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知识

2024-08-18

文化基础知识(精选12篇)

文化基础知识 篇1

在动漫形象符号的作用下, 动漫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它在传播方面具有跨越国籍、种族和雅俗文化的广泛性, 以及贴近心理真实的深入性。

动漫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动漫文化是视觉消费时代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漫形象为基础、以传媒为动力支撑的大众文化。 (1) 它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它不仅充分展示出视觉文化的图像优势, 还以轻松、夸张的文本内容对其感性、具象、娱乐要素进行了强化。与一般的视觉文化不同, 动漫文化所依赖的图像符号不是现实景观的直接投影, 而是对现实景观的创造性、艺术性改造。它根据内容情节及动漫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对立足于现实景观的图像符号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重组。这样, 一方面动漫形象符号在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追求“形似”, 与现实景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便于识别;另一方面, 动漫形象符号在把握动漫文本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力求“神似”, 强调主观想象力的释放。依赖其独具特色的动漫形象符号, 动漫文化在传播方面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动漫文化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 实现跨文化传播

动漫文化所依赖的是经过特殊艺术处理的“图像语言”, 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相比, 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迅速达到超越国籍、超越种族的传播效果。

如今文化边界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 不过由于历史的长期作用,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折扣”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受众接受程度降低) 现象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而动漫文化因其本身具有的无国籍性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尽可能地将“文化折扣”降到最低。另一方面, 大量动漫文化创造者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外文化在创意这根“魔棍”的指挥下巧妙重组, 赋予其动漫文本混杂化的文化面貌。这样, 动漫文化的传播方与接收方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符号系统, 都会在好奇与理解中欣然接受, 动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进一步降低。

动漫文化雅俗共赏, 便于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在英国学者费瑟斯通看来, 视觉文化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文化的削平功能”。就动漫文化来讲, 由于其载体是鲜明、生动的动漫形象符号, 雅文化和俗文化逐渐模糊了各自的界限, 共同熔铸在充满可视性、形象性的动漫文本中。借助动漫这种通俗而生动的表达方式, 不论是文学名著、历史典故, 还是神话传说、少儿童话都能深入浅出地加以表现, 其“浅显”、“全龄”特征十分突出。当动漫形象符号的民族化特色凸显之时, 动漫文化雅俗共赏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 动漫文化就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老少皆宜的“无准备文化”。这在日本已经体现得相当充分, 各种动漫产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而带有动漫形象的服装、玩具, 有动漫角色表演的游艺活动正日益普遍地进入一般民众的生活。由此可见, 动漫文化能较好地融合各种雅俗文化要素, 便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中进行传播。

充满创意的动漫形象更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促使动漫文化的传播深入人心

首先, 成功的动漫形象本身具有强大的心理召唤能力, 能有力推动动漫文化传播。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动漫文本创造的核心, 也是动漫文化具有发散力的关键。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动漫角色形象能迅速赢得受众的喜爱, 从而紧紧抓住受众心理, 有力地推动动漫文化传播, 使其深入人心。因而一说到动漫文化,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米老鼠、史努比等经典的动漫角色形象, 动漫爱好者的相关文化活动 (如动漫绘画展、cosplay等) 也往往围绕这些动漫角色形象展开。

其次, 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动漫情节的表现、动漫角色性格的塑造更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强大的视觉表现力使动漫文化的传播更具社会渗透力。在改编成动漫文本时, 为了对所指进行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 使其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创作者通常会对能指进行必要的夸张、变形处理。我们往往会对这样一些动漫画面记忆深刻:跑起来两腿像“风火轮”, 哭起来立刻“泪流成河”, 怒起来头顶火苗燃烧, 五官严重变形……这些充满想象、夸张的画面与现实景观构成强烈的离间效应, 对受众的视觉和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 为其带来极大的新奇感。与此同时, 结合动漫文本情节的转化和角色情绪的起伏, 受众又会对此给予肯定和认同。当抽象的、难以言表的心理感觉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时, 动漫文本便会与全情投入的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这在一般的影视文化传播中是难以达到的。此时, 受众便会感受到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快感、双重狂欢, 进而达到对动漫文化进行娱乐性消费 (2) 、体验式消费的目的。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动漫语言通过视觉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机制, 从深层次确保了动漫文化传播的活性。

综上所述, 动漫文化传播具有现实而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依托优秀的创意, 将这种文化心理基础转化为动漫产业的市场基础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本文为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重大委托项目《国内外动漫产业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谭玲、殷俊:《动漫产业》,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文化基础知识 篇2

文化产业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导言:

在西方,文化产业被称作“文化工业”,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它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而在许多欧美国家,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是同一个词,并且与“大众文化”的范畴十分接近。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10%。据报道,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1兆20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电脑游戏等大众文化娱乐领域。

一、文化产业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文化的变迁是与特定文化的物化方式和传播技术分不开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文化衍生的动力。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得以商品化、批量化生产。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等。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摄影术、录音术、无线广播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以工业化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

文化传媒介质的三次革命:印刷术;电视技术;电影、录音、无线电。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依据:

1.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模式催生了文化的产业化。

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服务型社会转变。

2.现代高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文化资本的全球化竞争把文化产业推向社会经济的前沿。全球化趋势,产生助推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理论发展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化应用理论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的的实践总结和政策探讨,二者都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学术团体,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1.早期:1930年至1949年。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文化工业”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 3.末期:20世纪70年代末,走向解体。

2.鼎盛期:1949年至1969年,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4.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观点:

(1)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丧失了文化本该具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2)文化工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3)文化工业使人的个性趋于消亡,不可能实现自由创造。

(4)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是标准化、程序化或复制性的,这会丧失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破坏传统民族语言既有的优美和纯洁。

(5)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的独立判断能力日渐丧失。

(二)英国文化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学派研究重点在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

1.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化学派的成立。

2.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特里·伊格尔顿。

雷蒙·威廉斯

斯图亚特·霍尔

3.英国文化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特里·伊格尔顿

(1)英国文化学派侧重从制度话语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注意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

(2)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持的摈弃态度不同,英国文化学派主张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带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甚至为大众文化高唱赞歌。

(3)英国文化学派重新界定了“大众”的概念。提出文化不再以“经典”为标准。

(4)对“文化”做了新的诠释。

(三)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1.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侧重于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探索,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有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

2.西方的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1)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文化”或“流行艺术”;

(2)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3)文化产业需要把文化推向市场;

(4)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5)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1.从1992年到200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的第二十一章里,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权威共识。

2.从2002年到2003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从2003年至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融合文化相互影响我国文化发展虽然总体上步伐较慢较之发达国家,然而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我们有很大的铆劲,在经过长期的积极发展之后,逐步形成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模式。

1.我国的文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渐形成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事态。

(1)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丰富厚重的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4)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相差甚远,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的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缺失,政策支持的缺失,还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分类的混乱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市场机制也有弊端。要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

“限娱令”这一官方文件下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对此各执一词。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度的完善化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娱乐,难道有错么,显然广大人民是需要娱乐的。娱乐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广电局还要下达这样的文件呢,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许多的电视台,媒体,报社等等为了吸引社会的聚焦点,笼络人们的群聚性,采取一些很不恰当的方式而广电局的这一做法也正是要整顿这一股不良风气。

此次,广电局这么做的初衷也是为了彻底整顿这种不良的风气,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内地有些节目确实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这些节目仅仅是内容低俗也还好,重要的是有的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涉嫌造假,暗箱操作,刻意炒作,等等。当然,也许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罢,但另一方面确实有刻意挖掘人性的阴阴暗面来吸引观众之嫌,所以整顿还是必须的。

汉字文化知识漫谈 篇3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特点表义性形声字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39-02

一、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唯一的古老文字,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创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强调语文教学应当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形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汉字的特点有所了解。

汉字有些什么特点呢?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古文字有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两种古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世界三大古文字。但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的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它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并不是最初的汉字,汉字的历史远不止3000年。比甲骨文更早的古代汉字至今还没有发现,不过从出土文物看,在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陶器上就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例如古文字"木"字,像树的形状,树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本末倒置"的意义很容易明白。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三美",他在《漢文化史纲要》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听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以文化的观点观察,汉字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系统。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可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即了解古代文化。"美"字是"羊"和的"大"字的合体。在汉字中,有不少表达"美好"这一基本意义的字带有"羊"字,如"祥""善""鲜""羡"。"美"的最初意义是肥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美的意义也不断发展,于是产生了大量包含这一概念的词语,如甜美、甘美、美味、美观、美景、美貌、精美、美德、美名、美意、美谈、完美、成人之美、美不胜收。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占80%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声旁虽然不是全部都能准确地表音,但是有效表音率仍在39%以上,其表音功能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发挥作用,例如,学会了一个"交"字,就可以带出胶、蛟、较、绞、郊、饺、狡、姣、铰等20多个常用字。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字音,而且可以用来防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常把"琴"字的下面写成"令"字,把"辜"字的上面写成"吉"字,如果教师向他们指出这两个字的声旁分别是"今"和"古",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有的声旁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叫做成字声旁,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如果把能够构成5个以上同音、半同音形声字的成字声旁看做基本字,仅有283个。小学生在低年级集中学习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绝大多数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又称"意符",识字教学中称做"部首"或"偏旁部首"。在现代汉字中,大部分部首具有表示字义的作用,表示的是一个汉字的大体义类,例如,形旁是"提手旁"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动词,如提、拔、扶、扫;形旁是"虫字旁"或"虫子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昆虫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蝉、蠋、蝗、蚕、蛀、蠕;形旁是"目字旁"或"目字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眼睛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眸、瞳、盯、瞥、睹、督。发挥形旁的表义功能关键是学好部首。部首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学生把"爬"字左边的"爪"写成"瓜",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的道理,就不会把"爪"写成"瓜"了。

汉字有很多特点,从指导小学生识字的角度来看,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的表义性,二是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另外,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予以重视。

二、 "人"字的大家族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古人怎样用文字来表示"人"这个万物之灵呢?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那手法可真是令人叫绝。在甲骨文中,"人"字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正面站立的人则两臂张开、顶天立地,就是现在的"大"字"人"字虽然简单,表示的却是人类之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至于具体的这样那样的人,古人另有表示的方法。

人有性别的不同,古人表示男女的办法很巧妙。"女"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屈膝跪地、双手敛在胸前的样子,这是古代妇女的坐姿,突出表现了妇女操持家务、温柔顺从的特点。"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左边一个"田 "字,右边一个"力 "字。"力"是耕田农具"犁"的本字,也就是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把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因为耕田是力气活,所以后来"力"引申出"力量"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从"男"字的创造,可以看出,当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子在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导致了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人有不同的身份,母亲、丈夫(成年男子)、儿子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古文字都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母亲的特点是有"奶",甲骨文和金文的"母"字,形象地展现了母亲这一特征,在"女"字的胸前加了两点,点名这位女子坦露乳峰,是一位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甲骨文和金文的"夫"字,在"大"字上加一横,生动展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古时童子披发,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盘成髻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束发加冠的男子就是"夫",即大男人。"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儿"字是小儿头囱未合的样子。

人有不同的姿态和动作。甲骨文"立"字表示正面站立的人,想一个人伸展双臂站在地上。甲骨文"企"字表示翘足而望的人,像一个直立的人,下面一个"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企,举踵也"。现代汉语里的"企望""企盼""企及""企鹅"等词语中的"企"字都是它的本意。甲骨文"保"字像一个人背着孩子。文字学家唐兰说:"抱者怀于前,保者负于背,故'保'字像人反手负子于背上也。"甲骨文"即"字像一个人坐对一食物器具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说:"即,即食也"。表示面对、靠近、就着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即景生情""即食""即席""即兴"等词语都保留着"即"字的本义。甲骨文"既"字像一个人跪坐在食物器具旁回头看的样子。文学家说:甲骨文"既"像人已经吃完饭,回顾左右想离开的样子,表示已经完成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既得利益"等词语都保留着"既"字的本义。

人有不同的组合。甲骨文"从"字,像两人向前、前后相随,表示随从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顺从""听从""服从""从命""从属"等词语都保留着"从"字的本义。甲骨文"比"字,像两人向后、并排站立,表示靠近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比肩继踵""鳞次栉比""比翼双飞"等词语都保留着"比"字的本义。甲骨文"北"字,像两人相背、脊背相对,是"背"的本字,后借用表示南北之北。甲骨文"并"字,像两人相并、一左一右,表示并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并蒂莲"等词语都保留着"并"字的本义。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汉字可以窥见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大"字像一个伸开双臂、岔开双腿、正面站立的巨人,而"天"字是"大"字上面加一横,表示苍天是至高无上的。这两个字透露出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念。再如"家 "字有"宝盖儿"(房屋)和"豕"(猪)两个部件组成,从这里可以领悟到,当先民们从游牧进化到定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候,猪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从汉字入手研究汉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有意、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聂在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明天出版社1997年版

[3]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5]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文化知识与阅读教学 篇4

1 文化知识与阅读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产生了语言与思想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研究领域。古德曼 (1977) 一直持有一种心理语言学的阅读观点, 阅读是语言与思想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根据柯迪 (1979:7) 的观点, 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包括三个因素:理解能力, 背景知识和阅读过程策略。换而言之, 要想获得阅读成功, 一个人必须拥有基本知识, 常识和阅读策略。例如:熟悉音韵学, 图表常识, 和词语等。长久以来, 阅读趋向于强调最后一点, 即过程策略。正如柯迪 (1979:9) 指出, 一个典型的阅读课包括阅读文章后要有相应的理解问题, 词汇练习和语法联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 学生可能阅读5~10分钟, 然后用50~100分钟做语言练习并加以分析纠正。然而, 阅读不仅仅是符号式的解读, 而是学习者个人背景知识与课文内容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 因此就要从新估价阅读课的传统教学活动。本文目的是考察阅读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即: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并由此建议阅读教师要在几个方面关注这一重要因素。

卡罗尔和爱斯特霍而德 (1983:556) 在他们的图式理论和阅读教学中讨论到:“理解课文就是读者背景知识和课文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率的阅读就是有能力把课文材料和个人知识联系起来。”有充分的证据显示, 严重影响外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 有必要确立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正如爱斯凯 (1983;3) 指出, 学生基本是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因而, “阅读课重点一定是阅读—而不是强化口语技巧, 不是语法或者讲解分析, 不是新词汇的掌握。”关键是阅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纳特尔 (1982:22) 谈到, 阅读课教师有两个基本任务:第一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原文;第二开发并实施学生关注文章的活动。下面依次来说明这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合适的原文呢?传统的答案是原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 是否难度适中。然而, 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必要的背景知识, 教师有必要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去正确理解原文。

但是, 原文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这种文化信息能够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原文的文化内容可能与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冲突;原文的文化信息可能也可能不代表一种准确的文化观点。这些潜在的问题向阅读教师建议了两件事情:首先, 选文章时, 教师要确定文章中有哪些文化背景知识, 以及这些文化信息与学生的文化信息有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其次, 教师需要明确这些文化信息在所描述的社会中代表的程度如何。

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本土教师都具有优势。由于外籍教师熟悉原文的文化信息的代表意义, 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讨论语言中文化信息的含义和代表的社会意义;本土教师具有和学生同样的文化背景, 他们能更好地明白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和自己的文化信息的冲突, 并从中作出合理必要的说明解释。

显而易见, 选择一个原文, 阅读教师需要评估原文中的文化内容和与学生文化冲突的程度。此外, 重要的是, 教师要努力确定原文是否对所描述的社会的代表性观念进行了恰当的描述, 以便学生可以得出准确的文化阐述。

3 阅读教学的有益活动

在选择好原文的基础上, 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活动, 帮助他们关注课文和其中的文化信息。

哪些活动是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呢?教师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问题法。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能认可的, 不是教师强加的。亨利 (1984:29) 归纳了一些问题发的技巧, 可以用来鼓励学生理解原文。

(1) 首句提问式:将原文的第一句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写出和它有关的十个句子。

(2) 主题提问式:让学生设计出与阅读主题有关的一些问题。

(3) 图片提问式:使用一些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提出一些与阅读主题有联系的问题。

(4) 阅读提问式:让学生就原文的各个部分或全文提出问题。

利用学习者自己生成问题的优点在于, 正如亨利 (1984:29) 指出, 这个方法会鼓励学生将阅读认为是发生在学生和原文中的信息互相影响的过程。总之, 在课外的阅读环境中, 学习者总是脱离教师提供的文章去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那么, 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就是使这一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或许答案就在阅读的原文之中。

另一个学习策略就是学生要明白自己的文化与原文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4 文化差异问题

如果阅读障碍在于原文中的文化现象, 自然要求阅读教师应当选择特定文化倾向的原文。首先, 要想完全突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的典型性是极其困难的。第二, 理解原文文化内容的差异有许多优点。马歇尔 (1979:33) 发现, 当她帮助学生克服原文中的困难时, 她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提高了, 对学生的文化内涵更尊重了。正如她指出的那样, 使用与学生文化具有许多微妙差异的文章有时会促进教师和学生文化上的认同。因此, 不要回避使用文化上有差异的文章。教师最好明智地评估原文的文化信息的意义, 并与学生一起去欣赏它。

出于当前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阅读课要反映如下事实:阅读不仅包括过程策略, 还有文化背景知识。外语学习者缺乏文化知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因此, 阅读教师要通过设定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加深阅读理解, 特别是对另一种文化的最好理解。

摘要:本文认为语言阅读教学与学习者的文化知识密切相关。文章从国外已有的先进教学理念中, 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及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 对于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重点指出了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如何考虑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文化信息之间的呼应关系, 从阅读的本质上去把握阅读教学。

关键词: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Carrel, patricia, Joan 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7, 4:553~73.

[2]Coady, James.A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the ESL reader.In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ed.Ronald mackay, Bruce Barkman, and R.R.Jordan.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9.

[3]Eskey, David.Learning to readversus reading to lear:Resolving the instruc-tional paradox.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83, 21, 3:2~4.

[4]Gatbonton, E., and G.R.Tucker.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J].TESOL Quaterly[M].5, 2, 1971, 5, 2:137~43.

[5]Goodman, Kenneth, ed.Miscue analysis:Application to reading instruction.Urbana, III[J].ERIC Clearing-house and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1977.

[6]Henry, Rick.Reader-generated questions:A tool for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J].TESOL Newsletter, 1984, 38, 3:39.

[7]Johnson, Patrica.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anguage complex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 text[J].TESOL Quarterly, 1981, 15, 2:169~81.

[8]Kuhn, 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Chicago, III[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9]Marshall, Madeleine.Love and death in Eden: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ESL students[J].TESOL Quarterly, 1979, 13, 3:331~40.

咖啡文化基础知识 篇5

中国最大的咖啡店开店联盟

咖啡文化

咖啡作为时尚与美味的代表,受到了无数美女的青睐,但是,饮用咖啡如果不讲究时间反而会给咖啡美女的身体造成伤害。

咖啡含有咖啡因,进入体内后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因而消除睡意、改善血液循环,身体也感觉暖和起来,不觉得疲劳,所以有“提神”效果。但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兴奋,对食欲却有负面作用,亦即食欲会减低,因此在餐前喝咖啡会不想吃东西。另外,由于胃部受到刺激而胃液分泌增加,刺激空胃,对胃溃疡等患者不利。这可以说是咖啡的负面作用。但是在餐后饮用,则因为胃液分泌会增加,所以对消化有帮助。因此在餐后饮用就绝对没有问题。另外,有人认为加点牛奶饮用可以缓和其刺激作用,但是,少量牛奶到底能发生多少中和咖啡因的作用,除非是一半牛奶一半咖啡,调成咖啡牛奶或牛奶咖啡,或许有点效果。譬如早餐时喝的咖啡牛奶,由于牛奶比咖啡多,虽然空胃饮用,仍有缓和胃液的作用。最理想的是吃过饭后再喝,那就有益而无害了。好处之一是预防过敏症发作。由于过敏系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气喘或过敏性鼻炎,如果能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副交感神经,就有助于防止发作。尤其严重的过敏症患者,一些轻微的诱因即可引起身体不适,加上心理上对过敏的恐惧,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建议利用咖啡因的长处,在过敏症、气喘即将要发作时(患者自己感觉得到)预先喝杯咖啡,颇有预防作用。这除了咖啡因的兴奋功效外,患者心理上有“已经喝了咖啡”的安全感,也比较不会发作。

当然,所谓“过犹不及”,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不管餐前餐后饮用,过量咖啡因都会发生心悸亢进(心脏跳得很厉害),甚至精神恍惚、走路重心不稳等副作用。

原则上,咖啡以一天二至三杯为宜,如喝到四、五杯,大部分的人即会感觉恶心,所以要小心。原则上,不管那一种刺激性饮料均以每天不超过三杯为佳。

咖啡类别我知道!

加盟热线:0755-86199292

咨询QQ:1966547103

2364322103

曼岛咖啡创业交流500人超级群号:152939264 曼岛物语咖啡

中国最大的咖啡店开店联盟

(1)哥伦比亚(Colombian)----咖啡产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巴西。咖啡豆均以人手采摘及经冲洗。最佳之哥伦比亚咖啡与牙买加蓝山、哥斯达黎加咖啡齐名,并列为经典品种。其香味浓郁、酸度适中、色泽丰富、略有菲洲咖啡之酒味,故一般较易为人接受。

(2)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n)----具有咖啡应有之特质,无一或缺。味道浓郁、酸度较高。良好之哥斯达黎加咖啡会给人浓烈感觉。

(3)不含咖啡因哥伦比亚(Decaffeinated Colombian)----炒咖啡豆前,去除咖啡因,避免豆内油脂分泌。(4)危地马拉安提瓜(Quatcmala Antigua)

----产于危地马拉旧都安提瓜近郊,故以名之。其色、香、酸味较重及特殊,异于其他产地品种,为喜好浓郁咖啡者之佳选。(5)肯雅AA(Kenya AA)----产于肯雅首府奈罗比附近肯雅山一万七千尺山坡上。肯雅AA为该国咖啡豆中最大者,A次之,B又再次之。其特有之苦涩及酒味,最为人所称道。浓郁之处,著名之莫加、埃塞俄比亚亦有不及。(6)摩卡(Mocha Djimma)----以位于红海之古亚拉伯港中命名。此品种产于埃塞俄比亚,经清洗后之莫加,为低酸度、浓度适中,香味馥郁、香滑如凝脂、余味似朱古力。(7)巴西山度士(Brazil Santos)----巴西为最大之咖啡生产国,占全球百分之三十以上,故一般咖啡均冠以巴西之名,以显其重要性。山度士为巴西咖啡之良品,只在圣保罗区种植,色、香、味极佳及酸度适中,容易为人接受。(8/9)爪哇/苏门答腊(Sumatran and Java)印尼

----印尼咖啡以味道浓厚、酸度较高著称。其中曼达灵及安果拉(Mandheling and Ankola)咖啡均被誉为世界最优良之品种,又以曼达灵Lintong之浓烈味道,饮后齿颊留香之特色而倍受推崇。(10)印文秘助手索(Indian Mysore)----色、香较温和、低酸度,浓郁味道一般。(11)Maragogipe

----Maragogipe为咖啡树种类之一,果实极大、渗透性较强。酸度低、色香均适中。

(12)夏威夷康拿(Hawaii Kona)----夏威夷咖啡中最著名品种,产于Kona岛近太平洋低坡地带,以浓度适中、微酸而带淡淡酒味、新鲜时能挥发出极芳香气味著称。(13)贵族咖啡(Noble coffee)----咖啡品种有一种受潮湿季候风吹拂数星期之久,其豆色带黄、有甜味、酸味甚微。因成长过程引发无限遐想,具特殊情调,故被视为最细致品种。在季候风啡中,尤以产以马拿巴海岸者为个中极品。

加盟热线:0755-86199292

咨询QQ:1966547103

2364322103

曼岛咖啡创业交流500人超级群号:152939264 曼岛物语咖啡

中国最大的咖啡店开店联盟

(14)新几内亚(New Guinea)

----此品种植于崎岖高山地带,较印尼出产咖啡为淡,无论香浓及酸味均略少,可取在平淡中显醇厚。

(15)牙买加蓝山(Jamaican Blue Mountain)----牙买山咖啡品质优劣分明,极优者为产于高原地带之牙买加蓝山、近年倍受推崇,为咖啡中之最前列品种,售价高昂。此品种极为色香味均无懈可击、酸度恰可近乎完美。现时世界市场购得之蓝山咖啡已经加以改良,保留传统之色香味浓,酸度则减低,以适应咖啡爱好者口味。

『咖啡小常识』 怎样拿咖啡杯?

在餐后饮用的咖啡,一般都是用袖珍型的杯子盛出。这种杯子的杯耳较小,手指无法穿出去。但即使用较大的杯子,也不要用手指穿过杯耳再端杯子。咖啡杯的正确拿法,应是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儿再将杯子端起。

@怎样给咖啡加糖?

给咖啡加糖时,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内;也可先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在咖啡碟的近身一侧,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夹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内,有时可能会使咖啡溅出,从而弄脏衣服或台布。

@怎样用咖啡匙?

咖啡匙是专门用来搅咖啡的,饮用咖啡时应当把它取出来。不再用咖啡匙舀着咖啡一匙一匙地慢慢喝,也不要用咖啡匙来捣碎杯中的方糖。

@咖啡太热怎么办?

刚刚煮好的咖啡太热,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轻轻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却,然后再饮用。用嘴试图去把咖啡吹凉,是很不文雅的动作。

@杯碟的使用?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们应当放在饮用者的正面或者右侧,杯耳应指向右方。饮咖啡时,可以用右手拿着咖啡的杯耳,左手轻轻托着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边轻啜。不宜满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宜俯首去就咖啡杯。喝咖啡时,不要发出声响。添加咖啡时,不要把咖啡杯从咖啡碟中拿起来。

@喝咖啡与用点心

有时饮咖啡可以吃一些点心,但不要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拿着点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进行。饮咖啡时应当放下点心,吃点心时则放下咖啡杯。

『咖啡分类』Assort Of Coffee

加盟热线:0755-86199292

咨询QQ:1966547103

2364322103

曼岛咖啡创业交流500人超级群号:152939264 曼岛物语咖啡

中国最大的咖啡店开店联盟

※意大利咖啡(Espresso)——“Espresso”原意为“快速”,Espresso Cafe则指在在瞬间提炼出来的浓缩咖啡。做得快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这种又浓又香,面上浮着一层金黄泡沫的纯黑咖啡,浓稠滚烫好似地狱逃上来的魔鬼,每每叫人一饮便陷入无可言喻的魅力中,难以忘怀。由于一杯意大利咖啡的份量只有五十㏄,咖啡豆用量只要六至八公克便够了,因此这种看起来很浓的咖啡,其实一点不伤肠胃,甚至还能帮助消化呢!

※卡布奇诺(Cappuccino)——意大利咖啡有一种加了牛奶的喝法,叫做Cappuccino。甜美的新鲜牛奶,纯白可爱,迷人的Espresso魔鬼在它的点缀之下顿时就换化成美妙的天使了。此时咖啡的颜色,就像卡布奇诺教会的修士在深褐色的外衣上覆上一条头巾一样,咖啡因此得名。

※拿铁咖啡(Latte)——拿铁咖啡其实也是意大利咖啡的另一种变化,冲泡步骤与卡布奇诺相同,只是咖啡、牛奶、泡沫的比例稍作变动而已。

※奶沫咖啡(Creme)——奶沫咖啡也是意大利咖啡的一种变化,与卡布奇诺、拿铁不同的是它不加牛奶,只在浓稠的Espresso上加入又浓又厚的新鲜奶沫,口味可说是大同小异,深深体现中庸之道,属于中浓度口味。

※巧克力咖啡(Chocolate Coffee)——巧克力一直是欧洲人尤其是瑞士人的最爱。天冷的时候,将巧克力加在咖啡里可以调和苦味,补充热量,巧克力咖啡现在已成为欧洲人在山上滑雪时最爱的热饮了。

补充:咖啡还有单品和拼配(blend)之分,烘烤也有mild(淡,酸,烘培短,咖啡豆成浅棕色或棕色)和bold(浓,苦,烘培久,咖啡豆呈深棕色至黑色)之分,超市里卖的也有whole bean(整豆)和grounded(研碎)之分,即使是研碎的,也有不同颗粒大小的区别以适应不同泡法的需要,比如espresso就需要极细的研磨,而土耳其式咖啡只需要研成直径一两毫米的碎块就可。

想了解更多咖啡文化吗,请登录:http:///application.asp?uid=island105我们很期待您能够来我们的官网http://

加盟热线:0755-86199292

咨询QQ:1966547103

2364322103

企业文化知识库 篇6

1991年, 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Kim S.Cameron and Sarah J.Freeman 发表了《文化的和谐、力量和类型:关系与效益》(Culture congruence,Strength,and Ttype: Relationships to Effectiveness)的研究;他们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以334家研究机构为样本,研究了文化整合、文化力量和文化类型与组织效益之间的关系。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 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 22个行业 72 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并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John Kotter &James Heskitt,199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还有:

文化基础知识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企业文化,竞争价值模型

1 引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在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 正式通过《经修订的2004—2005 年计划和预算草案》, 首次提出“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WIPO 认为, 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各国的共同需要, 它可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战略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知识产权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知识产权文化在我国也渐受重视, 一些学者相继作出相关探索。

许多学者尝试定义“文化”, “文化”的定义至今也难以统一。“知识产权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 更是难以界定。一些学者的定义颇有“中国特色”, 如郭民生 (2005) 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 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宋亚勋和徐君义 (2006) 则定义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 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 能够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 促进国家 (区域) 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们的定义都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前发展, 把知识产权文化视为具有传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还有一些学者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进行界定, 如杨信 (2005) 将知识产权文化理解为, 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 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学说理论共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马维野 (2005) 指出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 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他们的定义围绕知识产权, 综合考虑与之有关的文化要素, 这类定义更能揭示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

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 人本、科学、民主、学习、诚信、和谐、创新、创业、创高是其主要要素 (郭民生, 2005;宋亚勋、徐君义, 2006) 。

Quinn等人 (Quinn, 1988;Quinn 和Rohrbaugh, 1981、1983) 构建了竞争价值模型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简称CVF) , 该模型用两个维度将企业文化分成四大类, 如图1所示。第一个维度作为纵轴, 上方是适应性和自由决策 (flexibility and discretion) , 下方是稳定性和控制 (stability and control) ;第二个维度作为横轴, 左方是关注内部和结合 (internal focus and integration) , 右方是关注外部和区别 (external focus and differentiation) 。两轴将图分成四个象限, 每个象限代表一类文化。左上方是团队文化 (clan) , 左下方是层级文化 (hierarchy) , 右上方是灵活文化 (adhocracy) , 右下方是市场文化 (market) 。

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创新、竞争、学习、超越、开放、交流等特征, 灵活文化具有创新、适应、动态、开放、竞争等特征, 两类文化都属于关注外部、强调变化的文化, 有很多内在的相似性。竞争价值模型划分出的四类文化中, 灵活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最接近。如果企业的文化属于灵活文化, 无疑将有利于创建、维持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 探索我国企业当前的主要文化特征, 分析我国企业创建知识产权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2 中国企业文化的实证分析

2.1 样本与测量工具

本研究在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发放问卷, 调查区域以江苏、上海为主, 还包括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北京等地。因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 无法统计发放问卷份数, 收回问卷498份, 其中有效问卷422份,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是84.74%。

本研究采用Cameron和Quinn (1998) 开发的组织文化评价量表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 简称OCAI) 。OCAI是基于CVF开发的量表, 原量表由24个条目构成, 回答者根据描述与企业的相符程度在1分到5分间评分 (1=很不符, 2=比较不符, 3=不清楚, 4=比较符合, 5=很符合) , 从企业的显著特征、领导风格、组织凝聚、战略重点、员工管理和成功标准六个方面来识别企业文化的倾向性。

2.2 研究结果

将总样本随机地分成样本Ⅰ和样本Ⅱ两部分, 样本Ⅰ (N=211) 用于各概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样本Ⅱ (N=211) 用于各概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总样本 (N=422) 用于分析中国企业的文化倾向。

对样本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删除因子负荷量小的条目和划分结果明显不符合CVF的条目, 最后保留18个条目。分析所得数据矩阵的KMO=0.907, 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 (Chi-Square=1788.943, df=153, P=0.000) , 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文化呈现清晰的三因子结构, 总体方差解释率为57.974%, 量表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8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负荷系数小于0.45的数据没有显示) 。

因子一包含的6个条目均测量团队文化, 因子一命名为团队文化。因子二包含的7个条目来自于测量灵活文化和市场文化的条目, 虽然涉及两种文化, 但这两种文化均在CVF图的右方, 属于关注外部型文化, 因子二命名为外倾文化。因子三包含的5个条目均测量层级文化, 因子三命名为层级文化。对样本Ⅱ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重要的绝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水平, 符合基本要求。因此, 本文将中国情景下的企业文化划分为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三类。

表4是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各类文化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列, 依次是层级文化、团队文化和外倾文化。得分最高的层级文化与得分最低的外倾文化相差0.295分。

注:** 表示p<0.01;* 表示p<0.05。

3 研究结论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文化深受地理、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 一面临海、三面陆地交通不便, 形成了与外部相对隔绝的大陆民族文化;中国早在约六千年前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 封建社会是宗法封建制, 氏族社会的解体完成不充分, 形成了重视血缘种族、内部关系的宗法制度文化。因此, 传统中国文化偏向于关注内部, 对外部关注不足, 为培育团队文化、层级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社会在近代发生了巨变, 中国文化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积极探索和消极渗透中广泛而深入地吸纳世界文化。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经济战略, 自此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交流。当代中国文化正积极地开始关注外部, 为孕育外倾文化提供了新鲜的土壤。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情景下企业文化可被分成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新的划分方式不同于CVF, 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关注内部, 并可根据强调变化或稳定进一步划分成团队文化和层级文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一些企业通过倡导关注外部而逐渐形成了以外部为导向的文化, 但这种文化根基浅, 同时糅合了灵活文化和市场文化的特征, 难以进一步划分, 只能将其重新命名为外倾文化。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主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在中国情景下, 企业文化可被分成团队文化、外倾文化和层级文化三类;

(2) 中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层级文化特征;

(3) 中国企业具有较弱的外倾文化特征。

知识产权文化与灵活文化具有相似的特征, 而在中国情景下, 灵活文化与市场文化难以区分, 只能将两者归为外倾文化;并且, 外倾文化得分最低, 中国企业表现出的外倾文化非常弱。这些结论都说明, 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创建知识产权文化的良好氛围, 不但不能支持知识产权文化发展, 还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

文化基础知识 篇8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一经提出便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83年,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1996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再后来, 比尔·盖茨创办和发展微软标志着知识产业的兴起。此时期的各家学说和各项研究都在说明,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 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

文化创意产品与知识产品

文化创意自英国首倡, 近年来不断得到研究和发展。各个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不同的具体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都包括版权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我国自2008年以来, 也着力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 并提倡以创意为核心, 依托知识产权, 强调第一、二、三产业的和谐发展。目前, 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品指文化创意产业中能批量生产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组合, 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审美情趣,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它经过商业化运作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形态, 产品注重内容、艺术形式及文化价值, 比如表演、戏曲、文学、电影、音乐、动画等。文化创意产品区别于大多数一般产品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内容, 这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1]。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创意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 即其创意来自于文化的产品设计[2]。

知识经济学的核心必然是“知识”, “知识产品”作为经济的主体, 直接参与生产、流通、交换。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 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 之上的经济, 并将知识分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张守一等将知识产品分为六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用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发表;社会科学与软科学研究取得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 如技术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等;咨询服务, 包括律师、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教育、保健、预测、管理咨询;文化产品, 如小说、剧本、电影、电视等;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物质产品等[3]。苗建军认为:“知识产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通过知识劳动, 依靠知识或智力等要素进行创造性活动形成的成果。”[4]高洪深等认为:“知识产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通过支出脑力劳动, 依靠知识、智力等要素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成果, 并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就。”高汝熹等认为知识产品为:其一, 知识的一种结构, 如论文、原理等所谓“软知识产品”;其二, 承载了知识的一种物质产品, 如高技术产品等所谓“硬知识产品”[5]。

同时, 还有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对“知识产品”的概念下了定义。文化创意领域的产品是一种由智力劳动获得的成果, 因此, 无论从哪一种定义来讲, 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品属性都是确定无疑的。这种讲究创新性、所有权的无形知识性产品, 是文化创意领域中最为关键的内容。然而, 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情况下, 文化创意产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同的门类分成图书产品、影像产品、动漫产品等, 也有的根据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要分为五个层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期望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延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潜在产品[6]。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从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来理解文化创意产品。以广告、栏目制作、建筑等产业为例, 产业链条示意图如图1所示, 前三个阶段为能够产生创意产品的环节, 每个阶段都会有产品出现, 后面两个环节主要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流通和收益的过程。前三个阶段都能产生文化创意产品, 但是所产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又各有区别。从法律保护的层面来看, 适用于整条产业链的法律有:著作权法 (版权法) 、商业秘密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 不论是否发表, 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故著作权从作品完成时就自动产生, 无需取得。所以在第二阶段, 著作权才能形成。也就是说, 在第一阶段产生的知识产品尚无著作权的保护, 因为它只是一个理念, 并未将其物化。然而, 到了第二阶段, 虽然在法理上获得了所谓的“著作权”, 但是因为没有公开发表, 所以如果之后产生了著作权的纷争, 却没有可靠的证据判定“著作权”的归属。只有在第三阶段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文化创意的最终产品之后, 完成第四阶段的发表、传播之后, 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相对完善。

对文化创意领域的产品可以简单地划分成有版权产品和无版权产品。有版权的产品又分为能够受到法律保护产品和无法获得法律保护产品。无论是否拥有有效保护的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领域产品的知识产品属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同时, 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生经济性活动时, 流通的未必是成型的产权商品, 无论是否有形成的权利保护属性, 都是知识产品。所有的交易活动未必属于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却必然属于知识交易的范畴, 并兼具知识产品的创造性、非物质性、价格不确定性等特点, 能够通过脑力劳动获得成果。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性

如图1所示, 在阶段一产生的知识产品相对来说十分的不稳定和不安全。不稳定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 这类的知识产品还不够完善, 需要进行深思熟虑和补充;同时环境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它的存活时间和效用;再次, 阶段——所产生的产品更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创意”层面, 没有物化下来, 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也很容易通过交流等其他方式被抄袭。所以, 不对此类进行探讨。

阶段二即为所谓脑海中的“创意”物化下来的过程。它可能只是一张简单的草图, 也可能只是一句带有启发性质的语句。由此即可进行知识交易,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在第三阶段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易。当第二阶段完成时, 接下来进行的是跟甲方提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 即甲方邀约2-3家 (或者更多) 广告公司、建筑设计公司进行比稿, 在比稿过程中各自进行方案阐述。当甲方和3家以上乙方共享商业秘密时, 存在甲方将其方案或创意剽窃、抄袭、擅自使用的可能, 从而导致不正当竞争, 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由于创意作品存在无形性、不易控制性、交易使用的一次性以及容易复制性等特点, 创意人员无法有效保护创意且无法拿出著作权归属性的证据, 导致在运用商业秘密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权时存在证据不足而无法胜诉的情况。晶立中国副总裁林展贤提到, 他曾经给香港某超市做过广告, 因为当时提案客户不是十分满意而没有执行, 而后来一个与其一样的广告创意在国际广告大赛中获了奖。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在第二阶段进行知识交易具有一定的风险。

不可否认, 在第三阶段完成了所谓的发表、专利申请之后, 知识交易的过程更容易控制, 交易产品更加确定。但是, 在第二阶段进行知识交易有自己的优势, 同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文化创意领域的这种知识交易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交易方式。

首先, 它能够使创意得以产生并直接呈现的可能性最大化。例如, 作为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高校大学生, 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平时的功课、作业中能够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但是, 这些作品往往因为制作周期、经费等原因而被搁浅。这个时期的知识交易可以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提供机遇, 资金的引入以及优秀的制作团队的配合使得优秀的创意点得以放大, 最终呈现给普通受众, 同时也为学生或自由职业者带来继续从事创作的动力。因此, 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 是一种肯定和收获。

其次, 它能够解决文化创意类公司挑选优秀原创作品的需求。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 各种制作技术也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和日本。但中国动漫作品却差强人意, 不断有观众反映中国动漫作品与日本或者欧美某些动漫、游戏作品在人物设定、故事、分镜等方面极其“相似”, 即使是原创作品也难以摆脱日漫、欧漫的影子, 经常被冠以“仿日系漫画”、“仿欧美漫画”的头衔。所以, 国内大量的文化创意类公司呈现出“等米下锅”的局面, 发行作品水平也流于一般。若能够早期进行知识交易, 就能够为公司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和资料, 并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 对于文化创意类公司来说, 是一种素材的积累和创作的提示。

再次, 它能够刺激优秀作品的产生。将大量创意点投入生产, 必然会激励从事相关行业的人群积极工作, 并从他人大量的创意作品中获得启发, 促进自身或所在团队的创意产品创作, 产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从而形成行业间的竞争, 良性循环, 形成行业间“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文化创意行业来说, 能够形成良性发展。

最后, 它能够使大量文化创意产品在社会上投放。大量文化创意作品涌入市场, 充盈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必然会整体地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丰富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 文化产品的丰富也会促进文化理论、文化批评的同步发展, 从而能够使普通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对于社会来说, 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

文化创意领域产品的产出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获得的,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富有创新性、创意性。好的创意能够推动时代的发展或者带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无论是好的影视剧作品、音乐还是精彩的活动策划、节目编排, 抑或是图书、旅游安排, 这些从一开始产生创意概念到最终形成产品, 其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知识产品都可以进行交易, 并产生无限的价值。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 文化创意领域的产品因为它的知识特性会有无限的发展机遇, 也会成为未来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1]魏鹏举.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征[J].文化月刊, 2010 (08) .51页

2[2]白雪艳.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分析与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 2012 (06) .59页

3[3]张守一, 葛新权.微观知识经济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35页

4[4]苗建军.知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1) .43页

5[5]高汝熹, 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91页

文化基础知识 篇9

小说开头, 叙述者在看似饶舌的议论中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一个被派往基层体验生活并挂职副县长的小说家。“小说家”这一特殊身份标示出“我”不同于一般干部的知识分子文化立场, 而且, “我”对于“国粹之一种”的“讨好———讨打———讨饶”、“拼赢——拼凑———拼命———拼嘴”这样阿Q式的人生哲学直接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我不喜欢这样, 认为它不是智慧, 充其量是聪明, 而且是小聪明。”可是, 这种有些高蹈带点洁癖的文化价值取向仅仅通过两个梦就暴露了其软肋:它连理解梦境都无能为力, 更别谈能在现实生活中一显身手了。当党外副县长与县委副书记无师自通而又准确无比地解了“我”的两个梦之后, “我”在“骇然”中不由得重新审视那些先前被认为是“小聪明”的文化形态。

叙述者以“融不进去”的小说家之眼撷取了三个人物———祁副县长、资深司机刘三召、食堂师傅王三炳, 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祁福旺是从通讯员一步一步干上来的, 他与提拔他的公社书记、赏识公社书记的县委书记同属一个谱系, 都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豪放粗野, 粗俗中又带着一股子倔劲, 在他们的时代也能将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反讽的是, 这个一辈子服从“上级安排”的祁福旺, 老了却执意要一个继承香火的孙子而不惜放弃来之不易的职位, “副县长不也是个孙子”的惊人之语浓缩了他宦海生涯的全部悲酸。看似本分老实的政府司机刘三召却改变了官场显规则, 先后做过六位县长司机的他, 除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 其它方面也十分低调:不装空调、老婆当清洁工、拒绝办公室副主任职位的升迁, 但这种韬光养晦的背后却是“没他办不成的事”的神通, 成了其他司机羡慕不已有能耐的“神人”。相传有“三赖”的食堂师傅王三炳尽管做人口碑不好, 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却一点儿都不赖, 他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与工作中渴望别人“看得起”的心理期待使他平添了几分复杂与可爱。与人像展览式的故事相映成趣的是告别聚会上的人物群像勾勒:和“我”一样由省城下来的县委书记也和“我”一样“融不进去”;相反地, 从基层上来的县长却能左右逢源;还有深谙人情世故、荤素不忌的党外副县长。由于叙事者在讲述这些故事之前就已经觉察出其知识分子文化立场的有限性, 所以在讲述中并不预设这套价值标准来评判什么, 既不纵容笔下人物的缺陷, 也不掩盖其性格中的亮点, 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理性的叙事态度。即便如此, 这些融民间气、江湖气与传统文化糟粕于一炉的官场中人还是将博大精深的“官场文化”演绎得出神入化。叙述者那曾经犹疑不定甚至一度有所放弃的知识分子立场终于在最后那场“不大适应”的“群官会”上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借给祁福旺的孙子起名的机会, 表明了自己对于官场文化的否定———“错儿”, 尽管这种表态是极度含蓄、绵里藏针的。

中国古代意象批评的文化基础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是直觉领悟式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共同创造的文化,这造就了文学中多用比兴的方法。意象批评是比兴手法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射影,是传统思维方式和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共同助生的结果。以比兴进行文学创作,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就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后,《楚辞》、汉魏乐府、《古诗十九首》、唐诗等接踵效仿。从《诗经》“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开始,到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再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以“比兴”的方法评论文学又成为了文学批评领域的主要评论样式。它作为中国诗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始终。比兴的大量运用,使理论批评具备了一定的神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多用意象批评的特点,是与重直觉领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及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重感知和领悟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文学批评家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直觉领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文学批评家的审美倾向,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喻示文学作品的内在底蕴和兴象风神,从而理解批评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具体批评方法上则表现为讲究立象以尽意,形象地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评诗时,许多地方便采用形象化的诗性语言来描绘,表达他所体悟到的批评对象的独特风格。如“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以“海”和“江”为喻,喻示出陆机才赋的深和广,且文笔富于汹涌澎湃之势;而潘岳才赋多而缓,文笔舒缓有致,这样的喻示形象生动。其次,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到批评家的审美价值观念。中国文化以“人”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重视的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借外界之物来表达作者和批评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象化了的“情”与“志”,使其审美趣味、文学观念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天人合一”理论在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演变中,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渗透到文学批评中。钱钟书先生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一篇题为《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的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的特点。以人的心肾比喻文章的理致、筋骨比喻文章的气调,同时,又以人的神、魂、魄、脉、骨、主脑、诗眼、肥、瘦等术语来品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中的物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点,以树根、枝叶、垂荫、滋味、金刚眼睛、香象渡河等术语品评文学作品,显示出批评家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所以,意象批评很好地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方式及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激励知识员工的文化策略 篇11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提法最早出自杜拉克的笔下,而今天,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无处不在。当年,杜拉克在《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中已经提出了新问题:在知识社会里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什么?他指出:这个“最伟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和服务人员的生产力。” 而今天,发现知识工作者、了解知识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工作特性,重视塑造知识工作者的人文文化,已经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知识员工之父”杜拉克认为:知识工作者如果不能被有效地管理,他们就根本没用。

今天,知识员工的概念已经更广泛地被接受,他们是那些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主要依靠脑力劳动的员工。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智慧给产品带来高附加值而控制着财富的创造水平。他们通常在以下领域工作: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资产管理,会计计划、金融、咨询和法律事务。因此,要有效地发挥知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就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也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对于组织的作用,因势利导。

知识员工的核心需要

知识员工有着不寻常的基本特征:第一,素质高,自主性强;第二,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工作;第三,强调工作的内在价值;第四,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第五,不盲目崇拜权威,崇尚平等;第六,流动意愿强;第七,他们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组织资源。

知识员工的基本特征导致了他们有非同一般的核心价值需求,哈佛大学教授坎特认为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使命感。与传统的职业发展阶梯和以晋升为基础的报酬激励制度相比,引发知识员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是更好的激励。

第二,自主控制过程。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激励。

第三,获得成长机会。获得培训机会、能够进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这比工资或福利更重要。

第四,声誉。声誉“财富”的积累不仅能对知识员工提供即刻激励,也能使之获得来自公众影响的激励。

知识员工的激励驱动

如何激励知识员工?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有四个驱动因素:

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

可以说,与其他类型员工相比,知识员工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成长和事业成就,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去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希望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且能够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

知识员工的行为往往更受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的驱策。自我动力是基于“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以“自我”为中心,旨在满足自我需要;超我动力是基于“超个人取向”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的行为是以“社会”为中心,旨在满足社会需要。显然,知识员工行为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设法使两大动力系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使之共同指向组织目标。这就构成了知识员工行为动力系统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设。

良性激励的文化策略

对知识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结合他们的核心需要和驱动因素,把企业内部的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构造成“自我超我”激励的有效机制,形成良性激励的文化氛围。

第一,关注“尊重价值”的报酬设计。一般意义上的报酬是“价格实现”,但在实际中,知识员工更为看重组织和管理者的尊重、理解等高层次“报酬”。

这里,首先要进行价值创造要素的分析,肯定知识在组织价值创造中的核心地位,找准知识员工在组织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其次,针对单个知识员工的价值评价,需要建立起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和任职资格标准,以便很好地体现对知识员工的价值评价。这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识员工的自然情况,如工龄和受教育程度等;二是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情况,着重分析知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和知识员工创造的平均利润;三是深度了解知识员工的满意度,逐步建立起知识保护政策以及日益完善的激励制度。最后,价值分配充分向知识员工倾斜,为知识员工提供多元的有竞争力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职权、机会、工资、奖金、福利、信息分享、股权、股票、荣誉等,满足知识员工的综合需求。对于报酬激励设计,应突破“事后报酬”的传统范式,注重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全过程设计,侧重价值链的循环优化。

第二,把握“成就激励”的环境营造。强烈的成就需要是知识员工的行为驱动力。成就需要的满足受两个因素影响: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的体验和将工作成果与别人比较获得的优势体验。前者要求给予知识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后者则要求重视激励的组织环境营造。

绝大多数知识员工认为:工作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主要激励,那些能增强自主性、独立性、权力、责任的新型工作正为知识员工所青睐。以此为切入点,管理者首先可以通过逐步加大工作难度和丰富工作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知识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那种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能使知识员工有效地安排工作与闲暇,达到时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于是,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尊重知识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性,避免僵硬的规则。

组织激励环境的营造可以通过SMT(Self-management team)实现。这指的是通过授权,将一个个战略单位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操作系统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最好的工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首先由团队做出大部分决策,团队领导人是“负责人”而非“老板”;其次,信息沟通直接进行,没有中间环节;再次,团队自主确定工作目标,并承担相应责任;最后,团队确定并贯彻其培训计划的大部分内容。SMT要求团队中的知识员工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相当高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管理者有超凡的指导、建议、授权技能。

第三,提供“机会表现”的明确路径。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知识员工非常重要的心理预期。同时,组织也要使知识员工看到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这就要求管理者从招聘到使用的各个环节,注意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并为不同的知识员工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

比较而言,机会是激励知识员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重要影响力要素。机会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活动等。这些“内部报酬”对知识员工有更大的吸引力!企业应为知识员工提供不断受教育和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机会,培养知识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同时,充分了解知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意愿,使他们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贡献,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或创造新事业的机会。也只有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前途时,他们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与知识员工的价值认同

文化激励,一方面是指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知识员工和企业关系的纽带,以知识员工和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前提,积极构建知识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舞台;另一方面则是指培育核心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的企业文化。

结合文化知识促进英语教学 篇12

第一, 我想指出的是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当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来自于熟悉的母语文化的冲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很努力, 可他们却很难摆脱来自中文的强大影响。对中国学生来说, 长时间地学习英语会使他们感到疲倦, 这就是学习者最初遭遇到的文化冲击的信号。那么,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应该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入文化知识的教学。

尼尔森·布鲁克斯, 这位20世纪60年代顶尖的语言教学理论家, 是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最主要的著作———《语言和语言学习》包含了一章“语言和文化”, 其中他特别强调说, 为了发展语言教学, 必须要正视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和语言不可分割, 在教语言的同时不带入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 文化是语言使用的必要内容。总的来说, 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一部分。但是, 目前在英语课堂上, 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仍然极其有限, 这一部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弱点。

那么, 到底什么内容应当包括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呢?

英语国家使用的礼貌得体的语言和举止是有必要教给英语学习者的。因为英语学习者仅仅依靠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就掌握得体的语言和举止的, 而是需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专业的概念———文化能力, 是指对社会准则、行为规则和大众价值观这些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正确掌握。

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地使用, 具体地说, 指的是在正式及非正式的场合, 用英语应对不同的情况。因此, 学生要学会一些涉及社交领域的表达, 例如, 如何与人打招呼, 如何给予或接受称赞, 如何道歉, 如何礼貌地提出请求。另外, 学生还需要明白一些非口头形式的语言, 注意适合于不同场合的语音、语调等,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藏的文化”。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英语国家的正确的言行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是社会准则的基本组成部分。角色扮演、示范、影像资料等都是教授这些社交技巧和表达的好工具。

理解和诠释英语文化是英语教师的重要工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 所运用的教学理念应当与学生的教育背景相符, 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文化程度、知识范围以及英语能力等因素, 进而选择相应的材料帮助他们理解。材料可以包括图表、图片、多媒体材料等。这些材料可以使得英语学习者能更容易地理解英语中的文化, 进而接受文化信息, 把复杂的信息变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们不应当仅仅被教给文化本身是什么, 教师还应该仔细地教给学生在不同的情形下如何作出正确的反应。依我所见, 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方面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具有文化影响着语言获得和行为的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见解;对于自己本国文化的尊重态度;规划有效文化教学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训练, 英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具有多样性的文化, 并且获得文化影响着语言获得和行为的意识。此外, 还能加深学习者对自己本国文化的见解以及学习到帮助解决文化困惑的方法。因此, 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能力。

总而言之, 双语及跨文化教育是有效改进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途径。英语学习者需要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联系起来, 建立起英语和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隐藏的文化、解决文化困惑是在英语学习中攻克文化障碍, 学到地道英语的方法。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帮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文化的大门, 与此同时, 又加深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上一篇:校园文明建设论文下一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