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2024-05-1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通用12篇)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1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概述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 以知识素质为主体, 应该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 “能力本位”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体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 应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近年来,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规模扩展较快, 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 主要问题有:

(1) 职高的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习态度差, 学习成绩差, “三差”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已经非常熟练, 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 不用心学习, 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吃力,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教学手段单一, 师生间的互动不够。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整堂课都采用Power 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大了课堂信息量, 更直观形象, 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4) 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体现不出中、高等教育的先进性, 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任务, 在充分审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为某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最终达成结果, 它是开展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掌握学习的方法,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 为计算机知识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培养根据职业需要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 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学有法, 却无定法。”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本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文章的录入来学习Word中菜单的使用, 如在录入《快乐的生活》时, 文章中不断出现“快乐的生活”这几个字。为了使录入更省时省力, 在学习了Windows操作系统后, 学生自然会想到“复制”。接下来是“复制”的方法有哪些问题。学生一边利用原来所学到的知识, 尝试应用到现在的实际中, 一边学习新的知识, 要“复制”就要先选定被“复制”的内容, 所以就有了选定内容的问题, 这时自然就增加进了Word特有的各种选定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为解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样的学习过程看起来是把教材内的次序颠倒, 重新组合了, 但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灵活应用。

2.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事实证明, 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具有问题性的情境对学习将产生强烈的激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其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语言要有情境, 内容要直观,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能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成功。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人是不会拒绝美好的东西的。无论是一篇词汇优美的文章, 还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或者是设计精美的杂志, 把这些陈列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眼睛会为之一亮。图片是怎样插入的, 底纹是怎样产生的, 漂亮的边框是哪来的, 艺术字是如何变化的, 背景、色彩如何改变等等, 学生非常好奇, 这时师生都进入了最佳“教”与“学”的状态。

3. 互相讨论, 解决问题;及时指导, 恰当评价。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与周围同学形成学习小组, 讨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假设, 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假设进行分析和推断, 并进行尝试, 逐渐在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 使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另外, 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 通过评价,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教师承认, 心理上获得了满足, 从而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焦虑, 而适度的焦虑则可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等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 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并为其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为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 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对于大量无法在黑板上描述的软件窗口,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多媒体教室。动态与静态视频的出现, 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帮助学生接受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 强化了学习计算机的动机。随着鼠标的移动, 窗口的不断变化, 对科学知识的娓娓讲解,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都达到了普通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在学习演示文稿Power Point时, 利用从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或各种精美的图片, 配上好听的音乐, 标注说明文字, 链接到前面所学的Word文稿上, 在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下,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 一个个小小的菜单不再枯燥乏味, 一步一步的操作不再需要死记硬背。

5. 利用上机操作加强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再动听的讲解, 再精辟的分析, 再生动的演示, 也无法培养出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的应用能力, 所以上机操作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学生技能的高低完全有赖于上机时间的积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循序渐进的训练, 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提高、加深、巩固学习的内容, 就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 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

在上机时, 教师既要顾大体, 又要顾个体, 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 也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教师在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 应该还有附加题, 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 使他们有事可做, 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 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带着任务学习, 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中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 再根据具体章节, 把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 每一节又由一个或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组成。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任务或实例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任务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 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落脚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创造”, 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摘要:本文讲述了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 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使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牟连佳, 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 (1) .

[2]黄国兴, 周南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美) Gary R.Morrison, Deborah L.Lowther, 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10)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2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人都要学计算机,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计算机课程,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方法等,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作 者:张伟 作者单位:宜兴市旅游职业学校,江苏无锡,2142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67 关键词:问卷调查 制定计划 开展教学 考核

浅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 现状 教学 提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计算机已成为现如今的基本工具,已经改变了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能灵巧使用计算机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计算机的使用者都得掌握的基本知识,但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则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教育是一种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专业型人才。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体制,使得在校生的差异很大,中职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部分社会青年,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的掌握度大不相同,有的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对计算机的掌握也比较肤浅,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有抵触感,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但是,既然学生选择中职教育,那就是对中职的信任,他们是本着要学一技之长而来,而且中职学生的年龄段决定着他们是一类对新事物有着极强渴望,并且思想活跃的人群,但是八成学生在初中时长期考试成绩差,心理上遭受一定的打击,这些打击是来自于家长、初中同学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态度,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让他们获得尊重,获得信心。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知识过于陈旧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学以致用,找到一份符合专业应用的工作。但是目前,有的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落后,有的甚至还在传授Dos这样在就业中几乎无用武之地的知识。

另外,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了解,只是对理论知识详加讲解,一味的应付考试,使得教与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2.2教学方式

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的应用走进了各行各业,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则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最主要优点就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接触,师生的同步学习过程,会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思路紧紧攥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先由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做笔记,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产生兴趣,同时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明显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考试体制

考试的体制,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通过考试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同时却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主要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如果仅从试卷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学校采用笔试和操作双重考试,但是受操作时间和题目的限制,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三、怎样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3.1教材的选用要合理

一本合理的教材,使得教学水平从起跑线就处在领先的位置,教材的内容应该从实用性出发,主要是为学生毕业后就业中能够被真正使用,但是一定要避免教材的滞后性,因为计算机的更新度较快。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自定教材,内容要在教学当中不断总结将之完善。

3.2重视操作练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是主要围绕充分的操作练习来完成的,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应该只能占到总课时的1/3,而其余的2/3则应该是操作练习的时间。

教师应该在操作练习的时间内选取一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有能在实际应用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比如网上有许多可以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偶尔为学生下载几个。

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考核。长期有效的优良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

3.3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它的出现使得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整堂课都是在带领学生阅读课件,没有给学生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学识和教学技巧来主导,多媒体教学辅助,方可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完成。

3.4恰当选择教学实例

良好的教学实例会使学生增加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频繁的与学生互动,这样可以让课堂上氛围变得活跃,也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实例来进行学习操作。

例如:在word图文这一课程中,可以在讲解课程之前为学生展示一份曾经的比较好的学生作品,让课堂中的学生有种想超越前辈的欲望,然后再讲解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学生对知识点充分了解后安排一个制作内容的任务,比如制作“班级板报”,通过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熟练。

再如:在学习excel数据管理这一课程中,可以制作“水果价格表”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学习多个excel数据管理知识点,让本来比较复杂、多样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划的展示讲解,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excel数据管理在现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节课程的实例讲解,可以使得学生懂得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结语: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靠实践来渐渐了解熟悉,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使得学生和教师产生互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真正感兴趣。要对在实践中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给出表扬,使其起到表率作用,多对操作较差的学生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伟伟.互动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6-28.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0(5).

[3]白丽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篇4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的应届生,受初中计算机教育不平衡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字编辑、上网等,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快完成上机练习,容易产生自满情绪,缺乏对计算机深入学习的兴趣,就会去玩游戏或上网,基础差的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同时受了玩游戏和上网的影响,精力开始分散,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此大的差距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1.2 教材内容陈旧,教师计算机水平停滞不前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一般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一些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培训,很少向他们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本人没有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教师计算机水平停滞不前,导致其在教学中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与创新,一般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宗旨,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创造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加上教学内容的陈旧,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3 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多采用板书+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使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授课与实操全部在机房进行,但教学还是处在“演示”的初级阶段:先是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演示一些相关的操作,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上机练习。这种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始终无法展开,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也无从提起,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1.4 理论与实践分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有及时、足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可能要经过之后在学校安排的上机课来练习课堂教学内容,这种情况下学生也许会忘了课堂上的很多内容,教师只得重新指导,理论课好像显得有点“多余”了。随着近几年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学校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或者电脑室,演示型直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1.5 考试弊端

考试环境相对落后:计算机硬件配置低,软件版本落后,网络条件跟不上,试题库中的试题量相对不足。这样的环境根本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存在问题:每份试卷的知识点覆盖范围不够广,考试点相对比较偏,一些没用的知识点如调制解调器的应用还出现在试题库中。考核方式偏重考试成绩:学校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作业为辅,但这样很难确定每位学生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水平。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 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学”,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本课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利用录音、幻灯投影仪、电脑、录像设备等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把抽象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

2.2 加大实践机会,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让实践课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战场,实践课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2.3 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该跟得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灵活把握教材的使用,避免课堂上传授过多的陈旧知识。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动态,通过计算机杂志、报纸、网络交流等方式来了解、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扶持教师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脱产学习,不断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2.4 综合运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驱动,围绕任务(问题)的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并且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从而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当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兴趣方向来设置任务,根据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循序渐进地布置任务,将“任务”分散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学习方法也常常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在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发送纯文本文件,再教学生发送带附件的邮件,再让学生学习接收邮件,内容将显得琐碎繁杂,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如果布置一个发送不同类型邮件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一步步的就能完成任务。并且可以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成员中互相发送邮件、同时给多人发送邮件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学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对其它同学进行辅导从而找到学习兴趣,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因为参与探究而对这一部分知识点掌握得很好。

2.5 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正确评价体系

学校检验教学效果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除了要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门课可以采用模块化考核办法,即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考核,如计算机基础模块、Windows系统模块、Word模块、Excel模块、PowerPoint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考核一次,然后开始学习下一个模块,学期结束时不再进行综合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熟练掌握学过的知识。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要积极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明天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讨如何改进教学,使学生更多地理解知识、理解职业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学院,任务驱动,分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谭立刚.“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中学课程资源,2007(10):121.

[3]丛春燕.谈“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武汉: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2):78-79.

[4]程幸华.浅议中职计算机教学[J].南昌:科技经济市场,2007(7):182-183.

[5]张建文.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7):12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5

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认识计算机的功能作用;学习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录入及Office等常用应用软件;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共享。

这是一门看起来上课内容浅显,但实际上并不好上的课。

面对学生原来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内静下心来,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每人每天能有收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入学目的往往就是混个毕业证书。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面,会有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能有60汉字每分钟以上,会上网、上Q、登录邮箱,会下载图片音乐电影;但是同时会有一些很少接触电脑,不会用键盘,不会拼音打字,认不全26个字母,没用过QQ,不会上网,甚至连打开关闭电脑都不会的学生,学生间计算机水平相差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讲深点,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讲浅点,基础好的学生不耐烦。

第二,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上课的一般流程是:先观看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上交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单一的课本素材和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厌烦情绪,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上课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中职学生很少有看电脑课本的习惯,课本发下去时是新的,上面除了写了个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们毕业时,仍然很新,明明是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没有上课带笔,记笔记的习惯。

少数的学生开始时带了,但看到其他多数人没有带,后面也跟着不带了,不能坚持自己对的立场。

没有做笔记的结果就是没有复习,知识点记不牢,水过鸭背,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学习自主性。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实际中的教学情况,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去学,有主动探究的行动;学生想学,愿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在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最终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收获和喜悦。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关注和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保证。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节课,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如果老师上课之前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学这个软件有什么用?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学生学起来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时,告之学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打字比赛,比赛获胜会获得证书和奖金,30汉字每分钟是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线;教计算机组成和电脑硬件配置,上课之前去市内电脑店写好几张2000到3000元左右的组装电脑配置单,给学生分析比较,给学生讲了上课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辨别,学这个可以判断一些电脑品牌硬件的性价比高低;教WORD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可以做个人简历、课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着;教EXCEL的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EXCEL用于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举个例子,让学生同时用计算器和EXCEL电子计算表格算一个工作表里的结果,哪个更快?计算器点个半天,自动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个表的数据,亲眼所见更让学生信服。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所有的教和学都要随时根据课堂变化来进行调整,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刚开始,在大多学生不会什么电脑操作的时候,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先讲课,后面学生跟着进行操作;当课程讲授过半的时候,就应该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试着先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之后,再集中讲评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学习,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让基础好学生去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给帮助同学有相应的加分,提高学生互助的积极性,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用“考核”促“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每天作业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

有对学习的爱好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爱好学习,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学习爱好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教学考核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学生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养成一个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即课程开始之前就找到上课班级的班主任拿到上课班级的学生花名册,做成一个课程相关的EXCEL电子表格,上面有班别,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和作业当天日期,严格从平时的第一次课堂作业开始就执行记录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明确告之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成绩就会越高;反之,成绩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要补考。

成绩高低基本上由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决定。

学生有查看、下载全班所有同学的作业记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作业,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作业或者几个作业就能设置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学到课堂知识,相互协作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一个学期的十几个学习任务如果能做下来,这些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需要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主要是实践,教师要少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网作为一种奖励,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可以连接二十分钟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完成作业的动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只有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

教材的改进能与时俱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关注学生每一次课的成长,能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3).

[2]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1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8).

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6

近几年来,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生了极大的作用,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中职卫校各专业必学的基础课程,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中职卫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卫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本人对卫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探讨。

一、目前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差,兴趣低;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课程的要求比较高,而中职卫校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恰恰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再者,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医疗中广泛与深入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医疗单位中,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担负着各级医院的医疗、护理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计算机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填写病例数据和治疗等。

中职卫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适当改革课堂教学,因人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胆对课堂进行改革。课堂分为基础篇及提高篇。基础篇是针对底子比较差的学生,讲一些简单、使用的操作,确保他们能听懂、会操作。提高篇针对计算机能力稍强的学生,在对基础篇学会学好的同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给他们灌输一些操作技巧、讲解一些计算机日常处理常识。上机操作时,由底子好的学生辅导底子差的学生,结作互助小组,使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

四、要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需要师生双方面的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同时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意味着后退,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从而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学水平。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7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以及教材中针对这类学生的操作案例不太合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采用分层教学、案例教学、讲练相结合教学的方法, 禁用USB接口, 合理安排上机座位, 组织外出参观, 开展比赛活动, 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成绩, 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措施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 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初三没有读就进了中职;有的读完了初中三年, 26个英文字母都分不清, 汉语拼音也不会, 简单汉字出现错写或者乱写, 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读音混淆不清。学校为保证生源, 总是来者不拒, 造成生源质量差的现状。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 不仅文化基础差, 还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对理论学习根本没有兴趣, 在教室上理论课时心不在焉, 讲话、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常有, 作业不认真完成, 相互抄袭, 甚至根本不做;在机房上操作课时, 一进机房就把手机连上电脑, 把玩游戏拷贝到电脑上玩, 布置的任务不认真去完成, 甚至根本不做。不准玩游戏或不准上网就坐不住, 无端关别人的电脑, 甚至把旁边同学电脑的鼠标键盘连接线拔掉, 使其他同学无法完成上机学习任务。对考试无所谓, 题目都不仔细看, 有的甚至不参加考试, 因为学校对学生成绩不作要求。

(2)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初中学校设备条件较好, 具有完善的计算机房, 每周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比较熟练。有少数自家有电脑, 通过平常对电脑的接触, 或多或少地掌握一点基础知识。有大部分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 没有足够的设备, 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 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 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3) 教材中案例的安排不太合理, 有的案例对初学者来说太难。例如某章中的图文混合排版中的任务“制作班级板报”, 艺术字、文本框、图片都还没有操作过, 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要完成图文表混合排版, 大部分同学难以完成, 要分几次上课才能完成, 或者先学会单项的练习, 然后再做综合练习效果会更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 保证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首先提高职业学校的入学门槛, 要求所有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中考, 并划定分数线进行录取。其次是要严格审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规范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再次是建议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完善各初级中学的教学设施, 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开设《信息技术》课。

(2)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 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教学。新生入学时, 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计划, 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时,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循循善诱, 悉心指导, 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计算机水平;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他们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进行难度更大一些的操作练习。

(3) 彻底禁用学生机USB接口。对学校机房中的学生用机进行安装设置, 删除系统自带的游戏软件, 彻底禁用学生用机的USB接口, 安装还原精灵软件进行保护硬盘, 从而防范和杜绝学生上机玩游戏。

(4) 合理安排学生上机座位。上机操作时将操作熟练的同学与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搭配在一起, 让操作熟练的同学指导帮助操作不熟练的同学, 并传授学习经验, 以提高整体水平。

(5) 消除学生对计算机认识的误区,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针对学生的认识误区, 教师应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 加深对计算机应用的了解, 增加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除此之外, 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使用计算机进行广告制作、产品设计、相片处理、新闻出版、网络媒体、办公应用等地方参观, 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实生活及工作中计算机的工具作用, 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

(6) 采用案例教学法, 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钻研教材教法, 不能完全照着课本进行讲授, 应当精讲理论多搞操作, 多搜集一些案例, 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精心设计, 以应用技能为主, 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 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具有成就感, 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熟练程度, 逐步提高其难度。

(7) 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 要及时的评价和指正。对于做得好的, 要在全班进行表扬, 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 使很多同学都去思考、去探索, 是否有更好、更快捷的操作方法。对于做得不足的, 要及时的指正, 以便学生改正。

(8) 开展多项比赛, 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 在班上开展打字、Word排版、Excel数据统计、PowerPoint制作等单项比赛, 每次比赛后都给学生加上相应的分, 如果成绩特别突出者, 可上报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比赛, 获奖者还可组织参加每年的市、省技能竞赛,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8

1.1 课程设制没有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中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感兴趣。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变化得比较快, 书本的内容往往都已经过时了, 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教材没有专业特色,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 无论何种专业均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 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1.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生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因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 教学内容的深度也是不同的, 部分学生有抵制学习的情绪, 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外力的影响, 他们的学习甚至是被动的。

1.3 教学形式枯燥

目前,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 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 最后上机对学生进行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 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的几点建议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还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对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 学习中往往只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对于为什么要学好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课程并不知情, 也不重视。造成这种现象我想与我们的教师有一定的责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该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传递给学生, 告诉他们当今的社会需求,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他们以后就业有很多好处, 否则, 很难在社会立足。教师也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帮助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加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2.2 精简并丰富教材内容

目前,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内容是针对所有的专业范围编定的, 并没有针对性的按照专业需求划分详略, 这就导致对某些专业而言, 教材上有些章节写得很详细, 但学生不需要掌握, 而有些内容教材写得很简单, 却恰恰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因此, 这就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细心研究教材内容, 根据所不同的专业划分详略, 适当取舍。另外, 对于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的知识可以适当补充, 也可以为同学创造自学的条件或设置选修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以致用, 也能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必掌握的学习内容上, 一举两得。

2.3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同, 加之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有的甚至分化严重。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群体规划不同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通过教师的努力来缩短学生的差距。这样慢慢下来, 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期课程结束时, 都能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2.4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 就可能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除了课堂讲授外, 教师还有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可以让同学们在上机操作时组成学习小组, 共同发现新的问题和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同时, 教师还可以以学习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进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5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要想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 只靠教师在课堂讲授是不够的, 学生必须要上机操作, 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 真正把所学的内容形成形象思维, 根植于心。但目前,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建设不很乐观, 无论是从计算机的数量还是现代化程度都不过关, 上机操作课上做不到人手一机, 有的同学想在课余时间到机房练习也没有条件。对于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来说, 机房的建设应该列为中职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环。

3 结束语

总之, 中职学校要想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对学生来说学以致用, 需要任课教师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 也需要学校为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常识, 以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走入社会后更好的施展个人才华, 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也是所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和中职学校共同的心愿。

摘要:在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多媒体演讲和无纸化办公的兴起, 更让计算机应用成为当代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各个专业的一个基础学科, 以期通过在校学习能让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时能更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但在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 本文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几点创新的建议, 共读者参与。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9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

一是好动的,坐不住,但接受能力还是较好的,只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听话、学习较自觉但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三是懒惰,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好的习惯。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具体表现在:

1大多数学生对上网很感兴趣,不过没有好好的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学习,而只是利用电脑来打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长时间的网络教学并没有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反而是学生变得贪玩,学业也无所长进。

2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很感兴趣,但是对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大。

3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到,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特别羡慕别人能用电脑及时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他们也期待自己也能有一天从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也能灵活处理自己专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许多学生的梦想!于是他们过多的追求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应用软件的尝试,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4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其实挺喜欢计算机的,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或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或理论学习或操作练习,经常遇到自己不懂,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于是,这些看似挺简单的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就成了学生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拦路虎,从而进一步阻止了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路

1学校应重视和提高计算机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轻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观念需要改变。计算机教育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课程,重要性与语文、数学一样。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意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计算机教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对计算机教师的重新定位,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革课程设置内容。

进入中职学校后,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改变了,由以前的升学改成现在的就业。中职学生虽然不需要高考,没有考大学的升学压力,但是他们也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就业挑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了各个企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案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应该增加计算机操作的课时,让学生尽快提高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今天,更要求学生在学会一两种软件的操作使用的基础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具体软件的操作使用技能,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方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应该提高计算机老师的地位,改善以往重视语数外,轻视计算机课程的情况,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根据学科的特点改善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以后的求职之路铺平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在教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与普高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中职学校更加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职学校的特点,要求学生既像普高学生一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像学徒一样学习专业的生产技能。中职学校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的设置调整教学课程和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做出调整,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强调实用,够用原则,而不是以往的全面和系统,同时加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按照循序渐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使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4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从纯客观的角度我们又怎么检测它的“含金”量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现在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三校生”考试(参加“三校生”考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操作员四级/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加15分)、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经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考核的同学,其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小结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10

一、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隔一阶段选取或自编一本包含主流应用的课程教材,并不断补充新知识(创新教材)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更新,才能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接轨。教材不可能保持最新最先进,但要包含主流应用,比如操作系统应选择windows7,办公软件应使用office2010,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关键,但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道教材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技术、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比如,操作系统还应介绍windows8,windows10,android,办公软件还应介绍office2013,wps2016等。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让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为此我们可以用分层分类教学的办法。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增加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内容;给财会专业的学生增加Excel高级应用和WPS等内容;给汽修、建筑、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制图软件等。

二、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创新案例)

有了合适的教材后,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针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认真备课,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根据重点找到本节课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须深入探讨,要求它能承载教材知识,又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将能成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企业应用的案例,将能成功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平时还要多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较为关注的事,选的教学案例最好来源于学生关注的事物或者将来参加工作可能面对的事物,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

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章节内容都是理论知识,学生不感兴趣咋办,经过观察每人都有手机,发现学生计算机不感兴趣但对手机感兴趣!这就够了,手机也是电脑,也是一种计算机,接下来以手机为载体来设计一系列的案例,成功解决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个理论章节,让学生理解了教材知识;教学中师生还共同研究如何玩转手机,促进了师生感情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为本课程教学铺平了道路。在“WORD文档格式处理”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案例简单的应用如请假条、申请书、介绍信、通知等,简单实用。了解到不少学生准备参加寻找兼职工作,在“WORD表格处理”我就选取制作“个人简历表”为教学案例;在“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中选择了学生非常需要的“个人财务收支表”为案例,要求学生使用sum求和、average求平均值、max最大值、min最小值、if条件、rank排名等函数完成表格内数据的计算;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举行“学校招生宣传”设计比赛;这些案例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单一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对他们效果差强人意。曾经,有次讲课,我洋洋洒洒讲了大半节课,看学生好像蒙蒙的,就问学生,听懂了吗?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如果听得懂就不用来职校了!我很尴尬,不讲了,跟他们聊天,有学生建议像上次上公开课那样弄些视频短片让他们慢慢看,我想对啊,教学内容做成多个小视频,让学生那个不懂看哪个,要看几遍都没问题,老师也不用一遍遍的讲。例如,我在“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中,以“校园歌手大赛评分表”为例,将事先为每个函数的使用录制的小视频发给学生,在做课堂练习时不少同学就是先看视频才完成作业的,这些小视频让本节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微课的有机结合,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又让学生们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微课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不必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老师可以先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们的授课和讲解,形成一套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实施分层次教育(创新学评价方法)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中专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源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对计算机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前组织一个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们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然后针对不同的班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比如,对初级班的同学从基础讲起,由浅人深;对于中级班的同学,可以采用将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结合起来讲授的方式:对于高级班的同学直接进行应用技能的教授等等。除此之外,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要采用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每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更科学的检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五、利用校园网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教学环境)

利用学校已建立的校园网,开发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视频练习演示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测系统。网上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部分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既保持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组建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培养好特长生。如可以开设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兴趣小组,还可举办汉字录入竞赛、word排版竞赛、装机比赛、硬件测评比赛等多样性的活动。这样能够使教学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与社会需要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创新实习实训,切实提高学生技能。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判定是以能否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为标准的。要改革闭门造车的实习实训模式,要落实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外引内联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1.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隔一阶段选取或自编一本包含主流应用的课程教材,并不断补充新知识,2.设计典型教学案例3.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4.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实施分层次教育5.利用校园网创建网络教学平台6.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这些方法都能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准确认识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改良教学方法、重视继续教育和实行分级施教等措施来改革其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赢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根据课程特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生源素质,设计典型案例,吸引学生关注;要调研社会需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程,进而学好这门课程。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和要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中职学校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其他知识的基础教育,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以后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加强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课,分层次教育,中职,计算机基础

参考文献

[1]鹿世闯.职业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1(31).

[2]张晓敏.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高考,2014(04).

[3]张岩.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6).

[4]李林.中专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28)

[5]张樱.中职计算机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07-15(105)

[6]张艳芳.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9-25

[7]蒋德勇.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2-25

[8]于宁.目标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J]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5)——Proceedings of 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2011),2011-10-01

[9]陈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刍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06-001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其具有相应专业的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中职学生每个人均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是其必备的技能之一。计算机目前已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为了更好的提高其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简单阐述一些教学改革举措。

一、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前,由于受条件限制,上计算机课时,只能采用“板书+讲解”的模式,比如讲解WORD、EXCEL等内容时,学生在教室课堂上听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效果自然非常差。近年来,各中等专业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学校均有标准的计算机实习室,教师人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因而我们再不能为图省事而仍然采取“板书+讲解”的模式,而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中的大屏幕投影或电视转接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有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教学中应与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应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不是自己的专业,学不学无所谓。其实不然,计算机作为各门专业最基本的工具,任何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而且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是学习其他微机课的基础。不能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还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能只是一味地练习打字,其他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这绝不是我们职校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内容,与学生交流的也不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满堂灌的情况。我们应让实践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战场。为了保证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机时应该采用记成绩制度并且加以评比,用以激发学生完成上机任务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的方式,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上机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选用项目教材,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更新也快,随机适应新的理念和手段的教材也脱颖而出。目前项目教学为职教专业课程改革推荐方法,其教材已陆续发行。我们要征订项目教学法的教材,并根据各专业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网络都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有QQ或邮箱,这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邮址和QQ号码告诉学生,建立QQ群,然后把班上同学的QQ加进来,通过QQ或邮箱将作业、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上机作业结果及相关资料发送给老师批改,对作业中的疑问还可以随时提问,老师可以及时回答,并将作业批改的结果传送给学生。有时学生在QQ中会和老师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增进了师生感情,老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不要太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游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正确对待互联网。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方法应该包括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面方面。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新课改的任务之一。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项目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当然,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课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并能懂得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使所学的知识被充分运用,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社会必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1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但是, 其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以往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 缺乏一种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迁移性教导。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材中, 多数的篇幅都是把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最低的教学标准, 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知识迁移的引导。因此, 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

兴趣和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当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能很好地确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之下, 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因此, 教师应该在进行知识迁移引导之前,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以这个因素为切入点, 从而逐步地实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迁移。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创立恰当的教学情境。计算机技术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学生和老师应该把课上知识与课下生活结合起来。例如, 教师可以以办公室软件的办公为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巧妙地应用该类软件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二是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 而教师应该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计算机知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例如, 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 教师可以以探讨式和挖掘式的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思考。而在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 教师可以把教学的总体任务分割成一个个小的任务, 并对每个学生在每个小任务当中的实践学习进行事后评价, 促进知识迁移的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要学”转变为“爱学”。三是充分挖掘计算机学科的优势。计算机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的主要优点, 把计算机中的声音、图片和视频等主要的传播媒介适当地科学地嵌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从而为学生的迁移性学习提供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这种方式既可以为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迁移提供重要的途径, 也可以为学生提高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奠定重要的基础。

2 建立恰当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个体性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产生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 需要在其既定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其认为合适的知识迁移的内容。而计算机知识的迁移也是体现着这样的一种规律,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之后, 在其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中, 把恰当有效的知识迁移到相关的领域当中去。具体的做法主要有: (1) 恰当运用原有的知识。原有的知识体系是学生进行后期学习的重要基石。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可靠的引导。例如, 通过课堂小测试, 教师可以测定学生的知识水平, 再根据这一水平去相应地安排后期的课程设计。 (2) 科学有效地利用好教材。在运用教材之前, 首先最主要的是确定教材的科学性。中职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的计算机教材。而在教师方面, 他们可以根据既定的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课程内容, 同时也可以把相应的常用应用性软件结合到课程教学中。 (3) 理顺各个教学章节之间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知识的各个知识点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上一章节的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章节的知识做铺垫。因此, 教师在进行章节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 从整体性进行把握促使学生学习好计算机知识, 从而最终可以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迁移提供原始性的经验参考。章节的结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章之后往往就会觉得已经完成了该章的学习任务了, 因此, 章节知识的结构框架的构建是必要的, 在知识迁移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3 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知识迁移当中, 学习方式的特点会影响到整个迁移的实际过程。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的时间和周期很快,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方式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当中, 要学习养成随机应变的问题处理能力, 把知识的迁移当做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可采取的措施有: (1) 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性指标, 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主要学习要点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识。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初步接触即将要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在实际的课堂上, 把学生自身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与教师的要点进行对比,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有效启导。 (2) 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学科性思维。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计算机的学科思维具有明显的步骤性特征。也就是说, 知识的建立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这种特点,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怎么去为计算机知识的积累进行有效的安排, 从而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思维性的引导。 (3) 指导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总结。知识的总结可以为知识的迁移提供质量的保证。在进行知识的总结时, 教师可以把知识的迁移引入到总结的阶段当中, 从而提高知识迁移的效率和速度。这种思维的引导性也可以促进学生在日后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郑秀辉.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 2012 (09) .

上一篇:英语朗读与英语学习下一篇:现实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