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组织

2024-09-06

专业合作社组织(共12篇)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1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 莱阳市是山东省最早开始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地区,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 在莱阳市乃至全省各地农村建立和发展起来。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 完善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 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推广,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但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特别是目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特性暴露无遗, 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的合作社, 明显表现出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商品率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2]。据不完全调查, 莱阳市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 但经营状况较好、组织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合作社不足50%, 大多数组织规模小的合作社近几年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低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 真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 现介绍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 以为合作社膨胀自身组织规模提供有效参考。

1 社员+农户型

利用合作社在提供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加强宣传,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带动非社员农户入股和使其享受合作社的服务, 从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例如:莱阳市穴坊镇芦山果业合作社, 成立于2004年4月, 是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办的, 当初村集体用房屋、场地折价10万元、出资2万元;30个农户每股1 000元, 出资3万元, 合计出资15万元。合作社进行了工商注册, 并注册了“芦富”牌红富士苹果, 该村共270户, 全村果园面积逾40hm2, 90%的农户有果园。合作社当时主要为社员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 统一组织产品销售, 实行盈余返还, 合作积累。由于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 社员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社员农户, 该村其他群众及邻村的果农纷纷表示要求加入合作社。于是, 合作社又吸收了150户农户入股, 依然是每股1 000元, 合作社增资了15万元, 壮大了组织规模, 增强了经营能力。合作社同时又带动了本村及邻村的果农180多户, 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自身的规模, 又为每户果农年均增加收入1 000多元。

2 社员+公司+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初加工, 依托产品销售公司, 发动社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例如:莱阳市利群艺品合作社是由穴坊镇蚬子湾村村民王文江于1995年发起的, 当初他依托青岛几家外贸出口公司, 组织本村农户加工以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工艺品生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他在村集体的支持下, 联络周围村庄12个加工草制品的大发货户共同出资入股, 其中村集体以厂房、车间作价入股72万元, 王文江个人出资入股50万元, 其他社员每股1万元计12万元, 共计出资134万元, 组成了穴坊利群艺品加工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 合作社又吸收了本村周边社员40个, 通过社员的扩展, 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1 200多户参与了草制品艺品加工业, 既扩大了组织规模, 又增强了产品加工能力, 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3 合作联社型

合作联社主要是由龙头企业牵头, 由相互合作的多个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 组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共同体[4]。例如莱阳市龙大企业集团供应合作联社, 是由莱阳市著名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大企业集团于1996年牵头成立的。当时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而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 联合5个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5个基层合作社又下设22个分社, 各分社共拥有8 000多个农业种植户及运输大户。合作联社根据市场导向及企业集团生产计划, 细化农产品原材料供应计划, 下达给相关的合作社, 合作社向各分社下达具体的农产品种植计划, 各分社将种植计划细化给社员 (农户) , 并落实具体的收购计划, 提供技术、信息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这样, 一方面解决了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无序种植问题,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同时又为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 增加了农户收入。合作联社按照社员与本社的产品交易量比例进行返还, 1996年当年返还社员270万元, 社员入社后比入社前相比, 年均增加收入2 000多元。

4 小结

通过对以上范例分析,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加强生产及质量管理外, 更重要的是尽快膨胀自身的组织规模, 努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经营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建立,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介绍了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 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经济,范例

参考文献

[1]董晓波.农民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中的维度与变革[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17) :48-49.

[2]孙春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及职责[J].新农业, 2008 (3) :7.

[3]江尧辉, 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业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0) :170-171.

[4]吴秀珍.北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6) :30-32.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2

组织管理制度

(二0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成员大会通过)

第一条 为了规范襄州区碧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本社)的组织行为,保障本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襄州区碧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并经本社成员大会讨论,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社设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总经理、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行使本社的决策及经营管理、监督职能。

第三条 本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成员大会为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成员大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修改本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三)决定成员出资标准及增加或者减少出资;(四)审议本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业务经营计划;(五)审议批准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六)审议批准年度盈余分配方案和亏损处理方案;(七)审议批准理事会、执行监事提交的年度业务报告;

(八)决定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九)对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对外联合等作出决议;(十)决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资格、报酬和任期;

(十一)听取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关于成员变动情况的报告;(十二)决定成员入社、退社、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第四条

本社每年召开两次成员大会。成员大会由理事长负责召集,并提前十五日向全体成员通报会议内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社在20日内召开临时成员大会:

(一)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提议;

(二)执行监事提议;(三)理事会提议;

(四)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情形。

理事长不能履行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召集临时成员大会的,执行监事在15日内召集并主持临时成员大会。

第五条 成员大会须有本社成员总数的2/3以上出席方可召开。成员因故不能参加成员大会,可以书面委托其他成员代理。1名成员最多只能代理1名成员表决。

成员大会选举或者做出决议,须经本社成员表决权总数过半数通过;对修改本社章程,改变成员出资标准,增加或者减少成员出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对外联合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的,须经成员表决权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其受成员书面委托的意见及表决权数,在成员代表大会上行使表决权。

第六条

本社设理事长一名,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任期 三年,可连选连任。

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成员大会,召集并主持理事会会议;(二)签署本社成员出资证明;

(三)签署聘任或者解聘本社经理、财务会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聘书;

(四)组织实施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决议,检查决议实施情况;(五)代表本社签订合同;

(六)履行成员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七条

本社设理事会,对成员大会负责,由三名成员组成。理事会成员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召开成员大会并报告工作,执行成员大会决议;(二)制订本社发展规划、年度业务经营计划、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等,提交成员大会审议;

(三)制定年度财务预决算、盈余分配和亏损弥补等方案,提交成员大会审议;

(四)组织开展成员培训和各种协作活动;

(五)管理本社的资产和财务,保障本社的财产安全;(六)接受、答复、处理执行监事提出的有关质询和建议;(七)决定成员入社、退社、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八)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本社经理、财务会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 人员。

(九)履行成员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八条

理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并经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同意方可形成决定。理事个人对某项决议有不同意见时,其意见记入会议记录并签名。理事会会议邀请执行监事、经理和1名成员代表列席,列席者无表决权。

第九条

本社设执行监事一名,代表全体成员监督检查理事会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第十条

执行监事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执行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

执行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督理事会对成员大会决议和本社章程的执行情况;(二)监督检查本社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负责本社财务审核监察工作;

(三)监督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成员和经理履行职责情况;(四)向成员大会提出年度监察报告;

(五)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工作质询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六)提议召开临时成员大会;

(七)代表本社负责记录理事与本社发生业务交易时的业务交易量情况;

(八)履行成员大会授予的其他职责。

卸任理事须待卸任三年后方能当选执行监事。第十一条

本社设总经理一名,总经理由理事会聘任或者解聘,总经理可由理事长兼任,对理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本社的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二)组织实施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三)拟订经营管理制度;

(四)提请聘任或者解聘财务会计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五)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理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之外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六)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本社设执行总经理一人,副总经理一至二人,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辅助总经理办理所指定业务,其人选由总经理呈报理事长核定。总经理因故未能视事时由执行总经理全权代理。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一)经营性工作处理;

(二)长期计划的拟定、检查与修订;

(三)年度目标及经营计划的拟定、检查与修订;

(四)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作业程序的研究、审核及修订;

(五)员工建议可行性研究;

(六)人员编制、增减审核;

(七)理事、监事、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本社根据现实需要内设下列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部、商品购销部、行政财务部。部门设置调整必须由总经理根据业务发展 需要提出调整报告,并经成员大会讨论通过。

第十四条

生产管理部定编29人,设部长1人,副部长2人,生产管理片长10人,技术员4人,机械操作及设备维修保养人员6人,保安员5人,物资设备保管员1人。其职责为:

(一)负责本社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和修编本社的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管理制度,及时提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负责本社年度、季度产品生产计划(包括:生产资料采购、劳动力和农机具的组织使用)的制定,并充分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报合作社决策层研究后执行。

(三)负责一线生产人员的培训,使之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技术规程的规定抓好产品生产的记载、限量使用的物品用量记录、各环节质量标准的把关、产品检测登记,保证各操作环节和产品质量符合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要求。

(四)负责各品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产品采收及储存包装。

(五)认真做好生产种植记录,以利于分析比较,总结经验教训。

(六)负责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以提高生产效率;严格生产资料核算管理,严格控制电力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投入;制定绩效考核制度,认真做好落实,提出奖励方案,促进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七)负责制定和执行产品生产责任倒查制度,协助蔬菜经营公司处理好质量投诉事项,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八)参与本社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程建设方案的审定、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制定电力设施、加工储藏设施、田间生产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制度,保证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九)负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检查和消除电力设施、生产设备、排灌设施、农业机械、有毒农药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向分管领导报告实际情况,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

(十)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和技术改造,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十一)负责做好田间作物及生产设施的守护,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任务。

第十五条

商品购销部人员定编6人,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购销及仓库保管员4人,其职责为:

(一)负责按计划按程序做好本社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其他物资的采购。

(二)把握物资采购数量、质量、价格,严防“假、冒、伪、劣”等价格欺诈。

(三)完善物资采购手续,对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签订购销合同,注重维权。

(四)规范物资进出库流程,建立物资进出库台账,做到日清月结。

(五)做好物资仓库的管理,按物资的性质与要求分类分库存放,堆放有序,防霉乱、防变质、防失效、防火、防潮、防盗。

(六)围绕本社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目标,制定本单位购销计划方案,经本社决策层审定后组织实施。

(七)负责市场调查预测,搜集汇总客户,建立客户信息档案,确定产品的目标市场和重点客户,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客户资源。根据市场情况提出产品定价意见,自主调整经营策略,向本社提出产品结构调整意见。

(八)组织基地产品销售,负责对外签订产品销售合同,保证合同条款全面履行。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约定,积极组织货源和运力,保证产品供应。做到不失约、不违约,维护好市场,树立合作社的诚信形象。主动搜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九)负责根据本社下达的资金占用指标,盘活存量,减少库存,控制费用。加快资金周转,增加经济效益。

(十)负责做好月度、季度经营状况分析,形成报告报送本社决策层领导参阅,为本社提供真实的业务现状和可行的营销发展方向和建议。

(十一)负责完成本社约定的赊销欠款和延期付款的款项清收任务。

(十二)负责配合生产部门做好产品的库存和出库管理。

(十三)负责完成本社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第十六条

行政财务部人员编制5人,设部长、副部长、会计、出纳、文员各1人。其职责为:

(一)承担合作社财务管理任务,根据本社的年度总体规划,做 好年度财务计划的编制。

(二)负责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的学习和业务会,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总公司的财务制度,准确、熟练的掌握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全面提高工作质量。

(三)负责正确、及时、完整地记账、算账、报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做好会计核算,按月、季、年度报告财务计划执行情况,提供反映本社真实经营状况的会计核算资料。

(四)负责做好本社资产管理,按总公司规定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制定本部门的成本费用定额,认真执行物资使用和产品出入库登记、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登记等,确保财产、物资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

(五)负责本社关于财务工作方面的文件、资料、合同和协议、账册、报表、凭证、单据的整理归档工作,自觉保守合作社的商业秘密;制定本社工资分配方案,坚持定期考核;抓好本社人事管理,制定相关人事、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建立用工档案。

(六)负责做好外部来电和总公司领导指示传达,外部来文的送阅、处理,内部职能部门的请示、报告送审;本社的计划、方案、意见、决议及有关制度的起草;形成的文件打印、分发、上报,以及各类文书的整理归档,各种印鉴、证照、合同的保管等。

(七)负责做好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以及外部有工作联系部门的协调,保证工作通畅高效运转。

(八)负责本社制度规范建设,对制度落实进行督办。做好本社 员工招聘考核、劳务合同签订、绩效考评汇总、部门人员考勤、奖惩结果备案等。

(九)负责本社内部安全、环境卫生、公务用车的管理,做到无重大的治安事件、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

(十)负责本社的接待工作,主动与有关部门和领导搞好工作衔接,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十一)负责本社廉政建设及内部审计、监察工作。

(十二)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以及公司各部门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任务。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3

1.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是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后才规范进入农村的新事物。据统计,截至目前铜山区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65个,成员达20万人,团体成员数346个。市级示范社已达140个,建立党支部的合作社17个,专业联合社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和从事农产品的加工等方式为社员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产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有430个,占总数的40%;从事养殖业的合作社有372个,占总数的35%;农机合作社有51个, 占总数的5%;从事运销、加工、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的有212个,占总数的20%。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2.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出生的产物,刚刚才发展几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种养大户牵头组建注册成立,整体规模不大,合作社带动农民人均不足200人,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多则上千人,少的才5人,带动农民极不平衡,造成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农民带动不明显。多数专业合作社资金都是通过自筹解决,在引进新产品发展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益差

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体不强,注册资金少,影响了合作社效益发展,合作社平均销售产值才100多万元。大多合作社仅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等表面现象,而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的确很少。

2.3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

全区多数合作社是由种养大户带头注册成立,除省市优秀合作社及龙头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其他还是依靠其家族势力和亲属关系进行管理,有名无实,体制不畅通,内部控制机制簿弱,管理落后。对合作社二次分配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功能的发挥,错伤了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竞争。

2.4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人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很少。其合作社管理者、出资成员愿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也很少,合作社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瓶颈。

3.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式发展需要;如何引导农民快速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3.1明确合作社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政策顺利落实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思路,使其成为农民与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也专门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明确了有关税费减免、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经评审合格的项目可优先纳入扶持范围统筹予以安排。

3.2典型示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通过发挥龙头专业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遵循,以实现合作社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成员的作用,采取财务监督和账务公开等方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第三,统一利益分配机制。只有通过把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和盈余返还的程序制度规范,才能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

3.3开通政府绿色通道,构建良好服务平台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网站,实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网,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分级、贮藏、运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树立品牌意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维护其经济利益。

3.4大力开展专业合作社业务培训

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教育,使各级业务指导骨干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和合作实践,提高正确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的水平,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参与研究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3.5鼓励发展联合社,培育优秀农村经济人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4

前不久, 江西省南昌县农机局组织泾口乡标兴农机合作社、冈上乡为民农机合作社就库棚库房建设赴福建考察学习, 福建省建阳市农机站刘建斌站长作了有关介绍。考察小组先后来到建阳市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众农农机专业合作社, 顺昌县云路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参观了合作社育秧、烘干、冷藏、机具维修、机具停放、粮食加工、培训等库棚库房, 听取了经验介绍。

考察小组在福建省建阳市的学习经验如下:一、政府扶持力度大, 国家项目财政资金占库棚库房总建设资金的70%左右。二、标准高、规模大, 除办公、培训外, 其余均为钢结构, 面积最大的达到6000平米。三、通过库棚库房建设, 合作社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前、中、后完整的产业链。四、实现了示范推广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 通过库棚库房建设, 搭建了农机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平台, 打造了农机工作亮点, 同时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粮食烘干、粮食加工、冷藏等方面的经营收入不断增加,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5

根据《楚雄州财政局关于申报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楚财农„2011‟163号)文件精神,经楚雄市财政局、楚雄市畜牧兽医局对楚雄市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发展规模、带动农民发展情况、财务管理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进行了认真考查,向国家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楚雄市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经层层审核申报,国家批准并准予该项目立项建设,州、市财政局以《楚雄州财政局关于下达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的通知》(楚财农[2011]321号)、市财政局楚财农[2011]270号文件下达了项目建设通知,楚雄市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按上报方案开展了项目建设。

一、基本情况

楚雄市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在鹿城、子午等乡镇发展农民养殖户社员132户,带动全市150多户家禽养殖户从事家禽养殖。合作社在楚雄市雄宝路389、391号设有固定办公地点,有专门为社员服务的经营门市部。到2011年11月底,天利合作社共组织养殖技术培训20期、到外地参观考察5期,培训家禽养殖能-1-

手2100多人次,社员养殖户饲养出栏土杂鸡400万只、叮香鸡35万只、武定壮鸡15万只,为全市养殖户组织外销活禽450万只(产品主要销往昆明、保山、攀枝花、迪庆等地),社员养殖户年均实现增收3万元以上。合作社带动全市家禽养殖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分担了部份禽流感防控、疫情处置等工作。合作社于2009年被州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联合表彰为“楚雄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州畜牧兽医局挂牌服务单位”。

二、建设目标及建设期限

(一)建设目标

完善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市场营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实现“合作社+养殖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家禽养殖业,增加肉食品供应量、平抑物价,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建设期限

项目计划建设时间为: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合作社家禽营销网络,通过网络广泛宣传,提升合作社整体形象。

(二)聘请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防治好家禽疫病,开发选育本地特色土鸡品种。

(三)建设合作社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9500平方米,完善养殖

小区配套设施和扩大销售网点。

(四)开展以标准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销售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相关内容的培训5场,共计培训500人次。

四、资金筹措及支持环节

(一)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128万元,其中:合作社自筹投入108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扶持20万元。

(二)支持环节

1.建设合作社家禽营销网络,制作专题片、加强对合作社的宣传。在大理、保山、迪庆、昆明各设一个合作经销商,销售合作社生产的活禽及其产品,投资4万元;开展宣传,制作专题片一部,投资1万元。两项共投资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2.聘请市畜牧兽医局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名(畜牧、兽医各一名),投资1万元;开发选育本地土鸡品种,建设选育舍、购置孵化设备、生物制品冷藏冰箱和冷柜等,共投资21万元。两项共投入2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14万元。

3.开展以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销售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相关内容的培训5场次、培训500人次,计划投入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补助。

4.建设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小区9500平方米,完善养殖小区配套设施。计划由合作社自筹投入100万元。

五、效益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全市每年家禽存栏将达200万只以上、出栏达500万只以上,合作社社员养殖户出栏家禽将达300万只,占全市家禽出栏量的60%以上,合作社组织销售全市活鸡400万只(土杂鸡300万只、叮香鸡60万只、武定壮鸡10万只、本地土鸡30万只)。全市家禽养殖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500万只×30元/只),社员养殖户每户年实现养殖增收3万元、其它散养农户养殖家禽增收0.5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养殖示范小区建成后,能带动楚雄市15个乡镇及南华、双柏、禄丰部份乡镇共1500户农户从事家禽标准化养殖,合作社发展社员养殖户500户。养殖小区建成后,社员养殖户、周围农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学习科学、标准化养殖知识,降低风险,减少药物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三)生态效益

家禽养殖业由于周期不长,排污量不大,实行规模养殖后,减少了对土地的浪费和污染,标准化养殖,对病死禽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减少了药物和化学制剂的投入,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养殖小区在鸡舍外栽种绿化树木,鸡粪经处理后大量外销、少量用作绿化树木、果园的有机肥料,小区内形成养殖——种植良性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鸡粪用作肥料后,改良了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和覆盖率,改善了生态。

楚雄市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6

【摘 要】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组织化;模式选择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然性及模式选择

(一)必然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质上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把农民引入市场,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在稳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把单家独户的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二)模式选择

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户(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从各地实践来看,目前出现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合作社组织模式,协会(包含经纪人)组织模式,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市场带动型组织模式。这四种模式中,真正能够提高农民市场经营地位、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只有合作社组织和各类农产品协会。因为只有这些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才可以真正实现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连接农户与市场。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即不削弱家庭经营的活力,又能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问题和困难,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成本多获利,增加了社员收入。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进行规模化专业生产经营及管理,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及国内外需求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收购价格会比当地市场价格高,增加了合作社的利润。社员通过二次返利和分红,增加了社员收入。截止2015年12月,四川省渠县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0760名社员,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4282万元,比农户零星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节约1908万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49561万元,比农户零星销售农产品多获利3845万元;可平均增加社员收入1133元。

2.提高了社员抵御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有效整合资金、人才、信息、科技、市场等生产要素,为社员提供及时、可靠的产、供、销各环节市场供求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增强社员合力,提高抵御生产风险和闯市场的能力。

3.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与合作社利益紧密相联的龙头企业、社会能人等为了节约合作社的生产成本、扩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打造合作社的知名品牌,会大力引导合作社社员进行新品种生产、新技术的学习和更新。

三、对县域经济的主要贡献

以四川省渠县为例:

1.渠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截止2015年12月底,我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97个,国家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9个,注册资金85904万元,入股土地面积13210亩,社员50760个,带动农户60300户;催生了20万亩优质柑桔、10万亩黄花、5万亩高产油菜、4万亩中药材等多个特色产业群,形成了种植有规模、布局讲科学、品种最优化、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格局。

2.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2015年度,经工商注册登记的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5523万元,总支出1923万元,实现利润3600万元,可分配盈余3659万元。其中:按交易量返还成员总额2832万元,按股分红总额790万元,社员户均获利714元。

另外,社员为合作社提供劳务等其他收入户均以1500元以上。

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社员获利,社员从合作社经营获利,社员为合作社提供劳务等获利,每户农民三者获利每年平均在3347元以上,农民获得了增收。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及建议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十七三中全会提出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任务,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发展

积极配套农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优惠范围,完善所得税减免政策。我们建议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实行符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纳税申报办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销售和服务专用发票。

2.信贷支持。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力度,切实缓解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建立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为合作社中短期贷款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二是引导支持信用合作。按照“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原则,以及地方政府负责、相关部门指导、业务规范有序、风险安全可控的要求,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3.项目引导。如:按照四川省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农业厅、林业厅《关于更新农民合作社项目信息库的通知》(川财农[2015]201号)要求,加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信息库建设,助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范发展

规范化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规范化建设,力求办一个、成一个。

1.强化指导。一是农业、工商主管部门要抓好规范化管理,要开展认定工作,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注销进出机制。二是对合作社的设立登记、章程制订、盈余分配、“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等加强指导服务。三是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合作社人才培训基地,大规模开展合作社人才培训,重点开展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和基层辅导员的人才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重点是贯彻实施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真正做到“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

2.示范带动。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逐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示范社开展运行监测、动态管理。所有涉农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进入名录的示范社倾斜。要把深入开展这一行动作为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华经营。

(三)明确发展方向

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 篇7

1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008年, 河池市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6个 (专业合作社24个) , 其中种植业78个, 养殖业30个, 水利188个, 林业4个, 其它行业有16个。入会 (社) 员79787人, 带动非会 (社) 员人数139014人。基本覆盖粮食、桑蚕、甘蔗、毛葡萄、食用菌、蔬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水产养殖及商品林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形成了合作领域拓展, 合作链条延长, 合作规模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作用发挥日益明显。

(1) 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降低了交易成本, 促进农民增收。如都安县竹藤编织专业技术协会引领地苏乡大定村群众大力发展竹藤编织传统产业, 全村共有村民1021户、4288人, 其中有980户、3018人从事竹藤编织加工, 占该村总人口的70%。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94万元, 其中竹藤编品收入955万元, 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9.9%;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 高于全乡农民人均纯入3227元的21%。

(2)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合作意识。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组织, 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了集体组织观念, 有了更为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 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面临同样的困难时, 又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难题, 不仅提高了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还提高了农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合作意识。

(3) 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为成员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 有的还直接到科研院所引进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 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如宜州市洛西镇桑杆食用菌协会因地制宜引进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新技术, 通过内引外联的办法先后投资400多万元, 创办全国第一个桑杆食用菌研发基地, 成功地研发出桑杆食用菌三个系列多个品种, 使桑树全身变宝。而且, 经过种植食用菌后的桑杆菌筒已经变成有机肥, 可直接作农田的基肥, 使该市的桑枝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再利用, 既延长了桑蚕产业链, 又开拓了一项新产业。

(4)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组织会员和群众进行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集群, 推动了“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发展。2008年, 在河池市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桑蚕产业发展中, 就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 发展桑园面积41666.8 hm2, 辐射带动23.3万养蚕户, 蚕茧年产量143.56万担, 农民养蚕收入10.77亿元。

2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河池市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种宣传措施, 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声势。部分干部没有认真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质不够了解, 对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认为合作社无资金扶持创办难;有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的扶持和税收政策, 否则无意义;有的认为农民素质低合作意识差, 不具备应有的组织能力。出现了政府引导、扶持不够, 管理不规范, 活动不正常, 群众创办或参与的热情不高等现象。个别专业合作社刚登记成立不久, 就马上退缩, 办理注销手续, 宣布解散。

2.2 政策环境不宽松

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河池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落实到位难, 特别是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 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2.3 运行机制不规范

目前全市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大部分制定了章程, 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代表) 大会等组织机构, 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活动不正常, 不仅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也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4 周转资金不足

大部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 社员集资有限, 银行贷款困难, 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乏力。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目标, 加强扶持和指导

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初期, 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非常关键。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 明确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并加强与财政、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形成各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3.2 广泛宣传, 强化培训

要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专业合作社法》, 广泛营造舆论氛围,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专业合作社法》的认识,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3 尽快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好法律规定

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以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真正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 密切合作,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3.4 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产品认证、市场营销、会员培训等工作,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也要在项目安排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3.5 典型引路, 抓规范促发展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8

1.1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组成。前者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后者是各种民间金融组织。2006年年末,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借贷公司组成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推广。到2011年年底,全国35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94所,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161所。

1.2 农村资金短缺和非正规金融机构

伴随金融制度改革,商业银行取消对农户及乡镇企业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用有效抵押物才能获得银行贷款,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中,全省的存储余额占全体的40%,贷款比率不足29%。

根据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近70%的农户资金借贷依赖非正规金融机构。清华大学2006年发表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调查报告》中,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占51.3%,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1.3 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

笔者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将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目前农户不可避免的金融借贷存取难问题,这是最大、最基本的问题。外因是金融机关和政府政策,这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1.4 农村金融自由化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

2006年银监会降低了农村银行业准入标准,次年10月在全国施行,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建设农村融资机构,国内外银行、产业、民间等资金,都可以在农村进行银行投资、收购及新设等业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增加,对现行农村正规金融进行了大幅调整。

2 农民专业合作信用社的展开与类型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物资、技术、营销的流通中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运营、消费资金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就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

2.2 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援

2009年政府1号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业务试点展开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农村金融政策力度增强,旨在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银监会同时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意见》,文件指示:满足规模和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内部信贷合作,大力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工作。

2.3 展开类型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以成员互助为目的的组织,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组织结构,成员享有权利、负有责任,是社员内部资金互助,进行贷款和结算业务的职能部门。但其多数不被银监会批准,除存款业务,基本得不到政府资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农民及企业出资,自愿入股,为成员提供存贷款、结算等互助性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银监会批准,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法人。乡镇级最低资本金为30万元,村级最低资本金为10万元,发起人必须10人以上。个人或企业出资率不得超过10%,不允许开设分支机构。法人为企业法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

3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考察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

3.1.1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于1996年建立。2000年,全县实现花生总产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强;收购加工30万吨,销售28.7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14.5亿元;完成出口供货10万吨,出口供货额达2.1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花生出口供货总额的18%和33%;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占全县自营出口创汇总额的40%。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面积、产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3.1.2 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开展

花生专业合作社肥料、农药、农机和加工机器的共同购买,给农户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专业合作社独立出口许可权,打开的国际市场。同时,随着业务的扩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合作社提出了社员间资金互助的提案,2006年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门正式成立,社员分为个人和团体社员,出资分为基本股和发展股,额度分为500元/户和1000元/户。

3.1.3 满足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花生专业合作社设立后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一是结算业务。合作社互助部门为社员设置账户,通过账户转账完成;二是信贷中介业务。提供短期小额贷款服务。根据金额多少审查方法不同,并根据每位社员的信贷等级,利率也有所不同。

3.1.4 担保方式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贷款时必须有2人及以上的担保人且担保人为合作社出资社员,贷款金额为出资人出资金额的80%以下。如有损失,由担保人的出资弥补资金损失。

3.1.5 坊前花生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成果

2006—2009年间,为社员提供资金约370万元,2008年一年,资金互助部门增收超过19.6万元,社员平均增收1675元。

3.2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3.2.1 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过程

沂水县姚店子镇辖50个行政村,4.5万人,5.3万亩耕地,是山东省最大的生姜集散地。由于生姜的生物特性,生产、加工、贩卖的季节性非常强,因此农户生产期间的短期流动资金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资金互助。

3.2.2 政府支援体制

2008年3月26日,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得到银监会及地方政府认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开展金融业务。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互助社由48户农户参加,资本金53.7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由副市长牵头,市政、金融、流通、税务、治安等部门负责人在以《模型工程实施计划》为指南的文件基础上,制定了全面支援体制。

3.2.3 资金互助社资金结构调整

生姜栽培期资金借贷主要以栽培农家为主。生姜的收获期资金借贷主要以加工农家为主。储存贩卖期通过农民资金互助社将生姜栽培和加工农户剩余资金借贷给贩卖商,从中赚取利息。由此得出,通过资金互助,筹集、使用资金以维持农业生产,并将农产品贩卖收益资金再次投资产生收益。资金互助社信贷业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高社员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专业合作社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

3.2.4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内外部关联

资金互助社从社员处融资用于社员资金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最惠政策并免除营业税,得到农业发展银行30万元融资,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提供担保。

3.2.5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运营体制

资金互助社以《资金互助社章程》为指导方针进行各项工作。一是业务范围:除储蓄和贷款结算外,可以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也可在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二是贷款金额限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对单一社员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十大户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三是贷款利息:贷款期限6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3‰;12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4‰。四是担保方式:3万元以下贷款必须有1名担保人;3万元以上贷款必须有2名以上担保人,具体内容根据《信贷管理办法》进行实施。

3.2.6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成果

2008年3月至2009年年末,资金互助社出资社员增至108人,资本金增至170万元,共借贷70余次,合计借贷额481万余元。在此期间,不良借贷发生率为零。约盈利14万元,收益率在20%以上。

4 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如本文案例所述,成果显著,但我国农村发展不仅存在农村金融问题,还存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组织等问题。我国农村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再更广范围地相互结合各个层面,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摘要: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文章首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造和开展过程,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进行整理总结。以山东省临沂市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对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过程的实况进行研究,揭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在农家社员中实现金融职能。

关键词:金融制度,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职能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农村改革成绩与课题[Z].2010.

[2]夏英,宋彦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考察[J].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2(1).

[3]冈崎久实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现状与课题:银行金融机关再生与三农政策中间评论[J].金融研究,2010(4).

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 篇9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8年末, 鹤岗市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 成员0.36万户, 带动农户数0.7万户, 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按组织结构划分:基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为20个, 专业合作社10个;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2个, 畜牧业7个, 其他1个;按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综合服务18个, 技术信息服务6个, 运输服务2个, 其他4个;按登记注册划分:已注册登记16个, 未登记注册14个。

从运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看,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农村能人, 大户牵头型。

这类组织主要是由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出去而由少数的大户或能人组织成立的, 这类协会由于与农户联系紧密, 在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组成比较紧密的链条,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会员组织产品销售, 指导标准化生产, 提供并引进更新品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组织技术培训, 负责产品的贮存等。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 只向会员收取少部分费用作为必要的办公经费。连生乡望江村毛葱协会, 于2002年由毛葱种植大户赵明慧发起成立以来, 协会已发展农户65户, 拥有会员145人, 种植面积1500亩, 每年可为会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 2007年协会积极申报争取省级项目扶持。

2. 龙头企业带动型。

这类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协会为纽带, 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原料基地生产,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专业性生产经营体系。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集团绥滨农场分公司, 通过绥滨县福兴乡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动了奶牛户发展, 现在该合作社已由建立初期的25户发展到75户, 奶牛存栏由75头发展到310头, 销售优质牛奶520吨, 实现销售收入145.6万元, 获取经济效益98万元, 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绥滨县永泰养鸭专业合作社是以绥滨县奥里米养殖加工厂这一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依托, 在村干部带领下, 村民自发组建的畜牧业类农民专业协会。目前, 该协会已发展到37户, 标准鸭舍3栋, 蛋鸭存栏量5150只, 年产绿色高质鸭蛋50万枚以上, 入社会员直接经济收益比原来单一收入结构增收30万元以上, 户均增收上万元。

3. 村干部带领型。

这类组织是由村级领导把分散的种植户汇集在一起, 统一经营, 统一管理, 统一销售, 统一收益分配方式, 最大程度地抗拒市场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绥滨县兴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主任何守祥带领下, 把分散的63户村民集中在合作社下, 统一经营管理水稻生产, 给社员代购生产资料90吨, 价值25.2万元, 实现销售水稻2000吨, 实现产值340万元, 仅此一项人均收入为1, 500元, 比分散经营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几年开始的, 有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户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专业合作组织不过是为生产经营而组织在一起的简单联合形式, 加上非常成功的典型事例较少, 干部和群众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 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 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对此项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还认识不足, 研究不够, 指导不到位, 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 没有示范引导, 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然处在一种盲目和自发状态。

2. 扶持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组织, 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贷、技术、税收、人才、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扶持其发展。现在我市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形成完整规划, 对各阶段的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没有出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

3. 培训力度不够, 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部分专业协会中的领头人素质不高, 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懂技术, 会管理, 开拓型人才不多, 加之有些地方培训跟不上, 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经营管理, 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

1.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发展氛围。

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 摆上位置。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宣传先进典型, 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宣传教育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 深化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

2. 树立典型, 带动农户。

充分认识典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扶持和树立几个有影响力的典型, 一方面用“龙头”、合作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 扩大规模, 扩大影响, 另一方面, 用事实向广大农民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带动农民组织和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

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帮助建立规范的组织章程, 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是帮助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帮助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4. 强化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 篇10

潜力, 形成规模效益,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积累了经验, 更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因此, 笔者认为今后几年的工作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依法促进

当前, 农机化事业面临大好发展形势, 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2007年国务院第498号令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2010年7月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 特别强调:“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 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 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 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 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 加强组织引导, 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 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 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保障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积极行动, 抢抓政策机遇, 依法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在发展规划中要突出特色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为目标, 围绕各乡镇农业产业的现状, 利用区域产业化、“一村一品”特色优势, 帮助和指导组建一大批特色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化”上做文章, 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 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 结合实际确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 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拉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从初级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 提高产品附加值。注重创品牌, 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 以此扩大知名度和销售渠道。鼓励现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带动其他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

三、在具体工作中要优化服务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11

由于合作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扶持,是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升级版”的当务之急。

合作社面临发展“瓶颈”

在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明显。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占的比例不高。现有合作社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在加工、销售等农民希望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只有部分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大做强。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制约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该市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又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以漳浦县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文化程度达高中以上的不足20人,约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22%。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

此外,起步阶段的合作社还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的“软肋”。

虽然各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个别合作组织内部运行上,往往由个别人随意操作,社员很难参与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关键时刻,应加大力度,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

首先,落实扶持措施,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财政安排的各类农业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政府在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信贷支持。要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既要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可依托农业院校、农科所、技校等,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开展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管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财务核算,组织开展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盈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要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协助指导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创新平台载体,提高示范带动。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建立部门联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包村联户”活动,每名合作组织党员与合作组织内外的群众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生产发展资金。二是搭建资金平台。制定符合条件的社员的贷款免担保政策,采取资金投入、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业绩突出的合作组织,实行“三优先”,即优先享受贷款政策、优先享受贴息政策、优先享受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三是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技术、信息培训力度,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技术下乡等活动。

专业合作社组织 篇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同类农产品经营者或者同类产业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资源联合, 民主管理的互助性农民经济组织。其依法自愿成立, 根据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的市场经济原则。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性组织。现在, 云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至少在1000家以上。

二、云南、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

台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以后, 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目前在台湾, 农民经济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农会、农田水利会、农业产销班。自从1899年农会成立以后, 农会曾被台湾当局称赞为与土地改革同样重要的作为台湾农业发展成功的两大主要原因之一, 成功吸引了99%的农民加入该组织。在促进台湾农业发展, 引进农民生产, 促进农业规模经济, 以及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反观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在2007年之前, 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而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 2007—2010年成为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的高峰期, 2009年达到近6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纵观这些成立的农民专业组织, 大多数成立时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又或者是为了获取政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启动资金。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后, 多数沦为所谓“空壳社”。而其它一些合作组织, 却是有合作之名, 无合作之实。另外一些有心的合作组织, 自营能力又过低, 严重缺乏市场驾驭能力, 过度依赖政府的行政经济支持, 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严重偏离了一开始设立的, 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由分配利润的市场化初衷。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索除了发展时间上的差异, 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存在哪些不足, 台湾农会的管理有哪些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云南、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差异性

1、组织结构

台湾农会组织体系严密。据《农会法》规定, 农会分为省 (市) 农会、县 (市) 农会, 镇 (市) 农会三级, 分别接受同级农政部门的指导, 基本上是一个乡镇一个农会, 少数地方由相邻的二三个乡镇共同组织一个地区农会。目前, 有省 (市) 农会3个、县 (市) 农会23个, 镇 (市) 农会270个, 总共304个。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以各地特色农业为依托, 加之云南特色的高原气候及条件为背景来组织成立, 各地特色不同, 但主要还是以种植业为主, 并在各领域不断拓宽。

2、服务内容

台湾农会提供了完整的服务, 其服务内容涵盖教育、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 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服务、产品供销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四方面, 还包括其它的如调解农事纠纷、农村福利文化、医疗、救济和农村婚丧嫁娶、农业灾害的防治与救济等。云南一千多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各自发展程度不同, 服务内容、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提供信息、技术或咨询服务。小部分提供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虽然在调研中, 大多数合作社负责人还是很希望能够给农户提供更多的后期服务, 但鉴于种种原因, 只能作罢。同时, 云南还有部分合作社注册后, 没有运行, 也没有为成员提供任何服务, 成了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的“空壳社”。

3、政府的支持引导

云南台湾的政府虽然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力支持, 但是给予的支持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因而其效果也明显不一样。首先, 台湾当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法规法律, 税收制度以及各项信贷优惠政策, 但是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市场化有所引导, 如制定完善的考评体系以及对其后续发展进行有力的监督。而云南各地政府则更多是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现金的扶持, 这样的扶持办法虽然能在短期能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 但是对其质量的提高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云南虽然有出台相关的信贷优惠政策, 但是政策的可执行力以及政府的执行力度确实远远不如台湾地区, 使得大多数愿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区, 也是有心无力。同时, 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也表示, 政府的政策指引有时候对他们而已只是一个方向, 并没有出台具体的细则, 让人无从下手。

4、经费来源

台湾农会的资金来源多, 有会员会费, 经营盈余, 信用部收入等等, 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经费来源于信用部收入。农会的信用部通过存款收入, 去的一定的经费。然后还有从经营盈余中抽取一定的公积金, 但这些发展基金都是属于专款专用的。反观云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会员会费, 入股的股费。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云南农民专业组织, 其收入盈余稀少, 难以提取公积金, 另外, 因为经制度不健全, 自主经营能力比较弱, 又很难从银行贷到足够的款项来发展组织。即使有很好的发展项目, 但由于资金的短缺, 难以壮大。甚至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还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 否则就会沦为空壳组织, 难以维持基本的日常运营。

5、人员素质

台湾《农会法》规定, 总干事必须是“大学、独立学院以上学校毕业或高考及格, 并曾任机关学校或农业金融机构或农民团体相当职位3年以上或专科以上毕业曾任上述职务5年以上;或高中高职毕业, 曾任上述职务7年以上者”。这保证了管理人员的素质, 以及管理的质量和深度。而云南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 其最高学历大多数为大专或者高中, 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管理意识, 加之云南的地理位置处于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的农村, 条件就更加艰难, 很难吸引到有能力, 有学历的管理人才的加入。农村中的青壮年大多数又进城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人, 小孩和妇女。年龄要么偏大, 要么偏小。文化层次又普遍偏低, 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和意识。要从这样的人群中挑选出有组织号召力的人, 实在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且, 受到中国传统的组织生产模式的影响, 大多数是各家独干, 合作意识缺乏。

四、两地农民合作专业组织差距原因和对策

1、原因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来, 云南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与台湾农会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 深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发展时间太短, 出现的问题还处在等待解决的阶段上面。台湾和云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由于发展时间的不一样, 例如组织成员之间如何有效的联络沟通。组织如何与农户建立有效的管理、选举, 和监督模式, 云南都需要根据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来摸索, 而这些, 台湾早早的就通过实践摸索出来了。另外, 云南少数民族多, 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是的农会与农会之间交流的机会和程度不如台湾便捷。

(2) 参与农会的人员素质要求上, 没有台湾农会要求严格。台湾农会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就好似一个企业在选中层管理干部, 除了有群众号召力,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学识。

(3) 外部条件, 台湾农会的外部条件十分宜人, 而相较之下, 云南的农会, 无论从发展条件, 法律制度, 资金补给上, 远远达不到台湾的水平。

2、对策

鉴于现有的条件和发展现状, 并结合台湾先进的农会管理经验, 要发展好云南农民专业组织,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建立在有利则合, 无利则分的市场机制基础上, 社员之间、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应尊重市场的选择, 充分协商讨论, 确立产供销关系。政府坚守监督与纠偏的基本立场。政府应该坚守监督的基本立场, 避免出现角色僭越的错误, 切勿将农会发展成为依赖政府的两外一个“政府组织”。要时刻铭记农会是基于市场的农民合作组织, 而不是政府组织。政府要给予法律, 制度, 资金上的支持, 但是支持不等于完全提供, 完全保护。让农会失去了他的市场性, 而完全成为行政机关。同时建议不要再下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指标的行为。这样并不能在质量上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水平。

(2) 提高成员素质, 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提高成员素质, 不单单是从外部挖来人才, 更要立足已经有了的人员基础, 通过岗位培训, 技能提高等等手段来提高现有的人员水平。并且在筛选管理人员时, 除了从内部选拔, 适当地从外部聘用有经验的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 也是一条快速提升管理水平的办法。

(3) 加强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实云南也是有比较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是例如同样是种植的农民专业组织, 文山的组织和曲靖的组织之间就几乎没有交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不单单是指组织内部会员之间的合作沟通和交流, 还有同种类别组织之间的交流还有不同专业组织之间的跨界交流。

上一篇:生命的自在状态论文下一篇:中考英语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