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2024-07-20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共10篇)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1

专业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 因此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建设标准, 同一专业因教学层次不同建设标准也不一样。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符合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初级会计人员。本文结合当前会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 对中职会计专业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 课程建设

1.1 课程标准建设。

因中职教学没有统考, 没有统一指定教材, 因此, 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教师教学的随意性特别大。虽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则会产生很多的差异。就会计专业课程来讲, 有的任课教师选择性的授课, 即选容易的内容讲, 不熟悉的或难度大的就不讲;会计技能 (点钞、填写账表等) 也常常因人而异, 虽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指导, 但《规范》的内容并不完全, 也与实际的操作有一定距离。因此, 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课程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它可以用来指导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专业教学, 可以总体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1.2 适应区域性经济的需求。

中职教育应面向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 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具有地域性, 就业也是面向本地区,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应尽量考虑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 除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进行适当调整外, 配合学分制的要求, 还可增加区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如某地区, 民营制造业较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第三产业较多, 会计课程开设上就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选修课可以开设《农产品加工税收实务》的专题讲座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就业多为超市或商店营业员、收银员、仓管员、出纳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 可以开设与上述岗位相关的选修课程。总之课程设置与调整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为目的, 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 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指导。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教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可选取的专业教材非常多, 除了专业出版社 (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出版的教材外, 还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据其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使用的经验, 建议多采用专业出版社出版的配套系列中职规划教材, 因一个专业的出版社, 它会考虑专业开设课程的系统性和互补性;规划教材, 它会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 如果无法了解教材的用意, 领会教材的精神, 使用起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及处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 有些经济业务还具有排他性。因此, 会计的实习、实践不像制造业那样容易安排观摩或实习实训, 但会计专业必须要学习者动手进行参与和操作,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此, 加强会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

主要教授和加强学生在珠算、点钞、真假币识别、财经数码字、账表票据填写、翻打传票、小键盘计算、计算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

3.2 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

以一个小型制造业业务为蓝本, 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仿真业务的手工处理。

3.3 建立会计电算实验室。

用于培训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金蝶、用友两个成熟商业财务软件的使用, 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证。

3.4 建立校企实训基地。

选取当地较具规模的企业, 每行业2-3家, 按学生就业意向举办“见习月”, 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 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也检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3.5 建立校所、校介实训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中介机构日益增多, 这些中介机构除了专业的验资、审计业务外, 也做了大量的代理记账等工作, 每年在所得税汇算前, 这些中介机构会大量地需求实习生帮助查账、审计等初级工作。

另外, 学校也可与当地各大商业银行挂钩, 定期安排学生去帮助点验破损 (旧) 钞票工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4 师资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支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建设目标为:

4.1 成为“学习型”教师。

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它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 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1992年来, 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 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国家也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不断深造的平台, 会计人员及会计教师可以参加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称考试, 以保持自身知识的前沿性, 在广度、深度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2 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

传统上, 会计专业教师只要会教授会计基础、专业会计及相关的法规、税收课程就算得上不错的教师了, 然而按中职培养的目标, 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 更要学习专业岗位必要的技能, 因此, 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并能传授诸如珠算、点钞、识别真假币、凭证票据的填制审核、传票的录算、财务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知识的融通, 又可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技能。

4.3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现在很多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名称上, 就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来讲, 有的职称是“经济师”, 有的是“工程师”, 有的是考评员, 虽为“双师”, 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导不大, 或根本没什么指导意义。即便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 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获得的称谓, 没有进行过企业实际账务的处理, 教学中仍是从理论到理论, 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无益。因此, 会计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实践活动, 可以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 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 总之成为真正的“双师”, 既是理论上的专家, 又是实操上的能手, 总体提高会计教学水平。

5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职会计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定位在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员、记账员、核算员、会计助理、仓管员等,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实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和实训在学校内部就可以完成。但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就业, 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 学校应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 并且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 具体做法就是学校与当地大型的超市、营业网点签订协议, 拟定培养意向书和实施方案, 在正常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第一年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节日长假, 到企业见习或轮岗实习;第二年可以增加实习的时间, 有就业意向的进行岗位锻炼。从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的多岗位进行实习。这样, 既不影响学生的会计专业学习, 也可丰富学生在相关就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同时, 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地发展, 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并且在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服务区域性经济, 加强专业建设, 从源头上保障人才的培养力度,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教育部.

[2]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教育部.

[3]小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2

【摘要】:由于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培养目标职位所需的素质,以很好地实现就业。文章通过对目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定位与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到一些关于会计专业职业定位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定位就业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凸显“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由于构成我国的经济成分有不同的层面,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各有侧重,但总体看是越来越高。

一、进行会计专业职业定位调查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人员的地位也上升到了企业的决策层,而会计工作的技术含量也相应增高,各企事业、行政单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较高财务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就目前会计人才市场看,呈现初级会计人才过剩,供大于求,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大量滞留,找不到工作岗位,“毕业就无业”。

因此,如何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很好地就业,解决高校向社会输送市场满意的会计人才,成为每个会计相关人员必须深思和努力的目标。我们通过此次会计专业职业定位调查,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努力探索、解决这个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定位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情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和附近院校的08届会计专业学生分别组织了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共发放调查表200份,收回调查表176份,回收率为88%。

三、会计专业职业定位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很糊模,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做什么。其实,这对我们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首先,职业定位有两层含义:

1、确定自己你是谁,你适合做什么工作;

2、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

其次,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我们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只有定位准确,你才会持久地发展自己。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只有定位准确,你才会善用自己的资源。集中精力地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只有定位准确,你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就不会轻易地放弃。你定位准确,你就会让合适的用人单位招聘你,或者让你的上司正确培养你,或者让你的所有关系帮助你。很多人在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你,有的在职业上摇摆不定,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还有的人经常换工作,使得朋友们不敢积极相助。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

我们逐渐发现,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走了好多弯路;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

(二)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同学存在定位的误区。

例如,有的同学的错误定位让自己失去了机会。这个误区尤其体现在毕业生身上,如学生经常到处投放简历,甚至发给谁了都不知道,学生会取得很多的证书,认为这样得到的机会更多;其实,这样的漫天撒网更可能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机会。

也有一此同学认为,定位应该让旁观者来做,自己定位不准确。其实,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习惯做什么的是自己,领导、同事、朋友、家长都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并不能真实地了解你的心,所以在定位这个问题上,首先要自己了解自己,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

(三)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主要有这几类:外企或大型企业高级财务人员、专业财务公司职员、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人员等。

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似乎都向往较好的工作,但这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同学不能实现就业。因此,同学们必须客观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能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同时,也建议同学们不管具体从事哪个方向的财务工作,都要争取向高端发展,要做专业和资深人士。低端的财务人员几乎遍地开花,而高级财务人才却始终是行业内的紧缺人才。

(四)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5%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62.3%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合理;21.9%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7.3%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在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应性”调查时,有11%的学生选择适应;50%的学生选择基本适应;而30.5%的学生选择不太适应;8.5%的学生选择不适应。同时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太感兴趣,这些调查数据十分明显地说明目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不够合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为了解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哪些方面最需要加强,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实践环节”、“理论深度”、“专业知识范围”等三个选项,选择“实践环节”的有79.3%;选择“理论深度”的有9.2%;选择“专业知识范围”的有11.5%。这也说明了我国会计专业的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从会计专业职业定位调查结果所得的启示

(一)会计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首先,要了解自己:主要是核心价值观念、动力系统、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等。其次,要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第三,要了解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需要仔细地比较各个方面要求的差距。你可能会有多种职业目标,但是每个目标带给你的好处和弊端不同,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第四,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大学生常常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准确地定位。

(二)针对目前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形势,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

今天,企业会计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技能的要求已向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用人单位尤其希望毕业生一进单位很快能上岗,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此,财务会计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

服务于学生就业,以能力为本,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很多高校都没有真正的职业规划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帮助学生充分分析自己,挖掘个人特色,导致在校期间学生无法找准个人定位,做决策时犹豫不决,最终无所成就。

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据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曾经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习合同,为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务界和学生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该方向学生在就业中往往比较受青睐。

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学生能力 教学手段 感知教育 翻转课堂 会计实训

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应用性与实用性,最终培养目标为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就能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要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会计专业由于其理论生涩难懂、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难度较高,学习兴趣低。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选对合适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可以将如下几方面融入到平日的教学中。

一、在课堂上与课堂外不断渗透会计岗位的感知教育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学科,是学生必学课程。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高一学生来说,书中的理论又限涩又难以理解。加之学生较少接触社会,他们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缺乏感性认识,由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会计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因而在学生入校之初教师应透彻地介绍会计工作内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会计工作的可发展性。教师可以搜集从事财务有关工作的毕业生,录制他们的工作感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感知学好会计知识的重要性。然而,初学会计时对会计美好的设想并不足以支持整个学习生涯,在学习会计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种种学习困难,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仅仅依靠积极性或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学习中期组织学生到小型财务公司进行专业感知。在实践中应落实不同阶段学生的实习内容,让他们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下,主动构建起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并把认识应用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专业的兴趣和效率。

二、适当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表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大概只在5—10分钟,另外传统模式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解决学习问题,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点拆分为几个小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做成5~10分钟的微课,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学习。而在课堂上则是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讲出来,让学生将学习微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习题做出来。而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翻转课堂将本该课上学的知识变成了课前预习的课后作业,而课堂则变成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要战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解决了学生听课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三、在专注理论教学的同时,会计实训教学要紧紧配合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融入会计实训相关课程的讲授,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训课中应多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前下发任务书,在任务书中给出经济业务的票据、需要的理论内容、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会计工作的记账凭证和所需账簿等,学生四人一组协作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审核凭证、填写凭证、粘贴凭证、登记账簿等,培养其实际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随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有继续完成任务的信心。在项目完成后,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最后,将经济业务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学习后,仍然要给出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其自己独立完成,系统地再次掌握整个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实训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4

因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财会、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工作, 所以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是重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非理论或研究方面。为了让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就业选择和环境, 笔者以为,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

基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务实性, 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课程是《计算技术》和《出纳实务》, 教学内容是基本的数字计算, 包括珠算、计算机计算等。在针对会计直接技术培训方面增设记账方式, 账户管理, 以及制作、审核相关单据的能力。 (2) 专业技能训练:一是《财务会计》课程要求的财产物资、出纳、往来款项、企业财务成果核算以及明账、细账、总账、报表的核算等技能。二是《成本会计》规定的主要包括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等会计专业技能。

出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考虑,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除了熟练掌握教材和教学大纲内容之外, 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 在备课准备上应深入实际用人单位, 从现实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具体操作流程着手备案, 结合实际情况授课。譬如, 在部分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对地减少理论方面的内容, 加大会计岗位必需的专业技能操作内容。围绕所学专业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更易融入社会, 胜任工作。

二、完善会计实训室的建设, 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会计实训室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设施, 它借助手工或者电算化, 让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达到仿真效果的实习。实训是通过模拟操作流程总结会计经验和实践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使用会计实训室而加深对学习会计知识、技能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保证实训教学设备的使用功能和数量的完整基础上, 规范操作, 细心演示, 特别那些具体细节和易错易漏内容, 要督促学生完整、正确地展示操作过程。

要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 需要配备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 教学的教师应该有普通教师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之分。由于普通教师常规授课时授课的学生数量多, 差异性大, 教学时间有限, 难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加入不仅可以做到对不同学生给予单一的、个性化的指导, 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及时给予指导,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

这里的教师队伍不仅是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还包括普通教师。会计专业的实用性表明它和时代的联系很紧密, 那么教学会计知识的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 在教学理念和手法上有比较大的革新和突破。如何增强和维持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一直是中职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点关注目标。如今教育体系大力倡导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方式改革, 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随时更新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亦是如此。

中职会计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创新运用多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如具体案例, 项目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挥的启发式教学等特色教学手法。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效果好, 能使毕业的学生将来充分胜任工作。但是, 由于教师队伍庞大, 教师素质也参差不齐, 仍然有不少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清, 以为老办法顺手, 在教学方法上仍过多地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降低了教学效果, 也影响了个人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升。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建立学习型的会计教师队伍, 无论是新教师的适应性学习或者老教师的进修式学习, 都很有必要。

四、加强校企合作

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好与坏是与就业率相挂钩的。同时, 用人单位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也是长期而巨大的, 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加强校企合作于企业用人单位而言, 保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不匮乏, 使高素质、高专业性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企业实习, 乃至被录用。企业在得到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的同时还丰富了选择的余地。对于学校来说, 加强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毕业就业更加方便, 更能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 还能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保证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学生都能成功走上岗位。可谓是一举两得, 共创双赢。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 篇5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标,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成为真正“实用型会计人才”,达到会计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重点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学生能力教学手段感知教育翻转课堂会计实训

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应用性与实用性,最终培养目标为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就能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要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会计专业由于其理论生涩难懂、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难度较高,学习兴趣低。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选对合适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可以将如下几方面融入到平日的教学中。

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实训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6

一、背景

当前我校中职毕业生就业行情非常火爆, 但是大量的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会计专业, 最后都到技术要求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去了。绝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因为无法找到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而纷纷改行。因为对口就业不理想, 所以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较低, 只要拥有普通话证书和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考试合格后就可毕业。由于这两个证书比较容易获得, 并且考试也很容易, 而且考试与授课存在脱节,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决定提高学生的毕业要求, 并号召全体教师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要求。

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具体原因和表现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 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认真, 找到理想的工作, 从而获得成就感。今天, 我从一名中职教育专业教师的角度来谈一谈我校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具体原因和表现。

(一) 学生专业层次不高, 能力不强

会计上岗证获取难度较大, 今年江苏全省通过率15%, 我校中职会计通过率不到2%, 大多数的毕业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往往专业不对口, 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因为许多家族小企业宁可让家人通过培训来担任会计, 也不会让一位外来的会计毕业生负责企业财务, 这进一步加剧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严峻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他们能处理好许多的工作细节, 却往往因自身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限制, 说不明白、写不清楚, 从而错失许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说不艰难。

(二) 过于自卑, 封闭自己

我校中职学生的父母几乎都是打工人员, 平时忙于生计, 没有时间陪伴小孩的成长。好多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和爷爷奶奶一起成长, 比较自卑。如今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也不过十八岁左右, 当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不知所措, 往往要么选择逃避, 要么对自己灰心失望。

(三) 不知如何与人交际, 团体协作能力差

由于经常上网, 沉溺于虚拟世界, 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 置他人利益于不顾。遇到事情不知如何与人沟通, 也不会寻求与他人合作, 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使他们难以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坚持下去。这样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 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学校该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尤其是对口专业就业率, 必须要提高毕业标准, 对此我做了如下设想:

(一)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增加学生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兼容并蓄,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对我们当前中职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学校统一确定古典名著和当代著作, 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创办班级流动图书馆, 图书来源一是学生自带, 二是参照校园活动经费划拨方式, 划拨经费到班级购置图书, 购买书目由学生推荐, 班主任把关, 并对阅读进行考核, 纳入学分。

(二) 增强文化素养, 培养基本能力

我们的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尽管在某些细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其根本是一致的。建议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开设书法课程, 组织学生参加书法考证, 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

(三) 提升交际能力, 拓宽交际范围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越来越频繁, 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就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支持, 中职生也是如此。

传统文化包含的各种文化礼仪能帮助中职生学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社团原为学生自愿报名, 现毕业标准可规定每个学生均需参加, 学校要增加社团数量, 配备师资,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加强管理, 在参加社团人数增加的情况下, 保证不影响正常上课。

(四) 加强学校考试的规范性、标准性, 为学生考取会计上岗证提供更好的条件

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增加考试难度。鼓励学生考会计上岗证, 征订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及配套习题集, 作为相关课程主教材, 相关课程原有教材作为参考性教材;申请引入会计上岗证模拟考试系统, 以增强练习, 巩固课程教学效果, 为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提供强有力的练习平台;申请建设会计证考试基地, 扩建实训室, 满足模拟考证场地及设施要求, 为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提供硬件条件;加强会计上岗证任课教师教学管理, 经常性召集开会交流研讨;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 为提高和检测学生手工账务实践操作能力, 在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内容外, 建议建设手工账务实践操作题库, 对学生进行过关考核。

中国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 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力求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 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迅速, 中职教育资源也逐渐走向集中, 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更加规范和科学。我校只有不断提高毕业要求, 才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敏.关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1) .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7

关键词:课程设置,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越发展,会计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以及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回归。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设置,使学生成为一个进修有基础、求职有技能、创业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轻实践

在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尚未完全脱离学科体系的藩蓠,在课程设置上仍以文化课为主,专业课为辅,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则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教学方面,没有将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下降,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学生毕业后“只动口不动手”、“高不成低不就”,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 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只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而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 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只按传统方法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 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着学生日后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不会编报表等这些专业工作,那就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也只有在不断的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将它运用于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交叉并进,可以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效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上一年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这些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一些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重复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关于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的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二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紧密挂钩;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的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对每一块核算的讲解,可以结合模拟用的原始凭证,经济业务的理解实现从“文字表述→书面证明”的过渡,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这种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图如下:

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

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为例,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 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 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2005年开始实行“领证必考”,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可直接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为此,学校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代理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3. 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

4. 使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该套软件包含了若干个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最大优点是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该软件系统尤其适用于第三学年在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边见习边完成实训练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当然,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专业建设上还需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只有符合市场的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所需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长华.会计专业综合课程设置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中职会计教育目标定位 篇8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今, 我国中职会计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即是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中职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为社会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时至今日, 发展到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这一目标定位的确立, 也决定了现代中职教育的走向, 为社会培养中等技能会计人才, 主要是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化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 编写适合中职教育的教材与教学大纲

根据会计行业标准, 适时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会计专业基本形成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材要突出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 特别是经济改革大潮中, 财税制度经常出现大动作, 我们使用的教材也要紧跟时代脚步, 不能落伍。在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 要积极展开社会调查,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这样, 才能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合又突出专业特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取得第一张通行证。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中职会计教学沿用的教材理论多、内容抽象, 逻辑性强, 学生一般只可以通过字面来揣摩。比如在学习长期投资等会计账务处理内容时, 由于账务处理过程牵涉内容过多, 总分类账下又细分明细账, 学生学习时经常水过鸭背, 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 更没有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比如学生在教材中可以学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四种方法, 学生也懂得用折旧方法计算固定资产应提的折旧额, 但是只是停留在计算层次, 而对折旧方法在实际应用却掌握甚少。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 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设置课程时, 要注意精简内容, 理清关系, 删除空洞, 使课程具有时代性, 并以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为依据, 确保专业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 同时也重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

(三) “学为主体”教学观念的转型

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树立教学创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计划、新的大纲、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的教学理念, 进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注意学生的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得“学为主体”教学观念的转型。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 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重视教学条件, 加强师资建设

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虽然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但一味灌输会计理论, 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很难短期内学有所成,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必须的, 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的动手操作能力。中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有限, 毕业前花部分时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不太现实。会计教学, 特别是实训教学, 要达到预期效果, 那就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实训工作, 手把手地去教, 这样的话学生的基础才够扎实, 带出来的学生才会更融入社会, 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另外, 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会计师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 把企业里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 另外还可聘请了一定数量的校外高级会计师来校兼职, 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学校还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 提高教师综合实践能力。这样, 可以建立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模式。

(五)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做好专业实习

中专学校应当积极联系相关企业, 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样, 一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 二是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双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 聘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的各项会计核算业务。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 同时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学习, 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六) 重视学生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中职会计教育, 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面向社会, 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固然重要, 但同时也要遵纪守法, 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所以中职会计教育要重视学生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一名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专业专业型人才。

三、结论

随着经营理念的更新, 会计教育观念也在一起革新, 所以需要正确定位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建立良性的教学模式, 以突破原有教学局限, 改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效果, 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旦旦.服务市场导向明案例教学能力强.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J].2012.

[2]杨章兰.论中职会计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9.

[3]邓亚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博硕论文[J].2009.

[4]从会计教育层次和职业价值观探索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互联网数据.2014.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9

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现状

早在2002年, 作为我校的主力专业———计算机专业, 共设置了计算机及应用技术、微机硬件维护与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三个方向, 并依据各个方向的侧重点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学生在入读一个学期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学习。可是, 到了2006年,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就只剩下了一个方向: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所招的学生也由顶峰时期的300多人减少到不足150人。本来,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 应该是培养具备网络构建、布线、配置网络监控、维护等能力或是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等能力的低端技术人员。但是实际上, 学生毕业时很难达到这个预想的目标, 所以毕业后没有几个学生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目前, 学校培养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被当成简单的劳动力来使用 (例如电话销售业务员、超市收银员等) , 少量的在做计算机技术支持、录入、文秘等工作, 具体数据见下表。

这样一来, 大家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确实都能找到工作, 但找的却是非专业人员都可以做的工作。学生也觉得很郁闷, 一方面社会上总说计算机人才紧缺, 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办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根据对我校多名计算机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 普遍认为其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没有多少用处, 与企业的要求完全不同。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学生由于大学和普高的扩招, 中职学校的门槛很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纪律差、厌学、学习素质逐年下降等问题。此外, 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 由于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 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运用了。

教师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本专业毕业的不多, 有的是其他专业的教师, 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 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不少教师只能胜任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处理、办公应用等简单课程的教学, 而无法把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等专业课程教好。

教学设施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 计算机的应用也往往是建立在新的硬件和软件操作基础之上的。然而,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学校因为财政投入有限, 无法购买, 甚至公共机房中使用的电脑也更新缓慢。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 导致其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 学习兴趣减弱,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陈旧, 与实际应用脱离。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以前的课程设置, 甚至有些早就被淘汰的课程依然在开设。这些课程一方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没有实际的用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深度, 不专不精。例如, 我校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 其开设的课程面非常广, 诸如文字处理、图片处理 (Photoshop、CoreDraw) 、多媒体技术 (Authorware) 等课程就有多门, 连语言程序课程也开了C语言、VB等几门, 至于网络技术专业课程, 开设的门数不到总课程数的一半, 而且, 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的网络课程 (例如网络步线、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使用与维护等) 只是用多媒体演示一下, 学生很难学懂。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重新定位与课程改革

鉴于以上问题, 应该对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与课程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根据信息化技术相对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以及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 信息化人才的合理配置结构应为“金字塔型”, 信息化领域中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应基本维持在1∶4∶7的比例。可是, 我国当前无论是软件人才还是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在结构的配备比例上严重失调, 低端人才 (即应用型人才———信息化办公应用人才、图形艺术设计师、网络安装与维护工程师) 短缺, 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工作, 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应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销售与维护方向、网络硬件安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操作以及机房或网吧管理等的职业技术人才,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应用人才, 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所以, 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兴趣地学习, 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了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当前的定位认识, 就应该抓紧对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工作进行改革, 其中,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本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首先,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必须以市场对中职人才的需求与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 应该首先做好全面的社会调查, 包括了解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对我校毕业生工作时的表现评价, 了解人才市场发布的有关信息、网络招聘信息及我校已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信息。然后, 综合地总结出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期望的人才差距在哪里, 这样, 灵活开设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例如, 对于计算机硬件销售与维护方向的课程, 可采用“黑箱方法”, 跳过对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或是各部件的功能、工作原理等复杂理论内容的介绍, 按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直接把计算机硬件销售与维护工作人员所需掌握的硬件组装 (匹配) 、故障检测、软件安装及软件测试的技能进行重点传授, 并须注重介绍当前各大厂商的特点与各硬件的发展趋势。在课时安排上, 必须分配大量课时进行学生实操, 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介绍时间。又如, 现在市场上缺口比较大的计算机速录入员, 要求学生具备速录技巧和相关专业知识。针对这些需求, 可开设速录课程, 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此外, 现在许多招聘资料录入员或信息编辑人员的公司均为外资公司, 因此可适当提高对该方向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 适当开设一定的专业外语课程, 为其就业做好准备。如果能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产教结合,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与就业定位, 那么, 学生学习起来一定会更加有动力, 教学效果会大大地改善。其次,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专业面设置应该窄一些, 因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以理论学习为主, 所以学习的专业面很广。而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对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就可以了。再次, 以现在中职学生的基础要学习软件开发也是很有难度的, 中职不适合开设过多的这方面的专业课程。

总之,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灵活地跟着市场的需求走, 同时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与综合能力, 让学生能够学出自己的特色, 学到真正的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詹莉莉.谈中专生就业问题[N].郑州晚报, 2008-05-22.

[2]韩玄力.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若干设想和建议[EB/OL].http://www.ydxx.org.cn/jl/main/shownews.asp?id=353/2008-3-17.

对中职会计专业定位 篇10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要既关注“大前提”, 又关注“小前提”, 也就是既符合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 又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 这就给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基本的准绳。“高”, 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的层次与地位, 说明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另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 与中职教育相比应相对完整, 专业知识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满足进一步提高与深造的需要。“职”, 是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教特色, 应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其首要工作目标。除此之外, 还要处理好“高”和“职”的关系, 不能为追求“高”, 而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一味向本科教育看齐, 从而失去职业教育的特色, 进而失去相对于本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当然, 也不能为突出“职”, 而把教学内容单纯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上, 弱化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的要求, 从而人为降低人才培养标准, 失去高职学生相对于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上的优势, 导致后劲不足, 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受限。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 职业要求各不相同, 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可千篇一律。与工科类专业相比, 会计专业各个教育层次所面对的核心基本理论知识范畴大体一致, 即无论是大学教育、高职教育, 还是中职教育, 都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专业的必备知识, 并围绕其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 而差异之处则在于对知识目标的高度要求, 以及对周边知识的涉猎程度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 各层次学校都非常重视,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职教集团,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校内实习实训等手段, 着力打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在确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紧贴专业的特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 必须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 本文以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加以说明。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

我院会计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力求体现上述观点, 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现代企业财务与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晓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重点掌握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能够在企事业单位,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 政府部门等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职业岗位知识包括:初步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数学知识;具备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财会工作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具备审计业务知识。

职业能力包括:具备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具备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财务会计专业必需的基本功, 如珠算、点钞、会计数字书写等;具备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具备会计电算化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查账、分析和综合能力。

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体魄、完整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环境;爱岗敬业, 作风严谨、踏实, 吃苦耐劳, 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法律、法规意识强, 为人诚实, 遵章守纪;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教学管理中应用初探

聂兆伟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遂宁62900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线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17-0159-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提供中初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地,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是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这门课程, 作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门课掌握的程度, 不仅决定了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以后在专业上的发展。学生要想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好电子线路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考试结果及实践能力来看, 目前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难以入门, 学习起来困难, 很多概念难以理解, 对所学知识无法应用等, 使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那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从教材体系结构上看, 传统的电子线路教材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 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 但却忽略了“可学性”, 而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按教材编写的顺序, 先从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开始学习, 然后进入一个一个的单元电路, 到这门课程学完, 各单元电路也是孤立的, 各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好, 在教材、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 于是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

[收稿日期]2011-07-18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区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别进行。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本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为专业课教学打基础, 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专科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其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应能满足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 所设置的课程以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课程体系为蓝本, 内容上略高于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

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充分体现现代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吃力, 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项目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项目的内容最好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这样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 就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子线路模拟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现在学生中手机使用非常广泛, 学生对与手机相关的电子产品有浓厚兴趣这一情况, 选择“手机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作为一个项目。课程一开始, 笔者就提出让学生制作手机充电器, 虽然学生对电子线路这门课程还不了解, 连元器件有些什么都不清楚, 但都兴致勃勃, 人人都想立即做一个成品出来, 完全不同于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学生无所谓的态度。可见一个好的项目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项目的实施

选定项目后, 把这一项目分解成6个小的模块: (1) 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2)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3)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4) 元器件的手工焊接; (5) 充电器电路的识读; (6) 充电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通过分解, 学生对制作充电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制作充电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为避免学生由于过程太复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笔者只针对充电器要

的要求。二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为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主要开设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学、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会对高职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经济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无疑将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条件, 是保证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的基础。高职各个专业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出发, 结合专业特殊性, 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浙江民营企业下一篇:创业课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