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定居汇报材料

2024-05-29

牧民定居汇报材料(通用3篇)

牧民定居汇报材料 篇1

扎格斯台乡游牧民定居情况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扎格斯台乡位于察布查尔县城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与海努克乡相邻,南隔乌孙山与昭苏县接壤,西与州奶牛场乌库尔齐为界,北与纳达齐乡毗邻。扎格斯台乡辖5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04户14261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乡,其中维吾尔族占79%,哈萨克族占17%,其他民族占4%。今年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共安置定居牧民97户504人,其中62户为80平方的住房;35户为60平方的住房,所有住房的棚圈、围墙和大门。规划占地面积为300亩,户均2.2亩,其中生活用地0.8亩,生产用地1.4亩。

二、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宜居住,保障游牧民生产、生活。新建游牧民定居点,主要借助东临237省道,南接努拉洪布拉克村,西部2公里处是给牧民划分的饲草料地,北部是正在规划建设的伊南工业园区和110千伏输变电站,由于南接努拉洪布拉克村、卫生室、哈语学校、双语幼儿园,该选址不但在交通、电力、人畜饮水、养殖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条件,行政、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保障了广大游牧民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住的进来、稳得下来。

三、高标准设计、注入现代民俗风格和理念,体现游牧生活向现代文明迈进。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多套方案、征求牧民意见。定居点以规模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明亮清新、功能齐全、具有民俗特色及科学合理布置。游牧民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实现通上下水、通电;生活区道路与生产养殖道路分离,做到“人走人行道、畜走畜牧道”;建筑部分结合民族特色,注入民俗风格和理念,外墙采用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浮雕、彩绘等花式装饰,主体采用砖(混)结构和彩钢板等新型建材;居室

设施齐全,格局达到城市居民的设计理念,卫生间浴室、厨房、卧室、客厅齐全,打破了农村居室没有室内卫生间浴室的局面,体现了游牧生活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脚步。

四、充分发挥财政、援疆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投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益。游牧民定居工程总投资1650万元。中央财政、援疆资金和安居富民配套资金6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91万元,平均每户3万元;援疆资金291万元,平均每户3万元;安居富民资金97万元,平均每户1万元;其余资金牧民自筹解决。目前为止自筹款300余万元,余下游牧民自筹资金部分,由乡政府牵头、牧民代表与承建方进行了协商并签订协议,分3年分批次全部付清。充分的体现了建筑商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农牧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五、措施落到实处、稳定建材价格,保证民生工程建设,使得群众得实惠。今年出现建材市场建材价格偏高、偏紧问题,建材供应任务将更加艰巨。州党委常委、县委王奕文书记开展建材市场专项检查稳定建材市场价格,避免了因为建材偏高、偏紧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克服了砖、水泥等建材严重短缺的困难,保证了牧民定居工程建筑材料的充分供给,并安排2名乡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协调,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工程于2011年11月7日完成竣工验收。现已入住97户,入户率100%。

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2

摘要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祁连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把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现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牧民定居 草地畜牧业

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按季节驱赶牲畜到不同地区放牧,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虽然社会变革不断发生,但牧民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变化。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广阔草地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中后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经营。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生态屏障功能逐渐丧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部牧区至今沿用传统的自由放牧经营方式,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是当前生产和生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产水平低,草地缺乏合理的利用制度,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缺乏抗越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形成经济生态两亏。游牧带来牧民生活动荡,同时给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接触社会,开拓认识带来极大的制约。

目前,草畜矛盾是影响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供给水平可以积极的解决草畜矛盾。所以,牧区草地畜牧业改革的中心突破口是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种饲草料,暖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冷季进行舍饲,减轻对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1 牧民定居现状

祁连县和政府于1986年提出祁连畜牧业要改变四季游牧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走定居发展的道路,把实现牧民定居作为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中心环节,逐步使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四季游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半集约化经营转变。从1987年至2000年的13年,通过采取广泛的宣传和建设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先后使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牧民定居后,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定居点建设了人工饲草料地,建立了配套的服务设施并逐步改善了牧民的教育文化卫生条件,提高了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祁连的草原畜牧业从此由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推进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抵御大的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96年至1997年冬春我区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灾,牲畜损失较为严重,但已实现了牧民定居的牧区,基本上没有受到雪灾的影响。如,新源县越冬渡春成幼死亡率只有0.36%,有2000多户牧民牲畜无一死亡。福海县定居牧民饲草料充足,牲畜死亡率只有0.2%。在2000年的特大雪灾中,伊犁地区大部分牧民已实现了定居,饲草料准备充分基本做到了抗灾自救。阿勒泰地区是一个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牧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畜牧业一直沿袭着游牧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受灾严重。从1984年开始建设2817项目区,到1992年基本建成并成为牧民定居工程的样板工程,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牧民定居后发生的变化 2.1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牧民定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进行,逐步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目前牧民的户均住房面积在2260——100m左右,比定居前的20——30 m高3倍以上。棚圈面

22积由定居前的10——20 m提高为90——120 m。定居点已通电、通水、通路;建设有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切底改变了牧区居无定所,分散流动的游牧生活状况;实现定居的牧民中90%以上家庭拥有电视机、收录机,大部分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90%以上牧民拥有自行车、有些牧民已用上小型拖拉机、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以取代骆驼和马,牧民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2.2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人工饲草料基地、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保证了牧民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自产饲草料大量增加,从根本上解决了牧区长期冬春季节严重缺饲草料和粮食不足的问题。现已定居的牧民粮食100%自己供应,饲草供应量由过去的不足25%提高到80%以上,饲料由过去的空白变为100%自己供应,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工饲草料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定居的牧民已实现了冷季舍饲120——180天,进行冬羔生产率到达80%以上。牲畜出栏由过去的秋季作为淘汰牲畜出栏变为全年平衡出栏。

2.3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实施牧民断定居工程以来,牧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改善,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牧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过去单一的经营牧业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将多余的劳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开办商业网点,从事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业、奶牛业生产和短期劳务活动等。现牧民经济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由过去的空白变为占很大比重。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牧民经济收入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8.60%、种植业收入占21.55%、二三产业收入占19.89%。

2.4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80年代以前牧民的孩子上“马背小学”教学质量差,学生入学率只有50%左右,定居后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以上,有的定居点与农区、城市近牧民的孩子开始上汉族学校和城市的学校等,牧民定居后牧区基础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在定居点有牧民技术学校和文化室一年一渡的“科技之冬”教育培训活动,不仅增强了牧民的科技意识,而且接触到各种经济信息和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的牧区封闭的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计,新疆牧区从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定居活动现已显示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牧民定居的社会效益很显著,定居前牧民住居区水电设施几乎为空白,教育卫生交通条件很落后的局面,通过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使牧民摆脱了千百年来维持的游牧动荡生活方式,在定居点建设完善了电力、水利、教育、卫生、交通条件,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牧民定居,不仅发展了牧业生产力,而且更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兴旺发达,促进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力量。第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牧民定居以前,饲草料来源依靠少量的天然割草场,根本保证不了冷季舍饲需要,牧民定居后发展种植业解决了饲草料和粮食供应,发展二、三产业扩大了牧区的经济来源。全区牧民定居以前牧民人均收入在300——700元左右,2000牧民人均收入在1500——3500元左右,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第三,生态效益较好,牧民定居后冷季进行了舍饲120——150天,从而有效保护了冷季草场,从而减少了对草场的压力,现全定居牧区春秋场开始恢复生产力,牧民定居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牧民定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牧民定居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够

牧民定居是一项将人工饲草料地与天然草地、草业与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牧民生活统筹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挑战工程。对牧民定居系统工程的认识在实施定居工程中具有先导作用。目前没有把牧民定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对如何进行农牧结合、如何提高饲草料地生产能力、如何统筹草原利用、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如何巩固牧民定居成果和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

3.2饲草料生产能力及其加工利用率较低

牧民定居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工饲草料地。全区牧区现有饲草料地总面积约580万亩,户均30亩左右。现已实现定居的牧民中,只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定居时间较早的牧区实现了全定居,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很显著已成为自治区牧民定居的“亮点”,这类牧户约占已定居牧户的30%左右。其余的牧民由于定居时间较晚,加上定居点自然条件较差,管理粗放等原因,饲草料生产水平低,加工利用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制约畜牧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

3.3草场利用制度改革尚未实现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要对季节草场利用制度进行调整,改原来的夏——春秋——冬牧场四季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利用制度。从目前情况看,全区已实现定居的83%的牧民中,只有全定居的牧民才实现了暖季放牧和冷季舍饲,但大部分半定居的牧民仍然进行着四季游牧生产方式,他们保证不了冷季饲草料,因此无法调整季节草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继续退化。3.4 牧业生产经营效益低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中心环节,使游牧的粗放经营变为半集约化的经营,提高生产效益。目前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很低,由于牧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户均资源量少,畜产品生产量和质量较低,牧民只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1999年初、年末牲畜存栏数分别为118233和120918只标准羊单位,母畜比例、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63.33%、58.16%、49.28%,自食率为15.26%比重很大。3.5牧区科技投入比重较低

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牧民定居工程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牧民定居区科技人员奇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加上牧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牧民文化程度中文盲占7%、小学占44%、初中占32%、高中占12%、大中专占5%。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牧民占一半左右。牧区科技人员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起到引导带动作用。4 对 策

4.1 提高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力水平

农牧结合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振兴农业的基本经验,包括17个洲在内的自然条件与我国想类似的美国西部干旱地区,把天然草地与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合理配置,科学经营,形成灌溉农业——草地畜牧业经营体制。其肉类生产经营系统一方面由种植业提供足够的冬季用于补饲或舍饲的饲草料,另一方面把天然草地放牧生产架子畜与工厂化育肥饲养合成一个生产经营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总体效益与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单一结构的最终效益相比,是我国的30——40倍。对新疆草地畜牧业来讲,深化农牧结合,必须贯切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把牧民定居工程作为系统工程来认识,通过人工饲草料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扩大饲草料来源,有效改善冷季饲养水平,作为家畜生产的强有力的后盾,进行农牧结合。发展人工草地是防治草地退化的根本,人工草地以新的生产力满足积极的草畜平衡,足使发挥天然草地的优势,实现科学的放牧制度,从根本上防治草地退化。4.2 扩大草地畜牧业的经营范围

目前草地资源经营系统中,在大农业结构农林牧加工流通六大组成部分中,加工和流通业是薄弱的环节。在牧民定居点基本上还没有形成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规模,更没有流通服务业,牧区生产处于自我维持的、封闭的、单一的原料生产与种养加供销一体化的商品化生产系统差之极远。扩大系统的经营结构范围,依靠强大的种植业作后盾,并向加工业延伸,同时扩大经营的范围,使草地资源全面发挥经济、生态功能。4.3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牧民定居汇报材料 篇3

拜什艾日克镇距县城18公里,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大约有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约2.9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大镇。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结合实际,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

因为我镇人多地少,没有其他资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镇村两级财力紧缺,收支矛盾突出。所以,我们只能从发展林果业、扩大畜牧业、做好季节性劳务输出、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发展农家乐旅游等几个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在林果业方面,我们通过召开现场交流观摩会、组织培训等形式,全面提高农民干部的种植、管理技术,积极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加大对林果业的投入,提高林果产量,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棉花种植方面,我们主要是积极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提高棉花产量。

三是在畜牧业方面,我们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和动物病防治工作,通过“以奖代贴”的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因为地少,只能利用林带、边角地等地块种植饲料,解决牲畜饲料难问题,努力实现每家每户都要有畜禽,增加养殖效益。

四是在发业劳务输出方面,我们一方面做好季节性劳务输出,比如在拾棉花用工紧张期间,我们把家里地少,劳动力充足的农民,有组织地在就近村,或本县其他乡镇进行输出。去年收花费达2元多时,这些人不出县城就能挣到钱。另一方面,把年青人通过县职业学校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输出到县上的一些用工单位或鼓励自己创业,增加收加。

五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我们利用距阿克苏近、交通便利的条件,在果园、老大河边搞起农家乐,做一些农家饭,吸引外边人来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二、在改善民生方面

当前,农牧民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住房、就医、土地平整和灌水等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深入动员宣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一是在乡村道路建设方面,我镇基础设施较差,许多村组之间还是土路,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主要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对所有村组道路进行铺沙,能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争取项目进行铺柏油路,改善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但目前不光是拜什艾日克镇,包括全县其他乡镇,乡村道路在全地区都很差,县财政很有困难,建议上级能为我县多增加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二是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围绕富民安居、扶贫开发和“五清五改”工程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快富民安居房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每户抗震房补助达26000元,大多数农民积极性较高。但我镇贫困户、困难户较多,在当前较高的建材市场下,补助的26000元还不够,我们缺少资金支持,这些低收入家庭确实没办法投入,所以建房有困难。建

议上级部门在进行抗震房补助时,能分最低限额,按照家庭收入标准,适当提高贫困家庭补助标准。

三是在就医方面,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就保,提高覆盖面。但农村卫生事业仍然薄弱,新型卫生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建成,建设标准和基层卫生队伍的整素质能力还较低。望能进一步加大医疗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医疗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业务技能。

四是土地平整和农田灌水方面,因为我们镇盐碱地较多,许多土地高低不平,灌水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近几年来,我们只能通过国家项目进行平整和防渗渠建设。但这些项目很有限,希望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和防渗渠建设力度。

五是在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巩固教育“两基”成果,加强“双语”教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防病、改水、改厕和沼气入户等工作。但在落实这些工作中,部分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不高,认识还不到位,所以我们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让他们真真看到国家好政策。

六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乡村都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望上级能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完善乡村环保设施。

上一篇:春节字谜及答案下一篇:0Btrs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作文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