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2024-07-12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精选11篇)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 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 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 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 以操作为主, 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人手一机, 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 以学生操作为主, 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 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 形式生动活泼,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 针对性强, 既利于教师的“教”, 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 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 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 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做”一体。

3 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 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3.1 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 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 (办公软件使用) 的教学, 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 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 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 (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 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 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 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 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 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3.2 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 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 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 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 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 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 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 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 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 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 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 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 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 布置了通过Power 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3.3 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 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 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 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 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4 教学小结

前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情景教学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 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 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 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例如, 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 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往往难以快速掌握, 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面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 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要做大量的准备, 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 教学速度不能太慢, 否则会使得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感到疲塌;也不能太快, 否则会使得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丧失信心。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及时的反馈, 随时调整教学速度, 使所有的同学受益。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不同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好的教好计算机基础课。

摘要: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在大学课程当中的重要地位, 详细介绍了一体化教学中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各自的特点和方法, 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分析介绍了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更好的使他们学好计算机基础课。

关键词:一体化,情景,计算机基础课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办公自动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迪明.计算机应用基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2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而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操作。这样会极大地影响实践课的组织,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此循环,上机课就成为放任自流的课堂,危害极大。因此,认真组织课堂是计算机实践课成败的关键。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好5分钟左右的导入内容。可以是对某方面知识的思索、相关故事的精彩描绘、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比如学习网页制作时,首先让学生看一下自己学校的网页,当学生看到自己学校的网页出现在电脑中时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讲电子表格时,首先展示本班学生田径运动会成绩的工作表,计算班总分、单项名次等,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课堂讲解、练习作好铺垫。

二、认真组织教材、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发展。现在的.硬件几乎是以天、月为单位升级换代,软件也频繁出新,所以,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必须跟上发展的需要,对教材作相应的增、删、改,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前缘性。这样,教师才能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学生才有最新的知识学习,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当然,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

三、精讲多练、作好演示和辅导

总的课堂教学步骤应遵循:讲解——演示——练习——答疑——总结。作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课程,应坚持精讲多练。教师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在操作中提的问题比在讲理论中多得多。教师最好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主要操作步骤、要领,学生才会很快掌握,然后个别辅导答疑。操作中作好辅导;还可让学生中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也可教师先培训学生助手)。下课前,一定要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学习、操作情况,并展示、表扬操作很好的学生,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

四、任务教学法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上好电工基础课 篇3

关键词:电工基础 探究意识 实验

电工基础是技工学校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能否顺利学好专业课的基石。但目前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学习困难。这虽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代学生,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

一、传统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技工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初中,文化基础较差,甚至还有一部分连初中都未毕业。他们一到技工学校,首先学习电工基础,而电工基础内有大量公式、概念、定理。首次接触后,学生感到同初中教学完全不同,内心对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目前,技工院校一般是理论课同实习分开进行,即集中一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段时间集中实习。在课堂上,老师仅依靠讲述,常用的就是讲、问、议、练等方法。这样的课堂缺少节奏的变化,有的教师甚至满堂练、满堂问、满堂看,节奏单一。学生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只是机械、被动记住了公式、定理等,在实际应用中却比较茫然。时间一长,特别是在日后其他专业课学习中,对课程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甚至连一些定理、公式都想不起来。

此外,技工学校的理论教学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造成了理论老师对实验重视不够。有的老师虽然做实验,但也仅仅是做完演示实验,就急切给学生讲实验现象和

结论。

二、电工基础课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笔者学校来看,学生整体文化课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导学生今后如何生存、如何立足于社会、如何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学习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把学生个人应具备的素质和社会所需人才联系起来,把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自觉、自主地去学习。在课堂上,笔者会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和要求,以及这一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当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怎样达成目标。

2.设置研究课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

例如,在讲电阻串、并联知识时,可以让同学根据所给电路,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电路的特点。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的量程,以及以下内容;

(1)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

(2)如何确定这些数据?

(3)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数据是否相符?

(4)如何减小测量误差?

(5)能否制作一个直流电压表?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学习,为后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经过一周准备、实施,讨论和教师指导后,学生制作了一只直流电压表。虽然制作粗糙,精度不高,但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3.加强课堂演示实验,做好实验结论

实验在电工基础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理清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同时,实验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自感现象时,教师可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由实验现象学生将产生一系列的疑惑。针对学生疑惑可引入问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闭合时,灯是慢慢亮起而不是迅速亮?断开开关后,灯是不是立即熄灭呢?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融入。

4.发挥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寻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将电感线圈和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再接上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大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如何解释该现象。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电流的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

5.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例如,电工基础中的串联谐振电路。该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是电子专业课中的基础电路,它是很多谐振等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际生活也密切相关。这一部分内容的常规教法是:先介绍什么是串联谐振,然后讲述它的特点,再介绍谐振电路的应用和通频带。只要学生了解了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应先对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谐振电路的模型?

(2)一旦电路谐振了会形成哪些特点?

(3)在实用电路中要讨论哪些参数?

(4)用什么参数衡量电路?如何选择该参数?

(5)该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去领悟和尝试前人的思维过程,从中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备的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再次,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作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比较敏感,非常情绪化,他们若对哪门课的老师有好感,就会比较喜欢学这门课。因此,老师要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老师可以不直接批评学生,旁敲侧击或用一个小玩笑提示学生。这既制止了学生违纪行为,又给学生保留了面子,效果很好。在讲课时,教师不要总给学生严肃的面孔,把命令式、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为商量式、平等的语言。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敬重喜爱老师,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并为日后专业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4

1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特点

1.1 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对于现今的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来说, 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教授中应该注意区分非专业与专业的差别, 充分考虑授课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避免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

1.2 授课是以应用为目的。

计算机成为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必须掌握的技能, 就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更加重视上机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锻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学科知识更新快。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教学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不仅要选择合适教学内容, 更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今的网络信息已经相当的丰富, 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才是他们能够受益一生的法宝。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 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 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以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基础课程为平台, 开展研究性教学, 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将面临新的变革。

2 分层式进行教学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难免与之发生交集, 很多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常识的学生变得人数日渐众多起来;但与此同时, 我国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性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使得高校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的一些认识差别, 有的基础较好, 有的基础较差, 有的依然没能摆脱“零起点”的尴尬, 面对这样一个不同等级的被教育群体, 使用统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标准, 显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此类情况, 我们可采取分层式教学的方法:

2.1 在教学中采用“1+X”的教学模式, 即一门必修, 多门选修。

完成必修课程后, 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不同专业适当规定计算机类课程的要修的总学分数, 大体控制学生的选课情况。这样宽严结合既完成了计算机教学, 也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

2.2 新生在入校时, 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 可将学生分成两个群体: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和没有或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 并以此为根据为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

2.3 由测试的结果, 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提出免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申请, 申请后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免修资格考试, 通过考试者可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 直接进入第二个层次即X门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2.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建立的学生档案, 考虑和组织教学

内容, 在执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 融入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 采取合情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5 修习完成计算机基础的各个模块之后, 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为后期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此时即可自行选修计算机类课程。例如, 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修Excel电子表格软件, 用友财务软件等。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3Dmax、Photo Shop、Flash图象处理等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 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 按专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 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只针对于理工科的学生, 对于文科的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同样重要。因此, 对于不同专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教授内容和方法当然也应该不同, 在1+X的课程设置模式中, 1是基本要求, 需要各专业执行基本相同的教授内容, 但教师在教学的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理科的学生较为理性, 动手能力较强, 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新鲜事物, 因此教师可从学生们的喜好入手, 进行深入深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文科的学生较为感性, 思维方式生活化、理想化、形象化, 对这样的学生可以从极具生活气息的计算机应用如QQ、淘宝等电子商务、游戏、mp3等等入手, 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采取浅入浅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开设X门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进行课程设置, 如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学习matlab之类的工程制图及仿真软件课程, 经济专业的学生可学习电子商务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论充分的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

4 及时更新知识, 强调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所以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最终不能脱离应用。同时,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发现, 提高学生对课程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实际应用。与其在课程上由教师空洞的讲授, 不如让学生坐到实验室里随着教师的讲授“感同身受”。因此, 本人认为,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突出实验教学的作用, 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 直接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也未尝不可。

当然, 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 组织学生通过上机作业实现练习, 并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辅导和答疑, 也是改革方式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这将更好的解决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问题。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有效地开展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能够达到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效果, 使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 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 我们要为计算机基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自各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以来, 同样也经历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当前, 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 从而进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卫校学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71—01

1 卫校学生情况分析

1.1 学情分析

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卫校学生的起点较低。从学校招生简章可以看到,学校招收普通中专生的条件是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这些中专生的普遍特点是文化基础底子薄弱,生活懒散,缺乏信心,其学习方式和自学能力较低,当然了也不乏有些优秀学生,面对这样的现实,给卫校学生上好一堂信息技术基础课需要比其他院校学生付出更多的辛苦。

1.2 课程分析

学校给中专生订的教材是《信息技术基础》,第2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关中辉。从目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共有七章内容,以前的教学安排是两学期128学时讲完教材,从本学期开始为了和课后教学计划一致,学校压缩了学时数,调整为一学期64学时,这样在教学上需任课老师认真调整进度。

1.3 卫校学生已有信息技术水平

从开学第一次课上调查可以知道,卫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这些学生有的来至城市,有的来至农村、牧区,还有的来至新疆各地。对城市学生来说,家中有电脑或经常接触电脑是常事,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而来至其他地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来校之前还没有摸过电脑,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既要培尖又要补差,这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都提出了挑战。

2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的要点

2.1 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写出教案,深入专研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除了备教材之外,给卫校学生上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2.2 讲课

讲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上好课,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

2.3 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要求要及时,认真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及电子作品,对好的作品要给予演示,说明其优点,对不合格的给予指导和纠正。

2.4 辅导

课外辅导是对个别进度差的学生而言的,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其进步。

2.5 考试

学习成绩的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考核既要符合教材和大纲,又要适应学生的当前水平,对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

3 信息技术基础课上的教学策略

3.1 立足实践兼顾理论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操作型、技能人才,把《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当做计算机应用来培训,让学生机械地按步骤操作,只知其然而做不到触类旁通。另外,要想在教务科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把握适用性和够用性原则,做到理论精讲、实践多做,注意能力培养。

3.2 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从卫校学生的情况分析可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生源构成,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有所差异。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及教学方法,也尝试过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步子教学法等。pa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中“文本框”为例,先给学生准备几张不同大小和风格的请柬,以其中的一张为例,讲解其排版方式,对于进度快的学生要求其完成所有样式的排版,并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最终独创或设计一种请柬,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其尽量完成作品,计算机操作较差的学生要求其模仿,并在课上给予指导。

3.3 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上真正的动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趣味教学可以发挥学生潜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打字时,一味地让学生练习键位,很少有学生可以做到,如果结合上游戏、测试速度等其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做其他上机练习时配合竞赛游戏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4 给学生适当加点压力,让学生稍有紧迫感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卫校学生不给点压力还真的不行。信息技术课必须让学生有任务可做,如果被学生当成娱乐和放松课,那就坏了。比如,讲文本初级排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排版后交作业,而中、高级排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在下课前交上如电子小报或海报等作品。由作品来评定课堂成绩,学生有了这样的压力才能一心一意的坐下来完成本次课内容。

3.5 信息技术课上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的再好,学生要是不会自学,毕业后仍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信息技术基础课不仅仅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摆脱常规教学模式,对基础知识讲解后,布置综合训练题,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完成任务,这对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用人单位对卫校毕业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日益提高,《信息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实用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东西值得学生进一步学习,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如何给卫校学生上好一堂信鼠技术基础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注重、练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中专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摸索、探究更加适合卫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新.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

[2]张镝.谈计算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3]杨建强.浅谈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创新学刊,2012(1)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学习兴趣,视频辅助教学,自主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该课程是后继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是连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 如何让学生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 本人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谈几点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 气氛既热烈紧张、有轻松团结,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潜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用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去感染学生,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始终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当合作者, 而不是接收者,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也是学习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要充分交流、互动, 教师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和评价, 多鼓励、激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 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感中学习,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本中的知识较偏理论基础, 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 因此上课时,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置身一个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以通过动态画面清楚地看到各种机器、机构的外观、内部结构及工作过程,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 让学生感觉到机构的繁多, 构件之间通过巧妙的组合, 满足了设计和工程实践的需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有利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且,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突破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并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采用现场实践视频教学来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教学中要多采用视频来解释说明一些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缺乏工程知识, 例如:上课时如果还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将齿轮加工的内容等实践性, 生产相关性内容, 则学生较难理解。为了让真实的生产环境搬入课堂, 本人利用实习和实践机会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视频教学内容。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在课堂上使用较短的视频资料组织教学, 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课前课后去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 课前学生应做好预习, 对于视频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作以了解, 上课时, 教师可先将内容呈现, 并结合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内容以教学视频案例为主, 然后按教学顺序将学生分组, 播放教学视频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 组长汇报, 教师点评。通过这样的视频教学不仅可使学生们学到生产实践中齿轮的各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加工齿轮的机床类型、加工齿轮的刀具、夹具以及机床的运动过程等,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通过案例讲解分析, 帮助学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多、各章内容彼此独立, 前后联系不甚密切。为了能让学生够好的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应该在讲完一章内容后进行一次案例分析。如对于采矿专业的学生, 在讲完齿轮传动后, 可以以采煤机摇臂中的齿轮传动为例, 让学生来分析齿轮的失效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由于所选案例内容为学生专业相关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去分析与学习, 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所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他们的实践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 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要求每个人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 善于不断更新知识。同时,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教学领域, 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 扩展了人们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 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自主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最主要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 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使学生有明确的“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并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分析和总结,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提出问题“减速器都应用了哪种齿轮和轴承, 为什么采用了这种齿轮和轴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到实验室观察、上网等等) 查阅资料,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 最后将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们在获得答案的过程中, 能够初步掌握观察实践、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总结等学习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七、适当的激励制度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喜欢发言, 一整堂课都“沉默是金”, 追其原因, 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会, 但不喜欢表达;一种是对自己没信心, 不敢表达;还有一种就是不会。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 比如学生主动发言并有自己的观点, 可以作为鼓励适当地给予加分。

参考文献

[1]李雪飞, 韩维娜.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0 (1)

[2]张夕琴.视频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0 (12)

如何上好每一堂计算机课 篇7

一、充分认识、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

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家庭条件差, 文化基础差, 厌学情绪严重, 缺少学习动力, 学习自觉性不够,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在学习上常表现出不自信, 对前途悲观失望。很多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思想上不求进取。教师要和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 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弱点,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我们要用教育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和他们成为朋友, 生活上关心他们, 思想上教育他们, 学习上鼓励帮助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二、结合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记得我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 学生有的想上网聊天, 有的想打游戏。我转念一想, 就说我们先测一测咱们的汉字录入速度, 达到每分钟40个字的同学就可以每节课玩二十分钟的游戏, 达不到规定个数的同学要通过汉字录入软件练习, 达到了可随时测试。于是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开始练习了, 这样他们的汉字录入速度才都达到了规定的速度水平。因为快速熟练地录入各种数据, 如文字、数字、符号等, 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一章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让他们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同学写一封电子信件并制作一张最漂亮的贺卡, 经过精心地修饰美化, 通过邮件发给亲友, 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了;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一章时,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班级课程表或为班主任教师制作一张班级的学习成绩统计表, 让他们认识并看到自己的价值, 产生一种成就感, 体现出学习的用处;学习《多媒体软件的应用》一章,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照片进行修饰, 制作成成长电子相册或下载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加上背景音乐等。

三、项目教学法, 促进学习

在上课时, 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采取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每节课教师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我先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组, 每组810人, 选出成绩好、基础强的学生任组长, 负责对各组成员练习的指导。对出现的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对疑难不容易懂的问题做成课件逐步分解演示, 学生边看边操作, 尽快掌握操作方法, 最后总结归纳出知识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 特别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巡视检查练习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部分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强化训练, “熟能生巧”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中学会操作、掌握技能。

四、做中学、做中教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 需要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 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活动。科学确定知识点、技能点, 使学生既能完成学业又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特别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操作仔细、认真听, 动手做。

在教学中,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技能点, 就对照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考点进行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做好。此外, 还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强化训练, 最后全部学生都能合格达到标准, 顺利拿到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 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现代社会是知识迅猛增长的社会, 知识的日新月异, 信息量与日俱增。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不断学习社会各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修养, 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创新性地学习。毕竟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获得的知识不可能全部适应以后的工作, 要不断创新学习, 不断适应以后工作的发展需要。

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篇8

关键词:中专生,护理学基础,操作课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总学时达190节, 其中理论课76节, 实训课114节, 可见操作课的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中等卫生学校每年招生均是以护理、助产专业学生为主, 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学生无法早期接触临床, 加上部分学校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等客观情况, 为了确保《护理学基础》操作课的教学质量, 我们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训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条件, 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实训室规章制度, 用制度约束教师的带教行为和学生的训练和操作行为, 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所以在课后时间开放实验室, 按班级顺序排好轮转课程表, 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提供便利条件。护理教师组织上一届技能操作优秀的学生代表担任本届各班学生的指导大组长;各班再由课任教师和实训教师培养出多个操作小组长, 加强对学生操作的辅导;班干部负责各班的纪律和考勤登记;从多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这种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 形成的动作思维和感官认识容易回忆和牢记,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

1.2 录制护理教师操作视频

近年来兴起的“微课”, 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贴近实践, 加强操作课的授课效果, 护理教师先统一操作标准,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认真领悟微课含义, , 通过录制个人操作视频, 并将视频发到班级里的电脑上, 在每项操作课上课前和操作练习课前都要求学生先在教室集中观看, 加强印象;练习后将视频发到学生的手机上, 供学生课后反复观看。通过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融入护理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两个学期授课, 第1学期基础操作授课项目包括铺床法、移动和搬运病人法、病人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床上洗发、床上擦浴、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鼻饲法、导尿术、灌肠术、乙醇拍拭浴;第2学期授课项目包括超声波雾化吸入、药物抽吸法、各种注射法、青霉素皮试液配制、密闭式静脉输液法、静脉留置针操作、吸痰法、氧气吸入法、临终护理和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技能操作。操作课的教学安排一般是2学时理论加示教课的教学, 2学时练习操作。理论加示教课的教学:首先在课堂上先讲授该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让学生先认识每项操作的用物;再次通过示教分解每项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将完整的操作示教一遍。操作练习课的教学:一般采取同步示教法、分小组练习法进行。操作练习课上一般分为8大组, 每组8人左右, 各组安排了由学生自愿报名并经过课任教师和实训教师精心挑选的操作小组长负责监督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在采取同步示教法时一般让各位操作小组长跟着教师同步操作, 实训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 重点培养操作小组长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保证操作小组长的操作规范, 才能更好地带动全组同学的规范操作。在进行分组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适时进行纠正, 练习课结束后, 教师总结和概括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进一步分析难点和重点, 提出对策,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 (1) 示教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适合多项操作的教学, 在学习操作前进行示教, 可以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操作, 熟练操作步骤, 掌握要领。 (2) 回示法:操作示教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当堂课的吸收情况, 由学生上台现场演示, 再由其他学生指出做得好的和不足的方面,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方法用于讲授各种注射法时效果明显。 (3)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各种卧位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不同病例, 要求学生根据病人情况安置正确体位。这样学生会对各种卧位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然后给病人取正确的体位,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4) 角色转换法:尽可能用真人代替模型, 增加操作的真实性,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及爱伤观念的培养。在以下操作中使用了该方法: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床上洗头、各种注射术及输液法,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 当堂吸收效果明显。 (5) 录像教学法:在静脉留置针操作、输血法、洗胃法和尸体护理中使用了该方法, 效果直观生动。 (6) 情景模拟法:在讲授护理文件书写时 (包括体温单的绘制、处理医嘱、护理记录单和交班报告的书写等) 先讲解要点, 给学生看护士交班的视频, 然后将课堂安排成一个护士站, 请学生上台角色扮演交班情况,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 课后再布置学生绘制体温单和书写1份护理病例记录, 增强对本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操作练习课, 教学中我们都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由原来的以护理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倡导以爱为先,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去。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认为护理工作不单是指祛除病人身体的生理疾病, 还包括给予病人精神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式的指导, 满足他们身体、心理、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使病人感受到关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护理技能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关怀用语言实实在在地、随时随地地表达出来,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人文关怀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3]。

1.4 严格操作考核流程, 检验实训教学效果

为了使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做到教考分离, 教师在每项操作前进行集体备课,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使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考试过程中实行随机分组抽签的方法, 进行一对一的考试。从护士仪表准备、物品准备、沟通技巧、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卫生宣教到用物的清理等方面进行考核, 全部实行统一评分标准, 成绩低于75分者定为不及格。凡不及格的同学由教师分析原因后示教纠错、再练习, 下次课除了补考这项操作外, 还要额外再抽签考核另一操作项目, 两项操作平均分必须超过60分才能通过技能考核。每次操作考试后指导教师要对各班级操作考试的情况进行逐项分析, 指出各项操作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纠正。

1.5 实习前加强集中培训, 进一步强化《护理学基础》实践技能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专业课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对学习过的《护理学基础》的操作技术有所淡忘。为缩短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适应临床的时间, 我校开设了《护理综合技能》课程, 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所有的技能操作均归纳整合于其中, 安排带教老师示教, 并指导督促学生反复练习, 辅导教师发现差错时及时给予纠正, 使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操作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实习上岗前全天开放实训室, 加强岗前集中训练。实行实习前所有操作一对一考核, 不及格者直接上报学校教务科备案, 延缓该生下临床实习的时间。延缓下临床实习期间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后, 学生必须通过2个以上护理或实训教师随机抽签的操作考核, 且成绩合格后, 方能下临床实习。这样就从技能上保证了学生下临床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单项操作抽查、综合技能考核情况、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及学生自己从临床实习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 这两年我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了。

3 小结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强化, 课堂听讲效果明显提升, 对各项操作的流程更加明晰。但相应地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 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保障, 只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理实践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林.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2) :41-42.

[2]赵嘉, 陈盛智, 陈运香.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4) :87.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计算机课 篇9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方法,教育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课,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 并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运用计算机自主学习。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是为了提高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成了信息技术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觉得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 因为有条件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 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 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 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 只有用合理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

例如, 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 我根据小学生学习喜欢新鲜、好动、好游戏的特点, 在教学生怎样使用鼠标的时候, 我就简单地教学生去玩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和一个叫做“纸牌”的游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 学生学习自然感觉就轻松了。当然,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也要加以适当引导, 并不是真正把计算机房当成游戏厅, 要让学生明白玩游戏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鼠标。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二、变抽象为直观

在教学中有许多计算机术语是很抽象的, 小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 形象地比喻最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 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 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 人的感觉器官 ( 如手、脚、眼等) 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输入信息到CPU ( 相当于人的大脑) 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 ( 嘴巴等) 输出来。这样一讲, 同学们不仅感兴趣, 而且印象深刻, 还记得牢。

三、抓住特点, 加强记忆

对于键盘上的一百多个按键, 要熟记名键的功能, 除了加强练习外, 必要的记忆也是需要的。在教学中, 为了加强学生记忆, 我采用口诀法。如在教学利用退格键的删除键删除的时候, 可让学生熟记“删除之前先插入, DEL键后面除, 连续按动退格键, 前面字母个个无”的口诀, 并将口诀做成桌面背景, 让学生时刻能看到, 并牢记于胸。

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我们平时上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练习的时间相对很少, 而计算机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每周可参加两次活动, 可以增加两次练习机会, 多练习才能将知识更好的巩固。例如, 指法练习, 光靠说是没有用的, 我们虽不是培训专业的打字员, 但能熟悉键盘也是必要的, 对于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 一些基础知识是要多练习才能掌握的。

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

积极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每一节的内容都充满好奇心, 都想去实践。例如, 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多媒体演示软件, 展示计算机的各种用途, 其中重要的是将以往学生制作的作品, 如贺卡, 报刊、统计成绩等让学生看, 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学生设计出来的, 学生马上觉得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遥远, 只是触手可及, 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学习的目的, 是希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身边事物、结合生活, 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比如, 在教过“windows画图”后, 让学生创作电脑科技绘画, 在教过文字录入及编排后, 可让学生办一期电子板报, 并将好的作品标好作者姓名, 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举办学生作品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适时表扬

同学在学习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说错或是误操作的现象。对于操作好的同学要给予适当的口头表扬, 如果他的作品画的好的话, 我还可以利用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送给他 ( 她) , 同时展示给其它同学观看。如果出现误操作的时候, 要用平稳的语气尽量指导他 ( 她) 正确的方法, 纠正不良的操作, 而不能对他 ( 她) 在语言表情上的“攻击”。如果这里对他 ( 她) 批评一顿, 那么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会令他 ( 她) 在以后的学习提问及电脑的操作上不敢说, 不敢做。对于屡次“犯错”的学生, 也要尽量的开导他 ( 她) 帮助他 ( 她) , 阻止其它学生对他 ( 她) 在语言上的讽刺讥笑。改正后要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表扬。

如何上好计算课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课 教学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历来都非常重视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更新理念

教师要适应现代新课改的要求,摒弃传统观念思想,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配角,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中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重要性,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小小夹球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分组夹球,并做好统计。结果出来了,3名男队员的分数分别是5,9,7分,而女队的3名队员的得分分别是7,7,6分,同学们正要下结论时,老师突然拿起筷子并说道:“第4位女队员开始夹球了!”在学生惊讶的目光下,教师很快就完成了比赛,结果是3分。最终结果是男队得21分,女队得23分,女队赢了。男同学们大喊不公平,不公平。为什么?教师便顺势开展教学。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是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不懈动力。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优秀的学习品质,能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以获取更大的收获。所以,在创设情境后,我们还要善于让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时候教师可根据需要,提出一定的要求或范围。

四、解决问题

有了问题就得解决,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智慧和才华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反对传统教学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方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1.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探索和研讨。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和生活经验相近,具有语言和思维的相通性,在一起进行探索和研讨,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群体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活动提供机会,并创设相应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交流研究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探索计算的方法,这样的交流才有价值。

2.算法多样化。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运算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计算23+16时,有的孩子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有的孩子用拨计数器的方法计算,有的孩子用数数的方法计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还有的孩子用竖式来计算,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我们都应加以肯定。

3.算法最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哪种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然后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交流,最终分析出哪种方法最优,哪种方法更简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4.重视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的能力和习惯,依赖于对数的理解。因此,它能帮助学生发展对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增强运用数及运算的灵活性,促进对结论的合理性的认识,提高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对于运算结果的把握,有利于减少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因此,我们在计算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评价

如何上好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实验课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 更有很强的实践性, 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 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理论指导实践, 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技术学院和中专学校, 其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也是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例如, 我校计算机班北大青鸟专业教学计划中JSP程序设计的总课时数是160, 其中讲课40课时, 实验120课时, 计算机作为一种日常工作频繁使用的工具, 人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就要上机操作, 学生也只能通过上机练习来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理解, 所以上好计算机实验课对老师尤其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设实验课, 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 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操作, 了解计算机是怎样操作, 如何运行的, 由此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机实验, 学生可以演示和操作软件的各种功能, 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 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尤其是《C#程序设计》, 《数据库程序设计》等逻辑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编写程序, 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 程序调试和运行, 从中可以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学习编程的经验, 最终获得所需的结果。这些课程只有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 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因此, 如何开好计算机实验课,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

1 要有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磨刀不误砍柴功, 首先, 计算机实验课必须要有上机实验计划。也就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 包括实验时间、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实验题目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机房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的配合, 提前准备好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次上机实验课都要做好实验提纲。实验提纲的格式如下:

1) 实验课题;

2) 实验目的;

3) 实验要求;

4) 实验内容;

5)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6) 实验思考题。

实验提纲必须和试验计划一起编制, 实验提纲是实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 这些计划都要做好文档。

实验提纲和试验计划可以让学校组织有经验的且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或者教学小组统一编写, 每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计划和提纲都要精心准备, 在教学中都要按照统一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实验, 学生依照实验提纲的指导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提纲的执行情况完成实验报告。教师也须按实验提纲的要求来评定学生成绩, 检查实验结果。因此, 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提纲的编写时应该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进行精心设计、周密安排, 这才能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如何做好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对于机房管理人员来说, 这些软硬件准备工作必须在实验课上课前要做好确实安排, 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机房管理制度, 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这些准备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硬件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 功能完好, 适合学生上机实验, 辅助的电子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 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

2.2 软件准备工作

由于职业学院和中专学校的学生组成现在都以90后的学生为主, 大都具有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自由散漫、喜欢玩游戏等等特点,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对计算机权限和计算机软件使用安全方面的控制, 管理人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帐号, 根据实验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U盘等, 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另外, 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和系统还原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和修复被破坏的操作系统。然后要根据实验计划, 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 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

2.3 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 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如果实验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的台数, 最好是分组进行实验, 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 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

2.4 教师和学生

学生要按实验提纲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特别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 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 上机实验时主要任务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教师要对实验流程进行周密的思考, 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 在实验课的全过程中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

3 计算机实验课的实施流程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 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怎样才能上好计算机实验课呢?我们可以把实验课流程做如下安排:

实验课开始时, 老师要说明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指明实验的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 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 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 《网络工程》课程的实验课, 可选择VMWARE进行虚拟机的设置, 在单机或者少数机器上就可以实现局域网的模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实验时, 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法, 演示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开发的一些应用软件, 通过讲解将一些程序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进而产生更大的兴趣, 然后能尽快动手进行程序设计。

最后一点, 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 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 如打字的指法要正确, 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照正确的步骤, 严格遵守机房使用条例。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 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 计算机实验课的学生总结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查, 才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上机实验课里, 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和有关算法都有了一定的新体会和认识, 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 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 巩固所学知识。因此, 每个学生都要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 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及课时数;

2) 实验课题;

3) 实验目的;

4) 实验要求;

5) 实验过程。

学生的实验总结及实验题目、目的、要求与实验提纲上的内容保持一致, 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根据上机操作中的实际操作过程如实填写, 实验总结要明确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及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情况要做好分析说明, 填写实验后的收获和感想、建议和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把自己的学习、思考、实验过程做好反思。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出该实验课学生的实验状况和水平, 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进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5 计算机实验课的老师总结

一般来说实验课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提高都是由学校有经验的且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来策划和安排, 他们基本能代表学校计算机实验课教学的最高水平。但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 且实用性非常强, 这门科学的教学客观上需要密切的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并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 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 通过实验课的实施和阅读学生实验课的总结, 教师也会有许多的想法和感触, 这些需要及时总结, 学校也要重视计算机实验课教师的每堂课的总结, 并定期组织编写实验计划和实验提高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 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这不论是对今后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下一篇:山东润源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