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精选8篇)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篇1
中国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实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现代大农业, 从国际流通发展趋势看, 超市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超市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是农产品在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适应国际农产品销售体系的重要标志, 发展超市农业是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零售终端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 是引领中国现代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和纽带。
一、中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要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要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中国的农业食品加工和流通业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阶段, 农产品进入城市怎么销售?现在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和新型的商业发展迅猛, 而提供原料的农户却还是一家一户, 很不对称。批量化、标准化和安全的商品, 一家一户怎么拿得出来, 产销两个环节中销的环节, 明显是薄弱和滞后的。实际上从原料→科研→加工→销售→消费者, 怎样增强农产品的供应链, 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 就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零售环节应当是整个产业链当中最重要的环节。超市农业, 实际上就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 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 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 组织生产, 根据超市的经营需要来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 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物流体系。
二、中国超市农业的发展与特征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开始引入连锁超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展迅速, 2004年, 中国城市居民超市食品零售占食品消费总额近3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食品、蔬菜、水果等超市消费已接近35%。超市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主流。其特征:
一是从超市农业在经营体制上看, 从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是个一体化的经营系统, 是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垂直统合产销经营体系”, 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食品系统。
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看, 超市农业是一个依托标准化支撑的生产经营系统, 相当数量产品从初级产品到供应链是个冷链系统, 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一个可追溯系统。
三是从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层面上看, 由于产品下游与超市连锁为主的现代商业相连接, 生产初级产品的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就很不适应, 需要尽快提高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特殊性质的组织形式, 可以使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实现企业化经营, 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载体。
三、实施超市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食品安全问题, 保证食品安全离不开专业化、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流通体系。超市是流通环节里一个重要的载体, 它是一种标准化农业, 体现的是“安全、增效”。食品安全的品质保障离不开超市农业, 创建新型农业产销经营体系, 为农民增收致富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 超市农业有很多的优越性, 它是实现农产品直销的唯一, 由农民合作社来运作, 可以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 使生产者、消费者都得到实惠。各地从各种批发市场到零售商, 再进入小菜场, 中间要拿走零售价40%~50%。农民合作社的好处是跳过中间环节, 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和工厂或超市, 直接到消费者, 这样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准,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整合生产要素, 获得规模效益。四是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 得到真正的实惠。超市销售的新鲜蔬菜和果品, 质量很好, 有些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低, 很受消费者欢迎, 原因就是实施了超市和农产品基地“产销直接”, 而中间的载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中国发展超市农业的对策
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目前中国大部 (下转81页) (上接49页) 分农产品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阶段, 真正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目前我们的农产品生产链条长, 生产环境开放, 不可控因素多, 存在着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 无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和实施措施, 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各个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道环节中, 只要有一道环节不按标准操作, 就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超市农业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 更重视农产品的品质, 由于质量无相关认证或是标准达不到要求, 使得许多农产品难以进入超市销售, 制约了超市农业的发展。
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牌的意识。由于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 不具备创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 在品牌的推广和新品开发上也比较弱。农产品进超市销售, 具有品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 品牌已成为优质农产品质量和特色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识别和购买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依据, 便于消费者形成品牌诚信, 进行重复购买。另一方面, 品牌有利于超市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或重复订货。
三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说来, 物流环节越多, 中转次数越多, 损耗越高, 浪费越大, 物流成本也越高, 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 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从农民的田间到城市的消费者这个物流过程损耗率相当高, 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的数字为30%, 而同比国外先进国家的损耗则只有5%~7%左右。生鲜农产品须保鲜供应, 物流配送、信息技术和冷链设备成为超市生鲜经营的基础设施。这些特点导致超市生鲜农产品比一般食品经营风险大、成本高, 这也成为当前制约超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对发展中国超市农业的展望
农产品流通不同于其他商品流通, 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和季节性等特点。而目前农村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经营, 各地农产品企业虽多, 但规模小、较分散, 很难组织大批量、有规模地进入市场, 难以满足超市对农产品在品种、数量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的要求, 而超市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品的销售具有品种较多、大量采购、均衡供应、常年销售等显著特点, 解决农超对接的矛盾是需要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而这个平台就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 职责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专业的农户联合起来, 组成专业合作社, 成为广大农民和市场之间重要的载体。它起到的是桥梁纽带作用, 实际上就是一个“敲门砖”, 帮助农民敲开了财富的大门。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 培养新农民也应该在合作社的载体中培养。
从各地实际情况看, 中国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起步阶段;第二是规范化发展阶段;第三是壮大经济实力, 做强做大阶段。目前大多处于起步阶段, 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任务还很艰巨, 需要认真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这个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目标。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篇2
摘要:本文针对之前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和国内理论、动因、组织、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最后作出简要评述。我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较多反应政策、性质、地位与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应注重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安排、经济效益、国外形式与国内实践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理论
影响因素
简要评述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世纪早期在美国出现后,国内外针对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美国商业组织的基本法律形式的表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者合作社”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营销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供应合作社。我国20世纪末期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逐渐大规模增加,也形成一些理论和成就。针对其定义我国最普遍公认的是2006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解释,即:“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资源结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分类总结和评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视角
1.1 西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
20世纪早期学术界影响力最高的农业合作社理论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学派和市场竞争标尺学派。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皮诺(Aaron Sapiro)主张按照产品类别来组建专业合作社,并使其成为合法的单一产品垄断组织,这样便会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纠正不公平贸易条件;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艾德温·G·诺斯(Edwin G·Nourse)认为合作社具有充当“市场竞争标尺”的功能,生产者可以依据这一功能来衡量其它从事销售行业企业的竞争程度如何。西方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研究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但对于农业合作社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对“农场的延伸”(即纵向一体化模式);二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投资所有者企业变体(即(Investor一owed Firms,简写为IOFs);三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由生产者的联合行动而存在的一种联盟形式(即横向联合模式)。针对三种具体模式研究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40-80年代末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1)。
表1
20世纪40-80年代农民合作社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作者 Robotka(1957)、Phillips(1953)Enke(1945)、Helmberger & Hoos(1962)
视角 伸(纵向协调)独立的企业(IOFs的变体)
理论方法 合作社理论框架、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新古典理论、合作社模型构建
新古典理论、主要观点 成员企业为从纵向协调中获益的一种联合 追求成员利益
优/缺点 缺点:个别模型缺陷 缺点:缺少稳Emelianoff(1942)、农场的延
最大化的企业 态均衡 存在成员间利
优点:假设更Kaarlehto(1955)、农场主的Ohm(1956)、Trifon(1961)
联盟(横向联合)
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益冲突的一种横向联合
加贴近实际
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的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化、多元化,形成了把合作社视为“企业观点”的延伸,“联盟观点”的延伸,以及“契约集观点”的延伸,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2)。
表2
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拓展
主要作者
视角
理论方法 产业组织理论 博弈理论
主要观点 会福利最大化;能够促进市场竞争 质性,其行为是不同参与者讨价还价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目标最优化过程
Eilers & Hanf(l999)、Hendrikse & VeermanBijman(2002)中的文献整理所得。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
民国时期,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民生主义之实现则是依靠建立合作社,当时的合作社是三民主义之“民生”主张需要,是基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基础。陈岩松(1953)先生对民国合作研究所得,基于工资制度的弊端,需发扬工农民主制,促使劳资合作,惟有合作社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合作社分为两类:区域性及专业性,区域性应与行政组织合一,专业性合作社对于城市专一经营一种业务,对于农村则是多种经营。陈果夫(1952)对三民主义与合作社关系的论述,“民生主义的内涵,为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欲求达到这两项目的阶梯,胥惟合作是赖。故合作运动,亦可以说是革命运动。”建国后到1955年,我国合作社发展相对稳定,之后开始进入大跃进,形成农村供销合作社、城市消费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渔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针对农业合作社来看,其演进过程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见表3)。表3
我国人民公社的演进 名称 互助组 时间 1952年
成因 个体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
特点
四个或五个农户组成,以自愿互利原则结成劳动、农具
优/缺点 缺点:模型假设条件的限制 缺点:忽略了组织内部结构和决策特征 优点:治理结构的研究—打开“黑箱”之谜 Sexton(1990)、“企业观Feinerman etc.(l991)、点”的延Tennbakk(l995)
伸
Zusman(1992)、Fulton “联盟观& Vercammen(l995)、点”的延Alback & Schultz(1998)、伸 Hendrikse(1998)
“契约集观点”的新古典理论、合作社的目标是社
新古典理论、合作社是成员非同
代理理论、交不完全契约理论
合作社是一组契约结构和投资决策方面有其独特性
易成本理论、关系的集合,治理(2001)、Hendrikse & 延伸
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创新
出现新的形式:季节性和常年性互助形式 能接轨,出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同时闲置劳烦情况 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 1953年末 日益变成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 初级社和互助组高级社 1956年初
政府组建人民公人民公社 1958年 社体制,为推进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基础上形成
和耕畜等生产资料要素互助关系,生产决策由农户独立做出
建立在私有基础上,土地归成员所有,只作价入股,统一经营,归私有的耕畜和大中农具归合作社有偿使用 以公有、集中经营为特征,除自留地其他土地归集体无偿使用,农民靠统一身份的劳动取得收入
是政权的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公社为农村全部财产的主人,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与统购、统销
由于按照出勤次数以公农业增长缓慢,存在较大波动
层单位,实现“政社合一”,分制分配,但效率低下,初级社将总收入扣除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剩余以劳动报酬和土地等生产资料报酬的形式分给成员 虽然扩大和深化了合作社规模,但是失去了自愿原则和退社自由
资料来源:仵希亮(2010),《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历史变迁、利益分析与空间扩展》中文献整理所得。
20世纪80年代小岗村“大包干”之后,我国掀起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热潮。林毅夫(1988,1990)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变革,并进行了经验研究。邓小平(1993)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至于第二次飞跃,从长期来看,他认为仍然是集体化、集约化。接着形成了股份合作制,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内涵和拓宽了外延。康德琯和卢晓媚(1994)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产物,呈现一种混合经济形态,兼具有集体所有制、股份制和合作制三重属性。2006年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形成了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多个法律法规文件,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理论。
从国内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发展研究发现,国外研究比较早期和完善,主要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更多偏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研究其经济效果,比较具有说服性和推广型。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还主要是从政策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研究过程,且起步较晚,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2.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动因
在国外研究方面,形成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家是从如何应对市场失灵的层面来解释合作社的产生。其中Veerman(2001)认为由于农产品投资的专用性一般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等条件比较依赖,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或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相对力量不均,交易对方会利用这些专用性资产来谋利,此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会容易出现形成。新制度经济学家则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合作社产生动因。Ollila和Nilsson(1997)指出相对于独立的农户来说,合作社不仅有较强的规 模经济和竞争力,同时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风险,克服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频率,从而获得更大、更稳定的收益,这样形成利益诱导模式的农民合作社。
在国内方面,大多研究都是从合作社主体农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动因。学者黄祖辉(2000)从理论上说明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分散经营的家庭特征,在农村家庭联产经营承包基础上,政府和市场引导和推动农民的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制度和组织体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马彦丽(2007)考虑农户生产规模小、存在普遍兼业现象,以及农户间的异质性强等特征,她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应若平(2006)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制、利益集团机制,描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从而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学者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路径进行探析,其中刘婷(2011)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分析内生和外生力量如何联结起来共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指出不同区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行动者,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不同的形成路径。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成因的研究,国外两个学派分别从市场失灵和交易成本来研究,是从本质成因来解释其原因的。国内则是主要从农业制度和政策的变迁,以及主体农户追求利益和降低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多是从实践中总结原因的逆推方法来研究成因。
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研究较多,大多从形成模式、组织程度、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模式的研究。李瑛(2011)按不同标准对农业合作模式进行分类,按合作主体分类,分城市产业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农民互助合作社、城市消费资金与土地的联合;按组织形式分类,分契约式合作、会员型合作、入股型合作;按发起主体分类,分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精英带动型、专家学者带动型、政府带动型。生秀东(2007)运用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概念,通过交易费用的仔细划分,重新解释了“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不断演进的现象。二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研究。张晓山(2006)分析中指出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国现代农业需要创新基本经营制度,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特色农产品流通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研究,胡云涛(2009)指出外部企业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是对等关系,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在特色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实施农产品可追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三是针对农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规模的研究。刘婧(2012)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研究,指出合作社资产规模大于200万元的样本存在显著规模经济,最佳社员规模为150~176人;小于200万元的样本不存在规模经济,最佳社员规模为68~100人;样本合作社均具有总体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品范围经济,特定产品规模经济和产品互补性各不相同。伊藤顺一等(2011)对合作社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用日均劳动收入测算,得出合作社对小规模农户效果明显,对大规模农户效果不显著。四是关于农民合作社组织范围的研究。应瑞瑶(2004)认为合作社变革有其内部问题,也有其外部因素,合作社外延在扩大而内涵在减少。
我国针对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合作社研究近些年较多,也不断形成一些理论和经验,一些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进形成了实证性分析。
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种是定性理论分析。夏英(1999)把影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制度因素、利益因素、权利因素、业缘因素(即产业和技术因素)以及地缘和情缘因素五个方面。张晓山等(2001)认为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低下的原因是部门垄断、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体制创新等。黄祖辉等(2002)指出影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分为产品特性因素、生产集群因素、合作成员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尤其是制度环境因素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寇平君等(2004)认为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八个原因: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的制约、农业的弱质性、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管理行为失当、乡镇企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土地制度、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及政策制度管理的约束。另一种是定量模型分析。石敏俊等(2004)、郭红东等(2004)张广胜等(2007)都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他们认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受到户主的文化水平、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张广胜指出农户文化程度和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而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以及现有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的需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有些学者从合作社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朱红根等(2008)基于对江西省385户稻作经营大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认为户主文化程度、经营规模、农产品价格感知情况、稻作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程度、农田低于自然风险能力等对农户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显著;户主年龄、家庭人口数、种植历史、有无借贷、地理位置、当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发育程度对农户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不显著。郭红东(2009)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浙江省农民专业社的调查数据,他们认为物质资本资源对合作社成长的影响最大,组织资本资源也有较大影响,而人力资本资源对当前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并不明显。
归纳起来,朱艳(2009)认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产业因素、社员因素、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合作社的制度环境因素、政府因素和宏观经济体制因素。
5.简要评述
从规模和质量上看,我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研究是基于成熟经济学基础很早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理论,现在这些理论成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国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比较完善,针对合作社的经济效果实证研究较多,对于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合作社的性质、发展历程、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因此,国内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制度安排等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二是对具体合作社的经济性效益研究较少,这样就不能更直观反映合作社的经济作用;三是目前较多地介绍国外农民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但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方面尚显不足;四是大多集中于政策和法规制度上讨论,缺乏理论深层次分析和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措施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措施
一、前言
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受到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专业合作社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立及运营中风险的防范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我国针对合作社风险管理内容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对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二、现阶段,农业合作社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政府过度插手。受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观念的影响,建立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但是,在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农民自行组织的合作社。由于政府过度干涉,利用政府权力假公济私,对合作社有序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受到合作社产权、财务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的影响,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内部存在很多矛盾,如缺少专门性财务制度,加之财务人员缺乏系统财务知识,极易产生财务风险,不利于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另外,针对内部控制方面,虽然很多合作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但是,社员缺乏积极性和热情,缺乏执行力,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风险。
第三,缺乏民主性。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合作社设立的规定导致其缺乏民主性。很多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对合作社展开单边控制,很多社员无法行使表决权。合作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势必会削弱社员合作与决策意识,使得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之间无法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利于合作社稳定性。
第四,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合作社设立主要资金来源于社员股金和政府经费两方面,而利益分配主要按照交易额分配为主,按照股份分配为辅。这种分配方式造成社员将目光集中到收益分配方面,忽视了风险资金的留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社抵御风险能力。另外,一些合作社起步较晚,各方面积累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且相关扶持资金等落实不到位,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合作社发展停滞不前。
三、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业务理论指导,适当减少政府干涉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过度干涉,势必会阻碍合作社健康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业务理论指导,适当减少自身干涉。首先,大力宣传合作社优势。受到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的影响,人们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对参与合作社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应加大对合作社办社宗旨、制度等内容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到合作社的优势。
其次,定期组织培训。为了推动农民自行组织合作社长远发展,应定期组织农民培训,加强理论引导,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使之自主发展,减少政府干涉。
最后,发挥示范作用。在加强现有合作社指导和管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培养示范合作社。同时,基层政府可以与本地农业学校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相关部门专门研究合作社风险管理问题,以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现阶段,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迫在眉睫,这也是推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水平;二是加强风险识别及应对知识培训,强化农民风险意识,并能够预测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应急措施;三是加强诚信与法制教育,规范合作社和农民行为。通过有效培训,不仅能够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主体,应坚持支持农业、扶持农民理念,适当增加对合作社资金支持,帮助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合作社开发新型融资渠道,如与农村信用社、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开通绿色通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等。政府还应细化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制定针对性减税、免税方案,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3.引进计算机技术,优化资金结构
信息时代下,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够提高决策科学性、合理性。因此,积极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综合性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经营模式的概念和调整,构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和交流,并为农民提供相关信息支持成为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传统资金分配模式过于落后,存在很多弊端,而股份合作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以引入到合作社中,通过向会员和社会筹集发展需要的资金,并在合作社内部实行按资分配与交易分配相结合方式,提升合作市场竞争力。
4.构建内部管控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使其掌握合作社运作管理、经营管理法则等事项,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其次,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实行将社务及财务公开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得到社员的监督和支持,真正落实民主监督目标;最后,实行处罚制度,加大对舞弊者惩罚力度,控制舞弊风险。
四、结论
合作社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在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理论指导,调整资金结构,并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合作社风险抵抗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俊英. 基于订单农业风险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08):173-178.
[2]李彬. 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订单农业契约风险管理[J]. 湖北社会科学,2011(09):93-96.
作者简介:
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 篇4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随着不同规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 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有偿耕种, 为农民提供某些生产环节或部分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 土地仍是由农户自行种植、管理, 属分散性质。
(二) 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 农民带土地入股农机合作社, 构成股东之一, 参与合作社运营, 风险共担, 年底按土地收益分红。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但过多的股东, 势必形成重大决策的时候思想难以统一, 或会影响生产及合作社的发展。
(三) 合作社租赁农户的土地, 风险由合作社承担, 土地所有者按期收取租金。这种耕种模式, 一般租赁期限是5~10年, 甚至更长时间, 其优点是解放了劳动力, 农民可以外出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 同时, 便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长期规划发展;缺点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风险过大,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 更需要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才能装备需要的各类机械。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效益分析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农机装备更加先进, 同时便于统筹安排各项机械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 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第三产业发展。大片的土地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 发挥了整体优势, 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 同时, 人、地、机三者融合一体, 资源得以优化;专业农机具的使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 易于形成种植、管理、收获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可以把粮食的深加工等环节纳入到一体管理或是定单式生产模式, 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其二, 农机专业合作社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巨大, 易于先进高科技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以前单一的个体农机户或农户个体种植者财力有限, 难以购置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机具, 诸如大型联合作业机械、大马力四轮驱动拖拉机、大型高地隙农药喷洒机及农用飞行器等, 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机具利用率, 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
其三, 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新技术普及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易于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形成, 尤其是“租赁农户土地”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规模相对较大, 少则几百亩, 多则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使“规模种植”如虎添翼, 大型免耕播种机械、大型深松整地机械等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 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下, 打破了犁底层、活化了耕层, 提升了土壤的透气性、改善了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和病虫害的发生, 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同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降低了农药使用率, 保护了生态环境, 为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其四, 粮食增产, 生产成本大幅度减低。规模种植和管理, 便于大型机械作业, 加之新技术新机械的介入, 不仅使生产成本得以下降, 同时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以胶东地区小麦种植为例, 传统的耕种方式是, 在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 需要经过地表撒肥、深耕翻土、耙耢整平、筑埂打畦、机械播种等环节, 整个作业流程费用在120元/亩以上;而采用免耕播种技术, 一次性完成施肥、耕种等, 仅需费用60元/亩左右, 同时, 减少了机械进地碾压土壤次数, 可保持播种层适度疏松, 利于作物生长。从2010—2013年连续4年的对比来看, 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的小麦较传统播种小麦每亩平均增产5%~12%。
三、因地制宜, 建立适应当地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总结 篇5
一、制定发展规划,搞好调查摸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并下发了工作实施方案,转发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知》,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工作措施。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与经济能人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把重点放在那些具备成立条件、并有意向成立合作组织的人员和组织上。
二、积极培树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和培育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有规模和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实地进行观摩、开展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和了解成立或加入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益处,使合作组织的建设变推动为主动。到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共计160家,圆满完成年初市农牧局给我县下达的工作目标,其中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有3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三、鼓励引导创办,搞好规范指导。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合作、销售合作、科技服务合作社;发展产供销一体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合作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依托企业、乡镇农技推广站、供销社等团体,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兴办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合作、销售合作、科技服务合作社;发展产供销一体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合作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依托企业、乡镇农技推广站、供销社等团体,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兴办合作经济组织。
四、抓服务办实事,提高建社效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我们首先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前来咨询农户、组织,热情接待,热心服务。全年共接待电话咨询100余次,到实地指导服务20余次。
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11年我县共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共计万元,为家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六、明年工作计划
(一)抓培训,加强教育,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和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抓典型,重点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
(三)抓规范,加强指导,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
力。
(四)抓监督,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作用。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4-1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够健全,内部建设亟待完善
一是少数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成员数较少的合作社,只设理事长,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一些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流于形式;三是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合作社没有专门合作社专职财务人员甚至未设账务,更有甚者还存在“一人一社”的不正常现象。
1.2 经营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一是占具资源比例不高、注册资金较少。难以参与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也相应增加了组织、人力成本;二是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中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1.3 经营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往往兼任经理,而这些人又分为两类:一是本人是某农业企业的法人代表,在其参与市场活动行为中难以进行身份区分,造成企业与合作社业务不分,其更偏重于为企业谋取利益;二是由专业大户或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其法定代表人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欠缺。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合作社难以聘请到一些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因此具有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服务功能发挥不够。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进行了注册登记,没有为入社成员提供服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内部资金缺乏,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加之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社服务范围有限;三是经济实体型专业合作社缺乏。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合作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经济实体,没有真正的生产经营机构,不能为入社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
1.5 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工作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组建、轻规范、重发展、轻培育,引导不力,支持不够。
2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1 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进行宣传
要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层层召开会议,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努力使法律精神家喻户晓,切实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2.2 因地制宜,典型带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对农户吸引力强,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吸收一批农户入社,不断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2.3 抓创建
强化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示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民主、服务功能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利益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2.4 积极对合作社负责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办社能力
认真组织,分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各镇财政农经所辅员和合作社财务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会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较强的辅导队伍。组织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提高办社能力。
2.5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着力落实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落实好税务登记,农超对接,贷款抵押,金融机构授信,涉农项目落户等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政策。认真开展农口各局与合作社结对帮扶活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省、市资金的支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篇7
一、当地基本情况
四川省彭州市磁峰皇城村地处海拔1005米的山区, 所辖面积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00亩, 另有林地荒山面积1200亩, 退耕还林860亩。农作物生产为两季制, 春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占大春作物的80%以上, 秋季种植小麦或油菜为主, 由于海拔高度偏高, 玉米亩产500~800斤, 并且全部依靠人工劳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当地的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提高, 到2009年, 平均达到了5元/小时。
皇城村有11个自然村, 403户, 1209口人, 700余名劳动力, 其中在外打工者400余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主要来自打工收入。
皇城村成立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背景是, 在灾后生活用房的重建中, 全村374户农户选择了“统规统建”, 即统一规划住房格局, 统一建设, 每个农民可以免费分得35平方米的住房。村民新楼选址确定在村的一面山坡下, 许多村民将远离自己的承包地, 最远的达到了15里地。更受制约的是, 居住方式改变后, 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来农户集生产与消费为一体的庭院经济, 变成了完全的消费性单元。晾晒粮食没有了场地, 农户自我开展农业生产明显困难。于是, 村集体想到了土地流转, 由大户集中生产, 小户退出。而它们所处的成都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也为农户离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二、成立合作社的发动过程
尽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短短两年内, 彭州市已经有2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 但是对于皇城村的农民来讲, 合作社还很陌生。村支部除了在村民中间广泛宣传合作社的意义外, 先后正式组织了4次会议, 将组建合作社的方案落到实处。首先召开村干部会议, 统一认识, 统一思想, 村干部接受了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而后召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会议, 进行具体的宣传发动部署;第三, 召开合作社成立的全体社员预备大会, 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 讨论通过了合作社的章程和有关制度;第四, 召开种植能手会议, 鼓励大户承包合作社土地。
2008年10月, 合作社正式注册。全村70%的农户选择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2500元, 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销售, 土地整理以及农业技术服务。
三、合作社的运作
合作社成立后, 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一方面, 合作社与将存地户土地租赁出去的那部分社员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存入) 协议”。按照协议, 存地农户以定期存入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 合作社向存地户支付土地流转费, 并将存入的土地集中起来, 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对此享受管理、再流转和收益的权利。但是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另一方面, 如果存地户的承包地暂时没有租出去, 则不签订协议, 由社员自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并且, 不论社员的承包地是否被合作社租出, 社员继续享受入社前国家对土地承包农户的相关惠农政策, 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以及成都特有的为农户提供的耕地保护金等, 【注文1】即这些补贴仍然归承包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
合作社成立后, 发现种植大户的经营规模有限, 并且仍然解决不了市场问题, 于是将目光转向农业公司。为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开拓市场, 彭州农发局的驻点局长积极招商引资, 帮助合作社引进了成都神农农业投资公司。起初设想的双方合作模式是让合作社与公司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 后来神农公司提出愿意以租地的方式开展经营, 以保证经营的长期稳定性。双方初步签订了3000亩、经营30年的土地租赁协议意向。按照协议, 神农公司向合作社提供实际承租土地260元/亩、年的租金, 合作社提取20元/亩、年的服务费, 向使用该土地的社员提供240元/亩的承包土地流转金。公司每五年按照20元/亩的标准递增租金。2008年底, 神农公司向合作社实际租赁了580余亩土地, 生产金银花。按照合作社与神农公司签订的协议, 由合作社负责落实公司的生产地块, 提供生产的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神农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以及提供育种能手和田间管理人才。这之后, 合作社又通过同样的模式、同样的价格与某私人公司签订了350亩的土地租赁协议, 该公司生产速生林。
2009年春节后, 神农公司在租赁土地上种下了第一批金银花种苗。随后, 本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一下子骤增到98%, 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积极加入, 他们认可了这种经营方式。但是也有社员认为合作社的租地价格有些低。据笔者在彭州其他涉及租地的合作社了解到的情况是, 山地的租地价格低的是200元/亩, 生产猕猴桃;高的是400元/亩以上, 种植茶叶。神农公司种植金银花, 农民不仅有租地收入, 还有获得打工收入的机会。据合作社介绍, 每户租出土地的社员户平均可以工作2~3个月, 按照当地2009年40元/工 (一个工8小时) 的价格, 可以为租地农户户均创造3000元/年左右的打工收入。按照合作社与公司签订的协议, 由合作社负责田间生产劳动力的安排, 在哪户社员的地上除草哪户就有打工优先权, 对于社员而言, 这一规定很有吸引力。
合作社成立以来, 向社员提供的主要服务和开展的业务包括:①保证土地租金按时支付。②解决存地户与公司的纠纷。③开展社员教育。④监督公司不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⑤吸收新的存地户, 扩大合作社的社员规模。⑥寻求新的农业开发公司, 开拓合作社的业务范围。
对于农户来讲, 入社前以种植玉米和油菜为主, 基本是自给自足。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 1年两季的产出甚至弥补不了人工费用。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 因为他们由于身体或家庭或个人原因, 无法出门打工, 只能呆在家里。而他们仍然需要消费玉米、食用油, 如果自己不种植, 就要到市场上购买。那么, 农户加入合作社不仅是要考虑土地的租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看能否获得更多的打工机会。社员只有有了充分的就业, 至少要超过在自家农田耕作的时间, 入社才会有明显的收入增长。合作社才真正对他们有吸引力。
四、讨论
我国农户生产经营的最大特点是超小规模, 户均耕地不足10亩, 不及日本农户平均规模的1/3。近些年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买方市场“需求决定供给”的基本法则引导下, 分散农户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中形成了多种形式, 其中之一是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
事实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 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就出现了“股田制”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式, 实际上就是土地流转合作社。它的基本形式是在承包农户自愿加入的基础上, 将其承包经营期内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 由合作社对承包户入社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经营、自我承担收益与风险。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经营方式有几种。一是自我经营;二是长期租赁给第三方 (农业企业) 开发经营, 合作社收取租金;三是与农业企业合股经营。对于第一种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法》给予了积极肯定, 该法第四十二条指出, “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 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对于第三种形式, 尽管它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潜在的效果明显, 但是由于在公司与农户的合营中, 农业公司通常占大股, 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分散的广大承包农户没有话语权。双方地位严重不平等, 并且承包农户直接参与经营, 市场风险较大, 因此在缺乏政策支持引导的环境下, 这种实践没有成为主流形式。而对于第二种经营方式, 近些年来, 发展较快。它在保持承包户集体自主独立的前提下, 将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与公司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典型的做法是, 农业企业将承包户剩余承包期的土地使用权租赁下来, 而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土地整理、改良, 开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合作社出租土地的做法面临潜在问题。理论上讲, 租地农户既是“地主”, 又是“雇工”, 可获得双份收入。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农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农户自我经营, 导致相当多的农户没机会成为雇工。对于找不到新工作的农户而言, 出租土地让他们丧失了原来的自我雇用机会, 由原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了单纯的消费者。而由于不少农地的租金收入有限, 甚至难在市场购买到自我生产经营时相当量的农产品数量, 最终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因此, 土地合作社与公司对接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何种利益机制来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始终存在着“兴产业”还是“兴农户”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撇开农户、单方面考虑发展现代农业, 那么让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毋庸置疑是一个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便捷之路。但是, 如果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小农的破产、边缘化为代价, 那么这种现代化注定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因此, 中央的政策文件始终强调要稳定和坚持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并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表明, 它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 通过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规模经营, 在“兴产业”与“兴农户”中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点, 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总结其经验, 主要有三点。①从增进农民的利益出发, 并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入社的原则。皇城村5.12震后实行“统规统建”后, 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挑战, 需要寻求新的组织创新。当村领导选择了合作社这一新形式后, 并没有强迫农民服从。而是在彭州农发局的直接指导帮助下, 作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发动群众工作, 让广大群众了解合作社, 并认识到合作社是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保护、增进农民的利益的最好载体之一。合作社是皇城村的自愿选择, 从而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良好运作奠定了组织基础。②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前提, 并通过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将农民的“地主”、“工人”双重身份落到实处, 将农民利益的保护上升到制度化层面。皇城合作社引进的种植金银花项目, 一方面该项目投资水平较高, 亩投入在上千元以上, 农户无力进行, 可以充分发挥公司资本充足的优势;另一方面, 田间管理人工投入水平高,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政府帮助合作社引进此项目之初, 就充分考虑到要把公司的资本优势和农户的劳动优势发挥出来, 使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从而为保护社员利益奠定了产业基础。③合作社始终代表农民的利益与公司谈判, 而不是成为公司的代理。通过合作社的方式, 让农户形成团体力量与公司谈判, 合作社与神农公司是法律上平等的交易双方, 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公司通过合作社获得土地, 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实现现代农业生产, 促进当地产业升级。与公司+农户模式相比, 农户最大的好处是通过集体行动改变了自我的市场地位, 与公司形成可以进行谈判的一对一的格局;与公司直接领办合作社相比, 农户通过合作社对公司形成牵制力, 避免合作社异化为公司的一个下属机构、原料基地。并且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公司, 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进入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中介载体。
由此可见, 土地流转合作社有效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承包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愿, 其次承包农户放弃自我经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 贸然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 承包农户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将增加。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篇8
8月22日,农业部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示范培训拉开帷幕,首期培训班在山西省太原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120余名县级合作社辅导员参加了培训,农业部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孙中华出席培训班并做主题报告。
为提高基层合作社辅导员工作能力,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要求,合作社辅导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岗位培训,并且计划用2-3年时间,将全国县级以上合作社辅导员轮训一遍。为引导各地加强合作社辅导员培训,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县级合作社辅导员开展示范培训,开发制作辅导员培训大纲和专用学习教材,创建培训师资库和课程库,实行课程“点单”培训。2012年示范培训分两期举行,按照辖区内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占合作社总量比例较高的原则,由各省遴选推荐出240名县级辅导员参训;培训内容兼顾提高认识、更新知识、训练技能等多个层面,涵盖了合作社政策法规、内部制度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财务软件操作和合作社发展热点等内容;培训方法采用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研讨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方式,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培训效果。
当前,合作社发展已进入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時期,合作社辅导员是指导合作社规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其能力素质和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质量。农业部和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将采取多种方式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推荐阅读:
与超市合作意向书06-18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18
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12-17
农业专业合作社浅谈06-25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1-01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0-2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07-25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08-20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09-29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