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建设

2024-09-20

环境专业建设(精选11篇)

环境专业建设 篇1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生态学的重要应用学科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 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 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 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都将《环境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近十年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 发现其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工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 以期为相关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生态学原理, 二是应用生态学。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干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我校《环境生态学》讲课课时为24学时, 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课时严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生态学基础原理和应用生态学两大方面的内容, 同时突出重点, 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 是该门课程改革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 实践内容的设置。

《环境生态学》的课程特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多, 涉及的交叉学科多 (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 ;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从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到景观和生物圈。此外, 许多基础理论和方法需要在实验和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 如何结合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培养要求和实验条件, 科学设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巩固和提高课堂内所学知识,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目前,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 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多数时候, 课堂上教师以PPT为线索进行讲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下,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思考, 缺少与老师的交流互动, 课后也缺少相应的作业习题, 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在生态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 单纯的理论讲授较为枯燥,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 通过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4. 学生成绩的评定。

在教学过程中, 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多以平时成绩 (30%) +期末考试 (70%) 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如作业相互抄袭现象突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考前突击背书复习等。由此可见, 上述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一定弊端, 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也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 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对策

1. 教学内容的取舍。

根据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定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除了重新选择更加适合短学时、环境类专业的生态学教材之外,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突出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脉络、生态学思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 介绍学科最新研究与工程进展, 补充和穿插较多的工程案例, 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 又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深化和补充。此外, 结合我校城市雨水管理、给水排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研究方向, 重点展开水生态系统构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水生态恢复工程等内容, 为环境类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较为扎实的生态学基础。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中, 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 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环节分为两部分内容, 即生态实习和认识实习。在生态实习方面, 借助大兴新校区建设的有利契机, 建设了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和室外实习基地。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 给环境科学专业安排了两周的实习期, 开设的实验有: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氯气污染对植物叶片澄清液p H的影响, 校园环境生态因子调查和校园植物群落调查。通过生态实习周, 使学生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了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其对身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此外, 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展的认识实习中, 重点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学习。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 特聘请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 徒步考察北京北海团城、景山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和国家大剧院等典型场地, 就城市植被群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排水和水景营造等内容展开专题实习。在实习中, 学生通过对北京乡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认知和比较, 了解华北地区常见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应用, 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水景营造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异同, 使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针对上文提到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 我校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播放视频和课后资料检索等。特别是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教学重点, 设计开放式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 如生态工程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某类生态工程进行系统介绍, 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汇总、课堂汇报、报告写作等环节,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同时, 教师在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全局, 通过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深入分析及总结, 弥补学生汇报中的不足, 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系统性。

4. 改进成绩评定方法。

我校对《环境生态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也进行了一定改进。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方面组成, 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考核学生出勤、作业等情况。期末试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 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此外, 也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 将学生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纳入成绩评定。

《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近年来生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涌现, 《环境生态学》的前沿性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目前, 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偏重生态学基础理论, 对于建筑类高校的环境专业而言, 存在学时不足、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针对以上问题, 我校环境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牛晓音, 郑家文, 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4) :44-45.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晓光, 石辉.环境生态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环境专业建设 篇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1 环境心理学课程解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體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展《环境心理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易西多.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环境专业建设 篇3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

环境专业建设 篇4

关于学习贯彻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 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

区政府、开发区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市直驻区各单位:

最近,区委召开了沈河区“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王健区长对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打响了全区新一轮环境建设攻坚战。为认真学习贯彻好这次大会精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实现软环境建设的明显提升,按照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工作部署,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决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区开展学习贯彻市、区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的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查自纠内容

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市区两级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和王健区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沈河区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中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去年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及

沈河软办发[2011]2号

个人在办事效率、公正执法、政策落实、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廉洁自律以及涉企收费、摊派、检查、评比和其他损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自查自纠步骤

这次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工作从2月26日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查找突出问题。从2月26日到3月4日,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与企业代表座谈讨论、深入企业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找影响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查找影响软环境的顽固性、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治理对策。

(二)认真搞好整改。从3月5日到3月16日,各部门、各单位要针对自查中找出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重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各部门、各单位的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报告要在“沈河区政风行风热线”网上向社会公示,并于3月16日前,将该报告送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联系人:王树平电话:24849240 ***)。

(三)开展检查验收。从3月17日到3月31日,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问题查找是否准确,原因剖析是否深入,采取措施是否可行,整改效果是否突出。发现自查自纠走过场,整改效果不明显,企业反映较大的,要责令其重新自查整改。

三、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思 想,充分认识这次学习贯彻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纳入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其他领导也要各负其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做到齐抓共管,协力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协调调度和具体指导。软环境建设工作重点部门、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确保工作高效率、快节奏推进。

(三)加强监督,确保实效。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将加强督查督办和考核评比,通过明察与暗访、执法人员与监督员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软环境自查自纠活动落实完成情况,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严重损害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原则,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责任。检查情况要作为年度软环境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自查自纠取得实效。

沈河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2011年2月25日

主题词:软环境 自查自纠 方案

环境专业建设 篇5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确认;计量;披露

一、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准确地加以计量,该资源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与环境有关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按照赔偿责任是否确定划分,可分为确定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认证等成本。三是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四是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五是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如紫金矿业废水泄露造成汀江污染而支付的高额环保费用。(4)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环境收益应能用货币计量,不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属于环境业绩,而非环境收益。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仅以历史成本考虑企业实际支付的环境成本,并未充分重视潜在环境负债和环境损害成本,已经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不便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当以环境成本核算为中心环节,重点考虑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二 环境成本与负债的确认

1.环境成本确认。确认环境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合理的计量、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可靠性。首先,成本信息与环境的相关性。环境成本的发生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其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有些需根据会计政策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企业需要将现实的、潜在的污染赔偿金列为费用或负债。

2.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的确认是依据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未来的环境支出表现为企业因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而承担的义务或责任。要确认一项环境负债,必须在符合其定义的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由本企业环境行为造成;二是降低本企业或外部的环境质量;三是企业行为违反环境法规或环境标准;四是损害了他人利益或是环境质量劣于环境标准;五是依法负有清偿义务。确认过程应经过三个过程。(1)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2)判断环境负债与现实、未来时间段的相关性。如果是由于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企业过去活动引起未来事项而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它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时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3)现实负债依据其能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能否导致未来损失采取提取环境污染损失准备金的处理方法;对或有负债则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三、环境成本与负债的计量

一般而言,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以可靠性作为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但对于环境会计而言,相关性更能体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联系。企业在继续使用可靠性作为会计计量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加看重相关性对环境会计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和后续计量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环境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对环境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来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可靠、更容易确定,便于责任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明确了某些资产如有生命动物和植物的自身确认和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污染对其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对环境资产与负债进行量度,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做相应调整。对排污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后续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污企业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能得到较为可靠的计量,充分地展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特征。或有事项准则针对企业环境污染涉及到未决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通过后续计量来核算对环境造成的损益。或有负债的计量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然后进行后续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

四、环境成本的核算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而言,仅有内部成本核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时间性等因素,忽略了外部压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难以有效的站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度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观念上,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范围。实务上,倾向于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或损害赔偿的补救成本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因为其较为简便可行。理论上,公允价值和后续计量为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增强了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应用的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同时,此项费用发生额度随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和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在此种外部压力下,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所承担的潜在成本将会增大。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因此按产品生命周期法的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内部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厂房设备折旧成本等。同时,还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第二,政府约束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第三,或有负债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但污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依靠法律裁决来决定发生某种支出的额度。这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政府环保部门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可能招致的赔付等。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外部压力的概念,帮助企业履行那部分由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但尚未承担的环境污染成本或负债,使企业自觉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满足了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更好地使企业完善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满足了经营决策的需求,并提供给外界真实、可靠的与投资策略相关的信息。

五、环境信息的披露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进行财务报表内和财务报表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揭示环境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应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以便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科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特别环境项目,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环境相关事项,如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融资等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状况等。环境成本的发生大致有两种情况:费用化与资本化。总的来看,对于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将其费用化。对于那些符合资产的确认、计量标准的环境成本,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环境负债确认中,应该考虑有关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的后果范围;应披露的内容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

将环境有关财务问题披露的范围稍加扩大,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方式一: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根据需要将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单独编制附表或补充报表的方式加以详细披露。比如,可以单独编制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支出明细表或环境收支明细表等进行详细的列示。方式二: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参 考 文 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3(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1)

环境专业建设 篇6

1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目前,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有所加剧, 并逐步向农村蔓延。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 当前我国的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气污染严重。地级及以上城市 (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2%, 二级标准的占69.4%, 三级标准的占26.9%, 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5%。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及以上的城市占81.5%, 劣于三级标准的占0.6%。监测的477个城市 (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 占52.8%;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 占34.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个, 占11.5%。

(2) 水污染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 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松花江为轻度污染, 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 海河为重度污染。28个国控重点湖 (库) 中, 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 占14.3%;Ⅲ类的2个, 占7.1%;Ⅳ类的6个, 占21.4%;Ⅴ类的5个, 占17.9%;劣Ⅴ类的11个, 占39.3%。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 (库) 中, 重度富营养的1个, 占3.8%;中度富营养的5个, 占19.2%;轻度富营养的6个, 占23.0%。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3)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监测的392个城市中, 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7.2%, 较好的占64.5%, 轻度污染的占27.3%, 中度污染的占1.0%。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 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 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4)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形势严峻, 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 面源污染加重, 工矿污染凸显, 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2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法制因素分析

(1)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 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 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 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普遍存在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 力量薄弱, 执法人员配备不足, 加上执法权限有限, 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 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2)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顺, 环保部门难以发挥统一监管作用。我国的每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几乎都有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环保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 环保部门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 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而环保局人员编制有限, 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 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 处罚力度不够, 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有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部门对群众反映的环境破坏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导致群众的意见很大, 以至于越级上访者有增无减。还有些地方的有关执法部门放松日常监管, 依赖专项行动, 经常性的工作采取突击抓的方式, 致使工作陷入被动, 当遇到重大的损害环境行为或事件时, 往往采用重点治理、专项整治的方式来应对。另外, 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不敢碰硬、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少基层环境执法队伍对开发区不敢查, 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 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 查过一次但处理不了的不敢查, 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

(4) 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重经济、轻环境, 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 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 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

3 加强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和执法能力建设的思考

(1) 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

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 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 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 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 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 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 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2) 强化环保执法责任制, 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彻底去除那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内涵, 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在评定干部政绩方面, 不能仅以经济增长数据为标准。应当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将领导干部对环保的环保实绩纳入人事档案, 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级、实行奖惩和干部晋升提拔的依据之一, 而且应将各项考核的指标予以量化, 使环保实绩考核制度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应当在干部晋升提拔中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 加强环保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3) 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

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其一, 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 使环保执法真正地硬起来。其二, 赋予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决定权。其三, 在环境监理队伍的基础上, 建立环境警察制度。其四, 确立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 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 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 建立有效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的领域和方面, 单靠环保部门“包打天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必须广泛动员联合各方力量一起来干。但是, 这也会带来多头执法的弊端。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套, 影响了法律效用的发挥。因此, 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规定, 明确了相近相关部门所负的环保职责, 重点理顺与计划、经贸、国土资源、农业、建设、林业、工商等部门的关系。环保部门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职责, 实行“五统一”制度, 即统一环境保护法规、统一环境标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环境监测规范、统一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加强协调配合, 加强了综合执法。

(5) 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环保执法工作要始终紧紧围绕“一个宗旨”, 就是认真保护环境,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环境安全, 改善环境质量,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也完全符合江泽民总书记讲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同时, 环保执法人员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一是环保基本国策意识。说话办事首先要找准立足点, 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看问题, 真正树立生态平衡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观, 而不能站在污染者的立场上, 替污染者说话。二是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意识。环境保护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只有严格执法, 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执法责任意识。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要对自己的执法行为负责, 发生了执法过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严格执法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对法律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因此, 执法人员既要增强责任意识, 又要大胆执法, 严格执法。四是服务意识。执法的过程就是依法保护环境, 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只有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6)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在资金上向环保工作倾斜, 改变环保执法能力弱, 装备差, 监控手段落后的现状, 增强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要重视加大对环保执法部门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重点要用于必要的执法人员培训, 增加、更新必需的各种装备等方面。通过培训, 使环保执法人具有相应的执法知识和能力。通过增加、更新装备来提高环保执法效率和质量。这些都能更有效地加大环保力度, 完成环保执法任务。同时, 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和廉政建设, 严把“人情关”、“金钱关”和“权力关”, 杜绝环保执法人员与环境违法企业有金钱来往或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的现象, 将环保执法队伍打造成一支敢作敢为, 敢打硬仗, 善打困难仗的强兵。对环保部门乃至各级政府的环保执法行为以及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建立事前监督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和媒体监督机制, 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力量, 督促环保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让环保执法真正的硬起来, 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开展, 环境违法行为才能无处逃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早日成为现实。

摘要: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有法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社会, 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必须加大环保宣传, 加强环境法的实施和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法,执法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环境专业建设 篇7

21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 尤其是环境问题, 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时, 遵从自然规律, 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好环境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 虽然地大物博,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源的潜力不足, 更有必要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全民环境素质,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 使其了解各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很重要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大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 他们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活动中减少负面影响, 监督和制止有损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 同时也能利用环境科学知识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能深入了解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情况, 我们利用网络对一部分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各个高校中, 有些高校开设了环境专业, 有些没有, 我们一共选取了23所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 收到问卷90份, 其中有效问卷84份, 回收有效率93%。从各高校开设环境专业状况来说, 被调查高校共有16所开设了环境专业, 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69.6%, 其中有4所高校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授予权。共有13所高校有硕士及以上的授予权, 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56.5%。说明大部分高校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从选择调查对象来看, 各高校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域, 并且高校水平各有不同, 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77%的同学对环境问题都是比较关心的, 非常关心环境问题的占13.5%, 不大关心的占9.5%, 没有从不关心的。但从目前的环保宣传来看, 65.5%的同学认为宣传力度不够, 20.2%的同学认为现在的环保宣传是无用之功, 只有14.3%的同学认为宣传到位。从宣传方式来看, 形式是呈现多样化的。从调查结果看, 45.3%的同学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环保知识, 21.6%的同学通过网络, 12.5%的同学通过报纸杂志, 11.3%的同学通过环保课程, 9.3%的同学通过社团环保活动。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同学掌握环保知识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79.8%的同学偶尔会用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和一次性木筷, 15.5%的同学主动使用, 只有4.7%的同学拒绝使用。从节约用水态度来看, 66.7%同学都知道珍惜水资源, 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27.4%同学节水意识并不强烈, 5.9%同学没有节水意识。第三部分主要针对高校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7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16.7%的同学认为开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无所谓, 只有5.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开设环保课程。51.2%的同学认为现今高校开展环保教育情况较差, 认为一般的占34.5%, 认为较好的有11.9%, 只有2.4%的同学认为开展情况很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调查显示:43.6%的同学认为组织环保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最有效形式, 27.4%的同学认为环境教育课程能获得更多的环保知识, 也有17.8%的同学认为举办环保讲座能推广环保知识, 还有11.2%的同学认为设立环境保护课程学分制度能促进环境教育。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中的问题

根据网上问卷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 普及环境教育及重视度不够。

当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环境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都没有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 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 设为必修课的就更少。据统计, 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1]。因为多数高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对环境教育认识不充分, 认为环境教育只是环境专业学科的事, 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重要。

2. 单一的环境教育形式, 缺少吸引力。

环境教育各大院校中, 多数以课堂教学为主, 基本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形式展现, 整体教学效果不良好[2], 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单一, 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环境问题同自己的关系认识有不足。

3. 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基础教材缺乏。

随着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 环境类专业的教材比较丰富, 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但适合非环境专业类环境基础教育的教材却很少, 而且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教材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编制, 降低难度和专业性, 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这样才能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3]。

四、高校非环境专业建立环境教育模式的建议

我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前锋队, 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 笔者对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及其重视度。

目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主要是在大学阶段, 因此各级领导应该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普及。比如, 欧洲、北美很多国家设立了专门负责监管环境教育的机构, 督促和引导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应该由国家环保部设立专门机构和各大学共同负责环境教育, 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和督促, 使高校环境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 并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高校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也应得到提高, 只有他们自觉重视环境教育, 才能使环境教育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中得以推广普及。

2. 注重环境教育活动形式, 提高学生注意力。

作为高校要注意多开展学生能够参与及普及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快乐。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但要体现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环境教育的活动让他们思考自己对环境保护应负的责任, 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 教师同样需提高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的普及中教师的环境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决定着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能否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因此, 教师需要首先接受环境教育, 提高环境素质。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目前这种状况应重视, 要改变这种形势, 首先要考虑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 要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进行环境专业的继续教育, 学习一些高校环境教育较成功的经验, 条件允许可以出国做访问学者, 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手段等。

4. 健全环境教育的相关考核制度。

高校环境教育的全面开展, 必须依靠完整的环境教育考核制度来促进。高校教育考察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传统的方法主要是考试, 但是考试难以测试出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 比如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 环境价值观, 以及其环境行为等方面, 都不是考试分数能够反映出来的。只有制定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环境情境模拟进行综合打分考核, 才能全方位考核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怀新.试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 1993, (4) :61-63.

[2]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具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81-83.

[3]曹英兰林建清.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7 (3) :59-62.

我国环境会计建设探析 篇8

1.1 环境会计的主要目标

基于传统会计目标, 结合环境会计本质和环境会计产生的基本背景, 环境会计的目标可界定为基本目标和深层目标两个方面。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外部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这是环境会计最基本和最低的目标。环境保护的深层目标是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改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在从事经营活动时, 必然会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 但如果仅强调提高经济效益, 没有顾及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1.2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与原则

会计基本假设, 是在会计学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 建立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 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 许多学者重新界定了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提出了两点新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和复合计量假设。前者强调企业持续经营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后者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用单一货币计量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 采用复合计量方法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各种指标的理解。

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除坚持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 其核算还需要特有原则, 包括社会性原则, 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协调原则和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社会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 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业绩, 以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的社会利润为标准, 全面考核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强调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通过将外部影响纳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 来综合考察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协调原则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 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兼顾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是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建设初期,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完全依靠企业自愿披露很难实现, 故强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十分重要。

1.3 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与传统会计相比, 环境会计的特点是将企业的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因此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是指与环境活动相关的资金运动, 包括环境资源损耗和环境改善收益引起的资金流动。

1.4 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 到目前为止,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 理论界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主要观点仅对环境会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介绍。

(1)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在环境会计基本要素中处于中心位置, 其他环境会计要素的产生都是以环境成本为前提的。

(2) 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不同与一般性的资产, 它是指特定的会计主体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 能以货币计量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效益的环境资源。效益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的经济流入。

(3) 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 是指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其他事项对环境已经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因而尤其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环境负债可以分为货币性环境负债和非货币性环境负债。

2 加强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1992年我国首次提出实行可发展战略以来, 各部门为充分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响应。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大形势下, 发展环境会计研究、加强环境会计建设是会计理论者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企业是经济活动的最主要主体, 环境会计从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作用于企业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 督促企业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于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监督和制约企业恶意破坏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2.2 完善企业自身发展

长久以来, 企业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 鲜少将提高环境效益纳入管理目标中, 可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面临着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目前公民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普通群众揭发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致使这些企业被政府责停的事例不在少数。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 我国企业应将“绿色理念”融入管理经营活动之中, 记录和反映环境成本的环境效益, 向外界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这样企业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 保持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

2.3 解决国内生产总值隐含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这一指标的传统计算方法中未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扣除。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 至少有18%是依靠对环境资源的损害所获得的。因此, 要正确衡量我国经济运行状况, 采用科学、可行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 即“绿色GDP”核算体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行环境会计, 无疑可以为计算“绿色GDP”提供科学、详实的微观数据。

3 对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修改补充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多次修改环境法, 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影响环境的经营行为的重视,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要求“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 拒绝公开前款所列的环境信息。”但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并不理想, 对此, 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列入会计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 将是推进环境会计在实务中应用, 以及充分发挥它对企业规范的有力手段。

3.2 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体系

在许多学者多年努力研究下, 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但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 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不强, 主要原因是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会计的准则, 会计人员对环境活动的业务处理没有明确的依据, 缺乏相应的约束。我国的环境会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都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现在应加快推进环境会计体系的建设,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 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行环境会计的办法。

3.3 加强环境会计宣传教育力度

我国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薄弱, 而环境会计的建设和实施, 与会计人员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密切相关, 同时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也有助于公众了解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全国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弘扬环境文化, 普及环保知识, 使公众、企业和市场充分认识到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而动员全社会支持发展环境会计, 监督和制约企业损害环境的经济行为, 激发人们对环境会计的重视, 才会有更多的人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和完善。

3.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在我国,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 为环境会计事业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开展教育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会计建设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家林, 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环境文明建设刍议 篇9

1、关于环境文明

1.1 环境文明的科学定义

伴随着“人——地”矛盾的尖锐化, “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探索未来新型文明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学术用语。可以说环境文明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在探讨人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系统、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向上提出的又一创新性概念。然而, 在对环境文明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理解上学界尚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综合目前对环境文明的众多界定, 笔者认为:环境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和谐统一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它以绿色科技和环境生产为重要手段, 以“人与地理环境互为存在”的深刻体会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 以人对地理环境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 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 以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

1.2 环境文明科学定义简析

与目前学术界的定义相比, 笔者认为:上述定义更加丰富了环境文明的内涵。首先, 该定义从文明的历史演进出发, 认为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个阶段, 并即将走向第三个阶段——环境文明。并明确指出环境文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 是文明演进、层层积累进化的结果;其次, 该定义从生产方式、认识转向、价值信念、社会制度、理想目标等角度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环境文明的内涵, 为传统文明的转向和未来环境文明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再次, 该定义提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并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视为环境文明的核心与特质, 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视为环境文明的价值理想。这种对环境文明自然、人文层面的区分, 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把握环境文明的内涵, 澄清认识上的一些盲点和误区。

1.3 环境文明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环境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18世纪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调等不文明行为, 使人类充满了各种危机与痛苦。在工业文明的环境危机中, 采用“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消费为特征的不文明行为本身就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 要解决环境危机, 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实现由不文明行为向文明行为——环境文明的转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人类建设环境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建设环境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2、环境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环境文明的内容十分广泛, 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文艺、环境美学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环境文明的核心体系。

2.1 环境哲学文明与环境伦理文明

环境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 它是用环境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论框架, 环境哲学文明促进了人类世界观的转变。传统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观念不但使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 而且使人类备受自然环境的惩罚。环境哲学明确强调, 自然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地理环境的一员,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 (1) 保护地理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破坏地理环境无异于毁灭人类自己。环境哲学文明促进了方法论的转变。环境哲学同时强调, 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并重, 应该以整体性的方法把握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在统一。

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类的福利, 只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 并不涉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环境文明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着的生命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 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领域, 研究人对地理环境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 强调“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 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2) 。这就是说, 环境伦理文明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理环境中一切事物所应采取的行为的道德文明。

2.2 环境教育文明与环境科技文明

环境教育文明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法制教育。环境教育文明建设应当努力使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同时, 使受教育者获得关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人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如何保护和改善地理环境以及如何防治地理环境污染和地理环境破坏等知识。重视地理环境保护的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 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提高人们的地理环境意识和地理环境道德修养, 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优化地理环境的素质。

海德格尔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 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这是展现的领域, 即真理的领域。” (3) 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如果人类不辩证地看待现代科技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那么势必会走向“科学主义”的极端。于是, 关于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文明——环境科技文明应运而生。环境科技文明亦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化”, 确立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意识, 使科学技术发展带有鲜明的环境保护方向。环境科技文明把环境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 强调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又有利于保护地理环境的科学技术。

2.3 环境文艺文明与环境美学文明

环境文艺在环境文明中也有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它给人的环境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 它能使环境文明表现得有血有肉, 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内容及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狄更斯 (C.J.H.Dickens) 等作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4) 。环境文艺因其生动地揭示了环境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使之更有生气与活力。环境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不仅充分体现现代人的地理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情趣、环境思想情感、环境愿望要求, 而且还突出地展示了环境文明精神, 使人们在对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发现和确证中, 获得与传统文艺不同的精神愉悦。

环境美学是在当代环境观念的启迪下新兴的一门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它以“环境美”范畴的确立为核心, 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环境审美创造为目标, 弘扬我国“人与地理环境互为存在”的自然本体意识, 把我国传统美学以人的生命体验为核心的审美观与近代西方以人的对象化和审美形象观照为核心的审美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环境美”的范畴, 由此克服美学体系中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肯定主体与环境客体不可分割的联系, 追求“主客同一”的理想境界, 从而使审美价值既成为人的生命过程和状态的表征, 又成为人的活动对象和精神境界的体现。环境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地理环境和促进环境文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功能。

3、环境文明建设的意义

3.1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实现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

环境文明是在深化认识地理环境基础上的文明, 是人类在处理与地理环境关系时所期望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是人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文明。它不仅是人类自身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的文明, 而且是人类文明地对待地理环境的文明, 可以说环境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严峻的环境危机, 让我们更应懂得对地球的全部生态系统都要讲文明、道德, 珍惜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像热爱人类自身一样爱护地理环境中的一草一本, 像承认和尊重人的生存需要那样, 承认和尊重地理环境的生存需要。人类是依赖于地理环境而存在的, 改造地理环境是为了创造更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地理环境, 不仅失去了改造利用的对象, 而且人类也将同地理环境一起毁灭。因此, 我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一切活动, 既要实现人类的需要, 又要实现保护地理环境的需要。

3.2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增强环境文明意识

现代企业在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行为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 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恒主题, 其行为只要不违法, 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润都无可厚非。所以, 在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中没有考虑环境文明问题。在环境文明建设的社会, 企业不能再把赢利视为唯一的目标。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能忽略自己的道德责任。“没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种社会罪恶。” (5) 任何企业的活动和行为, 都要接受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其中包括环境文明责任与义务。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要确立环境文明的标准, 如果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环境损害的基础上的,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当的。也就是说, 当一个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其谋利行为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这才是文明的。当然, 在现实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丝毫不破坏环境是难以做到的, 但是至少必须自己承担了环境成本或者做了必要的补偿, 最终增加了社会总福利, 这才是文明的。

3.3 环境文明建设, 有利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 毫无节制的消费, 甚至无度挥霍, 加速了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污染。事实上, 不加节制的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方式, 助长和支持了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的生产体制。因此, 自觉抵制盲目的高消费, 克服铺张浪费行为, 这不仅是出于节约开支的经济成本考虑, 而且也是一种关心和爱护环境的公民文明行为的体现。环境的恶化, 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 所以合理消费就成为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下半叶以来, 弘扬绿色意识, 倡导绿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生活方式这一问题。目前, 在主要发达国家, 尤其是欧洲, 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需求、一种社会文明、一种消费规范。

4、环境文明建设的策略

在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中, 经济利益的诱惑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道德需要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者导向作用,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 环境文明建设如果仅仅停留于空喊口号, 讲大道理, 那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利益机制的调节作用, 采取多种具体措施, 使人们感到遵循环境文明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不是损失, 他们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环境文明义务。

4.1 积极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人们常常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由此产生两种极端的观点, 即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和地理环境至上的观点。事实上, 保护地理环境并不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无污染、零排放。人们当然渴望良好的地理环境, 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忍受经济落后、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生活贫困。环境文明建设应当提倡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即改变传统的“二者对立, 一输一赢”, 在一定条件下, 实现“二者妥协, 二者都赢”。 (6) 如保护森林和对其进行经济利用是对立的, 进行砍伐得到了经济利益, 但显然是输掉了环境利益。但如果采用在一定限度内的砍伐, 森林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就可以得到兼顾, 既赢得环境利益, 也赢得经济利益。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产品、绿色家居广受关注, 一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保形象, 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企业还愿意从得到的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绿色产品或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 从而形成了一种从“从环保中受益——向环保投入——更大受益——更多投入”的环境文明行为。

4.2 大胆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由于我国目前公众总体环境文明水平不高, 因此环境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多种经济杠杆, 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遵守环境文明可以使自己降低成本、获得利益, 而违背环境文明则会造成利益的直接损失。这是使环境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例如, 排污收费制度是目前我国控制污染的主要制度。通过向造成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 迫使企业进行生产时不得不认真考虑污染造成的损害。但目前我国排污费的总体收费水平是大大低于实际造成的污染损失的, 这种过低的收费使不少单位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购买控污设备, 或是缴纳了很低的排污费后无限制地进行排污, 造成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排污费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时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尽量使其能够准确反映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 污染企业才能直接感受到违背环境文明给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失, 才会从追求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接受环境文明的约束。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向那些使用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加收产品费。例如我国目前含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之间的差价还是比较大的。如果通过加收产品费等手段, 使两者差距缩小, 就会引导更多的人使用环保产品。

4.3 环境文明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

一个环境文明社会的形成, 固然离不开道德宣传和道德教化, 但是, 关键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制度安排能否有效地惩戒各种不文明的恶行, 增大其为恶的机会成本, 使其得不偿失, 甚至血本无归, 道德宣传才能收到成效;也只有使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损失惨重, 并不断重复, 深入人心, 人们才会对不正当的行为形成自律和约束, 诚实、信任、善良、淳朴的社会道德和道德社会才能最后形成。 (7) 环境文明建设也是如此, 如果脱离了法律和制度, 道德约束可能会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环境文明仅仅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 违背环境文明的行为给人带来的仅仅是内心自责和舆论谴责, 那么其效果远不足以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人们环境文明意识的过程, 是环境文明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如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使经济人违背环境文明的行为能被有效监督并受到严厉制裁, 使其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 或者对其利益产生威胁, 这时经济人就会不得不遵循环境文明。环境文明法律化、制度化可以防止低道德水准者受利益诱惑而产生违背环境文明的冲动思想, 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有效控制。而在法律和制度的长期约束下, 人们会养成符合环境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最终自觉遵守环境文明。只有将环境文明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才能使环境文明建设获得最大的社会效能。

5、结束语

研究环境文明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 怎样规避“找死”的愚蠢行为, 在环境文明建设中应该回报地理环境, 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保证人与地理环境和皆的发展。环境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关心和努力。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8.

②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2-33.

③绍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4.

④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686.

⑤[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15.

⑥叶平.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一些问题——访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教授[J].哲学动态, 1999.9.

环境专业建设 篇1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着重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术性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都是理论知识型和设计能力型人才。课程的单一,社会实践能力差成为现今大学生的通病,如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是全国高校的难题?实践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如何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设计素养和实践技术能力?答案是,在材料与科技能力、设计与创造能力、技术与空间想象能力、功能与审美能力以及设想与探索能力进行提高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为背景进行分析,在如何改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传统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着重找出设计概念和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之初就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后来美、英等国更注重设计教育与经济、商业和管理等学科相结合,走向综合发展的设计之路。其目的就是协调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消除偏差。部分高校在开始基础课阶段会开设《基础造型》、《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在基础课程中部分课程所体现出来的重复性比较突出,课程种类多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门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我们以《色彩设计》和《色彩构成》举例,96学时的设计色彩完全可以容纳色彩构成的理论框架,理论和写生的结合又能更好的相互衔接,使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关系的表现,掌握色彩语言的象征性、意象性,提高运用色彩创作表现的能力。基础课中有必要安排一门框架性和系统性的基础课程,知识内容有必要覆盖整个专业体系,使学生在最早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向。

在专业课程开设初期,电脑辅助课程的分类别开设有占用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时间。《CAD》和《3DMAX》的融合整理可以在效果表现方面一步到位,使学生能在平面图和效果图的表现上实现整体构思,完整表达。《建筑制图》等专业制图课程则需要系统的完整开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制图与设计思维相融合,掌握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充分的融合理性与感性思维。其他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室内设计、室外设计的比重如何,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有层次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具备整体方案创建和完善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中期,部分课程所体现的内容以设计构思和创意为主体,课程中忽略设计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无法实现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以《居住空间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举例,180学时的设计课程利用100学时完成设计内容,80学时完成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的相互衔接,促使学生理解设计与施工时所遇见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设计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带领学生去工程现场,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完工现场进行交流,设计和施工如何结合,再次完成设计方案。专业课中有必要安排一到两门设计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知识内容有必要覆盖整个专业体系才能培养出设计与实践性人才。如《施工工艺》与《建筑制图》课程则需要系统的完整开设,学生在绘图施工图纸过程中要与施工工艺相融合,掌握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符合融合的规范与严谨的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完整的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中国正在向着“创造”强国迈进,而"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是对日常生活环境和符合生活空间进行规划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独立完成工作的基础,只有经历一段实践工作才能形成这两种品质。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中所追寻的重要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

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分配不是一触而就的事,需要时间和实践去印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同样需要一群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共同完成,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在我们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环境专业建设 篇11

1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 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 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 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 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 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 知识储备不够, 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 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 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 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 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 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 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 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 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 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

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 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 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 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 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 理解清楚, 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 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 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 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 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 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 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 相互印证, 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 总体把握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 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 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 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 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 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 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 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 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 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 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 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 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 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 每章一个总结”, 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 补充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材教学内容,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 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 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 (毒馒头, 毒油条, 瘦肉精, 辣椒中的苏丹红, 毒木耳等等) , 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 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 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印度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 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 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 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 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 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 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 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 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6]。

3 结论

采取上述改进措施后, 沉闷的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目前我们对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不够, 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索, 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传授环境和平台,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环境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内容丰富, 研究对象复杂, 知识涵盖面广, 交叉性较强等特点,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环境化学课程中碰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进行简要剖析, 找到症结所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以期改善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工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服装文化下一篇:企业系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