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24-05-29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精选12篇)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为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对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进步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法可依。本文所指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 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引导下, 眉山市东坡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 积极发展, 但就从总体上来讲, 合作社规模较小,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针对这种情况, 对眉山市东坡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查, 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了解眉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找出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其农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 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表1)

一、发展现状

目前, 眉山市东坡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5家, 注册资金2, 777.935万元, 成员总数487人。涉及领域, 多为蔬菜类专业合作社。全区总计有蔬菜类合作社27个, 水果类合作社16个, 畜禽类合作社16个, 水产类合作社11个, 其他类5个。合作范围, 大多数专业合作社采取同一个农经联社或者是村进行合作, 部分是跨农经联社、跨村进行合作, 极少数能够跨乡、跨镇进行合作。牵头主体, 主要有专业能手、农民和基层干部三种类牵头主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市区及乡镇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 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深度访谈, 与部分社员的一对一访谈, 结合相关问卷调查, 发现如下制约因素。

(一) 农民认识不到位, 带动效应不明显。

由于受我国小农经济意识和小生产思想文化的影响, 农户对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心怀疑虑, 对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知之甚少, 因此合作意愿不充分。多数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依赖国家政府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 参与意识淡薄, 难以发挥合作社的应有功能, 实现合作社的充分发展。尽管近两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的发展, 数量在2008年迅速增多, 成立合作社资金规模在2009年逐渐扩大, 但总体规模相比其他地区还较小。再者, 合作社本身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途径, 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 其组织机构不是十分严密, 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技术质量和数量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户生产的需要, 同时各合作社的辐射能力和覆盖范围比较少, 因此连片带动效应还不是十分明显。

(二) 融资困难, 经济实力弱。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 但它既不同于公司等企业法人, 不具有企业法人的特征, 也不同于从事非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法人, 而是属于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新型松散型市场经济组织。特别是借款主体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法人地位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 国家专门针对合作社信贷方面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未出台, 信贷服务更是无法发挥作用。

目前, 东坡区一部分合作社正是属于松散型经营模式, 除了收取数额很少的会费和接受单位捐助外, 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经济实力弱。加之缺乏配套的金融支持, 合作社要开展更广泛的各种经营和服务活动较困难。在75家专业合作社中, 注册资金1~10万元的有28家, 注册资金1万元以下的有11家, 占去合作社总数量52%的合作社资金少、力量弱, 很难承担市场风险;在面对竞争者或收购商时, 也难以有足够的力量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害。

(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实际上是一种责权不分的治理结构。相比于西方国家,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生产规模小, 并且普遍存在着农民兼业现象。在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出现的“农村精英”, 凭借其拥有的资金、销售渠道、经营能力、社会关系等成为合作社的重要力量, 因而, 合作社的实际经营者大多为合作社的大股东或其代表。实施管理, 作出决策, 合作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有效控制, 理事会、监事会与社员代表大会三权制衡的治理机构形同虚设。多数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者是农民, 其文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合作社成立以后, 面对更大的市场, 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很难促使经营管理者进行角色转换, 将关注点从私人利益转到合作社所有社员利益。

(四) 内部监管制度缺乏。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随时适应新情况等, 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目前, 东坡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有内部控制, 但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 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 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 都很难发挥它的作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即使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重视监督机制的建立, 但是由于受实际情况的限制, 如监事与理事会成员有某些私人关系等, 使得监事在工作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存在疑问。

(五) 成员结构层次单一。

合作社中, 除少数几户为专业能手带头, 其余合作社成员均为普通种植户或养殖户, 缺乏有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 专业人才、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相当缺乏。此外, 合作社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 产业层次低, 科技含量不高, 难以深度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因为思想保守, 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交流甚少, 供求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影响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三、发展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造成眉山市东坡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缺乏、农民意识的薄弱、内部管理的不善、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对此笔者建议:

(一)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解决资金问题, 应以银行信贷为主, 财政扶持为辅, 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建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并视区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各乡镇、街道财政每年也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东坡区在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力强、资信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 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原则上执行贷款基准利率。农村信用社应采取多种信贷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可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 也可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户、农业大户、个体工商户、龙头企业等不同对象发放贷款, 其利率在农村信用社现执行利率基础上实行优惠。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市农业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按照合作社入股资金放大给予贷款担保。

(二) 扩大合作社规模, 增强规模效益。

引导和采取措施对一定范围内一个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加以控制。如果数量过多, 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如果一枝独秀, 可能造成垄断, 损害农民利益。目前, 政府为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没有对其注册资金下限进行限制, 如果立法对合作社注册资金的下限进行适当限定, 应该会有利于成立更具实力和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 引进人才,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应引进管理人才, 可以借鉴公司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招聘专职管理人才。同时, 完善落实各项制度章程。第一, 制定完善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照章程办事, 让合作社成员能实时了解资金流向, 以免出现道德风险和信任危机;第二,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合作社一项基本章程向社员公布。在调查中, 90%的社员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难以明确其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不利于合作社的规范发展。

(四) 加大宣传, 解放思想。

第一, 抓典型, 树模范。挑选效益好、一般社员从中得到实惠的合作社大力宣传表彰, 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加强其示范引导作用;第二,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队, 向农户宣传相关知识;第三, 合理利用各种媒体, 提高社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 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五) 加强项目支持。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扶贫开发、科技入户、一村一品、测土配方、农业循环经济等农业项目的申报实施主体, 优先安排有关项目。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技术改造、农业标准化示范等重大项目时, 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参考文献

[1]段瑞娟.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思考[J].科技信息, 2007.29.

[2]温铁军.合作社实践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经验[J].人民论坛, 2006.17.

[3]杨继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J].农村经济, 2007.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2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合作社共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3

这家合作社于2008年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25万元,社员116人,拥有大型农机25台(套),中小型机械40余台(套);大型车载式施药机2台(套),中小型施药机械114台(套);大中小型喷灌机械设备60台(套),实现了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2012年,该合作社被授予“全国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该合作社成功运作经验,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三点启示: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以服务于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为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给农业生产带来两大难题:一是平时对农作物生产管理的忽视和搁置,当病虫害、草害等农作物疫情以及旱涝自然灾害发生时,容易造成农业生产损失;二是在夏收、秋收等农忙时节,劳动人员紧缺。

针对这种情况,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采取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在土地托管服务方式上灵活多变,做到既可全面托管,又可单项服务,仅2011年,该合作社就开展单项托管和全面托管服务5万余亩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以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为根本目的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当面对市场时,势单力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还可以为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在农村发展提供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集于一体,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在淮阳县的曹河、王楼、盐场等行政村流转土地4896亩,与多家单位联合进行优质麦种植、良种繁育以及科技推广;该合作社还承担了曹河乡万亩土地深耕项目、淮阳县农业局万亩方高产田创建施药项目、周口市药管站新药试验推广项目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走规范办社之路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带动和服务能力。

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坚持走规范化发展之路,制定章程,建立民主管理机制等,设立了办公室、后勤部、财务部、业务部四个部门,成立了耕作队、收割队、科技队、田管队、抗旱防汛队等五个专业队。该合作社成功走到现在,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找准了市场需求的切入点,有市场才能生存;二是规范发展,有规矩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4

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强对农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宣传和引导的同时,也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和相关的支持投入,这一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于2006年10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4四次会议通过并实施。这部法律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方面的具体规定。这表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上了更加规范发展的道路,其经营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法律的颁布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日常经营有了可以依据的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各项经营事业的进步,同时也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在2007年文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加快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要尽快台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财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在2008年文件中又一次强调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要求各地配套推出扶植政策,确定税收优惠准则,并取缔不合理收费。

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要从财政上下拨资金,供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学习。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要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社,并在资金上支持经营得当、集体意识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功能较为单一,发展规模偏小,在农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健康发展。合作社法不仅提供了经营的法律依据,也为扶植其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组织功能、发展规模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更加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内聚力不够强,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这是发展的现实情况。基层实际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但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注册的数量较少。另外从全国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应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而现实中我国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合作社网络,而只是在局部地区有了合作社分社和合作社联社。

普通农户在其中的话语影响力很小。因此,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现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具体体现,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社就很难规范运行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章程以及监督措施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波动,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比如水果、蔬菜类产品价格波动就比较频繁,在大宗农产品中水稻和玉米价格波动也比较大。这种非常规的价格波动,对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很大。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就使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利益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影响我国农业投入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使得农民在经营投入上力不从心,没办法或没能力主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经营的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是降低了某些类型的农产品产量,并由此而导致供求失衡,以至于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另一方面是使农产品由于投入不足而质量下降,也就难以满足市场对于农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结果是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也就产生了农产品“卖难”的现象。

如果农产品处在价格波动和“卖难”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单个农户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其经营也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样农业就难以稳定经营,农村也难以稳步发展。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规模化经营一起闯市场,那样就能改变单一农户微弱的市场地位,农业经营也就能相对稳定并获得稳定的预计收益。

但由于目前我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服务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的主要作用还是以统一购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主,因此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其市场地位来拓宽其在产业链上的发展空间,也无法引导农户实现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三)营销能力依然是合作社经营中的显著弱点,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农产品促销上都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专业营销人才的缺失,因此还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和全方位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这直接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业经营的实际获利。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农产品经营的销售环节上,如果这方面的服务能力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合作社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就变得十分有限。这将成为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者发展的阻碍因素。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在提供技术支持、扶植农业生产方面进一步发展之外,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方面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其营销能力必须迅速提高。

首先,要倡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为农产品申报注册商标。要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已有注册商标的价值。同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来维护某些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地方特色传承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是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抓住时机及时注册商标,因而没有品牌经营的立足点,结果是使经营收益直接受损。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国也只有2.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三品一标”的质量认证,这一数量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的6.9%;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只有2.5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注册商标,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7.3%。

其次,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新型销售渠道较少,主要以传统的销售渠道居多,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龙头企业向市场销售的。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起的产销关系模式,会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增高、农民的流通控制程度变小,农民的获利空间也被压缩到最低水平,农民无法分享农产品后续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的丰厚利润。

最后,在农产品促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销途径也比较单一、营销水平和投入资金也有限,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将众多的营销方法综合应用。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促销整体水平也比较低。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合理有效的利润返还机制,农民利益受限

农民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利润返还机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时,合作社章程上规定所有成员均享有相关权利与义务,合作社经营利润要在合作社内部公平分配;第二种是当政府部门、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推动合作社的经营时,农户、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实行订单经营,农户、企业并不参与最终利润的直接分配,他们的获利只是体现于订单所规定的利益之中。

在第一种情况下,农户能够参与到合作社利润的分配环节中,但要根据农户入社方式的不同情形来进行判别。农户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方式:认购股金与缴纳社员费。比如: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就规定了农户作为社员入社时,可以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愿选择。如果社员同时选择了这两种方式,那么就会享受本社的利润分配或者承担风险;而部分社员仅缴纳社员费就只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合作社的实际盈亏就与仅缴纳社员费的那部分社员无关;而对于合作社中的加工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运销大户则规定必须要认购合作社股金。在现实经营中,大部分的农户社员都没能力去认购股金或者认购份额很小。由于他们在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按股分红时农户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这极不利于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农户参与,合作社也不会有发展的生机。

而第二种情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在订单农业经营中,农户的履约率有时会较低,同时企业拖欠货款的现象也会比较严重。当农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农户不履约比例会增长,而当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往往又是企业不守信合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不够诚信,但根源与政府部门有关。在现行的管理体系中,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机制,更谈不上构建成利益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对于那些参与分配的农民和其他类型社员来说,其利润分配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按股分红之外,还有按交易量分配和按劳分配。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占据的比重以及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因而出现了外部融资现象,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资本要素进行利润补偿。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因此其服务范围窄、经营实力弱、规模也不大,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市场影响力很小。因此,流于形式、合作不够紧密是合作社存在的普遍现象。

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持续发展,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发展路径;第二,要向上下游不断拓宽,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全程供应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其经营不能仅仅落在农业生产环节,更要向前延伸至生产资料的购买与配送中,,还要向后延伸至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贮运中。要聚集起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合作社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逐形成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要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第三,要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基层的合作社要在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方面同时进行提升,要不断完善合作社的整体功能,要提高合作者的一体化服务水平。要通过打破区域发展界限来发展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以壮大其经营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二)要逐渐增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控制力,有效降低原材料的价格,规避经营风险

那些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逐渐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农业的生产资料领域。这样不仅可以组织农民“团购”农资,或者通过增强话语权,来为农户争取到更低的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避免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进入农资流通领域,组建起农资配送供应网络体系。从长期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与农资经销商相互融合,提高一体化经营程度,构建起完整的一体化产业经营链条,最终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

(三)根据合作社特点创新营销组合,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

在农产品营销策划方面,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确保生产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促进“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的“五统一”经营模式的推广,以此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和经营,将品牌做大做强,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在销售渠道建设上,“农超对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超对接”,即组织一定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大、中型超市进行直接对接,并将农产品直接投放到超市销售。

在促销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运用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社会宣传等促销方式,以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四)改善经营分配结构,建立有效的复合分配制度,落实返利机制

要建立起按照实际业务量分配为主的合作社复合分配制度,并提升农户会员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各地政府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并通过股利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扩大农民的实际收益,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实现合作社经营水平的稳步提高。

摘要:我国在2006年正式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项法律政策的出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目前,农户通过参与合作社,将盲目而零散的种植模式改为了“产、供、销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公司、市场、农户等利益相关群体组成的多赢格局,创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道路。与此同时,合作社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还需要在农产品标准化、经营信息化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5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MPA

万立波

湖南省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湖南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3乡、304个行政村、45个居委会(社区),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6万亩,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一个事关全县发展的大事,必将对该县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南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近年来,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0户,其中2009年发展41户;总入社成员达到2020人,出资总额达21036万。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销售及农业信息服务等多个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各种农副产品集中销售,有力地解决了我县农副产品散买零卖问题,有效地防止了欺行霸市行为的发生,是符合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市场经营形式。他的发展不仅对

1改善农村经济形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因其能有效对接涉农企业,畅通产销渠道、实现与企业互惠互利而对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但因其在我县起步较晚、农民认识不高、相关业务不熟等原因,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水平不高,设立目的偏离。首先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认识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其次是对注册合作社的相关惠民政策等了解不多;再次是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认识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技术人才匮乏,自身能力不强。难以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领头人;社员素质不高,诚信度有待加强;对社员的指导服务、管理服务不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不够,合作社辐射带动力度不大,发展缓慢。

三是信息渠道不广,市场影响较大。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对农副产品的种植与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受市场变化影响大,加上合作社根底薄、本身资金有限,因而难以经受市场的考验。

四是发展缺乏后劲,竞争能力较弱。就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大多实力不强,尤其是服务和业务还停留

在技术咨询和销售初级产品的的层面,很少涉及产品的深加工和对产品附加值的获取,形成不了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了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实现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科学发展之道。如何正确引导好、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打造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亮点,需要我们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认识。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2009年元月1日实施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入社,同时,在全县推广现有的运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

二是注重培训指导提升能力。积极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并鼓励社员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社员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升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为搞活商贸流通创造条件,为畅通销售渠道发挥作用。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排忧解困。首先,从政策上扶持,确保政策落实,如人才引进向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业专题项目支持政策和用地、用电、交通运输及行政收费项目减免优惠政策,等等。其次是加大部门扶持,政府各部

门应相互配合、协调沟通,如工商、财政、金融、税收、电力、农业、农机、水电、畜牧、林业等部门应通力合作,互通消息,在避免部门矛盾的同时,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可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不定期交流意见。再次是加大财政扶持,解决合作社资金“瓶颈”或融资难问题。如工商部门在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按照有关政策提出“三免”,免注册登记费、免注册资金审计、免年检。还有,信贷部门也可以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开展联合授信,解决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使合作社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方式顺利贷到发展资金。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可以迅速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而且还能够帮助其打开农产品市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发展。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监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强“守合同重信用”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市场主体信用度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以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科技运用增强竞争力。首先,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运用科技手段操作信息化平台能力;其次,要通过政府部门自己的信息平台多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

宣传,以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南县人民政府网站、南县工商红盾信息网等;再次,要积极为其牵线搭桥,对接农业科研院所及涉农企业,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6

关键词:公主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33-1

1农机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主要针对农机方面的专业性较强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壮大,已经服务于农机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以机械作业为载体、服务组织为依托,优化配置农机装备资源,使农机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二是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规避了农户分散投资的风险,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的协作意识,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利益共享,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政策带来的实惠;三是农机合作社在作业服务中提高机具使用率,缩短了闲置时间;在服务项目需求上提高了农机动力配套率,拓宽了作业领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农机服务组织吸纳部分劳动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致富增收;四是农机合作社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借鉴,不断吸收好的建设经验,不断完善八进制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维修、统一结算,取长补短,加快了农机化发展步伐。

2公主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2.1农机大户的发展为加快公主岭市农机合作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单一的农机户进行生产作业已满足不了农民的作业需求,发展规模、标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机化合作组织的成立,满足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目前,全市农用拖拉机保有量40000余台,配套农机具6800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100万千瓦。共发展农机大户291户,规模化农机合作社148个,合作社成员761人,服务农户2000户,节约劳动力近1000人,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近1600万元。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00台,收获机500余台,固定资产总值达12000万元。

2.2市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当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种田能手牵头型,如陶家屯镇广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00万元,形成了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加工、出售的一条龙服务;二是村支书牵头型,如刘房子镇山前村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就已经被确定为公主岭市唯一的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作出了典型。

2.3农机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公主岭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很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运行机制上缺乏管理经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各自为阵营,信息不灵活,农机具闲置现象严重。二是土地分散,农民的小农意识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规模化程度低,使得大型农机具无用武之地,农机作业效率及农机化作业水平没有发挥出来。三是财政引导性投入较小,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尚需加强。

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3.1争取政策倾斜

要积极向上争取政府和领导的重视,通过召开各种现场会及培训,邀请领导参加或者经常向领导汇报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发展情况等方式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上级政府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倾斜政策。

3.2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力争把新技术、新机具及各项惠农政策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并坚持持久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无息贷款项目。三是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3.3加大培训力度

农机局和各乡镇政府牵头,组织技术人员对购机农民进行定期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3.4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机专业合作社

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民参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积极宣传农民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入合作社,例如:用资金、农机具、土地等方式都可以进入合作社,或者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经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集约经营会更利于农机具的使用,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利于农民增收。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7

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立农村合作服务组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农民机手向自我发展、自主管理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惠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快速发展, 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机合作社从2008年起步,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加快, 惠山区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发展现状

到2011年, 全区发展农机合作社3家, 拥有各类农机具108台套 (其中大型农机具61台套) , 合作社社员109人, 合作社总资产达530多万元。三家农机合作社在2011年的作业总量达17300多亩。其中, 本区作业11000亩, 跨区作业6000多亩, 作业服务总收入470万元, 纯利润83万元。

2. 主要特点

一是组建规范, 统分结合。农机合作社做到建立有章程, 管理有制度, 组织有保障, 合作社社员带机入社, 以合作社名义开展对外作业服务, 实行统一调度和统一收费标准。合作社内部实行单机核算, 合作社竭诚为社员统一承接业务, 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 统一开展机械维修保养服务。二是稳步发展, 确保成果。全区用了四年多时间仅发展3家农机合作社, 而且大都是自发组建的, 区农机管理部门只是在政策上把关和引导, 总体思想是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三个农机合作社都是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的基础上, 随着种田面积的不断增多, 对农业机械需求不断增加而发展出来的。三是效益高, 质量好。惠山区3家农机合作社成立以来, 由于其经营规模大、农机种类多、作业范围广,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前洲街道利群农机合作社为例, 2011年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育秧、机插、旋耕, 开沟、盖麦、植保、机收等作业服务, 服务面积6800多亩, 作业服务收入82万元, 经营利润达24万元, 返还社员10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

1. 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 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合作社的建立, 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提供了载体。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 加快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 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 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和影响下, 全区机械插秧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应用。到2011年全区仅乘座式插秧机拥有量达51台 (其中三家合作社就拥有25台, 占全区50%) , 机械插秧面积达1.7万亩, 而且机插秧成本比人力还低很多, 水稻产量高, 抗灾能力强, 真正达到高产、稳产、增产, 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有效地解决了农忙时雇工难的问题。

2. 有利于节本增效, 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双赢”

对合作社社员而言, 由于合作社实行统一调度安排和统一收费标准, 实现了连续有序作业, 避免了恶性竞争, 减少了机具在田间无效转移时间, 增加了作业量。对合作社来讲, 通过社员集资和公共积累, 增强了服务能力, 解决了原来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建设机库为社员统一保管机具, 统一组织采购、统一供应农机配件等。通过合作社, 把现有的农机组织起来, 开辟作业市场, 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寻找作业市场、协调关系、调解矛盾, 为机手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合作社通过对社员的技术培训, 以及社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提高了机械操作水平, 提高了机械作业质量。其次由于在年初订立好作业合同, 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户之间、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作业市场需求的矛盾, 避免了“有机无田耕, 有田无机耕”恶性无序竞争的尴尬局面, 既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利用效率, 保证作业秩序, 稳定了农机市场作业价格, 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抢得了农时, 促进增产增收。对农户而言, 由于农机合作社实行“一条龙式”的农机服务, 真正做到了省心、省力、省本种田。

3. 加强了农机化管理工作, 促进了农机化发展

从上世纪未开始, 由于农村体制改革, 原有的村级农机服务队大部分解散, 农业机械或转卖、或承包给农机手, 给农机化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农机合作社的出现, 有效地加强了农机化管理。农机合作社在水稻育秧、机耕、机插、植保、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机合作社又获得了服务收入。同时, 区农机主管部门通过开展星级农机合作社创建, 实现了对农业机械从春耕备耕、维修保养、作业质量到机械清洗入库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平安合作社”创建, 实现了对农机驾驶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了农机驾驶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4. 解放农村劳动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 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把大量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向其他行业转移或从事二、三产业,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如玉祁街道黄泥击坝村在区农机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 本村及周边村的农机户以“自愿、平等、互助、合理、公正”原则, 采取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成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 解放出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 有的从事养殖业、特产业、加工业, 有的到附近的工厂当了“工薪族”, 有的发展其它产业。

三、农机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

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和农机户组成, 主体结构单一, 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 且以从事单一的水稻机插、机耕、植保、机收服务居多, 农闲时机具闲置,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 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 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3. 机具配套不全, 难以适应需要

目前, 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小型机具多, 大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适用于收获水稻和小麦的联合收割机少, 粮食烘干设备少, 难以适应各种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而作业效益不高。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要创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投资融资机制

农机合作社要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 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 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服务业, 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 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2. 要加大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强化农机合作社功能培育, 提升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 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工厂化育秧设施、机械库房、场地、维修设备等建设, 要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适当支持;要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应加大对农村农机场院的规划, 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机库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建设用地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简化审批手续。要建立健全银行合作工作机制,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信货支持力度。

3. 要引导农机合作社坚持规范建设, 拓展领域, 增强服务能力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要求组建农机合作社, 切实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要提高农机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 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管、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合作社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4. 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业生产发展和建设项目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8

1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泸县畜禽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品种主要是生猪、肉鸡和肉鸭。到2012年7月, 全县畜禽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9个, 注册资金达10 565.9万元, 社员6 758人, 带动农户87 923户。省级示范社1个, 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

1.2 专业合作社举办方式多样

一是由原有的专业协会过渡而来, 基础条件好, 组织能力较强, 有一定经济实力。此类专业合作社有2家, 占全县畜禽专业合作社总数的3.4%。二是由基层站领办。他们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系统的优势, 为社员提供种苗、防疫、兽药、饲料及销售信息等服务。三是由当地养殖专业大户或经纪人牵头领办。他们利用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掌握的市场信息, 组织周边的养殖户共同发展。四是由龙头企业组建。龙头企业在原料供应、信息沟通、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 同时也为周边的养殖户提供便宜的原料供应, 并帮助解决其产品销售。

1.3 专业合作社助推畜牧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农民增收。畜禽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模式, 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 按“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 通过订单及产销合同来指导农民的生产。二是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畜禽专业合作社上联市场和龙头企业, 下联农户, 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发展壮大。三是推动了畜牧业品牌的建设。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社注重品牌创建, “蜀龙”仔猪荣获“四川省第十届名牌产品”和“四川省著名商标”, “雨坛”种蛋鸭获“中国西部博览会知名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了县外、市外、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 助推了畜牧业发展。

2 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合作社登记注册标准太低合作社登记注册简单、准入标准太低, 没有退出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量达到5人以上就符合办社条件, 加上相关政府部门追求政绩考核, 同一行政区域内同类的专业合作社就有5家之多, 没有合作意识, 导致恶性竞争、压级压价、坑农现象时有发生。

2.2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到位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社员除了按交易获得应得利润外, 还应根据社员与合作社实际交易量 (额) 的多少进行二次利润分配。但在实际调研中, 能如此做的合作社寥寥无几。不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写在墙, 仅流于形式。

2.3 专业合作社缺乏后劲

一是专业合作社没有开办经费, 绝大多数都是租用一个很小的场地, 或者把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直接挂在别的经营门市上。二是专业合作社经营资本少, 单笔生意小, 又缺乏市场价格话语权, 一年基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多年来国家的项目投资都用在基地产业发展上, 对产品的升级和市场的开辟力不从心。

2.4 缺少管理和技术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专业合作社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对社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 对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的人才需求更大了, 现有的合作社成员90%以上都是因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外出打工的留守人员, 文化水平低, 年龄大, 传统意识强, 不会管理、不懂技术, 严重制约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 建议及对策

3.1 整合提高, 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 在同一个乡镇范围内, 将同类专业合作社整合成一个, 镇与镇间的同类专业合作社实行强强联合, 便于批量组织购买饲料、药品、疫苗等, 降低生产成本, 批量组织产品对外销售, 降低营销成本, 增加社员的养殖效益。二是通过互联网以养殖户的手机为终端建立电子信息服务平台, 围绕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

3.2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 资金短缺、积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信息闭塞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增强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交流, 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载体, 支持专业合作社在现代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3 提供优质服务,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9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邹平县码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 坚持强力推进, 立足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 全镇依法注册合作社15个, 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4个, 养殖业专业合作社6个, 渔业专业合作社4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注册资本金3392.35万元, 入社农户数量达1100余户, 带动非成员农户3000余户, 农民收入明显好转, 成员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 合作效应日益凸显,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2 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是领导重视, 真抓实干。邹平县码头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 实行专人负责,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要求副局级领导干部分片包村, 带着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先进的科技知识, 为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创造条件、出谋划策, 从多方面推动、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 坚决做到引导不强制、扶持不包办、监督不干预、只管服好务。

二是培养典型, 带动全面。近年来, 邹平县码头镇政府着力培养了“邹平县码头镇李坡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邹平县金码圆铃枣专业合作社”以及“邹平县鸿吉鸭业专业合作社”, 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大大调动了周边农户的积极性, 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以本村主导产业为主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在培训方面码头镇政府给予各村和农户大力支持, 不仅积极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市、县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 而且还利用每月5日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的时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并组织收看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课件。

四是支部排忧, 基层扶持。村级组织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不仅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解决资金、办公场所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还积极参与调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纠纷、争议, 同时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方面给予指导帮助, 给入社农民吃了“定心丸”, 鼓励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

五是因地制宜, 健康发展。我们在指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不单纯追求数量, 而是紧紧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 成立适合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李坡村的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邵家村的金码圆铃枣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 都注册了商标, 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档次,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开始逐步兴盛的, 虽近年来发展势头较猛, 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广大农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同时, 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合作社的创办人和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政府管理合作社涉及部门多 (财政、工商、税务、农业、经管等) , 存在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没有形成条块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 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管理服务不够具体和完善, 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合作社创办初期经济基础脆弱, 缺乏各种专业技术能人和内部管理能人。

主要表现:

一是规模小、实力差, 资金短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有一定的经营场所和与其开展业务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经营服务手段, 但经济、技术实力比较脆弱, 缺少市场竞争力。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 但是落实不到位, 合作社社员很难从金融部门得到扶持贷款, 自己进行社员内部融资又不具备条件。

二是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严格地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办事, 会计核算粗糙简单, 财务管理欠规范, 合作社专业财会人员短缺和业务素质低。

三是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社员参与程度不高, 利益联结不紧, 缺少足够的凝聚力, 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多数合作社没有按照章程规定召开相关会议, 决策不民主, 社员很少参与管理, 大多数是理事长说了算, 致使有些章程和制度几乎流于形式。

四是部分合作社在创办理念上有偏差。以办合作社名誉两眼向上“等、靠、要”为动机, 办社目的不纯, 只是为套取国家优惠政策, 取得财政项目支持。出于这种目的来创办合作社, 其发展前景就可想而知。

五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功能, 化解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提高农民市场交易地位和谈判能力,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还做的不够。

4 思考与建议

4.1 提高认识, 促进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 很多农村干部和农民对此知之不多、了解不深, 甚至模棱两可。为此, 我们要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 进一步消除农民群众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糊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积极支持并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真正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 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4.2 高效服务, 引导发展

一是从名称预先核准到注册登记, 做到提前介入, 专人指导, 帮助合作社快速完成注册登记。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和日常监管。严厉查处以合作社名义从事非法经营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社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开展对合作社的回访调研。通过上门讲解各类政策法规, 了解经营状况,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4.3 突出重点, 扶持发展

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 一是重视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合作社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指导和辅佐, 特别是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阶段, 要加强其对合作社成员培训投入的补助支持, 并强化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促进和保护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使其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专业合作社技术革新、创建“品牌”,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 加强技术技能知识培训, 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重视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兴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保鲜、运销设施设备和服务配送站建设, 改善市场经营服务环境, 促进生产和市场有效对接。通过重点扶持,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引领者, 成为“一镇一业”主导产业的推动者, 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实现转型跨越, 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4.4 完善措施, 规范发展

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10

关键词:湖口县,农业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湖口县总体农业发展状况

(一) 湖口县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 在东经116`8′~116`25′, 北纬29`30′~29`51′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是江西省北方门户, 素有“江湖锁月, 水陆通津”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 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约占80%, 虽属鄱阳湖冲积平原区, 实为丘陵地带, 山丘起伏, 水域宽广, 耕地多为梯田梯地。山地面积占23.3%。地形结构东南群山环抱, 西北江湖环绕, 中部小丘垄埂起伏, 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总人口为27万, 其中农业人口为22.10万人, 占总人口的77.4%, 高于全国农业人口比重10.7个百分点。

县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热量丰富,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 积温在5, 358.7~5, 402.1℃, 常年无霜期258.8天;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1, 442.5毫米;日照充足, 全年实际日照平均为1, 983.8小时, 日照率为45%。

全县水域广阔, 水质肥美, 水产得天独厚。全县有水域面积28.5万亩, 其中可养水面8.01万亩, 而且水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高, 属富营养型或营养型水体。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 大宗鱼类有:鳙、鲢、青、草、鳊、鲶、鲤、鲫等;甲类有:龟、鳖、虾、河蚌、田螺;特色水产有银鱼、鲥鱼、螃蟹等。有林业用地59.85万亩, 森林覆盖率18.1%, 生物资源557科2, 392种。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 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传统农产品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黄豆等, 其中水梨、鲜鱼、螃蟹、中药材、油茶为该县特色农副产品。

(二) 湖口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湖口县是一个农业小县, 而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 一旦大涝大旱, 农业效益就大幅度下滑。生产资料较少也是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另一个原因, 该县人多地少, 人均不足1亩耕地, 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业科学技术落后, 生产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近几年, 湖口县坚持把主攻工业摆在首位, 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 随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行, 湖口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较为明显。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84亿元, 比2005年增长12.3%, 平均递增3.9%。湖口县立足本地生态气候资源, 突出区域特色,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先发展九江水梨、水产及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 (形成“2+3”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即主攻“九江水梨、水产”, 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 。同时, 优先发展粮食、棉花、油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全面提高。

二、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现状。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湖口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加强指导和服务, 加大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1、发展速度快。

200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到2009年10月底, 湖口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 成员累计1, 960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10, 000多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家。如富民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80%, 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统领了全县药材生产的90%, 并发展到了邻县都昌, 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县40%以上的渔民。同时, 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为成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增加到统一提供种苗, 统一技术操作规程, 统一规划更新、改造和发展, 统一加工、贮藏和销售, 有的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或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品品牌, 承担了农业生产基地项目, 如舜德茶果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九江水梨开发项目, 马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油菜生产基地项目等。

2、发展领域逐步拓宽。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水产、药材、茶叶、蔬菜、花卉、粮食、棉花、油料、养猪、林木、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庄园旅游等多个产业和领域, 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 (九江水梨、柑橘) 14个, 渔业专业合作社6个, 特种水产品 (黄鳝) 专业合作社4个, 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1个, 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 蔬菜 (食用菌) 专业合作社9个, 花卉专业合作社4个, 棉花专业合作社10个, 油菜专业合作社4个, 养猪专业合作社10个, 林木专业合作社3个, 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3个,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个, 农业庄园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

3、经营实力逐渐壮大。

目前, 全县合作社中耕种的农作物总面积3.7万亩, 农作物产品总产量5.8万吨;合作社养殖的畜禽产品产量24.5万吨;合作社中水产养殖总面积2.7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45.6万吨;合作社中生产的林产品总产量0.28万吨。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2亿元, 农资统一供应率在60%以上的合作社27家。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4亿元, 产品统一销售率在50%以上的合作社23家, 拥有加工实体的合作社16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4家, 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9%。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3月, 当时只有108个会员户, 现在增加了新社员500多个, 全县40%以上的渔民加入。2007年实现产值380多万元, 2008年将实现产值1, 260万元, 2009年养殖总面积达到3, 300亩左右, 预计实现产值1, 800多万元。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糟鱼、螃蟹、龙虾、银鱼等湖口特有水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 还远销九江、南昌、武汉、杭州、上海等地。

4、整合优势资源。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及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和80%以上的行政村, 90%以上的种养大户, 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 800万元, 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约1.5亿元。同时, 在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中, 涌现出一批创办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 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 其中有32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市级以上培训, 具有一定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了本县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多个领域, 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实现了有效对接, 形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利益交织联结模式。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全县8家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大家食品”、“东坡实业”两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对接, 形成了“多对多”的联结模式;舜德屏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全县9家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银星棉业”实现了对接, 县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水果等45家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鄱阳湖大市场实现了对接, 形成了“多对一”的联结模式;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钟山药业”、“九普药业”实现了对接, 形成了“一对多”的联结模式, 农业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抱团发展的生动格局。

5、标准化生产意识增强。

全县已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家, 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3.5%。已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的合作社24家, 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3%。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合作社13家, 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8%。目前, 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数8个, 其中著名商标2个;拥有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 其中种植业产品2个、畜牧业产品2个、水产业产品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8个, 其中种植业产品1个、畜牧业产品1个、水产业产品6个;名牌农产品1个;中华一绝老字号1个。如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专业合作社, 已种植中药材面积达8, 000多亩, 入社会员500多户, 年销售收入2, 000多万元, 成长为一家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6、内部管理逐步规范。

全县合作社中, 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运行质量较高的合作社16家, 约占总数的22%;财务管理方面, 已实行会计核算的28家, 约占总数的38%;已提取公积金的30家, 约占总数的40%;可分配盈余已按交易量 (额) 返还的23家, 约占总数的43%;剩余盈余已分配的23家, 约占总数的31%。先后有1家被评为省级先进社, 1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2家被评为市级先进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 总的来看, 仍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初始阶段。

(一)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 是照套农业部门提供的样本章程制定的, 没有结合本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章程;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或监事会不管事, 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产权不明晰, 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管理制度, 没有财务会计人员, 没有建立账目;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 成了理事长一人的“皮包公司”;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中没有开理事会, 在重大决策上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召开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 而是由合作社创办者一人说了算, 按一般企业化运作方式对合作社进行管理, 一般社员不同意见得不到尊重, 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的原则。

(二) 联结不紧密, 服务功能弱。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只起到了专业协会的作用, 主要是为成员提供有效服务, 而成员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效益十分有限, 合作社对成员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 如有的合作社以批发价共同采购原材料, 然后以略低于市场零售价卖给社员, 价格差形成的利润却没有按使用量重新返还给社员;再如, 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 也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大多都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 社员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 规模偏小, 实力不强。

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湖口县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 农民在多种经济待遇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以获取足够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实力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 大部分合作社在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方面力量不足, 在对接龙头企业方面实力不强, 在承担国家建设项目方面条件不优, 在创建品牌方面成效较低。

(四) 融资困难, 资金不足。

据调查分析,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生产经营资金1.2亿元以上, 而自有资金不足5, 000万元, 资金缺口很大, 如果加上扩大生产建设基地, 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等扩大再生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 缺口更大, 而目前金融部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货款几乎为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 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 但目前入社农户只有1万多户, 相对全县5.2万农户来说比例很小。要加大宣传力度, 激发全县广大农民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凡是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 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或与乡村其他经营组织共同实施, 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成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 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管理工作, 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 创立优质品牌和注册商标等项目。要尽快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旺季和扩大经营服务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 并落实货款优惠利率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项目应给予足额的税收优惠。

(二) 规范化管理与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相结合。

目前, 湖口县2/3以上的合作社运作还不规范,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 混淆视听, 有的合作社有名无实, 与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相符, 一半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实行会计审核制度, 抓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规范,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章程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重点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 强化财务公开和审核制度, 规范内部管理,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稳定发展。

(三) 品牌建设与机制完善相结合。

当前, 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因此既要加快发展, 又要提升发展的质量, 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 而要将品牌建设和机制相结合, 形成“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发展格局。开展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认证, 打造一批农产品和合作社的知名品牌,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 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 保证企业原料供给和农民收益, 降低市场风险, 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 延伸产业链条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原材料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能享受贷款贴息。政府用于促进农业发展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 要优先安排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 要克服农业功能单一化, 以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拓展农业, 以特色农产品、农业景观及其他旅游资源为依托, 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结起来,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超.县域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5.

[2]湖口县农业工作报告 (2005-2008年) .

[3]湖口县政府工作报告 (2005-2008年) .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篇11

关键词 农村专业合作社;意义;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78

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而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像这样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实现联合生产的农业组织形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建国初期,面对当时农业凋敝的情况,国家提出了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到了新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个体在面临市场波动时常常会显得势单力薄,而这时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应对市场的难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

1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因为:一是家庭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即农民通过自主经营掌握着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权,这一组织形式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从我国市场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渗透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等领域,然而在竞争规则下,由于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使小农生产无法在市场上与大的农业生产集团一较高下,因此农户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联合起来,用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来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进而改变家庭农业逐渐被边缘化的发展状态;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利润空间,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合作组织形式由于销售渠道的不稳定及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农民的利润空间会在企业发展的挤压下不断缩减,因此,农民只有建立起真正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他们能够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中提高利润分配比例。

2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组织问题

当前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构成和组织运行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规模小,带动效应弱,由于农民认识上的问题以及一些合作社长期无作为,导致合作社在组织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号召力,如某地区共有农民12.3万户,耕地4.5万hm2,而按现在的数量计算,入社的农户占该地区农户总人数的比例不足5%,每個合作社平均等级的人员不足40人,且在已建成的合作社中没牌子、没资金、没收入的合作社占到了1/2以上;二、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力不足,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合作社的数量占市场主体总数的2%左右,且这些合作社中对于所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的仅占0.6%,而这样的产品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合作社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运行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家庭经营状态,因此许多农民在思想上一时无法接受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或由于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充分认识,导致一些合作社空有组织架子而没有运行的实际行动,如我国目前经过注册的农业合作社有80多万个,但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注册开始就从未开展过任何活动,成了“休眠合作社”,而这种些合作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合作的热情。

2.3 政策问题

当前,大多数合作社既没有形成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没有形成自主创收的能力,因此,其产品的培育、新技术的示范、新市场的开发等工作需要国家在资金、设备、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在落实存在操作层面的问题,导致一些合作社无法直接从相关部门获得有效的支持[2]。例如,某地区自2007年建立合作社以来,仅有9家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而这一比例还不足当地合作社总数的4%。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政绩,强力介入和控制合作社发展,挂牌成立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套取专项资金,不少还是“空招牌”,缺少实质内容。

3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3.1 完善组织结构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谋取共同的经济、社会利益,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自愿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因此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合作社应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以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在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其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以帮助农民从心理上跨越合作办社、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障碍;二、管理人员应从长期利益出发,与社员一道制定有利于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三、国家应加快立法,对于那些有名无实的合作社按市场规则予以解散,并建立严格的建社制度,以保证合作社的质量;四、在加快农民素质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快专业组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为合作社的有效运行提供专业支持。

3.2 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战略,因此合作社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并确定品牌管理和发展目标,以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某地的绿色瓜菜合作社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科学管理,社员已经由原来的36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千余人,且业务范围也从附近的县城覆盖到了当地主要二级城市,同时合作社通过质量管理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基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让社员从建社以来年平均纯收入516元增加到43 600元,为保证合作社的品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3.3 强化政策落实

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建设初期,其发展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首先是税收方面积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政策。一是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买产品可以按照13%进行进项税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其次,在项目方面,合作社可作为涉农项目主体单位。再次,各地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扶持资金。最后,在金融支持方面,合作社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办法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并要细化政策的操作制度,以保证惠农、支农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合作社的发展中来。

4 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建立、发展专业的合作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体制的重要性,并积极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教训,利用现代市场的中的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等资源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并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以保证农产品及时进入加工领域或销售领域,进而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芳丽,刘冬东.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福建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J].福建农业科技,2015(3):67-72.

[2]坎拜尔尼沙·托乎提.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5.

[3]黄素华.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思路[J].北京农业,2015(30):168-170.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12

鹿邑县地处中原, 是个农业大县, 全县共辖21个农业乡镇、8.4万公顷耕地、25万户农户。截止到2008年10月底, 鹿邑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8家, 注册资金达7 000万元, 入社农户达6 000多户, 辐射带动农户达4万户。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

1.1 数量增长迅速

2007年以前, 鹿邑县合作组织有9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目前全县已发展到78家。

1.2 组建类型多样化

1.2.1 能人或大户牵头兴办。

该种类型的合作社, 鹿邑县有68家, 占总数的87%, 是目前鹿邑县主要的合作形式,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合作行业, 产品以粮食、蔬菜、棉花制种、肉禽蛋、生猪等为主要合作产品。例如鹿邑县马铺镇的宏兴段庄蔬菜专业合作社, 从2000年之前的各家分散种大棚黄瓜到如今的合作社运作, 是在种菜能手段红旗同志的倡导下逐步成立的, 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60名成员、400名种植大户、16名产品营销人员和1个专业蔬菜批发市场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该合作社日蔬菜交易额达20万余元, 以优质鲜嫩的黄瓜为主导产品, 畅销南方各大中城市和周边县市, 入社成员增收11.25万元/hm2以上。据调查, 加入该社的社员年人均纯收入较不入社的农户多6 000元以上。

1.2.2 乡镇或村集体牵头领办。

该种类型的合作社全县有10家, 主要是在乡镇领导的支持下成立的以尾毛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张店乡尾毛专业合作社, 以宋坑行政村为主要尾毛加工生产专业村, 辐射带动全县21个农业乡镇的农户10多万户。该合作社在张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 在县级辅导员的指导下, 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购销信息、生产资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 入社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均在万元以上, 比不入社农户的人均纯收入高3~5倍。以村集体牵头领办的合作社有5家, 他们以种植业和草帽辫加工为主要行业。

1.2.3 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型。

这种合作组织鹿邑县以吉贞牧业专业合作社最为典型, 该合作社以周口市吉贞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使农户与企业成为更紧密的联合体, 即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同时也为龙头企业提供更为可靠的原料来源, 而且入社社员的利益也得到了更为稳定的保障。

1.3 服务范围多样化

从服务范围和经营活动划分, 鹿邑县合作社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3.1 产加销一体型。

这些合作社主要围绕当地特色产品、优势产品等牵头产品, 开展生产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例如鹿邑县博利生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 由能人牛继礼牵头兴办, 现有社员105户, 合作社开展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协调资金、购销、加工等服务, 有效降低了社员生产成本, 增加了社员收入。

1.3.2 产销结合型。

这类合作社主要以生猪为产品依托, 以销售为重点开展服务。例如鹿邑县鸿图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社员提供饲料、饲养管理技术、卫生防疫技术、药品供应、外调生猪等服务, 已开拓上海、南京等肉食市场, 使社员人均收入达7 000~8 000元以上, 户均2万元左右。

1.3.3 生产服务型。

这类合作社主要是根据专业生产需要, 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例如鹿邑县瑞平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 主要为社员提供种子、农药、防疫、种植等技术指导, 被当地农民称为“农业家政”。

2 初步成效

2.1 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合作社社员既有带头致富的能人, 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又有学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农民, 他们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的强大群体。这样, 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成为当今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2.2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 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 提高了竞争力, 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3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合作社围绕鹿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建立服务体系,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农民与公司利益联结起来, 既提高了农产品档次、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降低了公司购买原材料的成本, 从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 鹿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发展规模, 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来说, 都还是低层次的。许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 且收缴困难, 办公设施简陋。在服务上仅以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为主, 而农民所企盼的如加工、销售等开展得比较少。因此, 带动农户的能力小, 市场竞争力较弱,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

3.2 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尚不规范

一些合作社既无章程, 又无书面协议, 民主管理基本流于形式, 运行比较松散, 在财务收支、经营核算、红利分配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 致使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3.3 合作水平不高

相当一部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买卖关系, 双方缺乏诚信。组织之间出现互相压价、不遵守协议等情况, 内部成员之间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等。

4 对策与建议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人们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 积极引导扶持,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1 领导高度重视,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法律依据的瓶颈得以突破, 其建设与发展从此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4.2 正确定位, 切实把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农民为主体, 让合作社走自己经营、自我管理之路, 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4.2.2 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当前, 对已成立的合作社要逐步规范, 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

4.2.3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引导合作社对内积极开展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 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3 搞好指导服务,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4.3.1 统筹协调, 形成合力。

目前, 鹿邑县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不仅需要名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还需要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扶持。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全力推进, 共同把合作社建设好。

4.3.2 搞好服务, 引导规范。

各个合作社必须规范运作, 须做到“四个一”, 即有一个规范的章程, 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有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

4.4 加强领导, 加大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要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要对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要优化发展环境, 严禁向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摘要:结合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指出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上一篇:实验教学生物医学下一篇:微博互动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