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2024-09-1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精选12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1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 对于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就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了用人单位考察的条件。虽然目前很多中学甚至小学, 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但是, 由于城乡地区的差异,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很大不同。所以, 我们现在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现阶段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 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缺乏重视, 认为这门课程相对比较简单, 没什么可深入学习的地方。

文科类专业学生更是认为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毫无关系, 认识不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

2、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 设备陈旧, 配置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存在某些学校甚至没有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所必须的多媒体教室, 教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将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加之每周课时安排不多, 就更加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3、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提高。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中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很低, 为专科水平或者更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时间操作能力, 那么就很难出高水平的学生, 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中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学生数量的增加, 使得有限的教师来向更多班级的学生授课, 教学质量和水平必然有所下降。

4、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地区, 学生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接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但那些落后地区的学生, 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使用计算机了, 没必要再跟老师学习,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感觉计算机复杂难懂, 很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

5、教材落后, 内容没有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应用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学校的教材却还停留在几年前, 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 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二、几点建议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 对于如何提高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认真备课。

备课是贯穿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备课, 可以熟悉授课内容, 改进授课方法。在授课前, 教师要通晓整个教材, 熟悉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 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遵从由易到难、有直观到抽象的方式,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易理解, 激发学习热情。

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引入案例。目前, 随着中职院校办学

条件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也被大量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媒体教学将我们的传统授课中无法在黑板上描述的各种实际操作, 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等方式表现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操作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演示大量的案例, 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学会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3、注重实践, 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不能只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讲授, 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精心设计实验课内容,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自我动手能力。在课下, 可以布置一些课后实践练习, 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课外练习, 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4、分层次教学,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地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程度的不同,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肯定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再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在新生入学时, 在第一次授课前可以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授课过程中, 不但要照顾水平差的学生, 也要兼顾基础好的学生。既要让让底子较弱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学会基础知识, 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课下补习或辅导的方式, 使得一个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进度尽量保持一致,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实施, 对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实践表明, 要想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水平, 就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发挥我们的引导作用, 通过实践经验,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才能够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滨、刘耀恕,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58-60

[2]王旭华, 张敏锐.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9

[3]石利平, 强化计算机的工具性推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1) :66-68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2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年 ?

A.1950年

B.1951年

C.1945年

D.1946年

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

A.内存储器

B.输入输出设备

C.CPU

D.硬盘

微型计算机中,ROM是()。

A.顺序存储器

B.只读存储器

C.随机存储器

D.高速缓冲存储器

CPU主要由运算器和()组成。

A.控制器

B.存储器

C.寄存器

D.编辑器

下列不能用作存储容量单位的是()。

A.Byte

B.MIPS C.KB

D.GB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B.编辑软件和应用软件

C.数据库软件和工具软件

D.程序和数据

有关Windows控制面板中“显示器”的“外观”选项卡,____是正确的。A.只能改变桌面的颜色

B.只能改变桌面和窗口边框的颜色 C.能改变许多屏幕元素的颜色

D.只能改变桌面、窗口和对话框颜色

关于Windows的菜单命令,若某个命令后跟有“„”,则表示______。A.该命令后将有一个对话框出现

B.该命令现在处于设定状态

C.该命令处于运行中

D.该命令后将有下一级联的菜单出现

要在Windows中修改日期或时间,则应运行

程序的“日期/时间”选项。A.资源管理器

B.附件 C.控制面板

D.计算器

Windows 操作中,经常用到剪切、复制和粘贴功能,其中粘贴功能的快捷键为()。A.Ctrl+C

B.Ctrl+S C.Ctrl+X

D.Ctrl+V

软磁盘加上保护后,对它可以进行的操作是()。A.既可读也可写

B.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C.只能写不能读

D.只能读不能写

计算机已启动的情况下,不经过内存自检,重新启动的方式是()。A.按Reset按钮

B.按Ctrl+Alt+Del键

C.打开电源开关

D.按Shift+Alt+Del键

“Pentium Ⅱ/350”和“Pentium Ⅲ/450”中的“350” 和 “450”的含义是()。A.最大内存容量

B.最大运算速度 C.最大运算精度

D.CPU时钟频率

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

A.存储各种控制信息

B.传输各种控制信号

C.接收各种控制信息

D.控制系统各部件正确地执行程序

下列存储器中,存取速度最快的是()。

A.软磁盘存储器

B.硬磁盘存储器 C.光盘存储器

D.内存储器

所谓媒体是指()。

A.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

B.各种信息的编码

C.计算机输入与输出的信息

D.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

下面硬件设备中哪些是多媒体硬件系统应包括的()。

(1)计算机最基本的硬件设备

(2)CD-ROM

(3)音频输入、输出和处理设备

(4)多媒体通信传输设备

A.(1)

B.(1)(2)

C.(1)(2)(3)

D.全部

多媒体当中的媒体指的是以下哪种媒体()。

A.表现媒体

B.表示媒体

C.感觉媒体

D.存储媒体

9.用下面()可将图片输入到计算机。

A.绘图仪

B.数码照相机 C.键盘

D.鼠标

计算机中显示器、彩电等成像显示设备是根据()三色原理生成的。

A.RVG(红黄绿)

B.WRG(白红绿)

C.RGB(红绿蓝)

D.CMY(青品红黄)

在Excel的单元格内输入日期时,年、月、日分隔符可以是________(不包括引号)。

A.“/”或“-” B.“.”或“|”

C.“/”或“” D.“”或“-” 在Excel中,若要对某工作表重新命名,可以采用______。

A.单击工作表标签

B.双击工作表标签 C.单击表格标题行

D.双击表格标题行

在Excel 2000中,当公式中出现被零除的现象时,产生的错误值是。

A.#N/A!B.#DIV/0!C.#NUM!D.#VALUE!

在Excel的数据清单中,若根据某列数据对数据清单进行排序,可以利用工具栏上的“降序”按钮,此时用户应先_________。

A.选取该列数据

B.选取整个数据清单 C.单击该列数据中任一单元格 D.单击数据清单中任一单元格

在PowerPoint软件中,可以为文本、图形等对象设置动画效果,以突出重点或增加演示文稿的趣味性。设置动画效果可采用__________菜单的“预设动画”命令。

A.格式

B.幻灯片放映

C.工具

D.视图

在编辑演示文稿时,要在幻灯片中插入表格、剪贴画或照片等图形,应在________中进行。

A.备注页视图

B.幻灯片浏览视图 C.幻灯片窗格

D.大纲窗格

Powerpoint可以用彩色、灰度或黑白打印演示文稿的幻灯片、大纲、备注和________。

A.观众讲义

B.所有图片

C.所有表格

D.所有动画设置情况

以下哪些文件格式不属于音频格式()。

(1)mp3(2)AVI(3)WAV(4)MID

A.仅(2)

B.(1)(2)

C.(1)(2)(4)

D.全部

以下哪种文件不是常用的声音文件格式()。

A.JPEG 文件 B.WAV 文件 C.MIDI 文件 D.VOC 文件

JPEG 是()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A.静态

B.动态

C.点阵 D.矢量

多项选择:

下列有关电子邮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邮件的邮局一般在邮件接收方个人计算机中 B.电子邮件是Interner提供的一项最基本的服务

C.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向世界上的任何一个Internet用户发送信息 D.电子邮件可发送的多媒体信息只有文字和图象

本地计算机被感染病毒的途径可能是()。

A.使用软盘

B.软盘表面受损

C.机房电源不稳定

D.上网

近几年全球掀起了Internet 热,在Internet 上()。

A.能够查询检索资料

B.能够货物快递

C.能够传送图片资料 D.不能够点播电视节目

1.TCP/IP协议大Interner网络系统描述具有四层功能的网络模型。即:链路层、网络层及()。

A.关系层

B.应用层

C.表示层

D.传输层

微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微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以下几种:

 字 长

计算机内部一次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字长越长,一个字所能表示的数据精度就越高,数据处理的速度也越快。

 存储容量 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主存(RAM)总字节数。内存容量越大,可运行的软件就越丰富。

 运算速度

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对于微型计算机可用CPU的主频和每条指令的执行所需的时钟周期来衡量。

 外部设备的配置及扩展能力 外部设备的配置及扩展能力主要指计算机系统连接各种外部设备的可能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 软件配置

配置有功能强、操作简单、又能满足应用要求的操作系统和丰富的应用软件。

将字符“T”的ASCII分别用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进制数、十六进制数表示。答:(T)=(01010100)2 =(124)8 =(054)16 =(084)1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50-01

在各类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医学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都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此类课程,我们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一、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医学高职高专的学生。课程设置和内容组织以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基础操作为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名词术语,具有熟练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技能;结合学生所学医学专业,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的操作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学时设置

作为医学高职高专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为60学时,理论、实践各占50%。

(三)课程侧重点设置

对于医学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侧重点一分为二。其一,理论部分,侧重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例如windows中文件的概念;其二,操作部分,侧重于offices和网络操作方面。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作为工具,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四)课程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灵活,有网上考试,计算机基础操作竞赛等。

二、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参差不齐

医学高职高专,各个地方的生源参差不齐。很多地方的学生在高中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或称为信息技术操作课,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或多或少还是有的。而在一些地方,虽然开设计算机课,但只是将这些课程作为摆设,教师讲得肤浅,学生学得也很肤浅。甚至有些地区根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

(二)教学课时和内容设置不适

有些医学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一直不变,并没有考虑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在这几年发展很快,很多学生都校期间都购买和使用笔记本电脑。这些原因都促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真正想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

(三)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发展

一些高职高专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高专都采用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就在教室里上,讲解理论基础知识。有些学校也引入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来进行理论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多媒体教学,也仅仅用多媒体来展示教学课件,用投影仪代替粉笔和黑板而已。

(四)实验教学成效不高

但是,对于实验教学,更多地学校还是采用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扩招的影响,班级学生增加,而进行实验教学配置的教师并没增加,这就造成在实验课上,教师不能一对一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一一辅导学生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成效不高。

三、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以期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传统模式不能完全摒弃

很多老师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一无是处,在教学中就应该完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其实,传统教学模式也有部分优点,例如,在讲解名词术语时,传统模式就能够让学生较快掌握。我们应是批判地使用传统模式,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基础

多媒体教学引入计算机教学是最成功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或实验操作用立体的、逼真的形态展示或示范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趋向增强,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

特别是医学高职高专的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主流之一。将多媒体教学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使这门课程有了最好地教学展现方式。

(三)结合网络教学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是近些年来计算机科技发展的结果。网络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网络能够快速查阅学习资料,能够最好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教学互助。

(四)混合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针对医学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教学效果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和章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概念部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象、具体,成效最佳,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点。在offices部分,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精华,能够让学生直观领会操作要点,触类旁通。

(五)加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实验操作部分是重点。以前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忽视了这一点,往往采用侧重理论轻视实验操作。理论课上,教师精讲点拨;实验操作课,往往是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得不到老师全部的辅导。

实验操作课是对理论内容的巩固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操作部分是要求所学者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实验操作课地位相当重要。很多医学高职高专学校都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多媒体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验教学上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让老师形象地给学生示范,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地观摩操作,然后自主练习,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4

1 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偏见

(1) 现在大部分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在大学里再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那不是重复吗?

(2) 许多家庭拥有电脑, 3岁的小孩就开始会玩电脑了, 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玩电脑打游戏。

(3) 网络进入到了千家万户, 要想买东西, 学知识, 打开电脑上网一切都OK了。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简单, 大学新生们完全可以自学。

2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际的作用

2.1 对偏见的驳斥

虽然在中学里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都有开设, 但是我们都知道有几个中学能真正去认真教《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 没有几个, 原因很简单, 中学的重点是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 计算机文化基础又不是中考和高考需要考的内容。

许多家庭拥有电脑, 3岁的小孩也会玩电脑, 这只是一小部分, 实际在我国还有许多家庭是没有电脑, 许多小孩直到上大学才接触电脑。即便是会玩电脑的小孩, 他会Word排版吗, 会Excel电子表格数据的处理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会。

2.2 实际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对于所有刚进大学的新生们来说, 部分人曾经使用过计算机, 大部分人过去没使用过计算机或者使用的很少, 但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都没有系统地学习, 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 新生们就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掌握计算机中进制数的概念, 熟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熟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 知道怎样跟踪最新计算机的新技术。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 新生就能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种认识既有理论的又有实践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这种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后, 为以后进一步自学都是很有帮助的, 这就好比小学生学认字一样, 刚开始一定要有老师的教, 到后来就不用了, 学生们对于不认识的字, 知道通过工具书来查, 这就是一种素养的培养。计算机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新生们如要顺利地掌握这种素养就得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后, 新生们至少可以熟悉Windows中的基本操作, 比如, 文件和文件夹的新建、删除、属性的设置和查找熟悉Word中的基本操作, 比如, Word的图文混排、Word中样式的使用、Word中邮件合并的使用;熟悉Excel电子表格中的基本操作, 比如, 电子表格中数据的输入, 函数和公式的使用, 数据排序, 数据筛选, 分类汇总, 合并计算, 图表的操作等等, 有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利用电子表格来做财务报表, 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表格来做统计报表。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对于大部分大学新生来说, 在没有接受系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之前, 他们对计算机最多是一个简单的感性的认识, 只会上上网, 打打游戏, 聊聊天, 没有能力做些稍微复杂的事情, 碰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 缺乏计算机的思维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每一个大学新生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 这就好比俗语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 我们可以使得新生们具有了计算机思维能力这样一来, 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就拥有了自学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 能够时刻运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碰到的计算机问题。

(4)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在我所教的学生们当中, 有许多学生跟我说过, 计算机很难学, 他们说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动手能力很差, 我说不怕, 只要大家认真跟着我学, 都能学好计算机。事实证明, 在课堂上, 我不断对学生的鼓励, 慢慢地转化为学生们的自信, 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有恐惧。新生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认真学习, 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 更增强了学生们在困难面前的自信。

(5)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学新生们刚来到大学, 都像一张白纸, 对于许多知识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 对于计算机知识新生们了解的也是很少。借助各种新课程的学习, 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样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 就可以增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3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应有的地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一门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 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所以,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应该打消那种认为其简单可以自学, 不重要的观念。它作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应该不能动摇,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 应该得到不断的加强才对。

4 结语

通过对我院2004、2005、2006、和2007级的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在工作中运用的很多, 对他们很有用, 比如会计毕业的学生在公司做账都使用到所学的Excel电子表格知识和操作, 做文员的女生运用到了所学的Word文档的排版。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中也时常还是要利用到学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 比如我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网站开发的学生在做网站文档的编写时仍然要利用所学过的文档知识。

总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效果很明显, 实际运用很多, 认真学习了的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所以, 我希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成虎.计算机应用基础[M].地质出版社, 2006.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篇5

教研室:计算机系 任课教师:楚发元 新疆大学信息学院2016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论

【讲授内容分析】

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节的讲授内容对应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中有关信息编码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二进制和字符编码两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进制代码,知道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2、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进制代码及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了解ASCII码和汉字国标码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了信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加工处理。

什么是二进制呢?

二、教学新课

1、二进制

其实,生活中,人们对数值的描述有多种常用的进制,如

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

问题2:二进制与十进制有什么异同?

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能够对字符进行识别处处理,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2、字符编码(1)ASCII码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简称 2)汉字国标码

1981年,我国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1980》,即汉字国标码。其中收录了6763个汉字,解决了常用汉字的编码问题。

如:文的国标码为4E44H,对应的二进制代码为***0.2000年又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18030-2000》,其中收录了27533个汉字。为更好地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三、总结

四、练习

1、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_______代码,计算机才能加工处理这些信息。

2、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是_________

3、ASCII码是_____的简称。

4、汉字国标码的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信息编码要采取统一的标准?()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特点,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掌握计算模式的发展历程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存储器常用术语,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 3.了解微机硬件组成,掌握主频、缓存、内存的分类、总线、I/O接口等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重点与难点】 计算模式的发展历程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指令和指令系统、操作系统、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译和连接程序 CPU主要性能指标、内存分类、总线、I/O接口

【讲授内容】

2.1 计算机概述 2.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3 微机硬件组成【讨论】

1、计算机主要由哪些部件构成?每个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2、计算机各个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第三章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Windows 7简介,掌握Windows 7启动、退出、注销

2.掌握鼠标、键盘的使用,掌握Windows 7的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及操作,掌握输入法的使用 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或文件夹、搜索文件、库的管理 4.掌握程序的启动和退出、Windows任务管理器、快捷方式,了解关联程序,剪贴板

5.掌握控制面板

6.了解Windows 7对磁盘的管理 7.掌握Windows 7附件工具的使用

【重点与难点】 鼠标、键盘的使用

Windows 7的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及操作,输入法的使用

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或文件夹,搜索文件

控制面板

Windows 7附件工具的使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讲授内容】

3.1Windows 7基础

3.2Windows 7的基本概念与操作 3.3 文件管理 3.4 程序管理 3.5 控制面板

3.6 Windows 7对磁盘的管理 3.7 Windows 7附件工具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3,实验2——中文Windows 7 实验

第四章中文文字处理软件 Word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常用办公软件

2.掌握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掌握Word 2010的窗口组成

3.掌握文档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文档,文本输入,插入符号,文档保存,文档打开与保护 4.掌握文档的编辑,包括选择文本,复制、剪切与粘贴,查找与替换

5.掌握文档的排版,包括文档的视图、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页面格式化,了解样式与模板 6.掌握图文编排,包括插入剪贴画、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使用文本框 7.掌握创建表格、编辑表格、表格调整、样式设计、计算与排序 8.了解文档的打印

9.了解创建目录、邮件合并、宏的使用,掌握数学公式排版、超链接、截屏功能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重点与难点】

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档的编辑、排版,图文编排,表格处理,数学公式排版,超链接

【讲授内容】

4.1 办公软件概述 4.2 Word 2010简介 4.3 文档的基本操作 4.4 文档的编辑 4.5 文档的排版 4.6图文编排 4.7表格处理 4.8文档的打印

4.9 Word 2010其他功能简介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32,实验3——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ord2010实验

第五章中文电子表格处理系统Excel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Excel 2010窗口的基本结构、单元格、工作表和工作簿,掌握数据类型

2.掌握工作簿、工作表的创建与管理,掌握工作表的编辑,掌握单元格、工作表的格式设置 3.掌握公式的使用、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4.掌握图表的创建、编辑、格式化

5.掌握数据排序、数据的筛选、分类汇总,了解数据透视表的创建、编辑、排序和筛选

【重点与难点】 Excel 2010窗口的基本结构、单元格、工作表和工作簿

工作表的编辑,单元格、工作表的格式设置

公式的使用、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图表的创建、编辑、格式化 数据排序、数据的筛选、分类汇总

【讲授内容】

5.1 Excel 2010基础 5.2 Excel的基本操作 5.3 公式和函数 5.4 图表的制作 5.5 数据的管理与统计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51,实验4——中文电子表格Excel2010实验

第六章中文幻灯片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PowerPoint2010窗口组成

2.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视图模式、保存演示文稿 3.掌握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图形、插入多媒体、了解节的编辑 4.掌握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5.掌握制作动画效果、幻灯片间切换效果、超链接,了解幻灯片放映 6.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印和输出

【重点与难点】

演示文稿的创建、视图模式

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图形 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制作动画效果、幻灯片间切换效果、超链接

【讲授内容】

6.1 PowerPoint2010概述 6.2 PowerPoint2010基本操作 6.3 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的编辑 6.4 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6.5 演示文稿的放映 6.6 演示文稿的打印和输出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65,实验5——中文幻灯片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实验

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 3.掌握数据模型 4.了解关系数据库 5.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

6.掌握Access数据库创建,表的创建 【重点与难点】

数据模型,Access数据库、表的创建 【讲授内容】

7.1 数据库基础知识 7.2 关系数据库基础 7.3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7.4 Access 2010 【实验练习】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点很多,且内容之间逻辑结构性不强,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理论。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2当前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生源地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期间就开设过计算机课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有的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学时短、信息量大。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重复,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厌学思想。

2.2教学手段先进,但教学方法传统

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虽然教学手段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投影”,使得课程教学中信息量有了很大提高,讲解的内容也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同时,过多的信息量和过快的速度,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而且课程实践都是安排在理论课上完后,时间安排不紧密。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的进行操作,对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次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每学期初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要全面,难度适中,能够让学生拉开差距。然后根据分数高低划分不同的班,再根据不同的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教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

3.3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应该进行调整,《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远远大于实践课时,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所以应该对二者的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也应该紧挨在每一次理论课之后。这样可以很好的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7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 掌握了计算机知识, 就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当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现状是针对不同专业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区分不够明确, 层次化设置不够清晰, 基于职业岗位的专业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因此, 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成为了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必修基础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改变教学理念, 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但是它具有教学对象多样性的特点:有文科、理科专业的不同;有东部与中西部的学生、农村与城市学生地域的差别;有男同学和女同学对计算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也有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的不同。比如, 我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出纳、会计工作,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能够熟练整理文档、数据资料、能够熟练掌握运用Excel电子表格的技能等。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同时针对专业差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这样才便于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也避免了一个教学大纲、一种学习要求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必须更换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阶段性任务, 让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来完成这些任务, 课后通过网络提交这些任务作业;同时教师要加强教与学课堂情境设计, 课堂上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 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加和展现机会, 学生由被动者转为主动者, 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2.3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主要通过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该门课程考核方式上,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考核。我校学生除了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外, 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使用word制作海报作品、使用Power Point设计报告等作为过程考核的内容, 分项对学生进行评分。在过程考核中, 考核的重点是强调学生会做什么, 能做什么, 从而科学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ITAT技能大赛, 在取得资格证书的同时, 也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社会认可度和可信度。

2.4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可以给教师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 提供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查看能功能, 也可实现远程教学资源共享;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自主学习平台, 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 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解答, 教师也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测;教学资源库中的实践操作部分也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总之, 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更好地融合并服务于专业, 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的专业能力;在山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项目“与岗位对接的计算机基础项目化教学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专业化趋势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职业岗位作为切入点,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 ?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儒银, 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8.

[2]阳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29.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型、应用型高级技工人才的高职院校变得极为重要。目前, 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不易激发学习兴趣, 降低了教学质量。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在具有高中文化基础上,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目前,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XP操作系统应用基础、中文W o r d 2 0 0 3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3、中文演示软件Power Point2003、Inter-net网络基础以及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整个教学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 课程为64学时, 其中32学时为课堂讲授, 32学时为上机实践, 考试采用无纸化题库系统。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的是黑板加大屏幕模式;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中心机房开展, 采用全天候开放, 上课时段安排教师全程辅导的模式。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设计, 我们一直遵循三个原则, 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生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而不是灌输知识;学生为主体方面体现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真正做到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 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以及学生当前学习的专业, 设计相应的任务。在学生的任务设计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专业课程中, 将知识“外化”,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设计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项目, 并把项目分割成多个子项目, 根据子项目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任务, 具体的任务分配到项目小组, 小组通过使用网络工具, 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协作学习, 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技能训练和综合测评中, 采用项目教学法, 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项目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 项目教学法中, 每班学生分为6组, 共30~40人, 每个项目分项目设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交流分析、项目评价五部分, 通过项目教学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型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生潜能, 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学习, 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也可以采用分组方法, 每一组根据要求设计课件的具体的内容, 每组的任务又不同, 每组的学习情景之中又包含若干各任务。最后小组成员讨论完毕得出最佳结论。

2.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上机课的界限, 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由同一教师主讲, 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机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般采用项目引导法。例如在讲计算机网络布线时, 以校园网布线为实例, 把每班分为10组, 每组3人, 在教师讲解完理论后, 学生直接操作。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实践课堂化、课堂实践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2.3 案例教学法

为使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突破课堂与企业零接触, 在上机或者实验中, 将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成功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 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例如, 在企业中在人工记录财务报表, 这样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时间, 而且还有许多漏洞, 根据这一现象, 引导同学们通过建立Excel2003表格, 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企业的不足之处, 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使同学们感觉到学习的兴趣。也能为企业生产服务, 这种教学方法上课学生一般为30~40人, 分5组, 合作完成任务。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效果

经过与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其它高校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比较, 我们感觉到, 在进行改革之后, 教学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3.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案例来自实际行业应用实例 (或操作) , 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将很多难于理解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操作演示、视频、图形等表达, 这即便于学生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环境中, 学生可以借助助学课件进行自学,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效果及实验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提高。

3.2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

在计算机学习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向计算机学计算机”, 它的意思是从实践中学习计算机。在课程建设中, 由于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来源于实际工作实例的案例为教学主导,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助学、助教课件, 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及良好的上机环境。学生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 动手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通过学习及实践, 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在我院各系、部和行政单位协助或独立的完成学校有关部门的日常文档、表格、统计汇总、计算机维护等工作, 比如我院近十几个二级单位网页全部由学生设计制作、维护。

3.3.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引导学生在Internet进行一些实践, 可以很容易地将现代计算机及应用的最新发展告诉学生并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 不但给学生以知识教育, 同时给学生以素质教育。计算机发展变化极快, 在学习的过程中, 随时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随时准备接受新事物。

3.4 用人单位给予普遍好评

我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咨询, 普遍反应各专业毕业生在办公自动化、互联网应用、单机维护等方面独立操作能力强, 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应用需求。

4、结论

教改后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实际动手能力上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教改过程中也深切的体会到教改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还需要在组织、管理、考试模式、教学资源优化、硬件环境等多方面配套实施改革, 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改革成功的实施, 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贵.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 9

[3]杨颖娴.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论坛.2004, 6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9

当今世界,计算机无孔不入地闯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成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在西方流传着一句话:“在因特网时代,只要谁买下了文化,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文化”是不能“买”下来的,任何人也控制不了世界。但是,这说明在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对计算机文化的认识,进而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考。

1. 计算机文化的内涵

计算机文化作为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信息革命。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和物质、能源一样,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个人而言,对信息的选择、利用、处理以至创造能力就成为一项最为重要的实力,是个人在信息社会立足之根本和生存发展的必具条件。信息已成为社会运转的轴心,它必将加快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它已经将一个人经过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能力由传统的读、写、算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这就是计算机文化的实质所在,是计算机文化的真正内涵。当今时代,如果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会使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就像工业社会中的人不会读、写、算一样,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

2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看法与思考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全国高校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入学时大多数没有受过计算机教育。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启蒙教育,这对高校新生、特别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习乃至一生的学习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多而杂,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其特点是:新概念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课时较短,而且对整体教学有相应的客观要求,在此谈谈笔者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2.1 教学目的重在应用技能的培养

教育部[1997]155号文件《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同时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二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三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应以计算机文化为主线,以培养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面向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中心,以实用为出发点。

2.2 教学内容重在“基础”

在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时,应注意紧扣“基础”二字,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应以实践为主。有人认为,学习计算机课程,主要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做”会的。这的确很有道理。但是,千万不要进入认识的误区,轻视理论基础的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对高校新生来说,是有较强吸引力的,学生是愿意学也感兴趣的。但会不自觉的进入认识误区,轻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不少学生上机实验很积极,是认为计算机很有趣,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当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后,总想上网去“扩充知识”,急于求成,忽略了理论基础的作用。导致学生笔试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机试通过率。

2.3 教学方法重在指引方向

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导思想,应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多一点思考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面广、新概念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课时较短,所以在讲授时应精讲多练,不能像社会上举办的微机培训班一样,为学习某种软件的具体使用而逐项详细讲解与示范表演。应抓住基础和目前急需使用的内容详细介绍(也是等级统考的重点内容),其他内容仅介绍其用途、能做什么即可,而把如何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教”只是一种引导,而要“会”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实践,由学生自己去“做”。

2.4 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大部分内容是讲实际操作,这是用黑板加粉笔难于讲清楚的,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佳。采用电子教案,能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例如讲述Word操作时,可以边讲边示范,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怎样操作进入编辑窗口、怎样输入文字、怎样移动光标、怎样修改、删除、插入字符等等,这真是“所讲即所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学生掌握得也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我们还把电子教案放置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消化,使学生能在主动的、开放的学习中,锻炼自学能力。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往往学生对本课程容易忽视理论学习,上机实验练基本操作多,结合理论知识少,参加笔试就暴露出一些学生基础不深,知识面不宽,基本知识掌握不牢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讲实际操作有关外,另一方面是平时做题量不够。通过完成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才能巩固和加强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了解作业情况,加强课外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克服“惯性和惰性”,不要把问题拖到期末算总账。

3 结束语

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而文化则是人类文明所必备的。在封建社会,会写八股文的就算是知识分子,而在现代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信息时代的文盲。因此,必须重视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很强的基础课:它不但知识覆盖面较大,教材内容一般都是对计算机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计算机软件,而且对今后学习及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学术交流和求职等均有重要帮助。因此,该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将产生影响。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必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为将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始终不渝地对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有关问题投去深切关注的目光。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计算机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来说明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当今时代,如不具备这种文化,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为使高校新生很好地掌握这种文化,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应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重在基础,教学方法重在指引方向的教学思路,再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第三次高潮[J].电脑报.2000,(2)

[2]郭丽霞,曾志峰.计算机文化探讨[J].怀化师专学报.200120(2):101-103

[3]陈一民.对计算机文化内涵和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3):198-202

[4]刘葳,童欣,莫秀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117(1):56-58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更是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以及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在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学习方向和目标。中职院校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以外,同时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计算机的重要性极大地影响着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更好的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更好的为就业打下基础,这都是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的问题。

1 中职院校学生现状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层次不一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所接受的环境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从小接触电脑,电脑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多,上机操作也很熟练,对于Wod、Excel、PPT更是驾轻就熟。

而有的学生则是从未接触过电脑,连基本的开机关机都觉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更别谈电脑的具体使用。学生之间在计算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2 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

《计算机文化基础》通常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但该课程内容涉及较广,课本理论知识较多,一些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不易掌握,实用性不强,而且较难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时兴趣不高,觉得与实际联系不大,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在上机进行时间操作时,又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

2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

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由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课本内容相对固定,更新速度总是落后于实际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很快出现在课本中,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时会产生课本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出现课本无用论的思想,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学的都是过时的内容,抵触情绪随之产生。

2.2 教学方式单调,很难因材施教

地域环境的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基础以及他们的特点来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和提高。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仍多处于演示的初级阶段,课件多是演播式,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看、听、学,对学生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从小就很熟悉,原本以为升入了大学会学习高深一点的知识,结果发现学的仍是以前的内容,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态度,上机操作时也就流于形式,不再是熟悉键盘或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例如复制黏贴等等,而是上网打游戏,而有的同学从来没摸过电脑,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必须从头开始,了解键盘的位置,鼠标的使用,电脑的开关机等等,从而导致无法对每个学生因此施教。

2.3 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信息社会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学好计算机是提升自己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主要途径。学生虽在计算机课程中学习了一部分网络知识和电脑硬件知识,但一旦实际中电脑发生问题时,例如应用程序的卸载、系统安装、简单的电脑故障排除,电脑病毒等等就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使他们感觉之前所学的都是纸上谈兵,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即使掌握了书本知识,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无力感油然而生。

3 建议与对策

3.1 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材改革

选择或编写适合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安排,体现新技术新发展。改变以往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模式,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的新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满足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修不同的内容。通过与专业需求的紧密挂钩,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增加一些实用的课程,例如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使学生可以应用于实际。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各类学生水平发展的教学手段

教师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选择教学方式。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如果按照一样的教学方式,一致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机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模块。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小组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小组间可以通过协作学习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间也可以通过比赛、问题解决等方式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效果提升。

3.3 注重实践操作,电脑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主要掌握的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差。实际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性,大多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不能灵活的调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临场发挥来解决面临问题,造成较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而计算机多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例如电脑系统的重装,软硬件的使用,电脑各类问题的排除等等以解决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实践操作的内容尽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取学生感兴趣素材,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学生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日益增高,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关于非零起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3).

[2]陈敏.混合学习理论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篇11

关键词:考核;课堂练习;模拟练习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主要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针对全校范围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概念,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考核评价内容

根據遵义师范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如下:

[HT6][BG(BTXDF][BHDFG5,FK2,K6,K6,KF]序号[]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时(课内教学安排)[]考核评价内容[BHDG4,FK2,K6,K6,KZQF]

1[]计算机基础知识[]4[]课堂练习:打字练习[BHG2]

2[]计算机系统[]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选择题[BHG3]

3[]Windows基本操作[]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基本操作[BHG12]

4[]Word字处理[]8[][HJ05mm]1课堂练习:基本文档的处理(字体大小、字形、颜色等;段落间距、行距、缩进等;页面设置:页眉页脚、页边距等)

2课堂练习:表格的使用(课程表与学生成绩表的制作)

3课堂练习:图文混排(手抄报的制作)

4[JP3]模块练习:模拟系统——字处理[HJ][BHG10]

5[]Excel电子表格[]8[][HJ05mm]1课堂练习:EXCEL的基本操作(个人简历的制作)

2课堂练习:公式与函数(学生成绩表的相关操作)

3课堂练习:图表和数据管理功能(对2的继续操作)

4模块练习:模拟系统——电子表格[HJ][BHG42]

6[]PowerPoint演示文稿[]4[]1课堂练习:交互式PPT的制作

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演示文稿[BHG3]

7[]因特网基础[]2[]模块练习:模拟系统——上网(IE和Outlook)[BHG2]

8[]期末考查[]2[]模拟系统——模拟考试[BG)F]

对上表中的考核比例说明: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30%+技能操作20%+期末考查50%,其中,平时作业=多次课堂练习的平均值+出勤情况,技能操作=多次模块练习的平均值。

三、考核效果评价

由上可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课堂练习、模块练习和模拟考试。通过在一个学期中实施以上考核内容,发现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练习的次数与内容有待调整。由于本门课程现在已改革为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造成了教学时间相对紧张。而课堂练习又要求在课内进行完成,相对较少的教学时间又要进行压缩,大部分学生在仅有的练习时间内很难完成布置的课堂练习,致使课堂练习的考核效果并不理想。

2模块练习的难易程度较难控制。模块练习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模拟软件。由于所获得的模拟软件存在更新速度慢、过于陈旧的现象,在考核过程中虽然有60%的学生在模块练习中获得满分,但与实际的考核要求脱节,仅从形式上满足了考核的目标。

3对模拟考试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模拟考试是期末考核,占所有考核内容的50%,在考核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重视模拟考试,仅仅看成一次练习,甚至在考试中有部分学生还想依赖教师去解决问题。

四、改进措施

1调整课堂练习的内容和方式。由于课内时间严重不足,课堂练习改成课后练习,要求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考核要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练习内容,保证练习效果,还可以让教师的上课时间相对充裕,实现“一举三得”。

2模块练习要及时更新。由于获得的一级MS OFFICE模拟软件更新较慢,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教师也可以改变模块练习的考核内容。比如,不直接做模块练习,而是根据几大主题进行分层次考核,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提高对模拟考试的认识。在第一堂课,将考核方式公布给学生,重点讲解模拟考试的重要性,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避免依靠教师解决难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君瑞,姜学锋,杜承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办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篇12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我国所有大专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很多院校也被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各个方面, 深度不大, 但却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这门课看起来比较容易, 很多院校都是让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 或资历不深的教师来从事这门课的授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 真正的计算机文化, 确实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背景, 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具有深刻体会的教师, 才能深入浅出的讲授好这门课。本文将从课程的核心思想、课程设计、讲授体会三个方面阐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实践方式。

2 核心思想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核心不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尽管这是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但是这门课的核心是对:计算机发展的认识;对计算机文化形成的思考;以及对人在计算机文化中作用的深刻理解。

2.1 课程要紧密结合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这种历史性要贯穿整个课程, 在课程初期, 可以介绍现代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而来, 这一般都得到了大多数出版教材的支持, 但是, 在后面的内容上, 如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中对这些技术发展的历史则大多数容易忽略。而这些内容的历史则更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经常操作的系统或应用软件的体验度。

这种历史性的挖掘则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 对软硬件、操作系统及网络的历史以及发展脉络具有清晰的认识。这种对计算机发展历史了解的要求是上好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必备, 缺少这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2.2 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 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 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 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 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2.3 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 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 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 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 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 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 推动计算机的发展, 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 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 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 这一点, 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 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 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 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 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 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3.1 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 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 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 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 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 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 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 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3.2 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 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 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因此, 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 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 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 针对计算机基础, 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 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 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 以及计算机的未来, 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4 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 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 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 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 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 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 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 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 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5 结论

本文从核心思想、课程设计以及讲授体会三个方面, 简单阐述了作者对这门课的体会, 着重论述了从历史的观点来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une Jamrich Parsons, 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

[2]Charles Petzold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10.

[3]ACM图灵奖: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推拿治疗颈椎病体会下一篇:优秀教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