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专业合作社(精选5篇)
果蔬专业合作社 篇1
用诚信铸就品质, 用付出营造真味。锦州北镇市的鸿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开拓创新, 将“天然、健康”的理念融入农产品的生产全程, 走出了“话绿色、食安全”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3年农历二月初二, 鸿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用理事长王永喜的话来说,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抢个好兆头。目前, 合作社已有130户社员, 辐射4个乡镇、1个农场, 主要生产番茄、黄瓜、尖椒、茄子、香瓜、油桃、葡萄等果蔬, 每年除6月20日到8月20日两个月歇种以外, 其它时段均可生产并供应棚室果蔬。在合作社的各类农产品中, 效益最好的主打产品就是小番茄。为了确保小番茄的质量, 合作社采取了严格、规范的生产管理手段, 合程把控种子、肥料、技术等环节。在施肥方面, 坚持以有机肥为主, 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 每100米棚只施用1袋复合肥, 其余肥料全部为有机肥和生物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要求社员不得施用化学药剂, 普遍使用生物技术开展防治。合作社还根据不同番茄品种的生长特性, 结合各个大棚的自然条件合理安排种植, 有的一个棚中种植了多个品种的小番茄, 进到棚里, 满眼红黄相间, 甚是好看。在收获和销售的过程中, 合作社对违规生产的产品坚决拒收, 严把产品出口。
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管控, 合作社生产的小番茄品质好、口感佳, 其甜度明显超过普通生产方式产出的小番茄, 在市面上价格也明显高出一截。鸿喜果蔬种植合作社的小番茄, 价格最高时可以卖到5.5元/斤, 算下来, 通过种植小番茄, 一个棚每年的纯利润可达4万元左右。面对品质上乘但价格较高的小番茄, 市场是否会认可呢?对此, 王永喜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目前, 社里出产的小番茄基本达到了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 在市场上很是抢手, 经常在未成熟采收之前就已经被各地收购商提前订购完毕。
回顾合作社成立以来的发展, 王永喜颇有感触, 简而言之, 一句话, 质量就是生命。现在, 农民也要面对市场竞争, 就要迎合市场需求。起初, 个别社员并不认可合作社力推的质量管理方法, 自认为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 出于省工省力的念头, 不想被社里所左右, 有虫害就用化学杀虫剂, 有病害就用化学药剂, 施肥就施化肥, 结果产量是没问题了, 但品质却下去了。现在的消费者极为注重饮食的安全与健康, 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口感差甚至吃不出本来味道的农产品都很抵触, 尤其担心其有害残留物是否超标, 这种生产不规范、质量不可控、低端粗放的农产品很难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更谈不上品牌建设了。为了转变大家的传统观念, 王永喜自己先作示范, 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用事实说话, 有了样板, 社员们自然心悦诚服。
一年多来, 合作社发展得有声有色, 王永喜颇有几分踌躇满志。谈到未来, 他也有许多难心事。一是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还有待扩大, 有规模才有品牌, 有品牌才有竞争力。二是市场销路还有待拓展。受目前的销售渠道和仓储条件的制约, 合作社生产的新鲜果蔬只能即产即销, 销售范围局限在省内。三是合作社的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在种植、销售等方面, 主要依靠大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 如果能够引入专门人才, 一定可以让合作社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细细想来, 在当下, 市场经济体系已经覆盖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农业自然概莫能外, 市场意识、市场行为、市场准则正在迅速渗透扩散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质量决定销量, 需求倒逼生产, “小番茄, 真味道”, 鸿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果蔬专业合作社 篇2
青州市家家富果蔬专业合作社是经市农经局、农业局、工商局批准,由青州市誉源农资有限公司、青州市康贝尔食品有限公司联合597户农户组建,在高柳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0年1月19日成立筹备委员会开始组建,2010年7月30日注册成立,社员599人,注册资本625万,成员出资总额1200万元,流转土地1500市亩,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园一处,计划种植占地120亩的草莓水果园区;占地500亩的西瓜园区;占地880亩的蔬菜园区。合作社常年聘请中科院于占虎教授为技术顾问,是一个集蔬菜种苗培育、绿色有机果蔬种植销售、农业科技服务、农资配送供应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本社以服务社员、谋求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的,联合广大社员发展现代农业,走专业合作、共同致富的道路。本社服务范围: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采购生产资料;成立社员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建立绿色、有机果蔬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社员从事产品的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提供社员所需的其它服务。
果蔬专业合作社 篇3
20世纪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曾一度提高了我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但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 传统“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农经济体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备受冲击, 农村改革面临体制创新, 引领未来中国农村微观组织的主导形式尚不明确。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所要求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的直接原因。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本国农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国2007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性, 农业“十二五”规划战略中提出了要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参与率达45%以上的宏伟目标, 这些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杨凌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理应处于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但实际上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 尤其是江浙一带, 原因在于杨凌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数量巨增, 但发展时间较短, 问题诸多。如何选择适合杨凌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和发挥杨凌区的农业示范带头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有必要对杨凌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研究。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了, 合作社被国外学者分为3种模式:垂直一体化形式、独立的企业形式、集体形式, 这3种模式中都融入了一些经济学的经典理论。[1]认为合作社是一种垂直一体化的形式, 他将委托-代理关系融入合作社的研究中, 重点研究“合作社使谁获益”问题。Enke[2]认为合作社是一种企业, 他将经典厂商理论应用于合作经济, 他认为当合作社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化时, 合作社成员和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化。LeVay[3]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认为合作社可以降低成员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增加成员的收入。Zusman[4]认为合作社是一种集体形式, 基于契约理论建立了一个集体选择模型, 此模型可以用于说明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制定规则的影响。Fulton[5]在分析合作时引入产权理论, 认为如果农业产出是高度可变和难以预测的, 需要组建一个合作组织, 并且改善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可以有效地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公共物品理论和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也被应用到研究合作社问题中,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制度创新性, 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发展。
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研究我国或我国某一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如韩俊[6], 孙亚范[7], 王征兵[8], 郭红东[9]) ;②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 (张晓山 (2003) , 苑鹏[10]) ;③个案研究某一地区的某个合作社 (孔祥智[11], 赵国杰 (2009) ) ;④国内外合作社比较研究 (王震江 (2003) , 张丽娜 (2007) , 常青[12]) ;⑤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某一类问题, 如治理机制 (徐旭初[13]) 、制度方面 (马彦丽[14]) , 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分析 (张广胜[15], 刘宇翔 (2008) , 卢向虎[16]) 、运行机制[17]、融资[18]、立法问题[19] (郭海霞 (2005) ) 等;⑥提出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构想 (王新利[20]) 等方面。
纵观已有文献, 学者们对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成果丰硕, 但是对杨凌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尚不多见, 而且学者们在分析个案合作社时, 大多采用定性分析, 很少运用定量分析。本文将结合理论与案例研究, 定性、定量分析杨凌区最具代表性的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方案, 旨在完善该合作社的发展, 以期辐射带动杨凌区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挥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与组织功能的示范带头作用, 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模式与绩效分析
1.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的背景及其样本数据来源
经过农村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民间组织形式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渐趋成熟, 已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军, 实践证明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户互助合作, 促进农民增收。杨凌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高新技术资源, 在中央和陕西省政府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下, 根据自身发展要求, 杨凌区政府鼓励当地农村成立各类合作社, 并从资金、项目、税收和用地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 如合作社可在工商部门免费注册登记, 免征多种增值税。截至2009年8月, 杨凌区共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个, 其中大寨乡14个, 以生产设施蔬菜瓜果为主。[21]
笔者通过走访杨凌区3乡1镇中发展层次不等的多家合作社, 发现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相对杨凌区内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早, 农业技术投入较多, 发展较好, 但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反映出了杨凌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以笔者选取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样本极具有代表性。
杨凌区大寨乡官村共512户农民, 其中参与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户数为38, 占全村总户数的7.42%。笔者共走访调研14户该合作社社员, 随机调研38户非社员, 谈对象中女性户主占48.1%, 男性户主占51.9%, 年龄大多处于20~70岁, 其中30~50岁的户主占63.46%, 51~60岁的户主占19.23%。
2.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成效
(1) 基本信息。
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 并于2008年5月26日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现任社长为官村书记魏天恩, 2007年他与同村其他3人开始种植大棚西瓜, 收入颇丰, 为帮助本村农民共同致富并增大大棚西瓜的种植规模和产品的影响力, 遂组织成立合作社, 号召本村村民加入, 所以该合作社的成立方式属于政府引导型。截至2009年该合作社共有社员38户, 建有167个日光温室和春秋大棚, 占地面积420亩。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张显教授的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 该合作社主要采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以农业专家为技术支撑, 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基础, 以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合作社为西瓜注册了“一品官村”的商标, 还为每个西瓜上贴了“二维码”, 通过“二维码”可以追溯查询西瓜的种植户、种苗来源、施肥时间、施肥品种、采摘时间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信息。“一品官村”西瓜的价格比普通西瓜高出5倍, 成为享誉杨凌区甚至陕西省农产品标准化品牌西瓜。
(2) 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对比。
①经营业务。官村大部分土地已被杨凌区政府征用, 用以建设示范园区和孵化园区。现官村每户土地规模很小, 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单依靠种植小麦或玉米等粮食作物已无法保障农户的生活需求, 迫使农户积极寻找多种增收渠道。一部分农户选择了租种邻村 (西小寨) 土地, 扩大生产规模, 主要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这些农户最终演变为天和园合作社的社员;非社员 (本村其余农户) 中大多数选择了兼业 (参见表1) , 68.42%的非社员选择从事农业和打工, 非社员兼业化现象普遍。②参与意愿分析。我们根据调研分析了当地农户 (社员与非社员) 愿意加入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原因, 如表2所示。③C-V分析。如表3所示我们先对比社员与非社员在农业收入与成本的差距 (暂时不考虑打工收入) 。
单位:%
数据说明:非社员的农业经营主要为小麦和玉米等粮食种植, 社员为大棚西瓜和蔬菜种植。
单位:%
单位:元/亩
数据来源:①笔者通过调研各项数据, 整理计算得出。②非社员的农业经营主要为小麦和玉米等粮食种植, 社员为大棚西瓜和蔬菜种植。
由表3可知农户种植大棚西瓜的亩均利润是种植粮食作物的7.67倍, 且春秋大棚一年可种两次作物, 大棚西瓜收获后, 直接种植西红柿、尖椒等蔬菜, 产品可于冬季上市, 据种植经验丰富的社员保守估计, 种植大棚蔬菜的每亩利润将超过5000元, 由此可见种植大棚作物的纯收入远远超过粮食作物, 即社员种植收入远超过非社员的种植收入。
调查发现官村兼业化农户依靠外出务工所获利润为每人年均1000~10000元不等, 以4000~6000元居多。现把非社员的打工收入考虑到社员和非社员的C-V分析中, 对比得出大多数非社员的农业利润和非农业利润加起来低于社员的单一经济作物种植所获利润。
(3) 主要做法及成效。
合作社在推广中面向本村农户大力宣传, 因为大棚作物经营需要大量资金和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而且农业经营自然风险很大, 为打消农户顾虑, 合作社宣称可保证产品100%销售, 而且可以帮助农户融通资金。合作社在发展中还设立了一套运行机制, 并设立监事会和理事会,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合作社运行, 合作社现有销售人员3人。
根据前面对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作出的C-V分析及合作社的现有功能构架, 这些都说明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当地农户致富的目标, 由于该合作社自建立后取得的可喜成果, 杨凌区政府对其给予大力政策和财力支持, 2009年该合作社申请到专项资金100万用于扩大温室大棚建设规模, 杨凌区政府还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官村为农户现场指导和授课, 该合作社的推广价值瞩目可见。
3.合作社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表4中对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非社员不愿意加入该合作社的原因分析中可以推知该合作社在当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 44.7%的非社员表示愿意加入该合作社, 55.3%的非社员表示不愿意加入。
单位:%
(1) 官村家庭劳动力稀少。
由表4分析可见非社员不愿意加入该合作社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家中无劳动力, 比重占31.6%。由表1知官村非社员兼业化现象普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青壮劳动力在外打工, 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小, 而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作保障, 所以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无法从事大棚作物种植, 所以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较小。
(2) 大多数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如表4所示, 非社员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第二大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 比重占13.1%, 调研得知大棚作物种植与经营需要充足的启动资金作保障, 如果没有则无法完成初期建设, 政府虽然提供贷款支持, 但是数额小而且限定条件较多, 无法保证经济基础差的农户参与到该合作社中。
(3) 对管理人员的不信任。
表4显示, 非社员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第三大原因在于对管理人员的不信任, 比重占7.9%, 非社员与社员同住一村, 经常进行信息交流, 得知社员对管理人员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销售模式, 合作社最初宣称100%保销, 但实际上只保销了一部分西瓜, 其余西瓜仍需社员自行销售;二是管理人员的对内盈利行为。众所周知, 发展健全的合作社对外盈利但不对内盈利, 但是该合作社却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调研得知合作社对内收购价和对外出售价不一致 (对内收购价为1.4~2元/斤, 对外销售3~4元/斤) , 管理人员获取价差, 未对社员分红, 导致社员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对内盈利行为不满, 管理人员面临信任危机。从而导致部分社员建议合作社内部财务公开, 个别社员有重新组建另一个新合作社的动机。基于社员对该合作社的了解多于非社员, 非社员通过与社员互动沟通了解到该合作社存在信任问题, 所以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非社员不愿意加入该合作社。
(4) 非社员对该合作社缺乏认识及对合作社需求不明显。
由图1可以看出非社员对该合作社了解程度不同, 调研中得知虽然该合作社曾经做过大量宣传, 但是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住宅地密集街区, 未广而宣传, 仍有大量村民不了解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非社员对天和园合作社缺乏基本理念和实践意义的认识、了解渠道单一;由图2可以看出非社员对天合园合作社的需求不明显, 需求度仅占36.7%。
由于该合作社在推广中还存在上述问题, 所以社员对该合作社的评价不一 (参见表5) , 有35.7%的社员对该合作社不满意, 较满意的社员比例只有14.3%。
单位:%
三、结论与启示
基于本文前面对该合作社现阶段所取成效和不足之处的分析, 为完善该合作社现有发展模式, 发挥它的示范推广作用, 我们建议应积极开展以下方面的举措。
1.吸引部分低收入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本村
农业生产周期长, 单一粮食种植业经营收入少,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另一来源, 形成年轻劳力在外, 老幼在内的劳动力分布格局, 官村非社员兼业化现象普遍, 而表4显示31.6%的非社员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原因在于家中缺少劳动力。
鉴于本文前面对该合作社社员和非社员所作的的C-V分析, 建议合作社吸引一部分低收入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本村从事农业生产, 这样可解决家中劳动力不足这一大问题, 解决非社员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最大顾虑, 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2.开拓销售市场, 提高合作社营销能力
由表2可以看出, 销售是目前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57.1%的社员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原因在于合作社可以帮助销售农产品, 非社员比重占26.3%, 而且社员对天和园合作社的不满意的地方也集中在此方面, 所以销售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具备较强营销能力的合作社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 形成良性的发展局面, 所以在推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 应重视提升合作社的市场营销能力。
该合作社已为西瓜注册了商标, 并申请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 为其开展品牌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合作社管理人员应通过社员大会成立销售部门, 并制定瓜果营销方案, 如召开外销推介会、“组团”外销、开辟专卖点等方式, 争取销售市场的主动权, 为销售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应在杨凌区各大超市及周边大城市建立直销窗口或连锁店, 并在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设立标志性展区, 在农业信息网上开设网上展厅, 拓宽销售市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社员保销问题, 亦可以在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社员人数的前提下, 保障新增农产品销售畅通。
3.保持技术支持优势
调查得知影响社员和非社员加入合作社的第二大因素为是否提供技术支持 (表2中23.7%的非社员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原因是“可得到技术支持”, 35.7%的社员加入合作社的原因也在这一方面) ;调查得知非社员在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基础上希望获得生产服务、加工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的比重分别占42.1%、2.63%、31.6%、13.2%, 非社员的生产需求主要集中在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社员对该合作社的技术提供是满意的, 所以我们建议应继续保持技术支持优势, 或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更先进的技术, 吸引非社员的加入。
4.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非社员对合作社的认识, 满足其需求动机
调研得知虽然被调查者居住于住宅较集中的官村, 但是由图1可以看出, 大多数非社员对合作社缺乏了解和认识, 有38.4%的非社员表示没有听说过该合作社, 说明该合作社宣传不到位。合作社要想扩大生产规模, 吸引非社员的加入一定要让非社员了解到合作社可以帮助自己致富。根据表2显示的结果, 结合非社员的需求, 合作社应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满足社员和非社员的需求动机并引导非社员加入合作社。
5.政策支持应落实到位
2009年杨凌区提出每建一个日光温室大棚 (成本在4万~5万元) 直补农户1.5万元, 并协助银行贷款1万元, 全额贴息3年的优惠政策。对于每建一个春秋大棚 (基础设施成本5000元) , 政府将直补2000元, 但是在调研中仍发现有13.1%的农户因经济基础薄弱 (表4) , 想加入合作社却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 所以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应切实帮助经济基础薄弱却想加入合作社的农户, 帮助其解决启动资金及营运资金问题, 使其顺利参与合作社。
6.增强社员和非社员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信任
社员对该合作社管理人员不满意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产品差价收购销售、合作社承诺的保销最终未兑现、合作社管理人员对内盈利。调查中社员表示差价购销很难避免, 但是如果保销问题可以解决, 他们对合作社的管理将是满意的, 毕竟自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 虽然少于管理人员。所以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参照结论与启示2, 我们建议扩宽销售市场, 增强合作社营销能力, 增加社员的保销额度, 争取全部保销来解决社员的信任问题。
非社员表示自己加入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合作社可以帮助自己增收, 也理解管理人员的对内盈利行为, 只要自己可以多赚钱, 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容忍信任问题, 非社员还表示合作社要是由自己信任的人组建当然更好。对内不盈利, 符合精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但是目前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上述问题且其功能仍局限于采购生产资料环节和销售环节, 我们期望以上建议可以完善该合作社的现阶段发展, 为杨凌区内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这也预示着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离健全发展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本文选取陕西省杨凌区最具代表性的官村天和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 结合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 指出制约该合作社现阶段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旨在完善该合作社现有发展模式, 为条件类似的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宾川县王世宏果蔬合作社 篇4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是中国有名的水果之乡,随着宾川县优势水果农业推进,红提、石榴和柑橘等特色水果得到大力发展。宾川县大营镇排营村过去以种植烤烟闻名全国,为响应县委号召,建立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排营村红提种植已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宾川县王世宏果蔬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建立的。
宾川县王世宏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宾川县大营镇排营村唯一的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现有冷库一座,社长王世宏。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提供红提种植技术咨询,为收购商提供代理收购事宜等。合作社已经为排营村农户提高多场技术讲座,并积极协助外来收购商收购排营红提。
未来合作社将积极吸纳社员,统筹整各种资源,为社员提供安全实惠的农资,科学有效的红提种植技术,稳定可靠的销售市场,以降低社员的红提种植风险,带领广大社员致富。
果蔬专业合作社 篇5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果蔬类食品在日常膳食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在果蔬物流中,由于贮运条件控制不够精准、保鲜剂和催熟剂的不当使用等导致果蔬贮运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学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设置该门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果品蔬菜采后生理的基本规律,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和贮藏技术,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掌握果品蔬菜贮藏运输中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果品蔬菜类食品安全贮藏运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强化“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果蔬类食品安全的认知强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平台构建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及思路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教学
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讲授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课程的发展进程和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构建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中,加强老中青的结合,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本课程教学团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带头人,团队梯队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同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和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学会议、发表论文,及时进行课程教学进程、问题和经验交流总结,目前课程教学秩序良好。
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其讲课水平。组织教师在课余深入企业、果蔬流通市场等调研实践,从社会生活中总结重点知识,从科研中提炼精华,同时向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专题靠拢[1]。课程讲授中,结合专业和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统筹优化课程教学。例如,乙烯的生物合成中,结合催熟内容中催熟剂种类和剂量等涉及的安全性的问题,联系实际中人们对原产热带亚热带果蔬物流到北方后催熟造成的安全担忧来讲解,这样就把果蔬的采后生理、采后处理和物流等知识点整合成了一条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以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为契机,穿插进行教学,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了解生产实际的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1. 积极使用视频资源。
利用网络提供的视频资源,利用教师深入一线所得的调研资料,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生产实践材料,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立体化,理论教学更形象。积极利用学生喜欢的微信、QQ等媒体软件,推荐和课程相关的链接与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资源,拓宽传授知识的渠道。
2. 应用问题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结合地方特色,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果蔬蒸腾作用的部分时,讲到影响果蔬蒸腾作用的因素时,引入问题“在蔬菜销售市场,常见小商贩往菜上洒水,是否合理”,加深学生对“贮藏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对果蔬蒸腾作用的影响”知识点的理解,既传授了课本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使知识点生活化,使现实问题书面化,一举多得。
(三)双语教学的强化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英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方式[2]。因为目前“果蔬贮运学”课程双语教学尚属于起步阶段,所以采取汉语铺垫式的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待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方式后,将稳步推进英语的使用,由静态的书面英语信息转换到静态与动态(有声)信息并用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英语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英文教材和参考资料,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截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再利用提升的英语能力加强英文原著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领域的拓宽,使学生学习贯穿中外,专业知识更加丰富。
二、学生的管理
学生作为课程的受体和学习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否提高,因此,从考核、考勤、小班教学等方面入手,教师要调动作为课程受体的学生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规范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中,加大课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比例,课程考核成绩比例6—7∶2—3∶1,即理论课占60%—70%,实验课占20%—30%,课堂平时成绩占10%,通过优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考试模式,较大程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操作性。
(二)尝试小班化教学
缩小课程班级规模,进行小班课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完善选修制、强化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有助于大学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3]。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每届学生人数100人左右,尝试分成30—40人的小班进行教学,采用研讨式和交流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有深入交流和互动,通过持续交往师生逐渐相互了解,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权限把握和调控课程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和学生沟通,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这种效果会更好,学生有足够的动手空间及与教师的沟通时间,教学效果更佳。
(三)尝试学生实践教学讲课方式
引进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4]。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选取内容接近生活、易懂的章节,例如果蔬贮运各论部分,让学生分组查资料、备课、讲课,并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授课,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查阅知识和传播知识,教师在讲课结束后进行点评和补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平台的构建
平台作为课程的承载者,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条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目前“果蔬贮运学”课程已经形成了多个载体平台的有机结合,一是内容载体———理论课教材和实验课教材,二是实验载体———实验室,三是教学载体———PPT+黑板,三个平台有效组合在一起,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5]。“果品蔬菜贮运学”实验课除了可以起到验证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果蔬采后生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教学巩固果蔬贮运主要技术和理论,掌握果蔬采后生理检测技术和保鲜方法。“果品蔬菜贮运学”实验部分有9个学时,3—4个实验,今后应增加设计性实验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增强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构建课程教材平台
“果品蔬菜贮运学”课程目前所用教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兴华教师主编的《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已经历经3次修改,为第3版,课本内容丰富,知识量大,适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我们为学生量身定编了实验教学指导书,难易适中,可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课程实验、毕业实习和创新实验使用[6]。
今后我们还需加强学生的课程实习,构建课程实习载体,向社会资源纵深发展,向果蔬贮运、流通企业靠拢,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校企合作或者院企合作企业实习,使学生熟悉果蔬贮运物流实际操作和途中的安全问题,加强课程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三)完善多媒体教学平台
PPT文档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演示文稿,目前在理论教学中已经完全使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书本内容立体化,丰富了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但是也不应忽视传统板书教学的作用,应做到板书和PPT的完美结合,积极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课堂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要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果蔬贮运学”的教学,应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课程考核成绩管理办法,进行小班课和实践教学尝试,同时加强实验教学、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优化构建,多方面入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换霞,张泽炎,张海生等.食品专业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2).
[2]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为例[J].外语界,2008,(6).
[3]董礼,薛珊,卢晓东.本科课程评估结果群体特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2).
[4]张磊,柳红东.PBL教学法在食品原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15,(3).
[5]李中勇,李政红,张媛.《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