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024-05-27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通用12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1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牡丹江医学院从2011年9月开始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在实验室进行理论与实验混合的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方式也随之变化与调整,本文拟就该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做初步探讨。

1 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鉴于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数量多的特点,多数高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方式上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如下。

(1)终结性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属于集中性评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对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大部分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而现有的考试系统对实践技能水平较难给出客观的评价,导致不能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易出现学习过程与考试过程的分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终结性考核容易让学生忽视学习的过程,为了通过考试而在考前机械式记忆,这与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上机操作技能训练,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终结性评价只在课程结束后给予学生的一次性评价,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课程也已经结束了,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进步。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终结性评价易导致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2 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原则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评价推动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探索多种评价形式,既要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的情况,还要考察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上机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全过程的监控。

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过程控制,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对“教”与“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它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情况,还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起到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客观评价,明确量化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名教师平行授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除了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注重在设置评价内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给出具体明晰的量化标准,设置更多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3 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

3.1 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3.1.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

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

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3.1.2 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3.2 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如表1)。

4 教学效果与总结

统计并对比了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前后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改革前5年平均值:平均分67.51,不及格率10.35%,实施新型评价体系后,即2012级和2013级学生平均分分别为78.52和82.45,不及格率分别为3.02% 和0.65%(如图1),并且优良率也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缺课现象基本杜绝,同时,学生的上机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情况表明 , 学生乐于接受新的课程评价方式体系,该体系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

计算机基础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在2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寇志谦,李超科,靳瑞霞.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6):169-170.

[2]程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构建[J].运城学院学报,2014(2):99-100.

[3]朱丽波,邹策千.发展性评价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184-186.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2

一、任务内容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这两本教材的学习后,我们应综合应用计算机进行一系列操作与使用,全面掌握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本论文的任务主要为学习运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制作自己的网页,了解制作过程,再者学习网站的发布和网页的发布和学习运用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幻灯片并设计和编辑文稿进行综合演示浏览,按要求结合相应的图文素材。这里将会报告指出制作的步骤与方法,以及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网页和幻灯片的页面修饰的方法,如插入图片,用Flash制作的动画(这里将会报告制作的方法)等等。

二、设计步骤 a)利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制作一个关于“成都著名小吃”的网页,并用文本的编辑与格式化以及对象、表格、框架的插入与设置等操作进行网页的编辑。设置该网站的内容主题和格式,并发布该网站。

首先设计主页,内容为“成都著名小吃”,主要介绍成都著名小吃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并用表格的方式输入各个将要介绍的小吃名“麻辣烫”、“麻婆豆腐”、“棒棒鸡”、“担担面”、“夫妻肺片”、“毛血旺”、“传统锅魁”,像菜单形式呈现出来。

接下来设计各个分页面,都用主标题“美味吧”大字体标记,下面再用各个美食的名字作为副标题,接下来就用文字阐释其特征或做法或风味或历史或吃法、、、再加上五彩的图片将该小吃描述的淋漓尽致,形象而鲜活。

最后在最后一行输入“返回主页”的字样,以便于每当看完一项小吃的网页后,可以及时返回主页看另一项小吃的网页,既方便又美观,用超链接的方式把各分页面联系在一起,自动进入对应的网页并完成网页之间的转换。

制作好网页之后,需创建一个网站,主题已确定“成都著名小吃”,则要设计结构,设置各分网页与主页之间为树形链接,主要链接都在主页上,再分别展开,以高效完成操作。可以使用网站模板修饰网站。

接下来就是将网站上传到到网上,以便让更多人能浏览到该页面,可以 在网上申请一个存放网页的空间,存放自己的网页,生成个人主页。到此作业就完成了。

 利用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一个关于“世界著名的成都名景”的幻灯片,包含若干个ppt页面,并用幻灯片的编辑与格式化及对象的插入、版面设计、放映和切换效果与设置、演示文稿的超链接等操作进行制作。

首先设计幻灯片的第一页,也就是主页,标题为“世界著名的成都名景”,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和小动画,音乐,视频之类的,或者可以插入背景图片修饰页面,让主页看起来很漂亮和吸引人,也可以设计艺术字写上自己的名字等。

下面设计各个分页面,用风景地名作为大标题位于正文上方,用图片在左边,文字在右边的的幻灯片版式,插入风景照两张,在右边输入文本介绍该景点的历史背景或建造规模格式或相关人物或迷人风景,可以插入一些小玩意等等,在适当调一下版面排版,使看起来更美观。设置自己喜欢的幻灯片动画效果和放映切换效果,使文本和标题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有着极好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选择代表超链接起点的文本或其他对象,插入超链接,链接到其他文档的幻灯片和网页。

三、采取的方法与手段 a)使用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的方法操作

①打开网页制作软件 FrontPage2003,自动创建一个空白网页。②插入一幅事先制好的图片,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即选择要插入的图片插入,点图片可以用鼠标拖动位置和改变大小。③在下面输入文本,文本字体可以点击“格式”|“字体”调整大小、字体、下划线等。④文本下用表格来展示各小吃名,点击工具栏上的“表格”|“插入”|“表格”,在出来的窗口中设置表格行数和列数,即插入相应表格。在各格输入小吃名。⑤插入网页背景,点击“格式”|“背景”|“填充效果”|“图 片”|“选择图片”,即在文件中选择要作为背景的图片并插入。⑥可以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Web组件”|“高级控件”|“Flash影片”即可插入。

以下几张网页也根据类似方法做好就行。 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操作

①打开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3,自动创建一个新的空白页。②编辑第一页,点击幻灯片上的文本框,输入“成都略知”作为大标题,在小标题上输入姓名班级,字体、文本位置都可以自己作调整。③需插入另一文字,则需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文本框”,选择“横排”或“竖排”即可在文本框内填字。④插入图片,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即选择要插入的图片插入,点图片可以用鼠标拖动位置和改变大小。⑤设置页面背景,点击“格式”|“背景”|“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即在文件中选择要作为背景的图片并插入。插入背景后,以后的每张幻灯片都以这为背景。⑥要制作第二张幻灯片,只需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新幻灯片”即可。

⑦在第二张幻灯片上,先确定采用的幻灯片模板,点击工具栏上的“格式”|“幻灯片版式”,即在右边会出现竖型栏,里面包含幻灯片的各种版式,选择左边可插两幅图,右边为文本框的版式。⑧在上面插入标题,点击左边的图文框里的“插入图片”的图标即可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插入的图片,在右边插入文 3 字,如需在其他地方插入小图片,也可。⑨如需插入音乐或视频,则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或“文件中的声音”,在文件中找到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并插入。不过需安装相应的播放器才能播放文件。⑩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点击工具栏上的“幻灯片放映”|“动画方案”,即在右边会出现竖型栏,里面包含各种放映效果,每张幻灯片选择一种效果。 使用Flash制作动画

①打开动画制作软件Flash,点击“开始”页面中“创建新项目”下面的“Flash文档”即创建一个空白页面。②我想做一个飘落的叶子,首先绘制叶子的图形,点击工具箱中的“铅笔工具”,在工具栏底端“选项区”调颜色,并设置笔触方式为“平滑”,画出叶子图形。点击“颜料桶工具”,给叶子填充颜色。③点击工具箱中的“选择工具”,框中叶片,点击工具栏上的“修改”|“转换为元件”,打开对话框,名称设为“树叶”,行为选择为“图形”,注册点选择中心位置。④调整树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点击“工具箱”中的“任意变形工具”,选中树叶进行调整。⑤插入末关键帧,选中第50帧,按F6则在此时间点插入一个关键帧。⑥为图层1添加引导层,选中图层1,点击“时间轴”面板中的“添加引导层”,即为图层1的引导层。⑦在引导层绘制路径曲线,点击“工具箱”中的“铅笔工具”,画一条曲线即为树叶运动的路径。⑧设置图层1的属性,选择图层1的第一帧,按Ctrl+F3打开属性面板,设置补间动画为“动作”,并选中“调整到路径”和“对齐”两个框。⑨位置调整,点击工具箱中的“选择工具”,在单击“对象”,选择图层1第一帧,将树叶拖到路径起点,中心点对其,再选择第50帧,将树叶拖到路径终点。⑩如要插入音乐文件,点击“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插入的mp3格式文件。

最后,按Ctrl+Enter测试影片。

四、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

1、在制作网页的时候,当把每个网页都链接好了之后,突然想修改其中一个页面,改完后再用其他页面的链接来观看该网页,就出现了网页错误的页面,最先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了想,明白这个页面已经变了,就不能在链接了,只有重新设置链接,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2、在制作网页的时候,做好后,我移动了一下图片的位置,想归类整理一下,结果在网页中就显示不出该图,通过这个,我知道了在网页中插入的图片存放位置不能移动,只要存放位置变了,在网页中就显示不出该图了。

3、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我想插入一点音乐,我就按照那个插入步骤做,结果放不出。最后搞明白了,没有相应的播放器。后来下了个“暴风影音”,插入了视频,使网页更加丰富多彩了。

4、在制作Flash动画的时候,步骤全对,树叶就是不按照我定的轨迹跑,而是直接从起点直线到终点,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想了想应该是对齐的时候没对齐吧,就很仔细的对齐,结果就作出来了。

5、在插入Flash动画的时候,总是出现不能播放的情况,看书也搞不明白,最后通过问同学知道了播放的方法和步骤,在打开插有Flash动画的网页后,上面会出现一个黄色的询问长条,左击,点击“允许阻止的内容”,即出现“安全警告”的对话框,点击“是”,动画就放出来了。

五、总结

通过学习运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制作自己的网页和学习运用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幻灯片以及用动画制作软件用Flash制作动画,激发了制作的学习兴趣,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运用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和老师大指导,通过自身的实践,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也根据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结合运用,创建自己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的网页、幻灯片和动画。培养了自己的能力,也学到很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积累了制作的相关经验。

做好页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包括主题的选择、网页图片的采集、图片处理、页面的排版、背景及色调、插入的各种内容和格式等很多方面,更需要灵活掌握各方面的技术与技巧,这次制作提高了我设计的能力,更提高了我独 立思考的能力和虚心学习和同学交流分享的能力。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这是一个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制作我所学到的,下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六、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体系 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近年来,我校根据生源差异、专业差异不断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本专业的任务,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2 教学模式

全院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1+X”[1]教学模式。

其中“1”,是对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周学时为4,理论和上机的比例为1:1,总学时为56-64,4学分。

“X”模块,是对各专业学生开高设的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是多门课程的整合,课程性质均为选修。采用“2+1”模式(2年在校内授课,1年校外实习)的专业在第二学期选修1个模块,其它专业分别在第二、第三学期各选一个模块。X模块主要是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一刀切”的模式,为不同生源、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该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模块,颠覆传统按专业和班级统一上课的模式,按选课学生重新组班上课,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3 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1+x”教学模式,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1模块为一门必修课,X模块为选修课,每个模块对应一个计算机专业方向,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实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4.1 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管理和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对非计算机专业提供的模块化整合后的课程,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学习资源。

4.2 按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按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材是当务之急,以课程标准的学习情境为主线,以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来序化教材的内容,突出“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综合应用”,将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4.3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改革课程是关键,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整合后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平面设计、网站制作、网站高级开发、网络组建与管理、程序设计等11个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企业真实案例的职场项目实训,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组织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这就需要在教师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以适应教学及市场的需求。

4.4 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

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2],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视频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学习平台。通过网上答疑、作业批改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到实例演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静到动、被动变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习效果。

4.5 考核方式

对于各模块的考试方式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考勤、提问、学生作品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考核可根据不同模块采取笔试+上机+题库+作品等灵活的考试方式,评价标准与分值比例在课程标准中有详细说明。方案二是以证代考,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之“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其他模块考取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员,证书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下发,相应模块的考试大纲、考核标准、考试命题由系里组织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校33个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明确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1+X”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从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师资实践能力、网络资源库、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畅.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个性化模块教学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82,9485.

[2]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3):203-204.

[3]马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0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4

一、明确培养目标, 结合实际定位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指出,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1]。根据教育部的这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 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紧紧围绕以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编程技术训练, 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需要以及专业后续课程的开设需求而设置课程, 紧扣时代发展步伐。

二、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非计算机专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和专业, 它们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是不同的, 是分层次的。因此, 相应的计算机教育也不能"一刀切", 也应该是分层次的。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为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WINDOWS平台 (个别专业为LINUX平台) 上、介绍OFFICE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运用Front Page网页设计、引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使用知识。一般安排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共计48学时。

第二层次为语言教学。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介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语句及其编程技术, 使学生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过程和技巧, 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一些常见的高级编程语言 (如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等) 。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 共计90学时。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这一层次教学主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将开设课程的知识点涉及到各领域中一些应用于实际开发工作的技术方法, 这些技术和方法是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如现代办公技术、FLASH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CAD技术与INTER-NET技术以及网站和网页设计等。每学年以选修课形式开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所有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学习的基础, 语言教学是应用的工具, 应用教学是最终目的。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的明确, 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基本包括了操作训练、编程训练和实用模拟运用所需的相关知识, 在实际进行时, 还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在内容上加以取舍, 学时上加以增减。

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改革考试模式、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才能实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教学目标。近年来, 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搭建网络化教学新平台

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 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它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能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从2004年起, 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制作出自己的个人网页, 在网页上公开所教课程的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参考资料等内容。所有的教师个人网页集中在学院主页的"学习园地"中, 学生课后不仅可以查阅自己老师的课件, 还可以参考别的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还开辟了网上论坛,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随时留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增加了师生间的联系和沟通。我们还建立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 制作电子教案, 开发模拟考试系统, 组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为该课程分章节录制成教学视频,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实战多方面感受所学知识,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下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并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具体阶段目标[2]。随着初中、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落实, 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将会有显著提高。从近几年我们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中可以发现, 有些学生在高中或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如果仍旧沿用老一套的教学, 不仅难以收到效果, 甚至会"误人子弟"。为此, 我们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首先, 为了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2006级开始我们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从原来的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开课时间集中在第八周到学期末, 前期为自学阶段。为了使学生在自学阶段能有的放矢, 特地在开学第一周新增了课程教育环节, 主要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平台上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模拟考试系统。通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以及学生在机房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四周里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免修、免听考试", 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但"免修", 该课程成绩还按85分计并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成绩良好的学生实行"免听", 平时可以不到课, 但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但须参加期末考试。一年来的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大激发, 学风、考风较往年有明显改善, 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合格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4%。

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的方针。所谓"精讲",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精辟讲解, 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课外去自学, 而不是要求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所谓"多练", 即让学生多上机实践, 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引导学生通过"练", 逐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也可根据各章节知识点的不同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以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如在第三层次的选修课教学中, 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师生在多媒体机房里上课, 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以"理论教学融入实践训练, 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思想指导下, 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验教学中专门配备1名辅导教师配合主讲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用启发式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验内容从验证性逐步过渡到设计创造性。在重视课内上机效率的同时, 我们为学生增加课外免费上机时数, 鼓励学生课外多上机练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利用INTERNET服务功能之文件传输FTP为师生开辟了个人空间, 学生能方便地从教师的FTP上下载或上交老师布置的作业, 实验课上不能完成的实验只要将文件保存在自己的个人空间中, 不用担心因其他同学的上机而丢失, 课后不管到哪个机房都能从FTP上复制出文件将实验继续下去, 这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此外, 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如结合"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文字录入竞赛、网页设计竞赛, 结合选修课程学习的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从中挖掘出了许多创新苗子。

4. 改革考试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 单纯使用传统的笔试进行考核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情况, 也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 我们分别对"三个层次"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完全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 将笔试与机试合二为一。试题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型, 试题库中含有上千道试题, 考试时系统随机组题为学生抽出不同的试卷。考试结束学生点击"交卷退出", 系统自动打包上交到服务器, 利用"阅卷系统"实现自动阅卷。考试系统的使用全面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评测过程中命题难、评价难的问题, 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简洁、高效的方法和手段。

语言类课程的考试在以往只有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考。为了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训练, 我们专门归纳了一系列的程序设计题 (一般为50题) , 这些题目涵盖了所有的教学知识点。并在一段时间后公布利用动画软件制作的解题过程, 学生只能参考但不能复制和下载。考试时将这些题目修改后作为试题库, 系统随机抽出难易系数不同的试题组成试卷。学生要想考试及格, 光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 必须勤上机练习。两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 学生改变了以往只会背书的习惯, 课余上机操作的时间明显增加, 动手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选修课课程考试中, 摒弃了传统的笔试形式, 结合课程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 采用了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作品点评方式。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按教师给定的命题或一定范围内自选命题进行设计,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 最终完成一个作品或一个模块的设计;对有一定理论知识要求的课程, 可以结合某一个具体的平台或软件, 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上机实践, 最终以设计性作业或综合性实验的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评价依据。实践表明, 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在近两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科技竞赛中, 我校选手在名校林立的激烈竞争中, 均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总之,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都应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使得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意识贯穿于将来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并且能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0) .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http://www.moe.edu.cn/, 2000-11-14.

课程评价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5

1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原则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评价推动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探索多种评价形式,既要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的情况,还要考察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上机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全过程的监控。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过程控制,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对“教”与“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它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情况,还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起到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客观评价,明确量化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名教师平行授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除了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注重在设置评价内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给出具体明晰的量化标准,设置更多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2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

2.1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2.1.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1.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2.2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

3教学效果与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弊端 教学探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过程的状况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倾向很难克服。教师的主导作用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严重削弱,这就给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已成为今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1.教学“一刀切”

由于新生来自于不同地区,且各地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差异使得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基础课教材较熟悉,具备一定的应用基础,少数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操作。

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采取“一刀切”、“零起点”教学。一些常用计算机上网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计算机课程,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本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感到深奥难懂。

2.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飞速发展,技术更新快,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滞后现象,有时候教给学生的是已经被淘汰的落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得以应用,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考试目的单一

有很多院校将学生的毕业证书将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虽然激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给学生施加压力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带来了不少教学上的弊端。因为计算机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都存在升级慢,“考”与“用”脱节。

二、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探索

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探索:

1.差异化教学

由于现在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新生入校后自愿报名参加计算机文化基础免修考试。考试由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构成,如果最后的加权分达到指定标准,即可申请免试该课程。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学期末通过该课程的考试,不合格者,需重修该课程。不过我们多年的经验表明,尽管部分学生日常已经接触和使用过电脑,甚至在高中进行了相应的学习,但他们仍未能掌握大学要求他们掌握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对电脑的熟悉就是玩游戏和上网,而上网很多的同学又只是聊天,所以最后真正能免修的同学并不是很多,也说明我们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要乐观的估计。

2.范例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教给学生什么?从课程目标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学科角度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社会和计算机基础的整体认识、全局观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范例作用的个别例子,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这个任务可以是文章、图形、表格、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也可以是一个网站等。例如,利用Word制作一个贺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Word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知识完成贺卡的制作,实现相关内容的掌握。

4.模拟训练法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性课程,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计算机基础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笔者在教学“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演示法”、“展示法”外,还利用模拟训练法对学生进网络操作的实际演练。例如,笔者在教学“如何浏览网页”和“WWW”时,利用网络中已安装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上网浏览网页,学习网上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等。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网络知识又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为学生今后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为他们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5.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去讲,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2000函数时,让学生分组实践,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一些基本的函数及单元格的引用方法。并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挖掘出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我们日常工作所用。

6.实践教学法

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外在特征,给予肯定,积极引导,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并主动完善自己,从而奠定自信心的基础,同时奠定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基础。如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计算机方面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库和计算机自动管理,将信息库里的数据分门别类,开设信息化教室,开办各种IT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消学生为考证学习的念头,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7

而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林学内部学科以及林学与其他技术科学出现了相互渗透与交叉的趋势。特别是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 加速了林业信息化的进程。国内外林业工作者均涉足计算机应用研究, 取得相应成果, 部分成果在林业实际生产中, 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林产工业、林业经营与管理、森林培育、林业勘测等领域[1], 从而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

一、现状分析

就本科生教育而言,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1+X+Y方案。方案中的“1”, 即分级教学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而方案中的“X”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 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 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Y”类课程是选修课, 安排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课程, 不过通过实践教学和与学生的沟通中得知, 部分同学也存在为了修学分、容易过关的想法而选择课程。此外, 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对专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 缺乏对专业的整体把握和职业定位, 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 主动性不强。此外, 现有的选修课程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 而随着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需要开设更多的与林业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新的课程体系研究方案 (对策)

林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他们应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学科间不断相互渗透与交叉。信息技术便成为了其中及其重要的因素。林业工作者不仅要弄清自己的行业要求, 而且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从而更好地利用其为专业服务。高等教育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应由传统的单纯专门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如上需求,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林业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并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1) 教材创新。为了更好的使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教师应与专业教师合作, 尝试针对一些专业编写学生在专业领域使用的教材, 囊括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实例, 并将该学科的最新技术发展添加到其中自编教材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也可以作为扩大视野和引导方向的自学参考书。

2) 以面向专业应用为宗旨。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要注意使课程资源丰富多样, 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大量的计算机选修课, 以使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到最适合的课程。

3) 进行多样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许多概念用语言和传统媒体描述是很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借助Flash动画可以生动地展现一些抽象的概念, 利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式的课件, 增加机动学时, 讲解最新的计算机在其专业应用领域的发展动态。增加前沿科学研究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增加综合性实验的专业程度, 利用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学校特点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还要考虑到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 即减少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置、讲授和辅导。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周期长、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调整。只有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 才能使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加合理, 我们还将在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摘要:随着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的发展现状、林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及其当前的课程体系, 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林业专业领域相融合的研究, 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数字林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在就业时学历层级不如公办院校有竞争力, 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 就需要寻找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信息时代浪潮中, 互联网技术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淘宝、京东等, 这种“互联网+”的产物, 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是学生创新自主创业的必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之一。

1 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1.1 创新的认识

最初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从美籍奥地利的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约瑟夫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独立学院中的创新, 就是按照培养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意识和品质的人才。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即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 是以创业教育为重点、用创新思维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信息素养能力以及学生事业心和开创意识。而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通过注重实践、鼓励创业, 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创业人才。

2 独立学院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应用性广, 它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上,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计算机课程, 面临这种实际情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3.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目标导向的明确

只有最适合的目标导向, 才能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如何在教授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制定课程目标的逐层深化, 是学生掌握更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在信息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协作团队精神方面相结合。

3.2 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重组

教学目的确定后, 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也需要重新组织。通过改革, 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引下, 我们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认为可以采用2+X+Z模式。即2门必修课, X门选修课和Z门拓展的课程体系结构。

3.2.1 两门必修课

必修课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开设的课程。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所以需要开设两门必修课来强化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2.2 X门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 选择和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选修课需要开始具有实际效用的课程。让学生自主、有兴趣的学习。重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3 Y门拓展课

拓展课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更加贴近社会和计算机科技前沿,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客座讲座也是拓展课的一部分, 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 更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3 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以往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 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可以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任务合作式等方法。

3.4 开启教学评价多元化方式

多元化评价方式, 添加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标准, 引入创新创业标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过程大于结果。也要评价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学生毕业时, 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参考价值。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4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4.1 与专业融合的课外实践体验

除了校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外实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创业能力。它形式多样的特点, 更能发挥出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潜能。例如开放式试验和项目开发等, 可以让学生在发挥专业技能的同时, 更好的巩固计算机基础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策划并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师科研带头实践

独立学院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由教师带头的科研项目, 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让学生们更好的把科研和计算机基础能力结合起来,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了可实施的有效性。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方面实数起步阶段, 还应该在今后的实践当中逐渐积累经验和深入研究。

摘要:通识课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昌平, 涂加颖, 陈秉岩, 朱金秀.土耳其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察[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9) .

[2]刘艳昌, 李琳芳, 余周, 赵明富.“三位一体”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8) .

[3]王路, 张华, 程翠林.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1) .

[4]刘彪, 赵鹏, 张丽娜.OPNET在非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5 (10) .

[5]赵瑶池, 胡祝华, 陈明锐, 彭金莲.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 .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9

我国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随着各种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人们在信息化急剧加速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个人的信息能力成为衡量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并于2009年再次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 , 其中明确作出了许多改革指导, 将整个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总体知识框架结构确立为“4领域X3层次”, 并建立构建“1+X”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基本要求》对发展和规范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最权威、详尽的文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可以给他们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 而且对于他们掌握计算机技能也是必过的一道门, 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培养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文化素养, 并且使他们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对加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还可以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添砖加瓦, 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习, 它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虑, 能够被动或主动地去接触大量的计算机知识, 对他们计算机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 拓宽思维, 能够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二、“1+X”课程体系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 (以下简称为科院) 各个专业的特点, 制定的“1+X” (以下称为万能体系) 课程体系, 其中, “1”代表“计算机文化基础”, 是除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个专业之外其他十一个教学学院的学生大一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 它将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作为基础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X”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Ⅱ”, 作为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 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性质, 选修适合自己专业的课程内容, 比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

三、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建有12个教学学院, 40个普通本科专业, 所以对于不同专业的新生来说, 首先, 随着生源地的差异, 有些是在职业高中上来的, 有些是普通高中上来的, 这样的大背景就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大背景, 采取一刀切思路的话, 很难践行以学生为第一受益人的教学目标。由于他们这种参差不齐的起点, 给组织教学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如果实施一刀切统一授课的话, 之后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吃不饱”, 有些人“吃不了”。“吃不了”的这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负面心理, 比如畏惧、厌学等, 而“吃不饱”的那一部分学生, 就会抱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重复高中时候的内容, 他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 会觉得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 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 他们发现从中没学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对于任课老师也会处于两难的境地:想深入不敢深入, 怕没一点基础的听不懂;但也不能太过浅显。想做到两者兼得, 却顾此失彼, 劳心劳力还不受学生待见, 最后落得身心俱疲的下场。

再者, 科院目前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难以满足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原来的模式就是文理科一刀切, 文科不管什么专业第二学期都学数据库应用技术, 这对于音体美的学生来说是个很艰巨的工程, 而理科也是不分专业都学C语言程序设计。虽然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与日俱增, 而且还不分领域, 但是, 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 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 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在各个学校都此起彼伏, 如何将计算机这门技术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使它们更有效地在各专业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点。

四、“1+X”课程体系的具体应用布局

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决定运用已经很成熟的“面向 (授课) 对象, 分类分层”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实行“先分类, 后分层”的分类分层思路。整体分类是根据科院不同教学学院不同专业, 以及各个专业自己本身的特点和需求, 将要改革的课程整体分成3大类, 即理工科类、音体美类和中文管理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工类、文科类) , 并结合科院各教学学院各专业的特点, 制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分类方向的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分别选用合适的教材。分层是在每一类别中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 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定义为公共基础教学层次, 也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参与的层次, 按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 作为基础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 这部分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第二层为各取所需层次, 是有较高教学要求的层次, 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在完成公共基础层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专业领域, 为了进一步扩展知识面, 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为学生准备了可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欲望的相应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要求各类别在这一层次上确定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文科类以办公软件、多媒体数据处理为重点;经管类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为重点;理工科类以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为重点, 辅以软件基础;艺术体育类以Photoshop、3dmax等多媒体软件应用为重点。

第三层次为特赦层, 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有免修的机会, 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种通识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 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 (类似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式) , 是按照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出题, 考试合格者, 或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 并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五、“1+X”课程体系的效果

能更充分地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意义所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能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 更好地发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都能有所进步。

六、结束语

采用的“1+X”的课程体系, 可以更加灵活地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用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体现。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要研究的问题的分析来源于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受益对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不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课程, 也适合于本科其他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李炜, 曾婧.1+X课程设置方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 2013, (6) :12-15.

[4]冯月华.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14, (4) :2-7.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10

在享受网络教育高速发展所带来便利的同时, 人们也开始关注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才能有效的, 更科学的评价网络教育的课程质量呢?

针对这一问题, 国外学者曾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几种评价标准, 其中较突出的一种是由以Lynette Gillis (2001) 博士为主创者的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在线学习认证标准》, 这一标准从教学性、适用性和技术性三个方面对在线学习进行评估。为了更好的探讨教学性、适用性和技术性在网络教学中的特点, 对《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进行评价分析。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评价

在当今以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今天,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各项产业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为了适应信息巨变的经济环境和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成为了一门基础的必修课, 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课程。这门课除了要求学生者在计算机发展、组成、软件、网络方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外还要求学生者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也就是基础的电脑的使用能力。我们选择这样一门课程作为案例来证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内容的设定, 分别对教师、学生者两个角色进行调查, 问卷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的严谨性的把控、内容规范性的确定、知识由浅入深递进性的掌控、设计内容科学性的合理, 课程延伸性的涉及、教学实施中层次性清晰合理、思维逻辑性的有机融合、学习者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教师的策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素养、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等31个教学质量指标方面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1份, 收回369份, 其中教师105分, 学生264份。将这369份数据输入后, 使用SPSS10.0进行分析, 产生了四个一级指标, 也就是四大模块!即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设施与管理服务。[1]

二、网络课程评价指标分析

网络课程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通过对课程的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得到四个一级指标: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设施与管理服务。那么这四个指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定置和定量的质疑性, 课程属性产生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具体结果如下:

(一) 相关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查相关对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素之间的看法值相关性分析:教师管理 (C1) 与教学资源管理 (C2)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421, 与教学过程 (C3)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353, 与设施与管理服务 (C4)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388;教学资源管理 (C2) 与教学过程 (C3)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1, 与设施与管理服务 (C4)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498;教学过程 (C3) 与设施与管理服务 (C4) 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1。由此, 我们发现各个指标要素之间存在一定性, 存在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2]

(二) 指标体系信度及总体信度

采用问卷调查法因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存在差异性, 为了更有效的分析各指标的准备性和可行性, 为此, 我们采用克隆巴赫阿尔法信度检查网络教学质量评价各因素和整份量表的信度系数, 得到教师管理 (C1) 的信度系数为0.7935;教学资源管理 (C2) 的信度系数为0.8102;教师过程管理 (C3) 的信度系数为0.7482;设施与管理服务 (C4) 的信度系数为0.7204;总信度为0.8585。[2]

三、网络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综合上诉, 通过结合网络教学评价体系指标要素之间相关性和指标习题信度, 我们得知所确认建立的四大模块: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师过程管理、实施与管理服务中的各个指标都和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紧密相关, 各个指标之间也是相互制约, 在四个指标模块中, 教师过程管理指标对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施与管理服务的约束性要高于其他指标的约束性, 实施与管理服务指标对其他三个指标的约束性要低于其他三指标对其的约束, 因此, 我们得到, 在四个指标模块中, 教师过程管理指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影响的权重值是最高的, 而实施与管理服务指标的权重值是最低的。

四、结束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针对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探讨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利用皮尔逊积和克隆巴赫阿尔法量对指标体系进行定置与量化, 分析指标间的相互性和对教学质量的权重值。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繁琐的系统工程, 对《计算机基础》一门课程的分析结果只是其冰山一角, 如何能更细致、更升入、更系统的做好这项工作, 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高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黄宇, 高校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教育信息化, 2006.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实验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其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驗证基本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标准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美国课堂教学使用SET(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评价标准,突出三个中心词,即student、teaching、evaluation。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比较灵活,评价指标中不规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高校的教学评价重视师生交流,教学评价指标评定标准,区分度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我国随着2003年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制度的确立,到当前,教学评价活动陆续在绝大部分高校纷纷展开。浙江大学建立一套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分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力争使评价达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激励与发展并举的最终目标。清华大学采用基于教学流程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将实验内容单独设课、教学、考核,并兼顾课程实验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相结合。其他高校在实验教学上试图做出努力。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课评价未受到重视。上级实验课不单独计算成绩。(2)实验评价内容角度单一。主要通过实验报告考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实际水平。(3)实验教材陈旧,缺乏综合创新研发实验。(4)实验评价权重设置不合理、量化标准不确定。目前的实验成绩评定多数是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带教时的观察,主要凭学生的考勤情况、实验报告等来评分。由于实验任课教师不同,评分标准也不一样,因而很难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水平。(5)评价内容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不了解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因此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评价办法并认真实施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验课评价体系合理明确构建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重视程度,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解决自身领域问题能力的高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提高势必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

2实验内容的设计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的实验教学内容,增设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将实验主要分为:(1)基础实验 该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2)设计型实验 该类实验以任务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实验结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完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综合研发实验 设立课题题目,可由学生自行选题。该类实验要求学生在提交成果的同时也要提交见解和体会。

3评价内容的设定

计算机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定。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主要有:学生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综合研发能力。(1)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课点名签到和基础实验完成情况。(2)学生学习能力:完成设计型实验的操作情况。(3)综合研发能力:学生课后自行完成综合研发实验的情况和进度安排等。

从评价方式来看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过程评价来实现,也是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通常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的程度,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环节,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完整性。

4评价权值的设置

5评价手段的改进

搭建教学平台,实现具有练习系统、考试系统的教学软件,批量准确的处理相应的评价内容,是现代教育手段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公平公正地确保评价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实现学生自我认识和学习反馈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利春. 建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7(1):52-54.

[2] 熊丽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长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授课模式传统刻板,改变教学观念

众所周知, 教育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近几年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对于教学事业的重视程度, 并且不断加大对于教学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尤其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但是尽管如此,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进而严重阻碍了整个计算机教学事业发展进程。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另外,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不断改革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1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授课模式传统刻板

教育改革模式在我国推广的时间较晚, 所以, 如今大学的很多老师都难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传统教学课堂上, 老师一味实施“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缺少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 总是将课堂当成自己的主场, 将要讲的内容全盘传授给学生, 师生之间鲜有互动, 课堂气氛紧张, 老师很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2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甚至是重于理论教学的, 一个学生如果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缺乏, 在市场竞争中一定处于劣势。目前, 许多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但是, 如今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都过于形式化, 不重视这一环节, 更不会投资在实践教学中, 还有很多学校虽然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 但是实践教学却未得到落实。

1.3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尤为重要。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却不能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浪费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基础课堂玩网络游戏或者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电影、电视剧等, 因此, 许多教师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进行计算机教学。另外,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 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 他们在课堂上大量讲解理论知识, 而不让学生上机实践。

1.4教师整体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比较弱

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对于计算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并且掌握大部分计算机使用方法, 只有这样, 才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向学生传输与计算机知识。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教学水平比较低,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并且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比较弱。另外, 我国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师比较少, 因此, 许多学校为了招聘足够数量的计算机教师, 不断降低教师招聘条件, 从而使得许多非专业教师进入学校教学, 而这些教师整体计算机使用能力比较弱,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于表面, 而不能准确了解并且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质。

2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2.1改变教学观念

老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认真分析市场改革发展形势,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摒弃传统教学中不良因素。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和核心, 老师应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并且认识到新的教学体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今, 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实践性人才, 这要求学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老师应结合实际情况, 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 然后更好开展工作。

2.2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提高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水平, 必须不断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例如, 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并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 发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在课堂可以针对这些内容重点讲解。另外, 还应强化上机实践教学。例如, 教师应每周都进行上机教学, 应提前确定实践操作题目, 让所有学生在机房尽快完成布置的作业,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并且选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 从而更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2.3构建多元化的考试体系

为了确保可以更好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 学校必须要尽快构建一个多元化考试体系。例如, 学校可以定期进行计算机基础考试, 在考试时, 采取笔试和上机两种考试方法, 并且确保上机占据的分值大一些。在考试结束之后, 学校应按提前制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 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学校也可以采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方式,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

2.4选择或者自编优秀的教材

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但是, 许多学校的教材编制却始终比较落后,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另外, 随着大量编制教材出版社的不断涌出, 使得计算机教材种类非常多, 但是质量参差不齐, 这就给学校的计算机教材选择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计算机基础教材选择上必须要极其谨慎。 例如, 在选择计算机基础教材时, 学校应首先对学生实际计算机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召开学校股东大会或者研讨大会等, 选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教材内容具有创新性的教材。 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计算机专家和优秀教师团队编制计算机基础教材, 在编制过程中, 尽可能将现代新型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制进去。最后,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如果发现教材中的不足应及时向学校汇报, 学校尽快调整并且更新教学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 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各个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 尽可能多地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了解和掌握与计算机基础有关的知识。同时, 计算机基础教师应不断改革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加强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晓静, 浅谈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23) .

[2]魏燕, 陈一威, 肖若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0) .

[3]杨建磊, 管会生.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4.

上一篇:尊重信任鼓励下一篇: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