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明养成

2024-07-16

校园文明养成(精选12篇)

校园文明养成 篇1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当今部分青少年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 礼仪观念淡薄, 导致思想品德滑坡。某些人在学校里不尊重他人, 不讲礼貌;不懂得礼貌称呼他人, 语言粗俗;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 唯我独尊。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坚持礼仪养成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某些学生的表现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当前高中生的文明礼仪要求相差甚远。

一、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文明礼仪问题

我校是经济较发达区域的普通高中, 本地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父母比较忙, 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少, 长辈们宠爱有加, 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礼仪养成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在当今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文明礼仪问题:

1.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

我校部分学生厌学弃学情况严重, 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合理规划, 到学校的目的是因为家长要他们拿一张高中文凭。部分学生不听课不做作业, 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兴趣不浓厚,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知识了解不够。

作为封闭式管理的高中, 我校多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育, 传统礼仪教育与社会现实教育缺失。学生周末回家后多忙于睡懒觉、上网、打游戏、逛街等娱乐休闲活动, 对国家与社会关注较少, 对社会的热点事件了解不够, 缺少社会历练。

3. 学生对各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部分同学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如对他人比较冷漠, 对其他同学态度无礼粗暴、言语傲慢尖刻, 一言不合一点小事就要大打出手。部分对父母老师态度非常恶劣, 不服教师与父母的管教, 爱理不理, 丧失对师长父母的感恩之心、孝顺之心与敬重之心;

4. 学生公民意识不强, 责任心有所欠缺。

部分学生责任心与公民意识有待增强:心里有“人人为我”却忘了还有“我为人人”, 注重自己应得的权利而忘记了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应承担的责任。再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 他们在之前的学校很少有担任班干部的, 缺少锻炼机会, 参与公共事务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弱, 在校园里与班集体里随手乱扔垃圾, 不注重周围环境保洁, 不愿意做值日, 不愿意参与班级与学校的公共事务;责任心与意志力薄弱, 有困难就放弃, 不愿意吃苦, 等等。

高中班主任普遍反映班级难管理, 任课老师都说课难上, 而且将很多精力都消耗在管理学生的纪律上、卫生上、生活琐事上, 真正花在教学上的反而少。虽然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进步, 但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却出现一定的缺口, 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密不可分的, 文明礼仪上的缺陷将贻害学生一生。试想, 一个生活不能自理, 不尊重父母师长, 不能分辨是非善恶的人, 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吗?一个懦弱、狭隘、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没有基本礼仪的人, 能谈得上报效祖国吗?文明礼仪方面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特别是由于父母外出经商、办厂等种种原因被寄养的学生日趋增多。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了道德行为问题生和学习问题生。这对这些学生今后的学习、生存、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 对创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二、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促进高中学生校园文明礼仪的养成

中国古代, 人们对礼仪曾给出了众多解释, 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解释:“礼也者, 理也。”礼, 就其本质来说, 实际上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礼仪应被理解为:人们在其具体的人际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亦其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礼仪, 实际上是道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教养乃至道德水准。认为礼仪是指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 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的。

1. 校园文明礼仪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 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 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 告别不文明言行。本课题把校园文明礼仪分为六大方面。 (见图1)

2. 文明礼仪主题活动。

我校开展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是指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相关文明礼仪主题的课外有趣文章与文学作品, 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个体或集体阅读, 通过写读后感、唱文明歌、演心理剧、组织演讲赛与辩论赛、对校园文明与不文明行为通过漫画、摄影展示出来、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等一系列有趣活动推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过程。 (见图2)

3.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促进高中学生校园礼仪养成的实施。

通过设计、组织、实施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 摸索出适合综合高中实行的文明礼仪养成的主题活动模式, 有效促进综合高中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实现: (见图3)

阶段一:学生文明礼仪养成认识阶段

通过教师家长的推荐与学生的自选, 确定相应礼仪养成主题的主要阅读篇目后, 教师编写学生读书手册并指导学生精读。在选文章与读文章的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文章中所体现的文明礼仪内容。

阶段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内化阶段

文明礼仪的内容只有被学生消化吸收才能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在阶段二中我们组织学生对阶段一所选的文明礼仪主题文章撰写读后感, 并在班级、年级、校级进行交流与讨论, 组织辩论赛与演讲比赛, 让学生在反思与交流中碰撞思想, 让文明礼仪主题文章中的礼仪养成思想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阶段三: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外显阶段

文明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的文明礼仪认识得到改变, 文明礼仪问题行为得到纠正, 良好的文明礼仪成为学生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成果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出来。主要方法有:组建荆山读书论坛、校报上开辟专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德性观点、组织班级与学校黑板报展示、布置每个礼仪养成阶段的活动展示栏、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剧汇演, 等等。

三、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促进高中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取得的效果

依据面向2l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以教育学、教学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把高中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分为六大形式, 分别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 有针对性地对高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的养成。正确认识和成功地、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无论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还是对学生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 通过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 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文明礼仪新要求的认识。我们专门针对高中生的文明礼仪问题, 有效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礼仪修养, 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文明有礼、爱护环境、勇担责任的合格人才, 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 通过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 使我校教师的文明礼仪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于礼仪养成认识由忽略变成了重视, 由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礼仪养成变成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礼仪养成;礼仪养成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礼仪养成的方法变得多种多样。

3. 通过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 增进家庭的和谐。每一位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每一位孩子都是家庭的重心与未来, 主题活动注重家校合作、亲子交流, 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情容容, 关系和谐, 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4. 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在主题活动中的养成课题研究, 让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有一定好转, 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下降, 教学效果强化, 学校的政教处工作压力减轻, 可以说通过开展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活动, 使整个学校的礼仪风貌焕然一新。

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对学生产生影响,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感兴趣, 自我熏陶, 慢慢渗透。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礼仪养成内容与高中学校学生实际, 应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养成主题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礼仪养成。

参考文献

[1]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黄丽华.国内外学校德育目标趋同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刘晓东.儿童道德发展需要智慧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J]教育科学, 1998 (02) .

[4]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5]吕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陈会昌.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三[J]河南教育, 1998 (05) .

校园文明养成 篇2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为何如此自然、美好!是的,这是因为和谐。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迈入腾飞校园,同样,也是和谐文明让我们的生活荡漾着充实与激情。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庆贺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第一届“校园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的启动仪式,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下面我宣布“校园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开幕式正式开始。

一. 主持人宣布活动实施方案

二. 请学生处周主任讲话

三. 请黄校助讲话

四. 请黄校长讲话

五. 请陈校长讲话

六. 学生代表向文明行为作出承诺宣言

七. 组织千人签名活动

“文明养成”的教育意蕴 篇3

文明素质和美好德行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高中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新一轮构建和提升。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其多方面的习惯养成已初具形态,个性也开始彰显。但高中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期,身心的快速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交往的增加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习得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往往有很大的反复性、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养成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学校德育的重要支点。高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应依托所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自我品行、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进行持续的反思、矫正、重建、内化、提升,努力造就合格的共和国成年公民。

“文明养成”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德性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强调“以文载道”,古代教育也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君子”。在古代教育思想中,不论是个人的道德修为还是治理家国天下,都十分推崇“养成”之道。“养”有供养、教养、抚育、调理、熏陶之意。儒家认为,唯有“养”方能“治心治本”,而“防”只能“治标治末”,有时甚至连“标”、“末”也治不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不过是一句吓唬人的话,靠管手管脚管不出道德水平。《易经》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意思是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十分明确,而“文化”一词的原意正是“以文教化”。

可见,“养成”与“化成”充分彰显了“德性文化”的鲜明个性,成为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动态词汇。那么,这对我们如今的养成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一、要“言教”更要“身教”

教育者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言教”,二是“身教”,两者相辅承,不可分割,很难断言孰轻孰重。比如,课堂教学、师生谈话固然离不开口头语言,目光所及之处,校园里的一切制度规章、教科书、宣传栏大抵也都离不开书面语言的表达,“言教”的实效、比重不言而喻。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建构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建构,年青人的道德是通过对成年人行为的模仿获得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通过教科书习得科学知识,而教育者本身则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教育家加里宁曾这样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时刻盯视着你。”

传授道德知识,身教定然重于言教。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是用行动来教育,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只能导致争吵。“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2]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则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

基于此,叶圣陶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3]一个教师能否以身作则,是他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关键,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对于家长而言同样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身教”,也不大可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行习惯的孩子。

二、要“育形”更要“育心”

文明养成教育的效果时刻表现于学生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习惯。学生仪容得体、目光自信、青春阳光的健康之容,清洁明快、自尊自重、恭敬友善的适宜之貌,遵规守纪、谦和大度、勇于担当、合乎礼仪的行为之品,这些既是养成教育的内容,更是理想德育的追求。

学生的外在形象和行为是其内在修养的反映。“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貌;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4]有效的养成教育必须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渴望与追求。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约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和约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自律自控的意识。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紧紧而灵活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教育都将无法进行……不注意学生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5]然而紧接着,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仅仅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管理只能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产生作用,但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志趣、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单凭管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事实上,学生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单靠管理难以实现,学校制度约束下的学生“文明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虚假的文明,学生一旦离开特定的情景,离开校园,进入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那些所谓“文明”立即不复存在。因此,有效的养成要求教育者“尽快结束管理而开始真正的教育”。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的、广阔的,由于少受社会的袭染,他们比成年人的思想更加纯净,所谓“赤子之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学生的内心同时也是复杂的、烦恼的(成长中的烦恼),对于社会生活、集体生活中的许多规矩和准则,未成年人总会存一份好奇之心、质疑之心和求证之心,必欲知之而后才能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要从育形走向育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学生充满困惑和矛盾的心理需求,力求改变传统德育过于强调规范管理的色彩,打造德育工作以生为本、注重发展指导、科学民主、亲和平易的新形象。

三、要“理性”更要“感情”

养成教育需要讲“理”,讲“理”是文明养成教育的起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标准等就是“理”。养成教育的逻辑总是以“理”为前提,首先确立起具体的、理性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再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理”要求学生、评判事件、处理问题。没有“理”的养成教育,一步也迈不出去。与此同时,大凡有一点德育工作经验的老师都明白,如果我们的教育仅满足于有“理”或处处与学生论“理”,这样的养成教育一定走不远。

教育人的工作不仅要合 “理”,更要合 “情”,合乎“情理”的教育才能让人乐于接受。不把情况了解清楚,不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带着感情去做学生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把道理讲通,道理不通,学生不接纳,我们的教育园地里也就颗粒不收。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有句话:“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不喜欢甚至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更加透彻,他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6]教师面对的是尚未成年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喜欢你,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那么,你的任何崇高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李希贵校长认为,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师生关系质量的评价权却在学生手上,只有当学生认为他和你关系很好的时侯,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一切有效的教育最终都指向爱的教育。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生;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教育学生时,要带着感情,带着一份善意,一份包容、一份等待,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善向美的,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偷偷地改正他们一个人独自犯的错误,这比任何其他的方法都重要。

四、要“制度管人”更要“以文化人”

从广泛的文化意义上讲,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现代学校建设非常强调制度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法治”。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制度管理,做到处处职责分明,事事有章可循,从而有效提升管理运行的效能。

制度约束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对制度约束、刚性管理的依赖会对教育造成大的伤害。养成教育的高境界要求,需要全校师生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需要赋予制度以温度,尊重主体精神,体现人文情怀。

教育就是服务,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文明举止的养成是学校教育长期浸润、濡染、潜化的结果。文明养成教育不是让学生在吆喝声中活着,所有的规章制度都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受憋”。学校关于学生的管理制度要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唯一出发点,制度的废立要赋予学生话语权、参与权。这体现的是一所学校、一个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学校文化、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表现为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仪式和文化活动,班级特色和班级风貌,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等等。更确切地说,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弥漫于校园的气息,它不是具体的管理条文,但学校的任何一项制度、一次活动都渗透着这种精神,就像盐溶于水,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以文化人的教育形态正如泰戈尔诗歌所言:“不是槌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一所好的学校,校园就是激情昂扬的精神家园,充满着以文化人的成长气息,让每个学生身心都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带着梦想,走向幸福。

五、要立足校园更要面向社会

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里,校园无疑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让校园成为优于社会环境的一片育人净土,学校责无旁贷。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德育。事实上,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寄希望于营造一个学校教育的真空环境、“文化孤岛”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即使我们可以关起门来把某一项特色教育活动办得精彩无比,办到极致,仍然不过是“螺丝壳里做道场”罢了。

有专家指出,“学校中心主义”是当下学校德育的一个认识误区,把学校看作是教育的“老大”、社会道德文化传递的中心,视学校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唯一影响源,轻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的影响,迷信学校德育的力量,以为单凭学校德育,就能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7]

研究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习惯往往是“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调查表明,超过90%的教师认为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初高中学生认为对自己品德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学校教育排在第二位。不少人认为,当今学校德育尤其是养成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与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反差太大,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抵消效应。实事求是地讲,“5+2=0”的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反思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学校封闭式教育导致的结果。

有效的文明养成需要学校教育真正走向开放,以创新的思路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学校要创造多种途径把家长尽可能多地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比如班级家长QQ群、家校通平台、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等等。当下,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家长志愿者蹲点班级”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学校教育教学对家长深度开放,借力家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也渐成气候,这些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立志改造社会,亲近自然进而更加珍爱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有的校园更以包容的勇气逐步接纳一些曾被视为“另类”的时新文化元素进入校园,如校园自由贴吧论坛、艺术节舞台上的街舞表演、情感英语剧表演等。文明素养的内涵在不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养成教育又岂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参考文献

[1]周易·贲卦·彖辞.

[2](清)管同﹒与朱干臣书,因寄轩文初集·卷六.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第一辑·教育杂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翟鸿燊﹒大智慧·北大讲国学[M]﹒北京教育音像出版社.

[5]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6]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N]﹒人民教育,2011:(21).

[7]杜时忠﹒三大德育认识误区及其超越[N]﹒教育研究,2009(8).

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浅说 篇4

作为班主任, 为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和建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我做了哪些努力呢?

1 宣传动员, 舆论引导

利用班会、黑板报、专栏等形式大肆宣传, 使学生充分了解文明礼仪的做法和要求, 充分认识讲文明懂礼貌是文明进步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优良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 是打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体现。利用活动课专门开展诸如“学校的礼仪”“家庭的礼仪”“待客的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社会交往的礼仪”等专题课。介绍礼仪教育的意义、礼仪规范。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 文明礼仪意识深入人心, 起到了明理导行的作用, 形成了人人讲文明, 个个讲礼貌的良好氛围。

2 榜样示范, 正面诱导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和?”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我在平时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视榜样的师范教育作用, 我通过三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为人师表做示范。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每次走进教室, 我会亲自拾起地上的垃圾, 每次走到卫生角, 我会把凌乱的垃圾规范到垃圾桶里面;以良好的仪表风范面对学生, 当学生向我问好时, 我一定会点头或招手且面带微笑向学生问好;当我错了, 敢于打破师道尊严, 勇于向学生道歉。这尽管是小事, 但体现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先进人物示范。我们在班级中经常开展学雷锋、学先进人物活动, 还从身边选出了我们班的优秀代表何学金,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文明礼仪之星示范。每周一班会课都对上周各方面的典型实例作总结, 评选出礼仪之星, 接受同学鼓掌激励并在班会上予以表彰。

3 学科教育, 礼仪渗透

为了使学生能懂文明, 讲礼仪, 守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从课程中安排出一定的课时专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组织学生和我一起编写“文明礼仪细则”, 并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礼节、礼貌要求的认识, 不断修正学生的行为, 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礼仪行为训练, 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 家校合作, 形成共识

我所任教的班上, 独生子女多, 许多家长“溺爱”孩子心重,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在教育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少学生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 礼仪观念淡薄, 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不少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 在学校外随心所欲、不讲礼貌, 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形象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针对这些现象, 我配合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送文明礼仪知识读本、召开家长会等活动, 动员家长和学生一起学礼仪, 把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 积极开展家访活动, 多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我尤其重视与后进生家长的联系, 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建立密切的家校关系, 让他们成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这样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共识, 同时学生也得到了有效的教育。

校园文明养成 篇5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养成良好习惯,共创美好校园》。

走进深秋,走进十月,我们迎着秋风伴着朝阳走进校园,金黄的落叶飘荡在空中,落在我们的脚下,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美好。谁不喜欢这样宁静整洁的校园?谁不愿意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学习呢?然而,就在为期只有短短三天的值周中我们发现,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不惹人注意的角落,仍然有着不良的现象与行为在破坏着我们校园的整体环境。

我们看到,食品包装袋、揉成一团的纸等各种垃圾与柔软的草坪格格不入,刺眼夺目的停驻在那里,等待我们拾起;我们看到在宽阔的操场球场,垃圾被塞入场地两边的下水缝隙中,令值日生无可奈何;我们看到,在值日生们积极认真地打扫后不久,校园的地面上就凭空冒出了一些垃圾袋、塑料瓶,甚至还会发现塑料袋、纸屑从楼上飞舞下来;我们看到,平日里看起来干净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一到大扫除,口香糖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牢牢地粘在地面上,黑乎乎的一团;我们看到,饭菜飘香的食堂里,大家一边用餐一边打闹,导致饭菜从口中,从手中,从碗盘中不断落下,撒得满桌满地,饭后不收拾桌面,提步便走;我们看到垃圾池周围那些因同学们的懒惰而没有完全倒入垃圾池的垃圾随风飘动,使附近的空气污秽不堪。我们看到许多许多平时都不甚在意的现象,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若在以往,我们是否有做过这些行为,给他人带来困扰和麻烦,给校园的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的一切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恶”,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我们的校园变得丑陋、肮脏,也是自己的形象在他人眼中变得不堪入目。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制止其他同学不讲卫生的行为。这些似乎让人不屑一顾的“小善”既可以互相促进我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也会令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同样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这样的话大家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去养成一种好习惯呢?其实,习惯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只要我们坚持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我们的校园就会变得更加整洁,我们的未来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能够拾起一片白色,就一定能装点一寸绿荫,只要大家尽一份自身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就一定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洁净的校园。同学们,让我们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作出我们庄严的承诺: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

抓实养成教育,树立基础文明 篇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这里说的习惯就是指经过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为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那么,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主场所,如何才能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培养呢?

一、确立目标

1、培养良好的习惯。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将使他受益终身。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他们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首先应考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生活习惯 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必须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做事习惯:学生叠被子、洗漱、打扫寝室、教室、清洁区卫生。二是就餐习惯:学会整队入场,文明就餐,不浪费粮食。三是就寝习惯:按时就寝,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四是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学会整理内务。

(2)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学校里有教师仔细的讲解和辅导,走上社会后,更新知识主要就是自己自学。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那么,他走上社会以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直接要求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会自觉,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自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此外,还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写字、说普通话和不懂敢问的习惯。

(3)培养团结互助精神。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传、帮、带活动,培养学生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团结互助精神。

(4)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广泛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所有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敬畏生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保证其身心、知识、能力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2、培养良好的品质。

(1)保持校园卫生。让学生懂得校园整洁人人有责,明白爱校应从保持校园卫生做起,从我做起。

(2)节约水电。让学生知道学校的水和电都是公共资源,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浪费水电就是浪费学校资源,就是浪费国家资源的表现;懂得省水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就是爱校爱国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节约水电的意识。

(3)爱护公物。让学生知道校内的一切设施、设备、物品都是公物,树立自觉爱校护校的意识,从小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

3、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尊重生命。通过有意识地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关爱他人,懂得礼让,学会相处;懂得自我约束,尊重生命。

二、强调引领

“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学识、仪表以至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非常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做的常常要比他们对儿童说的起着更大的影响作用,儿童领会他们看到的要比领会他们听到的更快更好。所以,只要我们有时间、有机会,不管是什么课程,都应融入养成教育的内容,注重自己的衣着仪表,讲究自己的文明礼仪,尊重他人,爱劳动、讲卫生,充分发挥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三、强化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小,品性尚未定型,犹如炼好的铁水,及时浇铸,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要是等铁水凉了,再想铸成理想的形状就难了。不良行为习惯和品质一但养成,再想校正,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诸如:

(1)在家做家长的“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努力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2)在社会做“小公民”,体验公民的责任,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在学校做“好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勤奋学习、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好学生”。

(4)在社区(村组)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5)独自在家时做“小主人”,体验勇敢、自立,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富有耐性的训练才行。

二是要严而有爱。“严”有助于训练方向的保持和目标的达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但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能够增强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乐在其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督导

未成年人的意志力相对薄弱,学校要通过检查评比来及时地对其进行督促引导,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譬如:

1、设立督导岗。早晨,督导生在校门欢迎师生到校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同时检查师生的仪表、佩标和言行。课间,督导生分区域督导在该区域出现的不良行为,计入班级评比。

2、开展班级评比。设立“纪律流动红旗”、“卫生流动红旗”、“礼仪流动红旗”、“最美班级”、“文明寝室流动红旗”、“纪律最佳寝室流动红旗”、“卫生最佳寝室流动红旗”。

3、开展“五星”评比:设立“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对学生个人的在校行为进行评比,周月累计,并在学校文化墙上进行张榜表彰。

五、合力推进

校园文明养成 篇7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从宏观的立场上来看,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与待人接物的标志, 是指人们在社会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可以被理解为是礼貌、礼节等的总称。然而, 在小学阶段, 学校该如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呢?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 文明礼仪不仅体现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 还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素质。本文简单地论述了文明礼仪的内涵:

第一, 尊师礼仪。尊敬老师是每位学生最起码的礼貌。不管是在哪种场合遇到了老师, 此时学生要向老师问好。当学生要进老师的办公室时, 要轻轻敲门, 并喊报告。在课堂上, 学生要大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与老师顶嘴。

第二, 形象礼仪。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任务是学习, 因此他们的着装以整洁、大方为主。

第三, 相处礼仪。在与同学相处期间, 学生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在沟通过程中, 每位学生要重新审视自我, 发现别人的优点, 了解自身的缺点,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对待其他学生的错误时, 学生要选择宽容待人。在说话过程中, 同学们之间要使用敬语,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 家庭礼仪。不管是上学, 还是放学, 当遇到长辈的时候, 学生要向长辈问好;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学生要热情地接待, 当客人要走的时候, 学生也要礼貌相送。当长辈休息的时候, 学生要放低声音, 防止自己的声音打扰到长辈的休息。当长辈生病的时候, 学生要多多问候, 多多关心。在日常生活交往中, 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谢谢”“、对不起”这些话非常简短, 但是这些话对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非常有帮助。各个学校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 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 当前小学生的行为文明习惯现状并不理想。现阶段, 很多小学生都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 有的学生举止不当, 有的学生用语不礼貌、有的学生乱扔垃圾、有的学生不尊老爱幼、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小学生之所以养成了不良的文明习惯, 这既取决于家庭教育, 又取决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 因此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因此在小学阶段, 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小学生文明礼仪教学的策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独生子女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在爷爷奶奶等长辈们的宠爱下, 孩子过于依赖大人, 并且从来不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不懂得分享, 不懂得谦让, 不懂得尊老爱幼, 由此可见, 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部分独生子女长期独自成长起来, 他们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从而导致他们的性格是内向的、孤僻的。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不良的性格时, 这既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 又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改变当前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学校要将文明礼仪教育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巧用渠道, 提升效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学生接受教育的媒介是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要借助每节课所讲解的知识来教育学生, 并定期举办班会活动, 将育人贯穿到班会活动中, 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规范自身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阶段, 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礼仪》《礼貌》《礼节》这三项课程,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在课堂上, 讲故事是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授课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来让学生无形中接受与礼仪相关的知识。另外, 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有时候, 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学生演话剧、演小品, 让学生在心底里对文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对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大有裨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组织各个班主任召开以“文明礼仪,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举办这些班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仪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与此同时, 我会专门给高年级班主任开会, 让高年级班主任管理好高年级学生, 充分发挥高年级的榜样作用。

2.组织活动, 激发兴趣。从本质上来讲, 文明礼仪教育有其明显的特殊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 既让学生对文明有了准确的认识, 又让学生养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但是要想让学生养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需要老师反复抓, 通过反复的活动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

第一, 开展文艺活动, 让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学校每年可以定期组织以下的活动, 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交易节”;学校每月可以定期组织以下的活动, 如“:诗词朗读活动“”绘画比赛“”发明比赛“”读书活动”等, 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来熏陶学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 开展体育活动, 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每学期可以定期召开运动会、课间操比赛等活动。在体育活动的影响下, 学生的精神风貌是非常好的, 这对文明礼仪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三, 开展德育活动, 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学校要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的特定含义, 专门举办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德育活动。在举办与“母亲节“”父亲节”相关的德育活动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时候尽管是一件特别小的事, 但是这些小事也会深深地感动父母。另外, 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 让每位学生为山区贫困孩子捐款、捐物。在暑假期间,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又或者是野外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也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 懂得团结一致。

第四, 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让学生养成礼仪的好习惯。班主任要将课间时间利用起来, 当午饭过后, 班主任要利用这点时间来进行有趣的文明礼仪活动。在教室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下棋、画画, 或者读书, 通过这些活动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 班主任要告诉学生在楼道禁止追逐打闹, 不管是上楼梯, 还是下楼梯, 都要靠右行, 长此发展下去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好习惯。有时候, 学校可以组织“礼仪教育征文活动”“、绘画活动”, 让学生利用征文又或者绘画的形式, 将自身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一一表述出来。“礼仪”这一范畴较大, 其会涉及到课堂礼仪、做客礼仪、用餐礼仪等, 另外礼仪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为此, 学校可以让学生发挥独道的见解, 阐述不同领域礼仪的内涵。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专门开展“文明小标兵”评比活动, 真正将文明礼仪教育与活动相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到更多的礼仪知识。在多种多样的活动的熏陶下, 学生既学习了礼仪, 又运用了礼仪。

3.树立榜样, 活跃氛围。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爱文明、懂礼仪的人, 那么榜样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选出5 名学生来当值周生, 值周生的任务是对学生的礼仪、纪律等进行检查, 评选出文明班集体, 并将流动小红旗发给这个班级。学校的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要不定时地对学生的礼仪情况进行抽查, 同时还要对各个班级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 从中评选出优秀班集体。通过评比活动, 其他学生、其他班集体就有了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 其他学生、其他班集体会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另外, 在每个学期末, 班主任要从班里面选择出5- 10 名文明形象小使者, 然后在周一升旗时, 专门表扬这些学生, 这样做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氛围。

众所周知, 榜样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各科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他们会因为自身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而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将老师作为自身成长路上的榜样。换句话来讲, 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学生, 所以, 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 做到说到做到, 不迟到不早退, 将自身文明礼仪的闪光点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平时, 当学生帮任课老师发作业, 或者收作业时, 教师要说一声“:谢谢”。当老师不小心碰到了某位学生时, 教师要说一声“:对不起”。虽然这些事都很不起眼, 但是长此发展下去, 学生会觉得老师是非常真诚的, 并且老师是非常有礼貌的, 此时学生会效仿老师的行为, 当他们获得他人的帮助时, 他们会主动开口说“:谢谢”, 当他们无意伤害到他人时, 他们会主动说“:对不起”, 老师这样做形成了良好的礼仪氛围, 让学生在礼仪礼貌上有了十分突出的表现。

4.注重分层, 逐步推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朝一夕慢慢养成的, 在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中, 这需要进行分层深化。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班主任要让学生养成“不乱扔废纸、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在此单项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将知与性相结合起来, 开展分层深化, 以此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具体的训练步骤如下: (1) 懂得道理。让学生懂得什么该做, 什么不能做, 只有学生心里知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他们会慢慢规范自身的行为; (2) 强化训练, 升华主题。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了解开展此活动的意义; (3) 总结表彰, 定期学校要表扬文明班集体、文明个人, 并在全校大力推广, 让其他班集体、学生学习他们的行为; (4) 开展“接力赛”活动, 学校的领导与德育工作者要专门成立检查小组, 保证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的干净。运用分层深化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能让学生爱文明, 知礼仪。

总之, 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在于训练, 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从心底里重新认识文明礼仪。同时训练活动也是内化学生的过程, 在内化的过程中, 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 学生的审美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凤华.抓好学校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J].学苑教育.2015 (11)

[2]周霞红.“用心”滴灌收获习惯——初探小学低年段养成教育[J].情感读本.2016 (02)

[3]何丽芳, 于丽娜.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教学论坛.2016 (03)

[4]李文, 李德郁.小学生习惯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探究[J].教师博览 (科研版) .2015 (02)

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篇8

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用“来势看好、问题很多;前途光明、压力不少”来概括。在中职生源方面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对我校2006级药剂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品德、卫生、劳动、生活、学习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习惯, 比如说:骂人、说脏话, 乱丢废物, 上课说话、睡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不按时完成作业、抄作业的学生接近半数或半数以上。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初级专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状况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存在相当的差距。中职与高中相比, 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教学要求及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别, 这就决定了进入中职的初中生比升入高中的初中生在发展方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将要产生更大的转变, 另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强,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正在提高, 此时应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巩固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的关键期。由此可以看到, 对中职生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及训练的必要和适时。

1 文明习惯养成的途径

在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 我们将文明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心理因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强弱会有所变化, 进入中职之前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 升入中职后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就会退到相对次要的地位。依据这4项影响因素, 我们将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途径归结为以下2条。

1.1 外在途径 (见图1)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协调一致,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校应突出主导作用, 担负着确定培养目标, 依照目标的要求提出培养的方法与措施, 为家庭及社会提供指导、帮助和与家庭、社会进行协调的责任;家庭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学校给予学生影响和教育;社会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主体实践场所和环境。

1.2 内在途径 (见图2)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因素在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习惯的养成在心理方面应该是一个从服从到认同再进一步内化形成心理定势的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到人的外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外力的推动下, 必须要有学生主观上的积极回应, 通过训练、坚持, 才能达到行为的自动, 因此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内在途径应该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外力的推动下,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这就提示我们在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 文明习惯养成的方法 (见图3)

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外在途径循其内在途径的发展趋势, 在内在途径的各个发展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措施, 促使内在途径不断延伸、发展的过程。

2.1 具体要求与提高认识结合

首先要制订合理可行的行为规范, 其合理可行就是在制订行为规范的时候, 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 强调和侧重于给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再有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由于居住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学生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因而团结友爱应该是要求的重点, 当然也包括着男女学生之间的相处, 对于中职年龄段的学生这是一个敏感而又实际的问题, 因而在行为规范中就要明确提出, 学生要互相尊重、不打架、男女学生间的行为举止不可过分亲昵。行为规范只有将学校、职业岗位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而且对于规范的表述要准确、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和实施, 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让他们明确作为一名中职学生的行为要求, 可以通过集体学习、讲座、收看录像、自主阅读等形式来完成,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对环境的适应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的“刺激-反应”, 而是当刺激产生时, 先对其进行理解、解释, 而后再做出积极的反应。要给学生讲明这些要求的重要性, 也可通过成功的案例给学生以启示, 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 产生认同感, 这样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去约束和指导自身的行为, 从被动地服从到主动地接受。否则这些活跃、愿意寻求自由自在的学生, 特别是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学生, 会将需要他们履行的规范看作是对其行为的约束, 在贯彻规范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 或将行为规范当作与己无关的事情, 这时行为规范就会失去其规范作用。

2.2 严格管理与宽容理解结合

作为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就要对学生, 同时也包括对自身严格要求, 对于违反制度的学生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同时也要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 查明问题出现的原因,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严”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 达到更高的要求, 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4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 不是给个处分、进行一番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这里要有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 耐心和期望, 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一过程。“严”可以防止学生对不文明习惯的忽视, “宽”要祛除对学生不文明习惯的掩饰, 只有将“严”与“宽”相结合, 才能促成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2.3 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

学校在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首先要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要让家长了解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要求、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步骤。要注意整体的指导和个别的沟通相结合, 对于身上不良习惯比较多、在文明习惯养成中不能跟上整体步伐, 甚至经常起到相反作用的学生, 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在联系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和方式、方法, 应该是确定重点联系对象后定期与家长联系, 商讨培养和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方法, 交流学生的表现, 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进一步的培养计划, 不是学生一犯错就找家长或者只有当学生犯错时才找家长。在与家长沟通时不要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或者进行指责, 应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学生已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转变, 以增强家长的信心, 用探讨的方式和家长共同寻找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其实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 很多时候是其家长苦于没有适宜的教育方法, 本来进入中职就没有达到望子成龙的愿望, 这时再告状请家长, 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时会给学校的培养计划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与社会结合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具有着检验、甄别、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常常是实习后的学生会给人感觉突然长大了, 这是因为他们实际接触了社会和职业岗位, 使他们获得了真实的感受, 得到了切身的体验。在与社会的接触中, 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给他们的社会实践、实习以指导, 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并校正自身的行为, 同时要与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单位进行沟通, 制订实习和实践的计划、活动及培训的方案, 了解学生在其中的表现, 在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

2.4 行为训练与主体体验结合

习惯是一个外显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研究已经证明了它的习得性。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 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应该主要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 因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 主要是在外力的推动下来实现行为的表现, 要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 注意整齐、划一和规范, 苦练与趣练相结合, 通过训练学生的自控力会不断增强, 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文明习惯内涵的认识, 以求学生在思想上达到认同的阶段, 比如说向别人问好时要诚心诚意、自然、眼睛注视对方、不生硬、不含糊, 表示出对他人的尊重。此后在学生的行为从主动到自动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 比如让学生策划、参与到文明行为规范的制订, 文明习惯养成活动的检查、评比、竞赛当中,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文明行为规范内化, 行为上从主动到自动。

2.5 奖与惩结合

行为习惯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 需要给予不断地强化, 以促成文明行为稳固下来成为习惯。评比、奖励与惩罚就是有效的强化手段, 当学生的行为得到肯定与表彰时, 他会愿意再现这种行为, 而当某种行为受到批评、处罚时, 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意识地避免再次受到批评和处罚。在文明行为由被动到主动的阶段, 可以辅以物质奖励的手段, 因为它是一种直接的外界刺激物和目标, 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增强其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当学生文明行为达到比较稳定的阶段时, 就应该侧重于精神的奖励, 通过评比、表彰、树立典型, 学生可以对其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再认识,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不良行为的惩罚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挖苦和体罚学生不是控制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

2.6 培养习惯与提高素质结合

研究表明行为习惯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 因而可将其分为技能性习惯与智慧性习惯, 技能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动作技能, 像饭前便后洗手、早晚洗脸漱口, 技能性习惯一般比较机械, 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而智慧性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读书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遇事总往积极有利的方面想的习惯, 因为智慧性习惯是内心认同已化为理念的、更人格化了的习惯, 因而它更自然、和谐, 具有热情, 另外由于内心的认同和理念化, 智慧性习惯还具有再生性和迁移性。由此可见智慧性习惯的养成涉及到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时候应更加关注其智慧性习惯养成方面, 使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成为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

2.7 评价

对学生文明行为的评价, 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价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行为训练和习惯培养提供依据, 评价的结果也可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平时的检测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平时的检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 像建立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记录、宿管组每天对宿舍情况的评比记录, 这项测评可采取有代表性的以及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来进行;阶段性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对学生在创设情境中的实际行为的考核来完成。

在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外在途径所采取的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作用于内在途径, 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仍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探索 篇9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 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 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 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 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 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 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 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 首先, 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 使得养合的学习计划, 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正确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策略运用的过程中, 学生要进行自我监控, 及时反馈和总结学习效果, 从中找出更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电芝, 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 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 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 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 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 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 动之以情, 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 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 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 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 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 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 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 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 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 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 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努力营造良好班风, 关注学生的个别性, 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 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 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 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 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 深化体验, 强化责任感。

(三) 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究, 2002, (2) :78-82.

[3]程燕, 张大均.浅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J].浙江教育科学, 2005, (2) :11-14.

[4]顾唯琳.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及其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50-52.

[5]刘旭.我国大学课程的知识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71-75.

[6]施英超.中学生学习策略及其优化[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77-178.

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邓广福

(德州学院, 山东德州

摘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优秀的校企合作关系等几种措施, 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形成持久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型能力培养途径

近几年,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浪潮, 我国也紧抓机遇,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坚力量, 其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 而且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因此, 转变高等教育模式, 培养具

动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 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 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 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引导, 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 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 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 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调动各方因素, 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

有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 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 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近年来, 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个部门独立完成的, 各部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需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齐抓共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由此诞生。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般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

首先, 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 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 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 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 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 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 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 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 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 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 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 以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反复抓, 抓反复, 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 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 需要持之以恒, 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 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从高校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分析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践行, 期望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徐柏才, 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12) .

[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46-148.

谈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0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 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同步进行。

2.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文明礼仪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 依学龄段分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中年级通过编故事、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文明礼仪制度。

4. 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

5. 防微杜渐。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会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学生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 篇11

幼儿 文明行为习惯 环境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既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幼儿的品德受着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及劳动、学习、游戏活动中,具体体现在讲礼貌、诚实、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环境整洁等方面。它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反映幼儿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幼儿教师要用爱心和行动来带动孩子,促进幼儿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感和良好道德行为的人。

一、通过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比一比》《谁打碎了花瓶》《诚实的孩子》《帮助你我快乐》《关爱残疾人》《我们都是好孩子》《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综合运用情境表演、事例分析、讲述故事、手偶剧和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念儿歌、唱歌曲等方式,向幼儿提供一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能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提高幼儿思想意识,从而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在《帮助你,我快乐》活动中,利用手偶,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幼儿通过老师语言和语气,感受到了故事中的小熊遇到困难的焦急,使之充分体验到遇到困难的心理感受,再感受被帮助的快乐,从而使幼儿深刻地认识到帮助别人的重要和快乐,进而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又如,活动课《文明小天使》这一活动,以迎奥运为契机,让幼儿走进社会,接触文明人,感受文明事,发现文明行为,进行宣传活动:《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

二、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环境是可以说话的”,孩子是在成人的关爱中成长的,要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首先要使孩子感觉到爱,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作为教师,应真诚平等地对待幼儿,关爱每一位幼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下,幼儿很自然地会去关心别人,对别人的困难表现出关注和援助行为。注重环境的创设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通过带幼儿参观幼儿园,清理幼儿园中的垃圾,共同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幼儿园,让幼儿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提供健康快乐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格,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所以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的氛围尤为重要,让幼儿时时处处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老师的尊重和爱意,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谊,就像《纲要》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利用班级墙饰“爱心树”“应该怎样做”“值日生”体现温馨的心理环境,创建班级健康口号“文明、团结、自信、勇敢、活泼、健康”,体现班级精神风貌,为幼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更快乐地成长。在离园时间,开展“我来夸夸你”活动,让孩子们根据小朋友今天的活动互相进行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主角,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关注自己。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而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力量,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教专栏、接送交谈、通知、发放文明伴我行倡议书、家访、小黑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进而使家长在家里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也为促进社会文明做出了的贡献。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具体表现,指导家长进行教育培养。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如节假日,做父母的可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要有礼貌,不经别人同意,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学会热情招待客人,让孩子感受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愉悦。

四、注重“细节”,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采用谈话、暗示、表扬、诱导等方式,注意在培养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同时,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都尽量制造机会,注意观察幼儿表现,对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用赞赏、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等进行表扬,肯定其正确的表现,能鼓励幼儿更积极地去行动,形成良性循环,使幼儿体验到做一个文明人所带来的快乐。对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单独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的。来园、离园时,教会幼儿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得到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不小心伤害到别人会真诚地说“对不起”,以表达自己的歉意……从而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合力协调一致,发挥整体效应,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34—636.

[2]陈帼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33.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 篇12

一、通过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活动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 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比一比》《谁打碎了花瓶》《诚实的孩子》《帮助你我快乐》《关爱残疾人》《我们都是好孩子》《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 综合运用情境表演、事例分析、讲述故事、手偶剧和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我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念儿歌、唱歌曲等方式, 向幼儿提供一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 引发幼儿思考, 让幼儿能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了解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提高幼儿思想意识, 从而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在《帮助你, 我快乐》活动中, 利用手偶, 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 幼儿通过老师语言和语气, 感受到了故事中的小熊遇到困难的焦急, 使之充分体验到遇到困难的心理感受, 再感受被帮助的快乐, 从而使幼儿深刻地认识到帮助别人的重要和快乐, 进而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又如, 活动课《文明小天使》这一活动, 以迎奥运为契机, 让幼儿走进社会, 接触文明人, 感受文明事, 发现文明行为, 进行宣传活动:《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

二、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环境是可以说话的”, 孩子是在成人的关爱中成长的, 要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首先要使孩子感觉到爱, 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作为教师, 应真诚平等地对待幼儿, 关爱每一位幼儿, 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在这个氛围下, 幼儿很自然地会去关心别人, 对别人的困难表现出关注和援助行为。注重环境的创设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通过带幼儿参观幼儿园, 清理幼儿园中的垃圾, 共同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幼儿园, 让幼儿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提供健康快乐的环境,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格,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 是一次次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 所以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的氛围尤为重要, 让幼儿时时处处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老师的尊重和爱意, 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谊, 就像《纲要》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利用班级墙饰“爱心树”“应该怎样做”“值日生”体现温馨的心理环境, 创建班级健康口号“文明、团结、自信、勇敢、活泼、健康”, 体现班级精神风貌, 为幼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 使幼儿更快乐地成长。在离园时间, 开展“我来夸夸你”活动, 让孩子们根据小朋友今天的活动互相进行表扬, 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主角, 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关注自己。

三、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 而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力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 幼儿思想单纯, 可塑性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 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 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 确实,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从中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因此,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教专栏、接送交谈、通知、发放文明伴我行倡议书、家访、小黑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 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进而使家长在家里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也为促进社会文明做出了的贡献。同时, 通过互相交流, 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具体表现, 指导家长进行教育培养。在生活中, 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如节假日, 做父母的可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 要有礼貌, 不经别人同意, 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学会热情招待客人, 让孩子感受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愉悦。

四、注重“细节”,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采用谈话、暗示、表扬、诱导等方式, 注意在培养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同时, 抓住教育契机, 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都尽量制造机会, 注意观察幼儿表现, 对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用赞赏、鼓励的话语, 满意的微笑等进行表扬, 肯定其正确的表现, 能鼓励幼儿更积极地去行动, 形成良性循环, 使幼儿体验到做一个文明人所带来的快乐。对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单独的说教, 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的。来园、离园时, 教会幼儿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 得到别人帮助时, 会说“谢谢”, 不小心伤害到别人会真诚地说“对不起”, 以表达自己的歉意……从而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使用礼貌用语, 增强文明意识。

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合力协调一致, 发挥整体效应, 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形成。

摘要:从通过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注重“细节”,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四个方面, 对如何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634-636.

[2]陈帼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6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30-33.

上一篇:井下作业成本下一篇:工厂供电系统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