油气, 每口井都花费巨额资金, 问打出来废井如何处理、油田资产如何计价?让学生思考, 然后结合教材的定义来学习。又如,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组概念, 可通过以下举例讲解:企业需租房一年, 有两种付款方式, 一为预付方式, 租用之前1次付清 (也许这样可以少付租金) ;二为后付方式, 即租期结束后才付款 (也许是熟客户的原因) 。问怎么处理租金费用?将会计学知识结合身边的事情来讲解和学习, 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 它将许多数据、文字、图片组合在一起, 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 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在屏幕上, 形象直观。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揭示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等。
5、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很多流程或操作是需要实习来辅助认识的, 尤其是学生刚接触财会工作, 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等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与校内模拟实习。当然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 是会计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目前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面临重重困难, 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因而我们只有通过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6、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样, 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 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 变被动为主动, 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 重视个性的发展, 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答案, 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确保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的知识、有限的技能和落后的手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为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需要传统的教学与两方面的能力以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既要会讲, 又要有研究成果来支持教学, 两者都不能少;科研不仅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 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 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各高校应积极通过校企联合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如选择一些经济业务全面、规模较大、人员素质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实践;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会计核算,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面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 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 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总之,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经济生活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管理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会计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应用会计知识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 这些问题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
摘要: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 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来讲, 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文深入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设想。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4) .
[2]刘英男, 梁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07, (48) .
[3]程先发, 程莉.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3) .
[4]于雪莲, 蒋萍.浅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J].市场周刊.2008, (6) .
[5]谭晓兰.如何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J].经济师, 2007, (5) .
[6]任秀云.基础会计教学的集体备课与教研[J], 商业现代化.2008, (6) .
非会计专业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2010a;杨娜,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刘向,2010;张健,2010;赵莹和曹峥,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赵莹等,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等,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二)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三)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四)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2003)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2010;赵莹和曹峥,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2期。
非会计专业 篇10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会计工作的整体架构, 熟悉会计基本原理、知识, 并能以模拟制造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基本经济业务为例, 完成从账簿启用、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登记账簿、对账、结账、财产清查、报表编制、会计资料整理, 归档与保管一整套会计岗位操作基础技能。而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 依然沿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设置本门课程的作用。
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模糊的。笔者对所教的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同学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此门课程, 他们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 对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重视运输、包装、仓储等方面的课程,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
目前市面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非常有限, 所以教师一般选用的教材与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 也没有相关专业的针对性。
有些学校为了保证会计原理的完整性, 通常也选取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内容, 包括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原理与运用、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设置的是十分合理的, 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课时有限, 加上之前没有相应的先修课程, 后续也没有其他会计课程, 要让他们能够短时间内理解企业经济活动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原理, 并对会计原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国务院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 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标志。”的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我们知识获取与生产的方式, 改变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 也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但在教育领域, 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目前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以简单的PPT和板书为主,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这个课程认同度较低, 加之入门的会计原理较难较枯燥, 学习效果就更差了。另外, 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选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会计课程中抽象的名词和概念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变得通俗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 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 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 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 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 对他们而言, 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 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 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 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从知识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 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明确了教学目标, 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 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 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 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 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 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 自然就会主动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二)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 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 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 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 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 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 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 以学生为主体, 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1年, 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 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 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 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 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 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 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 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 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优化教学评价,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评价思路是:第一, 在学生能力评价中, 尽可能引入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机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及时改进提高。第二, 教学评价应“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即注重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评价的结合。
根据上述评价思路, 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安排。新的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 学生课堂下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主要是学生的网络学习记录, 包括视频的在线学习时间、QQ、微信等在线工具的互动时间、以及练习完成情况。第二, 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记录, 包括学生课上提问情况、与教师交流情况、案例讨论情况, 以及会计实务操作情况等。第三, 每个项目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小测验, 并且记录成绩。第四, 学生完成专项实训任务的情况。针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部分专项的实训任务, 每次任务成绩都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第五, 分组教学形成的教师评价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实施分组教学后,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解答、习题练习、实训操作、成绩考评等均以该教学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相互协助能力, 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
摘要:“学好会计才能做好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所以《会计基础》是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该课程专业性强,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齐励, 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07) .
[2]徐珏.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科教导刊, 2012, (02) .
非会计专业 篇11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必要性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又有现实需要。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理论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高,符合市场需要,且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则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将其产品和服务顺利推向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是很不容易的,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等才能实现。
目前高校将其非会计专业毕业生顺利推向就业市场的难度不亚于企业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难度,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高校每年向就业市场提供的毕业生(含非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同)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1999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招,当年招生人数是108万,7年之后,2006年的大学新生达到540万。与此同时,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其二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中,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减少。企业由于效益不佳,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对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够旺盛,如国有企业长期存在人员太多、债务太多、设备老化等三大难题。据教育部披露,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有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伪造就业率。其三是高校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专业基础不扎实,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好。
因此,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借鉴市场竞争理论,即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包括会计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是《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一规定赋予了高校自主制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计划、选编会计教材、组织实施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教学需要”。
既然法律赋予了高校自主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高校应该利用这个权利。反过来说,如果高校不合理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将影响到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学生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毕业的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高校必须研究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需要”应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必须服从于市场需要,否则特定的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教学需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而且必须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指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途径。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众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证券管理、投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等。会计课程有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税务会计、行业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西方财务会计等到十多门。由于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两者在会计课程教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此外,非会计专业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各专业在会计课程教学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目前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或市场需要,教学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非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采用了会计专业的模式,而且非会计专业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这不仅影响了有关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还影响到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内一些学者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问题进行的只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研究,如“非会計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陈武略”、“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改革探讨,徐慧”、“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王会兰”等,即使象这些零星分散的研究也不多见。
因此,有必要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为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教学计划、选编会计教材、组织实施会计课程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具体指导。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1 目前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 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应对日后的管理工作, 这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是有区别的。而目前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 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沿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及需求, 大大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太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学生通过会计证, 这与在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学课程的目标是相冲突的。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会计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其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 会计学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构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对非会计专业而言, 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会计专业的所有课程。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 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 侧重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和影响。可目前各高校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 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 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要求, 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1.3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而教学内容又要求体系的完整性。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会计学教学方法依然是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会计基本知识的传授, 但却忽视了学生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没有多余的课时开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式。
1.4 没有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专用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基础会计》教材种类很多, 看上去可选择的余地很大。但由于各种考虑, 各教材在介绍其适用范围时, 往往模棱两可, 并不能够给教材选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部分教师往往凭借以往的教学习惯来选用教材。经笔者调查, 有的高校非会计专业所用的会计学教材虽然标明是非会计专业适用, 可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教材基本相同, 主要内容依然是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 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 不能满足非会计专业人员日后工作的需要。
1.5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问题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目前, 大多数高校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考核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根据平时成绩、考勤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考评, 以分数论英雄, 依次决定学生是否通过本门课程。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很难考核, 无法体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察。
2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明确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目标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为了“懂会计”, 而不是“如何做会计”。因此,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专门的会计人才, 而是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而是要让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 了解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读懂会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并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2.2 改革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是教育的基本要求。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 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应侧重案例分析以增强学生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比如旅游管理专业, 除了掌握基本的会计概念之外, 还应区分旅行社主营业务收入方式、成本核算;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 客房价格如何定价, 客房营业税金、费用等;餐饮部门营业收入的核算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 应重点介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及核算内容;针对市场营销专业, 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与审核, 特别是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问题, 如何填制报销单;在赊销过程中合理确定应收账款的额度及讨债的方法, 特别要掌握纳税及纳税筹划的知识等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背景应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以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2.3 加强案例教学法在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案例的选取上要保证案例的全面性、多样性和适合学生本专业的特点性;在内容的安排上, 要尽可能反映会计课程的基本问题, 同时案例应该使用真实的资料, 既体现企业经营的特点, 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
2.4 完善专业教材的编著
目前,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多是理论性知识, 缺乏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的编著, 特别是应该适当增加实践中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分析, 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 进而可以巩固与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尽快规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 组织具有相关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适用教材是当务之急。
2.5 改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并存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会计学这门课程主要是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开放视野, 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所以在期末考核阶段, 不能单纯以卷面成绩, 以分数来定输赢, 而应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 应加大实践环节的考评比率。比如, 平时授课可采用课堂提问、分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设立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指标。而期末的考试内容应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真正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并能灵活地运用基本理论对会计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 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南方, 静韬.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问题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2]卢新国.小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