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合作社

2024-08-18

林业专业合作社(共10篇)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明晰了农村的零散的林木产权和所有权, 建立起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林农就业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林业要实现更大的效益, 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在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展产业关系的同时, 积极探索新型的林业经营实体, 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配套改革、搞活农村林业经济、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需求下,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1 目前林业发展模式

1.1 种苗类企业

几个育苗大户合资成立苗木企业, 这是繁昌现在的林业发展主导模式, 从事林业种苗生产, 目前有15家, 如芜湖市春江园林、发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

1.2 果木经济类企业

一些个人出资承包山场, 种植一些林业经济作物和绿化苗木, 形成果木加苗木林, 发展果苗经济, 如芜湖市汉华园果木生态有限公司等。

1.3 经济作物类专业合作社

少数的当地农户利用自家山场和房前屋后种植一些果木, 形成小片的果木林, 然后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专业合作社。

1.4 农户粗放经营状态下的林业生产管理

针对繁昌林业目前的发展形势, 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整合林业资源, 形成林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是广大林农所迫切需求的。

2 林业合作社发展带来的成效

2.1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生产服务

如免费技术培训与服务, 承担政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的内容可以有苗木培育、毛竹生产高效管理、病虫害防治、经济林培育、林业生产安全、无公害生产及嫁接技术等, 提高林农生产技术水平。以合作社的名义联系邀请技术专家等指导林农生产。统一为社员供应林业生产资料, 统一运输, 价格优惠, 方便林农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2.2 合作社的合作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

合作社通过以集体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 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或其它渠道的信用和贷款, 以满足社员生产经营需要, 扩大生产。合作社还可以向社内成员提供借款服务, 组织资金互助服务, 提供联保贷款, 提供担保贷款服务, 以及统一购买保险等。同时,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及时产品供求信息、产品市场价格、政府相关政策、新技术 (种植、施肥、管护等) 信息、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信息等信息服务, 为林业生产提高及时的趋向性指导。

2.3 企业带动了个体林农发展

企业具有发展资金, 林农在以资源入社的情况下, 可以获得企业资金支持, 扩大生产规模, 科学管理;企业以林农的林业资源为基础, 有足够的生产基地和人力, 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 也为自身发展解决了难题。

3 林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3.1 林农的合作意识淡薄

其实合作社对于林农并不是陌生的, 只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别人合作的意识。所以, 林业合作社的组建存在着寻找林农入股的难题。对此,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林业发展政策的宣传, 让林农了解林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带来的效益, 让他们加入和组建这样的合作社, 帮助他们发展。

3.2 缺乏资金

林业生产有别于其它产业, 投入大、收益大、回报慢、不能灵活变现, 是林业产业的特点。单纯的林农合作组建的合作社, 林农拥有资源却缺少资本, 生产后劲不足, 合作社发展速度慢。对此, 合作社以法人的名义向银行提出资金贷款, 较之个人更容易获得批准。或者合作社内部社员联保贷款, 有合作社股份作担保, 也免去社员的后顾之忧。

3.3 合作社成立时联合较为困难

由于山林的成熟度、种植林木的品种不同, 合作社社员对于将来砍伐后分红的比例意见不统一, 使合作社成立时成员联合困难, 影响合作社的成立和运作。几十年之后, 乙的林地成熟了, 按照事先确定的入股比例, 乙分到的砍伐收入比甲少。所以, 如何确定合作社成立之初农户的入股比例, 成为合作社成立时的困难之一。对此, 在合作社在成立之初, 可以实行松散式管理, 等到社员把自家原有的山林砍伐一轮后, 再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幼苗的种植和管护, 实现松散型向紧密型的过渡。

4 对林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认识

4.1 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是解决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最有效的途径

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专门的林业补贴制度, 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补贴除了基本的造林补贴、抚育补贴外, 还可以对合作社管理费用、购买固定资产和林业生产资料等进行补贴。另外, 政府还可以股东的身份投资合作社事业, 解决合作社原始资金问题, 但是, 为确保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独立性, 应该控制政府的投资比例。其次, 实行免税、低税、减税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降低合作社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者,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 增加对林业生产和林业合作社以林权为抵押的资金信贷支持, 保证林业生产发展的顺畅。

4.2 准确把握林业生产特点, 对合作社生产进行科学指导

根据合作社成员间生产方式和联系方式的不同, 可将林业合作社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以用材林为主的合作社, 因为林木的生产周期长, 林地面积大, 应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看护;而以花卉、苗木、水果为主的合作社, 因为产品的生产周期短, 适合各家各户自己经营, 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服务。从林业合作社的总体发展方向来说, 则应该以发展松散型林业合作社为主, 充分吸引林农加入到合作社中来, 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普惠”作用, 实现林农的共同富裕。

4.3 深化林业合作内容, 实现产业化经营

目前, 林业合作社整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本地仅有的林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内容主要体现在生产层面, 如合作社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安排人员进行管护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合作社的服务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技术、资金、信息的服务要全面跟上。此外, 还要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与加工企业联合, 延长产业链条, 实行定向培育, 促进林木产品加工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

4.4 成立合作社党组织

合作社党组织的成立, 可以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政策指导, 把党员社员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头尝试, 带头发展, 率先发展, 使党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摘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实现林业规模经营、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鉴我国多地林业合作社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繁昌林业发展实际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践, 就繁昌县林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势、前景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林业合作社,形势,对策,繁昌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2

徐存林 2012年9月2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全县成立以毛竹为主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林权作价出资总额达到1.638亿元,出资林地29447亩,今年9月,我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首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称号。就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情况,2012年9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开展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皈山尚书垓村、报福中张村、山川高家堂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搜集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了有关政策法规,对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设立的背景、组建和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背景

我县共有林业用地207.5万亩,有林地面积187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6万亩,年产毛竹3300万支,总产量约54450万公斤,按目前每50公斤40元的价格计算,毛竹商品竹年总收入约4.356亿元,按38万农业人口计,平均每农业人口年毛竹收入约1146元。而安吉农民人均年收入2011年已达到14152元,那么,毛竹一项收入占全县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2011年就只有8.1%。当然,这一测算存在着较大误差:一是不是所有农业人口家里都有毛竹;二是毛竹的收入中未减去非本县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三是不同的村毛竹的拥有量不同,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也不同;四是竹农有的完全靠自家的劳力砍竹运竹,收入都是自己的,有的家庭则完全请外地农民砍运。我们在实地访谈中,不少农民家庭也说不清自己家里的毛竹收入到底有多少,至于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有的说不到10%,有的说达到了20%左右,有的则说家里没劳力,请工砍运毛竹最终是亏本的。双溪口村村民陈建红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九十年代毛竹每百斤卖30多元,现在是40元。但人工工资已从每工35元提高到现在的230元。一家5口,每度5万斤毛竹,砍工需15工,拖工83工。九十年代收入是1.5万元,工钱是3400元,赚1.16万元;现在收入是2万元,工钱则达到22540元,亏本2540元。陈建红的个案可能有他家的竹山离公路比较远的原因,不能代表安吉林农毛竹生产的总体状况,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毛竹是安吉林农家庭的主要收入,一个家庭一年毛竹收入达到1万多元,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了(据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82年我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76元);而如今,随着大量农村劳力向二产、三产转移,毛竹的收入在林农家庭已经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毛竹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的下降,使竹农对竹林由依赖转为负担。许多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家庭,已没有精力和能力从事毛竹林的培育和采伐,请工培育采伐既麻烦又赚不到钱,渐渐地要么将竹林转包他人,要么就让竹林荒芜。而毛竹作为安吉重要产业——竹产业的原材料,随着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却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县现有竹产品及配套企业2362家,其中省级农业和林业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8家,竹地板产量已占全世界产量的50%以上。2011年全县竹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7亿元,年消耗毛竹达1.5亿支,而本县毛竹产量只占总加工量的22%。因此,毛竹林的培育生产,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竹产业发展的需要,毛竹产业不仅不能因为在竹农家庭收入占比下降而荒废,反而应该得到更好的培育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毛竹林的生产摆脱因劳动力转移而带来的被动和产量下降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吉县政府和林业部门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146号)文件精神,立足县情、林情,创新破难,开始探索毛竹专业合作社试点,经过3年来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及成效

(一)组建方式。安吉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以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皈山乡尚书垓村的尚林毛竹专业合作社、报福镇中张村的福灵竹笋专业合作社、山川乡高家堂村的指南毛竹专业合作社为例,其组建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发动,招募成员。宣传发动工作由村级组织负责,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进行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组建合作社的意义,动员竹农入社。尚林合作社首批成员即设立人共有42户,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设立大会。福灵合作社2011年5月设立,首批成员68户,入社毛竹林2500亩。指南合作社设立于2011年1月,全村共有毛竹林4500多亩,其中3358亩入社。

2、林权出资,作价入股。以林农承包经营的毛竹林作价出资,入股合作社。作价方法为:成员两度(4年)毛竹的总产量乘以价格为两度毛竹总产值,减去人工和农资成本即为两度的净收益,该净收益即为成员入社的出资额。如福林合作社的沈福旺,共承包毛竹林130亩(其中包括转包而来的外地插花山),每度每亩产量为2800斤,两度共计总产量7280担,按每担41元计总产值为295200元,扣除人工及农资成本96400元,出资额即为198800元,占合作社全部出资额1000万元的1.98%。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成员的毛竹承包山需进行实地丈量确定产量,按竹林所处位置分别测算人工成本。同时,考虑到合作社成员可能会“退社”,在林权作价时,强化了各成员原有毛竹林的划界勘址工作,界址标志在丈量作价过程中作了进一步的清晰明确。

3、拟定章程,组建机构。合作社筹备组根据省工商局、省林业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拟定了合作社章程,召开了设立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同时,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理事会决定聘任经理和财务会计。由于村一级管理人才缺乏,各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执行监事和财务会计一般都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般都为理事长,村委会主任为经理,村会计兼任了合作社财务会计。大家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节约合作社的运行成本。

4、正式运行,集体经营。设立

售时减少了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可适当提高毛竹的销价。所以,我们调查的3个合作社都将比市场价高出的每百斤1元作为“二次分配”的比例,这对于林农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三是这种“劳务型”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于复杂农林业来说是不适合的。比如白茶生产,如果由合作社集体为茶农提供培育、采摘、炒制加工等非常精细的“劳务型”服务,则请工难、管理难、质量保障难。白茶合作社如果要搞,只能是组建“服务型”合作社,白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炒制加工还是要农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白茶、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当然,炒制加工的环节如果合作社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加工厂,还是可以由合作社来统一炒制加工的。另外,白茶专业合作社的销售能力至关重要,决定着合作社的成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问题。许多干部和合作社的管理层,只知道合作社的名称,却不知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规定,对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民主管理、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管理、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扶持政策和法律责任等法律规定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二是合作社的管理人才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股份制性质的合作组织,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有其严格的法定管理规范,而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常常采取一惯定势的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合作社组织,又不注重学习,合作社一旦出了问题,农民群众就会研究法律,依托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这样,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社会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三是财务管理问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包括公积金提取问题,公积金量化问题,合作社成员帐户问题,分配盈余问题,分配盈余后剩余部分的分配问题,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清算时不得作为剩余资产进行分配的问题,这些都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不得任意胡来。四是抵押贷款问题。合作社具有法人财产权,合作社采取林权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如果经成员大会通过,尚可共担风险,如果理事长或者经理擅自将合作社集体林权进行抵押贷款,又将贷款借给企业而造成损失,到时合作社成员的林权就会蒙受损失,这时的内部纠纷和社会稳定问题必将给各级政府带来很大压力。五是合作社组织与村级组织交织不分问题。这一方面可节省合作社运行成本,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一些贫困村也打起了合作社的主意,试图将合作社的政府补助和盈余转为村级集体财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所以,合作社的财务与行政村的财务还是要分得很清,合作社的钱财未经成员大会通过是分文不得侵占的。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3

【关键词】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对策建议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服务林农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强林惠农政策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林业经营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有了较快发展,经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带动农户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組织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1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个,数量较少,覆盖领域较窄,仅占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84个)的10.4%;入社农户4216户,占全区农户的3.5%;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5户;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8075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405元)高9.5%。在40个专业合作组织中,林果专业合作社35个,花卉专业合作社3个,食用菌和其他专业合作社2个。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率达到100%,理事会成立的比例67%,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的20%左右,所有的专业合作社都能遵循“民办、民营、民收入”的原则,做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从产业类型分布层面看,仅有两家合作组织从事果品贮藏,一家合作组织从事技术咨询服务,其余专业合作社均从事林果产品生产第一产业,产业分布失衡。

从组建方式层面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自主组建型和乡村集体组建型两种类型,而没有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组织。

从运作模式层面看,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基地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运作模式,二是“市场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运作模式。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盐湖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章程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只挂个牌子,有合作无管理,还没有真正开展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一些合作组织在组织形式、资产运作方面还是季节性的,组织松散,管理粗放。

1.2 规模不大,带动农户能力小

大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不大,带动农户能力弱小,服务范围窄,基本上限于本社、本村和本乡镇,能够提供跨乡镇、跨县服务的、拥有品牌产品的林业合作社只有双季槐专业合作社一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能够为农户提供的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营销服务还十分有限。

1.3 林业合作组织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加工业滞后

目前全区所有的林业合作组织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加工企业,从事林果产品贮藏的合作社只有两家,生产出来的初级林果产品通过订单等形式销售给加工企业和客商,产品加工增值利润为加工企业所得,增产难以增效,入户社员增收缓慢。

1.4 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多是农村的能人、专业户,或村干部,林业专业知识也较欠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经营管理好新型林业合作社则不太容易。管理人才与技术骨干的短缺,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在技术引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和销售网点布局等方面都比较后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

1.5 经费资金筹措困难,难以扩大规模打开市场

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内部集资,筹措资金的规模十分有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给予合作社的鼓励,真正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不多,虽有项目支持,但覆盖面很小,大部分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扶持的优惠政策。

2 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

2.1 规范章程,有序运作,着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林业、发改、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林业专业合作社处理好规范、发展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发展中提升。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促使林业合作社制定规范的章程,加强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建设,健全内部人事、财务、营销等规章制度,明确成员权利义务,完善组织机构,明晰产权关系,设立社员账户,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有序规范运作,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地域,建立跨村、跨乡、跨县的林业合作社,使其在技术、信息、加工、营销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加强合作组织人员培训和对返乡创办合作社人才的扶持

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培训基地,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对林业合作组织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返乡创业、创办合作社的人才要加强扶持,可利用大学生村官资源,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或指导他们牵头组建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基层的科技人才,鼓励支持他们牵头组建合作社。这些人才拥有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专业技术,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既可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又可带动农民致富。

2.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林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在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生产性基础设施等方面,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要健全完善对专业合作社的贴息贷款机制,对规模较大、运行规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合作社,应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扶持林业产业化项目、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项目的安排,应优先向林业专业合作社倾斜。政府应积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对规章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林业合作社,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其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商标的地理标志。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全面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税收优惠”的法律规定,进一步贯彻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

作者简介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4

1.1 合作能力低, 市场竞争力不高

一些农民合作社仅在当地发展较好, 带动其它周边合作社或者农户的能力不强。据对山西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抽样调查统计, 在21个合作社中, 平均每个合作社有固定资产2万元, 合作社人数85人。合作社要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会员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 帮助农户创立自己的品牌, 这就需要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2 法律地位模糊

目前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登记过程中, 不少地方的工商部门允许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合伙制等形式登记, 按照一般企业来管理, 加重了合作社的税费负担。若合作社注册为社团法人, 就无法开展经营业务, 只能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由于合作社法人资格不明, 法定地位不确定, 合作社就不可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更谈不上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3 缺少好的带头人

在一些地区, 合作社带头人由于个人修养、文化水平等问题, 在涉及收入分配等经济利益时, 表现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等负面影响;有的带头人缺乏战略眼光, 在合作社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因此, 缺少带头人, 尤其是缺少好的带头人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农业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要全面对合作社进行服务、监督和管理

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工商管理部门设立、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后, 应当限期持有关手续到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农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明确专门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农经站、林业工作站在服务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中的作用;要制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做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试点示范、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 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搞好规范化建设。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金融、人事等部门的协调力度, 对国家扶持合作社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内部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收集合作社会计、统计报告, 了解相关情况;对合作社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对相关资料进行备案。加强财务审计监督, 财度,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指导合作社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 做到有章理事, 依规办事, 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

2.2 各级工商管理部门除了对合作社合法注册之外, 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监测

工商管理部门在确认林业专业合作社条件时要对包括注册登记证书、章程、管理制度、社员名册、股金设置、财务报表、盈余分配、荣誉和认证证书等复印材料和近1年来运行情况书面总结等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要确保申报材料客观、真实。对各级林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 定期监测, 优保劣汰, 各级林业专业合作社认定后每年监测1次, 各专业合作社于次年年初将年度总结书面报告工商部门和省林业厅。经监测合格的林业专业合作社, 继续享受有关政策扶持, 对监测不合格的取消其林业专业合作社称号, 不再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出现下列情况的, 取消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资格:在申报和监测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或存在舞弊行为的;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破产或被兼并或其它原因清算解散的;经营中违反国家政策, 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不按规定要求提供报表监测材料, 拒绝参加监测的。

2.3 林业部门要加大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尤其是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并定期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人员进行培训

林业部门要加大对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创办和加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良好工作氛围。各级政府要组建专门的宣传力量:一是要建立特色网页, 扩大宣传范围, 增强宣传时效, 保障社会公众对林业政策的知情权。二是采取电视、电台、报刊等各种媒体手段对各级合作社进行宣传, 对必要的、常用的金融知识和林业知识要派专人入户宣传, 让合作社获取更多政策、科技、管理经验及市场供求信息。三是以广告的形式将虚假新闻或虚假信息及时公布给林业投资者, 防止出现误导广大林业投资者尤其是农民的行为。

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掌握好政策和经营管理技术,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 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设立林业专业合作做社扶持资金, 并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 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林业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负责人、财务人员等进行相关管理、财务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联合镇农技站、林业站等业务单位,

摘要:本文结合山西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的实践, 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的特点作了分析, 并提出今后规范管理的对策建议。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5

摘 要:近年来,随着各类合作社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为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服务于群众,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对一种新型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古西湖合惠专业合作联社调查分析,将其在促进林业发展方面加以研究,藉此提供示范模型,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的发展空间,促进各类中小型合作社的联合、壮大、发展,从而带动林业的快速发展,更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联社;经营;带动;调整;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01-02

随着阜阳市颍泉区古西湖合惠专业合作社联社的成立,一种新型合作社――合作联社在我区诞生了。为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服务于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对这种新型合作社调查分析,将其在促进林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做如下总结。联社基本情况

阜阳市颍泉区古西湖合惠专业合作社联社于2014年8月25日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 000万元,联社座落在皖西北风景秀丽的古颍州西子湖畔,位于阜阳市颍泉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联社发起单位由阜阳市麦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古西湖香甜水果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下湾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聚贤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先利养殖专业合作社、阜阳市畜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阜阳市群海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春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集美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国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丰华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加林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火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颍泉区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联社所属各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约2亿元,目前已流转土地近667hm2,其中用于经济林、果园、花卉苗木建设的有433.3hm2。联社经营情况

联社在市、区林业部门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切实推动联社林业产业发展,2015-2016年重点在中市办尚庄、坎河行政村,沿老泉河两岸新流转土地133hm2,建设育苗基地和鲜果林基地。联社将继续保持鲜果林及花卉苗木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经营做法如下:

2.1 做好2个转型 为满足人们对鲜果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联社抢抓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鲜果林生产各类优质鲜果,通过种植名贵花卉、发展生物能源等做好2个转型,一是将传统以生产木材为主的一般用材林向以生产高附加值林产品的经济林和生态观赏林转型;二是多个合作社小规模种植向联社集中大面积基地建设转型。让各种植合作社形成合力,增强抗风险实力,互利互助,共同推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建好3个基地 联社充分利用区域扶持政策和本地优势林业资源做好3个基地建设:一是抓好引进的林业新品种试验基地,做好外来新品种在本地适地适树试验,为进一步扩大该品种种植面积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本地良种规模示范种植基地,以推广本地良种为重点,如宁老庄镇枣树行村的43.3hm2的“玉铃铛”枣树种植基地、宁老庄镇曹寨村34hm2的“包金果”梨树种植基地;三是各林业良种新技术培训推广基地。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对接,发掘、选育一批林业新品种,掌握一批造林、营林新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乡土林、优质鲜果林、高效生态林、观赏采摘林等,使全区林业生产形成多模式共存、多林种共存、多林业经济体共存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我区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联社引进国内外林业先进的技术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能填补我区林生产空白的项目,重点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花卉、优质鲜果、采摘、旅游林业等,形成造林、生产、深加工+销售、生态为一体的林业产业。

2.3 建立五大服务

2.3.1 做好林业金融服务 联社依托2014年颍泉区财政金融试点项目,多方融资1 000万元,与阜阳市邮政储蓄银行、颍泉区农业银行等合作,放大5倍金融信用额度,为联社成员林业种植户提供信用担保,使种植户无需财产担保,就能解决发展林业贷款难题。

2.3.2 做好林业科技服务 一是联社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积极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二是联社及时邀请林业专家到联社的各个基地指导,让专家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传授营造林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上的难题;三是联社定期组织社内成员开展营造林新技术推广培训,不断提高林业种植户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各社员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联社的壮大和发展。

2.3.3 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 联社成员包含有专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阜阳市颍泉区加林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并建有2 000m2的农机大院和1 000m2的农机仓库,全程为联社成员和林农提供耕种、挖穴、填土、排涝、浇灌、农药喷施等现代机械化服务。

2.3.4 建立林产品销售服务平台 一是培养林业专业营销人才,组建联社专业营销队伍;二是将联社林产品放到电商平台推广销售,几何级放大销售面;三是联社与区外影响较大的林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对接,共享推广销售资源。

2.3.5 为联社成员做好政策服务 联社组织专门人员及时学习研究国家、省、市、区与林业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为联社成员大力发展林业做好政策服务,为林业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扶持政策,让联社成员、企业、林农充分享受国家惠林和惠农政策,为推进联社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联社的作用

联社自成立以来,通过各社员间的不断磨合、统一,提高了林业生产集约经营和组织化程度,在抱团发展的模式下,逐步解决了我区林业种植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进了全区林业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林农增产、增收。

3.1 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程度 联社采取了统一建立生产基地,统一培训社员相关林业技术,统一供应肥料、林苗、农药等农用物资,统筹农机服务,统一推广销售林产品等服务,使从事林业生产的联社成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形成一定规模,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强了种植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从而增加了林农收入。如联社成员阜阳市颍泉区下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联社的扶持下,已建立了桃、葡萄、枣树等鲜果林基地,发展社员230户,通过采取“统一农用物资采购、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植保、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林产品销售”的管理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该合作社林业生产成本,增加了该合作社的收益,提高了林农的收入。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己实现产值近1 000万元。

3.2 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联社结合自身生产的实际,与区农委、农广校、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联系合作,开展营造林新技术培训工作,并利用联社集体资源,不断引进新品种,向联社成员推广相关林业生产先进技术,提供科技服务,提高了社员营造林技术水平,促进联社在林业方面的发展。如联社成员阜阳市颍泉区麦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联社的帮助下与省内外一些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苗木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同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会,对合作社社员手把手传授各类苗木花卉田间管理技术,有力促进了林业新技术在全区的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

3.3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联社根据各种市场供求信息,充分发掘本地林业资源,引导从事林业生产的社员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特色林产品,架起了从事林业生产的社员与科研单位、市场、销售终端连接的桥梁,逐步形成通畅的产、供、销信息之路,推动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林业发展步伐。如联社成员阜阳市颍泉区古西湖香甜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为林农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林农大力发展红提葡萄产业,到目前为止,该合作社共发展社员300余户,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133.3hm2,有力促进了全区红提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3.4 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联社通过有组织的经营管理,降低社员生产成本,增加林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优质林产品的品牌效应,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 增强了联社成员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相对于分散经营的中小型合作社,联社形成了集体,形成了合力,在各方面为联社成员发展林业生产保驾护航,形成发展有资金、有技术、有政策、有信息、有机械、有销售渠道、有深加工等林业生产发展所需的通畅的支撑链,极大地增强了联社成员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3.6 增加了林农收入 联社通过统一供应各类农用物资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社员的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了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统一组织销售拓宽了林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林产品深加工增加了林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联社林农种植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保障社员收益,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6

一、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政策环境概况

为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极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国家在林业政策环境建设中持续关注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正式实施。该法律把具有符合规定的章程和组织机构作为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备条件之一, 规定章程必须包含有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亏损处理等内容,组织机构由成员大会、理事会( 或理事长) 、监事会( 或监事) 组成,从法律高度要求通过内部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确保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还专辟财务管理一章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 1)“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2) 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应定期编制并予以公开; ( 3) 盈余分配问题; ( 4) 财务审计问题。同日实施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则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具体事项提出规范,从而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以行政管理层面的监督指导。2008年1月1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开始施行,有效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行为。 2010年10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中指明:“章程应当载明名称和住所、业务范围、成员资格、加入和退出的条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成员出资方式和数额、财务及资金管理、盈余分配、亏损处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解散事由和清算办法等”,并另行强调合理分配利益、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事项。2011年1月, 《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加快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则进一步强化依法登记、规范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出要 “指导林农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建立财务管理、民主管理、盈余分配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制度”。以上法律规范、文件的出台,共同搭建了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外部宏观政策环境,督促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是云南省林业重点县之一,福贡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20. 1万hm2,占福贡县总面积的80. 2% ,森林覆盖率达77. 5% 。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福贡县林业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福贡县共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9家,入社农户165户。合作社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最早成立时间为2010年。从经营范围上看,这些合作社产品主要有草果、黄连、 核桃、山茶、食用菌等,具有典型的地方资源和产品特色。为全面了解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状况,调查在合作社和入社农户两个层面展开。合作社层面调查主要通过负责人了解合作社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情况; 入社农户层面调查则主要了解入社农户对所在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满意度。

1. 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

调查结果显示,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均依法登记,具有章程,并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职能作用有所显现。 ( 1) 筹资管理方面。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筹资方式主要是社员出资和合作社盈余留存; 外部筹资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进行。 ( 2) 投资管理方面。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主要用于林地购买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 3) 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种苗购买、产品存货、短期银行借款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短期资金表现常态。 ( 4) 收益分配管理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1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中,目前已盈利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有8家, 占44% ; 进行收益分配的有6家, 占33% 。这说明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综合来看,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能够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并取得一定的经营效益。

2. 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取得的成绩

( 1) 有一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机构独立,从而为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 2) 72% 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会计人员记账,剩余28% 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则聘请代理人记账。( 3) 83% 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对财会人员有监管机制,能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林业专业合作社已逐步加强对外报送财务报表、定期对外公布财务信息工作。

三、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资金普遍紧张、内部人员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盈余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 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制度是从事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是维护财经法纪、实现管理由 “粗放型”向 “集约型”转变的基本保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的出台对规范林业专业合作会计工作、保护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但在实践中, 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依然存在着问题。

( 1) 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率低,有50% 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对自我财务管理制度评价为不健全或非常不健全,这给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 2) 财会机构不独立不能够起到约束作用。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50% 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财会机构并不独立,依附于其他部门,财会工作开展过于简化或不规范,如流水记账普遍、 工作人员因非工作原因将会计账簿带离工作场所等。( 3) 财务信息披露宣传相对滞后。在入社农户对所在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超过五成的受访入社农户对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无专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表示不清楚,这反映出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宣传不充分。 ( 4)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合作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社存在审计的缺失。( 5) 财务管理体系不完整。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主要以会计核算、财务决策为主,财务管理体系中的财务战略、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工作环节要求并不突出,极大影响了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工作成效。

2. 发展资金普遍紧张

在调查中发现,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紧张问题。入社农户对所在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满意度调查发现,仅有17% 的入社农户认为自己所在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充足,其余入社农户都表示其所在合作社存在明显的资金短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供需失衡所致。供给方面,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社员出资、银行贷款和财政扶持三种。而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农户是以资金方式入社,其余都是以林地或劳力方式入社,这样,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来说,初创期的资金积累就偏少。银行贷款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合作社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自身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方面给予较大扶持,但财政专项资金金额有限, 落实到每一家合作社的财政资金相对偏少,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杯水车薪。在资金供给相对困难的同时,处于发展初期的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对资金提出更高要求,资金需求很旺盛。 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内部人员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 ( 1) 理事长作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其教育背景、 经历、学识等个人禀赋对林业专业合作社影响较大。调查获知,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学历在大专及以下,无经管类专业教育背景, 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理财意识都有一定欠缺,这使得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并不突出。 ( 2) 林业专业合作社核心组织机构( 如社员大会、理事会等) 作为合作社各项事务的决策机构,其组成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等个人禀赋影响也较大。由于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以普通农户为主,组织机构缺乏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参与,容易导致合作社重经营轻管理,也容易忽视财务管理工作,从而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监督。 ( 3) 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对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拥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财务管理的基础。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多是非财务专业出身且学历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偏重会计工作,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宣传财务管理制度的主动性和热情,不利于形成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内部有效控制氛围。

4. 盈余分配机制不健全

盈余分配是最能体现林业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分享的环节,是联结合作社各相关利益者的重要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明确规定,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从调查的情况看,100户入社农户对所在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情况满意度不高,满意率仅为53% 。进一步了解发现,无盈余、有盈余不分,有盈余分得少或分配标准单一( 一般都是单纯的按交易量或按股分红) 是造成入社农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极大地挫伤了入社农户的积极性,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功能也受到影响。此外,盈余分配程序执行也不规范,存在未严格按照章程规定执行的状况。不健全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机制,导致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合作社总体活力不足。

四、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改善措施

财务管理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因此,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并不断加以改进。

1.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要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竞争力,需要重视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针对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保持财务机构或财会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在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能设置中,充分考虑财务机构或财会人员的相对独立性,注意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确保林业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非同一人,有效形成工作岗位上的相互监管。二是重视财务管理制度宣传工作。定期向全体社员宣传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自我监督。三是强化合作社审计工作。根据林业专业合作社实际,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进一步规范财务工作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等法律规范要求,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质量。四是强化或财务管理工作,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体系完整, 提高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绩效。

尽管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依赖于林业专业合作社自身,但来自外部的督促力量也不容小觑。福贡县林业主管部门等有关管理机构应该细化工作中的财务管理机制,通过财务信息需求刺激林业专业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2. 提高融资效率

目前,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资金困难,要促进其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有效扩大林业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在保持现有金融资本投入外,也应采取更多灵活方式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专业合作社,如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提升, 从传统的 “合作社+ 农户”模式向 “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转变( 目前,在福贡县1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中,仅有一家的经营模式为 “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强化合作企业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保障企业资本的无障碍流入。创新林业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使社会个人资本以入股参股方式或购买林业专业合作社债券方式进入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有效解决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问题的同时,利于林业专业合作社资本结构的调整。其次,大力降低林业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 如简化办理手续、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贴息服务。通过政策引导使银行等金融部门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放,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引导合作社获取更经济的资金来源。第三,提升财政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力度,尤其是资金支持方面。除国家财政、省财政资金投入外,福贡县地方财政也应加入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中。 丰富财政扶持项目种类也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考虑林下经济、地方林业产业发展等与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融合,缓解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财政资金的相对不足。

当然,林业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提升离不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应重视银行农村业务的开展,积极促使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从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入社农户两个层面来共同获取资金,有效解决林业专业合作社资金困境。

3. 增强内部人员财务管理意识

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结合体,人力资本至关重要。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财会人员、入社农户等核心利益相关者,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其财务管理意识,能够积极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成效。首先,由于理事长、 理事、监事等人员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管理层和监督层,合作社经营好坏直接源于其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若他们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在经营决策中会更强调理财,更重视资金筹措和应用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也势必会高度关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及有效运行。因此,需要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核心管理监督层财务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其次,财会人员作为林业专业合作社中专门从事财务工作的职业人员,更要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和业务能力。财会人员除了能充分了解和认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和职能,熟悉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理解其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理财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会人员需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身工作出发,不断突出和强调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强化和培养林业专业合作社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氛围。第三,入社农户作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财务意识和观念也直接影响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若林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都具有较强的财务意识,就会自然形成财务需求, 来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增强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人员财务意识,关键在于培训。结合林业专业合作社实际,理财培训和参观学习应是良好的学习方式。此外,需要重视林业专业合作社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人才招聘中应强调其教育背景,着重考察其财务管理意识,通过注入新鲜血液来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整体财务管理意识。

4. 健全和落实盈余分配制度

作为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与其盈余分配制度息息相关。健全和落实盈余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入社农户的积极性,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健全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针对福贡县合作社实际情况, 应该明确或落实有盈余必分配原则,在整个盈余分配制度健全中,要进一步强调一次分红的存在和重要性,让入社农户感受到更多实惠。 让入社农户充分享受林业专业合作社二次分红, 真正让入社农户看到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好处,提高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其次,盈余分配标准方面,在不违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前提下,应考虑多标准应用,充分体现按交易量( 交易额) 与按资本投入份额相结合的思想,真正体现带动农户致富、共享收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服务宗旨。最后,社员大会和监事应充分履行职责, 确保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的有效落实。

摘要:财务管理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1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和100户入社农户的调查发现,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有一定作为,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融资效率、增强内部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健全和落实盈余分配制度,从而改善福贡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绩效。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7

临沂市作为林业资源大市, 林地面积4万hm2, 其中蒙阴县和费县林地面积占整个临沂市林地面积的42%, 2009年初两县作为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启动。同时蒙阴县和费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 成效显著。因此, 本研究选取了临沂市蒙阴县、费县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县选取两个乡镇, 每个乡镇按照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选取1~2个村, 每个村随机选取20~30户林农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 采取典型调查与随机调查结合的方式, 共获有效问卷149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林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认知程度

虽然近年来临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 并取得了显著性成果, 但调查结果显示, 林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理想。其中有38.26%的林农明确表示从未听说过林业专业合作社, 22.82%的林农仅仅只是听说过, 稍微了解一些合作社情况的占13.42%, 对林业专业合作社很了解的占25.50%。调查发现大多数林农并不了解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原则, 不知道专业合作社应该是由农民自发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的、不以赚钱为目的互助性合作组织, 说明当地林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初步认识的阶段, 当地政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关于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这一问题上, 有73.15%的林农认为有必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而有26.85%的被调查林农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由此说明在林农大体了解林业专业合作社之后, 大多数林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还是持认同态度的, 部分林农还表示对其需求相当迫切。

2.2 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情况

表1显示了被调查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149户林农中, 52户参与了林业专业合作社, 占全部样本的34.9%, 97户未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 占总数的65.1%。从地区上来看, 蒙阴县4个村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比率高于费县2个村的比率, 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究其原因, 蒙阴县城关镇和桃曲镇主要种植桃子、苹果, 这两种水果易腐烂、且保鲜成本较高, 因此林农更需要一种组织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产品。费县薛庄镇和芍药山乡以种植板栗、核桃为主, 这两种林果价格稳定、销路好, 且晒干后易于保存, 林农基本不担心自己的产品销售不出去, 所以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林农较少。

在林农未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上, 97户林农中有36.08%的林农是由于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不了解;有26.80%的林农认为加入合作社对自己生产经营帮助不大;有21.65%的林农是因为不相信这样的组织能办好;有6.19%的林农是由于附近没有合作社;还有6.19%的林农认为合作社运行不好, 不能带来效益;另有3.09%的林农则认为加入合作社自己的生产经营反而受限制。由上述分析可知, 林农未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林农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认知程度低;二是现有的林业专业合作社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对林农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及政策环境条件下, 林农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存在和发展仍有种种思想顾虑。

调查结果显示, 在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诸多原因中, 位居第一位的是保证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比例高达85.62%。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林农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 林产品必须有稳定可靠的销路, 才能实现最终的交换, 林农才真正有可能获取利润。林农作为微观经济个体, 难以掌握整个动态市场, 而林业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较容易获取全方位的市场信息, 从而打通销售市场。因此, 借助于林业专业合作社来获得市场销路, 成为林农的首要选择。保证稳定的销售价格是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这一比例为82.14%。理性经济人都会希望在产品销售中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 当然从事林产品买卖的林农也不例外, 同样希望林产品能够以稳定且较高的价格出售, 从而得到更高、更稳定的收入。这样一来可以收回成本, 二来能够赚取较高的利润, 既可以满足来年的林产品生产投资, 也能够满足生活上的其他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位居第三位的原因是希望从林业专业合作社得到优惠的物资供应, 比例为46.71%。近年来, 物价不断上涨, 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是逐年提高。物资是林产品生产的必要投入, 部分林农由于各种原因在生产前难以承担物资消费, 往往采用赊购的形式, 产品销售后再予以支付。因此希望从林业专业合作社获得优惠的物资供应, 成为林农选择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原因。为了从林业专业合作社得到技术支持的比例为27.56%。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 林业经济的发展依靠技术, 生产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产品要增产增收、保质保量, 离不开先进生产技术的指导, 用先进技术武装的林产品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林农由于自身能力及资金有限约束其运用先进技术, 而借助于林业专业合作社, 将能够实现与技术的有效嫁接。另外, 为获得资金支持的比例为9.82%, 为更好地了解市场信息的比例为4.22%, 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六位。

关于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其中自己主动参加的占48.08%, 通过朋友介绍参加的占25.00%, 由政府及村委会动员参加的占21.15%, 以其他途径参加的占5.77%。这表明, 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林农选择参与合作社, 说明林农看到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给自身带来的利益, 这种利益必然会有效地传播开来, 促使更多的人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另外, 政府和村委会在引导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林农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所缴纳的费用方面, 有28.85%的社员没有缴费, 有38.46%的社员只缴了会费, 有21.15%的社员只缴了股金, 既缴股金又缴会费的社员只有11.54%。调查中发现, 不仅不同林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社员的缴费情况存在差异, 同一合作社的社员, 其缴费情况也存在差异。可见, 调查中所涉及的合作社对社员的缴费标准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 疏于社员缴费方面的管理,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3 林农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

关于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所得到的好处, 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销售费用及提高产品质量这3个方面, 好处是很明显的。另外, 林业专业合作社在降低生产资料购买费用、解决资金问题、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见, 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农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2.4 林农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社领办者的看法

在关于谁来牵头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最为合适这一问题上, 43.62%的林农认为是村委会干部, 29.53%的林农认为是专业生产大户, 21.48%的林农认为是当地政府部门领导, 另外还有3.36%和2.01%的林农分别认为是贩销大户和龙头企业老板。究其原因, 林农认为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 最有能力胜任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 其中村委会干部与林农接触更为紧密, 林农对其信任度更高一些。当地的专业生产大户, 在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有着成功的实践经验, 牵头领办合作社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5 林农对于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的看法

在目前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方面, 有55.03%的林农认为“林农不知道该如何组织”, 14.09%的林农认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16.78%认为“人心不齐, 难以组织起来”, 10.74%认为“没有好的带头人”, 有3.36%的林农则认为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可见, 林农不知道如何组织合作社是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这说明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和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是进一步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工作。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尽管近年来临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林农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 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初步认知的阶段。但是从现实的需求来看, 一部分林农又很迫切地需要一种组织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因此对专业合作社又表现出很强烈的需求。

(2) 临沂市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比例有所提高, 但由于社会及经济环境的不同, 林农的参与行为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已经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林农中, 有接近一半的林农是自己主动参与的, 说明林业专业合作社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林农越来越意识到林业专业社所带来的好处。

(3) 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完全依靠林农自发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 具有一定的难度。林农对于各级政府在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中的作用期望较高。政府在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中始终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调查中发现, 在政府支持较多的地区,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好;而在政府支持较少的地区, 部分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完善, 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根据研究结论, 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性政策建议:一要尊重林农决策行为, 维护林农主体地位;二要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引导林农积极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三要加强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四要加快立法进程, 明确林业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地位;五要加强组织内部制度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规范组织运行机制。

摘要:如何建立和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离不开林农的参与, 了解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为, 对于各级政府制定出真正符合林农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临沂市149户林农的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 研究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为, 进而为提高林农的参与度、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参考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为

参考文献

[1]郭红东, 钱崔红.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意愿与需求——对浙江省164个农户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 2004 (3) :34-36.

[2]国鲁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5) :18-19.

[3]胡光明.从保护农民权益的角度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大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8) :2463-2465.

[4]姜明伦, 于敏, 郭红东.农民合作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 :21-25.

[5]任大鹏, 张颖.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制度的完善——合作社成员承诺责任的引入[J].河北法学, 2009, 27 (7) :2-5.

[6]沈月琴, 徐秀英, 等.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05 (2) :79-84.

[7]唐陆法, 刘瑛, 等.淳安县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 2007 (5) :48-51.

[8]王曙光.农民合作社的全要素合作、政府支持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8 (11) :3-6.

[9]王楠.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博弈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21) :4-6.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讨 篇8

经济合作模式是有效集成各类分散生产个体者, 合理维护其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良好运营组织, 通过合作互助构建起来一种社会化、科学化的经济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市场经济中小规模个体间的经营矛盾, 令各个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实现了良好的衔接与巩固的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地范围内林业发达国家均构建了丰富类型的林业合作组织模式, 例如德国构建的林业合作社、日本建设的森林组合模式等。

2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展进程

2.1 建国初期的自主合作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 我国便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山林体制改革, 除西北、东北与西南等面积较大天然林归国家所有外, 对原有其他从属于地主阶级的山林实施了征收与没收, 将其折合成普通类别土地进行统一分配, 优先分给原来便从事山林经营或自身有较大经营热情的山林农户, 对一些不适宜进行个体经营的特殊山林资源则分给联户农民合作经营或统一归村公有。该类农民林木、林地所有权的科学确立为广泛实施林业经营合作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业化生产互助组织便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并在各地呈现出以互助劳动力合作模式为主, 采伐作业与造林建设完善结合的发展趋势。

2.2 人民公社阶段的集体化发展

随着合作社的初步形成及升级发展, 依据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归公所有的原则, 林业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高级合作社模式。经过阶段性发展, 我国对人民公社策略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并构建了三级所有的经营体制, 将山林所有权分配下放至生产队。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 林业合作经济模式发生了质变, 剥夺了农民对林木与林地的所有权, 也令其丢失了直接对林业的经营权, 因而不良违背了构建合作社的本质原则, 令林农利益受到了不良损坏, 其积极性受到的严重挫伤。

2.3 林业发展的重新组织建设

随着联产承包体制的科学实施, 集约化林管体制实现了全面改革, 农民分配到了自留山并行使了一定的承包责任, 令长期以来束缚林业生产力的体制得到了合理解放, 林农的林业经营积极性得到了全面的激发, 并在各地涌现出大批量的林业建设专业户、家庭林场或重点户, 通过逐步的发展, 林农已成为林业集体经营的主要力量。同时该类家庭林业经营模式仍包含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为经营规模分散、较小, 管理经营效率不高, 令生产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无法全面提升产品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在抵御市场风险层面则体现了能力不强的弊端。再者由于缺乏强化联合模式令林农始终处于弱势群体。基于这些不良现状, 只有从市场客观需求出发, 有效令以家庭为单位的林农更新发展组织起来, 才能通过合作建设与经济模式维护自身的共同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

3 经济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合作政策法规不明确

由我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外界经营发展环境不难看出,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与扶持措施, 令林业合作模式有失稳定性与强效性, 无法实现法制化、健康化与持续化的科学发展。缺位的法律建设令林业合作经营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及性质规定, 造成了合作组织登记法人的混乱局面。而对于纳税、发票开具与贷款等正常的企业事务在林业合作经营模式中却需要采用迂回策略或擦边球方式才可实施。另外林业市场国际通用策略为对林业合作模式、组织给予多层面的有效支持, 而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中, 各类资本、土地、技术与人才等生产要素均会受到体制政策的不良制约, 因此客观环境并不利于林业经济合作模式的独立构建与自主发育成长。受到金融制度与工业、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组织合作很难得到良好的融资支持。再者, 依据合作社性质, 其产品内部交易应同等于农户的自产自销模式, 因而需要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然而在现行执行中, 却很难落实增值税发票, 令合作社产品难以履行增值税抵扣。另外我国林业合作模式实施管理进程中由于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令其合作数据统计相对缺乏, 无法掌握基本管理状况。

3.2 内部运营机制不健全

现行合作经营中多采用优惠供给生产材料、种苗, 为成员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林业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模式, 无法真正以营利为基础, 实现二次返利合作模式, 因而没能充分激发林农的合作建设兴趣, 并严重制约了其合作优势功能的发挥。加之内部管理体制、章程不完善, 没有真正提供经营生产服务, 对各权、责、利关系不明确, 令组织中的公平权、公开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与表决权无法真正发挥。

4 强化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对策

4.1 科学认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作用与性质

林业合作组织是民营、民办与民受益的科学模式, 是基于林农资源性而紧密构建的所有者利益组织关系, 以当地林业特色项目产业为主体经营生产内容, 树立经济发展、组织共同富裕的目标。合作型林业经济组织主体发挥着三林服务, 提升林农组织化发展水平, 合理维护其权益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 正确、深刻认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与性质, 可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综合发展, 保护林农合法权益, 帮助他们克服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并切实提升林农组织化发展程度, 推进其实现产业化的全面提升。为了繁荣林业经济, 切实提升林农收入, 必须通过合理组织学习交流、现场观摩、报告会、丰富形式培训班广泛宣传发展与建立合作林业经济组织模式的原则、宗旨、形式与优势, 全面提升广大群众、领导的思想意识, 令其不断的总结成功运营经验, 合理推广行业典型, 切实增强群众主体参与性、自觉性与广泛支持性, 进而有效带动更丰富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的全面发展。

4.2 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强化政策扶助, 合理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法律地位

切实推进立法进程, 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法律地位、性质、分配原则与成员资格等体制, 明确财政扶植、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层面的法律规定, 为合作林业组织模式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维护林农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基于我国合作林业经济组织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因此在实施与制定专项扶助政策阶段应全面发挥雪中送炭职责, 对合作组织产品减免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 落实针对专业组织合作的抵扣产品增值税政策, 针对组织及成员展开基础生产性设施建设、人员培训与技术引进扶助, 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并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贴息机制, 对较大规模、农户较多、规范运行、增收效果显著的合作组织应给予重点化的奖励与扶持。对于林业合作组织要求进行推广与技术开发的项目应优先立项, 向专业化林农合作组织实施必要的辅助倾斜。

4.3 强化宣传培训力度, 培养经济合作模式管理人才

相关部门与政府单位应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成员培训纳入实践规划中, 预留一定的资金经费并合理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依据分类指导、便捷灵活与注重实效的要求, 展开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能手及骨干培训, 大批量造就懂技术、有文化、善于经营的创新型林农成员, 强化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带领林农共同走向致富之路的综合能力。丰富宣传途径, 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 在社会范围内营造支持、鼓励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模式的良好舆论环境及发展氛围。

4.4 完善内部机制建设, 强化监管指导, 规范组织运行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内部制度构建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因此应健全监事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 确保成员享有的民主权利与主体地位, 还应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管理、利益分配等规章体制。合理引导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从单一的技术性服务、产品收购向供应物资、加工产品、销售及储藏等综合化服务模式转变, 切实拓宽管理服务领域, 全面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良好规避市场风险, 通过合作式经济模式引导成员构建紧密型关系, 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推进林业化产业建设进程, 并为构建创新型、和谐型社会做出必要贡献。

5 结语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是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合理改善其实践管理中的不良发展现象, 推进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令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得到科学地引导并营造快速健康的发展模式, 正确认识其作用与性质, 加速立法进程, 合理明确林业合作模式、组织的法律效力与地位, 强化政策扶助力度, 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合作管理组织人才, 强化内部体制建设的监管与引导, 才能令林业合作经济模式朝着健康、稳定、高效的方向努力发展、不断提升。

摘要:分析了我国林业合作经济模式发展进程, 探讨了现行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合理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法律地位、规范组织运行、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水平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

参考文献

[1]王新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3) :61~62.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9

龙泉市隶属浙江省丽水市, 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龙泉市山形地貌的典型特征。全县土地总面积456万亩, 其中林地面积398.5万亩, 98%属于集体林地, 森林覆盖率84.2%。全市人口28万, 农民23万, 农民人均耕地1.1亩, 人均林地面积达到17.3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 025元, 其中60%来自林业。近年来, 我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创新农村金融, 在全国首创了利用林权IC卡实现林权抵押信用证制度,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破解了农林信贷史上以林权作为抵押物贷款难的问题。

一、主要成效

一是“活树变活钱, 青山变银行”。山林资源是龙泉山区发展的最大资源, 林改盘活了山林资源, 使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龙泉山林有390多万亩, 以每亩价值1 000元计算, 理论上能够盘活的融资总量可达到39亿元。自2007年我市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以来, 截止到2011年末, 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0 577万元, 2011年林权抵押贷款发放5 656笔、32 489万元, 均列丽水各县 (市) 之首。林农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已从最初的户均几千元提高到目前的几万元, 最高的达到5万元。群众形象地说, 现在是“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

二是加速山林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我市在深化林改的过程中, 加快了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山林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 全市公开流转山林64 054起, 面积80.2万亩, 成交金额超过8亿元;全市催生了421家各类林业合作组织, 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36家, 拥有社员4 700人, 带动农户5.1万户, 联结基地24.5万亩, 林权抵押使得一家一户经营的林地得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实现了“不需人人经营, 却能户户受益”。

三是“砍树变看树, 生态受保护”。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之前, 我市山区林农无论是生产资料的添置、婚丧嫁娶、子女读书还是大病就医, 需要钱就上山伐树, 进林砍竹, 使一些未成熟的林木和生态脆弱地块的林木受到破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后, 林农不砍树也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农民的长远利益也得到了保护。

四是林农得实惠, 金融得发展。一方面, 林权抵押贷款使林农切实得到了实惠,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 林权抵押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一项创新, 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据统计, 2011年末, 龙泉市农行、信用联社、邮储银行、泰隆商业银行及农发行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 678万元、21 306万元、7 273万元、1 825万元和1 200万元, 实现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在涉农金融机构层面的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

(一) 在改革推进上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我们把深化林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服务“三农”的系统工程来抓, 并作为全市十件大事之一公开作出承诺,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严格考核奖惩。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林改工作, 把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视为深化林改的重要方向, 把“增量扩面”列为政府考核“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之一。

二是坚持政策引导。针对体制机制问题, 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森林资源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针对操作层面问题, 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管理办法、森林资源资产收储处置管理办法等操作办法, 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坚持为民服务。完善了与林改相配套的银林联动服务机制、林业管理服务机制, 林权管理服务网点由县一级向乡镇延伸, 并在乡镇、村一级建设一批林改示范点, 以点促面, 全面推进。全面组织开展山林实地勘界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全市林业用地以经营者为单位, 进行实地勾绘地形图, 采集山场信息, 逐步将森林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 建立健全《龙泉市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龙泉市林权信息查询系统》, 创建了“林权IC卡”管理机制, 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林权抵押“评估贷款难、明晰产权难、经营管理难”的三难问题。

(二) 在机制建立上做到“三个创新”

一是首创林权IC卡。为了创新贷款模式, 服务小额贷款农户和小企业, 自2009年以来, 我市林业部门与金融机构合作首创“林权IC卡”制度。“林权IC卡”是在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底层数据的基础上, 以“人、地、证相符, 图、表、册一致”为要求, 以“勘界调查、评估建库、制卡授信”三个步骤为关键环节, 以明晰产权、核定资产为工作目标, 通过林权信息和资源资产评估结果的数字化处理, 制成以户为单位的信息卡。它不仅以“数字档案”的形式记录了山场林权的各种信息, 而且给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值, 同时规范了农村山林地籍档案管理, 解决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的“评估难”、“耗时长”等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权IC卡”制度建设, 专门成立了“林权IC卡”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明确目标, 建立考核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 形成乡镇、部门分工负责, 相互协助, 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全市共制作发放“林权IC卡”5 109户。林农凭着“林权IC卡”, 就可以查询所承包的每一块山林的坐落位置、地形地貌、林地面积、林木蓄积、山林价值等相关信息, 并可依此IC卡到银行直接办理林木采伐、林权抵押、林地流转等手续。做到了“一户一证一图一表一卡”, 实现了“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同时, 实行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提高授信额度及延长贷款时限等政策, 发挥了“林权IC卡”在林权抵押贷款中的作用, 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卡与信用证合二为一。金融机构结合“丰收卡”、“惠农卡”和“惠林通卡”等结算工具, 采取“一次评定、三年有效、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方法发放贷款, 深受农户好评。

二是搭建流转平台。设立了集林权管理、森林资源收储和林地评估交易为一体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开设三个窗口, 实行多部门集中管理, 服务大厅内一站式操作, “一条龙”服务, 并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资金三到位。农户将相关资料提交所属林业工作站评估后, 只要符合条件, 一般3-5天就可办理贷款手续。

三是创新优惠政策, “优先授信、优先放贷”。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各涉农金融机构将农户林权资产作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制定出台了《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授信及贷款管理办法》, 对AAA级、AA级、A级信用户分别授信5万元、2万元和1万元, 全市44 685户信用农户获得综合信贷授信达21.6亿元, 其中已实际取得贷款的信用农户12 270户, 贷款金额7.82亿元。在利率优惠政策上, 各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给予最大的利率优惠, 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30%以内;对低收入农户和2万元以内林权抵押贷款按基准利率执行。在财政贴息政策上, 省财政按贷款额的3%给予借款人贴息, 市财政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放贷机构贴息。在风险补偿政策上, 参照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 对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在税费减免政策上, 适当减免林权评估、抵押登记、贷款担保、流转变现等环节的费用, 缓征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 实现林木从采伐到销售零收费。

林业专业合作社 篇10

关键词:林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模式构建

1 森林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

林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林农普遍收入水平偏低, 保险意识薄弱等原因的影响, 致使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林农收入有限, 制约了对森林保险的需求。加之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主要是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 国家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但相对于个体林农来说, 参加保险无疑增加了经营林木的成本和负担, 无法从个人所有的森林资源中获得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而森林保险实质上又是一种固定的财产性支出, 基于个人收益与支出的相互关系, 势必会影响林农的投保积极性, 抑制其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林农由于保险意识薄弱, 制约了保险需求。林业生产正处于从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 林农市场意识不强, 对森林保险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 更没有长远的风险预防观念。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 使得森林保险承保面低, 规模小, 发展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林业对风险保障需求。

1.2 森林保险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

森林保险巨大的潜在市场, 但我国却存在森林保险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森林保险的低回报率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森林保险范围窄, 承保面小带来的森林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 从而导致保险企业经营赔付率过高, 亏损严重, 缺乏积极性, 效率低下。目前, 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 而一般的财产保险是30%~35%, 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型财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以1989~1994年对森林保险的讨论和实践最热烈的几年来看, 全国累计投保面积也仅占森林总面积的4%, 总保费收入为11 860万元, 而总赔款支出为8 340万元, 总平均赔付率70.3%;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 保险标的碎化, 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风险管理的难度大, 导致经营森林保险的营业费用开支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保险公司获得经济效益比较困难, 自然就无法刺激森林保险的有效供给。

1.3 森林保险组织体系缺位, 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比较彻底的地区, 特别是在闽、赣、湘、辽、浙、云等试点省份, 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在整个运行体系中包括了政府、商业保险公司、林业部门和林农4个组成要素, 其中商业保险公司和林农在森林保险经营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是运行体系的核心。在这样的运行体系下, 商业保险公司将直接面对林业经营者, 是一种近似于但并不完善的直线, 为职能型组织模式。由于该模式中缺少能够起到核心衔接作用的“直接管理部门”, 因此,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如存在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和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等问题。

2 解决森林保险突出问题的思路分析

森林保险的发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政策的支持水平, 林农的经营能力等。从森林保险组织体系构成角度出发, 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背景下, 在政策性森林保险自身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将林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以有效的利用, 是近年来影响森林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森林保险不断探索的近30年中, 先后出现了4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森林保险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颇有成效的是政府支持下的协保模式。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由林业经营者和保险公司直接签订保险合同, 也就是说, 这种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组织模式设计存在着“针对单个林业经营者”的特征。以林农为基本单位, 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是我国林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小规模经营、非专业化生产的中小户林农由于组织化程度低, 因此难以与大市场相适应, 无法满足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在小规模、非专业化、低商品率和低收益率的林业生产背景下, 林业经营者参与森林保险的内在动机明显不足, 积极性不高。因此, 要促进森林保险的发展, 就必须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体系, 探索适应新时期森林保险发展的新模式。

3 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但是从实践来看, 以分散林农为投保单位、林农与保险公司直接交易、政府补贴、林业部门协助林农投保的形式并没有获得林农的广泛认同, 不但林农参保积极性不高, 保险公司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其主要原因, 一是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二是现行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不够完善。而林业合作组织则能够弥补上述原因的有效途径。因为, 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将分散生产的中小户林农联结起来, 有利于实现林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区域规模化, 从而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在保险公司与林农之间担负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基于上述分析, 探索建立多层次组织、多渠道支持、多部门联动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3.1 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阶段我国开展森林保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点, 积极探索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发展森林保险, 使森林保险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稳定器、林农生产生活的保护伞。

基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要坚持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遵循“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 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自身内在的互利效用和外在的桥梁纽带作用, 建立森林保险基金会为森林保险的经营提供资金保障。最终形成以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等组织要素为主线, 以政府、林业部门、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协助的全方位联动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3.2 模式的运行机制

本文尝试构建一种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该模式的本质是当前实施的政策性森林保险, 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一定的财政支持, 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经营, 林业部门、龙头企业和个体林农积极配合, 进行全方位的联动。

在组织机构上, 地方政府成立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成员由地方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才、龙头企业和林农代表组成, 政府官员和林农代表主要负责保单合约的签订和赔偿款项的分配, 合约内容应注明保险标的的参保险种和数量等。林业部门依靠自身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积累的实践经验, 负责对林农进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指导林农如何有效规避风险;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向林农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 保证林农获取信息的时效性。

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负责对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的分担。当商业性保险公司承保标的物的损失超过一定水平时, 超过的部分由再保险公司给予赔付。再保险公司的资金每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划拨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和经营其他类型的再保险业务费收入结余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将收取的保费建立补偿基金, 在该补偿基金无法承担大灾之年的损失时可以由森林保险基金会向其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此种贷款相比于一般商业性贷款应该具有贷款数额、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的优惠。

森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专款专用。可以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拨付一部分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从政府主管的涉林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资金纳入森林风险基金;由政府发行特定的债券等渠道筹集森林保险基金 。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森林保险实施了补贴 (包括保费补贴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 但投保标的不再是分散的林地, 而是整个县或乡的所有投保的林地;投保主体不再是单个林农, 而是代表同一地区整体利益的有地方政府参与的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统计投保林农需要进行投保的标的物的详细情况, 向保险公司进行统一投保, 签订一张保单, 保单中应该明确注明各个林农投保的具体情况。地方政府和林农之间可以签订合约, 合约上应该包括林农提供给政府组织的投保标的物的所有情况及相关责任 (例如, 投保林农未向政府提供标的物的真实信息, 发生灾害后的一切后果由林农自己承担等) (图1) 。

发生灾害后, 由以地方政府官员为代表的林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涉。林业合作组织在取得赔偿金后, 根据与林农之间签订的合约条款向受损失的林农进行赔偿金的分配。

3.3 模式的优越性分析

(1) 在新型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中, 由于有了林业合作组织的加入, 因此弥补了现有组织模式中由于缺少“直接管理部门”这个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组织要素所带来的不足, 使保险公司不需要再直接面对投保林农, 而是与林业合作组织发生业务往来, 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承保积极性;同时, 由于林业合作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为林农提供更加便利、安全、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使林农获得更加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从而提高了林农的投保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再保险公司和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组织内部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三方共同参与的森林保险主体业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服务, 协助森林保险主体业务的顺利开展, 使整个组织更符合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2) 由于森林保险是面向广大林农开展的, 而我国林农的林业生产土地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特点, 导致森林保险开展的经营成本相比其他险种要高。由政府组建并参与的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通过林业合作组织自身的集合效应, 以整个县 (乡) 域为投保单位, 避免了单个林农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涉, 给林农提供了更加宽裕的生产时间, 也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简化了交易程序和手续, 减少了交易成本。

(3) 在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下,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会得到改善。如前面所述, 作为投保人的林业合作组织由林农代表、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在进行灾后勘察定损时, 保险公司可以和林业合作组织以及当地的林业部门成员一起进行。由于林农代表是由林农集体选出来的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员, 因此在理赔过程中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真实的资料和信息。同时, 由林业合作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定期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灾害规避指导,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农“搭便车”的行为。另一方面, 由政府牵头的非赢利性的林业合作组织和保险公司直接交涉, 也可以有效地防御保险公司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 保障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陈丹梅.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福建永安和邵武案例[J].林业经济, 2008 (5) :48~52.

[2]熊国平, 何文雄.建立我国森林保险运行体系问题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03) :18~22.

[3]陈绍志.关于我国森林保险政策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林业经济, 2010 (11) :78~81.

[4]汤杰.我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 2009 (1) :87~89.

[5]刘兴国, 韩玉启, 左静.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管理, 2003.

[6]石焱, 夏自谦.世界森林保险的发展和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09, 22 (2) :7~11.

上一篇:林地保护规划下一篇:校园文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