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2024-09-29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精选8篇)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篇1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华声在线 鲁红

6月3日至8月3日,本人依次走访了马颈坳镇隘口、竹寨、团结、榔木、米坡等多个村组,采访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社员数十位,实地查看各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厂房建设,对马颈坳镇内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研。通过此次调查,我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利益分配及运作机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也发现

了一些问题。现将对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马颈坳镇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概况。合作社发源于协作销售组织。2005年3月,马颈坳镇竹寨村椪柑协会成立。2008年~2009年,各种产品的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2009年3月,阳林生态果木专业合作社与竹寨椪柑、罗汉果合作社合并成合作联社,这种横向联合扩大了产品范围,进一步

完善了营销网络,加强了合作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截止到目前为止,马颈坳农村专业合作社到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有7个,社会员数量为2300多户,几乎覆盖马颈坳镇下辖的全部村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种、养、加工等行业,包括椪柑、茶叶、蔬菜、金银花、罗汉果、苗木等农产品的生产或加工,肉猪、良种母

猪等家畜产品的养殖以及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业技术推广。

目前,马颈坳镇7个专业合作社均有自己的基地、产品、产业和市场,全镇超过一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销售进入市场,合作社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快速发展。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统计表

专业合作社名称 湘西自治州山农林果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阳林生态果木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 苗岭青果苗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 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惠农果品苗木专业合作社

理 事 长 杨 昌平邓 阳 林 石 艳 华 向 天 顺 雷 明 辉

成立时间 09年 3月08年 10月 09年 3月

注册 资金 1000 万元100 万元100 万元125 万元680 万元

09年 5月 09年 7月

主 要 发起人 杨昌平刘

农资椪柑

永安

营销,技术

张留富 向

培训

远坤 邓阳林 向

苗木罗汉果

双银

椪柑生产销

向红翠 杨

胜金 石燕华 罗

金银花

春鹏

椪柑生产

张孝全 冯

营销

家齐 向天顺 张

茶 叶

才红

生 产

向天来 向

加 工

天星 雷明辉 张

椪 柑

志文

苗 木

张志军 雷

养 殖

元明

经 营 范 围会员 数量150户500户200户130户300户

会 员 分 布 白 岩 马颈坳 河 溪 白 岩 马颈坳 乾 州 马颈坳

纪 略隘口村 黄金村马颈坳

吉首市兴

农果业专

业合作社

湘西自治

州万户联

盟农业科

技推广专

业合作社

黄增清 杨俊 10年 4月 831 万元 果品苗木生产销售技术推广 生产资料 技术服务 黄增清 李自银张忠富 张理顺 杨 俊 洪朝辉 张 情 胡 蓉 450户 米坡村 竹寨村 枫香村 吉 首 花 垣 09月 12月 70 万元 500户

2、组织结构及运营方式

合作社有着较为完备的组织章程,严格规定了合作社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以及合作社合并、分离、解散清算等各项制度。根据章程,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合作社生产销售、项目实施、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等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对广大社员负责,监督理事会一切事务。

3、利润分配模式

以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组建农产品加工业。具体说来,按资计算,500元为一股,按土地计算,一亩土地一年产值为一股(土地入社至少签约十年)。合作社按市场最高价收购新采茶叶,经加工、销售后的利润60%按股份二次返利给社员,40%留作合作社公积金。40%的合作社公积金中,又分为20%的运作资金(用于发合作社职员工资、接待费用等)、20%的积累资金(后续发展资金)、60%的公益金(用于合作社以外的公益事业,如保险、助学、医疗等)。

为解决村部运转资金欠缺难题,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允许村支部将国家下拨的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村支部集体经济亦可按其所占股份参与合作社利润分配。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农业合作社主要由以下三大主体形成:村干部,包括村支书、村长、秘书、妇女主任等;

农村经济能人,包括以生产为主的种植大户和营销网络完备的销售能人;其他社员,即一般农民。允许村部集体入股的合作社主体还包括村部集体经济。多个合作社的理事长、监事长为村干,个别合作社理事长为经济能人。

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社的统一销售为社员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使社员获得了一次利润,但产品的二次返利在执行中遭遇困难。部分经济能人把持销售渠道,通过低买高卖,不断扩大个人利益,侵占一般社员利益。村干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他们一方面是基层政府代言人,对上级政府负责,是监督员、服务员,另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本身也是生产者,且是合作社负责人,很容易导致身份错位,滥用行政权力,而忽略了一般社员的利益。

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于会员与合作社的互利双赢,在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而实际上,很多合作社负责人思想上往往首先考虑顾及的是发起人自己的利益,农户的利益考虑很少。具体操作中往往是打着“专业合作社牌子”,做几个合伙人(发起人)的生意,想方设法去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按照章程运行,实现会员与合作社互利双赢的意愿。

2、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椪柑产业是马颈坳镇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实际的采访调查中,有合作社负责人认为,目前椪柑产业已成夕阳产业,原因有四:一是利润率降低,随着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椪柑成本价已从一毛上涨到三毛五一斤,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二是组织化程度偏低,椪柑生产劳动强度大,管理粗放,门槛相对较低,是一个开放产业,以致合作社利益捆绑很松散,难于做大做强;三是椪柑是季节性消费产品,没有产品标准、难以形成品牌;四是市场信息把握能力较弱,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五是外部竞争增大,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等多省都支持发展椪柑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3、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合作社资金投入有限,组织的核心层和常设机构的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体现在:

(1)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刚刚成立的合作社,没有能力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全靠自身学习总结,管理水平不高成为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社虽有生产、销售、招商、项目、办公室、财务等多种分工,但很多都是理事身兼数职,并没有专人负责,有的合作社甚至连简单的文字工作和上报材料都成困难。

(2)资金投入有限。因合作社效益没有体现出来,加之创业之初,合作社资产积累较少,缺乏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较大,放贷可能性很小。缺乏资金,是各大合作社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仅办生产许可证就需要先期投入50多万元办厂房设备;阳林专业合作社的罗汉果、苗木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但因资金问题,规模始终无法做大。

(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全镇拥有农业技术职称的农民仅3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14人。有的合作社技术人员兼任理事长,平时精力基本上用于经营管理合作社事物或家庭内务,没有时间去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

三、有关意见及建议

1、允许“准社员”加入,实行专家管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来看,新一代合作社首先根据合作社的加工业务量确定合作社的投资规模,然后算出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通常要求每个社员承购一定数量的交易权股。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不能自由退股,只能将股份转让。合作社建立时,就获得了一笔稳定客观的资金。同时,还允许外来资金参与合作社投资,这使得合作社还可以从社会吸收大量资金,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由于新一代合作社的股份可以在市场上转让,这使得合作社管理阶层时刻面临外部市场的压力,同时也让作为集体的合作社也更有活力。日本农协在确保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也吸纳城市市民加入。韩国农业合作社社员也有准社员,所谓准社员,即居住在本合作社区域的农业团体或企业法人。通过给龙头企业以“准社员”待遇,把农业生产者的联合与资本的联合融为一体,为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方式。

日本农协专门设立有管理人员役、职员制,即:身份是农民社员的管理人员为役员,不得兼任职员;聘用的非农民社员的管理人员为职员,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且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日本农协全国共有管理人员27.3万人,其中聘请的职员24.8万人,占90.84%。高素质的职员队伍是推进农协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农业合作社也可以从外部引进管理人员对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开设合作社股份交易市场等,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2、培育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性农业合作社

国外的农业合作社有一个重要特点,那便是专业性很强。美国农业合作社种类多样,包括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农场信贷合作社、信贷联盟、农村电力合作社、农业保险合作社、农村住房合作社等,可谓渗透到农业与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我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来,马颈坳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以提供产品销售服务为主。从生产到流通,产业链上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还有待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开发。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品种农业专业合作社。据调查,椪柑0.5元一斤,一亩椪柑的产值大约是1000元,而罗汉果青果0.6元一个,干果1.5元一个,一亩罗汉果一年的产值可达18000元,不过,罗汉果苗木成本较高(8元/株),遇旱需浇水,加之搭架子、整地等各方面人力成本,前期投入成本较大,故规模一时难以做大。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精心研究、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如罗汉果、金银花、猕猴桃、花卉苗木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产品农业专业合作社。

(2)转换经营思路,发展服务性农业专业合作社。2009年12月成立的湘西自治州万户联盟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合作社投资50多万在吉首、花垣、保靖、凤凰、泸溪等地开设12个服务窗口,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及各种培训,配套销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现已发展会员500多户,2010年上半年已盈利近10万元。这说明,除了销售环节,生产资料供给、技术服务指导等环节,都可以产业经济效益,都可以成为合作社重点发展的方向。

(3)发展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及合作社的盈利能力。随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效益越来越明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隘口村黄金茶以55元/斤的保护价收购会员茶叶,经过统一加工,茶叶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按五斤青茶炒一斤茶叶计算,加工环节可增值数百元人民币。

3、建立品牌农业的激励机制,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

(2)增强科技创新力。增加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

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注重从基础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3)加快品牌整合传播。各级政府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统一组织进行规范化、公益性的产品宣传,通过开展和参加农业品牌的促销节、文化节、交易会、品尝会等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提升优势产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篇2

一、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于1982年天长市界牌镇的17户农民组成的水产联合会;1994-1995年农业部在安徽省开展农协试点;2003-2004年安徽省广德和萧县首次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到2005年底安徽省农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800多个;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 促使安徽省农业合作社的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5年末, 安徽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了31000个, 入社成员达到了300多万人, 带动周边农户近880万户, 生产经营覆盖了10大主导产业和21个优势产业带。下面的调查数据来自2014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生对安徽省42家合作社进行调查的结果。

这次调研涉及合肥市及其三县14家合作社, 六安市11家, 滁州市14家, 亳州市4家合作社。主要涉及产业类型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等。这里的服务业指的是农机和农资服务;种植业中包含了5家特色种植业 (以桑蚕、茶叶为主) 。

调查社员基本上集中在100人以下的小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组织规模偏小。可见,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对合作社的发展认识不足, 没有足够资金扩大规模。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出资较少, 抵押物品少, 发展动力不足, 资金严重匮乏。

二、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融资渠道单一, 外源融资为主

2014年6月,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对42家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在本次调研中, 4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遭遇缺乏资金的问题。其中, 在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上, 23家打算向金融机构贷款, 占总数的58.3%;政府扶持的有10家, 占总数23.3%;寻求合作商支持的有4家, 占总数的10%;只有4家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结合安徽省此次调查的结果, 推断出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外源融资为主, 内源融资为辅。这与发达国家的融资有序论相违背, 也是造成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理论依据。

(二) 担保机构少, 银行拒绝率高

2009年首家农业担保公司——安徽惠农担保公司, 在桐城正式成立。截止到2015年, 安徽省农业担保机构数量不到10家, 这与庞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 担保机构门槛相对较高,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很难满足这些担保公司的条件, 申请审批时间太长, 贷款规模受限。以安徽惠农担保公司为例, 担保业务主要为提供期限6个月至1年、担保额为2000元-20000元的短期银行贷款担保服务。担保流程是借款人提出担保申请, 担保机构进行项目受理、现场考察、资料审核、项目评审、项目决策、反担保设置、收取担保费、签订担保合同。在这期间, 如果一项条件达不到担保公司的要求, 都会被取消担保。担保条件的审核大多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对于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来说, 规模较小, 主要采取家庭经营, 没有形成严格的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不健全, 难以符合银行机构的贷款条件 (如表2-1) 。

数据来源:李杨, 杨思群.中小企业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三) 农村银行网点少, 资金服务不健全

从金融机构涉农服务意识来说, 银行等金融行业涉农服务意识薄弱。安徽省农村银行布局多数以城市, 县区为主。从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后, 经营网点大多撤离乡村, 只保留县城少数经营网点。如今的安徽农村, 金融机构多数是地方性农信社, 地方性商业银行, 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其中, 农信社数量大约2000家, 占据85%的市场份额, 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每个县只有三四家网点。从资金流向看, 多数银行往往倾向于在农村吸收存款, 向城市地区或者高利润行业投放贷款。这样, 农村地区就变成储蓄平台, 完全不能满足借款人的需要。2014年底, 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达到3816万元, 但是仅有10%的款项真正投入到农业当中。

(四) 民间借贷活跃, 潜在问题突出

农村亲缘关系网络复杂, 金融机构审批程序繁复, 都为民间借贷创造条件。虽然, 民间金融的潜在资金量大。但是, 受资本逐利性和自身风险性的影响, 融资成本高, 融资渠道稳定性差, 潜在问题多。民间融资中除亲朋好友不计利息外, 大部分借贷有利息, 利率水平受当地生活水平和借贷双方关系而变化。并且, 根据对2015年安徽省民间资本材料的搜集, 安徽省民间资本抵押担保情况突出:无抵押担保占民间资本的51%, 第三方担保占民间资本的34%, 财产抵押占民间资本的15%。

三、对策与建议

(一) 拓展融资渠道, 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 地方拓展融资渠道, 大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资金互助社进一步发展, 截止到2014年末, 安徽省共建立了互助资金组织2927个, 农户缴纳互助金3170万元, 市级或县级政府拨款409万元, 政府扶持资金13991万元, 共计投入资金16653万元。政府每年给予资金上的投入在2500万元左右, 给予需要资金互助的县域以财政支持。出资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出台一些惠农政策, 给予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一定比例的补偿, 鼓励安徽省农业担保公司积极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进行担保, 切实解决农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的问题。安徽省政府、农委需要在提高财政补贴, 这一外源融资渠道上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发展, 增强它们的内部活力, 提高自有资本的创造能力。

(二) 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探索新抵押担保方式

目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采取“重城市轻乡村”, “重大户轻小户”, “重短期轻长期”的经营机制, 导致城乡金融资源严重分配不公。截止到2015年末, 安徽省有农村商业银行5家, 农村合作银行22家, 县级联社56家, 小额贷款公司83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70家, 一个多元化,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正逐步形成。积极拓宽支农信贷渠道, 整合安徽省农业金融的各项资源, 统筹安排, 构建新型农业金融格局。以农业发展银行为龙头, 加大对附加值高的农业产品支持力度, 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这里主要发展的是小额贷款公司, 农村担保公司。创新农村信贷品种, 开发适合安徽省地方特色的信贷产品。据调查统计,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未来贷款需求额度在10万元以下仅占10%, 10-50万的占38.4%, 50-100万的占25.8%, 100万以上的25.8%。根据这一情况, 安徽省金融机构敦促有一定联系的农业合作社联系起来, 成立联保小组, 相互监督, 互为担保, 缓解农业合作社抵押物不足的情况, 实现“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模式。以安徽省农业较发达地区金寨县为例, 它在全省最先启动了“96669”贷款直通车, 只要是农户拨打电话或者登陆网站提出贷款申请, 在十日内, 就会有人员上门完成所有贷款手续。截止到目前, 金寨县农商行已发放贷款13.6亿, 接受贷款申请6275笔。

(三) 规范民间借贷, 利用商业信用融资

安徽省政府利用法律, 经济等手段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鼓励农民利用正规渠道合理借贷。而商业信用产生于银行和资本信用之前, 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即便是在现代社会, 金融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 依托商业信用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 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 应该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摆脱“小农意识”和“小本买卖, 自我发展”的观念, 善于学习应用现代融资理念, 探索适合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 用这些有效的融资手段, 弥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足。

四、小结

通过对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分析, 从政府, 金融机构, 融资渠道三个方面找到一些缓解融资困境的方法, 希望可以改善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不足的局面。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然而,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处于成立初期, 各方面发展不完善, 资金匮乏问题严重。因此, 如何缓解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困境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安徽省42家合作社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了解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现状及问题, 结合国情, 省内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安徽省,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红东.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 2004, (5) :15~17.

[2]冯开文.国外合作社经验纵横论—几个代表性合作社的最新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经信息网, 2006-02-13.

[3]Jensen, Michael C, and Meckling William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03) .

[4]潘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7县 (区) 47个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安徽行政学院院报.2011, 01:70~74.

[5]夏树, 冯长福.安徽扶持合作社弄潮大市场[N].农民日报.2011.01.

[6]马丁丑, 杨林娟.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 1:64~68.

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农业新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 ;乡土文明;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2-1

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将发展方向一致,或者在一个发展链条上的农户个体或者经营个体整合在一起,具有一定规模,从而使之更具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户或者经营个体更好地发展。

1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1.1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农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原来一家一户的散户经营状态,将各家各户整合起来,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销售上都具有了一定规模,因此,在生产中,更加容易管理,能够达到农产品优质高产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在销售环节,由于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规模,因此,销售渠道更多,更广。

1.2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拓宽销售渠道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能够充当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正规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更加细化的各项功能,可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销售,他们真正走出去,找客户、找市场、找合同,通过多渠道做好销售工作,可以利用更广泛的宣传媒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推介,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切实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打消了农业种养殖户们担心农产品销售难的思想顾虑。

1.3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聘专家、请模范为广大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搞开发、引品种为广大农户提供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水平。

1.4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价格、供求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一些合作社通过农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一些合作社还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广新技术和新业务,为农户提供最及时的信息服务,解决了农户因市场信息不灵而导致盲目随意生产的问题。

2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体,它的示范推广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发展现代农业也有着重要的推动力。

2.1 助推农业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是通过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營体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二是完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2 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经济组织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组织农民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使生产、加工、运销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实现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促进乡风文明

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或合作,统一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检验检测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还组织社员开展业余文化活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的文化道德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乡风习俗,树立了良好的文明风尚和道德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新型农民。

2.4 增加凝聚力,共建美好家园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增加了凝聚力、号召力。合作社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行基础实施建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村民又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又会对村容村貌重视起来,成员也会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意共同出资营造美好家园,这样a的良性循环发展起来,村容村貌等会有更大的改观,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2.5 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既具有了集体经济统一管理的功能,又弥补了一家一户经营的不足。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完善了乡村的管理结构与方式,促进了民主管理的发展。农民通过将自己的土地入股的方式,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各家各户管理变为统一管理,农民通过合作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逐渐地对参与整个村的各项事务的热情也逐渐提高,也就更容易实现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雨,黄桂英,吴俊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3]?晓亮.合作经济与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翁美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村委主任,2011年02期.

[5] 赵丹.应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难题[J].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09期.

[6] 孔令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纪要 篇4

设立大会纪要

***年***月***日,在***召开了***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大会由***发起并主持,参加人员为该合作社设立人:***、***、***、***、***。

大会议程:

1、讨论并通过《******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章程》。

2、对设立人以非货币财产评估作价,并确定各设立人的出资额。

3、确立合作社的办公场所。

4、选举合作社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

大会经协商,确定各设立人的出资额,其中***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大会决定以***提供的房屋作为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经会议充分酝酿协商,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章程》;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了理事会,选举***为理事会理事长并为该社法定代表人。

全体设立人签字:

***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篇5

一、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起点, 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点。根据统计, 截止2011年底, 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7个, 成员数量13.8万人, 带动非成员15.2万人, 入会 (社) 成员在100人以上的96个,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其中,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 入社成员1689户, 带动农民18236户,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2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组建形式多样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 主要由种养大户、工商企业主、有经济头脑的农产品经纪人牵头领办, 特点是易组织, 发展快, 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较为密切;二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己与农民、生产基地联系紧密的优势组建的, 特点是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辐射范围较大, 各种服务到位, 但农民容易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牵头组建, 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站和经营管理站利用原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组建的以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组织, 特点是基础好, 农民容易接受;四是涉农干部职工领办, 特点是运作形式较为规范, 带动能力较强。五是农民自发组建, 农民根据自己的区域种养情况, 自发组建起合作经济组织, 特点是形式多样, 利益共享, 但季节性较强。

2. 依托特色产业组建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以牛、猪、羊、鸭、鸡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 以苹果、桑蚕、杨木丰产林为主的林果业, 以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加工储藏业和农产品贩运、营销为主的流通组织。围绕产业化生产,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成武县大田集、白浮图、张楼等乡镇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 大蒜种植30多万亩, 围绕大蒜的种植、销售、加工、储藏,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 促进了大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郓城县黄安、唐庙、双桥等乡镇是木材加工聚集区, 在乡镇经济管理部门的牵头、组织下, 都相继成立了林木加工、销售协会, 在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促进了林木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曹县城关、倪集等乡镇围绕畜牧养镇, 成立了养奶牛合作社或协会, 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3. 生产需要确定合作形式

一是购销合作型。这是目前数量最大的一种形式, 主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为纽带, 统一组织收购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产品一般都高于市场价格, 据典型调查, 凡是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 增收幅度一般都在20~30%以上, 部分农户成倍增长。如以食用菌为纽带的食用菌协会、专业蔬菜协会等等。二是技术物资合作型。这是一种比较早的形式, 大部分由涉农单位和农技人员兴办, 供应技物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 会员从成本低、卖价高两头受益, 一般都能获得较高收益, 最差的也能做到保底。如由定陶县南王店乡政府领头创办的西瓜协会、由定陶县农业局牵头创办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

4. 联结、运作机制较松散

在全县比较成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 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机制。一种是会 (社) 员制, 主要是专业协会。合作组织资产归组建者所有, 农民只要缴纳少量会费, 就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无偿或低偿的信息技术服务。只要农产品按标准生产, 合作经济组织就会按约定的价格收购。这种形式农民易接受, 发展也快, 但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结较松散, 合同和契约不能保证履行, 有的根本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 合作组织只维护自身利益, 无法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全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属于这一种形式。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制, 主要是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者在为弥补资金不足或增强凝聚力, 吸收农民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归组织成员共有, 农民既能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服务, 又能在年终分得一些红利。这种形式目前占比重较小, 但代表了发展方向。如以吸收村民资金为股份的定陶县孟海镇黄庄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牵头创办人持大股、农民持小股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和区域化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生产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农民既要承受自然风险, 又要承受市场风险, 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明显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订单生产, 坚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农民连接起来, 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乃至避免了市场风险。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涉及种植业的农民合作组织都按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整地施肥、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并就基地内的基础配套、土壤深耕、良种供应进行扶持, 逐步建成了当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 通过扶持, 实行了“六统一”服务, 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 质量达到了标准, 加工企业收到优质原料,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再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东明县金科西瓜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 统一市场销售, 农民生产的产品无后顾之忧, 仅无籽西瓜销售亩增收入达500元。

2.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处于分割脱节和无序状态, 难以形成社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区域经济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种、养、加、销, 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 效益为核心, 科技为支撑, 利益为纽带, 服务为保证的产业化经营的崭新格局, 农产品竞争力的明显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作为“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 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又减少了企业与单个农民的交易成本, 使农产品价格有保证, 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鄄城县农业综合开发甜叶菊种植协会, 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由青岛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户、种植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达500多户。协会由会长、副会长、会员组成。协会的建立, 并通过政府的扶持,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生产, 坚持从良种、良苗引进, 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产品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凸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新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无形作用, 使其能把服务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 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 农民千家万户干不了的事情,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是农业开发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 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作组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市场行情, 并颁布销售信息。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就是通过销售网络, 畅通了市场, 使蔬菜生产销售有了保证。

5.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集约化经济的转变, 无序生产向有计划订单生产的转变, 粗放型经营向科技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高市场风险向低市场风险的转变, 带来了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的必然结果。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变单个盲目生产为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技术指导到田间, 种子、化肥、农药供应到地头,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带领了农民学科技, 用科技, 使广大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会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技术, 520个受益人年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三、扶持情况及建议

2009年以来, 我市共相继扶持了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其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东明金科西瓜专业协会) , 农民专业协会8个 (牡丹区王浩屯樊寺大蒜协会, 定陶县黄店镇西红柿产销协会, 郓城县双桥乡绿色果品协会, 巨野县董官屯镇伊坪坊优质小麦专业协会, 巨野县谢集大蒜专业协会,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鄄城县董口镇尹楼无公害蔬菜协会, 鄄城县郑营乡甜叶菊种植专业协会) , 农民用水者协会33个, 完成投资586.5万元, 共有28722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31964户, 带动农民120034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66 0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完成投资21万元, 共有239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923户, 带动农民3269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326元。

1. 存在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有一定基础,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面临着若干需要尽快解决的矛盾和障碍。一是组织较为松散,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更好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由农民合伙组织发展而来, 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边承担市场风险, 积累薄弱, 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组织群体小。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几个镇或一个镇、或几个村, 有的甚至一个村, 区域范围狭窄, 导致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三是组织运转困难。即使是建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面对的是松散的农户, 从事的多为无偿服务, 其组织机构除个别依托于龙头企业的以外, 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 运转比较困难。如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 虽然也注册, 但真正运行好的不多。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 实践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 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环节、各要素联结起来, 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直接项目扶持的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龙头企业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 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基地优先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在项目申报时, 除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由企业进行申报外,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 以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二是落实完善相应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采取项目直接扶持外,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落实完善, 可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 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主体注册, 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使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部分无偿资金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 以解决组织机构经费的短缺;还可以在政策中制定补贴、补助的办法, 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施、检测仪器及其他设备方面的困难, 以及在品牌申报上的资金短缺。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又可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性质为:在农村一些地区相继成立建设的一批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锦州市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为此我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目前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锦州市农村合作社把农民联合起来,从个体进入市场转化为集体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黑山协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就是在种植之前统一考察选种,统一提供种植前技术服务,并且批量找好产后市场,进行统一销售。这样不仅在种植中提高了种植产量,更大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路径,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2、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原先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北镇市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占地2600亩,员工65人,合作社根据本地资源已开发了6个小区:山野菜种植区,绿色养殖区、生产加工区,苗木培育区、观光旅游区,科技示范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3、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现阶段的农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农产品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综合了品牌、科技和质量与服务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不再是单单从事生产,而是将产销相结合。再实在农产品卖出去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销售的利益最大化。

4.提高农民收入

经过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还能确保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提高农民基本收入。合作社前期统一买入供应农资和种子、幼苗,后期统一销售农产品,期间为农民供应免费的技术顾问,极大程度上抑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损失,最终提高了农产品收益。合作社主要工作:开设生产技术培训、建立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战略、集中扩大市场、组织订单生产,尽可能减少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风险,提高社员收入。

二、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的产业文化低,运营结构不紧凑,没有明确自身产业链的构成,缺乏销售目的性等,各项不达标的结构混在一起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总是无法提高。

2、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合作社管理层素质不高

合作社管理人员对目前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了解不够全面,对合作社的本质更是似懂非懂,这就导致整个合作社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低下。合作社的产品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设备,致使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在加工,不能将初级产品转化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层次产品,这也就是合作社为什么没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3、明显的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我市近几年的合作社发展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将突破千余家,但是整体来看,所有合作社的注册资本加起来都达不到亿元,所以,导致了资金严重短缺,运转不周,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4、政府对此并没有很大支持

因为上述的资金问题,使很多老的合作社运行不为人们满意,而又有新的合作社处于起步的阶段,久而久之,得不到政府的肯定,所以合作社的发展成了很大难题。

三、对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使合作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结合我市农民的需要,在各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例如: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真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1.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

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一、开展远程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二、合作社人员需主动学习,向专家咨询,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三、为提高合作社的管理能力,须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和财会人员。四、合作社需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而一个好的带头人必须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所以在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道德的教育。五、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合作社需要规范的建设和发展就需要加强制度的培训,加深农民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了解。

2、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明确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村和农民的思想,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和扶持项目数量,来增加扶持力度;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施行信贷优惠政策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工商资本注入合作社,而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能快速解决合作社的资金问题,还能帮助打开市场,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3、真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良好统一的政策在合作社的顺利发展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政策上着手,将各项指标都落实到实处。但是政策的落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求领导对政策的重视及关心,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科学的扶持政策,但是每项政策之间必须互相配套。二是要求政策制定后,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个人都了解政策的重要性,并对此责任到人。三是要求各部门员工认识到工作靠大家一起来完成的,达到全体员工的协调统一。

以上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门重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的持续发展壮大,才能促进现代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2期.

[2]简伟秀,郭兰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义及其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演进及其启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胡恒洋,刘苏社,张俊峰,邱国军,蔡平.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学者蒋永穆等,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1],参照这一理论,沁水县苹果业的发展尚处于产业化经营的萌芽阶段,即产业正在形成,要保证有足够的积累完成后续发展,保证苹果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其他产业的平均利润率,积累和发展是目前的第一要务。

一、郑庄镇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状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段,晋城市的西北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林果业,主要品种包括苹果、梨、桃、葡萄等,其中苹果种植主要集中于中部的郑庄镇辖区。1992年起,郑庄镇的南郎村和南大村最先开始引进苹果种植,面积约为700亩。而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调整,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镇已发展到3000亩左右。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扶持下,郑庄镇先后建立了两个针对苹果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即南大村的蓝天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南郎村的神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对这两个合作社的走访调研,笔者发现郑庄镇苹果专业合作社在果农对合作社的认识、合作社组织结构、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1.果农对合作社的认识不足

长期的小农户经营方式,使我国农户缺乏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能力。在郑庄镇50名调查对象中,能够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功能的农民只占总数的38%,这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当地地处中部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民与外界接触较少。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入社原则、建社目的、服务方式等不甚了解,只是通过电视等媒体获取相关信息,始终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没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他们不能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就造成了不加入或者不知道合作社发展的现象,甚至有少部分人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年的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同,形成严重的认识误区。

2.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合理

笔者调查的两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都是社员大会,日常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监督机构为监事会。不同的是,蓝天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置了具体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部和财务部,神佑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没有职能部门,只有与理事会和监事会处于同一级别的财务管理部(具体示意图见图1-1和图1-2)。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设置,合作社的事务除财务外,基本上是由理事会全部承担的,权利和责任都过于集中,不能体现明确的分工,不利于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

3.合作社人才匮乏

虽然合作社已经成立,但是其管理、运行等还很不规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成员的文化程度偏低(见表1-1)。目前两个专业合作社主要缺乏三方面的人才:一是缺乏既懂合作社经营又懂行政管理的人才。两个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虽然曾经担任或正在担任村里的领导干部,他们都属于经验式管理,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经验,也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管理、运行。二是缺乏财务人员。两个合作社都是聘用了村会计人员代理合作社会计事务,他们对于合作社的财务相关事务了解的非常少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三是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当地的苹果销售还是鲜果销售,鲜果销售的时令性决定了营销人员在合作社人才配备上的重要作用。而目前销售人员都是苹果种植户,他们不懂营销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合作社仅仅靠简单的将农民组织起来,靠政府的扶持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具备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开拓销售市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才能使合作社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4.资金缺乏仍然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尽管合作社法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些规定比较笼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另外,在大多数地方,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习惯思维是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并不是支持发展的重点对象。大多数金融机构从农村撤出形成农村金融的真空,使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2]。蓝天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神佑苹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都曾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但原始资本中并没有政府资本和企业资本,农户资金占所有资金比重的100%。

5.合作社制度缺陷

(1)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两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成立,但是章程也只是按照常规的合作社章程范本来制定,都包括了参加社员大会,利用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查阅财务会计报告等权利。除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60%盈余返还社员外,其他关于公积金比例、二次返利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模糊的表述为:“分享本组织盈余,参加股金分红。”究竟如何进行合作社的利益分配,现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

(2)内外部监督不足。内部监督主要由合作社的监事会执行,而监事会成员是由理事会委派的,不能真正代表社员的利益。外部监督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的监督,而无论是社员还是非社员,都是政府关心帮助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合作社的资金、物质如何使用,政府都实现了其扶助农村发展的目的,所以政府部门不会严格监督资金是仅用于合作社发展,还是用于全村产业的发展。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合作社社员不能实现其加入合作社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逐渐的造成了对合作社的不信任、不支持,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1.加强宣传,促进农户认知

通过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农民对于合作社认知水平。基于当地落后的经济条件和信息发展水平,网络学习平台不适合当地采用。地方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化媒体,系统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进行介绍,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和运行的规则进行培训,说明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使农民系统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增强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度,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级社、人民公社,避免认识误区。

2.完善合作社组织结构,健全各项职能管理

一个组织要有效运作,实现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施其职,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作为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第一层领导部门下,完善具体的职能部门设置,如生产部、技术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发展部等是非常必要的,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运行的效率。

3.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培养当地专业人才

提升合作社农民综合科技素质,既要注重引进相关经营管理外部人才,又要通过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内部人才培养。首先,合作社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人才不流失,保证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引进懂技术、擅长管理经营、有创新性和责任心、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同时,还要培养当地种植大户、技术能手、善交际者等,尽可能的吸收他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内部中坚力量。

4.多渠道解决融资困难,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仅仅依靠农户缴纳的会费和股金是满足不了合作社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的而外部融资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家补助两个方面。政府需要适当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并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鼓励外部工商资本投资合作社。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如在申报绿色产品证书、商标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减免。

5.健全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社发展

(1)设立成员账户,明确利益分配机制。要通过制度来保持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信任是维持组织绩效与维系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效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防范投机行为,降低未来不确定性,促使组织内部资源的更合理运用,也可以促成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从形式上建立规范的合作社,变人际信任为制度信任[2]。

合作社会员的关系除了共同接受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以外,还要形成经济利益互补,合作社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要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机制。合作社提取的公积金部分按照所有成员的数量进行量化,分配至每一个成员。同时,合作社可以为每一个会员建立成员账户,其功能包括:一是记录成员的出资情况;二是记录量化给成员的公积金部分,三是记录会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

(2)完善会务、财务公开制度,力求公平公正。合作社应定期进行组织工作的公开、并且建立财务公开平台,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监事会成员应由社员选举产生,让社员信得过,能够充分代表社员利益。同时,当地政府应健全监督体系,定期要求合作社对内部工作的开展情况、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汇报,保证所有社员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确保每一位社员的利益。

(3)建立并逐步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对专业合作社进行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情况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泰国的合作社审计部专门履行审计合作社的职责也是唯一合法对合作社进行审计的机构,德国建立了合作社审计制度,美国农业部每年对合作社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我国可以采取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形式将监督管理体系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乡级四级监督管理体系,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6.以农民为主体多元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单纯由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由于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的限制,很难取得较高的效益。在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要在不改变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逐渐吸收社会资本加入合作社,如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业经纪人、生产大户等。不同参与主体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将其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改善农户自身“弱弱”联合的缺点,对于农民之外的其他参与主体,又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例如农业经纪人经营合作社的农产品可以减免税收、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商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等。发展多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是对所有参与者都有益的。在这方面,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鼓励扶持的力度,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永穆,王学林.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4(8):44-48

[2]高建中 孟全省. 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五个内在矛盾看合作社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农村经济,2009,(12):47-48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 篇8

近年来,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对服务"三农"的力度加大, 各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大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起步晚、规模小且收益少, 资金匮乏的情况表现突出, 成为了约束其经营壮大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实现, 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桎梏。因此, 解决融资难问题, 成为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概述

1. 农业专业合作社概念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成立的, 属于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或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所有, 实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型经济组织。它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在给予农民自主经营权利的同时, 不改变农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 要求以其成员即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等服务。

2. 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内涵

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是指合作社以自身的权益、资产、经营状况、资金运用情况以及预期收益为出发点, 根据自身发展与未来经营策略的需要, 经过科学决策, 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渠道, 利用自身内部积累和向外部债权人、投资者等组织、筹集资金的过程, 以满足合作社各个环节正常运营、生产需求及实现资金融通的经济活动。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三农"政策的出台,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不仅经营范围得以扩大, 而且服务内容也实现了多元化。总体上看, 合作社大多处于创办初期, 盈利能力弱, 自身积累不足, 已有的资本存量远远不能满足其租赁土地、购置设备及农产品的需要, 以致于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合作社自身资金不足、成本较高且融资渠道少, 虽然通过民间借贷方式可以对资金短缺的困境起到暂缓作用, 但是合作社的成员多为低收入农民, 某些合作社成员数量还较少, 能够投入到合作社的资金十分有限, 在资金缺乏的改善上犹如杯水车薪。另外, 由于合作社难以博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 能够获得信贷支持的合作社仅占少数, 过度依赖负债经营也会给信贷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 导致合作社外源融资渠道单一, 再加上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力度不够, 因此其融资现状不容乐观。

2. 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扶持不到位

目前, 政府在财政、信贷以及税收优惠上已经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出了很多扶持, 但是与合作社的实际需求相比, 力度明显不够, 而且覆盖也不广泛, 有些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某些规模大、发展好、效益高的合作社实施, 一般的合作社仍然缺乏政府的财政扶助。此外, 政府在法律政策上对合作社的保障作用还很不明显, 由于财政划拨缺乏应有的监管、环节繁多以及地方政府的越位管理等原因, 往往会出现资金不到位、波及面较小等情况, 使发展形势向好、真正需求资金的合作社得不到满足, 不仅没有改善合作社的弱势地位, 而且由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导致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 金融环境欠佳

虽然国家制定了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的相关政策, 但是, 由于大部分金融机构受追求利益的本性所决定, 不愿投资于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首先, 合作社向信贷机构申贷时, 往往表现为审批程序过于复杂, 而且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对合作社开展相应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其次, 作为信贷机构来讲, 只有看到房屋之类的固定资产等抵押品才愿意发放贷款, 而大多数农民租种的土地不能作为抵押品, 且地理位置偏僻的土地, 变现能力又很差, 导致信贷机构对合作社的还款能力不够信赖, 因此不能真正地为农民服务;同时, 金融机构缺乏信贷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 大多以传统信贷产品为主, 针对合作社制定的专门信贷服务极少, 而且也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和有效的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3) 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 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都存在规模小、资金少且效益低的问题, 严重限制合作社经营和发展的同时, 也使农业价值链不能很好的延伸, 整体上的竞争力得不到提升, 而且大部分出现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情况。虽然某些合作社比较重视内部的财务等相关制度建设, 但是终究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导致自身资信度低, 难以让信贷机构信服。同时, 多数合作社留存收益少, 自身积累不足, 缺乏提取公积金或者公益金的意识, 给生产规模扩张、抗风险能力提高等方面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使其经营只能处于较低水平。

(4) 专业人才匮乏

总体上, 农业专业合作社缺乏既懂知识又善经营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这也是其发展和融资障碍之一。由于合作社的发起人大多为当地口碑好、威望高的农民, 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 而且农业专业和财务人员的缺失, 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标准化程度, 同时也无法使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公允合法的反映, 导致合作社的管理不够规范, 很难获得金融机构信贷主体的资格, 使其融资能力变得更弱。

四、改善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其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第一, 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规模的合作社给予不同的扶助政策, 建立相应的风险基金和发展专项基金, 为合作社创设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第二,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合作社之间的沟通, 帮助其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也为金融机构放贷和授信做好参谋工作;第三, 强化对合作社资金拨付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而且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 落实好保障制度, 以期更顺畅地解决其融资问题;第四, 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引进农业新品种、市场营销及信息服务等做出重点支持, 同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2.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为拓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机制, 不断深化自身改革, 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自身职责和服务“三农”意识, 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合作社的需求为引导, 积极调整信贷政策, 创新金融服务理念, 丰富信贷产品, 探索新的资产抵押方式, 简化审批程序, 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同时, 要积极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服务, 建立信贷担保中介机构, 扩大信用评定范围, 提高授信额度, 而且要实行具体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多管齐下, 以使合作社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 健全合作社内部制度

首先, 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 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增强经济实力, 提升盈余能力, 同时要实现运营管理的规范化, 任何成员的加入都应该缴纳相应的会费和股金, 这也是明确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凭证以及积累原始资本的重要保障;其次, 完善合作社内部的财务制度、盈余分配和资金管理制度, 统一会计工作流程, 做到“账、钱、物”的分离, 而且要强化监督以及财务账目的公开;再次, 要注重发展合作联社以实现资金互助, 这样便能够将多数合作社的流动资金集中起来帮助急需资金的合作社,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内部成员社在贷款时向银行提供担保;最后, 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开立银行账户, 及时准确、定期报送会计资料, 积极参与信用评估, 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对其信任程度。

4. 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管理、金融、财务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合作社良好有序的经营, 这也是其成功融资的基础。一方面, 合作社要对相关人员的农业基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培训, 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 合作社可以从外部聘请专门的农业技术、金融和财务人员来指导工作以及对农民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同时, 国家也应该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 为合作社输送优秀人才, 相应地, 合作社在其就业方面要给予优惠及照顾政策。

五、结论

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及壮大的过程中, 融资难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合作社自身制度因素, 也有宏观环境的影响, 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在合作社完善其自身制度和建设的基础上, 政府和金融机构要为其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以拓展合作社的融资渠道, 最终实现资金供给的顺畅, 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新格局的形成。

摘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也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势必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 合作社的融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其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合作社的融资难问题意义重大。文章在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融资的现状, 其次探讨了合作社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合作社,融资问题,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纵深发展实践探索[J].江苏农村经济.2012, (06) :24-25

[2]吴健.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调查与思考[J].会计师.2011, (08) :92-93

[3]唐青生.昆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分析[J].区域经济发展.2010, (08) :30-33

[4]孟召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1, (10) :44-49

上一篇:开学第一天感受作文300字下一篇: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