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硕士(精选12篇)
会计专业硕士 篇1
从会计的本质出发, 会计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或者说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MPAcc, 一个新时代孕育出来的会计产物。
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经济学已不再满足于定性演绎与归纳推理式的规范方法, 转向热衷于以数字与公式为武器的实证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会计制度演化的过程, 实证法也自然而然的涌入中国会计研究领域。这就引发了MPAcc实务性的重要性。
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经过始自1992年的会计改革后的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在众多会计领域达成了一致, 这是中国会计的一大进步, 也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的一大贡献。
中国会计界基本上也是一直参与会计教育活动的。首先, 财政机关作为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 不但承担指导和组织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还亲自领导一大批财经类院校, 组织审定会计专业教材, 其次, 中国会计学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研究组, 并定期举办会议, 一组织关于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推动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本科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国知名会计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 在研究和总结了美国的会计教育和改革后提出: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教育, 首先“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 是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定力教育目标,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 a s t e r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Accounting, 简称MPAcc)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 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各有侧重, 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要突出职业要求, 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 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MPAcc后, 学员将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会计毕业生最终将步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界, 因此, 会计教育就不可能离开会计职业界的参与。
(1)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曾于1993年的第11届会议上专门讨论会计教育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委员会来指导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并对正规教育施加影响, 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
(2)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会计职业界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发展的21条战略, 其中前9条定名为教育战略, 内容涉及会计教材、教师、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合作、对会计教育的要求、乃至会计学生组织的活动等等。
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培养条件, 是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 加强教材、课件、案例库建设和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能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学科, 是会计通往实践的进一步道路, 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个科研项目, 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中西方会计,会计研究走向何方
会计专业硕士 篇2
Section
1、美国会计专业硕士申请简介与就业前景
会计定义:
会计学是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进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
会计学硕士是美国绝大多数商学院都设置的研究生项目,(CPA)要求考生必须要具备150CPA
Accounting/Accountancy,简称MACC并不侧重培养日后可以transfer,中国用的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区别在学生的毕业走向多为政府财政机构、公司财务部门、会
险、管理会计、审计、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管理等,项目通常为能持续一年半到两年。学费为3-7万美元不等,奖学金较少。
Section
2、研究方向
1、国际金融会计
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能够把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精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及审计学专业知识;熟知国内外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从事涉外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持续的发展潜力,成为具有国际通行的会计专业职业资格的实用型高级人才。
2、社会保障会计
社会保障会计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基金的管理、会计记录与核算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内容;社会保障会计的体制着重于揭示财务会计的特点,反映社会保障会计的历史、未来;社会保障会计的职能是如实反映社会保障基金从征收、运作到发放的会计核算等活动;社会保障会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数量化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用于其经济决策。
3、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期、货币计量等。但由于税务会计有自己的特点,财务会计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中的核算原则,但又因税务会计与税法的特定联系,公平税负原则、程序
4、披露监管
从而能够保,并以
Section
3、申请条件
会计学是近来留学美国的热门专业,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美国的就业率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因此许多本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出国的时候也在考虑转到会计系,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很多申请人因此产生疑问,我的背景、专业可以申请会计学吗?是不是一定要会计专业的背景呢?
答案是否定的,会计学申请并不一定全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许多经济学、金融、数学、统计甚至理工科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一般学校不会要求申请人本科是会计专业。但对于非本
专业学生,会有先修课要求,比如:financial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taxation等。还有的学校甚至本科任何专业都可以申请,等到入学后再补上本科的会计课程。一般的会计课程都是一年制,但有一些商学院的会计专业分两种读法,一种是本科是会计,这样到了研究生就读三十几学分,一年,就可以毕业了。另一种是本科不是会计,到了研究生要读六十几学分,两年,就可以毕业了。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同,有些会计专业同时接受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申请人,这一类学校包括了大部分的MSA专业,有些只接受会计专业的申请人,比如UIUC的MAS,同样也有专业只接受非会计专业的申请,比如UIUC的MSA和UNC的MAC业排名非常高,而其专业设置也比较典型,以UIUCMaster of Accounting in Science,简称MAS专业毕业。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ancy,简称MSA,包括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一般是本科读金融,。MSA的课程主要是中级会计,;换种情况,有一些,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还有Foreign Currency Translation等等。MSACPA Review Course也会覆另外,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就明文规
比如雪城大学、北卡教堂山大学等,不需要任何会计学的背景,当然这个时候GT成绩以及GPA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因素了。
Section4、申请建议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申请人,但本科又修过一些会计课程的申请人,学校会审核申请人本科时的课程,再要求申请人补上一些必须的先修课。不同的学校在先修课程上的要求不同,一般大学会计学院的网页会列出对申请人的专业课程要求,在申请时学校根据成绩单会评估
申请人的课程,再决定是否需要补修。建议发邮件到会计系里,直接问一下需要修哪些课程,免得网上的信息有误。
不同的专业,申请的策略就有所不同。学校在评估申请人的条件时,也不单单只看申请人的专业是什么,而是从其他经历综合起来考虑。当然,拥有会计的背景或者相关的会计经验也是相当重要的,美国学校不可能录取一个与会计毫无关系,而只是在PS或者Essay中说我对会计学很有兴趣的申请人。事实上前50的学校大都喜欢招收一些有会计背景或者相关经验的申请人,一点会计背景都没有的话建议申请稍微靠后的学校。但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申请前加强自己的专业背景。此外,申请中要注意的是ESSAY计相关。很多人认为实习或者工作单位的知名度越高越好,而Essay写作的的关键则是申请人要在ESSAY
翻译专业硕士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发展进程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 年来,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翻译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它与传统上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点下设立的翻译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重在实践,而后者以理论培养为主,因此,翻译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方向上,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方向;2)在两大方向下,又可设立更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3)翻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但也可以是翻译项目或实验报告。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学位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件新鲜事物,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以及一些院校“重申报轻培养”,没有理清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对专业学位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专业学位的层次低于学术学位”,二是认为“专业学位只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或只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招收优质生源成为问题,实际上,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连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都需要靠调剂才能录满就是这种认识误区的缩影。
2.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 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 20 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 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受其影响,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质量也不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的知识,不能胜任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
3.实践基地匮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则耗时耗资,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
三、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纠正认识误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学位的不同。虽然翻译方向翻译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都属于翻译这一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要得到发展,需要管理层面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指导思路和教育理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在重视翻译理论的学科指导意义之外,突出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
2.加强师资培训,实行双导师制。一流的翻译师资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功的关键,应当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实践型口笔译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普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巧,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对试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翻译专业硕士师资力量加快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结合翻译产业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翻译公司合作,邀请企业合作导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翻译公司工作流程的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去翻译公司相关部门实习,让学生对于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心知肚明,有意识地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
会计专业硕士 篇4
一、会计的价值主张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新要求
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的演进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以核算和对外报告为主的企业会计系统难以适应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商业环境变化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系统必须对组织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以便反映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战略作用。企业会计师的目标是如何为组织创造价值, 其职能定位即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历史业绩评价转化为快速的实时分析, 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战略响应。与之相适应, 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应以会计的价值主张为依托,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 会计在成功地执行组织战略、支持决策方面已显示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 会计在组织中的综合职能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流程和数据的技术整合, 使得组织中各功能单元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改进企业领导行为, 并以这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 尽管负责财务报告的会计师承担着分析经济交易实质的传统责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需要, 但他们的责任实际上已被扩展到包括风险报告、业绩指标估计和组织的可持续性等多个领域。这些新领域的责任不仅需要会计师有更加宽广的能力内涵, 也为会计师在风险暴露、业务结构变化、资本配置调整以及扩展的业绩指标等方面对企业高管进行咨询提供了机会。此外, 会计师越来越需要减少税务申报的时间, 集中精力构建纳税规划和税务策略, 以便改进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 会计的价值主张或增加组织价值的职能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国际性的, 它要求会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长期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生成的BSC解构
(一)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要求的变迁
20世纪40年代, 美国便设立了以能力要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项目, 职业会计师能力要求的探索因此提上日程。例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2003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 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能力框架成为影响职业会计师教育国际标准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1977年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 IAESB) 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全球会计教育质量, 以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胜任能力。近年来, IAESB根据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会计教育准则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 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 突出了职业会计师多个方面的胜任能力:技术胜任能力 (Technical Competence) , 职业技能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 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 (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s) 以及职业经验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并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值得关注的是,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特别强调发展职业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胜任能力, 因为职业道德界定了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员的行为和特征。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是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相应地, 影响会计师在实践中客观执业的职业道德威胁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自我评价的威胁、过度推介的威胁、密切关系的威胁、外界压力的威胁。
针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长期职业实践, Lawson (2014) 等人研究指出, 会计教育的综合能力框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能力要素: (1) 基础能力, 即所有商科类专业学生所需要的, 是宽广的管理和职业会计能力的支撑, 可以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做好准备, 包括沟通、定量方法、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以及技术水平。 (2) 宽广的管理能力, 这有利于帮助会计师有效地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 包括领导力, 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和改进,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 以及附加的核心管理能力, 即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营销、经济学、商法、并购和国际化;智力、社会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够让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挥职业职能。 (3) 会计能力, 是会计师在技术支持下将管理与分析综合起来, 以辅助企业成功地制定和执行战略, 具体可以概括为六种类型:外部报告和分析, 计划、分析与控制, 税收合规和税务规划, 信息系统, 保险和内部控制, 以及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这些能力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果。
在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 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蓬勃发展, 学界开始探讨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许萍、曲晓辉 (2005) 立足于社会实践需求并参考国际经验, 设计出了涵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大模块的高级、中级与初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会计人员的能力提供了参考标准。宋建波等 (2012) 结合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中提出的大幅度提高高级会计人才比重的要求认为, 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现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三个部分。
综合以上分析,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是综合性的, 具有多维度的特征, 它不仅需要熟练会计核算, 能够进行财务报告决策, 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更需要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支持组织价值创造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 还需要熟悉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了解企业的市场格局、竞争态势、产品科技和环保要求等商业环境, 并在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运用道德推理进行职业判断。
(二)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生成机理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综合性和多维度特征, 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 (BSC) 原理来解构其形成机理。平衡计分卡最初的基本思路是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内外部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划分为若干维度, 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 其实质是影响事物各个因素的渗透、平衡和综合。在会计教育中, 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是由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现场学习、职业道德推理等多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平衡的结果。因而, 会计师综合能力可通过平衡计分卡解构为:“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
1. 职业价值观的生成机理。
价值观是关于存在的首选终极状态的深入人心的持久看法 (波尼蒙、爱泼斯坦、盖尔, 2006) 。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导其长期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 是影响会计师道德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 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往往不仅仅是遵循规则, 它涉及到规则不清楚或标准不明确情况下的运用, 而这种运用要受职业价值观的控制。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表明, 职业道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大量的研究证实, 在正式教育和现场学习过程中, 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发展会计师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敏感性和职业道德判断力的最有效途径。
2. 综合专业知识的生成机理。
教育生态学认为, 任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它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营养和共生关系。在会计教育中, 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劳资冲突等系列因素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为了使会计师能够应对组织面临复杂环境的商业决策, 会计教育必须超越公共会计课程。随着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逐步转化为商业、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的会计教育;而适应会计教育生态环境变化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共生, 在经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后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构筑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和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技能知识。
3. 工作技能生成机理。
职业实践是发展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平台, 它能够形成“反馈学习”机制, 促使职业入门者 (如会计专业学生) 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判断自己与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之间的融合度。作为职业入门级的学生, 一旦在职业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准备与现实职业需要有明显的差距时, 就会更加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方法, 实时调整学习路径, 加强工作技能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持续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因而, 职业实践是会计教育中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不断生成职业会计师的长期工作技能。
4. 综合管理能力生成机理。
企业组织要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做出科学的商业决策, 需要会计师能够与组织的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开展工作。在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框架下, 会计教育适应了组织综合管理的要求, 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扩充了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涵盖了组织行为、领导力、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理念等管理课程的会计教育, 经过职业实践平台的反馈, 使会计职业入门者能够对组织科学决策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作用于他们的职业判断, 从而形成了他们作为未来会计师的长期职业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胜任能力的建议
我国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宽广知识和纯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 但目前的MPAcc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主要差距是:MPAcc教育中学生主要重视会计考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能力;在理解会计公共利益、掌握会计前沿知识和处理复杂业务等方面的能力较欠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和“学”双方均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总体上, 会计教育一直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多数会计课程不顾一再强调的长期职业需要, 一直在为低层次的会计需求做准备;二是会计教育的聚焦点依然是为学生从事公共会计或审计职业服务。会计教育未能在不同组织环境下对会计师的长期职业要求进行定位 (Lawson et al., 2014) 。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一) 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标杆下改进培养方案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职业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有前瞻性的详细解读, 培养单位、相关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在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发展一个基于综合能力的专门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 将综合能力整合于课程水平, 突出会计的社会利益、治理和风险管理、国际业务、复杂业务的创新解决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使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跳出公共会计服务的单一目标, 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执行组织任务、辅助企业的战略和财务决策。
(二) 通过多渠道方式建立学生参与实践的职业锻炼平台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MPAcc培养单位重视学生的职业实践, 但时间、地点、内容随意性较大, 效果千差万别。对大量的应届会计专业硕士来说, 在进入具体实践岗位时并不清楚现实的能力要求与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具有系统性参与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可借鉴国际经验, 培养单位与职业团体, 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业务复杂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流实践。
(三) 运用反馈学习机制构建集成式循环学习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案例论文创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中, 亲身体验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点, 并反馈于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欠缺点, 他们将在实习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优化培养规划, 调整学习路径, 形成“实践反馈———修正学习计划———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集成式循环学习路径, 以构筑自己在未来会计师职业竞争中的优势。
(四) 结合现场学习发展职业道德决策和判断力
针对会计专业硕士对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应付态度, 培养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决策技能为导向, 建立“正式教育、现场学习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正式教育可侧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法, 现场学习则是具体执业项目的道德推理和判断, 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对MPAcc教育中学生在职业道德决策和道德推理能力的评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硕士培养质量, 以会计专业硕士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 采取融合“学科中心模式”与“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 形成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能力框架,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Lawson, Blocher, Brewer, Cokins, Sorensen, Stout, Sundem, Wolcott, and Wouters.Focusing Accounting Curricula on Students’Long-Run Careers:Recommendations for an Integrated Competency-Bas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Education[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2014, 29 (2) :295-317.
[2] .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99-103.
[3] .宋建波, 荆新, 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11-20.
新西兰硕士留学会计专业申请指南 篇5
会计硕士课程是针对已有会计背景的学生而设置的,没有会计本科背景的学生需先读桥梁课程。此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倾向于管理会计、会计战略决定、会计职业准则、市场化会计、社会环境会计。毕业生将会更多的学到管理层面的课程,从而在自己的会计就业道路上更上一层楼。然而,这个课程并没有获得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NZICA的认证,因此对于先前没有注册NZICA会计职业资格的学生来说,读了这个课程也不能帮助你获得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注册资格。
代表院校:奥克兰大学、怀卡托大学、梅西大学、坎特布雷大学、林肯大学、奥塔哥大学
2. 新西兰留学硕士---职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职业会计硕士课程是针对没有本科会计背景的学生而设置的(当然,有会计背景的学生亦可申请),学生不需要加读桥梁课程即可直接入读硕士。课程的内容与本科的会计课程相似,包括:审计、商业法、会计系统、财务管理、公司法、税法等实践类课程。毕业后学生将会获得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的临时注册资格Provisional Membership with NZICA,有权在新西兰从事会计的相关职业,属于新西兰的长期紧缺职业。
当然,有些家长和学生会担心,以前没有会计背景的话,这个MPA课程能否读出来?其实这个MPA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都是从本科课程中挑选出来的,读本科的学生本身也没有会计背景,他们都能读出来,本科毕业读硕士的学生一样也能读出来。
代表院校:奥克兰理工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梅西大学
会计专业硕士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学位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量分析收集的数据,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招生人数、招生对象和培养方式等因素进行对比与分析,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历程阶段
研究生从专业和学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都是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属于新型研究生,他们在研究生阶段获得的学位是专业型硕士学位。专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相对应,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体育专业型硕士是全国39种专业硕士的一种,自2004年成立并于次年开始招生,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领域。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共有63所院校开展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有2种教育形式: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可分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4-2005);发展期(2006-2008);深化期(2009至今)。
一、萌芽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十八大精神,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结构。我国于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设置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会议同时确定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积极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在2005年,我国有21所院校成为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的试点院校,其中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具体分布是东南地区8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38%,东北地区9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43%,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地域辽阔,但试点院校在早期的设置相对较少,共4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1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与地域经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实施的较早、较快。
二、发展期(2006-2008年)
2006-2008年是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步与发展阶段,我们从招生规模、考生来源、考生级别、专业领域等四个部分去探索,通过收集2006-2008这三年的数据和资料,得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发展期的现状。
情况如下:
1、招生规模: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报名十分踊跃,在报名开始的前三年,生源数量非常充足。2006年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名人数达到4051人,其中录取人数为573人,占总报名人数的14%;2007年和2008年的报名人数比2006年有所减少,但录取人数比例分别达到26%和30%,这两年的上线人数和录取比例相比2006年均有所上升。
2、考生来源:2006、2007、2008年,教师在全国报名考生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每年报名人数的85%、84%、81%,而行政干部、科技人员、现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人员所占比重较小,这表明教师队伍成为了接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力军。在2008年报考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中增加了运动员生源,这表明我国运动员在退役后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运动员生源所占比例不大,但也能说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更广了。
3、考生级别:2006年所有考生中具有初级职称的比例为50.4%,2007年为54%,2008年为57%,这些生源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学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接受职业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6年所有考生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5.3%,2007年为34%,2008年为33%,他们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强。说明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期,生源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正好适应了用人单位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4、专业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四大专业领域,专业领域的多面性,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根据06、07、08三年报考专业的情况,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专业将会是今后的热点领域,尤其是体育教学专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这就促进了我国的体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三、深化期(2009至今)
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萌芽期和发展期,采用的是在职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形式。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开始实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国共有21个,其中部分院校也于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在职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类型并存的局面,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體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展开,在此改革背景下,我国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专业实践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原有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再增加5万名”,以期在五年时间内使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收集我国8所体育院校在2015年计划招生人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1):
从2015年的招生人数来看,在这8所院校中,学术型硕士的计划招生人数多于专业硕士的计划招生人数的院校有7所,仅南京体育学院在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44%、专业学位56%,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超过学术型,而哈尔滨体育学院87.5%、12.5%,在招生人数方面悬殊较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均在40%以下。从这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达到持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但入学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制度和评估体系等都在逐步完善。
在2010年,培养院校地域有了显著变化,分布在我国东南与东北地区的培养院校各有18所,分别占培养院校总数的29%,另外,西南与西北地区分别有15所和11所院校招收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占培养院校总数的24%和18%,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培养院校的地域分布格局,它由萌芽时期东北部和东南部的领先发展,逐渐向西南与西北地区扩展,使各个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到2014年底,由于院校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工作尚处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之中。那么在深化发展期,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是怎样培养的,培养的状况如何,培养的对象和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用人单位急切关心的,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很少,上述的疑虑尚未解决,这对其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就业率的提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萌芽期重数量、重规模的培养方式将转变为重质量的培养模式。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发展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的提高,最终取得阶段性的进步。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课题“体育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清达.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D],2012.
[2]张会利.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现状的剖析[D],2011.
[3]赵君.首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研究[D],2012.
[4]高跃.山东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运动训练领域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D],2014.
[5]牛孟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D],2013.
会计专业硕士 篇7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 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 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 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 篇8
对MPAcc学位持有者, ACCA将给予其9门科目 (F1-F9) 免试;对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第一批培养单位, ACCA将给予其MPAcc在校生9门科目 (F1-F9) 有条件免试;对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第二批培养单位, 如其开设ACCA方向班, ACCA将给予其MPAcc在校生9门科目 (F1-F9) 有条件免试。原则上免试的9门课程 (F1-F9) 中F6 (税务) 的免试条件是:注册会计师统考全科通过或MPAcc课程中选修了“中国税制”课程。
ACCA相关负责人介绍, MPAcc学员通过学习ACCA课程, 能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学习国际通用的会计体系、管理和战略技能。ACCA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和来自雇主的高度认可, 使学员毕业后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工作机会和完善的职业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 对有志参加ACCA专业资格考试的学员, ACCA执行不同程度的免试政策, 对教育部认可的高校毕业生, 获得会计学学士学位及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免试F1-F5, 会计学辅修专业毕业生可以免试3门课程 (F1-F3) , 法律专业及商务及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免试1门课程 (F4) , 获得MBA学位的可以免试3门课程 (F1-F3) 。对教育部认可高校在校生, 会计学专业完成第二或第三学年课程的, 可以免试3门课程 (F1-F3) ;注册会计师统考全科通过的可以免试5门课程 (F1-F4和F6) 。
会计专业硕士 篇9
一、课程设计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思考、工作与交流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并得广泛重视。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高层次财会人才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国的教育机构、各类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如何顺应这种发展潮流, 推动各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学习来获取这种能力。全英教学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的一种有益尝试。从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来看, 所谓全英文教学绝非仅仅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全英文就可以, 而是包括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都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
(一) 课程目标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 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 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 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 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 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 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 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 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1) 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2) 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 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 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 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 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 (3) 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 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 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 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 《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 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 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 因此, 《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 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 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 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 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 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 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 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 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 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 在研讨的过程中, 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 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 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 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 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 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 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 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 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 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 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 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 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 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因此, 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 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 相互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 再到提升性模块, 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 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 老师是倾听者,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 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 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 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 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 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 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 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 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
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 而基础性有余, 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 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 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 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 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
《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 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 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 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 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 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 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 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 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 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 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 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当然, 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一)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导航平台
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建设方面, 必须确保拥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导航平台。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 可以先看到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建议、知识结构, 在清晰的导航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章节上课之前, 教学管理部门会协助教师向学生提供本章节的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案例、电子课件、相关文献等, 学生在导航平台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所提出的学习建议。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保障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也保障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这些措施也已经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中得到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与反馈。
(二)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除了呈现出经过教学设计的学习模块之外, 还有大量的英文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文献等。目前, 我校正在大力推进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模块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 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 还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 推出一些免费网络课程资源, 从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四、结论
上述只是我校在长期探索硕士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中的一些措施和经验。这些措施和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如何以全英文教学为载体, 真正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配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9期。
[2]于永生:《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3]杨夏:《会计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17期。
会计专业硕士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认清培养现状, 创新培养模式, 适应发展需求, 提升培养质量, 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 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在学制方面, 依据会计学专业特点实行弹性学制, 逐渐淘汰单一固定的学制, 除此之外, 还实行了“直博”和“硕博连读"等形式;在入学形式方面, 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制度, 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研究生招生渠道, 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会计学高等教育;在培养类型方面, 2004年4月30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标志着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被打破。
目前, 我国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了两种学位类型:一种是会计学学术性学位, 一种是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来看, 我国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下降, 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 为了应对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断层, 解决我国会计专业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短缺问题, 我国一直把培养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 其中大部分毕业后都进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是, 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及高校师资队伍的相对饱和,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可能性很小, 更多的硕士生走向了会计实务界, 从事应用性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监管的日趋完善, 我国对实务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 从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由于培养模式的改进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差距。因此, 在新形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以反思和改革, 以实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 培养能够适应会计学术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理论基础扎实, 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同时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 入学形式。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应以连贯培养为主, 将硕士生教育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在招生对象方面, 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生源以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 往届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为辅;在入学考试方面, 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理论研究的创造者为标准, 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考试形式及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 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同时强化对研究方法、推理、归纳等研究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 主要考核报考学生的在校成绩、科研论文、申请论文、工作成果等, 并且加大导师的决定权。
(三) 培养方式。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服务, 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
课程要以公共课为主, 不必细分方向, 可以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再选择方向、补修相关的方向课程;课程总量上要控制, 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经济学以及数量分析的教育, 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课程设置要与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写作相结合, 为博士阶段出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持。
2、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互动式教学, 教授与学生之间充分沟通,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教学所用教材最好采用反映理论前沿的系列原版教材, 多让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 掌握会计学理论前沿问题;成立导师组, 共同指导学生,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及时指导学生所遇到的科研问题;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与博士生共同做课题、搞科研, 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培养年限。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可适当缩短至两年, 减少论文写作阶段所形成的空闲期, 补充到博士培养阶段, 更多地学习科研理论, 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 质量评价。
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 可主要依据是否满足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来进行。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方面, 从而反映学生的学术潜质和科研素养;在优化标准化考试形式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采用文献笔记、读书报告、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 真实衡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严把论文写作质量关, 建立机制考核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工作, 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遵循“宽进严出”原则, 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 在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前, 必须接受严格的综合考试, 将那些不具备培养潜力的淘汰出去, 确保培养质量。
三、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深厚的业务知识, 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会计、审计、财务等相关实务工作, 满足会计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 入学形式。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职业教育模式, 做好招生对象、入学考试、题型设计、选拔录取等工作。在招生对象方面, 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 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 应届本科毕业生一定时期内仍是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入学考试方面, 全国不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由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 减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加重对阅读、逻辑分析、实际操作等个人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 可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 在考核在职人员的工作经验、业绩, 或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综合考查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 一旦通过, 既准予录取。
(三) 培养方式。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以培养目标为根本, 优化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用性, 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大选修课的数量, 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上的自我选择与就业的自我规划的选择机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增设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课程及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设置突出“宽、多、新、实”特征, 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 互动式、定向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 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教学时尽量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 对于重点课程, 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 保持与会计专业发展的同步;鼓励研究生成立学习小组, 共同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部门等实地实习,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培养年限。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差异及在岗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 决定了培养年限不能一刀切, 需要采取弹性设置。根据实际情况, 以2~5年较为适宜, 并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间, 补充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阶段。
(四) 质量评价。
对会计学实务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进行考核评价, 可主要依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进行, 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素质、能力的各方面, 全面反映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减少甚至取消标准化考试形式, 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工作实践等方法来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实衡量学生的工作能力;可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发表科研论文, 以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等形式考核;逐步构建广泛而全面的校外评估体系, 保障考核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 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严厉处理, 考核优异的学生要大加奖励, 确保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青, 向玉章.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 2008.6.
[2]赵玲.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4.
[4]万晓文.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J].新会计, 2009.8.
会计专业硕士 篇11
关键词: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理念;课程;方法
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全国已有80余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始于2011年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成为编辑出版教育改革中较有特色的亮点之一。首批获批的14所高校都已连续招收了三届学生,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从三年来的教育实践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供需脱节的矛盾并没有在出版硕士教育中得到根本解决,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出版业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挖掘其深层原因,对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尽快实现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迫在眉睫。
一、专业理念教育有待加强
专业理念是在对一个职业的本质和价值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最核心的东西,规定着从事于某一专业的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指导着他们从事工作的专业操守和作风态度。应该说,专业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对出版价值的认识都来源于此。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应该考虑其培养人才的专业理念,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专业理念;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追求真理、逼近真相、报道真实”的专业理念。但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理念,答案却不甚明晰。很多高校对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确有着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这个培养目标代替不了专业理念,其更多地侧重于“术”而忽视了“道”的层面,没有解决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和专业理想建立的问题。因此,出版专业硕士培养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质的规定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专业理念的具体表述。两者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来讲,首先应该具备的不是从事这项专业的技能,而是他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认同和职业理想。具备了专业理念之后,通过不断努力学习而培养出版专业技能应该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具备专业理念,这样的人才充其量也就是能够从事某项具体出版工作,未必能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甚至也做不好工作。对于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来讲,这点也尤为重要。出版业是文化产业,是一项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文化事业。强烈的文化属性要求出版人才在精神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很难想象,没有较高文化修养或对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不认同的人怎么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怎么致力于读者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此,三联书店的前总经理董秀玉曾明确地指出,在今天的出版界,我们还是要多提倡一些理想主义。①历史上无数的出版家之所以能够在出版史上留下值得我们纪念的伟绩,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出版工作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无比的忠诚。正如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所说,“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专业理念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也越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出版价值观。因此,明晰专业理念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而言,就是要强化出版专业教育理念或出版理念,就是要加强学生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培养其形成应有的态度和理想。
二、课程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出版专业教育被业界诟病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养的出版人才没有专业背景。早在2003年,《中华读书报》就在一篇名为《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的文章中谈道:“记者专门搜集了近期各个出版社的招聘广告,几乎没有找到一家出版社点名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而且很多都只考虑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比如,北大出版社今年的招聘计划中规定,应聘编辑职位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也要达到一定级别,否则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②应该说,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从生源结构上来看,出版专业硕士是面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招生的,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专业背景问题,有利于培养出版界所倡导的学者型与专业型编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有专业背景的生源,并不意味着专业教育质量的必然提高。要提高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根本上还应该从改善课程体系入手,这样才能提高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专业性。
具体而言,课程的设置既要做到专业为用,又要兼顾通识为本。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出版专业人才,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又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互为补充。没有“树人理念”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将成为没有价值依归的单纯技能培训,出版人才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职业操守的培养也将无从谈起。而没有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不能适应出版业变化的需要。只有二者兼顾,才可相得益彰。
在国内出版教育学习美国经验及自身多年摸索之后,已经通过鼓励联合专业或双科专业培养初步解决了通识教育的问题。而专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即如何按照预期定位把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任务是服务出版业,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重要特点。出版人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胜任各项出版工作,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重要特色。
nlc202309040908
作为一种校内教育,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来解决。在这方面,国外的出版教育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他们的课程设置往往充满务实精神,绝大部分课程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学校与产业的结合,鼓励通过专业性极强的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出版业的需要。如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硕士学位教育的7门必修课中有5门是实践性极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课程,分别为图书设计与生产、杂志设计与生产、出版财务管理、编辑原理与实践、出版营销原理与实践。
这些都为我们修正与完善出版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启示,一是要加强实践性内容的学习;二是要提高学生实践课的比重,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国内一些高校已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河南大学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对此前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改革,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更加强调课程安排的实践导向。例如,图书编辑课程要求以学生图书仿真训练为中心,要求学生完成一本书策划、编审、排版、印刷和发行的全环节实践训练,然后聘请业外导师团评讲评优。此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才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出版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出版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当然需要从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获得,但这并不能成为校内教育逃避责任的理由,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很大一部分的构成仍旧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仍旧是出版专业硕士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在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再好的课程体系也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而没有好的课程体系设置,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在完善了课程体系之后,紧接着就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实现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差,尤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作为实施实践性、理论性、专业性兼顾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以出版专业硕士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实战的出版实践与训练。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视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而选取不同的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仍旧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出版硕士教育方法。以美国佩斯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等为代表的出版硕士教育都十分强调教学中的研讨性和互动性,他们的出版教学主要以讲授课、研讨课、小组辅导课为主,后两种教学方式都是研讨性和互动性的,学生需要在课外看完老师开列的参考书目,并在研讨课和小组辅导课上进行相关讨论。学生可以在课上就教师的讲解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式和研讨性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提升他们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很大的实践空间与改善空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法改革,除了利用好现有师资,还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来。其中一条较好的途径就是开门办学,把出版界富有经验的出版工作者请到学校来,不断充实和改善师资力量,实现课堂和实践的有效对接,增强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这方面,现已开设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大部分高校都在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应该说,把出版工作者请进来,把出版专业硕士带出去,是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中一种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是在实践中有很多要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还没有与校外导师建立较为完善的协调联动机制与激励机制,使得校外导师不能真正参与到专业硕士教育中来,其结果是造成了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导师或徒有虚名。只有把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教育机制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比较彻底地改善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出版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专业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构成了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专业理念意在培养出版专业硕士的出版精神,课程设置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教学方法志在达成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诸多极具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作为以培养出版高级人才为己任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应该更具变革精神,与变革的中国出版共同进步,从而为中国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孙韵,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 朱侠.出版人要有理想和激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8-20(04).
② 任羽中.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N].中华读书报,2003-4-23 (05).
美国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分析 篇12
一、“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立足于为商业、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多种专门职业岗位培养具有深厚学科知识和现代管理观念、具备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3]被誉为“科学硕士与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合金”,成为向申请者提供比MBA更科学化、比博士更专业化、比理学学位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学位的途径。[4]
(一)“科学—附加”课程体系设计模式
“科学—附加”课程(‘Science Plus’Curricula)设计模式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的特色,其基本思路是将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下页表是理学专业硕士不同项目的课程模块实例。
“科学—附加”课程设计模式的典型做法是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型课程与管理、政策或法律等方面的技能型课程相结合,以促进学位获得者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多学科性,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的;二是课程体系构成的需求导向性,“附加”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由与潜在的雇主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包括法律诉讼、金融与营销、沟通与团队合作等技能训练课程;三是整个课程体系“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各自所占比重基本平衡,“附加”模块乃整个课程体系之特色。
“附加”模块课程的灵活切入及其与“科学”模块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得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人才培养体现出综合性、复合型,毕业生既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某一科学领域的专门知识,又拥有雇主认可的工作经验。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与模式充分体现了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有助于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组成方式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主要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实习)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核心课程主要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同时也包括该专业领域中新技术方法及其发展的有关问题。例如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技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核心课程涉及农业与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综合生物科学等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发酵方法、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热点问题、生物科学伦理观、生命科学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会、基因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或工业项目的研究报告等课程。[6]核心课程直接指向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内容,培养和发展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使其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才。
选修课程致力于扩大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研究生的经验范围,特别是与企业、行业直接沟通的能力与专业素质。理学专业硕士选修课程的选择自由度比较大,涉及的领域比较丰富。例如,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信息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医疗工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与计算科学等课程。[7]选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与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相结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实践课程的实施有着规范的过程与环节,具体方式可以分为标准模式和新型模式。[8]标准模式是最普遍的实习模式,其适应的对象是那些进入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进行全日制学习之前几乎没有商业、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新型模式采取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的实习形式,实习形式包括实地实习、虚拟实习两种。实习内容不仅涵盖标准模式中实习期的相关安排,还将实习预先准备和实习后期反馈巧妙地结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个性化实习,即该项目研究生参加的是各不相同的实习,但是所有研究生的实习进程都被加以监控。实习环节在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加了学位获得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有助于项目负责人与校外实习提供者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大部分实习是有偿的,在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四是借助进入工作场所的深度实习增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正式就业的机会。
(三)理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的实例比较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与课程组成方式有其独特性,同时又与相关专业科学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以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与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为例,[9]比较分析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与理学科学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异同。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两者同中有异,而且两者的核心课程和基础选修课程基本相同。除此之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更加强调专业小组课程、实践课程(实习)。俄勒冈州立大学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计算机硬件、计算物理学与数学能力、专业小组课程、实习、专业选修课六大块。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课程包括物理学核心课程、物理学课程、子领域专业课程、论文要求、项目要求五大块。两者都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理学科学硕士一般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理学专业硕士对此则没有硬性规定,理学专业硕士主要是完成实习时确定的有关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
与理学科学硕士强调核心课程学习相比,理学专业硕士更加重视实践课程。从学分比重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于理学科学硕士的相应比重,其专业小组课程学分所占比重在所有课程模块中最高。
从具体课程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来自相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代号、名称与要求基本一致。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也多是从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中选择出来的。此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开设了科学理财、创新管理、管理与营销技术等专业小组课程,这是理学科学硕士所没有的。
二、“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
理学专业硕士是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一场重大改革,该模式试图以一种近乎理想的方式,帮助研究生适应既需要高深专门科学知识与技能,又需要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工作岗位。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开设实习等大量实践课程,[10]为学生和潜在的雇主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
(一)导师队伍构成的双重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组成。
学业导师的主要角色是进行学业指导、提供学科专业科研资源与平台、充当联系学生和合作单位的桥梁。学业导师参与招生并指导学生,同时在课程设置的更新和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理学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学业导师队伍通常是多学科的。
实践导师一般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中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专业领域相关的、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背景的专家,这些专家一般在理学专业硕士实习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实践导师一般是由学业导师为学生推荐的。在实习期间,培养单位会和实践导师保持有规律的联系,并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和项目的良好发展。实践导师所在部门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实习职位,举办一些研讨会,支持学生结合工作实践大胆探索相关研究项目。
(二)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教学场所大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一般在大学进行,而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政府、工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相关机构进行。由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还会经常在户外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等活动课程,每个学期开学初也会邀请一些来自工业、企业的嘉宾举办讲座和出席研讨会。
(三)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理学专业硕士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同时又都共同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组织学生轮流做研究进展报告,开展自由讨论。二是鼓励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班。研讨班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举办,邀请工商界的嘉宾就当今科技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演讲。四是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和实验室轮流值班的机会,使学生接触到范围广泛的科学知识和世界尖端的新兴科学技术。指导教师普遍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或实用技术讲座,向会议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五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三、“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
(一)课程要求
授予理学专业硕士学位通常要求必须修完相关课程并达到学分要求。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 Marcos)生物技术专业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要求修满38个学分,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达到3.0,且每门课程的绩点不得低于2.0。[11]
下面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金融数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来更加详细地揭示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要求。[12]
必修课的要求:以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为例。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行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项目假设,通过计算试验来验证假设,并通过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和情境里做出成果。该课程要求研究生完成学生与导师商量确定的主题的个人研究报告。个人研究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班上做展示。研究生分小组完成一个小组报告,并在班上进行展示。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他人的研究报告的能力,以及参与提出和讨论建设性问题的素质。
选修课的要求:以精算学为例。精算学包括两门课程即精算模型一和精算模型二。该选修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存与生活中偶然性模式的理论和运用,还要求他们考虑行为的专业标准,从而达到从事精算相关职业的能力。
实践课的要求:以金融实习为例。首先,学生要经过导师的批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金融数学领域学生个人专业发展的实习项目。其次,学业导师会对实习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再次,要求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场景,通过实习掌握交流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等能力,积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
(二)实践要求
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普遍要求完成实习并达到学分要求。从时间要求来看,实习的学时要求较为灵活,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实习时间从150个小时到6个月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在两年制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中期安排学生进行兼职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度过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后半个阶段,从而更好地完成实习报告。[13]
从实践内容和要求来看,坚持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商务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并投入实践应用。实习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商业原则和政策制定以及道德决策,训练学生的交流技能,通过实践工作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14]
从实践成果来看,一般要求提交一份合格的总结报告,以及由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表现评价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大部分学校通常会举行论坛来展示学生的实习项目报告等实习成果。判断实习是否合格要进行综合评定,通常会综合导师给出的评价、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表现的满意度以及总结报告的评分。
(三)成果要求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很大,每个高校对获得学位的成果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对毕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还要求进行所学课程的综合测试;有的学校则不要求综合考试,但要求提交毕业论文,以及与本专业项目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大多数学校不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和综合测试,但要求提交在导师和实习单位指导下完成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报告。还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的终期报告要与毕业项目报告保持一致。
摘要:理学专业硕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本文归纳分析了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