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2024-07-30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共12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质, 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充分考虑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了专业兴趣小组活动, 该活动是以兴趣为指引, 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投入到实践拓展中, 创新本科教育辅助教学, 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新模式[1]。本文对专业兴趣小组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为进一步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一、专业兴趣小组的组建与运转

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的, 在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导师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的基础上, 确定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小组 (果林营养诊断与施肥、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开发、遥感与地理信息统、苜蓿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土壤生态等) , 这些研究小组相应地就是学生专业兴趣小组的方向, 每小组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在前期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面试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6~8名小组成员, 同时任命组长一名。专业兴趣小组成立后定期开展科研活动, 包括组织学术讨论、邀请专家报告、实验进展汇报、旁听研究生开题和答辩等。组员主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独立申请创新课题。

二、专业兴趣小组实施效果分析

1. 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专业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组员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开阔了视野, 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创新能力, 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从生活中发现和专业相关的科学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其意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科研小课题进行探索,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方案, 最终形成正规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书并得以立项。如土壤生态兴趣小组的创新课题“地膜残留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是组员在支农劳动过程中发现地膜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从而提出这一设想的, 而另一课题“连作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则是学生在观察到家乡草莓产量下降并且出现大面积枯萎后引发出的想法。关于“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的提出则是源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主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综述、撰写申请书等科研基本功的锻炼, 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更重要的是兴趣小组的科研氛围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不唯师, 不唯书, 敢为人先, 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2. 转变师生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

本次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的, 组员从参与的科研活动中受到启发, 获得灵感, 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选题设计。学生从查阅文献着手, 独立设计实验并制定具体方案, 从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总结报告, 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主角, 指导老师和研究生是配角, 只起到外围指导作用。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训练, 学生自己选题并设计实验, 得到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 并且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 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3]。

3. 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当今高校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参与实践动手的机会有限, “重理论轻实践”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教育的弊端, 因此,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4], 尤其是对注重实践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说, 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小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而且多数组员有自己的创新课题,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 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动手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等做出主动调节和控制,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活动, 主体性发展的独立学习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动机由内部激发[5], 因此, 如何提高组员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小组定期邀请专业老师作科研报告, 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应地学生也真正成为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 所以他们就必须认真地查阅资料, 考虑如何着手进行工作, 学习目的明确,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充分展现学生兴趣爱好、推动教学相长和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然,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怎样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之中, 而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如何使有限的经费保证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如何加强兴趣小组和疆内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 师资力量较为有限等。通过在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组建专业兴趣小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 因此, 专业兴趣小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辅助教学模式之一, 也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其忠, 何维佳, 吴小波.兴趣小组辅助学习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12) :48-49.

[2]高良才, 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82-84.

[3]张明, 唐欣昀.开展微生物学兴趣小组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教育[J].生物学杂志, 2003, (20) 3:40-41.

[4]吴鹏, 邢朝斌, 田喜凤.医学院校基础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8, (2) :34-36

[5]刘春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2

Current residence: Hainan National: Han

Domicile: Guangxi, height and weight: 161 cm 55 kg

Marital Status: Single Age: 26 years old

Job search inten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Talent type: general job

Position: Quality Management / Test Manager (QA / QC Manager): management, the quality of examiner / tester: control and so on goods,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imal husbandry categories: technicia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etc.

Work Experience: 3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time arrived to date: at any time

Monthly requirements: Negotiable hope that the working area: Hainan, Hainan and Guangxi

Work experience: from May 2003 to October , Sanya assistant director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Technical Director

From October 2004 to December Green Resources Biotechnology Co., Ltd. Hainan production deputy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From December 2005 to July 2006 Hainan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Limited Fengbao quality,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 institution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ate: 2003-06-01

Specialtie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il and fertilizer direction) Second Profes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1 September, to June 200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by the degree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Mandarin level: the level of good Cantonese: proficient

The ability to work and other expertise

Professional skills ☆

Agriculture: familiar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nutrition formula, soil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cultivation, fertilizers, such as learn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stered the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analysis test laboratory skills;

Familiar with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vitro;

Familiar with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ode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hannels.

Cultiva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are rich experience in cultivation.

On bananas, watermelon, cucumber,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of rich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related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stered the basic skills test -----

Water Body: COD/BOD/TP/NH3-N/PH/DO ...;

Atmosphere: nitrogen oxides, SO2, PM10 ...;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has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Photocatalyst technology, UV technology, the 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 long loving:

Hobbies: sports (such as badminton, table tennis), playing chess, reading books;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alytical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accept new things;

Good at analysis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 strong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capacity;

Detailed personal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in peasant family, born on the nature of the working people have ----- kind, honest. Earnestly asked their parents, let me do, hard life; a good school education, let me put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skilled expertise to do a good everything; honest, down-to-earth character, let me in work with the leadership of my colleagues were living together harmoniously, very good all the tasks completed.

I look forward to: there is a suitable platform, with all my enthusiasm and wisdom to open up the full, hard work.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3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采矿工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23-0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资源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和深入,是经济学和矿业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3]。采矿工程专业开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采矿专业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在矿业中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考虑经济因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更加出色的完成使命。

1.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决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肩负着对采矿技术革新的重任,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矿业是工业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能源和冶金原材料。能源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能源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只有充分高效开采和利用本国矿产资源,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家能源的安全需要无数采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开采方式粗放,浪费巨大,严重威胁了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只掌握采矿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出色完成使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弥补了采矿专业学生学科面的不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采矿工程师对每一项技术的改革都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能够扩展采矿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面,关系到采矿专业学生能否出色完成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和经济学原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

本课程总授课48学时,由于培养计划学生课程设置中只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门经济学类课程,所以要先讲述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学时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等。教师在授课过程结合具体案例及科研课题进行深入讲解。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体现信息时代教育特点。教学手段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当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运用微信、QQ、邮箱等网络工具辅助教学,突破课堂五十分钟的限制,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渠道,促进了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实践环节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主要针对本科生教学为主,兼顾研究生科学研究需要,目前实验设备逐渐完善。开辟多个与矿业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走出课堂,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把经济学运用到所学专业领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考评制度建设

对学生的考评应具有科学性,考评体系不仅要考虑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表现成绩,还应增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参加科学研究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采取灵活、科学、实用的考评方式,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把学生从应付考试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天赋,挖掘科学研究的潜力,从封闭型教学向研究型、开放型教学转化。

3. 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培养复合型采矿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使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加出色的完成使命,并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1)认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快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普遍错误的认为经济学课程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认为只要学会核心专业知识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采矿学生不注重经济学的学习。事实上无论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现场技术人员或者是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都离不开经济学知识。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的主体,只懂得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采矿专业学生要想出色的完成使命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经济学常识、经济学素养和经济学思维。

(2)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优化课程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学生对矿业知识掌握的较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鉴于采矿专业学生的重要使命、矿大的学科特色及有限课时的限制,需要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内容设置上应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与经济学原理相互融会贯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资源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加矿产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章节的课时数,把重点内容讲解的更加深入、透彻,使学生学有所获。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选择有采矿工程专业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教师任课较为理想,然而很少有教师同时具有这两个学科的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得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矿业与经济学知识的交叉融合。此外,教师应当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上与其互动,交换对问题的看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资源與环境经济学课程应该加入与采矿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例如给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突出矿业特色,结合科研课题,给学生讲述资源需求预测,矿产资源评价,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采矿工程专业肩负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越来越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矿业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采矿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课程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不断地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与采矿生产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加强教师的再学习,与时俱进,使采矿专业学生能够出色的完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贺丹. 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现状与问题[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49):85-86.

[2] 王克强,赵凯,刘红梅.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3] 王军.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4

1 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九份关注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中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强调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以及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至关重要。

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与本科生培养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高, 2011年为26.9%, 预计2020年将达到40%。高校扩招导致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教学一方面要按照“宽口径、大视野”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强调厚基础, 结合地域特色加强自身优势学科建设, 同时还要兼顾扩招带来的实验室、师资队伍规模相对减少等问题, 这些都给本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调整压缩了传统科目的必要内容。以土壤学为例, 1979至1986年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其后没有全国范围的土壤调查, 教学中多年来对土壤剖面描述不重视。而美国每年都举办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土壤剖面野外判读比赛。土壤微型态、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分类等是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领域。本科生野外试验技能训练不够, 就不能为科研院校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012年5月, 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旨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中西部一批本科高校的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中, 有14所设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这是全面提高这一学科教学质量和系统地发展该学科的重要契机。

2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明确学生是教学和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进步上。从严格课堂纪律入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 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理解和新奇独特观点的机会,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总之, 应该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安排,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弱化以单纯的背诵记忆为主的笔试考核。

2.2 打造精品课程和加强系统的学科建设

从事科学研究、加强系统的学科建设、与提高课堂讲授效果三项内容是统一的。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由此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其内涵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需要发挥科研课题和学术研究在教学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 有些还不很完善, 一些教材内容也不能反映学科的进步。这就需要选取多本参考教材, 同时在撰写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选题时, 广泛查阅文献,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必要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章节, 如讲授土壤地理时, 可用单独一节讲授土壤微形态, 使教学内容反映土壤学发展的全貌, 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对成土过程微观机制的理解。

2.3 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沟通

近年来, 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等组织经常举办研讨会, 关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本科教学工作。应该协调共享不同地区高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如《土壤地理学》需要讲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 结合野外景观照片讲解会更生动, 可以不同省份自治区的高校协调分工, 共享教学使用的幻灯片课件, 使全国该专业的本科生受益。通过馆际互借, 共享不同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丰富完备的专业图书可以为本科生检索查阅文献、扩展学术视野提供基础。

2.4 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建第二课堂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有土壤博物馆, 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 供其他教学单位远程参观学习。需要将图书馆、博物馆、地质公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纳入到教学活动中, 不仅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参考, 以及培养学生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土壤学会相关会议增加土壤学教育的议题, 以及增加企业与本科生、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比例, 为“产学研”三结合搭建平台。

3 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了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项目编号TS12543) 。结合相关学者的思考、 (2) 地域特色和课程设置, 确定了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农业资源高效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地质学、农业与气侯、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与植物化学分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规划与信息化管理等关键专业技能;为从事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技术推广、土壤与肥料等方面的高等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部门单位培养科研管理与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 还需要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当前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或适当修改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特色专业建设, 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条件。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校园内的纪念碑、石刻等岩石标本命名, 组织编写《土壤地理学》和《地质地貌学》的野外综合实习讲义;推进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参照国家标准方法编写《土壤调查与分析规范》和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书; (3) 参考相关图书和国际国内会议进展, 补充教材中不能及时更新或不能反映新疆特殊地域的知识。开设大学生课堂论坛, 采用启发教学和加强讨论的互动式教学。 (4) 适当增加专业英语内容, 开展双语教学, 让学生多读多翻译,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收集科学纪录片和野外出差拍摄的照片, 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 注重课件的美感, 并增加自然灾害防治救灾知识。

教学改革充分尊重本科生的反馈意见。每学期发放调查问卷, 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通过作业和讲述学术论文, 使学生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口头陈述、实验操作、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受到训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 以绿洲农业和草地牧业为主, 以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为主要方式的土壤荒漠化面积较大。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系统地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必将为实现我国西部山川秀美培养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敬国, 毛达如, 张玉龙, 潘根兴, 张福锁, 李保国.中国土壤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土壤学报, 2008 (5) :865-874.

②王敬国, 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40-44.

③孙霞, 盛建东, 蒋平安, 贾宏涛, 陈波浪, 金俊香.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5) :146-147.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前景 篇5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中,58%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41%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5.9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森林生产类,其中森林生产类共3个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森林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农学大类中排名第12位。截止到12月24日,65505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中0-2年工资3331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585元,以上工资4585元,3-5年工资4801元,6-7年工资7676元,8-10年工资10251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金华。据统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北京、2、广州、3、东莞、4、成都、5、上海、6、郑州、7、武汉、8、南京、9、朝阳、10重庆,平均薪酬在4233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6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实战技能多元化的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类人才,故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理工科和文科的交叉。在扩展教学中,将文学、历史、地理、美学、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体系贯穿其中;在具体景观设计的教学部分,既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理论及方法论部分,还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技术基础、景观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独立的研究,进行某一专题性的设计。

通过专业教学内容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安排,使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教学方法多元化

(1)注重课程联系,强调系统性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了众多的专业知识,但较多的学生即将毕业对自己所学过的课程仍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更缺乏思考。同样,在景观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中也发现,尽管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学过,但同学们却未能将之很好的贯通起来应用。其一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综合联系思考;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缺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沟通与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意识,在教学目的一致的前提下制订统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增加联系性和系统性。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景观设计课题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实物、多媒体+板书、被动+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实物 把国内外相关景观设计的实例作品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分析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内涵、外在表象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其中的要点,达到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参观公园、居住区、道路、校园等城市景观,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道路的组织安排、景观小品的设置、植物的种类与配置有一个实质性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一些景观要素的组织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一些景观的案例和图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加上适当的文字描述,教学效果明显;但对景观表达中的一些技巧性手法和一些规范性条款,多媒体教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这时,通过板书的简单几笔手绘就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特别是对一些规范的理解就更为简单直观,避免了死记硬背但又与设计相脱节的现象。

被动+主动 被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接受的过程,该过程学生所需掌握的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动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主动上台讲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一些设计案例的专业解读以及对自己设计方案的详细介绍,形成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的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全过程的实践训练,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目的。打破已往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实训部分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训中主要采取模型制作和案例设计两种形式,实现手脑的双重提高。

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安排由简入深的模型制作和设计的内容。如在景观要素学习中,让学生对水体形式、地面铺装图案、植物栽植方式以及各景观要素的组合进行简单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成果进行模型的制作。

在教学进入各专题景观设计后,学生的综合实训也就展开。根据不同的专题,给定学生特定的地块,让学生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操作。首先带领学生到实际地块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地块的基地性质和周边的环境氛围,为设计理念的形成树立基础;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专题性的景观设计,形成景观设计的草图,通过对草图一步步地分析和完善,形成设计成果图件和文字说明;之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师生讨论,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评议,发现设计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从整体到细部整个设计流程的细化成果;最后通过手工或电脑模型制作,将设计方案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至少安排三种类型的专题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并基本能够胜任景观设计的全过程工作。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结合教学任务采取理论考试、模型制作考核和设计考核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理论部分的考核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一致,通过试卷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模型制作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掌握学生对景观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景观艺术化的处理能力;设计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考查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结 语

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适合本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期望建立一种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综合、多元化推进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又切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通过景观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收获,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切实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完成专业性的景观设计,为社会培养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景观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并推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菁.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87-88.

[2]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建筑学报,1998,(2):58-62.

[3]王蓓,李新海,刘娜.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21-122.

[4]黄静.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多维性的思考[J].新西部,2009,(24):256-257.

[5]刘新燕,衣学慧,方大凤等.“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5,(6):64-66.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7

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倡导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组成, 还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整治与效益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培养, 学生可获得基本的数理化理论知识, 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再生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等。当今新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背景下,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特点, 培养跨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 应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问题, 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介绍评价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在掌握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 了解环境评价的性质、目的和方法, 初步掌握和开展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因此, 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二、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培养内容单一化。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 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 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 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 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 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 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 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 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 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 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 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 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 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 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 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实践动手能力弱。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 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 而不知道该“怎么做”, 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 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核心课程的开设, 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 而选修课的开设, 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 学生没有选择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 所开设的课程有限, 学生必须全部选修, 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 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

另外, 高考录取学生, 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 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 愿意服务社会, 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 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 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 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 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 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改革, 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 开发和引导学生, 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完善自己, 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 (部分) 、农业环境保护 (部分)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部分) 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403) , 隶属于环境生态类[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 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2]。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2]。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 作为农林类高校, 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 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 该课程教学改革,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强调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 及环境背景调查,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63份, 有效问卷60份) , 表1显示, 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 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 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 其不满意率仅为1.7%, 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 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 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引导教学。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提高认识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 满堂灌输知识, 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 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 43.3%的学生感到满意, 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 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 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 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 基本能理解的43.3%, 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提高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

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 应该学什么, 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 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 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 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 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 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 思考问题, 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 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 如图1所示, 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 (25.0%) 、案例分析 (33.3%) 以及调研 (24.2%) 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 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 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

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3]。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 以学生为基本点, 以自我需求为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 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 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 (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 持肯定态度, 其中, 10%的同学非常满意, 58.3%的同学满意, 26.7%同学感觉还可以, 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 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 有52.0%的学生认为, 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 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 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 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

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为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 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 从易到难, 渐进地教学, 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 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图3示) , 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 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 (22.0%) 、网络教学 (15.0%) 、学生专题报告 (16.0%) 、案例教学 (25.0%) 、其他的方式 (2.0%) 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 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 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 考核机制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 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 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 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 突击复习, 死记硬背, 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 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 (14.3%) , 开卷考试 (23.3%) , 提交论文 (10.0%) , 案例分析 (11.0%) , 平时成绩结合考勤 (17.0%) , 综合考核 (21.4%) 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 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 在课程结束后, 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总结所学知识, 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四、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 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 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 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 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 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 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作为指导者, 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 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 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 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 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 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 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 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其知识, 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 因人施教, 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5]。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 师资的支持, 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 自我探索, 自我认识, 自我提高。

附件1:

《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评价》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提高同学们实际学习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术氛围,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增强就业竞争力。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 希望您认真填写, 忠心感谢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

您的性别:

□男%□女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A重要%%B比较重要C一般D不太重要E没有用处

2. 您对《环境评价》教学的质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3. 您对《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4. 您是否能够理解《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

A完全理解B大部分理解%%C基本理解D少部分理解E都不理解

5. 您在《环境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到启发:

A经常B有时C偶尔D很少E没有

6.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7. 您喜欢的《环境评价》课的作业类型应当是: (多选)

A实务模拟B案例分析C做习题D写论文E调研F其他

8. 您对《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9.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应该是: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提交论文D案例分析E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F综合考核G其他

1 0.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实习的效果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很差

1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方式包括: (多选)

A教师讲授B学生讨论C网络教学D学生专题报告E案例教学F其他

1 2. 您觉得本课程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改进

A教师水平B教学态度C教学方法D实习条件

1 3. 您对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哪些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90-191.

[2]李旭霖, 崔德杰, 史衍玺,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卷 (10) :56-58.

[3]伍钧, 吴晓斌, 邓仕槐,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增刊) :35-38.

[4]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 (1) :6-7.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8

一、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土壤学、气象学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一学期, 植物营养学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安徽农业大学为一本招生高校, 生源质量较高, 农学类各专业的生源为理科考生, 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对认知性内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土壤学与气象学的基础内容在高中地理中已经有所体现, 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化学知识基本满足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化学知识需要,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则完成了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基于这一知识背景, 根据学时安排和农学专业对三门专业知识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包括三方面:

1. 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 提高教材的指导性作用。

此前使用的实验与实习教材内容简洁, 对于实验与实习所用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过程的介绍属提纲式一笔带过, 对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也非常简单, 单纯依靠教材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实验与实习的细节内容必须由任课教师课堂详细讲授, 耗用时间一般占总时间的一半左右。形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因为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前, 专业少、招生人数更少。高校在扩招前,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共计6个, 每年招生约330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 每一位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学期基本只带一个班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近乎为手把手的教授, 学生的操作细节教师掌控充分, 实践课程对教材的依赖较小, 形成重实践轻教材建设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能适应高校扩招要求。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细化、完整。其做法就是结合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与全国农林院校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设置, 在分析我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 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程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编制较为详细的实验指导书,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具体内容编排上, 就是将经典实验案例模式化, 以该模式化案例为核心, 将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分析处理技巧等补充进教材, 并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详细细化, 使教材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书, 使实验与实习的大部分内容与过程等均可通过教材方便查找。教材的充实和细化也促进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固化。在老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认知和解决容易出错的地方, 即可较为完整地掌握。

2. 实验与实习教学的精简。

传统的实验教学, 仪器与过程的培训、特点与特征的分析等讲授内容往往占一半左右的时间, 通过补充和细化教材, 学生依靠教材规定的步骤即可自行完成实验与实习, 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指导和引导学生, 精简和合并同类教学内容也就成为可能。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实验经过精简合并, 均由5~6个实验减少为3个, 但由于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交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掌握, 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直接应用, 因此实践内容并没有减少,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没有被削弱。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及其困难。

传统的实验教学仍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听后操作。往往教师已经精疲力尽, 但学生仍然全然不明白, 在操作中常见错误仍然屡见不鲜, 在扩招之初仪器设备损坏率直线上升且居高不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高考制度下, 一方面一张试卷定终身导致学生普遍重考试、轻实践, 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多年考试的重压已经普遍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 其表现就是更乐于机械地接受而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这也是中国学生整体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未解决被动学习的惰性问题,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精读实验指导书, 撰写并提交实验预习报告, 详细地说明实验的设计、流程、预期结果、分析处理方法等, 由于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才可进行实践操作。随机抽取一个班级采用这一实验教学方法, 与平行班级相比, 其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预习报告本身看, 内容趋同性强, 显示抄袭现象较为严重;从实践结果看, 除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外, 大部分仍然难以摆脱惰性。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专业基础课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农学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的了解和认知为目的, 因此专业基础课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 客观地评价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采取以下实验评价过程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预习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前, 安排学生对下一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 并撰写预习报告, 就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使用仪器及结果分析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其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预习报告的认真性等判断预习效果。原始数据核查确认。由研究生助教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在确认数据合理的情况下由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其合理性。在此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 又能够及时使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解决, 使学生的每一次实验都成为规范操作、培养能力的实验。实验报告评判。结合预习报告、实验数据, 全面审查实验报告的合理性, 根据其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的合理性, 给以综合评判。

三、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发的深层次问题

1. 信息教学设备需求增加。

压缩讲授时间、增加操作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改革措施, 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趋势, 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但无论如何压缩讲授时间, 实验原理与方法、仪器特性与操作等都不可取消, 信息教学设备因可视性、反复性强, 在基础知识、仪器细节等方面的教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以实现在不压缩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压缩讲授时间。

2. 实验前提交预习报告、试验后综合交流分析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但增加了教学资源的需求, 这不仅包括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的需求也呈增加的趋势。

3. 研究生助教体系的建立有待于摸索。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9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对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具备测量、制图、“3S”运用等基本技能。当前“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的提出与推进,需要大量测量、制图、信息技术尤其是GIS手段的支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面临更深、更广的空间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当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要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安排较少,或从属于某门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实践成绩大多是包含在理论课的成绩里,而且比例都不高,这就很难使学生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内容总是按照固定的大纲一成不变地进行一些知识和现象的验证等,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参照教师的示范,按照规定的步骤“照方抓药”,没有自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的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室内实验部分和室外考察部分。

1. 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学时要按内容分段、分级设置,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室内实验要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对不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做到少而精,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CAD软件、Photoshop软件、GIS软件等内容设置实验项目,由操作训练性、理论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探索性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渐进式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该实验课程训练,初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CAD、Photoshop、GIS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实验,学生综合应用CAD、Photoshop和GIS软件设计开发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典型地理事件各主要环节的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化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学生完成多样化创新设计,进一步调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室外考察

室外考察部分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践。课程见习应随课程知识讲授的要求进行设置,其目的在于落实所学理论知识及应用。综合实习是理论知识全面学习之后进行的全方位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高等院校设立的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积极参与教师领衔的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室外考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1.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设计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 突出实践设计创新

实验设计不仅要扫描各种图件、数字化图件、构建GIS空间数据库、分析处理数据、设计GIS模型,而且要提交综合分析的数据、图件,并进行校验。学生边设计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设计,直至输出精确的数据和精美的图件。其中,实验室提供电脑、输入、输出设备、数据等软硬件,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的时间是开放式的,学生选题与成果形式也是开放式的,管理由导师具体负责,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教学环节,贵在参与,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发现的相互交融。

3. 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包括常规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考核比例分别为:10%、20%与20%。主要检查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掌握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准备情况,观察学生操作行为是否规范、态度是否科学严谨,以及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步骤、技术流程、实验结果及分析的掌握情况。后者主要考核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比例分别为:25%、10%与15%。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学知识进行专题实验方案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和查阅资料、数据收集、工具书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推进学校师生互动

学生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要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与教师绩效、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的主动权主要把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意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大局,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只有实践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学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接触,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教师、学生必须有机互动,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党丽娜, 贺立源, 宗虹.依托开放性GIS-Lab的创新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101-104.

[2]郭亚东, 段建南, 黄文华.科研促进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 2009, (8) :84-87.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10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地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规划课程较多, 注重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在规划技术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地理信息分析、测量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实际的规划设计能力, 具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点, 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宏观决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培养目标, 制定“平台加模块”式的教学计划

通过社会调查, 我们发现对城市规划人才需求最迫切的是广大中小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 占全国城镇总数80%左右的中小城市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及办学层次的特点, 我们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采取“平台加模块”的形式,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以城市规划原理及基本理论的掌握为主线, 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城市规划、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两个模块。前者根据社会急需的中小城市规划人才的特点, 加重了小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以及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根据城市建设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 开设了房地产测量、评估、预测等的主干课程。整个教学计划强调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与综合专业能力。

三、突出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实践特点

针对规划理论涉及面广的特点, 为弥补理论课时有限, 单纯理论讲课容易枯燥乏味的不足, 在设计课教学中结合工程设计进度, 由指导教师分阶段补充讲授与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学生将其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去, 这样容易理解理论, 掌握技法, 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

城市规划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的变革推动城市规划内容的变革, 国内外城市规划从早期的物质环境规划, 到上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90年代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规划都说明了这一点,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组织专业教学, 让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最新的热点、难关, 不仅使学生能学习及运用专业工程技术知识, 也能掌握必要的社会工程知识, 在社会大课堂里, 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 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教育, 使学生受到一种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特殊教育, 拓展知识面, 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验室开放、生产实习及毕业 (设计) 论文, 学生要独立或合作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完成专题调查报告, 独立地进行规划方案设计, 编制规划说明书。在这个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多轮方案汇报及讨论, 以及规划说明书内容的交流, 学生还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 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的调查与分析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规划编制与设计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大多实现了微机管理, 要求设计图纸及其成果电脑化, 通过工程设计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 这些均促使学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 进行发散性思维,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结合工程实践组织专业教学

城市规划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以平台加模块的城市综合规划, 其专业教学应以基础课教育为基础, 以扎实的城市规划设计基本技能培养为主线, 以社会工程实践为主体进行。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生产 (设计) 实习、毕业 (设计) 论文等主要专业教学环节, 结合工程实践组织教学。本专业已与依安县规划局、拜泉县规划局等7个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另外还有一个配套完善的城乡规划与测绘实验中心, 这些都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有利于创建专业特色。

(四)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 促使教师学习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 掌握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城市规划最新的内容及科技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 再把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 有利于教师提出并研究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的科研课题, 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由于其学科覆盖面广, 内容更新快, 不可能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造就一个能完全胜任各类型、各工种规划的通才, 只有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各学校的自身特点, 科学地安排好基础、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结构, 不断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在新形势下,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育特点, 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突出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实践特点, 培养适应城市大规模建设阶段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环境,管理,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方案研究:挑战与突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分析 篇11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资源浪费;再生资源

人类是要依附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生存的,因此人类在生活中的每一举动都会直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產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四)加大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并不高,由于近几年的过度开发,一部分资源已经几乎枯竭,开发再生资源已经成为趋势。风能和太阳能以及沼气等再生资源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利用再生资源不仅充分节约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能同样提高农业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五)对环境实施监控。农业资源一旦受到破坏或者污染就很难治理及恢复,有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要对环境进行监控,要实时控制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农业资源造成损害。结束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环境保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农业资源使用能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推广绿色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使用有机肥等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通过本文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农业中只要找对了方法,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保护其实并不冲突,而且相互结合还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环境问题严峻,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确保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12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 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 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 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 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针对性要强, 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 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 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 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 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 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 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 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 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 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 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 学术性较强, 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 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 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招生数为325万人, 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 专业对口率为59%, 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 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 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 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 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 见表1。

(二) 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 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 (见表2) 。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 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 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 扩大学生就业面, 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 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 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 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 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 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 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 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 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 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 (占50%) 和实践 (占50%) 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 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 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 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 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 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 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 (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 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 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 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 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 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 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 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 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 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 并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 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凤霞, 张朝阳,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20) :14-16.

[2]王如渊, 翟有龙, 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8 (1) :78-82.

[3]周凤霞, 张朝阳, 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8 (14) :32-34.

上一篇:海洋混凝土下一篇:移动代理系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