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2024-08-18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精选12篇)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1

2006年4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对中小学先进校园文化的肯定, 也是对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构筑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 反复论证, 以提出可行之策。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其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1. 校园文化的涵义

关于校园文化的涵义, 迄今为止教育界还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说法, 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文章, 发现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足足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 “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观念, 如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二是制度, 包括学校规章、管理机构、师生常规要求等;三是物化形式, 指学校建筑、环境布置、教育设施等。”

第二种,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在教育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 (师生员工) 的一种共同追求, 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种,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 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 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 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由上可见, “校园文化”这一称谓的确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 上述诸种定义都存在着自己的观察角度, 但又存在各自的缺陷。我认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各不相同的校园环境、校园理念和人文氛围, 所有这些相关环境、精神和氛围的有形载体都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 校园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校园文化是中展示一所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一所高质量的、对外有吸引力的学校, 应该是有着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氛围的学校, 当然, 任何一所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发展和积累的过程。要想在众多学校各方面的竞争中排在前列, 就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障。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严重忽视, 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只有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和谐互动校风、教风和学风, 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

二、构筑先进校园文化的措施

对于如何构筑先进的校园文化, 笔者赞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1. 物质文化建设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必定使人赏心悦目, 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激励精神。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对这点做了很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在这里, 笔者想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校园建设的硬件投入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限度?我们倡导自然、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去重新思考和定位。笔者并不反对对校园硬件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但宜得体。不能片面追求奢华, 校门修得像衙门, 教室装修赶得上宾馆, 须知精神文化不是能堆砌出来的。对于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 要做到整洁、优美、大方而合理, 更要让学生懂得美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懂得美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美感。

2. 制度文化建设层面。

作为制度文化层面的校园规章制度和校园传统, 是校园文化的内在约束机制, 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事务和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保障管理制度等”1, 笔者认为,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教师和相关教务人员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和学校的后勤保障制度一起为学生的有关管理制度保驾护航, 这不是说它们的地位不重要, 而是指它们应从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角度来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应注意两点:第一, 注重制度的科学和效率, 无论从制度的设置还是执行来说, 不求多, 但求精、严;第二, 注重制度实施中的人性化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注重心理层面的教育, 而不能搞简单教育, 只“管”不“理”。

3. 思想文化建设层面。

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信仰等意识形态, 是一所学校内涵、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对于中小学的思想文化建设,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从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寓教于乐,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无德不立”, 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不容忽视的, 诚信教育、爱心教育、礼仪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通过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带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教风和校风。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者们也为如何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就目前整个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观念方面, 应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 不是更不能单纯依靠任何一方。而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成员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的任务在于教育和引导,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学校以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积淀为基础, 学生和教学人员的参与为动力, 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让自己的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 有精髓的教育。

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学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 以身作则, 投入到校园建设当中去。让学生的主动性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使得学生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也能从中受益进而完善自身, 形成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2.价值观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时代, 各种社会思潮扑面而来, 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而缺少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极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一个人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但是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它不仅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取向, 还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他人行为和群体行为。所以, 对于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 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帮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就没有幸福, 对于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做金钱的主人, 而不是金钱的奴隶。第二, 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 乐于助人, 乐于奉献爱心。让学生们相信,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第三, 教育其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明白什么是责任感, 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第四, 培养诚信观念, 对于抄袭、作弊等现象进行疏导教育。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 道德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最后, 我们一定要重视“八荣八耻”教育的落实, 它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况, 是中小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模板, 是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关键所在。

3.校园“特色文化”不等于封闭办学, 更不能僵化不变。很多人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求“新”、求“独”, 认为“人无我有”的校园文化才是有自身特色的, 有吸引力的, 所以搞封闭式校园建设, 缺乏必要的学习和沟通。其实正确的做法不应是以封闭求特色, “而是博采众长, 善于学习周边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 加强和兄弟学校交流和分享成功的办学经验, 努力创设开放的氛围, 建立开放、大气的校园文化。”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都应该是有生命活力的, 应该是常新的, 更应该是与时代相结合的, 应充分利用好各个重大节庆日、相关国耻纪念日和一些传统节日, 开展有特殊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代性活动, 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时代中去, 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不论是新校还是老校, 只有从点滴做起, 持之以恒, 长远规划, 不断沉淀, 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实, 无论我们做什么, 都只有一个目标, 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成为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的人, 成为有责任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的人, 成为我们祖国真正的未来和希望。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2

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目前,要营造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氛围,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建立一个人文的、和谐的校园.

作 者:王冬 WANG Dong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产管理处,北京,100089刊 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年,卷(期):25(3)分类号:G472.1关键词: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大学生

建设和谐校园,融入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自考;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08-02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现实的。在这种背景下,自学考试以其开放性、灵活性、统一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相较于普通高校,自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单薄。如何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机遇发展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现阶段,各院校的自考管理机构对自考生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而且需要将高校助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办学理念融于校园文化中,通过熏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 构建自考校园文化的意义

构建自考校园文化的意义是双向的:既有利于自考生,也从另一个角度影响着参与社会助学的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

1.1 对自考生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国家没有对参加自考的考生规定统一的受教育形式,但就目前而言,除一部分在职人员选择完全自学以外,大部分考生选择参加由高校组织的自学考试助学班。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高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且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也极具吸引力。

校园文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学校将办学理念、教育目标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校园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校园人内在的共识,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校园各类特色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考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2 对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自考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化教育、终身性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职能将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精英教育,其发展必将更社会化,更具有开放性,而其教育模式也将突破传统,走更灵活、有效的道路。因此,自考校园文化所体现的自考精神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影响着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2 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鉴于现今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自考生的普遍特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努力推进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但由于自考院校的兴起时间不长,学校规模相对较小,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少个性、特色的革新。所以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十分必要。

打造校园的品牌特色,可以从校园环境和特色活动着手。有位哲人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我国传统教育以及现代教育都非常强调美的熏陶作用,如古代的书院依山傍水,是谓“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因此,自考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营造独有的学校环境,动员师生集思广益,一同参与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中,创建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其次,建设校园品牌特色活动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时间的积淀。自考院校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对文化活动的兴趣所在,如艺术类、体育类、科研类等等。然后依循学校人文精神打造学校的品牌特色活动,开展多元化、高层次、不流于形式而是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2.2 注重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自考生年龄多集中在18~21岁,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因高考落榜而无缘大学,所以绝大部分自考生的社会性不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长足考虑,不能盲目开办活动,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宗旨,将社会意识融入校园活动中,通过熏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以党建和志愿者活动引领德育,培养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爱心的美德;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陶冶情操,积极搭建展现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开展心理讲座、师生谈话、同学交流等人文教育,坚定学生应对压力的意志品质。

2.3 追求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必须紧跟潮流。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应该与科技紧密相连,首先就可以从网络这项人们重要的认知和交流工具着手。学校与其禁止学生上网,不如积极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发挥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自考院校可以参照相关网站,开设自考资料下载、自考成功经验交流、自考生论坛等版块,以及建立各类能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子版块。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时创新。紧跟自考生所关注的话题如就业、实践等等,时刻以先进文化为先导,加强与替他高校联系交流,一直保持校园文化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教育研究,2008,10

[2] 刘红霞.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都教育学报,2009,6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5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是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等有形的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以及许多其它的规定等,它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校园制度文化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又能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能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学校整体的目标之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校园”。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到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一)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二)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每个人新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五、结束语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7

1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拥有一流的数字化千兆校园网网络环境, 同时注重资源建设, 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 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为提高数字化校园整体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院校普遍建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一卡通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实训室、语音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且都能配备多媒体设备;为每位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同时还在教学区、实训区、行政区、生活区及校园外围都安装了监控系统。不少院校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 自行设计开发了教学资源网平台、精品课程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电子作业平台等。还有院校建立了学生日常行为百分考核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网络自助报修系统等应用系统, 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努力使这些信息的可用性得到不断提高。

2 学校“云校园”建设理念

根据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 “云校园”可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 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主要建设理念如下:

首先, “云校园”是服务于院校整体发展战略、服务于教学科研业务、服务于师生用户的无处不在的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其次, “云校园”需要加强权限管理策略, 做到身份可信、地址可信、终端可信和行为可信等, 以便给使用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全感。

第三, “云校园”建设离不开培育“云校园”理念下的教师队伍。“云校园”中教师是教学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倾诉者。

3 学校“云校园”建设目标

1) 建设“云校园”战略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及支撑平台。重点为:“云校园”学校网络支撑环境建设、“云校园”软件支撑平台建设, “云校园”软件应用平台建设、“云校园”特色校园终端平台建设、“云校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云校园”管理制度建设。

2) 建设基于“云”的信息化、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加强相关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与实训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并能通过“云空间”访问共享, 探索信息化技能教育、教学、培训及技能鉴定的新模式。

3) 建设基于“云”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名师课堂”在线学习系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 探索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

4 学校“云校园”建设内容

4.1“云校园”基础平台

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分阶段分批实施校园网设备的升级及改造。

1) 主干网及主设备升级:主干互联实现万兆互联, 双核心备份。

2) 接入网改造:教学区、实训区、行政区、生活区实现千兆接入, 千兆桌面。

3) 安全与管理:逐步建设防火墙、网络出口流量控制设备及网络认证计费设备。

4) 无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及实训区域、图书馆安装无线AP, 方便教师与学生访问学校教学资源和“云空间”。

4.2“云校园”支撑平台

1)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系统整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 图书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集中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 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 实现用户单点登录。

2) “云校园”应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宜采用一台2-3U机架式存储设备, 作为全校数据中心数据存储, 一台存储设备主机箱一般可容纳12-24块磁盘, 且性价比较高的3.5英寸SATA磁盘。

3) “云校园”基础数据库系统:将全校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中基础数据进行整合, 使用统一的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基础, 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存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平台均从基础数据库中调用数据, 确保各业务平台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基础信息库自动读取它系统的数据或者共享自身数据的方式, 进行数据传递, 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

4.3“云校园”应用平台

1) “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试题库平台、网络资源库、工学结合平台、实习管理平台)

利用“世界大学城”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网络服务平台, 为全校师生每个人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终身学习空间, 无论是个人空间、还是机构平台, 均具有强大的Web2.0、Web3.0特征和基于云计算的远程软件服务、远程平台服务、远程基础逻辑架构服务、远程在线大数据存储和移动应用服务。

2) 学校协同办公系统

学校协同办公系统支持校级、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安全、可靠、易用的协同办公, 改进和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促进学校内部信息资源交流, 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 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3)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学校学生寝室分配、宿舍财产、寝室日常考勤情况等管理, 减轻宿舍管理人员及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

4) 教务管理平台:其已有功能为基本设置 (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师资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数据, 扩展功能。

5) 一卡通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数据, 扩展功能。与银行接触, 建设圈存系统。

6) 图书管理平台:建设汇文图书管理系统。汇文系统是一个起点高、功能全、采用client/server的体系结构, 依托大型数据库Or⁃acle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它包含了图书馆所有的业务工作范畴, 更加突出了现代化管理的特色。

4.4“云校园”特色校园终端平台

“云校园”的终端设备包括:教师终端、学生终端。

1) 教师终端

①“云校园”技能录播教室建设

录播教室由主播室和控制室组成。主播室采用最新的布线方法, 选用国内主流的硬件产品, 保证可迅速适应网络视频应用的需求。

②“云校园”空间教学专用教室建设

建设“云校园”空间教学专用教室, 配备电子白板及网络、摄像设备、学生电脑、学生桌, 每张学生桌上设有电源插座及网络接口, 供学生采用笔记本、平板进行自主学习。

2) 学生终端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自主学习。

4.5“云校园”教育教学资源

1) 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 利用三维立体在线仿真实训, 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支持下模拟、再现各种实际操作, 足不出户, 便能完成复杂工作、工种的操作实习实训, 既为本校提供在线仿真学习, 也可以面向国内外开展基于仿真实训的在线远程培训。

2)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 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资源“云空间”共享工作流程, 将教育资源数字分为二大块: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数字化, 即包括教师上课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试题集等;二是传统媒体素材和资源的数字化, 如:磁带、录相带、VCD、投影片等;

3) 名师工作室及基于“云空间”的远程培训系统建设

依托“云空间”建设名师工作室。利用名师工作室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 使名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借助强大的云服务平台, 使得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更加便利、更加互动、更加创新。

建设远程培训云平台, 使培训者可以免费学习并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资料, 模拟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 培训者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创业, 发表自己的专著和科研成果和大家分享讨论。模拟现实的工作状况, 去开拓自己的人际关系。

5 学校“云校园”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建设的子任务和分工:讨论、定稿。

第二阶段:需求调研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设计阶段:设计、讨论 (每二周检查和交流1次) 、内审、修改 (按实际情况) 。

第四阶段:开发建设阶段:开发、检查 (每三周检查和交流1次) 。

第五阶段:完善与初步验收。

第六阶段:整改及最终验收。

6 学校“云校园”建设机制创新与预期成果

1)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激励机制

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中,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

2) 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机制

立足“云校园”, 确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机制。围绕“云校园”所提供的功能重点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频率与质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教育管理的真正现代化等因素, 建设名师课堂、学生网上作业空间、学科教学资源库、实习管理系统、专业网上博物馆、网上德育工作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师个人博客等应用系统。

3) 建立双向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云校园”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能在平台上进行发布,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也可以随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 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4) 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与应用能力

通过培训与使用, 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且自觉地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或手段从事育人工作, 教学工作, 管理工作, 教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 逐步实现电子备课和网络教案, 最终实现和云技术的全面对接, 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升。

5) 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

通过项目实施, 推进“名师课堂”和专业教育资源库的再建升级;推进信息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工作的深化与改革。

6) 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改变学生学的模式, 变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数字式学习, 采用多元方式进行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便于其从“云”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也便于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 缩短自己的学习进程, 获取更多的知识, 形成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能力。

7 结束语

校园网与云计算相结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云校园”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促进院校朝着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若能让其真正运用到校园教学生活中, 面向服务、安全可信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因此院校在建设“云校园”时, 要有统一和长远的规划, 认真审核方案的可行性, 以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 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 2010 (18) .

[2]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福建电脑, 2011 (2) :33-34.

[3]叶夏菁.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云安全方案[J].现代计算机, 2011 (7) :78-80.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8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 同时, 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充分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改善文化设施, 不断充实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文化环境,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 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 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校园传统精神, 唱响和谐旋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 这些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 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依托校园文化并由此产生的集校园精神与学校凝聚力于一体的校训, 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灵魂和精髓。因此,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 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校风、校训教育, 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发掘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从而激励高校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 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以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所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强调和谐的精神, 对于促进校园和谐, 建设和谐的校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群体文化活动, 营造和谐校风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相处, 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 从形式来看, 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形式本身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独立的个体融进群体, 为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 需要参与者相互配合协作, 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就为促进和谐创造了条件。许多校园活动是有师生共同参与, 或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这就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对于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及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而为整个校园的和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 从内容来看, 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增强和谐意识并外化在行动中,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 也能理解老师, 从而努力学习, 努力成才成人, 老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学。这样, 师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也促使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三、以品德素质教育, 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要群体, 也是接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学生, 从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

另外, 还要激发学生不断拼搏, 开拓进取。首先, 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 人格得到了尊重, 感受到了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 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其次, 在竞争性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们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得以认识对手的实力, 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 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共同进步。

四、以积极进步舆论, 传播和谐效应

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往往通过校园舆论的传播得以放大, 校园传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校园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传播中的传播主要是学校的广播、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体。其中既有学校、学院主办的, 也有学生班级和社团主办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传播, 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这样的传播自然可以提升活动的和谐氛围, 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的和谐效果, 使得校园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获知, 所接受。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及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校园舆论的广泛传播, 自然在整个校园产生了和谐效应,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

五、以高雅品味建设, 创建和谐环境

校园文化品位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 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文化精神, 产生无形力量, 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味建设包括校园环境, 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园景点、宣传牌等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在表现之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通过优美多姿、和谐有序的校园布局、校园建筑、校园景点以及融合到其中的校园雕塑、宣传牌, 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 就会潜移默化, 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 把外化和沉淀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 从而实现校园的和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 建设严肃、高雅的校园文化殿堂, 要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学生的鉴别能力, 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可见, 校园环境的品味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 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为此, 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发挥高校文化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

[2]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6年第3期.P36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10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互动, 并可以逼真的模拟真实环境的视觉以及听觉, 可以以假乱真的新型技术, 简称VR[1]。这就要求必须实现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运用, 并结合三维可视化环境的一种仿真系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VR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科幻电影中。在超越图文, 声效以及动画之后,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本文介绍的一种方法, 是通过对Google Earth与三维模型的交互使用, 构建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虚拟校园仿真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构建, 可以为学院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提供丰富实训资源。并且成为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服务于学生等多功能并举。

2 虚拟校园的构建

本文采用的是Sketch Up建立校区建筑模型, 这主要是因为, Sketch Up不但操作简单, 而且功能强大, 并且可以与Google Earth进行数据交互。在学院模型建设完成后, 便于设计师进行模型的导入与导出, 实现学院场景和建筑物的虚拟现实的构建。Google Earth为用户提供三维立体的高清影像, 并且提供三维平台, 可供用户发布三维图形[2]。要想构建虚拟校园, 有平台还是不够的, 还要对校区内的建筑和场景进行建模。

3 总体规划

以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场景为建模依据, 既然是仿真, 就必须尽可能接近现实。并且使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就是VR中常说的“沉浸感”。可以使用户更了解学校的环境, 以及提升学校知名度, 达到了认知与广泛宣传的目的。这就要求虚拟校园要实现网络化应用, 可以通过网页浏览。而且还要开发各手机平台下的APP应用, 可以使用户更轻松的访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 需要多积累原始数据和资料, 比如原始的CAD图纸文件, 照片等。在浏览的过程中, 访问者通过一些基本指令的操作即可实现漫游。甚至细到阳光的强弱, 天气的变化。另外一些周边功能的拓展, 学生以及老师的常见功能的开发等都是在总体规划时应进行考虑的。

4 虚拟场景建模

在进行完总体规划后应该进行模型的构建, 建模不是凭空想象, 必须要严格依照比例进行。这就要求前期的数据采集和整理要准确, 采集的信息要全面, 方式要科学。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收集学院建筑的原始图纸, 校园规划图;其次要对建筑进行实地拍摄, 采用数字测量手段直接获取数据;最后对于细节图片进行透视处理, 以及无缝贴图的方法, 精细模型, 特别是树木、花草灯细节[3]。作为虚拟校园的主要建模部分, 各建筑物才是重点, 应该符合比例, 并且适当保留细节以及结合环境位置, 营造出更真实的仿真模型。

在建模的过程中, 利用Sketch Up的划线工具进行校园轮廓线的描绘。获取建筑物的标高, 并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创建轮廓。后用编辑工具进行细微部分的建模, 利用材质工具, 把细部纹理图片贴到建筑物表面。在贴膜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ps软件进行初步的处理, 使建筑物与模型相匹配[4]。对于屋面的处理, 必须要结合卫星图像完成, 难点在与侧立面的处理。对于环境的处理要注意尽量做到简单、统一, 即要节省系统资源, 提高运行速度, 尽量简化, 达到视觉效果间的平衡。

5 结束语

在虚拟校园仿真系统的建设中, 综合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实现了集导航、仿真、交互于一体的多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 进行人机互动, 实现数据的交互, 进行校园的漫游, 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 在开发虚拟校园仿真系统的同时, 应该从学院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入手, 比如, 建筑类专业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 可以从建模的时候就入手, 从图纸的识读到构件的模型建立,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建立课程体系。软件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着虚拟仿真系统开发手机APP软件等。现今的VR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 能建模的软件也越来越多, 随着工程技术专业对bim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用bim建模也成为VR发展的趋势之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虚拟现实技术更多的技术应用到实际。

摘要: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虚拟校园仿真技术以其逼真的校园环境, 可视化的交互界面, 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整合交流的平台。本文采用三维建模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实现了辽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实景的构建。该系统可实现校园交互式导航以及各种资源交流配置。

关键词:虚拟现实,虚拟校园,三维建模

参考文献

[1]徐诚.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张晓宇.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 2013.

[3]胡光军.三维虚拟校园自动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 2013.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11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提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内容丰富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4.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5.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就模范校园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建设,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与我校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校园网版面的几个主题模块:学校概况、党群活动、德育之窗、教学天地、科研创新、校园动态、学校通知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我校校园网平台。以校园网平台为载体,逐渐使教师养成将校园活动的开展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俊义,孟伟.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

[3]夏习英,孙静,王文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 篇12

1 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的联系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人文校园是当今高校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教育、办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处处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处处彰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主动去尊重生命和思索生命的理想生存方式。而数字校园则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 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 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 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

校园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种价值理性, 是高校教育和办学过程中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数字校园则体现的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种工具理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高校校园人文精神也必然被灌注了新的内容, 人文精神也势必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数字手段来培育。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人文精神培育的障碍, 而应当被视为一种发展人文精神的理性工具。

2 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的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 21世纪初我国部分学者引入此概念, 并逐渐将校园网建设以及整个系统的投资规模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几年来, 数字校园的概念趋于成熟并被多所高校运用, 数字校园对于人文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被逐渐凸显出来。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校园有助于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数字校园的推广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校园中所包含的校园门户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学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师生个人门户平台等等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在校生活, 给师生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运行和管理的效率, 提升了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数字化校园还通过公开教学管理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等, 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和社会公开, 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以上种种, 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更加突出了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1)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高校管理、服务和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 是高校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重要一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从而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

(2) 数字校园有助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 能以现代科技的形式营造出校园中人际交往新模式。

数字校园环境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建设强大的师生网络社区, 强调受教育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便捷性, 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数字校园采取信息网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效果, 通过图文并茂和互动点击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虚拟的网络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 使师生之间不会因为校区的限制而减少联系, 也消除了时间上的限制, 老师实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行网上听课、网上提问、网上讨论等, 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反映给老师, 使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和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通过数字校园网络的建设,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式的交流体系, 有助于老师加强对学生学风、考风的引导和人文思想的传播, 有助于发挥先进学生、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从而构建出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标准的校园文化基础。

同时, 网络的存在也使高校的各类正式社团与非正式团体更为活跃, 大量的团体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扩散,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 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文校园的发展。

(3) 数字校园体现出来的平等、多元化的特质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人文精神即指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数字校园通过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将海量的知识分类收藏, 将人与人的沟通纳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们具有了获得知识的平等机会, 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地交流沟通, 使得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使得思想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同时, 教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可能囿于专业知识的讲解, 但在数字校园的网络平台上, 教师可以就各类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同学生们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3 打造以建设人文校园为目的的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真正发挥出打造人文校园的作用, 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对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 使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使管理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数据信息, 并及时将信息发布出去, 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2) 可见, 数字校园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做好“服务”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 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彰显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 将师生的需求与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 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南。

无论是数字校园各个系统的设置、操作的流程还是界面的设计, 都必须要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 符合师生的操作习惯, 整合资源、完善体系, 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例如, 加强“数字校园卡”的推广应用, 通过数字校园卡可实现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个功能, 方便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给予管理人员自主创建流程, 以适应业务的动态调整, 减少重复劳动,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 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3.2 学工人员要加强数字校园中人文精神的引导

虽然数字校园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数字校园所依托的网络技术由于其虚拟性的特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 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更有甚者, 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蓄意破坏网络空间, 有的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有的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娴熟的网络技术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 实行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 (3) 数字校园将海量的信息、优质快速的网络、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提供给学生, 学生如果不正确加以利用可能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影响。学工人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的一线工作者, 是利用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力量, 学工人员在数字校园中必须要做到配合技术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 从是弃非, 传良芟莠, 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培育人文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门学科、一种手段就可以完成, 而须将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融入进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中去, 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打造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现代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工具, 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利用数字校园这一平台, 将人文精神广泛渗透于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去, 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

注释

1宋艳艳.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职业时空, 2010.6.12 (6) :106-107.

2孔晓宇, 施勇.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2.15 (23) :127-128.

上一篇:林业专业合作社下一篇:文化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