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专业合作社

2024-10-08

牧民专业合作社(通用7篇)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1

《农业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2004年,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万个, 到2010年6月达31万多个, 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10.4%。但是, 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不平衡, 规模偏小、经营分散、自身管理, 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本文在对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国外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正式的经济学研究, 始于1942年Emelianoff出版专著《合作经济理论》, 其有效的合作组织分析方法推动了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近年来, 合作社理论融入新经济学、交易费用和博弈论等内容, 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制度缺陷。从1990年后, 国内如张晓山 (2002) 、褚保金 (2004) 、黄祖辉等人 (2002)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本文立足民族贫困地区—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 从农牧民和政策环境等多角度对其分析, 以期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中采用了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和文献法, 分析中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访谈样本设计为市、县和乡镇三个层次, 共设计9人;问卷调查共200人 (其中合作社负责人40人, 农牧户主160人) 。

三结果分析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200份。其中, 问卷1共发放160份, 142份有效;问卷2共发放40份, 38份有效。

1. 农牧户的基本概况

第一, 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和年龄构成。调查得知, 被访问者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以下和中专水平,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合作社负责人38人, 其中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水平的为23人 (见图1) 。

第二, 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入社意愿的影响。本文将142份有效问卷1, 按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为文化水平一组, 按中专和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分为另一组。前者共42份, 后者共100份 (见图2) 。

由图2可知, 大多数小学、初中或中专学历的农牧民 (100人) 有82%愿意入社, 对合作社的需求较大;高学历的农牧民 (42人) 有12%愿意入社, 这种需求并不强烈。

第三, 农牧户入社初衷的影响因素。影响农牧民入社初衷的首要因素是受到已入社农牧户致富的吸引 (50%) , 其次是对合作社牵头人的信任 (22%) 或和政府的宣传作用 (17%) 。

第四, 农牧户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程度。在问卷1中随机抽取100份, 可以看出, 农牧民在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资料价格、产品销售渠道和资金问题, 次之是技术 (见图3) 。

第五, 农牧户入社后其主要问题的解决程度。统计四个样本旗县已经入社的农牧户共57户, 其入社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生产资料质量和价格的问题, 技术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但资金问题仍是农牧户生产中最大的困难。

第六, 农牧户入社前后纯收入的变化。选择2009年入社的13户农牧户, 其2008年家庭纯收入平均为8254元, 2010年为11230元, 入社后收入增长36%, 净增长27%。

第七, 农牧户对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抽取100户农牧户对合作社服务评价结果得出, 在合作社为农牧民提供的生产资料购买、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技术指导和信息支持五项服务中, 前三者的解决程度明显好于后两者。

第八, 农牧户的经营规模对入社的影响。养殖肉牛和肉羊的农牧户为112户, 其中大户 (年出栏肉牛10头和肉羊50只) 共37户, 85%愿意入社;散户 (年出栏肉牛3头和肉羊15只以下的农牧户) 共34户, 38%愿意入社。可见养殖规模越大的农牧户对合作社的态度越积极。

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第一, 合作社负责人身份统计。有效问卷2为38份, 其负责人中, 农民为24人, 占59%, 企业代表10人, 占25%, 两者占84%, 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还是以农牧民中的能人和与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为主。

第二, 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问卷1和问卷2共180份, 有145份认为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或重要, 35份认为不重要, 认为不重要的人中, 有29人来源于不愿入社的那55人。

第三, 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的支持。有效问卷2的38个合作社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总体在土地物质和税收的支持为主, 资金和贷款方面的支持薄弱。

第四, 合作社的发展速度 (见表1) 。

第五, 合作社帮助农牧户脱贫致富的情况统计。喀喇沁旗的四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 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辐射全旗5个乡镇, 91个行政村;康地养殖合作社成立了6个分社, 覆盖5个乡镇 (见表2) 。

3.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情况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已达到2661家, 合作社数量占内蒙古总数的24%, 平均每个嘎查村有1家。全市入社的农牧户达到13.6万户, 占全市农牧户的15%。合作社带动农户64万户, 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65.7%。赤峰从2009年组织了示范合作社建设活动, 2010年9月成立了“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和“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 开展合作社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内部管理规范、合作社与市场对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障。

四调查结果分析

1. 文化水平影响着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

赤峰市中专或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的人数达82%, 高中或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人数只有12%, 究其原因, 文化程度高的农牧民在农牧区占少数, 他们更愿意从事如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工作。

2. 合作社自身的优越性吸引了农牧民入社

第一, 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和销售等方式, 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 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的“五统一”方式, 使每只鸡节约饲养成本0.80元;每只雏鸡采购成本降低0.20元, 收益增加70%, 户均增收2500元。

第二,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打造了特色品牌。合作社利用利益联结的方式把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比如, 2009年成立的巴林左旗北方笤帚制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0多户, 订单种植10万亩, 加工各类笤帚1000万把, 形成了笤帚产业, 打造了“敖包”特色品牌。

第三, 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生产发展的难题。合作社初步解决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合作社作为共同代表, 与供应商和销售商谈判, 依靠批量的优势, 争取优质优价。

第四, 有利于现代农牧业的建设。如某县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6%,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农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合作社在多环节上实施的“保姆式”服务, 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 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3.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第一, 缺乏发展整体思路, 运作和管理不规范。赤峰市部分旗县没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度等, 管理不规范, 合作环节简单, 没有解决进入市场的问题, 销售与生产脱节, 生产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 组织化程度不高,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部分合作社仅是几个种植或养殖大户简单地联合组成, 其运行效果差, 规模难以扩大, 合作社自身风险基金等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抗风险能力差。

第三, 支持因素乏力, 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弱势地位, 自有资金有限, 财政支持不足, 信贷资金获得困难, 农牧户入社后仍缺乏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农牧民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社的规范管理运行。合作社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解决了农牧民生产中的基本困难、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等优势作用, 成为促使农牧民入社强有力的因素。但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发展整体规划、运作和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风险能力差、政策和服务支持乏力, 这些方面是当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建议

第一, 制定长远规划, 推动规范有序发展。政府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制定长远规划, 认真落实好扶持和优惠政策, 围绕地区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 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思路, 积极推进多模式、多层次、大规模的合作社建设。

第二, 强化政策扶持, 促进快速健康发展。合作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建设初期应给予资金支持, 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社运行一段时间后, 遇到风险或成效不满意的情况下, 政府应积极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帮助解决生产、销售、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困难, 必要时政府主动买单, 以降低农牧户的风险。

第三, 加强辅导培训, 提高带头人的素质。目前,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很难跟上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节拍。要花大价钱、使大力气、下工夫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经纪人进行培养。同时, 可以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 提升合作社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

摘要:本文是基于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研, 总结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张晓山等.联接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褚保金、戴国海.加强政府扶持引导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对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9)

[4]黄祖辉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M].中国农村经济, 2002 (3)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2

来源:甘南州农经站 |添加时间:2012年06月04日|作者:马维忠

最近,笔者利用两月时间,通过深入实地、问卷调查、部门查询等方式方法,对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县市农经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4月底,甘南州共建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44个,注册资金40213.56万元,注册成员4332人。

从行业分布来看,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居多,建有229个,占总数的67%,种植业94个,占总数的27%,服务业4个,占总数的1%,林业7个,占总数的2 %,其它行业10个,占总数的3%。从合作形式来看,全州344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由农民直接发起兴办的占81%;依托农技部门组建的占0.5%;依托其它部门或个人组建的占18.5%。

从组织类型来看,甘南州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大体形成了能人大户带动型、村级组织牵头型、市场利益导向型等三种组织类型。其中,能人大户带动型,在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数量居多。据调查统计,能人大户带动型是以“能人+合作社+农牧户”的形式组建的共有309个,占81%;市场利益导向型在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数量居中,是以“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形式组建的共有34个,占18.5%。村级组织牵头型,全州只有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这种以“支部+合作社+农牧户”形式而组建的数量较少,但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促进农牧村经济发展探索了新的结合点。

从规范程度来看,据调查,60%以上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比较规范,制定了《章程》及相关制度,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核算制度,基本达到了“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章程、有帐薄、有班子。

二、建设情况

2006年前, 甘南州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县市,农牧民已经开始尝试着建立各类协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政府指导、政策扶持、法规依据,发展很不规范,基本处于自发或自生自灭的状态。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后,甘南州着眼全州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变化,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建立一个、完善一个、规范一个”的工作思路,依法指导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得到规范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近几年,州农经站从自身职责出发,及时给各县市印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章程、制度,为各县市做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发展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州委、州政府及农牧业部门每年初在全州的农牧村经济工作和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2004年,出台了《关于贯彻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座谈会精神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州农经站在全面掌握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省上《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甘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2009年,为了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州农经站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指导方案》,此《方案》已由原州农林局和州工商局联合下发各县市贯彻执行。2010年,根据省农牧厅等省11个部门提出的《甘肃省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了《甘南州关于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贯彻意见》,各县市政府也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实际,做出了安排,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2011年,为了进一步贯彻《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州政府做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以州政发(2011)98号文件下发各县市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规范和建设内容。同时,从资金、项目、税收、信贷、运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扶持要求,为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工作。近几年,州、县市农经部门加大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后,把学习宣传作为农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送法下乡等各种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学习宣传工作。据调查统计,发放学习宣传资料524本(张、册),在《甘南日报》上全文登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每年结合农资打假和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4485份,张贴宣传标语2300多张,悬挂宣传横幅15条,特别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州县市农经部门克服工作经费极缺的困难,把“宣传日”作为宣传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采取点面结合,多形式、多途经的开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州广大农经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发展与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增强了有关部门的责任感和广大业务人员的事业心,提高了农牧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和农牧民群众参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甘南州基本形成了依法指导、依法规范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加快了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步伐。

(三)大力培育典型总结推广。我州每年都选择一些具有特色优势明显、运作良好的不同行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培育再总结推广,积极引导发展与建设。截止2011年底,全州有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省上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有8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州上评为先进示范社,颁发了奖牌和奖金3万元。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加快发展与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主要作用

由于措施得力,方法灵活,指导有效,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初步步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村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保护了农牧民利益,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以合作市天鸿养殖加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注册资金429万元,注册成员741户,已建特色养殖小区9个,清真肉食品加工厂1处,农牧民培训中心1处,总资产达2767万元,是一家集牦牛、藏羊和奶牛等特色养殖、繁育、育肥,肉食品加工、销售,饲草料种植于一体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通过四年的发展,带动9个村700多户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养殖业,使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2700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4500多元。仅2011年,合作社成员较非成员人均增收2000多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区域布局,推动了专业化生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本地特色产品或特色产业而兴办,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特产经济的发展。如临潭县潭绿青稞燕麦种植专业合作社,雯商中药材开发专业合作社,卓尼县惠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佛光藏药材专业合作社,玛曲县阿孜牦牛养殖牧民专业合作社,迭部县洛大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夏河县甘加乡藏域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畜牧业、林业、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

(三)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是联结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户的重要纽带,弥补了单个农牧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和不足,使农牧民发展

产业的内聚力和主动性增强。如临潭县潭绿青稞燕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合作市天鸿养殖加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为龙头,以农牧户为基地,结合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提升了农畜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四、几个问题和几点启示

(一)几个问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农牧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规范阶段,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发现了有以下几个实践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是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运作行为不规范。特别是部分县市为了完成任务,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管建立,不管发展,有名无实。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或者说失去了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质意义。

二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虽然说是市场行为,但是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虽然甘南州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贯彻落实不够,各县市尚未拿出一分钱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资金已成为制约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几点启示。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感受颇多,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主要是获得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是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当地农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和水平,因此,要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必须把农牧业产业化,特别是特色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搞上去。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又会推动和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每一个合作社要有一个能人当家、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理事。只有当家的能人,没有理事的能人不行,反之,只有理事的能人,没有当家的能人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不仅是农牧业产业化的需要,而且是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需要。

三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而不强迫,大力支持扶助而不干预包办。主要依靠农牧民能人大户带头,精心培育,成熟一个,建立一个、成功一个、壮大一个,讲求实效,千万不能突飞猛进只求发展数量。

五、意见建议

(一)积极贯彻落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坚持“建立一个、完善一个、规范一个”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发展机制,使其规范健康发展。

(二)引导同一产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组建联合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州实施的“农牧互补”和“一特四化”工作中发挥支撑平台的作用,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各县市建立一支熟悉农牧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业务能力过硬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要加强培训工作,采取业务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办几期培训班,使每个合作社管理人员和部分社员受训一次,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三要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四要政府督查相关法规和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真正使党和国家及省、州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规范发展。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财政支农资金计划项目,扶贫资金的支持范围,纳入信用社的授信范围,增强信贷支持。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3

1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

1.1 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

由于同仁县一些合作社创办时间短, 严重缺乏发展资金。加之乡镇企业贷款较困难, 在建立基地、扩大发展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及购置新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方面存在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大多数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有限, 实力很弱, 很难从银行那里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现阶段, 只有一小部分合作社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此外, 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也未全面落实到位, 农村土地、电力等各方面的使用限制影响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1.2 社员整体素质偏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受到同仁县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区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合作社经营管理者的法人理念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所以发展速度缓慢。加之社员整体素质偏低, 合作社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产业化经营规模也较小, 所以市场竞争力较差, 缺乏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且很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财会工作人员, 财务制度不完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极度缺乏一大批懂技术、善于管理且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3 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 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牧民合作社的水平较低, 很多合作社和农民自身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只是向农民提供简单的技术信息、种苗养禽以及产品回收等服务, 很少提供深加工和运输外销的服务, 致使农牧民合作社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存在“小”、“弱”、“散”的现象。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不强。加之, 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制约和保护制度, 没有形成共享利益以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没有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2]。

1.4 创办农牧民合作社的目的不明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有3个:首先, 是为了争取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普遍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 缺乏自身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其次, 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信心不足;最后, 局部地区创办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取得国家项目资金以及银行贷款。很多合作社产权比较模糊, 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

2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引导构建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

需要从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各方面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管理, 加强对村民技术方面的指导, 不断提高村民的诚信意识, 促使松散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着现代化市场组织的形式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 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实行民主决策, 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从而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2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农牧业建设各类项目资金, 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 壮大组织规模, 努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放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条件,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完善符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际发展需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免税以及补贴政策让村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直接受益。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拓宽担保渠道, 政府要引导更多信贷部门把资金投向合作社, 鼓励农村金融部门减低对合作社的准入门槛, 从而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放宽贷款贴息项目中的申报要求, 对发展形势较好的合作社放宽贴息贷款额度。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3]。

2.3 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培训力度, 培训一批勤劳致富的农牧民带头人, 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全县各级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安排培训各级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农牧业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使他们了解到农牧民合作社的性质、意义以及作用, 增强组建以及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 引导农牧民把土地、草场向专业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转移劳动力, 加快推动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的进程, 提高土地草场的经济效益, 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最后, 结合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在保障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实行草场流转, 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实现增产增收、减人减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目标。

2.4 推广先进技术, 建立一支技术队伍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 加大宣传培训、技术交流及观摩学习力度, 切实加强对理事长、财务会计和营销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升社员素质, 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的农牧民项目, 加强培训, 农牧民合作社要定时讲一些农民想听的、听得懂的专业知识, 把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达给农牧户, 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性强的、和农牧民利益密切相连的技术推广队伍, 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4]。

3 结语

总之,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同仁县农牧业发展, 增加了同仁县人民的收入,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 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员整体素质偏低,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 需要最大限度地加强引导, 构建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 完善扶持政策, 拓宽资金渠道, 才能进一步推动同仁县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权炳钧.探求青海农牧民专业合社健康发展的路径[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02) .

[2]胡卓红.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7) .

[3]冯静生.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06) .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4

关键词:西藏,合作社,发展,建议

2014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意见》以及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试行)》(2009年第57号文件)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市县农牧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洛桑江村(2016)在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 624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2015年3月,由林芝地区4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山南、日喀则两地市合作社组建的“西藏悉卜野农牧民新型合作经济联合社”在自治区工商局正式注册,成为全区首个跨地区组建的联合社,标志着西藏的农牧民合作社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现状

在从目前藏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情况看,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西藏日报,2016年3月17日)。陈爱东(2015)认为,藏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存在覆盖率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层次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真正意义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必然产生于生产经营能力较强且具有相对均衡性的农村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帅旭,2010)。彭春凝等(2011)的研究发现,西藏绝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生产和运销大户、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少数能人和大户,组织成员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高度的异质性,这决定了脱胎于西藏小农经济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起点和发展轨迹。

莫广刚(2016)认为,目前藏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存在着专业合作社命名定位不准、属性不清、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引导,合作社在内部运行机制上不尽规范。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成员账户和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收益分配额等管理档案,合作社存在利益关系不顺、效益作用发挥不明显效益分配不甚合理、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的盈余分配率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

二、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方案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重点课题《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顺利立项,开展对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全面研究。为保证该课题顺利开展,并取得预定研究目标,根据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相继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组建调查队伍、开展实地调查等相关工作。

调研问卷分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调查》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调查》三个部分。经过组织在校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实地调研,共收回《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9份、《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调查问卷》133份、《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情况调查问卷》290份。

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整理,重点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社员构成与发展开展深入分析,着重掌握各类特征性指标,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认识规律。

三、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分析

在所调查的所有合作社中,92.5%的合作社经过各地工商局登记。其中,52.3%注册为集体企业,27.5%注册为个体企业,11%注册为股份制企业。手工业类合作社占40.7%,畜牧业类合作社占27.8%,种植业类占18.5%。三类合作社合计占到所有合作社中的87%。可以看出,藏区农牧民合作社主要还是以种养殖和手工业生产为主。

从规范化发展角度看,95%以上的合作社拥有合作社章程、财务软件、财务制度、财务报表、社员账户,总体形式较为规范。74%的合作社有购销合同;75.8%的合作社有记录社员产品交易量、公积金分配和盈余返还账目;82.1%的合作社有比较详细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会议记录。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理事会发挥作用较弱,比如,2.2%的合作社出来没有召开过理事会,74.7%的合作社每年召开理事会的次数在5次以下。

从合作社的创立形式看,大户牵头型是合作社成立的主要方式,占比高达37.8%,政府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占24.5%。从经营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合作社中,31.2%集中于产加销一体化,1.1%以生产加工为主,14.6%以营销服务为主,13.7%的合作社主要从事技术服务经营活动。

对合作社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7.5%的负责人年龄在40岁以下,总体年龄偏轻,对新事物和市场信息等有较强的接纳意识。63.3%的负责人的政治面貌为党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负责人仅占2.7%,50.5%为小学文化程度,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藏区的农牧民合作社总体规模较小。其中,57.7%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33%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规模在20万元以下。

(二)合作社组织管理分析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合作社社员中,男性205人,占72.8%,女性占27.2%,社员年龄分布为17~60岁。从社员的受教育程度看,76.3%的合作社社员文化程度在初中级以下,其中5.3%的社员为文盲,35%的社员为小学文化水平。其中,11%的社员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依靠农牧业,非农业收入较少。

从参与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看,最早加入合作社的时间是2000年,在所有受调查的社员中占2.8%,61.9%的社员参加合作社的时间集中在2012—2015年间,这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相关。

从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评价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社员在参与度、参与满意度、效果满意度3个方面的较为真实的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合作社的具体运行情况。从参与角度看,在调查的社员中,47.7%接受过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与培训,48.6%享受过优惠的农资供应,38%享受到过稳定的产品收购,25.7享有过合作社优厚的收购价格。

从来没有参加社员大会的社员占1.8%,68.4%的社员每年平均参加过2—4次社员会议,并且75%的社员认为社员大会上讨论了较多的问题。从57.9%的社员对社员大会解决问题的满意度较高,只有11.3%的社员对社员大会解决问题持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态度。

(三)合作社基本经营状况调查

总体情况显示,调查的合作社中,62%的合作社经营期限超过三年。在所调查的合作社2015年的经营中,3.23%呈状态亏损,68%的合作社的年盈利额在10万元以下,仅有9%的合作社盈利额高于100万元。虽然63.6%的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签订了正式销售合同,但是59.7%的合作社存在较为严重的统一营销实现困难问题,合作社内只有10%~50%的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大部分产品处于社员各自营销状态。

在合作社的盈利中,大多数合作社按盈余中的10%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同时将盈余的30%~50%按照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将盈余的50%~60%按社员持有股金比例返还。

对大多数合作社来讲,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政策是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调查结果显示,27.5%的合作社享受过政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7.5%的合作社享受过政府协助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17.2%的合作社享有过政府协助解决融资渠道,还有13.7%的合作社享受过用地指标。但与此同时,43.8%的合作社认为自己需要技术指导和培训,31.4%的合作社认为自己需要加强组织领导。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分析结果看,藏区的农牧民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不够顺畅,较大程度地受政府的政策影响。一方面,藏区的农牧民合作社发展较晚,在农牧民思想认识、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市场发育等各方面的基础均比较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扶持政策为方式的大力介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外部资源长期介入农牧民合作社发展,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违背,使得合作社在发展目标、经营模式、民主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受到过多影响,甚至出现与合作社本身不相符的现象。各类不同的介入主体相互制约、相互博弈、利益交错,导致个别为农牧民服务的合作社已转化为其他经济利益主体攫取不当利益的工具。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处于复杂社会环境下面临各种外界资源介入前提下的藏区农牧民合作社经营运行情况,才能为自治区党委及政府准确把握合作社在合理利用宝贵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稳定、实现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现状、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奇锋.林芝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区组建联合社[EB/OL].林芝旅游网,2015-03-16.

[2]陈爱东,张净.西藏县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以拉孜县的实地调查为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5

一、包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 覆盖面逐步扩大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项目扶持, 包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到2015年底, 包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639个, 比上年新增490个, 增长42.65%。专业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31735个, 比上年增长7.31%, 其中普通农户数31076户, 占总成员数的97.92%, 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65455户, 比上年增加8257户, 增长14.44%。

2. 经营模式

一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型。这些合作社有自己的技术服务优势和独特的运作模式, 带动股东社员和非股东农户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比如优然、福顺等合作社;二是合作社+农户型。主要是一些专门的运销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有强大的市场信息资源和销售渠道, 给农户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比如卫东南瓜合作社;三是品牌带动型。农户给合作社缴纳一定的会费, 按统一要求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比如三湖河渔业合作社;四是松散结合型。合作社和农户没有固定的结合机制。

二、存在问题

1. 缺乏政策支持, 配套管理办法缺失

尽管中央明确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导向, 但各级地方政府到现在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到目前为止, 自治区、包头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 因而, 造成了许多兴办合作社的发起人, 只注册、不工作、不挂牌、不建制度和章程, 有的虽然挂着合作社的牌子, 但实际上是个人经营和企业经营, 成了合法的皮包合作社。同时由于没有地方性实施办法, 农经部门因缺乏依据而无法监管。

2. 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 (工商局) 管理上相脱节

工商部门只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 对注册的合作社产业发展的可行性、专业性不做严格规范的要求, 使得合作社缺乏业务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 表面上看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就其质量来讲, 很大部分不尽如人意, 甚至有的合作社只是为了套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而成立的。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也起不到带动农户的作用。

3. 融资难, 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发展项目融资渠道少, 土地、基础设施又不能抵押, 银行又缺乏灵活的信贷机制, 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 发展缺乏后劲。

4. 经营层次较低, 自身建设不规范

包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低级的生产销售初期阶段, 没有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加工, 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操作标准, 多数合作社存在运行质量不高,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事会或监事会, 财务机制不健全, 有的甚至没有建立账目, 更谈不上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来运作。

5. 合作社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强

包头市多数合作社只生产经营单一的农产品, 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抗风险能力弱, 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带动作用不明显。包头市参加合作社的农牧户为3.02万户, 仅占全市农牧户的11.6%, 与全国平均值35.3%相比低25.3个百分点;每个合作社平均农牧户成员22个, 不及全国72.5个的1/3 (全国数据均为2014年11月底) 。每个合作社平均年经营收入21.3万元, 平均可分配盈余6.71万元, 合作社成员平均拥有可分配盈余2631元。

三、发展建议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出台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规范管理、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 真正带动区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两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并逐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建设, 新品种和技术引进推广, 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 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

2.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备案制度, 加大政策法律法规宣传

要强化业务主管部门管理职能, 加强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只有在农经部门备案, 才能享受各类政策扶持。业务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宣传典型成功经验, 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氛围。

3. 积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与金融部门积极探索, 创新思路, 建立起一种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互动的融资机制,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具备法人资格、资信好、符合贷款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小额贷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倾斜;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 适当增加小额贷款授信额度。积极扶持贷款担保公司的发展,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 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资金互助社。

4. 做好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和引导服务工作

一是对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经纪人进行业务知识和经营技能培训, 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管理人才;二是引导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申报的相关服务工作。组织质量安全优、品牌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参加各类农博会, 促进合作社与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 (供) 销衔接。

5. 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 加快市场开拓能力建设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大户、种养能人、返乡大学生、科技人员、社会团体和龙头企业等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 创办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 鼓励多种形式发展, 积极引导成员以资金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开展合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外销平台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农产品开拓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社企对接”“农市对接”等五大对接, 促进合作社与城市超市、高校食堂、大型连锁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产销衔接。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产品展示、展销, 洽谈推介活动。

参考文献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6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 是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1个市辖区、7个县, 即: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 海拔3650米, 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 地势平坦。受下沉气流影响, 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 降雨稀少,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宜人, 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在中国, 西藏地区是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 其日照时间也是最长的地区, 拉萨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 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同样, 相较于西藏自治区亦或是全国其他城市, 拉萨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 境内各类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拉萨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全市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54.78万千瓦, 人均水量均高于全国水平;拉萨地区农作物资源种类繁多, 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大麻, 蔬菜作物中马铃薯、白菜、曼青等区内常见作物在城郊也被广泛种植, 而且随着温室大棚等栽培技术的普及和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西红柿、南瓜、西瓜、油桃、草莓等蔬菜水果品种达90余种;拉萨木本植物丰富, 种类达到105种, 如高山松、西藏云杉、藏川杨、核桃、文冠果、苹果、桃、李、梨、紫穗槐、水柏胶、小叶杞子等;动物资源不仅涉及到常见的牛、马、驴、羊、猪, 鸡、鸭、鹅, 还有青藏高原上独有的牦牛、藏羚羊、藏雪鸡等, 品种多样;药材资源中主要有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大黄、羌活、独活、高山党参、臭党参、藏沙参、黄花、刺参、麻黄、藏荆芥、曼佗罗、麝香、鹿茸、牛黄、牛鞭等, 不仅药效好, 而且价值高;矿产资源中, 拉萨现已发现铜、铅、锌、金、刚玉、石膏、自然硫、高岭土、重晶石、汉白玉、大理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刚玉、火山灰、自然硫等多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以农作物为例, 2012年全国与西藏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农产品平均单产统计情况如下 (见表2-1) 。

由表2-1可知: (1) 西藏作物中的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籽的平均单产量均高于全国水平, 产量存在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其中薯类、豆类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小麦次之。 (2) 西藏作物中, 小麦、油菜籽等的播种面积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3) 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的青稞只有该海拔环境下方能生存, 因此, 西藏有着绝对的优势建立青稞种植基地。因此, 西藏可以大力发展薯类, 油菜籽、小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拉萨市所固有的地理条件独有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拉萨市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特色文章, 方可推动拉萨经济的进一步前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西藏统计年鉴-2013》,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年。

2 拉萨市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便捷交通条件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 西藏地区交通运输成为全国交通网络的薄弱之处。为此, 国家交通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都致力于发展西藏交通, 将中央政府投资西藏的大量资金流向交通领域, 促进了西藏交通实现四通八达。目前西藏交通设施条件有所改善, 青藏铁路的建成与运营, 使得乘坐火车进藏成为了可能, 为西藏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于2014年9月通车的拉萨至日喀则铁路, 更是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这对西藏地区, 尤其是拉萨、日喀则地区的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铁路相比, 西藏公路运输网络则相对比较完善, 青藏、川藏、滇藏、新藏是国内汽车进藏的主要路线, 中尼公路则是一条通往尼泊尔的国际公路, 同铁路线一样, 这些长途班车的重点均位于拉萨市, 拉萨市合作社可利用这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将自己的产品引向区外或国外, 扩大合作社产品的销售市场。“要想富, 先修路”这是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发展交通运输是带动一地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 依托交通运输网络, 拓展产品市场, 是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必然选择。2014年7月18日, 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到2020年, 西藏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00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六个地区行署所在地的快速综合运输网络。这一意见的提出将会进一步加大构建西藏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持力度, 扩大西藏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面, 促使西藏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 将更有力的带动西藏地区经济的繁荣, 为拉萨市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坚实后盾。

3 拉萨市发展农牧民专业农村合作组织的良好外部环境

3.1 优厚政策方针创造条件

为了帮助农村合作社良好发展, 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意见, 包括《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西藏自治区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例如, 为了使政策能够被广大群众和组织所理解, 日喀则地区农牧局专门组织人对有关文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编印了《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政策汇编》。此外, 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全区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培训和运行工作、在全区开展2013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等通知, 意在着力提高惠农政策项目绩效, 切实推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在加快农机化进程中, 日喀则地区把农机合作社作为优先补贴对象, 农机联户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购置补贴机具时, 均能享受50%的补贴, 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2013年1月召开的西藏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提出, 要加快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 扶持做优一批高原特色品牌, 扶持龙头企业参与特色农牧业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 推动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确保西藏农牧民增收13%以上。

3.2 财税政策鼓励发展

中央财政为西藏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惠农效应, 更要求这些政策应该侧重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2014年一号文件第五部分第22条, 规定"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 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归根结底就是要鼓励各项财政资金向合作社靠拢, 并通过“创新”, 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此外, 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通知共有四点, 即免除合作社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 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 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 免征印花税。

西藏国家税务局发布了《西藏税收优惠政策汇编》, 整理汇编了有关支持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惠政策。政策规定对从事生态特色农业, 如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牲畜、家禽的饲养;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等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对花卉、茶以及其它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的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从事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

3.3 金融信贷作为保障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个银行机构在响应政府的号召下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西藏农业银行针对西藏地区实际情况, 特别推出“钻、金、银、铜”四卡特色的信用贷款产品, 并通过该产品有效对接“公司+农牧户”、“合作社+农牧户”、“信用乡 (镇) 村+农牧户”等方式, 大大提高了农业与金融服务的联系, 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解决了以往融资困难的问题。2012年8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在拉萨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首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西藏农行在力保西藏粮棉油购销储、支持西藏现代农牧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最大的资金保障, 全力支持西藏“三农”发展、社会进步和和谐稳定。

4 拉萨市支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厚政策

为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拉萨市各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号召, 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意见规定,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拉萨市财政局制定了专门的财政补助优惠政策, 对农作物良种推广、农牧民技能培训、涉农商业保险、农机购置进行补贴, 并积极采取措施将补贴资金全面落实到位, 以此来促进拉萨市农业水平的提升。

拉萨市政府还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 除免除合格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以外, 给予直接为群众生产提供科学技术等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优惠, 对合作社这类涉农组织可享受贴息额度为年利率3.33%的高额财政贷款贴息政策。拉萨市各级财政部门还设立了“经营贡献奖”“突出贡献奖”“拉萨市品牌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等奖励项目, 对有突出成绩的合作社进行鼓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拉萨市财政局制定了专门的农村财政补助优惠政策, 对农作物良种推广、农牧民技能培训、涉农商业保险、农机购置进行补贴, 并积极采取措施将补贴资金全面落实到位, 以此来促进拉萨市农业水平的提升。

第二, 拉萨市利用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特派员工作组, 并不定期的对工作组成员进行培训, 以便接受最先进的技术知识, 及时传达给广大农牧民。

第三, 拉萨市鼓励引入专业合作社投资于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牧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农畜产品流通等项目, 并制定了相关财税政策用以鼓励这类合作社发展, 如:对合作社这类涉农组织, 可享受财政贷款贴息政策, 贴息额度为年利率3.33%;免收所有市场主体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费用, 实行“零注册”等。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当前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 对拉萨市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精准扶贫, 增加农牧民收入, 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时民.西藏“三农”政策体系研究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01) .

牧民专业合作社 篇7

Tian Y L, Xiu C B.Canonical correlations analysis between benefit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erd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a case study of Inner Mongolia[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 (6) :727-732.

牧民专业合作社既要追求经济效率, 又要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其利益分配机制具有特殊性。近年来, 我国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11年底全区牧民专业合作社共2174家, 比2010年增长32.72%;成员总数6.8万人, 比2010年增长47.83%;带动非成员农牧户4.7万户, 比2010年增长27.00%。但总的来看, 牧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整体绩效水平较低, 特别是不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制约其绩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通过完善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来提高绩效, 是我国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管理学中, 组织激励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有效激励可以大幅提高组织绩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 要通过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如果报酬不合理、不公平, 就会使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工作积极性;相反, 如果报酬合理、公平, 就能产生激励作用, 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 从理论上看, 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 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影响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合作社的绩效。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针对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相关性的研究甚少, 人们对此仅是提出了符合逻辑的假设观点, 对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如Sexton[1]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合作社如果按比例分享利益与分担责任就可以实现稳定发展;孙亚范[2]认为, 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利益机制是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张开华[3]认为合作社的健康运行必须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冯开文[4]认为合作社的分配制度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构件, 是合作社发展的经济绩效的反映。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探讨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的测量体系, 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 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以反映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揭示利益分配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政策建议, 为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理论假设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借用主成分分析的思想, 根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寻找一对或少数几对典型变量来替代原变量, 从而利用少数几对典型变量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变量间的整体相关性[5]。利益分配原则和公共积累制度两方面的六个指标构成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研究的自变量, 生态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共同构成的合作社综合绩效作为研究的因变量,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文中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对合作社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积累制度是否健全影响合作社生态绩效, 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影响合作社的经济绩效、组织凝聚力和社会绩效, 其中, 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与合作社经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与组织凝聚力和社会绩效为正相关关系;按资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与合作社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与组织凝聚力和社会绩效为负相关关系。

1.2 模型构建

基于中国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 构建了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模型 (图1) 。图中U、V是典型变量, S11、S12、S13、S14、S15、S16和S21、S22、S23、S24是各变量对各典型变量的典型负荷量, ρ为典型变量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原理可表示如下:

设两组随机变量X= (X1, X2, …, Xp) ′, Y= (Y1, Y2, …, Yq) ′, 设p+q维随机向量的协方差为, 其中∑11是X的协方差阵, ∑22是Y的协方差阵, ∑是X, Y的协方差阵。用两组变量组成线性组合:U=a′X=a1X1+a2X2+…+apXp和V=b′Y+b1Y1+b2Y2+…+bqYq, 其中U和V即为典型变量, 通过公式即可求得典型变量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典型相关系数 (ρ) 是反映两组变量间总体相关程度及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ρ的取值在-1到1之间, ρ>0时, 表示两组变量正相关, ρ<0时, 两组变量为负相关, |ρ|越接近1, 两组变量间关系越密切, 一般认为, 0.7≤|ρ|<1为高度相关。典型相关分析首先提取典型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典型变量, 然后次之, 依次类推, 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分解完毕为止。对所求得的典型变量, 采用巴特莱特 (Bartlett) 关于大样本的卡方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通过检验的典型变量即可用于经济分析。同时, 根据数学模型中各指标的系数可以判断影响两组变量的主要因素。

1.3 样本选择

于2012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七个地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数据。从样本地区分布看, 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牧区, 能够代表内蒙古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情况 (表1)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2009年以前 (含2009年)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且持续经营的牧民专业合作社。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77份, 有效回收率为84.29%。

1.4 变量选择

采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确定了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变量和绩效变量。由于我国牧民专业合作社多数处于创建期, 还没有可用于比较的完备的定量数据, 因此, 采用了主观评价法, 对每个观测变量都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进行评价。

1)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变量。借鉴已有研究, 重点从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和公共积累制度两个方面[6,7], 选取6个变量来反映当前合作社的利益分配状况 (表2)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主要研究利益分配机制的作用效果, 在选择变量时侧重了合作社内部的利益分配, 而将合作社与外部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排除在外。

健全的公共积累提取项目主要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等。合作社如果不提取公共积累, 表示X1很低;如果仅提取公积金, 则表示X1较低;如果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 则表示X1较高;如果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基金三项资金都计提, 则表示X1很高。依据国内外合作社做法, X2大致可分为10%以下、10%-20%、21%-30%及30%以上几种情况。X5和X6两个变量反映了合作社公共积累的分割状况。X5是指合作社每年提取的公共积累中量化到每个成员账户的份额占公共积累总额的比率。X6是指成员资格终止时, 合作社退还给成员的公共积累份额占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公共积累总额的比率。X3为交易量返利占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比率, 反映合作社按劳分配原则。X4为股金返利占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比率, 反映合作社按资分配原则。依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交易量返利比率达到60%以上, 股金返利比率在40%以下, 即可认为合作社利益分配遵循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辅的原则, 符合合作社是劳动联合的本质。

2) 牧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变量。基于已有研究, 本文选取4个变量来反映当前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 即生态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 (表3) [8,9,10]。其中, 合作社的经济绩效由子变量Y1和Y2反映, 社会绩效由子变量Y3和Y4表示, Y5和Y6反映组织凝聚力, Y7、Y8和Y9代表生态绩效。

1.5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变量和绩效变量的检验

利益分配机制量表和合作社绩效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1和0.72, 均大于0.6, 这说明选取的测量变量一致性很好, 两个量表都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社绩效的KMO值分别为0.52和0.56, 均大于0.5, 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两者都为零, 表明测量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高, 变量数据均可进行因子分析[11]。对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测量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 得到因子载荷系数 (表4, 表5) 。

从表4和表5中看到, 几乎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大于0.8, 表明提取出的这些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此外, 输出方差解释表显示, 在利益分配机制量表中, 因子1和因子2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73%, 在合作社绩效量表中, 四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76%, 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说明这些因子包含了两量表中全部变量绝大部分信息。

综上可知, 设计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量表和绩效量表均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用来测量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绩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的基本统计特征

从统计结果看出, 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 公共积累提取项目不完整, 提取比率偏低。从样本看大多数合作社仅提取了公积金, 有20.34%的合作社提取了公积金和公益金, 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基金三项都提取的合作社仅占3.39%, 还有8.47%的合作社没有提取公共积累。从公共积累提取比率看, 有62.71%的合作社公共积累提取额度仅占当年盈余的20%以下, 提取比率达到30%的合作社仅占样本合作社的11.86%。

第二, 从利益分配原则看, 多数合作社以按资分配为主。在样本中, 有83.05%的合作社股金返利占到了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 而交易量返利占可分配盈余60%以上的合作社仅占样本合作社的8.47%。

第三, 公共积累的量化和分配程度较低, 多数合作社没有建立公共积累的分割制度。在样本合作社的实践中, 有61.02%的合作社没有把提取的公共积累量化到成员的账户中, 而且章程中也没规定成员在资格终止时对公共积累进行分配。

第四, 多数合作社均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 但组织凝聚力仍较低。反映合作社生态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各变量的平均值均在2-3之间, 但反映组织凝聚力各指标的平均值都在1-2之间。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所有变量得分的标准差值均小于1, 由此可以认为在上述四个特征方面样本合作社之间的差别不大。通过主成分检验法, 分别对利益分配机制数据和合作社绩效数据进行了多元正态分布检验, 发现样本数据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可用于典型相关分析。

2.2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2.2.1 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从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变量和绩效变量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结果来看, 第1对典型变量和第2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较高, 且特征值所能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累积达到97.04% (表6) , 表明这两对典型变量充分地概括了样本信息, 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 两对典型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 可以通过选取第1对典型变量 (U1、V1) 和第2对典型变量 (U2、V2) 为分析依据, 用利益分配机制变量来解释合作社绩效变量。从两对典型变量间相关系数 (0.977和0.794) 看,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 利益分配机制越完善越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绩效, 从而验证了模型中假设1的成立。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

2.2.2 典型模型分析

根据运行结果, 采用标准化系数得出典型相关模型:

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典型变量U1受公共积累提取项目完整程度 (X1) 影响最大;典型变量U2受公共积累提取比率 (X2) 影响最大, 其次是公共积累提取项目完整程度 (X1) 、交易量返利比率 (X3) 和股金返利比率 (X4) , 最后是公共积累量化程度 (X5) 和公共积累分配程度 (X6) ;合作社绩效典型变量V1主要反映的是合作社的生态绩效 (F1) , 典型变量V2主要反映的是合作社经济绩效 (F2) , 其次是社会绩效 (F3) 和组织凝聚力 (F4) 。

2.2.3 典型结构分析

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结果表明,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典型变量U1与X1、X2、X5、X6高度相关, 典型变量U2与X3、X4高度相关 (表7) , 说明典型变量U1反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积累制度建设情况, 典型变量U2反映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情况。同时, 牧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典型变量V1与F1高度相关, 典型变量V2与F2高度相关, 其次是F3、F4, 说明典型变量V1反映合作社的生态绩效, 典型变量V2主要反映合作社的经济绩效, 其次是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这一结果与前面典型模型分析结果相一致, 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于第1对典型变量U1、V1之间高度相关, 导致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中X1、X2、X5、X6变量与合作社绩效的典型变量V1高度相关, 合作社绩效中的F1与利益分配机制的典型变量U1高度相关;由于第2对典型变量U2、V2之间高度相关, 导致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中X3、X4变量与合作社绩效的典型变量V2高度相关, 合作社绩效中的F2与利益分配机制的典型变量U2高度相关。这种一致性从数量上体现了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 反映合作社公共积累制度的典型变量U1与反映合作社生态绩效的典型变量V1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公共积累制度越健全越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生态绩效, 故验证了模型中假设2的成立;反映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的典型变量U2与反映合作社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的典型变量V2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且由于X3、X4与V2正相关, V2与F3、F4正相关、与F2负相关, 所以X3、X4与F3、F4正相关、与F2负相关, 说明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 但却抑制合作社经济绩效的提高, 相反, 按资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能够促进合作社经济绩效, 但却不利于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的提高, 故对模型中假设3进行了验证。

2.2.4 模型解释能力分析

在抽出方差百分比方面, 利益分配机制变量组总方差被自身典型变量U1、U2所解释的比例分别为50.0%和28.5%, 累积百分比达78.5%;合作社绩效变量组总方差被自身典型变量V1、V2所解释的比例均为25.0%, 累积百分比达50.0%;来自利益分配机制变量组总方差被合作社绩效典型变量V1、V2所解释的比例为47.7%和17.9%, 累积百分比达65.7%;来自合作社绩效变量组总方差被利益分配机制典型变量U1、U2所能解释的比例为23.9%和15.7%, 累积百分比达39.6%。这表明, 文中所选取的第1对典型变量和第2对典型变量对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与其利益分配机制紧密相关, 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提高牧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健全的公共积累制度对合作社生态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公共积累的提取特别是公益金的提取, 为牧民成员定期接受草场科学利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等知识的培训, 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原则对其经济绩效有着显著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合作社的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在实践中, 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利益分配上大多选择了按资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辅的原则, 这样虽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经济绩效, 但违背了国际合作社联盟“资本报酬有限”的分配原则, 不利于保护大股东社员之外的普通社员利益, 背离了合作社保护弱者利益的初衷, 抑制了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的提高。

3.2 建议

第一, 重视并完善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亟待完善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且随着其规模的扩大更显突出。因此, 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外部指导, 建立明晰的合作社产权制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健全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等保障制度, 保证利益分配机制的顺利实施, 以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 特别是实现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平衡。另外,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随着合作社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内部成员的思想观念以及合作社所处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

第二, 建立健全公共积累制度。随着牧民专业合作社盈利水平的提高, 应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基金, 并逐步提高各项目的提取比率。结合我国合作社发展实际, 借鉴国外成功作法, 一般可确定公积金提取比例范围为10%以内, 公益金提取比例范围为10%以内, 发展基金提取比例范围为10%-20%。加大对合作社教育、培训等投入, 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 增强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此外, 应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公共积累分割制度, 对于合作社与成员交易后形成的公共积累应进行分割, 并由合作社的章程予以明确, 在保证效率的同时, 实现成员间的利益公平分配。

第三, 逐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并存的利益分配原则。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合作社应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并存的原则, 逐步使用按交易量返利和按股金返利相结合的分配方法, 使成员依据自身对合作社提供的劳动、资金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 既能牢固成员与合作社的关系, 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凝聚力与社会绩效, 又能调动成员投资合作社的积极性, 提高合作社的经济绩效。此外, 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还应逐步建立科学技术参与合作社利益分配的原则, 重点是参与创新价值方面的分配。

参考文献

[1]Sexton R J.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finance, decision making and stabi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6, 68 (2) :214-225.

[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9 (9) :48-56.

[3]张开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8 (5) :62-65.

[4]冯开文.合作社的分配制度分析[J].学海, 2006, 17 (5) :22-26.

[5]苏理云, 陈彩霞, 高红霞.SPSS19统计分析基础与案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12:241-247.

[6]曾明星, 杨宗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6 (3) :68-70.

[7]叶永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0.

[8]Venkatraman N, Ramanujam V.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nion of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6, 11 (4) :801-814.

[9]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验证[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28 (7) :11-19.

[10]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绩效的制度性影响因子及其改进[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2) :206-209.

上一篇:代建管理模式下一篇:GTM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