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能力

2024-08-25

会计专业能力(精选12篇)

会计专业能力 篇1

一、面向社会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一)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传统观念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 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 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 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专科批次招生, 生源肯定不怎么样。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 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提倡“来之能干”, 但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 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一个层次, 该层次的人才同样需要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财经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经济理论、金融理论知识。会计教育的高职层次的教育重点是在“职业”上,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理论修养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会计技术和会计技巧的教授和实践练习。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就企业规模看, 主要是中小型;就所有制看, 主要是民营、合资;就岗位能力要求看, 主要是会计核算或会计兼文员等基础性工作, 并以会计记账、算账、报账能力为主;从知识结构看, 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相当的会计专业基本知识, 也应掌握所在企业或行业一定的生产管理知识;就用工方式看, 毕业生的流动性更强, 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与此相对应, 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以下三个方面的岗位。一是企事业单位财会、审计等专业工作岗位。如大中型企业的一般记账人员或部门会计, 小型企业的主办会计或会计兼文员。二是会计中介机构的专业代理、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岗位。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 会计服务公司的代理记账人员等。三是以突出某些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为特征的专业岗位。如银行柜面人员、报关员、企业办税员等。从长远发展看, 其就业目标分别为:主办会计或财务主管, 注册会计师, 财经相关部门负责人等。

二、加强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的能力

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以说贯穿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始终, 涉及方方面面。从识别会计凭证, 判断其真实合法性、完整正确性, 并做出正确会计处理, 到合理设置登记账薄, 再到组织财产清查, 核对账目, 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具体来看, 会计职业判断大致表现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实务的运作等方面。会计职业判断同时也贯穿于各种职业层次, 无论是企业的财务总监, 还是普通的会计主管, 甚至一般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在高职会计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注重对高职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会计职业判断, 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它给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职业判断意向的树立要穿插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逐步使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 养成会计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

(二) 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据统计, 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需的, 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 可见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 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 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 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 由于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所以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而能终身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 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更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具备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 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也是人才水平高低的分水岭,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研究的基本功和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利于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可以通过开展会计模拟实训和社会实习活动,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方法的训练。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付诸于实践。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 乃是真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想, 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也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 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实践, 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各类产业还是服务行业均提升了对人才智力和能力的要求, 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由传统操作型转向以智力应用为特点的技能操作型。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就处于这样一个人才结构与规格的变换过程中。他们培养的是中间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 是联结高级管理人才和基础会计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高职会计教育应在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学生实习环节, 提高职业判断力

现在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都有实习环节, 所以我们高职院校更要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 对于会计这个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来说, 这一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但现实是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剧增, 很多学校没有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习单位, 而且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很强, 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又高, 多数单位是不会为在校学生提供这个机会的, 最终只会造成这一环节的形同虚设。针对这种情况, 各高校的会计院系可以利用会计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 加大与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兄弟院校的合作, 开发共同合作的项目和课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职业判断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 既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 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上赋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由于会计职业判断在实施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这就诱使某些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进行利润操作,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学阶段正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 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关键, 而现在的高校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因此,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增设职业道德这门课程, 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程。

五、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改善会计的教学环境会计院系可以加大资金的投入, 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 购买各种会计实验所需用具, 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 “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按会计工作程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让学生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 培养他们实际操作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且,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应重视对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从而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派他们到国内知名的财经院校进修, 也可以邀请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授课, 还可以组织各高校会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 以此来丰富他们的职业经验, 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总之, 会计教学要始终贯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这会有利于增强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为以后工作中进行职业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会计专业能力 篇2

摘要:会计电算化及网络会计的普及对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教学的影响,现状,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和构想,认为应根据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要求,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培养、输出合格的会计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构想

1高校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教学的影响

1.1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

手工记账规则规定日记账、总账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使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干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

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是打印输出的,可装订成活页式,不可能是订本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目,打印数量大,一般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帐证、账册核对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入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更改的痕迹。

1.2账务处理程序发生了变化

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一般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选用其中的一种,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处理程序,其共同特点是“序时、平行登记”,即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总是序时、等量、平行地记录于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中。这样,一方面各有侧重地反映会计信息,同时,发挥总分类账对明细分类账的统辖作用,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账发现可能出现的记账错误,及时加以纠正。

但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中,所考虑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目标,即获得管理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它的中间数据处理都可以认为是源于原始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因此,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切的中间加工过程都由计算机控制,上一过程数据处理的结果又作为下一过程数据处理的来源,整个处理过程在会计软件程序的安排下完成,具有数据处理“集中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存储于数据库中的会计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按总账或明细账的格式输出。

1.3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操作下,有不同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了手工核算下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计算机的引入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3.1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手工会计操作下的人员均是会计人员,由他们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组织会计工作的运转。而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等,按新的分工形式完成会计工作的运作。原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凭证的借贷平衡审查;余额、发生额的平衡检查,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分为以组织控制措施为主的一般控制和以计算机控制程序为主的系统控制。

1.3.2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计算机介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及软件的操作,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职责等。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算化后,由于技术和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会计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性下降。某些会计人员可能既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他们可能在熟悉数据来源的相互关系、数据如何处理、分配及输出的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同时,也熟知内部控制的缺陷,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非法的删改处理,加大了出现错误与弊端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1.3.3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按不同的职责,划分操作权限,设置操作密码,杜绝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计算机软件。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以及在排除故障时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2.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力培养现状

2.1缺乏完善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高校中对其课程性质还是把握不准。第一,侧重实务课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功底的课程。有些院校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对某一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而相应的教学内容则主要介绍某一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把它变成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培训课。第二,将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大有用程序编写来替代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趋势。第三,各大高校在授课方式和教材的选择上,五花Ad-I,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共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稳定的教学体系。

2.2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会计边缘学科,因此目前在高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中,一方面是原来的会计老师经过短期计算机软件培训后来担任的,计算机的功底一般都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作为会计工具来讲解;而另一部分则是从计算机专业抽调部分教师来授课,而其本身没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往往将这门课变成了纯粹的软件开发课甚至是编程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没有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较好地整合。

2.3教学方法单一化,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首先.在高校中目前采用的方式多是“课堂讲授+课后实验”的方式。一般是先进行集中授课,事后安排相关的实验课进行练习,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没有现学现练,对某些知识点会遗忘,其实就是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只是简单地重复了使用的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有些高校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少安排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

3.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力培养构想

3.1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第一,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会计电算化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应当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扎实,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加强电算化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的联系,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可以考虑引人诸如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首先,应特别注重引进高素质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偏向于跨学科的研究,目前在财经院校深造的研究生中有很多人具有理科背景,其中有一部分更是由计算机专业转向过来的,而这可以作为人才引进需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其次。为了紧跟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的脚步,专业教师要定期进行专业进修,例如可以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到企业研修。了解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社会实际需求,达到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3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第一。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授课的方式,“讲授+演示+实验”全部放在实验室进行,现教现学,教与学互动,达到最佳效果。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每个学生各拥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学软件控制学生机,由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并演示,而后学生进行练习,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第二,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提交数据。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将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3.4促进校企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第一,学校可以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实习,让他们接触到具体的业务操作,进一步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第二.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就业。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合理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维护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21世纪会计电算化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1]黄锡远.“六化’’—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2]刘承焕.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问题研究

[3]邢淑清.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能力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高职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一、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首次得到应用是1998年,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率先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0年后,一部分观点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不成熟,因而在2001年的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了许多的限制,基本上是回避了公允价值的使用。2006年我国在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再次启用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将公允价值列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之一。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公允价值并不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2011年5月,国际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同步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新规范,对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进一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014年1月新一轮的会计准则发布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发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正式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大规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二、公允价值会计中的职业判断

(一)公允价值假设中的职业判断。(1)交易主体——市场参与者假设。“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设。”,“企业在确定市场参与者时,应当考虑所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该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及在该市场上与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等因素,从总体上识别市场参与者。”这里涉及到市场参与者资格与立场假设,市场参与者不再是交易双方,可能是无数方,交易和交易各方可以是虚拟性的,并且会计人员不能站在特定个体去假设,不能有自己的偏好。(2)有序交易假设。“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3)最有利市场假设。“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有序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会计人员就要根据可合理取得的信息作出职业判断进行识别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职业判断。“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而言,存在可供利用的市场交易或市场信息,此时可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但也有一些资产和负债,则没有可以利用的市场交易或市场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其他估值技术,并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三、公允价值会计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中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内容。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从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入手,其中拓展能力培养中包括了职业判断能力。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而在拓展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上,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取目前乏善可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模拟实训、顶岗实习这些实训教学环节都缺乏相应的内容,实训内容多是简单的业务题,更侧重学生的核算能力的培养,难于适应当前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一点即使在会计技能抽查的要求中都没有体现。

(二)公允价值会计学习、实训模拟操作难度大。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面向过去,它的交易价格是实际发生的并且计量稳定,教师容易教学,学生也易于接受。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使会计能够面向现在、未来,面向不确定性,它的特性决定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学习中及操作上的难度大,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尚无系统、简单易懂的案例,需要教师去市场、企业搜集,学习资料的不完善也加大了学习及实训模拟操作难度的难度。

(三)老师教学理念未及时更新。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就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复杂,一些老师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对高职学生来说可以不用学习,或者仅仅是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因而根本谈不上公允价值会计下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中小型企业融资难,也正是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市场价值,我们的学生在这些企业仅仅是记账、算账,不能很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有用的信息,导致我们的学生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公允价值会计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改革课程体系及内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素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其目的是学生系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中要把公允价值会计中需要运用的职业判断知识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有别于本科和中职教育,在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教学上“够用”即可,但绝不能放弃。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要开设资产评估、会计职业判断课程案例、ERP沙盘模拟实训、金融等课程,培养出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掌握一些具体方法。

(二)更新会计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在我国飞速的发展,必然会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教师要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使用目前经济环境下的高科技思维来重构会计教学结构及理念,培养出来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不能与中职的学生一样仅作一名记录者,而应当成为一名合格的计价者。教师理解了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理解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不可阻挡,教师掌握了这些最新的知识,才能重视公允价值会计下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建设,实训教材的编写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提供合理的素材,要适应目前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假设、计量中的职业判断模拟出实训情境,并在项目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中分阶段予以体现。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分散,教师现场实习指导困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结合企业的经济环境对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合理的指导。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实训基地容纳会计学生实习的有限性,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一定非得要大型企业,而在于基地企业类型的齐全,会计服务机构也是非常理想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潘瑶.论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会计职业判断 [J].财会通讯,2015(1),

会计专业能力 篇4

(一) 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夏博辉,2003)。其实质是在会计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没有明确的规章可循的前提下做出的经验判断。

(二)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合法性。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时所做出的职业判断遵循的依据是国家权威部门发布执行的相关行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具有合法性。二是主观性:虽然会计人员依据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但在很多方面法律法规赋予了会计人员很大的发挥空间,一种业务发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方案可供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做出其职业判断,带有较大的主观臆断性。三是权衡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在业务处理时也就存在着权衡性,会计人员权衡利弊时会做出对自身有利但有可能损害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结果。四是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具有较多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在业务发生处理时可能会发生严重偏颇,而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对同种业务作相关处理时就会理性、正确得多。五是受约束性: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有用、可靠、相关的经济信息,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哪些信息有用、相关、来源可靠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解决。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所处内、外环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小等因素的约束。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准则体系下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较简单,对会计的要求不高,会计理论发展缓慢,限制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原有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原则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束缚了会计人员判断的范围。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不擅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日益复杂的会计实务,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障碍。200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又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标志着我国构建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颁布,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更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周新玲,2006),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基本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经济社会和会计工作需要。

(二)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必然要求

会计人员承担着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经济信息的任务,我国会计准则对很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和要求,并没有对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做出详细规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结果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影响,对每一次的交易或事项,都需依赖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及个人经验做出合理性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只要选用了恰当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正确地确认和计量,并遵循复式记账的原理和方法,符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具有较高的真实可靠性,并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这种职业判断能力。

(三)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主观需要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能否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会计岗位上有出色表现,都是高职学生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为了使高职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找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点,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有必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学生就业后具有职业判断意识和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能很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使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并使其在工作单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 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为了达到不做假账的基本要求,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制约和防止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等行为的发生。目前高职会计教学体系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已形成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为主体的完整体系,但在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方面却很少涉及,即使有所设置,在教学课时和师资配备方面也未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对职业道德培养的不深入,对会计职业道德不大力倡导,很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会计工作将带来巨大隐患,如做假账、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 传统会计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基础理论轻应用性理论,重视知识的传授轻动手判断能力的培养等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在一些院校领导和教师中仍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等会计教学思维模式、内容、方法,在会计国际化的今天已经陈旧过时(汪永兰,2006),这种现状不改变,不仅使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厌学、畏学情绪,导致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弱,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 学校师资配备重学历轻经验,使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但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内会计专业教师的配备上注重教师学历和理论水平,对教师是否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很少考虑。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课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讲解作相关练习的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招燕,2006),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忽视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未能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缺乏后劲,无法做到终身学习。

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企业会计政策的设计和会计事项的处理只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除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外,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建设要求,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学校除开设必要的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外,应将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纳入教学课程计划中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师资配备和课时上给予足够重视。教师在讲授法律法规时,不应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要穿插实际案例,使学生懂得会计人员应具备的首要职业道德就是遵纪守法,缺乏职业道德观点的会计人员会给单位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具备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所需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会使学生今后的工作更加顺利。此外,还可增设针对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选修课和业余讲座,通过有重点、有目的地讲授和引导,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 更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充实和更新其知识技能结构,认真学习领会相关的政策、准则、制度的精神实质,将精髓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和理论知识。针对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现象,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委派教师轮流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地方锻炼学习,只有亲自经历实际工作中各方面的问题,实践和理论才能更好的结合。还可以通过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或会计事务所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会计实务讲座来开阔教师的职业视野,增加实务经验和阅历。教师理解了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应用性理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上机操作等现代化手段,并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广现代化教学,鼓励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招燕,2006)。在授课内容上,教师既要讲授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应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内容。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的实际运用等,必须依赖会计人员的判断来进行相应选择与协调。随着教师自身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不断提高,再辅之以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容易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转嫁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会计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环境中具有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经常面对陌生经济业务的出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若会计人员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将被社会所淘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课程设置上除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边缘课程,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二是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即使身处困境,也可以攻克难关。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未来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中、在纷繁复杂的业务处理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发生严重的工作失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重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

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可以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结合进行在校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前站,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企业包括商业企业、工业企业、旅游业、银行、房地产业等行业或会计事务所进行联系,让学生有机会亲临会计实务操作现场,自己动手进行账务处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感受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熟练的业务技术以及精湛的职业判断能力技巧对学生会有较为强烈的思想冲击和激励作用。但校外实习基地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很多单位不愿意或害怕自己单位的信息资料成为公开的秘密,因而不接受实习生。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可以使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方便管理学生,因此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成为训练在校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否系统,帮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培养基本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陈英新等,2007)。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有效开展需要有比较完备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支撑。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实验室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模拟实习教材严重滞后,更新缓慢,内容陈旧,内容多是简单的业务题,难于适应当前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要求,导致大部分的会计实训流于形式;会计模拟实习岗位设置不完整;会计模拟实习效果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加强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新教材的引进或者组织由高水平教师和具备实践经验的会计工作者编写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健全会计模拟实验室岗位建设,设置审核员岗位,审核贯穿实训全过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等;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可采用账面评价、小组评价与公开答辩组成的评价体系;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投入,改善会计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会计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要密切配合,不可偏颇(李萍,2007)。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主观活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事项的处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会计人员来源的重要生力军,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其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对如何强化职业判断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验室科学》2007年第4期。

[2]汪永兰:《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6期。

会计专业能力 篇5

会计专业本科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王怡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1期

一、引言

能力是个体胜任某项任务的体力方面和智力方面的主观条件,通过个体的社会活动体现。依据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职业能力是指在现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的规范体现工作责任的能力。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基本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具体要素,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要素不尽相同。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会计职业能力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笔者将个人品德、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作为三个维度,从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的不同角度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会计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高校和用人单位改进和完善会计人才培养内容和能力评价方法。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源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过近30年的研究后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指出核心胜任能力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如计量、报告、风险预测和防范等,个人胜任能力如职业道德、领导与协作技能等,同时还应具备广泛的经营管理常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教导、说服和沟通的能力;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中提出会计教育的内容应是宽口径的,需要具备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方面,完善的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些权威机构所发布的报告中,对各个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进行了系统地规范,并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完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近年来针对雇主和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能力期望的调查显示,职业能力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认识差别,雇主期望毕业生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提高经营管理意识、职业道德和掌握多学科背景知识。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研究,林志军(2008)通过因素分析法总结归纳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几点最重要的素质,分别是企业管理方法与技能、会计基础知识和人格特质。邵瑞庆等(2008)研究也表明会计人员在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不确定环境下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 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使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准则与工作态度的各类职业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上述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会计职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调查问卷分别以用人单位、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三方为对象进行设计,通过对调查对象之间的数据比较,从不同角度考察观念差异。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及对会计本科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价;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高校目前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和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评价。

(二)调查样本 调查问卷首先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30份),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后确保问卷设计合理性。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01份。调查对象为财经类、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其中,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包括大一(1%)、大二(9%)、大三(53%)、大四(36%)年级学生和研究生(1%);教师问卷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企业问卷发放80分,回收有效问卷67份(其中国有企业23%、民营企业56%、外资企业18%、事业单位3%)。

(三)指标设置 根据能力特性理论,个体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两类,其中在工作胜任能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个人品质和从业动力,因此问卷将个人品质作为一级指标。由于会计职业对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规范要求,其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其设置为二级指标。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人员也应具备管理者的知识与技能,诸如决策能力、领导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战胜困难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等。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范与方法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知识也应该成为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同时还需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数据分析与风险管理。依据国内外会计机构和学者对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共设置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个人品质、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属于个人品质方面的有职业道德和工作主动性;属于专业知识方面的有专业课成绩、专业资格证书、数据收集与分析、实习经历、法律法规应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属于综合技能方面的有团队合作、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口头表达、创新意识、抵抗挫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调查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将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非常重要对应5分,后面依次为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对应4分、3分、2分、1分。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指标的平均值及其分布情况,每个受访者对指标的打分不同,说明受访者对指标的认可程度不同。根据平均得分可以得出评分者对指标的认可程度,将其分为:高认可度、较高认可度、一般认可度、低认可度四个档次。得分在4.5分以上的指标有:职业道

德、工作主动性和团队合作;得分在3.5分至4.5分之间的有:专业成绩、专业资格证书、数据收集与分析、实习经历、法律法规应用、计算机应用、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抵抗挫折;得分在3分至3.5分之间的指标是创新意识、外语水平。上述指标得分比较均衡,未出现平均得分低于3的指标,因此不需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剔除指标。

(二)权重确定 本研究以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定义αij值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将任意两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对比得到的估计值aij矩阵,取值方法采用1-9比值标注,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中受访者对上述指标进行的比较评分,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综合权衡后得到比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对应矩阵A:A=1 3 1/21/3 1 1/32 3 1

计算求得向量ω=(0.33251,0.139648,0.527836)T,特征值?姿max=3.05362。一致性指标C.I.=■=0.026811;查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n=3);一致性比例

CR=■=0.04622<0.1,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个人品质0.33251,专业知识0.139648,综合技能0.527836。

二级指标比较的结果如表

4、表

5、表6所示。

(三)会计本科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确定一级指标权重相同的方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得到各指标最终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7所示。

五、结论

(一)找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调查问卷可看出,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一致。62%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当,学校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偏高,没有切实考虑社会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水平需求;26%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会计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仅局限于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方面,未针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是专门人才还是复合人才,是培养应用能力还是培养研究能力,是定位于高级人才还是中级人才,各高校还有争论。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会计学本科人才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中等规模企业的会计主管、大型企业的普通会计岗位、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的公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一般审计人员、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在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知识和基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具有沟通合作能力,具备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市场细分情况下,学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对就业市场进行划分,根据社会不同需求分不同方向设计选修课程,有方向性地培养学生。

(二)适应社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为了解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能力需求信息,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以及专业素质是否能较好地胜任第一份工作,问卷列出会计数据分析、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抵抗挫折能力、领导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几方面。调查显示,上述能力指标中排在很重要或重要地位的依次是:职业道德、会计数据分析、专业知识与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团队合作。这反映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数据处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并重,同时对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应用方面也有较高要求。调查还显示:42%的被调查者认为团队合作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认为领导能力比较重要的占33%,认为一般的占37%,但在企业问卷中对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评价分数不高。这反映出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就业时,专业知识和基本业务能力是具备的,但在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高校应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设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沟通能力和提高团队精神方面的实践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摆脱以往只注重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设计性实验、企业会计活动调研报告、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把握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就业影响因素中占据很重要或重要地位的依次是:职业道德、综合能力、专业知识。经过四年专业课程学习,学生专业知识已有较好积累,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法律法规应用和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其原因可能是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而在学科综合和人文素质方面有欠缺,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狭窄,对信息的敏感度不足,相关财经法规不熟悉。对待各类资格证书的态度上,学生认为对应聘工作起重要作用的前三项依次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但对企业进行相同问题调查时,认为资格证书非常重要的仅占17%,认为重要或一般的占58%,很多企业认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重于资格证书。

从总体调查结果看,我国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并不高。高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培养方案时很少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缺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缺乏信息反馈的通道和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追踪调查的制度,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不强,难以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应注重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毕业生对学校培养体系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促进会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系“中外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借鉴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07010)和“会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1091)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2]孟雪、林艺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12年第4期。

[3]邵瑞庆:《关于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载《立信会计论丛第3辑》,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会计专业能力 篇6

根据新《大纲》要求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创造性地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却遗憾地未能体现专业间的区别,不利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本研究将“项目教学”理念和做法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其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再次,基于项目发展顺序,设计课程结构;最后,基于能力训练,安排课程活动方式。本研究打破当前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的发展,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

近年来,根据新《大纲》要求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教材是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其中创造性地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板块,增加和强化了具有职教特色和体现职教改革要求的教学内容,如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点大为增加,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一定条件。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感觉到该板块设计未能按照专业分类是最大缺憾,不利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因此,如能依托项目教学法,以《创业设计》为项目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整体建构,不仅能弥补新教材中综合活动职业针对性不强的缺憾,而且教学实施增加了弹性。

一、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能达到什么状态,是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的依据。新《大纲》强调加强语文实践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明确了中职语文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使语文课程更摆脱长期以来“学科中心”的传统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将“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并提出“(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其实是中职语文与高职语文的区别。虽然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但由于缺乏专业定位,针对性与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职业性需要。在日常课程容量允许的条件下,不妨将语文综合能力训练作为一门课程来做整体建构,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并依据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来设定课程目标。

以会计专业为例,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必备的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电算化会计实务操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在各企事业、会计软件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单位记账、出纳、档案管理、统计等岗位从事会计核算、生产统计及各项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相关金融、税务、贸易、法律等方面的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方向,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专业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目标为:能够撰写与会计岗位相关的所有应用文体;能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财务基本测算;能运用PPT将项目设计内容当众演示;能通过PPT演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通过成果展示实践商务礼仪知识。创业项目设计过程包括:市场调查、项目确定、市场分析、成本核算、可行性分析、策划书撰写、项目设计演示、PPT演讲等,符合课程各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基于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

要实现基于职业能力之上的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与岗位任务紧密联系的语文知识作为重点课程内容。要确定知识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就必须先对岗位各工作任务的能力需要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归纳出各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整合归纳出各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语文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就“创业设计项目”为例,具体情况可见表1。

三、基于项目发展顺序,设计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建构的藩篱,致使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地思考方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这样做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应用就很好地运用了姜教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中职阶段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语言感悟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等,通过“创业设计”一个项目得到了整体地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完全是按照项目的进行循序展开,真正地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所谓,“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

四、基于能力训练,安排课程活动方式

要使学生在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不能仅凭一个个抽象的工作任务,而要从能力训练出发,选择合理有效的课程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下,通过参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模拟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积累。以“市场调查”为例,具体内容见表2。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培养目标,完全符合在“做中学”的课程改革方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发展综合能力的目的。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语文这类的文化课比较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反而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从“创业设计项目”实践来看,借鉴项目教学理念来开发语文综合训练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虽然还尚待完善,但至少摆脱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体现了职业教育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功能,为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9)

【2】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浅谈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篇7

一、解决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 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 实验的个数不够

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 另外, 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的开设流于形式, 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

(二) 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

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 上会计实验课,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二、解决实践教材建设跟进不及时问题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 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

(一) 加强模拟实验教材建设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 要建设统一的、覆盖面宽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在建设时, 材料可以选择经济业务较全面, 并含有多种经营范围的企业为素材。

(二) 增开选修课

适时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

(三) 增加非常规业务实习处理的内容

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 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的多寡和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会计专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实践能力, 无法从事实践课的教学的问题。针对高职会计教师这种现状有三个解决办法。

(一) 严把入口

招聘教师时注重实践能力。学校应调整教师的来源结构, 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中选择会计教师, 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 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

(二) 与会计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交流机制

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 丰富其实践知识。

(三) 给会计教师减负

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财会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无暇到企业兼职或实习, 需要给会计教师减负, 让其能解放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此外, 学校应该在时间上和经费上给予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鼓励会计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 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 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积累会计工作实际经验, 提高会计实践运用能力。

四、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高职院校应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 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 一方面, 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会计实际岗位工作情况, 提高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 更好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 为企业储备适合企业的人才。

五、完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相对于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观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手段落后、考核不全面等问题, 没有体现按照企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去评价学生, 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 为了提高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导致了学生重期末而轻平时, 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 考前临时抱佛脚。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 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 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也给了一些学生偷懒的机会, 其他同学做好之后, 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 这样的情况在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 应该注重学生会计岗位的工作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考核, 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 注重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 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 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 进行针对性评价, 会计实践教学也可以从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过程、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践结束后, 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实训情况并展示成果, 之后进行小组互评, 每位小组同学之间亦可进行自评, 最终成绩由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三方组成。

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提高会计人才专业实践能力, 要解决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解决实践教材建设跟进不及时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完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会计专业能力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能力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 由于新旧准则之间的较大差异, 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准则的需要。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诚信执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为本,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保证, 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提倡和监督会计人员依法核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 会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

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 在经济契约的签订、执行, 在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职业道德规范问题。而在新准则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学中不仅应把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增设相关职业道德课程, 同时在会计教学中要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 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或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新制度的要求, 以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具有诚信执业的能力, 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

二、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处理选择空间的扩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这使得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教学的关键。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 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 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 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 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 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因此, 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分析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从而为今后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提供借鉴。

三、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学术理论的后备人才的支援, 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同样没有处于实践操作一线的人才的更新, 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土壤。因此, 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 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会计模拟实验阶段和毕业前到实习单位实习阶段。学校应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所用的资料, 还是模拟实验的过程, 都应加以充分重视, 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 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高校还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在校外公司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四、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 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将使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不断加快, 一方面会计手段将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化, 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 , 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异军突起, 并将会以几何速度不断发展, 这种有别于传统交易及服务的交易活动, 对会计的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假设、原则产生深远的影响, 必然呼唤网络财务的产生和发展。

为适应这些需要, 必然要求会计教育注重信息教育, 使之贯穿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和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以应对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首先需要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讨论, 然后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 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 和谐了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 知识将不断创新, “不创新, 就灭亡”。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 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 不仅会计学科会被边缘化, 而且也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化竞争日益明显, 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紧迫。

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 本来可以由学生自己学习或思考的, 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了, 不仅占用了教学时间, 而且还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钻研的锻炼机会。因此, 教师的“教”应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 由教“书”向教“学”转变, 适当降低课堂讲授时数, 增加课堂讨论、质疑、练习、实验等课时。在教育中应注重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个性发展中积极引导, 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就会计教育而言, 一方面, 强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人才的意识, 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 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六、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周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 会计行业的社会化决定了该行业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会计人员必须真正热爱从而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跟得上步伐。由于会计具有社会属性, 会计准则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在校学生所学知识在毕业以后也许会被淘汰, 必须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 会计专业学生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 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终身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 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毋庸置疑, 充电的多少和职业发展的快慢几乎是成正比的, 这就使得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 学习, 再学习”!也就是说, 一个适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不仅要精通手中的专业工具, 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 随着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 学生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 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对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学, 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明白, 在校和毕业后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密切关注会计新学科的兴起和与会计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只有加强终身学习,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落伍。

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 终身教育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 就会落后, 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 理顺思路,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地根本性地改革高职会计教育, 开创高职会计教育的新局面, 更好地适应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大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深入, 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交融, 要求我们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下分析创新高职会计教育理念。在这种全新的视野下, 积极审视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内涵, 也必然会获得全新的高职会计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朱锦余: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理念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5

会计专业能力 篇9

一、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的构成

从行业和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分析, 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分为4方面;

(一)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行为准则和规范, 包括他律和自律两方面。自我发展主要依靠自律, 即以职业良心、职业精神为核心。包括8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1]。具体表现在工作中一种检验从业人员的思想, 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新产生的情感, 体现出会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 是会计人员形成并保持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二) 就业能力

会计人员的就业能力由职业心智和职业情商两因素决定。具体表现为:与人相处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对环境的反映能力、表达能力、公关和协作能力、掌握和学习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三) 实践操作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在具体会计岗位进行业务处理, 才能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每岗位有具体的业务处理、有相关内控管理、有相应的关联关系, 业务处理操作能力不强, 协作能力欠缺将无法开展工作。

(四) 创新能力

会计理论、会计业务处理方法、规范等都是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格式。但日常发生的业务则是千变万化的, 新业务尽出不穷。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思考, 除学习现有的新旧规范外, 还要灵活运用, 并创新工作方法, 应用新技术, 创新工作流程, 改善管理方法。

二、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现状

学生初就业期是指毕业后两年内的期间, 由于脱离已度过十几年的校园环境, 进入社会工作岗位, 从学生身份到从业人员身份的转变, 很多人适应不了, 普遍存在“不断奶”过渡期, 包括思想、工作能力、生存能力等都面临重大挑战。

具体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 从业态度

敬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维持乐观从业态度、良好职业道德的保障。会计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管理职业, 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心态、过硬的本领, 要有主人翁精神参与管理的意识, 才能称职, 并持续发展。无论学历高低, 会计从业必须从最低层、最具体的工作岗位做起, 主要处助理职位, 先做助理工作, 了解业务、了解熟悉会计工作的各种内控业务流程、运作等。如果不理解助理助手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 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抵触情绪, 缺乏耐性和学习精神, 存在“这等小事要我这个大学毕业生做吗?”的思想。定位不正确, 不能安心做基础工作。这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普遍的思维, 缺乏敬业精神, 好高鹜远。

(二) 从业能力

由于会计工作技术性强, 又很有针对性, 要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管理特点, 了解业务才能做好, 从业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具体的技能可在实践中通过“带帮教”提高, 但有些负面的潜能和素质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在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时, 就应加强从业能力意识的培养。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初期, 自视了不起, 目空一切, 缺乏动手能力, 缺乏处理业务的细致、完整性、谨慎性, 没有合理考虑意识、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式工作, 不能完善地完成工作, 公关能力薄弱, 不懂处理内外人际关系, 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大学生无法开展工作, 即缺乏从学生转变为从业人员的能力和角色转变能力。

(三) 实践能力

有些在校表现很优秀的学生, 学业成绩很好, 但往往是高分低能, 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到了工作岗位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 校内实训中能解决的问题在工作中出现, 往往只是因表现形式不同而束手无策, 经别人提点才能反映过来, 这是没能脱离学校融进社会的具体表现。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 实践能力欠缺的、长时间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的初就业学生往往在试用期 (或实习期) 就被淘汰。

(四) 创新能力

会计工作的一大特点是规范处理技术和方法都是一整套理论的。这样很容易在已有的规范中不断重复周期性同样工作中丧失思考和应变能力, 满足现状, 缺乏思考, 只能按部就班, 被动应付和依赖, 按已存在的模式进行工作, 不懂从多角度考虑其他的工作方法, 这种能力只能把基本的工作任务完成, 而起不到会计应有的更好的管理作用。一旦出现新的业务、新的环境, 则无所适从, 不懂处理。会计从业人员应具有不断思考的能力, 才有发展的动力。

(五) 自我提升能力

会计行业的等级层次很清晰, 职称级别分明, 很容易误导从业人员简单地追求职称级别而忽略了真正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有些高级别的从业人员无法适应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无法应用新技术, 对新生事物有抵触, 消极对待每年由财政部门部署和规定的从业人员后继教育, 这是缺乏自我约束、缺乏自我提升能力的表现。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 认为考取高级别的职称就必须与职位、待遇挂钩。取得高级别职称后则不安于在较低的职位就职, 造成会计从业队伍的不稳定性。初就业的毕业生很容易受到误导, 没能注重基础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培养会计人员后续发展能力

会计行业的持续发展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有后续发展能力, 要求具备终生学习能力, 要培养这种能力需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成长过程分校内、校外两阶段进行培养。

(一) 校内阶段培养

进入大学阶段是接触会计专业的初始阶段,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在课程设置中, 要强化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从零开始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授课过程中又要以职业教育贯穿全程, 以敬业精神培养、行业从业态度教育为指导。

1. 对职业意识的培养

对于教师除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外, 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形成谨慎、细致、恭敬、严肃的生活、学习、工作态度, 且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 这是敬业精神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专业、职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良性感觉, 形成对整个行业的看法。

2. 对发展能力的培养

业务能力培养, 分理论课程和技能实操课程, 两者的设置均需具备引导性和可瞻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来作出职业规划 (现在高校教育有此环节, 但属非专业教研部门执行, 缺乏专业指导, 学生未能真正对职业前景作出有意义的规划) , 有了职业前景规划, 在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指向性, 使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有预见, 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能更明确方向, 较容易接受行业、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

教学过程中, 应分层次授课, 对基础知识要狠抓,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有基础后, 采用引导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自发学习、研究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 培养自学思考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及校内实训内容, 除基础的普遍性要求外, 要因材施教, 对有能力的学生加大难度, 除仿真性外, 还要加强其磨炼性, 培养学生接受挫折、提高承担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 加强创新性引导

所谓创新, 是要打破常规, 积极向上, 寻求获得新的方法, 取得新的成果, 就需要创造性思维, 因此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的特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能够体现上述的两个显著的特征。创意思维就是大脑构思创意的过程, 开动脑筋去想点子, 进行创意思维训练, 其目的是开发人的创造潜力, 利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只是极少数, 绝大部分人通过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将知识传播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论是会计理论、会计资料、业务处理流程, 还是管理制度, 都是比较固定的, 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很容易形成习惯性思维, 受权威性思维左右, 受从众型思维影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是要学生学会“超越”, 要超越理论、习惯、经验、自满、现实, 要善于寻找并发现创新点, 借助先进技术, 积极参与竞争, 激发创新意识。

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注意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加强知识储备, 提高适应性和创新性, 做到德才兼备, 不仅要“上手快”, 而且要“后劲足”, 为顺利地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校外延伸性培养

会计人员就业特点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在职在岗学习是脱离校园后的后续专业能力的提高方法, 长久且重要, 其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新知识、新制度、新方法、新思维。

1. 校外初就业实践 (毕业顶岗实习) 阶段

实习单位的带教导师应负有对实习生的教育义务, 从各方面引导实习生接触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 教导会计人员的各种从业素质要求。实习生在具体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新知识, 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职业习惯。

实习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接受训练, 学习各种业务处理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拾遗补阙”, 若发现不足, 则尽快弥补。在实习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争取在实习期满时做到与社会“零距离”, 直接以高从业素质进入工作岗位。学校教育要尽量与社会接轨并行。

专业教师应有“售后服务”、“质量跟综”等做法, 发现从业学生出现工作困惑或困难时, 要及时帮助解决, “扶上马再送一程”。同时, 做好经验总结, 把学生的遗缺总结出来, 调整教学计划, 使在校学生及时得到补充。使学生的后续提升力得到培养, 通过毕业实习, 学生的后继学习、后续发展能力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2. 在职继续教育阶段

会计人员后续发展能力培养取决于多方面, 当发现现状时, 要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 从解决问题方面入手培养, 使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会计主体、会计行业、会计工作的质量都会随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职继续教育要结合会计主体所处的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每期学习计划, 挖掘发现值得交流、研讨的源头, 创造持续学习的气氛, 消除不必要的限制, 为学习创造时间和空间, 开通对外交流信息的通道, 与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多联系, 获取外部信息。

(1) 采用引导方式, 培养努力上进的思维模式。增强个人学习能力, 培养会计人员对认知的敏感性, 使其自觉发现并吸收知识。

(2) 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定期组织对内对外的交流, 不定期组织专题业务交流, 使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加速信息流通, 让会计人员有机会从交流中观摩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3) 与会计主体的经营文化相结合, 按有用原则, 分岗位层次, 按工作性质, 分期分批, 有侧重点地组织学习, 与实务结合, 有的放矢。使参加学习的人提高学习积极性, 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新的实务处理方法、技巧、思想动态等既能提高从业水平, 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知识。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有效地发展业务能力。

(4) 注意培养会计人员创造性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技巧, 与同行的兄弟单位开展观摩比赛或演示会, 以推广先进经验, 从各种竞赛中, 与外界或同行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5) 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参加各主管部门组织的咨询会、发布会、研讨会、学习班等。对内与其他职能部门多联系, 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特点、流程、发展规律等, 结合业务对应的会计工作的特点配合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既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创新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搞好协作关系, 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是持续的, 从思维、心理到技能, 其作用对象是整体素质, 贯穿会计人员成长、从业的全程, 不管是在校培训还是在职从业, 都要注重其发展, 会计人员要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摘要:是否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对会计人员的从业和发展影响很大, 在校内学习期间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后续发展能力, 校外从业阶段又如何提高个人从业能力, 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教育培养,后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委会.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M J Marquardt.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96.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 篇10

一、教师能力提升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会计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能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因此, 会计教师能力提升应紧紧围绕教师自身应具备知识结构和技能特点去设计, 即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形知识与默会知识掌握上, 侧重于实践知识、默会知识的掌握与提高;在“先生”与“师傅”的角色训练上, 更突出“师傅”角色的培养训练, 重视强化实践技能的掌握, 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置于能力提升的核心地位。

二、能力提升的具体方面

(一)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及相关财税知识的更新。

随着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制度在企业的实施, 使得教师对新准则、新制度内容的掌握尤为必要。新准则、新制度内容极为丰富, 从会计理念到具体操作都有很大的变化与升华, 同时对特殊的经济业务做出的会计职业判断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新准则在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收入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等方面, 要求会计人员能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如实地进行会计处理,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相关有用的信息。因此, 加强对新制度、新准则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教师能对新制度、新准则的背景、具体内容、如何操进行详细理解与把握。加强职业判断的实践训练, 对于任何一项会计处理, 学会分析、判断、综合和总结,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和训练, 才会形成、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同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与会计、财务密切相关的知识也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 如新的《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的实施。这些法律、法规都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会计核算内容, 影响会计处理方式。会计教师只有及时通过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 才能适应会计发展变化, 并将之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 会计的教学内容才不会落伍。

(二) 资本市场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涉猎。

不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财务管理, 都要涉及到资本市场、金融学及法学方面的内容, 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 同时很多会计新领域都是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交叉研究的结果, 如质量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又都与这些学科有关, 而从调查结果来看, 会计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掌握较为欠缺。因此, 应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原理、经济学相关理论、证券、期货交易知识, 以及西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西方会计学的动态等方面的培训,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关联知识的支撑。

(三) 信息技术的掌握。

现代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软件系统或ERP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 会计人员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 熟练掌握IT控制技能, 而且还应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发展, 使得经济交易及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 使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临严重冲击。会计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ERP系统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还应掌握PowerPoint、FrontPage、Excel、Authorware、Flash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 积累一定的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经验;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教学;为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教师应能运用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络互动教学, 广泛开展网上教学交流, 会计实训可以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训等现代技术手段,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 企业相关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实际运用。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教师应了解企业的基本知识, 如企业设立、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税收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等;掌握具体会计实务操作基本技能, 包括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编制、登记账簿、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会计凭证装订、会计电算化操作等实际会计实务岗位操作, 针对企业实际进行会计报表分析, 熟悉、了解现金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利润预算, 掌握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及应准备的各种资料;能根据企业规模大小、业务流程的不同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因此, 教师应当加强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 以提高实务技能水平。

(五) 师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师德, 是教师的灵魂。古人云:“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失去道德指引的才能, 犹如没有航灯的夜船, 人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对会计教师而言, 由于既是“先生”, 又是“师傅”, 因此其自身的品格、知识、能力、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目前, 职业院校会计教师绝大多数不是师范院校毕业, 没有或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了解甚少。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应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培训。由于会计职业特点, 对会计教师还应特别注重会计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使之在教学中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说, 师德教育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教师后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

创新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会计教师由过去单纯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过程, 教师应以授课为辅, 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协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力求做到会计理论教学融于会计实践, 动脑融于动手, 做人融于做事, 由“学有所用”转为“教有所用”, 实现“所学”与“所用”的零距离, 通过教学, 达到锻炼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使教师充分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

三、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 个人努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欲使教师自己的这条“渠”能常清, 就必须靠企业实践、自学、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等这样的“源头”、“活水”。图书馆、教研活动、学生聚会等都应视为是教师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源头”和“活水”。会计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 将图书馆视为自学的沃土, 在备课的闲暇时间, 应经常到图书馆浏览、借阅相关的报刊、专业杂志, 掌握某一方面理论知识或技能;可以借助院内教研活动, 善用自己身边的人力资源, 多思考、多提问, 多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请教, 不断积累, 不断提高。

(二) 院校培养。

学院应重视会计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科学制定后续培训制度, 规范会计教师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层次会计教师后续教育的时间, 并将其作为对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晋升、岗位变动、利益分配的依据之一。考虑到外出培训经费及与教学时间冲突等问题, 也可以选择将培训师资请到本校来进行授课, 从而保证后续教育落到实处。同时, 学院也要根据专业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有计划地将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公司、企业、银行等财务部门进行顶岗锻炼, 掌握不同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 深入车间、班组, 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生产特点、成本核算方法、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 掌握会计核算的最原始资料, 并且要把这种实习锻炼作为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 能力的提升来自学习, 源于积累, 会计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把学习视为一种需要, 视为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必备内容, 这样就能不断增强综合素质,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实现自己的价值。

摘要:提高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力, 既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本文从能力提升目标、具体要求及提升的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会计,能力提升,会计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吴水澎, 陈汉文, 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李晓莉.面向21世纪会计后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商场现代化, 2005.1.

会计专业能力 篇11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F23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需求不断提高。但是,当前部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全面具备企业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也对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来新的要求。从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来看,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制约了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缺乏的现实原因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企业应用型会计工作人员,然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部分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太差,难以履行岗位职责,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一) 从用人单位看,对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随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层对从事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税务处理能力。二是对综合处理能力要求全面。企业希望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如综合协调组织能力、会务文书处理能力、恰谈沟通能力等。而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还不能达到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三是对职业伦理素养要求增强。会计工作岗位性质特色,经手大量资金进出,因此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比较高。如诚实守信、恪守职责、勤勉敬业等精神。

(二)从学校教学看,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脱节。一是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课时比重偏少,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会计工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以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高通过率为教学目标时,这种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学生即使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仍然不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的现象出现。二是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目前中职会计教师绝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或职业学院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三是实践形式与场所单一。中职学校的实践形式分校外与校内。校内实践一般是在模拟实验室里,分给学生一整套资料,让学生完成模拟账务处理,由于没有实践岗位环境氛围,再加上形式的单一性,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而由于校外实践同一企业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很多时候的校外实习都是由学生自行解決,使校外的会计实践大部分也只是流于形式。

二、运用三化教学模式,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是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职业化教育理念,创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是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商业企业的收银员,银行窗口工作人员。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业用人标准。这就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必须广泛吸纳主要行业的就业岗位专业人士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根据不同的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标准,科学、准确地定位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地域经济的特色,从而为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二是根据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为模板,去设计、制订并不断修改、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上岗的员工,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用人的标准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具有人才资源培训特点的专业教学计划。包括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职业化习惯的养成、会计职业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制定符合人力市场需求的专业教学计划,为全面创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运用实践化教学方法,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一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应用实践化教学模式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通过创设模拟教学情景,建立模拟的企业会计部门岗位,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岗位模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更可以在实训中更好地理解工作要求的实质内涵。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实训教学内容,能有效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距离。二是注重综合技能的训练。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单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更重要的是综合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应该说单项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础,但综合技能绝不是单项技能的简单叠加。除了单项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以完整地反映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的模拟业务数据来给学生作为综合实操练习用,目的也就是为了学生能亲身体验到企业对会计岗位工作的各项要求,避免人为割裂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深化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素养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职业学校贯穿始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校通常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在公共德育课程中,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脱节,而在理实实践化教学模式中必须把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去,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核心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 2007(2)

[2] 李梅.会计模拟实习,巧用任务驱动法[J].吉林教育, 2012(8)

[3]王福英.加强会计实验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J].会计之友, 2006, ( 10) .

[4常颖.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7, ( 9)

会计专业能力 篇1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职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职业基本能力、岗位群专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等三大能力构成。

(一) 职业基本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性通用能力, 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的普适性、通用性等特点, 是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 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和诚信意识、基本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二) 岗位群专业能力。

岗位群专业能力指从事和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 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一线工作必须具备的直接工作能力, 具有直接操作性和现场应用性的特点, 主要包括岗位群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三) 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核心能力, 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跟踪技术进步、满足岗位变换、进行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具有可迁移性、跨职业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一)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及岗位群。

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领域一般为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机构。 选择上述领域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基于双方的契合。 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等单位在会计工作中需要一大批既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严谨职业态度, 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和良好团队精神, 并且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职业人才, 但由于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对于大型企业、 上市公司而言较为简单, 且自身发展空间不大, 不能长久吸引本科等更高层次的会计人才, 使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会计专业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 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现时需求并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将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定位于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岗位群 (如表1) 。

(二)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基于上述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 本文就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从职业基本能力、岗位群专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会计专业职业基本能力 (如表2)

2.会计专业岗位群专业能力 (如表3)

3.会计专业职业关键能力

第一, 方法能力。

(1) 知识学习与迁移的能力; (2) 逻辑思维与想象的能力; (3) 控制过程能力; (4) 工作的自我评价与监督能力; (5) 业务创新与实践能力; (6) 全局与系统、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 社会能力。

(1) 抗压能力; (2) 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3)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能力; (4) 灵活应变能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建设思考

(一) 定期优化培养方案。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要经常聘请校外专家及院内骨干教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 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调整。

(二) 以就业岗位群为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针对高职学生本地对口就业的意愿, 专业建设应紧贴本省经济发展需要, 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课程开发。在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 应注重从社会现实出发,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 或直接由行业企业的专家、管理者向学生剖析就业形势,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 找准自身职业定位。

(三) 基于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 会计类核心课程形成了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经济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业务能力。 针对学生就业领域及岗位群的分析 (见表1) , 考虑岗位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关系, 以及职业资格考核的需求, 构建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 开发相当比例的专业技能实训, 把毕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训练课程, 将工作知识顺序化, 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根据专业课程需要的理论支撑, 按照“必需、够用”原则, 确定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突出会计基本技能培养,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军训、公益劳动、实训、岗位实习和文化素质拓展 (选修) 、专业素质拓展 (选修) 等课程, 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 顺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强的特点, 要求教育者突破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开发课程的旧有观念, 改变课程和教材过度学科化、符号化倾向, 对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再选择和秩序再调整, 强调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中, 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亲自经历实践, 提高学习自主性, 改变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

(五) 专业教师学历与实践经验并重, 鼓励教师各种形式合作。

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单单要求高学历、高职称, 更应要求他们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企业财会经验, 至少应经常深入企业实践, 承担一些企业课题, 积累丰富的会计经验, 不断充实第一手的教学材料, 使自己具备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 并及时更新知识, 从而更科学地设置实用的课程,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 还应倡导粗放式教学向集约式教学转变, 鼓励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使每位教师术业有专攻, 各擅所长。 例如, 可以将一门课分成两个部分, 一位教师专讲理论部分, 一位传授实践部分, 有利于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 逐步胜任教学。

(六)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

在学习专业会计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口头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要把它当做教育中的指导思想,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同时, 教学过程中, 要把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养成。 另外, 还可以开设职业道德课,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因此,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专业教育始终。

参考文献

[1]李惠萍.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08) .

[2]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 2010 (02) .

[3]姚翠红, 黄瑶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南方论刊, 2013 (10) .

[4]徐培江, 张洪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8) .

上一篇:美剧字幕组翻译下一篇:《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