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用12篇)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和机制创新, 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 必须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 提高生产力,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体制创新, 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情况,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把农民组织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 从而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也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民主、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其重要的运作机制。因此,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通过农民自已的联合与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增值环节, 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按交易量返还利益分配机制, 将增收利润的绝大部分返还给成员, 较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萝北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 出资总额1515万元, 入社成员1928名。虽然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 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许多合作社成立后, 在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森农有机大豆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经营产品是高蛋白有机大豆。三年来, 合作社为社员引进优质品种180吨, 推广种植面积3万亩, 总产量6800吨, 总产值达到2362万元。萝北县新春玉米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以加工玉米为主, 销往佳木斯、鹤岗、伊春市、绥萝两县, 日销售成品粮十吨, 日产副产品12吨。每日纯效益1760元, 2009年预计年效益可达52万元。团结镇新垦村木耳专业合作社2009年生产木耳菌包20万袋, 木耳总产量1万千克, 社员总收入43万元, 社员纯收入2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28万元。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 抓好培训
萝北县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培训, 努力提高其管理者的素质。于2010年初对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理程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讲解、会计制度讲解、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
(二) 配合市站做好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工作
县农经站组织专人参加市站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活动。积累经验, 探索适应萝北县农村的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 进一步推进了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人员名单和示范社的评选活动
向省绿色科技研究会申报拟扶持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名单。向上积极申报好的合作社进行示范社的评选。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萝北县自从2007年3月开始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 利用有线电视、广播进行宣传, 使合作社法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同时, 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视, 政府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一方面采取“政府搭台, 能人牵头, 农民唱戏”的方式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做到支持而不干预, 引导而不强迫。
(五) 统一规范管理
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 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统一要求做到“八有” (即有办公场所、有挂牌、有章程制度上墙、有领导机构、有值班人员、有账
本、有会计员、有统计人员) , 按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各种报表。
(六) 努力争取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积极与省业务部门联系,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2007年、2008年两年共争取省财政无偿补助资金45万元。这些资金的争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七) 严格审批程序
县农经管理总站与县工商局联合办公。由县农经管理总站初审, 初审合格后再申报县工商局进行复审。县农经管理站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管理条例要求去审批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要求其退回重补, 直到手续健全为止。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 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到位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到, 一些乡镇和村干部只知道抓中心工作, 认为合作社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可有可无, 根本不管不问, 对本辖区的合作社发展情况一概不知。平时也不学习有关的法规, 一遇到具体工作就不知所措, 不去研究放任自流。
(二) 许多合作社刚组建, 对合作社运行不熟悉, 管理不规范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基本上都有, 但不健全和完整, 有的合作社缺少财务制度, 有的缺少财务人员。有的合作社虽然有制度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
(三) 合作社成员素质低, 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 文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 相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 驾驭市场能力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 合作社规模小, 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合作社投资总额多为100万元以内, 有的只有几千元, 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成员多为十人以下, 没有达到带动大多数人致富的目的。发展地区以团结镇为中心, 现已有十六家。其他乡镇分布的很少。
(五) 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依赖政府支持的思想严重, 有些成立起来, 纯粹是想要政府投入, 自力能力较弱。有些合作社成立后不好好研究生产、经营问题, 因此, 有些成立后不知道干什么, 应如何干。
(六) 农民合作社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合
多数合作社社员都是集中在本村或本镇范围, 业务也只是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沟通和相互合作、规模效益差, 优势不能得到互补, 造成低级竞争和恶性竞争。
五、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乡镇和村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乡镇和村级要成立领导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要不断研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加大扶持力度, 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优惠的政策环境
农经管理部门扶持有一定规模、效益好、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提高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工商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提供便利;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减免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农经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要主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 指导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运输, 支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 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 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 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 引导规范发展。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组织和制度规范重点是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规范内部管理, 对一些具有条件的专业协会通过引导变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 培育典型, 规范运作
要培育典型、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缺少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整合, 避免恶性竞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建设要求, 健全合作社制度, 完善运作机制, 规范运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合作社之间也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 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如延伸产业链,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
(五)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 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 多数属于传统农民, 学历不高, 缺乏专业知识。同时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 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 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建议有关部门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统一培训规划, 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和社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培养、引进和使用能人, 从根本上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致富能力与带动能力。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2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不起来;没有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推进。从宁夏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哪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哪里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得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只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的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所以,许多龙头企业要自己建设原料基地,搞“反租倒包”。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就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
(二)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践都说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不会提出也不会出现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某一个农产品生产,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储运、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的组织。它与龙头企业直接挂钩,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自觉推动农业产业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当龙头企业建立后,马上就出现了原料供不上、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个时候,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唯一选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有序地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又解决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把龙头和龙身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之,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突出龙头带动,狠抓项目落实,区域布局初见成效。特别是4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以(中)卫(中)宁为核心,辐射固原、石嘴山的枸杞产业带;盐(池)同(心)灵(武)滩羊及灌区杂交肉羊肉牛产业带;以吴忠、银川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各地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同时,我们也感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切忌部门直接介入管理,与民争利,一统就死。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组织”,需要“能人”去领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党委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带头,以产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奶牛合作社与夏进乳业公司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园区,夏进公司在园区投资建了挤奶站。入园区的农户按统一要求和标准饲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统一售奶。由于牛奶质量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鲜奶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毛钱,夏进公司每收一公斤鲜奶还给合作社返利8分钱。牛奶质优价高,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公司返利使合作社实现了创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此外,还有企业优惠提供良种,派出技术员指导,在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按照保护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经济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建在村一级,可以建在乡镇一级,也可以建在县、市一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了,还可以组成商会。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
三、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它最终要发展成企业性质的组织,或者办成企业。但现在还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像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商部门要统一登记注册办法,减化登记程序和手续,并减免手续费。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去统的一层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首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3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业合作组织融资难的内部原因。认为合作组织资本形成的核心问题是用户或供应商的会员利益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内部矛盾,农业合作组织需要创新。接着在分析评价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资本来源与创新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了改进合作组织制度,实行一人多票, 增加资金预留,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组织;并应在加强合作信贷与其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农业合作组织使其具备一定银行功能等。
关键词:农业合作组织;融资创新;内部原因,股权积累
在许多发达国家,合作组织找到了创新方法调动其成员的资本同时,保留了合作的重要特性。但是会员融资在我国发展却不太成功。随着新农村建设与林权改革的深入,及相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补助与优惠渐渐消失。为了生存与发展,农林业合作组织必须从他们的成员或者商业渠道筹集更多资金。那么如何提高农林业合作组织资本,将是我们主要研究的目标。
一、 研究综述
回顾国外的相关文献,资金缺乏也是困扰欧美发达国家合作组织发展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合作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外的合作组织不断探索与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要。Kim, Young-Chul(2004)认为在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方式是最好的手段之一,以保护农民免于恶劣的经济影响。为了实现农业金融体系的整体改善,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通过银行服务和技术的不断改善,增强资金市场灵活性,并通过改革,使农业信贷与非农业信贷统一起来。(2)通过有效的监测和评价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并发展成本效益的金融创新模式。(3)加强信用体系的监管。Cook(2004)从产权改革的角度研究合作组织的改革,总结了NGC(新一代合作组织)为解决资金缺乏而采取的各种合作制度的改革。Zofia. Hacherova(2003)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资本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资本结构应该增加股权资本。Bekkum(2006)分析世界范围内50多个有代表性的农民合作组织所有权制度改革的案例,总结了应对资本短缺和管理结构问题的改革方案。
国内的相关文献,也认为资金缺乏是困扰我国农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孙雷、李配法(2007)认为农户融资难现象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对蒙阴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融资功能进行了分析, 认为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上供需错位问题。王欣欣(2008)认为农民合作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资金的缺乏使其呈现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这其中有合作组织自身的原因, 也有政府和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应该建立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合作组织的内部融资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出台具体实惠的支持。杨盛桃(2010)运用融资供求模型分析了其资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由此看见国外学者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融资问题研究较多,国内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融资问题研究仅限于提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或者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等,并没有从合作组织的内部原因分析。如何从合作组织内部出发研究解决农业合作组织的融资问题将对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融资现状
合作组织的组建原则与私有企业的不同,因此合作组织面临的特殊问题就是筹集资金。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以内部成员股权融资为主、政府扶持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为辅。合作组织从多种渠道获得组建和发展中所需的资金需求。其中,内部成员增资、政府扶持资金以及信贷资金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而内部老成员增资以补充资金的合作组织的比例较高;其次,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的合作组织的比例次之。与此同时,部分合作组织通过吸收新社员、吸收外部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比例相应较小。
目前,政府和捐助者的资金正在减少,因为这些机构目前面临的预算限制和新的优先事项。与此同时,经济改革已经取消了对市场限制和一些合作组织享受的垄断。这导致了许多农业合作组织资金不足以资助其业务和投资的增长。虽然部分地区金融机构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由于大多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要资金来源,从金融机构获得外源融资的能力有限。由于自身实力不强,融资条件不足,制约着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在对海南福建等农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中发现,主要体现在:(1)合作组织普遍资本实力弱。许多样本合作组织成员出资总额就是其资产总额,缺乏资本积累,抗风险和偿债能力较弱,难以满足金融支持所需条件。(2)抵押担保的匮乏制约了合作组织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产大部分是农村产权,如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主要产权无法实现确立,不能达到金融担保抵押要求。(3)管理观念落后等。目前农业合作组织经营运行对政府支持依赖程度高,地方农业部门与政策性金融部门沟通不够。(4)信贷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农信社占主导地位。(5)农业贷款风险大,信用主体信息资源建设跟不上,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信贷大额资金的投入。因此目前信贷支持仍然以小额农贷、联保贷款等信用保证类传统信贷产品为主。这种分散的、小额的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大额资金需求,不利于合作组织统一调配资金,发展壮大。
三、 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压力内部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资金缺乏的原因既有合作组织自身的原因,也有我国金融体系、政府等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农业合作组织自身出发研究其原因与改善方法。
农业合作组织自身缺陷使内部融资有限,从其自身来看,一人一票原则带来的投票权与人股的份额不成正比关系及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称等问题,使社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样,社员必然只愿意交纳最低的入社股金。所以,整个合作组织在吸收股金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资本报酬有限和合作组织不营利一方面使社员不愿意交纳更多的股份,另一方面不利于外部资本投人,合作组织要吸收社会资本有很大的困难。合作组织员数量有限,且属于低收人群体,能够投人到合作组织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合作组织内部的融资十分有限。
农业合作组织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寻找新的融资方法来应对竞争环境。现在部分农业合作组织已经学会为了适应生存,要求所有成员都进行投资(这意味着利益的持续性),且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适用的合作方式与原则,这些创新和成功使他们的成员都认为合作组织值得使用和投资。他们认为,成员的利益和合作组织的利益可能出现分歧,而以前,成员与合作组织的利益被认为是非常高的和谐程度。协调成员和合作组织的利益的关键是有效的资本化。而合作组织资本形成的核心问题是内在矛盾:供应商、成员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造成至少三个重要问题:水平界限问题,组合投资问题和内部搭便车问题:
1. 水平界限问题:水平界限问题就是由于目前成员的压力,合作社会增加目前的支付,而不是继续投资于合作组织,而这些投资会创造更大的未来投资利益。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合作组织将缺乏竞争力。大家不愿意投资于合作组织可能有几个原因:现在获得收益比现在进行投资而未来得到更多的钱更重要;他们不信任合作组织,或长远而言,不认为这种持续的风险投资将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财富;他们仅认为自己是合作组织的用户或客户,而不是合作组织的管理者。
2. 投资组合问题。当会员不能在合作组织里构建他们认为对他们自己最好的投资该组合时,投资组合问题出现,这降低了会员投资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所有合作组织的投资者都以土地、牲畜、农具、储蓄等不同形式持有各种资产,他们可以选择如何管理和提高其资產的价值。如果合作组织的股份分红很低或者更本没有分红,投资者就会抱怨并且不再有投资热情。投资组合往往与生命周期有关,随着成员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寻求合适的储蓄方式,这些投资在他们老了以后可以帮助他们。不幸的是,在合作组织的投资往往不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3. 内部搭便车。随着合作组织的多样化调整,合作组织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会员,新会员不需要为合作组织原有的资产追加资本,同时他们与老会员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由于个体数量的增加,共享共同资产的收益率是下降的,内部搭便车问题出现:(1)新成员提供非常有限的资本享有与主要投资创始成员同样的福利,这些创始成员长期投资合作组织的固定资产及营运资金;(2)当新成员的资助不能使规模经济合作更加有效,新成员的加入稀释了现有成员的回报,在这情况,新成员没有太大意愿提供资金,因为资金不会升值,其次,老会员也没有动力追加资金,因为该资金将使新成员受益过多。
四、 农业合作组织融资方法创新研究
由于合作组织竞争与市场条件的变化,创新正在发生,获得资金的新办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竞争力。且合作的结构也发生变化,合作组织领导人正试图协调资本的新方法与独特的合作身份。
1. 国外农业合作组织的资本来源。目前国外,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很丰富,为合作组织提供了竞争力,主要如下:
(1)会员直接投资:其主要包括会员股份,投资股份与会员费。在合作组织初期,投资风险资本是会员的一个基本职责,而且每个会员都希望在合作组织成功运作与发展中受益。会员的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会员股份的购买,投资股份的购买,费用支付等。不管会员投资多少,他只有一票表决权。这个限制是基于合作组织会员控制权结构制定的。
(2)债务资本:主要包括短期与长期债务资本。短期债务资本:大多数合作组织与贷款机构有年度的短期信贷,一般为循环信贷,允许合作组织年内借款或者还款一定数量。短期信贷一般用于支付供应采购,会员支付。当产品卖出后再偿还贷款。除了从机构的短期贷款,合作组织可能通过发行投资证书的形式从会员借款。长期债务资本:合作组织需要长期贷款主要是为了购买固定资产,或增加运营资本。长期贷款结构是多样的。
(3)租赁:有长期租赁与短期租赁,短期租赁一般为季节性使用某个设备。长期租赁更加诱人,一般租期为3-7年,根据资产的类型而定。融资租赁可以用于车辆,计算机,生产设备的购买。
(4)积累股权:一旦合作组织成立,他们希望积累充足股本(通过成功商业运作)以用于持续经营,支持成长,并建立合作组织的净资产。积累股权有以下几个方式:
①留存赞助偿还款:在合作组织财政年度终了时,会计核算决定了合作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过缩减支出留下的收入,可以分配给会员或者作为未分配股份留存在合作组织。根据他们的赞助分配给成员的净收入被叫做赞助偿还款,如利息摊还,社股股息等。合作组织的董事会可能选择以现金的形式全部支付出去,或者部分支付出去。然而,合作组织一般会留下一部分已公告的赞助偿还款,作为融资股份继续商业经营或者企业发展。通过赞助偿还款再投资进行融资对合作组织而言是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促使会员执行他们的义务,即根据他们获得的服务进行相应的商业融资。获得多少资本由合作组织每年的经营好坏决定。在好的年景,合作组织可以留存一大笔资金。在不好的年景,就会少很多。
②未分配股份:为了在财政年度终了分配一部分净收入作为赞助偿还款,董事会可能会选择留存一部分净收益作为未分配股份。不像留存赞助偿还款,未分配股份是股份资本,他没有分配给特别的会员。在好的年景,未分配股份可以给合作组织留存一大笔资金,不好,则相反。
另外还有单位资本留存,兑换会员权益,资本捐赠等等。上述这些积累资本的方式可以限制合作组织对会员直接投资的需求。然而,会员可能被要求在特定环境下,如灾害,大消费时进行投资。
2. 融资新方法评价。帮助合作组织提高竞争战略,合作组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资助他们的活动和竞争,同时保持他们的合作“特性”。至于为了产生更多的成员资本的新方法,使得合作组织越来越像有限公司,可能会有越来越大的争议。
这些新方法是加强合作,还是破坏团结,并加入竞争对手呢?答案取决于市场条件和选定合作组织的反映。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决大多数现代合作组织的都选择适应和创新,从严格遵守传统合作原则转向更现代的合作特性。这个特性是基于对用户和投资者同样重要的认识,并且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
合作融资在以各种形式变化着,有些已在欧洲,北美和澳洲,新西兰等经历了几十年了。他们都有相似的特征:民主控制仍然重要,在大多数的新企业中都有开放的社员制。会员很可能是用户,但他们作为投资者的角色通常更为突出。对于这有效的,股东会员必须获得股东的回报,这样鼓励他们投资。这些角色之间的平衡,减少或消除了传统合作组织面临资金短缺时经常会出现的水平界限(地平线),投资组合和搭便车的问题。
五、 解决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融资问题的建议
在我国农业产权关系尚未健全的环境中,传统的小农户群体不仅缺乏相应的资产,而且往往缺乏企业家才能和精神,同质群体之间“搭便车”和相互观望使得该类农户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难以达成某类合作的创新与改进。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根据海南与福建等地的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来看提出以下建议:
1. 从海南与福建的情况来看,少数核心成员与多数普通成员并存于同一组织之内,不同资源禀赋的成员之间必然产生“资合”与“人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得合作组织最终走向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走向公司制是未来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2. 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传统的小农户群体能够在能人、大户的带动下迅速壮大实现自身实力,降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异质性,那么,合作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实现成员之间的帕雷托改进,从而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更具合作组织本质特征的农业经济组织。
3. 为适应农业中的环境变化,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合作信贷,提高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增强资本市场的灵活性,以抵消在我国银行业务的弱点。同时,在提供农业信贷方面,有必要建立所谓的信用监督制度。还可以进一步改革农业合作组织使其具备银行功能,不仅能提供农业信贷,而且还能提供非农信贷。尤其在农业金融市场体系中信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农业信贷合作组织增加供给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林对昂贵的私人资金市场的依赖。
4. 改进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增强合作组织的内部融资能力改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治理结构, 在遵循一人一票原则的基础上, 应当有限制地承认股金在决策中的权益, 即允许根据持股量的多少增加其在表决中的权重, 实行一人多票, 以确保出资权与决策权的相对应, 并最大可能的吸收外来资本。改革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分配制度, 增加资金预留。在经济发达地区, 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组织, 推动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产权合作组织的收人, 维持合作组织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J.D.Von Pischke & John G. Rouse, Mobilizing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2004.
2. Kim, Young-Chul,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System: The Chang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Kor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ood & fertilizer technology center for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September 1,2004.
3. Zhang Jing,Zhi Ling,Current Sitution and Prospect of Forestry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orld Forestry Research,2010,(23).
4. HONG Yan-zhen, DAI Yong-wu, Probe into the Forms of Forestry Management after the Reform of Fujian Forest Right System,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2009,129(12).
5. Hueth, Brent & Marcoul, Philippe,2007. The Cooperative Firm as Monitored Credit, Staff Paper Series 50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6. 余丽燕,郑少锋.中美农民专业合作社债务融资比较及借鉴.亚太经济,2010,(6):92-96.
7. 韩冰,刘现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6):18-20.
8. 刘宇翔.农民合作组织成员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2):110-118.
9. 于華江.试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的解决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06,(6).
10. 杨盛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问题——对湖南省怀化市农民合作组织的探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号:RW2011-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0CGL046)。
作者简介:宋晓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潘焕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4
农村如何搞好、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 始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冲击, 面对着分散的小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的严峻不对称, 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才能保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9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这些, 都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哈尔滨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途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 哈尔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8个, 其中种植业456个, 占57.9%;养殖业286个, 占36.3%;其他46个, 占5.8%。但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只有186个, 占23.6%。
1.1“能人带动型”。
即生产同一类农副产品的农户由见过世面、有一定经济和技术能力、观念较新的农村能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技术骨干等牵头, 以自愿组织、合作互利为原则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比如巴彦县丰乐乡春生村养貂能手王林带领96户养貂农户组织的“丰乐乡养貂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1.2“统分结合型”。
就是以统一服务为主要标志, 实行“统分”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木兰县利东乡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组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六统一分”经营模式, 既实现了规模经营, 又克服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使参加合作组织的社员每斤水稻多卖了3分钱。
1.3“投入股份型”。
这是一种以股份制方式从事实体经营活动为主要标志的专业合作社, 是以农民为主体, 自愿组织的紧密型或半紧密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巴彦县天增镇科技惠农合作社筹集股金12万元, 建马铃薯基地860亩, 实行股份制经营, 召开了股东大会, 成立了理事会, 选举出了董事长。
1.4“横向联合型”。
即以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与合作为主要标志的联合型跨区域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如阿城区金京稻米专业合作社, 就是联合原“阿什河农民合作社”、“双丰东光水稻农民合作社”、“料甸满族乡红新村专业协会”和“红星仙湖农业生态协会”等四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的。目前共有社员1108人, 覆盖全区5个乡 (镇) 12个村, 成为阿城区第一个区级稻米专业合作社, 建立了章程制度, 注册了统一品牌, 并不断的扩大订单销售, 稳定了大米的销量和单位效益。
2 存在不足
哈尔滨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发展势头, 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管理机构任务不清, 职责不明。
哈尔滨市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 农业部门、供销联社、工商、民政等部门多头管理, 任务不清、职责不明, 经常出现谁都想管、谁又不管的现象。如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问题, 有的在农业部门、有的在民政部门、有的在工商部门, 甚至有的在两个以上部门登记。这种不规范的管理, 农民感到很不适应, 影响了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2.2 运行机制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现在, 哈尔滨市的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严密的运行章程, 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财产不清、产权不明、责任不到位等现象严重, 利润分配、亏损负担、盈利返还等制度欠缺。使得成员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紧密联系, 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2.3 定位不明确, 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新生事物, 多数的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完善, 组织名称多样 (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 , 法律地位没有做出界定, 而且多数组织不具备法人资格, 给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带来一定难度。还有许多农民仍然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经营, 技术落后、方法落后、经济效益小、距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还要加大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力度。
2.4 科技能力弱, 组织管理水平低。
有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意识比较淡薄, 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力度, 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不足, 使得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能力较弱,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有的协会甚至还没有相对独立或标准的办公场地。这些, 都制约着合作经济组织的高效运行。
3 几点建议
3.1 理顺和规范政府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关系, 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全面登记, 使之全部取得合法地位,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经济活动不受限制。同时, 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 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 创造条件。
3.2 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 必须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组织建设、规范组织发展, 协会运转正常后, 则逐步退出, 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 实行民主管理。同时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 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 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3 合作经济组织要注重“合作”。
要克服目前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小而散”的状况, 就必须重视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其基本生存原则, 只有联合才能强大, 只有强大才能抵御市场风险。各级各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 做好经济合作注重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鼓励和引导协会间的交流、协作,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联合会, 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3.4 加强培养意识, 提升科技水平。
政府部门及组织自身应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接触交流,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使其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并积极推行绿色安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力争有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拥有自己的商标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不断加强协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 有计划, 有步骤地培养一批高、中级技术人才, 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 懂技术, 会管理, 善经营、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能人”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田志久, 文蕾.简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切入点.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 l:53.
[2]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
[3]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0.
[4]杨德丰.哈尔滨发展研究报告.2008:223.
[5]王艳.西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08 (3) .
[6]高艳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学.2008. (2) :60-61.
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 篇5
作 者: 发布时间: 2006-1-6 15:56:10
2005年12月13日,台湾农民联盟农业交流小组召集人陈秀贤先生应邀到我所,就“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做学术演讲。
演讲提纲
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 台湾农民联盟
陈远峰
2005.12
一、历史简述
1、日本殖民时期
1902 澎湖首创“妈宫产业组合”。
1905 成立“宜兰兴产组合”,为台湾最初的类似信用合作礼。
1913 2月,殖民政府颁布《台湾产业组合规则》,以“共存共荣”为口号,“一市街庄,一产业组合”为目标,在各地强力主导设立信用、贩卖、购买、利用等专类合作组织。
在税法上,产业组织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及营业收益税。殖民当局并提供资金供农民低利融通,在农、工、商等各类放款额度及件数均以农贷为最,如:1927分别占41.78%及50.27%。
l915 有识之士开设“农村讲座”推动“研习活动”等在各地陆续筹设农民组合,如“二林蔗农组合”、“风山农民组合”、“大甲农民组合”、“曾文农民组合”,并成立“台湾农民组合”广设支部,唤起农民抗日运动。
l92l “台中州青果同业组合”实施共同供货(共同运销)制度。l925 12月,成立台湾青果同业组合联合会。
1940 各地产业组合计有501单位,社员数为609,817人。农业社员有386,191人,占产业组合社员总数的63.33%亦为当时台湾农家人口总数2,984.,258人的1 2.9%,农家总户数的89.8%。1942 7月,为执行经济统制政策,急需设立产业组合的上级统筹协调联系机关,以扮演战时所需资金筹集与物资供应之角色,允许设立联合会,并补助经费供发行合作刊物、举办合作讲习、召开各种会议。
1943 12月,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农业会令》,将所有农业团体强制合并为三级制系统农业会,至此,发展近3 1年的产业组合划上休止符。
2、光复迄今
1946 2月,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台湾省合作组织调整办法”,规定一切产业组合依“合作社法”(1934年3月在南京公布,1935年9月实施)及相关法令,改组为合作社。4月底,在民政处之下设立之“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委员会”,裁并入社会处。
12月,合作组织改组工作全部完成。共计合作社有47l单位,个人社员达703,198人,己缴股金47,858,114元旧台币。
1947 1月,订颁“台湾省设置合作农场实施规则”,积极辅导合作农场,参与向日本人接收的公私耕地17万6干多公顷的有效利用。
1948 1月,公布“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组织规程”,并在台湾省政府社会处成立“合作事业管理处”(简称合管处)为全台合作社之主管机关。
6月,成立“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
1949 台湾省主席陈诚接受农复会建议,起草《台湾省农会与合作社合并办法》,并经省委员会议通过颁布实施,规定凡原农业会改组之农业合作社,一律并入农会,于是年12月底完成,计农业社逾300社并入农会;渔业社逾60社并入渔会。
1950 行政院修改所得税法及营业税法,免税范围仅限于消费合作社。
1952 8月,行政院颁布施行“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着手进行农会会员资格检查,以净化农会,完成农会改组工作。该暂行办法第七条二项规定“已成立农会之乡镇,不得再成立乡镇合作社”。从此农业合作社之组设,依法组设特产产销合作社,如香蕉、文旦、茶叶„„等,其余则陷入停顿状态。
1973 9月,公布《农业发展条例》,核心内容是加速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所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此条例被称为农民基本法。
1974 立法院修订《农会法》,(废止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废除股金制、终止对会员盈余分配,农会自此丧失其为合作组织的法理依据)经行政院颁布实施。解除农业合作社筹组禁令。1987 7月,解除戒严令。农业合作社的组设,呈现蓬勃发展现象。
8月,成立“台湾省合作事业发展基金会”。
1992 l O月,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颁布《农业产销组织整合实施要点》,并订《合核心农民组织及辅导计划》,积极推动蔬菜、果树、花卉等七类产销班,1994年底共成立3,619班,人数计72,359人。至1998年止,共有6,214班,人数共计119,797人,内有蔬菜产销班973班、37,598人,果树产销班2,214班、1 7,040人,花卉产销班539班、6,725人。
1993 海峡两岸合作组织开始交流、互访,并在1994年由逢甲大学举办“海峡两岸合作经济学术研讨会”。
1997 全年新成立各类合作社97社,解散74社。农业合作社新成立3l社场,解散10社场。另据1991年以来各年年报显示,台湾农业合作社场损益除1996年外,悉数为负数。
1999 7月,成立“台湾合作运动协会”,系结合合作学界、运动界、事业团体、合作行政人员等共同组织之团体。
200l 7月,全台合计有328个农业合作社、207个合作农场,参与农民逾20万人。
11月底,行政院院会决议通过《农业合作社法草案》。另有民间版《农业合作社法草案》同时呈立法院,并案讨论;但迄今仍未付院会。
12月底,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发布《农业产销组织辅导办法》类别由原七类增加为二十类。并说明本办法系“为辅导农业产销组织建立企业化、资讯化及制度化的共同经营方式,以改善农业经营管理,并提高农业竞争力。”
3、历史经验
a、合作事业发展几全为行政当局藉行政力量,以由上而下的方式,积极主导扶植设立而成。b、信用组合——小生产者以人格的相互信用连带保证为基础,共同筹资设立,以对抗不合理的高利贷诈取。
c、贩卖组合——即运销合作社。将社员所生产的产品,透过共同贩卖,以增加收入为目的。192l、1936分别开始办理香蕉、蔬菜共同运销。
d、购买组合——即供给合作社。批购产业及生计上的必需品供应社员,以减少生产成本及生产支出。e、利用组合——原称生产组合。以社员产品的加工及社员产业或生计上需用设施的共同利用为目的。f、日据末期的农业会奠定现今多目标、多功能的基层农会的组织结构与事业经营基础。但却因早期以信用事业为主力的普及方式而影响日后农会偏重信用部的经营取向。
二、现况 l、辅导与支持
a、宪法第13章“基本国策”第145条“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b、催生《农业合作社法》;更改主管机关。
c、冻省缩编与地方政府裁撤合作单位。
d、财政补助偏低。
2、有合作事业而无合作运动
a、合作组织系“以运动为手段,以事业经营为目的”。
b、合作运动理念与本质系“以人的幸福为目的,以人的结合为手段”。
c、缺乏合作运动灵魂——“思想”、“哲学”与“信条”。
d、合作意识扎根工作从头做起。
3、农民产销班
a、组织管理——提升内聚力,促进活性化,增强竞争力。
b、田间作业合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作业效率最佳化,追求最高质量的田问收成。
c、共同采购——提高采购优势,落实品质检测,降低资材成本。d、共选共计——树立分级标准,落实选别计价,强化品牌价值。
e、共同配送——形成经济规模运输量,有效规划管理产销程序,寻求最经济的成本、安全、及时、准确输送。
f、雇客管理——依特性、需求建档,拟定最佳互动方式,进行关系管理。
4、实例简介
a、西螺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
供应军队副食、学生营养午餐及大型物流等量贩系统。
b、台南县渔权会渔业生产合作社:
体制外抗争团体转型,接受政府辅导的案例。
c、六甲乡农会花卉产销班:
火鹤花(红掌)外销之典范,独占日本市场约20%。d、斗南镇农会代耕制的产销班:
回流劳动力创造外销绩效的新农业,横跨行政区的集作模式。e、东势镇农会梨产销班:
出于蓝更胜于蓝的高接梨的故乡,集休闲、文化、生产等的现代农业。
三、问题
1、多为个人社、私社,规模与资金严重受限。
2、政治派系与行政资源的共生关系。
3、法令不合时宜、政府支持力量不足。
4、缺乏合作精神,背离合作原则。
四、建言
l、设置中央专责机关,制订《农业合作社法》。
2、落实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合作运动。
3、设置“农业合作运动”发展组织,推展合作教育。
4、政策配套、落实制度;放活组织、畅通市场。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6
[关键词] 农业 合作社 现代化
一、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多数国家经验证明,大公司经营农场不会成功
根据国际经验,尽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场规模已经很大,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但这些国家的绝大部分农场,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公司农场比例很小。有些国家,虽然也曾有过发展大公司农场经历,但结果却证明很多大公司农场经营是不成功的。
2.家庭农场独自进入市场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家庭农场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走联合起来的道路。在农业生产实行家庭经营体制条件下,即使有些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很大,就其单个农场的投入、产出规模而言,也很难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等产前、产后经营环节上达到经济批量要求。另外,众多分散经营的家庭农场,在同一产品市场上互相竞争,使得他们各自在与大企业从事交易的时候,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谈判地位。正是上述两个基本因素,促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进入市场时候,走上了合作经营道路。
3.没有别的企业可以替代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扩大农业盈利空间方面的作用
由于工商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处在交易双方的对立面上,不但各自的经济利益难以融合一致,而且由于工商企业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他们处在一个更为有利的谈判地位,因此常常使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挤压。相反,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它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它的发展不但不会侵害农民利益,而且有效扩大了农业经营的盈利空间,因此在竞争中得到农业生产者的广泛支持,从而胜出独立工商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4.合作社增强了地方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在普遍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融资困难,技术研发力量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毫无品牌优势,难以超出地区市场在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稳定地占有一席地位。而合作社的建立,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比较容易。在发达国家,合作金融是帮助农户解决融资困难的主要桥梁,合作社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5.合作社为发达国家政府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扶持本国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在实施减免税收等政策上,对国内外企业必须一视同仁,即所谓国民待遇。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上述规则显然不利于增强本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但是,由于各发达国家都把合作社视为非营利企业,它们在国内理所当然地对合作社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就避免了外资涉农企业要求享受国民待遇的问题。
二、中国现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底,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已达190多万个,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有27万个。同时,农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社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二是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组织机构简单,合作水平低;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2.规范性发展不足
在2005年对9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社合作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社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社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社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
3.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在社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社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它们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三、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思路
鉴于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合作社成熟的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社。在建设农村合作社时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政府扶助
对政府来讲,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宣传,使农民明白合作社的意义,提高農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管理运作的一整套制度;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为农村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五是提供培训。政府要经常对合作社的有关社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六是资金支持。
2.法律保障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1852年,英国议会根据全国风起云涌的合作社运动,通过了“工业和节俭协会法”,使合作社作为合法组织最早步入国家的法治轨道。美国虽然兴办合作社于英、法之后,但全美各州制定合作社法却较早。早在1857年,美国纽约州就制定了“火险互助合作社法”;1865年,密歇根州又通过了“工匠和劳动者合作社法”。日本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是日本农协稳定发展的前提和法律保障,也是日本政府对农协的法律支持。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合作社法或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方面,我们相信,农村合作社法出台以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3.民主管理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合作社成立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不宜政府强行撮合,更不能行政指派。合作社解散也要尊重广大社员的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办事。在日常管理中,社员参与制定合作社的政策和决定。选举产生的代表要社员负责。社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包括与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外部筹集资金,也必须以确保社员民主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自主权的方式进行,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法人组织。
4.强化监督
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但要使合作社良性运转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派人对合作社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关财务进行审计。二是合作社要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合作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广大社员也要积极进行质询,随时对合作社的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穆励:兴办合作社事业是世界潮流[J].求是.2003(20)
[2]杜吟棠:以合作社促进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N].农民日报.2007~01~05
[3]韩俊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08~29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7
一、理论分析
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所起的作用, 理论界已经有了较多的论述, 如王爱松 (2003) , 江时强、张秀生 (2007) , 隋志坚 (2007) 等学者都研究认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正面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对农民增收发挥作用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断变化,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却日益加剧。农民虽然具有了理论上的市场主体地位, 却仍旧不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前者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合理流转来实现, 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实现。事实表明, 短时间内实现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 有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农业的纵向一体化。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和中介带动农户的“公司+农户”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如农户的弱势地位明显;缺乏机制约束等等。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或中介与农户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他们的利益联接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市场合约基础上, 难以在市场波动时联合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植于广大农民之中, 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作用, 形成规模经济, 逐步推进产业化升级, 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 它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地位和竞争实力, 也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三) 有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从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农民自身的素质是其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合作制的运作, 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 这既有利于农民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育, 又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进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四) 能够建立市场信息传递的桥梁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上不仅仅表现为劳动互助、生产合作、资金互融、资源共享, 而且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服务, 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提供农业种植信息和市场信息, 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面积和产品结构, 顺应市场变化, 避免盲目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增加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
(五) 有助于政府政策的高效实施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架起了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 国家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都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 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 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体现出政策在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和市场竞争力, 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分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从理论上来说是受到生产资料投入、技术更新和制度创新的影响。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非农用地逐年增加, 直接导致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但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却逐年增加, 这说明耕地数量的投入增加并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 农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也并非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 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很容易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展开。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我们建立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式中:Y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Xi表示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下标i表示不同的解释变量;等式右边的c为特定的常数项;μ为随机扰动项。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制度因素主要影响了农民的参与市场的程度, 重点考虑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对农民参与市场的带动作用;同时, 我们假设技术因素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为此, 我们对变量做出如下选择:因变量Y表示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绝对值 (剔除了价格影响因素) ;自变量X1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 (%) ;自变量X2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 (%) ;自变量X3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 (%) ;自变量X4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 (%) ;自变量X5表示任一样本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 (%)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年鉴》 (2007年) 中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变量数据均来自官方发布的数据资料。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7) ;自变量数据主要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数据真实可靠, 详细数据见表1。其中, 自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中的最小二乘法 (OLS) 对方程进行估计, 其计量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显示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决定系数R2为0.796, 即被解释变量变化的79.6%部分能够由解释变量解释;对方程检验, F=19.545, P=0.000, 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分析如下:
第一, 乡镇是否拥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在1%水平上显著, 且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正向的, 即某省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所占比重越大, 越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 某省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是在10%的水平上显著的, 但其增收作用是反向的, 这和我们感性认识不相一致的。这可能与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是全省的数据有关, 因为每个省农民的素质是大不一样的, 而农民技术培训主要是一些基本技能, 也包括一些形式主义培训, 经济较为落后省份虽然开展的培训多, 但其作用却不显著, 因此, 从数据上看, 农民技术讲座并没有对农民增收起到正向作用。
第三, 某省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在1%水平上显著, 但作用方向是反向的。这与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但仔细分析也不无可能。因为“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一些地方发展并不理想。公司对农产品压价, 不履行合同, 转嫁风险等现象大量存在。一方面, 农产品的剩余利益几经盘剥, 到农民手里, 已是所剩无几;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差, 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却仍然不断威胁着农户。另一方面农户的违约行为也不容忽视 (周湘峰, 2007) 。
注:OBS是样本观察值个数;***、**、*分别表示变量系数通过了1%、5%、10%的显著性检验, sig是变量系数为零的假设成立概率
第四, 某省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较为显著, 且影响方向是正向的。这与变量X3的影响方向似乎正好相反, 但两者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变量X3是村级数据, 掩盖了农户的微观数据, 两者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即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越多, 不一定参与的农户就越多, 这与农户的参与率有直接的关系。可见,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才越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五, 某省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是正向的, 且极为显著。农民获取技术指导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本村技术人员请教;二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农户会认为农技人员手把手教的效果最好, 也最愿意接受, 因此, 在本村拥有技术人员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某省2006年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 (X1) 、某省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 (X2) 、某省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 (X3) 、某省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 (X4) 、某省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 (X5) 等5个重要因素, 且不同因素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各不相同。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 本文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 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体型组织建设。政府各级部门要扭转“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能促进农民增收”的片面观, 减少政府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干预, 注重组织质量, 避免盲目追求组织数量, 使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实体型发展。
第二, 民办、民营至关重要。目前,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官办色彩比较重, 众多报道和文献都反映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难以体现“民办、民营、民受益”。因此, 在今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改和再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财政支持的作用, 避免官办、官营再度发生。
第三, 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逐步发展为农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如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指导、农资专业采购等等, 使农民在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能够更大程度的受益。
摘要:文章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水平, 结果表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袁惠民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创新农村经营体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
[2]、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5) .
[3]、汪良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7) .
[4]、迟福林.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农民组织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74) .
[5]、张朝兵.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3) .
[6]、周湘峰.“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 2007 (8) .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8
一、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起点, 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点。根据统计, 截止2011年底, 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7个, 成员数量13.8万人, 带动非成员15.2万人, 入会 (社) 成员在100人以上的96个,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其中,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 入社成员1689户, 带动农民18236户,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2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组建形式多样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 主要由种养大户、工商企业主、有经济头脑的农产品经纪人牵头领办, 特点是易组织, 发展快, 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较为密切;二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己与农民、生产基地联系紧密的优势组建的, 特点是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辐射范围较大, 各种服务到位, 但农民容易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牵头组建, 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站和经营管理站利用原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组建的以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组织, 特点是基础好, 农民容易接受;四是涉农干部职工领办, 特点是运作形式较为规范, 带动能力较强。五是农民自发组建, 农民根据自己的区域种养情况, 自发组建起合作经济组织, 特点是形式多样, 利益共享, 但季节性较强。
2. 依托特色产业组建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以牛、猪、羊、鸭、鸡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 以苹果、桑蚕、杨木丰产林为主的林果业, 以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加工储藏业和农产品贩运、营销为主的流通组织。围绕产业化生产,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成武县大田集、白浮图、张楼等乡镇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 大蒜种植30多万亩, 围绕大蒜的种植、销售、加工、储藏,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 促进了大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郓城县黄安、唐庙、双桥等乡镇是木材加工聚集区, 在乡镇经济管理部门的牵头、组织下, 都相继成立了林木加工、销售协会, 在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促进了林木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曹县城关、倪集等乡镇围绕畜牧养镇, 成立了养奶牛合作社或协会, 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3. 生产需要确定合作形式
一是购销合作型。这是目前数量最大的一种形式, 主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为纽带, 统一组织收购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产品一般都高于市场价格, 据典型调查, 凡是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 增收幅度一般都在20~30%以上, 部分农户成倍增长。如以食用菌为纽带的食用菌协会、专业蔬菜协会等等。二是技术物资合作型。这是一种比较早的形式, 大部分由涉农单位和农技人员兴办, 供应技物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 会员从成本低、卖价高两头受益, 一般都能获得较高收益, 最差的也能做到保底。如由定陶县南王店乡政府领头创办的西瓜协会、由定陶县农业局牵头创办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
4. 联结、运作机制较松散
在全县比较成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 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机制。一种是会 (社) 员制, 主要是专业协会。合作组织资产归组建者所有, 农民只要缴纳少量会费, 就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无偿或低偿的信息技术服务。只要农产品按标准生产, 合作经济组织就会按约定的价格收购。这种形式农民易接受, 发展也快, 但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结较松散, 合同和契约不能保证履行, 有的根本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 合作组织只维护自身利益, 无法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全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属于这一种形式。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制, 主要是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者在为弥补资金不足或增强凝聚力, 吸收农民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归组织成员共有, 农民既能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服务, 又能在年终分得一些红利。这种形式目前占比重较小, 但代表了发展方向。如以吸收村民资金为股份的定陶县孟海镇黄庄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牵头创办人持大股、农民持小股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和区域化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生产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农民既要承受自然风险, 又要承受市场风险, 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明显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订单生产, 坚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农民连接起来, 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乃至避免了市场风险。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涉及种植业的农民合作组织都按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整地施肥、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并就基地内的基础配套、土壤深耕、良种供应进行扶持, 逐步建成了当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 通过扶持, 实行了“六统一”服务, 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 质量达到了标准, 加工企业收到优质原料,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再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东明县金科西瓜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 统一市场销售, 农民生产的产品无后顾之忧, 仅无籽西瓜销售亩增收入达500元。
2.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处于分割脱节和无序状态, 难以形成社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区域经济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种、养、加、销, 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 效益为核心, 科技为支撑, 利益为纽带, 服务为保证的产业化经营的崭新格局, 农产品竞争力的明显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作为“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 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又减少了企业与单个农民的交易成本, 使农产品价格有保证, 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鄄城县农业综合开发甜叶菊种植协会, 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由青岛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户、种植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达500多户。协会由会长、副会长、会员组成。协会的建立, 并通过政府的扶持,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生产, 坚持从良种、良苗引进, 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产品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凸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新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无形作用, 使其能把服务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 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 农民千家万户干不了的事情,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是农业开发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 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作组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市场行情, 并颁布销售信息。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就是通过销售网络, 畅通了市场, 使蔬菜生产销售有了保证。
5.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集约化经济的转变, 无序生产向有计划订单生产的转变, 粗放型经营向科技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高市场风险向低市场风险的转变, 带来了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的必然结果。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变单个盲目生产为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技术指导到田间, 种子、化肥、农药供应到地头,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带领了农民学科技, 用科技, 使广大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会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技术, 520个受益人年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三、扶持情况及建议
2009年以来, 我市共相继扶持了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其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东明金科西瓜专业协会) , 农民专业协会8个 (牡丹区王浩屯樊寺大蒜协会, 定陶县黄店镇西红柿产销协会, 郓城县双桥乡绿色果品协会, 巨野县董官屯镇伊坪坊优质小麦专业协会, 巨野县谢集大蒜专业协会,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鄄城县董口镇尹楼无公害蔬菜协会, 鄄城县郑营乡甜叶菊种植专业协会) , 农民用水者协会33个, 完成投资586.5万元, 共有28722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31964户, 带动农民120034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66 0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完成投资21万元, 共有239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923户, 带动农民3269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326元。
1. 存在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有一定基础,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面临着若干需要尽快解决的矛盾和障碍。一是组织较为松散,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更好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由农民合伙组织发展而来, 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边承担市场风险, 积累薄弱, 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组织群体小。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几个镇或一个镇、或几个村, 有的甚至一个村, 区域范围狭窄, 导致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三是组织运转困难。即使是建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面对的是松散的农户, 从事的多为无偿服务, 其组织机构除个别依托于龙头企业的以外, 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 运转比较困难。如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 虽然也注册, 但真正运行好的不多。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 实践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 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环节、各要素联结起来, 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直接项目扶持的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龙头企业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 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基地优先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在项目申报时, 除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由企业进行申报外,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 以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二是落实完善相应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采取项目直接扶持外,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落实完善, 可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 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主体注册, 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使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部分无偿资金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 以解决组织机构经费的短缺;还可以在政策中制定补贴、补助的办法, 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施、检测仪器及其他设备方面的困难, 以及在品牌申报上的资金短缺。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9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政府引导下, 农民领头人自发组织适量的能人, 结合当地实际, 以市场为导向, 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 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 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建立生产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 产、供、销三者结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而言, 两者在概念和属性上虽有相同之处, 但农业产业化一词的内涵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比更丰富, 外延更宽广, 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当了“龙头”企业, 它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生产专业化, 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流通市场化、产业一体化。从功能和实质上说,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及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 市场农业自我积累, 自我调节, 首先发展的运转机制, 其核心内涵是多元参与者自愿结成利益的共同体, 而核心标准是多元参与者主体是否结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其标准尺度是平均利润。“龙头”企业是一个宽泛概念, 公司企业, 专业协会, 合作社, 专业化市场, “产学研”联合组织等具备条件的, 都可以做“龙头”。目前, 仁怀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除高粱、烤烟的“龙头”是粮局购销和烟叶购销企业外, 其余均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即协会) 。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探索运行中, 推进仁怀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健就是要选准能够开拓市场, 带动千家万户的主导产业, 培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 以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规模效益, 带动基地, 联结农户, 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创造物质和社会条件。如凤冈县“企业带动、成员增效、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成功经验值得借鉴:1、政策支持是保障;2、加强服务是基础;3、保障农户利益是关键;4、整合资源、促进标准化建设是体现;5、共同发展是目标。
1 仁怀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截至2009年12月止, 仁怀市正式挂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37个, 其中:以二合和鲁班镇蔬菜种植协会为代表的蔬菜种植协会5个, 苍龙办和三合镇为代表的生猪养殖协会4个, 高大坪乡为代表的鹅鸭家禽养殖协会1个, 坛厂镇四伦山牛养殖协会为代表的2个。喜头、长岗镇烤烟种植协会5个, 茅坝、大坝等乡镇为代表的高粱种植协会20个。狭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 (协会+基地+农户) 。其中真正发挥作用好的, 一是二合镇的蔬菜种植协会按照章程积极开展工作, 对促进本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有强大销售市场的高粱产业化农业, 主要是茅台酒的原料需求, 伴随出现的是很有实力的仁怀市粮食经营企业, 关键是近年高粱产业化经营, 由于市、乡党委政府重视高粱生产, 使广大仁怀市农民真正放下了在销售市场、价格等方面的风险包袱, 放心大胆进行科学种植高粱, 从中得到了实惠。三是烤烟产业化农业经营也较为成功。这主要得力于经营烟叶的这个“龙头”企业找到稳定的烟叶销售市场, 同时,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组织基地农民种植烤烟, 实现了农民增收, 企业增效, 政府财政增长三赢的目标。
除以上事例之外, 其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多数农业项目仍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挂了一块牌子, 并未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如鲁班镇尚礼村的肖坤, 杜富寿等人曾对农民专业协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过多次探索, 但未见成效。还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未开展任何工作, 确属名存实亡。其根本的问题是这些农业专业协会, 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各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最终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落空。
仁怀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党的富民政策下, 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帮助下, 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增收希望而产生的, 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很不理想。
2 仁怀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专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人才
一是仁怀市近50万农民中, 除外出打工, 经商等外, 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弱病残, 二是偶有能干的人在农村也不安心, 因他们没有得到系统的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 在从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中, 仍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 三是大多数的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 不能正确领悟党的政策, 不能将党的政策与当地优势资源有机结合, 带领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有的村干部根本无法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任。因此, 出现了“农业不用管, 让它自由去发展”的现状。
2.2 缺资金
一是当前的农村种、养、加等大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低, 广大农民搞农业不合算, 加之仁怀市农民相对较穷, 用自己微少的钱投入产业化农业建设尤如杯水车薪, 再加上农业种植的风险性又大, 更多是自然放弃。虽然, 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对产业化农业经营加大投入, 但同其他行业比较而言仍投入太少。因资金缺口太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多数处于停滞状态。此外, 上级投入多半是针对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精密仪器之类, 很多农民因缺科学技术知识而无法使用。
2.3 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农业立产业化经营重视不够
虽然从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次锁定“三农”, 强调要重视、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基层的一些领导和干部对“三农”问题,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 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3.1 解决好资金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好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工作, 提供信息, 完善基础实施及其他公共服务, 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刺激市场需求适度增长。农村信用联社要落实好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补贴的政策, 抓住仁怀市申报创建国家级科技示范县 (市) 的契机,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特别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倾斜投入, 确保必须的资金到位。
3.2 解决好缺人才的问题
基层党委、政府要制定激励措施, 派出相应人员深入农村挑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担, 把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产业化经营工作做好, 扶上马, 送一程。真正体现出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基础, 农户和其他相关经营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政府支持和推动更是重要发展的动力。
3.3 解决好重视问题
仁怀市委、政府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切实解决好政策、服务、利益、资源整合和发展目标等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应有配套的可行措施, 还要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要严格兑现奖惩, 要让镇村干部有奔头, 有想头, 积极主动地干好相应的工作。要尽力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镇村负责专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部和广大农民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意识, 走一条适合镇 (乡) 情或村情的路子。同时, 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经过一至三年或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10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引导、推动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0年6月30日,宿迁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和引导,共办理开业登记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376户,资金总额633383.92万元;其中股份专业合作社610户,资金总额82764.99万元,土地经营权出资37574.04万元,流转土地14333.25hm2;农民专业合作联社36户,出资总额21350.26万元。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遍布全市城乡。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经调查,我们也发现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面也还存一些问题:
一是扶持的范围和重点不明确。目前农发部门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条件、范围、重点及补贴标准还没有统一要求,致使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另外所扶持的合作组织多数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二是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不规范。根据调查,目前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问题,有的专业合作社虽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但章程制度不规范,多流于形式;有的与成员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大多数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低,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缺乏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工商、民政、科协、农业部门均可受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取得社团法人身份,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但从事经营活动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农业、林业、工商、民政、财政、科协等部门各自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各自单一服务,不能形成服务合力,但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且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有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缺乏民主、严密、合理、完善的管理;有的为农服务效果不明显,与农民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有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公开不到位。
2 改进措施
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进行改进。
2.1 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要和农业综合开发特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明确四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扶持范围。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专业协会,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还处于试点阶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今后应扩大扶持范围,加大对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研究会、农民技术协会等四类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明确扶持条件。为确保扶持效果,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应具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在某一行业或品种生产上,覆盖面广、受益面大,能为成员提供各种服务,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服务关系;有基地、有品牌,带动能力强,能积极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户增收效果显著等三个基本条件。三是明确资金用途。为确保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农发资金主要应用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办运行,购置信息化办公设备;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营销网络,开展农产品营销推广;开展科学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购置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运销和质量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申请商标注册,申报认定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兴办小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等六方面内容。四是明确扶持标准。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业协会的补贴标准每个协会仅有5万元左右,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对此,今后可在土地治理项目中按财政投资的10%提取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培训、示范推广、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建设。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可从中拿出三分之一的无偿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补贴标准上可按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安排15~30万元列支,以确保扶持效果。
2.2 强化服务,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着眼于长期运作和健康发展,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基本原则基础上,找准扶持的关键环节,切实做好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服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项新事物,对此农发部门要把宣传引导作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农发资金扶持的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农民,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加强示范引导服务。要针对合作组织服务手段差、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努力帮助合作组织与农技推广、供销等社会服务组织合作,拓宽服务领域,为农民提供多形式、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社员的生产需求;要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总结推广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三是加强人才培训服务。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农发部门要统筹安好农业开发培训资金,切实制定好对合作组织人员培训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抓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合作事业的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者队伍,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品牌、诚信经营,促进合作又好又快发展。三、规范管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会员讨论决定。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制度。要以联办、联心、联利的联结机构为核心,正确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要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合同、契约等形式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要建立规范帐目,定期向会员公开收支情况,做到帐目清楚,收支有序,监督有力。
2.3 加强部门协作,增强服务功能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11
关键词:农民 合作经济 创新发展
Creatively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improving the degree of farmers’ organization
Zhao Dehai Han L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keeping the good developing state,but in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it has some shortages.So our province’s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must stand on the reality and continuously innovate development thought.The essa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 and measure in order to develop organizations from government’s polices and cooperative itself.
Keywords: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Creatively developing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76-03
国际经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植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长于农产品市场化大潮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民和增加农民收入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再造和创新。近几年,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807个,比2001年增加了2987个,增长了1.6倍;拥有会员(社员)71.4万人(户),占农户总数的15.1%,比2001年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2.6倍;基本涵盖了种植、畜牧、加工、销售、服务等多个行业,涉及粮食、奶牛、生猪、中药材、食用菌、农资等几十个产业。在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从事种植业2056个,占总数的42.8%;畜牧业1590个,占总数的33.1%;加工及运输业461个,占总数的9.6%。
1.2 组织形式和创办方式多元化。
从组织形式来看,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机作业合作社等形式,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农机作业合作社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促进。2007年底,我省已发展农机合作社803个,全年作业量达到2192.2万亩。
从创办方式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有农民自发组织型、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办型、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牵头领办型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覆盖了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合作领域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各个方面。
1.3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2006年初,黑龙江省政府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省已经有7个(地)市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做出明确要求,使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在资金扶持方面,2007年国家和省财政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扶持经费1665万元,受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111个,每户平均15万元,按户均15个农民成员计算,约1700个农民受益。
2.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这既有主观因素,如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也有客观因素,如缺乏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政府管理不够宽松等。目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户覆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停留在乡级、县级这个层次上,市级和省级的不多,全国性的就更是鲜见。从覆盖率看,全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占农民总数的15.1%,社员间利益联结不紧密,有七成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松散型和半松散型。
2.2 管理人才缺乏,社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了解合作知识,懂经营、善管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又需要文化素质较高,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持积极态度的社员。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2.32%,小学程度占25.32%,初中程度占62.13%,高中程度占7.05%,而中专程度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分别仅为1.94%和1.24%。从整体上看,社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形成农民合作组织的人力资源基础。
2.3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初级模式,在经营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完善,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阶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2006年底的调查,一些所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不到10人,自身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有的内部根本没有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发起人说了算,社员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尊重;还有一些没有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还会制约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2.4 资金短缺制约后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它既是经营组织,又是自我服务组织,是一个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其盈余除了提取少量的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还给社员,自我积累能力很弱。加之它的法人性质难以界定,获取贷款困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基本上是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继发展的“瓶颈”。
3.创新发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及其合作社联盟、大公司、大企业。面对瞬息变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黑龙江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1 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玉米、水稻、大豆、甜菜、马铃薯、乳品、肉类、山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专业化和基地化水平高,容易实现农民之间的合作,建立生产、技术、营销及加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省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其与农民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2007年,黑龙江省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其中63家是绿色食品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12家是绿色食品企业。这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资金优势,有些品牌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声誉,这对于引导我省农产品生产和创造市场需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股份合作制形式,由基地农户分工生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中介,负责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诸如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也为公司提供包括对农产品的收购和粗加工等服务。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农民和龙头企业得到双赢的效果。
3.2 适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农民单家独户生产所带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耕种面积集中连片、无霜期短、农时季节集中、人多地少等特点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农业机械化道路。农机作业合作社是指在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土地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要求组建农机合作社,组建的形式既可是股份制,也可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社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领导机构职能,最高权力机构是合作社股东会。合作社实行资本保全原则,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全部资产对自身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不得退股。组建农机合作社的原则是:坚持多元投入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多元投入;坚持自愿择优的原则,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的;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产量大县为重点,突出发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生产;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机械为牵动,整体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示范推进。
3.3 拓宽信用领域,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黑龙江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弃乡进城,大量收缩撤并县及县以下地区的机构网点。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降低,服务功能残缺,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包袱沉重,支农能力有限,其他各类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缓慢,农民与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要按照“三农”发展新需求,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农村金融需求。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宣布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允许和鼓励在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资金融通体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具有类似或关联生产模式的农民共同发起、拥有和管利的原则建立的互助金融组织,在社员熟悉的小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以投入股本的农民为社员,并以社员的股本为资金来源在社员内部发放贷款,合作社成员不管占有股份多少,都是一人一票;合作社设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从社员中选举产生;定期召开股东大会,研究决定合作社重大事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为了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对缓解农村金融流动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几点建议
4.1 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从国情、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农村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只有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农民才会信赖和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二要坚持“三民原则”,即“民办、民管、民受益”。按照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以农民为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营销合作,通过合作使社员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它们直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化布局,因势利导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要坚持创新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大力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产业、科技、管理上的创新步伐,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提高社会化程度。
4.2 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合作知识和合作技巧,这是黑龙江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进修、参观考察、国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对社员的培训教育。争取将“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金色证书’计划”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8~2015)》范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此外,结合乡村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农林教育,注重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后备人才队伍。
4.3 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平稳度过发展初期,实现后继良好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规范的组织章程,有效的风险调剂与防范机制,科学的价值评估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法的契约约束机制,实用的监督约束机制等。以利益分配机制为例,合作组织向社员提供服务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向非社员开展业务时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组织内部要建立完善的二次分配办法,把社员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在分配办法上,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为辅的原则。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在合作组织内部几种主要的服务功能之间,形成一种能够互相抵消和消除所出现的亏损或赤字,做到利益互补,具有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活力的机制。
4.4 加快组织资源的全方位整合。
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看,发展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经验表明,跨乡镇、跨县城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运行也更加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可以是横向的联合,也可以是纵向的联合。所谓横向联合,就是要打破地区界限,发展跨自然村、跨乡镇、跨县市甚至跨省区的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同一类型合作组织的联合。纵向联合,就是以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为中心,向前、后延伸,将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组织。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可以将供销等环节可能增加的利润都保留在农业产业范围内。
4.5 开辟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黑龙江省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商业银行和各级农村信用社应该在信贷风险可操控的范围内适当增加贷款,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并且管理规范的组织,给予龙头企业的同等待遇,优先扶持。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申请银行贷款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匮乏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社员投资和通过有效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积累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危朝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8,1
[3]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4] 章胜勇、李崇光.部分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12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篇12
一、当地基本情况
四川省彭州市磁峰皇城村地处海拔1005米的山区, 所辖面积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00亩, 另有林地荒山面积1200亩, 退耕还林860亩。农作物生产为两季制, 春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占大春作物的80%以上, 秋季种植小麦或油菜为主, 由于海拔高度偏高, 玉米亩产500~800斤, 并且全部依靠人工劳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当地的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提高, 到2009年, 平均达到了5元/小时。
皇城村有11个自然村, 403户, 1209口人, 700余名劳动力, 其中在外打工者400余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主要来自打工收入。
皇城村成立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背景是, 在灾后生活用房的重建中, 全村374户农户选择了“统规统建”, 即统一规划住房格局, 统一建设, 每个农民可以免费分得35平方米的住房。村民新楼选址确定在村的一面山坡下, 许多村民将远离自己的承包地, 最远的达到了15里地。更受制约的是, 居住方式改变后, 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来农户集生产与消费为一体的庭院经济, 变成了完全的消费性单元。晾晒粮食没有了场地, 农户自我开展农业生产明显困难。于是, 村集体想到了土地流转, 由大户集中生产, 小户退出。而它们所处的成都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也为农户离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二、成立合作社的发动过程
尽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短短两年内, 彭州市已经有2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 但是对于皇城村的农民来讲, 合作社还很陌生。村支部除了在村民中间广泛宣传合作社的意义外, 先后正式组织了4次会议, 将组建合作社的方案落到实处。首先召开村干部会议, 统一认识, 统一思想, 村干部接受了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而后召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会议, 进行具体的宣传发动部署;第三, 召开合作社成立的全体社员预备大会, 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 讨论通过了合作社的章程和有关制度;第四, 召开种植能手会议, 鼓励大户承包合作社土地。
2008年10月, 合作社正式注册。全村70%的农户选择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2500元, 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销售, 土地整理以及农业技术服务。
三、合作社的运作
合作社成立后, 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一方面, 合作社与将存地户土地租赁出去的那部分社员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存入) 协议”。按照协议, 存地农户以定期存入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 合作社向存地户支付土地流转费, 并将存入的土地集中起来, 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对此享受管理、再流转和收益的权利。但是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另一方面, 如果存地户的承包地暂时没有租出去, 则不签订协议, 由社员自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并且, 不论社员的承包地是否被合作社租出, 社员继续享受入社前国家对土地承包农户的相关惠农政策, 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以及成都特有的为农户提供的耕地保护金等, 【注文1】即这些补贴仍然归承包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
合作社成立后, 发现种植大户的经营规模有限, 并且仍然解决不了市场问题, 于是将目光转向农业公司。为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开拓市场, 彭州农发局的驻点局长积极招商引资, 帮助合作社引进了成都神农农业投资公司。起初设想的双方合作模式是让合作社与公司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 后来神农公司提出愿意以租地的方式开展经营, 以保证经营的长期稳定性。双方初步签订了3000亩、经营30年的土地租赁协议意向。按照协议, 神农公司向合作社提供实际承租土地260元/亩、年的租金, 合作社提取20元/亩、年的服务费, 向使用该土地的社员提供240元/亩的承包土地流转金。公司每五年按照20元/亩的标准递增租金。2008年底, 神农公司向合作社实际租赁了580余亩土地, 生产金银花。按照合作社与神农公司签订的协议, 由合作社负责落实公司的生产地块, 提供生产的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神农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以及提供育种能手和田间管理人才。这之后, 合作社又通过同样的模式、同样的价格与某私人公司签订了350亩的土地租赁协议, 该公司生产速生林。
2009年春节后, 神农公司在租赁土地上种下了第一批金银花种苗。随后, 本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一下子骤增到98%, 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积极加入, 他们认可了这种经营方式。但是也有社员认为合作社的租地价格有些低。据笔者在彭州其他涉及租地的合作社了解到的情况是, 山地的租地价格低的是200元/亩, 生产猕猴桃;高的是400元/亩以上, 种植茶叶。神农公司种植金银花, 农民不仅有租地收入, 还有获得打工收入的机会。据合作社介绍, 每户租出土地的社员户平均可以工作2~3个月, 按照当地2009年40元/工 (一个工8小时) 的价格, 可以为租地农户户均创造3000元/年左右的打工收入。按照合作社与公司签订的协议, 由合作社负责田间生产劳动力的安排, 在哪户社员的地上除草哪户就有打工优先权, 对于社员而言, 这一规定很有吸引力。
合作社成立以来, 向社员提供的主要服务和开展的业务包括:①保证土地租金按时支付。②解决存地户与公司的纠纷。③开展社员教育。④监督公司不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⑤吸收新的存地户, 扩大合作社的社员规模。⑥寻求新的农业开发公司, 开拓合作社的业务范围。
对于农户来讲, 入社前以种植玉米和油菜为主, 基本是自给自足。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 1年两季的产出甚至弥补不了人工费用。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 因为他们由于身体或家庭或个人原因, 无法出门打工, 只能呆在家里。而他们仍然需要消费玉米、食用油, 如果自己不种植, 就要到市场上购买。那么, 农户加入合作社不仅是要考虑土地的租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看能否获得更多的打工机会。社员只有有了充分的就业, 至少要超过在自家农田耕作的时间, 入社才会有明显的收入增长。合作社才真正对他们有吸引力。
四、讨论
我国农户生产经营的最大特点是超小规模, 户均耕地不足10亩, 不及日本农户平均规模的1/3。近些年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买方市场“需求决定供给”的基本法则引导下, 分散农户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中形成了多种形式, 其中之一是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
事实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 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就出现了“股田制”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式, 实际上就是土地流转合作社。它的基本形式是在承包农户自愿加入的基础上, 将其承包经营期内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 由合作社对承包户入社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经营、自我承担收益与风险。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经营方式有几种。一是自我经营;二是长期租赁给第三方 (农业企业) 开发经营, 合作社收取租金;三是与农业企业合股经营。对于第一种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法》给予了积极肯定, 该法第四十二条指出, “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 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对于第三种形式, 尽管它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潜在的效果明显, 但是由于在公司与农户的合营中, 农业公司通常占大股, 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分散的广大承包农户没有话语权。双方地位严重不平等, 并且承包农户直接参与经营, 市场风险较大, 因此在缺乏政策支持引导的环境下, 这种实践没有成为主流形式。而对于第二种经营方式, 近些年来, 发展较快。它在保持承包户集体自主独立的前提下, 将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与公司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典型的做法是, 农业企业将承包户剩余承包期的土地使用权租赁下来, 而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土地整理、改良, 开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合作社出租土地的做法面临潜在问题。理论上讲, 租地农户既是“地主”, 又是“雇工”, 可获得双份收入。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农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农户自我经营, 导致相当多的农户没机会成为雇工。对于找不到新工作的农户而言, 出租土地让他们丧失了原来的自我雇用机会, 由原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了单纯的消费者。而由于不少农地的租金收入有限, 甚至难在市场购买到自我生产经营时相当量的农产品数量, 最终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因此, 土地合作社与公司对接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何种利益机制来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始终存在着“兴产业”还是“兴农户”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撇开农户、单方面考虑发展现代农业, 那么让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毋庸置疑是一个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便捷之路。但是, 如果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小农的破产、边缘化为代价, 那么这种现代化注定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因此, 中央的政策文件始终强调要稳定和坚持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并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表明, 它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 通过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规模经营, 在“兴产业”与“兴农户”中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点, 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总结其经验, 主要有三点。①从增进农民的利益出发, 并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入社的原则。皇城村5.12震后实行“统规统建”后, 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挑战, 需要寻求新的组织创新。当村领导选择了合作社这一新形式后, 并没有强迫农民服从。而是在彭州农发局的直接指导帮助下, 作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发动群众工作, 让广大群众了解合作社, 并认识到合作社是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保护、增进农民的利益的最好载体之一。合作社是皇城村的自愿选择, 从而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良好运作奠定了组织基础。②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前提, 并通过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将农民的“地主”、“工人”双重身份落到实处, 将农民利益的保护上升到制度化层面。皇城合作社引进的种植金银花项目, 一方面该项目投资水平较高, 亩投入在上千元以上, 农户无力进行, 可以充分发挥公司资本充足的优势;另一方面, 田间管理人工投入水平高,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政府帮助合作社引进此项目之初, 就充分考虑到要把公司的资本优势和农户的劳动优势发挥出来, 使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从而为保护社员利益奠定了产业基础。③合作社始终代表农民的利益与公司谈判, 而不是成为公司的代理。通过合作社的方式, 让农户形成团体力量与公司谈判, 合作社与神农公司是法律上平等的交易双方, 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公司通过合作社获得土地, 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实现现代农业生产, 促进当地产业升级。与公司+农户模式相比, 农户最大的好处是通过集体行动改变了自我的市场地位, 与公司形成可以进行谈判的一对一的格局;与公司直接领办合作社相比, 农户通过合作社对公司形成牵制力, 避免合作社异化为公司的一个下属机构、原料基地。并且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公司, 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进入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中介载体。
由此可见, 土地流转合作社有效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承包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愿, 其次承包农户放弃自我经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 贸然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 承包农户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将增加。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荐阅读: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1-01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07-27
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12-17
农业专业合作社浅谈06-25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0-2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07-25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08-20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